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范文

2023-09-16

财务会计范文第1篇

学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年级:

班别:

学号:姓名:2012级税务120320121504873陈宇美

羊城酒业有限公司2008年与2007年

财务会计报表分析报告

一、企业的基本情况

羊城就业有限公司是由10名股东出资组建的企业。基本情况如下: 企业名称:羊城酒业有限公司

地址:广州市西湖路5号

营业执照:020886364

经营范围:酿酒生产及销售

法人代表:黄伟强

税务登记号:440104100543928

开户银行:工商银行广州分行北京路办事处

基本账号:015-1015-6829001

职工人数:126人

业务情况:羊城酒业有限公司生产两种产品--白酒和药酒,分别由基本生产的两个生产车间加工而成。一车间生产白酒,二车间将一车间生产的部分白酒继续加工为药酒,一部分白酒作为半成品出售,药酒为最终产品出售。

该公司2008年度销售额达1亿多,净利润四百多万,比2007年有较大的提高,该公司现正处于一种稳定快速发展的阶段,运营状况良好,前景乐观。

二、营运能力分析

由计算可得到,2007年的存货周转率为3.97,周转天数为91,而2008年达到了9.34,周转天数降低到了39,而行业的存货周转率为5次,周转天数为72天,在2008年周转天数和周转率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说明公司的存货周转相比2007年有所提高,周转速度更快,变现能力更强,营销状况乐观。均好于行业平均水平。

同时计算可得,公司在2007年的流动资产周转率为3.95,流动资产周转天数为92天。2008年的流动资产周转率为13.69,周转天数为27。相比2007年都有所提升,更是远远高于行业平均的周转率4和周转天数90天。说明企业经

营状况良好。公司的资产周转率为5.04,较去年的1.02跟同行业的2.0都高了很多,销售能力相对强。依照此趋势,企业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各方面状况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在未来的运营中将会保持这种势头,企业的资产变现能力将会逐步提升,流动性会逐步变强。但是,公司2008年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为3.41,周转天数105天,比同行业的都高了很多,不利于公司及时收回货款,降低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也增加了坏账损失的几率。

三、偿债能力分析

通过计算得知,2007年的流动比率为0.89,速动比率为0.72,2008年的流动比率为0.88,速动比率为0.44由此可得,2008年流动比率相比2007年有略微的下降,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速动比率也相比2007年有所下降,也均低于行业的平均水平1。由此数据也得知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较弱,并且有进一步减弱的趋势。

同时计算可得,2007年的负债权益比率为0.85,负债比率为0.46,2008年负债权益比率为1.13,负债比率为0.53,两项指标均比2007年有所增加,行业平均负债权益比率为0.8,平均负债比率为0.56。负债比率的提高说明长期偿债能力有所下降,但是仍然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负债权益比率的提高则说明债权人的保障程度有所降低,承担的风险增大。通过计算可得,已获利息倍数为195.42行业平均水平为30,远远高于行业平均。说明公司的长期偿债能力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虽然负债比率有所上升,但是已获利息倍数说明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仍处于较好的境地。

四、获利能力分析

从计算可得,2007年的销售净利率为0.05,资产净利率为0.05,成本费用利润率为0.06,净值报酬率为0.08,

而在2008年销售净利率为0.04,资产净利率为0.27,成本费用利润率为0.06,净值报酬率为0.44。

行业的平均销售净利率为0.07,资产净利率为0.1,成本费用利润率为0.2,净值报酬率为0.38.由数据对比可知,2007年和2008年的销售净利率都低于行业平均的销售净利率,但是相比2007年有所下降,企业可能在运营时没有改进经营管理,因而导致销售额增长但是销售净利率下降。成本费用利润率基本维持不变,资产净利率由原来低于行业平均的0.05增长到高于行业水平的0.27,同时净值报酬率也从原来低于行业平均的0.06增长到高于行业平均的0.44。说明企业的获利能力在过去一年中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说明企业已经通过经营管理将原来的资产利用效率提高了,企业未来将有更大的盈利潜力。

五、总结

从各项数据分析,羊城酒业有限公司在2008年度的运营状况良好,但是仍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公司需要提高自身的短期偿债能力和销售净利率,不能以过多的应收账款来拉动销售额。同时要保持好自身的优势,并继续发扬。

财务会计范文第2篇

【摘要】非财务信息作为信息披露的重要内容,其概念却长期存在争议。银行业的信息透明度要求更高,对其非财务信息内容边界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非财务信息与财务信息互为补集的关系基础上,以全部报告信息为全集确定了非财务信息的边界,并针对银行业的特点对其内容进行了调整。

【关键词】银行 非财务信息 内容边界

信息披露是企业与投资者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投资决策虽主要依赖于财务信息,但财务信息并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银行业的特殊性要求其信息透明度高于一般企业,非财务信息披露的层次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信息的透明度和投资者的判断,对银行自身发展也存在一定影响。在理论研究上,非财务信息的内容特别是银行业非财务信息的内容缺乏科学统一的界定,难以发挥规范非财务信息披露实践的理论指导作用。该领域的研究可以促进银行披露行为的规范,为利益相关者提供相关的、可靠的非财务信息,对上市银行的经济行为进行监督,以更好地发挥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

一、非财务信息内容边界研究综述

非财务信息的概念范围一直存在争议,有关其概念内容的研究呈现出两种思路:一种是罗列其所涵盖的内容;另一种则是从其与财务信息的关系入手,以类似于排除法的思路确定其范围边界。大多数研究都是绕过非财务信息的定义来直接讨论非财务信息的内容,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1、国外主要研究成果

FASB在《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中指出,只有符合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一个项目才能予以确认进入报表;而那些不满足条件被排斥在财务报表之外的、反映公司经营活动的信息就可以定义为非财务信息。可以理解为,非财务信息不单由会计信息系统产生。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在1994年的研究报告《改进企业报告——着眼于用户》中提出企业应披露的非财务信息包括经营业绩信息、企业管理当局对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的分析、前瞻性信息、有关股东、管理人员的信息和背景信息。FASB在2001年的《改进企业财务报告:透视日益增加的自愿披露》的报告中基本赞同了这一观点。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发布的S-K规程采用列举的方法详细规定了报表必须提供的非财务信息。SEC的S-K规程是目前关于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披露最规范的规章,但在其中并没有全面反映企业人力资源、核心竞争力与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要求。

安永于1998年通过问卷调查实证研究列举出了受投资者等利益相关人关注的非财务信息。包括管理层质量、新产品开发、市场状况、公司文化、薪酬政策、与投资者的交流、产品和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8类40种。但安永并没有站在理论的高度对非财务信息的定义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忽略了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非财务信息。

澳大利亚特许会计师协会在1997年发表的一份《报告非财务信息》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广义的非财务信息是指除财务报表和相关附注以外的所有信息,包括叙述性信息和量化的非财务信息,如经营比率、存货数量和雇员数量。

Meek(1995)将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信息概括为三大类:公司战略信息、扩展性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扩展性财务信息主要是指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收入表及现金流量表包含的基本信息以外的财务信息,如分部财务信息、无形资产信息等。扩展性财务信息是对通行会计报告系统所产生的财务信息的扩充。非财务信息主要包括公司背景、生产运作、公司治理等方面的信息。

2、国内学者的主要观点

吴联生(2001)在对会计信息的范围进行界定的同时提出非财务信息。他认为,“会计系统能够提供的是会计信息,它比财务信息的范围要广,它既包括财务信息,又包括非财务信息。但它仅仅局限于会计系统能够提供的特定企业的信息,并不涉及所有信息”。张绪军(2003)认为,会计信息从内容上看,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财务信息是经济活动中有关财务活动的运动状况、变化和特征的反映,与财务信息相对应的信息为非财务信息。李晓龙(2005)提出,“财务信息是以过去引起公司权利和义务变化的交易和事项为对象,经过财务会计系统确认、计量和报告程序而产生的信息以及在此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信息。进入财务会计系统计量的信息必须符合严格标准,而那些不满足条件而未能进入会计信息系统的、反映公司经营活动的信息就可以定义为非财务信息”。

马连福在2006—2008年期间对投资者关系的非财务信息披露指标设计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采用列举方式分析非财务信息的内容方面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成果。王蕙芳(2006)提出了在财务报告框架下的非财务信息的定义:非财务信息是指不以货币计量的,与企业财务状况不存在直接关系,但与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无法进入财务报表内进行确认和计量但有助于理解企业财务信息的各种信息。耿黎(2008)认为会计信息应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财务信息是指那些完全符合可定义性、可计量性、可靠性、相关性的,能够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程序进入财务报表的信息,以及附注中的解释说明和由财务报表扩展而来的信息。非财务信息是指与财务信息相对应的,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与利益相关人相关的,不受公认会计准则约束的信息。

二、非财务信息的内容边界

从上文可以看出,大多数学者赞同“会计信息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观点,并默认了“非黑即白”的逻辑,即非财务信息就字面意思理解应为财务信息的补集。但非财务信息是否只有会计信息中的这一部分,会计信息之外是否还有应列为非财务信息的内容呢?笔者的观点是,会计系统可以提供非财务信息,但非财务信息的提供者不应局限于会计系统,该信息的全集不应局限于会计信息。从FASB对非财务信息的定义中也可看出,非财务信息并不单由会计系统产生。在企业报告内容日益扩充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相关信息被纳入报告的范畴。一些已经达成共识的非财务信息内容,如董事监事的背景信息、社会责任信息等,其提供的主体并非会计系统,也很难理解为会计信息。也就是说,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互为补集,但全集为整个企业报告信息。

在假设整个企业报告信息为全集的情况下,考虑以往的研究结果,根据非财务信息的特点,可以将非财务信息定义分为核心和外延两个层次,具体内容见图1。

非财务信息的核心信息是指以会计信息为全集情况下的财务信息的补集,该部分信息与企业财务状况不直接相关,但与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无法进入财务报表内进行确认和计量,但有助于使用者理解企业财务状况,其基本载体为报表附注等。非财务信息的外延信息是在以企业报告信息为全集的情况下,即企业报告信息里除会计信息以外的部分,基本上涵盖了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信息,包括各种生产经营的历史信息以及预测性战略信息。

基于以上分析,非财务信息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背景信息:企业经营总体规划和战略目标;企业经营活动和资产的范围与内容,所处行业的特点、产品生命周期及产品结构。第二,经营业绩说明:经营活动指标、成本指标、关键经营业务指标、关键资源数量与质量指标。第三,管理部门的分析与讨论: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变化的原因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第四,前瞻性信息:企业面临的机会与风险;管理者的计划,包括影响成功的关键因素;将实际经营业绩与以前披露的机会与风险进行比较。第五,社会责任:环境责任指标,包括资源、环境等信息;人力资源信息,如企业员工构成、员工安全和健康信息以及培训、福利和社会保障信息;企业经营对当地的影响,包括对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就业机会等。第六,核心竞争力及持续发展能力:研究与开发创新能力、员工能力、资源利用情况。

三、上市银行业非财务信息的特点

上市银行作为区别于一般上市公司的特殊企业,在提供非财务信息时,会有一些调整和变动。第一部分的背景信息应加大对资本充足率及结构的披露。第二部分的经营信息中的产品信息应主要考虑贷款及其他业务的披露,并强调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资产的清收。

此外,内部控制和风险是商业银行需要特别加以重视的部分,该部分包括各种风险水平、应对的措施及表外业务的披露。风险水平已经得到监管层的重视并在《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中加以规定。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财务具有自由度大、透明度差的特点,其实质是或有事项,银行最终到底是否发生损失或收益,只有在未来才能得到证实。类似于备有信用证的担保和承诺事项均需对其性质、涉及的金额、发生的条件及概率进行分析并加以披露。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了增强银行表外业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原则,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实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对此问题也做了明确的规定。另外,商业银行也要考虑社会责任问题,如绿色信贷和赤道原则的执行等。

经过调整后的银行业非财务信息内容可通过实证及调查等方法确定其受投资者重视的程度并加以排序。由于非财务信息的很多内容并非强制披露,属于自愿披露的范畴,这会对银行业信息披露的方向起到一定的参考,也是该问题未来的研究方向。

(注:本文系山东科技大学春蕾计划项目(2008BWZ035和2009AZZ06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吴联生:上市公司会计报告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 张绪军:财务报告中的非财务信息概述[J].财会月刊,2003(3).

[3] 耿黎:非财务信息概念及披露内容刍议[J].财会通讯,2008(7).

[4] 马连福、赵颖:国外非财务信息披露研究综述[J].当代财经,2007(7).

[5] 李晓龙: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披露及规范问题探析[J].财务与会计,2005(3).

(责任编辑:胡婉君)

财务会计范文第3篇

摘要:近年来中国军队后勤改革,使中美两国军队所面临的军事经济环境逐渐趋同。本文通过对两国军队财务会计报告的比较,分析了异同点及原因,提出了借鉴美国军队经验改进中国军队财务会计报告的思路。

关键词:中美 财务会计报告 比较

一、引言

财务会计报告目标是人们进行财务会计报告工作希望达到的效果。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与会计的最终目标一致,即向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和可靠的综合性财务信息。财务会计报告目标是会计理论的重要内容,其直接影响到报告主体、报告结构、报表组成、提供信息的范围和质量的设计,进而影响报表要素的定义、分类以及确认和计量等方面的会计政策选择,最终影响财务信息的质量和使用者的利益。因此,会计界极为重视对于财务会计报告目标的研究,并形成了“决策有用学派”和“受托责任学派”两大主流观点。1993年行政和预算管理局(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简称OMB)发布了由FASAB制定的第1号联邦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公告(statement ofFederalFinancialAccountingConcepts,简称SFFACNo.1)——《联邦财务报告目标》。SFFACNo.1详细阐述了美国联邦政府及其部门的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及其所需信息的分类和财务会计报告目标。根据美国DoD FMR中“联邦财务会计准则公告是联邦公认会计准则,所有的联邦部门应该遵循,包括每个国防部部门”(DoD FMR,Vol 1,2001)的规定,美军也要遵循SF--FAC No.1的相关要求。

二、美国军队财务会计报告目标

(一)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是指与报告主体的财务状况、运行情况有直接或潜在利益关系或负有责任的人员和机构。FASAB认为,“联邦政府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可以分成四类:公众、国会、行政人员和计划管理人员”(FASAB,SFFACNo.1,1993)。一般来讲,公众关心其经济利益和福利情况,国会关心资金的提供方式和执行情况,行政人员关心政府的战略计划和政策,计划管理人员关心计划的运作和预算的执行。所以,这四类需要知道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的人员都应成为联邦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DoU FMR规定:“这些已审计的财务报表被期望向计划管理人员、国会、和公众提供信息,借以使之容易评价资源分配效果和评估管理责任及管理履行情况”(DoD FMR,Vol 6B,2001)。尽管DoD FMR没有直接说明行政人员是部级财务会计报告(Depamnental financial reports)的使用者,但事实上美国政府和国防部内部的行政管理人员都需要通过国防部的财务状况评价军队建设和发展情况。所以,行政人员也是国防部部级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美国国防部是联邦政府的组成机构,所以,美军部级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与其他联邦机构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在类别上也是一致的,即:公众、国会、行政人员和计划管理人员。具体到美军的司令部、军、师等各级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出于保密和管理体制上考虑,一般只包括本级行政管理人员、本级计划管理人员、本单位成员、上级计划管理人员。

(二)财务公民报告使用者的信息需求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目的千差万别,因而所需财务信息的要求也多样化。根据《联邦财务报告目标》的解释,美军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一是预算可信(Budgetary Integrity)。所有的使用者都希望知道军费预算情况的信息。公众希望知道国家向军队提供的巨额国防费的预算、执行情况,以及国防部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总统的经济小组和国会的预算委员会需要知道预算的合计情况(预算授权总额、收入和归集的总额、支出总额)为制定财政收支计划和财经政策服务;美军各级行政领导需要利用预算信息整体考虑本单位预算资源的使用效果和必要的调整;计划管理人员需要知道前期预算资源的使用和剩余信息,以及预算资源是否可以通过再次制定计划改变预算资源的用途,以防止违反《反赤字法》和《没收控制法》。二是营运执行(Operating Performance)。公众希望知道国防部各项计划的执行情况,以及提供国防安全所耗费的资源;政府行政人员和国会需要知道国防部所提供的国防安全成果和提供国防安全的可替代成本信息;美军各级行政领导希望知道本单位的各项计划的成果及资产的市场价值等信息;计划管理人员需要知道计划的成本、成果或产量和与计划相关资产的信息。三是管理职责(Stewardship)。所有信息使用者都需要知道军队经济活动对其财务状况的近期和长远影响,即:国防部及其所属机构对军事资产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公众期望通过了解国防部资源的保管和使用情况,判断可预见的未来其国防费负担的增加和减少;政府行政人员和国会希望通过相关的信息判断国防部对其职责的履行情况;军队人员希望知道与其有利益关系的军队福利基金的运作情况,如军事退休信托基金、国防部教育福利信托基金等。四是系统与控制(System andContr01)。所有的信息使用者都需要知道财务管理系统的恰当性和内部控制情况。公众、政府行政人员、国会希望知道其所提供给国防的资源是否受到了严密财务系统和内部控制制度的保护;计划管理人员希望通过提供系统和控制的信息来向其他信息使用者表明其对受托资源的使用是经济、有效的。

(三)财务会计报告目标 财务会计报告目标就是确定的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的财务信息种类。美军财务会计报告以提供预算可信、营运执行、管理职责、系统与控制等方面的信息为目标。根据SFFACNo.1的相关论述,美军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的具体内容是:一是提供年度预算和执行情况的信息。这些信息应该有助于评价:预算资源的取得方式和使用的合法性;预算资源存在的状况;与计划执行成本相关的预算资源的使用情况,以及预算资源状况信息与其他会计信息是否一致。二是提供报告主体资金来源情况、服务成就、成本、业绩、资产和负债管理情况的信息。这些信息应该有助于评价:单项计划或活动的成本、总成本以及成本的变动;与国防部计划有关的成就和业绩、所用时间、成本等;军队管理资产的效率和效果。三是提供财务状况和发展趋势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应该有助于评价:本期财务状况是改善还是恶化;将来是否能够提供同样水平的服务;军队的活动是否对国民现实的和将来的福利有益。四是提供财务管理系统、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的信息。这些信息应该有助于评价:业务活动是否根据预算、财务法律法规和预算授权目的进行,并根据联邦会计准则进行记录;资产是否没有被浪费、滥用和欺诈;计量信息的可信性。

三、中国军队财务会计报告目标

(一)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总后勤部财务部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需要向国家财政部上报,不需要对外公布。据此可以认为,政府部门、中央军委、国防部等是中国军队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其中,政府部门即指财政部,属于外部使用者;中央军委、国防部

则可以视为军队财务会计报告的内部使用者。财政部是国务院下属的职能部门,需要编制国家预算、决算和进行财政管理,因而,财政部需要知道军队各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和最终的成果;中央军委是军队的最高统帅机构,需要进行全局决策,军费的规模和相应的建设效果是其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国防部需要常握军费使用情况,以便能够判断出军队建设的水平,做出正确的国防决策。《会计规则》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上报渠道是“按后勤(联勤)财务供应系统逐级汇总上报”。所以,各大单位及其所属单位的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包括上级财务部门和本级单位。上级财务部门是各级财务会计报告的外部使用者,本级单位的管理人员、事业部门和成员是财务会计报告的内部使用者。上级财务部门需要知道所供单位预算执行过程和结果的信息、财务状况信息及资金使用效果的信息等,以便能够考查过去拨款的适当性和为将来的经费供应提供经验。本级单位的管理人员需要掌握本单位的财务状况,以便在部队建设中做出正确的决策;事业部门需要知道本单位的综合的财务状况,以得知本部门可能获取经费的多少和可能性;单位的每个成员需要知道本单位的经费具体使用情况和军队保险基金的管理方式等信息,以便能进行经济监督和判断个人福利情况。

(二)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会计规则》中没有对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作出表述,但根据信息使用者的目的,可以总结出中国军队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需求信息的种类。一是预算执行情况的信息。包括预算执行过程、执行结果和效果的信息。财政部需要根据军队预算执行结果,编制全国的预算执行报告并向全国人大报告;中央军委和国防部需要根据军队年度预算执行情况作出军事决策;上级财务部门需要知道下级单位预算的执行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其经费支出是否按预算执行和控制其下年度预算打下基础;本单位管理人员可以根据预算执行结果的信息判断出本单位预算与实际执行的差别,以便发现未按预算执行的原因,为将来的财务管理决策和预算决策服务;单位内部事业部门和成员可以根据单位的预算执行结果监督本单位的财务管理,以保护国家利益和自身利益。二是报告主体的财务状况。这部分信息要反映出报告主体在期末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信息,以及财务状况的发展趋势。这种信息实际上是反映了报告主体对其所拥有资产、负债的管理责任履行情况,财政部通过这些信息可以从整体上了解军队对其管理资产、负债应负责任的履行情况;中央军委、国防部、上级财务部门可以考查报告主体对经费的使用效果;单位内部事业部门和成员可以知道本单位的财务发展趋势,可以对财务管理进行更好监督。三是实物资产的保存状况。实物资产是在管理上最容易出现漏洞的部分,由于中国军队会计并没有将全部实物资产纳入会计核算,所以财务会计报告中应该提供实物资产的相关信息。四是会计规则和内部控制制度。会计规则和内部控制制度是财务会计报告信息形成的主要控制机制,会计规则和内部控制制度的适当性直接决定着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因而,所有的信息使用者都需要知道报告主体所遵守的会计规则的内容和内部控制制度,以判断财务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是否可靠和相关。另外,报告主体也希望提供会计规则和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信息以表明其对经费的使用是合法、合规、合理、有效的。

(三)财务会计报告目标《会计规则》没有直接提出财务会计报告目标,但在会计报表组成和具体内容上可以看出中国军队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会计规则》规定:“会计报表由主表、附表和报表说明三部分组成,主表包括资产负债表、预算经费收支报告表、预算外经费收支报告表、其他经费收支报告表,附表包括预算经费支出明细报告表、库存物资明细报告表、固定资产明细报告表。”通过对这七张报表的格式和项目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军队财务会计报告以提供以下信息作为具体目标:一是提供报告主体财务状况的信息。这些信息主要通过资产负债表项目反映,报告主体提供的这部分信息应该足以使信息使用者对报告主体的财务状况进行正确评价。二是提供预算执行结果的信息。这部分信息主要通过预算经费收支报告表、预算外经费收支报告表、其他经费收支报告表、预算经费收支明细表的项目反映,报告主体提供的这部分信息应该足以使信息使用者了解报告主体执行预算和预算执行结果的情况。三是提供实物资产的信息。这部分信息主要通过固定资产明细报告表和库存物资明细报告表反映,报告主体提供的这部分信息应该足以使信息使用者了解实物资产的保存状况及现有存量的合理性。

四、中美军队财务报告比较分析

(一)中美军队财务报告共同点 一是中美军队部级财务会计报告的信息使用者均包括行政部门或人员、最高军事机关和内部管理者;其他级别财务会计报告的信息使用者基本相同,包括上级业务管理部门、本级管理人员和报告单位的成员。中美军队财务会计报告都需要向财政部呈报,财政部是政府的职能机构,因而其行政部门或人员(美国的总统和国务院、中国的国家主席、总理和国务院)都可以成为军队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另一方面,行政部门或人员都需要了解军费的使用情况,以作出正确的行政、预算等决策;最高军事机关要对全军的全面建设负责,军费的投量、投向直接决定着部队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因此,最高军事机关必然是军队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总部级单位的管理人员成为报告使用者的原因是他们需要做出全局性的决策,通过使用财务会计报告可以正确评价过去所做决策的适当性和为未来决策指明方向。其他级别报告主体的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相同的原因在于:军队内部具体单位的经费使用具有保密性,因此,其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只能是上级业务管理部门和本级管理人员和单位内部的成员。二是中美军队财务会计报告的信息使用者均要求提供预算执行情况、报告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系统内部控制方面的信息。军队是国家机器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而且最终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因此,军队对军费的使用就成为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其实质就是人民群众向政府提供资金,政府又授权军队开支其中的军费部分。这中间共有三个层次的代理关系:第一层是人民群众与政府之间;第二层是政府与军队之间;第三层是军队上级单位与下级单位之间。正是因为这三个层次的代理关系存在,信息使用者就需要根据预算执行隋况、报告主体财务状况和系统内部控制等方面的信息来判断“代理人”是否合法、合规、经济、有效。其中,预算执行情况表明报告主体经济活动与预算的符合程度,报告主体财务状况信息表明其经费使用的效果,系统内部控制信息表明报告主体所提供信息可信度。三是中美军队财务会计报告主体均将提供年度预算的执行情况和报告主体财务状况的信息作为具体目标。军队财务会计报告目标是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与报告主体提供信息意愿、能力的统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财务会计报告主体财务状况均是信息使用者所希望得知的重要信息,所以,报告主体有必要提供这些信息。此外,预算执行情况和财务状况的信息比较容易在报告主体的会计账簿中找到并概括出来。

(二)中美军队财务报告不同点分析一是中国军队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不包括人民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简称人大),美

军则明确提出公众和国会是信息使用者。美国所称的公众与国会,在中国与之对应的是人民与人大。中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财政部是国务院的职能部门,每年需要向全国人大提交上年度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内容必然包含军费这一部分,所以,中国军队财务会计报告信息的最终使用者也包括人民。但中国军队不必向全国人大直接提交财务会计报告,人大就不能成为直接的信息使用者,所以,不能把人民和人大视为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美军财务会计报告需要向国会的预算委员会呈送,所以,国会就成为直接的信息使用者。而且,美国国会具有立法权,其权力相当于中国的全国人大,所以,美国公众也相应成为美军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二是中国军队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未要求提供营运方面的信息,美军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则要求提供营运执行情况的信息。美军的许多活动都具有商业性,既包括直接对外的经营,也包括为军队内部提供保障的活动。如美军分别在陆海空三军成立了资本营运基金,作为商业型保障的运作资本金。美军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要求提供营运执行情况的信息是由于美军商业性活动的大量存在。中国军队一般不准许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只允许部分单位可以通过合理合法的方式对外提供有偿服务。这部分有偿服务活动都是有条件的单位自己组织的,其经营状况上级一般不具体干涉,其经费收支情况在预算军队会计中只需以总额的形式反映。三是中国军队未把提供经费来源情况和系统与控制信息作为具体报告目标,美军则把提供这两个方面的信息作为具体报告目标。中美军队除了财务会计报告之外,均要编制预算和预算执行报告(中国军队称为预算和决算)。预算和预算执行报告足以提供经费的来源情况方面的总额信息,但对于具体单位、具体计划的经费来源、使用、结余情况仍然需要通过财务会计报告反映。美军的大部分计划、活动都要求计算成本和成果,经费来源情况是进行计算的基础,所以需要提供这方面的信息。中国军队大部分经济活动不要求会计考查成本和成果,所以,中国军队没有也没有必要把经费来源方式等信息的提供作为具体报告目标。此外,从具体经费来源上讲,鉴于中国军队财务会计报告基础仍是修正的收付实现制,也很难直接从会计系统中提取各期间经费消耗的来源渠道及多少的信息。系统与控制是决定财务会计报告信息是否可靠和相关的重要条件。中美军队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都需要这方面的信息,美军通过对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审计,以提出审计意见的形式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系统与控制方面的信息。中国军队财务会计报告没有要求进行审计这一程序,所以至今没有较好的提供系统与控制信息的方式。四是中国军队把提供实物资产信息作为具体报告目标,美军则没有单独列出。中国军队会计对实物资产的控制还不够严密,实物资产计价挂账未全面实行。而且,军队会计对固定资产、库存物资的处理采用收付实现制,无法对其计提折旧,这很难对实物资产进行全程控制。为此,在财务会计报告中单独报告实物资产的财务状况和保存情况显得十分必要。美军财务会计报告基础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相对来说对实物资产管理要严格一些,因而,美军只在财务会计报告附注中说明各类实物资产原值、折旧、净值方面的信息,而中国军队报表把固定资产的信息单独披露。

(三)中国军队财务会计报告目标改进思路笔者认为,中国军队财务会计报告目标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一是继续以提供预算执行情况、报告主体的财务状况、实物资产方面的信息作为子目标。这些子目标提供的信息反映了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也是报告主体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且,中国军队会计在管理实物资产方面还有欠缺,通过财务会计报告提供固定资产和库存物资等实物资产的信息,可以加强对实物资产管理的监督。二是引进权责发生制并以提供经费来源情况的信息作为子目标。每个会计期间,报告主体的经赞支出来源有前期余额、前期预拨款、本期拨款、以前各期已支出但未耗尽的资产等。提供经费来源情况,可以使信息使用者更容易理解报告主体的经费开支状况和财务状况。如何实现这一子目标,就需要对报表组成进行重新考虑。三是以提供系统与内部控制方面的信息作为子同标。财务管理和会计系统是否完善,是否有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各项政策的落实,直接决定着财务会计报告的可靠性,不可靠的信息也就谈不上相关性,因此,报告主体要想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可靠性强和相关度高的财务会计报告信息就有必要把系统与内部控制制度的信息反映出来,需要完善现行的财务会计报告结构。

(编辑 刘 姗)

财务会计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国家新形势发展背景下很多的企业面临着世界经济的全面挑战。因此,需要加强自身的企业管理水平,保证整个企业能够长治久安。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中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将两者融合应用,才可以提高整个企业会计管理工作能力的全面加强。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务会计;融合分析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促进实现信息的全面共享,并针对各种资源实施全面整合,传统模式下的财务会计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的企业发展需求,为了使经营管理以及决策层能够准确掌握企业内外市场发展状况和经营现状,需要针对经营管理策略进行及时调整,财务会计朝管理会计转型已经成为当下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选择。

1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

1.1 财务会计的概念

财务会计是对企业会计信息的核算与监督,针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盈利能力等经济信息进行全面仔细的分析,为企业提供充分有效的决策信息,并积极地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充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其主要工作任务是通过一系列的会计核算程序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控和核算,为企业提供科学的财务会计核算信息,并最终编制出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财务报表,以此来影响决策者的经营行为。

1.2 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是近年发展起来的热门领域,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同属会计体系,但二者的作用及形式都有较大的区别。管理会计侧重点不再是面向财产资金运动的核算工作,而是站在企业发展战略高度上,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进行实质性结果分析,以财务视角对生产经营决策进行评价,反映出各项决策的财务效果优劣情况,为管理层经营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因此管理会计更加注重于管理决策而非事后核算。此外,管理会计对企业找准自身定位并發展核心竞争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现阶段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网络信息技术给现代化生产经营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何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找准自身定位并配以科学合适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战略决定了企业生死存亡,而管理会计正是以财务视域对企业生产经营进行强大的辅助,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保驾护航。

1.3 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融合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在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今天,管理层除了需要财务部门为其管理好资金走向及对经济业务进行记录外,还需要财务部门通过报表分析、预算管理、绩效考核、风险防范等管理会计手段,为管理层提供更多的决策参考依据。财务会计的主要任务就是对企业在生产、销售等所有过程进行详细、及时地记录,为企业管理层提供最终的会计报表,它的产生是为了满足股东、主管部门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所谓管理会计是在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财务数据进行分类、加工,通过一定的管理会计方法为管理层提供一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企业通过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进行融合,可以有效地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为企业增加更多的经济利益。首先,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可以使财务人员主动地深入到生产经营的各个流程,为规范生产经营流程提供更多的信息,长此以往,使企业财务人员开始转变思维模式,逐步实现财务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其次,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进行融合后,还会使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得到提升,特别是使企业生成的会计数据更加与经营业务进行融合,为管理层改进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更加有用的数据。最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进行融合后,企业通过ERP管理系统将财务数据信息与管理会计数据信息进行整合,提高了信息在企业间流转的效率。

2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相关性

2.1 工作目标与服务对象具有一致性

站在服务对象和工作目标的角度上,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具有一定程度的统一。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诸如社会公众、债权人、企业管理者以及投资人等都是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主要服务对象。虽然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在核算方法和业务内容层面存在偏差,但是其服务领域以及主要的工作形式也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例如,两者都是属于企业会计的服务领域范畴,其工作形式主要集中在对营收数据的加工和财会信息的处理上,从而共同实现企业经营决策成果和企业的财务状况的评估目标。在业务处理模式方面,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都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连续性,能够为企业运营管理提供有效的服务。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处于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对于会计管理体系和业务处理模式的改革以及对企业管理体系的创新是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需要合力解决的问题。

2.2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可以帮助企业节约生产经营成本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有效融合后会赋予企业健全高效管理职能,帮助企业节省人力资源成本。二者融合之后财务会计人员思维变革管理意识有所提升,相关财务工作流程优化,并将财务会计部门过去从属后勤管理上升到战略层面的管理职能,拉近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联系,将财务管理控制融合到生产经营流程中,从而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

3 新形势下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现状分析

3.1 企业会计信息未能实现内部共享

在企业实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过程中,会计信息在企业之间的共享是决定融合成败的关键,财务会计生成的数据可以为管理会计的分析工作提供准确的数据。管理会计通过对财务会计数据进行分析、汇总,为管理层提供决策的有用依据。传统的财务管理只注重按照财务管理制度对经济业务进行核算,未能对报表分析等管理会计工作给予必要的关注,管理会计对会计信息的需求量远远大于财务会计,这就会导致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时,在信息交流以及共享上容易产生分歧,阻碍了两者的融合发展。

3.2 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有效融合必须要有企业管理层的支持,更要高素质的会计人员作为融合的基础。只有高素质的会计人员才能充分认识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好处,包括对企业及自身职业生涯发展。但实际发展过程中,会计人员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认识仅局限于融合的弊端。例如,二者融合带来工作压力与工作内容剧增,加上部分会计人员对原有的工作模式已十分熟悉和适应,一旦改变工作模式需要长时间的磨合甚至需要付出翻倍的精力与时间,由此而产生对融合的抵触和偏见。这与会计人员传统固化的思维模式息息相关,同时也说明了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及综合素养都有待提升。

3.3 企业财务制度不完善

在新时代下,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与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就是强调在企业会计业务中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进行融合。但是根据两者的现状来看,将两者进行融合的理论缺失,体系不成熟,还没有将融合上升到应有的高度,缺乏有凝聚力的核心支撑。而且,国内的很多学者还不是很赞同这个观点,这就使两者的融合更加困难,管理会计灵活性很强,比较重视数学的应用。

4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应用

4.1 优化财务人员专业技能

会计工作在企业发展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内容,会计工作可以针对具体的经济活动实施准确计量,但在智能信息技术持续发展背景下,经济活动行为逐渐和互联网技术密切联系起来,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会计技术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有效工具。至于管理会计以及财务会计两者之间主要差异便是管理会计更为重视企业未来经济状况的管理预测,而处于智能化时代背景下,相关财务人员可以针对财务工作实施快速核算,使财务会计工作内容得到进一步简化,能够促进会计工作重心朝着管理会计方向偏移。而财务会计也会进一步缩小为简易管理的高质量工具。辅助会计能够顺利完成企业经济管理和预测。财务人员在具体工作实践中需要保持持续性学习状态,做好财务知识的应用和积累工作,这也是全面提升财务人员专业实力的有效措施。为了更好适应新时期智能化时代下企业财务管理要求,财务人员需要联系智能化信息特征,主动学习和管理会计相关的各种内容。而在财务学习方面,财务人员除了需要全面掌握管理会计相关知识以外,同时还需要不断积累管理会计经验,正确认识智能化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发展价值。

4.2 建立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共享机制

建立健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财务信息共享。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相互融合之下,不仅能够使企业管理更为方便科学,同时也能够及时掌握企业财务信息,有效提升企业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因此,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全面发展,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不入精髓,我们在学习西方先进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经验的同时,也要发展适合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会计制度,构建财务会计体系,围绕价值提升与价值管理的本质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二者本质上都是实现企业的价值提升的,相互统一、促进,形成新的管理会计综合体系。

4.3 发掘优势形成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契机

由于过去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相互割裂独立的,实现二者融合必须要有合适的契机及连接桥梁,因此要剖析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优劣势及连接点,使二者自然而然实现融合,减少融合阻力同时也为相关工作人员减少压力。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最大的阻力是人员理念及思维模式,包括企业管理层及会计相关人员。因此企业应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发展的优劣势呈现给相关人员,结合市场发展和行业竞争状况及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分析二者融合的必要性,剔除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冗余部分保留核心功能,从而发挥出二者融合的最佳优势。此外,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同属会计体系,发挥出管理会计的作用必须利用财务会计知识技能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辅助。因此会计基础是二者之间的同心圆点,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一契合点,以点带面铺开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之路。

4.4 通过引进现代信息技术强化企業财务管理能力

目前,企业会计工作需要处理的财会数据日益剧增,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量也不断提升。企业管理者应该积极引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更换先进的会计信息化设备,提升会计工作的实际效率。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人员只有具备较强的数据核算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才能做好复杂的财务信息管理工作,体现财务管理系统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此外,为了拓展财会工作人员的信息共享渠道,企业管理者应该重视数据管控机制的信息化建设,提升财务数据核算手段的有效性,通过构建完整的信息管理体系,将不同领域和阶段的财会信息处理工作联系起来,确保数据处理和整合的效率。与此同时,为了帮助企业准确预测未来市场发展趋势,财会信息处理体系还需要将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信息进行分类,确保数据信息的编辑和录入工作的可靠性。各个部门进行对接的信息目录需要重视设置一致的分类方法和编码格式,满足不同部门经营管理的需求。

5 结语

现阶段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创新,很多的新技术逐渐的被应用到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中。由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融合发展是当前企业面临的重要局势,只有了解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将融合发展作为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才可以实现整个企业管理工作的全面优化。

参考文献

[1] 刘会朵.简析新形势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发展[J].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18(12):20.

[2] 唐黎黎.试析新形势下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J].现代经济信息,2019(7):291.

[3] 王陆航.论新形势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途径[J].现代经济信息,2019(18):23.

作者简介:邵明华,(1970.10),男,汉,高级会计师,财务会计管理。

财务会计范文第5篇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1项企业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企业具体会计准则,这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施行;力争在不长时间内,在所有大中型企业执行。

之前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是在1992年制定的,当时的企业会计准则主要是为了适应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变。2001年我国正式签署协议加入世贸组织后,对会计改革又提出了新的挑战,并且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进行,这套企业会计准则渐渐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了。因此,近两年中国对已有的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建立起一套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财政部部长金人庆说,与原有的准则相比,新准则体系的最大特点是它实现了与国际相关准则的趋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对外开放水平。

2000年12月29日财政部出台了《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先在股份公司执行,2002年在所有外商投资企业执行,同时鼓励国有企业执行,到2005年底之前,国资委监管的所有中央企业全面执行会计制度。除此之外,还有针对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投资公司和基金公司的业务《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同时,为了规范小企业会计行为又发布执行了《小企业会计制度》。这样,我国的会计制度体系从原来的13个行业会计制度转成现在的《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三个制度,基本涵盖了全国各类企业。

目前我国采纳国际惯例制定会计准则,形成准则与制度并存的格局。

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都是由财政部根据会计法予以制定,都属于同一层次的法规,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两者的基本目的也是一致的,即对企业会计核算进行规范。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基本内容应该是一致的,这样才不致造成执行过程中对两者的无所适从。但从新企业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比较中发现,新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在基本内容上显然仍然有其不一致之处。

现在,将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与1992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旧准则)以及2000年《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会计制度)中基本假设,会计原则,会计要素作比较,对于更好的理解和应用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具有更好的指导作用。

一、会计假设的新旧准则与制度的比较

旧准则有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个假设。新准则的规定增加了权责发生制假设。会计制度仍然规定为四个假设。

(一)会计主体比较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会计制度的规定与旧准则相同。

(二)持续经营假设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新准则规定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

会计制度的规定与旧准则相同。

(三)会计分期假设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期间分为,季度和月份。,季度和月份的起讫日期采用公历日期。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期间分为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的报告期间。

会计制度的规定概念与新准则相同,但将会计期间分为,半,季度和月度。,半,季度和月度均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半,季度和月度均称为会计中期。所称的期末和定期,是指月末,季末,半年末和年末。

(四)货币计量假设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以选定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的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境外企业向国内有关部门编报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新准则仅仅规定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对记账本位币未作规定。

会计制度的规定与旧准则相同,并且规定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二、会计原则的新旧准则与会计制度比较

旧准则规定有十二项一般原则,即7个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真实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重要性,明晰性)和5个计量和确认原则(实际成本,配比,权责发生制,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谨慎性)。新准则为了与财务报告的目标相协调,将会计原则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与目标相协调,命名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对原基本原则分别作了补充和完善,更加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将2001年1月1日实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中“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的原则纳入基本准则;同时突出相关性,弱化可靠性原则。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和一致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十三项基本原则,在旧准则的基础上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一)维持不变并加以修改补充的会计原则

1、可靠性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即真实性,又称客观性。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由此可以称为可靠性。

会计制度规定:在旧准则的内容上增加了现金流量的反映。

2、相关性

旧准则规定: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新准则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这一原则规定也是财务报告的目标,作为相关性强调了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需要。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3、可比性和一致性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确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情况,变更的原因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在财务报告中说明。

新准则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将会计处理方法改为会计政策,这比会计处理方法的口径更宽,并且强调了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和不同企业同一时期会计政策的选择应当保持一致,

会计制度规定:与旧准则规定相同,强调为如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内容和理由,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以及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等,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4、及时性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

新准则规定: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

5、明晰性

旧准则规定: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新准则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围绕着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强调了对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的服务。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6、谨慎性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以发生的损失和费用。

新准则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

7、重要性

旧准则规定:财务报告应当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于重要的经济业务,应当单独反映。

新准则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的要求,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

(二)修改变化的会计原则

1、权责发生制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新准则在第一章作为权责发生制假设来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将权责发生制原则变化为权责发生制假设。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2、配比性

旧准则规定: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

新准则无此项原则。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

3、历史成本

旧准则规定: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

新准则无此项会计原则。而是在会计计量中,针对会计计量属性规定了历史成本的定义。即历史成本是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并且强调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的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其后,各项财产如果发生减值,应当按照本制度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者外,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

4、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仅与本会计相关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相关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

新准则无此项规定。

会计制度规定:基本与旧准则相同,增加本(或一个营业周期)以及几个会计(或几个营业周期)的界定。

(三)新增加的会计原则

即新增加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旧准则无此项规定。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三、会计要素的新旧准则与会计制度比较

会计要素始终不变的是仍然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会计六大要素,新准则的突出点是针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都作了明确,强调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来确定会计要素。

(一)资产

旧准则规定: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并将资产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六类,并详细分别定义,解释,说明。仅规定了资产的定义,没有关于如何确认资产的内容

新准则规定: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删除资产具体分类的内容,该内容由各相关的具体会计准则做出规定。强调资产的三个特征:a)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形成的;b)必须由企业拥有或控制;c)包含未来经济利益。满足资产定义的同时,应同时满足:a)与该项目有关的经济利益已很可能流入企业;b)该项目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的计量,才可确认为资产,在资产负债表内列示;仅符合资产定义但不符合资产区确认条件的项目,在附注中作相关披露。

会计制度规定: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二)负债

旧准则规定: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将负债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并对其分别做出详细规定仅规定了负债的定义,没有关于如何确认负债的内容。

新准则规定: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删除负债具体分类的内容,该内容由各相关的具体会计准则做出规定。强调负债的三个特征:a)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形成的现实义务;b)义务包括法定义务和推定义务;c)义务的履行必须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满足资产负债定义的同时,应同时满足:a)与该项目有关的经济利益已很可能流出企业;b)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出能够可靠的计量。

会计制度规定: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三)使用者权益

旧准则规定:所有者权益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明确定义所有者权益包括:企业投资人对企业的投入资本以及形成的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等,并对各项作了具体解释。

新准则规定: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未对如何具体分类做出规定,仅规定企业应当将所有者权益与负债进行严格区分,不得相互混淆。

会计制度规定: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或者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

(四)收入

旧准则规定:收入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或者提供劳务等经营业务中实现的营业收入。包括基本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新准则规定: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会计制度规定: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收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者客户代收的款项。

(五)费用

旧准则规定:费用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耗费。将费用分为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

新准则规定: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的姑娘发生的对象化的费用构成产品或者劳务成本,在确认产品或劳务收入时,计入当期损益;无法对象化的费用直接计入发生当期损益。

会计制度规定: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

(六)利润

旧准则规定: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

新准则规定: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包括营业利润,投资收益,利得和损失等。利得指收入和直接计入所有者项目外的经济利益的净流入。损失指除费用和直接计入所有者项目外的经济利益的净流出。

财务会计范文第6篇

[摘 要]现阶段社会发展迅速,经济也在随着社会大发展而不断的变革,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计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会计的领域当中,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是会计行业中我们比较常见的两种类型。税务会计面对的主要是我们国家的税法作为主要的考量依据,所以税务会计的主要原则都是根据税法来制定的。那么也就是说税务会计就是税法在会计当中的具体体现。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完全不同,它主要是以会计所具有的原则作为主要的标准,相对来讲财务会计的原则会更加精准,而且它的适应能力也会更强一些。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的话,税务会计要比财务会计的硬度强很多。也就是说,如果纳税人员在纳税的过程中违反了相关规定,那么就要接受相应的惩罚。如果将二者的原则进行对比的话,在会计领域中会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税务会计原则;财务会计原则;比较;探讨;思考

作为一名从事会计行业的工作人员来讲,不论是哪一种类型哪一领域当中的会计,都要严格的遵守会计行业的相关规定及具体原则。会计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它属于一门边缘的学科,是会计学与税务学的有积结合。所以不论是对于会计学还是对于税务学,都具备了一定的原则性。同时现阶段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将这种独特的原则展现出来,那么在这个过程中,税务会计主要是以税务活动的实施为主,而财务会计所体现的原则主要是与企业发展的具体情况为主,将企业的整个发展过程充分的体现出来。所以本文主要就税务会计原则与财务会计原则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这对会计业务的落实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1 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基本含义

在会计行业当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这两个词,那么具体指什么呢?所谓税务会计指的就是,结合会计学当中的具体内容以及相关理论,对纳税人应该缴纳的税款所形成的申报、纳税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综合体现及有效监管的一个部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纳税活动的顺利实施,并且落实到每一个环节当中,让纳税人员能够自觉地进行依法纳税的一项具有专业性的会计学科。其主要是遵守着“税法至上”的基本原则,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税法的具体内容进行判断并针对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正,让纳税人员能够自觉地承担纳税的义务。[1]那么,所谓的财务会计主要就是指,在企业进行运营的过程当中将各项活动进行有效的落实,对于整个过程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监管并进行相关内容的核算,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为工作人员提供整个企业的准确的运营信息、以及资金变动等各种信息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标准以及相关管理体系。另外,在整个企业进行发展的过程中,财务会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准确的运营信息,而且还提供了各种决策的依据。所以我们可以说财务会计是整个企业与外来投资人员的交流平台,为企业今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 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这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具体的区别

2.1 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之间的联系

在会计行业中,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是最为常见的两种类型,这二者之间存在了一定的区别,但是他们之间也建立了一定的联系,其主要体现在以下这几个方面。首先税务会计信息就是将财务会计信息作为主要的条件。那么也就是说,是利用来建立的财务会计体系,在企业当中已经具备了比较完备的“数据库”而这个“数据库”不仅能够为企业提供整个财务部门的真实状况,而且还能为企业处理工作的基本信息。[2]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来看,有很大一部分国家都存在着将将企业当中的会计数据库当作基础,然后再结合我国税法的具体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其次,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具有一定的协调性,其主要体现在企业当中对外编制的财务报表當中。主要原因是因为企业的财务会计会收到税务会计的影响,甚至我们举一个例子,在对一个企业的所得税的具体数据进行核算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了专项财政资金能够递延五年再缴纳税款,那么在财务报表中就会出现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情况。

2.2 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这二者之间的区别

在叙述完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后,我们再对它们之间的区别进行深入的探究,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二者之间的目的是不相同的,税务会计主要体现的作用就是对于整个企业经济收入情况的有效监管,确保纳税人能够依法纳税,保证国家的税收方面的权益。而财务会计与其不同,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加深投资者对整个企业资产的具体情况的了解。在企业当中建立财务会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将整个企业的具体情况真实的展现在相关部门的面前。[3]其次,它们之间的前提也是各不相同,例如纳税的主体与会计的主体完全不同,那么纳税的年限与会计的分期也是各不相同,所以税务会计的基本前提是年度的会计核算,而这项内容在财务会计中是完全不具备的一项基本前提。最后,他们之间所尊崇的原则也是各不相同,并且他们之间的服务目的也不尽相同。所以基本原则决定了方式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为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了一定的操作依据。

3 税务会计原则与财务会计原则进行比较

3.1 对历史成本原则进行对比

所谓历史成本原则指的就是会计在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记录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获取的成本为主要的计量标准。为了能够将企业的现阶段的财务情况准确的表达出来,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要将历史成本原则进行摒弃。例如一些固定资产色评估增值,或者是一些资产用于公允价值入账等情况,这些对于会计来讲都属于比较正常的调整,可是在进行税务处理的环节当中,就认为这不是正常的调整,因为税务都是根据账户上原有的数据来进行清算的。所以长久以来,历史成本都是一直坚持一直肯定的,因为纳税本身就是一种法律行为,虽然历史成本原则不能对企业的资产价值,但是它具有很强的确定性而且它有理有据,能够为纳税带来很大的调整事项。

3.2 与权责发生制原则之间进行对比

作为一个企业的会计,在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应该时刻秉承着与会计相关的原则,将职责发生的具体机制作为一个标准,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对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充分的展现,而对于税法来讲,主要是对于企业资金的收入付出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调整和核实审查。同时权责发生制还是受到了税法的肯定的,所以为了将企业当中的真实情况反映出来,企业的会计在账目整理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估计,而税法对于这种估计还持保留状态。所以,估计会对应得税产生一定的影响。

4 对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这二者进行协调

4.1 对协调发展的意识进行强化

在会计学当中,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都属于会计学繁衍出的产物,但是二者之间的侧重点不同,所以会出现一定的偏差。甚至会出现比较难懂的差异,那么就有可能造成在无意之间违反税法的情况。所以要对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这二者建立一个和谐的关系,树立一个和谐发展的理念,才能夠加强企业的经济发展水平。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且也得财务人员要在针对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根据二者的基本特点对问题进行解决,确保税法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证税法的合理性。

4.2 对税务工作进行科学的规划

在我们国家当中,有各种类型的产业,而且大都经济结构复杂,这对税务工作的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那么,就现阶段我国的税务行业的具体情况,首先要对其进行有效的规划,才能够保证税务工作的顺利实施。同时对于一个企业来讲,要及时的缴纳应缴的税款,对税务进行合理的规划,减轻整个企业的税务方面的压力。而且与财务工作相比较,税务是比较复杂的,所涉及的内容也比较广泛,那么作为一名税务工作人员就要承担应尽的责任,确保自己的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

5 结束语

结合上述内容我们发现,虽然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在原则方面有很多的不同之处,而且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它们的侧重点也不相同,但是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特性。所以在实际进行工作的过程中,要将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样才能充分的发挥出具体的作用。那么,想要将二者进行完美的结合,就要对对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含义进行具体的分析,确定它们之间的具体目标,并给与正确的引导和规划,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勤来, 李兴满. 税务会计原则、财务会计原则的比较与思考[J]. 商场现代化, 2017(11):164-165.

[2]顾仁祥. 税务会计原则、财务会计原则的比较与思考[J]. 现代营销(下旬刊), 2017(12):176.

[3]施夏璎. 税务会计原则和财务会计原则的比较与思考[J]. 中国总会计师, 2017(7):92-93.

[作者简介]陈优蓉(1969-),女,福建仙游人,本科,研究方向:会计及审计。

上一篇:财务制度范文下一篇:茶馆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