文言文教学管理论文范文

2023-09-16

文言文教学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分散等特点,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需要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展开相应的教学指导,对症下药,以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分析方式和阅读方式,体会文言文中字词之间的韵味,感受语言的魅力,提升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热情。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降低文言文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文言文学习的环境中,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而文言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丰富学生的内心认知,陶冶学生的情操以及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有效开展文言文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以及整体课堂教学质量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一、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作用

1.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播

在优秀传统文化领域,文言文是极其重要的教育教学资源,为小学生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有力支持。在义务教育政策和教材下,我国接受小学阶段教育的学生可以从中发掘和传播优秀文化内容。在现存的传统文化中,文言文是其中重要分支,在语文课堂中加强文言文教学,能够让学生以古人的视角看待问题,使其在了解诸多古文化知识的同时,加深其对传统习俗、节日、礼仪等方面的理解。文言文能够以简短的语言容纳丰富的知识和道理,能够让学生们感受到古代优秀文化的魅力。教师不应忽视文言文对学生智慧启蒙、优秀文化传播的作用,需要在钻研各种教法的基础上,让学生会读、读懂文章内容,使其形成审慎思维,激发其在文言文学习中的爱国情感,引导其通过文言文学习传承和传播优秀文化。

2.夯实文言文学习基础

对于跨越时间、空间维度的古代汉语言知识,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很难顺利理解,这就需要经历阅读经验的积累,逐渐形成文言文学习技巧和方法。在不同学习阶段,文言文知识的难度、内容量和教法都存在差别。在小学时期,文言文知识更强调基础性,初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均需要坚实基础的支持。若缺乏良好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升入初高中的学生将会在文言文学习上面临较大困难。在初高中阶段,需要依靠小学时期积累的基础性字、词,对更高难度的文言文语篇进行理解。同时,在教育体制日益完善的背景下,文言文教学更倾向于理解、运用,这就需要学生广泛地了解文言文基础,加强其使用,这就进一步突出了文言文教学的价值。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

1.熟练诵读文言文

与白话文不同,文言文属于古代汉语,在语言结构以及音顿节奏方面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的区别。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文言文就是踏入了一个全新的学习领域,可以得到完全不同的学习体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文言文在遣词造句方面具有独特的韵律美,学生们在诵读的时候可以得到不一样的感受。因此,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文言文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进行熟练诵读。这样可以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可以帮助学生逐渐掌握文言文的结构规律。首先,在小学文言文诵读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传授学生正确的发音与停顿方法,激发学生在文言文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领读的教学方式,即老师读一句,学生跟一句的方式。由于小学生对于文言文了解不是太深,教师在诵读教学的时候需要进行耐心的指导,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教师需要在着重强调顿挫“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这样对于学生今后的释义理解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其次,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班级“榜样”作用,让文言文成绩较好的学生为其他学生起到示范作用,让其代替老师领读教学,这样也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来不断创新教学形式,例如将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来扮演文中的“两小儿”角色,而老师可以承担孔子的角色并负责“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以及“孔子不能决也”的旁白宣读,这种诵读方式带有了一些竞技色彩,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会得到很大的激发,其诵读质量也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2.借助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

在对小学生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需要借助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引导教学,引导学生树立主动学习和阅读的意识,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小学生普遍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借助讲故事的方式展开教学内容,并在讲故事的同时适当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双管齐下,既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调动学生的思考热情,让学生积极跟随教师进行文言文的学习,逐渐提升语文的学习效果。比如,教师在对《书戴嵩画牛》进行教学时,可以将文言文转变成故事,在上课时可以和学生说“今天老师为大家讲一个故事”,接着将文言文的内容展现給学生,并让学生说说自己听后的感想。这样可以让学生较好地融入文言文的学习中,感受文言文学习的趣味,并理解《书戴嵩画牛》中传递的思想,即艺术源于生活的深刻道理。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更加感兴趣,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品味文言文,在细读中逐渐积累文言文知识,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3.利用多媒体提升语文学习兴趣

小学生在六年的时间中逐渐积累语文知识,从拼音识字到阅读理解,再到写作训练,都在逐步加深语文学习的深度。文言文是古人语言表达的方式,学生刚接触时难免有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借助趣味教学方式进行文言文的引导学习。互联网的发展不仅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还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展开文言文的教学,利用视频、音频以及图片展开教学内容,丰富教学环境,便于学生较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感受文言文学习的快乐,提升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文言文教学是促进学生道德成长、智慧启蒙、行为规范的重要路径。因此,教师应发掘当前文言文教学中现存的问题,在明确文言文教学实施作用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营造高效、和谐且有趣的课堂氛围。具体而言,通过创设个性化情境、发掘语文学科属性、组织多元诵读活动和加强教学反思等方式,精准地把握文言文教学规律,在唤醒学生对文言文知识学习热情的同时,顺利地帮助其理解文言知识、感悟先贤哲理,促使学生语文素养和多种能力得到全面培养,彰显文言文教学的独有价值和魅力。

参考文献:

[1]何雪琴.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文言文教学策略的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11):18.

[2]陈洁咪.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J].语文课内外,2020(5):294.

文言文教学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需从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入手,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在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以提高学习效率。指导学生勤读多读,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实现熟能生巧。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 兴趣 方法 多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5.014

一直以来,初中语文中的文言文阅读教学都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初中阶段的文言文不仅仅是背诵课文那般简单,而是开始要涉及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释义,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对文言文中心思想、主题内容等的理解掌握,可见,在初中阶段,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难度加大了。如何提升初中文言文教学效率,克服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的畏难情绪,成为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着力探讨的一个问题。本文就从培养兴趣,指导方法,督促扩大阅读量这三个方面来谈一谈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如何进行更有效的实践操作。

一、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需从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入手,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初中生刚开始接触文言文的时候,因为文言文年代久远,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用到,所以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会感觉到有难度,难免会不愿意学。在这样的情况下,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就十分重要。具体操作时可以通过古代文化常识、文化典故等的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有趣味性的文言文文本阅读来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例如带领学生阅读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文言文小说、文言文的历史小故事、文言文的名人轶事等等,以文言文文本本身的趣味特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以提高学习效率

在初中阶段,学生由于是初步系统地接触文言文的学习,属于逐步打基础的阶段,所以对如何学习文言文肯定会存在着很多的疑惑和盲区,所以这个时候他们对文言文的学习就需要有一盏明灯来给他们照亮,为他们指引方向,也就是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学习的方面给予其科学的指导。具体的文言文学习方法指导可以包括文言文基础字词的释义、文言文句段篇章的翻译练习来提高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了解巩固;学会对文言文实词虚词意义的归纳总结,例如之的用法、乎的用法、者的用法等的总结归纳等,对句式类型的归纳总结,例如什么是判断句,判断句有哪些特点,什么是被动句,什么是倒装句等等,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了解掌握等。

三、指导学生勤读多读,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实现熟能生巧

学生之所以觉得学习文言文难很大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以前接触文言文太少了,就像当初他们刚接触英语时一样,对非常陌生的东西当然会觉得有些难,这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所以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让学生化陌生为熟悉,通过熟读文言文篇章来加强对文言文的熟悉掌握,养成多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在初中阶段,适合学生读的可以从较浅易的古典小说开始,例如四大古典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还有《论语》《詩经》《史记》《世说新语》《古文观止》等。

总之,通过培养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通过正确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为学生搭建起学习文言文的桥梁,然后再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文言文阅读,经过长期坚持,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会有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园园《初中文言文拓展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2] 杨和斌《用心与文言文对话——浅谈初中文言文阅读理解的教学方法》,《语文天地》2014年第5期。

文言文教学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常熟市昆承中学 文言文教学 语用型课堂研究

常熟市昆承中学是江苏省常熟市的一所初级中学。自建校以来,昆承中学坚持以德育为首,业务为本,创新为源,强师立校,建立起了一支敬业努力的师资队伍。其中,语文教学组在专业教学上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昆承中学语用型文言文课堂基于教材语用现象的捕捉,立足“培养学生语用理解力、积淀阅读经验、培养语用表现力”的目标,致力于使学生在遇到课外文言文时有积极应对的素养核能。

一.语用型教学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取得的成就

“语用教学,简单而通俗的说,就是师生共同探讨和学习如何使用好语言;用严谨的学科术语表达,就是通过对具体语言的揣摩、感悟、探讨、运用,学习并获得在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具体语境中说话(包括口语与书面语、口头交际和笔头写作),达成交际目的的素养和技能。”[1]语用型教学使文言文语言学习不再枯燥无味、模式单一,促进了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一)提升了“语用理解”的水平

王建华老师:“只有编码活动,没有解码活动,信息并没有真正交流,也没有完成转化,因而也就没有实现信息传递,产生不了价值,就无所谓‘交际’。”[2]“解码”相当于语用教学中的“语用理解”。大部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自身思考后,可以解决理解和运用语言的难点。昆承中学基于语用的文言文课堂教学在进行学生语用理解水平的实践中,取得了两个方面的成果。

一方面是语用意义的理解。俗话说“言为心声”,语用型的文言文教学不囿于字词表面意思的积累,契合了新课标“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预读实践”,尊重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一位教师在执教《卖油翁》时让学生思考“康肃笑而遣之”中“笑”的含义,学生小组讨论后各抒己见,有说表达心领神会后赞叹的,有说表达羞愧、尴尬无奈的,有觉得是自我解嘲的,有一位学生别出心裁,认为这个“笑”字流露出的是士大夫对民间手艺人“夏虫不可语冰”之感。教师听完之后对他进行了点评,进而和其他同学作了进一步的解释,整个课堂“热闹非凡”,大家的思维都“活”了起来,在对课文和古人生活及历史各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另一方面是语用构思的理解。在基于语用的文言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对课文中谋篇布局的策略的学习。使得学生在发现“显性构思”诸如文章的顺序、结构等的同时,去探索不易被察觉的“隐形构思”,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和思维逻辑发展。

(二)丰富了“阅读经验”的积淀

新课标“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取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发展学生语用能力,也是丰富学生阅读经验积淀的过程。文言文的教学方法多样,教师给予很多好的方法指导,如诵读、猜读、例句分析、比较归纳等。这些方法一方面是习得巩固课文原生知识,另一方面在无形中给学生有机渗透了学习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在“学语文”中“学会学语文”。

不同的文体个性鲜明,在语言、结构等方面都不尽相同,文章的阅读策略和重点也是各有侧重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语用型的文言文教学培养了学生辨别差异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根据文体选择调整不同的阅读方法。

(三)提高了“语用表达”的能力

关注学生语用表达能力的发展是语用型文言文课堂教学的落脚点。在教学中发现,学生表示他们在大多数时候能够语言清晰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不少学生通过教师有效引导之后,也能组织好语言,清楚地回答问题,这使得学生在活生生的运用情境中逐步提高了语用表达能力。

语用表达分为两类,其一是技能型表达,这类训练经常出现在专项训练之中。如部编版教材中有许多有趣的文言文故事——《陈太丘与友期行》、《愚公移山》、《孙权劝学》等,教师在会安排一项“复述课文”的练习。这类训练不仅引领学生有效梳理了文本,提高了对文言信息的提炼重组和转化能力,而且不同的文本在语用构思上的可借鉴性,促进了学生迁移能力,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其二是诠释性表达,即学生表达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部编版教材中不少文言文如《小石潭记》、《桃花源记》需要学生有独特的感悟理解、补充评价,融“理解”与“表达”为一体,既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体悟,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语用表达能力。

二.语用型教学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它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用型文言文课堂教学”针对当下文言文教学重视理解而非运用的目标不明、本位偏移现象,而提出的问题解决方向,体现了《义务教语文课程标准》改革的基本理念。部分教师对语用型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概念和理念不甚清楚,因此导致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窄化“语用”内涵

窄化“语用”内涵是对“语用”概念的狭隘理解,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唯语用”,是指文言文语用教学的课堂只讲语言文字表达的方法,将内容、情感的分析都转化为语用知识的分析,盲目地堆砌语用知识点。不少教师认为在一堂课中必须将文言文“语用知识”的概念讲得面面俱到,诸如文章翻译中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实词虚词”以及写作技巧方面的“借物言志”、“欲扬先抑”、“烘托对比”等,认为只要讲到了就是语用型文言文课堂,而部分学生的记忆方式是死记硬背。对于学术性的概念脱离了实际去进行讲授和操练,不在实践中渗透,不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使用,与新课标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其二是讲“语用”等同于表达,使得文言文语用教学模式单一化。大多数教师在文言课堂中或结束后都会设计一个小练笔,但有时并没有考虑到这个练笔的效能性,是一种虚假的落实。《世说新语》二则中的《咏雪》,有教师布置课后作业为“请你写一写雪景”,学生大多仿照课文句式写下“未若鹅毛因风起”、“白蝶纷飞差可拟”,有前人谢道韫的咏絮之才和文章固定句式,其他答案看起来都差强人意,没有新意,言之无味。不若让学生另选他物进行描写,更有开放性,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表达”确实为语用的重要方式,但并非唯一方式。也就是说,“语用”并不是存在某个语文教学环节,它也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效性训练,不恰当的语言训练宁可不出现在课堂之上。

(二)弱化“语用”过程

弱化“语用”过程体现为缺乏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指导过程。教师大多给出笼统性的评价,缺少针对性指导。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愚公移山》时,设置了一个语言实践点,体会智叟和愚公两人对话后的心理。学生对于智叟“甚矣,汝之不惠”如是表达:“智叟认为愚公的做法是愚蠢的,所以内心很不屑。”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样的表达略显平淡,在思维上也还有提升的空间,如不屑的背后是他的沾沾自喜的心态等。可是这位教师并没有在此进行引导和点拨,学生看似得到了语言锻炼的机会,但他的能力并没有提升,因为这样的反映和心理是在日常生活的濡染之下产生的,学生的语言能力仍然停留在原有水平。而这种现象在课堂中屡见不鲜。

(三)泛化“语用”内容

在课堂实例中,泛化“语用”内涵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为个别教师在语文文言文课堂中加入了许多“类似语文”但实际上与语文并没有什么关联程度的教学内容。例如《河中石兽》,有些教师在通译文章之后将课堂重心放在了“究物理”上,用过多的时间和学生分析和介绍石兽位置变动的物理原因。语文教材的内容包罗万象,单独的学科也并非闭门造车,各科之间都有联系,在教学时穿插一些其他知识无可厚非,但是这并不应该大量出现在时间有限的语文教学的课堂上。这篇文言文的语用方面,我们可以挖掘的有很多,理解它教给我们的道理——不能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想而给没有深入了解的事物定论,并联系生活实际加以运用,这才是其真正的价值。

其二为语言训练设计缺少针对性。课堂上语言点的训练需要教师备课时进行甄别,选择适应学生当前学段水平的内容,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如《小石潭记》,有教师选择了诸多“语用”教学点作为课堂重点。如:1.了解柳宗元的生平;2.了解古代山水游记的特点;3.体会作者情感变化;4.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5.学习课文比喻的修辞手法;6.体会课文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7.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教师在备课时可谓“挖空心思”,但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教不完,学生学不完,一言堂的课堂,是没有思维的活力的,流于表面的学习让学生印象不深、理解不够,也使其产生疲倦和抵触心理。

三.昆承中学基于语用的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改良建议

综合常熟市昆承中学基于语用的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实施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现初步拟定若干改良建议。

(一)确定语用教学内容,挖掘文本语用价值

由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阶段性,他们每一项语文能力的形成都有不同的过程阶段。初一的学生还未完全跳脱小学时的思维模式,而初三学生的思维又将与高中生接轨,所以在确定语用教学内容之前,教师要把握不同年龄层次的学段目标。根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应超出学生原有的能力范围,但是通过教师的指导能够达到。现行教材有明确的单元划分和主题,文言文课文也根据不同的主题和其他现代文放在同一单元,这在人文性的教学上无不可。但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阅读期待,将文言文教学顺序打乱,如初一的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可以将有利于他们发挥联想和想象的课文先选出进行教学。

文章是多方面的东西,一篇文章可以从多种视角来看。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牢牢把握语用教学的目标,深度挖掘文本的语用价值《论语》十二章,简明深刻,语约义丰,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生经验,所以大多数教师也侧重于其修身为学之道的讲解。但其实短短几句话之中,也蕴含了丰富的文言句式和一词多义现象,如“而”用法皆不同,可以做成“类”的学习,加深学生对虚词的印象。又如《卖油翁》中的“晲而久之不去”,“睨”是指“斜着眼睛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挖掘语用价值,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实词的意思,更要让他们懂得字词背后的情感倾向。

(二)加强学生语感培养,促进课堂对话平等

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3]文言文有别于白话文,有一定的句式特点,如之乎者也,有规律可循,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通过大量的語言训练来加强学生的语感。这种训练方法有很多,譬如朗读,在学生自由朗读之前,教师先进行示范朗读,处理好情感、韵律等,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获取信息、找准方向,进而在自己实践的过程中培养语感;又如背诵方法的使用,在真切领会文章谋篇布局的匠心,揣摩作者的情感变化和思维逻辑后,学生的语感进一步加强,甚至可以做到朗读成诵。

“师生平等”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反映在课堂教学上就是师生课堂对话的平等。部分教师课堂氛围一般,这归根究底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太过“强势”,是需要我们思考和担忧的。受传统教师观的影响,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依旧“一言堂”,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这与“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是相背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第一需要得体,尊重学生,第二要将话语权还给学生,不让学生错过任何一个语用训练的机会。

(三)阅读教学结合语境,口语教学结合实际

语境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方向,是“语用型教学”的总体原则,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必须要依傍语境、结合语境来进行。根据调查访问,有些教师在讲授文言文字词时,经常将一词多义的实词单独“拎出来”,让学生猜测词义。猜读法本是一种广泛运用而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方法,但是猜读法只有在语境中,才能更好地展现它的作用,否则学生漫无目的地猜测,茫然而无所得。

结合语境,教师首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领会文言字词正确的含义。其次要利用环境营造,教师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要多创设环境,如《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教师在课中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张怀民与苏轼,进行模拟对话,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和学习的兴起,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意义及人物内心的理解。最后教师在教学中还要补充必要的背景语境,实现主客(文本、作者和学生)的精神的沟通。

语言文字的语用最鲜明的体现就是在日常的口语交际上。虽然很多人认为文言语言在日常生活使用的频率并不高,但是其实很多文言文千年流传早已渗透在我们的口语之中,如“自然而然”、“忘乎所以”以及一类的谦词敬词,在我们的日常中比比皆是。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需要适当地文白相济,解释文言字词含义,指明恰当适用场合,并且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提供师生、生生之间模拟对话的平台,使得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学以致用。

综上所述,常熟市昆承中学基于语用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彰显了文言文教学独特性,让文言文这个语文教学改革的“死角”的面貌焕然一新。这使学生在掌握文言知识的同时,深入语境,发展了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虽然它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教师们的不懈努力,在今后的实践发展中一定会得到修正和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它的未来一定是光辉灿烂的。

参考文献

[1]王元华:《语用视野下的语文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5页。

[2]王建华:《语用学与语文教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

[3]李世贤:《小学生语感培养探讨》,《青年与社会》2012年第10期,第146页。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昆承中学)

文言文教学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一、构建趣味课堂,提升文言文学习的积极性

在统编本语文教材中,纵观15篇文言文,除去五年级上册的《古人谈读书》,其余的都为故事性的文本,这是由教材对文言文学习的目标定位所决定的——能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以往的文言文教学大多是以熟读背诵为主,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内容,学生边听边记,整个课堂枯燥无味,缺少学生学习的灵动性和积极性。而在本册教材中,从《司马光》《囊萤映雪》到《守株待兔》等故事,都是基于学生之前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熟悉的故事,用了一种不一样的语言形式呈现在孩子们面前,学生并不会感到窒息的困难,而是一种强烈的好奇,由此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就自然地被激发出来了。在《自相矛盾》一课中,教师利用“买卖”为话题引导学生展开交流学习,提问学生“你会怎么来卖出自己的矛和盾呢?”“这个楚人这样子做买卖可以么?”等系列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在经过热烈的讨论之后,将这则文言文呈现在大家面前,增强了文言文学习的趣味性。

对于文言文中的古文字意思的识记,教师可以采用课前设计的“游戏闯关”“猜一猜”“我说你猜”等游戏的形式,全面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构建一个趣味课堂,从而不断地提升小学升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二、传授正确方法,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最好的方法还是读。在读中,学生能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明白文言文中蕴含的味道。所以,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应该把阅读放在教学的首位。

在初读文言文的时候,教师可以进行范读,之后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跟读。学生在跟读完之后,可以较为简单地划出停顿的地方和重读的词语。初读完成后,学生也马上可以发现,文言文的第一个特点就是言简意赅、字数精炼,但是含义丰富。在学生初步了解文意之后,教师可以就文章提出几个问题,如在《司马光》中,提问“一个小朋友掉入水缸,司马光怎么做?其他的小伙伴怎么做了?”从而来引出两个关键语句——“众皆弃去”和“光持石击瓮破之”。通过不断朗读这两个关键语句,并且借助注释来理解其中难懂的词语,从而让学生来理解整篇文章的大意。“读书百遍其义自見”,通过关键语句的朗读,并对文章的不断朗读,学生能进一步感悟到了司马光冷静机智的美好品质。

在学习完一篇文言文之后,教师应当适时提供课外的相关文言文的学习资料,合理地选择课外古文进行自助式的课外阅读,让学生能使用本课掌握的学习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得以操练。教师定期地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文言文小短文,鼓励学生扩展自己的文言文阅读量,并能相应地进行指导帮助,让学生不断累积知识和文言意思。

三、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言文的内涵

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看待问题的时候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是文言文的学习内容都比较复杂,学生学习起来会有些吃力。如果教师能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将文言文学习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生活联系起来,就能够减少学生学习的抵触心理,加强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的效率。

如在《杨氏之子》中,整篇课文读起来有点拗口,内容也比较复杂,如果单纯从一个字词、一个字词来分析理解,那很难使学生理解全文,并且还会让学生丧失对课文学习的兴趣。针对这种问题,我们就可以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了,将课文创设为自己实际生活的情境,面对孔君平的问题,可以试着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回答看看,当家里一个大人都不在的时候,你自己一个人会怎么来招待客人?面对客人的“刁难”,你又会如何化解?基于这样的现实生活,学生可以很直接地看到杨氏之子的机智和灵敏,一个九岁的男孩能对答如流并且不卑不亢。在《自相矛盾》中,则可以让学生尝试扮演一下“楚人”和“买家”,当你身处不同身份的时候,是如何来处理这桩买卖的。如果你是“楚人”,你又会怎么来推销你的矛和盾呢?再者,在《囊萤夜读》中,让学生说说自己努力学习的故事,并且和故事中的主人公进行对比比较,谁的学习环境更恶劣?谁的学习情绪最奋进?谁的学习态度更端正?把主人公看作自己身边的人,在生活中去找一找这样的人。通过文言文的学习,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来自于学生自己的日常生活,又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用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习惯文言文的表达方式,消除其对于文言文学习的恐惧心理,加强理解的同时又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记忆。

文言文故事是先人经历过的事情,但是现在又何尝不是正在发生着呢?因此,文言文的学习,能积极地指导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文言文教学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积累 诵读

文言文教学必须树立一个观念: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词句的着眼点在于更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意,而把握文意可以更好的理解词句。阅读的过程是一个由表及里、由里及表、表里多次反复、理解逐步深化的过程,阅读文言文也不例外。

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表现为:有“言”而无“文”,这是“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结果。文章是作者的思想情感、道德评价、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等的“集成块”,是一个活的整体,而不是各种语言材料的“堆积物”。把文言文作为文章来教,就要遵循教读文章的一般规律,处理好词句和文章整体的关系,这不仅是学习文章的需要,也是更好地理解文言词句的需要。

一.重视诵读

文言文是在古汉语口语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以简洁、典雅为特征的书面语体。文言文教学以诵读为主,就是为了培养语感。正确朗读文言文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要加强诵读,培养语感必须要求学生学会朗读方法及注意点,如:正音、停顿、语速、节奏等,必要时可适当加入体态动作。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故事性强又有人物对话的,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如《唐雎不辱使命》、《孙权劝学》等;抒情色彩浓而蕴意深刻的散文,可让学生反复朗读,如《小石潭记》。处理好全班或小组齐声朗读与学生个别朗读的关系,齐声朗读声音洪亮、气势盛大,但要克服节奏失调、语速过快或过慢、语调不明、个别学生滥竽充数等缺点。要在读准字音、节奏的基础上,读出文言文的抑扬顿挫,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进而读出文言文的意思,读出文言文的美。

在阅读文言文时,许多词、句、篇都会成为阅读者语言仓库的一个部分,而阅读者也会逐步熟悉文言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所谓的“宾语倒置”“定语后置”“状语前置”“取消句子独立性”等语法规则,只能是初学者如坠雾中,因为语法规则都是从大量的语言具体现象中概况出来的,比较抽象,不易理解,使得中学生对文言文的厌学情绪有增无减,更谈不上实际运用。因此,只有诵读才是培养语感的唯一正确途径。

文言文诵读教学不是单一的朗读训练,不强迫学生死记硬背,而是用诵读来带动其他的训练,如句、篇的训练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采用这种教学法,应当遵循下面两条基本原则:1.诵读和会意密切结合,以求疏通文意。2.灵活记忆,自然成诵。

二.积淀民族优秀文化

课本中所选的文言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可以让学生吸取古人语言中的精华文化积淀,从而丰富我们的语言,提高写作技巧。文学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社会现实,中国无数的仁人志士,他们的高尚情怀和爱国精神都渗透在文学作品中,学习这些作品,可以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农、林、数、医等多种学科知识大多是以文言形式保存下来的的,我们如果具有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能力,就可以进一步研究古代文化典籍,更好的保留祖国文化的遗产,从而达到“古为今用”的明显效果。学生除了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外,还有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进而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情感。教师以传统文化为背景,对课文内容作适当的补充和延伸,以点带面,赋予每一篇课文以丰富的文化底蕴,这样的文言教学必然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课堂荡漾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三.以现代言语习惯解读文言词句

翻开初高中教科书和参考书的文言文篇目,我们不难发现,有不少词句的翻译让人感到很生硬。如“孰为汝多知乎?”一句的翻译:“谁认为你多智慧呢!”按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说某人智商高、有知识,就简洁明了地说他聪明智慧。所以,字词的解读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能新不古;(2)能直不曲;(3)能简不繁。其根本原则是在充分利用古汉语研究最新成果的基础上,调动现代理念,;力求使文言文词句的解释新鲜、灵活而不失准确。

此外,文言文教学还应该讲求实用,不能脱离时代生活,以古解古。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时代精神解读古人思想,讲古代作品与当代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还需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解读作品,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

总之,在知识经济和知识创新的时代,文言文教学是新时代有待探索发掘的文化宝藏。文言文教学要让学生在理解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反复阅读品味文章,在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同时,实现现代思想文化和古代优秀思想文化的成功对接。

(作者单位:甘肃省民勤县第六中学)

文言文教学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高中文言文教学一直是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新课程理念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教学情况,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本文从培养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探究,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切实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方面谈一些看法。

关键词:新课程 有效性 自主 创新

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基本的教学模式始终是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加上一点古汉语知识的介绍;学生则忙于记词义、记译文。就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而言,文言文教学是素质教育比较薄弱的环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斥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中:重文言词句解释,轻文章思想情感的感悟;課堂教学结构呈涣散状态,说到哪里算那里;教学的流程方式机械、刻板,缺少创意;不重视文章自身特点,用同一种模式组织教学……这种课堂教学导致教和学的脱节,缺少探索与研究,缺少师生的互动,严重地束缚着学生的思维,遏止了学生的创造力,令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篇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以往,我们的课堂往往是老师讲、问,老师繁琐的讲解和文言文阅读资料的详细注释使学生疏于思考,人云亦云。

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是否有公认的标准”问题,余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教学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在文言文教学中力求做到: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读、多思、多练;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心设题,相机诱导,把立足点转移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智能的开发上,从而使主导和主体结合,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看似是一个新的话题,但其问题的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切实促进教与学的发展则是与教育改革的发展与要求一脉相承的。高效率的课堂教学能够使教师与学生双方都受益,应该成为教师教学追求的目标,因此值得所有教育的参与者特别关注。

下面就切实提高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看法:

一、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培养主体意识

文言文的教学要避免“满堂灌”,应该通过教学手段的变化,多种方法的并用,让学生在愉快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力也有所提高。文言文教学最容易走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其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掌握势必不牢。文言文教学同样应倡导自读——质疑——讨论,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相互讨论,最后解决问题。教师不必顾虑这样组织教学会影响教学进度,也不要担心自己准备的知识没有全部传授给学生,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在课堂中得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能力是否在课堂中得到培养和提高。这里的学生自读不是盲目地自读,而是有针对性的阅读,是教师提出有关知识让学生进行重点阅读,或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疑难问题。自读、质疑的过程是学生探索、研究的过程,讨论的过程是使探索、研究形成结论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不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去掌握知识,而且会发现教师发现不了的问题,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处。

笔者认为,让学生自读是文言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坚持让学生自读,让他们亲自投入阅读实践,直接感知课文,才能培养他们主动求知的能力,确保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进而培养他们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步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了自读的方法。他们把“预习提高”作为入门的向导,借此领悟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他们以注释为无声老师,借此去理解词句,扫清文字障碍,并且养成了运用工具书的习惯。每学一篇文言文,他们必先看提示,再对照注释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偶遇不解的问题,便做上记号,听讲解时也就更加专注,老师稍加点拨,即有“柳暗花明”之感。他们由此获得了学文言文的乐趣,如此成效是满堂灌的陈旧教法无法比拟的。

如果在课上坚持让学生自读,让他们亲自投入阅读实践,直接去感知课文,才能培养他们主动求知的能力,确保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落实的角度看,通过诵读可以加深记忆,丰富词汇,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钱梦龙先生也说应重视学生的:“自得、自悟和语感的培养。”当一种语言在学习者的记忆中成为一种习惯,我想,其他的一切都会容易起来的。

二、激趣导入,抓住要点,精讲精析

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源于兴趣。因此,抓住学生的动态思维,通过设置“兴趣点”,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促使学生进入积极、愉悦的学习状态,克服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有效促进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和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积累,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很有实用价值。内在动机是一种不依赖于外在的报偿便能促成某种行动的东西。学习动机便是激发学生进一步去“发现”的内驱力。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热爱,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求知欲,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发现”的乐趣,使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转化,从而使内部动机成为进一步探究知识与问题的动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啰哩啰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这话不仅适合白话文教学、也适合文言文教学。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内既夯实双基,又培养能力,还能愉悦情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其中的三个要素。在不同学科不同课堂里,这三个方面的整合角度和切入点不同,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有机整合。这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为考试而损害三者的和谐发展。知识点和技能要抓核心,有的知识点思维价值和情感价值比较丰富,这就需要挖深挖透。要根据知识的不同特点来整合思路。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所以语文课一定要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文字,突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引导学生在感知课文‘写什么’的基础上,要深入到课文内部,揣摩‘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理解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功能,领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匠心,只有这样做,语文课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既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又有利于学生发展语言能力。”

在让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我吃透学情,讲解就有了针对性:凡学生已懂的一概不讲,尚有模糊含混之处略讲,深奥难懂之处重点讲,努力使学生开窍,并根据课文教学的目的要求,讲求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

1.补充性讲法。对历史背景略作勾勒,以帮助学生领会课文内容;或简介作者的生平及思想倾向,使学生正确认识文章的有关主张和见解;或对注释略作增补,减少学生的阅读障碍。

2.点拨式讲法。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加以指点,启发学生“温故知新”;在学生的认知易出偏差之处,精心点拨,避免陷入思维误区。

3.解惑性讲法。对学生困惑不解的问题,着力启发、讲解,努力使学生茅塞顿开。

三、注重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让学习者掌握教材最好的方法是“发现学习”。他认为单纯传递教材知识不可取,重要的问题是培养学习者学习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教育中单纯的传递教材知识的情况比比皆是,学生独立探究能力奇缺。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应该强调教学的探究性。

过去,由于搞“滿堂灌”,挤掉了学生自读和思考的时间,几乎所有的思考题都在课外完成,而高中阶段学生数理化学习的任务很繁重,常常无暇顾及语文作业,更难抽出时间去复习文言文,致使文言文的成绩难以提高,废止了滔滔不绝地讲,便能节省时间进行必要的思考,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比如教学《鸿门宴》如从设计关联作文《浅谈项羽失败的必然性》入手,从分析双方八个人物的言行入手。以呈现开放性的特点,鼓励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分析文中语言细究大有味的文字。突现还课堂于学生,使学生不断探究、不断发现、不断提高。随着课堂的深入,学生新的感受新的认识自然不断生成。在对项羽必然性分析涉及的因素自然越来越多,历史的现实、客观的、主观的、社会的、个人的……对细节的品味自然不断深入、字词理解不断加深,使学生深切体会作品的价值。也可使单纯的文言字词掌握融于文言语境中,将文言语句理解置于文学作品鉴赏分析当中。再如《陈情表》如引导“本文所陈之情以什么为主?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表忠还是表孝心?还是忠孝兼长?“讨论时要求学生引用课文语句,发表自己看法。答案不求唯一,允许有不同理解,教师由此引向作品的客观效果,应该从中体会到作者对祖国的拳拳亲情,是亲情的温暖对权势的冷酷的征服。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就有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因为从中他们找到了自信,找到了乐趣。语文学习本身应该是生活化的,充满创造力的;词汇日新月异,语句无限生成,语文运用在实际中灵活多变。因此,语文教学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加强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将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在这一方面有明显的收获。

如果我们能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对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培养来强化学生的发现问题的创新意识;通过对求异能力的培养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话,那么语文课堂教学效益将会得到充分的提高。

另外,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首先应该提高个人素养,通过阅读研究,听课学习,实践揣摩等方式,增加自己的教学机智,拓展、深化对学科内容的理解;通过提高个人素养,树立教师的人格魅力与感召,多与学生交流,从言谈、作业中了解学生,从而提高对课堂的引导能力,更好地利用学生的质疑推进教学。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与教学方法,依据教师本人特长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恰当的教学环节,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使课堂节奏张弛有度,充分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的学习是母语的学习,它的根本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去感知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和美丽。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首先应该飞出教科书的狭小区域,为学生设置更广泛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同身边的母语联系起来,让学生置身于广阔的母语世界之中,只有这样,承载着教学内容的母语才会鲜活起来,学生的心灵才会神思飞扬。

总之,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体现引导者的作用,以启发点拔和方法指导,力促文言文教学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让学生学会去发现,发现知识、发现感受,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去研读课文,以自身的体验和感受去解读作品,不断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方青稚主编.《教学的革命》.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3

3.李召存.教学中主体参与的有效性分析.中国教育学刊.2000(5):26

4.崔允漷.《教学研究新进展:一种范式观》,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5.赵丽敏.论学生参与.中国教育学刊.2002(4):26

6.启泉,崔允漷,吴平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浦江第三中学

上一篇:房地产调控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幼儿园安全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