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体育文化论文范文

2023-09-16

传统体育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通过对满族体育文化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阐述其在文化传承和历史传承上的重要性,为高校在复兴满族传统体育文化背景下的课程开发提供理论参考。另外,本文探索满族传统体育文化在课程上的呈现方式,通过校本教材、师资力量和学校特色发展几个方面,为满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呈现提供更为立体的参考形式,为在复兴满族传统体育文化背景下的高效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新的创新角度,具有一定的意义。最后,本文从传承文化角度,为复兴满族传统体育文化提供了新的尝试性探索。

关键词:满族;体育文化;课程;高校

在复兴满族传统体育文化背景下,本文对高校课程开发进行了深入思考,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传承满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意义

大学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由于大学生已基本具备一定社会经验,所以对满族体育文化传承的课程研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需要提高政治站位,做好科学统筹,提前做好课程设置。如何做好体育文化建设与大学公共科目的衔接,如何复兴满族体育文化的教学目标,对于满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工作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和意义。满族作为我国重要民族之一,其文化具有鲜明的體育特征,做好满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工作,就是做好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就是筑牢中华文明之基的重要途经,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

1.1文化意义

传承满族传统体育文化,就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公共基础科目,要将传承满族传统体育文化上升到更高层次,体现更高价值,加强顶层设计,做好基础服务工作,要坚定以中华体育精神为核心,以体育强国为目标,助力青年一代体育强国教育工作全面开展。

1.2历史意义

传承满族传统体育文化,就是传承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满族的发展史作为中华文明发展史的一部分,其所呈现的背景、历史事件、和精神价值,都是中华历史浓墨重彩的一笔。做好高校课程开发工作,就是做好满族体育文化传承工作,更是做好中华历史传承工作。

2.高校满族体育文化课程开发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2.1在课程设置方面

满族体育文化课程开发在课程设置方面不仅要与学校公共科目无缝衔接,还要与满族文化传承一脉相承。一方面,满族体育文化课程作为高校公共科目之一,其课程设置要满族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工作安排,符合学校公共科目教学目标,在完成学校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拓宽思路,开展好满族体育文化的宣传工作。二是满族体育文化课程要提高站位,立足长远,将满族体育文化与我国现代传统文化教育结合,与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以维护国家各民族统一为基础,做好课程设置开发相关工作。

2.2校本教材编写方面

满族体育文化课程离不开校本教材的开发,按照学校各项教学安排,制定教学目标,设定教学计划任务书,将教学内容落到纸上,形成与教学实际相符合的校本教材,为课程开展、学生学习提供保障,并根据学生反馈,定期修改提升教材内容。

2.3师资力量培养方面

满族体育文化课程开发离不开课程的实施者,师资力量直接决定满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力度。一方面,要培养优质师资力量开展满族传统体育文化课程开发工作,与普通教师不同,满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者既是教师,又是文化传承人,要讲好历史故事,树牢历史精神,要吃透历史事件,通过精神引领,点燃学生对满族传统历史文化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要做好师资力量的后续接应工作,培养满族传统体育历史文化传承人工作。文化的传承和历史 的传承,都不是一时一刻的积累,需要九九为公,以滚石上山的耐力,完成各项教学任务。不管是在课程设置还是师资配备上,都需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2.4新时期满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党史教育的结合创新

新时期满族体育文化的学习离不开与党性教育的土壤,在加强满族体育文化的课程开发方式中,要以党史党性教育为根基,并充分认识到,满族体育文化活动不仅是人类体育活动的一种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更是一种以体育精神文化为核心的教育手段、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成为体育事业发展的精神引领。体育文化,充分发挥体育综合效能,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培养人的健全心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锻炼人的坚强意志、推动体育产业的全面繁荣、构建体育宣传大格局等方面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发挥着独特作用和作出积极的贡献。

2.5满族传统体育文化背景下的高校课程开发与学校特色的发展相互促进

学校特色作为近几年各个高校发展的重点方向,具有鲜明特色和良好口碑的学校在招生、就业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发展满族传统体育文化课程开发作为一个特色角度,必定能成为学校发展提供新的创新点。当然,要正确认识学校特色发展和满族传统体育文化课程开发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要认识到发展满族传统体育文化可以推进学校特色发展,对于学校在历史文化传承方面提供新的决策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学校特色发展的目标和意义,以及复兴满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背景,不可过于沉溺于引人注意,而忽视了传统文化教育的美好,也不可过于关注传统文化设置方式,而影响了学校正常教学进行。通过提升对满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解,不难发现,发展满族传统体育文化必然啊引领学校文化创新工作,筑牢学校公共科目教学基础,势必会对学校特色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总之,以复兴满族传统体育文化为背景,在高校各项课程改革中,充分认清满族体育文化课程开发的重要意义,将满族体育文化与学校公共科目教学想衔接,培养优质的文化传承人,讲好历史故事,将满族传统体育精神带进高校课堂,让高校公共教育科目更加完善、立体,让满族传统体育精神成为引领现在青年一代的新风尚,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保持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为满族传统体育文化背景下的高校课程开发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杨志林.满族传统体育文化体系的构建和保护[D].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7,34(12):68-70.

[2]何晓薇.生态文明视域下满族传统文化保护发展路径探析[J].满族研究,2017(4):12-17.

[1]王梓沁,梅楠.复兴满族传统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科技资讯,2019(11):145.

基金项目:

[1].2021年度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项目编号:GJB1421014.

[2].2020年黑龙江省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 编号:2020—KYYWF—0972

(黑龙江大学体育教学研究部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传统体育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于民族文化大繁荣意义重大。但是受到环境的影响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时候存在严重的危机,甚至可能会断层,为了民族文化的繁荣,我们必须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采取措施推动其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策略

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不同其民族文化也各不相同。民族传统文化指的是不同民族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凝练和积累的优秀文化,能够将民族精神很好的体现出来。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我国民族体育文化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很多人都喜欢西方体育思想的竞技性,认为竞技性非常精彩。当前,我国很多民族体育文化已经面临失传。体育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认识到其对于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并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合适措施来保护传统体育文化。

一、统筹资源,建立保护区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不同民族聚居的区域也各不相同,这是历史原因导致的。我国政府应该认识到资源统筹的重要性,统筹各个民族的资源[1]。首先,应该认识到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其次则应该合理的利用大自然环境,建立民族体育文化保护区,给民族体育文化更好的传承奠定基础。最后,还应该进行民族传统体育特色明显的村落或者聚居地的建设,进行良好文化氛围营造。2014年我国国务院进行了体育46号文件的颁布,给我国体育产业更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合理通过国家政策,主动的进行文化资源开发,我们不但需要重视开发,在开发的时候还必须保护,从而给其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此外,我国还应该建立体育文化传承人登记制度,通过各种手段来记录,并给其政策方面的帮助,这样传承者能够感受到国家的重视,积极性也会提高。最后,我国应该利用财力、物力及人力资源来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进行调查统计,将现代互联网技术运用进去,进行体育文化数据库的建设,在保护好文化同时,更好的传播文化。

二、组织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节举办

人们比较喜欢竞技体育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各种体育赛事活动的举办,能够很好的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需要。在保护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时候,还可以根据情况和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赛事,并推广和宣传赛事,帮助国人更好的了解民族传统体育,这样能够从认知出发来保护相关的体育文化。并且,文化部门还应该深入挖掘,举办和民族传统体育有关的节日,把政府和民间资本力量发挥出来,开展商业化运作,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三、进行传统体育文化价值的重塑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外国竞技体育文化不断的输入到我国,这也冲击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现在很少人会进行舞龙表演,练习太极拳,即便是练习和表演,也没有深入的了解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观念[2]。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重构的重要性,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够从精神方面出发来认可传统的体育文化,更好的感受体育文化带来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创新和发展,适当的改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让其更加符合社会发展和人们的实际需要。此外,为了民族体育运动更好的开展,我們还必须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裁判法以及比赛规则进行研究。

四、在学校中推广和宣传民族体育文化

学校教学对于体育活动的推广非常重要,学校能够给民族体育运动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利用学校来推广宣传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可以将学生的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的热情很好的激发出来,能够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及传统体育文化保护意识[3]。为了做到这点,学校可以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体育运动。民族不同,那么设置体育文化活动的时候,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来进行标准的设定,真正的做到求同存异,开发教材,不断的完善教学内容,进一步的形成整套教材和体系,帮助学生心理上认同传统体育文化,并且还必须保证教材本身的时代性、民族性、娱乐性和健身性体现出来,学校应该在考虑到当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积极的进行校本资源教材的开发,宣传当地体育文化。

五、结语

对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而言,体育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做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传统文化,增加人们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这便要求相关部门必须根据实际的情况和需要来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发和创新,挖掘民族体育项目,满足人们的需要,进行宣传途径创新,推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获得更多人的认可,只有这样其才能够更好的传承。

参考文献:

[1]顾晓艳,纳光舜.文化生态视域下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传承[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4 (06):70-73.

[2]王松,张凤彪,毛瑞秋,崔佳琦.体育特色小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传承与弘扬[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9,38 (06):130-138.

[3]康彪,刘金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 (10):67+61.

传统体育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一、文化和体育文化的涵义

一般认为,文化是组织成员的共同价值观的体系,它使组织组织独具特色’,区别于其他组织。如果自己观察,这种共同的价值观体系实际上是组织所重视的一系列关键特征。而体育文化就是文化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映射,是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共同追求的信念,是一种影响学生的体育素质和心理发展的范畴。笔者认为,体育文化应该包含下面六个方面的特征。

1 创新与冒险。应该鼓励成员创新和冒险,这是一个文化的发展与进步的核心,有了成员的创新与冒险精神,文化才可以紧跟时代,不断适应新的形式。

2 注意细节。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期望学生做事缜密、善于分析、注意小节。这种文化对于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有重要作用,我们知道有些体育活动需要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否则有可能会出现身体受伤。

3 人际导向。结果对学生的人际影响,即一旦学生参与某项体育项目或者竞赛活动,其取得的结果,对学生和其他同学的人际关系有无影响,和教师的关系有无影响。因为,如果学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便会得到周围同学的更加亲密的人际关系;但是怕的就是一旦学生在体育项目和竞赛中表现欠佳,是否周围的同学会疏远,轻视他,教师是否会不再那么尽心地指导。

4 团队定向。要让学生养成在体育活动中以团队为第一位置,而个人则放在次要位置。体育教学活动和其他的诸如语文、数学、历史等常规学科不同,体育教学很多时候更加侧重团队的合作精神,就好像奥林匹克的体育精神一样,寻求的是一种融合的境界。

5 进取心。学生的进取心和竞争性的培养也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人生的道路上,进取心都是不可或缺的。而体育教学活动是培养一个学生进取心的最好历练场所。汗水的洗涤、筋骨的劳累、意志的磨练,都会让学生逐渐地坚定自己的进取心。而体育文化应该包含这种让学生有增强进取心的氛围,身处其中,自然想和其他同学竞争,通过竞争逐步的增强进取心,在困境中磨练自己的进取心,从而不断完善自己。

6 稳定性。以维持组织成员的稳定现状为基础,在稳定性的基础上提倡学生的个性发展。稳定性是组织体育文化的基础,体育文化—方面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激烈的体育活动会逐渐抹掉学生太多的棱角,使他们变得更加稳定、稳重。

二、体育文化的功能

体育文化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具有多种功能,具有分界作用、让学生对组织集体的认同感加强、同时培养学生的集体感等。

1 分界线的作用。文化的一个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它会赋予一个组织群体一种价值观和文化氛围,它使不同的组织相互区别开来。体育文化也同样如此,不同的体育文化也会把不同的体育群体区分开来。底蕴沉稳型的体育文化风格会造就组织的沉稳干练;开拓创新型的体育文化意味着这个体育组织的意气风发的冲劲。因此,体育教学活动中,对于体育文化的培养就非常重要,它是整个学生群体的导航标,引导这个学生群体朝着一定的目标奋斗。

2 成员的认同感。体育文化的形成,对于凝聚整个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成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会让不同的学生个体逐渐地对组织产生一种认同感,让自己慢慢地变成这个组织的一份子,同时,这个认同的过程也包含对其他成员的认同,我们都知道每个成员个体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体育特长,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更是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让这些学生之间产生认同感,对于他们的成长具有显著的正面意义。当然,认同感最关键的还是学生对于这个体育集体的认同感,让每个成员都对集体的形象、文化、风格产生了趋同作用,这样更加有利于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3 增强了组织的稳定性。稳定性无疑是开展正常体育教学活动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之一。只有稳定的体育教学活动,才能保证教师可以安心地教授体育技能和技巧,学生才能更加认真地去学习。无论是哪个体育教师,恐怕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每次上体育课,学生迟到或者缺席,这样会让教师有产生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为何这些学生会在体育课时经常性的迟到和缺席呢?笔者认为这和体育教学集体的不稳定有一定的关系,就是由于不稳定的缘故,从开始零星的几个学生迟到、缺席,到后来其他学生效仿,最终使组织的稳定性受到严重挑战,而体育文化恰好可以弥补这个缺陷,健康、积极向上的体育文化,会让学生非常乐于参与体育活动,而不会把上体育课当成一种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负担,从而降低了学生的迟到和缺席率,维护了组织的稳定性。

4 增强了学生的集体精神。这里的集体精神和认同感有相似之处,但是比之认同感又更进了一层,强大的体育文化能够起到凝结剂的作用,把学生紧紧地团结起来,让一些散漫的学生产生了集体精神,让集体精神不够强的学生增强了集体精神,集体有了强大的源动力,才会朝着更远的方向发展,学生有了集体的荣誉感,才会更加努力地提高自己的体育能力,让对集体的凝聚产生更多的贡献。

5 引导和塑造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引导和塑造学生的态度和行为,这是从虚幻到实质的转变。体育文化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的东西,如何能把无形的精神动力转变到学生的实际行为上来,才是体育文化功能的最实际的表现。让本来不喜欢体育或者对体育课产生胆怯心理的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并且愿意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让本来体育动作不规范的学生,逐渐地纠正自己的错误;让一些依靠体育能力’强而骄傲自满或者欺负其他学生的学生变得谦虚和愿意帮助他人,这些才是体育文化的积极表现。

三、关于体育文化的几点建议

1 强文化与弱文化。体育文化的强弱关系到文化氛围对学生行为影响的大小和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稳定性情况。在较强的体育文化中,体育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得到学生强烈的认可和广泛的认同。接受这种核心价值观的学生越多,他们对这种价值观的信仰越坚定,体育组织文化就越强。相应地,体育文化越强,就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越大的影响,因为高度的共享和强度在学生群体内部创造了一种很强的行为控制氛围。例如: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文化氛围浓的学生群体,学生的耐力和集体价值观都更强,无论是日常的教学训练还是体育技能的练习,都要比那些体育文化氛围不浓的学生群体更加刻苦和勤奋,且良好的体育文化对于学生建立集体观是非常有帮助的,尤其是一些需要群体配合才能完成的体育活动,譬如篮球、足球、团体操等,更加能够直观地体会到体育文化的强大作用。

较强的体育文化的一个特定效果就是降低学生的缺席率和迟到率。在较强的体育文化中,学生群体成员对于组织的立场有着高度一致的看法。这种目标的一致性导致了内聚力、忠诚感和组织承诺。而这些特征反过来又使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时的缺勤率和迟到率大大降低。最简单的例子莫过于,有的班集体体

育活动很轻松,学生不会有压力,只是把体育课当成是第二个课余活动场所,避免了学生由于担心完成不了特定的体育项目而产生的焦虑感和恐慌,那么,在这样的轻松愉快的体育文化氛围中,学生当然乐意参与体育活动,不仅没有压力反而可以很好地放松,那肯定是一件有趣的事情;然而,大多数的体育课堂充满了竞争、压力、嘲讽甚至是训斥,学生看到体育老师好像老鼠见到猫一样,胆怯得很。倘若体育能力较弱的学生就更怕上体育课了,因为生,怕在其他同学面前出丑,成为别人讽刺的笑柄,甚至会被体育教师训斥。这样的体育文化氛围中,学生当然是能迟到就迟到,能早退就想方设法早退,甚至是干脆体育课时直接逃课。因此,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对体育文化的培育,尤其是积极、乐观、向上的体育文化,将会让学生受益匪浅。

2 文化与正规化。这里是谈较强的体育文化会促使体育教学活动沿着正规化的方向前进。现在体育教学活动虽然也有教学计划,但是多数都是体育老师一人说的算,可以说金口玉言。一个人的决策很容易受到个人的情绪、性格、受教育程度等诸多因素影响,难免会使体育课偏离正规化的道路,走向偏颇。而如果有了较强的体育文化,则会引导整个班集体,包括教师和学生,走向正规的方向。

强劲的体育文化会提高学生的行为一致性。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较强的体育文化是正规化的触发剂和替代物。而体育文化较强的班集体可以带来预测性、秩序性和行为的一致性,当体育文化越强时,班集体学生的行为会逐渐地正规化,因为无形的体育文化会深入到学生的内心,在内心形成一种约束机制,是一种随时可以提醒学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应该怎样做的规范机制。这将会给体育教师管理学生群体带来很大的便利。

参考文献

[1]文显新,人本管理,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1999

[2]蒋家平,论文化创新与大学管理,清华管理评论,2001(6)

[3]冯旭,浅谈体育教学的教书育人,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4)

[4]王庆龙,高校学生体育兴趣的研究,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

[5]张宏,赵洪生,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科技信息,2008(3)

(责任编辑 陈国庆)

传统体育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文章采用田野调查、实地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数量、分布、特征、价值、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全面调查。通过调查研究认为: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特征突出,开发潜力较大,而生存状态欠佳,需要在产业形态、空间结构、保护形式与发展模式上进行创新利用开发。

【关键词】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开发与利用

【作者】朱岚涛,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讲师;陈炜,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博士后,教授。桂林,541004

引言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文化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位置,首次明确了“文化生产力”的全新概念,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并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潜力的挖掘和文化能量的释放,保护和开发利用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时代要求,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需要,也是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一个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因其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对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地调查和整理,进而实施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不仅有利于弘扬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精神和价值,而且有利于丰富“文化广西”建设的内容和形式、彰显“文化广西”建设的内涵与魅力。

一、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存量

(一)广西少数民族概况

广西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境内居住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1个世居少数民族。当前广西壮族有1482万人,占广西总人口的33%,主要分布于南宁、百色、河池、柳州4个市;瑶族在广西分布较为广泛,全区88个县市中有1000人以上者达60个县市;苗族主要分布在桂北、桂西北高山大岭地区,最大聚居地是融水苗族自治县;侗族主要分布在三江、融水、龙胜3个自治县和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仫佬族主要分布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及邻近地区;毛南族主要聚居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少数分布在南丹、河池、宜山、都安一带;回族主要分布于桂林市及临桂、阳朔以及柳州市、南宁市,也有居住于灵川县、永福县、鹿寨县的;京族是广西少数民族中唯一以渔业为生的民族,分布于防城港的东兴市境内;水族主要分布在南丹、环江、河池、宜州、融水、都安等县市;彝族主要分布在邻近贵州、云南的边缘县市如隆林、百色、凌云等;仡佬族是在明清时期从贵州迁移而来,主要分布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及西林县。

(二)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数量

广西少数民族结合自身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条件,在生产与生活过程中创造和积累了大量的民族文化体育活动,这些活动丰富多彩,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据统计,广西11个世居少数民族共有传统体育项目478项,其中以壮族最多达194项,其次是瑶族,有87项,以回族最少,仅有4项(详见下表1)。

二、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分布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整理统计,广西境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

注:由于同一项传统体育可能在不同的地区流传,因此按地区统计的总数量会高于按民族统计的总数量。

由表2可知,在广西的地级市中,以河池拥有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项目最多,达71项,占总数的1485%;其次是桂林,有66项,占总数的138%;再次是百色,有59项,占1234%;其它,如南宁有47项;柳州有46项。从资源空间分布上来看,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主要分布在广西的西北部和中部山区。其整体特征以西北部的桂林、河池、百色为主轴,呈线状集中分布;以中部的桂林、柳州、南宁为主轴,也呈线状集中分布,其交叉点在桂林。总体而言,主要以桂林、南宁、柳州、百色、河池五个城市为节点,以湘桂线、云桂线、桂黔线为廊道,以322、323、324、210国道为辅助廊道,形成了一个环状分布格局。

三、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特征

(一)集中性与广泛性并存

从民族传统体育的种类和数量分布来看,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主要集中在壮、瑶、苗、侗、仫佬族等民族,其中以壮族最多197项,其次是瑶族87项,苗族83项,侗35项,仫佬族28项,而其他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相对较少,均不多于15项;从地域空间的分布来看,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分布具有广泛性,虽然一些体育文化项目主要集中在南宁、桂林、柳州、百色、河池等市,而其他地域均有零星分布。

(二)独特性与相似性并存

由于信仰、宗教、语言、心理等方面存在差异,造就了广西各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这些差异性的存在其实也是少数民族独特文化的一种折射,在广西几乎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体育文化项目,这些项目均呈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典型的民族色彩。像侗族的踩芦笙、仫佬族的砍猪脚、瑶族的盘王舞等具有典型的文化异质性。但是由于政治、经济和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项目又具有相似性的特征,军事战争、民族歧视、自然灾害等因素使少数民族在迁移的过程中出现了民族文化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相似性和同质性,表现在传统体育文化项目上,即一个或者同一类项目在多个民族中重复出现。[1]例如赛龙舟、抢花炮、舞草龙、摔跤、跳鼓、秋千、射弩、武术等项目就在壮、瑶、苗、侗各民族之间同时存在。

(三)继承性与变异性并存

文化的传递和继承是文化流传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主要表现在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民族性的继承上[2]。人类的社会行为存在着一定的遗传性,即后代与前人保持着社会意识和社会行为的一致性。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接受长辈的教育是少数民族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他们从老一辈那里学习传统习俗、生活技能和劳作经验,通过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等示范作用,便形成了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和继承,这种习惯经过一代一代的传承,就积淀成文化,像苗族的芦笙舞,要求每个苗家男子都会。

然而由于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文化所依托的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亦不可避免地发生变革。像京族的哈节,以前主要是一些京族歌圩、拉大网活动、围海捉鸭等传统文体活动,而现在却增加了沙滩自行车比赛、美食节及京族文化研讨会、摄影作品展等活动,哈节中的民族传统体育也早就超越了 “娱神”,变为“娱人”。[3]

(四)竞技性与娱乐性并存

大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本身就具有较强的竞技特性,具有与现代体育项目相似的对抗特征,像壮族的舞狮、秋千、木球、珍珠球、稳凳、毽球、抢花炮等,均具有较强的竞技性;娱乐性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动力,有些少数民族传统运动项目又把娱乐寓于体育运动中,具有浓郁的娱乐性色彩。像瑶族的芦笙长鼓舞便把舞蹈与音乐融为一体,边唱边舞,民族特色突出,娱乐氛围浓厚。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整体来看,娱乐性、竞技性大都是兼而有之的。[4]在竞技中体会娱乐的情趣,在娱乐中增加比赛与竞技,这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一个典型特征。

(五)稳定性与季节性并存

广西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劳动过程中,通过继承、发展、提高和升华, 逐渐形成了内容、形式、时间、地点相对稳定的传统体育文化项目,诸如舞狮、芦笙、斗马、斗鸟、抢花炮等活动,这些活动每年以农历为主在特定时间,年年举办,岁岁如此,像融水苗族每年正月初十龙狮节的舞龙、舞狮、芦笙和武术表演;每年公历十一月的芦笙?斗马节的芦笙踩堂、斗马比赛等活动,具有长期的稳定性。但是,由于少数民族多居住在山区,以农耕生产为主,在农耕文化的背景下,春节舞狮、端午节划龙舟、重阳节登高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成了他们庆祝春种、夏锄、秋收、冬藏的规律性活动,这种生产、生活的周期性与规律性导致了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四、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价值

(一)文化视角——民族文化保护的特色样本

文化的多样化和特色化来源于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和五彩斑斓,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内涵、民族风情特色和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习惯。当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原始封闭的生活状态被打破,其传统文化受到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一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出现了断层,文化的多样性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保护好这些我国民族文化的特色样本显得尤为重要,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特色样本的保护。

(二)经济视角——民族经济增长的有效路径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可以直接促进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转化,进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诸如通过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节庆,聚集人气,扩大名气,可以促进当地扶贫和经济发展,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效果。象百色的靖西以绣球为载体,通过绣球旅游商品开发、抛绣球旅游活动的开展、绣球旅游文化的交流,形成了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绣球产业。因此可以认为,开发利用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将是广西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一条有效路径,可以有效促进广西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三)旅游视角——民族旅游开展的重要形式

旅游是一种文化活动,开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不仅能满足游客的文化、娱乐、运动需求,同时可以丰富地方文化的形式,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吸引居民参与各项旅游活动之中。像广西的板鞋舞、花炮节、芦笙舞、盘王舞的产生以及文化寓意对游客来讲都充满着神秘的色彩,再加上民族体育活动的娱乐性、竞技性,充满着动作和力量的美感,完全可以满足游客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求新、求知、求动、求奇、求乐的心理。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是旅游开发的重要载体,是对接社会资本的重要平台,是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展的重要形式。

(四)社会视角——民族融合的互动纽带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有助于增进民族间的交流、民族关系的改善、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蕴含着强大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既是民族融合互动的纽带,更是民族感情相互交流的桥梁。一般来说,广西少数民族多居住在偏远的山区,村寨之间较为分散,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相聚不易。因此,他们利用传统节庆日进行各种体育活动,以沟通感情、交流信息、增进了解。像三江富禄的“三月三”抢花炮活动期间,广西、贵州不同的少数民族均来参加,他们突破了民族交往的障碍,消除了文化传统差异的隔阂,整个富禄镇不仅成了物资交流的平台,更是不同民族融合交流的场所。

五、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生存状态

(一)生存环境恶化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生存环境和人文生存环境。自然生存环境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赖以生存的自然物质环境,当前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自然生存环境呈现逐渐恶化趋势,由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和森林的大量砍伐、民族地区的植被和水源均受到了很大影响,目前一些河流出现断流和污染,原本茂密的森林植被不复存在,民族体育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其次是文化生存环境的恶化,由于现代文化的冲击和现代体育的发展,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展只是一些形式上的展示,丧失了原有的文化内涵,与现代体育相比缺乏广泛的宣传、包装和策划,缺乏更为激烈的对抗和刺激,因而,人们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逐步失去了兴趣。再次,社会环境不容乐观,由于生活的压力和贫困差异的存在,使得民族地区的大批青年人外出务工或者自由经商,他们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热情、兴趣日趋淡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逐渐陷入了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

(二)基础设施薄弱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多分布在经济文化发展较为落后的山区,这些地区往往地理环境恶劣,基础设施不完善,对外交通不便,可进入性差,可谓是“山上云里钻,山下在河边,对山喊得应,走路要半天”。 [5]像三江的富禄镇便是如此,当地基础设施极不完善,对外交通极不便利,在 “三月三”花炮节期间,游客大量聚集,唯一一条通向外部的道路堵塞,致使外面的游客进不来,里面的村民出不去,路上塞满车辆,交通一时瘫痪,游客只能徒步进入活动场所。当初村镇没有进行相关停车场地规划,很多外来车辆要么停在路上,要么停车稻田或者停在荒地。大量的游客涌入使乡村饭店爆满,而当地的乡村饭店根本无法满足游客的餐饮需求;再者住宿设施的简陋与缺失,导致游客只能乘车1个多小时返回三江县城住宿。

(三)发展经费不足

当前,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的经费短缺,其经费来源主要为村民自发筹集捐赠,部分来自企业赞助和少量的政府拨款。以富禄镇2012年的“三月三”花炮节为例,三江县政府拨款3万元,其他资金均是当地村民和三江县不同行政部门的捐款。像2012年南宁孙坡头的“二月二”花炮节,其经费来源主要是由参与抢花炮的村镇向村民的收费,参与的户主,每户收取300-500元不等;其次是政府的少量捐赠;再次是当地企业捐赠的5000元。从经费数量来看,这些经费只能进行基本活动的组织和奖品的购买,而无力进行市场营销及其他活动的开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价水平的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组织成本日渐增加,现有的活动经费无疑是杯水车薪。

(四)政策支持不够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是一种公共性资源,政府理应是这一资源的保护主体和开发主体。政府应该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制定相关法律政策、规划设计,并承担投资主体的角色,对社会大众进行引导和宣传。目前广西制定了《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规划》,从自治区层面进行了战略规划与部署,而各级地方县、市政府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明确的责任。各级地方政府没有制定具体的措施,发布针对性的文件,以及保护和发展的意见,对保护与开发尚未形成整体的规划、布局,缺乏明确的分工和统一安排。可以说,目前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总体上处于一个“无序、无法、无依、无靠”的自发状态。

(五)理论研究滞后

目前,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的开发上,而对体育文化资源的调查、分类、保护等方面的研究较少。而且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概念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出现了“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等概念。思想认识的模糊,理论研究的滞后对实践造成了一定的误导,当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保护机构与研究机构脱节,保护机构的研究性不足,研究性机构的保护力不强,导致了保护和研究的力度均较弱。从目前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方面的研究状况来看,一些科研工作者热衷于基础理论研究,而应用性研究很少。相当部分的科研人员都集中在大、中城市高校、研究所,基层和地方的研究人员很少。研究缺乏第一手的资料调查,更多的是借用、翻阅、查找文献,获取数据,到民族地区中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的较少。

六、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一)在产业形态上进行产业集群式发展

体育产业集群式的发展形式在国内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北京奥运会场馆的修建,带动了旅游、酒店、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以奥运体育场馆为中心的体育文化产业集群;在福建晋江,体育器材、体育设备、体育用品的生产、销售带动了酒店、旅游、会议、会展、国际贸易、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体育用品研发制造中心、体育会议展销中心和体育休闲运动中心;上海以F4赛事为杠杆,撬动了城市旅游、体育、节庆、汽车等产业的全面发展。当前,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集聚式的发展需要借助城市平台,凭借城市聚集和辐射功能来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事业的繁荣。城市平台的首选地是南宁,其次是柳州和桂林。因为南宁是广西首府,是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主办城市,客流聚集量大,对接国际与社会资本具有先天优势;柳州是重工业城市,生产设备先进,城市基础雄厚;桂林是国际性旅游城市,具有吸纳国内、国际游客的资源优势。因此,广西区政府可依托这三个城市,建设大型的少数民族体育场馆,体育科技园区、体育技术城、高新体育用品工业园区等,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场馆的建设与现代体育场馆的建设相结合,形成体育产业集群。政府以区域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为重点,通过产业园区的规划与建设,积极引导企业、资金、人才向园区聚集。另外,积极地吸引社会资本、民营资本和国际资本在三个城市建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用品专卖、体育旅行社等实体企业,从而带动广西体育生产、体育制造、体育赛事、体育旅游、体育会展、体育房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和聚集。

(二)在空间结构上进行带状圈层式发展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分布具有带状和圈层分布的特征。因此,对于广西而言可凭借边境区位优势,以防城港、北海、钦州为一级节点,以崇左以及其他所辖区(县)为二级节点,充分利用滨海和沿边条件,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开发滨海体育、山地体育、休闲体育、民俗体育,形成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廊;以柳州的百里柳江和红水河为中心,通过龙舟竞渡等水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建设百里柳江水上体育长廊、红水河全民健身长廊;以南宁为中心,以中国—东盟博览会为重要平台,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核心带动和辐射功能,打造南宁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核心圈;强化为各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的服务能力,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支持,形成全区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服务中心、发展动力中心、国际合作中心;以百色市为中心,以平果、田林、隆林、西林、凌云、乐业为主要节点,以南昆铁路、南百高速公路和国道324线为主要廊道,建设百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与发展圈;以河池为中心,以马山、都安、大化、南丹、天峨、宜州、巴马、东兰、凤山等地为主要节点,以水南高速路、210国道线为主要廊道,以河池学院为主要支撑点,把河池市建设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保护圈;以柳州为中心,以三江、融水为重点,以来宾、合山、贵港、桂平、象州、武宣、忻城等地为次要节点,以国道322和柳南高速路线为廊道,建设柳州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发展圈;以桂林为中心,以龙胜、临桂、灵川、兴安为主要节点形成以山水文化旅游为主题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圈。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规划(2011—2015年)》[R],桂体字[2011]90号:110

(三)在保护形式上进行试验基地式保护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保护,可以从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中借鉴保护的经验和思维。为了保护濒危动物和植物,设立国家级的自然保护或省级的自然保护区;为了维护区域的森林植被,设立国家级的森林公园或省级的森林公园。那么,为了保护濒危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可以设立国家级的民族体育文化保护区或者省级的民族体育文化保护区。虽然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不像自然资源和动物资源那么简单,但是可以通过文化资源保护区或者文化保护试验基地建设这样一种方式,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文化保护基地的建设可以根据不同地域环境,采取不同的保护方式,设立不同的保护基地。比如,在原生态民族文化村寨,建立原生态的民族体育文化保护区,在保护区内对当地的民族传统、风情、习俗等有关生活方面的文化进行重点保护。对于文化保护区,虽然不能采取隔离措施,但是可以采取有关的干预措施,保护好当地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环境,减少现代文化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冲击和同化;重点保护当地传统艺人,文化传承人,以确保文化传承的可持续性;其次,在一些高校、研究所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基地,通过选拔优秀的传承人,开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班,培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后代,改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增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开发和整理部门,尽量记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信息;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训练基地,在南宁、桂林、柳州等城市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训练和竞赛正常化、制度化、正规化,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竞赛杠杆的推动下,建立起完善、规范的训练制度。[6]

(四)在发展模式上进行文旅联动式开发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与旅游结合进行联动式开发是一种双赢模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初始阶段附属旅游业和文化产业,能够避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孤立发展。[7]根据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与旅游的结合可以采取不同的联动方式。首先,对于旅游强势、体育资源处于弱势者,可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到旅游景区的开发当中,诸如刘三姐大观园等景区;其次, 对体育文化强势、而旅游资源处于弱势者,可通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举办,吸引游客,聚集游客,然后将游客分流到周边的旅游景区,这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带动旅游发展的模式,像富禄的花炮节、宾阳的炮龙节等,通过大量游客的分流,进而带动区域景区的发展;再次是两者处于均衡地位,旅游和体育实力均衡,即可通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形成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区,这类诸如体育运动公园等。但是,不管何种文旅的联动方式,其归根结底就是要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客源共享、信息共用、产业共建、线路共串,实现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事业的繁荣和产业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钟宁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3)

[2]李志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起源与变异探析[J]体育科学,2004(1)

[3]彭业仁陈惠娜京族体育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8)

[4]田祖国人文精神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伦理教育价值[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8(5)

[5]江福云,江治宜论重庆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3)

[6]康娜娜张文慧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与传承[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1(6)

[7]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387-388

〔责任编辑:李妍〕

传统体育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民族体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创新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因而应当更加重视对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积极探索更加图片的高校体育教育方法。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首先简要分析了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对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站在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的视域下,就如何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方法创新,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策略,旨在为促进高校体育教育步入更加科学化轨道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体育 民族体育文化 文化传承 教育创新

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教育緊密结合起来,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民族体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方面具有十分价值,将民族体育文化融入到体育教育当中,应当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方向和趋势。这就需要高校在开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重视对民族体育文化的融合和创新,使高校体育教育步入更加科学化和创新化的发展方向。这既需要高校在开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民族体育文化传承重要价值的认识,而且也要积极探索更加科学、系统、全面的体育教育方法,努力使高校体育教学在传承民族体育文化方面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效。

1 高校体育教育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要价值

作为人类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体育从其本身的特点上体现出民族文化的横向继承关系,可以说是一种民族教育的手段。由于它本身具有较普遍的竞技、娱乐和健身功能,比如武术、气功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等等,都属于民族体育文化。在现阶段,将民族体育文化融入到高校体育教育当中,积极推动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对于推动高校体育教育科学、健康、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方面,高校体育教育传承民族体育文化,有利于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创新。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全民健身运动”越来越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对高校体育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大背景下,通过大力弘扬和传承民族体育文化,对于促进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和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通过传承民族体育文化,能够将体育教育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进而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步入更加良性发展的轨道,比如通过将民族体育项目纳入到高校体育教育当中,大力开展拓展教育,可以极大的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朝着系统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也能够使高校体育教育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力推动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将民族体育文化融入到高校体育教育当中,能够使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和创新取得更好的成效。

另一方面,高校体育教育传承民族体育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由于民族体育文化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范畴,将民族体育文化融入到高校体育教育当中,除了可以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和创新之外,至关重要的就是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特别是由于民族体育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团结意识以及文化素养,对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当前有很多高校已经开始重视民族体育文化,通过卓有成效的融合与创新,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比如某高校将武术作为重要的体育教育项目,在开展武术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了中华武术的文化体系,而且也使学生通过学习形相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体育精神,而且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2 高校体育教育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的教育方法

高校在开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特别是要从高校体育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更加科学的教育方法,努力使其取得更好的成效。要想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更好的传承民族体育文化,除了要给予高度重视之外,还要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和探索,努力使其取得更好的成效。

一是完善高校体育教育课程。高校在开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要想更好的传承民族体育文化,最重要的就是要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高校体育教育课程方面狠下功夫,使其更具有文化传承性。这就需要高校除了要对现有的体育课程进行系统的整合之外,要对民族体育项目进行有效的融合,使其能够在高校体育教育课程体系当中占有一定的份量。这就需要对民族体育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调查和分析,结合学生的特点以及兴趣,有针对性的开设民族体育项目。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从运动性、娱乐性、趣味性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对于武术、太极、气功等民族体育项目,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要对项目本身进行教育之外,还要对民族体育文化进行传播,既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精神,而且也要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怀。

二是创新高校体育教育模式。作为人类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体育从其本身的特点上体现出民族文化的横向继承关系,可以说是一种民族教育的手段。高校在开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要着发于更好的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积极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模式创新,努力使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取得更好的成效。比如在开展高校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要着眼于提高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性,除了要开展专门化的民族体育项目教学,还应当将视频教学、网络教学、互动教学等有效结合起来,让学生领略民族体育文化的风采,培养学生对民族体育文化的浓厚兴趣;再比如高校在开展体育教育过程中,还应当对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进行有效的开发,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并使其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等等,都能够取得良好的成效。高校还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到少数民族地区对民族体育文化进行调查研究,丰富学生的阅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民族体育文化,以自身的实际行动传承民族体育文化。

三是壮大高校体育教育师资。在高校体育教育中传承民族体育文化,必须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使高校体育教育融入更多的民族体育文化内容。要加大对体育教师的教育和培训,使他们了解和掌握更多民族体育文化,在具体的体育教育过程中,能够将民族体育文化有效的融入到体育教育当中,进而使其更具有实效性。高校广大体育教师也要从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的战略高度,着眼于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切实加大对民族体育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并且积极推动教学方法创新,使民族体育文化能够更好的融入到体育教育当中,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由于民族体育文化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前我国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应当在传承民族体育文化方面狠下功夫,特别是着眼于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融合教育方法,特别是要在完善高校体育教育课程、创新高校体育教育模式、壮大高校体育教育师资等三个方面狠下功夫,努力使民族体育文化成为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大限度提升高校体育教育科学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关树标.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及高校体育教育方法探究[J].戏剧之家,2017(7):239.

[2] 买佳.民族传统体育在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发展与经验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16.

[3] 路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大学课程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

传统体育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在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推动高校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但是,高校音乐文化教育工作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加强整合,同时应该重视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实现高校音乐教学的快速发展,进而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综合运用能力。

关键词:传统音乐文化 高校 音乐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在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高校音乐教学能够带给学生积极的正能量,还能陶冶他们的精神生活。在大学音乐课堂教学中,逐渐融入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可以促进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希望通过研究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为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一、传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传承优秀的音乐文化

我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大国,具有独特的音乐文化资源,传统音乐文化是民族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来说,没有音乐就失去了灵魂。传统民族音乐可以将民族文化的特色展现出来,帮助大众了解我国音乐史的发展进程、民俗民风、地理风情等。因此,要想将民族精神发扬光大,把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下去,就必须把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音乐教学中,这样才有利于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弘扬。

(二)丰富高校音乐教学

在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系中,义务教育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只有在大学阶段才会对音乐教育体系进行系统的学习。其中,对传统音乐的学习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对传统音乐的学习,掌握其中的精髓,才能更好地学会运用。在高校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受到教学条件和方式的限制,教学的模式比较单一,在课堂上只重视学生的发声练习,缺少理论指导,特别是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运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优势,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利用教学交流方式将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民间艺人邀请到课堂进行讲课,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的音乐文化。

(三)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

通过高校对学生的音乐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使其掌握更多的音樂技巧。教师在传授知识时把传统民族音乐结合到课堂中,可以弥补教学内容的不足,有利于学生完全掌握教学的重点,把握好优秀传统音乐教育的精髓,进而编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通过使用全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地热爱音乐,了解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学习更多的知识,受到更全面的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全面的音乐人才,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发展我国的音乐文化做出积极贡献。

二、高校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一)重视融入优秀传统音乐内容

在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对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运用,深度挖掘整合传统音乐文化经典,建立以中华传统音乐文化为基础的教育体系。我国的传统音乐底蕴深厚、历史悠久,很多优秀作品享誉世界,应该加强对作品的利用和教学使用工作,强化情感的表达,优秀的音乐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国地域辽阔,很多地区存在不同的音乐文化特点,如一些经典的革命歌曲,就是创作于特殊的时期,反映人们坚强的精神和坚定的意志。应该让学生掌握这些歌曲的历史背景和对各种乐器的使用。在歌曲的教学过程中,融合音乐文化理念,从情感教学入手,把歌曲中包含的精神理想反馈给学生,把传统音乐文化真正地结合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再发挥学生的自身特点,找到属于自身的演唱风格。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融入传统音乐文化,保证本民族传统音乐得到继承和发扬,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紧密的教学结构整体。但我国不同地区的传统音乐都有着自身的文化特点,为了更好地继承传统音乐文化应该保证地域文化和社会文化的有效结合,强化对传统优秀音乐文化的理解。针对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形式,高校应该结合相关的特征进行教学,帮助学生进行音乐文化的创新与融合发展。

(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应该在创新的基础上开展,通过运用传统音乐知识作为基础,结合音乐理论学习的过程,进行实践创新,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刻体会传统音乐文化的强大内涵。高校的传统音乐教育缺乏理论与实际教学结合的方式,更多的是重视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创新学习,削弱了学生学习传统音乐的积极性,这样就应该加强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积极性,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了解不同的传统民族乐器,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高校音乐教育应该主动吸纳传统音乐文化,推动传统音乐文化的快速发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高校音乐教育要在时代发展中取得成绩,必须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借鉴与传承,要在教学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利用传统文化内涵,推动高校音乐教学改革和发展,这样才能为不同时代的改革创新提供支持,获得更多的发展途径。高校要注重将优秀的传统音乐引入到高校音乐教育中,提升传统音乐的影响力,全面推动传统音乐文化的创新发展。当前,我国的高校在音乐教学上采取了文化互融的方式,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保证为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发展创造宽松环境,提高学生学习音乐文化的热情,特别是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合,保留更多的创新因素。

(三)提升教师对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视程度

首先,在高校音乐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音乐教师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解,建设一支具有极强民族音乐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教师应该积极地使用移动网络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现代的技术手段作为支撑,特别是音乐学科,应该积极使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播放世界名曲,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参与热情。其次,在高校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使大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怀有敬畏之情,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学习传统音乐文化的内涵,系统性地对传统音乐文化进行学习,保证学习的质量。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开展学习,充分依托网络资源技术,特别是微课、网课等新媒体形式,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发展中的实践路径

(一)充分利用传统音乐形式和传统乐器

当前,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主要包括音乐理论教学与实际教学等方面的知识。在理论教学方面主要涉及的内容是中国音乐史、民族音乐史、音乐概论等基础性知识。在实践教学方面主要以优秀的传统音乐内容和乐器为主,其中包括二胡、琵琶、古筝等为代表的民族乐器,这些乐器也是需要能够掌握的常用传统音乐乐器。这些乐器能够代表中国的古典音乐文化,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但其中有些辅助乐器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成果不够明显,制约高校的音乐教学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引导,积极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此外,在高校音乐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引用现当代优秀的作品,如冼星海、聂耳等知名音乐家的作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对传统优秀的古典音乐文化运用时,应该使用《长恨歌》《昭君和番》等优秀的经典曲目,这些内容都能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人文修养。应该建立高校音乐教育的文化制度,促进教育课程的培养,广泛开展民族音乐活动的推广和宣传,促进优秀音乐人才的选拔,加强对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视程度。

(二)重视对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

我国的音乐发展历史较为悠久,为世界音乐史作出了积极贡献。高校音乐教学必须重视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知,提高教學成果的利用率,重视对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保证传统音乐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这样才能共同构建高校音乐教育体系,为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保证的同时能够为高校音乐教育提供更多的创作思路,推动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合与交流。传统音乐文化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变化,能够较好地推动音乐教学发展,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要广泛选取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内容,特别是那些与社会民众相关的文化形式,开展相关的音乐教学。

(三)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结合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

在高校传统音乐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对传统音乐的运用和保护,可以适当采用一些西方音乐文化,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高校音乐教学重视使用民族传统乐器并适当与一些西方乐器进行融合,特别是对钢琴和小提琴的使用较为普遍,经常在大型音乐演出中使用,提高了演出效果。高校音乐教学应该充分利用传统音乐文化的内涵,表达全新的音乐形式,并不断从传统音乐中挖掘全新的艺术形式。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对高校的音乐教学起着重要作用,应该科学把握、重点选择优秀的音乐作品传授给学生。把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音乐教学是未来音乐教学的趋势,应该继承和发扬传统音乐文化的特征,保持创新精神,融入时代信息,创作出一些经典作品。高校音乐教学是传承和发扬民族音乐文化的主要阵地,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保持创新教学的模式,制定科学严谨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主动学习。在高校音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的内涵,对音乐事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魏丽莉.关于当前民族唱法问题的几点思考[J].人民音乐,2019(11):12-13.

[2]毛亚雄.民族化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凸显性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18(10):125.

[3]张静.论多元视角下高校音乐教育对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J].中国市场,2018(03):96-97.

[4]张美.高校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影响与建议[J].现代商贸工业,2019(08):102-103.

★基金项目:本文系赤峰学院服务赤峰市经济社会发展应用项目“地方特色儿童音乐剧的开发与推广研究”(项目编号:cfxyfc20182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浦彤伟,女,本科,赤峰学院音乐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声乐教学与表演)

(责任编辑 刘冬杨)

上一篇:化工设备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新闻舆论监督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