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采访工作规范范文

2023-09-24

新闻记者采访工作规范范文第1篇

一、1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①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②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③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④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2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

3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1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

2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①在真实性②在深刻性③在丰富性

3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①去伪存真,去粗取精②整体把握、科学认识③理性认识、深刻发掘

三、新闻采写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1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

2善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

3长与沟通,具有广交善结的能力:①善于和各色人物沟通交流,推心置腹,促膝长谈②善于从沟通中发现线索③善于与被访者撞出思想火花

4精于表达,具有语言驾驭的能力:简洁、准确、生动

四、新闻采访的涵义:

1采访是信息搜索活动

2搜集的对象是可能收到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想知道而不知道的事件

3目的是出于大众传播

4手段有观察和访谈等

五、新闻采访活动的特点:

1以大众传播为目的,满足大众的新闻需求

2以平等的沟通为手段:采访从根本上说是采访者与采访对象在认知层面上和情感层面上的平等的相互沟通

六、新闻采访活动的本质:

1信息符号互动 包含三个方面:采访对象、大众传播、反馈

2确保新闻采访成功的必备条件:①双方对于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共同理解。语言符号如:同志、老实等词汇的含义。非语言符号如:表情、苦笑所代表的含义②采访者应以前台形象示人,并结合采访的具体情境表现出合适的行为③学会换位思考,这样才能写出深刻感人的报道

3新闻采访是一种社会交换活动

七、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

1采访者:新闻采访的重要主体:①社会守望者(监督政府)。它的主要职能是要发现那些典型的,对社会发展,对人民生活,对社会利益意义比较重大的新闻事件,提交给社会,以引起公众的关注,最终推动和促进社会的各个机制加以协调②信息传播的角色③文化传承的角色★ 必备素养:①政治②法律道德③科学精神④专业素养

2采访对象:复杂性 专业性 目的性

八、新闻线索与报道策划

1获得新闻线索是采访的起点:①新闻线索的含义:新近发生事实的简要信息②新闻线索的特点:简略、零碎、稍纵即逝,一定的偶然性

2新闻线索的一般来源渠道:①记者招待会:早到,根据规模确定早到时间,两会提前2个小时,衣着注意②党政机关及其召开的会议③企事业单位④重大文体活动⑤社会网络⑥其他媒 1

体的报道a细小的揣测新闻背景,捕捉反常事态的蛛丝马迹b注意了解新闻和周围事物的联系和影响c寻找报道破绽,追踪求证新闻的真实核心d预测新闻发展方向,追踪进行补充报道(新闻是主体的角度)e交换角度,突出未被人重视的新闻事实⑦社会公共空间⑧公开征集⑨查询急救电话

3新闻敏感与新闻线索。获得新闻线索有赖于新闻敏感,新闻敏感和核心内容就是判断新闻价值,新闻敏感具体实在的内容:①整体判断是否具有新闻价值②与以往的哪些报道有关③该线索中最关键的内容是什么④判断事件影响的轻重缓急⑤判断读者的兴趣

4新闻线索的捕捉:①敏锐的从异常情况中捕捉到新闻线索②根据当前的宏观形势,高屋建瓴的发现新闻价值③敏锐的寻找不同事务之间的联系④锲而不舍

5采访与新闻报道策划:①报道策划的涵义:a计划b制造新闻②策划对于新闻的意义:a提供了可行性方案b充分利用了线索是报道在时效性和深度上胜人一筹

九、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1采访的十个步骤:明确采访的主题、背景研究、采访预约、采访计划、面对采访对象:打破坚冰、第一个问题、建立融洽的关系、具有威胁性的问题、恢复、总结:

2十步骤:①提炼采访的主题。采访之前的两个最重要的问题是问自己的,你需要什么信息,谁是提供信息的最佳人选。一般来说这两个问题之间是相对立的,采访的主题越具体明确,你将获得的信息就会越有趣,最佳信息提供人(当事人),审讯刑侦人员,舍友同学②背景研究。并不是每位采访者都需要大量的资料研究,但是它的重要性在于向对方表示尊重,问出有创造性的问题:a了解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年龄、籍贯、个人爱好、生活经历、从事什么职业)b了解关于新闻事实的背景材料。这包括历史背景与国际背景,也包括相关的专业知识背景,不但有利于采访深入,也有利于报道的写作c获取材料的途径。查阅相关资料,检索相关报道,进行与采访③采访预约。 ★拒绝采访的原因:a记者动机不纯,揭负面b主观原因c客观原因,没时间d对采访目标没兴趣e对事件缺乏了解f对记者没信心,媒体能量g团队★a合适的采访环境:环境,需找合适的采访地点,由于被采访者的身份、职业、职务、文化素养、工作性质等方面不尽相同,采访地点有所不同(政府官员办公室)。语境,现实生活中,身份相近的人之间常常有较多共同语言,在新闻采访中如果利用恰当,则可以成为迅速接近采访对象的桥梁,如果身份悬殊,只要巧妙加以利用,也可以成为桥梁b在强硬交锋中创造交锋机会c在侧面迂回中创造采访机会d在多次接触中创造采访机会④采访计划。a再次说明采访目标b如何夸赞一个你从未遇到的人c采访问题的提纲(确保他们和采访目标的一致性)d多准备问题⑤面对采访对象。打破坚冰,有人说采访的前五分钟就决定了采访是否成功⑥第一个问题。一个优秀的记者会把话题非常自然的过度到一个采访问题⑦建立融洽的关系。这决定了采访会不会有一个顺畅真诚的交流,如果前面都做得很好的话,这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采访越随意,信息越多,你的倾听和积极的反映会鼓励对方,你吃惊的表情也会帮助你获得更多的信息⑧具有威胁性的问题。一个融洽的关系会给你提供这样的机会⑨恢复。你可以抱歉的口吻进行关系修复⑩结束。a表现你想要结束的意思b给对方一个最后补充的机会,也许会有意外收获c留下名片d索要资料e如果再有问题,能不能和对方联系

十、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方法:一般方法(提问、倾听、观察、记录)、特殊方法

1提问。简洁的组织问题,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

☆封闭式问题:能以是否来回答的问题或者答案简短明确。特点:①提问具体,范围严格,利于对某一问题的明确回答②留给对方回答的自有余地较小,限制对方扩散发挥,便于记者对某个时间和观点进行追踪

☆开放式提问,对采访对象回答没有限制,求的采访对象畅所欲言。特点:①提问概括,范围限制不严,给对方充分的自由发挥余地②谈感受,谈经历③谈话节奏舒缓,气氛较轻松

☆陈述引题:陈述是记者在提问前就自己已经掌握的材料进行陈述,陈述的内容可以是记者提问的原因,新闻人物或事件的背景材料,采访对象曾经说过的话,对某个问题的看法等,记者由陈述引出提问。目的:①为了让对方更清楚提问的理由②是采访对象有一个思考线索③限定对方回答问题的范围和角度④提示对方回忆记忆模糊的事情⑤让对方证实记者掌握的材料

☆追问。是一种深入挖掘的提问方式,追问有助于扩展采访对象的回答:①积极反应②重复③沉默。让对方打破沉默获取更多信息,沉默3~4秒钟,仿佛你还在期待更多的回答,如果不好把握时间,可以默数④扩展⑤细化⑥换话题①②③④⑤

☆引导性问题。记者故意隐蔽语言动机,借别人的话刺激采访对象,引出他急于释疑,解惑的愿望,或假设事实来套话

☆过滤性问题。面对陌生采访对象时,使用过滤性问题会提高采访效率

☆问题的顺序。从概括到细节,从细节到概括。

2采访中的倾听方法。

☆积极的倾听:①倾听的作用:懂得倾听的人会获得更多的更真实,更有用的信息,倾听的前提是你清楚的知道在一个采访中你需要什么样的信息②倾听的要求:a好的倾听者。能够记住对方口头表达的信息、琢磨对方表达的真实含义、知道对方已经说了什么,接下来又会说什么、发现对方没有直接表达,暗藏的态度和含义、换位思考,关注对方b糟糕的倾听者。局限于情节,不去发掘内藏的含义、容易被外界因素影响,如噪音,语速,甚至是对方的相貌③倾听的代价:改变自我的看法,融入对方所提供的情境中,柴静为遗孤抹泪

☆怎样学会倾听:①为听做好准备。准备听什么,提炼要点,很能够证明观点的证据,除掉先入为主的情节②提炼要点。采访对象不是专业的演讲者,需要你不断的提醒,提炼,思路才会清晰③寻找支撑材料④逆向思维⑤注意对方措辞⑥鼓励并引导⑦表现出倾听的愿望 3采访中的观察法。

☆新闻观察法的两种类型:非参与式,观察的第一层次,自然而然发生的;参与性,一个记者为了描述拳王让对方把自己鼻息打破,这个过程中,记者的整个感官都在体验新闻事实,内心感受更加丰富

☆观察的内容: ①场景、环境、声音、气味②人物:从外貌到性格,一些行为会有一些象征意义,透漏出对方的真实自我 ,如着装、眼神、面部表情、手势、脚步姿势③行为和动作、动作主体④意义

4新闻采访中的记录方法。

☆记录方法。录音、摄像,满足精确记录的需要;笔录,使用与常规性采访,复合性采访。 ☆笔录的优点:整理思路,添加表情,可保存性。

☆笔录的方法:速记、记忆、抓关键词复述笔记

5采访中的特殊方法

①隐性采访②网络采访③精确采访

☆ 定义:身份、目的、手段、只占一条就算

☆ 分类:体验式、伪装式

☆ 风险:法律、道德

十一、新闻写作的共同规律:(价值、真实、事实、失效,让读者看见,令读者在乎) 1新闻报道的写作程序:

① 写作程序的四个阶段:a构思,在一大堆新闻信息中选择什么去报道b收集c建构,写作

阶段d修改,反复阅读、修改语法、措辞,甚至错别字

② 确定报道的焦点:a报道的重点是什么b如何向朋友讲故事

2主体的价值(新闻价值)

① 时效性,突发性事件②接近性,地理上的接近与心理上的接近③反常性,离奇事件④显著

性,名人的故事⑤重要性,社会各领域中有重要影响的事件⑥趣味性,带人情味的,娱乐的

十二、报纸媒体的优势

1可以进行深入解析:主要体现再解释性报道方面

2图片符号可以加强报道的生动性:报刊图片包括照片、漫画、图示,这些手段加强了报道的视觉冲击力

3文字有利于展示事例情趣

十三、广播电视的报道优势

1形象生动。易于接受,覆盖面大

2录音、录像的方式增强了新闻的现场感和真实性

3可以利用音画组合的不同方式充分展示新闻事件的含义

4运用有声语言报道新闻的若干规则:①为听而写②多用双音词,少用单音词③注意同音不同义,避免书面语

十四、互联网包容诸多优点的新媒体

1网络信息具有综合包容性特点

2网络新闻实现了全方位位的互动

3信息量大,并通过搜索引擎的方式方便了读者的阅读(中国新闻四大类,消息、通讯、报道、评论,西方硬新闻:政治、科技重要事件、无趣、意义重大,西方软新闻:娱乐性、趣味性) 十

五、消息文体的分类和结构:

1消息文体的涵义:最直接最简练的方式报道新闻,最常见的一种文体

2消息的分类:①动态消息:刚发生新闻事件的时效性报道,通过报道使受众获得事件最新发展②综合消息:体现出宏观规律的报道③述评消息,带有评论色彩的消息

3消息的结构:①倒金字塔结构:常用语硬新闻的写作结构,先概述事件的焦点作为导语,在正文中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组织信息,导语的基本新闻要素包括5W。缺点:读者读完标题,导语就不读了②华尔街日报:开篇使用软导语,把焦点放在一个人、场景或时间上面,思路是从特殊到一般,借助人物、地点和事件来引出文章的重点③时序结构:故事性结构。按照时间顺序的发展来安排内容,易于表现紧张的情节④悬念式结构:设置悬念 揭示答案⑤沙漏式结构:倒金字塔+时序结构

十六、消息标题的不同形态

1单一结构标题:在简短的文字中触及新闻的主要事实,多由一个完整的句子构成 2复合结构标题:有引题、正题、副题等组合构成

引题:烘托氛围,交代背景,为事实做铺垫

正题:交代主要新闻事实

副题:进一步补充说明

十七、导语的含义

1导语的类型:硬新闻导语: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报道的主要内容,它直击要点,开门见山①概括式导语:回答几个问题而不是全部的基本问题,和人、何事、何时、何地、何如、结果怎样②次日导语:如果别的媒体在报道新闻的时效上抢占了先机,可以尝试这种导语,他通过对新闻事实顺序的调整,把新闻报道向前推进了一步③影响式导语:在导语中写入新闻事件的影响,使报道的针对性更强,它回答了一个重要问题该事件的结果如何,对读者意味着什么

2软新闻导语:也称作特写导语。他可能有几个段落,逐渐进入正题,他暂不告诉读者报道的主要内容,而是采用描写或讲故事的方法挑起读者兴趣(时序结构、悬念式结构)①描写

式导语:开篇对一个人、地方、行为进行细节描写②叙述式导语:用足够生动的情节讲述故事,使读者感到亲身目击事件一般的感觉③提问时导语:

3应注重的问题(细节描述后、核心段落揭示事实、进一步报道)①如果使用软导语,必须在核心中告诉读者要点②注意建立软导语与核心段落的联系

十八、消息主体的写作:

1主体的涵义:消息的主干部分,具体展示新闻事实,提供相对完整的新闻信息,地点时间会更加具体,人物信息会更加详细,事情的过程会更加细致,并保持适当节奏,维持读者阅读的兴趣,主体并不是一个消息中心不可缺的部分

2主体写作的注意事项①追求细节的真实:明确五要素,新闻源等,要把某人某地等模糊性词汇具体化,不要使用化名,可使用据悉、据传②擅用数字a可用真实可靠的数据,注意数据的权威性b将数据形象化c正确使用引语:如果能够正确反映被访者的观点,可以做适当的改动,进行解释,并且要去掉引号;使用引语的情况包括:引语有趣具有戏剧性,具有相当的信息量,代表被访者的观点或倾向

十九、背景并不是必不可少P265

1消息文本中的背景意义:背景在新闻报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采用从头道来的方法,、而常常是从事实的最有新闻价值、最能引起受众注意的部分切入,受众可以方便的知晓消息所报道的最主要信息。

2消息文本中背景的类型

①烘托行背景②说明性背景③揭示性背景

3消息背景运用的原则①必要性原则:并不是不可缺少的部分②简明性原则:体现简明扼要③灵活性原则:运用背景材料,应当遵循灵活性原则,让背景材料出现在各个应该出现的地方,而不应当过于集中地、呆板的使用背景材料④趣味性原则:新闻报道写的具有可读性,新闻事实本身鲜活、生动固然很重要,背景的作用也不可忽视⑤通俗性原则:为了帮助受众排除障碍,理解新闻事实,认识新闻事实的意义和价值

十、结尾并不是必不可少P268

1消息文本结尾的作用:①对新闻事实加以概括②对全篇报道进行升华③对事实的新闻价值和蕴涵意义进行点化④就报道的事实加以引申,以此启发受众思考⑤对前文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予以补充

2消息文本结尾的写作方法:①背景性结尾:在报道的末尾引入有意味的背景资料②描写性结尾:使用极富想象效果的场面描写来结束自己的报道③引语式结尾:④评论式结尾 倒金字塔{①标题高度概括②导语硬导语,概括式导语③主体展开④背景⑤结尾 华尔街日报{①标题②导语具体③核心段落概括=倒金字塔导语

二十一、通讯文体的写作P272

1通讯定义:通讯是对于新闻事实所作的较之消息体现出延展性的报道。

2通讯文体的特点:a内容的延展性b手法的多样性c效果的多层性

3通讯的分类及通讯与相关文体的比较

通讯分类:a叙事记述型通讯b调查分析性通讯c谈话实录型

新闻记者采访工作规范范文第2篇

一、现代作为电视新闻记者应该具备的职业技能和素养

新媒体和全球化时代趋势愈加明显, 同步状况下更令新闻价值发生系统性的变化结果。不过随着我国各类媒介的融合、媒体政治性的削减、市场影响效应的增加、商业气息的弥漫过后, 使得许多电视新闻记者开始盲目地关注于短期个人利益, 不能很好地表达人民所想和所虑, 最终令这部分记者的职业形象变得愈加不够理想。所谓笔下包含是非曲直、毁誉忠奸、万千财产等, 特别是在全新媒体时代、繁琐舆情局势之下, 电视新闻记者的业务能力、职业道德素养、公信力等, 都显得愈加的珍贵。基于此, 电视新闻记者要切实明确自身职责的基础上, 透过不同路径强化个人综合素养建设实效, 大幅度提升本身的职业精神和媒体技术应用技能, 最终构建起新时期下电视新闻记者全新的形象地位。

(一) 富有正义感

处于新媒体融合趋势之下, 作为电视新闻记者, 其核心职责就是贯彻真理并正义原则, 可以及时针对某些现象进行动态化报道追踪, 借此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和法治性, 并且赋予新闻行业更多的光荣伟绩。

(二) 保留同情心

作为一名合格的电视新闻工作人员, 要实时性地和民众处于相同战线之上, 能够和他们共同经历任何挑战。在此期间, 包括电视新闻记者采访时敏锐的感知能力等显得极为关键, 毕竟其将直接决定记者对民众不同阶段喜怒哀乐感受的清晰与否结果。而在此期间, 直接决定电视新闻记者强烈性责任意识、敏感的新闻洞察力, 合理性采访职业技能的要素, 便是同情心。

(三) 敢于持续向前和坚持不懈的质疑求证

一旦说滋生怯懦心理, 涉及电视新闻记者任何形式的采访工作都将难以顺利展开, 所以便要求这类工作人员在采访信息上有着坚定不移的意志。即保证随时接受冷遇、嘲讽、威胁等消极状况基础上, 将个人专属时间、财富、无谓的自尊心等一一舍弃。归结来讲, 就是勇敢面对不同障碍, 保证在新闻采访道路上勇往直前。

处于新媒体时代下, 作为电视新闻记者更加要坚持地面对所有问题, 即凭借高尚的职业道德挖掘丰富的新闻素材, 抵御网络媒体的虚拟性, 报道相对真实的新闻内容。除此之外, 面对网络媒体中出现的一切有可能引发新闻的信息要勇敢质疑, 保证不轻易相信尚未证实的信息或是他人的同时, 凭借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范畴、较高的专业技术能力, 在新媒体环境中筛选、识别、判断、描述一系列重要的新闻。

再就是积极深入性地思索。须知在新媒体时代之下, 关于各类新闻背后隐藏的关系都是十分繁琐的, 而其趋势走向和带来的社会影响效应也在激烈波动着, 所以说电视新闻记者还必须保证深刻研究眼前的一切事物, 进一步为社会治理担负起一定的责任。换句话说, 就是面对各类媒体技术冲击效应过程之后, 树立起更加客观务实的信仰, 廉洁公正的形象, 认真处理好所有新闻采访和报道的事务。

二、新媒体时代下电视记者开展新闻采访工作需要注意的要点

(一) 及时发现新闻线索, 强化新闻自身的敏感度

线索始终是推动新闻采访、报道等工作进程的关键因素, 但是, 这部分线索并非时刻出现在明处的, 作为一名合格的电视新闻记者, 应该实时性和积极性进行走访查询, 确保将价值大小和蕴含信息多少各异的新闻线索有序地收集整理之后, 加以深入性探讨认证。除此之外, 电视记者还应该充分激发个人的新闻敏感度。如长期秉承较高的政治觉悟, 保证至此之后沿着正确政治走向收集一系列关键的新闻信息;再如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保证深入新闻滋生现场和周边区域进行合理深度地调查采访。想要达成这部分目标, 就必须鼓励电视新闻记者细致化观察生活细节的习惯, 基于这类洞察能力并非先天性的, 相关管理主体可以考虑鼓励电视记者在日常生活中透过不同视角解读周边各类小事件, 在其中加快电视记者思维的创新进程之后, 大幅度提升这类工作人员观察的能力。

(二) 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摆正采访心理

在正式组织电视新闻采访活动前期, 必须将必要的准备工作处理妥当, 毕竟如此, 才能维持整个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时效性。如果说这部分准备工作处理不当, 电视记者新闻采访环节中将无法充分把握主动权, 并灵活性引导被采访者围绕特定主题进行深入性探讨, 最终导致这部分采访严重偏离主题方向、影响采访现场积极氛围, 不利于揭示有关事实。今后电视记者要做的, 就是能够充分利用各类新媒体技术优势, 秉承正确的采访动机, 收集整理各类价值深厚的新闻素材, 并尽量加以真实和公正性报道。

(三) 采访中合理沿用提问模式和非语言符号

处于新媒体时代下的电视记者, 在实际新闻采访环节中不单单要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 同时还必须愿意耐心地聆听他人声音, 保证在当事人的阐述下重新还原特定事件。另外, 电视记者实际采访过程中还应该灵活沿用各类引导模式, 使得有关目击者和当事人愿意主动倾诉现场感受。尤其是在倾听当事人表达现场感官结果时, 电视新闻记者还必须做到各类非语言符号的妥善性应用, 包括采访对象的神态、表情等, 都有助于清晰化认证采访对象内心的活动状况。其间电视记者的提问方式便显得尤为重要, 一旦说这部分提问模式不够科学妥善, 将直接约束整个采访活动的进度, 而唯独做到针对采访对象性格和新闻特征、非语言符号应用等问题加以充分把握之后, 才能选择妥善的采访形式进行彼此交流, 最终更加顺利地完成手头的采访事务。

三、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电视记者协调好新闻采访工作的控制措施

新媒体产业获得深层次发展之后, 便令现代民众日常生活习惯和整个社会媒体传播形式发生激烈的变化, 对于传统媒体的冲击效应则更为深刻一些。作为新媒体的参与者, 电视记者要保证勇敢面对一切挑战, 努力提升个人采访技能、完善采访内容、创新思维意识, 最终顺利促成新闻采访工作和新媒体技术的有机融合结果。

(一) 强化对电视新闻采访记者的思维培训力度

因为长期经受传统媒体地位和公信力作用, 使得许多电视新闻记者在步入新媒体时代之后开始鄙弃主流媒体, 盲目认定其并无实质性作为, 无法如同自身一样发挥出可靠的公信力作用。如许多电视台记者始终凭借传统模式进行采访报道, 某类层面上令电视媒体发展进度和水平遭受全面约束。所以, 出于新媒体时代背景下, 务必要选择加强对这部分记者的思维培训力度, 归根结底, 就是令他们快速衍生出互联网的思维体系, 保证对新闻媒体有着正确认知之后, 灵活性把握新媒体的传播特征与模式, 保证综合性开发应用有关新媒体技术之后, 令电视记者采访、编辑、报道等职业技能获得较高层次的提升。

(二) 加快有关技术创新实施进程

在新媒体时代环境下的电视新闻记者, 应该保证紧跟时代发展趋势的基础上, 努力针对个人采访技术手段加以创新改进, 具体就是在充分把握传统媒体优势的同时, 融入一些可靠的新媒体技术, 使得受众人群的思想和行为偏好得到必要的尊重。如凭借微博等全新媒体工具创建完善化的新闻信息网络, 维持记者和受众群体双向实时性互动状态之余, 保证定期共享给受众群体急需的新闻信息, 无形之中带动电视记者新闻信息采集能力的改善结果。

(三) 努力收集各类新闻素材并加以合理性表达

虽然说新媒体技术可以较高效率地加快新闻信息传播速率, 但是却不能同时将新闻信息的深度内涵解释出来, 实际上, 大多数新媒体传达出的信息都相对浅显一些, 和单位受众个体信息深度把握标准存在较大差距。所以, 在新媒体技术持续改进过程中, 尤其作为电视记者, 要努力挖掘和报道一些富有深度的新闻内容, 使得广大观众可以及时完整且富有深度地审视特定新闻事件。换句话说, 电视记者在收集整理必要的新闻素材环节中, 要竭尽全力做到现场采访的深入化, 最好是透过平民视角出发, 令这类群体的猎奇心理欲望得到满足之后, 争取做到由小见大, 全面提升电视记者的采访报道能力, 以及传统电视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竞争潜力。需要注意的是, 新媒体时代降临之际, 涉及表达方式也变得愈加丰富完善起来。特别是作为电视新闻记者, 应该保证快速且全面性掌握这类表达技巧, 在逐一自然地融入到传统媒体新闻报道项目之后, 维持电视新闻采访和报道的正统性, 并额外赋予更多的时代和新鲜感。也就是说, 力求在完美融合传统表达模式和新媒体时代特征之后, 有效改进电视新闻报道的时代特性。

另外, 做好新闻采访和报道内容的革新工作。新闻采访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进行深层次、客观性、时效性的新闻报道, 透过某类角度观察认证, 报道内容如何, 将直接决定日后新闻报道、传播的广泛性, 以及有效性。因此, 想要切实改善新闻报道水平, 就必须预先创新改进采访和报道的内容。如在实际采访和报道环节中, 针对电视记者创造性思维加以深度激发, 使得其在深刻了解相关新闻事件之后, 赋予广大受众人群必须的新鲜感。而这部分采访和报道内容还需尽量贴合生活实际, 最好是生活之中经常发现且能够引起群众心里共鸣效应的, 这样整个新闻报道才会就此顺利和广泛性地传播。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电视新闻采访水平始终不够理想化, 在今后仍旧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如若想要更加高效率地推动新闻采访事业的进步, 就务必要选择持续提升新闻采访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和素养, 以及创新意识。长此以往, 令这部分职员可以在实际采访环节中实时性发散个人思维, 加大对民生新闻报道的重视力度和社会责任意识, 最终成功地打造出愈加出色的新闻报道作品。

摘要:处于新媒体时代下的电视记者, 想要处理好新闻采访事宜, 就必须学会透过海量信息筛选有用内容, 并进行妥善性的编排与报道, 保证社会大众可以透过不同层面了解某类新闻事件, 进而大幅度提升电视新闻报道水平。在此类背景下, 笔者主要在强调现代电视记者应该具备的新闻采访能力和职业素养基础上, 探讨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采访工作的处理要点, 以及妥善控制措施, 希望能够引起有关工作人员注意。

关键词:新媒体,电视记者,新闻采访,处理要点,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 吕明华.新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现状、对策及未来发展[J].中国传媒科技, 2014, 20 (12) :177-181.

[2] 周昳轩.县级电视台新闻记者在采访现场应该注意的问题[J].西部广播电视, 2015, 17 (15) :199-205.

[3] 隋少平.新媒体时代电视记者如何做好新闻采访[J].西部广播电视, 2016, 17 ( (10) :144-149.

[4] 傅超.新媒体时代电视记者采访技巧探究[J].新闻传播, 2016, 23 (09) :145-156.

[5] 赵文华.新媒体时代记者新闻采访工作的应对与创新策略[J].新媒体研究, 2016, 26 (06) :171-178.

新闻记者采访工作规范范文第3篇

一、五四时期

二、建国初期

三、改革开放以后

四、网络发展时期

一、五四时期

特征:重视直接采访,派遣驻外采访;采访的内容从经济新闻到社会新闻等都开始起步发展

1、驻外采访

驻外采访兴起的原因和意义

记者主要由一些留学生兼任,也“延请通晓各国文字之士”担任驻外记者,如章士钊就曾任过《民立报》驻欧特约记者 1919年,《大公报》主编胡政之采访巴黎和会,这是我国记者采访国际会议之始 1920年秋,在梁启超的呼吁之下,上海《时事新报》和北京《晨报》“合筹经费,遴派专员,分赴欧美各国,担任调查通讯事宜。”两报共选派16名特派记者、通讯员赴外 瞿秋白 《晨报》通讯稿35篇,16万多字,《饿乡纪程》、《赤都心史》 周恩来

《益世报》

2、直接采访:重视现场采访,《申报》史量才

新闻采写原则:确、速、博、新 1923年5月 山东临城 劫车事件,《申报》招聘记者,成立采访部

3、社会新闻和经济新闻等起步发展

社会新闻的价值、数量等有着提高和增加 社会新闻的采访者:“包打听”1920年上海《时事新报》开派专任外勤记者采访社会新闻之先河。“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1922年7月6日《申报》登《溥仪胡适谈新学》1923年11月6日《申报》《钟耐成夫妇投江》。“商业——新闻世界的先驱” 社会新闻的发展特征:

首先,社会新闻采访的主体身份出现变化。其次,就新闻数量而言,报刊版面上的社会新闻不断充实。再次,社会新闻随着地位的提升,其思想性和社会意义也随之提高

二、建国初期

采访的制度性

1950年3月~4月,第一次全国新闻工作会议 1950年5月,《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总编负责制、采编合一制 采编模式——采编分离与采编合一。

采编分离,传统的方式是将所有的记者划到记者部,然后由记者分战线跑口拿料写稿;编辑部分则依据各自负责的不同内容再划分相应部室,常见的有要闻部、经济部、时事部等。现在通行的做法基本上就是设立一个编辑中心和采访中心。

采编合一,常见的方式就是在编委会下设若干个相应的部室,每个部室既有编辑也有记者,除重大采访之外,日常工作中,部室与部室之间基本都是无关联的相对独立。

采编合一即是部版对应,记者和编辑身份合一,值班即为编辑,外出采访即为记者 利弊:

1、部门责任明确,但易造成部门利益大于全局利益

2、采编沟通效率高,但版面合理资源利用较差

3、部门边界清晰,但有价值交叉新闻易遗漏

4、利于新闻策划,但易限制新闻生产力的释放

三、改革开放时期

1、媒体的商品属性、宣传功能、信息功能与娱乐功能日渐得到承认

2、批评性报道的突破。如“渤海二号”翻沉重大事故的报道

3、深度报道的勃兴

1985年前,深度报道还鲜为人知

1986年《经济日报》长篇通讯《关广梅现象》 深度报道的采访要领:深、准、贴近

四、网络发展时期

1、网络在中国的发展

2、网络的优势

3、网络的弊端

从另一角度看,这恰恰凸显了记者的重要性

4、对记者提出的新要求

5、中国网络新闻采访的发展

记者的素养

一.记者的职业素养

1.新闻敏感度

2、专业主义精神

一、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强调新闻的客观性,要求全面、客观、公正、平衡地报道新闻

二、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强调新闻写作要真实,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

二、记者的综合素养

1、学识上渊博

(1)语言表达能力:汉语、英语、方言。 (2)对各门科学的基本了解

(3)对当代社会现状的深入理解和认识 (4)迅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5)批判的思维

2、恪守职业道德

正义、勇气、悲悯是新闻从业者的最高价值 “社会责任论”(Social Responsibility): 提供多元化的信息给公众选择、判断; 描述社会各阶层、各集团的典型图景; 成为交换不同意见和批评的“公共论坛”; “缺少声音”的少数人大声疾呼;

制政府权力的无限扩大,促进政府的透明、公开。

3、强健的体格

4、专业精神

(1)服务社会重于获取报酬

(2)专业记者应该(具有的所有技能

(3)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忠诚(为新闻而来,为新闻而去)

新闻采访的本质和主体

一、新闻采访的的含义和特点

二、新闻采访的方式

三、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四、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

一:什么是新闻采访

“调查研究”说

“素材搜集”说

“互动行为”说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手段,对可能受到广泛关注却鲜为人知的信息的搜集活动。 新闻采访的特点

与一般的调查研究相比:目的的差异性

时间的限制性

部分项目的突发性

需求的广泛性

知识的全面性

活动的艰辛性

二:新闻采访的方式

1、个别访问

2、开座谈会

3、现场观察

4、参加会议

5、蹲点

2、

6、查阅资料

7、改写

8、问卷

9、电话采访

10、网络采访

三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1、活动顺序上,先有新闻采访,后有新闻写作

2、活动的内在联系上,事实与新闻的媒介是采访,离开采访,写作就成了无米之炊

3、活动性质上,采访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采访的归宿

4、写作对采访的反作用

四.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采访者和被采访者

1、采访者:记者的社会角色分析

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传播的三大功能:“监视环境;使社会各部分在对环境做出反应时相互关联;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 社会守望者、信息传播者、文化传承者 文化的传播者、文化的传承者

记者在发布信息的同时,也在传播文化知识,他在建构人们头脑中的世界图景的同时,也在建构着人们的知识结构。

只有记者和媒体,才能将这种文化传承自然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2、被采访者

(1)采访对象具有复杂性 从人口特征的角度看 从个体性格差异的角度看 从个人兴趣爱好的角度看 从个人的人生经历看

从对具体采访主题所持的不同立场角度看 (2)与新闻事实有一定关联 采访对象的分类:

当事人、知情人、目击者、有关人士 (3)出于利益考虑与采访者的博弈 任何采访对象在接受采访时,都会有意无意地隐瞒对自己不利的信息,而选择那些对自己无害或者有利的信息传播给记者。

3、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平等对话关系 被采访者的被动和被忽视

巴赫金

对话理论

平等的关系

不同的声音

言说和倾听

新闻报道策划

一、新闻报道策划的兴起

在国内,1993年以来,策划越来越受到新闻业界的重视 理论界对“新闻策划”的学术探讨 新闻业界:《华西都市报》的创立

二、新闻报道策划的作用

三个“是”:一是新闻报道策划是使新闻不断出新的重大举措。二是新闻传播实务理论和实践新的增长点。三是我国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新闻报道的又一次成熟。 两个“标志”:一是标志着新闻工作者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的又一次增长。二是标志着新闻报道方式和记者、编辑思维方式对市场经济的进一步适应。 三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调动、选择最佳信息资源,二是有利于促进记者采访作风深入,三是有利于新闻导向正确。

三、新闻报道策划的分类

新闻报道策划的分类

1、报道题材的显性状态

2、报道题材呈隐形状态

四、新闻报道策划的流程

1、作为一项有层次的系统工程2就新闻报道策划针对的题材而言 3新闻报道策划的运作

一、新闻线索的定义

“所谓新闻线索,即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要信息。”

二、新闻线索的特点

1、与新闻事件相比,较为简略,缺少过程和细节

2、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稍纵即逝

3、它的出现具有偶然性

4、可靠性有待进一步证实

二、新闻线索的功用

1、激发记者的新闻敏感,产生采访动机

2、为记者的采访提示了方向

3、为媒体的报道活动提供决策依据

三、新闻线索的来源渠道

1、党政机关及其召开的会议

2、企事业单位

3、重大的文体活动

4、社会网络

5、其他媒体的报道

6、日常生活

四、新闻线索的捕捉与追踪

1、与新闻敏感密切相关

2、能从异常的情况中敏锐捕捉新闻线索

3、能根据宏观形势,高屋建瓴地发现线索的新闻价值

4、能敏锐地寻找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

5、应具备锲而不舍的精神

新闻采访的前期活动 1.新闻敏感的培养

2.新闻价值的感知

3.新闻政策的遵循

4.报道思想的明确

5.新闻线索的获取

6.采访准备的周到

7.对方心里的把握

8.访问条件 一:新闻敏感的培养:

1.新闻敏感的主要内容:1)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对当前工作的指导意义 2)迅速判断其能吸引多大的受众 3)透过一般现象挖掘隐藏的价值

4)判断同意事实中的最具有价值的部分

5)迅速对事情的进展过程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遇见有可能出现的新闻。

2.培养途径:1)及时学习掌握党的新政策新精神

2)立足全局看问题

3)十分熟悉点上的情况

4)知识广博有利于敏感的培养

5)时刻保持警觉以应对突发事件

3.新闻敏感的能力要求:1)记者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力

2)对事件发展变化的反应能力3)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分析能力 二.新闻价值:

1、新闻价值界定的争议性:前后之争和主客观之争

2、新闻价值的五要素:重要性、趣味性、显著性、时新性、接近性

三.新闻政策: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新近发生的事实能否报道,一要看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二要看其是否就、符合新闻政策,却一不可报道,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制约 四.新闻报道思想:新闻采访目的受报道思想的制约并服务于报道思想

报道思想要符合客观实际

五.新闻线索:获取途径:1)通过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以及负责同志的活动讲话

2)通过各种会议简报

3)通过记者的耳闻目睹

4)通过对日常情况的积累

5)通过广大受众、亲友的提供

注意事项:1)注重验证2)尊重规律3)讲究时宜4)合理安排 六.采访的准备应周到:“平战结合”

1、平时的积累:理论积累、政策准备、素材积累、知识准备。真正意义上的采访是采访双方知识的互换和情感的交流

2、专项的准备:(1)收集新闻事件和人物的相关信息 (2)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情(3)拟定采访计和采访大纲计划和大纲的拟定应具体充分,每采访一分钟至少要准备十分钟的交谈内容。(4)物质准备

七.对方心里的明确:性质内容实际:1)先期性心理2)临访性心理

表现形式:积极配合型、一般协作型、蓄意应付型

八:访问条件的创造:

1、访问时机:访问时机的商定原则(一是让采访对象自己约时间二是与采访对象一起工作或生活片刻)

2、仪表风度:穿戴打扮、言谈举止的得体大方

3、摆正关系:采访对象与采访主体间的合理关系“谦恭不流于谄媚,庄严不流于傲慢”

中期活动

一、提问

1、提问的两种形式

(1)开放式提问 :这是一种大而化之的提问。就是问题问得比较抽象、概括,问题的口子是敞开的,范围很大,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

(2)闭合式提问:这是一种有明确指向的提问。这种提问问得比较具体、集中,问题的口子是封闭的,范围有严格的限制,需要采访对象作直接具体的回答,事实性的回答。

(3)开放式提问:它的长处是:假如要让访问的内容更丰富多彩,就应该考虑使用开放式提问。问题问得比较自然、缓和,有利于创造融洽的谈话气氛;给对方以更多自由,对方回答起来比较自由,容易谈出一些宏观性的材料,也可能露出一些有价值的“话头”;记者提问比较容易。可以不需要认真思索,如果遇到不大了解的采访对象,这类问题可以“投石问路”,也可以先救救急,赢得一点思考的时间。

(4)它的短处:问题一般化,采访对象容易泛泛而谈,或者说感到问题太大,不知从哪里回答才好;问题的焦点不集中,记者和采访对象的联结比较松散,对方不容易说出心里的话,采访也不容易深入

(5)闭合式提问:它的优点:这种提问,容易得到采访对象的具体回答,容易获取有价值的材料;问题人焦点集中,双方的联系比较紧密。采访对象容易说出心里的话,也容易谈得深入;记者提出 这一类问题虽然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精力,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这样的问题引出的结果往往是“皆大欢喜”的——采访对象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自然高兴——记者和受众得到了信息,得到了有价值的东西,当然也高兴。

(6)它的缺点:提问有点单刀直入,甚至有点尖锐,如果掌握不好,会影响谈话的气氛; 如果记者对问题选择不当,或者说漏掉某些问题,都会影响对全面情况的了解

2、提问的三种形式

(1)正面提:开门见山

直截了当

(2)侧面探:启发引导

(3)反面激:刺激提问

激发采访对象谈话欲望、激问、错问

3、提问的要领

(1)提问要简洁(2)提问要具体(3)提问要得体(4)提问要有特色

要想问得有特点,记者就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综合分析: 从采访对象的实际来看,对方最熟悉最想说的也最有资格回答的是什么——采访对象的兴奋点。

从受众的心态看,他们最关心最想了解的是什么——受众的兴趣点。 从报道思想考虑,记者最想知道非问不可的是什么——记者的关注点。

4、提问的组织方法 (1)“5W1H”法,一直是以事件为中心的新闻报道所需的主要信息。

(2)概念界定型的提问(GOSS法)

目标(GOALS)努力了解他或者她行为的动机

障碍(OBSTACLES)面临哪些困难?争取捕捉到一些具体的例子或趣闻 解决办法(SOLUTIONS)再次注意捕捉具体细节

开始(START)从哪里着手,这事是怎能样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

5、提问的过程

(1) 与采访对象见面:打破僵局

仔细观察对方的工作环境会帮助你制造些现场感。 谈论些小话题能使谈话具有人性化的特点. 陌生人见面后的前四分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先入为主,所以好的开端非常重要. 幽默是谈话的润滑剂。

(2) 提第一个问题:比较好回答,电视采访更应如此.。能增强采访对象的自尊心,敏感问题稍后再问.。显示出采访者为此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 在逻辑上符合采访者已经阐明的采访目的.。(3)建立轻松和谐的采访氛围:谈话越不正式,收获越大;倾听时越认真, 得到的回应越热情,收获就越大;好奇心表现得越突出,提问时表现的准备越充分,收获就越大。

建立在共同兴趣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和和谐是采访的核心所在。 决定因素: 来自事前充分的准备。来自于对采访对象的了解 。来自于记者本人的见地。来自平等的交流心态 。来自对采访话题的把握

6、提问敏感问题

提问敏感问题之后的情感恢复

有时一点点充满人情味的安慰很起作用(“听到你的这些烦恼,我也很难过„„真希望这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儿”)

7、总结本次采访 主动按时停止采访

表现你想终止的意图,再核实一下做过的记录,看看是否包括了所有的采访内容 询问采访对象要不要再做什么补充,或许这能弥补一些事先没有想到的问题。 留下你的名片——“如果您有了什么想法,请给我打电话”。 告别——“谢谢您的合作”

和谐氛围的扩展——最有价值的言论往往出现在你站在门口说再见的时候。 写个非常规的便笺,对采访对象的回答和合作表示感谢

二:现场观察

1、现场观察的必要性 必须到现场去

在采访活动中,记者应自觉强化视觉功能

2、、现场观察在采访中的功能 (1)核实新闻,增强新闻可信性 (2)能激发灵感,增强思维的敏捷性 (3)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增强新闻深刻性 (4)能生动通俗解释事物,增强新闻的可读性 (5)启发采访对象,增强认同感

3、现场采访的注意事项

掌握现场采访的明度 选择适宜的角度

将现场观察与用心思考结合起来

三:听觉功能的协调:

1、悉心闻取线索

2、适时调节音量

3、有意识训练听力、专心、虚心 耐心

四:现场笔录:1.现场笔录的益处2.笔记为主,心记为辅3.笔录的主要范围

记要点、记易忘点、记疑问点、记精华点、记观察所得4.笔录的注意事项

五:采访的精确性问题:

1、事实的准确

姓名、地址、年龄、称谓

要点。在采访的进程中要不断重复自己对要点的理解。

查证。一旦采访对象表现出不很确定的样子,就要从别处再去询问一些观点和态度。

2、使含糊的回答明确化

对于记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如何理解以下三类情况中可能出现的歧义: 采访对象只清楚事件的一鳞半爪无法明确表达。 有意表述得含糊不清,跟记者捉迷藏。 双方的理解有分歧。

——记者对于间接意义的理解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调查采访的成功与否

以下是使含混的答复明晰的几种追问:

“您的意思是不是说......”

“如果我给您两个选择······”

“我能不能把您的回答理解为······”

“希望你明明白白地告诉我······”

3、处理对方谈话跑题

适当的(不是随意的)打断谈话,是防止冷场,保持良好谈话气氛的必要。但要注意几点: 寻找合适的契机。在谈话的段落性停顿,记者要把握好这些短暂的停顿的间隙,插话转换话题,发展话题。

打断说话要注意礼貌,在打断对方谈话时可以用“抱歉”“对不起”“咱们能不能谈谈另一个问题”等用语取得对方的谅解和配合。

在打断谈话的同时,可能对刚才进行的谈话表示赞赏和认可,比如“这个问题咱们谈得比较深入了,现在是不是„„”这样既转移了话题,又能鼓励采访对象继续谈下一个问题。 如果采访对象有完整的谈话思路,除非走题,否则记者不应随意打断采访对象的谈话,以免影响谈话的思路和流畅。 如果谈话已经有好一会儿了,记者还可以请对方喝茶,或者往对方茶杯里添一点开水等办法,把话头引上正题。

六:人物专访:

1、如何进行人物采访(参照传记作家的建议): 要善于发现最高尚的人身上的阴暗面,最卑鄙的人身上的闪光点。 要舍得花费时间。

追踪事件的根源。而采访的开端先询问对方的童年生活,往往很具启发性。 善于观察。

采访人生的十字路口发生的事件。

采访对方的感受和领悟。人物采访应在任何可能的时候,努力去提示一些经验教训。

2、可用于人物采访的20个提问 生活中(或在目前的讨论中),你什么时候最快乐?什么时候最沮丧? 什么样的事情,境况等等会令你感到生气,悲伤、高兴或害怕? 什么让你大笑或大哭?

你还记得童年时发生的大事吗?什么样的童年经历造就了今天的你——你的成功、你的失败、你的信仰、你的观念、你的个性、你的特点?

你工作或生活上最主要的目标是什么?存在哪些主要问题?你目前正努力解决的是什么? 你经常接触什么样的人?包括你的配偶、其他重要的家人、朋友、同事、下属等等。 你常去哪里,以及怎样度过你的闲暇时间? 你的一天一般怎样度过? 在事业上以及在生活中,什么样的问题、观念、哲学、思想、对你最重要?你愿意为何而战?为何而死?为什么?你采取了(或将采取)什么行动来维护你的信仰? 你的梦想或幻想是什么?

你如何处理一些常见问题?如果有人侮辱你,你是奋起还击还是视而不见?抑或有别的解决办法?在出席没有一个熟悉的人的宴会时,该怎样表现?在超市、食堂前排队时,如果有人挤到你的前面,你会怎样做?

你的生活中最重要的里程碑是什么?

在生活中你感到最遗撼的事情是什么?最自豪的事情是什么? 如果让你自己来概述一下自己性格特点,你准备说什么? 你希望别人记住你什么?

后期活动

一:深入采访的细致:

1、抓特点(1)看准形势抓特点(2)通过比较抓特点。横向、纵向

2、抓本质 :新闻深度

二、验证材料:

1、投入记者智力

2、进一步采访

“三角定位法”

三、整理笔记

1、整理笔记的重要性

2、如何整理笔记(1.通读笔记,回忆整个采访过程迅速整理2.通读初步整理的笔记资料做标记3.对材料分类)

四、积累材料

1、积累材料的作用和意义

1、积累材料的方法(

1、勤奋读书、勤于摘录

2、养成习惯、持之以恒)

新闻写作概述

一.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之间的关系

两者紧密相连相互依存:从活动程序上看,采访在前写作在后。

从活动的内在联系上看,新闻报道对事实的反映,写作是结果,采访是手段;采访时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采访的归宿。

从活动性质上看,采访是认识现实,写作是反映现实。 新闻战线“走基层、转文风、改作风”活动 二.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

与文学写作相比较,新闻写作与文学写作的最大区别 新闻写作:

1、以事实为根据反映事实原貌

2、在从事实出发的基础上,注意反映事实的技巧和艺术 新闻题材的演进和规范:

1、新闻体裁

新闻体裁是具有新闻特性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的一种物化形式,它是新闻报道或新闻评价的文章样式。

2、新闻体裁的渊源

源自于文学:如通讯,就与古典记叙性散文关系密切。

3、现代新闻体裁的一般规范

(1)常规的、基本的体裁、报道性体裁主要以传达信息为主,用事实说话主要包括消息(News/Message)以及通讯(News story) 评论性体裁:主要是对新闻事件进行价值判断和评论。包括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等等

(2)边缘性、交叉性的体裁

A、文学、社会学与新闻结合的体裁:报告文学、深度报道、其他媒体也同样可以运用文学手法来表现

B、广播、电视等新媒体中的体裁,录音录像报道、现场直播、主持人节目、网络新闻体裁

4、新闻体裁的划分 (1) “二分法”

以新闻报道事实是否可以预知为标准:意内新闻、意外新闻 以报道事实和报道言论的关系为依据:事实报道、意见写作

以传播信息是否具有“事件性”特点为标准:事件性新闻、非事件性新闻 以新闻事实所呈现的状态为标准:动态新闻、静态新闻

按照事实的性质、表现新闻的意图及新闻感应效果三者合一的标准:硬新闻、软新闻 根据新闻事实本身与对新闻解释之间的关系:纯新闻、解释性新闻 (2)“三分法”

A、新闻、特稿、报告

B、新闻、报道意见的社论、专栏文字 C、消息、言论、特稿 (3)“多分法”:13类45目法

消息

一、消息的基本结构

由六部分构成:标题、消息头、导语、躯干、背景、结尾

也有认为消息是五部分构成:标题、消息头、导语、主体、结尾 例题:第七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在合肥拉开序幕

中新社合肥11月8日电 (记者 成展鹏)第七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暨第十一届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8日至11日在安徽省合肥市举办。大会将通过招商对接、系列论坛、展示宣传、科普活动等形式,进一步发挥中国国际徽商大会和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的品牌效应„„ 一:标题:

(1)定义:是新闻的题目,是新闻内容的概括 (2)要求: 内容上,一语破的, 一目了然

形式上,一见钟情,变化多端 (3)标题的样式:

多行的新闻标题一般由主标题和辅标题构成,辅标题又包括引标题和副标题两部分

主标题:标题中的主要部分,在标题中字号最大,居于最显著位置,一般用来指明消息中的最主要的事实和观点。

引标题:主标题之上,字号较小,“眉题”“肩题”,主要是从一个侧面对消息的主题进行引导、说明、烘托。

副标题:置于主标题之下的次要标题,字号最小,主要起补充、注释作用 (4)标题的性质:实题和虚题 不管标题的样式如何,必须有一个标题是实题:告知事件,以叙事为主,具备新闻基本要素;虚题内容则偏含蓄和抽象,透露出一定的愿望、道理、原则、态度、倾向等,有一定的议论、抒情。

二:消息头

1、是消息的显著外在标志,以区别于其他新闻体裁

2、消息头的主要形式 (1)讯

以邮寄或书面形式递交到报社的新闻报道稿件 例:“本报讯”(本埠)

“本报重庆5月8日专讯”(外埠)

“中国青年报5月8日讯”(外新闻单位) (2)电

以电子手段如电报、电话、电传等方式发稿 例:“新华社利比亚10月24日电”

3、消息头的作用

(1)表明稿件的发出单位,显示新闻的“身份”,是版权的标志 (2)可以承担发表新闻稿件的责任,接受社会监督

(3)注明时间地点,可以说明新闻的来源、时效,具有现场感 我国传统的做法是重视消息头

三:导语

(1)导语写作的重要性

“导语是新闻的生命所在”——赫伯特·黑德“写好导语相当于写好消息。”——麦·曼切尔。媒体的激烈竞争现状也凸显了导语的重要性 (2)导语的功能和作用

披露新闻的实质内容,揭示消息的主题,为消息的整篇报道奠定基调。“写作导语能够集中记者的智力,迫使记者决定新闻当中什么是重要的,他想强调什么;同时,记者写作导语时就能最终地确定新闻的其余部分是什么样子。”——亨利·费厄利。吸引受众注意 (3)导语的形式 一句话导语 一段话导语 复合导语:

虚实相济。第一段虚写,造成悬念,第二段实写,抖开包袱,说明事实。 例:新华社哥德堡(1995年)8月7日电(记者杨明

马小林)爱德华兹大笑,爱德华兹大叫,爱德华兹兴奋得乱喊乱跳。

这位大器晚成的英国选手今天在第五届世界田径竞标赛男子三级跳远决赛中,以18米29的辉煌腾跃创造了一项属于21世纪的记录。 (《爱德华兹创造跨世纪记录》)

通讯

通讯是一种详细、生动的新闻报道体裁。它将记者的主体意识和客观报道融为一体。

目前我们所称的“通讯”是一种集合概念,是指报纸、刊物中运用的除消息以外包括各类通讯、特写、专访等所有详报型新闻体裁的总称。 通讯的历史溯源

通讯的基本特点: 通讯是一种详细、生动的新闻报道体裁。它将记者的主体意识和客观报道融为一体。

目前我们所称的“通讯”是一种集合概念,是指报纸、刊物中运用的除消息以外包括各类通讯、特写、专访等所有详报型新闻体裁的总称。

通讯的历史溯源

通讯作为新闻体裁的内在规定性:

1、通讯中所报道的事实,无论大小,必须真实存在。

这对记者的采访功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如何当场捕捉新闻的“生长点”,如何事后通过对知情人、目击者的访问来获取素材等。

2、通讯具有时效性

3、通讯报道的内容必须具有新闻价值 写人物要能打动人,写事件要能启发人 通讯与消息的区别:(文体特征上)

1、通讯报道的事实比消息详细、完整、富于情节,可以满足读者欲知详情的需要 详细、完整、深入是通讯文体的突出特征

2、通讯报道的事实往往比消息更形象、更生动,感性的素材使这种文体更具感染力

3、通讯的文体较为自由

各种笔法、各种结构、各种风格等都可以容纳在通讯这种文体中

4、通讯要求主题鲜明、结构完整

5、通讯能体现出作者较强的主体意识和个人风格 作者的价值判断、主张和观点 作者“以情入文”

新闻记者采访工作规范范文第4篇

“一提到“新闻伦理”,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汶川、玉树地震采访报道中的一些故事和情景„„我曾经在报纸上看到一组照片,照片上是几个学生模样的逝者在残垣下压着,其中一个孩子的模样很清晰,而另外几个孩子的身体不同部位被坍塌的水泥块覆盖,只能看到其中的一部分,最让人难受的是那些混在一起的手脚,分不清是谁的手,也辨不出是谁的脚!可以想象,如果这些孩子的父母看到了照片,心底会是多么痛苦?面对这样充满死亡气息的照片,即使是陌生人心底也会充满对地震灾害的恐惧感。媒体这样不加选择地“直击”灾情,看似是对灾情的真实展示,但并非所有的真实记录都适合在媒体上展现出来。如果不加限制,势必造成视觉上的‘灾难’!”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每当发现废墟里尚有存活着的生命,不光救援人员无比激动,在场记者也是兴奋异常。如果只是在一旁默默地做个忠实的记录者,相信大家都会心存感激,可惜的是,很少有人能控制住自己的职业冲动。“我们在玉树采访时,经常见到一些记者不分场合地递上麦克风,追问救援人员或幸存者‘有什么感受?’事实上,谁都知道此时争取时间,保持体力,对于那些埋压在废墟下、等待抢救的生命有多么重要。”

“有一次电视直播的救灾,废墟中发现了一位中年妇女和一个老大爷,这时,一个救援人员挡住了摄像机镜头,现场女主持对他说‘你让让好不好,我们先拍’,大家都说还是救人要紧,而主持人坚持说“只要5分钟就好。这个时候,幸存者身体上方正有一块残存

的预制板,随时可能发生垮塌,救援人员要求先把它搬开再说,没想到主持人的回答是‘不用,就保持那样别动’接着转过身来继续对着镜头播报„„”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句话,却把这个记者的伦理道德底线明显的降到了很低的程度——人的生命是第一位的,而新闻采访时第二位的!

以上所提及的,归根到底是媒体在巨大的灾难面前,如何取舍的问题。“2008年5月12日夜,中新社的三位记者李安江、郭晋嘉、杜远,作为报道灾情的第一梯队在第一时间目击到东方汽轮机厂中学垮塌校舍的惨状。‘救救我!’”垮塌的房屋中,不时透出被埋学生凄惨的呼救声。去采访的他们,当时不知道是先采访还是先救人?这个所谓的新闻伦理问题,从来没有出现的那么突然。最终,他们做出了选择——‘救人,十万火急!’那天夜里,他们几乎没有完成一个采访。”

在灾难面前,记者是该遵从职业精神还是做人良知的争论,在新闻界从来没有停止过。“在咱们国家,新闻伦理是媒体和媒体工作者出于自律的需求而拟定的成文或者不成文的规范,要求从业人员具有高度的道德感和责任心。新闻不能有“闻”就录——有研究者提出,要进行道德推理,就是‘我为何如此重视这条新闻?受众究竟需要什么?如果这条新闻与我或我的家人有关,我会感受如何?’”

“汶川地震报道给新闻工作者提供了挺好的教训,就是——作为媒体工作者,绝对不能以有违新闻伦理的方法来进行报道活动。媒体报道任何新闻,都要努力在满足公众需求和保护受访者之间寻求平衡。如果单纯为了满足占绝大多数的公众,却不顾伤害处于弱势的受访者,就是有违新闻伦理的。媒体记者一定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从多个角度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推理,既要最大限度地把新闻真实地报道出去,更要尽量减少对无辜者的伤害。”

新闻记者采访工作规范范文第5篇

如何充分体现对象主体的价值?

以较大篇幅详细叙述,以相应背景进行烘托,造成鲜明强烈的对比 事实的“五性”:重要性、显著性、时新性、接近性、趣味性 新闻真实性的基本要求:据实报道,如实报道

如何从诸多方面确保新闻真实性:1.新闻五要素真实准确 2.对现场的描写务求真实 3.追求细节的真实 4.使用真实可靠的数据 5.确保引语的真实准确 6.讲究分寸、留有余地

如何在真实的前提下追求时效:1.记者要有拼抢意识 2.记者要有新闻敏感 3.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4.记者要有一定的写作能力

新闻媒体 文字符号:文字符号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传播信息的介质,它通过能指代客体的文字字符来运载信息。

视听符号定义:视听符号,以人们可直接感知的声音、图像来传递信息。 异同点:

同:它们都是用于信息传播的介质。 异:文字符号是一种间接性的表现符号,字符与客体之间需借助社会既定编码规则才能发生指称作用,提供宽广和深邃的阅读和想象空间,视听符号是一种直接性的表现符号,图片、声音、形象都是可以直接感知的,这些符号或取自客体的外在体现,或源于报道者自身感受,它们在人类共同经验范围内都有比较确定的意义指向,提供具有真实性、现场感的新闻。 图片符号在报道中有什么重要作用:1.凸显新闻事实瞬间的视觉冲击力 2.凸显外在直接意蕴和内在含蓄意蕴的结合 3.凸显图文配合的审美趣味 4.印证新闻的真实性

广播电视的优势:1.在新闻事实发生后,报道迅速、先声夺人 2.对新闻事实的展示生动传神、现场感强 3.以电波发射形式传播,能形成较大的覆盖面 4.广播电视对受众无“门槛”限制

广播电视的劣势:1.受众被动接受、无自主性可言 2.节目转瞬即逝,选择性差

电视:凭借声音、图像传播新闻 “谋在先”和“断在现” “谋在先”,即在开机之前对新闻事实中可能引起公众关注的重点内容的判断、思考。明确重点和信息传达给公众。 “断在现”,即在开机采集时面对新闻现场诸多信息时的决断。“断在现”的“现”,指的是新闻现场。电视记者需要在丰富、庞杂的信息之间做出决断。

互联网:包容诸多优点的新媒体 网络传播的优缺点:

优点:1.拥有电子媒体的全部传播优势,图文并茂,渗透力极强,选择性好,保留性好。 1. 在信息流程方面,兼有人际传播的全部功能,是名副其实的“多媒体”“全媒体”。 2. 在信息综合包容方面,开创了信息虚拟表达、信息交互、信息搜索等全新功能。

缺点:1.网络媒体对使用者的素质要求较高 2.网络终端设备的价格比收音机、电视机昂贵

3. 网上信息真假混杂,有时不易鉴别

一、网络新闻信息编码的若干特征

1. 多媒体写作 2.超文本链接 3.全方位互动 4.大功能检索

二、网络新闻写作和编辑的特殊要求 网络新闻标题和电视新闻的标题相近,都用一句话来表示具体的新闻事实和实在的意思。新闻标题也只能是一行字。

注意:1.将新闻的主要事实在标题中加以展示 2.标题的文字简洁,意思明了 要求:1.在采写要求上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2.注重标题的制作,不能成为标题党

消息写作

消息的含义:以最直接、最简练的方式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是最经常、最大量运用的报道体裁。 分类:

(一)篇幅长短:长消息、短消息、简讯、一句话新闻

(二)结构是否完整:结构完备的消息、结构不完备的消息

(三)报道的内容:经济消息、时政消息、文娱消息、体育消息的具体分类:1.动态消息 2.述评消息 3.综合消息

消息结构的外部特征: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 基本结构:1.倒金字塔结构 2.非倒金字塔结构:(1)时序结构 (2)并列结构 (3)悬念式结构

倒金字塔结构:根据事实新闻价值的高低来排列叙述新闻事实顺序的文本结构。 消息结构的特点:1.重要信息放在最前2.允许不完整的消息结构的存在

消息标题

标题概念:新闻标题是新闻内容高度概括和浓缩出来的,揭示新闻内容简明而醒目的文字。 消息标题的不同形态:1.单一结构标题 2.复合结构标题:正题、引题(正前)副题(正后) 消息标题撰制的规律:标题展示,点明新闻事实,简洁明快。受媒体特点的制约。在复合结构标题中,引题和副题应该围绕正题而设,为正题服务。

消息标题的技巧:1.借用修辞格,增强标题的表现力 2.运用新鲜活泼的群众口头语言,增强消息标题的鲜活性 3.借助于标点、符号或数字,增强消息标题的情趣 4.想方设法求新、求变

消息导语

导语的含义:导语是消息文本的开首部分,在文首引导读者阅读的文字。 导语的特点:1.用生动的语言展示事实的最具有新闻价值的部分 2.用简洁的语言道出新闻事实中受众最感兴趣的部分 3.用明晰地语言讲述新闻事实所体现的鲜明特点

导语写作的要求:1.概括内容,提供有效信息 2.展示亮点,吸引受众眼球 3.设置悬念,激起阅读兴趣 4.变换套路,借鉴散文优长

消息主体的含义: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也是具体展示和叙述新闻事实的部分,是提供相对完整的新闻信息的部分。

主体写作中的关键环节:1.处理好主体与标题、导语的关系 2.处理好主体与主题的关系 3.注意报道中的转折与连接

消息背景的类型:1.烘托性背景 2.说明性背景 3.揭示性背景 消息背景运用的原则:1.必要性原则 2.简明性原则 3.灵活性原则 3.趣味性原则 4.通俗性原则 5.真实性原则

消息结尾的作用:1.对新闻事实加以概括 2.对全篇报道进行升华 3.对事实的新闻价值和隐含意义进行点化 4.就报道的事实加以引申,以此启发受众思考 5.对前文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予以补充 消息结尾的写作方法:1.背景性结尾 2.描写性结尾

通讯写作

通讯的含义:是一种比消息详细生动地报道客观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 通讯的特点:1.较之消息有所延展 2.运用多种表现手法 3.产生多层次的效果

通讯与消息的比较:

共同点:时效性,真实性,凸显新闻价值

不同点:消息时效要求强于通讯,文本结构有差异(署名,标题,重心),消息文本容量小于通讯,表达方式上通讯更加自由。

通讯主题的特点:深刻性 新颖性独特性 集中性

叙事记述型通讯的结构:1.纵式结构 2.横式结构 3.纵横交叉式结构 4.浓缩时空式结构 5.蒙太奇式结构 6.特殊结构方式

新闻小故事的含义:又叫“小通讯”,是“一种记述情节曲折完整的新鲜事实的短通讯”。 新闻小故事的特点:1.报道具有故事性的事实 2.讲述具有新闻性的故事 3.演绎具有趣味性的情节

新闻特写的含义:抓住最能反映人物、事物特征的精彩片段,生动形象地再现典型事件、人物和场景的新闻体裁。

新闻特写的要求:1.对片段加以突出和放大 2.写富有特色的片段 3.着力写富于情趣的片段 4.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

小故事与特写的区别:小故事故事性强,情节完整;特写是指抓住最能反映人物、事物特征的精彩片段,生动形象地再现典型事件、人物和场景的新闻体裁。 大型人物通讯的写作的概念:以报道新闻人物事迹或活动,展示人物精神面貌为内容的通讯类型

人物通讯写作的一般要求:1.根据事实写人物 2.写活生生的人物 3.写出人物的特点

调查分析型通讯的写作

与叙事记述型通讯的比较:

同:两者都以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为基础,都对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进行较为详细的报道。异:1.采访中关注点不一样,调查分析型作者采访时关注问题、症结、原因、本质。2.写作侧重点不一样。调查分析型通讯侧重于在深入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对事件的成败得失进行分析思考,在分析思考中直逼题旨。叙事记述型通讯侧重于对人、事、景、物的具体叙写,通过具体叙写显现作品之旨。3.所产生的效果不一样。调查分析型通讯的效果是启人思,更多地影响人们的理想层面。叙事记述型通讯的效果是感人心。

深度报道的写作

深度报道的概念:深度报道是某些通过展示宏观背景,对新闻事实进行分析、解释、预测并达到相当深度的报道的总称。 深度报道的分类:

新闻记者采访工作规范范文第6篇

柳斌杰:开创新闻出版科学发展新局面

3月22日,新闻出版总署召开传达贯彻全国两会精神的大会。新闻出版总署党组书记、署长柳斌杰作重要讲话。柳斌杰指出,新闻出版系统要把两会精神和“十二五”规划落实到工作中去,努力开创新闻出版科学发展新局面。他强调,开创新闻出版科学发展新局面,必须在六个方面下工夫。

一要生产更多的精品力作,发挥出版物引导社会、教育人民的积极作用,努力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二要大力推动文化创新,培育创新文化。要认真落实今年全国新闻出版工作会议提出的创新内容生产、创新体制机制等八个方面部署,扶持原创,支持在一些方面有突破的学术著作出版。三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今年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推动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推动已转制的出版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建设大型出版传媒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推动发行体制改革。四要加快构建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快推动农家书屋、社区书屋、职工书屋、军营书屋建设;加快少数民族文字出版基地建设,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出版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工程和文化环保工程。五要加快发展新闻出版产业。要以转变发展方式,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推动结构调整、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强化科技支撑、加快发展新兴传媒企业为着重点,积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六要坚持“走出去”战略。要继续加大“走出去”力度、提高“走出去”水平,把政府、企业、资本等各种力量结合起来,在传统优质项目的基础上开拓更多新方式。

全国出版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

3月18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京联合召开全国金融等29个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会议。全国出版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同时成立。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被聘为全国出版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大学出版科学研究所教授张志强、中宣部出版局局长陶骅被聘为全国出版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聂震宁等13位专家被聘为委员。

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批准了出版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标志着出版研究生教育正式列入了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2010年9月,14所高校获得了首批出版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全国出版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作为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专家性组织,将在推进出版专业学位工作研究、推动出版专业学位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国内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据悉,今后我国将逐渐形成以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主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2011年度“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开始申报

据新闻出版总署相关负责人介绍,“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办公室三月起开始受理2011年度资助项目申报工作。同时,总署还正式发布了“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标识。

今年申报方法是,地方出版单位申报材料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报送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中央在京出版单位申报材料直接报送“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办公室。资助项目的范围包括中国学术名著和中国文学名著两个系列的高水平优秀选题图书。前者主要涵盖哲学、政治、法律、经济、军事、历史、语言、文艺理论等社会和人文学科领域,后者主要涵盖诗歌、小说、戏剧、散文杂著等领域。申报项目必须最终能够实现向非华语地区版权输出或与非华语地区的出版单位进行国际合作出版发行。

据悉,自2009年启动以来,已有207个项目受到该工程的资助。

新闻出版总署将对报刊记者站开展专项治理

新闻出版总署将从4月15日至7月25日集中开展报刊记者站专项治理“百日行动”,取缔一批非法设立的记者站,停办一批违规违法严重的记者站,纠正一批管理不规范的记者站,对全国所有记者站一律重新进行登记,为管理规范的记者站开展正常的新闻采访活动提供保障,基本实现记者站管理工作井井有条,新闻采访活动规范有序。

根据《关于开展报刊记者站专项治理的通知》,本次专项治理将结合报刊记者站年度核验工作,对违规记者站进行全面清理。目前,一些报刊出版单位存在擅自设立记者站、变相向记者站下达经营任务等违规行为,部分记者站人员利用新闻采访活动的便利从事经营活动,个别记者站人员以发表舆论监督报道相要挟,对基层单位和群众敲诈勒索,造成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

电子书借阅业务开始兴起

国外媒体近日撰文称,随着亚马逊Kindle和巴诺书店的Nook纷纷开始支持电子书借阅功能,提供这类服务的网站也逐渐开始兴起。

过去几个月间,BookLending.com和Lendle.me等在线俱乐部开始迅猛发展,其中一些已经吸引了数以千计的用户。这些网站使得陌生人之间也可以相互免费借阅电子书,而涉及的平台包括亚马逊Kindle和巴诺书店的Nook。以前,Kindle和Nook阅读器的借阅功能主要限于好友之间分享,因为用户需要知道彼此的电子邮件地址才能够启动该功能。而这些全新的网站则使得电子阅读器能够覆盖更多的人和更多的图书。

上一篇:英语中常见的近义词范文下一篇:小型活动安保工作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