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工作思路范文

2023-09-19

学校德育工作思路范文第1篇

二、2020 年上半年,在完成对小学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估的基础上,对评估工作进行汇总、整理、分析并全面总结。

三、协调有关部门,积极作好迎接省、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对

县级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的准备工作。

四、坚持为新城教育和学校发展服务的宗旨,结合我区教育工作实际,继续办好季刊《新城教育督导》。进一步完善新城区教育督导网页,充实内容,提高利用率。

新城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学校德育工作思路范文第2篇

质量监管:发挥医疗质量监管体系的作用,加强医疗环节质量控制,坚持强化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委员会、医务处质控科、科室质控小组三级医疗质量监管体系;重新修订和完善质控标准,设立阶段性质量目标,加大临床路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等项目的质控力度;认真组织开展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活动,按照PDCA原则,对科室工作中存在的薄弱性、重点性、关键性问题进行持续改进,全面提高科室的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每月定期开展医疗安全讨论活动,并逐步建立长效机制。结合信息化系统的逐步完善,对各科室的医疗指标进行精细化评价,通过业务指导、自查自纠、督查整改等多种形式,实现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

规范诊疗行为:以电子病历为平台,以临床路径为抓手,加强医生对《临床诊疗指南》、《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的合理应用,规范诊疗行为,确保医疗安全;建立并完善临床路径信息化平台,进一步优化现有的临床路径应用和管理模式,规范合理用药及抗生素使用;提高合理用药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丰富抗菌药物管理手段,全面提升合理用药水平。

学校德育工作思路范文第3篇

一、提升主导产业并发展特色养殖业。我镇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统筹城镇协调发展的总抓手,以“扩量、提质、创牌、增效”为目标,强化已栽种脐橙基地的管理,完善果园基础设施,推广标准化生产,提高果品产量和质量,支持果农建设贮藏库。在目前有15户年出栏生猪100头以上规模养殖大户的基础上,鼓励全镇农户发展生猪规模养殖业。试点发展油菜花生产,形成油菜花观光旅游基地。在梅屋村示范推广金银花生产,发展致富新路。鼓励符山、咀下等村成立蜂蜜生产合作社,引进蜂蜜加工设备,提升xx蜜蜂养殖产业。鼓励发展竹鼠养殖,协助养殖户办理野生动物生产许可证,壮大xx特色养殖业。

二、建设xx镇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充分整合项目资源,以建设“四区一路”为框架的xx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即建设乌石脐橙带动型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仙人峰区域(含黄背、黄柏、唐屋)圩镇带动型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梅屋工业带动型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xx区域(含符山、虎岗、咀下)温泉带动型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和安寻线“美化、绿化、亮化、洁化”示范路。通过实施系列民生工程,力争把xx镇建设成为致富产业集聚、基础设施健全、生态环境良好,集城市现代化气息和乡村秀美风光于一体的宜居、宜业、宜游乡镇。

1、乌石脐橙带动型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利用乌石村果园开发早、规模大等优势,进一步完善果园公路、水渠等基础设施,引导党员、

果业大户建立标准示范果园、农家乐旅游观光果园、现代果业机械推广示范园。

2、仙人峰区域(含黄背、黄柏、唐屋)圩镇带动型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全面推进圩镇建设,新增扩容农贸市场1个,增加圩镇面积40亩;建设滨水开发区,形成新的商业中心,激活旅游商贸;实施所站搬迁,密集功能分区,方便群众办事;加快完善xx风景名胜区xx山门、文化生态公园、观光果园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积蓄xx发展后劲,为建设富裕xx打好基础。

3、梅屋工业带动型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在梅屋村沿安寻线引进一批工业项目,建设电子厂、玩具厂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依托社会能人,创建金银花基地,以点带面,发展特色农业;引进度假酒店项目和农家乐项目,完善旅游宾招接待设施,增强xx旅游服务水平。

4、xx区域(含符山、虎岗、咀下)温泉带动型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实施温泉大道立面改造工程,建立徽式客家风情街,提升xx旅游品位。实施人文居住环境治理工程,创建和谐、文明社区。建设新公共浴室,高标准、严要求,方便群众生活。实施虎岗小学改、扩建工程,提升教育水平。实施xx旅游公路扩建工程,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快旅游事业发展。

5、安寻线“美化、绿化、亮化、洁化”示范路。在实施安寻线亮化工程的基础上,实施安寻线美化、绿化、洁化工程,沿孔田大围至虎岗检查站路段种植花草,绿化、美化公路沿线,创建优美环境,进一步为做旺旅游树立良好的发展形象。

三、加快社会事业建设发展步伐。进一步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参合农民达到90%以上。抓好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年内为全镇60周岁以上老年人和0至3岁儿童进行免费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开展计生优质服务进农家活动,实施计生幸福家庭工程建设,稳定低生育水平。全面落实五保

供养政策,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加强对城乡社会养老保险的调查研究,促进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力争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与率达90%以上。加强便民服务中心管理,提高为民服务的水平。

四、促进社会发展环境和谐稳定。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强对交通、虎岗温泉开发、森林防火、学校安全等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监督管理,防范和杜绝各类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稳步推进“平安xx”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引导群众理性依法表达诉求,及时排查和有效化解信访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五、不断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紧紧围绕创先争优活动,夯实基础,创新机制,不断提高农村党组织的执政能力,为纵深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1、工作目标:增强党组织领导能力和权威,提高党员主体意识,调动好党员的积极性,发挥好党员的模范作用,组织好党员志愿者队伍,培育好镇、村两级党员干部队伍,提高党员整体素质,最终即成为xx发展的基础保障,又是强大推动力。

2、工作原则与指导理念:扎实基础工作并有所侧重,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核心,抓好党的思想政治建设;以目标管理为依托,抓好党的组织建设;以开展好“三送”活动为切入点,切实抓好干部作风建设;重点狠抓党员的组织生活、教育管理,加强落实关爱党员“一卡通”工作,努力提高党员主体意识。

3、工作的载体和抓手:以统筹城乡发展为载体,围绕全镇统筹城乡发展格局,抓好以下示范点:以爱心银行、村民活动中心为主的梅屋党建示范区建设; 以党员教育服务基地、生态文化公园、老年活动和青少年活动中心为主的黄背村党建示范区建设;以建筑立面改造、企业公司党建、油菜花党员种植基地、农家乐党员创业示范点为主的虎岗村旅游党建示范区建设。

六、对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和意见

一是要积极推进管理的改革,规范经济、干部管理和社会管理的秩序;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关心乡镇和村干部。

二是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提高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关心弱势群体的能力。进一步加强人大代表的意见和建议的督办力度。

三是政府要挖掘矿产资源、人力资源等潜力优势,并进行充分整合。

四是加强政协的职能作用。一方面是扩大政协委员的组成的面,政协委员不要过多的局限于老师、医生,而应该将更多的指标向农村优秀的创业致富能人,乡村基层干部等群体倾斜;另一方面是加强与县提出的发展思路进行深入的调研,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

五是建议尽快建立东江源头区域生态补偿机制,补偿办法可以是:把补偿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主要用于抓好生态工程建设、农村环境整治、环保知识培训及宣传等等,这部分资金划入所在乡镇政府财政,以乡镇山林面积及田亩数为基准。另一部分主要直接对农户的补偿,主要根据农田亩数及山林面积进行。这部分补偿金可直接划入农户一卡通帐户。

六是建议县政府责成交通部门,开通虎岗至xx福鳌塘景区的专线旅游车,满足散客前往xx景区旅游的需求。

学校德育工作思路范文第4篇

摘 要: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与关键问题,三峡库区中高职衔接受到历史逻辑的摆布陷入课程目标断层化、课程体系片面化、课程内容重复化、课程排序正三角化的困境。要实现三峡库区中高职课程的衔接需要依赖于岗位定位、任务分层及能力分级,需要借助于“建构模式”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三峡库区;中高职衔接;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陈章(1963-),男,重庆云阳人,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教学管理研究;潘久政(1965-),男,重庆忠县人,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教务处长,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与法学研究;谢丽娜(1986-),女,重庆万州人,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教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重大教改项目“三峡库区中高职衔接‘三方联动’模式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项目编号:1124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主持人:杨和平。

加强中高职衔接,既是变终结性中职教育为阶段性教育,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型人才的现实需要。因而如何处理好中高职衔接的问题,便成为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要议题。而中高职衔接的核心问题在于课程的有效衔接。长期以来由于中职与高职的课程往往是各自独立、相互分离的,且缺乏可操作性和有效的衔接方式。因此,在实践中反思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困境,寻求课程衔接的有效途径,重新设置课程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三峡库区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现实困境

随着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三峡库区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也取得显著进展,已经实现了形式上的“接轨”。作为现实的映照,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初步的理论基础和政策框架已初现其形。但在三峡库区宏观教育制度和职业教育现实之下,中高职课程的衔接问题仍受到历史逻辑的摆布,处于困境之中。

(一)课程目标断层化

中职与高职同属于职业教育,但两者既有着层次上的区别,也有教育内容上深度和广度的区别。中职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职业的基本技能,相比之下高职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更深、针对性更强,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更精深的技能,还要具有创新能力。因此,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由低级到高级的认知发展过程。[1]中职是高职的学习准备,高职的发展建立在中职的基础上,如果没有中职为基础,高职是不完整的,而中职如果没有高职的延续,将失去发展的动力,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以往三峡库区为了满足社会需求,以国家政策导向为主采取统一分配的方法,让中职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成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独特现象。此时中职的课程目标割裂了与高职之间的有机联系,以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为主,教育功能单一,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其课时安排都是为就业做准备,而较少考虑到与高职的衔接。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过渡,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并未在高学历、高学位的需求面前显现出更大的优势。高等职业教育为了摆脱这种困境,试图从普通教育成功的原因中寻求救赎之路,虽然不断尝试创新、屡次改革,却始终深深镂刻着普通高等教育课程模式的印记,忽略了对中职课程目标的承袭。一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依据普通高中毕业生的情况来设置课程目标及安排课程实施,另一方面中职生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甚至一些高职院校表示不愿意招收中职毕业生。[2]长期如此,使得中高职院校在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独自制定各自的课程目标,并且各为其所,缺乏统一、全局的规划,最终导致中高职课程目标的断层与脱节。

(二)课程体系片面化

虽然中高职的课程目标不同,但中高职两个职业教育阶段的专业教育所面对的产业一致、培养方向一致,因此这就必然要求中高职应有贯通的课程体系。按照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应以知识的逻辑关系建构,而应以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行动领域分析为基础,以职业能力的形成为主线而建构。但三峡库区内的中高职院校大都采用的是源自普通教育的学科中心模式,以知识的学习与识记为重心,相对忽略了实践教育的规律,未曾系统分析区域产业链的特点,按照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素质,及其实践教育规律来设计课程体系,开发特色课程。也未科学地解决哪些知识技能应在中职教育阶段完成,哪些技能应该在高职教育阶段中解决,最终使中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分离成两个整体,彼此相对独立,无法实现产业所需中初级和高技能人才系统培养的目标,也无法有效解决现有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初级技能缺陷或重复教育等问题。

(三)课程内容重复化

课程内容的重复化又可细分为课程之间与课程之内。由于三峡库区的特殊地形造成了库区内的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不仅地点分散,彼此之间的联系也颇少,更未曾具体制订统一的课程标准,缺乏中高职贯通的统一教材。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各自确定自己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因此造成了不同课程之间以及相同课程的中职与高职阶段都有不同程度的重复。库区内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是按照普通高中毕业生的需求来制定课程计划,这样会造成专业对口的中职学生进入高职后,不断重复学习同样的课程内容。此外,由于专业衔接的错位,也会导致中高职相类似的专业教学上出现大量重复,造成时间及资源的浪费。据前期调研的相关统计分析,三峡库区中高职院校同一专业的课程内容重复率达30%以上,医学类的相关专业重复率甚至高达70%,工科类的相关专业重复率也在45%-55%之间。

(四)课程排序正三角化

三峡库区现行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基本思想是把课程由抽象到具体、由基础到应用、由宽到窄进行排列,构成一个封闭的正三角形。位于底层的是文化基础课,其次是专业理论课,而位于顶部的是实践课。学生学习这些课程的顺序是从正三角形的底层开始,然后逐层递进,完成了最后实践课的学习,便可毕业。由于这种课程模式遵循的是从基础到应用,从理论到实践的逻辑顺序,实践过程被看做技术理论知识的延伸和应用,因此,这种模式可以被称为“应用模式”。[3]但“应用模式”在实践中并不能解决中高职课程的衔接问题。中高职课程的整合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中高职课程之间有比较明确的界线,二是中高职课程之间存在良好的接口。而“应用模式”中展开的课程顺序呈正三角形化,如果按照这种模式建立课程框架,继中职教育之后的高职教育,只能是在原有的三角形基础上再叠加一个三角形,中职课程与高职课程仍然是两个相互独立的课程体系。当两个课程体系运作时,它们之间仍然是彼此独立与割裂的。

二、实现三峡库区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思路

“衔接”本义是指事物相互承接或延续之意,三峡库区“中高职课程衔接”是指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为实现最大的教学效率,以最小的教学消耗而使中高职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体系等方面形成的相互承接、相对分工、不重复浪费的一种有机结合状态。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通常被称为“应用模式”,三峡库区的职业院校基本上沿用这种课程模式。“应用模式”以理论知识为主体,以学科分类为主要依据,以知识本身的逻辑为中心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应用模式”固然有其存在的优点与价值,但实践证明,“应用模式”难以突出职业教育自身的特色,而且不利于中高职课程的衔接。因此,改革三峡库区以往采用的课程模式,将原来课程排列的顺序由正三角形转变为倒三角形。具体体现在课程体系的切入口由宽泛、抽象变得狭小、具体,而出口则变得宽泛和抽象,整个课程体系由封闭形态走向开放形态,因为倒三角形的课程结构意味着它可以无限向上延伸。就三峡库区中高职课程衔接而言,如果按照倒三角形的顺序来设计职业教育课程框架,那么只要在倒三角形中间的合适位置画一条线,就可以轻松自然地把职业教育的整体课程划分为中职和高职两部分,这两部分不仅有非常完美的接口,而且高职课程是中职课程在横向上的扩充和纵向上的加深。因此,将这种按照倒三角形顺序展开的课程模式称为“建构模式”。

“建构模式”更利于三峡库区中高职课程的整合。“建构模式”打破了学术导向的课程模式,以实践作为课程的切入点与逻辑核心,以明确专业面向的岗位定位为始点,以分析岗位的工作任务为核心,以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为重点,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分阶段实施,充分发挥中高职的教学资源,并在技能方面体现出承接与延续的关系。但如何依据“建构模式”设计出与三峡库区相匹配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把预期成效转化为可实施的课程产品,则需要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

(一)岗位定位是中高职课程目标衔接的依据

要合理地运用建构模式,首先需要进行岗位定位,因为岗位定位是课程衔接的逻辑起点。只有准确地进行了岗位定位,才能有效地进行工作任务分析,才能通过描述这些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详细、准确地把握这些岗位的人才规格要求,才能构建体现学生个体知识、能力结构以及学生个性特征的课程内容体系。同时也只有在岗位定位明确之后,课程目标才能得到细分,才能具体分阶段实施。在三峡库区的职业院校中,虽然中职和高职都规划了各自的课程目标,但彼此之间却缺乏联系与沟通,出现了大量的重叠甚至是中职的课程目标难于高职。而当依据专业所面向的预期工作岗位来定位课程目标时,这些难题都可以迎刃而解。首先,深入分析三峡库区内企业的实际岗位设置;其次,岗位定位的层次必须和教育层次相适应;再次,把岗位范围控制在学生学习能力范围之内。这样中高职课程目标之间不仅能够呈现出三峡库区的特色,也能体现出承接与延续的关系。如园林规划专业,通过岗位调查可得出结论,中职主要面向绿化工、花卉工等岗位,高职则面向风景园林师、注册建造师等岗位,从这两个层次的岗位定位,便可明确区分出中高职的课程目标。此外,在确定岗位的时候还需要思考三个维度:第一,它应当是学生就业后能够达到的预期岗位,而不是起点职业岗位;第二,岗位在层级上要有鲜明的职业特色;第三,口径过宽的专业,可依据三峡库区的文化经济特色来选择一个核心方向作为课程目标。[4]

(二)任务分层是中高职课程设置衔接的核心

以往中高职的课程存在着难以区分的问题,虽然理论上高职课程在内容层次上应明显高于中职课程,但如何在课程设置中体现这一要求?通常的方法是增加理论知识的难度,但又容易沦为学科课程的压缩。而当高职课程力图避免陷入学科课程压缩的陷阱,增加课程的职业性时,又往往容易与中职课程趋同,被批判为高职不“高”。高职课程的“高”是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解决的,通过对预期岗位的定位分析,从而确定出具体化的工作任务,并进行合理的归并与详细的分层描述。这对中高职课程设置的衔接是非常重要的。比如结合具体的病症对奶牛进行疾病的诊断,尽管任务的形式是相同的,但是如果疾病的罕见程度不同,对工人的职业能力要求将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为了实现课程设计的一体化,将课程依据任务层级分类,中职课程以最基层的操作任务为始点,然后随着年级任务难度逐级递增,便可实现从中级工到高级工再到预备技师逐层递进的课程体系,最后实现中高职课程的完全对接。

(三)能力分级是中高职课程内容衔接的重点

要实现中高职课程的完全对接还需要对职业能力进行分层,这也是建构模式的重点。从操作角度看,如果只是综合描述每条工作任务对职业能力的要求,而没有对不同职业能力进行分级,在课程上仍然体现不出中职与高职的区别。例如,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发动机构造及检修这门课程时,虽然中职的学生和高职的学生接受的都是同样的工作任务——对发动机进行维修,但发动机出现问题的罕见程度或者说维修的难易程度却不一样,于是学生在完成这些工作任务的时候就会体现出职业能力的差异。如果依据这些职业能力的差异来分层设计课程,中高职课程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区分。也有学者依据职业资格证书等级的取得来区分或者规划中高职课程,他将中高职课程的衔接模式概括为三种:一是纵向延伸,即学生在职业教育各阶段都能获得相同或相近工作范围的职业资格,高职获得职业资格层次高于中职。每一层次职业资格都包含从事相应职业所需要的全部能力,学习意味着能力拓展和提高。二是横向扩展,指学生在职业教育各阶段获得工作范围不同的职业资格,较高阶段获得职业资格层次不一定高于较低阶段取得职业资格的层次,学习意味着就业范围的扩展。三是纵横扩展,指学生在职业教育各阶段获得层次和工作范围不同的职业资格,学习意味着就业范围的扩展和从业能力的提高。[5]通过这些不同的方式与途径,中高职课程便可体现出横向上的扩展与纵向上的延伸。

三、三峡库区“建构模式”的实践探索

依据建构模式的内涵,在三峡库区进行了小范围的实践探索,其流程图如图1。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库区内中高职课程衔接更易于操作和可行,还必须立足于三峡库区已经成立的职教集团。因为库区内以往的高中等职业院校大多各自为政,办学模式单一,师资力量薄弱,专业设置重复。职教集团的成立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阻碍我国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的体制障碍,另一方面有利于实现院校地“三方联动”,最终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专业对口的中高职衔接办学格局。在此基础上,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已和10所中职、5所高职以及相关行业企业签订了“三峡库区职教集团战略合作协议”,并初步成立了职教集团及相关机构。各院校本着“平等互利、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找准利益共同点,不断整合资源,逐渐形成共建共享的办学体制,搭建起服务库区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合作办学平台。

建构模式的运用与探索正是依托于职教集团,首先,通过前期的分析与调查统计出职教集团内的中高职院校所设置的专业、开设的课程及使用的教材,作为重置专业与课程的依据。在此基础之上,以定位专业所面向的岗位为逻辑始点,继而确定专业所包含的工作任务,最后针对不同的工作任务将能力划分出高低层次。其次,依据岗位、任务和能力三个维度便可以清楚地将中高职的课程目标细化成类,将原来的课程合并或者拆分为几门新的课程,并且依据共同的任务与职业能力设计核心课程,从而完成课程设置的逻辑路径,绘制课程结构图及课程标准的编写。再次,以项目为载体、工作任务为中心融合相关知识与技能,达成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最后,通过评估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操作性、有效性进行价值判断,以便为库区内中高职课程衔接的进一步改进与完善做出决策。

现以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为例来具体说明“建构模式”的操作路径(见表1)。依据库区的市场前景和经济发展趋势,中职与高职相应都开设了汽车检测与维修这个专业。为了达成中职与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衔接与延续,首先需要明确此专业的工作岗位。于是,首先通过汇总专家及企业观点,岗位需求率,毕业生就业分布率及专业发展的理念,确定工作岗位之一为机械修理工。根据这一工作岗位,便可划分出此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发动机修理、变速器维修、底盘修理及维护保养等。但相同的工作任务在完成时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却有所不同,因此职业能力便体现出高低层次。

在定位了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之后,也获得了中高职课程设置的基本方向。具体而言,首先在专业课程目标上便有所改变,中职培养的是初级技术员类人才,可以参与发动机的基础维修与护理,能够与高级技术员一起工作。课程内容覆盖了汽车机械基础、汽车概论及文化、汽车电工技术、发动机构造及检测Ⅰ、汽车检修助岗实训等。其毕业生可以在汽车业许多领域就业。而高职的课程目标则定位为:可以与高级维修工、技术经理及技术管理者一起工作。课程广泛涉及汽车的商务及更精细技术方面,包括发动机构造及检测Ⅱ、总成拆装实训Ⅱ、汽车检修熟岗实训、4S店制度及管理等。

此外,为了呈现出高职课程是中职课程的拓宽与延伸,形成一种自下而上的课程计划,中职与高职第一学年的课程设置完全相同。但不同的是,虽然课程名称相同,但内容上高职却更为复杂与精深。例如我们将涉及到掌握发动机修理这个工作任务的核心课程分为“发动机构造及检测Ⅰ”和“发动机构造及检测Ⅱ”。在中职阶段则主要开设 “发动机构造及检测Ⅰ”,让学生学会基本的操作,如会拆装发动机,会检测发动机各部件等。而高职阶段则开设“发动机构造及检测Ⅱ”,让学生掌握技术更精湛的工序,如能进行发动机电气测量,能进行发动机大修作业等。通过这种方式最终促进中高职课程的完美衔接。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并非每条工作任务都对不同技能等级的技工有能力要求,有些任务可能比较复杂,中级工不能承担,那么它对中级工就没有职业能力要求,在中职阶段就可以只作为介绍,而重点将其安排在高职阶段进行深入的学习。而有些工作任务比较简单,不需要技师承担,只在中职阶段详细阐述即可,高职阶段就可以跳过或者简单叙述。与中职相比,从第二学年开始,高职在深度上增加了汽车电控系统检测与修复、汽车原理课程,广度上拓展了4S店制度及管理、汽车文化等课程。在实践学习上,中职与高职一样,采用的都是从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更为具体、范围较窄的工作任务切入,遵循“参观(见习)—理论学习—实训—理论学习—实习”的逻辑展开整个课程。由此,中高职的课程便呈现出一种倒三角形的课程结构,正是这种结构使中职与高职可以完全对接。

参考文献:

[1]周文清.高职与中职有效衔接及其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8(28).

[2]刘启娴.中职与高职的衔接模式与原则初探[J].教育研究,2001(2).

[3]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81.

[4]徐国庆.当前高职课程改革中的困境与对策[J].江苏高教,2008(4).

[5]赵志群.境外中高职课程衔接给我们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2(22).

责任编辑 韩云鹏

学校德育工作思路范文第5篇

我们先后走访调研了上海张江华虹NEC、日立电器、江阴长电科技、无锡尚德太阳能、扬州华夏集成光电等一批企业, 在调研中发现,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 大批集成电路制造与封测企业在长三角地区投资兴建, 我校传统的电子与信息专业所培养的无线电装接与调试、电子通信、维修电工等专业方向人才已不能完全适应电子信息产业的需求, 集成电路制造与封测岗位人才需求量日益剧增。

1 推进专业建设, 培养市场需求人才的思路

我校培养的是中高级技能适用型人才, 对应IC产业链, 针对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制造、集成电路的封装与检测三个专门方向培养合格人才, 经过调研, 集成电路设计岗位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研究能力, 集成电路制造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 集成电路封装与检测应具备相对较低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中等实践操作能力。针对这样的人才规格, 我们在中职学生中着重培养具有集成电路封装检测技术能力的人才, 在高职学生中着重培养具有集成电路制造能力的人才。

我们不但要针对市场明确专业方向, 更要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寻求与企业合作的机会, 为学生开拓更宽的就业市场。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人才储备基地为我们和企业之间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他们与企业之间有着广泛的交流, 并在第一时间掌握行业的变化情况, 通过他们, 我们明确了企业岗位需求, 调整了课程设置, 目前通过他们引进, 初步与江阴长电科技、无锡海力士、尚德电力等大型企业洽谈合作。

在教学中推进专业建设方面, 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1 迅速调整专业课程结构

在近两年的市场调研中, 在了解到新型人才结构需求的同时, 也认识到我校原有专业人才在市场中的需求量还很大, 所以我们的做法是保留原有专业方向, 增设集成电路制造与封测专业方向, 专业课程体系中, 综合考虑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微调了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 在集成电路制造与封测专业方向中主要开设了《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基础》、《IC芯片制造技术及原理》、《半导体封装测试工艺基础》、《集成电路芯片封装技术》及《专业英语》等课程。

表1是我校针对近期调研结果, 对电子与信息专业提出的建设规划简表。

1.2 建设与新兴专业相配套的实验实训基地

一是依托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资源优势, 建立强大的校外实训基地, 在专业调研的同时, 我们与相关的集成电路制造与封测企业签定了合作协议, 企业为我们师生提供实训资源和专业建设性建议, 我们为企业提供优秀的人才资源, 目前我们已经与江阴长电科技、无锡尚德电力、扬州华夏集成光电等知名企业鉴定了合作协议。二是计划在2009年建立校内实验实训基地—集成电路封装与测试实训室 (面积80平方) , 主要添置设备:测试仪2台、分选机2台、切筋机2台、打印机1台、包装机1台。

1.3 加快培养专业师资队伍

在做好教师常规培养和考核的同时, 还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实施“师德工程”;二是加强岗位练兵, 实施“青蓝工程”;三是积极构建学习型组织, 强化学习机制, 向教科研要质量;四是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针对新兴专业需要, 加快培养能胜任集成电路制造和封测理论教学和技能指导的教师队伍。主要措施:一是积极参加由行业协会提供的各类培训班, 提升教师对行业发展的知晓度, 系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二是依靠合作企业, 让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地锻炼, 并取得高级技能等级证书。

1.4 培养学生素养养成的要求

在学生素养养成方面, 集成电路制造与封测行业需要学生具有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和文明无私的行为要求。我们结合企业员工素质要求, 首先在学校CI手册中制定了独特的学生人文素质目标, 要求学生学习一日行为指南、礼仪行为指南、课堂行为指南、考试行为指南、集会行为指南、作业行为指南、课间行为指南、广播体操行为指南、体育锻练行为指南、实验实习实训行为指南、岗位综合实习行为指南、阅览行为指南、就餐行为指南和宿舍行为指南。另外, 我校深入开展“三有四一五好”活动, “三有”即“有求真创新的立人品质”——即具备务实、求是、诚信、文明、开放、严谨、坚毅、敢为、向善、尚美等十大品质;“有娴熟精湛的立业技能”——有一定的科学文化基础, 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有较宽的通用技能, 有过硬的专业岗位技能;“有出类拔萃的个人特长”——有广泛的兴趣爱好, 至少有一项文体或才艺特长。“四一”即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日常英语口语;写得一手好字, 养成一种文明的礼貌风度, 形成一个正确的走姿、站姿和坐姿。“五好”即读好书、赏好画、听好歌、看好片、做好人。对实施效果的评价, 我们通过实行文明班级月考核的制度来促进, 对学生和所在班级进行在校一日常规的全面考核, 累计积分, 每月从高到低取前三分之一的班级作为当月文明班级进行表彰奖励, 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 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

1.5 集成电路制造与封测专业学生能力的要求

结合行业需求, 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 我们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做到以下十个一的要求:一套仪器仪表工具的使用、一套软件的使用、一组电路图的绘制、一套整机的装接、调试、一个芯片封装测试工艺的编制、一套封装测试设备的使用、一个严谨踏实的作风、一个求精争先的意识、一套自学的方法、一个善思的习惯。

在证书考核方面, 要求每位学生取得由劳动部颁发的中级无线电装接工证书和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IC分会颁发的半导体芯片制造、半导体封装测试工艺员证书。

2 结语

通过对本次调研的总结, 在专业建设与改革中, 还会遇到办学中的诸多困惑, 如:专业教学师资匮乏, 专业理论水平有待大幅度提高, 专业技能不强。希望能与企业之间进行人才互动, 给我们教师提供锻炼的环境;缺少实验实习教学设备, 学校很难添置价格昂贵的设备。希望能在更多的企业建立实习基地, 企业能为学校提供设备;缺少符合企业培养需要的教材和资料。希望能得到行业及企业的帮助, 开发校本教材;学校想通过专业咨询委员会, 邀请更多的行业与企业专家领导参加, 为学校的专业指明发展方向, 学校会根据行业与企业实际需求, 不断调整专业方向, 完善专业课程设置和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出与企业无缝对接的人才。

摘要:本文针对对电子与信息专业的调研, 探讨我校对该专业的建设规划的改进与改革。

学校德育工作思路范文第6篇

1 影响我市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主要因素的分析

通过对我市几所规模较大中职学校学生进行问卷、走访体育教师及实地考察, 对影响我省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因素进行分析, 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的滞后

通过走访调查, 发现有部分一线教师无法准确把握改革精神, 在观念上无法突破, 在制定与执行教学计划、大纲及教学组织与考评过程中“穿新鞋、走老路”。这表明了我市体育新课改在导向上不够明确, 没有使一线教师们在思想观念上真正理解。

1.2 教学目标制定不合理

通过问卷调查显示, 33%学生能完成课的目标, 51%的学生能基本完成, 13%不太能完成教学目标, 3%的同学根本不能完成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和单元设置, 制定单元计划和教学目标, 而在体育课中, 由于学生掌握技能的差距较大, 总有部分学生不能完成课堂中的目标, 导致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最终使部分学生不能完成整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在这点上与职业教育“全纳”理念背道而驰了, 在体育教育中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要求, 使少数学生对体育课有了害怕心理, 甚至因此丧失信心, 对日常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

1.3 教材重于形式, 定位不清晰, 不与实际相结合

通过调查, 98%的学生都非常要求体育教育时多些贴近专业方面的内容, 比如幼教专业的幼儿体操与体育游戏。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有着明显的区别, 学生有一定的专业与工种, 在校学习时要使学生尽快与社会融合, 进入工作岗位。这就对学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在体育课中就要加强对学生专业意识的培养。而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在选择教材的时候, 不分专业一把抓, 使学生上课时没兴趣也很茫然, 教学效果也就大大折扣了。

1.4 运动负荷不足

在课堂中, 部分教师多注重课堂气氛与教学任务, 而忽视了运动负荷的要求。学生没有达到一定的运动负荷, 就起不到体育锻炼的目的, 达不到健康的效果, 表面上看起来课堂气氛活跃, 组织有序, 但实际上却违背了新课改中“终身体育”的精神。

1.5 成绩评价理念和方法陈旧

由于体型与兴趣上的差异, 学生往往在通过努力之后, 仍然不能达到标准。在体育教学中, 结束了一个单元的学习, 都会进行一定的考核, 考核之后教师根据学生成绩进行打分, 不合格的进行补考。但是在实际操作中, 往往有些学生在每个单元总是需要补考多次, 才能勉强及格。这部分学生往往很怕体育课的考核, 经常慌称生病或身体不好逃避考试, 调查显示有10%的学生有过这样的情况。

2 我市中职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与趋势

2.1 教学模式多样化、社会化、个体化发展

当前体育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班级授课时人数偏多, 学生体质差异较悬殊, 运动技术水平差异也很大, 学生来自四面八方, 有的身强力壮, 体育水平较高, 有的身体虚弱, 有的运动项目在中学里还没有学习过。长期以来, 多数教师习惯运用传统的组织方法手段进行教学, 忽视学生个体, 所以教学模式不能硬搬照抄, 一定要向多样化、社会化、个体化发展, 让每位学生想上体育课, 并快乐的上体育课。

2.1.1 模块教学法

模块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体育教学模式, 改变了传统以跑、跳、掷等专项练习为主的教学方法, 打破了班级、专业和性别的限制, 根据学生个人的自身条件、兴趣爱好和需求选择喜爱的运动项目。各学校可根据本校特点将体育教学模块分为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广播操及体育游戏等等,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或者有利于专业发展的模块单元进行学习。我省部分学校在体育教学中已经采用了模块教学的方法, 学生们把自己选择的体育项目作为课余时间最佳锻炼身体的方式, 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热情比以往都有很大的提高, 同时也丰富了校园生活。

2.1.2 分层教学法

在体育教学中, 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个体差异, 为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目标、教法、学法和评价分层递进的办法, 这样可以增强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信心, 激发他们主动参与教学的兴趣, 让他们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例如:在一节排球垫球课中, 可先分好四个区域, 第一个是自垫30个以上的, 第二个自垫20~30个, 第三个自垫10~20个, 第四个10个以下的, 让不同水平的同学在不同区域内进行练习, 当达到下一水平区域的, 可进入下一水平区域进行练习。教师把重点放在中间的两个区域进行指导和纠正错误, 选出第一区域一到两名同学对第四区域的进行指导帮助。最终可使班级95%以上的同学进入第一二区域, 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完成教学任务。

2.1.3 游戏比赛教学法

体育游戏比赛能较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 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浓厚兴趣, 提高其基本活动能力和基本运动技术, 促进学生团队合作、互相帮助和集体荣誉感的发展。使学生在欢乐、活泼的气氛中进行各种练习, 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2 建立合理的体育健康评价标准体系

我市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应在“快乐、健康、终身”的总目标下, 从健身的角度建立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 配以科学的体质测量与评价的反馈系统。应把社会一般标准和学生个体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重视学生的进步评价, 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 从身高体重肺活量等指标进行测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力, 如制定个人健身计划, 运动损伤的处理及奥运会知识等;学生的学习态度及运动参与情况;心理方面, 如意志品质及合作精神等。

2.3 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和观念

教师使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 新的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们应充实和完善自身知识和能力, 尽快对新课程理念的适应和新教学模式的适应。首先要重视对体育教师的管理, 其次体育教师必须重视自身继续学习, 如提高学历、参加地方和学校组织的继续教育、加强体育教育科研等等。

摘要:中职学校体育教育必须从过去陈旧的思想中解放出来, 与健康教育、生活教育相结合, 与未来社会接轨。本文通过对我市几所规模较大中职学校学生进行问卷、走访体育教师及实地考察, 对影响我市中职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因素进行分析, 我市中职体育教育在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材、评价和教师能力方面存在着一定问题。我市中职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学模式应朝着多样化、社会化、个体化发展, 建立合理的体育健康评价标准体系, 持续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和观念, 努力使体育课改能在我市所有中等职业学校中顺利全面的实行。

上一篇:读书卡片范文下一篇:贺卡母亲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