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范文

2023-09-22

文化自信范文第1篇

今天,我方的观点是文化自信才能文化自觉。

我方认为文化自信的确需要有一定基础,但这个基础不是文化自觉,而是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社会群体/对文化的认可状态,是文化被认识,被接受的过程。而文化自觉是在文化上的/觉醒和觉悟,两者相去甚远。对方的定义显然扭曲了文化自觉的定义。

费孝通先生率先提出了“文化自觉”这一概念。之后,在中共中央机关/理论刊物《红旗文稿》中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定义,即: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历史进步中/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充分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

我方坚定认为文化自信才能文化自觉,理由如下:

第一,从文化的发展角度来说,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先决条件。文化自觉的前提是文化得到传承, 而文化得以传承必定需要/文化自信。在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使我们勇于发现/并剔除自身的文化糟粕,敢于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如若不然,文化何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一潭死水,怎能不腐 ! 文化尚且不知能否延续,何谈发展,更遑论/文化自觉? 第二,从心理学/认知角度来说,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直接推动力。社会认知心理学的罗森塔尔效应,表明学习目标价值的内部期望/会对社会学习产生强大的推动力。也就是说,文化自信作为一种内部期望,直接推动/文化自觉。一方面,只有充分肯定自身文化价值,才有可能对文化倾注极大的热情与精力,进而深刻认识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地位作用,充分把握文化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只有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有坚定信心,才能主动担当/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正是基于以上两方面,才能通过文化自信做到文化自觉,最终达到/文化自强。

第三,从哲学/认识规律来看,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觉,是感性认识经实践,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实践过程/的把握和再总结,再提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社会群体而言,没有充分的文化自信,缺乏主动性的文化实践,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不可能推行的。只有不断的文化实践,才能发现自身文化的偏差,最终对自身文化有理性认识,充分把握文化的发展规律,主动担当历史责任,实现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范文第2篇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王胜俊

------------------- -

法律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文化是培育法治理念、引导法治行为的重要载体,是由法律意识形态及其与之相适应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和法律设施等构成的观念、态度、评价和信仰。具体到我国,法律文化就是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法这种社会文化现象上的反映和折射,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法律实践活动中所积累起来的经验、智慧和知识,是人们从事各种法律活动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传统和习惯。文化的力量无形而有质,历久而弥新,能在潜移默化中起到教育、熏陶、引导、规范、凝聚、激励人们社会行为的作用。大力加强法律文化的研究、教育、传播,对于熔铸法律人的品格、陶冶法律人的情操、塑造法律人的精神、全面提升法律人的整体素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我国法律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关键时期,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新的发展与变化。随着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更多的深层次社会矛盾和问题被触及,许多重要的利益关系被调整;人们的利益诉求多样,表达方式也呈现许多新特点;法律作为社会行为基本规范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依法治国的任务越来越繁重,法律人的责任越来越重大。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司法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法律人需要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更加迫切地需要健康繁荣的法律文化提供情感凝聚和智力支持。新形势与新任务对法律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期待广大法律文化工作者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积极发挥法律文化养心怡情、践行育人的作用,大力加强法律文化的研究、教育、传播。要在研究前人积累的法律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大力传播,在全社会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社会公平正义观念,营造崇尚法治、尊崇法律的浓厚氛围。要大力弘扬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培养规范文明、积极向上的法律人的品格和形象。要将广大法律工作者在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伟大进程中形成的思想、观点和理论,固化为法律工作的基本理念。要在“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思想指引下,努力践行司法为民宗旨,把人民司法工作的理念、情感模式、关爱理解、温暖体恤融入到司法过程中,活化为每一个判决、每一次调解,切实维护司法公正、高效、权威,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统一。

各级人民法院是推进法律文化研究、教育、传播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各级人民法院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大学习、大讨论,目的就是要通过先进文化的浸润,形成法官的观念、知识、信仰、规范、价值等思想和情感模式,塑造法官的行为构成。最高人民法院还专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文化建设的意见》,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干警的主体地位,用科学理论引导人、先进文化熏陶人、高尚精神鼓舞人,促进干警全面发展。总体来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建设正呈现出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可喜局面。我们深知,法律文化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法律文化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将以更加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广大法律工作者的素质和塑造高尚的人格,以更大的力度推进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建设。我们将坚持传承与创新,在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伟大进程中进行文化创造,为实现人民司法工作的科学发展而不懈奋斗。

人民法院报作为法律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自2010年1月起,通过创办法律文化周刊等,以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揭示法律的真谛,提升法律人的审美境界,为新形势下改善法律状况、提高法律人的素养,做了有益尝试。现在,法律出版社决定将其中的精品文章结集出版,并陆续出版以法律文化为主题的连续出版物,是一项卓有见识的举措。此举必将为推动我国法律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也必将为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人类精神文明成果提供更加重要的平台。

文化自信范文第3篇

一、乡村文化大院发展的现状

活动有特色。“一乡一品,一村一色”,突出传统文化传承、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通过政府引导、群众参与,文化大院活动档次逐渐提高,以广场舞、大秧歌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大院活动广泛覆盖,影响力大、广受欢迎,占全区文化大院的80%以上,形成了永安镇满族正黄四村的花棍舞、绥胜镇胜利三村的满族大秧歌等代表性特色文化大院。村民有热情。文化大院的文体节目,绝大多数是农民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把生活、劳作的现实图景演绎成富有艺术性的文化节目,洋溢着农家风情、乡村记忆,以“就地取材”的智慧和创新力,有效弥补了农村地区的文化发展劣势。2017年,北林区各文化大院开展的文化活动万余场次,参与群众在30万人以上。建设有标准。北林区每个乡镇硬件建设已达到“三个一”标准:一个面积不低于50平方米的硬质化室外活动场所;一问使用面积不低于100平方米、有取暖设施的室内活动场所;一套能满足日常活动演出、排练使用的灯光、音响、服装、道具和乐器等器材。软件建设已达到“五有”标准:有一个热情的带头人或管理组织;有一支经常表演娱乐的群众队伍;每月至少有一次文艺演出活动;有一名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的文艺人才;有一套实用的管理制度。管理有队伍。在推进文化大院建设中,北林区高度重视文化队伍的培育和建设,确保可持续发展。每个文化大院都有一名懂文化、会管理、热心文化事业的专(兼)职管理员,负责文化大院活动的组织协调和日常管理。北林区文体旅局、文工团、群众艺术馆,定期派出文化工作者、专业人员,深入农村文化大院进行工作指导,确保方向不偏、标准不降。邀请志愿者到农家大院教、学、帮、带,培育基层文化活动骨干和带头人,弥补了大院文化人才资源缺乏的不足。建设有新意。在推动乡村文化大院建设工作过程中做到“用”“兼”并举。“用”就是文化大院以农家书屋为平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使农民群众通过读书增长见识、学会本领、得到实惠。“兼”就是把大院活动与农民党员、团员教育结合起来,使农家书屋真正成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达党和政府声音以及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阵地;把大院活动与农业技术培训结合起来,增强农民群众致富本领;把大院活动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化思想文化建设,使之成为农民思想教育的阵地。每年组织各类教育活动百余场次,受教育群众达20余万人次。

二、乡村文化大院建设成效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塑造了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生活富裕了,农民群众的物质需要得到了满足,而精神文化产品供给与城镇居民相比还不平衡不充分。北林区以乡村文化大院建设为载体,通过开展党的方针政策宣讲活动和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切实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活动中,把思想引导与核心价值观引领有机融合,通过“讲故事”“拉家常”,不断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目前,北林区文化大院已成为对农民群众有凝聚力、向心力和归属感的精神家园,农民群众在文化大院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

抵制不良生活习性,推动了农村地区的移风易俗。以往一些农民在农闲和重要节日时主要娱乐活动就是喝酒、打牌甚至赌博,让传统佳节走了样、变了形,而文化大院将广大农民聚集在一起,创作剧本、排练节目、欣赏表演,提升了农民的文明素质,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不仅如此,通过充分挖掘、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大力弘扬家和万事兴、百善孝为先、忠厚传家久等传统家训,有效引导了广大农民摒弃不良生活习惯,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多方援手共同发力,促进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北林区把群众“要”文化和政府“送”文化对接起来,推进“菜单式”公共文化服务配送平台建设。宣传文化部门注重引导和帮助,比如,做好文艺骨干培训,支持引导群众自建文化团体,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文化大院水平,引导群众在文化活动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各镇党委、政府注重财力物力的支持,在加强场地建设上给予资金支持。

弘扬乡村文明风尚,凝聚了农民向善向美的价值共识。推进乡村文化大院建设,展现了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和文化追求,它不仅有“自娱自乐”的实用价值,还有创新精神的传递。北林区注重发挥大院的教育教化功能,把好家风编成小品、小曲、小故事,列入活动菜单,结合重要传统节日等重要节点,广泛组织民俗礼仪、文艺演出等活动,讲给百姓听,演给百姓看,培育好家风、好村风,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夯实了党的群众基础。

传承传统礼仪民俗,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北林区乡村文化大院建设的另一个亮点就是把传统文化活动作为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如,东北“二人转”,满族花棍舞、大秧歌,朝鲜族民族舞蹈等,在文化大院都得以展示、传承。通过结合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重要节庆假日,广泛开展各种礼仪活动,组织各类民俗文化活动,使传统礼仪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中不断继承创新、发扬光大。

三、推进乡村文化大院的对策建议

一是找准满足农民文化需求的切入点。迈入新时代,农民在物质文化逐步提高的同时,对文化需求呈多元化趋势。推进乡村文化大院建设,应以“要我建”到“我要建”,“要我来”到“我要来”为目标,切实发挥农民的主力军作用,积极培育农民文艺个人、团体、群体组织,结合新时代特点和农村文化需求,不断丰富表演形式,鼓励支持民间自行创作、自发组织、自主编演文艺作品,使农村文化大院更能接地气、聚人气。

二是突出活动内容与时代主旋律的融合点。只有坚持与时俱进的群众文化,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农民新的精神需求。在推进乡村文化大院的建设中,应注重思想引导,唱响乡村振兴主旋律,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宣传时代精神、革命精神,宣传新乡贤文化,反对封建迷信低俗庸俗,坚决抵制影响和破坏先進文化的不良行为。

三是构建全民参与农村文化活动的支撑点。应号召和动员全体农民群众参与,积极参与到不同形式和特色的文化活动当中。引导不同农民艺术群体广泛参与,注重参与农民年龄的均衡发展,保持文化活动的承接力与承载力。注重文化技能的全面性,着力培养学、懂、会、动、演渐进发展的农民文化活动,努力打造全体互动、全面发展的文化格局。

四是善于激活内容各异文化活动的联动点。单一的文化活动形式,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和参与性。农村文化活动应突出时代性,强调站位精准,主题鲜明,富有特色。建议在不同主办单位间加强开展互动连片展演,互相激励,取长补短,形成你追我赶之势;鼓励各文艺团体同台互动展示,相互比拼,通过各具特色的展示,吸引农民积极主动参与,激发农民积极性、主动性,让农民自愿地走进文化广场,走上演播大舞台,由“路人”转“演员”。

五是打造文化活动多样化发展的增长点。繁荣新时代农村文化应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满足大众需要,增添吸引力,贯彻“双百”方针,展示地方特色,注重多样性。坚持以“提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和谐、彰显特色,展示风貌、繁荣发展”为着眼点,重点推动金色田野、农民文化节、群众大舞台等富有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有针对性地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推动农村文化持久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讲师团)

责任编辑/贾程秀男jiachengxiunan@fendouzazhi.cn

文化自信范文第4篇

2017年10月18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九大作报告。

习总书记的十九大报告内容多,范围广,涉及到国际国内、国家层面和个人层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我对十九大报告印象最深的就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习近平在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图书馆作为文化信息中心,其中一个突出作用就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有精华有糟粕,我们要去其糟粕,择其精华,发扬传承下去。

作为图书馆的一名工作人员和一名普通党员,我们应该带头发展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在阅读推广工作中,为读者推荐好的、优秀的、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图书文献资料,引导读者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读者阅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单位故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为民族文化强区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文化自信范文第5篇

2017年10月18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九大作报告。

习总书记的十九大报告内容多,范围广,涉及到国际国内、国家层面和个人层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我对十九大报告印象最深的就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习近平在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图书馆作为文化信息中心,其中一个突出作用就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有精华有糟粕,我们要去其糟粕,择其精华,发扬传承下去。

作为图书馆的一名工作人员和一名普通党员,我们应该带头发展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在阅读推广工作中,为读者推荐好的、优秀的、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图书文献资料,引导读者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读者阅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单位故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为民族文化强区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文化自信范文第6篇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要解读文化自信,首先要正确理解何为“文化”。文化不只是文学、电影、音乐、建筑和文物,而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一个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

十九大报告中的文化自信包括了对中国历史进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取得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中国人民的心理状态的自信。这体现了对文化定义的全面、准确理解。中国的文化自信应该包括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精华,中国当代文化的创新,中国对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成就,中国的治理模式,中国的改革创新以及中国人民在经历困难之后不断探索、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踏实努力的精神状态的自信。曾经提出“历史终结论”的美国学者福山也修正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中国模式’的有效性证明,西方自由民主并非人类历史进化的终点,人类思想宝库要为中国传统留有一席之地”。

晚清以来,中国向西方的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文化”三个由浅入深的阶段:从单纯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发展为变革自身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组织形态,最终演进为对中国文化的反思与批判。这一批判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仍未完结,其时的“新启蒙”延续了历史上数次文化启蒙的思维方式,将中国文化置于后来者和劣等生的位置上,驱使其不断追逐和效仿更为“先进”的西方文化。可是谁曾想到,在短短的几十年间,过去的“劣等生”竟然创下了“中国崛起”的世界奇迹。随着中国经济的飞跃式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大幅提升,“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成为全球性的热门议题,而溯源至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优越性便是其中一条重要的思路,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和重视也随之日盛一日。 提起中国古代史,他自豪地说,在我国历史长河中,许许多多先贤和仁人志士都对高尚的精神追求作出了阐释。诸如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秋瑾的“他年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恃铁血主义报祖国”,等等。

中华传统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内里和核心的主线,其中的优秀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精气神。中华传统价值观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生命情趣上,都极具自身特色。在价值取向上,从古即有“义利之辨”;在思维方式上,讲究“和而不同”;在生命情趣上,既崇尚道义上的“舍生取义”,也认同生活中的“和合中庸”。这些特色从表达形式、内容诠释和实践方式都极具价值内涵。如表达形式上,它们或简以“仁义礼智信”,或以“仁爱、诚信、爱国、中和、正义、贵和、持节”,又或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人合

一、见利思义、诚信知报、仁爱孝悌、精忠报国”作为表达方式。在内容诠释上,每一个字或词内涵都非常丰富。如“仁”,既可是“克己复礼”,也可是“爱人”,亦可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慎施于人”。落实到实践,既可体现于中华民族群体或个人的为人处世、接人待物,也可体现于中华民族群体或个体生产生活的工具设计、器皿打造、衣食住行等。总的来说,中国传统价值观侧重于道德的价值观。所以,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道德和道德修养的民族,并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根据时代的需要,社会在这些价值理念的具体阐释和操作上,有着不完全相同的倾向和侧重。这些不完全相同的倾向和侧重的出现,恰正符合了价值观应具的稳定性、持久性、历史性、选择性及主观性特点。当然,亦正因此,对传统价值观的诠释和实践,也不可避免地有了精华与糟粕之分。所以,对传统价值观取精去糟、去伪存真、与时俱进地掌握和认知,非常重要。

中国的文化自信既包括对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灿烂文化的自信,也包括对造就中国现阶段发展的制度、观念、思想和心态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成就都应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此外,中国人民在现阶段的昂扬面貌以及对未来发展的信心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和表现。

文化自信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因为,我们需要延续华夏文脉的民族梦想。

文化是一个国家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文化自信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将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上升到同一个高度,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文化自主和文化自觉。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时说:“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 ”

文化自信,之所以说它更基础,就在于文化本质的把握与阐明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前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在人们的精神实践领域获得信念扎根与牢固认同;之所以说它更广泛,就在于文化本质的把握与阐明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坚实地走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世界并获得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成为担当并兑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庄严承诺的历史进程;之所以说它更深厚,就在于文化本质的把握与阐明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具有延续并讲清楚中华文明的历史连续性、实践主体性和价值普遍性的文化能量和意义功能。

在当代,文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维度。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文化融合加剧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更应为中国社会各界所重视与扶持。我们须知,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文明的创造力所在,只有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才能保证中华民族的持续健康成长。

中华文明,拥有悠久的文化积淀。总书记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着自己的文化自信,从中吮吸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营养的同时,也在一步步成就自己的宏伟志向。特别是执政后,在内政外交的不同场合,多次宣示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一系列的重大言行举措,无不彰显着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和推崇,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饱含着许多耳熟能详的治国理念,学习传承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可从中获取足够力量,为治国理政不断提供强力支撑。

上一篇:干部廉政汇报材料范文下一篇:乔布斯语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