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工作论文范文

2023-09-16

农业工作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目前我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采取一些合理的措施进行优化,不断提高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水平,使农民能够做到熟练运用各种新技术、新知识,促进乡镇农业的持续发展。鉴于此,本文就针对新时期做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策略进行探究,希望能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些有效参考依据。

关键词:新时期;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策略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直接关系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一旦在农业生产方面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到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因此,需要严格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将先进的科学技术传授给农民,使其能够利用新技术、新知识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及质量,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稳定发展。通过深入分析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对新时期做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策略进行探究,有利于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水平的提升,为农业发展提供充分有效的支持。

1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概述

根据以往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情况来看,整个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过程依旧存在诸多问题,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农民接受农业新技术的能力较低。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大部分农村青年选择进城打工,使得农村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趋向于老龄化,且这些劳动者存在接受新事物能力弱、传统观念强、文化素质不足等情况,给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带来较大挑战。②乡镇政府部门配合力度不足。在国内粮食供应压力缓解的情况下,乡镇政府部门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招商引资上,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逐渐降低,使得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开展受到影响。③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经费投入不足。由于政府部门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认识不够充分,对农业技术推广投入的经费有限,导致农业技术推广的技术方法较为落后,且交通工具无法满足需求,对科技下乡、田间调查等工作的开展产生不利影响[1]。

2  新时期做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策略分析

2.1  提高农民的素质

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需要做好农民的思想工作,激發农民学习农业技术的积极性及主动性,使其能够从被动接受农业技术的状态转变向主动接受农业技术。首先,需要强化农业比较效益,改变农业弱质产业的形象,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融入农业技术推广,使其能够新农业体系建设相结合,使各个人员能够更加重视农业技术推广,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力度,切实地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其次,需要对传统的宣传手段进行改变,尽可能选择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宣传方法,对农业技术推广的宣传舆论导向进行强化,调动农民对科技进行学习和使用的兴趣。最后,需要采用技术承包合同签订、说服引导等各种方法,对行政命令式的技术推广服务模式进行创新,将农业技术部门与农户的责任和权利相结合,使农民能够更加认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提出的建议,采用农业技术部门提出的技术措施[2]。

2.2  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开展

稳定的资金供应是保证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条件,需要根据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需要对资金投入进行提升,避免因资金不足造成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断等不良情况。首先,可以专门建立一个有关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基金,通过制度将乡镇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比例逐步增加,确保农业总产值中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占比能够达到百分之五以上,从而保证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资金稳定。其次,需要颁布一系列有利于农业技术推广的优惠政策,对支农资金投入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对政府在流通和农业生产中直接投入的资金进行适当地降低。同时,需要创新原有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提高社会力量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参与度,鼓励私人和民间组织对农业技术推广进行投资,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提供更加稳定的资金支持[3]。

2.3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水平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保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整体效果,应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建设,引进更多优秀的现代化人才,确保每一个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能够熟悉掌握有关农技推广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从而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高效进行。其次,需要做好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工作,将前沿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使其能够利用所知所学对传统的工作方法进行改善,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朝着科学化、现代化的方向不断发展。最后,需要做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考核工作,将考核结果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薪酬待遇挂钩,以此激发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及主动性,使其能够学习更多的知识技能,为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水平提供有利基础。

3  结语

综上所述,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需要进一步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但是这一过程普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对其进行充分了解,采取科学的改进策略,使农业技术推广更加有效。具体来讲,需要积极提高农民的素质,加大经费投入,加强人才培养,通过各种策略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新一步推动农业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有效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爱娟.新形势下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的措施浅析[J].南方农业,2020,14(30):93-94.

[2] 谢元阳.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山西农经,2020(13):143-144.

[3] 张国民.影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因素分析和对策探讨[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20,32(4):50-51.

农业工作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农牧民学习农机新技术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为提高农机化管理能力,推动农业向机械化方向发展,农机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逐渐得到重视。农机化技术有利于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但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工作不到位会影响农业的整体发展状况。基于此,介绍了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内容,并针对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以期为农机化推广工作提供便利。

关键词 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机械化

随着科学技术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现代农业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现阶段,各农村都在推广应用新技术。而进行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对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提高农业生产水平都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农机推广部门在各县、村大力宣传先进的农机具,并给予了科学的示范和正确的引导,使得新农机具在农牧业中受到广泛好评,不仅减轻了农牧民的劳动负担,还提高了农牧业的收益。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过去的农机化技术推广形式已经不适用于当前农业的发展趋势,如果不解决现阶段农机推广的问题,我国农机化事业将难以继续顺利开展。因此,应积极探究并解决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提高农村农机化推广服务的水平。

1 加强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稳步推进,农业机械化技术的集成创新、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技术领域的进一步拓展、推广机制的不断创新为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保障糧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以及建设现代农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农业发展进入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业机械化正处在加快发展、改善结构、提升质量、拓宽领域的重要阶段,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农业机械是农业科技的物化载体,而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有以下3点优势:1)有利于实现农机农艺融合,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加快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技术体系;2)有利于加快推广农机化先进适用技术,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3)有利于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不仅关系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而且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1]。

2 目前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不高

由于缺乏相关农机推广部门的重视,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难以在我国全面开展。农机推广相关部门作为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的主要支持力量,需要重视农机化技术,并积极进行相关推广工作,起到示范作用。但是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并不重视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没有将其划入重点关注对象中,而且在日常推广工作中也不积极参与。相关部门的不重视和不配合都严重阻碍了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进而导致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缓慢。

2.2 推广体系及设施均未完善

当前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缺少专业完整的推广体系,导致现阶段部分推广工作宣传力度小,达不到推广目标。通过完善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可以进一步提升推广工作的效率。同时,基层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还受基础设施的影响,一般工作设施包括办公用房、交通工具、专业技术设备等,这些设施的落后都会导致推广无法顺利进行。例如,当农机化推广部门为农牧民推荐新设备、新技术时,因缺乏正规示范基地,只有借用农牧民的土地示范,导致试验过程不严谨,无法保障新技术的推广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的发展。

2.3 推广人员存在的问题

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相关人员的个人素养和专业知识都影响着农机化推广工作的正常进行。由于农机化技术推广人员的重新编制调整,导致基层的工作人员越来越少,现有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急剧增加,工作积极性不断下降,给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造成不良影响。除了工作人员数量不足的问题外,还存在着技术人员专业知识缺乏的问题。技术人员专业知识掌握不足,学习新技术的能力较弱,会造成自身技术水平的提升速度和现代化农业发展速度出现较大差异,进而导致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停滞不前。科学技术是与时俱进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会涌现出大量先进的农机化技术,但因为推广人员的个人素养问题和专业知识的缺乏而无法掌握新技术,使得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进度越来越慢。

2.4 缺乏专业人员培训

现阶段,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技术力量较为薄弱,而且推广团队的老龄化导致部分工作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技术的培训,对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造成严重影响。农机化技术推广人员需要接受定期培训,学习先进的农机化技术。但是由于资金短缺问题,农机化技术推广部门每年只有2~3次的外出培训机会,且每次的培训时间都很短,技术人员根本无法全面学习并掌握新知识。技术人员的知识体系无法得到更新,也就无法在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中进行相关技术操作,导致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不能发挥出较好效果[2]。

3 关于农机化技术推广的建议

3.1 加强政府部门的重视力度

在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中,政府部门作为其主要负责单位,应加大对推广工作的资金支持,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农机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开发和引进,为农机化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除了政府的扶持以外,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还需要重视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合作。例如,可以结合农机技术和农艺文化在农牧民面前推广水稻插秧机械化作业,使推广工作不枯燥乏味,能引起观众的热烈反响。加强政府部门的重视力度、协调好各部门的合作关系进行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有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进而推进农业发展。

3.2 建立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

建立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可以保证推广工作的顺利实施。目前,农机推广事业并不稳定,相关部门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农机推广机构联系种田大户和农机大户,将农机推广利益最大化。在此过程中,农机大户可以向种田大户正确示范农机新技术、新设备,学习能力强的农牧民可以帮助宣传推广农机化技术。因此,应该不断加强对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的建设,促进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正常进行。

3.3 改善推广工作的条件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条件较差,难以保证推广工作的公益性和全面性。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努力改善推广工作的条件,积极为农机推广单位购买相应的办公设备及活动所需的各项材料,从根本上加强农机化技术推广单位的建设和管理。同时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为更好地提高推广效率,政府部门还可以建设相关的推广信息网络系统,为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提供便利。近年来发展的膜下滴灌技术、动力驱动耙、化肥深施机械化技术等都是在政府的支持下研究出來的项目,继而推广至全国农牧业中[3]。

3.4 积极构建推广体系

建设农机推广体系时,为保证其高效性,可以将建设工作详细至村级,明确规定上下各级工作的职责和目标,使工作人员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构建推广体系。当农机推广体系发展到乡村时,为督促其推广活动的规范性,县级农机化技术推广单位应结合各村实际农机工作情况,选择出一位农机推广员,并将部分土地作为试验田,用于在开展农机推广工作时,示范农机新技术、新设备给其他农牧民,帮助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在基层顺利开展。同时还需要对推广人员进行培训,其中学习能力强的推广人员可以帮助技术薄弱的人,起到以点带面的推广作用。构建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时还需要注意考核评估制度,以激励优秀个人和先进集体为核心,保证农机化技术推广队伍开展活动时朝气蓬勃[4]。农机推广体系的建立开创了农机化技术推广的新格局,促进其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3.5 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推广技术队伍

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推广技术队伍,主要从以下4方面进行:1)建立评估奖罚制度,同时为技术人员提供优惠政策,鼓励他们不断加强自身专业能力;2)定期组织推广人员参加技术培训,以帮助其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农机化技术;3)各推广部门要互相交流,共同探讨推广发展方向;4)教育培训相关的工作人员要热爱自己的工作,树立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

4 结语

科技含量高、技术先进的农业设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为解决农机化技术推广问题,相关农机推广单位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向各农户分类推荐和指导新农机产品,保证农牧民能选择正确适合的农用设备。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的发展可以加强当地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进一步提高农牧民的收入,促进农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炼涛.论新形势下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四个贴近”[J].农机科技推广,2003(3):27.

[2] 姚德合.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5(23):309,313.

[3] 陈传强,张洪友,董佑福.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农机技术推广[J].山东农机,2005(3):3-4,16.

[4] 王冰.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0(14):361-362.

(责任编辑:刘昀)

农业工作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基于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选择适应基层农技推广员与农民有效的沟通模式,从社会工作视角出发,运用优势视角、沟通理论等基本理论,为农技推广员下乡与农民沟通模式的研究提供基本理论框架,并结合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农技推广员与农民沟通模式的现状及障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提高农技推广员与农民的沟通效率的思路与对策建议,以期为农技推广员与农民的高效、恰当的沟通提供理论与实践参照。

关键词社工视角;农技推广;沟通模式;现状;对策;建议

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教育、科研与农民以及政府与农民之间的联系纽带和桥梁,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还非常低,据统计,每年虽有7 000项左右科技成果问世,但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仅有30%~40%。产生原因主要是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中普遍存在“最后一公里”现象,即农业技术成果推广不到位,导致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无法及时送到广大农民手中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其中,农技推广员与农民的相处沟通效果不佳是农技成果推广不到位的重要原因,因此,改善科技推广员与农民的沟通模式,提高农业科技推广的效率,使科技服务能更快速、有效地为农业的生产发展和农民的生活宽裕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平江县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属岳阳市辖县,是一个农业大县。

笔者对平江乡镇进行实地调查,详细了解平江县内农技推广员与农民沟通现状,针对农技推广员与农民间存在的沟通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1相关概念及理论

1.1社会工作的主要内涵

社会工作(Social work),简称社工,是一门助人的专业,相对于医学关注于人类生理运作、心理学关注于个人心理现象,社会工作的关注焦点在于人类与环境的互动,目的在于协助个人、家庭、团体、社区能适应所在的社会环境脉络,增强或恢复其社会功能的能力,以及创造有利于达成目标的社会条件,旨在预防或缓解社会问题。社会工作者在助人活动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起着主导性作用,不仅是直接服务的提供者,也是案主的支持者、倡导者,还是资源协调者和政策影响者。

1.2社会工作与沟通相关的理论

1.2.1沟通理论。

沟通理论是以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语言学中有关人际沟通的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强调沟通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该理论认为许多的沟通问题都出自于人际沟通,如不能恰当地接受、选择、评估信息,不能很好地给予或接受信息反馈等。社会工作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帮助人们消除沟通中的障碍,促使沟通得以顺利完成。

1.2.2优势视角理论。

“优势视角”(Strength perspective)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意味着应当把人们及其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作为社会工作助人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而非关注其问题和病理。基于“个人所具备的能力及其内部资源允许他们能够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的信念,优势视角的核心理念是“相信人们天生具有一种能力,即通过利用自身的自然资源来改变自身的能力”。

1.2.3 “人在情境中”的理论。

“人在情境中”的理论(Personinsituation)认为:人不是完全独立自存的个体,研究一个人,必须将其放到他所处的环境中进行,即他的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等。应该注重研究案主的环境和社会环境间各要素的关系,即人在情境。人受到环境压力和人们彼此冲突的影响和困扰,因此要用系统的方法去分析情境中人们的行动。

2平江县农技推广员与农民的沟通情况调查

2.1调查情况

调查对象分别为农技推广员与农民,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样本的抽取,以问卷调查方法为主、结构式访谈方法为补充。采用SPSS Statistics 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资料主要采用单变量描述统计分析。针对农民、农技推广员设2种调查问卷。

2.1.1农民。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4份,回收率94%。样本基本情况为:①按性别划分。研究对象中男性65人,占69.1%;女性29人,占30.9%。②按年龄段划分。研究对象中16~20岁有9人,占9.6%;21~30岁15人,占16.0%;31~40岁32人,占34.0%;41~50岁有36人,占383%;51岁及以上2 人,占2.1%。③按文化层次划分。研究对象中小学及以下学历的有9人,占9.6%;初中学历的有50人,占532%;中专学历的有18人,占19.1%;高中学历的有16人,占17.0%;大专及其以上学历的有1人,占1.1%。

2.1.2农技推广员。共发放3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0份,回收率100%。样本的基本情况为:①按性别划分。研究对象中男性有27人,占90.0%;女性3人,占10.0%。②按年龄段划分。研究对象中21~30岁6人,占20.0%;31~40岁12人,占400%;41~50岁9人,占30.0%;51岁及以上3 人,占10.0%。③按文化层次划分。研究对象小学及以下学历的有0人,占00%;初中学历的有4人,占13.3%;高中学历的有12人,占40.0%;中专学历的有5人,占167%;大专及其以上学历的有 9人,占30.0%。

2.2农技推广员与农民在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

2.2.1沟通频率低。

深入农村进行问卷调查以及与农民群体的结构式访谈结果表明,农民与农技推广员沟通的频率普遍较低。由表1可知,农技推广员与农民在农技推广工作中,偶尔交流(每月一次及以上)、交流过一次(每年)、从没交流过(从事农业以来)的比例分别为:9.6%、40.4%、50.0%,表明农技推广员与农民很少沟通,彼此分享的信息量少,不能够对推广工作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农技推广员应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制定出完善有效的沟通机制,推进彼此工作的开展、促进农业推广效率和生产力的提高。

调查表明,乡镇每户农民年均收到4封来自农技站的“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主要是关于时令到来,通知提醒农民朋友注意安排好时间插秧、杀虫、施肥、收割,以及介绍新的品种,推荐农户采用,信件由村组长直接送达。基层农技推广员很少与农户面对面沟通,一年举办1次集中讲座,统计表明,50%的村民并没见过该镇农技推广员,平常只有一些书面文件形式的沟通,沟通频率小。

2.2.2沟通主体态度不积极主动。

由表2可知:农技推广员态度越友好,农民与农技推广员沟通的意愿越高。在提及“是否有想法参与农技推广员沟通活动”时,农技推广员沟通的态度为冷漠、一般、热情时,农民愿意沟通的比例分别为222%、52.6%、76.6%。因此,在农技推广员认为农民参与沟通活动意愿不强时,应该多从自身寻找原因,因为其工作态度直接影响农民参与农技推广活动的意愿。

与农民的访谈表明,农民对农技推广员推广工作的现场表现并不满意,主要是因为:①农技推广员工作态度不敬业、敷衍了事,与农民没有深交;②农民自身态度不积极,很少有人主动去找农技推广员咨询技术问题。在农技推广中,沟通主体双方都没积极主动,农民依然按着自身经验进行耕作,对新技术了解不多,运用程度不高,影响了农技推广的效果。

2.2.3农民受教育的程度低,但与农技推广员沟通需求意向高。

调查样本中受教育程度在小学及以下、初中学历的农民占调查人数中的62.8%,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由表3可知:在调查“是否有想法参与农技推广员的沟通活动”时,大学及以下、初中、中专、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农民分别有88.9%、80.0%、87.5%、83.3%表示希望参与与农技推广员的沟通活动。因此,在农业推广事业中,拓宽农技推广员与农民的沟通渠道、满足农民对参与沟通解决农业生产及提高技能、专业知识等方面的需求问题已成为关系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事项,需要国家和社会投入力量解决。

安徽农业科学2016年

2.2.4沟通方式单一。

农技推广员主要采用正式沟通,很少使用非正式沟通方式,主要是农技推广员向村长、组长下发推广资料,农民与技术推广员几乎没进行意见、信息交流。调查表明,通常农技推广员是将所要表达的信息以通知、通讯、小册子等文件资料的形式下发至每户的,每年至多进行1次现场技术咨询活动,偶尔进行广播讲话。在沟通媒介方面,基层农技推广员使用口头语言沟通的频率过少,主要采用书面语言沟通,虽书面语言沟通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较少,保存时间较长,信息比较全面系统,但对情况变化的适应性较差,不能及时为农民答疑解惑。

2.2.5人员配置少。

根据国家制度政策、结合地方实际,平江县农业推广站客观硬件配置相对合理,但有欠缺,主要表现在:①农业推广站的数量上:全县依行政划分为27个乡镇,只有23个乡镇农技推广站,未完全实现“一镇一技术推广机构”,组织推广机构数量不能满足农民实际需要;②农技推广从业人员数量规模上:每个农技推广站配置3名工作人员,进行职责分工,保障推广机构的正常运行。可见,在基层农机推广站中,农技推广专员人员配置少,农技推广工作中计划的事项不能及时落实,影响到农技推广任务的完成,更制约了农技推广员与农民的进一步交流沟通,以及农技推广事业的创新发展。

3社工视角下完善农技推广者与农民间沟通模式的建议

3.1政府方面

3.1.1让专业的人员做专业的事。

把乡镇农业技术员从包村干部中解放出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本职工作中,按区域每2~3个乡镇派驻1个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技术人员从乡镇上调并到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站配备基本的农业技术设备,为区域“三农”搞好服务。

3.1.2增加对乡镇农业技术的投入。

上级部门应该增加对乡镇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经费投入,让农技站有比较充足的经费开展相应的推广工作,保障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也能进一步调动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保障推广效果。

3.1.3完善农技推广队伍建设。

完善录用制度的建设,优化农技推广队伍,从高校中吸收优秀毕业生,充实农业技术推广队伍,解决年龄、知识断层和老化问题;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人员素质,根据当地的农业生产情况,决定培训内容,保障现有农技推广人员接受正规、系统的业务培训,全面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并且要定期开展各种培训活动,检查推广人员的工作情况,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

3.1.4健全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

重点考核基层农技人员的业务工作实绩,提高和增强专业人员的责任感;实行职称、职务聘任、提拔与工作实绩挂钩,以充分调动广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想干事、会干事的农技人员干成事。

3.1.5重视普及农村文化教育事业。

杜绝再生文盲的产生,提高全体农民的文化素质,切实开展对农民的继续教育,从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地区情况和农民的不同层次,进行多形式、多渠道的科技培训,促使农民科技知识和文化素质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增强农民在农技推广活动中的参与效果。

3.2农技推广员方面

3.2.1学会扮演好多种角色。

作为直接与农民打交道的一线工作人员和影响农民的技术推广工作人员,农技推广员起主导性作用。他们不仅是直接服务的提供者,也是农民的支持者、倡导者,还是资源协调者和政策影响者。在农技推广工作中要提高农技成果的推广效率,达到有效沟通,则应学会扮演好多种角色。

3.2.1.1耐心热情的服务者。农技推广员应放低姿态,以服务者的身份面对工作对象——农民,耐心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服务等,与农民建立信任真诚的工作关系,对农民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以优势视角出发,发现每一个农民的潜力,相信农民的态度行为都是可以改变的,要有耐心和热心。

3.2.1.2用心的支持者。农技推广员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从客观的立场给予农民心理上的支持和关心,帮助接受农技推广信息有困难的农民正确地分析、评估个人的处境问题,向农民提示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思路,实现农技推广的顺利进行。

3.2.1.3

积极的倡导者。农技推广员要成为工作对象采取一定行动的倡导者。当通过客观、全面的分析,发现只有采取一定行动才能帮助沟通有困难的农民尽快摆脱困境时,农技推广员就应当向农民积极倡导该种行动,并给予引导,直到取得实际的进展。

3.2.1.4

及时的协调者。农技推广员既应是农技推广活动中的协调者,也应是社会资源的协调者。就前者而言,农技推广员要对整个推广沟通过程加以协调和控制,使推广沟通取得实际的效果。就后者而言,农民接受推广沟通中面临的问题的解决,有时也需要借助各种社会资源。农技推广员可以通过有效协调,使案主得到必需的资源,以解决问题、摆脱困境,从而进一步增强稳固与农民间的感情,进一步促进农技推广沟通的高效进行。

3.2.1.5

有力的影响者。农技推广员应该是社会政策的影响者。农技推广沟通中问题的出现既有个人层面的原因,也有社会层面的原因。因此,社会问题的解决就不仅是通过微观层面的直接服务就能彻底实现的,而且还需要宏观层面的社会政策的配合。农技推广者也应当将其工作经验、教训反馈给政策制定者,促进社会政策的修正和调整,从而完善相关的条件,促进农技推广活动普及性、有效性的提升。

3.2.2积极培育组织农民技术推广组织。

民营技术推广组织是农技推广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组织,较好地建立起了农民之间、农民与推广人员之间的沟通联系。同时也是农民自办的协会,起源于农村、扎根于农村,成员大部分来自农村,对农村的情况和农民的需要有切身的感受和深入的了解,从而使协会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始终能根据农业和农民的需要进行,无论是推广手段还是推广技巧,甚至语言,都会使农民乐于接受和信任。因此,农技推广员要积极培育民营推广组织,并促进组织协会间的协作,建立组织人事通讯制度,促进农技推广员与农民沟通的高效进行。

3.2.3多种沟通方法结合使用。

注意沟通方法的结合使用,充分发挥示范户的二传手的作用:①要善于把农民中敢于冒险、富于创新的先进分子培养成科技示范户,当作科技的“二传手”,先认真帮教,再借助其榜样作用、辐射作用带动大多数,使农业科学技术更快更好的传播;②多种方法结合使用,集体辅导和单独传授相结合,口头传授和书面传播相结合,大众传播和成果示范相结合等;③注意说话方式,诱发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

3.2.4沟通制度化。

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采用大众传播、成果示范、家庭访问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推广工作,做好计划,形成制度。定期进行入户指导,建立档案、现场解答,针对性指导与大众指导相结合,提高与农民沟通的频率,跟进有困难的农户,调动链接资源,及时解决用户的工作困难以及生活困难。

3.3农民方面

农民作为农业推广沟通的又一主体,在农技成果实际运用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更应注重加强自身能力。

3.3.1认识自己,取长补短。

农民应认识到农技推广对自己的真正有用性,诚心去接受,并积极思考,认识到自己所有的和所缺少的,对有利于自己发展却缺少的信息,要敢于问、敢于咨询,加强与农技推广员的互动,不等不靠,需要及时付诸行动。

3.3.2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

时代的发展需要的是综合素质较高的新型农民,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要解放思想,打破传统陈旧观念的束缚,加强学习,积极参加相关的组织培训等,及时更新价值观念,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全方面提升自己,提升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升自己的沟通接受表达能力。

4结语

笔者采用自编半结构式访谈提纲,对岳阳市平江县乡镇农技推广员与农民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访谈,了解在基层农技推广工作中,农技推广员与农民双方关于沟通方面的看法、做法,对目前基层农技推广员与农民关于沟通互动的实施有相对全面的了解:①在农民眼中的农技推广的沟通的现状是:农民对农技推广员工作的辛苦均表示理解,但对其懈怠、高傲、疏远的工作态度持否定态度,农技推广员与农民的沟通频率小,没有建立起较深的信任关系;由于沟通渠道不畅,致使双方沟通往往不及时,农民急切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也挫伤了农民的接收新技术、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②在农技推广员眼中,工作人员少、工作任务重,不能计划出足够的时间走入田间、走进农民群体中;同时,农技推广员也认为农民对其工作的配合度不够,接受新技术、应用新技术的态度消极。

目前基层农技推广员与农民的沟通存在以下问题:①沟通主体方面,农技推广员数量不足、素质参差不齐、工作态度消极,农民作为农技推广的工作对象,配合度不高;②沟通渠道方面,沟通途径少、普及度不高,农民在问题出现时无法寻求有效途径获得帮助。工作隶属关系决定了农技服务人员技术工作的边缘化,农业推广中缺少投入的资金,农技推广员与农民的素质、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对农技推广沟通的具体实施均有影响。因此,笔者基于社会工作视角,提出改善农技推广员与农民沟通的对策和建议:应从树立助人自助、培养尊重的同感能力,尊重农民,以朋友的身份主动接近、了解农民心理,找准切入点、灵活运用多种沟通渠道增加沟通的有效性,提高沟通的效率及农业推广的效率,以期有效解决农业技术推广中普遍存在的“最后一公里”现象,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文瑞.基层农技推广中的语言沟通技巧[J].安徽农学通讯,2007(13):179.

[2] 王思斌,谢立中,马凤芝,等.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历史与现状[J].中国社会工作,1996(2):54.

[3] 许莉娅.个案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9-64.

[4] 谢春香.试论农机推广中与农民的有效沟通[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6(2):4-5.

[5] 李亚男.农业推广沟通的特点及发展趋势[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4.

[6] 陆迁,王秀娟.加强农技推广的双向沟通[J].农村经济,2001(3):38-39.

[7] 何蒲明.农业技术推广如何走出困境[J].农业科技竹理,2005(5):89-91.

[8] 曾研.社工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1-3.

[9] 吴易雄,晏红安.平江县创农技推广新模式[N].农民日报,2009-08-31.

农业工作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本文在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党建基本状况和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党建工作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党建工作;研究报告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探索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推广在农村社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产业链、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相对集中点建立党组织的做法。为此,中共上海市委农办组成课题组对上海市合作社党建工作基本情况及其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党建工作基本现状

截至目前,上海市共建有各类生产性农民专业合作社2361家,其中种植业占65.8%,养殖业占24.6%,其他行业占9.6%。根据对上海236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目前合作社已单独建立党组织的51个,主要分布于浦东、嘉定、金山、青浦和奉贤,现有中共党员4416名,约占合作社成员总数的6%,按党员户籍关系划分,合作社所在村党员占66.2%,所在区县党员占29%,外省市党员占4.8%。从目前上海农民专业合作社党组织建设和党员活动的基本情况看,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单独建立组织。目前合作社中已单独建立的51个党组织,一般来说所在的合作社规模都较大,生产经营状况相对稳定,党员数量较多,而且有一个合适的书记人选。组织形式分为单独组建和联合组建两种,绝大部分挂靠在所在村党组织。个别规模较大、跨村域经营的合作社挂靠在镇党委或镇综合经济党委,有的挂靠在条线党组织。个别由流动党员组建的新党组织,则采用双挂靠的方式,实行合作社所在地镇党组织与流出地党组织双重管理。二是挂靠开展活动。如村集体+合作社,龙头企业+合作社,这些合作社党员大多继续按照原有模式参与村或企业党组织活动。一些村党组织为了管理方便,在合作社设立了党小组,或者针对合作社设立了专门的党建指导员。从走访的几个合作社党建情况看,一些村集体+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合作社,以及年轻创业人士领办的合作社的党建工作相对正常,一些由种养能手、大户领办的合作社由于缺乏党组织管理经历,党建工作相对薄弱。

二、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党建工作面临的问题

在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多元化的情况下,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把农民真正有效组织起来的新型生产方式,在其中开展党建工作也面临着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体现为主观上重视不够,实践中热情不高。不少镇村干部认为,合作社中的党员组织关系大多在村党组织中,教育管理都纳入了村党组织的职责范围,没有必要再在合作社中建立党组织来加强党建工作,也没有必要单独把合作社党建列为新领域。有的基层干部甚至认为合作社只是一个松散型的经济组织,建不建党组织、搞不搞党建工作无关紧要。但事实上,合作社这种以家庭承包经营和农民自愿合作为基础的合作经济组织,其凝聚群众、服务群众、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作用较村“两委”来得更加直接、更加明显,如果不重视合作社的党建工作,农民很可能与合作社越来越近,与村“两委”越来越疏远,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就会受到影响和削弱。

(二)党员作用难发挥。由于合作社吸纳的党员来自各个方面、各个领域,打破了原有的区域界限和以村为单位设置党组织的方式,部分党员甚至跨区县流动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出现了组织关系在村、生产活动在社的“双重管理”的党员,导致了“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一方面村级党组织不清楚党员的工作流向,难以管理;另一方面合作社又没有单独成立党组织,无法管理。而这些党员由于在合作社没有充分“亮牌”,党员的责任感和荣誉感缺失,较难正常发挥党员的作用。同时,由于这些党员“享受”双重管理,个别党员可以“看菜吃饭”,即待遇性的组织活动双重参加,任务性的组织活动则两面推辞,参加一些有决议性的会议两面都说情况不清楚,而一旦要他在某个方面带个头,他会说自己组织关系不在合作社等等,较难从整体上形成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三)共推机制未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行业主管部门是各级农业部门,党组织和党员的管理则一般都归属于所在镇、村党组织。据调查,上海51家单独建立党组织的合作社中,党组织挂靠所在行政村的占39.5%,挂靠所在乡镇党委的占41.8%,挂靠所在区、镇农业部门等占18.7%。到底谁来牵头负责抓合作社党的建设,似乎工作责任主体不太明确。一方面各级农业部门按其职能主要精力放在扶持服务合作社本身的发展壮大上,工作的重点是研究和制定合作社相关政策及扶持合作经济发展,加上农业条线并没有抓党建的职能,很难做到在开展行业指导的同时加强党建工作的指导;另一方面乡镇党委、村党组织没有把合作社党建摆上应有的议事日程,甚至有的乡镇党委、村党组织认为合作社既然是农业部门抓的事,其党建工作也应是农业部门的事,导致抓合作社党建工作的积极性不够高。

(四)内在动力显不足。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人大多是技术能手或业务骨干,对搞党建兴趣不大,或缺乏党建工作经历,担心建立党组织后没有精力、能力抓好党建工作。不少合作社领办人认为合作社的特色就是“民办、民管、民受益”,在规划、建设、经营、发展等方面乐于自主管理和经营,特别是一些非党理事长,客观上还存有“重经济轻党建”的倾向,认为合作社主要精力是搞好合作社的经营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党建工作抓不抓无所谓。另外,合作社中的党员对合作社单独建立党组织也不是很支持,有些党员担心合作社的盈利能力不稳定、办公场地缺乏,很难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和经费,而且把组织关系转到合作社之后,原来在村里的有些待遇难以在合作社享受到。有的党员即使合作社建立了党组织,也不太愿意将组织关系转到合作社来。

(五)党建基础较薄弱。首先,合作社缺少优秀党务人员。合作社领办人不少是非党人士,而且加入合作社的党员骨干大部分都有一技之长,他们在发展经济、带领群众致富方面有特长,但在党务知识、组织协调能力上还有欠缺,不能适应在合作社中开展党建工作的需要。其次,不少合作社党员较少或根本就没有党员,缺少组建党组织的基础和条件。再次,相当部分的合作社规模还较小、运作不够规范,组织活动场所还相当缺乏。同时,由于合作社准入门槛较低,入社自由,出社自由,造成了合作社社员、从业人员不够稳定。所有这些都给合作社推进党建工作带来不少困难。

三、进一步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党建工作的对策思考

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党建工作的现状和问题,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党建工作总的思路是:围绕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活动开展党的工作,发挥党组织推动合作社发展的积极作用,不断实现、维护、发展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其中,围绕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活动开展党的工作是根本,发挥党组织推动合作社发展的积极作用是关键,不断实现、维护、发展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是目标。

(一)从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高度充分认识合作社党建工作的重要性。推动合作社党建工作,有利于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长期不变的前提下,让合作社承担起目前村级集体想“统”而统不起来、农民一家一户想办而办不成的事情,探索农村经济组织治理新模式;有利于在人均耕地不足一亩的前提下,组织广大农民群众走出一条生产小规模、经营规模化、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有利于促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统筹协调农村各种资金、资产和资源,扶持合作社发展壮大,解决农民最急最盼的致富问题,健全党组织引领下的社员自治机制;有利于在当前农民群众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生产活动多样性情况下,进一步密切农村党群关系,促进农村党群和谐与农村社会和谐。因此,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做好党的工作,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的稳固。区县、乡镇党委必须把加强合作社党建工作纳入本地区基层党建的工作范畴,明确分管部门,形成推进合作社党建工作的思路和措施。

(二)正确把握合作社“党建”与“建党”的关系。客观地说,本市合作社的党员基本都在镇、村党组织的覆盖之中,因此加强合作社党建工作的重点是解决党的工作覆盖问题,即如何让合作社党员在政治思想上保持先进,在业务技能上发挥专长,在各项工作中起先锋模范作用,进而团结凝聚社员群众共同推进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所以,加强合作社党建工作,重点是党建,而不是形式上追求在合作社中组建多少个新的党组织。由此可见,加强合作社党建工作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合作社经营规模、生产区域、社员分布、产业链条等情况区别对待,坚决防止一刀切。一般对社员较多,经营规模较大,产业链涉及生产、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跨村、镇区域的合作社可探索推进建立新的党组织。其它如生产品种单一,经营规模不大,社员多属本村的合作社以及集体农场或村级集体资产直接参与的合作社,现阶段暂无必要单独建立新的党组织,可在原党支部建制内划分若干个专业党小组,开展小组活动,发挥作用。

(三)创新党建工作模式,夯实党在合作社的工作基础。按照有利于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有利于合作经济发展,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要求,探索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党建工作模式。一是单独设立党组织。对具有较强产业特点、较长产业链、跨村域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员来自本镇多个行政村及镇外,且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具备单独建立党支部条件的专业合作社,可以单独组建党组织。二是依托村党组织设立党小组(村党支部+合作社模式)。对建立在同一村域的合作社,合作社成员来自同一个行政村,现有党员均属本村党(总)支部,且党员数量和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的合作社,可在合作社设置相应党小组,隶属所在村党组织。三是联合建立党支部。对中等经营规模、成员主体来自不同生产基地而生产经营业务联系较为密切,且党员人数不足3人的专业合作社,可采取联合组建的方式,由几个合作社共同成立联合党支部,并在每一合作社中设立一个党小组。四是归口建立党组织。对自身不具备组建条件,但生产的产品却有较大特色的合作社,可采取归建到业务主管部门或技术指导部门党组织,或者以乡镇为单位专门成立合作经济党组织,将这类合作社的党员吸纳进去。五是指派党建工作联络员。对党员少于3人的合作社,要考虑安排党建联络员,负责做好合作社负责人及骨干社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推荐他们向党组织靠拢,以尽快形成党的工作基础。

(四)探索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党建工作的运行模式。比照“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运行机制,从三方面探索建立合作社党建工作的运行模式。一要明确合作社党组织的功能定位。合作社党组织要在社员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承担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参与合作社生产经营管理等重要职责,与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之间是协助配合关系,与监事会之间是支持指导关系。重点要把政治素养好,带领群众致富意识强,懂经营、会管理,热心服务、群众公认的党员选进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二要创新党员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对合作社党员要提倡“隶属一个组织关系,参与多重组织活动”,即在组织关系上,要明确党员的归属,服从党组织的管理,同时根据合作社各产业链的生产经营情况,参加多个相关党组织的活动。尤其在事关合作社发展方面,党组织要认真吸收组织关系不在该党组织但与合作社发展密切相关的党员参与组织活动,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从而让党员能够在推动合作社发展方面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同样,产业相近或相关的合作社党组织也要加强沟通,在党组织层面协调党员参与多重党组织活动问题。

(五)着力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社党建工作的共推机制。一是镇村党组织应当加强对合作社党建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应明确合作社党建工作就是镇、村党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这是因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规模一般都不大,生产经营一般都在镇村范围内,而合作社中的党员组织关系大多也挂靠在镇村党组织,镇村党组织对合作社的党员个人情况都比较熟悉,从而便于镇村党组织对于合作社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村级党组织对新建并隶属于村党组织的合作社党支部(党小组),要切实加强领导,制订符合合作社生产、经营特色的党建工作计划,并在推进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工作措施。对新建而挂靠于乡镇党委或对口业务部门的合作社党支部,要在合作社流转土地、村级公共服务资源共享等方面给予必要支持,定期与挂靠党组织取得联系,关心合作社发展。二是农口部门应当与镇村党组织形成共推合力。农口部门在对合作社生产经营进行管理、服务的同时,应当就地区合作社整体发展状况经常与镇村党组织进行沟通,以便镇村党组织及时掌握合作社的发展态势和必要信息,明确合作社各发展阶段党建工作的重点。同时,还要通过政策杠杆引导合作社领办人在获利的基础上,让社员充分享受合作经济的发展成果,并建立一定的风险机制,在遇到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时,将农民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切实保护好农民利益,真正使合作经济成为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火车头。加强合作社党建工作,农口部门或镇村党组织不能各自为战,而需要密切配合,把合作社的行业管理和党的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共同推进的工作合力。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责任编辑:胡中良

农业工作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智能加工技术是利用智能束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特性对材料(包括金属与非金属)进行切割、焊接、表面处理、打孔及微加工等的一门技术,而智能如工艺研究之所以光器是智能加工技术应用的前提条件。本文将针对智能控制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进行探讨,研究智能工艺的应用优势和局限性,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的扩大其应用效果和领域,整理出具有建议性的意见和看法。

【关键词】智能控制 机械制造 应用 探讨

一、引言

在人类发展的漫长过程中,技术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智能控制技术作为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标志,是现代机械制造工业中最为热门的一项。智能技术和现代信息社会光电子技术成为了现代工业的支柱。本文将会针对智能技术和智能产业的发展前景和局限做出探讨,研究其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和发展。毕竟是受到世界先进国家的高度重视的智能控制技术,在机械制造工业中的应用前景还是很大的。

二、相关概念的基本定义

在详细介绍智能控制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探讨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其中基本术语的简单定义。

(一)智能控制

智能控制(intelligent controls)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能自主地驱动智能机器实现控制目标的自动控制技术。

(二)机械制造

机械制造指从事各种动力机械、起重运输机械、农业机械、冶金矿山机械、化工机械、纺织机械、机床、工具、仪器、仪表及其他机械设备等生产的工业部门。

三、智能控制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优势

智能控制在机械制造中起到了一定的应用优势。如,帮助提升开拓市场的桥梁,智能加工工艺提高了整体的机械制造水平。当然,智能控制在机械制造中也对生产工艺产业的水准提高起到了决定性的重要作用。这些对智能控制的前景发展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推土机主机架智能的理论在这里也是不容忽视的。

在机械制造中,机械设计实际上是一个模型的综合和分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工人亲自操刀设计,进行一切的制造工艺,那是一个相当劳重的任务。因为这些任务不仅包括大量的计算、分析、绘图等数值计算型工作;还包括拟定初始方案,选择最优方案,制定合理结构等方案设计工作。如果在现代机械制造工业中大范围融入只能控制技术,这样就可以减少大批的劳力。因此,设计智能化已成为机械设计中一个很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智能控制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效果也很好。减少机械自动化过程、减少制作时长,成为了智能控制在机械制造中最为主要的优势。

四、智能控制在机械制造中的不足之处

中国机械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智能控制技术的研究也已经逐渐成熟。智能控制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也有些年日,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经验。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智能控制在唉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导致机械制造工业速度跟不上,智能控制技术在国外属于较为先进成熟的技术,在国内却尚属于新兴技术。因此,智能控制技术在机械制造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笔者在经过探讨和研究智能控制在机械制造中的优势之后,也按着现在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工业行业激烈竞争局面整理出了智能控制的些许不足之处。

(一)企业应变能力差

今天的市场瞬息万变,需求多样化。机械制造行业如果想要在市场中占到头名,就要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做支撑。然而,企业虽然响应国家号召,积极使用智能控制技术,可惜企业的应变能力差,按订单装配MTO,按订单制造MTO,按订单设计MTD,大规模定制MC,忽略了智能控制技术的根本,导致无法好好利用智能控制技术。这是智能控制技术在机械制造应用中最大的不足。机械加工行业的品种规格繁多,生产、采购异常复杂,如果能够好好利用智能控制技术,改善企业的应变能力,想必能够大幅度提升机械制造行业的生产力。

(二)成本计算不准确,成本控制差

人工成本核算一般只能计算产品成本,无法计算零部件成本。在机械制造行业中成本的费用分摊更是非常粗糙,没有办法进行精密而细致的预算、估算。在使用了智能控制技术之后,大量成本数据采集都是通过电脑计算机归集的,然而个别企业在使用操作不当,导致计算机的估算、预算数据准确性也很差,这样子非但不能利用智能控制技术提高机械制造工艺的进展,也不能控制成本计算精准度,协助控制成本。这种利用智能控制还不能提高成本计算准确度的难题也成为了限制智能控制在机械制造中应用的一大因素。一般机械制造行业都不进行标准成本的计算,也很少进行成本分析,因此成本控制差。

(三)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

在机械制造业中,产、供、销、人、财、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之间存在大量信息交换。利用传统的机械制造加工模式,全部都是通过人工管理信息的,这样的管理速度很慢。如果利用智能控制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辅助管理信息则能够提高速度,然而目前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却显示,智能控制依然具有管理分散、缺乏完善的基础数据等不足之处。由此可见,要想将智能控制很好的应用在机械制造行业的各个部分,一定要先解决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大大影响管理决策的科学性等难题。

五、智能控制在机械制造中应用的提升探讨

如果管理工具落后,大部分企业就无法提升自己的产业管理工作或者加工进度,在机械制造类行业中,这些阻力更加明显。在前文中已经提过了关于智能控制在机械制造中的不足,接下来将针对机械制造中的应用管理方面,整理一些有建议性的改善方案,希望对于仍处于分散管理或微机单项管理阶段的智能控制应用有较好的提升和完善。

(一)共享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机械制造中,很多加工链条都是采用一条龙这样一个完美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从科学的供应链管理里节约了大量的成本,共享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是现代企业中都需要优先学习的管理方法。所以,在提升智能控制系统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效果时,最先考虑的就是如何利用智能控制提升共享资源的效果,并且优化资源配置,给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和商品。只有加入了这样的改动,才能够使得机械制造业发展更加飞速。是机械制造业就要找扩展ERP,做成一个非常完整的集成系统,减少集成的费用。“集成”两个字说起来非常简单,只要完善和优化智能控制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就好。

(二)增加智能控制程度

智能控制把计算机从数值处理扩展到非数值处理,这样的操作和改动使得计算机能够更好的为人类工业产业服务,智能控制技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包括知识与经验的集成、推理和决策,这些都是发展智能控制在机械制造中的巨大优势。只有力图使机械设计过程自动化发展,增加智能控制程度,才能够减少人类的劳累,并且提升社会生产产值。智能控制下的机械制造技术与传统的设计机械制造技术方法相比,智能控制在机械设计中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它不仅可以长期稳定工作、节省成本,还可以为专家知识特别是启发式知识提供存储手段和传授途径、易于继承。 (三)利用智能控制技术实现管理创新

机械制造企业是管理非常复杂的企业,目前管理中存在诸多的问题,智能控制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非常利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然而个别企业的利用率很低,不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智能控制的应用效果。只有利用智能控制技术创新,实现管理和控制技术的双重创新,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智能控制技术在机械制造加工中的管理水平和发展速度。智能控制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优势是不容置疑的,然而因为不同的难题阻挠了智能控制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要想提升智能控制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效果,就必须按着控制理论的发展实现管理上的创新。

(四)增加相关科技技术的相互渗透

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国内的各项工业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推动发展作用。现在兴起的智能控制技术要想在机械制造业中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要增加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和相互渗透,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推动机械制造的加工工艺,为科学与工程的研究带来不断深入的启发性质。要知道智能控制系统本身就属于控制系统向新兴科技的过度发展,如果能够增加智能控制系统与其他相关科技技术的渗透发展,增能够更好的带动智能控制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趋势。

六、结论:

在现如今的社会上,智能控制的产品已经多不胜数,有专项研究表明,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前途的发展行业。本文在研究了智能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优势和局限性之后,经过借鉴和反思整理出了相关的建议。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对智能控制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和发债带来一定的帮助。无论放在哪个时期来说,机械制造都是工业产业中最重要的环节,应当对其提起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宋建丽;邓琦林;陈畅源;葛志军;胡德金;;宽带智能熔覆高硬度火焰喷涂层组织和裂纹行为[J];机械工程学报;2006年12期

[2]余廷;邓琦林;董刚;杨建国;张伟;;钽对智能熔覆镍基涂层的裂纹敏感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J];机械工程学报;2011年22期

[3]孔源;刘伟军;王越超;卞宏友;赵宇辉;;钛合金智能直接成形过程中热力耦合场的数值模拟[J];机械工程学报;2011年24期

[4]谭俊;陈建敏;刘敏;李长久;蒋百灵;;面向绿色制造与再制造的表面工程[J];机械工程学报;2011年20期

农业工作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主体,融入旅游业的相关要素,把农村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民俗民风以及文化体验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新型产业。休闲农业是农村发展的新动力,是实现农民收入增长的创新型途径,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休闲农业是农业产业功能的延展和创新,是现代农业和第二、三产业有机结合形成的朝阳产业,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在发展农村经济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不可忽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尊重传统的民俗民风以及农村文化,实现休闲农业规模化、规范化、持续化的发展。休闲农业将城乡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城乡统筹;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14-hg-069)阶段研究成果之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形成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休闲农业作为推进城乡统筹的重要途径,是一项一举多得的经济战略。发展休闲农业,不仅能促进人才、技术、资金在城乡之间平等交流,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改善农业经济结构,早日实现新农村和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同时也能加强区域经济融合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能力。

1休闲农业的概念及其特点

休闲农业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利用农业的生产环境和农村的景观优势,发展休闲、旅游、体验以及农业周边产业的一种新型经营形式。它不但重新发掘了农业的产业潜力,优化了传统农业的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增加了农民收入,为促进农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其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服务的全面性

以自然环境和农业景观为依托的休闲农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探究,经营范围已经不仅仅是观光性旅游和果园采摘体验的服务,还同时为游客提供了农院食宿、乡邻娱乐、生态体验、田园劳作、农耕历史文化展示以及民俗民风交流等多方面的服务,充分安排游客的旅程,使得休闲农业完成了从过去单一到现阶段全面性服务的转型。

1.2文化内涵的丰富性

在现代城市科技文明和速食文化的冲击之下,许多乡村文化在还没有进行甄别的情况下就被淹没了。然而,休闲农业的发展,为想要体验“慢生活”和想要了解传统民俗民风文化的人们提供了一个途径。而如《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也为休闲农业的宣传出了一份力,鼓励人们回到故乡,找回童年的那一份乡土人情和传统民俗文化。

1.3发展的科学性

休闲农业作为多个产业融合的新型产业,不但为旅游产业开辟了新的领域,更提高了农产品的综合效益,开发了一种由农业、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在内的多产业融合的新模式,为传统农耕注入了现代科学发展的新内涵和新动力。

1.4效益的综合性

休闲农业作为产业链延伸和融合之后的新兴产业,不但为传统的农业和旅游开辟了新的利益空间,更为我国积淀深厚、丰富多彩的农业生活和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一个途径。

2休闲农业的发展对城乡统筹的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稳步增长,这也标志着我国经济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然而,机遇总是伴随着挑战,在这个阶段中,我国的农业发展面临着巨大压力。2014年,第一产业在我国GDP总量占有率不足一成,然而隐藏在这接近一成的GDP之后的是我国超过6亿的农民。在农业GDP如此低的情况之下,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必然是一个让人忧心的问题。如何实现农民收入增长以及如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两极化将越发明显,这种情况不但抑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更拖延了城镇的发展。基于“木桶”原理的分析,如何解决现阶段城乡统筹发展难题的答案在于如何有效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主体,融入旅游业的相关要素,将农村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民俗民风以及文化体验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新型产业。此外,休闲农业将传统的农业资源作为基础,经过现代旅游产业的融入,其目的是促进传统农业的转型并为农民提供较高的经济效益。这种基于我国国情的创新型举措,通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渗透和互动,带动了制造业和建筑在内的诸多产业,为实现传统农业朝着效益型农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也为旅游业在内的多个产业开辟了新的利益空间。从某种层面上,发展休闲农业正好解决了我国农业问题和城乡两极化的问题。概而言之,休闲农业的发展对城乡统筹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调整产业经济结构。发展休闲农业是积极响应国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的号召,是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积极探索,更是对农业经济的不同诠释。其作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的产物,不但改造了传统农业的单一经济结构,增加了服务业、旅游业甚至制造业的比重,在实现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同时,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配置的优化。

第二,推动农业发展。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通过整合旅游业的相关要素而形成的创新型产业模式,它推动了城乡之间的科技、人才以及资金的交流,改变了传统农业的产销模式,扩大了农业生产经营的范围,优化了农业的资源配置。通过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为农民谋求高收入的同时也推动了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三,推动旅游业发展。休闲农业是把现代人旅游的多元化需求和农业的发展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将乡村生活、乡村传统建筑风格、乡村民俗文化融入到旅游之中,丰富了旅游的形式和内容,并赋予其文化内涵。并以强大的市场需求为动力推动了现代旅游业的发展。

第四,推动城乡文化交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描述的田园幽居生活,正是城市人心目中的向往之地,而休闲农业正好提供了这一平台。“干农活,住村屋,体验乡村文化”也成为当下最流行的旅游文化。久居在钢筋水泥间弥漫着现实主义的城市里,激发了人们对田园浪漫生活的向往,更激发了对民俗民风的浓厚兴趣,极大地推动了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乡村文化的传承。

第五,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休闲农业作为横跨三个产业的创新型产业模式,利用城乡之间的差异作为引力,更加紧密地联系城市和农村,使城市的资金、技术以及人才可以投入到休闲农业当中去,有效地融合了城乡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因此,发展休闲农业是促进城乡统筹的战略举措,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农民收入扩大了农村就业,使得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更取得了增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城乡交流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意义。

3城乡统筹的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1对休闲农业的认识不足

由于部分经营者对休闲农业的概念认识不够,导致目标不明确,仍然停留在初期的观光型,并没有更好地体现出农产品的附加值和文化价值。农产品仅供观赏的行为也让休闲农业流于表面,没有体现出文化展示的内核。这样单一的产业链条模式使得休闲农业产品总体竞争力和吸引力不足。基于此况,休闲农业应当根据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市场需求状况,充分体现出当地的历史民俗风格和自然农业景观来形成品牌特色。以农业为基础,以文化为内核,开扩经营思路,注重农业生产能力的发展和农村文化的传承。

3.2休闲农业的服务人员素质不足

因为目前我国的休闲农业区多为私营,以最大的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将廉价的劳动力和亲友作为服务人员,这就造成大部分休闲农业服务人员上岗之前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休闲农业服务技能的培训,诸多管理和服务的问题随之出现,加上缺乏必要的休闲业和旅游业从业的技能和专业的态度,使得游客在此并未享受到应有的服务,甚至造成了不少的商客纠纷和权益侵害,这样竭泽而渔的态度势必影响长久发展从而影响总体经济利益。因此,建议加大政府扶持,开立相关的培训机构,专项提供专门的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体系,将经营和管理的先进经验教给经营者,并构建全方位的休闲农业管理服务体系,健全省、市、县三级休闲农业协会组织,强化协会服务功能,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3.3经营者管理理念不足

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现阶段大部分农业休闲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盲目的问题。由于成功经营者的示范效应,导致后续的经营者缺乏创新的思路,休闲农业区的发展形式单一、功能区分不明、特色并不突出甚至项目开发雷同。最终,部分市场已经饱和至低价竞争,另一些市场仍未被开发。同样,由于经营者对休闲农庄缺乏营销意识和缺乏合理的规划,导致经营者忽视了品牌建设,主要依靠熟人和朋友来开拓市场,导致农庄形象并不突出,可持续发展潜力不足。因此,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宏观的经营管理是针对管理经营理念存在问题的最佳解决途径。这就要求广大院校开设专门的科目来培养专科人才,用以解决现有的经营者管理不合理的问题。在同一类型的休闲农业区设立门槛,减少过多的休闲农区挤占同类项目,导致分布不合理。在制定发展规划的同时,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前提,要对地区的文化和自然环境等提供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4法律法规监督管理的不足

目前,我国休闲农业的相关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仅在2015年1月4日,农业部办公厅成立了第一届农业部全国休闲农业专家委员会,为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外力支持,但并未出台完善的相关法规。大多省、市并没有相关的政策来维护旅客和经营者的关系,导致出现问题无法及时解决。加上相对滞后的财税政策和投融资政策也是制约休闲农庄发展的另一原因,所以我国休闲农庄的发展一直处于一个过于宽松的境况之下。

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尽快成立专门监督管理部门,改变现有的多头管理局面,成立专门的引导机构,协同其他部门共同管理,但是要做到权责统一,更要配合专门的、规范的、全面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其行为,这样才能做到有条不紊的持续发展。而财政部门应该成立专项基本用以作为休闲农庄发展的资金支持,并通过给予贴息支持来促进休闲农庄的发展,对符合条件以及在本年度做出突出贡献的休闲农庄采取奖励或者项目贴息、资金扶持的政策。

4结语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横跨三个产业的新兴产业模式,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优化产业培植,为农业转型发展提供新动力,为旅游业的发展开辟新领域,持续推动我国城乡统筹的发展。但是由于其发展时间还比较短,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经营管理理念不足,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是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抑制,这需要政府和企业个人根据各地的不同农业自然环境,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政策法规到管理创新以及特色产品等方面做出多方面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关海玲,陈建成.都市农业理论发展与实证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2]李国良.一座城市的记录与思考[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3]谢瑞武.成都:改革实验区的探索[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2(17):26-27.

[4]郭文.低碳景区营造的意义及构建方式[N].中国旅游报,2010-01-25.

作者简介:杨晓娜,经济学硕士,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城市经济与区域旅游发展。

上一篇:金融统计论文范文下一篇:工程投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