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育论文范文

2023-09-16

书法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米芾 书学思想 主流性

“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明尚态”,每个时代的书法艺术都会留下时代的印记,就北宋书法的主体特征而言,尚意书风是主流,也是宋代书法在书法史中的标志。尚意书风及其思想的主旨是对人的主体精神的张扬,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黄庭坚、米芾三家,他们以意为书、以韵为美,在尚意书风中引领潮流,他们的书学思想也影响到了北宋的中后期及整个南宋时期。

虽然同为宋代尚意书风的领军人物,但米芾的书学思想却与苏轼、黄庭坚以及同时代的人有着明显的区别。从社会文化生活角度来考察,苏、黄等人站在了主流一面,而米芾却有些不合时流;从书法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角度来考察,米芾的书学思想有其符合规律性,但书法毕竟是文化的产物,不能脱离时代和文化而孤立地存在着。

一 北宋以儒家思想为内核的主流书学思想

在文人化的宋代社会,兼容了道、佛的儒家思想是当时社会的正统文化思想,以儒家美学思想为核心的宋代文艺思想,构成了宋代书学思想的主流。

1 书法批评的“论述及人”与“书卷气”

“论述及人”。“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书之“传”与“不传”关键决定于书家的品德,欧阳修在书法批评中很早就开始关注书品与人品关系问题。苏轼、黄庭坚基本继承了欧阳修的书法批评思想,苏轼认为“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即如是。

“书卷气”。黄庭坚的书法批评十分强调书家的学问与修养问题,《跋东坡书远景楼赋后》“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芋芋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书卷气”指向的是书家的学问修养和精神气格,与此同时,还指向书家的胸次。黄庭坚《书缯卷后》 “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

很显然,“论书及人”“书卷气”的思想根源在儒家,批评的内容已经撇开了具体的书写技巧,而指向书家的品德和学养。这两种批评方式在书法史中都已演化成为书法批评的传统方式。

2 北宋书学的思想方法表现为儒、释、道互释模式

宋代的文化政策比较宽松,儒、道、释思想都能得到充分地发展的空间,在思想方法上、在对待人生和解释世界的方式上,具有儒、释、道互释的特点,所以,宋代论书或崇尚道家的自然,或运用禅家的比喻,或尊崇儒家的正脉,亦或兼容之,都随各自的人生境遇、志趣爱好而为之。

北宋的主流书学思想在理论上可导源于欧阳修,在对待书法的态度上,欧阳修提倡“学书为乐”,在书法的批评问题上,欧阳修主张“评述及人”,两种主张在思想上一个比较贴近佛家和道家思想,另一个则是对儒家艺术观的继承与发扬。应该说,宋代书学思想“进儒退道,日用为禅”的构建模式始自欧阳修。欧阳修的书学思想表现为儒道结合模式,倡导修身与闲适;苏轼与乃师欧阳修类似,儒道并用,追求平淡与超然;黄庭坚则内儒外禅,执着于士人精神和情操。北宋文人的书学思想在共同秉承儒学审美思想的框架基础上有意或无意地融入了或道家、或禅学的思想,这正体现了北宋时期儒学发展的新特点。

二 米芾书学思想非主流性的表现

米芾的书学虽然深受苏、黄二家的影响,但还没有真正形成缜密的、成体系的思想,将其放在宋代的社会思想文化的大环境中来考察,他的书学思想是不合时流了。

1 对待书法的态度

欧阳修《六一题跋》中所说:“及宋一天下,于今百年,儒学称盛矣,唯以翰墨之妙,中间寂寥者久之。”原因是宋初文人的志向精力都在强国兴邦上面,所以,欧阳修是反对“弃百事而以学书为业”的做法的,这种观点在宋代文人士大夫中间具有代表性。而米芾有诗写道“与身俱生无术治,又染膏肓刘巨济。”他对艺术的爱好是与生俱来的。米芾所处的时代正是北宋的鼎盛时期,有条件从事纯粹的艺术活动,但是,这种对待书法的态度是为“德成而上,已成而下”的正统文人士大夫所不取的。

2 书法批评的关注点

《海岳名言》有这样一段话,“丁道护、欧、虞笔始匀,古法亡矣。柳公权师欧,不及远甚,而为丑怪恶札之祖。自柳世始有俗书。”柳公权以“心正则笔正”进行笔谏而彪炳书史,说柳书为“丑怪恶札之祖”实不是以“人”的标准来进行评判的,这与欧阳修等人截然不同。从留下来的书迹来考察,米芾对书法技法具有超一流的掌控能力,他关于书法批评的关注点也多是在技术性问题上。

3 书学思想的根源

米芾斋号为“宝晋斋”,极力追慕晋人书法之萧散、平淡之美,但黄庭坚确认为其未得晋人三昧,《跋米元章书》:“余尝评米元章书如快剑斫阵,强弩射千里,所当穿彻。书家笔势,亦穷于此。然似仲由未见孔子时风气耳。”黄庭坚批评米芾的书法情感宣泻过头了,这与宋代艺术所表现出来的“平淡美”是背道而驰了。米芾侍佛,禅宗思想对其书学思想和艺术行为影响较大。米芾抒写主观性灵,形成了自然天真的艺术风格与禅宗“直指本心”、“自由自在”的宗旨有关。

米芾的思想方法和艺术行为受儒学思想的影响是有限的。

三 米芾书学思想非主流性的成因比较复杂

1 出身“冗浊”

宋代以文人治国,文人士大夫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很高,若想取得社会认可的文人资格就得参加正规的科举考试。米芾因其母阎氏曾“侍宣仁皇后藩邸,出入禁中”,侥幸得迁,由于没有参加过正规的科举考试而被认为“出身冗浊”,屡遭诟病,在任礼部员外郎时被御史弹劾为“倾邪险怪,诡诈不情……今芾出身冗浊,冒玷兹选,无以训示四方”,“出身冗浊”一事对米芾人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应该说影响到了他的仕途、性格、处世方式,以及艺术思想和艺术行为。

仕途的失意,客观上促使米芾的生活远离政治,逐渐走向艺术。米芾具备纯粹的艺术性格,其交友唯艺不为党,新旧两党皆有结交,如蔡京、苏轼、王安石等皆可为挚友;唯艺不重德,如结交蔡京,跑官、要官;唯艺不建功,如连水军使任上顽石成瘾,荒芜政事;唯艺不顾仪,为换得《王略帖》,不惜以投江相威胁;唯艺不治学,虽有诗才,学术修养与当时文人相比相去甚远。米芾的信仰、性情、爱好既出于本性,也是出于对世俗的无奈和抗争,仕途上的失意促使他的思想更愿意接受禅学思想的影响,也使得它的日常行为趋向艺术化(“癫狂”),在艺术观念上也就很少受到经世致用的儒学思想的影响和限制。

2 缺乏士人精神

整个社会对文人的重视,大大激发了宋代文人的家国情怀、社会担当意识和历史责任感等,以儒家思想价值观为核心的士人精神因此也得以真实地建立起来。对这种士人精神的认同在书法批评中也有反映,如黄庭坚“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的议论就是如此,而这一议论也正好切中了米芾的要害。

其表现已有三。其一,乏“圣哲之学”。以知识结构来衡量,米芾不具备进入北宋标准知识分子行列的条件,有实例证明,米芾甚至连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文人士大夫行列的基本学识也不具备。其二,“胸中无道义”。在米芾身上缺乏传统封建士人所具有的那种社会担当和历史责任感,这一点他不如欧阳修、苏轼,更不如黄庭坚,在任上的荒政,显然是一种颓废的表现,除了自己的艺术和爱好,不会有任何担当和作为。其三,生活得现实。艺术生活中的米芾和现实生活中的米芾是两回事,米芾的处事原则很现实:“庖丁解牛刀,无厚入有间;以此交世故,了不见后患。”能书善鉴的米芾在新旧两党之间游刃有余,与王安石、苏轼、蔡京等人都保持着良好的个人关系,也可以为目不识丁的高后之侄群牧都督高公绘作《天马赋》,甚至可以向权臣蔡京索官。

3 艺术家的天赋秉性和志趣爱好

米芾在诗中这样评价自己对书画艺术的喜爱之情,“与身俱生无术治,又染膏肓刘巨济”,这种喜爱是与生俱来的,在这方面他也极具天分。米芾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很高,吴师道《吴礼部集》卷十八《米元晖云山图》:“书法画法,至元章、元晖而变。盖其书以放易庄,画以简代密。然于放而得妍,简而不失工,则二子之所长也。”的确,书法到了米芾这里,才算放旷起来,画法到了米芾这里,才算真正简易起来。另外,鉴藏领域米芾在北宋中后期也是一座高峰,在鉴定知识与方法方面上承晋唐下启宋元明清;在诗文方面米芾也有很深的造诣,诗文“语无蹈袭”、“奇情险句”、“清雅绝俗”。

米芾性格疏狂、行为乖张,有“衣冠唐制度,人物晋风流”之誉,故人称“米颠”。“颠”是米芾艺术化的生活形象,与其书法艺术形象相一致,米芾崇佛,以禅悦为乐,这也是禅宗强调的自由精神在米芾的日常生活和书法艺术中一种淋漓尽致的表现,实有散僧入圣的味道。

四 米芾的书学思想虽不合时流却有其合规律性

丛文俊先生在《书法史鉴》中谈到过一个观点,即书法艺术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文字的应用性决定书法艺术总是随着文化的变迁而发展;而书法作为艺术它本身也有自己的特定规律。也就是说,在书法史中考察一个具体问题时我们可以有两条线索,一是文化的,一是书法的。对待米芾的书学思想也是如此,如果站在文化发展的立场来考察,通过前面的论述得出的结论它是“非主流性”的,如果站在书法发展的立场来考察,又会得出其“合规律性”的一面,这是由艺术与文化发展的不同步性决定的。

1 书风取向的合时代性

宋人尚意书风发轫于苏轼,“吾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是一则宣言式主张,米芾则有“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与之相呼应。在创作理念上米芾追求自然天成、任性而为,在目标理念上不薄古人、大胆创新,米芾的艺术追求与苏轼是趋同的。米芾的艺术天份极高,不但接受了“尚意”理念,敏锐地把握住了书法艺术发展的时代脉搏,而且还成为“尚意”书风的主力军。

2 学书方法和艺术追求的合规律性

米芾早期学书曾有过“集古字”阶段,米芾对古代法帖的临摹可达到乱真的地步,这一点,有多个实例可以证实,如乾隆“三希堂”三希之一的王献之《中秋帖》就出自米芾之手。临习古帖是书法学习区别于其他艺术学习的特殊之处,米芾为后人作出了榜样。对古帖的临习,除了锤炼技法对书格的追求更为重要,米芾在《论草书》中说,“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对晋人书格的追慕早已被习书人证实是非常正确的。米芾“集古字”和“尚晋”应该是接受了欧阳修的“尚古”思想。

米芾生于1051年,小欧阳修44岁、小苏轼14岁、小黄庭坚6岁,在他步入北宋书坛的时候,具有宋代特点的书风、思想已然成形,如“尚古”“尚意”“书卷气”等,关于书法发展方向等问题已经不需要再去思考,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去选择性地接受就可以了。如果一定要为米芾书学思想的不合时流找一个接口的话,我们只能说米芾只是一个艺术家,甚或是天才的艺术家。

注:本文系辽宁省锦州市社会科学重点课题项目。

参考文献:

[1] 陈方既:《中国书法思想美学史》,人民美术出版社等,2009年版。

[2] 沈松勤:《北宋文人与党争》,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张俊,渤海大学院书法教授;肖鹏飞,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在读研究生)

书法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书法;城市;艺术作品;城市主题;文化建设

人们集中居住的城市,不仅是人们的生活家园,也应该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尽管在文化方向、目标追求和传统文化的现代认知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已经越来越被世人所认同。众所周知,我国目前正处在城市化建设关键时期,如何在城市化建设和新城建设进程中,把城市文化建设与现代文明、现代技术紧密结合,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让城市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相依相存,互为融入,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的艺术精髓、思想精髓和人文精神,并经过现代化的改造,转化为城市的主题文化。而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书法艺术,正如张充和先生所提出的——“是立体的中国文化”①,其与城市主题文化的交融必将赋予这座城市特殊的文化魅力。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呼唤城市主题文化

当城市化过程被全球化浪潮挟裹的同时,城市盲目发展也带来种种问题。因此打造独特的、带有民族印记的、承载传统文化特色的、镌刻民族精神的城市主题文化,就成为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化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拒绝城市化过程中“千城一面”、程式化发展的有力屏障。

(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之痛与文化缺失之殇

中国城市化的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世界少见,甚至让置身其中的我们来不及思考城市化可能带来的问题。一方面,城市建设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展开,我们创造了城市化的奇迹;另一方面,我们却为城市化垫付很大的成本和代价。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指出,基于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的、最难以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在文化全球化大背景下,面对文化的多样化、多元化发展,当务之急是保持城市文化民族化,努力建设我们的城市主题文化,培育城市核心竞争力。当前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城市历史记忆的湮失

重规划建设,轻城市文化营造。根植于传统历史地理特征的城市具有独特的城市历史记忆,而在当今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城市单纯地着眼于城市的规划和建设,简单地认为,现代化高楼大厦的堆砌就是城市化的追求目标,却忽视了城市主题文化的培育。大拆大建的开发方式,对文化遗产的野蛮破坏,造成文化空间支离破碎;在规划建设中以对自然的无限制掠夺满足发展欲望,抄袭、模仿、复制现象十分普遍,城市面貌急速走向趋同,各地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风貌正在消失,历史文脉被割裂,最终将导致城市家园历史记忆的消失。

2.城市人文精神的迷失

重外在形象,轻城市精神培育。传统文化的挖掘,现代文明体系的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都被忽视,城市缺少精神文化追求。一个城市的最终美誉度,不是体现在高楼大厦林立,而是在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结合与发展。在城市建设大开发和大建设过程中,我们往往注重城市外在形象的塑造,一味追求变新变奇,追求“高、大、洋”,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造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割裂。

3.城市文化内涵的缺失

重文化表象,轻文化内涵认同。一些城市对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理解不够透彻,对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偏差。没有把大众文化和小众文化、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互融合,整个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的目标不明确,路径不清晰,精神归属感和历史使命感体现不明朗,一些思想平庸、形式夸张、格调低下的行为方式,弥漫在城市文化生活中,消解着人们对优秀文化的理解和追求,城市文化生活出现盲动性,导致城市没有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和文化认同感。

4.城市文化多元性的冲突

重外来文化,轻本土文化。经济全球化带来文化全球化和各种文化的“冲突”,在文化全球化中,本土文化始终处于本民族与外民族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纠缠之中。全球化过程本身就隐含着一个深刻的矛盾,这个矛盾无法回避。多元文化的建立不是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杯葛,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融合与提升。同时,文化的冲突也为各种文化提供了充分表达和伸张的自由空间。一些城市没有抓住机遇,推动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交流融合,促进本土文化多元化和广泛化发展,而是一味崇洋媚外,例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上,迷信外国设计师,盲目跟风国外建筑形式与风格,忽略传统建筑文化中的精髓,制造了许多新时代的建筑“垃圾”。多元文化的建立不是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杯葛,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融合与提升。

传承本土传统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并以这样的理念和选择城市建设和发展,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普遍的文化认同感和城市归属感的缺失也许是我们的共同感受,更是我们共同的无奈。营造城市自身特色,建设独有的城市主题文化,提高市民对于所属环境的认同感迫在眉睫,这不但是我们共同的呼唤,也是提高不同城市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二)城市主题文化是城市化的必然选择

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在《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中提出了“软实力”这一概念,约瑟夫·奈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硬实力和软实力依然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

1.打造文化软实力是城市化的核心任务

如今,世界各地普遍把培养文化软实力提高到事关综合国力竞争,事关民族利益的高度加以重视。西方发达国家更是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大力实施文化扩张战略,文化输出已成为其输出价值观、意识形态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我国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不仅取决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更取决于文化软实力。

2.促进物质和精神协调发展是城市建设的目标

大到国家,小到城市、个人,都应在着力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大力发展精神文明。精神文明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同构同源,而基于国家现代化改造的要求,除了传统性、民族性和历史性,又应体现随着时代进步的现代性、创造性和发展性。逐渐强大的中国城市化过程和人的发展,需要凝聚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来面对自己,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

3.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是中国城市建设的使命与责任

城市化进程中的大拆大建及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导致传统文化的流失严重。吸取外来文化固然必要,但也不能割裂、摈弃本民族传统文化。还传统文化以其本来面目,发挥其在新时期应有的作用,是国人的共同使命。然而,要解决中国传统文化缺失的问题,就必须弥补中国的“文化断层”的现象,这将是一个长期且艰难的工程,但必须要做,否则中国的传统文化将渐渐湮灭。

城市主题文化是城市建设的不懈追求。但是,城市主题文化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并不是简单的模仿和直接的继承,它需要挖掘、整理、保护、继承、创新和发展,因为这是这个城市主题文化新活力的来源。所以,作为城市主题文化,继承为先,光大为基,创新为核,发展为大,把握文化这条主线,在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上求突破,在个性文化的塑造与弘扬上求突破,保存城市记忆,提升城市品质,塑造城市精神。

(三)书法艺术彰显城市主题文化的个性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拥有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精彩的内涵以及深邃的思想。倘若将书法融入到城市主题文化中,从书法蕴涵的美学原理、美学规律、美学构形、美学技艺出发,就能打造具有个性的城市主题文化,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带来新的生机。书法艺术不但能使城市主题文化具体化,也能使城市主题文化立体化。

1.书法美学规律与城市规划设计审美原则的内在联系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书写时必须处理好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每一个字都具有良好的结体,使点画与点画之间顾盼呼应,又因循良好的章法,使字与字之间相互因借,行与行之间布白得当,最后形成独具气韵的书法作品。一个好的城市规划能够结合其历史沿革与传统文化、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法律法规来进行总体布局;能够“意在笔先”地使用正确的“章法”来合理组织每个片区,使之具有合理而优美的结构体系;能够通过合理组织使单体建筑之间关系明晰、疏密得当、各具特色而又和谐统一。可见,汉字书法的书写原则和城市规划的设计原则在理念上是一脉相承的。无论是书法在统一的结字、章法下进行的不同书风的创作,还是合理设计建筑单体和规划区域基础上对城市气质的创造,都是中国人在同一形制下对创造力和理想的多样化追求,彰显着一种活跃却又有序的美。

2.书法艺术和城市文化的融合,为新一轮发展注入活力

传统书法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它既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字发展与应用相关联,又与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思想表达相关联,中国书法所形成的优秀传统,以历代碑帖及其书论为载体,其体系之庞大、表达之完美,不仅成为中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而且成为独树一帜的文化现象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在新时代中,笔墨必须紧随时代才能更好地弘扬和发展书法艺术。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如果融入承载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书法艺术,无论于城市还是书法,都是别开生面的有效途径。

3.书法融入城市建设,彰显文化民族特色

书法作为传统文化与城市建设的结合点,是有别于其他城市个性的最佳选择。在世界艺术之林,唯中国书法最能表现东方文明的独特性,唯中国书法最能表现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唯中国书法最能表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诗经所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书法是中国人的“注册商标”,其作为地方文化的特色,有其唯一性以及排他性,我们把握好这一“伐柯之斧”,就能使书法融入城市建设并有助于体现中国城市建设的民族特色和艺术个性,从而彰显城市文化的特色,并走向世界。

二、文化艺术与城市主题文化塑造相结合的探索实践——以书法介入为例

一座城市借助自身特色成长为一个有特色、有个性和品牌的城市,最直接的路径是根据本地区特色要素寻求和选择城市主题文化,在其主导和引领下,树立城市特色文化品牌,构建具有城市特质的主题文化体系,进而形成城市文化和城市发展互为联系、互为支撑和互促共赢的格局。

(一)艺术与城市主题文化相结合的成功案例

一个城市有了城市的主题文化才有更强的竞争能力,凡是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的国家和地区,纷纷将文化经济、文化外贸设定为战略目标,将艺术文化产业作为最重要的替代型产业,将地域、国家、民族乃至世界的文化艺术资源转化为社会经济综合效益,并当作整体建设的切入点、结合点。以下是国内外城市将艺术与城市主题文化结合打造城市品牌的成功案例。

1.“音乐之都”维也纳

“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因音乐而散发出无穷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到这座城市来寻找世界音乐大师的历史足迹和艺术回音。以音乐为契机,维也纳找到了城市发展的切入点——古典音乐。新年音乐会、规模盛大的维也纳国际文化节已经成为维也纳最响亮的城市品牌。

2.“雕塑与绘画之都”佛罗伦萨

佛罗伦萨因拥有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伟大的艺术家以及他们的绘画与雕塑艺术,被世人誉为“雕塑与绘画之都”。以此为契机,佛罗伦萨把城市主题文化渗透到城市的各个方面。这些雕塑与绘画成果不仅仅停留在一幅幅作品上,更深深地融入到整个城市的灵魂中,更使佛罗伦萨成为世界名都。

3.绍兴与书法的千年情缘

绍兴无疑是座墨色生香的城市,历史上,无数名人雅士眷顾这里,留下了许多名篇墨宝。在绍兴2500多年的建城史上,这些墨宝犹如镶嵌其中的粒粒宝石,王羲之的《兰亭序》便是其中最闪亮的瑰宝。每年的兰亭书法节作为对书圣的崇敬和书法的弘扬,已成为绍兴最为重要的节会之一和彰显城市文化的品牌活动。书法已经融入了绍兴人的生活,化作了绍兴人的气韵,书法也已经在绍兴找到了新的历史定位。

4.枫桥古镇与一首古诗的精彩

寒山寺本来只是苏州阊门外枫桥镇上的一座小寺,因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而成为一处名胜古迹,名扬天下。张继借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来抒发思乡之情,使得这首借景抒情的七绝古诗,成为后人广为流传的佳作,可谓“诗以寺传,寺以诗名”,也使枫桥镇名满天下。

5.上海世博公园——水墨山水的雅致

世博基地整体如中国传统书法折扇,缓缓从江面升起并展开,如同折扇优雅地在轻舞的微风中打开,在雅致的折扇下呈现出立体的水墨山水画,整体构成如中国的水墨山水画一般雅致的园林意境。而世博

公园是世博园区的中心绿地,传承中国书法艺术之精髓,借鉴书法艺术中“以形写意”的手法,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同时,借鉴书法艺术中的“势”,以黄浦江之“势”韵扬世博之“势”,充分发挥了与黄埔江毗邻的区位优势及生态公园的自然优势,演绎出中国园艺的精神及内涵,塑造出具有独特风格与个性的中国世博的滨江绿地,成为上海城市一张靓丽的名片。

6.“中园”——书法园林艺术的新秀

“绿色书法计划”是以自然界的常青树、河道、池塘、湖泊等为媒材,以中国汉字书法结体的神韵结合来创造气象万千的当代东方园林格局。“中园”是艺术家谷文达专门为浦江华侨城设计的公共艺术方案,是“绿色书法计划”的一部分,更是书法艺术结字的终极体现。“中园”以《谷氏简词》行书结构中的书法园林“春风”、“夏日”、“秋雨”、“冬雪”四个中心组成,称之为“阳园”;围绕中心的是以《谷氏简词》篆书结体的河流水道,以建筑和人工河道具体呈现,空灵仰天,其称之为“阴园”。此“阳园”与“阴园”的内涵取之于中国的阴阳五行的学说,汉字使环境艺术这一生态乌托邦达到了中国表意艺术的最高境界。

(二)探索书法与城市主题文化塑造相结合具有理论基础

任何艺术的发展都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缺乏理论指导和理论启迪的探索往往会迷失方向,也达不到一定的高度。作为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书法艺术,在随时代变化而发展的道路上,同样离不开理论的支持,这也是书法作为中国城市主题文化塑造的“利器”具有适用性的根本依据。

1.书法与时代的关系

“通时达变”是实现艺术突破的必然规律,书法艺术是变化发展的,书法艺术与城市文化和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也是变化发展的,并不是一成不变。首先,书法必须体现时代化发展要求。在科技不断发展,传媒信息大爆炸的今天,书法要顺应时代发展才可传承。时代化不仅取决于书法艺术的形式、结构、线条等外在面貌,更取决于内在精神的现代化。书法应该融入时代的气息,融入现代人的审美趣味,才能真正做到雅俗共赏。其次,书法必须顺应市场化发展的需要。书法市场化,意味着每一个书法家的书法作品都可以按质量高低,平等地进入艺术市场,成为大众的消费品,既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又能使书法界保持艺术的纯洁,让有实力的书家走入市场,让大家认识真正的书法艺术,从而带动书法正确的发展。再次,书法必须符合功能化发展的方向。古代书法在知识积累、国家管理和思想交流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作为学术研究对象”是中国书法在当代社会功能化的又一表现形式,同时,中国书法在当代也是“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和“作为一种健康活动”,在书法中接受熏陶,以书载道,既自我教化,又传播教化,完成人的发展和城市发展以及书法发展的三重提升。

2.书法与系统的关系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运用系统观点看问题,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一个新系统,使它的存在与发展合乎人的目的需要。系统论为解决现代社会中的科学、文化等方面的各种复杂问题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书法包含科学和艺术,书法所使用的工具是科学的,书家所创作的作品是艺术的。在当下追求百花齐放、崇尚美好、张扬个性的时代里,我们即欣赏艺术,学习艺术,享受艺术,同时也通过创造艺术来塑造城市,装点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运用系统理论的指导,将书法文化和城市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相融合,全面展示城市形象和品牌。

3.书法与环境的关系

中国传统的环境意识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之一,就是艺术品参与并融入环境艺术的创作,这也是中西方环境艺术的差别。艺术作品必须要与它所处的环境融合协调,方能体现自身魅力,从而进一步提升环境的品质。所以,好的书法作品也总是与环境协调一致的:或凿刻于自然山川,或耸立于高楼大厦,或横卧于标牌匾额,或悬挂于门头室内,或嵌入工艺器皿中等,书法作品必须于环境中才能充分彰显其艺术价值。随着都市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质量的提高,书法艺术亟待新的探索和研究,其最根本的是应充分利用现代工艺技术和材料,在现今环境艺术思想的支配下进行书法的创作和展示,使得书法艺术与当代环境整体相得益彰。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推进城市化的历史时期,城市化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主要动力。基于书法与时代、书法与系统、书法与环境的关系,书法艺术如果能与城市化进程相结合,融入时代和环境的变化发展,不但能创造出具有时代风貌的书法艺术,更能彰显城市主题文化的民族特色,也必将使中国的城市在世界上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三)上海郊区新城打造“永不落幕的中国书法展”的实践

在上海郊区新城的建设中,积极探索书法艺术与新城建设有机结合。新城先期邀请书法艺术和城市建设专业团队分别提供实施专案,合议形成并制定详细的可行性规划实施方案。坚持一次规划,长远计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强化管理,全面推介的工作方针,把一个富有魅力的不一样的城市展示在世人面前。

1.“点”、“线”、“面”结合的总体规划

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以及对散落在新城内的书法艺术标示的串联和点缀,将书法艺术完美地运用到城市规划上,隐喻新城的江南文化底蕴和现代高雅形象,展现城市文化个性和底蕴。

“点”是远香湖书法主题公园,位于新城核心位置,公园用地60.89公顷,其中陆地面积27.04公顷,水体面积33.85公顷,是新城“千米一湖”规划的18个湖中最大的,也是上海西区最大的人工湖;“线”就是伊宁路、白银路和永盛路三条城市主干道路,以不同风格的书法景观,通过展示新材料和新形式,形成新风貌的书法艺术作品,每一条道路成为一道让人流连忘返的、亮丽的书法风景线;“面”是由紫气东来景观轴、西云楼、东云街和轨道11号线新城站等区域组成。根据行业和建筑主体的特点,集中商家的意愿,按照其所希望的风格,或写店招,或写广告,或作饰品,展示建筑、商铺和绿化与书法艺术相结合的魅力,将书法艺术有机地落实到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让新城更加多姿多彩。

2.先行实施的“十大”项目

根据总体规划,新城策划建设书法主题文化的

“十大”项目。具体为:一组大字、一条路·一条书法的银河、一片水幕与一垛墙、一个主题公园与酒店以及会所、一个电子书法的体验系统、一场书法秀和一台颁奖礼、一组系列收藏、一组书法与其他艺术的联袂的畅想曲、一个全国书法创作基地、一次书法之旅和一个书法市场。这十个项目从点、线、面以不同切入点将书法文化渗透到郊区新城建设的各个层面,通过不同方向的潜移默化将书法文化深入到城市主题文化内核。通过“十大”项目,以点带面,逐点突破,逐步渗透,从而促使城市发掘自身的文化特质,并将其发扬光大。

一组大字——“上”与“海”的精彩。上海国际赛车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书法“上”字这一独特造型的赛道。整个赛道占地面积2.5平方公里、全长5.4公里,由14个弯道和9个直道构成“上”字形。“上”字顶端起笔位置是第一个弯道,不同转弯半径的弯道组成了“上”字中的短横,最长的1175米加速直线赛道是“上”字底部一横。书法“上”字蕴涵着新城“蒸蒸日上、乘势而上”的无限遐想,更寓意着奋发向上、宏伟远大的城市文化精神。“千米一湖、百米一林、河湖相串、荷香满城”的景观生态系统,使新城拥有远香湖等18个湖泊。其中,以“海”字为结构的远香湖公园处在核心位置,被层层叠叠的块块绿地所环绕。“海”具有兼容的异质性、开放的漫延性、延续的沉淀性、宽容的秀美性。秀美的远香湖以其浩瀚的水体形成“海”字形的平面布局,与约3公里处嘉定F1赛车场的“上”字遥相呼应,空中俯视,你将一目了然地看到,新城“上”和“海”字构成的独特的大地景观。

一条路·一条书法的银河·一条穿越时光的书法长廊——尽享中国书法艺术的灿烂。一条书法石刻铺成的文化之路,选址于远香湖边东云街,它将经典文学以书法形式刻于其上。石板铺就的书法之路,不只是通行的功能,更成为承载中华传统历史文化的城市脉络。人们漫步其上,在感受自然环境所带来的心灵净化的同时,也得到了传统书法文化艺术的熏陶与教化。在白银路上,公共建筑所构成的城市的天际线错落有致,建筑物上镌刻着大大小小、或高或低的草隶正楷的书法作品。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绵延不断的书法作品,群星璀璨,宛若银河,成为新城独特的城市景观。摇着小船逆水而上去看F1,舟移景异,徜徉在新江南风格的新城,映入眼帘的是河两岸一块块精美的书法石碑。通往激情如火的F1的旅程,穿过的恍若是从古至今书法文化的长廊。置身于书法碑林之中,艺术的芳香沁人心脾,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多么精彩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链接的“绝版”之旅!

一片水幕与一垛墙——寻觅书法艺术的书情与画意。水幕书法的设计,使得远香湖成为承载城市主题书法精神的动态展示平台。通过喷泉点阵或者激光点阵的方法,因时因景展示不同的书法作品,水墨丹青点染而成的城市景观体系在中心湖区得到强化与升华,集中体现书法之城的精魂。结合书法墙的设置,道路景观与水体景观遥相呼应,相得益彰。

一个主题公园与酒店以及会所——品味盛装书法的新境界。首先,一座以书法为主题的公园——远香湖书法公园。远香湖公园内的绿化、铺地、景墙、石刻、灯具等景观细部的设计,与书法艺术紧密结合。在公园中,利用历朝历代名家书法和现代“草根”书法家的作品组成十个“海”字,三分之一沉于湖底,

分之一置于水中,三分之一陈于岸上。伴随水面起伏,经典与草根相互呼应,若隐若现,漫步园中,书香气韵扑面而来。同时,在细节处以书法的“笔力”创造了细节的精髓,重要节点景观石的题词、植栽的“结字”塑造、现代的灯具与座椅,甚至是垃圾桶,无处不彰显着嘉定书法艺术的传承,种种景观元素与细部不断烘托出公园的书法主题。

一家以书法为主题的酒店。在荷塘月色酒店启动方案设计中,就将书法主题有机融入到建筑与环境设计以及房间、餐厅等室内设计之中。走进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餐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气势磅礴、书法意韵气息浓厚的大堂,其次是由著名书法家写成的精美菜单,书法作品成为馈赠尊贵嘉宾的最主要的礼品,在享用美食之前,先享受开胃文化大餐。若有兴致,可以当场挥毫泼墨,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彩。餐饮、书法的结合,让我们的生活“餐餐有回味、天天有精彩”。书法艺术与新城的景观优势交相辉映,在打造高端会所酒店的同时也提升了整个行业的文化品位。

一个电子书法的体验系统——中国书法艺术的大集成。在公共艺术场所开辟书画多媒体室,在保利大剧院开辟书画剧场,展演诸如笔歌墨舞、书画合奏等大量采用多媒体技术和表现手法的全新节目。还可以抽象的汉字构成像素化雕塑作为保利大剧院前景,成为整个文化组团的神来之笔。在书法电子体验系统中,可以通过电子触摸屏的方式随时随地展示书法,并与市民进行积极互动。让市民可以随时感受到中国书法艺术的大集成的魅力。

一场书法秀和一台颁奖礼——新城·书法之城。一场由书法作为主角的大型表演秀,将100个著名书法家作品集成,经过现代科技处理,以节能环保的激光水幕成像的手段,或运用传统烟花表演,犹如奥运28个脚印,将每幅书法作品连同烟花的烂漫,在远香湖书法公园水面之上展示,激情放飞。在荷花绽放的季节里,我们将举办全国性的书法比赛,包含普及组和专业组,分别针对普通大众和书法家群体,打造出一个公众参与与专业水准兼具的高级别书法比赛,成为书法专业评比颁奖的永久性城市。

一组系列收藏——千名书法家·书写千年新城。采取“三分法”收集书法佳作:三分之一为历代名家书法作品,三分之一为当代名家书法作品,其余三分之一的作品来自于民间书法爱好者。数年的积累与收藏,能够反映书法随时代而变迁的轨迹。同时,将这些收藏积极地与建筑、景观小品相结合,或镌刻于墙上、碑中,或馆藏于室内空间,或定期展示,或结集成册,打造千名书法家书写千年新城的品牌活动。

一组书法与其他艺术的联袂的畅想曲——百花争妍大舞台。新城将书法艺术与绘画、音乐等艺术融合。在这里,凡是你能想到的书法和其他艺术结合的内容全面网罗,营造书香新城的美景。并且将书法与本地传统工艺相结合,打造独特的文化产品。传统工艺如纯手工的雕刻,将书法艺术和竹雕工艺融为一体,用竹雕形象地再现书法,塑造成熟、厚重、古香古色的书法竹雕,既具有时代美感,又有古朴之风。

一个全国书法创作基地——书香雅趣的新场所。为了普及与弘扬书法艺术,为书法爱好者提供学习和培训场所,汇聚书法大家和名家,新城建立由中国书法家协会颁发的唯一的省市级中国书法家培训中心——上海书画院。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国内外书法人才的流动中心、展示中心、教育中心和创作中心,组织书法家赴国外交流,举办书法名家书法艺术讲座、书法专题研讨会等书法艺术活动。创作基地已经成为书法精英互相切磋、提高素养等的书香雅趣新天地。

一次书法之旅与一个书法市场——感受和体验书法精彩。综合以上各类方法打造书法主题的新城,本身就成为偌大的书法主题公园。这里有遍布城市的书法主题城市设施、书法主题会所、书法景观雕塑;建立了中国最大的书法设计商品电子商务平台、中国最大的书法版权在线交易平台、中国最大的书法文化艺术品在线交易平台和神奇的线上书法投资艺术品产业新模式;运作着书法艺术拍卖、书法艺术特色的画廊;集聚了万名书法家和网上书法艺术城。通过书法市场进行交易的书法经济衍生品从不同层面渗透到市民生活以及游客游览的各个方面,使得城市不再落入千城一面的窘境,由此成为独一无二的“书法之城”。

三、建设书法城市主题文化的三个环节

培育城市主题文化在城市建设中是十分必要的,它具有城市生命力、凝聚力、文化力,影响着城市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城市主题文化是城市文化的灵魂,是一个城市精神家园的归宿。在城市规划中强调主题文化,便能够使得城市建设中传统文化的消失以及盲目地崇拜西方文化的现象得以解决。当前,城市化过程中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因而把握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打造人们认可的彰显个性的城市主题文化,具有十分特殊的普遍的意义。为此,在推进书法与城市主题文化建设相结合上,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以下三方面环节:

一是要充分认识书法艺术在城市主题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使每个城市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源,成功的城市主题文化建设具有对周边地区和世界发展的文化影响力与控制力。城市主题文化是城市建筑的品质,也是城市形象和品牌赖以存在的基础,更是经济振兴发展的精神支撑。建筑之都罗马把历史文化与现实发展结合起来,把文化产业上升到城市的主题产业,我们看到的罗马今天的成功是建立在那些伟大建筑废墟上的一种辉煌。作为世界唯一的中国书法,参与城市主题文化的建设必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二是要寻找书法和城市主题文化的最佳结合点,把它作为研究城市主题文化建设的最佳载体。城市主题文化是城市建设达到一定程度后,不断探索,不断发现,不断创新的结果。城市主题文化在全面地、系统地诠释内涵和演绎文化形态非凡魅力的同时,直接决定城市文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和层次高度,影响城市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在中国,把书法与城市建设结合起来作为一种城市主题文化建设载体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必将得到人们的认可,传统书法艺术融入城市文化建设也必将使中国风、中国气派的城市更加魅力无限。

三是要明确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的路径和目标。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的提出,进一步回答了城市文化建设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迈进这个重大问题,进一步指明了城市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路径,是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深化和拓展。城市文化建设成功与否,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城市核心竞争力塑造的成功与否,城市文化影响力是否强大,城市主题文化是先决条件。例如西安,从历史文化源头中寻找城市文化复兴的本源,以“东方神韵”城市主题文化为载体,以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国际化城市,率先在中国城市中提出打造城市主题文化,在构建国际化城市方面见解独特。使书法艺术和城市主题文化相结合也许是一条城市主题文化建设的“捷径”,是一个理想的目标。

总之,城市主题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文化气质和文化价值的根本追求,是一种城市文化品格与文化特色的精确提炼,是一种城市文化品牌与城市文化境界的高度升华,是体现城市高度文明,展现城市文化标高的重要标尺,而书法艺术,则是城市主题文化解决地域性、独特性以及通变性的理论宝库与实践利器。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伐柯伐柯,其则不远。”书法作为立体化的中国文化的代表,如果能有效地与城市主题文化相结合,则中国城市不但将具有立体化的中国文化面貌,其历史记忆的有效传承、人文精神的鲜明凸显、文化内涵的深刻孕育、多元文化的兼容提升,也自不待言。中国城市主题文化的大发展,亦不远矣。

(责任编辑:楚小庆)

书法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大龙学校书法特色教育情况汇报

肇庆市端州区大龙学校是端州区区属公办最边远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主校区背靠文仙山,清泉溪水环绕校园终年长流不息,育人环境十分优美。学校一直注重书法教学,一直将书法教学作为学校的一项特色来抓,做到领导高度重视、教师全员参与,始终面向全体学生;落实教学全程管理。学校坚持 “以淳为本,志美行厉”的办学理念和“以字育德,以字启智,以字修身,以字促美”的教学目标,强化书法教育,提高学校育人水平,努力形成了“以字育人,人字合一”的办学特色。现将我校在书法特色教育方面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因材施教,开设特色课程。

大龙学校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书法的潜能,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美术教育观,也坚信书法教育与科学文化知识授课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因此,从课程设置上就形成了专业书法教育和普及书法教育相结合的局面。

大龙学校主校区一至九年级的班级除了有每周固定的书法课,对全体学生进行普及书法教育外,每天下午个别学生需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这些个别学生是教师通过平时的课堂教学,发掘出的好苗子。教师根据苗子的情况,对好苗子加以悉心培养。

通过有效的书法课程设置,使学生在不同的书法潜质上都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大龙学校一直与地方高校(肇庆学院)一起探索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型课程,面向部分有兴趣且有能力学生的拓展型课程,面向个别有意愿在某一个领域进行研究的学生的研究型课程,形成更高效的的书法教育课程体系,让每一名学生都有一张“私人定制”的书法课程课表。

二、三位一体,整合有效资源。

1、家校合作,畅通无阻。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师,更离不开他们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大龙学校学生家长的整体素质不高,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度严重不足。为此,大龙学校想方设法,把家长请到学校来,让家长参与到育人工作中来。通过定期开放课堂,组织学生家长观摩课堂教学;通过两会(家长会、座谈会),提高家长对学校书法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通过让家长在成果展演、作品展出中充当义工,让家长参与进来。经过三年多的努力,书法教育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可,家校合作,让学校美育的渠道更加顺畅了。

2、高校共建,互利双赢。大龙学校借用高校的雄厚师资,弥补本校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大龙学校设立第一个“肇庆学院美术学院协同创新中小学美术教育实践基地 ”。每个学期肇庆学院美术学院根据协议,派出优质师范生团队和实习生,进行课堂教学以及书法教育辅导。以高等师范教育作为后盾,大龙学校实现“借鸡生蛋”的良性循环,开创了端州区现阶段高校与中小学携手合作之先河。

三、课外实践,拓宽见识。

大龙学校是端州区最边远的学校,离市区有20多公里,学生纯朴,天真,但大山也造成了他们见识少,眼界不够开阔,对于学生创作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为改善这一问题,自项目开展以来,大龙学校重视学生的课外实践,组织有特色的实践外出活动。

三年来,大龙学校共12次组织学生到肇庆学院美术学院的美术馆参观学习。其中,2018年5月24日参观肇庆市美术学院毕业生美术书法作品展活动,让学生走进美术馆上书法教育课。整个活动有展览组委会成员、肇庆学院美术学院优秀学生团队为大龙学校师生全程导览,讲解了80多幅书法作品;美术学院蔡卡宁书记介绍了怎么区分和鉴赏书法作品;组织学生进行书法现场创作展示活动等。每年暑假期间,大龙学校更组织了至少为期五天的各具特色的书法夏令营活动,让书法特长生在假期中也能进一步学习书法。 通过一系列的外出活动,学生们开心快乐之余,也收获了知识和技能,更懂得用书法审美的方式去观察、认识、分析、理解和表现社会的景象;家长们也表示,这样的活动能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中华传统教育的博大精深。

四、讲座熏陶,提高素养。

大龙学校深知没有良好的师资,就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教师的书法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书法教育发展。大龙学校每学期都会邀请肇庆学院美术学院的专家教授学者来学校为全体教师开设书法专题讲座。如:2016年6月16日,肇庆学院美术学院蔡卡宁书记为我们作了《传承书法文化,实现全面发展》的讲座等,精彩的讲座每次都博得教师们热烈的掌声,教师的书法品位和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校园里学写字,懂书法,赏作品的艺术氛围也越来越浓厚。

五、宣传展览,墨香飘逸。

大龙学校共举办了3期学生校内作品展和4场校外画展,每一期的作品,都获得了领导和老师们的高度评价和认可。第一期成果汇报展以“巧手绘丹青,浓浓乡土情”为主题。第二期作品展是以石头画、速写、素描、色彩作画、书法为主的美术创作。第三期作品展完成了剪纸、自励成语装饰画、点线面装饰画、京剧面具、玻璃瓶画、碟子画、国画、书法八大展区的展示。2016年3月8日,大龙学子走出了大山,大龙学校学生美术作品展在端州文化馆隆重开幕。这次的画展呈现了大龙学校学生国画、书法、儿童绘画、素描等600多件作品,见证大龙学子们在“协同创新中小学美术教育”下的阶段成果,尽管这些作品有些稚嫩,不够完美,但他们却从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小小年纪对美的向往;也展现了大龙学校的全体老师对美育的孜孜追求。第五期在端州区人民政府睦岗街道办,端州区教育局等部门、肇庆学院美术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在2016年7月1日举办了主题为“国学飘香庆七一”的学生作品展共展出400多件作品。第六期我校于2017年5月23日至6月4日在肇庆学院美术馆举办“‘淳美大龙’学生美术书法作品展”,本次画展是肇庆市首间公办中小学在高等院校美术馆举行画展,共展出800多件作品。2018年1月28日举办“书画展芳华,挥春迎新年”专场书法作品展和书法进社区活动,通过学生艺术才华的展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辐射到全体社区居民,进一步推动兰龙社区文化建设。

六、墨香飘逸,锦绣校园

深入开展书法教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成绩斐然。书法教师陈鲁飞老师于2017年12月带领学生参加“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农信杯端州区第二十九届中小学艺术节”比赛获得4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同时荣获初中组艺术书法作品类辅导一等奖等。2015年11月岑坤明老师参加第七届教师书法基本功比赛荣获肇庆市一等奖、广东省三等奖,学生近年来参加省市区书法比赛获省级奖项2项,市级一等奖1项,区级一等奖9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20余项。书法教育的创新为教学工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大龙学校办学效益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我校在2015年、2016年荣获端州区初中教育教学质量达标一等奖。2018年12月27日我校被国家教育部评为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书法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全省中小学书法教育推进活动在南京举行

全省中小学书法教育推进活动1月26日在南京举行,《江苏教育》(书法教育版)同时正式首发。活动总结交流了“十二五”期间全省中小学书法教育工作,表彰奖励了2015年中小学“墨香书法展示活动”获奖学生,部署了下一阶段全省中小学书法教育重点工作。

《江苏教育》(书法教育版)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江苏教育报刊总社主办。刊物将追踪书法教育动态,指导书法教育、教学改革,引领书法教育研究,推动书法教育发展。(江 教 报道)

书法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作为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书法艺术教育可以为理工科学生全面协调发展作出自己特有的贡献。书法艺术教育可发挥独特的德育功能,有效增强理工科学生对中国

传统文化的认同度,提升对中华民族创造潜力的自信心。其次,可以发挥独特的智育功能,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改善动手实践能力。再次,可以发挥独特的美育功能,增强学生审美意识,丰富学生审美情趣,提升学生审美修养。充分发挥中国书法艺术的德育功能、智育和美育功能,可以通过一系列书法教育实践活动来实现。

关键词:理工科学生;通识教育;书法艺术教育

10052909(2016)040170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1] 因此,各高校应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1] 。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 。推行通识教育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手段,已成为我国各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通识教育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人文素养是通识教育的重要构成,不仅能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人格意志品质,还能拓展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其灵感。从人文素养对理工科学生成长成才的积极意义来看,中国书法艺术由于其艺术价值高、技法习得周期长、创作及欣赏场合广,在通识教育中占有独特的地位,特别在提升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磨炼意志品质、提高思维水平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可发挥积极作用,具有美育、德育和智育功能,应积极提倡和实践。

一、当前高校理工科学生对人文素养的认识偏差及影响

(一)高校理工科学生的素质结构及对人文素养的认识偏差

高校理工科学生普遍接受了较为系统的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和技术能力,但却普遍存在人文素养上的欠缺。对人文艺术课程存在着一定的偏见,在很多理工科学生看来,人文艺术不过是空洞的说教,没有研究价值,出现了“重实际、轻精神,重科技创新、轻人文艺术”的倾向,认为人文艺术是“纸上谈兵”,只有数理化才是真正的科学。

(二)人文素养欠缺对理工科学生的负面影响

人文素养的欠缺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成才之路出现了不协调现象,

甚至有碍于他们对专业技术更深入的理解和研究,以及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发挥。

(三)造成高校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欠缺的主要原因

高中阶段文理分科过早,使理科学生往往重理轻文,缺少人文艺术方面的熏陶,产生了科学与人文分离的印记,影响了理科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高等教育长期沿用专才教育模式,理工科学生专注于自己的专业,忽视交叉学科和人文学科,造成知识结构单一化,削弱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书法艺术教育在理工科学生通识教育中的功能定位

笔者认为在同济大学这所理工科背景浓厚的高校开展书法艺术教育,有助于实现《纲要》要求的德育、美育和智育三大功能。

(一)德育功能

书法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符号,以书法艺术教育为载体可以传承爱国主义和理想道德的信念。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和工程师是有国籍的,艺术家熊秉明在《书法与中国文化》中提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哲学,而‘核心的核心’是书法。”[2]书法表现了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精神,书法艺术教育的意义在于:使学生写好中国字,汲取传统文化的道德养分,树立民族精神,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自觉、自信、自爱,让书法艺术在青年学生及普通民众中得以推广,在中国文化的传承中熠熠生辉。尤其是在键盘输入逐渐成为主流的电子化、信息化时代,更应大力提倡书法艺术教育。

书法艺术教育的过程可提升学生人格意志和修养情操,培养理工科学生的“工匠精神”,在研读碑帖和临摹创作中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技法训练的“非人磨墨墨磨人”过程中坚持不懈、坚韧不拔。而具有这样人格力量和意志品质的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和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会更加全力以赴、追求卓越。同时,书法艺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巧训练和学习古代先贤的书写技法,更重要的是从古代书家的人格和道德中汲取精神力量,学习他们的治学精神和处事原则,培养自己的人文修养和道德情操。

(二)美育功能

书法是一门在实用基础上更能示人以美的独特艺术,其最直接的功能就是美育功能。书法艺术中用笔的提按、收放,用墨的枯润、浓淡,结体的向背、欹正,章法的虚实、疏密,都体现了“和而不同,违而不犯”的整体和谐。书法艺术所表达的由文字的点画到结体,由结体到布局,由布局到写意传神,体现了书法艺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抽象概括事物变化与书写运动过程的本质特征。书法中的平衡、匀称、粗细、虚实、俯仰、呼应包含了美学中的许多基本原理,有着极强的感染力,领会了这些美学的基本原理就能触类旁通,也有利于理解和发现其他科学门类的美感。

科学技术素养的习得和书法艺术的习得过程是相通的。书法是在掌握识字、写字基本功后,发挥书家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一定的技法和创造,借助书法的线条形式把文字以及蕴含其中的文化以更好的形式表达出来,而科学技术则是在遵循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发挥科技人员的主观创造性,通过一定的技术对素材进行加工并把结果以更符合人类认知的形式表达出来。

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学功底对理工科学生的学习、研究、创新非常重要。通过书法艺术教育可以不断拓展理工科学生的审美视野,丰富其审美知识,启发其审美、思维、整体归纳等能力,进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发挥创造性来表达科技之美。

更好地了解书法文化的博大精深,鼓励我们去参观博物馆和各种展览等,多角度开发我们的人文素养。”

通过书法艺术教育,有的学生成为学校各类学生社团的积极分子和优秀组织者;有的学生发挥专业的优势,成为行业中的优秀员工和佼佼者;有的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创办文化艺术类培训机构,服务于社会;有的学生在专业学习上能力突出,进而直接进入硕士、博士层次的学习与研究;有的学生学有所长,在省市级书法展览中频频亮相,屡屡获奖,被吸收为书协会员;有的学生弃工从艺,跨专业深造,有志于书法艺术实践与研究。

(三)理工科学生书法艺术教育面临的挑战

书法艺术教育在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需加以解决。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容量有限,形成“一课难选”的局面;二是课程设置较为单一,无法满足不同年级、专业以及不同基础学生的差异化需求。

四、书法艺术教育融入理工科学生培养全过程的思考与对策

通过上述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高校面向理工科学生系统化地开展书法艺术教育,解决教学资源、教学力量和教学形式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使其更好地融入理工科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一)明确书法艺术教育对理工科学生培养的定位

“现代大学教育不仅应当进行以培养科学知识、技能、能力为目标的专业教育,而且同时应当进行以提高基础综合素质为目标的通识教育。” [5] 书法艺术教育既对全体理工科学生开放,也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分类开放。首先,书法艺术教育应定位在通识教育范畴,重视发挥其德育和美育的作用,既不是只传授技法的“写字课”,也不是学生社团的“第二课堂”。其次,书法艺术教育课程应在中低年级学生中优先开设,高年级为补充,以较早发挥其对理工科学生智育补充的作用。再次,应鼓励部分对美育需求较高的理工科专业学生参加书法艺术学习,拓展其对美学原理及思想的认识,以更好地学好本专业。最后,在师资允许的情况下,应根据教学的侧重点和难度,设置分级、分类的书法艺术教育课程,对不同基础、不同需求的学生群体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

(二)优化书法艺术教育课程设置,解决“一课难选”问题

可从以下几方面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首先,变“一课难选”为“一课先学”。鼓励未能选上课程的学生旁听,建立旁听学生学习名册,实行在册学生与旁听学生的统一管理,旁听学生在完成学期中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学习任务后与在册学生一起参加考核,其考核结果在本科学习阶段存档备案,待选上课程后可免考获得相应的学分。其次,变“一课”为“二课”。调整和充实课程内容,将原来的书法艺术内容扩充到书法篆刻艺术内容,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专注能力,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再次,变“一校区开课”为“多校区开课”。增加教学师资力量,组成教学团队,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多校区开设书法公选课程,增设多层次书法技法传授,面向理工科学生多元化拓展、传播和普及书法艺术教育。

(三)引入多方面师资,拓展教学范围

逐步形成以学校教学力量为主,以社会教学力量为辅,两者相结合的书法教学团队,形成中国优秀文化传播的正能量。同时,安排一些有书法艺术造诣的理工科教师担任书法教学工作,进一步融合理工科教育与书法艺术教育的联系,由此提升理工科书法艺术教育的实效。

综上所述,书法艺术教育对当前高校理工科学生形成完美人格、提高综合素质、提升专业学习、促进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积极的意义。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2]熊秉明.书法与中国文化[M]. 上海:文汇出版社,1999.

[3]李政道.柳怀祖编.李政道文录[M]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1995.

[4]钱学森.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5]哈佛委员会. 李曼丽,译.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书法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在少数民族学生中传承汉字书法文化有利于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利于传统文化传承和民族文化融合,进而增进民族团结。本文通过对少数民族学生汉字书法文化传承现状的调查、分析, 针对性地提出了传承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 汉字书法文化 传承 现状与对策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国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大交流、大融合,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制约,书法文化传承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有所下降,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学生)在汉字书法文化传承方面比较薄弱。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了具体研究部署,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汉字书法文化传承教育是中国书法文化保护传承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文化融合及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汉字书法文化在少数民族学生中传承的意义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它拥有其他文字没有的表现其文化特色的元素——书法。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和中国文化精神的表征,其对文化继承等起着重要的社会作用,著名法籍华人艺术家熊秉明先生甚至认为“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然而,少数民族学生(尤其是边疆地区)受地域文化,风土人情,语言交流,教育教学设施、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汉字的认识和规范书写的习惯起步较晚,有的连汉语都讲不好,自然对书法的兴趣不高,悟性也较差,书写功底薄弱。这给汉字书法文化传承带来了客观的困难。2011年8月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通过书法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书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和书法艺术欣赏,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汉字书法教育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勤学苦练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有利于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提升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有利于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增强保护、传承汉字书法文化的责任感。

二、汉字书法文化在少数民族学生中传承的现状调查分析

本文以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为研究样本。该学院曾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荣誉称号。该学院在校生中藏族、满族、回族、蒙古族、朝鲜族、珞巴族、门巴族、侗族、壮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学生占55%,在少数民族中有62%的来自河北省内,其余的均来自西藏自治区,民族成分多样,是典型的多民族院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为了了解少数民族学生对汉字书法文化的传承现状的相关信息,笔者研制《少数民族学生书法文化调查问卷》并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76份。调查对象既有来自西藏的高中生和专科生,又有来自省内的少数民族大学预科生和专科生;既有学过一年书法课的学生,又有没有开设过书法课的学生。从学生层次、数量来说,调查均具有科学性、针对性,调查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调查少数民族学生对汉字书法文化的看法,二是调查少数民族学生对汉字书法文化的了解掌握程度,三是调查少数民族学生对传承汉字书法文化的建议。其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少数民族学生对汉字书法文化的看法

在回答“你喜欢汉字书法文化吗”这一问题时,省内93.83%和西藏53.27%的少数民族学生选择“喜欢”,欣慰的是没有选择“讨厌”选项的;对问题“你认为汉字书法文化有传承的必要吗”的回答时,省内100%和西藏58.52%的少数民族学生选择“非常必要”;100%的省内少数民族学生和92.63%的西藏少数学生认为在电脑普及的今天写一笔好字(汉字)依然重要;77.78%的学生认为中国书法的前景是乐观的。这说明少数民族学生从内心深处对汉字书法文化还是比较喜欢和乐于接受的。从学生的区域性来看,每组数据中省内少数民族学生比西藏少数民族的比例均高些,原因为省内少数民族学生从小交流、使用的均为汉语,而西藏少数民族学生小时候受母语(藏语等)和成长环境的影响,对汉字的情感稍弱些,这正说明我们开展汉字书法文化传承研究的必要性所在。每组数据还反映出开设过书法课程的学生比没有开设过书法课程的比例要高,这恰恰证明我们进行汉字书法文化传承研究是有效的。

2.少数民族学生对汉字书法文化的了解掌握程度

在回答“汉字书法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你读过其有关方面的书籍、资料吗”这一问题时,仅为4.12%读过较多,没有读过的学生占30%多;在问及“你以前学习汉字书法(练习汉字书法)的情况”时,在来我校之前仅有19.33%的学生参加过学校开设的书法课,42%学生自己练过,26%的学生从没练过;根据问卷统计,61.35%的学生没有参加过任何书法文化活动、90%的学生不会写毛笔字、近80%的藏族学生认为本民族的文字比汉字写得更好;对没有学过书法的学生进行汉字书法文化知识和书写水平进行测试,成绩良好的分别仅占4.17%和5.35%,合格的分别占21.17%和29.55%,而学过书法的学生成绩分别达到60%以上。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除了客观因素外,领导不够重视、不开设书法课、不组织书法活动是造成学生的书法知识缺乏和书写(包括毛笔字)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

3.少数民族学生对汉字书法文化传承的建议

在回答“为了更好地传承汉字书法文化,你认为应该多开展哪些活动”这一问题时,41.83%的学生认为应该多举办书法比赛活动,30.20%的学生认为应开设书法课,29.06%的学生认为多搞书法展览,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对传承汉字书法文化比较喜欢的途径主要是课堂教学、书法比赛、展览等活动。从数据来看,学生比较喜欢以活动的形式来接受。

三、汉字书法文化在少数民族学生中传承的对策思考

1.领导重视,落实制度

俗话说:“大海航行靠舵手。”教育行政部门要站在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高度,认识到当前情况下传承汉字书法文化的重要性。按照“政府主导、教育部门主抓、相关单位配合”的原则,建立完善的汉字书法文化传承、发展等制度,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必要时以红头文件方式,对汉字书法文化的传承提出要求,并纳入教育质量考核体系,将国家有关要求落到实处,形成汉字书法文化在少数民族学生中传承的长效管理机制。在2011年8月教育部红头文件《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颁布之后,又于2013年1月18日颁布《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对全国中小学书法教育提出具体实施方案和意见。河北省教育厅拟发通知并下发各设区市教育局。全省积极落实并认真展开工作,以石家庄为例,石家庄市教育局联合省硬笔书法协会等五大部门推出“石家庄市规范汉字书写百千万工程”,内容包括:创建规范汉字实验学校、举办教师书法培训、学生书法比赛、现场书法笔会等,直接参与学生达15万人次,培训教师3000余人,区域性地推动了整个石家庄市中小学汉字书写教育工作。

2.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在少数民族地区加强汉字书法文化培植,充分利用网络、学校、书法协会团体或专题展览、媒体等宣传汉字书法文化,提高学生对中国书法艺术的认识,扩大其对广大学生的感染力。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一方面由于书法的实用性大减,书法文化受到了强烈冲击;另一方面书法的艺术性增强,成了一门纯粹的视觉艺术,网络也给书法带来了极大的便捷。因此建立校园书法网站,学生上网可以查阅有关书法资料、欣赏古今名作,还可以把自己的作品、对书法的看法发表出来,网络为书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传承、发展平台;另外,学校周末定期播放《千年书法》《中国书法五千年》等书法视频。利用教学楼楼道墙壁、宣传橱窗、展板等阵地介绍一些汉字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介绍有关书法方面的知识、书法家、名作等,使学生置身于书法美的氛围之中,促其感化,争取把汉字写好。让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步认知我们的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书法文化的情感,对鼓励其积极参与汉字书法文化的传承保护,将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3.优化师资,确保教学

汉字书法文化的传承应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要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开设课程,健全课程教学大纲、实施细则,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教学的成败关键要有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应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书写水平、教学能力和对开展写字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书法教师可以结合少数民族文化,并系统讲授汉字书法文化相关内容,讲究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规范学生练字习惯,包括技法、欣赏、理论,各科目教师督导学生双姿,严抓学生作业书写效果,形成齐抓共管的教学局面,确保课程的教学质量;另外学校应积极开展汉字书法竞赛、展览,组织参观书法展;我校自建校至今一直开设书法课程,配备专业书法教师,开展系列书法文化活动,如:摹帖展、临帖展、校园书法十佳评选、组织参加国家、省、市书法大赛等。

4.成立社团,搭建平台

要真正做到汉字书法文化传承,仅靠开设课程还远远不够。根据问卷调查,参加社团活动是少数民族学生乐于接受、互相切磋的好形式。因此我校较早就成立了书法社团,作为志趣相同的群体,大家定期开展一些书法文化交流活动,如一年一次的笔会和书法展赛、定期邀请书法家专题讲座和学生交流心得,组织学生外出参观书法展览,尤其是在每年12月份全校学生参加的“今年我最红”学生才艺展演活动中,书法特长生在舞台上现场进行书法才艺展示,现场挥毫,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身书法水平、增进彼此友谊,而且还可以辐射其他同学,浓厚校园文化氛围,促进书法教育成果转化。

少数民族学生汉字书法文化传承是一项持久的文化体系工程,应该得到国家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也是一项教育教学系统工程,不是一种简单的兴趣培养和技能教育,整个过程需要全体师生的参与和配合。所以,需要我们做大量艰苦的工作,使汉字书法文化传承真正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每个环节。

注:本文为2012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汉字书法文化在少数民族学生中的传承研究”(课题编号:201203125)主要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罗红胜.关于大学生书法文化素质教育的调研报告.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8).

[2]陈绪贵.少数民族地区小学书法教学研究.

[3]寇学臣.当前中小学生汉字书写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学周刊,2011(6).

[4]侯贵民.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书法教育的一点思考.群文天地,2011 (17).

[5]毕芳芳.内地西藏高中班学生汉字书写质量的调查与对策探究.西藏教育,2011(12).

[6]王冬剑.浅谈少数民族学生的汉字书法教学.学周刊:A,2013(3).

(责编 张敬亚)

上一篇:测量职称论文范文下一篇:森林消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