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工作论文范文

2023-09-16

社区工作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郴州华湘社区管理委员会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信访工作的新机制、新举措,创新信访工作格局,牢把信访工作重心,全面推行“三访一通”的信访工作模式,成功化解了矿山关闭破产、企业改革改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积极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区。

【关键词】创新信访机制 维护社区稳定

信访工作是一个“晴雨表”,它既是对一个地方、一个单位过去的工作的检验,也是对当前这个地方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检验。做好信访工作最根本的就是要对人民群众要有浓厚的感情,本着群众利益无小事,设身处地地为老百姓着想,千方百计为他们排忧解难的思想化解过去工作中积累下来的问题,而且要注意不断总结经验,探究来信来访背后深层次原因,发现问题的规律性,重视从源头上减少信访问题的发生,重视建立信访工作长效机制,这才是信访工作之本。本文以原核工业七一一矿关闭破产成立的华湘社区为例,探讨一下加强信访工作机制创新,在维护社区稳定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

郴州华湘社区管委会管理着原核工业原七一一矿职工家属近万人。管委会自2003年挂牌运营以来,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信访工作的新机制、新举措,创新信访工作格局,牢把信访工作重心,提高信访工作水平,成功化解了矿山关闭破产、企业改革改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近年来,社区没有发生一起重大集体、越级上访事件,有力地推动了七一一矿顺利实现关闭破产,优良资产华湘化工成功剥离,市场化运营。目前华湘社区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平稳发展。

1 三级联动,协力构筑大信访格局

2003年,按国家政策,老矿山要正式启动关闭破产,所有在职职工全部置换身份,推向市场,退休职工工资、医疗费全部加入社保,取消公费医疗......一时之间老矿山数十年积累下来的职工住房问题、医疗保险问题、退休职工和遗孀遗属生活困难问题等等关系职工家属切身利益的问题蜂拥而来。困难当前,社区党政领导毫不动摇,迎难而上,把信访工作作为发扬民主、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作为为职工群众排忧解难、化解矛盾的重要措施。

管委会专门设置了信访办,配备了5名专职信访工作人员,社区下设三个办事处,办事处下设居民小组,社区各单位相应成立了以总支、支部书记或工会主席任组长的信访领导小组,明确了信访联络员,并充分发挥中层骨干的作用。坚持信访工作社区、办事处(单位)、居民小组,三级联动,齐抓共管,使信访工作由“独唱”转变为“合唱”。一是责任同负,层层有压力。明确各级领导信访工作职责,实行领导包片、包线、包案负责制。各单位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将信访工作责任细化、量化到各级各部门,做到与其它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同奖罚。各级各单位建立了以领导责任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专管,信访专干具体抓”的工作制度。同时,加大信访工作督查力度,严格执行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发生集体上访的单位,视情节分别给予“警告”和“一票否决”,直至对该单位主要责任人实行免职、降级等相应处理,从而在社区上下真正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齐抓共管格局。二是工作同向,“七有作保障”。“七有”即有信访室,有信访领导班子并配备专人负责日常工作,有一套完整的工作制度,有信访网络,有经费保障,有一套热情、便民服务措施,有一个适应工作的领导格局。使信访力量向各基层单位、各居民片组延伸,构建了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下贯通、条块结合的信访工作体系。实行社区领导接待日,每月定期召开信访工作例会,研究部署信访工作,解决处理重大信访问题。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职能,加强对集体上访、异常上访的信息监控、协调处理和督办反馈,做到上下联动,点面结合,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

2 重心下沉,努力夯实信访工作基石

立足抓早、抓小、抓苗头、抓源头,把信访工作重心转移到基层,建立“三个一线”的信访防范体系,加大一线信息掌握、矛盾化解、工作落实力度,使大量信访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一是情况在一线掌握。在做好群众上访接访工作的同时,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要求各级领导改进作风,多深入基层及职工家庭,特别是对困难职工家庭,变上访为下访,主动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每月定期排查重大信访苗头因素,及时发现和化解各种矛盾纠纷,并建立台帐,动态管理,逐一落实。信访部门在每月和重大节会前对社区不稳定因素和重点问题进行排查,并有针对性制定工作预案,及时提交信访领导小组研究,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性。在处置七一一矿40多年的历史遗留问题时,即尊重历史,也本着实事求是、力所能及的原则,不积聚个别矛盾,有情操作。二是矛盾在一线化解。对摸底排查出的各类苗头性和倾向性不稳定因素,按照“一个问题,一个领导,一个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要求,逐一落实责任领导和责任单位。针对2000多名离退休老同志现状,抽调10余名年富力强的中层管理人员,健全办事机构,热情做好各项服务工作,积极稳定人心。信访问题做到发现一起,及时处理一起,较好地实现了信访源头控管。例如2003年,近百名与七一一矿解除劳动合同,调往河南中牟的人员汇集社区要求安排工作,解决待遇。对于他们的无理要求,社区精心组织工作人员,实行分片负责,个个击破的办法,耐心与他们进行了大量的法律、法规解说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使这一随时可能激化的矛盾得到了有效解决。三是工作在一线落实。我们结合干部作风集中整治,广泛开展干部下基层、送温暖活动,发动各级机关干部深入基层一线,了解群众疾苦,真诚服务群众,把工作做到前头,变被动为主动。每一名中层干部,利用各种形式分片包干所管理的职工在关破中的信访问题。据统计,近年来,社区管委会领导与中层干部谈话达220人次,中层干部与职工群众各种谈话、沟通13000多人次,社区管委会领导亲自接待来访群众600余人次,阅批重要信件21件,召开研究信访问题的有关会议16次,指挥处理重要信访问题9次。

3 完善制度,全力推行“三访一通”的信访工作模式

全面推行接访、处访、回访一条龙管理,大力畅通信访渠道,建立规范高效的工作机制,使上访群众真正“见到想见的人”,“说出想说的话”,“办成想办的事”。一是热心接访。实行首问责任制和公开双向承诺制,以优质服务取信于民。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严格做到“三心”,即接待群众热心,听取情况耐心,疏导说服诚心,让上访人进得来,坐得下,讲得明,放下心,增强群众在基层解决问题的信任度。二是认真处访。实行信访问题交办制度和督查办案制度,按照“分级负责,归口管理”的原则,依法规、按政策秉公处理,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具体工作做到“三抓”,即抓办理,实行“急事急办,特事特办”;抓协调,对涉及多个部门的信访案件,由信访部门牵头,部门联动,逐一落实;抓督办,积极督促信访事件按时办结,提高一次性处理问题的成功率。三是及时回访。对已办案件突出“三查”,即查信访矛盾是否化解,查处理结论是否落实,查是否发生重复越级上访,以巩固信访成果。如一批与七一一矿买断工龄,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老同志,在关闭破产期间结集前来,要求享受关闭破产待遇,在通过反复细致入微的思想疏导工作后最 终得以圆满解决。四是确保“”一通。即畅通信访渠道,努力构建与广大人民群众交流对话的“绿色通道”。加强各级信访接待工作,巩固传统信访渠道;开通“民心热线”,建立快速信访渠道;落实领导接待日制度,推出直接对话渠道,社区制订了“党、政、工、团、保卫、信访”六条信息网络线制度,坚持每周五报告制,社区领导24小时值班制,保证信息畅通。据统计,关破期间共走访、慰问特困职工(职业病、工残人员)、烈属、遗孀、遗属3000多人次,特别是每逢新春佳节,社区领导分别到特困职工、思想较活跃职工家中拜年。今年一批曾为七一一矿工作过数十年的家属临时工,找到社区要求享受退休工资,并扬言如果问题不解决就要到省里、中央上访。社区高度重视,及时组织人员逐家逐户调查摸排掌握情况,并邀请市劳动保障局的同志前来为这批家属临时工耐心讲解国家政策法规,由于及时妥善处理,较好地化解了信访矛盾。近年来,我们先后成功化解了五次上百人群体准备上访事件,较好地维护了社区的安全稳定。

社区工作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社区是城市的基础单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区在保障发展、维护稳定、服务群众等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强和改进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是强力推进社区工作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社区;思想政治;新格局

社区是城市的基础单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区在城市建设、城市管理、服务群众等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强和改进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是做好社区工作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必须下大力度抓,而且要抓好。

一、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加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对社区成员的思想、道德等加以有效引导,振奋人的精神、升华人的境界,使社区呈现出进步向上的精神趋势,也有利于党和政府掌握社情民意,了解广大居民的思想动态,及时化解矛盾,推动和谐社区建设。

二、构建有力的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组织保证

一是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和政治导向作用。进一步完善组织设置,按照“街道党委——社区党总支——小区党支部——楼院(胡同)党小组”四个层级,形成以街道党委为核心,社区党支部为基础,社区党员为主体,社区基层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性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二是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群众服务组织体系。以围绕建设社区居民服务中心为着力点,引领社区居委会建立矛盾纠纷调解、文化娱乐、卫生保健、志愿服务、家政服务等活动小组,着力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服务组织体系,切实解决社区群众的一些急难盼愿问题。通过真心服务,切实增强社区党组织在社区群众心中的地位,通过解决问题,有效引导群众提高精神境界,使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赢得群众、赢得人心。三是建立信息化的社区管理服务模式。探索建立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将辖区各基层党组织设置情况、党员队伍基本信息、居民群众基本情况、弱势困难群体情况、驻区单位情况等录入微机系统,做到社区情况信息化管理,便于了解、掌握、管理社区日常工作。同时,可开设社区集就业、救助、安全、社会保障、卫生和计生、流动人口、党员服务等项目为一体的网站平台,从而实现网络化管理和服务。

三、让思想政治工作走进社区千家万户

一是抓学习。街道社区都是直接和群众打交道的,社区干部、社区党员信仰坚定、方向正确、掌握政策、功底扎实,就能给群众解疑释惑,群众工作就好做。如果在思想上等同于一般群众,甚至还不如一般群众,就体现不出先进性,工作就没法开展。所以,日常中,要通过街道党校、社区党员活动室和远程教育网站等阵地,定期组织社区干部和党员学习有关政策知识,让党员干部,对党的道路、理论、制度真懂、真通、真信,形成行为上的自觉、自律、自励,这样才能对老百姓进行正面引导,输出正能量,影响和带领广大群众信赖党、拥护党、跟党走。

二是加强活动场所建设。社区建设的落脚点和归宿点是为居民群众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应该以社区办公活动场所用房升级达标、功能完善为重点,充分借助驻区单位、开发公司、物业的资源优势,重点做好新建小区和驻区单位闲置用房沟通协调工作,积极与城建规划、开发公司、物业管理部门联系,开展“共驻共建”和“结对联建”活动,把社区办公场所改造升级,打造成一个集办公、服务、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居民服务中心,使居民群众“小事不出楼,大事不出社区”,感受到社会的温馨。

三是抓活动载体。载体是工作的抓手。选好载体、丰富活动,能够把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思想、智慧和力量有效地凝聚起来,形成氛围、激发活力,提升居民素质。特别是对于社区,工作难做,关键是人员松散、不好组织。这就更需要有活动、有载体,依靠这些活动和载体把党员、把群众聚合在一起,让他们在活动中有所学习、有所感悟、有所提升。通过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社区居民的思想政治素质。比如对下岗职工和困难党员、群众等弱势群体,采取优先安置、结对子和定期走访慰问等方式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比如开展“党员家庭户”挂牌活动,促进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比如开展“卫生健康进社区”、“家长教育进社区”、“社区居民文艺联欢晚会”、“社区计生协会公开竞选”等各种主题教育型的、实践参与型的活动,让社区居民受到教育,也得到实惠;比如利用社区各种文艺队伍,大力宣传社区好人好事,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人和事来启发、教育群众,使居民群众在参与活动中受到了教育,陶冶了心灵,增强了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随着形势的发展,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不断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所以,加强和改进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应该紧密结合社区群众新期待新需求,认真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做法,查找问题和不足,创新方法手段、创新体制机制,努力提高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参考文献]

[1]李长山.当前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问题和对策.人民论坛网,2014.

[2]赵国衍.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现实思考.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5.

社区工作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社区党建是在社区范围内所开展的建立党组织并开展党的工作的一种基层党建新兴领域。社区党建是伴随着我国社区的发展逐步形成确立起来的。但当前社区党建的状况并不完全令人满意,还存在着一系列的棘手问题。突破和解决这些棘手问题,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科学设计和谋划社区党建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改革创新精神;社区;党建;

文献标识码:A

社区党建是指党的组织、党的活动、党的工作通过覆盖和渗透进社区内全体党员、全体群众、各个群体、各个机关事业单位、各个新经济社会组织和社区各项工作、各项事业,从而将社区内所有党的基层组织紧密联系在一起,构筑起社区区域性党建格局的基层党建模式。目前,推进社区党建的关键是要始终坚持和贯穿改革创新精神。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社区党建,就必须在全面剖析社区党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科学设计社区党建的发展路径。这也就是本文要着重研究解决的中心问题。

一、社区党建的形成确立过程

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城市传统单位制的式微和宽松的社会政治环境,更多的人从单位中游离到社会上,其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空间都在社区领域展开,这就使“社区”凸显出来。1986年民政部倡导在城市基层开展社区服务,首次将社区这一来自西方社会的概念引入我国。何谓社区呢?民政部对此的定义是: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我国的社区主要是指城市社区,城市社区的范围通常是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的辖区。1988年民政部成立了社区服务工作管理委员会,1991年5月又在社区服务的基础上提出了社区建设的概念,并对社区建设的内容框架作了明确界定。为了搞好社区建设,必须发挥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作用,必须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向社区的渗透。于是,伴随着社区建设,社区党建应运而生。社区党建最早在上海、浙江这些城市化水平比较高、经济比较发达、党建工作基础比较扎实的地方进行了初步的试点尝试,然后迅速推向城市社区中。

1996年9月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街道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了街道党组织的地位和主要职责,提出了高度重视街道党委领导班子建设和搞好社区党支部建设的要求。1999年10月和2000年11月中组部先后在上海、北京召开全国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座谈会和全国直辖市、副省级城市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研讨会,对社区党建工作进行全面研究部署并开始实行分类指导。2000年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其中对社区党组织的建立和其地位明确阐述为:“要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的有关规定,结合社区党员的分布情况,及时建立健全社区党的组织,开展党的工作。社区党组织是社区组织的领导核心,在街道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2001年济南会议和青岛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全国城市社区建设活动由试点转入全面铺开,民政部为此发布了《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示范活动指导纲要》和《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基本标准》,2002年9月召开的四平会议为社区建设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指明了方向。社区党建伴随着社区建设在新世纪的逐步展开深化过程,也同步展开和向前推进。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党章第一次规定了社区党建的内容。强调社区党组织的主要任务是领导本地区的工作,支持和保证行政组织、经济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充分行使职权。2004年10月中央印发了《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了社区党建工作的“五个好”目标要求、社区党组织的主要职责和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的重要任务,对进一步提升社区党建工作作出了全面规划设计。

按照《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几年来全国城市社区在实践中开展了丰富多彩、亮点纷呈的创建活动,总结形成了关于社区党建的一系列新鲜经验。如进行了“楼宇建党”、“商业街建党”、“自由市场建党”等社区党建模式的探索,组建了社区党建工作队、党员先锋队、党员志愿服务队、党员互助队等社区党建工作的创新性活动载体,创造了“客厅里的组织生活会”、“庭院里的民主恳谈会”、“活动室里的心得交流会”、“楼层里的意见建议会”等充满生机活力而又为社区居民乐于接受的党支部活动方式,采取了互联网、社区党务公开栏、发放学习资料、开展宣传教育等活动手段,初步构筑起健全完善的社区党建工作机制。

二、当前社区党建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社区党建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它在实践中的推进并不是一帆风顺、一片坦途。实际上,在推进社区党建的思想观念、人员素质、体制机制、服务群众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需要抓紧研究解决的棘手问题。

(一)社区党建在思想观念上不被看好。社区党建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个新兴领域,还有一个大家对此统一思想认识、达成共识并积极参与旧过程。但实际上,党内和社会上许多人在思想观念上对社区党建并不看好,存在着一些认识偏差。主要表现为:其一,领导同志认识上的偏差。许多领导同志认为社区党建可有可无,抓社区党建太务虚,不容易出政绩,因而对社区党建支持力度不够,导致社区党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仅仅“挂在嘴上、贴在墙上、停在纸上”,甚至“说起来不重要,做起来更不重要”。其二,党员认识上的偏差。和其他人群一样,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群体也要去追求更多的自身利益,但社区党组织自身掌握的资源非常贫乏,对党员职业和地位的提升都不能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所以一些社区党员不愿意参与到社区党建中去,不去积极找组织,甘做“口袋党员”、“隐性党员”。一些社区在职党员参加社区党组织活动纯粹是为了完成社区党组织分配的任务,完全处于一种被动参与状态。一些下岗失业党员的组织关系虽然放到了社区党组织,但他们从来都是把社区当作暂时的栖身之所,一旦找到了新工作,立即将组织关系迁出。驻社区的单位党组织认为参与社区党建不是自己一亩三分地的事,不愿意与社区党组织纠缠在一起,缺乏自觉的共驻共建意识。相当多的驻社区的单位党组织,认为自己与社区党组织是两种类型的组织,各自都有自己的工作对象和工作任务,都应该做好自己的事,不应插手别人的事。其三,一些社区群众认为,在社区中生活就是图个自由,社区党组织组建起来,还要开展活动,就等于给自由的生活套上了一个“紧箍咒”。其四,社区物业管理和业主委员会认为,在社区建立党组织就是给它们的工作找麻烦,等于多了一双“电子眼”,自然也不乐意。所以,党员和群众在思想观念上对社区党建的不看好,就使社区党建面临着尴尬的处境。

(二)社区党组织设置滞后。社区党组织是开展社区党建的基本载体。因此,搞好社区党建首先要抓好社区党组织的设置与组建工作。一方面,应该承认在大部分城市社区,社区党组织都已经建立起来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在一些地方,社区党组织的设置还很不到位,还远远没有达到“一社区一党组织”的目标,更没有实现在居民楼都建立党支部,实现社区党组织网格化覆盖的目标;一些社区在具备条件的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专业市场、工业园区内还没有及时组建党组织;企业改制和机构改革后,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的隶属关系发生改变,但党组织设置没有同步调整,出现了究竟由社区管理还是由原上级主管单位管理的“扯皮”问题等等。此外,就是已经建立起来的党组织,巩固起来也很难。在一些社区“两新”组织中建立的党组织,可能会因为党员的流动和“两新”组织的解体或流动而宣布撤销。

(三)社区党员管理难度加大。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社区党员队伍构成日益庞杂。通常包括了社区在职党员、退职党员、流动党员、“两新”组织党员、驻区单位党员、下岗失业党员、退伍党员、待业大学生党员等等。这些党员有的组织关系在社区,有的组织关系不在社区;有的组织关系今天在社区,明天就不在社区;有的参加社区党组织活动,有的根本就不参加社区党组织活动;有的支持社区党组织工作,有的则不管不问等等。例如由于对在职党员管理职能的划分不明确、监督不到位,许多在职党员没有自觉自愿地到社区党组织去登记报到,已经报到的也不愿自觉接受社区党组织管理。这一切都使得社区党员管理难度大、头绪多、问题杂、范围广,不像单位党员管理那样纯粹和单一。二是社区党员管理方式陈旧。社区党员管理难度加大的另一个表现是社区党员的管理方式比较陈旧,很多社区党组织对党员的管理还是在沿用传统的已经过时的方式。如还是以开会的次数、发展党员的数量、组建党支部的个数、开展活动的次数、制定制度的多少等“数量型”衡量标准去评价管理成效,而不是更多地去关注管理质量;还是单纯地以党员是否按时交纳党费、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向党组织汇报工作作为衡量党员是否合格的基本标准,而不去重点关注党员思想认识的提高、主观世界的改造和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还是习惯于被动地对党员进行管理、等党员上门,让党员有事“找组织”,不能主动地有事登门“找党员”,主动与党员谈心交流不够。形势是发展的,党员是变化的,对党员的管理方式也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如果管理方式过于守旧,就会在无形中增加管理难度、制约管理成效。

(四)社区党务工作者素质不高。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相当多的社区党务工作者来自街道机关党员和下岗退休党员,其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已经影响到社区党务工作水平的提升。其一,专业素质不高。搞好社区党务工作必须掌握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经验、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掌握基本的党史知识、党建知识、党章知识、党务知识。但有相当多的党务工作者,对这些做好社区党建工作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知之不多,甚至一片空白。其二,工作积极性不高。许多社区党务工作者对自己从事的工作不热爱,遇到社区工作中的难事往后躲、遇到社区工作中的大事怕担责、遇到社区工作中的烦事乱吆喝,不具备“走进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不怕千辛万苦”的奉献精神,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严重不足。其三,讲政治不够。许多社区党务工作者讲政治不够,头脑中没有绷紧政治这根弦,对一些有可能出问题的现象没有敏锐地把握其本质,结果对发生在眼皮子底下的法轮功之类的问题不能洞察到。其四,开拓创新意识和宏观思维不强。许多社区党务工作者思想观念陈旧、创新意识不强,缺乏领导和管理社区工作的经验、能力和胆识,工作方法简单,手段单一,没有新意。他们面对变化了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不知道如何围绕社区党组织的“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协调沟通”的职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仍然习惯于传统的工作方法和活动方式,只知道开会、下通知、盖章。

(五)社区工作的繁杂性导致“党不管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社区管理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城市管理的许多职能都交给社区去承担,社区工作的内容不断扩大、范围不断拓展、头绪日益繁多、任务更加繁重。许多政府部门的工作触角都延伸到社区,通过下达任务、明确指标、奖优罚劣等形式将计划生育、纠纷调解、安全保卫、防火防盗、卫生清洁、园林绿化、法律服务、民政咨询、经济调查、数据统计等名目繁多的工作都压到社区头上。除此以外,社区还要做好由政府部门安排的临时性、应急性工作。社区真正成为穿插上面千条线的一根针。由于很多城市社区实行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居民委员会交叉任职,两个班子一套人马,所以繁重的社区工作任务使得社区党组织淹没其中,将大量的时间精力用于“对上负责”和“行政性事务”中。自然,社区党组织真正静下心来研究和主抓自身建设的时间就既少又难以保证,这就在一些地方造成了“党不管党”的奇怪现象。

(六)社区党建工作保障机制不到位。有效开展社区党建工作需要完备的保障机制,但从目前来看社区党建工作的保障机制很不到位,甚至在有些方面严重滞后。主要表现在:

第一,经费无比紧张。社区党组织要组织开展活动、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培训、建立完善工作设施、开展慰问救助、加强流动党员和流动人员的分类管理以及做好社区其他工作都要有充足的财力作支撑,必须切实保证必要的经费供应。但现在的情况是,大多数社区党组织都面临着经费紧张的问题,上级下拨的经费大部分仅够维持社区党组织的电话费、水电费、办公费等日常开支,可支配的党费少得可怜,往往陷入有心为群众办事而又无钱办事的尴尬境地。究其原因:一是城市化和机构改革中,许多社会职能从单位和部门手中转到社区,但与这些社会职能捆绑在一起的财力、物力却没有移交过来,这样就使得社区的社会职能加重了、复杂了,但相应的物力、财力保障却没有同步到位,造成了社区“吃的饭没有增加、干的活却增加了好多”,经费自然就紧张起来。二是出于更好地实现城市社会管理和治理的需要,许多政府部门的职能都延伸到社区,它们“又让马儿跑,却又不让马儿吃草”——向社区下达工作任务却不提供经费,而这些工作任务社区党组织又不能拒绝,于是进一步加重了社区党组织的经费紧张状况。三是由于掌握的经济资源短缺,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党组织本身的创收空间十分有限,有的可以靠对外出租房屋获得一些收入,有的则没有任何创收。

第二,人才无比匮乏。人才是工作成功的杠杆和砝码,做好社区党建工作和其他工作需要大批优秀的人才。但现实的问题是,社区工作人员的待遇较低,许多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仅相当于当地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而且政治上进步缓慢。这就使得高素质的人才都不愿意到社区工作,造成了社

区人才匮乏,严重制约了社区党建工作和各项工作的提升。

第三,党建合力难形成。社区党建工作要搞好,必须将社区内的各种党建资源都整合起来、各个方面的党建力量都充分调动起来,构建起区域性党建新格局,形成党建工作的整体合力。现在的问题是,虽然有些地方也在尝试通过建立党建工作协调机构和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去做这项工作,但由于没有一个各方都认可的整合理由,没有探索出一个各方都乐意接受的整合方案,社区内的党建资源和党建力量仍然处于各自为战的分离状态。

(七)社区党组织整合群众利益的难度增大。社区党组织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是服务社区群众。要服务好社区群众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必须善于代表和整合社区群众的利益诉求。但由于当前社区群众利益格局和特点的新变化,使得社区党组织代表和整合群众利益的难度增大。主要表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区群众的利益要求不再具有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单一性,而是越来越具有多样性,不再仅仅满足于经济生活的要求,还涉及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的需要;社区群众在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自主性、独立性显著增强,强制性地让群众去接受和喜欢一样东西越来越不可能;群众对自己利益的实现途径有了更多的选择性,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党组织在大多数情况下还不能作为群众实现其利益的途径;不同人群在社区的聚集,使社区出现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它们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其群体性特征非常明显;由于居民的复杂性,导致社区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甚至相互冲突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社区党组织整合群众利益的难度增大,相应的,其为社区群众提供高质量、各方都满意的服务的难度也增大了。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社区党建的基本思路

推进社区党建应该在着力研究和分析上述棘手问题的基础上,着眼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出台新举措、设计新路径,切实提高社区党建的整体水平。

(一)创新社区党的组织设置。要按照实现党的工作向有群众的地方延伸、向有社会组织的地方拓展和在人员居住地、聚集地、活动地建立党组织的要求,从有利于加强党对社区工作的领导、有利于推进社区建设、有利于对社区党员进行教育管理、有利于开展社区党的工作的需要出发,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和形势及时创新社区党的组织设置,做到“社区建设推进到哪里、党员流动到哪里,哪里就要相应地建立党组织”。第一,按照“一社区一党组织”的要求,在社区的建立和调整、在城郊村改居的过程中同步建立社区党组织,及时将党员增加后的社区党支部扩建为党总支、社区党总支扩建为社区党委。同时,还要着力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一体化设置的模式。第二,推行社区党的组织网络化设置,完善“一栋楼一个党支部、一个单元一个党小组”的楼宇党建模式,支持社区内的“两新”组织、改制企业建立健全党组织,依托居民楼、商务楼、自由市场、工业园区、商业街、各种商会、在社区进行的工程施工项目等载体探索“支部建在楼里、支部建在自由市场上、支部建在园区内、支部建在商业街上、支部建在工程项目上”的党组织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的设置模式。对于暂时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地方,可以通过设立党建工作指导员、党员联络服务站等形式,先期开展党的工作。

(二)探索社区党员分类教育管理模式。社区中的党员在构成上包括了在职党员、退休党员、下岗失业党员、流动党员、“两新”组织中的党员,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应该采取不同的模式。第一,在职党员。对在职党员应坚持党员所在单位和社区党组织双重管理,“组织管理依托条、活动管理依托块”,建立社区和所在单位党组织对在职党员“双接纳、双管理、双考评”的双向管理制度。建立社区在职党员服务中心、联络站,引导在职党员自觉到社区党组织报到、定期参加社区党组织活动、利用自己的专长开展志愿服务。实行在职党员个人身份、专长爱好、服务承诺和为民办事公开公示制度,在职党员单位对其民主评议结果、提拔重用决定、先进模范认定都要在社区党员群众中征求意见。第二,退休党员。退休党员是社区党建工作的坚强后盾和可靠助手。社区党组织要动员他们将组织关系转入社区,对他们实行规范化的直接管理,在思想上、生活上多关心爱护。同时,社区党组织要引导退休党员根据各自爱好专长和身体状况参加健康有益的社区文化体育和科普活动,引导他们发挥余热关心帮助下一代健康成长,引导他们利用长期积累的经验、资源和社会关系为社区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使他们真正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值。第三,流动党员。对社区流动党员要建立“流出地党组织为主组建、流入地党组织为主管理”的双向管理模式,加强党员流入地与流出地的沟通协调,明确社区党组织、流动党员工作单位党组织、流出地党组织对流入社区管辖区域内流动党员的管理权限。要通过在社区设立流动党员党支部、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站、流动党员联络站、流动党员之家等机构为流动党员安家,通过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形式建立对流动党员的动态管理机制,使他们“政治思想不掉队、组织活动不断线、理论学习不断档”。要通过在流动党员中开展“我为社区作贡献”、“社区是我第二故乡”等活动,探索社区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途径。第四,下岗失业党员。对社区下岗失业党员的教育管理要依托在社区就业服务中心建立的下岗失业党员临时党支部进行。社区党组织要通过对下岗失业党员进行职业培训、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和创业等形式,支持鼓励下岗失业党员自强自立,为他们走出困境助一臂之力。第五,“两新”组织党员。对社区“两新”组织中的党员要依托“两新”组织及其上级挂靠单位,探索实行多层次的联合管理,让他们切实增强归属感和党员主体意识,自觉投身于“两新”组织的发展中。

此外,还应该做到:其一,在进行党员分类教育管理的基础上,通过“设岗定责、党员认岗、公示明岗、考核评岗”等程序步骤,确定社区党员的工作岗位、创立社区党员示范岗,对社区党员进行岗位管理。其二,切实做到将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寓于服务之中,把党组织引导帮助服务党员、党员帮助服务群众作为管理的基点,把提高服务水平作为衡量党员教育管理成效的重要尺度。

(三)整合社区党建资源,开展共驻共建活动。搞好社区党建离不开驻社区单位党组织、“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其他驻区党组织和社区全体党员的积极参与和热情支持。为此,必须将社区内的各种党建资源都充分调动起来,最大限度地整合起来,开展共驻共建活动。第一,确立共建理念。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使驻社区各种党组织真正做到“驻在社区、融入社区、热爱社区、建设社区”,充分认识到参与社区党建的重要性。第二,探索共建载体。要从社区实际出发,探索符合驻社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特点而又与社区党建要求相契合的共建载体。重点是建立由社区党组织牵头、驻社区单位党组织

参加的党建工作联席会议,采取小事通报、大事协商等形式共同谋划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第三,开展共建活动。要积极开展以“共谋发展、共同受益、共建和谐”为主题的驻社区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共驻共建”活动,特别是要重点在思想政治工作上搞联合、在党员活动上搞联谊、在党风廉政建设上搞联抓、在社区公益事业上搞联办、在社区改革发展上搞联建,推动社区党建资源的整合和发挥更大效益。第四,创设共建制度。要从制度安排上建立驻社区党组织参与社区党建的具体办法、渠道和测评体系,构筑驻社区党组织参与社区党建的体制机制。第五,构筑共建格局。党章规定:社区党组织领导本地区的工作,支持和保证行政组织、经济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充分行使职权。推进社区党建的新发展,应该按照“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原则,着力探索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全体党员为主体、驻区单位党组织和“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积极参加、社区各类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性大党建新格局。

(四)构建社区党建支持保障系统。这里从人才支持保障、经费支持保障、领导支持保障三个方面谈一下社区党建的支持保障系统构建问题。

1.人才支持保障。社区党建开展离不开人才支持保障。为此,必须创新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改革社区选人用人机制,按照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结构优的要求,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社区党建工作。一是扩大选人用人渠道。要采取公开招聘的形式,从机关、街道、企事业单位、下岗职工、大学毕业生、复退军人党员中选聘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热爱社区工作的人才充实社区党员干部队伍,将那些政治思想水平高、群众满意认可、熟悉城市基层管理工作的优秀同志选拔到社区党组织领导岗位上来,着力解决社区党组织成员文化偏低、能力偏弱、年龄偏大的问题。同时,在进行政府机构改革和人员分流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把其中一些比较优秀的干部通过分流、下派、挂职、兼职等渠道,充实到社区领导岗位上来。二是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社区党务干部队伍。聘请一些从领导岗位、学术岗位、技术岗位上退下来的、德高望重的老党员担任兼职党务干部,实行专职党务干部挂牌上岗,推进社区党务干部的职业化建设。三是加大培训力度。充分利用党校干校教育培训资源,采取国家出资、定向培养的办法建立对社区党务干部的省、市、区、街四级培训网络,通过“走出去”学习培训、挂职锻炼、亲身体验、“请进来”传经颂道、开展研讨等形式加大对社区党务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四是抓好班子建设。实行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两推一选”和“两推直选”机制,完善社区党组织成员和社区居委会委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制度,实行社区党组织书记和社区居委会主任“一肩挑”办法。对于没有党组织书记合适人选的社区,也可以在上级党委的主持下面向社会公开考选社区党组织书记。

2.经费支持保障。保障社区党建工作必要的经费支持,可以采取上级财政拨一点、社区所在街道出一点、社区自己筹一点、驻区单位资助一点的办法来解决。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也要充分整合社区资源,发挥其最大经济效益,在不损害公益原则的前提下自力更生地搞好创收。

3.领导支持保障。各级党委和主要领导同志要全力支持社区党建,把社区党建当作关系党的执政地位巩固的大事来抓,树立“不抓社区党建就是失职,抓不好就是不称职”的理念,形成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的社区党建工作领导责任制,切实把社区党建纳入基层党建、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全局之中,科学决策、统筹谋划、扎实有效地向前推进。

(五)提升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质量。社区党建的实质是要打牢党在城市工作中的群众基础。这就必须突出服务功能,着眼于为社区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服务,使社区党建切实做到服务群众、融入社会、凝聚人心。为此,必须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质量。

第一,整合群众需求。城市社区的复杂性,决定了它是群众需求、社情民意、社会矛盾集中反映的地方,是群众脉搏跳动剧烈的地方。社区党组织要发挥好服务功能,就必须在社区公共利益的框架内,整合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协调不同的利益矛盾、寻找各个利益群体的共同点,将社区全体群众凝结成一个有机的利益共同体。这就要求社区党组织必须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切实了解社区群众究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以有效把握、协调和整合社区群众和利益群体的需求作为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将群众需要的满足融入社区党建之中,并以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社区党组织服务质量和建设成效的尺度,代表好、维护好、发展好社区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利益,切实增强社区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第二,拓展服务内容。社区党组织在把握社区群众利益需要的基础上,要根据时代和形势发展的要求,不断拓展服务群众的内容。基本的方向是要从单一走向多元,从表面向深层推进。具体说来:要从提供单一的经济帮扶向同时提供思想帮扶、政治引导、文化引领、精神提升、社会融入的方向发展,要从单一的进行纠纷解决向建立根除纠纷长效机制和构建和谐社区的方向发展,要从单一的面向全体居民的宏观服务同时向进楼入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向弱势群众提供面对面、心贴心的特别服务的方向发展,要从单纯的提供一时帮助转向提供致富门路,从单纯地“送白菜”到“送白菜种子”。

第三,创新服务体系。应从社区实际出发,构建起囊括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医疗、计划生育、环境卫生、劳动就业、物业管理、法律服务等在内的覆盖社区生活各个领域的服务网络;构筑以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救助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主导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以社区党组织为主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以社区党员为主体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支持社区内各种组织和各个群体通过政府资助、企业赞助、自愿有偿和无偿服务的形式开展面向社区居民、驻区单位、困难群众、流动人员的便民服务、福利服务、维权服务、互利双赢服务。

第四,转变服务作风。切实改变“脸难看、门难进、话难听”的机关化、官僚化服务作风,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在为社区群众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做到理解人、看重人、尊重人、温暖人,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以社区群众“希望而来、满意而归”作为服务作风建设的尺度。

第五,建立服务群众考评机制。有效的考核评价是推动社区党组织提升服务质量的内在动力。要切实建立上级党组织考核、社区群众考核、驻区单位考核、社会舆论评价等相结合的服务考核评价机制,使社区群众从周到的服务中去判定党组织的工作业绩,真正从内心接纳和认可社区党建工作。

(六)着力推进新兴农村社区党建。社区建设发展由城市向乡村延伸,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的重要趋向。在新兴农村社区不断涌现的情况下,积极推进新兴农村社区党建已经成为社区党建的重要范畴。新兴农村社区党建在模式选择上可以采取以下几种:一是在以原有村庄为基础、将村庄改造成为社区的,社区党建延续原有的农村党建模式;二是在地缘相邻、产业相近的强村兼并弱村基础上组建的农村社区,其社区党建模式由以强村为主组建的联合社区党组织领导协调开展党建工作;三是在以乡镇原有“管区”为基础组建的大型农村社区中,成立由原管区书记担任社区党组织书记、管区各个村党组织书记参加的联合党组织,对辖区村党组织实行属地管理,辖区村党组织书记要按照分组排班顺序到社区驻地定点办公。

总之,虽然还面临着一系列的棘手问题,但应该肯定社区党建空间广阔、前景光明、潜力巨大,推进社区党建大有可为。我们应该坚定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顺应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社区党建的基本态势,从总体上认清形势、吃准问题、规划设计好发展蓝图,继续有领导、有步骤地将社区党建推向新的阶段。

责任编辑:王 慧

社区工作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培训是促进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提升其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培训模式与培训效果直接相关。当前,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应遵循“学员为本”取向、注重“因需施教”原则、注重“反思性思维”培养、注重参训者的可持续发展价值取向,以此探讨四类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模式,以期能为社区教育后续研究提供建议与参考。

关键词: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模式;价值取向

一、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社区教育仍处于成长探索时期。构建与区域经济相适应、独具区域特色、能满足社区成员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社区教育,离不开一支专业素质强、业务水平高、综合性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由于社区教育学科尚未列入《学科分类和代码》国家标准,因此,社区教育工作者目前还没有官方的统称。本文中的社区教育工作者,泛指以社区教育为个人职业的,统筹规划区域性社区教育发展的组织机构的领导者或管理专员(未涉及从事于社区教育具体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市、区政府(含街道、乡镇)主管或分管社区教育的教育行政工作者,社区学院(大学)和社区学校等教育实体分管社区教育的院长(校长)和各级工作者,中小学、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分管社区教育的校长和专业工作者,机关、企事业单位、文化单位和社团主管或分管社区教育的职能工作者等。本文所言的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是指全部职责或主要职责是从事社区教育管理的“专职”工作者。

我国社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保障的提供,社区教育工作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的提高,有赖于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社区服务指南》的规定,社区专职教育人员的基本要求有:(1)热爱社区教育,具有良好的品质,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吃苦精神;(2)较好掌握社区教育专业及其相关知识,包括社区理论、社区教育学、社区教育管理学、教育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3)具有较强的社区教育基本能力,包括教育教学组织、社会调查研究、课程开发、社会沟通与协调、语言文字表达等能力;(4)需经过有资质的教育培训机构的岗位培训,持有上岗证书或相当的专业证书。概言之,社区教育工作者应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和必备的基础理论、管理知识和社区教育专业知识,以适应社区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然而,调查数据表明,我国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的建设还比较薄弱,多数社区教育工作者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品质;近40%的社区教育工作者和65%的社区教育兼职人员年龄在50岁以上;超过1/3的社区教育工作者和近50%的兼职人员从事(参与)社区教育工作时间不足3年,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良莠不齐,年龄偏大,理论水平偏低,业务能力差,已成为制约社区事业发展的瓶颈,社区教育的发展需要有大批在社区一线从事服务与管理的高级专业人才。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社区教育的管理和发展。在我国,由于社区教育是新生事物,后备专业人才匮乏,导致社区教育人力资源极为稀少。换言之,随着社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对社区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随着社区管理的规范化、智能化和科学化,需要社区教育工作者能够熟练掌握先进的科学管理工具,而这些均可通过再教育培训完成。因此,加强社区教育工作者的职业培训尤为必要,探讨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价值取向及模式极为迫切。

二、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的价值遵循

在社区教育大发展,社区教育理论不断深化,社区教育管理工作日益精细化的背景下,唯有建立起以培训能力为核心、以社区教育工作者为主体的培训模式,才能适应当前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新形势的需要。结合我国社区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当前管理队伍整体水平,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模式的探索应围绕如下四个方面的价值取向进行:

(一)注重“学员为本”取向

“学员为本”要求培训的最终落脚点在于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培训活动设计以学习者需求为导向。

调查发现,社区教育工作者已具备了相当层次的文化基础,具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和丰富的阅历,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自主能力。这就要求突破传统意义上“教师中心”范式,转向“学员中心”,在具体的培训教学、课程设计等方面尊重、发挥参训者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從而建立起新型的教学关系。在教与学互动上,培训中参训者和培训者兼有多种身份。培训者既是教员,也是组织者、激励者、促进者和服务者。参训者既是学习者,也是设计者、参与者和接受者。培训者和参训者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民主的、对话式的,是相互理解和合作的,培训是双方经验交流互动、共同成长的过程。这应该是当前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中第一价值取向。

(二)注重“因需施教”原则

“因需施教”的“需”包括两个方面:社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成长与发展的需要。这两者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培训实施中应最大限度地掌握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的多样需求,跟踪其工作实务,以促进个性发展。同时,将满足社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和满足参训者自我的需要结合起来。笔者认为,具体而言,社区教育之“因需施教”的“需”包括:了解有关社区教育改革的最新精神;了解社区教育管理队伍的需要、意愿以及他们参加培训的态度;了解他们在日常社区教育管理工作中性质与特点;了解先进社区教育的实践;了解社区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的最新动态和最新成果。

“因需施教”要求根据多方面的综合性需求来开展培训教学活动,也就是要求将组织需要、事业需要和个人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应该结合参训者“表面需求”和人才成长与发展规律综合考虑社区教育工作者的“需要”,尤其处理好一般需求和优势需求的关系,共性(组织)需求与个性需求的关系等,从而满足社区教育工作者的需求,调动其积极性,以促使培训目的达成。从社区教育工作者多层次、多类型的现状出发,着眼于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从而最大限度地加快我国社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三)注重“反思性思维”培养

“成长=经验+反思”,是美国著名心理学波斯纳提出的个体成长与发展的公式。鉴于反思在个体成长与发展中所扮演的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有关能够促进反思策略的培训、反思能力的培养、反思方法的探索日益为人力资源培训研究者所青睐。“反思性”主张者力图为人的成长与发展培育起“反思”意识,通过不断自我反思、自我建构,从而获得包括专业在内的全面个性的持续成长。

培养社区教育工作者自我反思意识,使他们成为反思性实践者,不仅要求向他们提供必要的反馈信息,更要求在培训中练就他们的反思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反思中成长,在实践中反思。诚

然,要达到上述目标必须摆脱传统意义上知识灌输式的培养方式,而采取一些全新的、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研究成果的教学技术与方法。

(四)注重参训者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广泛的问题。其意在于能力发展是任何学习活动的主题,注重知识创新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培训,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发展性的培训,因为它着眼于对工作者个人素质的提升和角色价值的开发与拓展。这种可持续发展取向,既是社区教育工作者成长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客观要求。针对社区教育事业发展和社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需求,培训工作要从实现社区教育工作者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出发,优化配置培训资源,加强培训管理机制建设,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全面协调、整体推进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上述四个培训价值取向出发,当前需要对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培训模式进行理性思考,认真分析与研究适合我国社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培训模式,扬长避短,确保培训工作的高质量运行,构建能满足社区教育工作者成长与发展需求的培训模式。

三、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模式的理论探索

培训模式服务于培训目标,不同培训模式具有不同的功能,各自发挥独特的作用。同样,不同的培训模式对培训资源有不同的要求。培训模式既是培训理论的具体化,又是培训实践的概括,丰富的培训模式有助于高效地达成培训目的。因此,培训模式的应用具有条件性。

(一)“知识本位”接受模式

该模式在基础教育的师资培训中应用极为广泛,其价值取向源于理论至上、知识本位和学科中心,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知识需求。一般而言,“知识本位”接受模式的构建路径以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知识背景分析和社区教育事业发展的理論需求分析为基础,确立培训目标,根据目标组织核心培训课程,整合和聘请优质的师资资源,实施培训活动。

这种培训模有助于理论素质亟待提升的社区教育工作者群体快速地掌握社区教育专业知识和管理科学基本理论,掌握社区教育工作运行工序。鉴于当前我国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的建设水平,此模式较为适合刚到岗的和已在岗但理论知识缺乏的工作者,使其达到任职要求。但是,这种模式不但由于纯理论过强,使参训者相对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而且也由于与日常工作实情实景相距较远,而对实际工作能力提升作用有限。笔者认为,这种培训模式在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中不宜占主导地位,但仍可与其他培训模式交叉使用,以发挥其高效传递知识、信息之功能。

(二)“案例中心”研讨模式

该培训模式注重参训者的参与性,着眼于提高参训者应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复杂情景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构建的路径为:社区教育工作现状分析,确立培训目标,围绕目标精选培训案例,组织实施培训活动。

这种培训模式较为适合于在实际工作中遭遇困惑的社区教育工作者群体,例如社区教育业务管理者。该模式关注在问题情景中获取知识、获取知识与知识应用的协调以及提升社区教育工作者应用知识的能力;同时,提高了他们在培训过程中的参与性,唤醒主体意识,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该培训模式优质的案例的选择极为重要,同时,案例本身蕴涵问题的复杂性和开放性,对培训师资水平要求甚高,普通培训者往往无力驾驭研讨活动。笔者认为,案例培训模式能够快速提高社区教育工作者业务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配备一定条件方可广泛使用,当前宜与其他培训模式穿插使用。总之,以案例为中心的培训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其案例的选择及案例的系统研究为实施该培训模式的关键所在。

(三)“课题研究”研修模式

较前两者而言,此模式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着眼于提升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素养与业务工作能力。研修模式的构建路径为:围绕培训目标,从培训的针对性出发划分培训层次,从培训的需求和实用性出发设计课程,从培训的有效性出发选择培训方式,从参训者的主体性出发确定学习方式,以研究为主线,以参训者为主体,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发展,达到参训者的发展与组织的发展协同,从而共同成长。

由于该培训模式的关键是课题的开发与研究,即要求培训者和参训者善于挖掘课题,以课题研修带动培训效果,继而促进组织与个体发展,因此,实施好“课题研究”模式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树立正确的培训观念,培训者是主持者、策划者而非主讲者,在课题选择和研究中给参训者以有效指导,注重引导参训者独立思考、主动探究;(2)对参训者的课题论文写作严格要求,避免流于形式;(3)把握培训中三个基本要素:信息、思路、观念。课题研究培训中需要提供大量新的有效信息,需要多角度分析问题,转变参训者观念,提高参训者能力。“课题研究”无疑将将成为我国社区教育的助推剂,但该模式费时费力,目前仅能在少数培训中组织实施。

(四)“诊断式”培训模式

该模式是四种培训模式中极为理想化的模式,它倡导实践导向,注重组织发展,着眼于在提高社区教育机构(社区学院、社区大学等)整体办学水平的过程中,提升参训者的专业素养,其构建路径为:立足组织办学现状,组织专家现场诊断,针对主要问题,共同研究,寻找对策,制定改进方案,在实施改进方案的过程中提升参训者的专业素养,促进组织的主动发展。可见,此种培训模式以培训促进组织发展,在培训中寻找组织发展的新方向,即现场诊断一制定组织发展规划一分析组织发展主要问题一制定解决问题方案一跟踪指导一组织工作持续改进一达到发展规划的目标。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可结合遇到的问题组织理论学习、专题研讨与个别指导,使培训持续支持组织的工作推进。诚然,这是一种对培训者、培训机构要求甚高的培训模式,但对于一些社区教育工作开展较好的地区和立足于长远发展的社区教育机构而言,结合自身优势有的放矢运用该培训模式是可能的。

综上所述,我国社区教育处于起步、开拓阶段,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工作也处于尝试、摸索过程中,在组织培训工作中我们唯有大胆创新,认真思考,结合自身实际充分运用多种培训模式中能快速提高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诚然,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没有最优模式,上述四类培训模式各有独自的优势及局限性。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要根据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的特点,对培训模式进行选择和优化,以提高培训的效果。

社区工作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镇管社区建设是社区建设的新领域。基于上海市9个镇的调研,上海镇管社区建设主要有镇与居委会之间增加社区中心建制、镇与社区管理中心之间增加街道办事处或社区办事处、镇与居委会之间建立社区管理工作机构、镇与社区管理工作机构之间建立镇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四种模式。上海镇管社区建设主要在政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社区公共服务、社区居民融合、社区配套支持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和问题。需健全完善镇管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镇层面创新共治的机制、在居委层面创新自治的机制、构建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推进镇管社区建设。

关键词:镇管社区;社区管理模式;城镇化;政府管理;公共服务

针对镇属社区数目越来越多,同时镇属社区社会问题较多的状况,各地地方政府对镇管社区的体制机制进行了探索实践,形成了“撤镇建街”和“强镇扩权”两种主要管理模式。“撤镇建街”模式的主要做法是镇政府变为街道办事处,村委会变为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转变为市民,实行社区化管理,居民享受与市民一样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就业等社会保障。“撤镇建街”模式的优势在于有利于精简机构和转变政府职能。但是从各地的实践看,撤镇建街对社区的综合管理能级不但没有得到提升,反而一定程度有所削弱,并且易引发集体资产处理中的矛盾。近年在我国浙江、广东、山东、湖北等省,一批经济发达的市县下辖镇启动了“强镇扩权”[1],通过纵向权力结构的扁平化和权力重心的下移,提高镇行政级别,赋予镇更多的自主权。通过“强镇扩权”,可以进一步推动经济强镇的发展。“强镇扩权”会引发一些问题,比如加大了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难度,被扩大的权力没有法律支撑和制约机制等。“镇管社区”是城市化进程中为解决普遍存在的体制滞后于功能的困境应运而生的基层政府治理模式,也是基层社会变迁过程中完善社区治理结构的必然要求[2]。本文基于对上海市9个镇的调研,力图对上海的镇管社区模式进行总结,对镇管社区建设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进一步推进镇管社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上海镇管社区的四种模式

上海的镇管社区建设走了一条不同于“撤镇建街”“强镇扩权”的模式,从调研的情况看,上海的镇管社区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

1. 在镇与居委会之间增加社区中心建制的模式

在镇与居委会之间增加社区中心建制的模式以浦东新区S镇为代表。S镇镇域面积为34.19平方公里,下辖16个村,41个居委。其中城市化地区为20平方公里。S镇在城市化功能形态比较成熟的20平方公里,探索实践了在镇与居委会之间增加社区中心建制的“镇管社区”模式,从而形成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有效下沉、社区自治共治逐步发育的一种社区管理模式。按照区域相对独立、社区居委会数量相对合适、人缘地缘相近的原则划分为4个社区管理区域,包括世博家园社区、永泰社区、杨思社区、三林社区,在每个区域分别建立社区中心。社区中心是集党务、政务、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组织,对镇政府的社区管理职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社区中心按照镇政府的各工作条线,设置社区党建、社区服务、社区文体等综合管

收稿日期:2012?10?03;修回日期:2012?12?02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共治’框架下社区治理新路径研究”(12CSH036)

作者简介:周健(1981?),男,江苏南通人,中共上海市闵行区委党校讲师,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2012级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管理与社区建设.

理办公室,参见图1。

图1 镇与居委会之间增加社区中心建制模式

2. 镇与社区管理中心之间增加街道办事处或社区办事处的模式

镇与社区管理中心之间增加街道办事处或社区办事处的模式以奉贤区N镇为代表。N镇镇域面积114.68平方公里,辖有17个行政村,4个社区(街道),下辖47个居委会。目前城市化率达到40%。经历3次乡镇机构改革,N镇社区管理在镇与社区管理中心(社区居委会)之间设立“街道办事处”或社区办事处来管理社区的建设与管理。具体来说,“街道办事处”不是镇政府的事业单位,只是片区化管理社区居委会的枢纽型机构,没有内设科室,主要职责是信息收集和上传下达,配备工作人员9名。西渡社区办事处是N镇镇政府的“半派出机构”,级别是副处级,有一定财权和事权,但无人事权。社区党工委、办事处下设“一办四室”,领导班子有“一正四副”,共有工作人员39名。“社区管理中心”(社区居委会)因居民区规模小,将社区管理中心和社区居委会合署办公,参见图2。

图2 镇与社区管理中心之间增加街道办事处或社区办事处的模式

3. 在镇与居委会之间建立社区管理工作机构的模式

镇与居委会之间建立社区管理工作机构的模式以闵行区P镇、M镇、X镇和H镇为代表。镇与居委会之间建立社区管理工作机构的模式由于在组织架构上存在一定差异形成了两种亚模式,分别是“P-M”模式和“X-H”模式。

“P-M”镇管社区模式机构设置方面,在镇党委、政府与社区居委会之间设立社区管理工作机构,负责统筹社区建设与管理工作。社区管理工作机构实行居民区党委、社区管理办公室、社区事务管理服务中心“三块牌子、一套班子、合署办公”,一般内设行政、业委会指导、党建、精神文明创建、综合、物业等职能科室。工作职能方面,社区管理工作机构作为一个枢纽型组织,共同承担社区党建、社区建设、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稳定、社区干部管理及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综合协调、综合管理职能。镇各职能部门涉及社区的相关工作均由该机构进行统筹后落实到社区。人员配置方面,P镇居民区党委书记由镇党委副书记兼任,下设两位副书记,其中一位为专职副书记(副处级干部)、一位由社区办主任兼任;M镇居民区党委书记由镇党委组织委员兼任,社区事务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担任常务副书记(副处级干部),社区管理办公室主任兼任副书记。两个镇社区管理工作机构的人员配备在25人左右,参见图3。

“X-H”镇管社区模式机构设置方面与“P-M”模式相同,对居民区党委、社区管理办公室和社区管理服务中心人力资源进行整合,实行“三块牌子、一套班子”,内设党建、综合、物业等职能科室。工作职责方面,相比“P-M”模式,该模式下的社区管理工作机构负责的社区管理权限相对较窄,主要负责社区党建、社区居委会组建、社区服务、业委会指导、综合治理等工作,而镇各职能部门涉及社区的有关事务则“一插到底”,直接布置到社区居委会。人员配置方面,居民区党委书记由党委组织委员兼任,社区办主任担任居民区党委专职副书记。社区管理办公室配备工作人员10-14人,参见图4。

4. 在镇与社区管理工作机构之间建立镇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模式

镇与社区管理工作机构之间建立镇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模式以闵行区Q镇为代表。这一模式和其他三种模式的一个重要不同是这一模式把村委会也纳入镇管社区的范围。机构设置方面,成立镇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织领导辖区内的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镇社区管理办公室。同时,参照闵行区社会建设工作机构改革模式,成立镇社会建设工作党委,增挂居民区党委、综合党委牌子。镇社会建设工作党委为镇党委下属二级党委,与镇社区管理办公室合署办公。工作职责方面,该镇社区管理工作机构不仅承担统筹协调指导全镇社区党建、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等工作职能,还负责指导、协调“两

图3 “P-M”镇管社区模式组织架构图

图4 “X-H”镇管社区模式组织架构图

新”组织党建、村居基层政权建设、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社区商业、“村居共建”等工作。人员配置方面,按照机构改革“人随事走”的原则,将镇居民区党委、综合党委、社会保障事务中心民政救助办公室相关人员划入新成立的镇社会建设工作党委、镇社区管理办公室。镇社会建设工作党委、社区管理办公室核定人员编制总数为20名,其中班子成员8名,除书记1名(由镇党委分管领导兼任)外,副书记3名、主任1名、副主任3名均为全职,办公室工作人员13名,参见图5。

二、镇管社区建设中的问题

当前,根据调研的情况,镇管社区工作组织架构已基本形成,镇管社区管理范围正日益扩大,镇管社区管理任务日趋繁重。镇管社区工作还存在四方面的不足和问题:

1. 政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问题

当前各镇“镇管社区”工作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职责定位都不尽相同;干部配置多样,工作人员来源广泛;社区管理职能界定不够清晰,部门间分工不明确,条块之间缺乏协调机制。作为居民区管理主体,社区居委会在社区管理中原本应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访谈中,95%的居委会干部坦言,他们完成镇政府交办、协办的各种工作任务占其日常全部工作的80%以上。除此之外,上级政府职能部门还会经常以“进社区”为名,给社区布置各种检查、评比、创建、调研等工作任务。这样一来,居委会在日常工作中大多疲于应付,很难有精力和心思做好自己的本职工

图5 镇与社区管理工作机构之间建立镇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模式

作——自治。当前,镇对社区的职能方式“刚性”太强,而非“治理”。出于稳定的考虑,存在一定程度的“以政代社”的管理。处理社群矛盾方面,缺乏政府与社区居民理性沟通的多种渠道,一些涉及城郊结合部居民切身利益的公共决策群众参与度不高。

2. 社区公共服务不足问题

本次调研的9镇大多都位于城郊结合部,随着市中心城区人口大量导入,户籍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已日益加深,对为老服务需求较大,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开展形式多样的为老服务,满足老年人的各种保障需求,推动老年群体的积极老龄化,成为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3]。同时对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需求较大。大批本地农村居民变成城市居民,从制度上被划分到了市民群体,已完成身份的制度转变,但是失地农民因文化水平不高,没有技术经验,尽管得到动迁补偿,但是从社会融合来看还处于城市中的特殊群体,对社区公共服务的需求较大。由于城郊结合部房租相对中心城区低廉,这些镇迅速增加的主要是来沪流动人口,这部分人群的流动性较大,难以及时提供人口健康、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据调研,目前居民所享受的服务项目大多是私人性质的便民小商品服务,且层次较低,大多在于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如介绍保姆、送报纸、理发、水电维修。相比较而言,与绝大多数居民需求相关的为提高生活质量的公共服务项目,如社区环境整治、社区公共娱乐设施建设及活动开展、社区公共秩序的维护、营养保健咨询、法律咨询救济、优质物业服务、社区医疗救助等欠缺而同时日益为居民所关注。

3. 社区居民融合问题

所谓社会融合,是指新移民在居住、就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融入城市社会、向城市居民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的进展程度可以用新移民与城市居民的同质化水平来衡量[4]。镇管社区辖区内的居民主要由原住民、动迁居民、商品房居民和来沪人员等四类人员构成,由于文化程度、生活习惯、收入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较大异质性,他们对社区有不同的需求。群体之间的这种心理疏离导致生活中的交往互动不足,容易形成群体间的隔离和矛盾。大多数居民参与社区公共活动的热情不高,缺乏居民自治的民主意识。同时,来沪人员融入城市的问题比较突出,他们面临着城市其他社会阶层无法比拟的生存压力,极易产生挫折感,容易滋生社会治安问题。

4. 社区配套支持问题

大部分城市化社区工作干部配备明显不足,专职居委干部偏少,聘用干部年龄过大,60岁以上的居委干部仍有一定数量,比如M镇20位,Q镇33位。个别镇50岁以上居委干部所占比较高,如M镇252位,占镇居委干部总数的65.6%,Q镇135位,占镇居委干部总数的46.6%,导致社区工作缺乏专业性和创新性。社区居委会信息化程度不高,社区信息化发展明显滞后于中心城区的社区居委会,影响到当地的人口管理、治安维稳、社区服务等工作。社区居委会可以利用的公共服务资源不够,尤其是从事社区管理和服务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偏少,造成镇共治主体缺乏,社区居委会自治能力相对弱化。公共管理成本在镇级财政支出中的比重逐年上升,导致镇级财政压力较大。同时,基层政权的绝大部分社会管理资源配置仍然以户籍人口为基数,客观上造成同一地区居住的城乡居民社会福利和保障水平不均等现象。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滞后,物业管理队伍资质参差不齐,直接影响到镇管社区管理水平,也无法满足当前居民群众对社区建设“你呼我应”的需求。流动人口比例过高,“人户分离”的人口逐年增多,使得社区公共资源很难做到准确、合理的配置。

三、进一步推进镇管社区建设的

对策建议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加强社会管理的重心在社区,改善民生的依托在社区,维护社会稳定的根基在社区。社区已经成为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区域,为进一步推进镇管社区建设,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 健全完善镇管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在当前各镇不同的镇管社区体制下,逐渐建立起机构相对统一、职能相对固定、机制相对健全、人员相对专业的“镇管社区”管理体系,在社区管理机构名称和职能定位、组织架构等方面做出明确的政策规定,以便更好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对于政府社区管理的派出机构或委托机构要给予合理赋权,依法实施对社区社会事务、社会组织、社会生活的管理。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理顺镇与社区管理工作机构的职能。进一步明确基层政府在社区建设和管理上的职责,规范“镇管社区”管理模式中间层社区管理工作机构的功能定位、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以及运行机制,赋予镇社区管理工作机构在社区党建、社区建设、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干部管理及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综合协调、综合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主体作用。二是加强小区综合管理。深化拓展“四位一体”社区管理机制,构建居民区党组织、居委会、物业公司、业委会与房管办、城管中心、派出所分工协作、互联互动的“4+3”工作机制,共同促进社区综合治理。区分各类小区的不同特点,健全管理组织和工作机制,注重加强城郊结合部地区、“城中村”和撤村队后的社区管理工作,消除社区管理“空白点”。

2. 在镇层面创新共治的机制

目前,社区共治没有权威性的定义,根据现有研究,一个比较合适的定义是:社区共治是政府、社区组织、辖区单位及居民、企业组织等基于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社区认同,协调合作有效供给公共物品,满足社区需求,优化社区秩序的过程和机制。从而明确了社区共治的主体、原则和目的。镇管社区建设有必要在镇层面创新共治的机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建立镇共治的决策机制。公共管理领域的治理以善治为目标,善治是一个还权于民、还权于社会的过程。镇党委致力于畅通民意通道建设,通过三联四会制度、组团式联系服务、网络舆情沙龙等民意收集载体,鼓励多元主体为社区建设和管理建言献策,以需求为导向决策公共事务。二是搭建镇共治的议事平台。社区公共管理具有公共属性,因此治理过程必须变“行政控制”为“民主协商”,保障社区居民的议政权、建议权和监督权。以党员议事会、居民公共客厅、居民(代表)议事会等载体,建立社区居民议事、协商、听证、监督的平台,实现共治的常态化。三是完善镇共治的实施载体。在镇公共事务的执行层面,在镇党委的领导下,政府、社会和市场各司其职、合作互动。依托社区公共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实现内外联动、条块联动。成立镇社会组织服务(孵化)中心(园),让社会组织承接溢出政府职能的公共服务项目。成立社区房屋托管中心,构建租赁管理和群租整治的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平台。

3. 在居委层面创新自治的机制

社区居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构成了社区治理的重要方面,社区参与是“共同体”意识的表现,也是推动社区自治的关键所在[5]。以自治能力建设为核心,全面加强社区居委会建设。通过剥离不属于社区居委会职责范围的事项或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切实为社区居委会减负,推动其职能归位。同时,成立相应的社区行政职能代理机构和社区专业服务机构,推动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自治组织为基础、社区服务平台为依托、其它社会组织为补充的“多元共治、共建共享”的新型社区治理结构。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推进“自治家园”建设。积极推行居民民主评议居民区干部工作,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各项措施,保障居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完善居民自治机制,深入推广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三会”制度,建设网上居委会,提高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二是建立枢纽型的居民区自治理事会。现在很多小区都有群众自发组织或居委会组织的各种文体团队、健身团队、旅游团队、敬老帮困团队和志愿者团队,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但条线过多,反而减弱了这些团队的影响力和作用发挥。因此,积极发挥居民区党组织的力量,将这些群众团队整合起来,设立居民区自治理事会,理事会将社区中的各类群众团体整合起来,根据这些团队的内容分为综治、调解、民政、卫生、老龄、青保、文艺等专业委员会,由居民区党组织成员或热心社区工作的居民担任各专业委员会的负责人,专人专管,内容集中,目的明确,居民区党组织与居民区自治理事会负责监督和辅助各专业委员会工作的展开,并定期召开负责人联席会议,交流工作开展情况,实现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实现全方位多元化的居民自治。三是加快社区服务站建设。为解决居委会任务繁重这一问题,应将居委会的一部分工作转移到社区服务站,由镇向社会公开招聘专职社会工作者,然后派到每个居委会,其主要职能是承接镇及上级其他政府部门下沉到基层的社会性和行政性事务,以及居委会剥离出来的社会性事务、社区公益性服务等,从而为居民委员会减负,使其回归到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法律定位,积极推进基层民主建设。

4. 构建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把不断满足社区成员的物质文化需求作为社区服务的出发点和归宿,把解决社区居民尤其是困难人群的基本物质文化需求作为社区服务的首要任务,把满足绝大多数社区成员普遍而又迫切的需要作为拓展社区服务的工作重点,把促进社区成员的全面发展作为社区服务的重要目标,把社区群众的受益率、参与率和满意率作为衡量社区服务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6]。灵活运用行政机制、准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志愿机制等,提高社区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配足配强社区管理力量,加大社区公共事业的投入,保证各项社区基本服务落实到位。进一步改进镇公共财政管理机制,将市场运作机制和项目推进模式引入社区公共服务领域,逐步形成项目申报、项目管理、项目跟踪、项目考评为一体的“项目制”管理体系。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快社区服务载体建设。推进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健全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协同办理的工作机制。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作机制,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方便群众就医。加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通过创新专业化、社会化运作模式,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体系。积极推进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建设,整合各类社区资源,提供就近就便的社区生活服务。努力促进公共服务的便捷度和可及性,提高居民满意度。二是完善社区综合帮扶网络。探索既体现居家养老特点,又适应老龄化进程,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助老服务模式,逐步完善老年人就医、康复、学习、家政等服务,努力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质。完善残疾人服务设施,提供多种方便生活和康复的服务帮助残疾人改善生活质量。以创造条件使来沪人员融入城市发展为导向,设计好与国家社会保险、农民工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相衔接的政策,逐步解决农民工及同住子女在教育培训、住房、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探索建立低保边缘群体预警机制、特困群体帮困托底机制,发挥慈善事业作用,完善社区综合帮扶网络。三是创新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改变政府单一供给主体的传统模式,积极发挥居委会、企业和社会组织在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作用,在明确政府供给责任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社区公共服务生产主体的多元化,即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是政府,但是社区公共服务的生产可以是企业和社会组织,政府和居委会做好沟通工作,同时对社区公共服务的质量和价格水平进行监管和监督。

5. 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

社区社会组织根据居民不同需求,在社区居民意愿集结、邻里互助、纠纷调解、专业性服务等社区公共事务上发挥积极的协同作用,对政府管理形成必要而有益的补充[7]。在镇管社区建设中应积极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努力培育各类民间团队,使之成为连接居民,反映居民诉求,满足居民需求的重要载体。按照社会需要、群众需求的原则,统筹发展利益表达类、公共服务类、矛盾调处类、群团文娱类社会组织,优先发展和重点扶持一批以贴近群众、类型齐全、各具特色、公信力高的公益性社会组织。一方面,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扶持力度,通过制定政策、设立社会组织发展专项资金、降低门槛等方式来推动社会组织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政府引导、定向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运作机制的建立,将原来由政府部门承担的一批事务性、服务性工作交由社会组织来承担,推动新型政社合作关系的建立。尤其是在社会组织发展初始阶段,政府部门要积极做好政策引导,使其在培育发展过程中具备更好的生存根基,并在资金和业务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和指导,使社会组织能够扎实立足,并逐渐实现稳步较快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创办文体保健、养老助残、社区救助、社区维权、社区服务、教育培训等公益性社会组织,使社区居民群众享受到优质、专业、多样的社区公益服务。另外,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服务和管理。推动镇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建设,探索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律自治的工作机制。在房屋租赁、场地使用、设施设备等方面扶持初创期社会组织。探索枢纽式组团式服务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社会组织的骨干作用。健全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运作机制,开展社会组织公益项目招投标工作,弥补政府和居委会管理和服务力量的不足,不断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社区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孙柏瑛.强镇扩权中的两个问题探讨[J]. 中国行政管理, 2011, (2): 43?46.

俞晓波.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镇管社区”模式研究——基于浦东的实践[J]. 中国行政管理, 2012, (8): 124?126.

杨发祥, 施丹. 镇管社区: 社区管理模式的一种新探索——以上海浦东S镇为例[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7): 150?155.

童星, 马西恒.“敦睦他者”与“化整为零”——城市新移民的社区融合[J]. 社会科学研究, 2008, (1): 77?83.

肖林.“‘社区’研究”与“社区研究”——近年来我国城市社区研究述评[J]. 社会学研究, 2011, (4): 18?246.

郑杭生. 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社区建设——对社区建设的一种社会学分析[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7, (6): 36?42.

郁建兴, 金蕾. 社区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作用——以杭州市为例[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2, (4): 157?168.

The model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own managing community building: a survey of nine towns in Shanghai

ZHOU Jian

(Party School of Minhang District Committee of C.P.C, Shanghai 201199, China;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Shanghai 200241, China)

[编辑:颜关明]

社区工作论文范文第6篇

一、基本情况汇报:截止到2012年8月15日,共接收社区矫正对象58人,已解除社区矫正对象8人,重新犯罪收监1人,目前在册共有49名社区服刑人员(都镇39人,北山10人),男性43名,女性6名,其中管制5名,缓刑35名,假释7名,剥夺政治权利2人。

二、主要作法:

(一)加强与各部门之间的配合。我所与派出所、综治办、村(居)委会进行密切配合,及时掌握在矫人员的情况,做到家庭底数清,生活情况清,现实表现清,就业情况清。

(二)严密监管措施。健全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向社会招募社区矫正志愿者、社区矫正工作者,让全社会行动起来参与这项工作,我所在年初公开招募6人,其中老党员、老教师4人、离退休干部2人,他们主要协助社区矫正工作者抓好社区矫正对象的日常监管,帮助教育。加强对流动对象

的管理,严格社区矫正对象外出务工的请销假制度,对外出人员必须有家长、村委担保,完善请销假手续。

(三)定期组织教育和参加公益劳动。对社区矫正对象采取集中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严把入矫谈话关,认真做好第一次谈话教育。明确他们的权利和义务,规定他们什么时间干什么事,对家庭出现重大变故、思想出现波动等情况的及时进行个别谈话。教育内容主要采取遵守法律法规、服从监督管理、认罪悔罪、生活信念、思想道德、劳动技能以及“回归社会、重塑人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教育。

(四)强化日常汇报。充分利用短信息和电话进行日常汇报,在办理入矫手续时,相互之间留下通信联系方式。矫正对象每周发信息到工作人员的手机上,报告自己的工作生活情况。严格按照各类人员的管理进行监管。明确什么人员什么时候进行日常汇报、思想汇报和参加劳动,工作人员对他们的汇报和报到情况进行造册登记。

三、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矫正对象的手续等材料不齐全。法院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督促不够到位,没有及时督促他来司法所报到,没有联系方式,家庭住址有的是空挂号,一些基本情况掌握不了,从监狱回来的,有的是自己把材料带来,这对档案管理造成一定难度,监狱邮寄来的材料往往要迟到一段时间。

(二)各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社区矫正工作需要公、检、

法、司、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共同配合,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矫正对象的执行主体是司法机关,其他部门体现的职能不是很明确。

都昌县北山司法所

上一篇:会展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土建投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