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程教学论文范文

2023-09-16

专业课程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高职机电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项目教学法能解决传统教学方法的诸多弊病,因此本文对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步骤、如何增强其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高职;机电课程教学

1.前言

项目教学法有助于培养更多理论水平高且动手实践能力强的人才,高职院校在机电专业课程教学中应该大力实施,才能不断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2.项目教学法概述

项目教学法最早出现在欧洲,顾名思义,是指老师利用项目来对学生传授知识,通过合理的项目选取,每个学生分配得到一定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老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和解惑,总体项目完成之后再进行总结评价,使得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经验以及进步。

在这种类型的教学方法中,学生不再是单纯的机械的学习课本中的知识,而是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权利,在项目任务的驱动下,有了清晰的学习目标,激发出主动钻研的动力。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来说,学生的文化基础并不是太深厚,而机电专业实践性强,相關教材中的讲述复杂,学生在平时对于复杂的机械零部件等接触的并不多,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比如学生就很难想象的出三相异步电动机或者车床加工到底是什么样,这样对于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无益。在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时候,不仅学生能力得到提高,老师对机电专业课程也能够有更深一步更全面的理解,从而能更好地向学生讲解知识点,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此同时,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一个项目,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充分互动,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也能营造出一个更好的学习氛围。

3.项目教学法在机电课程中的实施步骤

首先,要选择针对性强的合理化的项目,老师应该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情况进行选取。

其次,将项目任务布置给学生,其中出现的原理性的知识要向学生解释清楚,学生对将要进行的项目理解透彻之后,通过各种方法搜集与项目相关的信息,并进行归纳总结。

再次,对实际操作环境以及操作设备进行考察,根据所学知识和掌握的信息,并结合所规定的任务期限,制定出详细的项目计划,对于每天的工作实施内容以及时间进行具体的细化。接着,每个学生将自己的项目计划拿出并进行阐述,经过讨论之后老师做出公平的判定,对每个学生制定的计划取长补短,综合起来,最终明确最佳项目方案。然后,对最佳方案进一步细化,将每个学生的具体分工落实到位,按照项目方案有条不紊的实施,当遇到问题,要通过及时的分析或者向老师请教解决,不能跳过不解决,否则会对项目最终的完成造成不利影响。

最后,项目完成之后,学生对自己在项目中的实施以及完成成果进行评价,并撰写任务完成报告,老师进行检查评价以及总结。

4.如何增强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机电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施效果

4.1 建立完善的师资队伍

教师在项目教学法中,是引导者、解惑者,如果高职院校中,没有完善的师资队伍,项目教学法在机电专业课程教学中也就很难开展。有的老资格教师,虽然机电专业实践经验丰富,但是由于学历不太高,机电方面的理论水平偏低,很难清晰的向学生表述出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等,对于AutoCAD等顺应社会发展而出现的运用计算机教学的课程,更是难以胜任。有的年纪较轻的教师,可能刚从高校毕业参加工作,没有到机电相关企业工作的经历,动手实践能力较差,虽然知识理论丰富,但对于职业学院的实际情况了解的还不到位,仅以机电专业课本知识为中心,教学模式也难以达到高职院校教学的目标。应该对师资队伍进行完善,鼓励老教师多补充学习理论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培训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多引进理论知识丰富与实践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

4.2 选择合理有层次性的教学项目

教学项目选取的要合理化,难度逐渐从小到大,有层次性的分配给学生。如果一开始便给学生布置难度非常大的项目,学生完成的不好,会产生畏难情绪,对后续的项目布置以及实施都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学生也无法从项目中获得进步,对项目的兴趣以及积极性都会逐渐减弱。

举例说明,AutoCAD课程是一门运用计算机对机械零部件进行制图的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运用此软件画图与传统的在纸上对零部件画图相比,不仅工作效率高,而且精确性高。然而高职院校的老师往往发现,在教授完这门课程之后,学生对于在界面中输入命令进行画图等的操作还不能灵活运用,还有的学生觉得非常的枯燥无味,没有兴趣学习。将项目教学法运用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对课本中的知识点进行分类组合,以完成小型制图项目为目标,将不同的命令操作融入其中。开始先将扳手、平封头等简单的平面图形作为项目,这其中就包括了直线、圆等的基础制图命令操作。接着再将三视图作为项目,在这过程中将具体的组合体向学生展示,让其了解三视图是如何来的,绘制过程中让学生牢记“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原则。这些项目完成之后,将典型零件图作为项目,不断提高命令操作速度以及水平,最后将单级减速器等的部件装配图作为项目,对之前学过的所有命令操作进行综合温习,达到熟练的水平。以上项目的选取是逐步的从难到易,合理化有层次性的,这样学生才能在AutoCAD课程的学习中打好扎实的基础,一点点的进步。

4.3 开发更多的项目化教材

理论性偏高的传统教材,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大,多开发诸如《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牛头刨床传动系统设计》、《电气设备安装与调试技术》、《数控车加工技术》等项目化的教材,其中配备典型的实践性项目,才能符合机电专业项目教学法的理念。

4.4 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高职院校与社会企业加强合作,与企业进行机电技术交流,能够及时的了解当前的技术发展,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机会,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基础,而且还能利用学校的科研条件为企业解决问题,是一种互惠互利的模式。在学校内部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产教研结合,为学生提供不出校门就能接触机电设备的便利,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举例说明,企业中运转的数控机床经常会发生故障,可以将此作为项目。首先让学生进到企业中,运用教材了解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通过与企业中技术人员的交流,仔细观察,判断出现的故障类型,接着查看课本知识,或者向老师询问等方式,解决出现的故障,并做详细记录以及总结报告。

4.5 注重项目总结评估

老师对总体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做出总体评价,再对每个学生在项目中的表现进行评价,项目评估要注意公平公正,对项目完成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对项目完成较差的学生指出缺点并鼓励改进,对于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难点,给予详细的解答,对于过程中出现的新思路巧方法,及时的记录下来,以供下次项目实施借鉴。

5.结语

在高职机电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应该选择合理有层次性的教学项目,完善师资队伍,加强校企合作,开发更多符合机电专业发展且与时俱进的项目化教材,这样才有利于项目教学法的开展,增强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贺平.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

[2]李顺富.项目教学法实施的难点与突破[J].江苏教育研究(特刊),2007:42-44.

[3]张国祥,张豪.项目教学法在机电专业《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2010(12).

专业课程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可以调动高中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如何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提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效果,已成为广大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亟须解决的问题。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遵循高中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多种途径构建问题情境,为信息技术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文章结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分析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应用策略和创设方法。

关键词:问题情境;信息技术;高中生;创设策略;教学效果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3.072

问题情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方式,有利于激发高中生的参与热情,将教学重点和难点融入提问中,能够有效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一)创设的问题情境偏离了教学重点

高中信息技术难度大,涉及内容更加广泛,这给高中生的学习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很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有意识地运用问题情境来解决教学中的难题,然而,过分追求问题情境创设的形式和效果,只注重营造学习氛围,而忽略了创设问题情境的真实目的,偏离了教学重点,导致问题情境和教学内容相脱节,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起不到促进作用,而且使教学效率低下,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学生无从下手。

(二)创设的问题情境流于形式

以往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都是围绕课本内容来进行讲授的,学生学到的只是书本知识,空有理论,却缺乏生活实践。问题情境的创设为信息技术和实际生活搭建起桥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生活中常见的案例与问题情境相结合,指导学生进行反思探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很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却忽视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情境创设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至于高中生是否在情境中有所突破,是否学到有价值的信息技术知识并不关心,使得情境创设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其优势。

(三)创设的问题情境不够完善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既要与教学内容相符合,也要与学生的认知特点相符合,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才能使问题情境产生激励和教育作用。但是,很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缺乏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经验,使得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过于简单,深度和广度不够,满足不了学生较高层次的学习需求;或者是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过深,与学生的认知能力不符,使学生逐步丧失学习的兴趣。此外,还有些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思想守旧,喜欢沿用旧的教学方法,不愿意创设问题情境,使得课堂教学枯燥单调,学生难以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无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应用策略和创设方法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信息技术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因此,在日常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只有当信息技术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学生熟悉的自然环境相结合时,才能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学生所学的知识才会发生迁移,在熟悉的、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中真正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才能深入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可以结合日常生活案例提出问题,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出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并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去查找、搜集各种相关的资料,并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教师在课堂上分组讨论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对每一个方案进行详细的分析,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借助灯光、音乐等多媒体技术,设计能够触发学生情感的学习环境,借助环境的熏陶提出相关的问题,让高中生在环境的浸染和激励中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只有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不断优化自己的学习能力,将信息技术更好地应用于生活中。

(二)利用学科融合创设问题情境

高中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涉及范围较广的课程,不仅具有知识性和技能性,还充滿了趣味性和综合性。信息技术中很多知识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图像数字化、音频视频加工、程序设计等都是现代化社会所需的技术,需要引起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信息技术不属于高考的范畴,所以教师在授课时会出现为了学技术而讲技术的现象,高中生没有找到学习信息技术的有效方法,经常会在学习过程中走弯路。此时,与其他学科融合教学,创设开放式的问题情境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将高中物理知识引入课堂,将物理运动过程以Flash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对物理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够灵活地运用,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运用Flash等工具的能力,还强化了高中物理知识学习,可谓是一举两得。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将高中语文知识引入课堂。很多语文课文都被制作成了视频,那么如何在网络上找到自己想要下载的视频呢?这就需要用到信息技术知识。问题情境的创设给高中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架起了桥梁,学生受到启发和指导,能够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三)根据教学重点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是有效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前提,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重难点,构建充满知识性和启发式的问题情境,使高中生放松心情,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各取所需,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教师要以直观的方式再现信息技术教材中的重点知识,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完成对学习主题的意义建构。在新课引入时,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通过制造悬念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高中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提高预习的效果;对于预习中遇到的难点要及时记录下来,带到课堂上去向教师请教。通常情况下,这些难点就是课堂教学的重点,需要引起教师的重视,给学生做出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应全面、系统地构建问题情境,摆脱假问题情境的现象,彻底摒弃有形无实的情境,选择与教学内容有实质性关联的问题,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能力。思维起源于问题,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通过问题情境来发散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打造课堂新样态。

(四)结合学生兴趣创设问题情境

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提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探究新知—建立模型—应用拓展”的模式,加强对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促进问题导学模式的推行,深化高中生的认知,产生专业思想的萌芽。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来构建问题情境,让学生有参与探究的动力,而不是被动地跟随教师的节奏进行学习。高中生思维逐渐成熟,他们对于信息技术的需求日渐增多,如果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案例,很难引起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更难以让他们有所收获。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应该不断创新,对常规性的问题做出改进,引入当前热门的信息技术知识或技能,不断发展问题情境,如此,不仅使新旧知识的衔接更为紧密,还有利于师生共同体的发展,使高中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提升。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该贯穿课堂的始终。精心创设的问题情境是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选择的问题情境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情感上的满足,使信息技术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

(五)借助合作交流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合作问题情境时,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做好引导和概括,引导高中生全面地看待问题,在小组合作中产生新的思想,以促进全体高中生实现技能的提升和知识的迁移,使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成为高中生自由发挥的舞台。教师还要做好引导者的角色,认真观察高中生在合作学习中的情绪变化,当学生出现疑问时给予及时的引导,当学生出现错误时给予及时的纠正,让高中生可以在合作中快乐地成长。在课堂上创设合作情境,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激励高中生奋发向上,發挥聪明才智,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从而提升搜索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当设计的软件或者程序较为复杂时,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来完成,学生在小组中可以自由发挥,互相帮助,当出现不同的想法时可以大胆地发表意见。完成合作任务后每个小组选派一名成员向全班汇报学习成果,由教师和学生共同选出优秀作品。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开发创新型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开阔学生视野。相信在这样的影响之下,高中生对信息技术的关注会更多,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总而言之,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改善教学现状,优化教学效果,提升高中生的科学素养。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根据高中生的特点,不断创新教学策略,设计行之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案,提高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为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注入生机与活力。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把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实现学以致用和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助手。

参考文献:

[1]郝平平.探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J].科学咨询,2019(7).

[2]吴先念.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的现状与对策[J].学周刊,2017(2).

[3]任煜炜.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7(18).

[4]林江.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J].新智慧,2019(12).

[5]黄鹏.关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J].未来英才,2017(19).

[责任编辑 李爱莉]

专业课程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实践教学是国际贸易专业的重要特色,其本质是为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特别是技能型人才。为了能实现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有效结合,需要基于不同角度规范实践教学、落实配套的政策、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文章将分析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现状,揭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创新

一、实践教学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的重要性

(一)人才培养目标奠定了实践教学的决定性地位

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一专业可知,其本质就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对操作技能的要求极高,此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较好的应用和实践能力才能适应好企业的各项工作。由于民办高校中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在科研能力上较为欠缺,为了弥补劣势,其必须在实践操作能力、基本理论知识两方面进行加强和锻炼。此外,本专业的学生还需要了解国际贸易实务的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同时,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并具体掌握我国对外贸易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对于民办高校来说,虽然在教学计划中就实践教学环节等进行了指定和明确,但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缺乏相应的、严格的检查标准和质量监控体系。

(二)课程体系奠定了实践教学的决定性地位

國际贸易专业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同时又是经济学学科,具体的教学内容涵盖商务谈判、外贸函电、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原理、国际贸易实务、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结算、国际金融等。由此可知,在课程设置上,我国高校国际贸易专业较为传统,对国际贸易实践类课程的重视不足,仍然是以经济学理论为支撑。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

目前,许多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在设置课程内容方面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在实际操作方面又面临系统性缺乏的困境,而且不够重视实践操作、对于理论的内容较为教条,由此导致在课堂教学上,一旦涉及操作技能部分,教师往往将其与理论知识分开,致使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升难度较大且学习效果不佳。分析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可知,其突出表现为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处于次要地位,仅仅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论证。受到此种教育观念的影响,实验和实习等实践教学的科学指导性、严格要求性都极为缺乏。实践教师队伍的相关建设也不受重视,高校往往更为于关注理论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于实验教师而言,在高校中,像其这样的一类实践教学教师都被归为教辅人员,由此导致高水平人员不愿加入实践教学。加上学校研究实践教学的相关内容较少,致使实践教学的方法过于陈旧、落后。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当 ,实践环节缺乏

现阶段,许多地方本科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在设置课程时出现了诸多的问题:第一,选修课被轻视、必修课一贯极为重视。具体而言,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通识课共同组成了地方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具体课程,其中,近90%的课程为必修课,且必修课的学分占总学分的80%以上。第二,实践课被轻视、理论课一贯极为重视。具体而言,无论是学时还是学分,理论课的占比统统将近70%。第三,课程间的内在联系被忽视,课程内容重复的现象多发,这样不利于激发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极为浪费课时。比如,国际金融学、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学三门课程中存在内容部分重复的现象;世界贸易组织教程、国际服务贸易、国际经济合作、国际技术贸易四门课程中,也存在部分内容重复现象。第四,创新创业课程设置较为缺乏。对于大多数普通高等院校而言,具体在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时,都会出现轻实务、重理论的问题。其中,国际金融学、国际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等理论知识仍然是设置课程时的重点,虽然设置了实务课,但是只有国际结算、国际贸易实务两门,其他像报关实务、商务函电、海关实务等在实务急需的课程则大都设为了选修课,更为严重的是在许多高校中,此类课程并无设置。由此可知,管理型、研究型人才是普通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于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和具体定位,但是对于一些民办高校来说,此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紧紧围绕“三本”的实际,将办学特色和专业发展定位凸显出来,培养出大量的应用型人才,将来在从事对外贸易基层工作时动手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由此,对于民办高校来说,应该加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方面的改革。

(三)实践教学创新性不足

学校是创新教育的主体,具体扮演着实施者的角色。具体设置课程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其创新意识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现阶段,我国部分高校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认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全部,由此,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由于缺乏一定力度的创新培养而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对于学校来说,课程设置时需要注意创新培养的落实。根据高校实践教学不规范的情况,学校要注意提升实践教学规范化方面的建设和改革。同时,按照高校的不同类别,其实践教学指导大纲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评价标准、教学环节、教学目标、教学标准都会出现明显的不同。对于各高校而言,在遵循国家相关规范的基础上,需要注重本校实际,出台明确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评价方法、教学目标等,从而在实施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才能有章可循。

三、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课堂教学与实验室操作同步进行

在校内实践中,实验室操作是重要内容之一。依托现代化技术和较真实的场景模拟,学生完成国际贸易业务的学习是在具体的模拟场景中,这样能将国际贸易的现实过程更好地展现出来,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但是,实施实验室操作的基础就是教学软件的真实性和先进性。与此同时,在校内,其他的实践教学环节还包括实验模拟、课堂实践环节,如小组作业、习题、讨论、案例等,依托这些形式,学生能够掌握理论应用的初步技能;在实验室模拟软件中,一些国际贸易业务单如装箱单、保单、商业发票、信用证等的编制应该基于真实案例,其他的一些实验课程训练也需要开展,如合同签订、货款支付方式的选择和阶段、交易磋商、外汇交易、进出口货物报关程序等。实验室克服了校外实习的诸多缺陷,能由校方单方决定、摆脱地区经济发展约束、不受制于企业,因此在实践中大多数高校学生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式就是实验室操作,而且在现阶段,此模式也能较好地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选择好的教学软件是基础,学校需要进行财力、智力支持。

(二)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专业实习的重要保障就是建设实习基地。在完成实验室模拟操作、课堂学习之后,学生可以进行实地学习。依托到相关单位实习这一方式,学生学到的知识可以被检验,对本专业最新的发展状况可以进一步了解;与此同时,学生能够更好地锻炼能力、接触社会,将工作的性质真正认清。报关行、进出口公司是学生实习的重要单位,此外,投资贸易洽谈会也是不错的方式,但是这都需要学校和学院的努力,与实习基地进行联系。虽然这一过程会面临较大的困难,但是会取得较好的效果,能实现实习就业两个平台的协同构建。

(三)融入创新理念,运用微课教学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内部的联系较为密切,因此,课程的设置需要考虑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科内容特点,将课程之间的联系进行强化,以实现互相作用、互相促进。对于教师而言,加强课程设置的系统性能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高校需要避免传统课程设置的局限性,充分融入创新理念,真正重视学习中学生的主体作用。特别是实施了新课程改革,各大高校的实际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课程设置已经不再适应,为此,高校要摒弃传统教学理念、与时俱进,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专业课程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市场营销学既是一门理论课程,也是一门实践课程,而且它更侧重于营销实践与应用。就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来说,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应用型的实践课程。企业注重的不是学生能掌握多少营销学理论知识,而是能否运用所学的市场营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说,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重点是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关键词:新形势;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

1、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市场营销的实践教学认识不够全面

一直以来,各个院校在展开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受到了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使得大部分市场营销专业的老师以及学生们对于市场营销的实践教学认识不够全面。一些老师对于该课程的教学,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述很多理论知识,并结合一些比较有特色的市场营销案例给学们进行讲解。但是,这种片面的教学形式,并不能够让学生们从中获取更多有深度的知识内容。而且有些院校的领导教师们,自身的教学观念也不够先进,对市场营销的实践教学并不够重视,在实际展开教学的时候,也并未给学生们实行各种实训课程,让学生们自身的能力无法得到提升。

1.2学校缺乏展开市场营销教学的实训场所和设施

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的展开,必须要结合各种实训课程,才能够让学生们在参与实训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这门专业的实际用途。由于院校对于该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高,也并未为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制定各种丰富的实训基地,和校外的企业之间所展开的合作也非常少。有些院校即便是带领学生们进行市场营销实训,也只是流于形式,学生们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到的知识内容太少,无法将市场营销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当中,严重地影响学生们实践能力的提升。

2、新形势下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2.1创新案例教学法

在市场营销课程当中,一般会使用案例来加深学生对于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认知,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充分地研究和讨论,但传统的教学更多的是教师对于案件情况讲述并提及相关知识点,学生并没有充分参与到案例讨论当中,需要改革案例教学法,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搜集更多案例相关资料,摒弃原先单一的文字式教学模式,结合声音、视频、图像等来丰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内容。除此之外,可以让学生对于案例进行模拟分析,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推动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研讨当中。

2.2构建符合国情的市场营销学教学内容体系

国外的市场营销理论与理念虽然科学先进,但不能照搬照抄,必须结合我国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政治与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来开展营销活动,即要构建符合国情的市场营销学教学内容体系。第一,将市场营销学的知识、理论讲授以及实际活动的开展与我国的传统文化联结起来,寻找市场营销学内容传授与文化背景的共同点及一致性。第二,深入企业的营销活动中,将企业成功的营销活动案例引入教学之中。第三,紧跟互联网时代发展的潮流,利用大数据开展系列创新营销模式。比如,利用大数据精准营销、利用微信进行点对点营销等。

2.3重视实践实习场地的建设

在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中,通过实践实习场地的建设,才能为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提供一个坚强可靠的后盾以及保障,突破陈规,实现创新。第一步,院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然后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依据市场的变化情况,加大实践实习场地的资金费用投入力度。第二步,院校领导要积极与各大企业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保障学生能够在实习期间步入企业,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第三步,要求教师重视实践教学,能够将实践教学也纳入到考核评价中,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激发实践教学的创新活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全能型人才。

2.4创新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作用,通过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以小组作为基本单位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完成既定学习目标。在这种教学架构当中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进行知识探究,主动查找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相关资料,以互动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处理专业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例如,在《目标市场营销战略》这门课中,可以布置给学生对相关商品营销资料以及市场调查结果的搜集与数据比对分析,利用市场细分、市场定位、市场目标选择等专业型理论来进行营销方案的制定,每个小组呈交合作完成的方案作业。在完成任务与作业时,学生会对这个商品的市场目标先进行明确定位,根据消费需求的不同来具体制定不同的方案,选择商品类型,然后根据计划的营销方案来实践。通过团队合作、相互配合,学生能够锻炼自己与人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形成团队凝聚力,一个专业的市场营销人才需要强有力的沟通与协作能力,满足了当前对于专业人才较高综合素质水平的要求。

2.5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

有些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授课老师水平有限,课堂效果并不能达到理想状态,需要引进一些具备高水平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的教师人才,改善当前市场营销专业教师队伍薄弱的问题。在课程教学改革中不断完善市场营销专业教师的素养水平,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能力,确保市场营销课堂的整体质量。对于教师来说,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完善自身,在當前新形势下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学习新的事物,以此来将前沿事务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和对当前环境的理解与认知。教师在教授学生市场营销专业基础课程挚爱,引导学生将理论内容与实际相结合,确保教学改革有效完成。对于学校来说,要对课程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市场营销的课程要在不同年级有不同的难度和针对性,确保教师在合理运用教学时间和科研时间。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进行市场调查报告工作,包括对市场相关资料的收集、一些新的影响思路以及对当前形势的准确判断,也可以与学生共同完成这项任务,提升学生的判断能力与思维逻辑水平。

3、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传统的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就需要做好教学体系的创新工作,才能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市场营销人员。各院校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师资力量的培养和实践实习场地的建设来创新优化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罗正公,李英禹,崔亭亭,实践导向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经济师,2019(02):189-190

[2]康鹏,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广告策划课程教学的反思与探索[J],南方农机,2019,50(02):141

2018年度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1+3+N”模式的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产教融合机制研究—以重庆工程学院为例》(项目编号:182031);2018年度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1+3+N”模式的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产教融合机制研究—以重庆工程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8-GX-134)。

专业课程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目前,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远大目标,同时对教学中的实践方面进行加强,校企合作是改善当前教学改革现状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针对经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对当前在校企合作的形势下经济管理的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学改革面临的一些障碍难题,提出了一些针对经济管理专业课改的解决方案。

当前的校企合作背景下,由于受到各个方面环境因素的影响,经济管理专业对于开展相关教学的课程改革方面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大量的高等学校对于教学定位得不够准确,高等学校对现状认知不充足,以及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以上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经济管理课程改革的进程,阻碍了课程改革的发展步伐。因此在如此的环境下,相关人员更应该加强探索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对经济管理课程的科学途径。探讨研究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对经济管理教学的课程改革,这一研究方向不但可以深层优化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成果,还对培养经济管理人才有着深刻的意义。
一、校企合作背景下经济管理专业课改现状分析

(一)高校办学定位不准确

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一些高等学校在办学定位方面不准确,在办学特色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上缺乏精准的定位。总的来说就是某些高校对于学术方面的教学目标过于重视,将重点放在培养学术性人才方面,过于看重理论教学,忽略了校企合作方面,没有积极地展开实践教学与校企合作的相融合。

一般情况下,一些高校的办学工作方面往往存在着较强的功利性质。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目的仅仅只是为了对学校形象进行提高,以便于学校招新生。学习并没有从校企合作的核心目的出发,而且没有用心开展相关校企合作的教学工作,从而缺乏本校课程教学开发的积极性和关注度,忽略了校企合作办学的这一重点。

(二)高校对合作认知不足

一些高校对校企合作方面存在着缺乏科学认知的问题,认为校企合作中学习方面仅仅只是借用合作过程中企业的人力资源与实训场地来实现自我发展的需求。学校没有与合作的企业开展更深度的合作,同时也没有实现与企业共同办学这一目标,导致了在校企合作中企业没有较强的存在感。不仅如此,还有一些高校没有意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

一些学校认为学生只需要在学校的教学中学习好经济管理知识即可,认为可以通过在学生就业的过程中实现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存在学校没有积极地与企业开展合作的情况。

同时还有一些高校严重地忽视了教师在校企合作中起到的引导作用。因为学校缺乏对双师型教师的大量引入,导致了经济管理课程教学中严重缺乏双师型教师的学习指导,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校教师在经济管理实践课程中的教学开展。

(三)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参与积极性不足

目前,一些企业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合作的积极性并不强。就现今存在的改革形势来讲,在合作中一些企业觉得加入合作不仅需要较高的成本,还要为合作的学校提供培训人才、资金以及提供所需实训场地等服务。这些服务的所需成本比较高,而且在合作的过程中还具有一定的风险,这些提供服务的费用以及合作中的风险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校企合作中的企业发展。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企业觉得在合作过程中,所合作的学校仅仅将企业看成实训所用的场地,而并没有全面充分地对企业的人才需求以及培养人才要求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解。这样一来,企业难以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中,所以导致了一些企业对校企合作过程中参与合作的主观积极性不强等问题。

(四)学校与企业在沟通中存在障碍

在校企合作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学校与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沟通障碍。以现在的具体情况来讲,我国存在着对于校企活动平台大量缺乏的问题,学校与企业进行的交流沟通不充分,比如在专业的设置、人才的培养、设置课程等方面的教学设计工作上。并且学校在合作中没有对企业的用人需求进行积极地调查了解,也没有完全按照合作企业的用人需求来实现人才的培养,这不仅导致了学校培养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不适用于企业人才需求的问题,还引发了学校与企业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合作成果不理想的问题。
二、经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循常习故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经济管理实践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校企合作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具体来讲就是有一些高校经济管理教师依然在使用传统的灌输理论教学方法,仍然不停地强调学生对课程相关理论知识的机械记忆方面。

通过让学生将教材中的经济管理知识照搬到试卷上,使学生机械地记忆专业知识,学生没有对专业知识进行思考并灵活运用到实践中来。这样学生不仅缺少对经济管理知识的探索,而且更加缺乏对经济管理知识的交流体会。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主观能动性,阻碍了学生对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

(二)教学内容不全面

教師教授经济管理专业知识时在教学内容的方面存在着一定问题。

现阶段,很大一部分的经济管理专业教师都过于重视对经济管理理论知识的主动讲解,从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在教学中对经济管理实践知识的自主学习方面的能力,这种情况严重导致了学生缺乏学习系统性的经济管理知识。

与此同时,大多数的高校经济管理课程理论知识不仅比较传统老旧,还缺乏对最新的经济管理知识的内容的学习。为迎合时代的需求,经济管理这一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紧跟着经济的发展而不停地进行改进。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高校中经济管理的教学内容不再符合当今的经济发展,就会极大地影响到学生在当前的社会经济中就业与发展的问题。
三、经管专业课改的思路探析

(一)深化实施改革措施

总的来说,学校要基于现有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通过将现代化教学改革理念和内涵与之相结合,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高水平人才为管理理念,全面积极地展开集各种不同特色和不同作用的多项类型于一体的实践型教学改革活动,例如“基本型实验”与“综合设计型实验”等。与此同时,不仅要将本校科研项目作为课程改革的基础平台,也要及时对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以及方法进行实时更新与合理调整。

同时,高校的经济管理课程教师更要遵循本校实际教学情况,结合具体的经管专业教学改革实际需求,来研制更高效可行的教学模式,并开发高技术含量的教学设备。为进一步在学校校企合作的改革实施中提高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学习能力,进而为实践活动的合理开展提供坚实有效的基础。

(二)完善经管专业教学设施

高校教师作为经管专业教学改革计划中的直接执行人,对教学的质量以及教学的管理都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因此学校方面必须要加强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合理引进理论和科研方向双向结合的人才管理方面的举措,以此确保高校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与经管专业教学需求相适应。并且教师自身也应该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通过定期开展再教育与实践拓展相结合的相关业务训练。学校方面也在现有设施基础上,积极按需建设与完善本校经管实验室。

举例来说,就是要打造具有功能完备、特色突出的信息化功能的教学平台,同时建立具有多方面性能的教学科学实验平台。

总而言之,通过以上的探讨分析能够得出,当前校企合作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专业性教学改革途径。在深化课程的教学方面,优化传统灌输理论知识的教学弊端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学校对于教学创新改革的反复实践探索,深刻认识到规律性和逻辑性问题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体现的重要性,在校企合作背景下辅助实现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创新改革目标在新时代要求下的实际可行性。

(本文作者单位:玉林师范学院 。作者简介:谭雁,韩国釜庆国立大学经济人文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专业课程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为了解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现状,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浙江广播电视大学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目前的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缺少适用教材、教学互动性差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明确了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并据此提出应通过改革教学方法、补充和专业相关的会计知识、提高教师素质等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内容体系进行了设计。

【关键词】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教学现状;电大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作为“全球通用的商业语言”和重要的经济管理活动,在企业管理、信息服务和经济决策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1]。目前,我国各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甚至理工类学生都要进行会计知识的学习,会计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普及性教育。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涉及会计课程的非会计专业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金融专业、工商管理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物流管理专业。由于这些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并没有从事会计工作,缺乏相关的专业背景,新知识的学习很难建立在现有认知基础上,再加上成人学生往往面临一定的工学矛盾,精力比较分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可以看到,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会计课程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学习目的不明确,觉得会计做账和本身专业无关;普遍反映入门比较困难,觉得会计知识门槛很高;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感到很吃力,对晦涩难懂的“借”、“贷”和“会计分录”等术语望而却步,甚至进而畏惧和厌恶会计课程;学习效果不明显,很多学生缺乏基本的会计知识,甚至看不懂一张简单的财务报表,等等。如何对这些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实施科学的会计教育,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研究方法与问卷设计

为了解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情况,最终提高教学质量,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对浙江广播电视大学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情况进行了调研。问卷的设计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对开设会计课程的态度;第二部分是学生对会计课程的需求;第三部分是学生对开展案例教学和手工模拟实验的态度;第四部分是学生对目前教材的满意度;第五部分是完成“五分制”的里克特量表,该表设有6个问题,分别是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考核方式的合理性、作业布置的合理性、教学的互动性、教师素质的满意度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情况,且均为正向关系,量度用1-5量分表示,分数越高,代表在该项目上做的越好,学生越满意。在调查问卷最终确定前,我们先进行了小范围的测试,以检验设计的问卷是否合理和科学,调查的问题是否表达清楚,是否会产生歧义。

为增加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和可信度,我们分别在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直属学院、金华广播电视大学、丽水广播电视大学和台州广播电视大学四校,以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学生为调查对象,涉及的专业有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等。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70份,收回345份,回收率为93.2%,其中有效问卷308份,有效问卷占发放问卷的比例是83.2%,占回收问卷的比例为89.3%。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 学生对开设会计课程的态度

调查发现,82.47%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会计课程,74.35%的学生对该课程有一定兴趣。但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发现存在诸多问题,还需要通过更多的信息来查找原因。

2. 学生对会计课程的需求

从图1可以看出,大多数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希望通过会计课程的学习,掌握财务数据的分析,以及常见会计业务的核算和财务报表的编制,此外还有部分学生希望学会凭证账簿的登记和成本核算。

3. 学生对开展案例教学和手工模拟实验的态度

从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希望能在课堂上开展案例教学,但认为没有必要开展手工会计模拟实验。目前在会计课程中安排了一些实验教学,教学内容主要针对企业经济业务的处理,包括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账簿的登记和财务报表的编制等。这些内容对于会计专业学生来讲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模拟实验可以提高他们的会计业务处理能力,达到理论知识与会计实务的统一,为以后走上会计工作岗位奠定基础。但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而言,会计教育的立足点应在于通过“懂会计”达到为其专业服务的目的,而不是“如何做会计”[2],显然,上述实验要求偏离了非会计专业会计教育的目的,且由于其专业性要求比较高,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普遍感觉难、枯燥和乏味。

4. 学生对目前教材的满意度

调查发现,63.96%的学生对目前的教材很不满意或不太满意,29.55%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一般。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教材理论性太强和会计业务处理太多,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教材和自己本专业没有关系。目前,浙江广播电视大学非会计专业开设的会计课程与会计专业选用同一本教材,而该教材主要是针对会计专业编写的,包括绪论、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账户和复式记账、借贷记账法的应用、会计凭证与账簿、期末账项调整与结账、财务报表、会计工作与组织共八章内容。结合图1可以看出,现行教材内容体系与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知识的需求相差很远。非会计专业学生最希望掌握的财务数据分析在教材中完全没有涉及,排名第二的常见会计业务核算有一章,排名第三的财务报表编制有一章,而占教材很大篇幅的会计原理并不受学生欢迎。

可见,我们目前的教材并不适合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它侧重于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专业理论性较强。会计专业是为了培养专门的会计人才,在后续的学习安排上还设有“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报表分析”“成本会计”等课程,所有课程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会计专业知识体系。而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不可能涉及这么多的专业课程,要让他们在短时间内理解和企业经济业务活动有关的各种会计概念和会计原理,显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5. 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现状

从表2可以看出,调查对象对这些项目的打分集中在3分左右,教学效果不太理想,教学互动性有待加强,教学手段不尽如人意,教师素质有待提高。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让学生感到学习会计的乐趣,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教师需要认真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研究结论及建议

1. 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基础和核心问题。教学目标不明确,会导致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教学效果不理想,进而无法保证后续教学环节的科学运行。有了目标明确的教学设计,才能够使整个教学过程更有针对性和更为完善。那么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目标到底是什么?是把非会计专业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还是会计信息的生产者?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侧重于什么?是侧重于掌握会计与经济活动的联系以及会计信息的分析,还是侧重于会计核算?目前很多教师对此认识模糊,对非会计专业和会计专业采用无差别的会计课程教学。

我们认为会计具有两方面功能,一方面是会计信息的产生,即如何做会计;另一方面是会计信息的使用,即如何用会计。同样,会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也应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会计从业人员(他们是会计信息的生产者,譬如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基于编制财务报表的目的学习会计知识;另一种是非会计从业人员(他们仅仅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譬如非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基于使用会计信息的目的学习会计知识。这两种类型的学习,无论是在对会计知识学习的侧重点和详略程度上,还是在学习途径和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区别。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目标是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会计信息的产生过程,理解会计信息的经济含义,能够看懂财务报表,掌握一定的财务分析技巧,并利用这些信息进行相关的决策,从而更好地为将来的工作服务。

2. 配套合适的教材

教材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载体。教材的编排,应在正确教学目标的指导和合理教学内容的设计下进行。调查表明,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会计专业和非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使用完全一样的教材,是不合理的。目前,我国其他高校已开始重视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教材建设,市面上也有不少专为非会计专业学生编写的会计学教材,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使用效果不理想。

(1)部分教材体系庞大、内容杂多

由于会计学包含众多的分支和复杂的内容,而非会计专业开设的会计课程往往只有一门。因此,有些教材往往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甚至成本会计等等,从结构安排和章节内容看,此种教材体系非常庞大。这些教材的编著初衷可能是想把会计学主要分支融为一体,完整地介绍主要的会计知识。但却因此导致教材的字数很多,内容太“全”,会计专业词汇“一个也不少”。要想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在短短的一学期,把会计专业学生需花费几个学期才能学完的几门核心课程都掌握好,似乎不符合学习规律,也不现实。另外,教师在讲课时,只能是各章节和各内容都泛泛而谈,其结果往往是重点讲不到位,难点讲不透彻,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部分教材计算复杂、公式繁多

这类教材内容安排“大同小异”,每本教材的基本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基础,一般是财务报表分析基本方法介绍,如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第二部分是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的介绍,一般包括定义、作用、结构、内容等几方面。第三部分是反映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等指标的计算。这些教材往往从一开始就进入报表的阅读与分析,将大量的篇幅用于数字和公式的计算,也就是说“就报表论报表”,学生学起来普遍觉得内容抽象、枯燥,难以理解。

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的重点应是使用会计信息而不是生产会计信息,非会计专业教学在教材的选用和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应有别于会计学专业[3],应符合非会计专业学生的特点和规律,侧重于会计与经济活动的联系。

3. 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加强案例教学

教师在会计课程教学过程的设计、组织及实施中,要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核心,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但目前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理论有余, 实践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显然不能与当前环境相适应[4]。例如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大多采用教师讲或写、学生听或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较难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其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我们认为应深入研究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活动,运用多种得当、可操作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手段创新不足,具体表现在案例教学手段有待加强和改进,多媒体使用范围有待扩大,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和情境式教学手段缺乏等。近几年来电大的多媒体教学得到一定的发展,很多教师能应用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在处理图、文、声、像等上的优势,使多媒体教案更加形象生动,让学生获得更加直观的感性认识。但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如在会计教学过程中用PPT课件简单地替代粉笔板书。尽管PPT可以节约书写时间,增大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它和黑板板书一样,都只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在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 PPT课件要直观地显现教学内容的脉络,尤其是要把那些不能即时、整体呈现,需经过动态演绎、逐步推理才能完全呈现的教学内容,通过合适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②不能片面追求PPT课件画面花哨,要避免切换频率太快。科学的教学媒介应给学生留有思考空间,便于学生总结归纳、复习巩固。③慎用“零板书”。PPT课件的信息量往往很多,对重点难点问题应该结合必要的黑板演示,提炼出要点,从而使学生看得明白、记得扼要、学得精当。

限于目前的教材内容,电大教师在授课时侧重于会计复式记账原理的介绍以及会计分录的编写,较少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逼真的会计教学情景,使学生能结合自己所拥有的理论知识,深入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锻炼与提高会计能力。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是主体,教师仅仅起一个引导的作用。通过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增强教学互动性。

4. 提供形式多样的学习资源和优质的学习支持服务

除了内容合适的教材外,还应根据专业特点、学生的学习条件差异,深入研究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精心设计学习内容,选择适当的媒体形式和传播方式,建设和提供优质、丰富、多样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例如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实施方案、IP课件或网络课件、教案、习题、试题库、实践教学指导、参考文献等,适应和方便学生的自主化和个性化学习。自行编写的教材更要注重多种媒体教学资源一体化建设和使用方案的设计。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不断创新和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手段为学生提供关于课程安排、课程内容答疑、资源使用、教学管理等与学习有关的全方位、多层次、方便快捷的学习支持服务,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提供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条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通过E-mail、QQ、微博等方式与教师交流,每学期可安排若干次学习讨论,通过QQ群或在线学习平台组织学生就某一专题进行在线讨论,营造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情景,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果。

5. 不断提升会计专任教师队伍素质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最内在因素。目前浙江省共有电大教职工4801人,其中高级职称人数仅为1244人,而会计专业教师高级职称人数比例更低。与之相对应的却是数量庞大的会计专业学生,以2011年为例,全省电大开放教育本科会计学专业招生6029人,开放教育专科会计学专业招生8457人,各占全省电大本专科招生总数的近三分之一。可以看到,全省电大会计专任教师面临着非常艰巨的教学任务。近年来,我国的会计改革不断发展和完善,会计从理论到实务都在发生变化,作为一名会计教师,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进一步加快知识更新和完善知识结构,不断充实自己,努力增强自身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

同时,学校也应高度重视会计专业教学工作,积极创造有利条件提升会计专任教师的业务能力,进而提高会计专业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建设,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保证会计专任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为会计专任教师队伍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切实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根据电大的办学特点和任务,重点进行远程教育理论、教学方法、信息技术应用和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培训。重视教师的教学资源建设能力,通过举办课程建设研修班、课程考核改革会等多种形式的专业活动,提高会计专任教师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理论水平和建设能力。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种教研活动、教学竞赛、课程进修等,帮助广大会计专任教师尽快成长。加大科研支持力度,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和奖励力度,鼓励和引导教师积极开展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等研究,提升科研水平,并最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优势。

五、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内容体系设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体落实到每门课程的教学中,就应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支持。基于前述分析,本研究对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内容体系进行了设计,具体如图2所示。

1. 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材内容体系设计

由于财务报表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主要和最终的产品,因此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应放在如何阅读和分析财务报表上,但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报表数字上,而是要分析这些数字背后的经济含义和业务活动。有效使用会计信息并充分发挥其作为管理工具的作用,才是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的终极目标。应该跳出常规的“就会计论会计”的桎梏,展示财务报表分析的新思维,构建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框架,即从业务活动透视财务报表,从财务报表回归业务活动。这将有助于学生把报表分析与最终的决策相联系,从而便于决策的改进。在此基础上,课程内容的编排可从基本报表知识的介绍出发,到独立的财务指标分析,再到综合的财务体系分析。

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是会计基本概述,包括什么是会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有哪些等。通过简明易懂的语言,使学生知道会计是与我们的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从而让学生对会计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并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第二部分是企业的基本业务活动(包括融投资活动和经营活动)、报表项目与财务后果。将业务活动、业务活动的财务后果与财务报表三者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建立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即业务活动导致财务后果、财务报表反映财务后果,这将有助于学生直接从财务报表了解业务活动的财务后果。

第三部分是具体报表的解读与分析,包括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四张财务报表的结构、项目的质量和趋势进行详细解读,然后在解读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等财务能力分析,由于这些财务能力分析只涉及单项的财务指标,所以最后还应将各单项的、独立的财务指标纳入一个有机的整体中进行综合的财务分析。

第四部分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控制。注册会计师审计、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注册会计师审计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内部控制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自2009年7月1日起我国上市公司应当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因此有必要向学生介绍注册会计师审计与会计信息、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之间的联系。

2. 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补充行业会计知识

目前的教材等学习资源根本没有体现不同专业的特点,学生普遍觉得和自己所学的专业无关,从而在学习中慢慢丧失兴趣。上文所提及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等专业,即便都被归属于非会计类,但事实上各专业的具体名称不同,适应的岗位和将来从事的行业更是不一样,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专业作针对性的区分和调整,把握不同专业的学习需要,提供有差别的、适宜的教学内容,合理补充课程内容,从而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使学生既能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又能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能力和兴趣,自主地在深度和广度上作进一步的学习、研究和探索。如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可以补充国际贸易会计工作流程、各类对外贸易会计政策、国家及地方税务政策法规等相关知识;对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方向)专业的学生,可以补充销售预算分析、基本报销凭证填制、相关营销成本和税金的核算等相关知识;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可以补充虚拟企业与会计环境、无纸化交易与电子会计数据等知识。

3. 基于资金流量的视角理解会计术语

在对财务报表阅读和分析时,必然绕不开有关会计要素和具体报表项目的专业术语。因此,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授专业术语,恰当地摒弃借贷专业技巧,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我们发现,融投资活动不过是资金流的跨期交换,因此在从企业的融资、投资、经营等基本业务活动出发,导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和具体的报表项目时,可以从资金流量的角度,深入浅出地给它们下定义和探究本质,这将有助于学生自然地理解这些业务活动所带来的财务后果。例如投资活动是为了赚取未来更大的资金流量而在当前做的资金预付,而资产是在投资活动中形成的,是企业赚取未来资金流入的手段。

责任编辑石子

上一篇:工艺品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语言教学理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