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与课堂范文

2024-07-31

小学信息技术与课堂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班班通;高效课堂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推进,我区正在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先进的多媒体班班通教学设备走进学校日常课堂,如今中小学的课堂教学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我们必备的技能之一,它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知道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担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根据课程特点,如何做到行之有效地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小学信息技术课所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打造高效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关键。如何在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精彩视频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课堂教学的导入,有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好的开始就成功了一半。比如,学习Flash动画制作时,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视频动画“钉子的故事”“袋出新天地”,通过两个动画的播放,让学生感受到动画的魅力,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激励学生只要你用心去学,就一定能够利用它创作出精彩的动画作品。通过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采用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采用恰当、合理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优化课堂结构,还能培养学生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通过如何利用“直观演示法”和“任务驱动法”这两种教学方法来阐述。

1.直观演示法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多媒体的广播功能向学生演示讲解操作步骤,使得教学内容更具体直观,学生易于接受,促进学习积极性,高效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学习Excel时,通过演示本班参加旅游国内城市的人数统计,并配备精彩图片,从而反映我国山河壮丽、景色优美、建筑宏伟壮观的景象;通过演示制作Excel表格步骤,知道Excel表格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功能强大,并结合本省的旅游特色,要求学生制作本省旅游情况表;最后让能力强的学生试着给大家演示讲解,演示过程中,教师可给予提示和纠正,这样,既促进学生的探索、创新,又吸引了所有学生注意,引发他们思考。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一定认识后,教师再进行演示和总结,学生及时、高效地掌握教学内容。

2.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在每节课之初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提出学习任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紧围绕这一任务展开,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每节课都要做到能够提供三个层次的任务:

(1)基本任务。教师要求学生能够基本达至教材和课标要求的任务,一般要求简单,能够利用教师提供的现有素材完成任务就行。

(2)巩固任务。一般在基本任务完成后,教师就某些多出现的错误和操作的技巧提示,让学生对自己的基本任务有一个认识和对照的过程,并激发他们继续完善学习的兴趣,这个任务主要起到一个温故知新的作用。

(3)拓展任务。这个任务就是照顾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他们探究拓展深层次知识。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既强化了所学知识,又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获得了一种成就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在Word中修饰文字为例,教师展示出学生的写作范文,班级准备举办“优秀作文集”展出交流活动,要想让自己的作文看起来像语文课本里的课文一样整齐美观,就需要对作文进行文字修饰,要设置字体、字号、颜色、文字效果等。

三、及时进行教学评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评价应贯穿教学的始终,因为它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教师根据学生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分别进行教学评价。

教学前评价:采用观察、访谈、档案袋记录等,结合一些教学软件,运用多种方法,采取量化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中评价:通过教学中评价,加大学生参与思维活动的深入性,学生不仅能够参与活动,更能对问题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思考;不仅能够运用一般的解决问题办法,更能够发现和掌握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各种思维形式并用,以达到提高和创新的新境界。

教学后评价: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利用总结性的评价,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确定学生的最终成绩。通过教学后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哪些学生已掌握了学习任务,每个学生的掌握程度如何等。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把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使学生的多种感官投入到学习中来,从而实现小学信息技术课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李勇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J].湖南教育(综合版),2001(1).

作者简介:黎树志(1974―),男,汉族,广东省云浮市,大学本科,小学一级。

小学信息技术与课堂范文第2篇

一、从记忆规律角度考虑

信息技术最大的优点是能够将文字、图片、动画、视频和音频等教学资源整合在一起,将教学中一些用语言、板书难以表达清楚的重难点内容用更为形象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解决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但由于一些课件演示速度较快,画面停留时间较短,致使教学中概念性、定理性的内容很容易被遗忘,而且信息技术的大容量存储和快速显示功能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记忆量也相应加大,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味追求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会使记忆的难度增加,往往还容易引起学生的疲劳。优秀的板书设计却能够比较完整、科学地展示知识点的发生、形成过程,具有概括性、持久性等特点,是学生的记忆性知识上升为系统知识的中间手段。另外,板书停留的时间远比课件演示的时间长,也便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小结。

二、从教学内容的动态性考虑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有一些突然产生的教学信息,这些信息往往是课堂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如无法及时在课堂上提取出来,不免生出许多遗憾。教学课件一旦制成,其内容即相对固定,在课堂上难以作随机的调整。而板书则有着即时性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方便地增删的优点,如果能在播放课件的同时,适当穿插必要的板书内容,不仅有利于教师临场发挥,也有利于学生的思路与教师同步,更加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结合笔记的角度考虑

一方面板书能够以动态的方式从整体上反映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课堂上师生围绕教学内容所展开的思维过程。另一方面,由板书形成的笔记在复习过程中会有效的提示和帮助学生对旧知识的再现和回味。在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板书的同时学生也就完成了记笔记的过程;但在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中由于很多教师忽略使用板书,就很容易出现学生忽略记笔记的问题。

四、从视觉接受角度考虑

在教学中使用音频、视频或者动画,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处于兴奋状态。但是这种兴奋状态持续过长的话,便容易导致思维的疲惫。另外,计算机投影演示时需要保持教室内光线暗淡以保证演示效果清晰,但学生在昏暗的环境下长时间的接收强光刺激,不仅容易导致视觉疲劳、感知僵化,更会削弱求知欲望,最终影响学习效果。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板书有一些优点是目前现代教学媒体还无法完全替代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信息技术与板书的有效结合,既要合理选择信息技术的最佳作用时机,激发学生思维,同时也要合理使用板书,给学生提供较为充分的思维时间与空间,在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感知规律、注意规律和记忆规律的基础上设计和实施教学。

2.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哪几种教学评价策略?谈谈其实施过程及其注意问题。 (1)课前的诊断性的评价

(2)教学过程中采取表现性的评价,开展学生间的自评、互评,提倡参与性的评价。 (3)课后的教师或学生的总结性评价(如作品展示、研究性课题成果的评价) (4)长期性的评价(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长期开展电子档案袋的方式)。

3.信息技术教学中,经常见到学生不带教材进机房,请谈谈其原因,以及如何合理使用教材?

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不带教材上课其实往往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觉得是操作为主的课程,老师演示就能听懂了,不需要带书;二是由于信息技术课本身是一门新学科,教材本身也在不断的修正和改进,这个过程中,教师认为教学内容不适合自己学生时,就可能会变更教学内容,与课本脱节的教学内容会进一步加剧学生不带教材上课的情况。

时至今日,教材已经比较成熟,所以也就能够比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了。教师首先要熟悉教材,对教材要做到了如指掌。其次,教材的编写是由多名在信息技术教学领域中的优秀教育者一起编撰出来的,他

1 们有来自一线的教师,也有理论丰富和擅长分析的专家,他们组成的团队,未必是最好的,但与教师个人的想法相比,是更规范、严谨,符合学生的实际。所以,教学中不要脱离教材,可以进行进一步加工或重构。再次,学生阅读课本,自己去探索操作方法的过程,其实就是培养我们常说的“自学”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所以,我会刻意地安排一些课程,训练学生一边阅读课本一边自己来摸索操作。再加前几次上课前强调带课本、没有课本同学去拿或借,养成习惯后学生携带课本情况比较好。

4.信息技术教学中,经常见到当教师锁住学生机时学生抗议声四起,请谈谈其原因,并举例说明,如何合理使用学生机。

究其原因,一般来说,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儿童爱玩的天性让他们在学校里有机会面对电脑和网络时渴望玩电脑游戏、或使用QQ聊天,或在网络上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老师一锁住电脑就怨声四起。教师能做的就是: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让学生更有兴趣,更投入课堂,同时还要想方设法使学生要动脑筋思考。逐渐养成信息技术课堂良好的学习氛围。

5.某位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列出9个教学目标,你以为合适吗?为什么?

一、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具有导向作用,教学者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手段、组织教学进程。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应符合学生实际的程度。

6.课程改革将教学目标从一维变成三维,举例说明,你对“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认识以及在教学中达成的方法。 参考一: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

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三维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达成,不能分割。 参考二: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确定了三个维度的具体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首先要认识的是,三维的课程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成了—维目标再落实另一维目标,它们是联系在—起的,就像拿一个立方体,不可能只拿起“高”而不拿起“长和宽”—样。

首先是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为根本,该目标主要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三个子目标。

其次,是以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为基础:理解必要的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再次,以过程与方法的探究为途径。本目标的描述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描述:学习的知识内容(研究课题的内容、实践活动的内容)学习过程的方式、能力发展的内容。强调让学生参与到某具体过程之中,体验该过程与方法,并通过体验感悟其意义,使学生对过程的参与和方法的运用内化到自己的意识当中,

2 其实质是要发展学生的能力。例如,多媒体作品、网站都可以看作是一种面向不同需求的系统,因此,创作作品、建设网站,都要依据系统的思想和软件工程方法进行工作,即从规划开始,经过设计、制作,以测试、评价结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尽管所要求完成的多媒体作品或主题网站在规模和功能上都不能同大型的信息系统相比,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作为一个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其阶段性、方法性和创造需求与大型系统是一致的。因此,在教学或学习中,应突出规划、设计、制作三阶段,学生应能够清晰体验不同阶段所必须做的工作,每项工作对整个问题的解决所具有的意义与价值,以及工作质量对最终结果的影响。进而体会到,要有效解决问题,思想、方法与技术同样重要,有时甚至更重要。

7.因为家庭背景和地区教育水平的差异,课堂中如何对待起点不齐的学生?

学生的差异除了上述原因外,还包括了学习能力、学习智力、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技能等各方面的差异。所以,学生的差异是自然存在的,我们要做的是:精心设计课堂,在确保基本的教学目标达成的基础上,实行分层教学,在这些差异中找到平衡点,使每个学生都能进步、都能有所收获。分层次教学可包括:教学目标可分成基本目标、进阶目标、高级目标。布置分层次的多样性的综合练习和作业。评价时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手段等等。

8.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对学生的作品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环节,你认为如何实施,要注意哪些问题?

作品评价法,简单说就是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软件)创作一个作品,教师再根据作品对学生的认知、技能和情感等方面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首先,作品评价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好的作品评价体系能够对教学过程进行适时的调整和控制,使之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作品评价中,我认为有一个重要的标准,那就是不仅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我们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而每个学生的起点、能力等都不一样。如果单纯地强调完成作品的优秀与否,就容易挫败部分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所以,关于作品评价,我认为,首先要建立合理的分层的评价体系,即在完成基本的操作和技能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和评价。再次,应该运用灵活的自评、小组互评或班内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结合。尝试评价的多元参与。

但是,如何让作品评价更科学合理,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说真的我在这方面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学习,暂时还没有什么实际的经验可谈。

9.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而好的情境导入能够最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请结合你的信息技术教学实际,谈谈你对创设情境导入运用的策略和技巧。

情境要有连续性,最好不要用互不相干的情境应用于各个小任务,这样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培养学生处理综合问题的能力。

情境的创设应简单而实用,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如:文章的编辑一课,可以采用两篇文章比较,让学生分析哪一篇更好、为什么好,进而教学生如何让文章更漂亮。导趣要真实可信。

情境的创设要适合儿童生活经验,不切实际的情境使学生养成了说假话的习惯,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

10.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热爱游戏,在机房中想方设法玩游戏,导致许多教师的教学不能顺利实施,学生为什么喜欢玩游戏?如何正确对待?

玩游戏的原因分析:1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重视程度不够。2学生本身的特点与游戏本身的吸引力相符。3学生的起点参差不齐。4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玩游戏的对策:1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视程度.2转移学生玩游戏的兴趣。3根据学生特点采取不同教学手段,包括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层次的任务;采用小组合作共同完

3 成任务的方式;请学生当“小老师”;充分利用游戏的优势,将游戏引入教学中等等。4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关键:了解学生,认真备课;加强教学反思。

11.开学初,若询问100名学生:“你喜欢计算机和网络吗?”会有99人说“喜欢!”但经过一段时间信息技术教学后,作出肯定回答的学生可能越来越少,请分析这种情况导致的原因,并说说解决的对策。

首先,是否真的存在开学初问学生99%喜欢计算机和网络而在经过一段教学后,做出肯定回答的学生越来越少的问题呢?不管是小朋友还是大人,我相信,没有不喜欢计算机和网络的。如果说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不但没有增加对计算机和网络的认识,能够更自如地运用计算机和网络为自己的生活、学习、娱乐服务,却不喜欢计算机和网络了,那么,这个老师真的要好好反省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了。

越学习信息技术的课程纲要,越发现要真正地实现纲要中提出的“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生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了巨大的挑战。

我只能说,我不断努力和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向这个终极目标无限接近的过程。

12.信息技术教材的每个单元、每节课都会涉及到各种各样的案例,谈谈你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对待这些案例的?

这里所说的案例,我的理解是指每课每单元中的例子。另起炉灶还是照本宣科,其实还是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的。

怎样的案例才是一个好案例呢?我认为第一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是好的案例要以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为本;将方法和思想融入过程之中;将理念和价值包含其中。这样才能真正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第三是最好能够针对整个单元或整学期的学习做一个项目式的综合案例,让学生体会规划、设计、制作、完善和发布分享的完整信息处理过程,这样的案例要比零散的例子更能锻炼学生的能力。

如果课本已经提供了很好的案例,那么老师就可以直接使用课本的例子进行讲解;如果课本只提供了一般性要求的例子,那么就需要对课本重新进行整合设计。

13.在教学中常遇到一些“电脑高手”,他们对计算机兴趣特别高,接触计算机早,水平高,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待这些学生?

从目前接触到的学生来说,个别学生可能在某些计算机操作方面比较熟练,如有些孩子打字很快,有些孩子电脑游戏玩的很溜。也有一些喜欢研究如何当黑客破解电脑的保护等等。但都是某些方面比较突出。但尚未碰到真正对课本教学内容非常熟练的孩子,所以,千万不能因为孩子某些方面熟练一些就放松要求。

在个别学生对课本内容比较熟练的阶段,我们可以作一些适当的安排。

我一般是这样处理的,一是练习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孩子体验如何精益求精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二是完成任务后作为老师的小帮手,辅导其他学生的学习。三是让学生自学特别有兴趣的内容,老师在课后给予辅导和提点,课堂上完成自己任务后可以继续设计制作自己的作品。

14.“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如何避免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将“自主学习”演变成“自由学习”、甚至“放羊式学习”?

自主学习的定义: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因为我自己对自主学习的尝试是小步走小心试的,我只能谈谈我自己的一些做法。目前我开展过的,都是技能自主学习的课。

通常我会把自主学习课放在学生已经对某单元操作技能比较熟悉之后,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通过阅读课本或教学网页,完成预设的层层推进的任务。达到综合运用技能,或学习运用老师在课堂上没介绍的技能的学习目标。同时也训练学生阅读课本与自学的能力。

在我自己的实践中,第一时间的选择很重要,如果学生完全对学习的内容没有认识,要开展自主学习

4 容易流于放羊。第二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学能力、阅读能力对人生发展与终生学习的重要性,只有学生明白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后,他们才可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克服惰性,自觉完成学习的任务。第三要精心设计课堂,让学生能够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探索尝试,并能有所收获。要注意学生差异,任务设计要多样并分层次,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喜悦。最后,最重要的就是教师的积极调控,教师要随时观察课堂实际情况,做出有效的引导和推进,并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自学情况。

不管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还是探究学习,都需要老师的潜心研究和精心设计,才能确保学生在学习探索的过程真正有所收获。

15.“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但信息技术教学中常常变成“合作游戏”或者组长一人学习,谈谈怎样做才不流于形式呢?

刚好上半年在听了全市公开课后有相关的体会记录,直接复制到这里好了。

我对小组合作学习一直很有兴趣,但没有开展这方面尝试,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还没找出评价每个学生参与情况的有效方法。我看过、了解过很多以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开展的课堂,但是,我觉得,都没有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而如果不能便捷客观地跟踪学生在小组中参与情况的话,其实,就很容易形成部分学生的依赖性和惰性,从而丧失了小组合作学习最根本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的团队精神。导致这种学习模式的实际失败。

在昨天的课堂上,学习平台的支持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通过讨论组、在线提交学案、作业作品展示等功能,老师能够及时发现每位学生的参与情况并进行恰当的引导。避免了过往小组合作学习无法监控每个学生是否有真正积极参与到团队合作之中去,小组合作学习不再流于形式。

在转变教与学方式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高效地进行自主学习,“有效的问题设计”非常重要。这节课的另一个亮点就是问题的设计,三个问题逐渐深入,从理论的研究到实际的安全处理方法再到复杂问题的处理,学生能够在自己阅读课本、查找资料、参与讨论、提炼观点、发表意见的过程中,进行了自主合作学习,体验了集体的智慧、锻炼了发表自已声音的能力。如果能够坚持一直这样下去,对学生素质的提升真是利莫大焉!

16.操作失误是计算机操作中不可避免的,在教学中几乎每堂课都能见到学生犯各种各样的操作错误,你在教学中是如何对待学生的操作失误的?

5 17.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教材中内容一节课上不完,请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请谈谈如何处理这种情况?

18.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重要的一环,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在常规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是做得最多的教学活动。

就在一年半前,我都还是一个没有很认真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的教师。这并不说明我的教学很成功,恰恰相反,由于没有教学反思,没有抓住教学中的细节进行分析,没有突破这些教学的盲区。今天我回头去看当时的教学资料,都会为自己的马虎随意不科学而羞愧。

当然现在的我仍然谈不上对教学有什么心得,但是,自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记录,并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后,我觉得自己对教学的把握是更自信了。所以,教学反思应该是一个贯彻整个教学生涯的日常事物。一定要长期坚持对自己的日常教学进行记录,学生、课堂、作业、教育阅读„„只要是有价值的、有疑问的,都记录下来,并对当时的困惑和疑难进行分析,尝试可能的解决方案。滴水穿石,积水成渊,必然能够在教学上不断的进步。

19.现在很多学生照着书会做,离开书就什么都不会,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有哪些?在教学中有哪些措施避免这一现象?

“照着书会操作,离开书什么都不会”,其实起码应该肯定其中的一点,就是学生已经学会了在阅读中自学。我自己碰到的实际情况更让人担心,学生根本不想看书,也不想通过自己的阅读找到技能操作的方法,只想着看老师操作演示完后,他们就跟着模仿了事。没有获得阅读与自学这两个重要的能力,如何应对这个瞬息万变的数字化社会?

回到本问题上,如果离开书就不会,那么很有可能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或教学方向有问题。教师能做的就是,必须始终围绕着培养学生综合信息素养的目标,进行教学设计。举个例子,在多媒体技术这个模块中,书本中的例子也许是分散的互相之前没有联系的例子,那么,老师如果完全按课本布置作业,那可能就会出现“照着书会操作,离开书什么都不会”的情况。如果教师让学生完成一个完整作品的创作。技能

6 的学习融合在体验完整的规划过程中。那么,即使不会做了,学生也会更积极想办法找答案解决实际碰到的问题。

写完上面的这些话后,我忽然发现,其实出题者是有自己的预设答案的,哪些原因造成这一现象?哪些措施避免这一现象?这些微妙的语言都说明了答案并非是开放性的。所以,如果是高考作文,我觉得我的回答未必能够及格。我也很想知道,标准答案是如何的。

我其实想说的是,“照着书会操作,离开书什么都不会”可能是个伪命题。“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会阅读会自学的孩子,其实不会离开书就不懂操作了。老师真正需要重视的是,自己的课堂能否为培养孩子的综合信息素养服务。

20.新课程改革要求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让学生尽快动手和多动手操作,但我们观察到有些信息技术教室很少能做到这点,基本还是以教师讲解、演示为主,请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其解决对策。

这个问题也是我在苦恼的问题,我正在学习从“讲”到“不讲”的过程,希望能够从“教师讲解、演示为主”转换到“学生上机时间超过70%”的目标。

对于教师来说,要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是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的,自己本身有没有意识到怎样精彩的教学,都替代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为什么明知道自主合作学习好,还继续以讲授为主呢,我本人的困境如下:

我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搭建一个合适的数字化教与学平台去使用,而我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如果没有一个高效准确的评估机制,评估教师的导学是否合理,学生的参与情况如何,那合作、自学都将流于形式。而备课、教学、作业等教学活动只是我繁杂的信息技术工作的其中一部分,电脑软硬件维修维护、网络维修维护等等都是我的工作,好不容易搭建了魔灯,发现问题很多,而时间,一转眼就到期末了。如果能够区域性提供给教师这样一个平台,该多好呀。

第二个问题,教师的导学是非常重要的,如何设计出符合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真正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苹果”的导学方案;怎样的检测题,才能发现学生学习中的困难。都需要我的更多的阅读和学习。当然,我想这个也是要在实践中慢慢摸索的。

所以,因为上面的两个方面我都还没有开始探索,所以,我也没有具体的解决对策。开展有效的自主合作学习,才是最终的解决之道。

22.常见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问答:“今天我们学习XX内容好不好?”“好”;“XX同学的作品漂亮吗?”“漂亮””。提问是教学基本功之一,提问的目的有哪些?提问哪些学生?如果学生回答与你期望的答案不同甚至相反,你将如何处理?题目中展示的教师提问合适吗?

提问的目的在于:

1、唤起学生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路,引发学生思考,吸引学生注意力,是启发式教学重要手段;

2、 反馈学生的学知等情况从而使教师获取学生的信息;

3、启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注意。让学生投入学习中;提问的对象应该包括全体学生,不同层次学生要有不同问题,从而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学生回答的问题与教师期望有距离是很正常的,如果每个学生回答的与教师期望的答案一致,那问题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当出现了这种现象之后,教师更能了解自己课堂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做出修改,对不同答案的回答,教师要分析其原因,如果是不同方式的考虑,应该给予鼓励,如果是回答不对的,分析为什么会错,再作修改。

提问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有些提问,是为了方便组织教学,这样的问题一般相对简单,又能及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一般只需要回答“好”之类。这样的提问是允许出现的,但不宜过多,一堂课下来也就一两次,因这是为了组织教学,不能视之无效提问。提问的第二类,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来领会教师的意图,在教师的引领下,激活思维的过程,这样的问题一般是开放性问题,站不同学生的视角,他们有不同的思考面,或思考内容,这要的提问,往往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让思维的火花互相碰撞。第三类提问是总结性的提问,如“你今天有哪些收获”,这是对课堂的归纳、整理。一般用在快要下课时。

7 23.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有哪几种课型?试结合一种课型举例说明其特点和教学策略。

1、示范教学课

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在一个可控制的网络环境里,通常有“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教师启动“广播教学”功能,所有学生计算机的显示内容与教师计算机显示的内容完全一样。教师说:“请同学们注意,现在开始上课了„„”,然后教师演示要教授的内容,如“单击[开始]/[程序]„„”。最后关闭“广播教学”,学生进行模仿练习。有些信息技术教材里还包含“跟我学”、“跟我做”等内容,学生按照教材的描述一步一步地操作。这就是示范教学法。

这种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是一种重要且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其应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指操作姿势的示范,如操作计算机的坐姿、操作键盘的指法和操作鼠标的指法;另一方面是指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的示范,如讲Windows操作基础时,讲文件夹的创建,其操作步骤为:(1)进入到指定位置;(2)单击鼠标右键,选文件——新建——文件夹;(3)转换输入法;(4)把鼠标移到“新建文件夹”,点右键,选重命名;(5)输入文件夹的名字;(6)确定。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投影仪或网络教学系统进行一步一步地演示。这种教学法能够很直观地让学生从教师的示范操作中学到操作方法,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对于这种教学方法,学校在计算机房的投入较大,必须要有一套能够进行演示的教学系统,其中包括计算机投影仪,网络教学系统,较大尺寸的电视机,带TV输出的计算机等。

适当地运用示范法是必要的,我们也应看到过多地采用示范法则会使学生陷入被动学习的困境,对教师产生严重的依赖性,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示范法总是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使用,仅采用示范法教学的情况是很少的。

2、讲解法教学课

近年来,由于反对灌输、提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呼声日渐高涨,因此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遭受无情批评的环境下,教师运用讲解法教学似乎成了一件冒险的事,人们很容易将讲解与灌输联系起来。尽管讲解本身并不是灌输,但教师们在面对讲解法时变得小心翼翼了。幸运的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仍然存在大量成功运用讲解法教学的案例。

讲解法是教师向学生陈述事实、概念和原理,或描绘事物的现象及其发展过程等,通过讲述和解释促进学生理解有关教学内容,达到学习的目的。人们容易将讲解法与灌输混淆起来,实际上,在教学中,讲解法是最经常采用的方法。除了完全的自学之外,教师对学生的指导都离不开讲解。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讲解法出现一些问题并不能说明讲解法本身不好,而是教师没有正确地讲解。奥苏伯尔将讲解法与“有意义学习”联系起来,并对讲解法加以改进,为我们重新认识“讲解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1)讲解法要点。创设情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在正式讲解前,要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学习兴趣。例如,进行简短的复习、提出激发好奇心的问题以及进行某种演示等。

(2)讲解的技巧。通过陈述定义、比较、类比、举例等多种方法进行有效的解释,要将讲解的内容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以文字、图片、图表、动画、音像资料、数字媒体等多种形式呈现教学信息,促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3)保持学生注意。在讲解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通过提问等师生交互作用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理解教学内容,保持注意力。呈现材料时,要提示学生所要注意的对象。 (4)进行总结。须对所讲内容的要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理解各要点间的关系。

3、探索式教学课

探索式教学法就是针对某一特殊的教学内容,教师先进行简单提示或不作讲解,只是给学生一个任务,然后让其自己完成,即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探索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应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好引路人和鼓手两个角色,多鼓励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多去给学生创造一些让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条件,多去启发后进生,引导后进生的思路,使所有学生探索过程顺利地进行下去。例如,在进行用自选图形画图的教学时,上课时就告诉学生自选图形在什么地方:选择菜单上的插入——图片——自选图形,然后找出一幅自选图形,让学生去用自选图形画图。画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1)怎样用自选图形画出图形来;(2)改变自选图形的大小;(3)移动自选图形的位置;(4)给自选图形填色;(5)在自选图形上写字;(6)改变自选图形的形式和方向。探索式教学多用于趣味性强,既有一定的难度,而难度又不是很大的教学内容。当然,在教学时所用的时间较多,但能培养学

8 生的探索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主动求知,活跃课堂,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学习,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是一种值得研究和推广的教学方法。

4、讨论式教学课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采用讨论的情况是很多的。

由于某种原因,讨论法在一段时间里沉寂了,直至近来对教育提出深刻的反思与批判,讨论法才又重新浮出水面,受到人们的关注。

小学信息技术与课堂范文第3篇

2、融合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思考分析

3、巧用信息技术为小学语文文本“补白”

4、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有效融合

5、浅谈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融合的理解与认知

6、小学语文课堂与信息技术融合构建高效课堂的方法研究

7、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低段语文课堂教学融合的探索

8、网络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堂的融合分析

9、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优化整合

10、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整合的几个“度”

11、山区学校语文课堂改革与信息技术整合实践

12、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与模式的探索

13、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14、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融合

15、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应用中的“柳暗花明”

16、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

17、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研究

18、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有效整合

19、探索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整合

20、谈语文课堂的创新与信息技术

21、信息技术对语文课堂的重构

22、浅析小学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下的教学方式

23、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融合之核心素养的培养

24、教育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25、运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26、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27、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整合策略之我见

28、信息技术促进语文课堂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研究

29、高三语文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30、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整合

31、基于信息技术的语文课堂“教学做合一”刍探

32、信息技术与中职语文课堂戏剧教学有效整合的方法与实践

33、关于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思考

34、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

35、语文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36、浅析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

37、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38、信息技术手段与语文课堂

39、小学语文课堂与信息技术整合

40、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有效整合

41、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实践策略分析

42、小学语文因信息技术“大放异彩”

43、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层次融合研究

44、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融合的探索与思考

45、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中提升语文学习力

46、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堂

47、“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策略

48、利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探索与实践

49、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

小学信息技术与课堂范文第4篇

摘   要:小学数学涉及到很多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如数学公式、概念、图像等。而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象思维阶段,虽然正向着抽象思维的方向发展,但仍旧无法理解这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时妥善运用信息技术,增加数学课堂的趣味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导入课程;教学难点

在小学数学的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导入新知识,帮助学生突破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搭建课后交流平台,开展分层教学,实现教学的生活化,使学生能真正融入到数学课堂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实现其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的同步提升。

一、利用信息技术导入课程

一个有趣的课堂导入环节,能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分散的注意力,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后续开展的教学活动也会更加顺畅[1]。在课堂导入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内容,借助视频、文字、图片、超媒体链接、动画等形式,通过游戏导入、竞赛导入、直接导入以及生活导入等方式,增加导入环节的新颖性、趣味性以及启发性。利用这样的课堂导入方式,能给学生的多个感官带来较大刺激,还能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与活泼,促使全体学生能全身心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

例如,在复习简易方程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生性爱玩这一特点,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有关平衡的动画,使学生能通过天平动画、游戏懂得平衡的规律。之后,教师就要提出问题:既然平衡了,那么等式两边是否可以进行变换呢?变换后是否还是平等的?利用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再引出该节课的新知识,即方程就是等式,学生要学会运用等式来解方程。通过这样的方式,能使数学课堂更具有吸引力,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借助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

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音乐、图片、动画、视频等元素融合起来,组合成趣味化的多媒体课件,将一些规律、定理、公式、概念的形成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更快、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在播放视频、图片以及动画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运用缩小、放大、渐变、慢放、快进以及旋转等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水知识。

例如,在教学有关圆柱表面积的内容是,其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圆柱的面积算公式。要想帮助学生更好地克服这些嫩点,就需要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圆柱的模型,并在分解、旋转的过程中,使学生全面了解圆柱,了解其底面是圆形,侧面是四边形,进而掌握其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运用信息技术搭建课后交流平台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课后环节属于延伸[2]。在课后搭建出一个交流平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反馈自己的问题,同时还能使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微信群、QQ群、人人通等搭建出一个实时交流的平台。在此平台上,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个练习库和资源库,学生可以随时下载自己需要的资料,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所创设的练习库需要保证层次分明、内容丰富,并且要具有多样化的形式。教师可以将练习题设置为三个等级,分别是A级,所有的学生都需要完成并且牢牢掌握其中的数学知识;B级,80%的学生需要顺利完成;C级,优等生可以选择性练习。

例如,在教学完圆锥体积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在交流平台上为学生准备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同时还需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和支持,运用网络服务器了解学生的练习成绩、进程以及所用时间。此外,教师还可以在交流平台上创设专题研究活动,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自由组成小组,在网上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分享自己的研究体会。

此外,教师还需要借助网络开发更多的课程资源,充足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差异性为其提供不同类型的学习资料。教师还需要收集学生的建议和想法,结合学生反馈回的信息适当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

四、通过信息技术开展分层教学

在当前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标准的影响下,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了解并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因此,教师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科学地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等级,为其准备不同的课堂练习,促使全体学生都能在数学课堂中有所发展和提高。例如,在复习有关负数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准备不同难度和层次的练习题。针对学困生来说,需要学会判断正负数,了解正负数的读法。教师可以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创设有趣的课堂活动,使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掌握这部分知识;针对优等生来说,教师需要为其准备好这样的练习题:超市的账本上记录着最近的收入情况,一个商品的成本為30元,其标识的价格为70元,那么在卖出后可以记为+40元;一个成本的价格为100元,但是卖出的价格为75元,那么需要怎么记录呢?通过这样的练习题,锻炼优等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其能更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

五、采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生活化

在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影子,而数学也能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3]。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来分析和看待数学问题。例如,在复习有关图形旋转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观看芭蕾舞演员在舞台上优雅旋转的视频;也可以为学生展示旋转物品的图片;还可以与学生一起研究用于军事与科研的陀螺仪;带领学生一起欣赏曼谷拜约克的旋转观景台,还可以与学生一起了解龙卷风、水漩涡等一些自然现象的视频。网络上有很多与生活、数学相关的视频和素材,教师要学会利用这些素材,打造出一个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数学课堂,拉近学生与生活、数学之间的距离,使其能透过生活中的现象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六、结语

总而言之,面对新形势,数学教师需要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学会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展开教学,借助信息技术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使其逐渐突破教学难点和重点,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激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切实提高数学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薛文涛.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J].才智,2019(24):50.

[2]王梅英.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5):167.

[3]董珊珊.探析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08):111-112.

小学信息技术与课堂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在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当下,信息技术也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信息技术走进课堂教学,为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全民关注教育,教育更要面向生活,为社会生产服务。信息技术走进课堂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开辟了课堂教学的新形式,这对促进我国教育教学的发展有重大意义。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任何信息技术都需要合理使用,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教学模式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4.010

为了充分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校应该鼓励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之走进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受到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课本安排、教学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小学语文课堂必须要有趣、生动。通过对过去几十年来教学经验的总结,教师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严重的问题。例如,课堂主体不够明确、教学方式死板、教学效果不明显等。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为课堂服务、为教学服务,是促进课堂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径。

一、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理由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中,人们的工作、学习都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课堂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信息技术自身的优势

信息技术最主要的优势就是能及时、敏捷地获取信息。在互联网时代,一条消息可以在几秒钟内传播到各个与互联网相关的设备里,人们总能获取第一手的信息。也正是基于这一特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及时获取新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无论是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还是课后复习,都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查找资料。当学生遇到不会的问题时,通过信息技术的搜寻可以找到相关问题的答案,甚至还会出现一些名校教师的讲解。从这个方面来看,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对于课堂体制来说,信息技术的出现使课堂管理体制更加开放化、规范化、民主化。互联网是一个信息集聚地,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固定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教学更加开放。其次,通过信息技术给每一位学生建立电子档案,进行编号,方便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小学生比较多,教师不可能牢牢记住每一位学生的姓名,常常因为在课堂提问环节不能正确叫出学生的姓名而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而对学生进行编号,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通过叫编号的形式提问,就会避免叫错学生名字而影响教学活动。这种方式使得课堂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方便教师对学生听课情况的检查。

从课堂活动的组织形式来说,信息技术的出现使课堂活动更加丰富,同时,也可以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与创新精神。例如,教师在开展语文朗诵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信息设备进行配音,使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中体会文本中包含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利用多媒体设备上课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师完成教学目标。

从课堂测评方式来说,信息技术的出现打破了常规利用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学习状况的模式。通过信息技术走进课堂,测评的方式不再仅局限于期末的成绩考核,更加注重对学生过程性和创造性的测评,形成了全面性测评体系,对培养全面性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堂教学的弊端

1.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模式单一是大多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一般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授课,第一课时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简单的字词与句子,在布置作业时,第一课时主要以字词和基础的知识为主。在第二课时,教师带领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课本的基本内容,同时通过阅读练习加强对课文内容的巩固。这两个课时的教学看起来是符合常规的,但是这种常规又限制了学生发挥能动性。学生也是具有独立思考的个体,固定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主动性受到了限制。从学生发展的长期性来看,这种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2.学习氛围不强。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营造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在大多数小学语文课堂里,受到教学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语文课堂缺少一定的文化氛围。在对小学生进行授课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安排上课内容。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对外界环境充满兴趣与好奇心,另外一方面却又害怕交流。大多数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一味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案讲课,会使课堂变得死气沉沉。忽视了小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对于事物的观点与大人不同的特点。教师常常忽视学生的问题,严重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这个整体环境里,一名学生的情绪可能会影响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学习积极性不高也是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学生缺少主动性。在大多数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都占据着重要的核心地位,因此,学生的主动性会受到严格的限制。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师总是利用各种方式盡可能地传授更多的知识给学生,对于学生掌握的内容,教师可能没有时间去关注,只能通过课后的练习来考查。一个正常的课堂不应该仅仅只有教师,还应该有学生的参与。新的教育改革内容中明确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著名的教育学家史宁中教授说过,“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构建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必须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自身的特点,主动去探究,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同时,教师也要做好引导工作。

二、利用信息技术转变课堂教学模式

(一)启发思维,调动参与

在对小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遵守启发性的原则。所谓的启发性原则就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设计相关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教师主要起抛砖引玉的作用,重点是教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去探究问题。例如,讲授五年级课文《钓鱼的启示》,教师在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时,可以立足故事的整体进行总结,在教师总结之后提出“从父亲的角度来看,你们认为文中这位父亲的做法对不对?”“同样的,当你们是文中的主人公时,你们又会怎样?”“通过这件事,该如何评价父亲对儿子的教育方式?”等问题。通过分别研究课文中的人物,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同时也是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分析问题的重要途径,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运转。

(二)营造氛围,发挥主动性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课堂氛围的创建要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小学三年级以下的学生对视觉、听觉的冲击比较敏感,因此,在上课的过程中,必须要善于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授课,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例如,在《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里,仅仅熟悉课本上的图片是不够的,教师不仅要为学生补充更多颜色丰富的图片,还应该播放音频,调动学生多感官共同参与。通过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可以使学生全面感知图片上的内容,集中精力听课和学习。在播放完音频之后,教师可以播放事先搜集好的课本里没有提到的植物图片,通过让学生观察这些图片来模仿课本的结构续写。通过启发学生写作,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创造性,也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构建知识,合作探究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不仅承担着教学的任务,还应帮助学生搭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将知识联系起来,思维导图就是一种特殊的方式。但是,由于思维导图具有概括性,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多,利用投影播放是比较方便的。教师在上课时应该提前播放思维导图,让学生提前适应教师的讲课思路。由于思维导图有不同的方式,教师可以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让学生进行分组,选择想要表达的方式或者熟悉的方式进行绘画,最后一阶段内容的填充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完成。这也是培养学生进行合作探索的方式,这种方式应该以小学高年级的教学为主。

三、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模式需要注意的几点内容

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模式首先需要教师转变思路,要采用新的方式讲课。教师必须对信息技术有正确的认识。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授课绝不是对信息技术产生依赖。一些教师为了节省时间直接利用互联网中的教学视频进行授课是不正确的,必须正确使用信息技术。一些教师过度利用互联网组织教学活动也是不可取的。总之,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原则。最后,为了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必须熟悉信息技術的使用。只有熟悉了信息技术的使用才能使之充分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技术在为教学服务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各种问题,但这些问题都不是长久的问题。通过国家、学校、教师的努力,信息技术一定能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推动力,推动学生的发展。这也提醒每一位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授课的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使用,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的教学模式应该有所区别,而不是一直采取一种模式从事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授课,图片和音频的搭配效果会更好。

参考文献:

[1]龚明菊.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J].学周刊,2019(28).

[2]官职业,周立,谭宗芹,张黎,汪峰.论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自主——探究——合作”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9).

小学信息技术与课堂范文第6篇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各个学校已经配备了计算机网络教室和多媒体教室,这些装备给学校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生机与活力,也为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插上了信息技术的翅膀,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1.信息课堂给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

在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情景,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教师利用课件播放了一段“猪八戒吃西瓜”的动画故事,先把一西瓜平均分成4份,让猪八戒取1份,但猪八戒不要,他觉得拿1份太少了;又把西瓜平均分成8份,猪八戒还是不要;最后,把西瓜平均分成12份,这一次猪八戒开心的拿了3份。啊·····学生大笑了。老师问:猪八戒现在为什么这样开心?……像这样,播放一段精彩的故事,引入课题,就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注意力,而且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吸引着,轻松愉快,过渡自然,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2.恰当应用,使知识化难为易,形象、具体。

信息技术进入数学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情并茂的特点,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

利用信息技术的这些特点可以解决传统课堂难以处理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鲜明、充分、形象的视觉直观印象,为教师解决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新课程标准》指出:“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具有模拟性,且可生动真观地展示原来无法直接展示的东西,一个好的课件,其窗口所承载的声、像、图、文信息是一种艺术美,会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在美的氛围中,情绪高涨地学习,生动、活泼、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例如,在教授“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这一部分时,由于正方体、长方体包括了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这时可以让学生在电脑上进行长方体、正方体的拆解和拼凑游戏,并将游戏活动设置为“面”、“棱”、“顶点”三道认识的关卡,不同的关卡对应不同的认知操作,在学生进行游戏时电脑会根据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判断。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分组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之间展开竞争,这种方式不仅学生亲自动手尝试了所学内容的实践过程,另外更是会加深学生的正方体、长方体的认识和了解。

3.信息技术结合教学重点、难点处应用。

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应用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的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情并茂的特点。所以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参与,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在讲解《圆的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这一重难点,我从网上下载了有关“圆的面积”的课件,利用课件形象生动的剪、拼动画,把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共16份,然后通过动画把这两部分交错拼好,这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学生从视觉上体会到把一个圆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的过程,再让学生自己亲手剪拼,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引导学生观察,怎样才能使这个圆转化成最近似的长方形?然后再以剪拼动画32份、64份……形像生动的活动过程展现眼前。再问学生还发现了什么?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什么有关?从而导出求圆的面积公式,使得这课的重难点轻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又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时,先让学生猜测,自己动手摆学具,教师再借助教学媒体充分展示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突出公式推导的要点。先出示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摆,看一共可摆几个,面积就是几平方厘米。重点是一共摆几个,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一个、一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依次没长边摆满,共摆5个,与长的厘米数一致;再沿宽边摆了3行。通过动态演示让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在这课的教学中,教学媒体以它得天独厚的动态演示画面使学生生动、形象地理解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并使学生利用己有的知识、能力和方法去探索获取新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既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突破了难点,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提高了教育质量。

4.通过互动营造激励的学习氛围将数学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可以通过对网络信息环境的利用,教学情境的创设进行课堂智力上的激励。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对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然后想出解决的办法,并在这一过程中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通过这种自主与平等、激励学习环境的营造,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激发并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发现和探素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去。

例如,教师在教授“圆的认识”這一知识点时,可以先通过汽车、火车、自行车以及飞机等轮子的展示,让学生认识一个基本的现实,然后再将这些轮子换位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等形状并同时向学生提问“可以不可以将之前的飞机、汽车、火车、自行车的轮子换成其他形状呢?”在教师这样的引导和启发之下,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动机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激励并积极投入到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对圆的认识自然会有很大、很深刻的进步。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能够将数学教学由课内拓展延伸到课外,使教育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适应终身教育的需要,符合个性教育的方向。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知识经济日趋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巨大威力。

上一篇:小学语文高年段课标范文下一篇:小学新生入学欢迎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