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时代范文

2023-09-21

知识经济时代范文第1篇

摘 要: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要求企业必须对自身的经济管理进行改革和创新,本文从优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企业成本管理、搞好人力资源的经济核算、完善企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四大方面,就此问题进行粗浅探讨。

关键词:经济管理;创新;知识经济

企业经济管理,简单而言,是指企业以价值原理为基础,为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对生产经营经济活动进行的各种资金收支活动,其涉及范围囊括了企业的生产、经营、销售以及售后业务等各个方面,既复杂又艰巨。当前,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时代特征要求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在管理上加强改革和创新,然纵观我国多数企业,经济管理方面的改革创新仍较薄弱,造成企业内部产权混乱、财务风险预测薄弱等种种问题,加剧了企业风险。基于此,本文就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进行粗浅探讨,以期实现企业经济增长的稳步发展。

一、优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内部控制由来已久,但直至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内部控制定义才在美国产生,即“内部控制包括组织的计划和企业为了保护资产,检查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以及促使遵循既定的管理方针等所采用的所有方法和措施。”1992年,COSO关于《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报告又将内部控制总结为“内部控制是一个由董事长、管理层和其他员工所实施的过程,旨在为一下列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营运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规的遵行性。”由如上分析可见,内部控制已成为现代企业加强经济管理,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可靠,资产安全完整的重要手段。企业的内部控制职主要含如下几大方面:领导层用于授权与指挥进行购货、销售、生产等经营活动的各种方式方法;核算、审核、分析各种信息资料及报告的程序与步骤;为对企业经济活动而进行的综合计划、控制及评价制定或设置的各项规章制度,等等,可以说,它贯穿于企业经济活动及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实际中,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创新改革,可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构架良好的控制活动、加强内部控制能力、加强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控制等几方面入手。由于财务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的内部控制过程中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因此笔者在此重点探讨财务风险防范控制问题,具体如下:一是抓好筹资风险的评估。筹资是企业正常营运的有效保障,因此要事先对各种筹资活动(如筹资结构的安排、筹资金额及期限的制定、筹资成本的估算、筹资的偿还计划等)做好评估工作,并加强事中的监督及事后的考核。二是抓好投资风险的评估。要加强各种股权投资及债权投资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并预先考虑充分投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负面因素,做好应对预案。三是抓好信用风险的评估。本文所指的信用风险,特指企业应收账款回收过程中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企业应结合不同客户的实际,构建客户信用评估指标体系,有针对性地加强信用活动的管理,降低信用风险。四是抓好合同风险的评估。企业的合同风险主要是指在合同签订及履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因法律纠纷而导致的被诉或败诉的几率,对此,企业应积极建立合同风险评估体系,严格规范合同的起草、审批、签订、履行、监督等各种行为,有效降低合同风险。

二、加强企业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加强成本管理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企业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其目的就是为了盈利,而抵减利润的一大因素即是成本,成本降低利润增加,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得到提升。二是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企业产品价格受成本水平影响极大,通过有效的成本管理降低企业成本水平,则势必提高产品在价格竞争中的优势。要加强企业成本管理,除了科学制定成本管理目标外,还应重点抓好如下几点:一是抓好物资采购环节的控制管理。采购成本管理控制在企业成本结构中具有重大作用,做好该环节的管理控制,确保企业采购物资的价格优势,能给其后的一系列成本管理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仓库管理部门是企业的物资储存及保管的部门,每月末,各内部单位应将对物资的需求情况列表报仓库管理部门,由仓库管理部门进行分类、汇总、整理,做好物资采购计划的编制工作,再由采购部门依据该计划进行采购,同时,由物资采购定价委员会对采购部门的采购活动进行监督。二是抓好企业成本管理的事中控制,如建立全过程控制的成本核算管理体系;建立低值易耗品管理台账,加强物资的领用;实施目标成本管理和定额成本管理相结合;推行责任成本会计,划分责任成本中心,确定责任范围,编制责任预算,制定考核标准,等等。三是抓好成本管理的事后分析。结合“成本、归口、分级管理”的原则,通过指标对比分析法及因素分析法等措施,做好各种成本分析工作,如单位成本的分析、成本预算完成情况的分析、成本降低任务完成情况的分析、营运支出项目的分析,等等,切实掌握成本升降的原因,进而有效改进成本管理工作。

三、搞好人力资源的经济核算

企业的人力资源并非劳动者本身,而是指劳动者现实及潜在的智力水平、劳动技能以及创新能力等,是一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收益的无形的资产资源。从经济学角度看,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经济管理能否步入更高层次,而要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优化,手段之一即是搞好人力资源的经济核算。人力资源的经济核算主要是对人力资源的经济价值进行量化,从而明确人力资源存在的经济价值,避免或降低人才的浪费及流失,同时,还能促进人才管理模式和经济管理模式的对机结合,将人力资源的经济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到实处。在企业中,对人力资源的经济核算可从如下三大方面入手:一是成本的取得核算。所谓取得成本,是指招聘劳动者所花的费用,其在招聘过程中已经发生,因此无论后期的实际使用程度如何,它都不会随着劳动者后期的价值而发生改变,因此对企业而言,取得成本是沉入成本,在支出该费用后,应在当期将其作为期间成本在收益中扣除。二是培训和开发成本核算。相较于其他项目投资,人力资源投资的不稳定因素更多,人力资源的培训结果往往因职员自身因素的差异而取得不同效果,也即是说,投入相同但所得效益不同,因此在培训核算方面,不能简单地以平均法来进行分摊,而应该构建培训收益账户,对每次培训的收益进行整体的核算。三是人力资源增值核算。对于初入企业的职工,为能更好地反映出企业的管理是否得体以及该职工为企业创造的价值,应单独核算该职工的增值价值,以方便管理层以此为参照合理调整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四、完善企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作为一种无形财富,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越发凸显,对促进企业经济的增值具有重要意义,如,企业将开发出的信息资源有效投入到生产及经营活动中,能有效促进劳动力、劳动手段以及劳动对象的优化组合,产生放大效应,实现经济效益的增值。此外,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只要能以信息为支撑,必能抓住机遇,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可见,企业一旦能掌握利用好信息这一无形资源,必能充分获取其重大价值,且可能以几何级数增长。要完善企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一是抓好营销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营销水平对其盈利水平及未来发展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应积极构建市场营销的电子商务平台,在该平台上集中管理企业的客户信息、交易信息以及资源信息等,以利于企业更好地掌握目标销售群体的具体信息,针对性地制定出合理科学的营销战略。二是抓好供应链的信息化管理。供应链最早来源于彼得·德鲁克的“经济链”理论,对企业而言,完整高效的供应链管理能有效降低成本,增加收入,提升企业绩效,是价值创造的重要手段,而供应链的信息化管理,主要是指将企业的原材料、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构筑于一个完整的信息控制链体系中,从而更方便企业在第一时间内获取第一手资料信息,促进企业资源的合理化配置,确保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稳居有利地位。

总之,经济管理作为企业重要的管理手段,是企业在新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获取更多经济效益的重要法宝,企业应将经济管理与其他各项工作紧密结合,通过采取种种相应措施,促使企业的经济管理得到有效革新和改善,确保企业经济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文贞.新形势下的企业经济管理创新[J].知识经济,2012(10).135-136.

[2]黄洁琼.企业经济在新形势下管理的创新策略[J].科技资讯,2013(21):249.

知识经济时代范文第2篇

这是徐静蕾自编自导的电影《梦想照进现实》中的一句经典台词,它很适当地折射了一部分“秀派企业家”在面对世俗质疑时的强悍心理。

中国人受儒家文化影响颇深,讲求内敛、中庸、低调,从小就在“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之类的教训中长大,而中国企业家的“原罪”问题、社会民众的“仇富心理”、政府部门的监管等众多因素,更是让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家选择低调、沉默。但随着传媒产业、新经济的迅猛发展,“眼球经济”病毒般无孔不入地占据社会的各个层面和角落,吸引到的眼球也能随时转化成为一种可利用的资源甚至是生产力。

相比大多数闷声发大财的传统企业家而言,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喜欢在各种媒体上抛头露脸,尽情展现自己“风情万种”的一面。这些爱秀的另类企业家,我们不妨称之为“秀派企业家”。

先是以张朝阳、马云等为代表的IT界人士率先走上作秀舞台,之后地产商人士以与时俱进的态度与方式全面超越IT界人士,成为商界秀台的第一方阵,个中翘楚如王石、潘石屹等成为当前最炙手可热的企业家明星。自称“演员”的潘石屹更是直言不讳地大声向全世界表白:“我就是地产界的章子怡!”

近两年,部分企业家的娱乐化生存,更是让企业家作秀成为公众颇为关注的一个话题。通过媒体的整合传播,这些企业家的知名度可与知名运动明星、演艺明星相比拟,他们本身也已经成为了明星。

不管秀得怎样,但可以肯定的一点则是,所有能长期被大众所认可的成功企业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热点,那就是始终能准确把握公众的需求,引领时代潮流。

文字秀 激扬文字斥方遒

老徐的博客流量过一亿了!

随着徐静蕾博客流量的攀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了博客的影响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起博客背后强大的商业价值。但对那些早就对博客广告价值垂涎已久的大小商家来说,如何把博客的流量转化为生产力,却是个困扰已久的老大难题。

作为在年轻人心目中颇具影响力的青春偶像,徐静蕾一直是大众心目中知性美女的代表,因此人们愿意热捧徐静蕾。但是,过亿的流量并不意味着人们会接受徐静蕾在博客内向推荐的产品。老徐曾经在自己博客上面挂了一个卖鲜花的网站链接,试图借助自己的影响力,来让读者买单,接受其推荐的鲜花供应商。但从结果来看,老徐的这种做法却最终被证明是无效的,至少是“大炮打蚊子——大材小用”了。

而就在老徐一直没有搞明白,如何利用博客这个工具与手段,将自己身上的品牌价值最大限度挖掘出来的时候,另外一个名字叫潘石屹的“超级男生”却已经借着自己的博客,风生水起地赚了个钵盘满溢。

潘石屹通过写博客,数以千万计的网民知道了他以及他的SOHO现代城;潘石屹通过写博客,包装了自己的个人品牌,提升自己企业和产品的品牌价值,提升自己所卖房子的销售量和价格;潘石屹通过写博客,赢得了自己在地产圈的江湖地位。以至于中央电视台某栏节目中如此评说:“潘石屹不是最有钱的,他的公司也不是规模最大的,但他和他的SOHO中国绝对是最吸引眼球的。”一位曾在潘石屹身边工作过的人也这样说过,“你可以不喜欢他,但你不能不承认他的成功;你可以认为他的房子一塌糊涂,但你不能不承认他都卖出去了。”

潘石屹不仅写博客,还把自己的博客汇总成了一本书,名字就叫《潘石屹的博客》。书出来以后,潘石屹又利用纸媒、户外广告、校园巡讲、名人评论等综

合手段的推广,有效地提升了博客关注度,访问量突飞猛进。图书出版后仅5个月,访问量就由1000万突破2000万。不仅潘石屹的个人影响力达到了顶峰,SOHO中国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更是得到大幅上升,网络推广取得了极大的成效。

而潘石屹之所以能聪明,抓住web2.0带来的媒体变革良机,借助博客传播这种低成本手段,让自己在营销中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佳效果,就在于潘石屹非常懂得人性,非常善于做大众沟通。

潘石屹做博客营销时,非常能够把握住行业话题、企业话题、社会话题之间的衔接点,使得读者在不自觉中就被“潘少侠”润物细无声般的“化骨绵掌”软化于中。

同样,因为有了博客,王石的《道路与梦想》赢得了更多人的支持与理解;因为有了博客,冯仑的《野蛮生长》引发了更多人更深层次的哲学反思;因为有了博客,任志强“年轻人就不应该有房子”的言论,也惹来了更多的骂声。

博客给了这些房产大佬们更多的自我展示空间,博客也给了那些房奴们更大的情感宣泄的平台。可以说,正是有了博客,才使得地产江湖更加喧闹,也更加精彩。

口才秀 惊庭座万众齐舞

当一个头顶鸡冠、肩披白发、眼戴墨镜,装扮十分新潮的“歌星”登上了州黄龙体育场的大舞台,声情并茂地唱上了一首《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时,台下的几万名观众不禁惊呆了。

没有人能事先想到,一个像马云这样的明星级企业家,竟然会以如此“出格”的造型出现在公司的十周年庆典上。然而,这就是马云,一个总喜欢标新立异的马云,一个总喜欢天马行空的马云,一个总喜欢引领潮流的马云。

马云无疑是中国互联网企业领袖中最善于秀出自我的企业家,总能够不断地颠覆大众对他的认知。从1999年阿里巴巴成立以来,每一年,马云总能找到一个非常好的契机,让自己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很显然,马云这样自我炒作,并不是为了单纯吸引大众眼球,而是为了阿里巴巴的快速长远的发展。马云的秀,已经让阿里巴巴在品牌塑造以及市场拓展方面占尽了好处。

可以说,阿里巴巴发展到今天,能够有上百亿的市值,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归功于善于折腾的马云。如果没有马云这样卖力地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公众的旗帜性人物,那么阿里巴巴也许熬不过2001年的互联网寒冬;如果没有马云这样卖力地把自己塑造为一个“旧规则”的颠覆者,那么中国的电子商务市场也不会如此快速地被大众所接受;如果没有马云这样卖力地为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奋力鼓与呼,那么中国网商也不可能如此迅速地崛起为一股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势力。

马云,一个地道的“江南小生”,为什么如此热衷并且擅长于用公众演讲的方式来实现建立与公众的良好互动关系?这一切,都与马云在上学期间练就的一番过硬的英语演讲能力有关。因为英文演讲,使得马云能够有机会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美国而蓦然“触网”;因为英文演讲,使得马云在走投无路的时候,能够到国外教堂听到牧师讲关于丘吉尔“Never, Never, Give Up”的布道,从而给了自己坚持到底的决心。

“世界不需要再多一家互联网公司,世界不需要再多一家像阿里巴巴一样会挣钱的公司,世界也不需要持久经验的公司,世界需要的是一家更加开放、更加分享、更加责任的企业,来自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对未来社会充满责任承担责任的企业,世界需要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一种信念、一种梦想!”这是马云在“阿里巴巴十周年庆典”上的演讲词。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美国总统竞选口号的影子。马云的“口才秀”造就了阿里巴巴,也成就了中国的电子商务。

而在中国企业领袖中,另外一个对公众演讲超级情有独钟的则莫过于严介和。

严介和不仅喜欢演讲,还专门出了一本《严介和新论语》,将自己演讲过程中的精彩语录汇编成册。《严介和新论语》尽管不可能像《论语》那样流传上千年,也不可能像《毛主席语录》那样影响中国几代人,甚至不可能像于丹《<论语>心得》以及《韩乔生语录》那样被广为传颂,但《严介和新论语》中许多精彩点滴,还是在网络上被广泛传播。

而在《严介和新论语》中,严介和对企业家的素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称上企业家,不仅钱赚的多,而且大家都认可、认同。政治、经济、国学、人文、产业、文化、法学、道德学、哲学、社会学都是过硬,无论讲哪块都是娓娓道来,这才叫企业家。”

如果以此观照,那么恐怕只有常常在大庭广众面前大秀口才的马云、严介和等少数几个人,才算得上真正的企业家。但问题是,很少在公众面前抛头露面的任正非算不算优秀企业家呢?这恐怕是任何一个人都难以给出否定答案的。

严介和对此其实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他说:“一个企业家没有个性、激情怎么做企业家?但如何从张扬的个性走向妥协的个性,从澎湃的激情走向内敛的激情,这对企业家非常重要,这就是从成长走向成熟。”

运动秀 登奇峰马踏连营

“有人认为登山是征服高山的过程,其实,人怎么能征服大自然?这太幼稚了。登山的过程其实是人一次次征服和挑战自己的过程,对于一个男人来说,这是会上瘾的。”

就像马云喜欢用公众演讲来增强自己的领袖魅力,王石则喜欢用登山来证明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决心。

而对于是否在作秀的质疑,王石却总会稍带不屑地回答道:“我就是不喜欢打高尔夫,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打高尔夫就一定安全吗?它的时速是每

小时 100公里,像颗子弹一样,我曾经有一个香港朋友满口金牙,正好高尔夫球飞到他嘴上,很巧,飞到这儿!——满口牙全掉了。”

在王石看来,自己做出这样的选择,只是为了解除心中一个难解的结——作为一个实干家,王石不会像哲学家那样去思索生命的本源,但骨子里面王石还是有一种强烈的探索未知的冲动。

王石也清楚登山的危险性。1999年,王石一个人登博格达峰时,在第三天的下午便遇到了非常恶劣的环境。因为前面是雪崩区,天气又很糟糕,当天要走过去显然是不可能的,王石在冰地上打锥挂上绳子,套上睡袋,当晚就吊在绳子上过了一夜。第二天天气依然恶劣,王石只好下撤,不幸在过一段40多米长的65度坡时,保护绳被飞石砸断。巨大的恐惧向王石袭过来,他从来没有这样害怕过,甚至控制不了自己的哆嗦。他心里很明白,即便有人从大本营来救自己,也是两天后了,而两天的雪山停留,足以把他送到天堂!王石最后的决定是:关掉与大本营联系的对讲机,抽自己几个耳光止住哆嗦,然后,独自下山。

知识经济时代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互联网发展进程的加快,信息资源网络化成为一大潮流,与传统的信息资源相比,网络信息资源在数量、结构、分布和传播的范围、载体形态、内涵传递手段等方面都显示出新的特点。这些新的特点赋予了网络信息资源NIR新的内涵。网络信息资源指在互联网上以各种方式存在并传播的信息集合。目前网络信息资源以因特网信息资源为主,同时也包括其他没有连入因特网的信息资源。与传统的文献信息资源相比,网络信息资源具有明显的不同,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网络信息资源也称虚拟信息资源,它是以数字化形式记录的,以多媒体形式表达的,存储在网络计算机磁介质、光介质以及各类通讯介质上,并通过计算机网络通讯方式进行传递信息内容

的集合。

关键词:特征 产生背景 前途

1 信息资源管理特征

1.1 网络信息资源是传统的文献信息资源所无法比拟的,无论在规模上、分布上,还是更新速度等方面都是如此。所以,如何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按照网络信息的特点和网络用户的信息需要来进行,是网络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十分迫切的重要问题。

1.2 与传统的文献资源相比,网络信息资源具有明显的不同,它是以数字化形式记錄的,以多媒体形式表达的, 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网络信息资源也称虚拟信息资源,存储在网络计算机磁介质、光介质以及各类通讯介质上,主要表现在它以电子数据作为主要的承载形式,通过计算机网络通讯方式进行传递信息内容的集合。既可以是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形式,又可以是文本信息、图像信息。

2 信息资源管理的产生背景

促进信息资源管理产生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信息爆炸”,三个应用学科的发展,信息资源地位的提高。

2.1 信息爆炸。直观上,经济管理问题大多是由现实世界中的多(复杂)样性和稀缺性引起的。表面上信息资源管理产生的直接原因,也是源于“信息爆炸”与“信息匮乏”的矛盾。在网络时代许多人有这样的体验:一方面人们面对的信息(数据)如此丰富(信息爆炸),另一方面当人们做决策的时候,却经常会陷入矛盾、虚假信息(污染)的海洋中,有用的信息却如此的贫乏(信息匮乏)。这一信息“多”与“少”的矛盾在政府文书记录和图书情报管理的发展史上,体现得尤为显著。事实上,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和图书情报(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资源管理产生、发展和深度应用的最重要的两个领域。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文书消减法》(Paperwork Reduction Act of 1980,PRA),第一次明确提出“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把记录管理扩展到信息管理。2.2 三个应用学科的发展。信息技术渗透应用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贯穿于信息过程的各个环节。来自三个独立学科的工作,对信息资源管理的产生有着重要影响,它们是数据库、记录或文献管理和数据处理管理。数据库管理的基础是计算机学科,随着数据库和DBMS应用日益广泛,出现了数据库管理和数据库管理员,以便从技术角度解决数据库集成、变化、应用所带来的数据管理问题。记录和文献管理源自于信号管理或图书情报领域,它们有很强的应用背景,首先它把记录、文献、报告等统一视为信息,从信息管理角度,提出了描述和管理记录、文献类信息的一整套方法,并率先用信息资源管理概念和思想描述数据管理活动。许多思想方法被用到了信息资源管理中,如信息主管(CIO)机制。这三个学科相对独立的工作,从不同侧面为信息资源管理提供部分的解决方案,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反思技术解决方案的基础上,人们提出了与技术相融合的新管理理念,以解决日益突出的信息管理问题,信息资源管理应运而生。

2.3 信息资源地位的提高。使信息资源管理破茧而出的根本原因是,随着社会信息化深入,信息资源在社会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地位不断提高。现代社会一切都与信息相关联,它不仅造就了新兴的信息产业,同时,信息技术渗透到各行各业,信息化也带动着工业、农业等其他区行业走向现代化。数字化世界所出现的数字化企业、数字化政府、数字化个人生活,彻底改变社会面貌,这一切都源自信息资源,其重要性反映在信息的功能上。美国前总统在演说中说道“信息是人类智慧的火花,它照亮了面向未来的道路。”“信息,像我们呼吸的空气一样,是国家资源,准确而有用的信息对国家和个人来说,如同氧气对我们的健康幸福那样必要。”

3 信息资源管理的前途

信息资源之所以在当今社会受到人们的青睐,得到普遍的重视和广泛利用,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信息作为构成客观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其基本作用就是消除人的认识的不确定性,增强世界的有序性。对于现代的企业来说,信息资源也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则是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目标。在社会的多元开发与多层次组织中,信息资源的形态呈多样化趋势,各种形态的资源在形态转化中相互作用,成为一体,由此形成社会的信息资源结构,在企业中也是如此。

因此,信息资源管理对企业或者对网络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坚信,信息资源管理在以后会更加普及并会有更深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信息资源管理.ISBN:730211583清华大学出版社.

[2]唐沐.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及其评价方法研究[J].价值工程,2010(25).

[3]王立清.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体系构建初探[J].图书馆学研究, 2012(03).

知识经济时代范文第4篇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经济发展中高新技术含量和信息收集分析加工的比重日益提高,对于会计学来讲,财务软件的广泛应用、办公自动化和网络化的兴起,使得财务核算变得较以往容易得多、轻松得多;然而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交往、竞争程度日益激烈复杂,使得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的信息分析加工及其对企业管理的要求,都大大提高了,企业必然会向管理要效益、向技术要效益。在此环境下,会计工作绝不仅仅从事于财务核算,还要参与企业管理,为企业管理提供信息、提供决策方案。这时,与企业管理深度结合的管理会计,在为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效益水平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管理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区别

管理会计所衡量和研究的对象更多取自于企业内部

管理会计学不同于财务会计学,财务会计学衡量和研究的对象有来自外部环境的原材料供应信息、人员薪酬信息、市场销售信息、外部融资信息等;而管理会计学所衡量和研究的对象更多地取自企业内部,如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金预测等管理会计方法,都需要收集企业内部经营情况等的信息。而且财务会计产生的报告,有强制性对外报告的需求,而管理会计产生的信息报告,虽然也会对外报告,但是目前来看,还没有强制性的要求。

管理会计与企业战略高度符合,与运营管理、市场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等深度结合

管理会计是对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统计等信息的加工分析,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效益。所以,管理会计一定要与企业战略高度符合,这样才能正确地加工分析信息,并为企业战略服务,这样才能使企业经营管理符合企业战略的规划指引。管理会计涉及财务信息与企业管理信息,必然要与运营管理、市场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等深度结合。

管理会计大量应用数学工具并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管理会计其记录和分析方法不仅局限于财务会计记账、报表分析等传统会计分析方法,还要结合应用运筹学、线性规划、计量经济学等数学、统计工具,并与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数学等其他学科相结合,属于综合性学科。

管理会计学的发展创新要点

(一)管理会计的观念创新

1.市场观念

管理会计应当与市场管理相结合,密切关注和调研市场需求和动态,及时调整企业战略和经营方向以获取竞争优势。

2.动态管理观念

信息经济时代,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日益提高,企业内部各部门、上下级、子企业及企业分部之间,甚至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信息交流变得越来越便捷,管理会计应当及时收集和分析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变化调整,选择最佳方案,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最佳参考。

3.企业价值观念

管理会计不仅要符合企业的战略,还有贯彻执行企业的整体价值观,融入到企业精神文化中,更好地实行过程和管理控制。

4.企业整体观念

管理会计应当符合整体利益至上观念,其工作过程和成果都要为企业整体效益这一主题服务。

(二)管理会计的内容与研究方式方法创新

1.管理会计内容创新

管理会计在成本管理方面,应当与知识经济的特点相结合,重视成本中研发、推广等技术智力的因素,从企业产业链价值角度,对成本进行全面管理。

信息系统是管理会计工作所以来的信息来源,应当从管理会计的管理本质出发,选取收集企业经营流程与活动相关的信息,从管理角度分析处理信息,为提高管理会计应用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所以也应当改进信息系统,使之立体化、综合化,收集的信息更加便捷,符合企业战略。

管理会计不应当仅仅局限于企业对内对外的经济业务管理方面,还应该考虑到企业经营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即社会责任。管理会计也应当收集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经济信息,如环境会计、责任会计等,加以分析利用,总结原因,提供启示,为维护和提高企业形象和品牌效益等无形资产提供基础力量,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管理会计应加深与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的创新,以人为本,提供的经济信息应当与人力资源信息相结合,分析考察人力成本费用效益、管理等绩效情况,如董事会、监事会的业绩评估、管理层的业绩考核和激励补偿系统的设计(包括针对ceo等高层管理人员的额外奖励与离职补偿合同的制定)、非管理层各个层次员工人力资本定价与绩效考核与管理等等。

2.管理会计研究方式方法创新

管理会计不应仅仅局限在数量经济线性计量模型的定量研究方式方法上,应当在数据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采用案例研究法和实地研究法。每个企业在不同时期,处于不同经济环境下,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同,其应对解决方法各有不同,案例研究和实地研究非常适合这些实际问题,特定条件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得出有效的符合实际情况的解决方案。

(三)企业管理会计工作的组织架构创新

管理会计提供的是非强制性信息报告,但是现代知识经济,经济运行日趋复杂,经济金融化、指数化,很多非财务方面的信息都能影响企业的绩效水平和企业价值,所以管理会计的非强制性信息报告也变得日益需要公开发布,与财务会计报告的强制性,两者界限已经比较模糊,可预见在将来,管理会计的对外信息报告也会逐步有强制性的特点。

所以传统意义上的企业财务部门已经不太适合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披露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应当设立或调整组织架构,成立一个综合性的提供全面信息的部门,既负责披露财务方面的信息,又要负责管理会计方面的信息,这样的架构比较适合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披露的所有需要。

企业和政府部门或行业组织等社会部门也应当设计专门的机构对会计信息的需求经常调研,除了财务报告外,还要逐步对管理会计的工作流程,信息加工方式方法及技术,及分析结果、管理建议等的管理会计信息披露提供指南与规范,以利于提高管理会计工作的规范和效率。

知识经济时代范文第5篇

摘 要:社会化大生产、现代产权制度、智能信息技术与专业化分工是当今时代知识的资源、资本、商品和产业等形态存在的前提条件。各具特性的知识形态的产生与形成是知识活动过程的结果。知识活动是知识的生产,知识生产过程实质上是消除知识的不确定性及降低知识复杂性的过程。知识活动与经济活动之间存在正向相关的关系,知识的价值效用反映着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在规定性。

关键词:知识;经济价值形态;资源;资本;生产要素;知识经济

现时代,关于知识的经济意义已不容忽视,知识的经济价值地位彰显。然而,由于知识的不确定、不精确和不全面等特性,使得人们往往难以准确把握知识的价值量及知识的效用价值。在认识生产活动中知识的高附加值和高回报率的价值现象时,更是难以给出具有说服力的解释。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莫在他提出的经济增长的四要素理论中,将知识分解为两个可量度的要素。这一认识无疑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思路:解决经济学中的知识悖论、价值冲突的问题,首先应从知识的确定性与依附性入手,才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英国学者马克斯·H·博伊索特认为,“知识远远不是一种同质的存在物;随着时间推移,它会经历重要的形态变化。”[1]可见,知识在一定的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下,会呈现具有不同规定性的经济形态。本文将从这一观点出发,考察知识形态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条件,探索知识因素确切的经济价值形态,通过探讨经济活动中知识要素的稳定性和独立性,把握知识的价值质量及量化形式,进而阐释知识价值形态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其在社会生产活动中的经济效用等,为准确理解、全面把握和精准分析知识产业的经济活动提供一些参考。

一、社会化大生产推动下的知识的资源形态

通常,知识资源可以有两重解释:一是人类历史积聚的知识储藏,一是社会经济活动需求并被重新认知、再塑和积累的知识储备以及人类知识活动的创新成果。经济学所认为的知识资源是“进入经济运行系统的人类知识,这些知识可以用来促进物质生产,从而产生市场价值,也可以用来直接作为精神消费对象”。[2]世界上一切无形或有形的物品和文明产物,不是随意没有任何条件就能成为经济资源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可以称为知识资产,知识储藏却并不必然是资产形式的知识资源,而知识储藏到知识资源的转化,只有在社会化大生产的环境与条件下才得以成为现实。由此推断,经济学认可的经济资源只能是知识储备与知识创新成果。

工业文明以前的经济时代,知识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未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尤其是农业经济自给自足生产状态中被纳入资源体系。只是在工业经济时代,知识的资源地位才获得公认。蒸汽机的出现,不仅意味着机械力代替人力和兽力,机器工业的社会化大生产在抛弃手工生产方式的同时,还扬弃了手工业匠人们的手艺秘诀。基于手工业生产的、个人具体的手艺知识已难以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高度集中和专业分工对于知识的需求,社会化大生产所需求的标准化、精确化、大众化的创新性技术工艺知识,开始成为工业经济时代人们自觉关注、积极寻求的资源要素。每一个社会历史的经济形态都有自己特有的资源范围。文艺复兴运动伊始形成的人文精神资源的丰富和优化成为工业革命的先导,科技资源的创新和积累成为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大支撑,科技首次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在工业化、信息化的推动下,知识经济的资源范围包括知识积累、学校学科积淀、教育资源、与知识经济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及网络基础等。实际上,在工业化、信息化的推动下,适应社会分工和专业化要求,现实当中的知识资源形态不断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进而对社会经济形态、经济活动与运行过程、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演变进化产生巨大影响。如人力资源方面,长期起主要作用的体力资源逐渐隐退,智力资源开始成为改造社会的强大力量。

社会化大生产还持续不断赋予作为资产的知识资源在工业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形式各异的资产形态。工业化初期,知识只是生产要素中的外生变量,没有获得独立形态,也不为人们所认识,实际上作为公共知识被免费使用。工业化发展时期,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全面融于经济生活当中,知识要素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知识资产已发展成为比自然资源更为重要的经济资源。而在信息化时代,知识活动发生重大变化,知识生产的规模化使其在社会分工中获得独立形态的地位,知识产业成为产业结构中新的产业,随着工业发展由从属地位向主导地位发展,智力资源正逐渐开始主导社会经济。美国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说,“现在,信息和自动化却要代替人的思想(部分脑力劳动)。‘智能’将在各个领域代替人劳动或工作。” [3]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还直接推动着知识发展的最高形态——科学知识不断创新发展,从而进一步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新动力源泉。科学探索、科学发现、技术创新等知识活动已经不再是实践活动的附庸,知识获取、传播、创新成为社会分工体系中某些人的职业性活动,独立从事知识探索和传播的组织对于知识创新具有更重要的意义,社会化大生产中的知识活动与经济活动呈现出愈来愈密切的关系,对现代社会生产活动更是具有重要影响。

从知识生产的角度分析,知识的事实和效用如影随形般依附于有形的实物载体,决不能离开物质载体而独立存在,否则便难以谈及其效用和价值的发挥。一般而言,我们总是依据经济资源的效用和稀缺性、知识的生产性和知识的无形与物质依附性,从知识的内容体系、构成要素、表达形式、载体形态、表达技术方法和工具手段等入手对知识资源形态的质量形式进行深度认识。知识资源按照存在状态可分为存量知识和流量知识,存量知识是指有人类历史以来所积累起来的知识,流量知识是指当前所创新的知识。尽管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了一套测度知识的指标体系,这套体系提出了测度知识投入、测度知识存量与流量、测度知识产出、测度知识网络、测度知识的学习五个基本概念,但是,对于知识资源的全面测度还是比较困难,目前还没有公认的、行之有效的测定方法。以人力资源为例,人力资源管理认为,人力资源是一种数量化概念,人力资源可以量化(可以直接以人头计算),但不能直接反映出个体的素质差异(要反映必须对其构成要素进行细致分析)。然而,含有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的学科知识与专业技能对于人力资源个体来讲又极为重要,因为没有专业知识,人力资源也就无法在相应的岗位上从事专业工作了。显而易见,对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不仅要采用货币性计量方法,而且要采用非货币性计量方法,两者缺一不可,任何单一的计量方法都会导致对人力资源价值的不准确估值。非货币性计量方法是按照主观预测和经济上的估计进行计量的方法,其核心在于以人力资源的才干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来决定其在组织中的价值。影响人力资源非货币计量价值的因素主要有员工的文化程度、技术职称或职务、技术工种、实际工龄与年龄、健康状况等。货币性计量方法是指将人力资源价值资本化进行计量的方法,计算对象包括个人价值和群体价值。主要有收益法、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未来收益折现法、非购入商誉法、边际分析法等。由此可见,无论知识资源的测度是否完整、准确与可靠,随着机器工业的产生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中的知识活动与经济活动呈现出密切的正相关关系,知识要素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知识资产已发展成为比自然资源更为重要的经济资源。

二、现代产权制度激励保障的知识的资本形态

现代工业越来越依靠知识资本的运用,那么,如何避免知识效用的共享与知识的资本化之间的严重冲突,亦即如何在发挥知识效用的同时保障知识所有者的权益,也就成为知识资本化形成和实现的重要前提。理想的做法,知识资本应该能够按照市场的价格自愿地以货币形式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其市场价值。可现实却难尽人意,知识资本的交易很难完全依照“看不见的手”的原则顺利进行,时常存在着根本不发生经济支付的经济交易,尤其对于大量投资于研究与开发的经济活动而言。市场失灵必然招致政府的介入,由政府主导的现代产权制度应运而生,为知识资本化的实现提供了最为基础的制度条件。

现代产权制度包括企业产权制度与知识产权制度。知识资本分为人力资本和知识产权资本两类,人力资本是企业知识资本的基础,表现为企业员工所具有的各种技能和知识,它是以隐含的方式存在着,难以进行编码;知识产权资本是显性化的或明示的知识资本,包括各种发明、专利、论文、著作、商标、管理制度、作品、企业声望、市场美誉、顾客关系、企业的品牌等诸多物化或明示的知识。学者们普遍认为,知识产权赋予知识成果的人身与财产权利。在知识创新的自然垄断以外,知识产权制度是保护私人领域投资于知识的最有效和最重要的制度。建立知识产权制度的原因在于,仅有知识创新的自然垄断不足以实现知识生产的成本补偿,不利于创新者获得足够的创新利益。如果这种利益不能实现,社会的创新动力就会枯竭,知识生产和再生产循环就难以进行。而对于人的劳动力,萨缪尔森这样论述,“最有价值的经济资源,即劳动,不能像私人财产那样成为可以买卖的商品。自从废除奴隶制以来,将人的赚钱能力视为一种其他的资本财产,这是违法的。你并不能自由地卖出你自己;你必须在某个工资价位将自己租借出去。”[4]实际上,学者们对知识资本化的界定涉及劳动力、人力资源、智力、人才、知识产权、信誉等广泛范畴,人力资本并非抽象的劳动,而是通过对人的投资形成和积累的人的知识存量和知识水平,表现为人从事知识性、创造性活动的能力。人力资本投资包括教育投资、医疗卫生保健投资、劳动者迁徙投资、信息投资等;所有具有创新知识的劳动者都是人力资本的拥有者,尤以企业家、科学家、工程师等知识创新劳动者为代表。新近,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文件有关“允许和鼓励品牌、创意等参与收入分配”的决定,就是对人力资本最好的诠释。当然,不是所有知识都可以转化为资本,只有生产应用性知识才能资本化,科学发现和基础知识都需要经过研究开发转化成可以为生产所应用的技术知识后才能实现资本化。实现知识的资本化需要满足知识本身的资本性要件、经济发展水平要件、完善的法律制度要件、发达的金融环境要件等四个条件。其中,法律的严格保护是知识资本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世界各国都制定并实施各种政策和法律保护知识产权,甚至扩大知识产权的定义范围。如信息产权立法、对无创造性数据库保护的设想等,正因为法律对知识产权提供越来越严密的保护,推动高科技企业将知识产权作为存量资本持有,且成为企业持续增量的战略需求。

知识资本化的内容主要指参与投资和分享收益。在知识经济的主导产业即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分配体系中,知识要素与其他传统的资本形式和一般劳动资源相比,通常具有更高的报酬率。根据依附载体不同,知识分为以人为载体的隐性知识和以专利、发明创造和特殊技术等形式存在的显性知识。隐性知识资本化表现为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权益化、证券化,其关键是要明确人力资本所有者,即知识劳动者对人力资本所拥有的所有权,赋予其享有人力资本所有权权益,通过人力资本股权化和证券化来实现资本化,通常以持有股票或股票期权方式来实现。显性知识资本化表现为专利、技术等知识产权资本化,就是要将研发和技术投入成本予以资本化,明确和保护创新知识与技术的知识产权,使专利、发明、专有技术等知识所有者享有资本收益权。一是在技术市场通过知识产权交易,以资本品交易形式实现知识资本化,知识产品的购买者往往将其作为类似机器设备等资本品来购买和使用,如引进技术;二是通过知识产权和技术入股形式,实现知识产权资本化,将知识产权或特殊技术知识评估作价后投资入股,享有投资者权益。

从投资活动的角度看,资本与流量核算相联系;而作为投资活动的沉淀或者累计结果,资本又与存量核算相联系。美国学者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量越大,人力资本质量(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科技文化水平和生产能力)越高,经济增长能力也就越强,这是因为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更进一步证实,知识资本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第一投入要素,是一个国家、地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价值创造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驱动因素。

三、蕴含着智能信息技术的知识的商品形态

知识的商品形态是指人类脑力劳动产物的商品价值属性。知识的商品形态通常表现为产品和服务,作为生产结果的知识可以分为投资产品、消费产品或者用于生产其他产品的中间产品。服务主要指信息服务,按照知识产业的规定,信息服务又具体分类为法律、工程、会计审计、医疗等职业性知识服务,金融、保险、证券、房地产及财务等信息服务,政府立法行政的管理服务等。无论与有形物品结合的知识还是纯粹形态或者观念形态的知识,只要不被认为是社会生产过程的产物,就难以进入经济学研究领域,主要是这种形态的知识很难进行交易,多是单向传授或者通过溢出效应发挥作用,原创者或传授者基本不通过传授活动获取收益。到了后工业时代,当知识生产越来越多地呈现商品生产特点、越来越多地与交换经济形态结合起来时,知识也必然获得商品属性,成为交易客体,产品本身只不过是一种知识的载体。

所谓商品交换,不过是知识交易的特定形式;作为方法和手段存在的劳务和服务,其生产和交换也可视为知识生产和交易。“不管是劳务、服务还是有形产品,它们作为特定的知识赋存形式,以其本身的特性,为知识生产和交易提供了可控性,是知识生产商品化最普遍、最原始的形式。”[5]与以往商品不同的是,电子信息技术渗透于学习与教育、研究与开发、出版与传媒等知识生产的环节中,深刻影响了知识的生产方式,产生出截然不一样的商品价值。比如,植入智能信息技术的知识商品克服时空局限、延伸人脑的功能、开拓新的消费领域、拓宽知识服务应用的范围和规模,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生产知识的能力,而且颠覆性地改变了人类劳动的方式。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廉价的应用使得艰难的知识传播扩散、信息服务交流、数据加工处理变得轻而易举,使更多的人享受到知识消费的益处。知识的商品化与智能信息技术进步几乎相伴而生并不断深入提升知识的效用、价值和福利,具有人工智能控制的机器体系替代的不仅是人的体力劳动,还在逐渐替代人的脑力劳动,用最小的功耗完成复杂思维的知识探索工作,电子信息技术加速信息资源替换物质资源的过程也为大规模多领域信息服务和知识消费创设了可能。知识产品和服务依赖信息技术的创新竞争谋求知识成果高附加值最大化收益的实现,依靠廉价智能产品的大范围推广普及最大限度扩展市场容量并不断改善社会福利。

知识的生产活动可以区分为公共知识生产和私有知识生产。公共知识生产包括科学研究、重大工程项目、高等教育、国民基础教育、科学普及、公共图书馆、技能传递和知识传承等多种情况,私有知识生产也包括教育培训、组织中的学习、默会知识的传播、研究开发、组织设计、经营管理方案策划、计算机软件、出版专利等诸多种类。公共知识生产的生产和交易的可控性很差,私有知识生产一般是那些解决特殊问题、满足人们需要、生产和交易过程可以控制的知识生产。这两种生产的结果并不全部具有商品价值形态。价值是对交换活动的计量,不参与交换的知识活动和知识,不具有价值。智力劳动是否创造价值,以是否形成生产和交换可控制的新知识为条件。公共知识产品显然不具有商品形态,私有知识产品可以表现为也可以不表现为商品生产过程和交换经济形态。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人们把知识特别是技术性知识作为稀有的商品进行买卖是一种常见现象。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知识日益成为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必需产品,人们更是将专利使用权、商标使用权、技术秘密或诀窍使用权进行买卖、转让,并视作为与经济发展有直接关系的重要资本。许多国家从国外引进技术,就是为了节约研究、试制新产品的投资和赢利时间去占有市场。

经济学认为,市场中的产品和服务都有价格,即商品的货币价值。价格还是一种信号,反映着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决策的协调和平衡。对于知识商品而言,其价格不仅遵循经济学的一般规律,还因知识生产的成本特征和需求状况,形成知识商品的独特的价格机制。总体而言,知识商品的价格呈现非均衡动态持续下降的变化趋势,与传统经济学的市场均衡理论有显著区别。知识商品特有的价格机制表现为对同一知识商品在不同的市场可以具有不同的价格,各自市场的价格会出现连续下降的趋势。知识商品的价格下降反映市场扩张、市场需求、市场消费群体状况、市场效率、知识商品的交易等情况。知识商品正是通过价格变动在满足社会全部需求的同时把生产的社会福利利益推到极致。知识商品具有满足所有出价高于边际成本的需求的性质,这一点也清晰说明了知识生产、知识商品的高投入、高风险、高附加值、高收益的特征。

四、高度专业化分工的知识的产业形态

依据知识的社会存在和自然状态来看,知识存在状态的高级形式是依存于社会组织的知识,由组织提供的多专业、多学科知识的特定有机结构在经济活动和发展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产业是社会经济中的重要组织形式,产业形态突出表现了知识活动的经济价值,反映着知识的生产水平和发展状况,现代社会经济中的创新都离不开以组织为基础的知识及其创新。产业形态之所以能够表现知识的经济价值是和知识的生产息息相关。当知识生产只是结合在物质产品或者劳务、服务生产中进行,没有获得独立形态,即使知识过程已经开始成为社会生产的组成部分,也通常被看作经济活动中的外生知识、公共知识、免费知识,这时的知识在经济活动和产业发展中的价值地位很难为人们所认识和承认。如果把社会生产看作创新及其扩散的知识生产,可以获得对产业概念的新理解。产业概念基于具有相同技术或者满足同一类需求的企业群,共同的广义技术基础是产业概念的核心。

亚当·斯密在工业革命之初就指出,专业化和劳动分工导致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两个世纪以后,经济的迅速增长主要依靠的是个人和企业的专业化分工,专业化分工提高了资源的生产率,增加了消费品的范围和数量,提高了每个人的生活水平。知识的产业形态与知识活动的社会历史过程、知识生产的发展本质密切相关。人类文明之初,知识活动与生产活动的分离,已表明知识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根本就源于劳动的分工:在实验科学和工业文明的推动下,现代知识已经不再是实践活动的附庸,而是作为高度独立的人类活动,知识的获取、传播、创新成为社会分工体系中某些人的职业性活动,基于知识分化与融合的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又为现代社会专门从事知识探索和传播的组织的存在奠定了基础。分工和专业化的过程,就是产业形成的过程。后工业时代,高度专业化分工进一步推动知识生产的创新和传播以产业化的形式发挥规模化经济效应。知识生产的产业化和物质生产的产业化有联系又有所不同,物质生产是以体力劳动和简单知识为导向的社会劳动分工,知识生产是以脑力劳动和复杂知识为导向的社会专业分工活动。源于创新的知识生产是以产业化的形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终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知识经济产业体系,以此来实现知识经济的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知识经济产业体系就是表现知识价值的产业化形态之一。

从系统的观点分析,产业体系呈现为纵向系统的产业链与横向系统的产业结构。比如,高技术产业化是指从高技术产品或工艺的研究开发到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商业化应用,通过技术扩散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全过程。这一过程可以看成是一个从科学研究、试验发展、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成果扩散直至规模化大生产各环节组成的系统。高技术产业链实质上是一个纵向链条,环环相扣,由前至后,顺序运作;任何一个链环衔接不畅,均会引起该纵向系统的功能障碍。高技术产业经济学认为,高技术产业结构是指高技术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方式,高技术产业是相对于传统产业而言的,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发展的概念,并没绝对意义上的高技术产业。今天的高技术产业,随着技术的进步,未来可能就变成了传统产业。因此,对高技术产业的划分需随产品技术集约程度的变化,定期进行测算和调整。产业经济学一般从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从产业的发展过程、构成要素、要素配置、动力因素以及产业链的完整性、层次性、空间分布等了解和分析知识产业的创新竞争优势、生产效率及规模效益,事实上,实践也证明了高技术化、高集约化、高附加值特征是国民经济知识产业结构高级形态的表现。

五、结语

综上所述,知识的经济价值形态是多样的,主要表现为资源形态、资本形态、商品形态及产业形态,各个形态的价值属性受其所处社会经济环境和生产技术条件影响发挥不同的经济效用,知识的效用反映着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在规定性。各具特性知识形态的产生形成是知识活动过程的结果。如果说知识活动是知识的生产,那么这一过程也就是消除知识的不确定性及降低知识复杂性的过程。无论知识的资源、资本、商品与产业的经济形态的效用存在多少差异,知识的诸多形态都可依据载体形式归类为人脑、实物、组织等形态。正是由于知识对有形载体的依附性为知识的生产和交易提供了可控性,而知识成果的稳定存在与简单易用又为知识的量化测度、分配和消费创设了可行条件,知识及知识活动必然进入了经济学领域研究的视野,经济学认为所有物品和劳务都应按照市场价格自愿地以货币形式进行交换。从知识生产的角度观察知识经济价值及其形态表现,我们就能更好地明白知识活动与经济活动之间正相关关系的重要意义,就能深入认识作为要素的知识的各种赋存状态相互匹配关系的经济价值,就能清晰了解这些各具内涵的知识形态在社会生产活动、企业组织、产业分工和发展中呈现的地位、作用和影响。遗憾的是,知识资产并非都能精确计量,其计量既有货币性方法又有非货币性方法。

参考文献:

[1][英]马克斯·H·博伊索特.知识资产——在信息经济中赢得竞争优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51.

[2]陈洪澜.知识分类与知识资源认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91.

[3]美国信息研究所.知识经济:21世纪的信息本质[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9.

[4][美]保罗·萨缪尔森.微观经济学[M].萧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7.

[5]李建华.知识生产论:知识生产的经济分析框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51.

[责任编辑:黎 峰]

知识经济时代范文第6篇

摘 要:企业员工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极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职业素养是员工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也是企业基业长青的前提条件。据此,本文通过对企业员工职业素养的研究,来分析职业素养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寻找提升企业员工职业素养的措施。

关键词:企业员工;职业素养;措施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最核心的资源。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就是人力资源价值的开发与利用。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企业间员工的竞争,以及企业间员工职业素养的竞争。有效提升企业员工职业素养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及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指所从事职业的要求和规范,以及在职业过程中所体现的综合素质,涵盖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等方面。优秀的职业素养的表现为:高度的敬业精神、执行力强、严于律己、积极自信、责任心强等特征。

二、提升企业员工职业素养的重要意义

对于企业员工个人发展而言,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员工获得工作业绩的前提。职业素养是员工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也是企业基业长青的前提条件。员工职业素养高则能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促使企业获得高效率高效益,并使企业内部富有创造力和活力,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一个企业而言,企业内的核心员工必须具备如下三方面的职业素养,即高尚的职业道德、精湛的职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习惯。

1.职业道德修养。职业道德是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道德准则、品德和情操的总和,是对员工履行岗位职责的基本要求,又是员工对企业所负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良好的职业道德包括忠诚、诚实正直、客观公正、努力学习、团结合作、敬业奉献、责任心强、有大局意识、追求整体利益、认真服务、保守商业机密、追求卓越、具有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荣誉感等。职业道德是员工的立身之本,是纵横职场长盛不衰的法宝。人一生的价值,集中体现于他在职业生涯中所做的贡献和获得的成功。企业内的每一名员工都应遵守职业道德,珍惜工作机会。

2.职业技能的提升。职业技能也称职业能力,是人们进行职业活动,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和手段。具体包括实际操作能力、业务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知识和岗位技术技能等。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员工的工作具有技术性和专业性的特点。企业员工尤其是核心骨干员工要求具备获得和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以及持续学习的习惯。企业内员工需了解和掌握的通用知识有企业业务相关的专业知识、财务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流程管理知识、时间管理知识、市场营销知识。员工通过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逐步加深生产各环节的基本操作和技能。在工作中不仅要能够做到分析和解决一般问题,而且要能够创造性地开发和运用专业生产的新思想、新模式,新技术。

3.职业习惯的养成。职业习惯具有自觉性、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特征。每种职业都有其特定的规范。员工长期从事某职业,就会具有与职业相关的习惯。职业习惯是职业道德的外在行为表现。良好的职业习惯是在职场获得成功的有力保障,是内修于心之后的外塑于行。在企业中,良好的职业习惯包括善与协作、高效工作、热爱学习、目标明确、抓住关键、关注细节、擅长时间管理等。良好的职业习惯可以帮助员工在职场路途上顺利前行。

三、提升企业员工职业素养的措施

1.以人为本是提升员工职业素养的基础。企业员工无论职位高低,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职业素养培养的基本准则是充分尊重人才,注重对人才的引进、培训、选拔和使用。力争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以人为本,就要尊重员工的人格和权利,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从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入手,用情感真诚沟通,用关爱彼此理解,用民主达成共识,用尊重赢得信任。员工的努力是企业成功的基础,管理企业要主动关心员工的职业、学习与生活。重视员工的职业发展,让员工在企业内获得归属感和成就感。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让员工的激情、智慧和潜能充分发挥。

2.完善企业内部培训机制是提升员工职业素养的重要手段。企业内部培训机制的开发与完善是挖掘员工潜能、提高员工知识和技能,进而提升员工职业素养和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的重要工作。企业通过建立完善教育和培训机制来扩大员工的知识结构、提高员工的忠诚度进而提升员工的整体职业素养。具体方法是企业要根据员工所处的岗位和职业发展方向,来建立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机制。员工通过参加任职资格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来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工作效率,持续努力工作。

3.企业内部营造学习氛围,建立学习型组织是提升员工职业素养的根本要求。倡导建立学习型企业,鼓励员工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扩大更新知识结构,完善丰富知识体系,提升职业素养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也是企业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学习型组织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通过提升整个组织的学习氛围来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扁平的、高度柔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组织。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根本目的是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职业素养,进而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4.优化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完善员工发展路径是提升员工职业素养的重要方法。企业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方法就是为员工建立和发展一套完整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在企业内建立广泛的员工职业素养成长通道。要提升企业员工职业素养,企业根要关注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操作人才三类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为员工设计职业发展通道。让员工切实感觉到在企业内有晋升的机会,有成长的路径。优化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完善员工发展路径促进企业三类人才队伍协调同步发展是提升员工整体素养的重要方法。

提升企业员工职业素养,不仅为员工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动力,更为企业内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和运行提供了有力保证。企业要想基业长青,拥有持续的竞争力,提升员工职业素养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张宇杰,曾芳琴.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最重要的素质[J].中国货币市场, 2008,(04)

[2]刘远, 赵晓兵. 职业素养中的人文精神[J].商场现代化, 2008,(15)

[3]宏超编译.世界500强优秀员工标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杨立敏(1985- ),女,吉林省长春人,任吉林吉大通信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职员,吉林大学商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企业管理专业,研究方向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周伟(1974- ),男,吉林省长春人,任吉林吉大通信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吉林大学商学院2003级硕士研究生,工商管理专业,研究方向为企业财务管理

上一篇:包皮环切手术范文下一篇:校园贷活动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