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

2023-09-22

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第1篇

一、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杰斯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探究式教学注重学生的探究、思考的过程, 就必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 发挥创造性, 就必须克服过去课堂上老师是主角, 少数学生是配角, 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 实现由“教”向“学”过渡, 转变了教师的角色, 由单一知识传授者转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与合作者, 营造了一种教学民主气氛, 建立了一个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好与合作的师生、同学之间的人际天系, 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 给学生保留自己的空问, 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 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 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教学环境, 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主动性、开放性、灵活性的状态;学生的情感处于自由、宽松、友好、积极的心理状态, 从而使学生探究性学习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心理空间。

二、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探究教学通过“问题情境——猜想假设——获取信息——建设模型——解释交流——应用拓展”的模式展开, 哭注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 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概念、原理、公式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 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 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解决能力, 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例如、用火柴棒按下图方式搭三角形:照这样的规律搭下去, 搭n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学生通过动手参与, 可以得出搭一个三角形需3根火柴, 搭两个三角形需5根火柴, ……让学生感受随着图形的变化而引起火柴棒数的数量变化, 然后引导学生探究n个三角形所需火柴棒数, 充分肯定学生用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 得出相同结果。

A) 每一个三角形要3根, n个需3n根, 其中n-1个三角形有一根共用, 所以需要3n- (n-1) =2n+1

B) 从第二个三角形开始需要2根, 共要2 (n-1) , 加上第一个三角形的3根, 共3+2 (n-1) =2n+1

C) 每一个三角形都要2根, n个要2n根, 其中第一个多一根, 故需要2n+1根。

在探究的过程中, 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的过程, 形成对数学的理解, 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

三、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每个学生作为学习的个体在探究过程中开展独立的、个人化的自主学习, 其形成的自己的问题、自己的见解, 是合作性学习交流与合作的基础;而合作学习促使探究结果的提升, 它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但学生又是有差异的, 而这种差异往往就是很好的课程、教学资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 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小组的组建, 一般需要教师的参与。如果让学生自由组合, 往往会形成同质分组, 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在一组, 成绩差、能力弱的学生在一组。教师参与分组时要均衡学生的成就、能力、性别和家庭背景, 保证同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内有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有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 有观察能力强的学生, 有思维比较深刻的学生等;同一小组内有男有女, 有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成员, 可丰富小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共同努力, 积极的相互依靠, 促进性的相互作用, 承担个人责任和学会社交技能和评价反思。同时, 保持小组的小规模。小组的规模越小, 个人责任就越大, 一般以3-6人为一组合适。问题的难易分为A、B、C三层,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去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 使层次低的同学通过合作交流得到成功。开展知识教学分层次递进, 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划, 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 并进行综合应用的过程。数学可以帮助人们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 解决问题。所以, 数学探究式教学要重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有效途径是让学生在“水中学游泳”, 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总之, 实施新教材, 必须教学方式创新, 探究式教学方式也就应时而生。教学实践证明, 采用上述策略, 能教会学生如何去观察、如何去思考、提出问题、解释、合作交流、如何去解决问题等各方而能力。探究教学中, 创设了多元、动态、开放的课堂环境, 让学生主动学习, 有利于唤醒、发掘和提升学生的潜能, 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有利于形成现代人终身需要及全面发展所应具有的综合素养, 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利于关注学生生活世界和发展需要, 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还要不断反思、总结、完善数学教学策略。

摘要:探究式教学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它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这种主体性教学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实际和需要出发, 尽量设计一种符合学生认真规律的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并不断的自我反思, 最终能灵活解决问题。本文将阐述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

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第2篇

1对教材问题再设计的必要性

对教材问题的再设计,并不是否定教材所设计的问题,也不是每一个问题都需要进行再设计,而是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对有些问题进行“深加工”,或对问题进行重新设计,使问题更有激励性、层次感,使问题更符合学生知识基础和心理特点。

2设计问题的策略

2.1 联 系生活实际 ,设计问题

设计问题时,如果所提问题的情景是学生所不熟悉的,问题就不容易引起学生“共鸣”,不易引起探究欲。在化学探究式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来设计问题,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如在学习必修1《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中胶体的聚沉原理时, 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咸豆浆会凝聚而甜豆浆却不会凝聚? 为什么鸡蛋清或豆浆可以解重金属盐中毒? ”又如在学习必修2《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中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酒是陈的香? ”在学生熟知的背景下生成的探究性问题,很自然激起学生探究欲。

2.2 引发认知冲突 ,设计问题

所设计的问题能否挑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 形成“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进而转为学生参与探究的动力是问题设计的另一关键。我们可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2.2.1 创 设悬念 ,设计问题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闻、所见现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的动机和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丰富其想象力。如在进行必修1《几种重要的金属氧化物》中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滴水生火”的实验。学生不知棉花里包的是什么,只看到滴了几滴水入棉花,棉花就燃烧起来,悬念一下产生。再问:(1)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2)棉花里包了什么(3)水究与包裹物发生何反应 ? 在悬念心理的驱使下 ,课堂活起来,问题很快在学生探讨下一一解决。

2.2.2在旧知识和新事实的矛盾点中设计问题

新旧知识间的矛盾很容易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 是探究式教学问题设计的必问之处。如:必修1《金属的化学性质》中钠的化学性质———钠与盐溶液的反应的教学时。师问:“钠的金属性比铁、铜强还是弱? ”生:“弱! ”又问:“金属钠能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吗? ”绝大部分学生:“能! ”演示实验,实验证明不能。再问:“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发生哪些反应? 为何会这样? ”学生通过相互交流探究将谜团解开。追问:“为什么铁、铝等金属能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 ”

2.2.3 在一般规律与个体差异的矛盾点中设计问题

知识规律都存在一般规律不能解释特殊个体性质的情况,这也是学生容易出问题的地方, 也探究式教学的问题设计源。如:必修2《化学键》,当离子键、共价键两类化学键学完以后,学生都认为所有物质的内部都含有化学键。设计问题:“试画出下例物质的电子式———N2、Na Cl、He,并指出所含化学键的类型。结合前面物质的电子式,思考所有物质内部都存在化学键吗?为什么? ”这样的问题能引导学自主探究,印象深刻。

2.3 创 设实验情境 ,设计问题

有些问题的探究只有在具体的实验情境中,才能让学生“有感觉”! 如:学习CO2和SO2性质的差异时,通过强行记忆是可以掌握的, 但学生印象总是不深, 且易混。而创设一个实验情境———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检验碳与浓硫酸反应的产物的实验。通过探究完成实验设计后, 学生得的到不仅是掌握了CO2和SO2性质的差异!

3问题呈现方式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问题的呈现上应注重层次感,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同时,有问题文字呈现不及通过录像或实验呈现更好;此外平等、民主的和谐师生关系同样会影响探究的效果。

综上所述, 探究式教学问题的设计应富有启发性、可探究性;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的规律来设计探究式问题;使问题以最佳的呈现方式呈现。从探究式教学的角度看,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自主探究问题、自主或协作解决问题;此外还应利用好课堂生成性的好问题展开探究。

摘要:探究式教学中的问题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来设计;可通过引发认知冲突来设计;还可创设实验情境来设计。在进行实践时还应注意问题呈现的方式。

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第3篇

1.1 通过方法的比较, 引导学生探究

在探究学习数列极限概念时, 可以先让学生从选定的数列的分析情形得出朴素的极限描述, 然后让学生自己试着给出极限的描述定义, 再让他们比较数学史上极限概念萌芽时期到形成时期各个数学家对极限概念给出的各种极限定义, 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让学生窥见数学家对极限概念的深层认识, 促进学生自己的理解。然后再让学生对极限概念试着给出定量化的描述 (虽然这有相当的难度) , 再与维尔斯特拉斯给出的“ε-N”定义进行比较。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 进而要求自己像数学家那样的看待问题。

1.2 结合某一体系, 讲授发展概况

例如教师可以从数的概念体系的完善来引出无限的概念, 进而引入极限概念的探究。人们先是有自然数的概念, 但是如果把自然数一直数下去, 会怎样呢?就有无穷大的朴素概念, 如果再把上述的自然数增大的过程变成取倒数的过程, 又会这样呢?再把其中的自然数改成一般意义上的实数, 其结果又怎样呢?再例如, 在探究定积分概念的学习时, 可以按照如下顺序引导探究:规则图形的面积—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极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体积。其中的割补法就是用规则的图形去逼近不规则图形, 己经蕴含了逼近的思想, 极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只是前面的逼近方法上引进了朴素的极限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样的探究让学生对数学的发展脉络清晰, 让学生看到数学的发展是人们主动研究的结果, 而不是纯粹的逻辑推理的结果。

1.3 从具体的问题出发, 设置探究问题情景

当然, 数学史也不全是按照人们对问题的研究的深入顺序来发展的, 有时也是由某个问题的研究而引发了一个理论体系的建立。对于这种情形, 可以设置突兀的问题情景, 造成学生认知上的障碍冲突,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这种探究问题的情景材料特别是可以利用数学史上的数学悖论。例如在组织极限概念的探究教学时教师给出芝诺的“龟兔赛跑”悖论, 让学生探讨为什么会得出“兔子追不上乌龟”这样的明显与现实生活不符的荒谬结论呢?如何从数学的角度来说明该悖论的不成立?

2 数学实验教学策略

首先, 设置合适的问题情境。这是数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第一环节, 是实施其他各环节的首要条件, 没有合适的问题情境学生将失去探究的兴趣或者不能动手探究。其次, 进行活动与实验。此环节是数学实验教学的主体部分和核心环节。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组织适当的活动和实验, 给学生提出实验要求, 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 完成相应的实验, 搜集、整理研究问题的相关数据, 进行分析、研究, 对实验的结果做出清楚的描述, 这一环节对创设情境和提出猜想两大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接下来是讨论与交流环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谈论和交流中, 对知识的掌握、思维能力的发展、学业成绩的提高, 以及学习兴趣、态度、意志品质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也是培养逻辑思维恩那管理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再次, 归纳与猜想。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得到的数据分析, 寻找规律, 通过合情推理、直觉猜想, 得到结论是数学实验的教学, 目标实现程度的体现。猜想是数学中激动人心的部分。波利亚曾高度评价过猜想的作用:仅仅把数学视为一门论证科学的看法是偏颇的, 论证推理 (即证明) 只是数学家的创造性工作成果, 而要得到这个成果则必须通过猜想。最后是验证和数学化环节。数学不能仅靠猜想行事, 验证猜想是科学精神、思想及方法不可或缺的关键程序。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证明猜想或举例否定猜想, 让学生明白, 数学中只有经过理论证明得出的结论才是可信的。

3 数学阅读教学策略

3.1 数学史和科普文献的阅读

由于极限概念有丰富的数学史背景而数学史反映了极限概念产生的大背景和发展历程,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会某种程度上重演数学史上知识的产生过程, 这两点无疑会刺激起学生探究极限概念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的热情。教师要善于把握这种激情, 迅速发展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和能力。特别是可以利用数学史上的第二次数学危机以及极限概念建立时期各大数学家对极限概念给出的定义。在讲述了无穷小量以后, 在利用大主教贝莱克攻击无穷小量是“己死量的幽灵”的史实, 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探讨极限概念, 进一步地阅读数学史。另一方面, 极限概念中包含很多的辩证思想, 如有限与无限的关系, 教师在阐述这些矛盾时, 要介绍一些世界著名的科普读物以此激发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3.2 教材、参考资料的阅读

由于极限概念包含了太多的涵义和太多的辩证关系, 学生不可能轻易地在短时间内完全领会。这时如果教师引导得当, 学生会查阅大量的同类教材和参考资料, 通过这些资料的阅读完善极限概念的学习。如果引导不当, 将极大地削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些资料的数学学术性更多一些, 学生对这些资料的阅读, 更多的是完成极限概念的理解, 兴趣成分少一些。教师要注意推荐适当的适合各层次学生阅读的教材和资料。

3.3 网络资源的阅读学习

极限的学习, 有其良好的历史背景及丰富的史学资料, 充分的阅读才能体验一门学科或一个概念的形成历程, 掌握其知识的精髓。开发网上教学资源, 建立相适应的良好网络教学环境, 实施网上课程, 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基础教育的研究热点。网络资源的优势改变、冲击着学生的学习方式, 极大地满足了学生数学探究学习多样化、个性化、区别化、合作化的需要。实践表明, 在极限的教学中应用网络技术会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 同时伴随着学生对网络阅读 (包括图文、音像、视频) 的极大的兴趣,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通过Email双向异步交流、聊天室双向同步通话、BBS双向同步讨论、利用多媒体环境的虚拟数学教室等多种模式进行交流和学习, 学生的交流对象会更加多样化。同时学生通过网络选择适合他自己的极限网络资源学习, 选择合适的学习环境和协助者, 使学生能身临其境的体验极限的变化过程, 从而实现全方位的高效能的学习。总之, 数学分析网络学习是一种顺应时代特点的学习方式, 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开阔学生的视野, 教师应该更好地加以引导和监督, 使学生形成“学—研”一体的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学习理念。

摘要:本文从数学史、数学实验和数学阅读三个方面, 讨论了极限概念的探究教学, 与此同时, 也试图融入更多的对极限的认识。极限概念作为数学分析的核心概念, 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某些艰深概念和数学分析课程的特点。因此, 本探究也有益于数学分析和其它一些数学概念的教学。

关键词:极限,探究,教学

参考文献

[1] 徐礼卡.极限概念学习困难的原因及教学策略[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127.

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第4篇

1培养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不容否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使人成功的动力只有学生对生物课感兴趣, 学生才会投入学习, 达到有效教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标。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学, 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的实践活动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活动中可增强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课堂的活动,学生的亲身体验,是其他方法难以达到的效果。 学生马上就能明白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高效性。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巧没悬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奇心是创新的起点,它可以驱使学生萌发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望。 初中学生好奇心非常强,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好奇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求知欲。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问题的导人也有所不同但共同的目的都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有时在一节课的前面导入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其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新时期教师的首要目标, 通过一系列教学方法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营造民主、欢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斗志

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此,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种研究。人们在欢快的教学环境中其记忆力是平时三到五倍。 为此,在初中生物教学课堂中,我们应该重视课堂氛围的构造。 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发言,处处放得开,时时闪现智慧的火花,这需要老师给他们营造宽容民主轻松的氛围,让他们没有顾虑,有安全感,不怕说错。 教师一进教室就给人一种亲切安全的感觉, 尊重学生,让学生能亲其师才会信其道。 学生不敢举手往往是因为怕犯错误,我常这样告诉学生,课堂本来就是个犯错误的地方没有错,也就无所谓正确,无所谓比较,无所谓发展,出错不可怕,大家还小,还不成熟,容易出错,这是正常的,不出错才是不正常的,让学生因出错而感到老师的引导、点拔,体会到老师的巨大宽容、乐观的期待,以及真正的爱护和保护。 我告诉学生,一个苹果与一个苹果交换还是一个苹果,一种观点与一种观点交换就得到了二种观点。 鼓励学生心中有疑就举手,甚至可以打断我的课,因为问题有时一闪而过,过而就忘。 所以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可以随时大胆质疑,可以针锋相对,只有这样才有思维的碰撞,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创设问题情境。 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 掌握教材结构,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同时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及智能水平,从而符合从已知到未知、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原则,才能有利于创设问题的情景。 例如利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及身体的感触与体验创设情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设置问题情景。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环境,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3重视课堂互动,促进学生共同学习

其实,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双方必须共同参与、相互配合才能获得成功。 互动才能让效率提高。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教”应该为“学”服务。 只有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中,才能使课堂中的问题成为学生自身的问题,学生才会学得积极主动、生动活泼。 正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任何知识、解决的任何问题,是他们自己获得的,所以就比通过其他途径得来的更彻底地属于他们自己。 在教学过程中,我总会选择分组形式学习,把问题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解决。 我们要根据学生特长如生物基础知识、实验技能、某种生物的观察或饲养等,选出组长,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合作学习、公平竞争创造条件。 同时积极注重学生思维的参与。 课堂中学生的参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二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创造性。 如教学目标可由学生提出,使教学中的问题真正成为学生的问题。 教学过程主要通过学生自学、讨论完成;实验先由学生设想、设计、操作,再由教师点评;各种动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及其应对前景让学生畅所欲言等等。 在整个教学中学生获得的知识不是教材或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自己主动努力获得的丰硕成果。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自己当成学习的主人,才会主动的进行学习,也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优质课堂的构建。

总而言之,新时期,对于初中阶段生物学科教育教学,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兴趣的培养;民主、和谐教学环境的构建;以及互动合作学习的开展,从而有促进初中阶段生物优质课堂的构建。

摘要:生物学科对中学生而言,专业性太强,知识枯燥,学生很难把内容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储备。为此,作为新时期初中生物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大课堂投入,构建优质教学课堂。

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第5篇

1要进行充分备课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 为了打胜利仗则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教育教学同样如此。教师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个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必定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为此,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时段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 比如,在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 就跟打篮球一样,篮筐太高了学生再怎么努力也投不进,自然就丧失了信心;而篮筐太低了,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灌进篮筐,当然也就没有战胜困难的喜悦。 同时,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 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 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 除了教学目标剩下的就是要注重教材的理解。 作为教师,充分的理解教材,明白教材的编写意图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要有区分, 要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深刻认识到教材的重要性,同时相同内容要多寻找几本参考书进行思考,取长补短,为了寻找更好地教学方法。 除了这些,我们也要关注学生。 学生是教学课堂的主体,特别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课堂。 作为教师要对低年级和高年级要区分。 由于不同级的思维发展水平不一样,因此相应的教学进度也要区分对待。 对同一班级也要兼顾接受水平不同的学生,使他们共同发展。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就要勇于担当教师的责任,充分地进行备课,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带领学生走向成功。

2确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过往,满堂灌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教育的需要。 新时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主导教学模式已经完全取代过往满堂灌教育模式。 也就是说学生是自己“学会”并进而达到“会学”的,没有学生自身的感悟和建构,就不可能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精神财富;没有学生自身的活动、训练,就不可能将外在的行为要求转化成自身的行为方式; 没有学生自身的体验、经历和问题解决,就不可能生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则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此,作为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 我们应该将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相结合。 通过小学数学的教学,一方面要促进学生所学教育理论的整合、融合.深入思考一般教育理论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内容联系; 另一方面又要引导学生关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 尤其是要充分发挥小学数学典型教学案例的功能和作用,促进学生从事小学数学教学能力的提高。 要把动脑与动手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动手设计教学过程,深入思考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切实提高教学实践能力。 同时我们还可以将一般教育理论与数学学科特点相结合,突出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强化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教学意识。 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新型教育模式的优势已经逐渐体现, 在这里我呼吁大家都能够认真的认识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模式的优势,并且能够义无反顾的进行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采用合理的教学评价,假竞争,真发展

毋庸置疑, 教学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积极地采用发展性的教学评价,并且让评价激发学生竞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环节。 对学生的评价又是教学评价的重点,它对教与学的活动起着巨大的导向作用。 因此,我们必须利用好评价的导向作用,打破以往考试分数的评价方式,因为这种评价不仅不公平,而且对学生个性等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这种的做法,我们必须摒弃。 同时,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从不同的侧面去评价一个学生。 只有这样, 对学生的评价才算是公平的、合理的。 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就不会调动积极性。 教师要让评价引发竞争。 通过竞争,每一位同学都能全力以赴,认真学习,走向成功。 比如,在进行作业检查的时候,把同学们分为两组,每组同学相互检查,完成优秀的组的同学都会有一定的奖励,而失败的组必然受到一些惩罚。 为此,学生们就会认真的进行完成作业。 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竞争的情感,从而共同走向成功。

综上所述,新时期,对于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教师基本功( 备课) 的严格要求; 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模式的倡导; 以及合理教学评价,相互竞争模式的开展,从而促进小学阶段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摘要:课堂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提高小学阶段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高效课堂,成为了当代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对小学数学高效教学策略进行了简要阐述。

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第6篇

1创设成功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其实,人们对过去经历过而且获得成功的事情容易发生兴趣。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正确而充分的激励能使一个人自身的潜力充分,而缺乏激励则只能发挥其潜力的一半。 俗话说得好“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因此可以说,学生在学习中重要的心理特征就是希望老师发现自己的优点并得到激励与肯定。 有鉴于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多给学生一些成功的体验。 特别是对于初中阶段文言文教育教学。 如让他们准确背出一段文章,解释一个字,翻译一个句子,做会一道题等;课堂回答问题时、作业批语、作文评语中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喝彩,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让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筛选正确的信息,理出课文思路,掌握文章结构,领悟作者意图,最终获得知识,受到教育和熏陶感染。 教师再适时做出适当的表扬和鼓励等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其实,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只有学生建立了自信,才能更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自觉地进行语感训练,不断培养和提高语感能力。 为此,通过一系列鼓励夸奖模式的运用,以及成功情境的创设,才能真正的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动力,并且增加了学生们的信心,不再惧怕文言文,这也为学习文言文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2采用文言文教学的优质方法

不容否认,文言文的学习相当枯燥,而且相当的复杂难懂。 在进行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 需要学生能够温故知新, 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整理归纳常见字词的词义和用法。 比较区分而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零散的知识点化成系统的完整的知识框架,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自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学生从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下解放出来,注重学生个体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文言文学习兴趣的激发,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文言文作为古代的书面语,其本质依然是语言。 凡是语言必须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注重在阅读和理解时讲究正确断句,教师在课堂上要以范读为主,引导学生从阅读开始,领悟文言文魅力。 同时要以学生为主体,重视教学方法的合理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是古训,在教学活动中尤为适用。 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的目的就是为了不用教。 ”即强调了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在进行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帮助学生突破学习文言文的阻碍,教会其正确领悟文言文的方法才是教学目的。 翻译文言文时,可以创设语境,借助工具书与课文注释结合进行教学。 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归纳总结,使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文言文中涉及诸多虚词,而且在不同语义下用法差异很大,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 笔者在进行教育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总结和归纳,帮助学生感悟不同虚词“之、而、 以、为”的用法,让学生轻松掌握和理解记忆。 其实,对于文言文教学,优质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很多,为此,作为当前的初中语文工作者,要提高自身认识,担当起责任来,不断地总结,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水平。

3有效开展合作教学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直观的告诉我们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特别是对于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更应该注重团队合作。 当然,有效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之上,学生只有在充分独立学习思考之后, 才会产生交流、表达的欲望。 为此,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在组内交流各自的看法,并在交流中反思, 使自己的见解更丰富、更全面,最后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然而,合作小组学习的前提是科学的进行小组分配。 建组时要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合作小组之间要力求均衡,无明显差异,这样既保证小组合作成员之间的多样性和互补性,又能保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组内各成员间的互助合作与主动参与;而且各小组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 保证各小组之间竞赛能公平的开展。 不仅如此,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前,还要对每一位小组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人员分工采取定时互换,使每个成员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与施展才华的机会。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重视教学评价。 合作学习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 这些评价形式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交互使用。 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应该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过程作一个小结,引导学生自己给自己打分评价,小组内同学互相评一评。 只有这样,面对困难文言文知识的时候才不会害怕,才会更加主动,通过小组合作,大大的提升了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 从而真正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新时期,对于初中阶段语文文言文教育教学,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成功情境,给予学生学习信心;文言文优质教学方法合理指导;以及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合理开展, 从而真正提高初中阶段学生文言文的学习能力。

摘要:众所周知,初中阶段的语文已经增加了许多文言文的份量,文言文机会占据选文的一半,其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认识古代生活之多姿、欣赏古代文学之精美;积累沉淀古文化知识,强化人文主义教育,提高文化品位。然而,很多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还是存在很多疑惑,这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发展,为此,作为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我们责无旁贷。

上一篇:优秀家长经验交流材料范文下一篇:心理卫生门诊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