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考的初中政治论文范文

2024-07-27

基于中考的初中政治论文范文第1篇

中考政治复习策略

1、识记基础

中考的政治反对死记硬背,要有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巩固基础理论的考查。在中考考试中,由于考试时间有限,而且答案无固定模式可循,无现成答案可搬。这要求考生进行有效的识记,才能取得好成绩。

我们在复习的时候,应该少背多思,注重理解,反复熟练,学会“之其所以然”。再对知识识记的情况,从中发现自己那部分容易丢分,再去弥补这份不足,打好基础知识是最重要的。

2、抓住教材重点与时事热点的联系

中考政治不回避社会热点问题,不少试题都以时事热点为题目,着重考查考生平时应用所学到的知识。所以我们在复习的着重点要主意社会热点问题与课本内容的结合点,要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

平时我们在复习的时候还可以将一些热点题进行分类汇总,在中考遇到同类型题时,答题就可以得心应手了。

3、加强审题训练

中考解答好开放性试题,审题很关键,有很多考生在考试失误的一个原因就是审题发生偏差。我们在实际复习中要做到精心编选练习题,并定时进行训练,找出容易做错的题,并进行分析总结。

只有不断积累解题经验,掌握解答不同题型的方法和技巧,才能让我们在中考的时候有效地避免因审题而出现的“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等现象。

中考政治答题的总体思路

第一:读(解题的前提)

注意:可先读设问(定位材料限制的知识范围并明确答题方向),然后读材料。如果先读材料再看提问,可能造成阅读材料时所思考的问题与设问的要求不一致,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

第二:找准题眼(解题的关键)

带着知识和问题读材料,抓关键词(有效信息)或中心问题,然后将有效信息回归教材。也就是把审题分析设问和材料得到的有效信息与教材上的知识点联系起来。

第三:答(解题的归宿)

按照材料和知识的逻辑顺序,精心组织答案。

(1)点题切题;观点明确(观点、论点亮在本题或本角度的最前面,不要让阅卷老师去为你一点点地寻找答案)。

(2)每个角度应扣紧材料分析,不要观点和材料两张皮,相互脱节。

(3)能分段就分段,能分点就分点,(强调思维的逻辑性、层次性、辨证性)。

(4)要努力挖掘出材料中每一个"有效信息",并且术语要到位,切莫用家常话来答题。

(5)多角度思考,详略得当

政治复习技巧及策略

一、端正思想,明确目标

中考政治实行开卷考试,可以翻书,查阅资料找答案,很多人认为,政治老师没什么可讲,只要出道题,让学生抄抄答案,中考就能取得好成绩。练习和作业就不需要了,连课堂教学也不必抓得那么紧了。开卷考试就真的不需要老师讲课了吗?这种认识是非常错误的。的确,开卷考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少了,相反提高了考查学生能力的要求。例如2005年政治考试中的一道开卷题:

二、讲究学习方法

开卷考试的变化就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东西少了,学生就要适应这种考试模式,调整学习方法。首先该记的内容还是要记,没有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一定程度的记忆,没有知识的积累,运用时就难以得心应手。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扎实的知识基础是所必需的。由于新中考强调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因此,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讲解显然是不够的,应该对教材内容结构作大胆调整,不拘泥于对课本内容具体详尽的讲解,一些知识性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学,腾出时间补充相关的课外知识或选取有价值的能力型的热点重点问题展开讨论,启迪思维。因此,教师在复习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变“灌”为“导”。

即把“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复习课上得生动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热情、复习的效果。因此,采取多种形式上活复习课是非常必需的。例如,进行小组竞赛、让学生来上复习课等,都是一些有效的形式。

第二,指导学生把知识归类、比较,从而理清知识脉络,更好把握教材。例如,在复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内容时,引导学生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特征、矛盾、国情、时间等联系在一起,学生就会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了。

第三,抓住热点,释疑难点,理论联系实际。即引导学生关心时政热点,关心天下大事,把课堂内容与时政热点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积累感性材料,拓展知识面,开阔眼界,从而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能力。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是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所在。对此,我采取了以下做法:一是指导学生阅读各类书刊如《半月谈》、《中学生时事报》、《时事》杂志等;二是每天让学生收看《新闻》和《焦点访谈》,并作好摘记;三是开展社会调查,撰写政治小论文,进行班内评比。这样,思想政治课教学逐步将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第四、突破传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陶行知先生关于“五大解放”的思想对当前中学政治课教学改革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目前,广大政治课教师仍以传授课本知识为己任,把政治课学习应有的广阔空间局限在课堂之内。因而教师要敢于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树立“大政治”的观念,不仅指导学生学好教材,还要鼓励学生多读政治课外书籍,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仅搞好课堂教学,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自主精神;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要鼓励学生质疑好问,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基于中考的初中政治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培育核心素养”成为当今基础教育界热议的话题,这意味着课堂教学正在从传授符号性知识向涵养课堂文化的转变。针对目前思政课堂文化缺失的非生态教学现象,我们有必要探索高中思政课教学文化涵养的构建策略,追寻教学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素养培育;思政课教学;文化涵养

自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来,“培育核心素养”便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流趋势。在这个素养培育的时代,如何让课堂教学更有文化涵养,是教师共同的价值追求。正如叶澜教授提醒:“在一个充斥技术资源和诱惑的时代,我们十分需要在技术工具面前的清醒。”有文化涵养的课堂,应关照四个紧密联系的维度,即:有文化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有文化的课堂是基于学生需要的课堂;有文化的课堂是兼顾效率和意义的课堂;有文化的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课堂教学如果失去了文化,只能是知识的位移、技能的训练和应试的准备。

一、高中思政课教学文化缺失的现象解读

【教学片断一】

教学的霸权与学生自主性的缺失。某次常规教学听课,主题是高中政治必修4模块《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课上授课教师用视频导入新课,直接告诉学生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再通过列举两三个实例说明事物运动的规律性,紧接着采用题目巩固的方法明确考点和易错点,学生还没来得及发表见解,授课教师已经一气呵成把答案告诉了学生。这种教学霸权是缺乏文化涵养的课堂的典型特征之一。

【解读教学片断一】

上述课例中,教师主要采取了“满堂灌”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不仅主导了整个课堂,还反客为主成了课堂的主人。有文化涵养的教学,是有学生参与的教学,教师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教学为学生,而不是单纯追求教学进度和教学计划的完成。只有当教师真正理解“生本课堂”的理念,并且能够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有效的教学,这样的课堂是具有文化涵养的,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课堂。

【教学片断二】

教学的粗放与新课程理念的背离。某次听课,課题是《经济生活》中的一框题“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授课老师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依次为学生解读了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消费心理的概念和特征,又通过教材的事例告诉学生做理智的消费者应遵循的四个原则,最后授课教师通过当堂训练和背诵的方式来完成这一框题的教学任务。

【解读教学片断二】

有文化涵养的教学应是有据可循的生命教学,这里的依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这是教师进行教学预设和实施教学的根本出发点;二是学生认知结构特点和完成知识转化的规律,这是教师在课堂上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该堂课授课教师按部就班教学,表面上教学过程是扎实的,实际上却没有抓住本课培养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重点,教学成了只局限于教材编排顺序而忽视学生实际需要的盲目灌输,这是与新课程理念相背离的教学非生态现象。

【教学片断三】

知识的表层与学习意义感的流失。一次随堂听课,课题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授课教师搜集了大量图片,包括欢腾的中华世纪坛、油画《延安火炬》、神舟飞船登月等,以示我国民族精神薪火相传,越燃越旺。随后带着学生划出了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并让学生试着背诵和默写。最后授课教师让学生小组讨论,总结了如何铸牢中华民族精神支柱的四点方法,然后加以记忆。

【解读教学片段三】

有文化涵养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不再对课本知识的简单占有,而是在对知识的理解和重新建构基础上的意义转化,这是一个深度学习的过程。《文化生活》中知识点较多、重点较散,但各知识点中存在着紧密的逻辑联系,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多的增加情感体验。而上述教学片断中,学生的学习大多是在“划条条”“背纲纲”,完全没有建构知识、升华情感和生成意义的机会,这种没有回归生命体验的课堂显然是“没文化”“非生态”的。

【教学片段四】

关系的对立与课堂生命场的匮乏。一次常规听课,是高三的试卷讲评课。授课教师让学生先对照书本订正试卷然后开始讲解。选择题的讲解,教师只让几个学生提出不懂的题目,然后对其进行讲解,而忽视了其余学生的疑问。在随后的材料分析题讲解过程中,教师将得满分的学生的答案和得分较低的学生的答案一同展示在多媒体上,并对给出较差答案的学生进行了严厉批评。

【解读教学片断四】

“非生态”“没文化涵养”的教学,体现在师生关系上是不尊重和不平等,教师对学生不理解和不理会。上述课例中,授课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带有明显的情感倾向,在课堂上过多关注成绩优秀的学生,打击学困生,给学生内心带来无形的伤害。对立的师生关系不仅无法顺利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也难以促进学生的提升与发展。有文化涵养的教学是“师生在共同的生活世界中教学相长:学生在教师的发展中成长,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发展。在提升学生生命品质的同时也提升着教师的生命品质。”

二、高中思政课教学文化涵养的构建策略

提高高中思政课教学的文化涵养需要教师有深度的文化自觉。教师不仅需要确立正确的学生观、质量观,还需要更新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最终目标瞄准的不仅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应是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幸福成长。坚持“以生为本”,强调以学生的学习状态或者心智发展为主要课堂样态,师生间‘教’与‘学’关系的重心最大可能地向学生转移。”

1. 目中有人,彰显学生学习的自我感

自我感是指学生在深入理解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对自我的认知和觉悟,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够帮助学生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反思自己,在学习中认识自己的不足,提高自身的素养。

提高课堂教学的文化涵养,一是强调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做到目中有人。教师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催生课堂的生命活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功能是引导、启发、推动,而学生则是掌握、运用、创造。有文化的教学也绝不仅仅关注成绩好的学生,目中有人,是指教育者眼中有全体的学生,正如伟大的教育家赞可夫所说:“使班上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这道出了有文化课堂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课堂不应仅是好学生的学习场所,而应是所有学生共同成长的乐园。

二是强调教师要采取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仅仅是指学生能够主动去学习教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建立起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在这种联系中升华符号性知识,产生自我的知觉,并建构具有自我意识的新知。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教授教材知识作为必要的目标,更应该着眼于学生的自我成长,着眼于学生自我价值感的提高。教学只有从理论知识回归到学生自我,才能建立起知识与自我的内在意义联结,才能真正达成教学目标。

2. 心中有数,增强学生学习的效能感

有文化涵养的教学是基于学生需要的教学。教学做到心中有数,便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能够依据学生的真正需要和期盼来组织教学;能够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来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思维能力;能够在课堂上把教材知识转化为学识和智慧,把教材理念转化为自觉的道德素养,使学生在身心愉悦的氛围中获得学习的成就体验,提高学习的效能感。

有文化涵养的教学还是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课堂教学的设计不是依据教材的内容结构,而是依据学生掌握知识的认知、行为发展规律。单纯的符号性知识的掌握只是课堂教学的基础环节,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觉探寻知识的本质,在自我建构的基础上内化知识,并通过日常生活体验,使习得性知识外化为行为习惯,从而提高适应社会发展的思维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的转化过程是漫长的,需要教师紧紧依据学生的心理结构和行为规律,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学习体验和生活体验。

3. 手中有法,实现学生学习的意义感

有文化涵養的教学是讲方法的,不仅要求教学理念的深层理解与革新,更要求通过课堂的深度教学实现学生学习的意义感。

精选课堂活动,是实现深度有效教学的基本环节。如今的政治课堂大多追求教学形式的转变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养的提升,导致课堂看似热闹实则缺少生命活力、看似丰富却缺乏意义体验,学生的情感体验、价值观树立、生命意义生成等问题甚至被置于教学的对立面。有学者感叹道:“总是停留于把玩改变教学技术层面的伎俩,该显得多么的苍白乏力啊。”因此,课堂教学采用何种形式来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意义的建构,则需要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和灵活的课堂把控能力。但须注意的是,无论何种形式的教学,最终都应回归到学生自身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上来,通过精致生态的课堂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享受学习过程、热爱学习生活,并对此产生一种积极的意义感悟。

适当教学留白,是促进学生自我反思的课堂艺术。一个人对知识的理解是由浅入深的过程,从他处所得的间接性经验如果不经过自己的反思和总结是很难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的,为此,教师既要优化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反思机会;又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的规律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主动建构知识意义。教师只有懂得“授人以渔”,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和素养。

4. 课堂有爱,提升师生生命的成长感

有文化涵养的课堂是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只有有文化的课堂才可能涵养出有文化的学生,这要求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而且要提高专业能力素养,可以说,对自身有文化修养要求的教师是成就有文化涵养的课堂教学的关键。

“德乃师之魂”,教师身上承载着帮助学生树立良好思想道德品行,提升能力素养的使命。教师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用自觉的意识约束行为,用真诚的态度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提高道德素质,从而于无声处给学生带来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

另外,教师的专业素养的提高是促成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途径。有文化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充分把握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计划,灵活运用教学技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知识并建构自我意义,这是教师专业素养厚积薄发的过程。因此,教师首先要夯实专业知识基础,坚持学习理论知识;其次要不断打磨教学技能,勤做教学科研,在教学实践和反思中寻求进步。

文化的深度不一定是课堂,但课堂的深度必然体现一定的文化涵养,这种内在涵养来自于教师的教学信仰和教学智慧。没有文化涵养,教学就失去了生命附加值,成了灵魂缺席的表演。只有充分注重人文性、方法论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把握学生接受知识的可持续化发展规律,将素养的提升作为学生生命成长的一部分,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数、手中有法、课堂有爱,才能够突破传统课堂的樊篱,提高思政课堂教学的文化涵养。

参考文献:

[1] 叶澜.课堂教学过程再认识:功夫重在论外[J].课程·教材·教法,2013(5).

[2] 贡和法.与生命对话[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2(3).

[3] 贡和法.教学转型,应基于核心素养[J].新课程研究,2015(9).

[4] 赞可夫著,杜殿坤等译.教学与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5] 郭元祥.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与方向——兼论深度教学[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12).

(编辑:胡 璐)

基于中考的初中政治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文化育人是基于校园文化的更高层位的教育生态系统。以酒泉职业技术学院为实验平台的研究表明,将教育生态学理论导入高职文化育人范畴,可以基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环境课堂、企业课堂,构建形成“四度时空”文化育人体系,提升育人质量,推动高质量发展。其特色在于:基于理念创新,创立了“四度时空”文化育人生態系统;基于方法创新,创建了“四轮驱动”校园文化结构模型;基于路径创新,创设了“产教融合”文化育人生境。

关键词:职业教育;文化育人;“四度时空”;教育生态

立德树人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文化育人是立德树人的核心路径。2008年以来,我们以酒泉职业技术学院为实验平台,开展了文化育人体系研究,运用教育生态学原理,创建了“四轮驱动”校园文化结构模型,创立了“四度时空”文化育人生态系统,创设了以工匠精神为原点的产教融合文化育人生境。历经12年的探索、实践,有效推动了学校管理水平持续提升、育人成效显著增强、社会影响不断扩大,也为高职院校提升文化育人质量,提供了一个就近参照。

一、研究背景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的存在,关乎民族的兴衰,关乎国家的存亡;而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能否有效地传承创新文化,能否有效地实施文化育人,不仅是其核心竞争力的评判依据,更是其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评判依据。

党和国家一贯重视素质教育、倡导文化育人。从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文化基础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到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要求“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教育”;从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提出“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到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强调“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从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进一步要求“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到2017年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部署构建“十大”育人体系,作为育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育人逐步具备了体系化特征。这一演化过程表明,职业教育并不只是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科学教育、文化教育;高职教育的文化育人功能不仅不能被忽视或削弱,反而应该不断加强。

但长期以来,伴随着高职教育的发生发展,特别是早期的扩张型发展、外延式发展,高职教育领域普遍出现了一股“职业性至上”思潮和过度实用主义倾向,突出表现在:

1. 人文素质类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一度弱化。受“职业性至上”的观念影响,在一些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课程一再加强,人文素质类课程不断走向边缘,职业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沦为排斥人文教育的“剔骨肉”,与教育方向、教育目标及教育规律严重背离。

2. 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出碎片化、随意化倾向。理想的校园文化,应该是一个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到行为文化的闭合系统,但在一些高职院校,往往忽略了精神文化和以此为灵魂的文化生态系统建设,使校园文化在行为层面沦为了碎片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在物质层面沦为了随意化的环境建设,各类文化要素彼此孤立,难以形成育人合力。

3. 校企“文化隔阂”导致了育人效果的对冲或消解。企业往往重利益、轻教育,学校往往重管理、轻教化,校、企两端存在明显的“文化隔阂”,没有形成一致化的培养目标和互补化的培养路径,致使“双元”育人流于形式,各自为阵,甚至互为消解。

为了破解上述问题,从2008年开始,我们以酒泉职业技术学院为实验平台,结合其示范(骨干)高職建设、优质高职建设及“双高计划”项目建设等重大项目实施,持续开展了校园文化体系建设和文化育人模式探索,逐步构筑了“四度时空”文化育人生态。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项成果的研究方向,同时指向“校园文化”和“文化育人”两个维度。以教育生态学的观点审视,“校园文化”本身就是一个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构成的教育生态系统,而“文化育人”同样是一个基于校园文化生态系统,并通过精神引领、制度约束、环境浸染、行为养成等作用于“人”的培养的更高层位的教育生态系统。作为一种群体生态系统,二者既从属于社会生态系统(如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又指向个体生态系统(如学生家庭环境、社交环境、身心环境),同时涵盖了校园环境、周边环境、课堂环境、宿舍环境、社团环境、实习环境等校企文化生态。为此,本项成果一直致力于校园文化生态系统和文化育人生态系统的同步构建与融合创新。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构建德技并修的课程思政生态系统

一是系统构建“两体三层一轴”(简称“231”)课程体系。所谓“两体”,就是平行构建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和岗位核心能力课程体系2大分支体系;所谓“三层”,就是将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重构为人文素质模块(如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力素质模块(如信息处理、外语应用)、行为素质模块(如劳动教育、职业礼仪)3个横向联系的模块,将岗位核心能力课程体系重构为基础学习领域、核心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3个纵向推进的序列;所谓“一轴”,就是以德技并修为轴线,贯穿始终。“两体”同向而行,“三层”螺旋进阶,形成动态平衡的课程生态,共同推动学生从“自然人”向“文化人”嬗变。

二是全面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2010年,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即将“重构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纳入骨干高职项目建设方案,从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重组两个方面入手,先行启动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建设。经过近10年的持续完善,特别是近两年来的专项建设,深入挖掘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人文教育元素和岗位核心能力课程的科学教育元素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之全面迈入了课程思政的运行轨道。通过规范人文素养类课程设置、修订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标准、拓展在线通识课程等途径,推进课程思政全方位渗透,进而完成了“四度时空”第一时空即第一课堂(人文课程、专业课程)的全面定型。

(二)构建以“胡杨精神”为内核的校园文化生态系统

一是确立了以“胡杨精神”为内涵的文化理念。取“大漠之魂”胡杨,作为校园文化的自然象征,确立了特色鲜明、蕴含丰富的大学精神——胡杨精神。以其“扎根大漠,荫泽苍生”的宏伟气魄,寄寓酒泉职业技术学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服务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服务脱贫攻坚主战场、服务“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办学宗旨;以其不畏艰辛、顽强生长的生命特征,寄寓酒职院人自强不息、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开拓进取、上下求索、争创一流的精神风貌,通过持续开展学校精神宣讲、开发应用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创作推广校歌等途径,逐步确立了以“胡杨精神”为内涵、以校训精神为下延的核心理念,使校园文化具备了独特灵魂和深厚底蕴,也为系统构筑校园文化育人生态,提供了精神凭依。

二是重构了以“文化育人”为引领的管理生态。将“文化强校”作为学校办学方略之一,以文化育人引领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多管齐下,同向而行,构筑了“三全”育人、协同育人的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以章程修订为契机,将“学校精神”“学校标识”“校训、校风”等校园文化体系建设的最新成果,作为总纲内容及专章、专条,永久性载入了学校章程,并以章程为依据,全面推进制度重塑,逐步建立了一套能够适应高职教育改革要求、能够维护各方合法权益、能够保障学校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体系,使内部治理全面迈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与此同时,通过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出台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等指导性文件、落实学生社团管理规定及预算管理制度等,完善了校园文化建设机制,形成了运行高效的管理生态。

三是架设了德技并修、知行合一的行为生境。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胡杨之春公益文化艺术节、胡杨之夏广场文化艺术节、胡杨之秋行为文化艺术节、胡杨之冬传统文化艺术节为基本序列,采用“固定项目(如胡杨大讲堂、胡杨志愿服务行动等)+特色项目(如胡杨之春微博大赛、胡杨之夏艺术展演、胡杨之秋公寓文化节、胡杨之冬民俗运动会等)”模式,架构了“胡杨·四季”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体系。以社团活动为行为养成的重要途径,以社团活动序列化、规范化、课程化为基本原则,对标《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加强社团管理;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推进社团活动课程化,架设了德技并修、知行合一的行为生境,完成了“四度时空”第二时空即第二课堂的全面定型,有效解决了行为文化建设的碎片化问题。

四是塑造了人与自然共生互化的文化物态。依托示范高职等重大项目,实施校园文化平台建设工程、职业核心能力实践载体建设工程、铸魂工程、山水校园建设工程等,搭建了以胡杨文化活动中心、校史馆(飞天书画院)、敦煌彩塑技艺传习所等文化设施为代表的文化育人空间。在此基础上,通过设置党建文化墙、书画长廊、宣传栏、张贴栏等,形成了宣传文化群落;通过开发路标指示牌、交通指示牌、建筑物铭牌、楼层索引牌、部门铭牌等,形成了导视文化群落;通过布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石刻、名人名言主题石刻、古典诗词主题石刻及名人雕塑等,形成了石刻文化群落,不仅使胡杨精神及其理念有机融入了校园物态环境,营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物我互化的文化物态,而且完成了“四度时空”第三时空即环境课堂的全面定型,有效解决了物质文化建设的随意化问题。

(三)构建以工匠精神为原点的产教融合文化育人生态系统

以工匠精神为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最佳接点,确立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文化原点”,从源头上消解了校、企两端基于不同价值诉求的“文化隔阂”。将企业文化导入校园,推进产业学院、实训基地、大师(名师)工作室及大学生科技创新园等的内涵建设,创设多层次的“职场文化育人生境”;将“顶岗实习”等实践环节纳入岗位核心能力课程体系(核心学习领域),将“企业文化”课程(模块)纳入现代学徒制培养方案,创设多维度的“实践教学课堂生境”,从而有效架构了产教融合文化育人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上,校、企两大育人主体按照知行合一、德技并修的要求,同向发力,同步育人,不仅将课程思政的理念深度耦合于职场化生境和职业文化映照下的实训、实习过程,而且将文化育人的触角从学校拓展到企业(社会),完成了“四度时空”第四时空即企业课堂的基础架构,较好地化解了校企“双元”育人各自为阵、互为消解的矛盾。

三、特色与创新

本项成果,主要有以下三点特色或创新:

(一)理念创新:创立了“四度时空”文化育人生态系统

将教育生态学理论创造性地导入文化育人范畴,基于第一课堂(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环境课堂(校园、公寓、教室、食堂、图书馆、党团阵地等)、企业课堂(实训、实习、创新创业实践等)四个圈层,创立了文化育人生态系统,使之既呈现为一个闭环,相辅相成,同向而行;又具充分开放性,借道课程思政,伸向了n个维度。这一模式,既是文化育人的延展,也是课程思政的延展,可以視为文化映射课程思政的一个超前探索。

(二)方法创新:创建了“四轮驱动”校园文化结构模型

运用教育生态系统原理(强调整体性、动态性等)和教育生态平衡原理(强调结构要素之间的协调性、一致性等),基于组织文化结构体系,充分调动精神内化、制度固化、环境物化、行为外化等4个“车轮”,以“胡杨精神”为内核,塑造现代大学精神;以章程修订为基础,推进制度创新和流程再造;以文化观照为原则,营造人与自然共生、互化的物态环境;以社团活动序列化、规范化、课程化为重点,推动行为养成,创建了“四轮驱动”校园文化结构模型,使校园文化自身“造血功能”大大增强,也为职业院校构筑文化生态,提供了参照和范例。

(三)路径创新:创设了“产教融合”文化育人生境

以工匠精神为“双元”育人的文化原点,从职场文化育人生境、实践教学课堂生境,重构校企文化交融路径,多渠道、多层次、多维度创设多元文化育人生境;按照德技并修的要求,同向发力,协同育人,不仅将课程思政深度耦合于职场化生境,并将其有效拓展到了校、企两端。

四、应用与推广

本项成果研究,既是一个理论探索的过程,也是一个基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持续的推广应用过程。从2008年伴随重点扶持院校项目正式启动,到2013年伴随骨干高职院校项目通过验收;从2014年伴随“后示范”建设开始在校内全面应用,到2017年后伴随优质高职项目、“双高计划”项目等逐步得到业内认可和媒体关注,收到了突出成效。主要表现在:

1. 推动学校管理水平持续提升。通过精神文化建设,凝聚了发展合力;通过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建设,优化了内部治理结构,激发了教职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确保学校成功入选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并顺利跻身“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

2. 推动学校育人成效显著增强。2016年,组织学生参加甘肃省高等学校“校歌大汇唱”展演,一举夺得优秀表演奖、最佳团队奖;2017年,组织师生参加“甘肃省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46个推荐项目100%入围,占到全部奖项的3.2%,集中展示了“四度时空”文化育人模式在美育方面的显著成效。近年来,师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等获得国家级奖励3项、省级奖励84项;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95.55%、年底就业率平均96.03%,用人单位满意度96%以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四度时空”文化育人模式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的现实价值。

3. 推动学校社会影响不断扩大。2018年,成功承办高职教育服务“一带一路”暨西部高职教育发展研讨会,获得“特别贡献奖”,赢得了长期承办机会,文化育人成果同时被《中国教育报》《酒泉日报》整版报道,并受到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频道专题采访。2019年,学校跻身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文化育人成果获得全国水利院校德育教育优秀成果三等奖,并被甘肃省教育厅推荐参评全国职业院校文化建设50强案例。近五年,相关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得省级重点课题立项等9项、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等成果奖励5项。

4. 推动文化内生效应逐步彰显。孕育了一批文化育人标志性成果,开发了校歌《我们是胡杨的种子》,建成了校史馆、敦煌彩塑技艺传习所等文化育人平台,打造了“胡杨·四季”特色文化品牌,孵化《那双小脚》《木夕的行吟》《闲来集》等“丝路花语系列诗文集”3部;催生了一批人文社科类精品课程和特色教材,建成《就业与创业指导》等校级精品课程6门,开发《人文素养》等特色教材10余部,为推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经验与启示

启示之一:校园文化建设任重道远。文化育人体系的完善程度,从根本上影响着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成效;随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的深入实施,提升文化育人质量并以文化育人为引领一体化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已经成为新时代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基本任务,在此背景下,“四度时空”文化育人模式尚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

启示之二:教育生态学理论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和文化育人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丰富的创造空间和可靠的方法论指导。育人环境,是教育生态的系统映射;环境育人,是育人体系的物化结果,构筑育人环境系统下的校园文化生态和环境育人系统下的文化育人生态,应该充分运用教育生态系统原理和教育生态平衡原理,结合各自实际,优化顶层设计,强化教育生态及教育生境的系统开发,全面增强文化建设和文化育人的内生动力。

启示之三:构筑文化融通的育人生态,是推进校企协同育人的关键所在。企业文化体现了职业环境的核心特征,承载着企业育人的主体功能,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推动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就必须基于工匠精神培育,调动校、企两方面力量,全方位优化育人环境,全过程强化环境育人。

参考文献:

[1]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2]邓小泉,杜成宪.教育生态学研究二十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3):12-16.

[3]徐婷婷.论大学文化的建设路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3):76-78.

[4]钱建国.文化育人的内涵、价值及策略[J].江苏教育,2018(15):7-10.

基于中考的初中政治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对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分析了基于Moodle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可行性和需求,在windows环境下完成了Moodle平的安装和配置,最后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活动进行了设计并在一定范围进行了测试。

关键词:Moodle;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资源;活动

文献标志码:A

0.引言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为本,德育为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作为大学生人生导师的辅导员或班主任要积极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教育和引导学生,实现大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Moodle(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通常是指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它是一个开源的课程管理系统(ContentManagement System),也被称为学习管理系统(Learning Managed System,LMS)或虚拟学习环境(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VLE)。对Moodle平台的设计与应用研究更多的是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上,基于Moodle平台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还较少。

本课题拟在现有Moodle平台基础上,设计并建设一个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然后将基于Moodle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在集宁师范学院进行应用,将该平台融入到大学生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并不断提高教育平台的教育质量和效果,这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價值和现实意义的。

1.基于M00dle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框架

(1)知识管理框架。利用Moodle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构建为一个综合性的知识处理系统,适应当代大学生对知识的获取。首先,利用Moodle平台资源模块收集和上传丰富的知识和各类资源;然后,根据知识资源的类别或领域对不同资源进行整理和分类,以文件夹或目录的形式进行相关知识的存储;最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知识下载和浏览。

(2)网络管理框架。以集宁师范学院为例,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存在一个情况:同班的同学不一定在同一个宿舍;在一起上课(如马哲、体育、计算机等公共课)但不一定是同学。这就无形中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大学生几乎每天都会通过电脑或移动设备(如手机、PAD)上网购物、娱乐或学习。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考虑利用基于Moodle的双向互动网络教育模式来更好的进行。

基于Moodle的双向互动教育模式包括以下几个特点: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中心地位相对弱化了,进行思想教育的双方不再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而应该是思想教育平台管理者和网络受众的关系,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其次,在Moodle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中,大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主题进行相关知识的搜索和浏览、学习,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疑问,可以通过Moodle思想教育平台提供的其他如聊天室或讨论区模块进行咨询和讨论,方便大学生交流和互动;最后,网络教育平台使得班级甚至系别等中间组织的作用较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弱化,思想政治被教育者的自主权和作用不断扩大,减少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些中间环节。如本院学生处作为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部门,利用基于Moodle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能够直接与学生进行对话,这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为直接、高效。

2.基于Moodle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设计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基于Moodle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应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在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资源模块中应该多选择一些大学生容易接受和喜欢的真实案例结合理论部分进行讲述;在互动交流模块中,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答疑,使学生真正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提高自己。

(2)知识性和时代性结合的原则。基于Moodle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仅要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意图,还要体现大学生崇尚时尚,适应时代特点,对相关知识内容进行科学分类,不断增加基于Moodle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时效性和吸引力,不断促进大学生的价值认同。

(3)教育性和思想启发相结合的原则。在设计基于Moodle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时,应该兼顾好知识教育性和思想启发性,选择一些适合的主题(各类话题),通过平台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们在学习时能够进行深入的互动交流和讨论。这样能够使一些上网目的不明确的学生慢慢能够理性的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意图。

(4)参与性和价值引导相结合的原则。网络世界对于人们的吸引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的虚拟性,在网络世界里人们是平等的,人们通过网络能够更为自由的交流、互动。在这样一个较传统教学环境更为宽松的环境下,网络平台上的人们都更加放松,这样的环境更有利于思想教育者进行价值引导,更容易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互动。

3.基于Moodle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设计与应用

在进行基于Moodle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各个功能模块设计前,我们首先对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了基于Moodle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可行性和需求分析,接下来在Windows环境下进行了Moodle平台的安装和配置,最后从两个方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进行了设计,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设计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设计,具体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1)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其对我们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者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平等性,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教育者,接受教育的人员是教育客体,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两者具有较为明确的身份特征和不同的话语体系。但是,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这种关系被逐渐打破,进行思想工作的教育者对大学生的思想支配和思想控制影响力正在逐步弱化;同时,网络世界的虚拟特征也使得教育客体不在被动而消极的接受“被教育”,在网络环境下他们以平等的身份和教育者进行交流和对话。总之,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该是以双主体或多主体为特征的互动交流活动。

(2)基于Moodle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可行性分析

对于本平台的可行性,我们可以从三个主要方面来进行分析。

首先是操作可行性。Moodle是完全开源的,任何人都能够对其进行修改和二次开发;与此同时,Moodle具有强大的数据存储和处理能力,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在Linux系统下更为安全、高效);Moodle是基于一种模块化的设计理念,系统管理员可以根据不同辅导员或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需求对平台进行选择性的安装模块,而且该平台支持所见即所得的编辑模式,管理人员经过简单培训就可管理平台。

其次是经济可行性。由于基于Moodle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能够跟踪、记录学生在该平台从事的各种活动,高校学生处相关学生管理人员和各院系学工办或辅导员、班主任都能够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及时了解和分析,这样不仅有利于对学生的管理和监督,还能够节省学生工作者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学生如果有思想方面的问题都可以通过该平台向其他同学或老师进行咨询,在网络这种虚拟环境下学生能够以更为放松的心情进行心理问题的咨询和交流,这样可以省去专门开设心理咨询室相关费用。

最后是技术可行性。基于Moodle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是以Moodle官网的一体安装包或其他进行了优化的一体安装包来进行安装的,并且是在各级各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特别熟悉的Windows环境下进行构建和充实的,所以,在技术层面来说是完全可行的。

(3)基于Moodle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需求分析

本平台要实现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基于Moodle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新闻和舆论导向;通过基于Moodle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中讨论区、聊天室以及其他功能模块,有效解决学生管理部门与各院系学工办以及学生之间的时空冲突;通过在我院对基于Moodle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进行应用研究,能够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种新的途径和方法。

(4)Windows环境下进行了Moodle午台的安装和配置

在Windows环境下选择合适的一体安装包进行Moodle平台的简单安装,但是由于Moodle本身是针对课程教学来进行设计的,所以需要对其进行简单的二次开发或修改,才能够将其改造为符合我们需求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设计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模块,上传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各种类型的资源,如声音、图片、动画和视频文件。例如在时政新闻模块,可以将一些大型正规网站资源以URL的方式连接到教育平台中,方便学生进行浏览学习。为了让学生对看过的相关视频或其他学习资源有更为深刻的印象,我们可以在每个或几个相关资源上附加一个简单的测试模块或作业模块,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性学习和使用。

(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设计

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都可以通过聊天室或讨论区进行交流和互动。我们设计这些模块的过程中,应考虑通过设置合适的“主题”来吸引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但是在设计中也应该考虑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在必要的时候要进行干预,使得“主题”不偏离原来设计的轨道太远。

同时,由于本平台是给全校使用,所以全校范围内要有不同类似的互动交流模块,各个院系也要有不同的互动交流模块,所以在设计这些模块时要为不同院系设置不同的密码以保证院系级别各互动模块只对本院系学生开发。这样便于学生情况的收集和整理,使得不同院系能够根据不同需求对学生情况进行汇总和分析。

目前,本平台还处于测试阶段,平台的使用者也只是局限在本院计算机系各个班级的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通过一个学期的使用,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建议。后期还将对系统进行修改和完善,并逐步对全校开放。

4.结束语

Moodle平台以其开源免费、兼容性强和模块化的设计等特点,为网络环境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

通过对基于Moodle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进行资源和活动的设计,对网络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具有积极的探索意义。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使用基于Moodle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能够真正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文本界面”到“图形界面”的技术进步和价值超越。

基于中考的初中政治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在初中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开展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发展。信息技术也是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教学工具,在初中英语课程中进行对高效课堂的构建,就需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通过信息技术搜集各种英语资源,创设有效的课堂情境,加强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深入认识和掌握,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促进英语高效课堂的构建。本文首先对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英语高效课堂构建的重要作用进行简单的分析,然后重点对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英语高效课堂构建的策略进行积极的探究,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英语;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很多学校的教师都开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通过将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工具的结合,创新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促进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在初中英语课堂中进行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要求,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积极进行英语的学习,还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环境,给学生以更好的教学资源,促进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英语高效课堂构建的重要作用

1.信息技术可以充分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由于课程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没有紧密的联系,很多初中学生都没有办法进行对英语知识的有效运用,教学方式过于枯燥,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而通过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就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通过多媒体设备将英语教材中的知识以文字、音频、音乐或者图像的方式进行转变,让课堂更加丰富多彩,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改变学生不能深入接触和理解英语知识的情况,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热情。

2.信息技术有利于促进英语课程效率的提高

在英语课程中进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就是要改变过于陈旧的教学模式,不再只是以教师的口头教授为主,而是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教师可以利用视频、音频等方式来教导学生各种知识,形成一种快捷简便的教学模式,教师将英语知识点以各种趣味性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可以轻松地学习和理解这些知识,还可以通过对网络的合理运用,寻找各种英语知识资源,丰富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促进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英语高效课堂构建的具体策略

1.创新英语课堂模式,加强对信息技术的重视

随着新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发展也越来越快,逐渐成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发展。

因此在初中英语课程中进行高效课堂的构建,就需要注重英语教材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改变传统教学中的说教模式,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进行自主地探究,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效率。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将各种复杂抽象的英语知识简单具体化,让学生更容易进行学习和理解,还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师教学的资源,让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充分地学习和理解,突破各种英语学习难点,促进英语高效课堂的构建。

2.创设信息化的情境,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热情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要构建高效课堂,教师就需要加强对英语课程的分析研究,结合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工具,创设各种信息化的情境,以各种音乐、视频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从而让学生自主进行英语知识的探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英语教学的高效发展。

例如,在指导学习人教版初中英语课程中关于“月份”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入各种音乐视频,如“the months”这样的歌曲,在课堂上进行播放,让学生在歌曲中寻找一月份到十二月份的单词,还可以组织學生进行学唱,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可以在愉快的氛围中对单词进行巩固,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3.丰富英语教学资源,突破英语课堂教学难点

在初中英语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各种资源进行积累,改变过去教学中只是依靠教材课本教学的情况,极大地丰富英语教学的资源,并且通过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难点,将各种难以教会学生的知识进行多样化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能力。

例如,在指导学习语音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授,保证学生发音的准确性,教师可以利用各种电影中的画面作为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和观看,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各种英语知识,还可以利用视频指导学生的口型和声音变化,如在指导学习关于“圣诞节”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集各种相关的资料视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制作成独特的课件,在课堂上进行播放,教导学生学习其中的对话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可以反复地练习,帮助学生突破各种学习的困境。

三、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英语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及时转变自己的英语教学观念,加强对课堂教学方式的改进和创新,利用各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进行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提高英语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促进英语课程的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秦小松,高中英语核心素养教育中信息技术的作用与实现方法探究[J].考试周刊,2019年41期.

[2]张学言,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高效课堂应用研究[J].数学大世界(上旬),2019年02期.

[3]许多武,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优势和重要意义[J]. 陕西教育(教学版),2019年04期.

基于中考的初中政治论文范文第6篇

一、话题链接

话题一:校本教研需要特色化

我校自2003年9月开展“基于课例”的校本教研活动。我们将教研活动的过程可分成两个阶段、五个步骤。两个阶段是指试教初研阶段;再教深研阶段。通过这两个阶段,使教师在试教、再教和发现、改进、比较之中反思、改进、提高;五个步骤指备课、学习—试教、观课—研讨、改进—再教、再观课—再研讨反思。毋庸质疑,两年来我们发现这种教研形式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它将教师推到了教研活动主体的位置,充分调动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把教学研究和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和在职学习培养融为一体,并使之成为教师的一种职业生活方式。

但是,随着校本教研的推进,我们逐渐发现各个学校和各个教研组的校本教研形式基本雷同,缺乏特色,没有真正体现校本教研中“校本”的本质,没有突出每一个学校、每一个教研组、每一个教师个体的不同需求。

话题二:校本教研呼唤有效化和常态化

在实施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两个阶段、五个步骤”的校本教研需要教师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师的主要阵地是课堂,推行校本教研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教师在校时间是固定的,而当教师将大量的时间花在教研活动时,他的教学时间必然相应地减少。这时,为了确保课堂教学质量,我们就需要考虑两个问题:

1.教师所参与的这些校本教研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自己的教学吗?

2.教师所参与的这些校本教研活动能否成为教师所适应的职业生活方式?

二、需求调查

在实施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我们全组教师进行了一系列沙龙研讨,各位教师通过坦诚的交谈,他们各自表露了自己对校本教研活动的需求。同时,我们也对全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经过归纳,发现全组教师对校本教研活动的需要存在着以下几种情况:

1.全组教师都希望能观摩全国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并听到课改专家针对性点评;

2.全组大部分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都希望得到经验丰富教师在教材教法方面的指导;

3.全组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同事能对自己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4.全组教师都希望课改专家、全国优秀教师能够参与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评价和反思。

5.全组大部分教师都希望听优秀教师的课,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参加讨论。

从以上的调查可以发现,教师对于“基于课例”的校本教研还是非常欢迎的,但是大部分教师都迫切希望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的角度来观摩优秀教师的课例,希望听到课改专家有针对性的点评。同时,很多教师都希望结合自己的教学需要观摩优秀课例,以期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研活动注重同层级的横向支援,常常缺少了纵向的引领,尤其是在实施以校为本的教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先进的理念如若没有以课程内容为载体的具体指引与对话,没有专家与骨干教师等高一层次人员的协助与带领,同事之间的横向互助常常会自囿于同水平反复。

三、案例展示

我们决定引入全国初中英语优质示范课的视频,并对其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各个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选择观察角度,各小组在观摩中记录有关数据,然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反思和研讨。接下来的一个环节是聆听专家的相关点评。最后各位观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选取该课例中自己可以借鉴的教学行为,在自己的教学中加以实践,通过撰写教学叙事或教学案例的形式将实践的体会记录下来,作为下一轮校本教研的活动主题。

1.课例简介

课题:Fifty Good Friends(阅读课)

执教教师:重庆巴蜀中学刘希晶(2004年第五届全国初中英语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

2.理论学习

(1)学习教材:

附文章如下:

Fifty Good Friends

Manuel Garcia had nose cancer.The doctors told him,“You need chemotherapy(化学疗法)to stop the cancer.”Manuel went to the hospital for chemotherapy.Chemotherapy is strong medicine.After a few weeks of chemotherapy.Manuel’s hair began to fall out.Soon he had no hair.Manuel was depressed(沮丧的).He felt strange without hair.He didn’t want people to see him.

One day Manuel’s brother and three other relatives visited Manuel in the hospital.Manuel was surprised when he saw them.They had no hair!“You shaved your heads!”Manuel said.Manuel began to laugh.The other men laughed too.“Please be quiet,”the nurse said.But the nurse was smiling.

When Manuel came home from the hospital,friends and relatives came to visit him,“We want to shave our heads,”they said.“We want to look like you.”Manuel shaved their heads.He also shaved his sons’ heads.In one day he shaved fifty heads.Manuel’s wife wanted to shave her dead,too,“No!”said Manuel.

At the hospital Manuel was depressed because he had no hair.Now he is not depressed.“I’m ready for anything,”he says.

(2)结合自己的教学需求选择观察角度

优秀课例的观察角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供参考)

第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①该课例有哪些教学活动?

②这些活动的目标是什么?

③根据对该课例学生的观察,这些目标是否达到?

④结合你自己的教学实践,你认为这些目标的制定是否恰当?

第二,教学活动的设计

①这些教学活动的内容是什么?

②这些教学活动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定性描述:

定量观察数据:学生的举手人数和次数?

③该课例的教学活动有没有落实该课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

定性描述:学生语言的流畅度、深度和广度

定量观察数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率。

第三,教学程序与教学方法的观察

①各个教学活动的过渡和转换情况

②教学媒体的使用情况

③教师对教学细节的应急处理

第四,教师的教学语言观察

①教师的课堂任务指令

②.教师的课堂问题

③教师的课堂即时评价

④教师的肢体语言应用

第五,学生学习情况的观察

①该课例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哪些?

②该课例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有多少?

③该课例中学生的问题行为有哪些?

(3)根据自己所选择的观察角度查阅相关的教学理论进行学习。

3.观察课例

在本次课例的观摩中,有五位教师选择观察“各个教学活动的过渡和转换情况”;有六位教师选择观察“这些教学活动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定性描述;定量观察数据:学生的举手人数和次数?”有两位教师选择观察“根据对该课例学生的观察,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有四位教师选择观察“教师的课堂问题”;有三位教师选择观察“该课例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有多少?”另外有五位教师选择了总体感知。

4.研讨反思

观察小组一:我们组观察的角度是“各个教学活动的过渡和转换情况”。我们刘老师整节课由六个教学活动组成:1).Teach the new words 2).Listen to the tape and put the pictures in the right order.3).Read the story and answer three questions.4).Read the story and discuss with group members.5).Performance. 6).Game.六次活动的过渡分别是:1).通过观看卡通影片蜡笔小新引出本课的新词cancer;medicine;chemotherapy;fall out2).教完这些与疾病有关的生词以后,让学生听录音。We’ll listen to a story.This story is about a person.His name is Manuel Garcia… and put the four pictures in right order.3).在检查好学生的答案之后,教师让学生再读课文,回答问题。Read the story again and answer three questions.4).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表扬引出下面两个更深层的问题。I should say all of you are very smart.But Miss Liu isn’t as clever as you.So I still have two questions…5).通过对最后一个问题的点评,归纳出 Friends are important for all of us,right?然后让学生看两幅图片,分别展示了李老师和Tom的烦恼,让学生根据图画编出对话并加以表演。6) 通过对表演的表扬,谈到今天教学的主题:how to love and help each other.Today we have a friend. He is in trouble… Let’s make a card for him.这些过渡层层递进,转换自然,学生的思维随之得以深化,情感随之得以升华,语言能力自然而然得到发展。

观察小组二:我们组观察的角度是“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定性描述;定量观察数据:学生的举手人数和次数?”。首先,我们非常抱歉地告诉大家:由于视频拍摄角度的原因,我们没有办法对这个观察主题进行准确地观察。比如,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定性描述,我们发现视频拍摄一般以教师为中心,我们根本看不到学生的表情,很多学生只给我们留下背影。同样,定量观察举手人数和次数,更没有办法统计,我们只看到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至于有没有其他学生举手,我们根本看不到。其次,通过对教学活动的完成情况的观察,我们发现学生对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先是迟疑,然后是接受,最后是积极参与。应该说,这位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观察小组三:我们小组观察的角度是“根据对该课例学生的观察,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我们碰到了和上一个小组一样的难题,没有办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观察。所以我们的观察是建立在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和部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基础之上。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们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两个方面:1)通过学习课文所描述的故事,理解并学会初步使用以下词汇chemotherapy,fall out…2)通过完成一些帮助他人的任务学会关爱他人、帮助朋友,同时发展自己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3)通过开展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一系列任务,积极地使用目标语和他人交流与沟通。我们通过对六次教学活动的观察,其中有三次使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虽然有一次教学活动时间稍显仓促,我们认为各次活动还是达到了教学目标。

研讨以后,我们聆听了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湖南省教科院杨银建先生对本次大赛课例的点评。

5.行为跟进

研讨之后,每一个教师都一致认为该教师有很多值得自己借鉴的地方。经过归纳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活动的设计和过渡。

2.对学生多层次的评价。

3.在学生开展小组活动时,对学生的辅导。

根据对课例的观察和专家的点评,各位教师对自己下一阶段的教学进行了设想。

刘国造:我是一名新教师,刚任教一年半,我认为这位老师的教学活动设计以及他们之间的衔接很值得我学习,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打算对自己这方面的教学策略加以改善。如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点评(表扬、建议)引出下一阶段的教学。

胡晓艳:我同刘老师一样也是一个新教师,我赞同他的看法,不过,我要补充一点,我认为这位老师对学生的课堂即时评价非常到位,也非常得体,除了刘老师所说的以外,我打算对自己的课堂即时评价加以一定的关注;如学生回答了以后,及时加以鼓励,或者及时给以相关的建议。

黄小青(县教坛新秀):我同意以上两位老师的看法,不过我个人更加关注刘老师的问题设计。我觉得她善于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总是试着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

金文侠(市教坛新秀):我也关注刘老师课堂问题的设计,我们发现刘老师一节课一共提出了42个问题,其中课堂程序型问题5个,课文理解型问题13个,有实际交际意义的问题16个,非限答型问题8个,问题设计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通过对课例的观察、学习和研讨,各位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实践。然后教研组在下一次的教研活动中各位教师对自己的实践进行汇报和反思。

林成早:我和刘国造、胡晓艳、许玉松、吴金黄等五位教师通过对上次课例的学习,我们针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和过渡”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实践,我发现自己的教学改变了以往的无序状态,学生也不会像以前那样无所适从。但是,我发现我们的教材是新目标英语,与课例的教材有较大区别,有时没有办法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林莹:我和金文侠、黄小青、李海燕、许琦等老师对问题的设计加以关注,并在自己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加以运用。我发现学生对这种富有交际意义或没有限定答案的问题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一开始常常无所适从,但是随着教师的铺垫和激励,学生会变得越来越积极。

四、问题探讨

从有效校本教研这一个角度反思这一次校本教研活动,我们发现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给予我们有益的启迪:

1.对优秀课例的观察可以更好地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层次的教师都有收获。

2.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选择观察角度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的学习和反思。

3.行为跟进有利于教师将反思自我并将观课的收获付诸行动,从而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但是,通过对本次案例的反思,我们认为也存在以下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探讨一:谁能借我慧眼

在本次课例的观摩过程中,我们很多教师提到:有一些优点中看不中用,还有一些优点没有办法移植,当然也有一些中看又中用的优点。这一切都在提示我们,在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以人的发展为本,对于每一个教师个体而言,我们都需要思考:哪些方面我可以借鉴?哪些方面没有办法借鉴?哪些方面我不能借鉴?

探讨二:谁的眼睛在动

在本次课例的观摩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很多方面我们没有办法观察,尤其是学生的学习情况。因为视频课例具有专门的拍摄角度,而这个角度的选择往往是摄像师决定的,于是,摄像的判断代替了我们的判断,摄像师的眼睛代替了我们的眼睛。我们需要针对视频课例的特征,思考以下问题:哪些可以观察?哪些没有办法观察?然后确定观察角度。

探讨三:谁在引领我们

在课例的研讨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老师都希望有课改专家进行针对性点评,即这节课哪些方面是好的,哪些方面做的不够。但是,我们很遗憾地看到,专家点评针对的本届优质课评比的总体情况,而不是这一节特定的课例。

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尤其是新教师更喜欢倾听那些骨干教师的意见,同时他们也更愿意实践优秀课例所展示的一些做法。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骨干教师可以通过发表自己的反思对大家进行引领,而且优秀课例本身就是一个引领者。

同时,我们发现理论学习有助于教师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有一些教师通过学习有关教学理论,能从更高的角度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做出解释,并做出自己的判断。可以说,他们自己成了自己的引领者。

(责任编辑孙晓雯)

上一篇:水彩画装饰性重要因素论文范文下一篇:农业产业化经营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