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调查范文

2023-09-18

城市经济调查范文第1篇

- 1

部分流动人口因对自身处境不满,对社会产生仇视心理,并通过各种形式发泄私愤。还有一部分流动人口受外界刺激和腐朽思想影响,为达到自己物质上满足和精神上刺激滋生犯罪动机,走上犯罪道路。如很多地区,发生一流动人员为达到侵财目的入室抢劫等特大案件。

(三)结构复杂化。流动人口的流动,在很大程度上处于无序状态,来源广泛,流出地多,其来去行踪不易掌握,且成份复杂,良莠不齐。流窜犯罪分子混迹其中,成为一个特殊的危险群体,随时都有重新违法犯罪的可能性。从近几年犯罪方式看,外来流窜犯罪人员相互结成团伙进行作案越来越多,一人被抓,其余便作鸟兽散,给追捕和办案、结案造成很大困难,给社会治安也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性。

(四)行为短期化。大部分流动人口所从事的职业均非正式,无正式劳动合同书,雇主或雇用单位辞退他们异常随意,再者流动人口由于从业场所和职业的多变,使他们居无定所,呈流动居住态势。行为短期化极易造成顺手牵羊,打一枪换一炮的犯罪动机。

五、目前流动人口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对流动人口管理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备,尽管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已经不适应当前需要,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明显滞后。由于流动人口的逐年增加和管理工作的滞后,给社会治安稳定带来了诸多不安定因素,危害社会治安的违法犯罪活动也呈上升趋势。据有关数字统计,违法犯罪案件当中,流动人口占50%之多。当前流动人口在管理上还存在以下弊端。

(一)管理体制不畅。流动人口的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社会性工作,但从目前情况看,流动人口管理未真正纳入政府行政行为的管理轨道,有关部门

- 3

的管理机制,在确保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对流动人口的管控能力,成为当前公安机关面临的新挑战。

(一)转变管理观念,提供平等的社会保障。作为流动人口管理的主体,尊重和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是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基础。应当首先考虑如何改善广大流动人口的生活、工作条件,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环境,使他们安居乐业,创造更多的财富。流动人口应当享有与城市居民相同的权利,我们不能把他们当“外人”看待,也决不能将他们视为治安恶化的罪魁祸首,随意侵犯他们的合法权益。应当逐步减少对流动人口各种各样的限制。同时,要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就业、改善就业环境、保障其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等工作,为流动人口更好地工作与生活创造更加有序的社会管理环境,从而引导、促进流动人口有序流动,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健康发展。

(二)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的基层基础建设。党委、政府和政法各部门要以改革强化基层、创新建设基层、发展服务基层为目标,花大力气、下真功夫研究解决基层基础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从政策导向、力量配置、经费保障、技术装备等方面向基层倾斜,增强基层实力,激发基层活力,提高基层效率,切实推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在基础工作方面,各乡镇应建立由综治、派出所、工商、计生、民政、司法等部门组成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机构,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公安、计生部门要以底数清、情况明、信息灵为目标,大力加强以人口登记为基础的暂住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办理和查验等项基础工作,全面、准确掌握流动人口底数和有关情况,加强对具有现实和潜在社会危害性的高危人员的管理,积极预防、控制犯罪。在基层工作方面,要重点加强基层党组织和政权组织建设,积极发挥乡、镇和

- 5

疑人员的动向。

城市经济调查范文第2篇

交通、位置;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任务要求;工作条件及研究程度概况;完成任务情况。(附:交通位置图、研究程度图、完成工作量表)。

第二章 地层

由老到新介绍区域地层系统,重点介绍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的划分、标志、组成、岩性岩相和岩石学特征;几何形态、相互关系、时空关系、时空展布与变化规律;同时视需要对层序地层、事件地层、磁性地层等进行划分对比;总结区域地层时空展布特点,建立区域地层格架和模型,进而论述地层序列形成的环境,结合其他地质作用,建立区域沉积盆地形成演化模式。(可附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和不同沉积环境相剖面结构类型图、沉积岩相组合类型图,各时代沉积层序对比图,沉积层序及相对海平面变化图,各时期岩相古地理图。区内发育较好研究详细的时代附区域地层格架图,相模式图,综合区域层序地层柱状图,盆地演化模式图;可视需要附有关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图解等)。

第三章 岩浆岩

第一节 基性-超基性岩侵入岩

按时代从老到新,并按超基性岩、基性岩顺序,分述各时代侵入岩的特征,出露面积、岩体(群)数量产出部位、产状、形态;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原生构造和次生变化、接触关系;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蚀变、内外接触带特点,岩性岩相划分等。并以研究较详细的岩体为例,反映岩浆岩特点。综合各种资料,结合野外客观特征,探讨与岩浆岩活动有关的大地构造环境。(“蛇绿岩”归入此节) 第二节 中酸性侵入岩

应全面反映调查区花岗岩类的野外地质特点和室内分析鉴定综合特征。可按概述、各论和综合特征对比三部分编写。



一、概述部分

主要简述调查区花岗岩类活动规模、产出地质位置、形成时期、产状以及岩石类型和各自所占比例。填图单位划分。



二、各论部分

一般以填图单位划分从早到晚依次叙述。首先简述每个单位(或独立单元)出露地理位置、面积、单位划分、岩体数量等。然后分节或分段详细叙述每一单位的下列特征: ⒈地质特征

2.岩石学特征

3.组构、节理、岩脉、岩墙及包体发育情况和产状变化规律

4.内蚀变作用和外接触变质作用

5.岩体的侵入深度、剥蚀程度及形成物理化学环境、侵入机制等。



三、综合对比

综合对比各时代、各超单元或序列特征,对各论部分具共同性的问题统一综述,不能肯定属于那个超单元的一些问题,如隐伏岩体的预测等可在此部分叙述。可按下列内容:

1.各时代、各超单元或序列花岗岩类的特征对比和演化特点

2.花岗岩类成因

3.花岗岩类的就位机制

4.隐伏花岗岩体的预测

5.综合上述特征建立区内花岗岩类岩浆活动形成演化环境的认识,为区域地质发展史的重塑提供依据。

附侵入岩分布图、主要岩体剖面图、岩体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副矿物等鉴定、对比资料和接触关系资料等。

第三节 火山岩

火山岩产出层位时代,空间分布特征(火山岩地质体的产出分布状态和火山岩相划分),岩石地层、岩石单位(填图单位划分)、岩石-地层层序特点、接触关系、火山喷发旋回和韵律特点;总结区域各时代火山岩岩石学特征(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以研究较详的火山机构为典型,详细总结区域火山岩浆喷发活动特点,结合其它地质作用,探讨火山作用的大地构造环境及有关成矿作用。

第四章 变质岩

在全面论述变质地质体特点的常规内容(岩石学特征、矿物共生组合、变质相带、相系、变质作用类型划分及特征、原岩恢复、变质期次划分及其时代等)的基础上,以地质事件(包括建造事件、构造变形事件、变质作用事件、岩浆作用事件等)演化的观点,合理划分构造变形相、构造层次,根据变质变形叠加改造关系并结合区域构造运动特征,建立构造变形序列。将变质与构造变形相结合,分析各种事件的时、空关系,划分地质事件的演化阶段,归纳总结演化趋势,探讨随着地质事件演化所反映出的构造环境的变迁,尽可能使地质报告和地质图能反映地质事件的动态演化过程。 附简要变质地质图,突出表示测区变质岩地质特征;有条件时可附变质变形构造序列表等。

第五章 地质构造及构造发展史

指明测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概述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划分构造单元,叙述各构造单元间界线特征及性质,归纳总结各构造单元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构造变形特征等,描述各单元主要构造形迹(褶皱、断裂、韧性剪切带、区域性面理发育及置换特点、节理等)的形态、类型、级次规模、运动学特征,产状,性质与组合关系(构造组合样式、构造群落特征)和总体构造特点。叙述各构造层次、构造变形相的构造变形特征,不同构造运动体制构造变形变质和构造运动时间,综合反映各种地质作用过程及成矿作用特点等,建立区域地质构造演化模式,重塑区域地质发展史。造山带地区,应确定造山带类型。叙述造山带不同构造单元特点,逆冲-推覆构造、伸展剥离断层、平移剪切带等的产状、性质和运动学特征等。叙述造山带总体构造特征,结合构造变形、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等,建立造山带的构造演化模式,结合与造山作用有关的盆地沉积作用形成的层序,重塑盆、山转变演化历史。对造山带“混杂岩”,须分别按基质和外来岩片(块)详细描述其物质组成、时代依据、岩相特征、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和变形变质历程分析,并阐述其在造山带区域地质历史发展中的形成演化过程。

地质构造部分,如条件充许,都应详细收集有关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结合地表地质归纳总结区域深部构造特点,探讨深部和浅表构造关系;叙述新构造运动特点,在地震和滑坡、塌陷等地质灾害多发区,应根据实际资料,分析其发生的构造背景,推论今后发展趋势。

附构造纲要或地质构造图,构造剖面、断面图、地质构造演化模式图、造山带演化模式图等。

第六章 矿产及其它国土资源概况

视具体情况编写,如根据任务要求,凡开展矿产或其它国土资源调查工作的图幅,则应在区域地质报告中增加此章进行叙述。

第七章 专项调查与专项研究

视具体情况编写,如根据任务要求,专门针对测区存在的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如超高压榴辉岩带组成及形成机制等),或针对重大科学发现与进展(如珍稀生物群、国际地质层型剖面等)进行了专项调研,或面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做了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工程地质、农业地质等方面的专项地质调查工作,则应在区域地质报告中增加此章(或以专报形式)进行叙述。

第八章 经费决算

第九章 结 论

取得的重要地质成果及主要结论、存在问题及结合测区特点提出今后工作意见,使报告做到重点突出、具有特色。

城市经济调查范文第3篇

随着农民工数量的快速增长,在城市居住时间的增加,市民化意愿的增强,农民工住房问题正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26名农民工党员进入代表行列,第一次以群体形象出现在全国党代会上。而农民工问题,更是每年两会最为热点的话题之一。

利用这三周时间,我们走访了中天建设,德嘉建设等多个建筑工地。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杭州下沙建筑业集团都是较大规模的公司。其规章流程都比较严谨,工地的工人的住宿条件较好。

通过问卷和实地考察,我们发现,下沙的大型公司的工人住宿以简易房居多达到了87%之多,剩余13%则选择了工棚。并且都是由建筑单位免费提供。同时,我们对农民工住宿的人均面积做了调查,发下其选项大部分否集中在5平方米左右。我们将其与全国范围的农民工人均住宿面积做了比较,根据资料显示,2007 年农民工人均住房面积平均只有2.5 平方米, 其中最小的只有 2.15 平方米, 最大的也才 3.45平方米。90%的农民工没有自己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 从住房质量来看,农民工租借的住房大多是城市闲置老房和违章搭建房屋,因此建筑密度大、容积率高、通风采光条件不理想、户型设计落后。 在居住环境方面,配套设施少,绿化面积小,公共卫生状况令人担忧,“脏、乱、差”现象突出,并存在消防隐患,大大低于城市居民的住房面积。

虽然政府对农民工购买电器在政策上做了补贴。但是,由于农民工流动性较大,而且,农民工手中的资金较少,简易房中的电器拥有率还是较低。这也在我们的问卷中体现了出来。其中电视机的拥有率达到了62.7%,电视也是农民工茶余饭后非常必要的精神娱乐和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媒介。令我们意想不到的一点是,空调和洗衣机拥有率分别达到了37.5%与29.3%,事实证明,随着近来农民工的收入大幅度提高,农民工的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

下沙农民工选择租赁房屋居住和寄居亲友、宿舍、工棚的比例分别占 52%和 46%。在租赁房屋居住中,又以租赁私有房屋为主,占 37%;其次为租赁公有房屋,其比例也占 15%,选择其他居住类型的农民工很少, 仅有 2%的务工人员购买了自己的住房。 因此,目前下沙农民工基本没有自己的住房,租赁房屋居住和寄居亲友、宿舍、工棚的比例高达 98%,城市农民工居住上的临时性特征显著。

由于下沙农民工的简易房都是自行搭建,所以房屋采光情况较好。在我们的问卷中,选择主要集中在一般和较好选项。但是居住区的公共卫生却不令人满意。在我们的考察中发现,由于农民工普遍缺乏卫生意识,乱扔垃圾的情况较为明显,而且公共垃圾箱并不是每天都有专人清理。所以,尤其是在夏季,对卫生安全造成了较大的隐患。

农民工住房问题日渐成为一个焦点,如何改善农民工的住房问题更是成为各地政府的难题。不少地方的政府都提出给农民工给予政策倾斜。更有专家特别指出,以为农民工发放住房补贴,农民工群体中有巨大的房地产市场,提高对农民工的补贴,尤其是住房补贴,既可以满足农民工的住房需求,也有利于房地产市

场规范化运作。据国际统计局统计,我国目前有2.3亿农民工,如果每位农民工每年可以领取一万元的住房补贴,那么GDP就可增长2.3%。 但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90%的受访者对当地政府是否有一定的住房补贴选择了没有或者不清楚。

对于改善农民工住房问题,政府是一个不可缺失的因素。我们研究了关于农民工住房问题的政策后,也得出了一定的结论。涉及农民工住房的政策规定 ,一方面是一些地方陆续出台的针对农民工住房的有关政策 ,这类政策目前并不多;另一方面是关于农民工问题、 和关于住房规定涉及的农民工住房问题的政策。从整体情况来看 ,关于农民工住房的相关政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和不足:

1、地方政府规定多 ,中央政府规定少 ,总体重视不够

至今为止 ,中央政府只是在经济政策中强调解决农民工的问题 ,但尚未出台关于农民工住房的专门政策规定。相反 ,由于农民工问题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已经成为突出问题 ,近年来各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试图解决这一问题。如 ,2005年 《杭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生活工作的若干意见》,2005 年 《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关于进城务工农民住房服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等。尽管政府 ,特别是地方政府出台了针对农民工的住房解决办法 ,但是与实际对政策需求相比 ,还相差甚远。

2、以往出台的政策少 ,新近出台的政策多 ,尚不形成体系

从以上的分析可见 ,除了国家一般性住房保障政策出台于1990年代中后期以外 ,有关农民工住房的专门规定基本是近几年颁布的 ,包括 2007 年出台的国务院 《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 。分析其原因 ,一是政府对农民工住房问题的认识不够 ,还没有将其纳入城市整体发展的高度考虑;二是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农民工在城市中的住房问题和生活问题日渐突出 ,逐渐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 ,相继纷纷出台相关的解决措施和办法。进城农民工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农民工自身的问题 ,是涉及城市居民和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 ,探讨建立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体系 ,实现 “以居管人” 、“以居定人” 将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纵观全球,发达国家的一些先进经验或许能够给我们对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民工住房保障制度有很大启迪。住房保障制度问题是政府社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法国的住房法律都明确规定,居住权是公民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公民的基本居住条件,是国家、政府职能的基本体现。在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和地区,没有政府的管理、开发设计,解决住房问题是不现实的。 特别是要有相应的管理机构、人才配置和财政资金投入,保障工作才可能持续、健康开展下去。当然,合理有效的政策性金融支持也是建立住房保障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为解决类似于我国农民工这样的中低收入群体的城市住房问题,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都建立了一套完备的融资保障机制。例如:美国政府直接出资成立了联邦住房局,为中低收入居民购房提供百分百的信用担保;它陆续建立了二级住房抵押金融机构, 为确保住房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提供了条件;它还相继推出了固定利率抵押贷款、浮动利率抵押贷款等,以适应不同层次购房者的信贷需求,并且多渠道提供融资优惠政策。在我国,包括农民工在内的中低收入者住房保障的金融支持明显不足,如税收上的优惠、抵押贷款等还未提上议事日程;住房保障制度没有纳入政府的公共财政体系,缺乏稳定的资金渠道等等。

农民工住房问题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问题 ,其直接表现出的是住房问题 ,但反映出的是农民工与城市、 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利益协调等深

层次问题。所以 ,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 ,是社会和谐,国家进步,人民富裕的必要基础。

农民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可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和目前尚不成熟的补贴制度等原因,农民工的社会地位一直得不到平等对待。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个2亿多农民工的国度中,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意义深远,关系到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以及“三农问题”,不管是国家还是社会,都应高度重视,争取早日解决问题。再则,由于我们此次针对的是下沙有系统化管理的工地,得到的结果还是差强人意。

城市经济调查范文第4篇

2012.10.18

调查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以及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近年来,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然而在陌生的大城市任然处于“边缘”状态。农民工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每年年末的讨薪现象更是让民工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我特对农民工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进一步了解农民工在城市中为何生存如此困难。

调查时间:2012年9月5日—10月18日

调查对象:农民工的生存现状

调查方式:走访、交谈、查看新闻,报纸、网上调查

调查地点:郑州市ⅹⅹ、ⅹⅹ等工地

近年来多数农民告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义无返顾地闯进陌生的城镇,汇聚成让叹为观止的亿万农民工大军。他们建设城市、创造财富,已成为实现城市化、工业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坚。他们干的是城市人不愿干的最脏、最重、最险的活,他们为社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他们的工作,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权益在很多地方任然让人堪忧,他们的生活现状牵动大多数人的心。现在将此次实践活动调查的结果报道如下:

一.大量农民积极入城

据收集到的数据显示,郑州市区人口近230万,而外来人口就高达300万,其实实际外来务工人员已超过330万。大多数农民工外出务工主要是为了增加收入,其次是增长见识,提高技能等。据走访后统计,ⅹⅹ村有70%的青年人进入城市务工。其原因大多是:经济条件较差,仅仅靠务农的收入十分微薄,子女上学费用昂贵,农用费用支出大,很难支撑家里的所有开支。再加上农村事务繁琐,大多是体力活,家中除了靠卖粮食获取大部分收入外就是饲养家禽,获得经济收入的途径很少,所以多数人选择放弃务农,进入城市。

二.农民工收入问题

据国家统计局八月启动的调查数据显示,尽管国家对农民减少了各项收费,减轻了农民负担,但是大多农民依旧选取外出务工,生活状况依然十分辛苦。调查中我们发现,在郑州工作并不难找,有34%的外来民工的收入在800~1200之间,且1200~1500的占16%,1500元以上的占26%,同比前几年民工的收入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不算太低。当我们问及每顿的伙食时,遗憾的是仍有20%的民工兄弟只能在生活中偶尔吃下荤菜。不过有个好现象也在慢慢地出现,58%的民工能做到每顿都有荤素均匀搭配,这说明大部分的外来民工的生存状况在积极的改善,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三.农民工权益问题

农民工工作时间普遍较长:进城农民工平均工作6.3天,平均每

天工作9小时,47%的每周工作7天。究其原因主要是某些私营、个体业主追求高产量,高效益,而工人也为了挣更多钱主动拖长工作时间。

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全国农民工的报酬总体上大有改善,但是少数企业任然存在克扣或拖欠报酬的现象,近四成农民工未和企业签订任何劳动合同或协议,有一半农民工拿不到加班补贴,57%得不到工伤补偿,80%的不能带薪休假,90%没有享受住房补贴或住房公积金。

全国政协委员吕传赞和一批专家提出,要解决农民工屡遭侵权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他们建议:①加快劳动保障立法步伐。由于《劳动法》的规定比较宏观,对涉及保护职工收入所得、社会保障、人身保护方面的规定不够具体和完善,缺乏相应的配套法律法规,这给劳动执行部门的执法活动带来很大的困难和压力,使《劳动法》的很多规定难以落到实处。②建立欠薪保障制度,推行企业拖欠工资情况申报制度。这项制度对于保障职工的合法工资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有很重要的作用。③充分发挥各项工会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中的重要作用。我国各项工会在组织代表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要进一步加对修改后的《劳动法》的宣传贯彻力度,充分发挥各线工会作用。

四、生活与居住

谈到生活,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吃、穿、住、行、用,还有精神上的。媒体经常会宣传一些年轻的外来民工,在打工之余努力的学习

各种知识、技能,甚至狂热的爱上文学。但这只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是民工收入微薄,根本没那么多的经济能力来进行消费,他们所能消费的是2元钱的一场电影,一块钱的一首卡拉OK。调查中,48%的民工业余时间选择用来打扫家里的卫生,洗衣服。26%的民工选择看看电视,休息一下。只有20的民工选择看报纸、杂志。

既然谈到了生活,当然离不开居住。我们常常会听到说建筑工人居住的工棚环境不好,冬天漏风夏天漏雨。由调查反馈的信息来看,外来民工大部分的居住环境很不好,他们一般住在城乡结合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脏乱差。

五.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

在子女受教育问题上,所有的农民工都一致认为应该让他们上学,可见时代的变迁已经让人们“读书无用”的观点得到了改变。不过,子女就学问题也是农民最重的负担之一。有80.1%的民工认为经济因素将会影响子女的就学。经了解后发现一位清洁工,他收入几乎全部用来供儿子读书。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他不惜借债来交赞助费,这样的负担可想而知。虽然有不少民工子弟学校,但由于经费问题,教学质量跟不上,造成了不少民工的孩子不能得到更好的教育。由于户籍的问题,就要交赞助费、做借读生,这无形之中大大加重了民工的经济负担。希望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发展,农民工子女教育能够得到保障,避免农民工世世代代素质低下的问题。

六、结论

城市经济调查范文第5篇

摘要: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是在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基础上,摸清自然资源“家底”和变化情况,为科学编制城市国土空间规划,逐步实现全市自然资源的整体保护提供依据。但是长期以来,我国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仍存在标准不统一、数据不成体系等问题。本文主要对当前调查监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对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具有探索意义。

关键词: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

一、研究背景

自然资源是指天然存在、有使用价值、可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和。长期以来,我国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存在概念不统一、内容有交叉等问题,难以满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要求。为了进一步解决现有的问题,党中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将土地、矿产、海洋、森林、草原、湿地、水资源调查职责整合到新组建的自然资源部。2020年自然资源部于出台《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对新时期下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提出了具体任务和要求;2021年,又相继出台《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标准体系》《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质量管理导则(试行)》,对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进一步进行规范。

二、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现状

我国初步形成的自然资源调查总体思路是构建“1+X”型的自然资源调查体系。其中“1”为基础调查,是对自然资源本底状况和共性特征开展调查,以地表覆盖为基础,查清各类自然资源的分布、范围、面积、权属性质等内容;“X”是专项调查,是针对各类自然资源的特性、专业管理和宏观决策需求,组织调查各类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生态功能以及相关人文地理等信息。

在监测方面,根据监测的尺度范围和服务对象,可划分为常规监测、专题监测和应急监测三类。其中,常规监测是定期开展的全覆盖动态遥感监测,重点监测各类自然资源的年度变化情况;专题监测是对地表覆盖和某一区域、某一类型自然资源的特征指标进行动态跟踪,掌握地表覆盖及自然资源数量、质量等变化情况;应急监测则是针对社会关注的焦点和难点问题开展,以第一时间为决策和管理提供第一手资料和数据支撑。

三、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相继开展了土地、森林、水、草原、矿产资源调查等各项自然资源调查工作,但由于机构改革至今时间尚短,各省市的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尚未完全实现“统一履职、统一型权、统一收益”,导致了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调查监测标准未统一

在各自然资源管理方面,各资源的权属界线、单元界线、类型线、资源界线之间存在交叉、重叠、空白等现象。在实际调查监测、利用保护工作中,由于自然资源涉及的主管部门较多,长期以来各部门出于工作需要,形成了各自的调查监测标准,各资源调查监测标准未有市级或省级层面的统一。

(二)調查监测数据不成体系

机构改革将原先一些职能部门进行了切分,由此造成一些自然资源的调查监测工作也出现了切割,目前,森林、湿地、水等自然资源的专项调查、监测、数据更新等工作的开展,大多还是由机构改革之前的相关部门负责,因此就产生了当前调查监测数据不完整、体系不健全的现象。

(三)调查监测指标不够细化

由于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复杂,各业务部门(处室)针对所涉及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开发保护的工作方向各有侧重,导致了部分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数据停留在一级分类指标,没有对自然资源调查检测的指标和数据进一步细化。

(四)缺乏专业实施人才

一方面,调查监测工作繁杂费时,现有专业人员难以完成全部测绘、分析和研究工作,对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不够深入;另一方面,目前部分业务部门的工作仍然参照原有的工作机制,工作人员在具体操作流程、规范等方面还未有统一的培训,这可能会对后续数据资源整合造成困难。

四、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建议

为使自然资源调查检测工作持续稳健推进,进一步规范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实现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统一履职,应构建统一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解决以上问题。

(一)完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顶层设计

做好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的顶层设计:一要开展各类自然资源状况、产能、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调查,构建自然资源专项调查机制;二要制定统一的调查监测标准和调查监测指标项;三要实时跟踪掌握各类自然资源利用变化情况,形成自然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四要严格控制调查检测质量,构建完善的自然资源调查检测质量管理体系。

(二)实现自然资源数据统一管理

根据国家数据库标准和建库规范,建立统一的国土调查数据库,实现国土调查成果的集成管理、动态入库、统计汇总、数据分析、综合查询等管理功能。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搭建自然资源大数据综合分析和服务平台,实现各类自然资源基础调查数据与空间规划、基础测绘、专项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数据的互联互通,逐步建立自然资源一张底板、一个平台、一套数据的综合大数据管理体系。

(三)构建自然资源分析评价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资源分析评价体系,明确各自然资源的价值核算,赋予自然资源数据以生命。针对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因地制宜探索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分析评价体系,推进各自然资源调查的综合评价工作,全面掌握各类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利用状况、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等数据,为资源有效利用提供依据。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专业水平较高的人才队伍,专攻调查监测、数据登记、数据分析、数据与政策相衔接等各个环节;加强人才队伍培训,提高调查检测团队的业务能力;引入专业研究团队,建立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专项小组,加深对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的探索,打破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浮于表面的现状,将自然资源调查检测工作落在实处。

五、结语

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质量管理、分析评价、人才建设等相关机制的建立,能够为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数据支撑,为逐步实现自然资源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提供决策思路,对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EB/OL].(2020-01-17)[2021-07-06].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1/18/content_5470398.htm.

[2] 于雪丽.自然资源分类体系的现状与问题探讨[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20(6).

[3] 黄灵海.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体系的构建[J]. 中国土地,2020(5).

[4] 叶远智,张朝忙,邓轶,张瑜,王建邦,张剑.我国自然资源、自然资源资产监测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J].测绘通报,2019(10).

[5] 胡林,陈俊菡.数据科学视角下的自然资源监测关键问题[J].林业和草原机械,2020(2).

城市经济调查范文第6篇

(20 10 —20 11 学年第 1 学期)

课号: 110A11AGX课程名称: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改卷教师:学号: 096010376姓名:丁鼎得分:

慈溪市环境调查报告

摘要:慈溪市位于浙江省东部,宁波市境北部。地理坐标东经

121°2′-121°36′、北纬30°2′-30°19′,中心为东经121°14′、北

纬30°10′。总面积1154平方千米。慈溪市地处东海之滨、杭州湾南岸,东

南紧靠东方大港宁波,北与上海隔海相望,是一个位于沪杭雨经济金三角中间地

带的对外开放城市。90年代以后,随着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发展,

需水量增加快,加大了慈溪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增长速度,使水资源生态足迹大于

该区域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出现生态赤字的状态。慈溪市民对生活垃圾管理的要

求越来越高,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慈溪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已取得明显进展。

但是,从总体看,慈溪的城市垃圾处理设施总体规划还有待完善,已形成的垃圾

处理生产布局还有待进一步调整。

关键字:慈溪、水资源、环境污染、生活垃圾、对策。

一、 研究区域概况:

慈溪市位于浙江省东部,宁波市境北部。地理坐标东经

121°2′-121°36′、北纬30°2′-30°19′,中心为东经121°14′、北

纬30°10′。总面积1154平方千米。

慈溪市地处东海之滨、杭州湾南岸,东南紧靠东方大港宁波,北与上海隔海

相望,是一个位于沪杭雨经济金三角中间地带的对外开放城市。

慈溪市辖21个县市区。其中包括: 龙山、三北、范市、掌起、观海卫、附

海、桥头、匡堰、横河、逍林、新浦、胜山、崇寿、庵东、天元、长河、周巷

17个镇,浒山、宗汉、坎墩3个街道和杭州湾新区。

2009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103.52万人,比上年增加4004人,其中非农人

口18.28万人,比上年增加4885人,出生7967人,死亡6670人,年末总户数

达到42.75万户,比上年增加97户。2009年末我市暂住人口登记人数82.52万

人,比上年增加7882人。

慈溪境内地势南高北低,呈丘陵、平原、滩涂三级台阶状朝杭州湾展开。

南部丘陵属翠屏山丘陵区,系四明山余脉,东西走向,绵延40余公里 ,约占全境面积的十分之二。东端低丘,海拔100米左右;中部300~ 400之间;至石堰乡,地层下陷为东横河;逾河西端,高100~200米。

慈溪雨量充足,但因人口众多,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地表水拦蓄能力弱,年人均水占有量仅578立方米,为浙江全省人均占有量的24%, 系严重缺水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现有库容100万立方米以上的湖库13座,即凤浦湖、灵湖、窑湖、长溪水库、外杜湖、里杜湖、白洋湖、上林湖、梅湖、邵岙湖以 及3座海涂水库,现有总库容7653万立方米。另有小型水库5座、山塘 154处,合计库容185.56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贫乏,可开采淡水资源仅782万立方米/年。

二、 调查方法:

1. 野外调查

2. 资料收集

三、 调查内容:

1. 慈溪水资源利用现状

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制约着人类的生存发展。·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加上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以及日益增多的有毒有害废水的大量排放,导致了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水生态环境遭到了污染和破坏。如此以来,不但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与生存所需的生态环境,同时也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慈溪市位于杭州湾南岸,浙东宁绍平原北部。东南与宁波市镇海、江北区毗邻,西、南与余姚市接壤,北面呈弧形突出于杭州湾之中。慈溪市总面积1695.3平方千米,其中杭州湾水域面积687.3平方千米,陆地面积1008平方千米,陆地面积中丘陵面积166.8平方千米,占16.6%,平原面积 841.2平方千米,占83.4%;海岸线长82.6千米。流域排涝面积为1014.87平方千米。

慈溪市属典型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和湿润,雨量充沛。根据慈溪市水文站1958一2002年庵东、浒山、观海卫、东安四个国家基本雨量站的统计,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351.1mm,较浙江省多年平均降水量低15%左右,并且降水量时空分布也不均匀,根据庵东气象站1949年有资料记载以来,1954年降水量最多,高达1820.2mm;1967年最少,只有677.9mm。

慈溪市地表水监测断面共有31个其中:河网水系20个、湖泊水库10个、滩涂水库1个。慈溪地表水水质污染属典型的有机污染,CODMn、BODS、DO、总磷、氨氮为主要污染物,水体污染以中河区、西河区为重,东河区稍好,四灶浦、庵东连续两年均为超V类水质,其余监测站结果为V类-超V类。

从水质类别分析,2007年慈溪市十个湖泊水库水质符合I类水质的湖库数为0个;符合II类水质的湖库数为9个,占总湖库数的90.0%;符合III类水质的湖库数为1个,占总湖库数的10.0%。

慈溪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 521m3,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慈溪水资源一直处于生态盈余的状态,90年代以后,随着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发展,需水量增加快,加大了慈溪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增长速度,使水资源生态足迹大于该区域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出现生态赤字的状态。为了保证生态环境的需求,一般地表水资源的利用率在30%到40%之间。然而慈溪境内水资源利用率到44%,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己到极限,随着慈溪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数量将有较大幅度增长,对水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导致慈溪地区水资源生态足迹升高和水资源生态可持续指数持续降低。

2. 慈溪生活垃圾现状

慈溪市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经济持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也在稳步提高。与此密切相关的是城市生活垃圾作为日常的伴生物无论产生量上还是在构成上都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中。慈溪市民对生活垃圾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慈溪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已取得明显进展。但是,从总体看,慈溪的城市垃圾处理设施总体规划还有待完善,已形成的垃圾处理生产布局还有待进一步调整。

目前,国际上对垃圾的处理方式,较为普遍的是垃圾焚烧、堆肥和卫生填埋三种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发达国家,这三种垃圾处理方式都已形成良性运行的产业化机制,由于各国城市垃圾的成分差别较大,情况各异,因此其处理方法侧重点也不一样。总的来看,国外目前垃圾处理技术正处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阶段,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也在逐年增加,大多数国家利用工业方法和环卫工程科学技术进行垃圾的深度处理。以实现无害化和资源化为目标。值得关注的是各国还都把垃圾作为资源,大力回收其中的有用物资及作为能源,现正出现一个回收和再利用的热潮。

在慈溪市的生活垃圾的治理过程中,采取了以卫生填埋为主,高温堆肥为辅的垃圾处理方法。选择填埋法的原因:

⑴填埋法处理费用较低,这对我国目前资金比较紧张的经济现状来说 无疑是最适宜的。

⑵填埋方法作为一次性处理技术,对慈溪市目前生活垃圾成分中可燃有机物及有机成分含量低的情况来说,是比较经济的一种处理方法,它没有其他处理方法所需的二次处理要求。

⑶填埋法基本上不需要分类,且填埋技术上要求较低,机械和设备较简单,工作人员较少,有利于普及和推广。

⑷填埋场可选择非耕地作场址,如选在山谷、滩涂、坑洼、沟渠等处,若干年后可综合利用。

3. 慈溪空气环境现状

根据数据表示,通过 2008- 2019 年连续 3年的监测, 慈溪市尽管二氧化

硫和二氧化氮均未超过国家二级标准, 但是其日均最大值还是比较高, 均超过了国家二级标准, 尤其是 2008 年, 二氧化硫日均最大值是标准的 2.5 倍多, 二氧化氮日均最大值是标准的 3 倍。

酸雨具有很大的破坏力。酸雨、尤其是酸雾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它的微粒可以侵入肺的深层组织, 引起肺水肿、肺硬化甚至癌变。连续 3 年的监测结果表明, 慈溪市的酸雨情况非常严重, 酸雨概率达到了 90%以上。这与慈溪市冶金等工业的发展和汽车的增多有着紧密的联系。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 可能是慈溪市肺癌高发主要原因之一。

经济发展在给社会带来直接物质利益的同时, 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也不可避免地遭到污染。尽管各级政府部门治理和管理环境力度越来越大, 但是各种偷排、漏排现象比较严重, 使局部地区的大气环境污染呈现加剧趋势。

慈溪市人口密度高, 近几年来又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 外来人口大量涌入, 从而导致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的负荷越来越重。同时生活水平的提高, 服务产业的兴起, 特别是家用轿车的数量急剧增多, 尾气的排放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环境的负担。

四、 对策措施

1. 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大治理和管理环境的力度, 制订并落实相应的政策, 对一

些重污染行业的发展进行有效控制, 切实要求各种重点污染企业都实现达标排放。

2. 对新建、扩建、改建的项目, 严格按照环境保护的要求, 进行全程的监督与

检查, 切实杜绝偷排漏排现象。

3. 控制机动车排气, 切实淘汰报废车辆。

4. 各级政府应投入必须的人力、财力用于清洁、疏竣河道, 回收垃圾, 铺设截

污管道, 各种废水经处理达标后再排入环境。

5. 倡导良好的生活习惯, 向群众宣传环境保护的知识, 提高全民环境保护的意

识。

参考文献

①潘华玲.慈溪地表水环境整治研究[D]. 浙江师范大学,2010

②吴泽宁,索丽生. 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进展[J]灌溉排水学报, 2004

③ Bruce,J.R. Meteorology and Hydrolog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MO, 1992,769, (769)

④刘 凯. 北京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策略研究[J] .中国城市环境卫生,2010

上一篇:中队委演讲稿范文下一篇:营销渠道部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