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工程论文范文

2023-09-17

光电工程论文范文第1篇

一、我国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发展现状分析

(1)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技术水平落后, 并且专业的技术人员相对匮乏。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并没有精湛的技术, 在技术研究当中还存在一些漏洞, 同时, 涉及到的知识面比较狭窄。除此之外, 从思想上也相对落后, 导致我国技术人员在思想方面与国外的先进思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国的信息科学与工程的发展较慢, 技术上创新不及时。如果思想以及理论没有得到有效的创新, 就会与国外的之间的差距逐渐增大。

(2) 资金投入较少。虽然我国意识到了光电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也将该产业作为了重点产业, 但是实际上, 对其投入的资金还相对较少, 也正是由于研究资金的匮乏, 妨碍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进程。

(3) 提高专业技术培养, 对于高校而言, 应不断提升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训, 促进对该专业的改革与创新, 但是就目前而言, 高校对于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关注较少。

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前景和规划

(一)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前景分析

(1) 军事方面。电力通信应用是军事方面使用较早的一种技术, 由于过度依赖, 导致通信内容无法真正得到有效的保障, 有时会出现被窃听的情况。但是彩该技术, 不但可以快速的完成通讯任务, 而且可以保证通讯的安全性, 进而使得整体的军事作战质量得到提升, 同时也不会受到任何天气的干扰, 在军事方面应用当中还可以进行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递以及信息的储存, 具有一定关键的作用。

(2) 在工业生产上。该技术在工业生产方面的应用, 不仅能够较少成本, 使得生产效率得到提升, 而且还可以使得工业机械保持相对较高的灵敏度, 减少材料的浪费, 以光电材料替代传统的材料, 增加了企业的盈利, 也为工业生产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

(3) 医学领域方面。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在医学中应用非常广泛, 比如激光治疗。其充分利用了激光技术来清除皮肤上的斑点。又如, 监护仪上的血氧探头, 先是电信号激光的发出, 通过光打在手指之上, 检测回收到的透射红外线, 把光信号转化成为电信号, 然后在计算出血液当中氧气的饱和度。

(二)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的发展规划

(1) 国家应该对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的发展进行不断创新, 加大在资金方面的投入, 从而保障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研究能够有效进行下去。

(2) 从研究人员的角度而言, 不应该将全部的精力放在技术上, 应先积极的学习先进的技术, 提升专业知识, 然后在学习其他国家在此项技术的发展经验。与此同时, 还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认识到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目前我国还处在发展的新时期, 而国家非常重视人才以及技术的发展, 所以, 不断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 顺应时代的变化, 有效提升我国技术的创新。

(3) 从高校的角度而言, 应不断加强对人才的培养, 高校应更加不断完善培养机制, 并对其进行详细的划分。了解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今后人才培养的方向, 对专业进行更加详细的划分。从教师的层面来说, 应找到教学的重点, 从一个小的知识点进行教学, 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的知识, 提升对人才的培养。另外, 还要按照技术的发展方向, 不断建立健全培养模式, 把之前的教学观念摒弃, 同时在使用其他发展较强学科引导这项技术不断向前发展, 最终有效提升人才的培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本文主要是对新时期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前景进行详细研究, 该项技术不仅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且对于各个领域都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本文不仅对我国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还对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前景和规划进行详细的研究, 希望能够推进此项技术的发展, 为我国作出巨大的贡献。

摘要: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 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 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 各个行业都积极引进先机技术以及先进设备, 在这当中,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是新时期中新型产业, 不管是在科技、军事, 还是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都能够运用, 有效满足生产部门的各种要求, 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主要是对新时期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前景进行研究, 希望能有效的促进该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发展,新时期

参考文献

[1] 陈世禄, 赵伊健, 李文胜.浅谈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前景和规划[J].南方农机, 2017, 48 (7) :99.

[2] 傅院霞, 王莉, 徐丽等.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5 (18) ;240-242.

[3] 胡章芳, 潘武, 罗元等.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科学咨询 (科技·管理) , 2014 (36) :126-127.

[4] 齐沛良.浅谈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前景[J].信息记录材料, 2018, 19 (2) :22-23.

[5] 李珣.光电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前景分析[J].无线互联科技, 2017 (16) :142-143.

[6] 张海明, 尚可可, 高贵等.地方高校工程应用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物理与工程, 2015, 25 (2) :89-92.

[7] 董军, 刘继红, 杨祎等.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15 (4) :50-51.

光电工程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光电幕墙是一种新型建筑幕墙,充分体现了建筑的智能化与人性化特点。本文首先分析了光电幕墙的分类及安装施工步骤,其次探讨了光电幕墙与建筑相结合的现存问题,并提出了促进光电幕墙与建筑相结合的发展对策,以期为光电幕墙的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光电幕墙;建筑;光伏系统

1引言

目前,我国既有城乡建筑中有达90%以上属于高耗能建筑,已接近全社会总能耗的1/3左右,且仍在不断的增长中。因此,积极开展绿色建筑,加强建筑工程的节能减排,实现低耗、环保、技术创新等已经成为建筑业的热点问题。

基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生态理念,光伏发电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我国常规能源之一。光电幕墙加装光电模板后,光电板不存在有毒物质,即使在建筑物发生火灾时也不会释放有毒气体[1]。可见,光电幕墙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建筑创新产品,其应用前景是相当乐观的。本文就是针对光电幕墙,探讨其与建筑相结合的现状,并提出促进光电幕墙在建筑业中应用的具体对策。

2光电幕墙的要点概述

2.1光电幕墙的分类及设计

光电幕墙与建筑相结合时,主要分为五大类,分别是:明框式、隐框式、点式、装饰式以及光电双层式。目前,光电幕墙主要应用于建筑物的屋顶遮阳、建筑物幕墙、建筑物门窗等方面的光伏发电,也有一些应用于农用光伏系统、微波中继站以及航标灯等[2]。

光伏系统与建筑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若要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涉及到的方面比较多,要与建筑集成化、建筑结构安全等紧密配合。具体的设计要点有:①光电幕墙的选用应充分考虑建筑物的主要功能与整体效果;②根据建筑物的位置,考虑太阳光的入射效果与日后维护的便捷;③光电幕墙的玻璃面板可以选择单晶硅、多晶硅以及非晶硅电池进行复合,幕墙面板的外片可选择低铁超白钢化玻璃;④设计时注意控制好玻璃的挠度。

2.2光电幕墙的安装施工步骤

光电幕墙的安装施工步骤如下描述:

①选择有效的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将其与玻璃粘贴起来,内层是超白透明的玻璃,中层是太阳能电池片,外层是玻璃。内外两层与中层之间可采用铸膜树脂进行热固粘贴。

②光电板的导线应从装置的边缘穿出,同时配上电能变换器----逆变器等系统,成为光电单元。

③将光电幕墙板块固定在建筑物外的受力支撑骨架上,进行板块的安装、导电的连接,最后联网合并至接线盒后再经过蓄电池组向进行负载供电,也可以直接并入到公共电网进行供电。

3光电幕墙与建筑相结合的现存问题

光电幕墙是一种高科技的建筑外壳,一方面能够满足建筑物理上的要求(阻燃、隔热以及消音),另一方面能够将建筑物的外壳作为光伏系统的占用区域,不需要额外的土地面积。目前,我国的光电幕墙仍然处于发展初期,建筑业及社会大众对其外观与功效是否认可,光电幕墙与建筑相结合过程的存在问题等,都将影响光电幕墙的应用与实施。

3.1行业标准体系仍未完善

光电幕墙与建筑相结合实施过程中涉及到多个部门(建设部门、电力部门、环保部门等)的管理与协调,而传统的幕墙不能符合光电幕墙的设计标准。所以,当前应该由多个与光电幕墙相关的行政部门研究制定出统一的、规范化的光电幕墙设计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我国光电幕墙的设计有所依据,工程的质量也才能有所保障。

3.2推广光电幕墙的成本偏高

光电幕墙的投入需要较高的成本,从光伏光电原材料、硅片、光伏组件、光伏电池以及幕墙等各个环节都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这也是导致光电幕墙推广瓶颈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欧盟等发达国家在光电幕墙技术方面是相对领先的,我国却与之差距较大,这造成了工程成本过高,与光电幕墙收益不成正比的现状。

3.3光电幕墙发电使用存在问题

我国现有光电幕墙的发电主要用于本企业,一部分用于周围企业或者住宅。但是光电幕墙的发电并网存在与风电一样的问题,电力相关部门也没有完全接受光伏发电上网,尤其是我国西部一些地区的光伏并网发电项目只是停留在示范层面,还没有产生明显的效益。另外,我国光电幕墙发电的可调性较弱,这也直接影响了其接入现有电网。因为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缺少有效的调峰与调频功能,气象条件等变化均能对其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如何将其接入电网还需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4促进光电幕墙与建筑相结合的发展对策

4.1不断加强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

近几年,我国通过了若干项法律法规以促进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这些法规条例的制定实施,为我国并网光伏逆变器的发展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依据。我国应该进一步加强支持光伏产业发展的切实可行的政策,这样才能加快启动国内市场,巩固和提高光伏产业的整体优势。

4.2力争将光电幕墙成本降低至推广可接受的范围

光电幕墙的成本过高是其推广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发展光电幕墙能够通过制造生产工艺,开发新颖电池材料,达到提高光电转换效率的目的。然而,我国只是依靠示范項目以及财政补贴等方式推动光电幕墙的发展是远远不够,只有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建立光伏产业链的创新体系,降低工程成本,让社会与个人从光电幕墙工程中受益,这样才能将光电幕墙的价值发挥至最大,才能促进其在社会上的推广应用。

4.3注重电网智能,促进并网的顺利进行

光电幕墙发电不能有效并网严重影响了光电幕墙的发展。我国政府应尽快确定并网的电价,这样才能为电厂收纳光电幕墙与并网发电提供依据。同时,电厂也应该自行构建适应清洁能源发电、具有信息化与自动化等特点的“智能电网”环境,使光电幕墙顺利并网。

参考文献

[1]谢士涛.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与应用[J].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2011.

[2]杨德林.光伏幕墙发展现状与前景[J].科学之友,2010.

光电工程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发展;前景;规划

引言:光电信息技术作为通信技术全面发展的产物,其信息系统是相对复杂,为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光电信息技术是由多学科结合的综合技术,如光学、微电子、光电子等技术,涉及的内容包括辐射、探测、传输,还包括光电信息的存储、处理、显示、转换等多项内容。其应用于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所以,重视光电信息技术,重视培养和选拔光电信息技术人才,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一、我国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的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技术虽然在稳步向前发展,但是与国际水平相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发展也较为缓慢,技术应用方面也有所欠缺,这种现象的发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而阻碍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技术人员的局限性。虽然在我国技术人员的数量很多,可是大多存在局限性,能够或者是想细致钻研并带来创新的人才非常稀缺,导致了专业型的人才严重缺少,即使现有的技术人员,也存在知识面不广,专业基础薄弱的问题,无法与时俱进,固有思想和国际先进思想差距较大, 造成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发展缓慢。

(2)科研资金投入不大。科研人员无法专心持续的进行学术研究的另一个方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的成果并不很明显,但是却需要大量的投入,国家对于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研发投入资金有限,甚至是长期的忽视,让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异常缓慢。

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前景

光电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加大的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同时对人才的专业知识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光电信息技术具有频宽更宽、信息容量更大、响应速度更快、信息效率的分辨率更高的优点,使其在光电信息产业扩大了在市场上的份额,推动着现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在发达国家,广泛应用的光电信息技术以及相关的产业,已经占有国民经济总值的百分之五十以上,专业人才竞争力越来越激烈。因此,我们要加快对光电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步伐。

1、拥有优秀的技术人才

要想光电信息工程发展的好,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大力引用优秀人才并对人才进行培养,在光电信息研发及开展过程中,都需要人才的参与,电子信息是一个技术性质的工程、是走在技术前列的大工程,必须是走在技术尖端的人才才能胜任这一工作。所以,发展光电信息工程就必须要选对人才,建立起人才培养机制,让人才成为推动该领域发展的重要动力。而人才的培养则需要从学校做起,校内应提高教学质量,开展光电信息技术培养课程,提高学生们在电子信息方面的了解。企业也应该长期坚持对人才的培养,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最好将每位人才的才能都激发出来,使效用得到最大化。随着国家对光电领域重视,在人才方面的培养力度也越来越大,所以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光电领域的优秀人才会越来越多。

2、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拥有良好的市场环境

拥有良好的市场环境对于光电信息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市场的环境中少不了政府的干预,所以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光电信息的发展。在政策环境方面,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用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为其树立标杆,做到个人信息被保护,专利被保护,并加强对数据托管方面的规范管理。在市场环境中,企业应该努力创新,开发属于自己的专利技术,不要一味的依赖于国外的技术,做到创新型和自主化共同发展,争取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当然还需要大量的宣传为光电信息工程创造良好的条件。在许多的发达国家,与光电技术有关联的企业已经越来越多,这是在政府与市场共同作用下获得的成果,已经成为国家经济来源的很大一部分。

3、创新性光电信息工程发展迅速

创新是一个事物永垂不朽的源泉,光电信息的发展不仅要依靠人才培养,市场环境,足够的资金,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光电信息技术不能一直依赖于国外,总要有属于自己的东西、建立自己的标志,所以在研发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加大创新力度,企业可以适当提供奖励,激发出人才的创新能力,为其创新提供动力,从而提高企业在光电信息技术研发上的地位。我国现在已经是能够依靠自己创新技术的国家,我相信未来在光电领域的创新会更加高效。

三、对我国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的人才培养设计与规划

1、优化课程结构,构建适应行业发展的课程体系

在产教融合视域下,课程体系的优化应根据产业人才培养需求而非教师能力设置,确立夯实基础、构建模块化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能力培养导向构建“课程群”,形成人才培养的多层次、立体化课程体系。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是多门学科的交叉,涉及的知识面广、知识点多,因此课堂教学内容应该精心组织,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要理清楚,要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各个理论知识点的讲解上,要注重介绍它在整个检测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与其他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例如在讲解各类光电检测器件时,应先介绍其作用,再讲解各类光电检测器件的原理、结构、特性及其应用,并与其他检测器件进行对比,最后讲解它们的输入电路。光电检测与信号处理课程内容多,学时短。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应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和偏重,保留教材中經典内容,删除与其他课程重复内容,并突出重点内容。例如光电检测系统是该课程的重点,各类光电检测器件的原理、结构、特性及应用,光电检测电路的静态和动态设计、噪声与抑制、前置放大电路等,可以结合具体的案例详细讲述,但光纤传感检测以及光电信号的数据采集,由于已在其他相关课程中已经涉及,可以略讲或者不讲。

2、以人才需求为导向,准确改进教学方法目标

开展启发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讲解授光电耦合器时,可以先提供一些光电耦合器用于智能汽车导航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思考其工作原理,然后引导他们掌握相关的知识。为使学生了解光电检测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可结合本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兴趣,设置若干专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调研和撰写报告,并在课堂上展开讨论。这种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挖掘学生学习潜力。此外,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便利条件,将电子版讲义、习题答案以及补充的内容发布到网上,多让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教师多发起网上讨论和答疑,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动态。这种方法可以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方式向主动学习方式的转变。

结语:在国际上,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已经成为相对成熟的领域,而我国相比之下还受到很多限制,没有提起足够的重视和思考,相关的技术和科研人员不能仅仅止步于学习和借鉴的层面,更应在国际水平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的相关技术进行更好的拓展。重视对技术人才的培养,国家对于科研项目加大投入力度,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并且相关技术和科研人员不断创新,为我国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齐沛良.浅谈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前景[J].信息记录材料,2018,19(2):16-17.

[2]李珣.光电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前景分析[J].无线互联科技,2017(16):142-143.

光电工程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子学;经学;新子学;冯友兰

冯友兰在其两卷本《中国哲学史》中将中国哲学分为“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认为以人物画线,则是“自孔子至淮南王为子学时代,自董仲舒至康有为为经学时代”①;以历史划分,则是从春秋战国到西汉初期是子学时代,从汉武帝“独尊儒术”时期到晚清是经学时代;以哲学形态分期画线,则是上古哲学为子学时代,中古哲学为经学时代;以时间划界,则是上古时期的哲学为子学时代,中古与近古时期的哲学为经学时代。冯友兰之所以把中国近古时期的哲学依然列入经学时代,是因为“中国实只有上古与中古哲学,而尚无近古哲学”,“谓中国无近古哲学,非谓中国近古时代无哲学也”。②即是说,中国没有近古哲学,只有近古时期的哲学,而近古时期的哲学是中古形态的,所以属于经学。

由于冯友兰将中国哲学分为“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于是便有其关于“子学”与“经学”的分析,本文意在论述冯友兰关于“子学”与“经学”的思想;又由于目前学术界关于“新子学”的讨论较为热烈,本文还试图从冯友兰的角度挖掘冯友兰心中的“新子学”,以期为“新子学”的讨论增添新的内容。

一、冯友兰视界中的子学

关于子学时代之成因,冯友兰认为是由于“自春秋迄汉初,在中国历史中,为一大解放之时代。于其时政治制度,社会组织,及经济制度,皆有根本的改变”③。具体而言,则是“贵族政治破坏,上古之政治及社会制度起根本的变化”④,“世禄井田之制破,庶民解放,营私产,为富豪,此上古经济制度之一大变动也”⑤。这是说,从春秋中后期到西汉初期,中国社会发生巨变,体现为礼乐制度与礼乐文化的崩毁、宗法等级制度的破坏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政治上,代表宗法等级制度的贵族政治、世卿世禄制遭到破坏,固定化的等级结构随之荡然无存,贵族与平民乃至君与臣的“身份”“地位”不仅仅取决于先天的宗法血缘,更多的是取决于后天的人为。经济上,与宗法等级制度、贵族政治相适应的井田制度也伴随宗法等级制度、贵族政治的瓦解而崩坏,商鞅的“废井田,开阡陌”是其典型标志。土地不再是天子的“私产”,不再“国有”,人们可以通过后天的人为“私有”之。面对“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⑥的根本制度的大破坏及其造成的社会的大动荡,斯时的知识分子不得不对此做深入的思考,并在制度层面对此做深刻反思,这种思考、反思的结果体现在哲学层面就是“子学”的诞生。这里,冯友兰从制度层面讨论子学的成因,将子学的成因深入到思想、文化赖以产生与发展的社会制度,而没有简单地从思想与文化自身的发展角度论述之,是其过人之处。当然,冯友兰之所以跳出思想、文化自身而另觅子学之成因,其重要原因应该是子学与此前的思想、文化的重大差异。子学是对此前的思想、文化的质的飞跃甚至否定,仅从礼乐文化自身难以找到直接的根据。关于子学产生的制度根源,冯友兰是从政治制度入手,而不是从经济制度入手,因为在冯友兰看来,先秦乃至整个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制度决定经济制度,也决定着社会的本质和形态。

关于子学的诞生过程,冯友兰说,“在一社会之旧制度日即崩坏之过程中,自然有倾向于守旧之人,目睹‘世风不古,人心日下’,遂起而为旧制度之拥护者,孔子即此等人也”⑦,然拥护旧制度,“必说出其所以拥护之之理由,予旧制度以理论上的根据。此种工作,孔子已发其端,后来儒家者流继之。儒家之贡献,即在于此”⑧,“然因大势之所趋,当时旧制度之日即崩坏,不因儒家之拥护而终止。继孔子而起之士,有批评或反对旧制度者,有欲修正旧制度者,有欲另立新制度以替代旧制度者,有反对一切制度者。此皆过渡时代,旧制度失其权威,新制度尚未确定,人皆徘徊歧路之时,应有之事也。儒家既以理论拥护旧制度,故其余方面,与儒家意见不合者,欲使时君世主及一般人信从其主张,亦须说出其所以有其主张之理由,予之以理论上的根据。荀子所谓十二子之言,皆‘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者也。人既有注重理论之习惯,于是所谓名家‘坚白同异’等辩论之只有纯理论的兴趣者,亦继之而起。盖理论化之发端,亦即哲学化之开始也”⑨。

这是说,面对礼乐制度、礼乐文化的毁坏,面对由此而来的天崩地坼般的社会巨变,先秦诸子在哲学层面围绕“旧制度”的优劣、存废“发声”,在守旧、改革、革命以及否定一切等思路中提出各自的“看法”,并由此展开对话、争论,于是,以儒、墨、道、法、名、阴阳诸家所代表的诸子之学诞生。由此也可看出,冯友兰所谓的“子”主要指先秦至汉初诸子,而非经史子集中的“子”,冯友兰所谓的子学主要指先秦至汉初诸子之学,这与传统的子学观念有区别。传统的子学是“诸子学”“诸子百家学”的简称,“一指先秦至汉初诸子百家学术之总称。一指研究诸子思想的学问,内容包括对诸子及其著作的研究,佚子、佚书的研究,历代学者研究诸子的研究等。晋以后,诸子学的研究对象有所扩大,包括后世的著名哲学家在内”⑩。这么看,冯友兰的子学仅属于传统子学中的一部分,也即传统子学中的“先秦至汉初诸子百家学术之总称”。

这里,冯友兰还论及子学的产生方式与子学的特征。在馮友兰看来,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思想言论极为自由的政治环境下,在以前的思想文化不可能被照搬照用乃至被批评、否定、废弃的价值取向下,在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哲学”的学术背景下,先秦诸子无所“依傍”,“无所顾忌”,直接表达其“主张”,并“说出其所以有其主张之理由,予之以理论上的根据”B11,也即做出哲学论述、理论证明。同时,先秦诸子以及先秦诸子所代表的各家各派至少在理论上、在社会选择上是平等的,就是说,“平等”地“发声”,“平等”地接受人们的“选择”。在此情形下,没有超越其他“子”之上的“子”,也没有超越其他学派之上的学派,更没有被定于一尊的“子”或学派。这表明,子学之所以是子学,在于其理论兴趣、理论创新方面的原创性,在于其建构方法、路径方面的“无中生有”“横空出世”,在于诸子之间、各家各派之间的平等,在于思想自由以及表达思想的自由。当然,这里所说的子学的建构“无中生有”“横空出世”,是指其不依赖于任何所谓“经典”而立论、而“发声”,但这并不意味子学与过往的“经典”不发生任何联系。

这么看,凡是通过独创发明、不依不傍的路径而创造出全新哲学的哲学家都有“子”的特质,而具有“子”的特质的哲学家所创造的哲学著作都具有“经”的性质,所创造出的哲学思想都具有子学性质。简言之,子学性质在于其独创发明、不依不傍。

对于子学特征中的诸子之间、各家各派之间的平等以及思想自由与思想表达上的自由,冯友兰特别重视。他说:“春秋战国时代所起各方面之诸大变动,皆由于旧文化旧制度之崩坏。旧文化旧制度愈崩坏,思想言论愈自由。”B12他在《三松堂自序》中回忆道:“春秋战国时期是诸子百家争鸣的时期。各家各派,尽量发表各自的见解,以平等的资格,同别家互相辩论。不承认有所谓‘一尊’,也没有‘一尊’。这在中国历史中是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学术最高涨的时代。”B13在冯友兰看来,思想的平等与自由是同等重要且互为前提的,没有思想的自由就没有思想的平等,没有思想的平等同样没有思想的自由,而有了思想的平等与自由,才有哲学家之间真正的平等,也才有哲学家的“人身”自由。

关于子学时代之终结,冯友兰认为是由于“自春秋时代所开始之政治社会经济的大变动,至汉之中叶渐停止;此等特殊之情形既去,故其时代学术上之特点,即‘处士横议’,‘各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之特点,自亦失其存在之根据”B14。即是说,汉朝的建立,结束了春秋战国数百年的动荡,新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随之正式确立并得以巩固,子学赖以生存的“土壤”随之消失,子学便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汉武帝推行董仲舒的“推明孔氏,抑绌百家”B15,标志子学、子学时代的终结。

从冯友兰关于子学时代的成因与终结的讨论可以看出,子学只能产生并存在于社会发生根本性转变的特殊时期,相应的,子学相对于“经学”、子学时代相对于“经学时代”就是特殊的。此外,社会发生根本性转变的特殊时期虽然表现为社会的大动荡,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社会的大动荡都意味社会发生根本性转变。比如,汉代以来的历代王朝的更替,都呈现为社会的大动荡,可是,并没有发生社会的根本性转变。所以,冯友兰说,自汉代以来,“至现代以前,中国之政治经济制度及社会组织,除王莽以政治的力量,强改一时外,皆未有根本的变动,故子学时代思想之特殊状况,亦未再现也”B16。

由此可以看出,冯友兰认为哲学、思想是抽象的,但是,产生哲学、思想的“土壤”却是具体的;哲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但是,又决定于其“土壤”的状况。在此意义上,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环境状况对哲学、思想的形成、发展,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具有决定性。

二、冯友兰视界中的经学

关于经学和经学时代,冯友兰说:“在经学时代中,诸哲学家无论有无新见,皆须依傍古代即子学时代哲学家之名,大部分依傍经学之名,以发布其所见。其所见亦多以古代即子学时代之哲学中之术语表出之。”B17冯友兰在《三松堂自序》中也有说明:“在经学时代,儒家已定为一尊。儒家的典籍,已变为‘经’。这就为全国老百姓的思想,立了限制,树了标准,建了框框。在这个时代中,人们的思想都只能活动于‘经’的范围之内。人们即使有一点新的见解,也只可以用注疏的形式发表出来,实际上他们也习惯于依傍古人才能思想。”B18

这是说,经学时代,儒家被统治者定为“一尊”,儒家的经典被统治者定为“经”,哲学家的哲学创造、哲学思想不再是哲学家个人的事,也不再是纯粹学术的事,而是被学术以外的因素也即政治因素所“禁锢”。这样,与其说,哲学家的哲学创造、哲学思想被固定在“经”的范围内,还不如说被统治者通过“经”的方式所控制。与此相应,在经学时代,哲学家即便跳出儒家之“经”去建构自己的哲学思想,也逃不出儒家之外的先秦至汉初其他经典——被先秦至汉初诸子的著作、思想所“限制”。“经典注释”成了经学时代的特色。于是,从西汉董仲舒到晚清康有为,历代哲学家无论是否有自己的哲学思想,无论是否有独特的创见,其哲学思想、其创见都属于“经学”,而非“子学”。因为他们都不是像先秦至汉初诸子那样“以我为主”“凭空而论”,直接地表达其思想、见解,却都是“以经为据”,受制于“经”,通过“解经”的方式曲折地表达其思想、见解。经学时代的哲学家不仅思想上离不开经、“依傍”经,就是在解经的“术语”上也离不开经、袭用经。

从冯友兰的上述表述还可知,冯友兰对经学时代哲学家所“依傍”的“经”,有其独特的理解。在冯友兰看来,这“经”并非经史子集中的“经”,也不是传统经学中的“经”,而是指儒家的“经”以及先秦至汉初诸子的著作,其中,儒家的“经”也就是儒家的“十三经”。

此外,佛学虽是外来文化,但是,中国化的佛学则是中国的。由于中国化的佛学也不是“凭空而论”“横空出世”的,而是有其“依傍”的对象的,冯友兰因而也将其纳入经学时代。他说:“不过在此时代中,中国思想,有一全新之成分,即外来异军特起之佛学是也。不过中国人所讲之佛学,其精神亦为中古的。盖中国之佛学家,无论其自己有无新见,皆依傍佛说,以发布其所见。其所见亦多以佛经中所用术语表出之。中国人所讲之佛学,亦可称为经学,不过其所依傍之经,乃号称佛说之经,而非儒家所谓之六艺耳。”B19

这无非是说,中国佛教学者的佛学思想是通过阐释来自古印度的佛经而形成的,同时,中国佛教学者表达其思想时所使用的“术语”也来自古印度的佛经。这样,中国佛教学者是“依傍”“经”而立论,在此意义上,其佛学思想的建构采用的是“经学”模式,其佛学思想也就属于“经学”。只是其所“依傍”的经,是古印度的佛经。这意味着,“中国之佛学,其精神亦为中古的,其学亦系一种经学”B20。

这么看,冯友兰所谓的“经”就不仅包括儒家的“经”以及先秦至汉初的诸子著作,还包括被中国学者所注解、阐释的古印度佛经。这样,冯友兰所谓的经学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学,因为传统意义上的经学乃是指历代注解、阐发儒家经书之学,冯友兰所谓的经学乃是注解、阐发先秦至汉初诸子著作、儒家经典以及被中国佛学家所利用的古印度佛经之学问。这样,传统意义上的经学只是冯友兰所谓经学的一部分。

这么看,凡是通过注解、诠释别人的著作以表达自己哲学思想的学者都具有经学家的特质,而具有经学家特质的学者所撰写的著作都具有经学著作的性质,所研究出来的成果以及表达出来的哲学都具有经学性质。简言之,经学的性质就在于“依傍”別人的著作来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

从冯友兰关于经学的论述来看,经学不具有独立性、原创性,是依附性的、缺乏盎然生机的存在;经学受制于“经”,经学的形成、发展以及经学的表达方式等都被“经”所框定。总体上看,经学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相比于子学都是呆板与僵化的存在。所以,冯友兰在晚年总结道:“所谓‘经学’就是思想僵化、停滞的代名词。思想僵化、停滞就是封建时代一切事物僵化、停滞的反映。‘经学’和‘子学’,两面对比,‘经学’的特点是僵化、停滞,‘子学’的特点是标新立异,生动活泼。”B21

由于经学是立足于子学而产生的,子学对经学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具有制约乃至决定的作用,冯友兰谈及二者关系时用“旧瓶”与“新酒”的关系表述之。冯友兰说,经学时代“诸哲学家所酿之酒,无论新旧,皆装于古代哲学,大部分为经学,之旧瓶内”B22;经学时代,“哲学家之新见,即此后之新酒。特因其不极多,或不极新之故,人仍以之装于上古哲学,大部分为经学,之旧瓶内”B23;经学时代,“诸哲学家无论有无新见,皆须依傍古代哲学家之名,大部分依傍经学之名,如以旧瓶装新酒焉”B24。这表明,在冯友兰的心目中,酒瓶与酒有着内在联系,其中,旧的酒瓶制约、决定着新的酒的成分与质量,子学对于经学的作用就在于子学是“源”、经学是“流”,子学决定了经学的形式与内容。

关于经学时代的中国佛学与古印度佛经的关系,冯友兰同样以“旧瓶”与“新酒”的关系论述之:“中国人所讲佛学,其中亦多有中国人之新见”,“此即中国人在此方面所酿之新酒也。然亦因其不极多或不极新之故,故仍以之装于佛学之旧瓶内,而旧瓶亦能容受之”。B25这无非是要说,古印度佛经对于经学时代的中国佛学的作用就在于古印度佛经是“源”、经学时代的中国佛学是“流”,古印度佛经决定了经学时代中国佛学的形式与内容。

经学虽然依存于子学而发展,但是,经学与子学毕竟是两种哲学,经学相对于子学毕竟有其“新意”。当经学的发展有“挣脱”子学之倾向之时,经学本应有可能获得突破、新生并发展出超越经学自身的新哲学,经学时代的哲学家却受制于经学思维,不是寻求对于子学的彻底“挣脱”、彻底突破,主动“切断”与子学的联系,而是害怕脱离子学的“保护”,反而“求助”于子学,通过子学的扩张,更准确地说,通过对子学的“扩充”式理解,使得越来越多的著作成为“经”,从而让经学中的新思想能够容纳于子学的框架之中,让经学始终是“经学”而不发生质的变化。这也造成中国哲学有着漫长的经学时代,而没有属于“后”经学时代的近古哲学。所以,冯友兰说:“因此旧瓶又富于弹力性,遇新酒多不能容时,则此瓶自能酌量扩充其范围。所以所谓经者,由六而增至十三,而《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受宋儒之推崇,特立为‘四书’,其权威且压倒原来汉人所谓之六艺。”B26

三、冯友兰视界中的西方哲学分期与中国的子学、经学的划分

在讨论经学时代时,冯友兰论及西方哲学的分期,同时,比较中西哲学的发展历程,试图从中西哲学比较中进一步论述其经学时代以及经学时代与子学时代之差别。为此,我们有必要讨论冯友兰关于西方哲学分期的话题以及中西哲学分期的比较的话题,并且在此基础上讨论冯友兰关于西方哲学不同发展阶段的看法。

关于西方哲学分期,冯友兰认为西方哲学可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的划分并不仅是时间层面的,更主要是“哲学”层面的。在他看来,“普通西洋哲学家多将西洋哲学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时期。此非只为方便起见,随意区分。西洋哲学史中,此三时期之哲学,实各有其特别精神,特殊面目也”B27。这是说,西方哲学之所以可以划分为上古、中古、近古这三个时期,原因在于这三个时期的哲学各有其“特别精神”与“特殊面目”,也即各有其独特的本质特征。与其说西方哲学可以划分为上古、中古、近古这三个时期,还不如说西方哲学可以划分为上古、中古、近古这三种形态。

关于中西哲学分期的比较,冯友兰说道:“中国哲学史,若只注意于其时期方面,本亦可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时期,此各时期间所有之哲学,本亦可以上古、中古、近古名之。此等名称,本书固已用之。但自别一方面言之,则中国实只有上古与中古哲学,而尚无近古哲学也。”B28这是说,中国的子学、子学时代相当于西方的上古哲学、上古哲学时期,中国的经学、经学时代相当于西方的中古哲学、中古哲学时期,可是,中国没有近古哲学、近古哲学时期,只有近古时期的哲学,中国近古时期的哲学属于经学。

关于西方上古哲学与西方中古哲学的关系,冯友兰写道:“在西洋哲学史中,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建立哲学系统,为其上古哲学之中坚。至中古哲学,则多在此诸系统中打转身者。其中古哲学中,有耶教中之宇宙观及人生观之新成分,其时哲学家亦非不常有新见。然即此等新成分与新见,亦皆依傍古代哲学诸系统,以古代哲学所用之术语表出之。”B29这是说,西方上古哲学是西方哲学的开端,相对于其后的中古哲学,是“凭空而起”“无中生有”的,是古希腊哲学家在没有任何哲学可以“依傍”的情形下“苦心孤诣”“独自发明”的产物。西方中古哲学则是对西方上古哲学的发展,或者说,是建立在对古希腊哲学的“解释”的基础上的。西方中古哲学不仅在思想上“依傍”古希腊哲学而立论,而且在其哲学思想的表述上也离不开古希腊哲学的“术语”。即便中古时期的基督教哲学以宗教的形式出现,也逃不出古希腊哲学的“掌心”。

基于西方上古哲学与中古哲学的如上关系,冯友兰同样运用他的旧瓶与新酒的比喻来论述二者的关系:“语谓旧瓶不能装新酒,西洋中古哲学中,非全无新酒,不过因其新酒不极多,或不极新之故,故仍以之装于古代哲学之旧瓶内,而此旧瓶亦能容受之。”B30这是说,西方上古哲学是“源”,为西方中古哲学提供了无尽的给养,西方中古哲学是“流”,是对西方上古哲学的诠释与发挥;西方上古哲学对西方中古哲学具有制约性乃至决定性。由上也可看出,西方上古哲学与中古哲学的关系犹如中国子学与经学的关系;西方哲学史上的上古时代与中古时代犹如中国哲学史上的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

在论述西方哲学分期时,冯友兰论及西方近古哲学。这种论述对于我们理解冯友兰所云“中国无近古哲学”有特殊的价值。冯友兰说,“盖西洋哲学史中,所谓中古哲学与近古哲学,除其产生所在之时代不同外,其精神面目,亦有卓絕显著的差异”B31,“及乎近世,人之思想全变,新哲学家皆直接观察真实,其哲学亦一空依傍。其所用之术语,亦多新造。盖至近古,新酒甚多又甚新,故旧瓶不能容受;旧瓶破而新瓶代兴。由此言之,在西洋哲学史中,中古哲学与近古哲学,除其产生所在之时代不同外,其精神面目,实有卓绝显著的差异也”B32。

这里,冯友兰认为西方中古哲学与近古哲学的差异不是时间层面的差异,而是哲学性质层面的差异,是“精神面目”的根本不同。这同时说明,西方近古哲学并不是单纯的时间的产物,西方之所以有近古哲学,就在于西方近古时期不仅有近古时期的哲学,而且这近古时期的哲学相对于中古哲学具有质的不同。

冯友兰认为,西方近古哲学是挣脱中古哲学束缚,同时也不“依傍”上古哲学的哲学,因而不仅根本上不同于西方中古哲学,而且也根本上不同于西方上古哲学,这种根本不同体现在西方近古哲学来源于哲学家的“直接观察真实”,而不是像西方中古哲学那样根源于西方上古哲学。正因为此,西方近古哲学也就不像西方中古哲学那样“依傍”于古希腊哲学,并且沿袭古希腊哲学的“术语”,而是“一空依傍”,“新造”哲学“术语”,成为不同于西方上古哲学与中古哲学的全新的哲学。基于此,西方近古哲学才不像西方中古哲学那样被装于西方上古哲学之“旧瓶”,成为旧瓶中的“新酒”,而是冲破古希腊哲学之“限制”,打破西方上古哲学之“旧瓶”,一方面自酿“新酒”,一方面自制“新瓶”。

这里,冯友兰认为西方上古哲学与西方近古哲学都属于不“依傍”任何哲学、不用别的任何哲学的“术语”的产物,都属于“无中生有”,因而都是具有非凡创造性的哲学,都是全新的哲学,这是二者的相同之处。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西方哲学的“起点”,在此之前无哲学,即便想在思想上有所“依傍”,术语上有所“袭用”,也无所“依傍”,无所“袭用”;后者产生于上古哲学与中古哲学之后,有上古哲学与中古哲学的思想可以“依傍”,有上古哲学与中古哲学的术语可以“袭用”,但是,有而不用:“一空依傍”,也不“袭用”。这么说,西方近古哲学与上古哲学就有着隐隐约约的“相似性”。如果说,西方中古哲学与上古哲学有一条“明线”相连,那么,西方近古哲学与上古哲学就有一条“暗线”相连。这“暗线”就是二者在哲学建构上的独创性、原创性。

与此对应,中国所要建构的近古形态的新的哲学也应是挣脱中国中古、近古时期的哲学也即经学的束缚,同时也不“依傍”中国上古哲学也即子学的哲学,因而不仅根本不同于经学,而且也根本不同于子学。这种根本不同体现在中国所要建构的近古形态的新的哲学不像经学那样根源于、“依傍”于子学,并且沿袭子学“术语”,而是不依不傍,同时,新建自己的话语体系,成为不同于子学与经学的全新的哲学。基于此,中国所要建构的新的哲学才能不被子学、经学等“旧瓶”所限制,而是自造“新酒”和“新瓶”。这样,中国所要建构的近古形态的新的哲学与子学都是不“傍依”任何经典、任何哲学,自制哲学话语的产物,都具有哲学建构上的独创性、原创性。这么看,中国所要建构的近古形态的新的哲学就具有子学性质。

四、冯友兰视界中中国近古哲学的缺失与经学的终结

相对于西方哲学的上古、中古、近古的分期,为何中国哲学没有近古哲学而长期处于经学时代?换言之,中国为何在近古时期没有超越经学之全新的哲学?冯友兰对此做了分析:“盖人之思想,皆受其物质的精神的环境之限制。春秋、战国之时,因贵族政治之崩坏,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皆有根本的变化。及秦汉大一统,政治上定有规模,经济社会各方面之新秩序,亦渐安定。自此而后,朝代虽屡有改易,然在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皆未有根本的变化。各方面皆保其守成之局,人亦少有新环境,新经验。以前之思想,其博大精深,又已至相当之程度。故此后之思想,不能不依傍之也。”B33

从冯友兰的分析来看,哲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受制于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子学的产生与终结基于此,经学的产生与长盛不衰基于此,经学一直延续至近古时代,致使中国有近古时代、有近古时代之哲学而没有近古哲学也基于此。具体说来,中国无近古哲学,只有延续至近古的经学,原因就在于从中古到近古,随着秦汉大一统的确立,中国社会各方面都逐渐走向稳定,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秩序、制度也逐步模式化、固定化,直到近古再也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并且不受朝代更替、社会“治”“乱”的影响,这种状况决定了中古与近古时期的中国哲人所处“环境”、所拥有的“经验”的总体上或曰质的层面的“陈旧”以及“守成”心态,从而造成中国中古时期哲学的经学性质,也同样决定了中国近古时期哲学的经学性质。此外,从哲学自身的角度看,子学时代所创造的辉煌的思想“博大精深”且相当成熟,大致“规范”了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发展脉络,其本身犹如高山峻岭,令后人难以逾越,这又给后人以“压力”与“制约”,使得后人既有了“依傍”对象,又“不得不依傍之”,从而造成中国从中古到近古都处于经学时代,而没有西方近古哲学意义上的全新的哲学。此处,冯友兰是从中国自身的历史发展的维度所做的分析。

对于中国没有近古哲学,冯友兰还分析道:“直至最近,中国无论在何方面,皆尚在中古时代。中国在许多方面,不如西洋,盖中国历史缺一近古时代。哲学方面,特其一端而已。”B34这是说,中国在时间层面身处近古时期,但是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依然处于中古时期的状态,君主专制、自然经济是其典型特征。在此意义上,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近古时代”,没有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飞跃,因而没有西方近古时期所发生的天翻地覆的根本性变化,没有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所开启的民主制度、工业革命所开启的商品经济,也就没有近古哲学。这里,冯友兰是从中西比较的维度所做的分析,同时,这种比较是以西方为参照、为坐标的。

关于经学时代的终结,冯友兰写道:“盖旧瓶未破,有新酒自当以旧瓶装之。必至环境大变,旧思想不足以应时势之需要;应时势而起之新思想既极多极新,旧瓶不能容,于是旧瓶破而新瓶代兴。中国与西洋交通后,政治社会经济学术各方面皆起根本的变化。然西洋学说之初东来,中国人如康有为之徒,仍以之附会于经学,仍欲以旧瓶装此绝新之酒。然旧瓶范围之扩张,已达极点,新酒又至多至新,故终为所撑破。经学之旧瓶破而哲学史上之经学时期亦终矣。”B35

这是说,中国在其自身的历史进程中没有从其内部自然地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而自觉地产生西方意义上的近古时期,而是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交往的过程中因为外在的因素催生根本性的变化,体现为政治、社会、经济、学术等的巨变,从而产生西方意义上的近古时期。随着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近古时期的到来,一方面是经学的落伍,既不能解答新问题,也不能容纳新思想特别是“西洋学说”,虽然垂死挣扎,也不再能适应新的时代,被新的时代所抛弃;一方面是西方哲学与思想的进入,既不被经学所拘限,又能应对新问题、新时代,犹如洪水猛兽,不可抵挡。在此情形之下,经学这个“旧瓶”即使扩张其“范围”、更新其“形状”,也容不下源源不断进入中国的西方哲学与思想,其自身必然走向崩毁。经学的崩毁无疑就意味经学时代的结束。

由此可以看出,冯友兰在讨论经学时代的终结时依然运用了他“旧瓶”与“新酒”的比喻,只不过此时的“旧瓶”是经学,而“新酒”是西方哲学与思想。随着西方中古哲学的结束,西方近古哲学应运而生,而中国经学时代虽然结束、经学虽然被抛弃,中国近古哲学并没有应运而生,而是西方哲学与思想的涌入。西方哲学与思想既承担了打破“旧瓶”、毁灭经学的责任,又暂时承担了填补经学破灭后中国哲学与思想界的“真空”,直至中国新的哲学的建立。

考虑到西方中古哲学的衰亡与西方近古哲学的产生主要是在不受外部影响,从西方“内部”造成的,而中国经学的衰亡、新哲学的产生既有“内部”的原因,又有“外部”的原因,其中,“外部”的原因至少在表面上看起到了直接的乃至决定的作用。这意味,中国新的哲学的建构,至少一开始在多数情况下会受到西方哲学的影响。这么说,中国新的哲学最初的建构者多数应是有西方哲学的功底的。

中国新的哲学的建构会受西方哲学所影响,也会从子学与经学中汲取养分,但是,不会被西方哲学所左右,也不会被子学与经学所“限制”,这是肯定的。否则,它就成了中国化的西方哲学或新的经学。如果是这样的话,它就不可能是中国新的哲学。从总体上讲,中国新的哲学肯定是超越子学与经学的中国所独有的新哲學。

五、冯友兰视界中中国的新哲学应是新子学

经学之后,中国新的哲学也即中国近古哲学在哪里、呈现何种式样?冯友兰说,“前时代之结束,与后时代之开始,常相交互错综。在前时代将结束之时,后时代之主流,即已发现”B36,“中国哲学史中之新时代,已在经学时代方结束之时开始。所谓‘贞下起元’,此正其例也。不过此新时代之思想家,尚无卓然能自成一系统者。故此新时代之中国哲学史,尚在创造之中”B37。

这是说,在经学、经学时代即将终结之时,中国新的哲学已经孕育,只是这新的哲学处于初建之时,尚未成“系统”,更未最终“成型”,因而看不出其“式样”。不过,冯友兰在此却道出了这种新哲学的性质,这是要特别注意的。

中国新的哲学既然是经学终结的产物,当然就不属于“经学”,更不属于对经学解读、诠释的产物。这么说,新的哲学与经学“无关”。由于经学是对子学、对“经”的解读与诠释的产物,所以,新的哲学不会像经学一样通过对子学、对“经”的解读与诠释而建构出来,并受制于子学、受制于“经”,否则就成了“新经学”。这么说,新的哲学与子学也“无关”。当然,这里所说的新的哲学与经学、子学“无关”,并不是说新的哲学与经学、子学没有任何联系,而是说不会受经学、子学所制约、左右。

中国新的哲学不是“经学”、经学的“附庸”,也不是新的“经学”,而且不受子学与经学所左右,也不以对子学或经学经典的“注解”、子学或经学固有思想的诠释的面目出现,这新的哲学就应该是全新的哲学。这全新的哲学无论在哲学建构的方法、路径上,还是在哲学思想内容上都应该是独创的,具有子学独创发明、不依不傍的性质。这么看,中国上古哲学为子学,那么,中国近古哲学因其具有子学性质,就可以被称作“新子学”。

值得注意的是,冯友兰用“贞下起元”表达新哲学的产生。在冯友兰看来,中国哲学的发展体现为元亨利贞等发展阶段的开放式“循环”,在中国已有的哲学进程中,已经完成了一次元亨利贞的历程。其中,“元”代表子学阶段,“贞”代表经学的终结;中国哲学的新发展是“贞下起元”,从“贞”新生出新的“元”,也即从经学的终结走向新的子学的诞生,而不是从“贞”又简单地回到“元”,从经学的毁灭、终结回到过去的子学。这样,这新的哲学就是“新子学”。这“新子学”呈现的就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全新局面、壮丽画卷。

冯友兰以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确定中国哲学的分期,以子学与经学论述中国哲学的形态。在冯友兰看来,中国哲学在性质上只有子学与经学这两种形态,不会有第三种形态,因为中国哲学史上的已有的哲学要么是子学,要么是经学;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要么不“依傍”任何已有的经典而“独自生成”,要么“依傍”已有的经典而以“经典解释”的面目出现,不可能有第三条“道路”、第三种“选择”;中国新的哲学如果不“依傍”任何已有的经典而“独自生成”,无疑具有子学性质,从而成为新的子学——“新子学”,而如果“依傍”已有的经典而以“经典解释”的面目出现,无疑具有经学性质,从而成为新的经学——“新经学”。

在冯友兰的心中,中国新的哲学既然是突破经学桎梏的产物,就不可能是“新经学”,而只能是“新子学”。

冯友兰在《三松堂自序》中回忆道:“我认为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社会大转变的时代,一个是春秋战国时代,一个是清朝末年中外交通的时代。在这两个时代中,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起了根本的变化。这实际上说的是,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向封建制过渡,和由封建制向半殖民地、半封建过渡的两个时代,但是我没有用这些名词,因为这些名词在当时还没有确定下来。”B38在第一个“社会大转变时代”——“春秋战国时代”,产生了中国上古哲学;在第二个“社会大转变时代”——“清朝末年中外交通的时代”,应该产生中国近古哲学,但是,产生的却是中国近古时期的哲学。不过,随着经学的破灭,中国近古哲学也正在艰难的创造中。

由于冯友兰认为哲学、思想的产生取决于其“土壤”,即取决于当时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环境状况,有什么样的哲学“土壤”就一定会有什么样的哲学形态,而“春秋战国时代”与“清朝末年中外交通的时代”在性质上同属“社会大转变时代”,同是政治、经济、社会巨变的时代,建立在这种时代基础上的哲学在性质上就应该是相同的。“春秋战国时代”产生的中国上古哲学是“子学”,从“清朝末年中外交通的时代”开始艰难生成的中国近古哲学在性质上就应该具有子学性质——“新子学”。

结合冯友兰关于西方近古哲学的表述,我们可知,中国新的哲学相当于西方的近古哲学,西方近古哲学的产生没用借用西方上古哲学与中古哲学的思想与术语,而是“一空依傍”,自造术语。以此类推,中国新的哲学也一定是不借用中国上古哲学与中古哲学的思想与术语,而是像西方近古哲学那样“一空依傍”,新造术语。西方近古哲学与上古哲学在哲学建构方法上是相似的,这样,西方近古哲学在哲学形态上就具有西方上古哲学的性质;中国的新哲学与中国上古哲学在哲学建构方法上也应是相似的,中国新的哲学在哲学形态上应具有中国上古哲学的性质。中国上古哲学是子学,中国新的哲学就应具有子学性质,从而以“新子学”的面貌出现。

从冯友兰个人的哲学思想的建构来看,冯友兰认为中国哲学中没有近古哲学,为此,他以建构中国近古哲学为使命。他在晚年被自己的母校哥伦比亚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时,在“答词”中回忆道:“在四十年代,我开始不满足于做一个哲学史家,而要做一个哲学家。哲学史家讲的是别人就某些哲学问题所想的;哲学家讲的则是他自己就某些哲学问题所想的。在我的《中国哲学史》里,我说过,近代中国哲学正在创造之中。到四十年代,我就努力使自己成为近代中国哲学的创作者之一。”B39这里,冯友兰不仅论及自己的哲学思想的建构,还论及同时代的“他人”的哲学思想的建构。冯友兰把自己看作“近代中国哲学的创作者之一”,意味中国近古哲学的创造者不是冯友兰一个人,而是“一群人”。冯友兰不仅把自己所创作的“贞元六书”、所建构的哲学——新理学看作是中国近古哲学,同时,也把同一时期其他哲学家所建构的新哲学看作是中国近古哲学。这其实是在说,民国时期哲学家们所创建的中国的新哲学乃是中国近古哲学。

民国时期哲学家辈出,哲学学派纷呈,并且彼此平等,相互论战,竞高争长,这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子学盛行何其相似!在此意义上,冯友兰何尝不认为这一时期的哲人是“新子”,馮友兰何尝不认为这一时期的哲人所创建的新哲学就是“新子学”。当然,民国时期的哲学家们所创建的新哲学是否都具有子学性质,是否都配得上“新子学”的称呼,那是另一回事儿,需要做进一步讨论。比如,冯友兰在《三松堂自序》中就曾说道:“当我在南岳写《新理学》的时候,金岳霖也在写他的一部哲学著作,我们的主要观点有些是相同的,不过他不是接着程、朱理学讲的。我是旧瓶装新酒,他是新瓶装新酒。他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并且创造了一些新名词。”B40这里,冯友兰认为自己的哲学思想是接着程朱理学讲的,是对程朱理学的发挥、发展,因而是新的理学——新理学,但是,毕竟也受程朱理学所“限制”,相当于“旧瓶装新酒”,具有他自己所谓的经学性质,不过,冯友兰认为金岳霖《论道》中建构的哲学思想则是独创的——不仅哲学思想内容是独创的,所用以表达哲学思想的“术语”也即哲学范畴也是独创的,因而不受任何已有的哲学、经典所限制,相当于“新瓶装新酒”,具有冯友兰所谓的子学的性质。显然在冯友兰看来,金岳霖无疑属于“新子”,其哲学思想无疑属于“新子学”。

六、结语

由上可知,冯友兰所谓的子学乃是指先秦汉初诸子之学,只是传统的子学的一部分。在冯友兰看来,由先秦汉初诸子而有先秦汉初诸子之学,由先秦汉初诸子这“子”而有“子学”。此“子学”的建构“以我为主”,无所依傍,属于“无中生有”,因而是“创构”。冯友兰所谓的“经学”主要指的是从汉代到清代整个中国君主专制时期的哲学,传统的经学又只是冯友兰所谓的经学的一部分。在冯友兰看来,由“经”而有对“经”的注解与诠释,而有“经学”。此“经学”的建构“以我为辅”,“依傍”于“经”,乃至“以经为据”,属于“有中生有”,因而是“重构”。按照冯友兰关于“经”“子”关系的论述,应该是有“子”、有“子学”才有“经”与经学,“经”只能是“子”的著作,可是,冯友兰所谓的“经”除却“子”的著作外,还包括儒家的“经”,而且儒家的“经”又有从“六经”到“十三经”的发展,另外,还包括被中国佛学家所注解、诠释的来自古印度的佛经。这里,“子”始终是那些个“子”,“经”却越来越多。这是因为在冯友兰看来只要不是原创的著作、哲学就属于“经学”性质、“经学”范畴,反过来,“经学”所“依傍”的著作、对象就具有“经”的性质,就可以被称作“经”。

冯友兰认为中国新的哲学的诞生标志着“贞下起元”,这并不是意味对“子学”的复归、重新从“子学”出发,而是意味着“重新开始”,像“子学”一样“创构”新哲学。这么说,冯友兰所谓的中国新的哲学应该就是新的“子学”也即“新子学”——“新子”所原创的哲学,虽然冯友兰没有明确这么说。

注释

①②B17B19B20B22B23B24B25B26B27B28B29B30B31B32B33B34B35B36B37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3、3—4、4、5、4、4、343、5、4—5、3、3、3、3、3、3、4、5、5—6、343、343页。

③④⑤⑦⑧⑨B11B12B14B16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9、19、22、22、23、23、23、25—26、25、26页。

⑥《诗经·小雅·北山》。

⑩严北溟:《哲学大辞典》中国哲学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第563页。

B13B18B21B38B39B40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一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87、187、187、186、308、215页。

B15《汉书·董仲舒传》。

责任编辑:涵 含

光电工程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在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提出一种应用于光电类课程的微项目驱动教学法。针对光电类课程的特点和面临的问题,研究了微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微项目选题、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实施与管理、教学效果评价等环节的执行方法,可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并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关键词] 微项目驱动教学;创新创业;光电类课程;教学方法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南昌航空大学“‘双创’背景下光电类课程微项目驱动教学研究”(JY1947);2019年度南昌航空大学“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以‘通信系统原理’课程为例”(JY1944);2019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以‘通信系统原理’课程为例”(gdyljs30);2019年度江西省教育厅“‘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团队式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光学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为例”(JXYJG-2019-161)

[作者简介] 郝中骐(1978—),男,山西榆社人,博士,南昌航空大学测试与光电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激光光谱检测技术研究;刘 莉(1981—),女,江西宜春人,硕士,南昌航空大学测试与光电工程学院副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研究;史久林(1983—),男,河南信阳人,博士,南昌航空大学测试与光电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激光光谱技术研究。

创新创业是社会进步的永恒动力。2014年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下简称“双创”),“十三五”规划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融入发展各领域各环节,鼓励各类主体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发展新引擎。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强化创新创业实践等。在新时期,高校对学生的培养和就业面临巨大变化,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适应社会发展和推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需要[1]。这就要求进一步加强“双创”教育力度,转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以下简称“光电”)专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具有新工科专业的典型特征。近年来,随着光电信息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对从业人员和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多,特别是对光电信息技术“双创”人才需求量迅速增加。在“双创”背景下,常规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目标的良好实现,存在突出的问题是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缺乏独立分析和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缺乏创新创业能力,难以适应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2,3]。

一、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的特点

(一)学科交叉性

光电专业是2012年教育部将原属于电子信息科学类的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光電子技术科学以及原属于电气信息类的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光电信息工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五个专业统一修订后的专业名称。该专业主要学习光学、机械学、电子学及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培养以光电信息工程为主干的光电信号获取、光通信、光电信息处理、光存储、光显示及光电信息应用等信息光电子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以及激光科学与工程、光纤通信系统技术、光电系统与信息处理技术、光电子材料及器件等方向的专业人才[4]。

光电专业涉及多门学科的综合应用,又具有很强的工程背景,这决定了它的专业课程包括物理、材料、光学、通信、电子等方面,课程涉及面广,学习任务繁重。

(二)专业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层次为理论课程—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这种流水线型的教学虽然有利于教学秩序的维持,但在“双创”背景下,这种教学层次的弊端逐渐凸显。

第一,专业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依然是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不足,缺乏相关工程实践锻炼,基本不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第二,学科知识的交叉和综合应用能力不足。在“双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常需要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而在专业教学中缺乏多学科交叉应用能力训练。第三,专业实验和实践课程以验证和重复性实验为主,缺乏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难以培养学生设计和制作创新性产品的能力,因此在创业意识和能力上亦缺乏培养。第四,缺乏项目参与经历,提出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弱,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与研究内容一般是由指导老师指定,部分学生有参与科研项目的经历,但对专业知识的应用和锻炼单一。

针对上述问题,“双创”背景下光电专业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加强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驱动教学法已被证实有利于激发创新意识,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项目驱动法通常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经费,不利于开展和普及;因此,本文提出一种以“双创”为背景的微项目驱动教学法,这种方法周期短、投入低、操作灵活,特别适合与传统教学相融合,通过科学选题与实施过程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二、“双创”背景下光电类课程微项目驱动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一)微项目驱动教学法

微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对项目驱动教学的发展[5],其秉承项目驱动教学法“以应用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建设为目标”的基本原则,以应用目的明确、灵活性强、普适性好的微小项目替代专业性科研项目,提高了项目实施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项目来源可以是企业、教师或学生,培养“双创”意识和能力,微项目的设计更具实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成就感。

(二)“双创”背景下光电类课程微项目选题

在“双创”背景下,科学合理地选择微项目主题是光电类课程教学改革实现预期目标的根本保证,也是决定教学改革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因素。微项目的“微”要把握好度,太小,失去锻炼意义;太大,则难以实现,可能导致项目中断。项目选题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成效,选题应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兼顾光电专业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因此,基于“双创”的微项目选题应充分考虑项目的创新性、专业性、可行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等,同时应注重与传统教学过程的有机融合,并积极与创新创业竞赛及毕业设计等实践和教学环节相衔接。

表1列举了部分微项目选题,这些微项目都是基于光电基础知识与器件,而且所涉及知识具有学科交叉性,适宜在校大学生利用现有知识和技能完成。项目选题重点涉及模拟/数字电路、单片机技术、激光光谱技术、光纤传感技术、光电检测技术、电路设计等光电类专业重点课程。

(三)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

“双创”背景下光电类课程的微项目驅动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是实现创新创业培养目标的主要环节。微项目驱动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具体的创新创业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职能由教学转向导学,负责完成微项目的设计,指导和帮助学生执行任务内容,并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教学过程的实施主要包括:第一,分组选题,完成微项目小组选题工作,并引导学生收集文献资料、补充专业知识、分析项目目标,完成任务分配;第二,方案论证,实行微项目小组长管理负责制,协调项目任务划分,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并组织相关专家对项目方案进行研究论证,优化实施方案;第三,项目执行,小组成员既有独立分工,又要保持团队协作,共同推进项目完成;第四,项目总结,项目结束时,每小组必须向教师提交小组微项目研究报告和项目作品。

从项目平台搭建、硬件电路设计、模拟仿真、图纸绘制、元器件选择及购买、电路安装及调试、软件程序编写,到产品封装及测试等各个环节均由学生自主完成。由小组长对项目实施过程作简要记录,教师跟踪每小组的项目进展,参与讨论,并及时进行技术指导。力求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产品研发过程,一方面可系统地梳理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可充分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实现知识到技能的全面转化。

由于每个项目的进展都与项目难度、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学生工作态度、团队协作等各种因素密切相关,导致微项目具体完成时间总体不可预测,这与现行高校严格的教学秩序相冲突,因此有必要研究项目实施与正常教学时间的融合问题。

(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双创”背景下光电类课程的微项目驱动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6]。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新技术和新创造为特征的一种实践化过程,高校的创新培养包括对学生创新意识、精神、能力和技能等方面的有效锻炼。基于“双创”背景的微项目驱动教学法融入模拟/数字电路、单片机技术、光电检测技术、光纤传感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光电类专业课程教学,将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与项目创新性研发相结合,通过实现项目目标制定的技术和产品发明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高校的创业教育是指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理念,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知识、意识、思维和技能,使其开创性精神和创业能力得到提升,为毕业后的创业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效果与评价

(一)教学效果

在使用“双创”背景下光电类课程的微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后,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为解决微项目设计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学生的文献查阅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例如,在进行“橄榄油掺假光谱智能检测仪”项目的研究中,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设计了可行的监测方案,将布里渊散射、拉曼光谱和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联用提出实现对橄榄油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快速检测的方法,综合应用激光光谱检测技术、光学设计、应用光学等课程知识,实现了对掺假橄榄油的快速监测。

“双创”背景下光电类课程的微项目驱动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将理论学习和应用实践相结合,不仅能有效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而且有效锻炼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有效弥补了现有实验教学中侧重验证和演示,缺乏自主设计制作锻炼的不足。图1为学生在数字电路课程教学过程中微项目电子设计作品,在完成微项目的设计过程中,课程知识点实现了即学即用。例如,在数字电路课程微项目“四路数字抢答器”的设计过程中应用了七段锁存译码器、驱动器CD4511、8输入与非/与门CD4068等元件,使学生掌握了数字电路设计的基本过程,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教学评价

对微项目驱动教学法教学效果的评价不仅包括学生的考试成绩,还应包括对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评价。在教学评价过程中,一方面将学生完成微项目情况计入学生平时成绩考核或作业考核;另一方面将微项目驱动教学效果作为学生评教的重要依据,通过师生双向评价总体掌握微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找出不足并不断加以改进。

四、小结

在“双创”背景下,提出一种光电类课程的微项目驱动教学法,以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教育作为重要培养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直接融入光电类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并采用易于操作执行的微项目,是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面向应用、面向产品的新型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表明,微项目驱动教学法可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余昌海.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须正确处理好四对关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24):16-18.

[2]郭杰,饶丰,褚静,等.基于创新训练项目的光电信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7(6):

150-152.

[3]刘志敏,于运飞,徐雪萌,等.“大交通”背景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22):

108-109.

[4]张思佳.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前景和规划探究[J].

教育现代化,2019,6(31):27-28.

[5]刘莉,郝中骐.微项目驱动嵌入式系統实践教学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6,38(12):115-117.

[6]李清富,张海伟,刘晨辉.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J].教育现代化,2018,5(16):105-106.

Research on the Micro-project-driven Teaching of Optoelectronic Courses in the Context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HAO Zhong-qi, LIU Li, SHI Jiu-lin, WAN Sheng-peng

(School of Testing and Optoelectronic Engineering,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63, China)

Key words: micro-project-driven teach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optoelectronic courses; teaching methods

光电工程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介绍国内外光电子产业发展概况,分析重庆市光电子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存在的问题,结合重庆市具体情况,对重庆市光电子产业的发展提出六条发展思路。

关键词:光电子;产业;发展

文献标识码:A

上一篇:监管资本论文范文下一篇:测量技能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