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论文范文

2023-09-16

科技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发展民间科技促进自主创新

袁隆平

二00五、十一、十七、

袁隆平院士简介

袁隆平院士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1981年获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2001年获得我国首届最高科技奖;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美国“世界粮食奖”和以色列“沃尔夫奖”等十一项国际奖和何梁何利基金奖。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兼湖南省农科院名誉院长、清华大学双聘教授及湖南农大教授,受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

袁隆平于1964年在安江农校任教时就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并育成第一个强优组合南优2号。这项研究成果,打破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大大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特别是这一重大成果的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都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多年来的生产实践表明,杂交水稻一般可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自1976-2004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水稻达60亿亩,累计增稻谷约6000亿公斤。近年来,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2.2-2.3亿亩,占水稻总种植面积的51%,而产量约占水稻总产的60%。

科技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学发展;科技发展;关系分析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非我们可以想象,而且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数学往往是开启科技发展之门的钥匙,在当今社会中,数学依旧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而且数学知识的使用,不仅在科学技术中,也在逐渐向着社会各个方面发展。

1 浅析数学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

谈及数学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就会联想到现代数学中的一个内容:数学技术就是高技术的本质。在较早之前,美国的国家委员会就曾集合与数学相关的专家进行过会谈,并针对其使用广泛的特性,建立了专门的委员会,通过这些委员会成员的观察与总结,阐释了积极发展数学的科学报告,报告的核心就是:数学将会被新出现的高科技推入一个工程技术的新时代。委员会的应用数学专家指出:现在有太少的人将高技术看作是一种数学技术。现在对数学工程技术新时代以及科学的本质就是数学这种观点的提出,能有效阐释数学与高科技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让更多的人意识到高科技技术就是应用科学,而应用科学的本质是数学。计算机的有效使用是以数学为基础,而高科技技术的发展则离不开计算机技术与计算机实验。在信息加工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要依靠数学文化的。所以可以肯定地说,现在的数学不仅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技术,它不但是科学也是技术,而这是其他学科不具备的。

2 数学发展与计算机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

在近些年来,尤其是计算机的诞生。很多数学专家、应用数学专家以及统计学专家不断在研究灵活、丰富的数学观念和应用方式,现已聚集成一种新的智慧资源,这种智慧资源的开发和实现,造就了在人工技术中人工智能机以及人工智能型软件的问世。现如今,数学已经进入一个影响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而电子计算机就是联系数学与其他高科技工程技术的重要通道,也为数学发展开辟新时代。现在以数学和计算机图形学为基础进行的计算机模拟辅助技术,已经在各种高科技工程上得以使用,很多数学、物理专家都是借助计算机技术来模拟一些复杂的物理现象。就像现在设计飞行器技术、模拟航天飞行技术、原子弹、氢弹的试验、风洞试验等,这些项目都是耗资较大的工程,在设计过程中借助计算机模拟和数学的精确分析,通过分析能为这些技术工程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计算机科学技术越来越深入地介入到数学领域中,各种程序的编制离不开数学知识,计算机的使用将一些数学专家从计算的脑力劳动中解救出来,让数学家的聪明才智可以真正地应用到创新的工作中,不在繁琐、呆板的逻辑推理和巨量的计算中浪费脑力和时间。计算机技术能够有效对数学猜想和理论进行实际验证,尤其是针对“四色问题”的验证,更是对数学发展的一种肯定,也有效显示了数学对于计算机技术以及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3 透过本质看现象,突破性发展数学与科学技术

现代数学的发展时间,大概是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数学发展的开端,是以所有的基础——代数、几何、分析中的深刻变化为特点。特别是当前,数学与科学技术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例如在基因的研究领域中,一些海归科学家在很短的时间内以自己坚韧的勇气坚持去研究基因序列,现如今他们已经在生物信息平台上颇有建树,这种发展不但是自身发展,也是对高科技计算机发展的一种引导,更带动了一些其他学科的发展。现在我国的数学家也在向世界级的数学难题进行挑战,不管结果,至少具备这种挑战的勇气。研究中仅靠具有勇气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各个科学领域之间的专家具有合作精神,尤其是数学作为其他高科技技术的基础,更需要团结精神,例如在古生物领域的辽西化石群和云南澄江化石群研究中,这两种人群之间往往是以竞争的局面出现,造成科学研究始终停滞不前。科学研究的提升,需要的是一种合作,内部缺乏合作,往往会将研究置于原地,形成一种各自为政,各自寻找“国际合作伙伴”的现象,这样的研究成果也将被世界所共享,导致不必要世界共享的知识产权旁落他人。科学技术想要实现飞跃性的突破,通常考验的都不是科学家的知识水平,而是一个领导阶层的决策,在科学技术发展中,借助外力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借助数学学科知识,科学技术发展离开数学就等于将研究凌驾于空中。这时候的领导者必须要及时决断,引入其他学科技术,为自己科学发展寻找突破口,实现真正的研究价值,实现自身学科的特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如此冗杂,任何一项研究都不会是自己独占鳌头,合作、领导决策将会为新的研究找出新的研究路线。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数学作为众多科学发展的基础,不会是独立发展,它的发展依靠各个学科的使用,也需要一个合理的评价体制来衡量科学家们的欲望。它的发展依赖于每个家长、老师、学生以及每一位公民,心怀对世界的探索理想,只有这样才能将数学与科学进步发展相互联系,才能孕育出更多的科学家。

参考文献

[1]李凌,沈静.数学对当代科技革命的影响[J].中国西部科技,2009,(36):85-86.

[2]黄云鹏.数学史、数学教育与数学发展的互动[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169-172.

[3]王云鹏.数学发展中的几次重大突破[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8-9.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科技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高校综合教学管理也开始面临新的问题。传统的综合教学管理体系难以适应现有的教育体制,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进行综合教学管理是目前高校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首先分析了高校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基本内容,随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相关措施,旨在帮助高校综合教学管理更好地实现信息化。

关键词: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高校教学

一、引言

所谓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就是指在综合教学管理过程中,广泛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综合教学管理效率。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是教育实现现代化和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我国高校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起步较晚,需要攻克的难关较多。因此,我们必须在了解高校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基本要求之后,才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相应措施,促进我国高校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进程。

二、高校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内容和要求

1.高校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背景

目前我国高校教学体制与过去传统教学体制存在很大的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参与选课、教师评价等教学体系的相关环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加,随之而来的信息量也不断增大,面对这样的状况,进行高校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

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对高校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首先是基础建设方面的要求,信息化的基本内涵就是现代化科技的运用,这就要求高校必须进行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对计算机等硬件的建设,另外一方面是对校园网络的建设。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将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了,才有可能进行高校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

其次,高校综合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就是要求进行相关信息系统的建设。综合教学管理信息体系必须包括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教学资源管理等内容,例如:学生的学籍管理、成绩管理、学生的选课、考试安排,教师教学计划安排、教师教学效果反馈、教学资源平台等等。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是实现高校管理信息化的必要途径。

2.高校综合教学管理传统模式现状

传统的高校综合教学管理出现了很多漏洞,与现代信息综合教学管理模式相比,信息处理比较缓慢,在信息扩散方面也很不系统,存在着诸多弊端。当前,高校为了突出学校教学的综合化管理,主要是以服务化、数字化为主,重点提升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对高校学生的学习环境也提升了一定的档次。

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管理结构繁琐,很多组织结构形成了官僚主义方面的延伸;第二,高校造成资源浪费现象以及高校人数的扩招造成了就业竞争压力增大;第三,缺乏信息的时效性以及组织结构要求信息发送是逐级的上传下达,信息处理非常缓慢。

3.高校现代化管理的新要求

高校现代化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需要新技术、新手段、新思想、新观念、教育改革内容、新方法、教育发展方向、管理模式等重点融合的一个系统。从现代教育管理角度分析,现代教学综合化模式需要一个综合体,主要包含教育教学新观念、现代教育新手段、现代管理新方式、服务内容等管理整体模式,这样会使教育管理方面产生高效率的管理势头。教育管理现代化主要强调的是在新技术与新方法进行改革的基础之上进行的管理决策。

高校现代化决策管理工作的关键是实现各项管理职能的基础。实现高校现代化管理模式需要发展科学的决策体系,需要一个完整的决策程序和一个科学合理的网络信息发展平台,是一个从传统信息处理的过程发展为信息技术处理的过程。学校教学信息技术不仅为了学校管理,还为发展学校知识等传输管理提供了方向。校园综合信息系统的建设可以通过对校园综合运行状况的全面分析,提高高校领导层的决策和对学生服务工作的改善。

三、校园综合信息系统的设计

1.指导思想

思想建设对于高校校园综合信息化来说存在着现实意义,因此,需要加强学校思想建设指导工作,其主要内容如下:

(1)高校统筹规划

高校信息管理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工作内容,也是改革教学内容的重要方向之一。对于高校统筹计划工作来说,需要对高校信息系统建设的技术、方法、项目管理等进行多方向开发与发展研究。重视高校统筹计划工作是当前高校发展教学信息工作的第一步。

(2)项目分步实施

项目分步计划与安排,是发展高校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思路之一。涉及对系统信息的需要进行仔细调研,对系统方面的数据进行设计,对需求进行分析与实施,对专题进行拓展,加强管理业务人员的培训工作等诸多环节工作。

(3)专题分析应用

专题建设,是让高校信息建设分小项目发展的核心思路,使得内容更为专题化、细分化、科学化、决策化、信息化。根据高校专业化部门的不同,可以详细细分到各个部门进行资源管理和资源共享,充分发挥了现代化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4)系统推广使用

系统处理好有利于高校综合教学管理的实施。依靠科技发展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是当代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系统推广过程中,需要高校领导做好领头作用,重视高校信息化工作在高校综合管理建设中的作用,为建设与优化高校综合管理模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与方向。

2.利用校园综合信息系统进行决策分析

高校系统信息体系是需要一定的结构设计的,根据高校系统技术分析,主要内容由数据采集层、表示层、资源层和其它系统层4个层次组成,它的核心是业务层。综合信息化建设仅仅是向现代化管理迈出了第一步,它只是进行科学决策的一种工具,要想实现科学的决策还需要充分发挥咨询的作用。目前高校的咨询系统还不够健全,许多高校虽已设立了一些咨询机构,但其“智囊”作用并未充分发挥,一般的高校领导者仍习惯沿用“经验”来进行决策,这已远不能适应愈来愈复杂的高校管理工作。新世纪的高校管理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在完善信息系统建设后,加强决策咨询系统建设。

四、高校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措施

1.树立高校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理念

先进的综合教学管理理念引导综合教学管理体制的发展,要促进高校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首先应该树立相应的理念。只有从思想上重视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才能真正落实相关措施。相应的管理阶层应该时刻注重理念的宣传,高校管理者以现代化信息管理理念作为思想引导,作为建立高校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体系的动力。管理阶层应该及时制定相应的管理体系规章制度,帮助教师、学生更好地运用相关管理体系,管理阶层应该注重教学信息管理体系的切实可行性。只有真正实用,才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完成工作和学习,否则,高校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只是一纸空谈。

2.构建高校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体制

合理的理念是体制建设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管理阶层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高校综合教学管理体系进行合理构建。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并不是仅仅将原有的综合教学管理体系机械化,而是使之现代化、合理化、高效化。不同高校的教学信息管理体制有所不同,在将其信息化的过程中,高校应该根据本校的情况进行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构建。高校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内容包括:学生学籍管理、教师教学质量管理、教师学生信息反馈等等。高校在构建这些基本的高校综合教学管理信息体制的基础上,还应该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增加学生奖惩制度、教师等级评价等内容。

3.建立教学信息交流平台

学校应该建立教学信息交流平台,帮助教师学生更好地进行信息交流,真正实现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首先,实时收集相关信息是建立健全学校教学信息交流平台的基础。应在第一时间及时发布与教师学生工作、学习相关的信息,及时更新信息,否则就失去了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存在的意义;其次,信息交流平台应该包括各种体系化的信息。关于教师的信息应该有教师质量检测标准、检测方式、教师人员管理、督导教学检查等等。而关于学生的信息就更为庞大了,不仅包括基本的学籍管理,更包括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管理与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等。建立健全教学信息交流平台,帮助教师学生及时地了解相关信息,更好地促进其自我工作学习的完善,真正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4.教师、学生管理信息化

教师、学生管理信息化是实现高效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基本要求。信息化不仅仅是对教师和学生这两个群体的要求,更是对管理人员的要求。

教师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更多地体现在其教学过程的现代化、信息化,而管理人员的信息化则要求他们掌握现代化的管理知识。管理者必须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进行信息化管理,力求实现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管理者应该优化管理体系,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获得帮助。

首先从教师的角度来说,管理者应该制定行之有效的奖惩制度、教学考核、个人培训等相关制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校相关领导以及学生更好地了解教师,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个人发展。只有使教师看到个人在高校建设过程中的发展前景,才更加有利于避免人才流失,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

其次,从学生的角度而言,管理者也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要求,管理者在提供交流平台的同时,更应该及时更新相关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明确自我定位。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认清现实状况,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制定自我培养计划,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趋势,高校综合教学管理也应该积极实现自我转型;尤其是在一些传统管理方法运用较为悠久的高校,更应该将传统管理方法的优势与现代管理方法相结合,真正实现与现代社会的结合,实现高校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一方面要按照高校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基本要求实施针对性措施,另一方面也应该注意信息化进程中相关措施的可行性。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并不是表面上的管理机械化,而是管理理念的信息化。只有运用真正先进的管理理念,才有可能做到高校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

参考文献:

[1]陈锋敏,李颖智,罗田.校园金融信息化与高校管理现代化研究[J].价值工程.2010(5).

[2]程蕾.高校教学信息化管理的实践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学版).2013(22).

[3]刘晓玲,魏晨,镇卫国.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管理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7(24).

[4]高鹏飞.高校信息化教学质量评价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编辑:李晓萍)

科技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 科技进步是实现交通行业的全面、协调和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交通科技发展战略是一个根本性的全局的规划。交通科学技术必须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文章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科学技术发展纲要的精神,对交通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提出初步构想。

【关键词】 交通 科技 发展 目标 措施

20世纪前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必将对交通发展提出更新的要求。交通运输是一个传统行业,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为交通运输行业创造了发展空间。科技创新是交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必须利用科技进步实现交通的全面、协调和跨越式的发展。

一、交通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是: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1世纪中期,建国100周年时,基本上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与此相适应,交通运输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目标应该是:以科技发展为动力,以科学教育为基础,以技术开发创新改造为根本,使整个交通运输战线成为一体,形成统一领导管理,各部门综合协调发展的格局,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如公路,在“十五”期间,把增加路网建设提高公路通达度作为公路建设的重点,继续加快国道主干线的建设,形成高等级公路规模效益,进一步发挥公路在综合运输系统中的主通道和基础性作用。第一,加快国道主干道线建设。建成“三纵两横”国道主干线和京沪两条重要路段,同时建立“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的其他路段;第二,完善国道主干线网络,改善铁路车站、港口、机场集疏运条件,发挥公路综合运输、协调主通道作用,加大中西部地区公路网建设力度;第三,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实施农村公路“通达工程”;第四,加强公路场、站和信息系统、智能运输系统的建设,提高公路的综合运输能力,加快公路运输条件的改善,发展集装箱、箱式货车等新的运输组织。

在实现“科技发展纲要”中业已规定的交通运输科技2020年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到2050年,交通运输系统要拥有本行业的高新技术产业区,瞄准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开发新的制造技术,实现一切技术准备、基础设施成套产品国产化和现代化,达到经济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运营管理现代化,形成货畅其流,人便于行,安全、快速、经济的高度综合运输系统,使安全可靠性,航班正常性,装备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旅客服务、环境洁净等经济技术指标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实现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的科学技术全面现代化,达到国际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这一战略目标的提出,是与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相适应的。

一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客观发展需要交通科技与之相适应。二是经济的发展、国民的社会生活需要交通科技与之相适应。三是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大趋势需要交通科技与之相适应。交通运输作为人和物位移手段的运输方式,是社会生产和分工以及专业化志协作不断发展的结果。它是国民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结构,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国防建设以及国际间的密切有效的空间活动范围、活动力度、活动速度无不与交通运输发展事业息息相关。它既是经济生活的纽带,也是国际交流的纽带。

二、交通科技发展的战略任务

我国自然和经济的基本特点是:幅员辽阔、海岸线长、河流纵横;资源分布、国土开发、产业配置和经济发展等在地理布局上很不平衡:同周边国家和国际上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随着经济的繁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对旅游的需要大幅度增长。所有这些,形成了我国交通运输自西向东,由北至南的高强度货流和迅速增长的多立信客流。全社会客货周转量按2020年将比2000年增长1倍推算,到2050年则客货周转量将比2000年翻两番。因此,我国交通的大发展,特别是以高速公路为代表的高等级公路的快速发展,必然带动我国交通科技的快速进步。交通战线上的科技工作者利用公路、桥梁、铁路建设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在积极引进技术的同时,通过重大关键技术和装备开展交通运输科技攻关,引进和开发了一大批高水平科技成果,提高了交通建设的科技含量,加速了交通发展的步伐。交通运输发展的主要方向应是大规模生产的产业技术和装备现代化及有计划有重点的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在各种运输技术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综合运输效率和装备的利用率。其战略任务是: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指导,注重运用现代先进的适用技术,特别是微电子技术对各产业部门进行技术改造,提高技术设备设施的装备技术水平,全面实现现代化;认真办好高技术产业开发区,采取国际合作方式,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引导高新技术产业走国际化道路,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全部国产化、标准化和系列化;水陆空得到综合均衡发展,形成真正四通八达的立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快捷、方便、安全、舒达、洁净、高效、高质量的文明交通运输的面貌服务经济建设,服务于全社会活动和文化生活。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铁路

让铁路切实担负起大宗货物运输和中长距离客货运输的重任。铁道部已宣布:大力开辟运输通道,在全国范围内,凡拥有20万人以上人口的城市都有铁路相通,县县通火车;人口超过100万的20座城市修建地铁;还在10个大城市中铺设15条地铁和城铁,总长超过 380Km;在上海,将建世界上第一条商用磁悬浮铁路等。实现轨道结构重型化,配之以牵引动力电气化、内燃化的大型货车;在客运特别繁忙地区全部由高速铁路运营,采用新型客运电力、内燃机车、双层客车及电控制动系统高速客运技术。特大城市运用电子、新型通信信号装备等先进技术手段建立旅客运输系统,确保高密度、安全行车;运用先进技术,建成运输、财务计划、统计等统一的运营管理数据库,实现运营管理现代化。

2、公路

公路应发挥短途客货运输主力及在高档工农业产品运输、鲜活易腐货物运输和中距离客运的骨干作用。各省、自治区以大城市为中心,向中、小城市辐射,中、小城市向市镇、乡村辐射,村村通汽车。建成以高速公路和一二级汽车专用公路組成的国道主干线公路交通系统;车辆制造以高速化、高效化、大型化、专用化、洁净化等为技术特点;实现管理、养护、运输服务现代化,形成安全、快捷、方便、经济的现代汽车运输系统。

3、水运

水运应积极发挥外贸运输及大宗散货运输的主力作用,内河水系应力求适应和满足各种客货运输的需求。建成畅通无阻的海上南北运输通道,实现港口设备和管理现代化,装卸、施工作业完全机械化;拥有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技术装备的新船型和现代化管理手段武装而成的有国际竞争力的远洋船队:内河运输在干线航道上,采用标准化、系列化和现代化的船舶,在客运和旅游上,全部采用中、小型高速船运载,灵活、快速、舒适、安全、可靠地输送旅客;采用先进技术和科学方法,实现水上运输管理现代化。

4、民航

民航应发挥其长途客运和贵重、紧急、鲜活等货物运输的优势。扩大国际航线规模,与世界上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密切往来的国家的主要城市直接通航。在国内,凡拥有3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和口岸均有飞机通航;国内外航线主要采用国产飞机航运;跟踪国际先进技术水平,采用国际标准,技术装备、基础设施、运营管理全面实现现代化。使安全可靠性,航班正常性,飞机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旅客服务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居世界先进行列。

三、交通科技发展的战略措施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牢固树立大交通的系统观念,优化系统内的经济结构,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式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大力贯彻落实科技兴交的战略思想,培养和引进高质量的科技人才,建立我国“交通科技园”,加强高技术研究,加快实现交通高新技术产业化;提高交通企业的现代化和管理经营水平,始终保持交通运输与市场经济规律的同步运行。

1、深化交通行业改革,推进技术进步,形成面向市场的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机制

严格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国际惯例经营企业,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用高新技术,把现有企业改造成为具有大规模生产高新技术产品和先进适用技术产品的能力的企业,为交通科技发展奠定坚定基础。

2、树立科教兴交战略思想,建立交通科技园,实现交通高新技术产业化

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选择一个知识人才密集的地区,集中高层次交通科技研究力量建立交通科技园区和形成高技术成果中试基地,大力推广具有广阔前途的科技成果,使之转化为生产力。有了本行业科技园区,交通科技跨入国际先进行列有了根本的保证。这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核心力量。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掌握高技术和现代科学管理知识的确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是保证知识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关键性条件。这个关键性条件需要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作保证。将现代管理人才与现代先进技术管理手段相结合,从而在运营管理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3、明确科技发展重点,实施分类研发

科技研发最终目的是解决交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技术和管理问题,因此,科研的重点必须来源于实践,着眼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在注重科研成果先进性的同时,更加注重成果对解决实际问题的针对性。未来交通科技的发展重点将主要集中以下六个重点领域:数字化交通管理技术、特殊地质地理条件下工程建设技术、一体化运输技术、决策支持技术、交通安全保障技术和绿色交通技术。以技术标准为核心的基础端和以交通前沿技术为核心的先导端的技术创新。围绕技术标准开展基础性和原创性研究,形成先进完整的技术标准体系,使技术标准能够反映最新科技成果,并随科技的进步适时修改和完善,逐步与国际接轨。对交通前沿技术开展前瞻性突破研究,形成后发技术优势。针对当前交通存在的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问题,要以政府引导为主,借助全球科研资源,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集成创新,突破技术关键。

4、加强科研管理,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整合科研资源

建立政府主导、联合攻关、企业开发等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形式的精干高效的战略交通科技开发体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应和服务于不同层次的交通事业发展和技术进步需求,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努力提高战略交通科技创新的水平、效率和效益。通过市场机制广泛吸收社会科研力量,开放交通科研市场,优化科研资源配置。要搭建科技平台,促进科技资源共享。科技信息资源是交通科技开发的基础。要在科学认定和合理确认科技信息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以资源整合与共享为重点,建成机制上实现共享、技术上手段先进、服务上优质快捷的交通科技资源服务系统。

【参考文献】

[1]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指南[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

[2] 一舟:交通科技发展的新趋向[J].中国水运,2005(10).

[3] 孙国庆:科技创新对实现公路水路交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思考[J].武汉理工大學学报,2005(6).

科技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水文、环境以及工程地质的科技化发展关乎着我国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论文立足于我国地质环境科技发展现状,对水文、环境以及工程地质科技化发展方向进行了详细探讨,以期为广大从业者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地质环境监测;地质;科技;发展趋势;展望

1 引言

十八大、十九大报告中均指出“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性,科技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全面发展中的核心要素,在党中央的倡导下,以国土资源部为牵头单位,确定了我国水文、环境以及工程地质科技化的基本发展方向,并再次深化落实了“三深一土”的水文、环境以及工程地质科技化发展对策。水文、环境以及工程地质工作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是支撑城市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素。近年来,在国土资源部的领导下,各个地区水文、环境以及工程地质科技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科技化发展水准仍旧需要进一步提高,因此,需要对水文、环境以及工程地质科技化发展方向进行梳理、探究。

2 我国地质环境科技的发展现状

2.1 地区水文地质工程的地质调查情况

综合水文地质普查图、水文地质编图、工程地质编图、远景规划图、地区环境地质和地质灾害调查、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目前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党中央的指导下,各地于2008年至2012年,先后完成了这些项目的基础性调查,同时,以黄河沿线地质问题调查成果最为突出,南水北调工程沿线环境地质调查结果具有参考价值。同时,在农业协调发展的背景下,各地也相继完成了1∶5万、1∶10万水文地质调查和地下水资源评价、农业供水水文地质环境勘察。尽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项目的调查有效性亟待进一步提升,但就地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总体情况而言,基本工作以及数据调查工作基本完善,为灾害治理、生态建设等工作提供了较为可靠的现实依据[1]。

从技术层面上看,目前,地区水文地质工程的地质调查已经完成了从宏观到微观的转变,当前的遥感技术、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地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的主要手段,无人机遥感、GIS等技术大幅度降低了外业调查成本,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核心作用,伴随着卫星勘测技术、影像分析技术水平的提升,大中比例尺调查取得了实质性进展[2,3]。同时,信息化系统的普及化,为地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数据的处理、管理、应用、分析提供了便利,各地基本实现了图形数据管理,省级、市级、县级的地质灾害调查成果数据库不断完善,并不断用于各个领域。

2.2 地质环境保護技术

以“预防为先、综合防控”理念为指导内容,通过观察、评估、分析地质环境的变化,有针对性地制定管理方法,防范破坏地质环境的行为。进入21世纪以来,经过近二十年的经验总结,国内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地质环境评估办法,同时,在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地质环境的治理方面也在逐步走向成熟。水文、环境以及工程地质科技化以地质灾害治理、环境保护为发展契机,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矿山治理、复垦土地治理、地面塌陷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等工作中,水文、环境以及工程地质科技化模式也在逐步完善,同时,生态修复技术、采矿塌陷整治技术、水土流失整治技术等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4]。

2.3 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技术

地质灾害隐患调查是地质灾害防治的前提条件,所以“调查”是水文、环境以及工程地质科技化的重要方向,国内各地在划分地质灾害区域的基础上,逐步完成了对地质灾害易发生地区的区别以及标注。近年来,通过灾前检查、灾后检查等方式,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地质灾害隐患数据库,并实现了对国内灾害的基本标注、掌控、分析[5]。2003至2018年间,各地不断开展地质灾害应急勘察工程,通过应用传统钻探技术、物探技术等测试方法,在取得一定数据成果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地质勘查水准。尤其是GIS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水平,同时,传递系数法也实现了和计算机技术的整合,调查效率、质量均有所提升。在合理应用GIS技术的前提下,各地防灾预案制定、防灾规划制定、气象预警均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体系。

3 水文、环境以及工程地质的科技化发展方向

3.1 发展方向分析

受产业发展影响,各地的地质环境安全形势越发严峻,经济快速发展的各个省、市,地质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一方面国内基础工程的建设规模扩大、采掘深度的加深对地质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另一方面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使地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持续降低,地质环境风险也因此加大。同时,地质环境问题本身有着较强的隐蔽性、滞后性,且多数地区的地质灾害问题治理难度大、治理周期长,因此,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水文、环境以及工程地质科技化发展方向仍旧以“治理、预防性控制”为主[6]。

目前,针对不同的地质环境问题,“治理技术方法”已经构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发展体系,而“预防性治理”的技术水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要更加准确预测基础建设活动、人类大规模活动、地区气候变化对于当地的地质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准确得出影响的具体类型、后果等;二是需要探寻如何用更小的代价,带来更大效益的保护技术;三是应该着重研究矿物开采导致的地质环境问题治理方法。另外,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地质环境管理、水文环境管理的重要工具,需要进一步利用信息技术,延伸信息技术在水文、环境以及工程地质科技化中整合的深度以及广度,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水文、环境以及工程地质科技体系,达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目的。

3.2 科技战略部署

未来需要以典型地质环境监测、典型地质灾害防控、危险源监测网络建设为具体依托,选择国内各地典型的地质灾害集聚地区,综合应用GIS等技术方法,开展高精度的地质环境深入调查,同时,引入信息化定位、信息实时传输等技术方法。整合国内较为突出的地质灾害类型,整合各个地区的发展规划,查明导致各个地区出现地质灾害隐患的问题根源,对城市地质环境容量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并对地质灾害进行全面预测分析,尤其是排洪工程、地铁工程,等等,对其建设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预估。另外,高速公路建设、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水利工程等需要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围绕地质环境变化、土壤污染等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发预警技术。

另外,水文、环境以及工程地质科技化还需要实现与产业发展的整合,以河北省为例,作为矿业大省,河北省矿山最多时有2万多个,曾是全省重要的支柱产业。经过多年的资源整合和政策性关闭,截至2015年,河北省固体矿山企业为3373个。近年来,河北省着重研究地质环境和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重点研究“土壤水与地下水资源保障能力、地下水庫人工调蓄技术方法、土壤母质与耕作层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矿山修复”等项目,并提出可行的转型对策,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降低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 结语

综上所述,水文、环境以及工程地质科技化发展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旧任重而道远。未来水文、环境以及工程地质科技化发展应该以“预防为先”为主要指导思想,切实强化对土壤地质灾害的预测能力,同时,要实现水文、环境以及工程地质科技化和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构建以区域特色元素为引导的创新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

【1】马卫东,李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的科技发展趋势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2019(14):244+247.

【2】袁成飞.浅谈数字水文地质调查系统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9,16(16):120-121.

【3】苏彦金.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的地质构造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24):4099.

【4】路建波,余刚群,盛特奇.嘉兴科技城地震地质灾害风险研究[J].广东土木与建筑,2019,26(5):40-43.

【5】郝爱兵,张二勇,王璜.三位一体推进水文地质调查科技创新[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7,44(5):3.

【6】曾玲,孙晓光,崔少华,等.西山煤田构造-水文地质对煤层气成藏的控制作用[J].煤炭科学技术,2019,47(9):80-88.

【作者简介】王启星(1985-),男,河北唐山人,水文工程地质工程师,从事水文工程地质、地质灾害治理、矿山环境治理研究。

科技发展论文范文第6篇

自主创新已经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任务,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国家的战略目标。衡量创新型国家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技术依存度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对国外技术依赖的程度,是衡量创新型国家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正确认识对外技术依存度问题,准确测算其数值,将直接影响到对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判断,影响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科技发展战略的调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中有一条:力争到2020年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当前,我国的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以上,而同期美国对外技术依存度仅为1.6%(1995),日本的对外技术依存度也只有66%。

1 对外技术依存度的研究现状

Chihiro Watanabe,Behrooz Asgari(2003)在研究了日本高技术产业的R&D 强度、技术溢出效应和吸收消化能力等因素后提出,自主技术开发和技术溢出之间存在很高的依存度。Tai Yue Wang,Shih Chien Chien(2007)主要研究了东南亚大部分国家的技术发展和经济性能之间的相关性,论证了技术转移、技术引进和技术管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詹国华(2009)从对外技术依存度的概念出发,探讨了其指标的外延与技术转移的内在联系,并计算了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罗亚非,蔡乾龙(2009)从对外技术依存度概念出发,提出了有效对外技术依存度的概念,从知识流量和知识存量两个角度,对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有效对外技术依存度)进行实证分析。孟韬,罗亚非(2011),应用OECD 及我国通常采用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测算方法,对我国等10 个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进行测算与比较分析。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到,目前无论是国内、国外的学者大多探讨的是国家或区域对外技术依存度。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不仅是衡量企业自身技术创新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国家或区域对外技术依存度的重要构成。本文以诸位学者的相关研究为基础,在对企业对外技术依存度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以大庆油田为例,对企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进行了实际测算。

2 企业对外技术依存度的内涵

2.1 概念的界定

依存度的概念最早来自于对外贸易领域,是由W A Brown在《对1914—1943年间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再解释》中提出的,其全称是“相互依存度”,它反映的是一国经济对他国或对世界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即对外经济变动对一国经济产生影响的程度及一国经济变动对外部产生的影响。

借用上述概念,可以将企业对外技术依存度的界定为企业对外获取技术的依赖程度。企业对外技术依存度是衡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对外技术依赖程度的指标。一般而言,企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较高,表明该企业技术创新对技术引进的依赖程度较强,反之表明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强。

2.2 企业对外技术依存度的评判准则

通过前面分析可以了解企业对外技术依存度的高低表明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但是该值的高低存在着一定的辩证关系。

首先,企业对外技术依存度不仅是衡量企业外技术依赖程度的指标,也是衡量其吸纳国外先进技术,实施跨越发展的重要指标。一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企业为构建核心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需要大力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因此,对外技术依存度应该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其次,企业必须以自主创新作为企业的发展战略。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内容,有关企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很难买来,因此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必须集中力量,自主研发,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

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的测算,基本没有涉及企业对外技术依存度这一领域,同时也没有对外技术依存度的具体评价标准。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对外技术依存度反映了企业的状况,企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包含于国家对外技术依存度。所以,课题组认为企业对外技术依存度的评判准则按照我国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的30%作为评价标准。企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低于30%则表明企业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高于30%表明企业的对外技术依赖性较强。

2.3 对外技术依存度的测算方法

目前,最常见的算法为:

对外技术依存度FDTt

=当年技术引进经费当年技术总投入

=当年技术引进经费当年技术引进经费+当年企业自主研发费用

这种计算方法有相当突出的优点:

一是计算方法简便易行,一目了然;

二是形式上相当一致和整齐;

三是数据收集较为方便。

2.4 对外技术依存度测算中的数据指标

在计算对外技术依存度时,主要需要以下几个数据指标:

(1)当年技术总投入。指企业当年有关技术方面的总支出。

(2)当年技术引进经费。技术引进经费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引进“软技术”经费,包括引进的专利费、专有技术引进费、管理咨询和决策费用等。二是“硬技术”经费,包括科研院所用于技术研发而购置的各种技术专备及软件的费用。

具体的数据指标如表1所示:

3 2004—2010年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对外技术依存度实证分析对2004—2010年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的各项数据指标进行汇总整理,可得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见表2:

对外技术依存度不仅是衡量对外技术依赖程度的指标,也是衡量企业“后发优势”吸纳外部先进技术,实施跨越发展的重要指标。《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从目前的50%降低到30%以下。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各项技术研发经费支出

计算企业的自主研发经费和技术引进经费的环比增长率,并绘制在坐标图中。从下图可见,2004年至2010年这7年期间,企业的技术研发经费整体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平均增长率为15.6%,表明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重视技术在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大了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的力度。从企业自主研发费用和技术引进经费两个指标来看,企业自主研发经费由2004年的5.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7.9亿元,年平均增长21.2%;技术引进经费由2004年的4.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5.1亿元,年平均增长3.8%,自主技术研发的投入明显大于技术引进的费用支出,这两项指标的作用导致了大庆油田公司的对外技术依存度近年来总体呈下降趋势,由2004年的41.5%降低到2010年的21.9%,基本实现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指标要求。大庆油田公司自主研发费用的增幅大于技术引进经费的增幅,表明公司更加注重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提升,加大了自主研发投入强度,逐步降低对外技术依存度。技术引进经费逐年增长的事实说明油田公司不仅注重提升企业自身的自主研发能力,同时也注重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技术联合研发,在对外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

作为国内最大的油田,技术尤其是企业内部的技术研发为保证原油产量4000万吨持续稳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表明大庆油田公司对外部技术的依赖程度较强,反之,表明企业自主创新的成分较大。从企业对外技术依存度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到,作为衡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一项负指标,应该将该指标与技术研发费用的总投入指标结合在一起考察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4 结论和建议

对外技术依存度的下降能够表明大庆油田公司自主研发能力特别是原始性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掌握了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但同时也应看到,在油田的可持续发展中某些技术领域还要进行技术引进,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研发企业的核心技术,缩小技术势差,增强企业发展的自主性和可持续性。为有效降低对外技术依存度,企业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4.1 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和创新文化的建设

技术创新战略是企业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创新的保障和依据。要结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实际,组织开展国际前沿技术与管理方法调研,加强企业科技发展战略、研发方向、资源配置、实施保障系统研究,完善公司技术创新体系,建立有效研发控制方法,编制工程技术服务科技发展规划,加强和发挥科技发展战略对科技工作的指导作用。

企业技术创新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驱动力。在企业已有的文化基础上,要进一步明确依靠科技、依靠创新求发展的价值观念,提出更清晰、更明确的创新理念。企业的高层领导班子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科技创新放在突出的位置,采取各种措施破除旧的观念使科技创新的观念深入人心。同时要加强创新文化的传播网络建设,突出对基层员工的宣传和教育,营造以创新为荣的文化氛围。

4.2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

建设创新型企业离不开科技人才队伍。为提高自主研发的实力,企业应不断完善技术人员队伍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根据企业的科技人力资源规划,分析现有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构成及储备情况等,然后再进行相应的人才培养、引进、配置和使用。根据企业实际需要设立专业技术委员会,分析本专业人才队伍现状,并负责制订适应公司业务发展需要的本专业技术人才需求计划及专业人才能力标准,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升及招聘提供依据。通过建立专门的科技人力资源数据库,企业可以将科技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其优点和长处。此外,还应采用各种形式的培训方法,加大对在职科技人员培训的力度。拓宽高层次人才培养渠道,选拔在职人员到重点大学深造,对科研人员进行轮训,鼓励科研人员参加与课题有关的学术交流、考察和专业技能培训学习等。支持科研人员发表论文,出版专著,定期举办高层次人才技术论文交流会,聘请有关专家讲评。

4.3 优化完善科技管理工作

企业要将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紧密融合,制定并严格执行科技知识产权管理办法,有效保护、运用和管理企业知识产权,把知识产权保护贯穿到整个科技活动中,充分发挥其引导、保障和激励作用,促进科技计划项目在高起点创新,实现技术跨越发展。要使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举办专利知识管理讲座,宣传普及《专利法》、《著作权法》、《软件保护条例》等有关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引导科技人员和技术骨干拓宽思路、开阔视野,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企业应急安全技术创新专项组织领导机构,总体负责企业技术创新,尤其是重大科技专项的决策与管理。通过实施课题制管理制度,落实课题长的职权,调动课题组成员的积极性,提高课题的研究效率和水平;对于重大科技专项,要进一步细化攻关目标,落实相关责任,做到研究内容、攻关指标、相关责任单位与责任人四落实,确保重大科技专项的顺利推进与实施。

4.4 重视技术创新的外协管理

由于企业自身的局限性,往往一些技术研发很难单靠企业自身的力量实现突破,尤其是重大技术攻关中那些久攻不克、自身研究力量相对薄弱,需要借助外部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力量,开展对外协作研究。企业要系统分析、统筹考虑,采取整体协作的方式进行研究攻关;对协作单位要深入调研、分类优选,按照其技术特点、优势和业绩,择优确定;要在企业层面统一组织,按照技术系列与合作单位签订整体协作合同,建立与相关院所长期稳定、优势互补、双方共赢的合作关系,避免低水平重复协作的问题,促进公司科技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的提升。

4.5 建立创新激励机制

企业应不失时机地推行PPR计划,将人员(person)、业绩(performance)同绩效(result)三者联系在一起考核科技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企业要在科研津贴和成果创效提成制度的基础上,一方面要继续坚持向科技人员倾斜的分配制度,提高科技人员的生活待遇;另一方面要通过业绩考核确保收入和绩效挂钩、薪酬与研究内容挂钩。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激励力度,执行优秀专家和拔尖人才评选奖励制度,每年在高层次人才中评选一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和拔尖人才,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确立以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为主要标准的择优机制,通过竞争来选拔人才,形成良好的内部竞争机制,发现和挖掘企业内部优秀的科技人才,尤其是中青年科技人才,并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如提高工资水平、福利待遇,分配重要的工作等)留住人才。

上一篇:毕业舞蹈论文范文下一篇:机电一体化论文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