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范文

2023-09-21

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范文第1篇

“数学课堂阅读教学策略实验研究”课题组

本学期是课题《数学课堂阅读教学策略实验研究》的起始阶段。课题组努力做到了周密计划,抓好落实,为课题今后的顺利实施以及取得预期成果奠定了基础。我校数学组在秭归县教科研中心数学教研员何训光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开展了“数学课堂阅读教学策略实验研究”的第一阶段研究。第一阶段各项工作已完成,初步形成了数学课堂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并积极应用于数学教学实践中去,现将我校“数学课堂阅读教学策略实验研究” 第一阶段各项工作作阶段性小结。

一、主要工作:

1、认真做好实验的开题工作。3月20日召开了开题会,学习了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使实验教师明确了实验目标、实验步骤、实验方法等。

2、认真做好实验调查研究工作。实验前,我们对实验年级的全体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摸清了他们的数学阅读能力及习惯,为进行数学课堂阅读教学策略实验研究做了良好的铺垫。

3、认真做好对实验教师的培训工作。开题会后,指导实验教师学习实验的相关理论,用新课程理论来理解实验的立项和研究工作。组织实验教师学习实验区与课题相关的实践经验,并联系已鉴定立项的课题《数学课堂阅读教学策略实验研究》的实际做法,编写了数学课堂阅读教学策略《理论篇》一册,为课题的实施做好必要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准备。

4、实验教师按课题方案撰写实施计划。组织实验教师依据总课题方案并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实验研究,使实验教师选准了实验的突破口,也保证了总课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5、强化实验过程,保证实验的落实。坚持以常规教学为载体,以课堂行为为保证的实验方法;坚持实验教师的个体研究为主,课题小组等集体研究为辅的实验方法。

6、加强实验的指导。主持人加强了自身的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多深入课堂,多做细致的分析,多和教师、学生面对面交谈,了解实验的真实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发现有效的做法及时组织教师交流、借鉴,出现偏差及时纠正。做到了重过程,重指导,勤总结,勤改进,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7、加强资料积累。对反映课题研究的过程性材料加强了积累。课题组做到了要求明确,督促实验教师勤于动笔。各个层次的活动记录,实验教师的学习笔记,案例分析,课堂实验记录,阶段计划、总结,实验论文等文字或音像资料及时整理,期末存档。

8、注重总结分析,及时改进工作。及时做好课题实验总结及使用新教材体会。2007年1月28日召开了课题阶段总结会,参加会议的4名实验教师都详细撰写了实验总结,4名实验教师做了现场发言。会上实验教师还互相观摩了学生实践活动资料,为下学期进一步深入实验,改进实验做了准备。

二、阶段成果:

(一)、多渠道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教师通过数学故事、数学史、数学学习方法、趣味数学及数学专题讲座、学生身边发生的数学等多渠道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通过办数学报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视野;通过搜集中国数学家对数学的贡献,加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责任感,不仅使学生有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提高了数学课堂的境界,大大发挥了数学学科传播知识的功能,又能达到了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育人目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探究中学生读数学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从不看书,教学课本仅作为抄习题、练习之用。初中一年级学生重点应放在培养读书习惯。可以在课堂上由教师带领阅读,分析章节内容,扫清文字障碍,难以理解的数学名词或句子,可先作一些解释。

2、看书也是一晃而过,像看小说、连环画,不思考,不探求。学生初步养成阅读习惯后,可以把读书分成两个阶段:讲前预习,讲后阅读。讲前预习可以不用要求太高,也可指定范围,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对教师所要讲的内容大体了解,将难懂的地方用铅笔做上记号,以便教师讲授时,集中精力听讲。讲后阅读重点放在独立思考上,根据课堂讲授与书本内容两相对照,弄通、弄懂各种数学概念,该识记的定义、定理、公式、性质,就要下功夫记,既要动脑子又要动手,重要的难懂的定理和例子,要亲自动笔推证和演算。通过讲后阅读还搞不懂的问题再用铅笔做记号,也可请同学或老师帮助解答。当然对于初中学生,每次阅读时间不宜过长。

3、语文水平低,语法结构不清,读不通,弄不懂。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和各年级的特点,教师要帮助学生辨析数学用语、数学名词和数学符号,如“提高了”和“提高到”、“都不”和“不都”,“或”、“且”和“当”,“仅当”、“当且仅当”,“有”、“仅有”、“有且仅有”,“至少”、“至多”,“不超过”、“不低于”“不小于”“不大于”等。对难懂的长句子要帮助学生找出句子的主要成份和附加成份。还可引导学生把数学语言翻译成数学式子,或把数学式子用数学语言叙述。强调学生阅读时注意教材中数学语言的严谨、简练,注意例题的格式,要求学生以课本上的规范纠正自己作业中的错误。

4、数学语言、数学词汇难懂,障碍多,读不懂。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写提要,在教材上划着重点(找重点),写批注,添补内容(如补图形、补步骤、扩张概念等)。考试时适当考一些课本中的数学概念或常识,以提高学生看书的兴趣,达到督促的目的。

5、兴趣容易转移,易受外界干扰,持久性差。引导学生阅读时注意数学结构,分清定义、公理、性质、法则、定理,推论的内涵和外延,弄清逻辑关系。

(三)本阶段初步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本阶段的阅读习惯主要是侧重于从不同数学内容,形成不同的良好阅读习惯。阅读内容初略可分为引言、概念、定理、公式、例题、阅读材料等几块。

1、阅读引言的良好习惯,要注意章节标题,因为它标出了课文主题;要注意理解段落大意,弄明白引入新知识的直观素材;要抓住关键字、词、句和重要结论,这对于理解新知识非常重要。

2、阅读概念的良好习惯,要正确理解概念中的字、词、句,能正确进行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互译;要注意联系实际找出正反例子或实物;要弄明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是说既能区分相近的概念,又能知道其适用范围。

3、阅读定理的良好习惯,要注意分清定理的条件和结论;要探讨定理的证明途径和方法,通过与课本对照,分析证法的正误、优劣;要注意联系类似定理,进行分析比较、掌握其应用;要思考定理可否逆用,推广及引伸。

4、阅读公式的良好习惯,要弄明白公式的来龙去脉,会推导公式;要明白公式的特征并能想法子记住;要注意公式的应用条件,弄明白有关公式的内在联系,了解公式的运用、逆用、合用,变用和巧用。

5、阅读例题的良好习惯,要认真审题,分析解题过程的关键所在,尝试解题;要和课本比较解法的优劣,并使解题过程的表达既简捷又符合书写格式;要注意总结解题规律并努力去探求新的解题途径。

6、阅读阅读材料的良好习惯,布臵学生通读阅读材料,对材料所研究的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然后让他们趁热打铁预习新课,最后再运用相关知识去解决材料中提出的问题。

(四)、硕果累累。

1、郭道虎的《争论之后应有定论》发表于《中小学数学》,《有理数乘法教学之我见》发表于秭归教研,《例谈与相交两圆有关的两条特殊直线》发表于《初中数学教与学》。谭之伦的《数学阅读方法浅谈》发表于秭归教研。

2、郭道虎指导的学生刘鑫静荣获全国初中数学竞赛市三等奖,王兵指导的学生王键荣获全国初中数学竞赛市二等奖,向杰指导的学生田邓飞荣获全国初中数学竞赛市三等奖。

(五)、阅读模式。

质疑 阅读

创设情景--------自我阅读----------方法点拨--------形成习惯

释疑 思考

三、存在问题:

1、阅读提纲的设计大而统,没有合理的与本节课的难点与重点联系起来,缺乏层次性和一定的梯度。

2、有的实验教师没有将数学阅读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基本环节中去,而是与课堂教学基本环节相脱离。

3、教师撰写典型教学设计、典型案例分析不够全面,有的实验教师有实际做法,但不能表述出自己的意图和做法,写作能力有待提高。

4、实验教师的阶段总结中,虽然总结了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策略,但深入分析这样的实验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产生的影响,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的影响不到位。

四、几点建议:

1、数学阅读的核心目标在于理解,包括通过联想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对知识系统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善于捕捉数学问题并回答问题。能否根据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进行语义转换和语句分析,是阅读理解的关键,也是阅读能力水平的标志。

2、为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目的的阅读,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布臵阅读提纲,以促使学生迅速把握书中的要义,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科学的治学精神。对于比较好的学生还可以让他们自定阅读计划(包括进度),独立完成阅读笔记,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3、将数学阅读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基本环节中去,改过去“讲、练结合”教学方式为“读、讲、练三结合方式”,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优化结构。

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范文第2篇

阅读教学应该如何展开呢?一般的阅读教学都是围绕着词的用法或者语法规则而进行的, 这种教学方法固然有其不可缺少的作用, 但如果仅限于此, 则使得阅读教学仅仅停留于表面现象, 其教学效果有限, 并且, 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 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势在必行。安凤岐, 梁承峰 (2007) 指出: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和阅读技巧, 还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阅读训练, 帮助学生掌握方法, 挖掘潜力, 开发智力, 培养兴趣, 最终使学生能顺利完成阅读任务, 提高阅读能力[1]。为此, 教师要时时反思教学方法, 不断调整教学策略, 始终给学生的阅读训练以最佳的指导。

1 英语阅读教学的原则

关于阅读教学, Harmer (2000) 提出了六条原则: (1) 阅读并不是一种消极 (Passive) 技能; (2) 应选取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材料; (3) 应鼓励学生注意阅读的内容, 而不仅是语言形式; (4) 预测 (Prediction) 是阅读的一个重要因素; (5) 任务 (Task) 要与话题 (Topic) 匹配; (6) 优秀教师应该能够深入挖掘阅读材料[3]。Torgesen (1998) 也曾提出这样一条原则:在适当的时间, 以适当的方式, 针对具体的学生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模式, 把握适当的教学难度, 争取最好的教学质量[1]。Rod Ellis (1991) 说过:“没能给学习者提供自然交际的机会的教学活动, 将会使学习者失去接触语言材料的主要来源, 进而阻碍习得的进行。”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简单的教师提问, 转变为鼓励学生提出疑问, 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探索, 教师在课堂中作为指导者和引领者, 给学生设置一定的任务,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阅读的目的。王蔷 (2006) 把这种基于任务型教学模式下的阅读教学应该注意的原则分为以下六条: (1) 文章的选择和阅读任务的设置应该难度适中; (2) 任务的设计要有提升; (3) 任务的设计要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 (4) 任务的设计要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阅读技能, 而不仅仅是检测学生的理解情况; (5) 发展学生的阅读策略和技巧; (6) 帮助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4]

2 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

王笃勤指出:“阅读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策略性, 阅读教学的策略性表现在采用模式的正确性, 阅读过程处理的合理性, 阅读评估的规律性和技巧使用的科学性。”[5]如何在教学中正确的使用阅读教学策略, 以达到预期的阅读教学目的, 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

首先, 要了解阅读的两种基本模式:自上而下模式和自下而上模式。自上而下模式是指在阅读过程中, 阅读者根据自己已有知识对阅读材料进行预测, 并在阅读过程中逐渐了解细节;自下而上模式是指阅读者从词义等细节入手, 逐渐了解加工信息, 完成阅读任务。这两种阅读模式在阅读教学中应该交替出现, 让学生尝试和运用不同的模式或运用双重模式去进行阅读任务的完成, 以期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其次, 要培养学生的合作阅读。Pollincsar&Brown (1984) 提出通过使学生参与合作的活动培养阅读理解的技巧, 可以有效的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扩充词汇, 促进学生间的合作[1]。这种合作精神的培养需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读前准备, 细节阅读, 大意理解和巩固。在读前准备阶段, 主要介绍与阅读材料相关的信息, 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 并且进行相关的预测。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 读者在阅读时, 头脑中储存的与阅读有关的基础知识有助于文章的理解与保持。背景知识的缺乏会造成阅读理解障碍, 就不能正真理解英语语篇的内涵。在细节阅读阶段, 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即监控自己的阅读理解, 确定阅读中的问题所在, 并且通过寻找关键词和猜测词义取得帮助。对教师而言, 在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形成阅读理解过程中的元认知技能:如选择, 连接和解释材料中的信息, 提出假设和预测, 根据材料内容设问, 采用自我监控。在大意理解阶段, 教师设置相关的任务, 学生分组讨论, 通过共同完成任务达到理解文章。在巩固阶段, 组织学生就阅读材料进行提问, 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通过以上几个阶段的进行, 还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阅读策略是指语言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为提高阅读理解水平所使用的学习策略, 它不仅包括阅读过程中的一些技巧, 还包括阅读者为了达到预期目的采取的有选择性和控制性的行为。研究表明, 在众多影响阅读的因素中, 阅读策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 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是阅读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教学策略的目的之一。

另外, 要有效地控制和调整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学生的兴趣, 对外族文化, 对阅读材料的内容, 对练习内容的兴趣等等, 都能使学习者阅读时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6]。阅读能力直接受到阅读兴趣的影响, 教师应该大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保证学生进行持之以恒的阅读, 这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本保证。

曾经在美国一度非常流行的SQ3R阅读法对于阅读策略和技能的培训也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作用, 即根据题目或标题对材料的内容进行大致的了解和判断 (survey) , 预先提问, 带着目的阅读 (question) , 实际阅读 (reading) , 根据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的规律, 经常对阅读过的材料进行复习 (review) , 根据记忆, 对所读过的材料进行重新组织 (reconstruction) 。按照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 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极有好处。

3 结语

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技能训练, 教师在课堂中应把握住两点:一是始终把阅读方法和技巧的训练作为重点, 二是在阅读材料讲解过程中, 强调不同话语结构的分析, 使学生适应各种文体材料[6]。在英语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尽可能的超越语言的表层, 将阅读素材中的意识形态非自然化, 即通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来揭示隐含的语言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显现作者对一人一事的态度, 渐渐地提高读者对语篇的敏感度[2]。

阅读教学无疑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教师不仅应该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外语教学能力, 而且必须在教学中认真分析阅读过程, 充分重视阅读中的各种现象的存在, 遵循与阅读教学有关的教学原则, 才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技能。

摘要:阅读教学策略能有效改善英语阅读教学的效果, 了解和掌握一定的阅读教学策略是英语教师提高阅读教学水平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本文将探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掌握哪些阅读教学策略, 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关键词:阅读教学策略,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 安凤岐, 梁承峰.小学英语新课程教学法[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 董宏乐, 邱东林.也谈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地位和方法[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2) .

[3] Jeremy Harmer.How to Teach English[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4] 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 (第二版)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5] 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范文第3篇

长安区第五中学课题组

一、 问题的提出

二十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决定》,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毫无疑问,素质教育的观念和发展方向是十分正确的,推行素质教育很有必要,而且意义重大。那么如何贯彻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呢?我们认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就在课堂教学。只有将课堂教学搞好,才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而教师的教学策略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怎样才能做到既减轻学生负担,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这是教育工作者一直追求的目标。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注重学生的考分和教师的讲解,采用题海战术的练习方式。这样的教学,效率低下,不仅使学生的课余时间越来越少,书包越背越重,而且,学生也没有真正学到多少终身受用的知识,素质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和实施高效率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本世纪初又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纲要》对新课改提出了明确的规定: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法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又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探究,主动合作,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对知识的探究具有明确的主动意识。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造就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

那么如何实现上述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呢?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探索和研究教学策略。把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多种能力培养放到突出重要的地位上来,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自主学习得到主动的发展。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省级标准化中学,学生生源较差,每年都有不少优秀中学毕业生流向一中、二中。如何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留住优秀生源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通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的研究,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同时我校进行新课改已经三年多了,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获得了不少第一手资料,但离新课改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新课程的推进带给我们这样的感悟:课程改革的最大制约点是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需要更新教育观念、需要提高教育能力,需要转变教育行为,需要教育科研。我们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引领广大教师不断走进新课程,研究新课程,适应新课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的推进素质教育。

二、课题研究目标

(一)各学科在组织课堂教学实践中,明确“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充分突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对学生做到“六个尊重”(①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②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③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④尊重又过错的学生;⑤尊重又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⑥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六个不”(①不体罚学生;②不辱骂学生;③不大声训斥学生;④不冷落学生;⑤不羞辱、嘲笑学生;⑥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四个赞赏”(①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②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③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④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二)全面提高广大教师运用现代教学理念,在新课程背景下组织教学的能力,使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发生本质的改变,完成新形势下的教师“角色”的转换。由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成为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合作者。

(三)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学习能力有实质性的变化,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实现从对问题的单向认知到对问题的多向思维的转变,并能尝试通过合作学习,从“学生”角色向“社会人”角色的衔接与过渡。

(四)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普通生源的条件下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的品位和知名度。

(五)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增强教师的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真正领会新课改精神。

三、 课题研究的内容

子课题1:新课程中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子课题2:新课程中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子课题3:培养学习兴趣促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研究 子课题4: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研究 子课题5: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策略研究 子课题6:物理教学中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研究 子课题7:课堂教学中学生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的研究 子课题8:新课堂管理行为策略研究 子课题9:新课堂教学评价策略研究

四、 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

(一)、教师

1、教育观念逐渐转变,教师角色正在定位

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教师的课程观决定着教学观,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对教材解读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彼此倾听和分享各 2 自的认识成果的过程。由此要求教师应具有收集教育教学实践信息资源的能力及对信息资源加工处理、整合的能力,要具备这些能力,我们教师深刻认识到,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意识,使自己具有与时相通的教育观念,具有丰富扎实的知识,具有独特的教育网络与教育智慧。因此,我们通过学习交流、案例分析、课后反思等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能力。

2、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近一年来,课题实验者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能

力的提高和理论素养的提升这两方面。一年多来,我校教师围绕课题方面写了将近20篇论文,并且在各类评比中获奖有的在省级刊物上发表。

(二)、学生

1、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新型的课堂教学策略营造了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的机会。每位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中讨论并解答问题,变原来的单纯旁观者为积极参与者。学生们在研讨中自由发言,当一个同学对问题的理解遇到困难时可以请求其他同学帮助,学习别人的优点,开展互学、互练、互查、互评活动,使学生在检查对方的过程中学会检查自己,在评价对方的过程中学会评价自己。这种方式把学生从单一的不平衡的师生交往和狭小的生生交流中解放出来,给学生均衡、平等的学习锻炼机会,真正体现了面向全体,使全体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自我表现和认识的机会,使思维真正活跃起来,使课堂不再出现被遗忘和冷落的角落,其自主学习能力在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和锻炼,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其全面发展。

2、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都必须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求新的问题的答案,有时没有绝胜的把握就需要大胆的设想,这时,学生的思维受环境的影响,常常会冒出绚丽的火花,然而他们的思维又常常是稍纵即逝的,但这往往能给别人以顿悟。或许一个富有创意的设想,一个出乎意料的答案便由此而产生。因此,新的课堂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融洽、自由的环境,为学生积极的思维创造了条件。

3、增强了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将是未来社会的主流,而新的教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必须得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其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要求。通过小组讨论、互相评价、互相反馈、互相激励、互帮互学、互为师生等合作互动的活动,最终达成思想上的共识。他们的合作意识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培养。虽然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学生间的合作,但并不排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而这种竞争恰恰又是建立在集体的荣誉之中,小组成员为着共同的目标和期望,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经常的、合理的评价可以激发各组奋勇争先的积极性,形成组间明争暗赛的竞争局面,增强了个人进

3 取向上的竞争意识;也使每个学生都有竞争对象,有追赶的目标,使学生始终处于竞争状态中,不断强化其竞争意识。

(三)、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形成了以下几种具体的策略:

1、 生成性教学策略

“生成性教学”认为学习是知识意义的自主生成过程。这一过程的基本特征是学生自己从各种特殊事例归纳生成知识意义,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不是接受和记忆现成的知识,而是参与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学生探索和发现知识的意义创造情境、条件和提供帮助。

生成性教学策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教学意义的生成起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教学中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生成性教学策略可划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指导生成型。教师提出学习课题,设想、假设由学生作出,但是验证和生成结论的资料由教师事先准备或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做好准备。第二类是协作生成型。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协作对于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生成均有重要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生成性学习都要协作,这要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而区别,第三类是独立生成型。课题由学生自己或教师提出,整个过程都由学生自己独立进行,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和组织者

教学设计运用生成性策略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这是生成性教学策略的核心概念。因为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还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出发将得出两种全然不同的设计结果。

第二,强调情境对意义生成的作用。即提供生动、丰富的教学情境,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第三,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生成的关键作用。通过协作学习,学习者的思想、智慧可以被整个学习者群体所共享,从而提高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生成质量。

第四,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意义生成。为了支持学习者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但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主要用来作为学生主动学习、进行会话交流和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2、关注差异策略

所谓“关注差异策略”主要认为,教育过程中要尊重个体差异,以学生为中心。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认为所谓成功并不是少数天才的专利,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只要找对自己的位置,达到自己的目标就是成功。个体在成功智力上存在着差异,这种 4 差异主要表现在个体对自身成功智力优势领域的发现、开发和利用。在以班级授课为主的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关注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找到自身的成功的优势,发现获得成功的途径,为此应注意以下方面。

(1)、了解差异确立最近发展区

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位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首先应注意在教学前,要准确了解学生已有发展水平及其各发展水平间的差异状况,在此基础上结合新授内容要达到的水平确立适合于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有从学生现有水平差异与潜在水平差异出发,教学才能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

(2)、注重发现和开发学生潜力

斯腾伯格成功智力理论认为个体间能力上的差异主要是潜在优势的领域的差异。我们认为在课堂上尊重这种差异,做到在目标的设置上要以发现和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为中心,为每个学生创设条件体验成功,做到相同的教学内容,相同的教学进程基础上不同的目标要求,目标要求上要体现学生自主选择,要能促进学生经努力而达到、并最终走向成功。

(3)、针对差异分层要求

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指导下,不断地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进而创造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的动态发展的过程,从而通过教学促进全体学生在自身基础上得以发展提高。实施差异教学策略,依据学生差异现状,及教学内容的特性,制定出不同层次目标要求,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据自己的基础、能力和非智力等优势,自主选择经努力能达到的要求。在层次划分上克服静态观点看学生及贴标签等为学生心理造成伤害的弊端。为此,依据学生学业成绩分为独立水平、教学指导水平(经过学生努力可达成目标)、受挫水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学生个体的内差异。所谓内差异是指个体在发展中以自身为参照在同一时间的横向层面与不同时间的纵向层面的表现出来的成绩、能力、态度、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和发展情况。这样对克服当前学生评价中因过分强调个体间成绩差异所造成的不正常的心理压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3、合作分享生成策略

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和集体的条件。课堂教学是师生和生生间合作、交流互动和不断发展的过程。做为课堂学习的全体学生,都企盼学习成功,都希望感受成功的愉悦。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合作、交往及团体动力的作用,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具体体现在: (1)、倾听:形成尊重与信任的精神环境

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人格、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信任每个同学都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教师要在课堂上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和各种意见及看法。对学生的谈话表示关注和兴趣,了解学生话语的内在含义。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安全的学习环境。这有利于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实现陶行知先生提倡的五大解放。

5 (2)、交流:形成理解与沟通的人际关系

课堂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沟通和交流中,增强集体的凝聚力、亲和力。交流的内容是认知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交流的过程是学生间思维碰撞的过程,这中间时常会有思维的火花闪现。这种火花.习一能是一个富有创意的想法。交流的过程是排除障碍,促进每个学生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促进学习成功的过程。

(3)、协作:互助与挑战是创新心理生成的条件

教学中师与生、生与生相互协作,在互助中有挑战,在挑战中体现相互激励,从而促进探索的意志品质,增强自身发展的动力。合作学习过程是为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而产生的互帮、互助行为。在教学实验中发现,取得成功的合作小组成员,都认为同伴的帮助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合作学习活动明显表现出共同努力的特点,同学间存在着积极的相互依靠、相互信赖的关系。研究进一步发现,学生在合作学习时,即使他们之间成绩具有显著差异,学生也会认为他们的水平、能力是相近的。这种认识会引起一种平等的自我评价,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使思维活跃。教学实践还发现,学生在成功的集体与在不成功的集体中,对自己的成就会有不同的评价。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更能激起个体成就动机的追求。

(4)、分享:体验与反思是思维生成与提升的途径

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让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

体验是一个人对愿望、要求的感受。体验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课上,通过在分享每个同学成功的愉悦中反思自己,扬已之长,补已之短,增强不断完善自己的信念。从相互分享成功之处,由结伴效应产生新的想法和做法,在相互学习中促进合作精神,使创新人格不断形成和发展。

4、鼓励质疑策略

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发现力,鼓励其敢疑、敢问的兴趣,让他们不断地学会质疑问难的方法及养成善思、勤思等解决问题的好习惯。鼓励质疑策略与生成问题策略,有很大的联系,同时又有所区别,主要表现于,鼓励质疑策略,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敢疑及会疑的创造性心理的品质:生成问题策略的_主要任务,在于教师如何将学过程设计成为能充分体现教育的生成功能,让每个学生都能生成真实意义下的学习,用生成的问题作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在实施鼓励质疑策略中应体现以下要点。

(1)、培养学生提问的兴趣,鼓励质疑问难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中小学生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和疑问,疑问本身是学生天性的表现。实际上每个学生的问题意识存在着个体差异。有些学生好问,有些学生则不好问或不敢问。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做到鼓励学生凡是有不懂、不明白之处要及时发问,哪怕问错了也应受到表扬。课上要对那些敢于挑战“权威”,“标新立异”的做法以鼓励,让学生们对质疑充满极大的兴趣。

6 (2)、让学生敢疑

无数的事实表明,学生质疑的“火花”是极易扑灭的。为此,应给予他们敢于质疑的勇气,培养敢于质疑的精神。教学中一要尊重每个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肯定、鼓励他们敢于提出的一切问题。无论问题有多么荒唐、可笑或多么的幼稚,都真诚地表示鼓励。当年哥伦布提出“地球是圆的”,不是被认为是荒唐的吗?可最终却成了他创造发现新大陆的奇迹。因此教学中切忌对学生的问题予以嘲笑、挖苦甚至讥讽的态度和作法。二是让学生敢于怀疑或否定前人或权威的看法和作法。因为当孩子们一但认为权威永远是正确的,长此下去会导致迷信、盲从、缺乏创造的勇气。创新的“火花”就会被扑灭,这是非常有害的。三是鼓励学生不怕失败,只要认真研究导致失败的原由所在,就是成功的开始。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敢想、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探求。只有这样就会成功,坚信从错误中寻出导致失败、错误的根源,这本身就是创新。

(3)、指导学生会质疑

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能力,必须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让他们会疑。实践证明,主要从两个方面让学生会疑。一是让学生掌握质疑的视角,即知道从哪个方面质疑。在难点处质疑、在困惑处质疑、在重点处质疑、在关键处质疑、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质疑。二是,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即知道怎样质疑,抓住课题质疑、抓住主要内容质疑、抓住课后问题质疑。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步步质疑,层层释疑而走向成功。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和勇于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对后续课题研究的思考

目前,我们虽然对这市级规划课题作了一些可谓是扎实、有效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都清晰地认识到在已经做的工作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反思和总结。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我们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积累、收集、分析和整理研究数据、案例的工作不够到位,随意性大;课题研讨课的工作比较滞后,精品课例比较少;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差异比较大,网络运用技术参 差不齐,影响研究效果;学科网站内容还不够丰富,有待丰富及完善。再如我们已经形成了上述几个主要的课堂教学策略,这些策略对新课程的实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这些策略本身也会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生成性教学策略就具有其明显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耗时较多,因而效率不是很高。第二,适用范围有限,主要适用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第三,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如问题意识,发现或探索知识的经验,确定有效的假设,选择有效的学习资源等。若不具备这些条件,则学习效果不理想。第四,难以适应不同差异的学生同时学习,或许会造成认知负荷过重和情绪上的挫折等。

今后,我们的努力方向是:

1、进一步丰富、积累研究性学习课例,多出精品课例,做好理论分析,力求出思想、出成果。

2、 加强技术指导,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尤其是现代教学媒体手段的应用。

3、 不断完善课堂教学策略,尽量减少其局限性。

4、 围绕课题,多做些调查研究,争取多出一些有质量的论文。

5、 开展课题研究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建立和完善课题研究的评价方法。

我们相信,在课题组每一位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上级领导和专家的支持、帮助下,这一课题定会顺利结题,圆满完成任务,为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服务。

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范文第4篇

“数学课堂阅读教学策略实验研究”课题组

本学期是课题《数学课堂阅读教学策略实验研究》的起始阶段。课题组努力做到了周密计划,抓好落实,为课题今后的顺利实施以及取得预期成果奠定了基础。我校数学组在秭归县教科研中心数学教研员何训光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开展了“数学课堂阅读教学策略实验研究”的第一阶段研究。第一阶段各项工作已完成,初步形成了数学课堂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并积极应用于数学教学实践中去,现将我校“数学课堂阅读教学策略实验研究” 第一阶段各项工作作阶段性小结。

一、主要工作:

1、认真做好实验的开题工作。3月20日召开了开题会,学习了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使实验教师明确了实验目标、实验步骤、实验方法等。

2、认真做好实验调查研究工作。实验前,我们对实验年级的全体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摸清了他们的数学阅读能力及习惯,为进行数学课堂阅读教学策略实验研究做了良好的铺垫。

3、认真做好对实验教师的培训工作。开题会后,指导实验教师学习实验的相关理论,用新课程理论来理解实验的立项和研究工作。组织实验教师学习实验区与课题相关的实践经验,并联系已鉴定立项的课题《数学课堂阅读教学策略实验研究》的实际做法,编写了数学课堂阅读教学策略《理论篇》一册,为课题的实施做好必要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准备。

4、实验教师按课题方案撰写实施计划。组织实验教师依据总课题方案并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实验研究,使实验教师选准了实验的突破口,也保证了总课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5、强化实验过程,保证实验的落实。坚持以常规教学为载体,以课堂行为为保证的实验方法;坚持实验教师的个体研究为主,课题小组等集体研究为辅的实验方法。

6、加强实验的指导。主持人加强了自身的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多深入课堂,多做细致的分析,多和教师、学生面对面交谈,了解实验的真实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发现有效的做法及时组织教师交流、借鉴,出现偏差及时纠正。做到了重过程,重指导,勤总结,勤改进,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7、加强资料积累。对反映课题研究的过程性材料加强了积累。课题组做到了要求明确,督促实验教师勤于动笔。各个层次的活动记录,实验教师的学习笔记,案例分析,课堂实验记录,阶段计划、总结,实验论文等文字或音像资料及时整理,期末存档。

8、注重总结分析,及时改进工作。及时做好课题实验总结及使用新教材体会。2007年1月28日召开了课题阶段总结会,参加会议的4名实验教师都详细撰写了实验总结,4名实验教师做了现场发言。会上实验教师还互相观摩了学生实践活动资料,为下学期进一步深入实验,改进实验做了准备。

二、阶段成果:

(一)、多渠道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教师通过数学故事、数学史、数学学习方法、趣味数学及数学专题讲座、学生身边发生的数学等多渠道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通过办数学报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视野;通过搜集中国数学家对数学的贡献,加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责任感,不仅使学生有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提高了数学课堂的境界,大大发挥了数学学科传播知识的功能,又能达到了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育人目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探究中学生读数学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从不看书,教学课本仅作为抄习题、练习之用。初中一年级学生重点应放在培养读书习惯。可以在课堂上由教师带领阅读,分析章节内容,扫清文字障碍,难以理解的数学名词或句子,可先作一些解释。

2、看书也是一晃而过,像看小说、连环画,不思考,不探求。学生初步养成阅读习惯后,可以把读书分成两个阶段:讲前预习,讲后阅读。讲前预习可以不用要求太高,也可指定范围,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对教师所要讲的内容大体了解,将难懂的地方用铅笔做上记号,以便教师讲授时,集中精力听讲。讲后阅读重点放在独立思考上,根据课堂讲授与书本内容两相对照,弄通、弄懂各种数学概念,该识记的定义、定理、公式、性质,就要下功夫记,既要动脑子又要动手,重要的难懂的定理和例子,要亲自动笔推证和演算。通过讲后阅读还搞不懂的问题再用铅笔做记号,也可请同学或老师帮助解答。当然对于初中学生,每次阅读时间不宜过长。

3、语文水平低,语法结构不清,读不通,弄不懂。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和各年级的特点,教师要帮助学生辨析数学用语、数学名词和数学符号,如“提高了”和“提高到”、“都不”和“不都”,“或”、“且”和“当”,“仅当”、“当且仅当”,“有”、“仅有”、“有且仅有”,“至少”、“至多”,“不超过”、“不低于”“不小于”“不大于”等。对难懂的长句子要帮助学生找出句子的主要成份和附加成份。还可引导学生把数学语言翻译成数学式子,或把数学式子用数学语言叙述。强调学生阅读时注意教材中数学语言的严谨、简练,注意例题的格式,要求学生以课本上的规范纠正自己作业中的错误。

4、数学语言、数学词汇难懂,障碍多,读不懂。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写提要,在教材上划着重点(找重点),写批注,添补内容(如补图形、补步骤、扩张概念等)。考试时适当考一些课本中的数学概念或常识,以提高学生看书的兴趣,达到督促的目的。

5、兴趣容易转移,易受外界干扰,持久性差。引导学生阅读时注意数学结构,分清定义、公理、性质、法则、定理,推论的内涵和外延,弄清逻辑关系。

(三)本阶段初步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本阶段的阅读习惯主要是侧重于从不同数学内容,形成不同的良好阅读习惯。阅读内容初略可分为引言、概念、定理、公式、例题、阅读材料等几块。

1、阅读引言的良好习惯,要注意章节标题,因为它标出了课文主题;要注意理解段落大意,弄明白引入新知识的直观素材;要抓住关键字、词、句和重要结论,这对于理解新知识非常重要。

2、阅读概念的良好习惯,要正确理解概念中的字、词、句,能正确进行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互译;要注意联系实际找出正反例子或实物;要弄明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是说既能区分相近的概念,又能知道其适用范围。

3、阅读定理的良好习惯,要注意分清定理的条件和结论;要探讨定理的证明途径和方法,通过与课本对照,分析证法的正误、优劣;要注意联系类似定理,进行分析比较、掌握其应用;要思考定理可否逆用,推广及引伸。

4、阅读公式的良好习惯,要弄明白公式的来龙去脉,会推导公式;要明白公式的特征并能想法子记住;要注意公式的应用条件,弄明白有关公式的内在联系,了解公式的运用、逆用、合用,变用和巧用。

5、阅读例题的良好习惯,要认真审题,分析解题过程的关键所在,尝试解题;要和课本比较解法的优劣,并使解题过程的表达既简捷又符合书写格式;要注意总结解题规律并努力去探求新的解题途径。

6、阅读阅读材料的良好习惯,布臵学生通读阅读材料,对材料所研究的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然后让他们趁热打铁预习新课,最后再运用相关知识去解决材料中提出的问题。

(四)、硕果累累。

1、郭道虎的《争论之后应有定论》发表于《中小学数学》,《有理数乘法教学之我见》发表于秭归教研,《例谈与相交两圆有关的两条特殊直线》发表于《初中数学教与学》。谭之伦的《数学阅读方法浅谈》发表于秭归教研。

2、郭道虎指导的学生刘鑫静荣获全国初中数学竞赛市三等奖,王兵指导的学生王键荣获全国初中数学竞赛市二等奖,向杰指导的学生田邓飞荣获全国初中数学竞赛市三等奖。

(五)、阅读模式。

质疑 阅读

创设情景--------自我阅读----------方法点拨--------形成习惯

释疑 思考

三、存在问题:

1、阅读提纲的设计大而统,没有合理的与本节课的难点与重点联系起来,缺乏层次性和一定的梯度。

2、有的实验教师没有将数学阅读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基本环节中去,而是与课堂教学基本环节相脱离。

3、教师撰写典型教学设计、典型案例分析不够全面,有的实验教师有实际做法,但不能表述出自己的意图和做法,写作能力有待提高。

4、实验教师的阶段总结中,虽然总结了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策略,但深入分析这样的实验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产生的影响,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的影响不到位。

四、几点建议:

1、数学阅读的核心目标在于理解,包括通过联想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对知识系统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善于捕捉数学问题并回答问题。能否根据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进行语义转换和语句分析,是阅读理解的关键,也是阅读能力水平的标志。

2、为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目的的阅读,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布臵阅读提纲,以促使学生迅速把握书中的要义,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科学的治学精神。对于比较好的学生还可以让他们自定阅读计划(包括进度),独立完成阅读笔记,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3、将数学阅读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基本环节中去,改过去“讲、练结合”教学方式为“读、讲、练三结合方式”,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优化结构。

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范文第5篇

1 准确定位历史课堂的教学目标

在实际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 要想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在做教学设计时, 教师首先要设计好教学目标, 它是决定本课成效的关键所在, 教师要清楚认识到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统帅。初中历史新课标确定的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实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历史课程的价值追求, 表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国民教育理念。既重视学生在学习上的能力的培养, 也有助于学生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把握, 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体验和培养。知识与技能是新课程要求的重要目标, 是教学的基础。而知识和能力是通过历史教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来让学生习得的, 没有系统的历史教学过程就没有学生的体验和情感的培养, 学生也不能达到能力的形成。所以, 历史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认真, 不折不扣的尽力去落实和完成历史教学目标。每堂课的历史教学目标的设计与确定, 都要依据本班的具体的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班集体的内部整合情况, 要根据历史新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该至少符合三方面的因素: (1) 教学内容准确科学, 交给学生的知识务必是科学的准确的, 有的老师会想当然的说些野史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但却不说明来源, 让学生误以为是历史真实, 这将给学生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害。历史课的教学内容要立足于课本, 让历史课本上的知识具体化,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科学的弹性目标设定和知识的引申。 (2) 形如流水的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的设计安排应该合理、科学, 真实体现历史教学内容的螺旋式上升的教学规律, 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由简单到复杂、由分散到集中。 (3) 内容全面的教学目标, 既要确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群体培养目标, 又要制定针对有不同爱好不同特长的个体培养目标;既要有深层的知识教学目标, 又要有维度较高的能力培养、方法指导目标和对学生的每堂课都不可或缺的心理思想品德的培养目标。

2 科学正确地运用单元导语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学习的最好刺激力量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育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兴趣是指人对事物的特殊认知水平倾向, 是人的一种感知认识需要通过个体的情绪表现。我国古代有句名言:“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所以说, 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愿望, 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内在的学习潜能。现行的华师大版的历史教材中, 每一单元前都有“导语”, 它不仅具有对本单元新课导入的作用、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的总结, 而且还具有承上启下的多种功能, 所以历史教师在教学时要特别重视和合理运用这个单元“导语”。古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每次上课, 笔者都注意科学合理的使用“单元导语”, 并把它设计成几个问题, 边讲解边提问引发学生思考,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历史教学中笔者又选择合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这样就收获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真正有效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成效。

3 授课时语言要正确清楚

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列举教师进行有效教学至关重要的五种教学行为是:“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 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 确保学生成功率。”清晰授课就是教师授课是语言应正确清晰, 内容正确无误, 教学重点要突出, 教学环节的逻辑性要强, 使学生能够按一定的逻辑顺序逐步理解最终达到习得。历史课的内容决定着必须要以老师讲授为主, 无论历史教学怎么改革, 历史课的“教师讲授”教学形式作为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一种常见教学方式是不会改变的。表面看来, 历史新课程改革着重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方式和探究学习方式, 而对教师的讲授不再注重了, 其实不然, 这是历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有关历史课堂教学的认识一大误区。在实际教学中的操作时往往把少讲甚至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 通常教师是绞尽脑汁的设计教学方法, 力求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感官上的气氛活跃, 学生自学交流生动, 而实质是该教师讲授的内容而教师没讲, 历史教材该挖掘的思想内容教师没有去挖掘, 导致历史教学真正缺少了内容的深度和厚度长期下来, 学生们对历史内容的把握是面上的, 肤浅的, 这样的历史课堂必然是低效的。因此, 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重“讲”, 而且还要有的针对性地讲、生动有趣地去讲、富有智慧地讲、激情饱满地去讲, 对历史基础知识、基本历史理论要讲, 还要讲历史内容中所蕴含的价值取向;讲历史问题的解题思路、历史学习方法, 还要坚持崇高历史信念的引导。要讲得学生喜欢听, 爱听, 沉浸其中, 被陶醉, 从而点燃学生学习历史智慧的火花, 唤起学生的真实情感体验, 产生古今情感的共鸣, 引发学生得丰富的想象力, 在老师诗情画意般的语言讲授中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水平、情感情操、思想品德得到潜滋暗长。

4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 双边活动的教学行为方式, 它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优化历史教学方法, 历史教学方法很多, 如在记忆性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 往往课标的要求只是完成识记、了解基础层面的历史知识 (基本的史学原理、史学观点、历史概念) , 这时教师可选择运用讲授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当然教师还可以针对学情而选择教法, 亦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教学风格选择教法。

总之, 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策略非常多, 这就要求在课堂上, 教师应该深入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 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设计制定适合学生,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教学策略, 把历史课堂变得更有效, 更出彩。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实施中学历史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 旨在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提高课堂效率, 打造有效历史课堂。

关键词:有效课堂,有效策略,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 张学斌.新课程教学设计概论[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张学斌.新课程教学设计概论[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 侯建飞.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东北师范大学, 1999.[2]侯建飞.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东北师范大学, 1999.

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范文第6篇

1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合作学习模式

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发现, 学生们上课时普遍不善回答问题, 不会发表个人意见或建议, 不会运用所学的知识来组织语言。教师课堂上组织讨论或要求发言时, 不管难或易, 大部分学生还是愿作倾听者, 而不主动参与, 英语学习的课堂依然是好生的天下。

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 引导大部分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发言, 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合作学习模式。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 以小组为形式, 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它在强调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 也重视小组成员个人的合作能力的培养。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过分组形式的合作学习模式,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具体做法如下:根据学生上一学期期末统考成绩, 把他们分成4人一组的异质小组。全班成绩最好的学生、成绩最差的学生和两个成绩中等的学生分在第一小组;第二小组是由成绩第二名, 倒数第二名和两个成绩中等的学生组成。以此类推。如果小组内4人都是女生或都是男生, 再对小组成员进行微调, 尽量使每组中男女人数搭配均匀。然后再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风格、能力倾向等。每组设有组长一名, 负责组织本组活动。小组间英语水平基本相同, 努力做到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目的是让好学生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 使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内发挥独特的作用, 做到扬长避短, 人尽其才。

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 首先教师向学生提出任务及完成任务的步骤和方法。各小组根据具体任务或问题展开讨论, 小组中的每个成员自由发表意见, 小组讨论大致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对各单元标题、插图、图表等展开讨论,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对课文段落、佳句、短语、句型、写作特点等进行讨论以拓宽学生视野及培养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对课文难句、长句、某些词语展开讨论, 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对文中作者的态度和观点展开讨论, 以培养学生评价人、事和物的能力。

记录员记录整理后, 向全班汇报。此环节是“合作学习”的重头戏, 占据课堂时间较多。

实践证明, 合作学习模式为课堂创设了宽松民主的学习气氛。学生之间平等交流、互助互惠, 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成功的机会, 极大地激发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2 倡导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由于教师的能力和个人经历差异很大, 由此形成教学效果巨大的差异, 而克服不足, 扬其所长的欲望会推动教师在专业水平上积极进取, 使更多的教师在教学上有独到之处, 不断探索属于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路和教学之法。

首先, 在教法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教师不能人云亦云, 完全被动地跟教材走, 如果文章简单, 可直接听写, 能写下来就证明理解了, 理解了就不必再花费时间了。有的小故事可以让学生改编成对话, 两个人合作完成。难度较大的详讲, 并可作句型转换练习;有的直接变成作文的改写、缩写、扩写等。

在教学中, 教师既要把握教材, 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 想方设法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发挥特长, 排除他们的畏难发愁情绪,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 按照课文的内容、学生的特点和教师的总体设计, 做出适当的选择, 同时注意对不同层次的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 采用不同的课堂教学方法, 促使学生主动拓展相关的课外知识, 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并从一方面的知识扩展出去, 形成对多方面知识的分析、综合、评价和运用, 以最终使学生完成自身的学识储备、能力培养与人格塑造, 这才是中学英语教学的真正目的。

其次, 为了促进学生对所学语言知识的运用, 教师还应努力把学生引向真实的生活情境, 以扣动学生的心弦, 激发思考和实践的积极性, 将所学的语言知识灵活运用于现实的交际场合, 使学生进人角色, 让学生充分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使所学知识得到艺术的升华。

3 加强情感教学, 有效减少学生学习焦虑

近年来, 情感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只有当认知与情感同时起作用时, 学生才能更好的发挥他们的能力。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指出:“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心灵感应场, 既有信息知识的传送, 思想的交流, 又有情感的沟通, 师生之间, 学生之间, 师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 多侧面多层次, 瞬息万变, 立体交叉。”加强情感教学, 能有效地减少学生的学习焦虑,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地说,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多种方法来加强情感教学。

首先,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依靠其自身魅力, 以地道的英语, 亲切、轻松、愉快的语音语调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热烈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听、说、读、写各种语言实践活动, 以充沛的精力, 敏捷的思维, 创造性地学习和使用英语。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讲究语言艺术, 创设愉快学习气氛, 把命令式的、居高临下式的语言转化成商量式的、平等交流式的语言, 把生硬冰冷的语言变成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把富有激励、鼓舞和关注性的语言当作传递情感的灵丹妙药。例如, 笔者经常对学生说:“加把劲”、“努力”、“不要紧, 请坐下再思考”等等, 效果就比较理想。

其次, 教师应经常使用身体语言激励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际沟通的效果7%来自语言文字, 38%来自声调, 55%来自身体语言。教师在课堂上正确使用身体语言, 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交流的质量。

总而言之, 只要每一位英语教师在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文化素养的同时, 能够关注自己课堂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 就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实现初中英语课堂的有效教学。

摘要: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是否有效, 既是教师专业水平的表现, 又是学生发展好差的关键。本文对如何构建和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探讨, 并提出三点建议: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合作学习模式;倡导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加强情感教学, 有效减少学生学习焦虑。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有效教学,合作学习,个性化教学,情感教学

参考文献

[1] 黄金琴.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效果的几招[J].石油教育, 2004 (2) .

[2] 满燕.浅谈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6 (7) .

[3] 姜春波.初中英语有效教学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6.

[4] 汪裕琴.新形势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考试周刊, 2008 (1) .

上一篇:移风易俗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