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信息论文范文

2023-09-16

金融信息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文章以XX航空公司2009年—2014年公布的临时公告和定期报告中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信息和文字信息的披露为例,分析我国企业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及问题,并以此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为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和监管提供参考。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会计监管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股市、汇市以及债券市场中期货、期权和远期等衍生金融工具以惊人的速度发展。高收益高风险是其典型特征。社会各界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研究主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控制上,鲜有学者研究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本文以会计信息披露做得较好的以XX航空公司2009-2014年公布的临时报告和定期报告中有关会计信息,具体分析我国上市企业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心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利于其进一步规范。

一、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披露准则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制度主要是2006年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2006年证监会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前者是基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准则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准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的,其中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第24号《套期保值》、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这四项准则对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作了详细的报告。后者第四章临时报告及第五章信息披露事务管理与金融衍生工具披露相关。主要披露内容:第一,上市公司应当在有关各方面就重大事件签署意向书或者协议时,即时履行重大事件的信息披露义务。第二,公司证券及其衍生品种交易被中国证监会或者证券交易所认定为异常交易的,上市公司应当及时了解造成证券及衍生品种交易异常波动的影响因素,并及时披露。

二、XX航空公司以及有关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介绍

XX航空公司是经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批复同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并获准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发行完后向香港联合交易所及伦敦交易所申请上市。主要从事提供国内、港澳台地区及国际航空客运、货运及邮运业务。为了避险保值,XX航空公司主要使用了油料、利率、汇率衍生合同等衍生金融工具并采用公允价值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计量和披露。

三、XX航空公司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情况分析

根据XX航空公司2009-2014年的定期报告和临时公告发现,6年间该航空公司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相关信息的披露主要不同在于2011年前对油料衍生合同、利率衍生合同、汇率衍生合同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披露,而2011-2014年更多的在于对利率、汇率衍生合同详细披露。

(一)定性分析。定性分析主要关注的是衍生金融工具协议签署披露以及对于市场风险中的利率分析、外汇风险以及价格风险的披露,并关注是否在报表或者附注中专项列出等。第一,衍生金融工具种类:2009-2011:油料衍生工具、利率衍生合同、汇率衍生合同;2011-2014:利率衍生合同、汇率衍生合同。第二,六年间对签署协议都未披露。第三,六年间风险都在附注中专项列出。第四,六年间都未对损益原因披露。

(二)定量分析。定量分析的项目包括套期公允价值、金融工具利得和损失、信用风险敞口以及流动分析的到期期限分析。还包括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条件计量基础、套期工具表述,被套期风险性质,估值技术和假设、描述性信息风险及流动风险管理方法等。因为考虑到六年间其定量分析极为相似,因此以2014相关资料为例进行分析。第一,确认条件。衍生工具属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负债,但是被指定为有效套期工具的衍生工具、属于财务担保合同的衍生工具、与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投资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工具除外。第二,计量基础。公允价值计量。第三,估值技术。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参照实质上相同的其他金融工具的当前公允价值、现金流量折现法和期权定价模型等。第四,衍生金融资产负债情况。衍生金融资产期末余额1761000,衍生金融负债期末余额7712000。第五,公允损利。衍生金融资产公允变动-1063000元,衍生金融负债公允变动2170000元。第六,信用描述。主要来自货币资金和应收款项,信用风险良好。第七,利率风险。利率衍生合同的公允价值是考虑了相关互换协议的条款,并用短期利率定价模型计量,该模型主要输入的参数包括短期利率预期波动率和远期LIBOR利率取现。第八,外汇风险。进行了外汇风险描述以及敏感性分析。第九,航空油料价格风险。2014年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倘若平均航油价格上升或下降5%。第十,敏感分析。假定除汇率以外的其他风险变量不变,人民币兑换美元、欧元和港币的汇率变动使人民币升值1%将导致利润和股东权益的变动增加情况进行敏感性分析

(三)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情况。在对XX航空公司2009-2014年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定性、定量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中发现存在如下几个问题:第一,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只是在表外披露,很容易造成信息使用者忽略这些信息。第二,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的披露分散在报表的各个章节,不利于报表使用者的阅读和理解。第三,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信息披露不够详细,只是点到为止。比如,提到所签订的合同,但未完整披露所签订衍生金融合同的种类、交易目的和理由、期权费或保证金、标的物、签订日期等等。除此之外,披露了损益变动情况,但是未对损益变动的原因进行分析。第四,信息披露不及时且不规范,信息使用者不能及时有效地得知企业衍生金融工具使用的相关情况。

四、完善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

金融衍生工具具有复杂性和更高的风险性,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详细规定。XX航空公司是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做得较好的,现对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所出现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第一,国家应就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出具细则,比如企业该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披露,在哪些地方披露等。细则中应该充分体现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相关性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第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应纳入表内进行披露。目前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只是停留在表外进行披露,但是很多信息使用者只关注表内项目而忽略了表外事项,更何况,衍生金融工具对企业的成败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第三,企业应根据重要性原则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进行披露。比如,衍生金融工具的持有类别和持有目的、衍生金融工具未来价值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衍生金融工具市场风险造成的损益以及风险管理政策等。第四,加强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回顾我国衍生金融市场的发展,不难看出,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多是市场作用而自发形成的,之后则是政府对市場的整治,再后来便开始了有政府组织发展衍生金融市场体系。政府应该承担其监管衍生金融市场的责任,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完善就是较好的入手点。

(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 莫春兰.期权合同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案例研究—以东方航空原油期权合同为例.学术论坛.2014

[2] 宋小彩.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商业会计.2011

[3] 马琳.国际视野中的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经济导刊.2010

[4] 尹航.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中国经贸导刊.2010

金融信息论文范文第2篇

国人民银行总行于2010年出台了《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规定》,并开发了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系统。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了金融机构信息管理日常维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例如,一些金融机构常常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对金融机构的变更进行报送,甚至认为是否报送新增材料对公司开展业务没有任何影响,采取不报送的态度。又如新设立法人金融机构或代报机构的,按要求应向中国人民银行填写一式两份新增法人金融机构或代报机构信息申请书,并提交相关材料。然而,金融机构提交的申请材料经常出现漏报或错报的情况等。再者从系统设计上,目前使用的信息管理系统分为录入、复核、审核三个部分,系统录入岗录入信息后,一旦提交便无法进行修改,即便是由于笔误录入错误或者提交的资料出现临时改动,也要待系统复核岗拒绝后重新录入,降低了工作效率。

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是重视程度不够,建议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严格按照要求指导和检查,将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执行情况的检查结果纳入年度考核内容,并将小额贷款公司执行情况的检查结果纳入小额贷款公司接入征信数据报送平台情况的一项参考依据。二是责任落实不明确,各县(市)支行应指定专人负责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工作,并在其发生变更时及时向市中心支行进行备案。各金融机构也应指定专门的部门和工作人员负责管理系统的日常信息备案和年度验证工作,在部门、工作人员及其联系方式发生变更时及时办理交接,并在申请的受理机构进行备案。此外,建议市中支将资料审核权限下放至县(市)支行,以有效缩短各县域金融机构信息管理维护时间,也可以及时掌握辖内金融机构开业及变更情况,以提升监督效果。(作者单位:人民银行赣州市中心支行) □

金融信息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逐年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水平也有较大提升,信息化建设不仅影响着经济发展,也影响着我们高中生对金融管理的看法。本文就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分析,从建设方案、资源配置、平台管理、人才培养、安全监管、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探讨,简述了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金融发展

引言:金融行业的核心工作包括金融管理,金融管理可以在第一时间将潜在的金融风险分析出来,还能够将金融信息进行完善整理。在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多方共同配合,从高中生的角度来看,金融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影响未来的学业及就业选择,因此,国家需要积极建设金融管理,促进金融行业发展。

一、制定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

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建设方案,以此保证金融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切实可行。首先,在确立方案之前要做好市场调研工作,以便精准把握市场行情,设计出的建设方案也可与实际情况更加贴合,借助统计学等科学方式精准预判市场行情的变化,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建设方案进行调整,保证建设方案的准确性与可行性。其次,需要增强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识,在金融管理中需要相关人员具备信息化思维,才能针对不同金融管理状况进行调度配置,降低金融风险。最后,在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制定过程中要进行全局考量,吸取多方经验进行计划,以长远的眼光审视方案的可行性,以此保证金融管理的稳定性。金融工作者要明确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标准,合理分配现有金融资源,为金融业务的计划与开展提供便利条件,就需要制定合理的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以此推动经济发展[1]。

二、要合理的优化金融管理的资源配置

信息化建设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想要在金融管理的过程中发挥信息化建设的优势,需要打造出一个具有系统化、统一化特点的信息管理系统,以此保证在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资源配置合理,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以高中生的角度来看,金融管理能够大幅度推进国家的经济建设速度,维持金融行业有序健康发展,因此在金融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优化管理方式,注重资源的有效配置,以此达到物尽其用的目的,减少资源浪费的同时增强了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资源的稳定性与协调性,让信息化建设过程更加稳定。

三、要建立信息化的管理模式

任何行业都是以人为中心,离不开工作人员的建设与支持,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也离不开信息与数据的收集与管理,因此,在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重视相关工作者的思想理念建设与管理,确立科学的的资源管理机制,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建立稳定统一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在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用数据接口的技术模式可以实现金融信息的自动挖掘,通过使用先进科学的信息处理系统,将各种数据信息统一存储在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在提取数据时能够准确获取信息,作为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数据支撑,为后续的管理工作提供保障。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不仅能够在一定范围内管理金融工作人员,还能够收集、处理相关金融信息,为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提供有力支持。

四、加强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视

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金融工作者的推动,他们同样是金融管理的执行者,从高中生的角度来看,金融管理的效果与金融工作者的自身工作能力、综合素质、与管理水平等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在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金融工作者的职业能力与工作水准,以此推动金融行业的建设与发展。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就金融工作者本身而言,要重点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强化工作水平,拓展金融工作者的眼界,同时掌握先进的金融管理理念,学习相关工作技能,只有金融工作者的工作能力不断进步,才能推动国家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在实际的金融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最大程度的提高资源利用率,合理分配培养时间,建立科学的管理培训制度,保证在学习的过程中维持金融管理的稳定,推动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金融行业的管理与建设会受到多方影响,因此要将金融工作者的能力提升放在重要的位置,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与重视程度,以此保证国家金融经济的稳步提升与发展。

五、加强金融管理系统安全管理

金融管理的过程中离不开数据与信息的支撑,想要金融行业稳步健康发展,就要让金融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得到安全保障。对于金融行业来说,金融信息具有极高重要性,一旦重要的金融信息泄露,被不法分子加以利用,就会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在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重视信息安全系统的建设,加大金融信息与数据的安全管理力度,保证金融信息的安全与金融行业的稳定。金融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计算机与计算机科学技术是所有金融信息数据的载体,信息数据通过网络进行收集、传输、分析等工作,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网络安全监管手段对相关网络进行监控,以此提高金融信息在收集与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在构建金融信息化系统时,要充分利用先进防火墙技术,通过防火墙拦截恶意IP与不安全的访问请求,保证金融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安全性。相关计算机技术人员要定期维护升级防火墙,让安全系统成为重要金融信息的保护屏障,与此同时,可以对机密的金融信息进行信息加密处理,应用数据加密技术,将金融数据转化为密文,从多方面共同防止金融信息被轻易窃取与破解,让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更加安全稳定[2]。

六、完善金融监管机制

金融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建立金融监管机制,金融监管能够及时有效的监控金融风险。在金融管理的过程中常常伴有金融风险,金融监管机制能够制定出合适的风险评测指标,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实现提前预测,以此让金融管理更具针对性,对于出现的异常数据及时定位处理,避免大规模经济损失。同时,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金融监管机制可以与信息技术相融合,有针对性的制定监管指标,结合金融市场的实际发展需要,完善监管机制,以此维护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金融管理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更对高中生未来学业与事业的选择有着引导作用。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制定合理的信息化建设方案,不断提高金融管理能力,从建设、人才培养、监管等方面共同促进金融管理水平,以此推动国家金融行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勃.大数据时代下的金融管理信息化分析[J].商展经济,2021(05):54-56.

[2]鄭火凤.浅谈信息化在金融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及创新[J].农家参谋,2020(23):170.

金融信息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金融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金融与国民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金融渗透到国民经济各领域,渗透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由于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广泛应用,金融信息安全不仅关系到金融安全,甚至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关键词】金融信息 安全风险 对策

一、引言

信息安全建设应综合考虑,信息在获取过程中要考虑其的完整性、可用性等,我们要尽量的全方位考虑,将设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方策略做到最好。随着网络建设的覆盖、网络安全基础设施的建立,数据的大集中已进入发展阶段,其中数据大集中成为我国金融业信息化工程的重点,方便的经营管理能有效控制外部安全风险,增强了规模化程序化效益,但同时也带来了风险。金融业的办公自动化和信息数据中心规模数据的不断扩张,这种聚集的风险会更加突出,数据控制中心一旦受到攻击,计算机将立即终止服务,同时引起与之相关联的一系列的金融服务业务暂停或瘫痪,最终将因数据的丢失而引起多起法律纠纷,这必然也会造成社会的不和谐。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安全技术问题随之而来,电脑系统的入侵与反入侵的攻击也将会变得复杂并且频繁上演。所以,金融业对网络体系实施安全保障防护的要求也就刻不容緩了。因此,要保证金融机构的信息系统平稳运行及各项业务的持续展开,必须建立一套金融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统一金融信息安全问题处理规范和流程,是有效防范和化解安全风险,以及增强金融系统的信息安全整体防范体系的关键。

二、金融信息安全的现状

由于信息技术在金融系统的广泛应用,金融业务都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各金融系统同中央银行、国家相关部门实现了网络联接,从而,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凸现,信息安全不仅关系到金融安全,甚至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但金融系统在建设初期“重建设,轻管理”,信息安全管理相对滞后,管理机制、管理制度、人员配备、技术手段等都同信息安全管理的要求有一定差距,致使信息安全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呈现复杂性:既有环境风险、设备风险、技术风险、操作风险、人员风险,又有遭受恶意攻击和失泄密的风险,而国家有关信息安全管理的制度缺失,人民银行等监管部门在对金融系统信息安全管理方面的监管中,缺乏相关的制度规定、法律规定,相关工作的开展受到一定的影响,急需完善金融信息安全制度,加强金融系统信息安全管理工作。

三、提升金融信息安全综合保障能力的对策

努力构建金融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金融信息综合安全防护的抵抗能力要增强,这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信息安全防线的构成是多层次多角度的,需要有正确的信息安全意识,科学投资,抓好硬件设施建设,但也决不能靠几件安全性能的硬件就解决、放心。还需要有完善的可行性制度。因此,要加强安全管理的科学性和制度化,总结成八个字:“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应用这个道理,从我国金融业法制、技术、管理、人员等几方面齐步共进,来完善我国金融信息建设。

(一)树立正确的信息安全意识

信息的价值就在于它的独占性、排他性,并保证其安全性,信息安全是继领土主权、政治主权和经济主权之后的另一主权。国家只有建立保护好信息安全产业的屏障,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拥有自己的主权,才能在世界经济中占主动地位,进而也就避免了我国企业目前的常常被国外公司起诉侵犯其专利权的窘境和落后的危险。

对待信息安全问题,要本着客观、公正、科学的态度,既要认识到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确确实实存在安全漏洞,又要客观对待系统漏洞的状态,针对现状和有限的条件,及时对漏洞加以修补,要正视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带来的利与弊。要构建一个绝对安全的完善系统是不可能的,因为在任何时候安全都是相对的,系统的开放性与方便性和系统的安全性与保密性始终是一对矛盾,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建立一个不断完善的补充机制,来强化信息安全的屏障作用,在危机时刻数秒钟能及时更正,恢复这样的认识即可。

(二)科学均衡投资,努力抓好金融信息安全的建设

为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硬件的投入是必要的,但仔细分析我国金融业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发现,在投入方向上重硬件、轻软件,信息系统的建设要远远高于信息安全方面的建设,即所谓的“重业务发展,轻安全管理”。 然而,金融业的数据就是金融机构的生命,随着对计算机系统的依赖性与日俱增,就意味着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金融业,是社会核心的集聚敏感的部门。从金融机构的运营角度来讲,安全性一直都是重中之重,安全建设是各金融机构应该时刻重视而且必须做好的工作。要做到未雨绸缪,安全防范,实施稳妥。因此,金融业在对待信息技术的投入方面,应高度重视信息安全,积极推进系统建设,在业务系统建设的同时,同步推进信息安全建设,做到科学投资,确保安全。

(三)构建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

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信息技术安全屏障防止各类复杂的信息系统攻击能力不是很好,尚不具备抵抗外界破坏的后备程序或者说应急机制,可以说我国的信息技术安全保障尚未建立成体系,应加强信息安全技术的投入和产品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建立信息安全程序增进研发、产品跟踪反应及应用的完好优质的循环体系,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要从监控、系统、设备、硬件、软件等各方面,从信息流转的各个环节,和个人用户、金融机构、金融行业、国家等不同层面上,建立一个高效安全的金融信息网络通道的安全信息保障体系。

(四)促进金融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制度完善

目前,金融信息安全的制度相对缺失,法律、法规有待完善。金融机构之间已实现了网络联接,网络联通使得信息安全风险的传导作用不断扩大,系统一旦出现问题,不但影响到一个金融机构,很可能影响到整个金融行业,甚至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应加强金融信息安全的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金融信息安全制度保障体系。一是各金融机构应加强自身的制度建设,从系统的规划、建设、使用、维护、废止等各环节,建立起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使信息安全和业务工作同步推进。二是人民银行等监管部门,应根据当前的形势,尽快出台金融信息安全的部门规章,加大对金融机构信息安全的管理和指导力度,督促金融机构提升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在当前情况下,人民银行应积极探索金融机构从人民银行金融服务网络中的退出机制,让信息安全存在严重问题,有可能引起较大风险的金融机构从金融服务网络中退出,维护金融稳定。三是国家应尽快出台金融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金融信息安全涉及金融的安全、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全,因此,国家应尽快出台金融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让金融信息安全建设走上治化的轨道,做到在金融信息安全方面有法可依。建立起金融信息安全的制度保障体系。

(五)增强金融信息的保密工作程度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窃密手段亦是越来越隐蔽,泄密隐患也越来越多,泄密所造成的危害程度更是越加广泛,因此,保密工作必将面临更多新情况与新问题。金融行业具备特有的高精准的保密性、及时性等特点。因此,一要树立正确的保密观念。通过对各个级别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广泛开展全体性的保密法的普法宣传,使广大员工在潜意识里建立一个观念,金融保密工作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每位从业人员必须牢记的职业道德。二要对保密工作进行科学管理。金融系统应建立保密管理的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实施科学的、规范化、程序化管理,重点要加强定密管理、涉密人员管理等。三要鼓励加密技术创新。鼓励开发关键性的技术,把研究开发CPU 和操作系统内核技术作为长期战略,开发一套属于我国自主掌控的操作系统、密码专用芯片和安全处理器等核心技术。保障金融网络正常运转,并能抵御一定的风险,具备及时补充程序,已达到良好的防范效果。

(六)要建立和完善金融信息标准化体系

计算机信息技术是金融业的强大支撑,而金融信息标准已成为现代国际金融竞争和沟通合作的重要手段和技术纽带,是提高金融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同时,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入,金融信息安全的风险逐步增大,金融信息标准将有力推动和保障金融业安全稳定运行。通过设计和实施金融信息安全标准,能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信息安全风险。例如,2004年人民银行发布了由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的《金融业星型网间互联安全规范》,规定了金融业网间互联安全保障体系规范,对星型金融业网间互联涉及安全与管理问题提出了规范性要求和标准。2008年发布了《银行业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管理规范》,对银行业信息系统灾难恢复应急管理和日常运维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有效促进了银行业信息系统灾难恢复和管理能力的提高,对防范和化解银行业信息系统风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所以,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应尽快制定和完善金融信息安全标准,从环境、设备、网络、系统、人员、管理等方面和环节,建立金融信息标准化体系,防范信息安全风险。

(七)大力培养防护信息安全方向专业人才

做好金融信息安全工作的前提是要把好用人关。要加大对金融信息化人才的专项培养。从目前看,我国金融信息技术从业人员达到硕士以上學历比率还很低,远远低于国际同行业水平,也不能满足国内金融业迅速发展的需要。目前有很多金融机构的科技人员虽然是IT专业,但没有系统的金融知识,这些人员对金融业的了解又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有一部分金融专修的人才中途改行去做信息安全的研究,实际操作能力又达不到技术要求,等等,这些原因使我国的“金融信息化”进程受阻严重,致使金融信息安全综合保障水平长久以来得不到明显提高。所以,推进人才培养力度,就要大目标培养懂业务、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小范围预备培养信息安全管理的专家型人才,才能推动金融信息化的进程,提高金融信息安全综合保障水平。

(八)科学管理与观念教育奇头并进

观念教育至关重要,在影响安全管理的各种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据资料表明,内部工作人员疏于管理是信息安全事件频发的内因。因此制定可操作性强的管理规章,明确责任并真正落到每个个体的头上;坚持教育、管理防内、技术防外。加强信息安全思想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最终形成信息安全的群治群防体系。

金融行业的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完善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的管理和与时俱进的法律法规。因此,要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与稳定,必须提高应用系统安全、应用渠道安全、网络系统和设备安全及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杜珍媛.消费者金融信息安全保障制度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1(04).

[2]陈柳钦.金融信息安全需进一步加强[J].华南金融电脑,2009(02).

[3]刘萍.浅析金融信息安全[J].甘肃金融,2009(07).

作者简介:张亚杰(1965-),男,四川南江人,本科,就职于中国人民银行南充市中心支行科技处,任科技处处长,工程师,研究方向:银行科技管理和金融信息安全。

(责任编辑:刘影)

金融信息论文范文第5篇

(深圳市陆基建材技术有限公司)

摘 要:金融会计风险是企业风险的关键组成部分,金融会计风险是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金融会计领域发生的风险。从企业金融财务管理角度来分析,金融会计风险是企业的利益不能及时回收而使企业蒙受损失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甚至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建设带来不同程度的阻碍。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导致企业出现金融会计风险的因素非常多,只有及时采取防控和化解措施,才能降低企业的风险,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金融会计;风险防控;化解

1 金融会计风险主要表现形式

1.1 业务核算风险

企业金融会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金融会计未及时对企业账务进行核对处理,二是金融会计对会计凭证和报表的填写不认真,而且后期审查也不够严谨,导致会计凭证和报表中存在很多错误,三是金融会计管理存在漏洞,企业金融会计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体系也不完善,四是金融会计业务核算所选用的方法不科学。这些因素导致企业资金被肆意挪用,骗取等,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企业的债务偿还能力、资金应用情况等等,财务人员把财务信息传达给企业管理者,可以让企业管理者了解企业运营中存在的风险,增强风险控制意识,提高风险控制水平,进而实现企业的稳定发展。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可以保证企业筹资方案的合理性,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如果企业会计凭证和财务报表的真实性无法保障,会计凭证和财务报表的作用就无法发挥。在企业运营发展过程中,对企业的资金账目进行核算,保证资金账目的准确性是金融会计工作的重要内容。

1.2 资金结算风险

企业金融会计结算工作的内容有:一是向企业和客户提供资金支付服务,二是向企业和客户提供资金转移服务,这两种服务需要通过不同的手段实现。但是,从企业金融会计结算工作开展现状可以看出,企业金融会计结算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必定会增加企业的会计风险,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目前,很多企业都没有建立健全的金融会计管理制度,也没有设置金融会计监督管理部门,导致金融会计私自更改会计凭证,进而挪用公司资金,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相对企业的运营风险来说,企业的金融会计风险具有隐蔽性的特点,不容易被察觉。

1.3 监督管理风险

要想保证金融会计数据的真实性,企业就必须认识到加强金融会计监督管理的重要性,设置独立的金融会计监督管理部门。在企业运营发展过程中,出现金融会计风险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对会计监督管理工作不重视,金融会计监督管理的力度非常小,导致企业出现不科学的行为,无法对企业的金融会计起到监督和管理的作用,使企业产生资金风险。

2 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2.1 从业人员素质低

企业金融会计是会计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会计功能的发挥有很大影响。目前,很多企业的金融会计人员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较低,数据整理和分析的能力也比较差,无法满足企业经济工作的需求。除此之外,企业现有的金融会计人员金融风险防控和化解的意识较差,面对金融风险束手无策,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2.2 工作积极性较低

金融会计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工作内容多,而且工作压力较大,需要承担企业的会计风险。但是,很多企业并没有认识到金融会计工作的重要性,金融会计人员的薪资待遇和其他员工并无差别,这样不仅会严重打击金融会计人员的自信心,也会影响到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很多企业的金融会计以静态方式工作,企业忽略了金融会计监督和管理的重要性。在企业传统金融会计工作开展过程中,企业的金融会计部门没有真正发挥出作用,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下,企业金融会计部门必须结合企业的发展规律恰当的选择金融经营管理模式,金融管理必须在企业中树立动态观念,科学的运用金融会计管理手段,让金融会计真正发挥出作用,推动企业的发展。在新的社会形势下,企业通常把金融会计管理的权限交给行政人员,企业管理者不参与企业的金融会计管理,也没有认识到金融会计管理的重要性。企业要想充分发挥出金融会计的作用,增强金融会计人员的风险防控和化解意识,提高会计人员防控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就必须在会计人员内部设置奖惩机制,对表现优秀的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对表现差的给予一定的处罚,以提高金融会计人员工作的纪律性和积极性,进而提高风险防控和化解风险的能力。

2.3 利益驱使

很多企业金融会计存在造假现象,导致金融会计造假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利益。很多企业会向社会提供虚假的金融会计信息,这样就可以获取更多的社会资金,企业管理人员的社会地位也会得到提升。还有一部分企业为了完成固定的生产任务,突显业绩,避免企业倒闭,而让金融会计造假。面对这样的情况,金融会计人员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只能听从企业管理者的意愿,在会计凭证和报表上造假。

2.4 造假行为处罚过轻

针对金融会计造假行为的处罚过轻,无法让企业认识到会计造假的严重性。国家对的处罚形式主要表现为:一是注重经济处罚,忽视法律处罚,二是注重对企业的处罚,忽视了对金融会计个人的处罚,三是注重内部处罚,忽视公开处罚。现有的处罚不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不会损害个人利益。因此,很多企业对国家处罰不在意,造假行为依旧很严重。

2.5 制度不健全

国家和行业金融会计制度不健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权责发生制出现了严重的漏洞。我国金融会计按照权责发生制进行管理,进而产生了应付款、预付款、预提款和待摊费用项目,这为金融会计人员造假提供了便利,金融会计人员可以提前确认企业的应收账款,也可以延后待摊费用的入账时间,以此在金融会计凭证和财务报表上造假。二是国家金融会计准则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就增加了风险防控和化解的难度。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业务活动不断增多,原有的金融会计制度已经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新的会计制度还不够健全,金融会计人员无法把新的会计制度和原有的会计制度结合在一起,也就无法正确把控金融会计风险,进行防控和化解。三是很多外部金融会计机构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为企业出具虛假的财务审查报告,纵容企业金融会计的造假行为。

3 金融会计风险防控和化解对策分析

3.1 建立金融会计工作秩序和监管体系

在企业防控和化解金融会计风险时,要想充分发挥出金融会计的作用,就需要改变传统的金融会计核算方法,对企业的业务活动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管控,积极参与到企业业务活动的决策中,创新金融会计管理体系。除此之外,企业还应该合理整顿金融会计的工作秩序,杜绝造假现象,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企业的经营风险和金融会计造假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想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就必须从根源上杜绝造假现象。

3.2 创建诚信金融会计环境

要想杜绝会计造假现象的出现,首先就要增强企业管理者的诚信意识,政府部门应起到指导和引导作用,通过制定规章制度约束企业,打击不诚信的行为,创建诚信的金融会计环境。除此之外,国家还应该不断出台金融会计造假惩处的法律法规,对造假行为人和企业给予严厉的处罚,这样才能让企业管理人员和金融会计工作人员认识到造假的严重性,才能从源头上杜绝造假行为。

3.3 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企业的金融会计信息一旦丢失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要想保证金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企业还应该加快金融会计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会计电算化的账务核算系统,完善金融会计管理体系,采用先进技术手段提高金融会计工作的质量。企业一定要加强会计信息化管理,金融会计人员应该定期对金融信息进行存档备份,保证金融信息都是一式两份,并且分别存放在不同的计算机储存空间内,这样就可以降低企业会计信息丢失的机率。例如:某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金融会计的信息化建设,希望通过信息化建设来提高金融会计的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目前,该企业自行设计开发金融会计核算系统,并购买了OA办公室软件,实现了公司业务系统和财务系统的一体化管理,第二年该企业财务信息化软件再次升级换代,原来需要2天才能处理审批完成的财务信息,目前仅需要5分钟就可以完成,大大提高了金融会计的工作效率。

3.4 加强金融会计队伍建设

企业应定期对金融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进行考核,制定完善的考核体系,将薪酬与业务素养挂钩,提金融会计工作人员抗风险能力。同时,企业要认识到金融会计人员学习培训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加强人員培训,不断掌握新的知识,才能提高金融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才能提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最大限度规避风险,化解风险。

结束语

在企业运营发展的过程中,金融会计风险主要体现在业务核算风险,资金结算风险和监督管理风险。导致企业出现金融会计风险的因素比较多,主要表现在企业的金融会计人员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较低,数据整理和分析的能力比较差。金融会计造假的主要原因是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国家金融会计制度不健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等等。要想合理防控和化解金融会计风险,企业需要创新金融会计体系,重视金融会计信息化建设。除此之外,企业还应该注重金融会计队伍建设,提高金融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玉廷.对我国高级会计人才职业能力与评价机制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4(06).

[2]聶华丽.当前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与化解措施探讨[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7(12).

[3]何新飞.谈谈当前形势下金融会计风险及防范措施[J].青年时代,2017(3):248-248.

[4]唐笑炯.浅谈金融企业会计风险防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2):93-96.

[5]兰国昌.防范风险规范行为:浅谈新出台的《证券公司财务制度》[J].黑龙江省财会,2000(4):22-23.

金融信息论文范文第6篇

金融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 (如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 广泛应用于金融领域, 从而引起金融理论与实务发生根本性、革命性变革的过程。是一个创造金融经营、管理、服务新模式的全新的系统工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 深刻影响了国际竞争格局和人类生存方式。在这一巨大的经济发展变革下, 中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金融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 与居民、企业的信息化密切相关, 相辅相成。从更广阔的视角研究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中国金融信息化的总体战略, 全面提升金融竞争力,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应是当务之急。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金融服务与金融创新构成了现代经济的核心。

1 我国金融信息化发展历程

我国金融电子化建设始于20世纪70年代。20多年来, 中国的金融信息化建设, 是从无到有, 从单一业务向综合业务发展的过程, 取得的成绩是鲜明的。如今已彻底地改变了传统金融业务的处理模式, 建立了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基础的电子清算系统和金融管理系统, 中国的金融数据通信网络框架基本形成。“八五”期间, 初步建成全国范围的电子清算系统。人民银行建成了金融卫星专用网络和电子联行系统, 当时已开1409个电子联行收发站, 覆盖了全国所有地级城市和1000多个发达县。“九五”时期, 全国性的商业银行基本都完成了各自的电子汇兑系统, 客户的异地转帐业务24小时内就可到帐。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实现了通过银证转帐系统进行证券帐务信息的交换。

2000年后, 我国电子支付工具尤其是银行卡业务发展迅猛, 中国银行卡发卡数量增长十分惊人,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目前大约已超过20亿张, 并且还在迅速增长。相应的ATM机, 截至到2010年第一季度末, 我国拥有的ATM机已达22.16万台, 较2009年第四季度末增加0.67万台。据统计, 中国最近几年ATM机增长速度维持在10%以上, 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3%的增长率。而中国用户对于ATM机的期待和需求依旧强劲, 使国内ATM机市场增长空间仍然十分巨大。国家建立了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及几十个城市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为银行卡飞速发展创造了条件。此外, 中国金融认证中心 (CFCA) 和支付网关已经开通, 大大支持了网上银行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已经在多数城市投入生产运行, 它极大地提高我国银行间清算效率, 加速资金流动, 促进了经济发展。

保险业电子化建设近年来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迄今为止, 全国近万个保险机构安装了高效运行的计算机系统, 各类保险业务已实现上机处理, 日处理量达到数十万笔。在全国5000多个保险独立核算单位部署了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 实现了财务处理的高度集中。此外, 随着全国保险三级网络的建立与完善, 各类网上保险应用也将有一个实质进展。证券业电子化建设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现已进入到全程电子化交易模式。无纸化电子交易已在全国各地的证券营业部推广使用。经过几十年的努力,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功能、开放的金融信息化体系, 这为我国金融业实现由“电子化”向“信息化”转变, 全面实现金融信息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金融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与差距

虽然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 先进技术的应用基本与国外持平, 但国内银行对网络技术的应用仅仅限于局部应用和内部集成两个层次, 仍然处于信息化的初级阶段, 其运行效率、信息综合程度和信息服务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息化发展战略研究薄弱, 对金融科技迎新体系、金融信息服务体系以及金融信息化支持环境等都没有形成研究体系。

信息化的技术标准与业务规范未能形成统一体系, 自然不能满足与国际接轨的要求, 各金融机构自身的业务联机处理系统也存在接口和数据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这些不仅给信息交换、系统整合带来了困难, 而且也极易形成各种安全隐患。

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亟待提高。由于长期以来发展的无序和不规范, 以及绝大多数硬件和软件产品采用国外技术, 因此我国现有的金融信息系统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提高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才能保证国家经济命脉的正常运行。

极发展跨行业、跨部门的金融网络, 使金融信息共享和金融服务水平加速提高。银行信息网与财税、海关、保险等网络也没有完全实现互联互通, 阻碍着不同经济部门、不同行业之间实现信息共享, 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态势和社会发展的动向不能得到快速反映, 这直接影响了国家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有效实施。

息技术是金融业变革和创新的主要推动力, 然而我国的金融创新能力极其不足, 严重影响信息技术潜能的释放和发挥。

金融信息化的法律、政策环境有待完善法律、政策环境是金融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随着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一些与金融信息化相关的技术 (如电子签名、电子证书等) 的合法性、有效性, 急需国家立法界定。同时, 金融信息化的发展还要依赖于国家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3 对中国金融信息化未来的展望

提高我国金融竞争实力, 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是应对国际金融业挑战, 建设与国际接轨的现代金融体系的战略需要。金融信息化又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必须认真谋划金融信息化的未来。而下述几个方面应该是来金融信息化的重点。

3.1 风险控制

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加强金融机构的内部风险控制, 提高金融监管和服务水平,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促进金融的改革和创新, 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是当前我国金融业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

3.2 继续完善金融信息化标准体系

“十二五”期间金融工作将加大金融标准化的工作力度, 掌握了行业标准, 就是掌握了先机。标准化已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工具。目前我国金融业正逐步进入国际竞争的大环境, 提高信息化标准化手段来提高参与竞争的能力, 是促进国内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3.3 加强金融信息安全保障

现代金融业高度依赖信息技术, 信息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整个金融业的安全, 特别是网络安全、网民安全、银行卡安全, 各级银行要充分认识到金融信息的安全对整体业务和金融体系, 乃至经济体系的影响, 要牢固的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把信息科技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在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同时, 加强我国金融信息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和金融科技队伍的培养。

3.4 金融信息化提供对公、对企业用户全新的服务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模式的不断发展, 传统商业银行的服务职能和资金运用, 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对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需求, 企业经营模式发生了重大改变, 企业集团化经营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主流。如何能帮助企业集团加强现金流量管理, 有效巩固资金链;加强投资管理, 控制投资风险;已成为推动商业银行发展对公现金管理金融服务的动力。通过金融信息化, 商业银行要将资金管理金融服务咨询服务提供给企业客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帮助企业解决现金管理实际问题:利用商业银行在经营资金管理方面经验, 提出适合客户业务管理模式和业务操作规范的建议。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现金管理金融服务能够直接针对客户实际业务问题进行体系配置, 真正帮助客户解决实际管理问题。

引导企业客户创造新的资金价值:作为现金管理金融服务, 商业银行要帮助企业客户分析资金价值产生的空间, 依靠现金管理金融服务先进管理手段实现。因此现金管理金融服务的好处可以使企业客户实现将“高存款、高贷款、高经营成本费用”变为“低存款、低贷款、低经营成本费用”。

带给企业客户更高的服务价值:根据客户的业务情况和发展目标, 对现金管理金融服务进行客户化配置。服务品种的多元化, 系统功能的不断优化, 都将使之真正为企业客户带来更高的服务价值。

金融信息化, 在整个经济领域信息化建设里起着龙头的作用。金融信息化让我们对它寄予厚望!

摘要: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金融信息化从十分落后的局面到迎头赶上的整体进程。同时也试图分析我国金融信息化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并对未来给予前瞻性展望。

上一篇:古代文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医疗设备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