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与旅游的论文题目范文

2024-07-20

地方文化与旅游的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地方文化与旅游的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2、浅析后疫情时代旅游业的应对策略

3、新冠肺炎疫情与世界反分裂主义态势

4、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5、新冠肺炎疫情对云南省旅游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6、疫情冲击下我国滑雪旅游业发展的现实困境及应对之策

7、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业影响研究

8、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后山东旅游业的现实困境与出路的思考

9、新冠疫情下地域化民宿经营发展研究

10、危中有机:新冠疫情冲击下的闽东旅游业变革发展

11、突发公共事件影响下河南省旅游业应对机制研究

12、杨振贤:“AI+旅游”让出游更智能更舒适

13、RCEP促区域人员流动,疫后旅游复苏的春天还远吗?

14、新冠肺炎疫情下旅游评论主题内容特征

15、信用债违约风险识别研究

16、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旅游业发展对策

17、四海之内皆兄弟与子同袍共战“疫”

18、东盟国家聚焦国内旅游业

19、疫情冲击下的职场新人的抗逆力培育初探

20、后疫情时代我国旅游服务贸易企业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21、后疫情时代旅游市场行为意向变化研究

22、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旅游业面临的困境及应对策略

23、我国在线旅游企业发展策略研究

24、探究菲律宾旅游业发展策略及措施

25、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合肥休闲生态游发展建议

26、旅游城市转型升级正当时

27、大连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策略

28、新冠肺炎疫情对海南旅游业的影响及对策

29、后疫情时代体育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30、关于后疫情时代地方旅游发展新思路的探索

31、新冠疫情影响下的亚太旅游业:挑战与应对

32、黄山“解冻”,苦练内功

33、巴黎大区旅游委员会:巴黎始终向中国游客敞开大门

34、新冠疫情影响旅游业的阶段划分与特征研究

35、疫情防控常态化 旅游业究竟何去何从

36、新冠疫情对阿曼旅游发展愿景的影响

37、后疫情时代海南乡村旅游发展探讨

38、后疫情时代旅游业的消费变化

39、智慧旅游为旅游业重启打开机遇之门

40、后疫情时代医学生自我效能感对职业认同的影响及干预

41、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后的三亚“云旅游”发展模式

42、疫情后皖南生态体育旅游的发展

4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公众消费态度与方式的影响

44、后疫情时期的乡村旅游业与康养产业发展刍议

45、芜湖市地接旅游市场开发与线路产品研发设计

46、风险规避与农村城镇化

47、冲刺内河游轮“领航者”

48、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49、疫情影响下赣州市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探究

地方文化与旅游的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2、开展民汉双语教育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发展

3、萨义德《东方学》之争与中国的“理论东方学”

4、重新审视中国历史大时代

5、专题二十二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6、从昆明方言传承看昆明城市文化发展

7、为词源研究打开另一扇门

8、浅析语言文化观及其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

9、西方文论中国化的若干策略问题

10、国际汉语教学中的书法教学设计构想

11、基于超星学习通的“中外文化交流史”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应用

12、从中韩文化冲突探讨中韩交流范式

13、电视节目《中国成语大会》的传播学考察

14、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文字学研究

15、中日文化交流中往来物的研究价值

16、为跨文化书法教学搭建“文化脚手架”

17、从丝路古贝到美国内战

18、传统文化视域下的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育思考

19、观日本动漫·品文化香韵

20、黄遵道宪与晚清“西学墨源”论

21、黄河文化若干问题的思考

22、探析书法艺术与建筑空间形态的通感研究

23、从“以字引词”到“以字统词”

24、体用合一:加葛里亚蒂的文化资本运作观管窥

25、汉字与朝鲜半岛文字形成

26、东北亚地域古代史的“难民”视角

27、浅析韩国文字与汉文化的关系

28、通向“外亚”的“内亚”之路

29、法国文学杂志《原样》对毛泽东诗词的译介

30、中日两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差异

31、蓬莱与朝鲜半岛的海外交往

32、中国本土文化身份的反思与重构

33、浅论主持人如何对待语言与文化的辩证关系

34、长安形象在韩国汉诗中的接受与嬗变

35、当前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定位与发展

36、“以文促情”与中日关系的发展

37、论彝族文化与三星堆文化研究的路径

38、古代中国科技文化解题思维发散

39、不惑之年的中日关系:深层次问题凸显

40、郭沫若:现代中国书法文化的创造者

41、从公共外交角度比较孔子学院及歌德学院的美国实践(下)

4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电视公益广告中的表达

43、汉字意蕴中的大学生德育教化研究

44、论饶宗颐先生的华学观

45、佛教与汉语外来词研究

46、室内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

47、试论中俄电影文化的几次“交集”

48、保加利亚翻译家韩裴的《红楼梦》情缘

49、环中国海文化共同体重建大战略

地方文化与旅游的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2、产业融合发展下苏南乡村空间转型研究

3、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构建和影响因素研究

4、产业融合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实例研究

5、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的调查与思考

6、我国农村产业融合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路径

7、产业融合角度下的河北省乡村旅游升级发展研究

8、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产业融合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9、即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究

10、大化少数民族旅游扶贫与农业的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11、扬州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12、产业融合背景下川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研究

13、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

14、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安徽省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度研究

15、济宁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策研究

16、产业融合视角下江苏省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研究①

17、新常态背景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分析

18、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特点促进农村电商产业融合

19、大运河文化带文化产业发展的省际比较与提升路径

20、天津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1、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和着力点

22、产业融合:中国农村经济增长点

23、产业融合视角下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政府对策分析

24、关于内蒙古扶贫济困长效机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思考

25、宁乡市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初探

26、农村产业融合、绿色城镇化与城乡均衡发展的协同效应

27、对潜山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考与建议

28、河南省内乡县农村产业融合现状研究

29、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探析

30、基于“旅游+”的江门市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31、基于“互联网+”探析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新模式

32、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年度报告(2017年)

33、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

34、《关于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解读

35、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相关探析

36、湘潭市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

37、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38、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探析:基于三产融合的视角

39、产业融合视角下的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研究述评

40、全域旅游背景下贾汪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41、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三产融合模式创新与应用研究

42、新型城镇化建设下的旅游产业融合

43、产业融合背景下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研究①

44、河北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策略研究

45、文旅产业政策的重点场域与未来趋势

46、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四链重构”

47、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48、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兴模式探索

49、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地方文化与旅游的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提升与发展,将多元民族文化和旅游进行融合能够充分满足当前旅游发展的必要需求,同时也能够达到民族文化传承的意义。本文针对多元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进行深入性的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多元;民族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传统的民族文化和旅游行业在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占据了较大的地位。近些年,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对文化旅游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元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必然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1.积极推进民族文化与旅游相融合的发展思路与方向

当前,随着我国的民族文化的蓬勃发展,已经进入了黄金时期,是多元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提升期。两者的有机结合是在以旅游业为基础,将当地民族文化当做旅游业的重要基础条件。从而能够使旅游行业与文化招聘、竞争力都能够得到不断提升。同时,在日后多元民族文化与旅游行业的发展中,应当不断对旅游区域中的配套设备进行改进与完善。例如,完善交通公路与优化居住条件,确保现代化的居住条件,应当构建具备一定当地特色的农家院。并且,对当地文化旅游资源加以完善,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对文化旅游市场进行合理的规划,逐渐形成功能齐全具有当地特色文化产业链。最后结合当地风土人情,不断挖掘当地最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使文化旅游产品能够更加新颖。正因如此,应当提高景区的旅游体验与道路建设,从而使整体民族非物质文化财产与旅游业相互融合,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提高,不断推动多元民族文化的传播。

2.旅游产品设计——注重文化体验

在对旅游产品进行设计时,以食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等要素为基础。通常,在设计高质量旅游产品时,都需要遵循食住行游购娱的必然要素,而商养学闲情奇是促进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旅游目的地独特资源的特色要素。[1]

2.1设计美食旅游地图

在旅游过程中,为了能够使游客提高旅游质量,体验旅游区最具特色的美食,应当更好的选择地域和民族特色饮食餐厅,并且对民族风情美食设计专题旅游地图,可以将不同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饮食特色,融合不同主体的美食+旅游线路,并且,按照当地不同时期的变化进行多主体的美食节举办,使游客能够在味觉上有新鲜感,充分满足游客的“胃”。

2.2发展民族特色民宿

在当地发展具有特色的民宿,根据当地的发展风格,打造高端民宿,使其成为多元化民族特色民宿集中区,不仅能够将当地各民族的民居建筑文化体现出来,还能够确保住宿的内部设施与星级服务,实现游客对当地多元民族风情的体验感,使顾客能够强烈感受到民宿的日常生活。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旅游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也在不断升级,使更多的文化创意产业不断被吸引进而加入其中,有效发挥出以旅游为基础的拓展功能,促进实现高端民宿旅游集中区和特色旅游地区。[2]

2.3打造民族特色旅游交通

旅游交通是旅游者实现空间转移的通道,应当对旅游交通进行良好的构建工作,对交通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使交通服务能够更加便利,同样是旅游地区发展的基本条件。正因如此,可以在当地开通旅游巴士。在旅游交通设计的过程中,交通工具的装饰、布置与选择都应当将当地民族特色与特点最大化彰显。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与特色特点来增加更多的旅游交通,在确保游客安全的情况下,提高游客的情趣、体验感[3]。让旅游者感到更自然的舒心体验,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在整体环境与各个方面都可以增加游客对民族文化的接触、认知、了解与热爱。

2.4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交互融合

当前旅游地区多半以自然景观观光为主要旅游体系,但是,此种方式不利于当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4]。因此,应当将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进行相互融入,以便能够达到观光旅游、文化休闲等互补性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在实际旅游过程中,游与娱是同时具备的,可以借鉴其他旅游地方式,并结合当地实际特色开发出体验性旅游产品。无论对于生活习俗、节庆活动,还是民族特色装扮与民族服饰等,都能够让游客对当地居民的生活有一定良好的体验。同时,应当加强文化保护,将民族文化与旅游不断融合时,不但需要满足、符合现代旅游需求,还应当保持民族文化在民族生活中的原真性,将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不断融合。

2.5旅游商品设计注重传达民族文化理念

旅游商品在旅游意义上不管是作为纪念还是馈赠需求,都是一种象征性的主要消费,同样是游客的社会地位与自身品味的代表[5]。与旅游商品消费所提供的旅游收益相比,旅游商品的民族文化特点更加有价值。对旅游目的而言,旅游商品的文化影响更加有价值、意义。旅游商品也是为了能够将当地民族文化的主要特征不断进行传播,这是旅游的根本目的,也同样是一种不断宣传的方式。正因如此,在实际多元民族文化的设计过程中,应当以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旅游商品。在对民族文化设置旅游商品时,应当对商品的颜色、质量与其他重要特点进行选择。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旅游行业中多元民族文化有着较大的意义与价值。多元民族文化与旅游行业的结合不断推动了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也将民族文化的真正价值有效体现,不断丰富人们精神水平,同时提高了我国的经济水平。

参考文献

[1]郑泽蒙,张璐.黔东南州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路径[J].当代旅游,2020,18(13):64-67.

[2]江娟丽,江茂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旅游开发的耦合逻辑——以重庆市渝东南民族地区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8(1):48-56.

[3]李琳琳,敖四.浅析大型体育赛事与城市旅游业之间的融合发展——以襄阳马拉松为例[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1,5(5):193-195.[5]周利.民族地區文化和旅游业融合发展新思路[J].魅力中国,2021(6):397-398.

[4]周龙,刘志锋.民族长寿地区体育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广西河池市为例[J].体育科技,2021,42(1):40-41,44.

[5]吕丹.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探析[J].当代旅游,2021,19(4):107-108

作者简介:黄华, 1971年11月,女,苗族,贵州省贵阳市,副教授,学士学位,民族文化旅游。

地方文化与旅游的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摘要:

旅游影响研究是旅游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的经济影响和物质环境影响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同时,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特别是旅游对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也逐步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对策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进步,旅游日益走入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基本需求和消费领域,旅游业也以其鲜明的行业特色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旅游影响研究是旅游学研究中一個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旅游经济影响及旅游的物质环境影响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同时,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特别是旅游对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也逐步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一、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

(一)旅游对目的地居民思想的影响

旅游者以其自身的意识和生活方式介入旅游地社会中,引起旅游地居民的思想变化,产生各种影响,这种作用称为示范效应。示范效应对提高老少边穷地区人口素质有积极作用。偏远落后地区的居民通过模仿和学习,其行为举止、卫生习惯、经商意识都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使以交换而生产,以及由此而来的生活方式的变革已成为可能。不过,旅游者在目的地的行为也是一种失真的高消费,这是当地居民所未料到的[1],由此也引起了寻求较高生活质量的旅游地居民的迁徙甚至违规行为,这给当地的社会、经济以及家庭都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二)旅游对目的地社会生活的影响

旅游对目的地社会生活方面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而且还改变着当地社会的结构。旅游业为妇女走出家庭、提供就业创造了机会,改变了她们原有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这种角色的转化又引起了家庭婚姻状况及人际关系的变化[2]。旅游使目的地居民的经济观念越来越强烈,经济上的计算成为人们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标尺。同时,旅游活动的开展使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组织基础发生改变,社会分层扩大。许多人的社会地位产生巨大变动,由此产生了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中产阶级,他们逐渐成为与传统地方精英相制衡的社会控制力量[3]。

(三)旅游对目的地道德水准的影响

一些专家认为,旅游业的发展致使旅游目的地人民的道德水准下降,甚至将卖淫、犯罪率上升和赌博成风视为旅游业带来的灾难。有研究表明:自然风景的险、幽、野、旷以及旅游者的流动和彼此的陌生,都为罪犯掩盖罪行提供了天然的屏障。自然风景区内的犯罪类型,除了卖淫和赌博外,主要是偷盗、抢劫、贪污、受贿和黑市交易。受旅游者思想文化的冲击,以及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利益驱使,旅游目的地的价值标准和道德确实发生了变化,引起社会道德标准的下降,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

(四)旅游对目的地民俗风情的影响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民俗风情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目前学术界就旅游对民俗风情所造成的影响,大多数人倾向于将其定位在消极影响方面,即认为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经过商业包装的民俗风情丧失了原有的文化内涵,真实性的流失将不利其发展。

旅游地为了适合旅游者的情趣而生产的所谓民族工艺品,有的已失去了民族风格,改变了这些工艺美术品原来的意义,显得不伦不类,特别是那些粗制滥造、已不能表现民族风格和制作技巧,但仍以民族工艺为表现形式的旅游纪念品充斥旅游市场,这会严重损害和贬低当地工艺品的形象、声誉和价值。

二、对策研究

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影响是持续的、长久的,只要旅游业存在,就势必形成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总的来说,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犹如一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需要我们全面地认识,客观地评价。通过分析我们发现,造成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的重要原因在于经济的差异性、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影响、主客接触中的特点,针对此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控制和消解。

1、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努力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尽量使主客双方在接触时缩小彼此之间的差距,减小强势文化对于弱势文化的影响,从而减少旅游目的地居民心理上的落差感。

2、加强对主客双方的宣传与教育。一方面,充分利用当地的村规村约以及一些民族自身的习惯法等,正确引导当地居民的消费意识和行为,加强当地居民自身的抵制能力;同时,不断地向当地居民传达其所拥有的文化的价值和魅力,让他们充分认识自身文化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从而积极主动地保护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另一方面,对于旅游者开展关于当地社会和文化的教育,向其介绍当地的风俗习惯、社会行为规范、宗教场所的行为规范及其他与当地社会习俗和价值观有关的内容,向游客宣传要尊重当地人的生活和传统;同时,也应该加强对游客自身素质的提高,避免他们将一些不良的行为带入旅游目的地,破坏旅游目的地的传统文化。

3、控制游客数量,提高游客自身素质。通过选择市场营销手段,控制旅游吸引物和旅游设施类型,控制游客数量,吸引高素质的游客。

4、重视旅游地文化内涵的挖掘,避免“民俗庸俗化、肤浅化”现象的出现。一些人本身的文化底蕴欠缺,对当地文化的理解不深,认识不够等问题,从而导致了民俗庸俗化和肤浅化现象的产生。

5、维护旅游发展的环境,加强生态保护。

游客的涌入,必然会对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压力,而文化的存在必须以一定的生态空间为根本。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一系列有损于生态环境的问题会相伴而来。如景观破坏,交通拥挤以及交通工具产生噪声和空气污染;旅游带来的大量人流,会引起当地一些资源的短缺;旅客食宿产生的大量垃圾,会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等。因此,在旅游发展中,一定要以生态保护为主,把生态放在首位,维护与民族文化相协调的旅游目的地环境。

三、结语

旅游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直接关系到旅游目的地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和旅游事业健康持续的发展,为此,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应重视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理论体系建设,加强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的衡量指标研究。

【参考文献】

[1]李经龙、郑淑婧、周秉根.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06):80-84

[2]郑本法.旅游业的社会弊端及其治理[J].甘肃社会科,1999(5):48-50

[3]马英.旅游开发对社区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以丘北普者黑仙人洞村为例[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05:1-45

【作者单位:永城职业学院】

上一篇:经济类学年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机电类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