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传播活动管理论文范文

2024-07-22

网络新闻传播活动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网络新闻传播途径得以开辟与发展,其相较于传统新闻传播途径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优势,即网络信息海量性、网络新闻时效性以及交互性等,这不仅有效满足了当前人们的个性化需求,而且还有效地推动了新闻媒体的发展。然而,网络新闻的发展也使得舆论得以出现,其出现严重影响了网络新闻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危害了国家社会安定与和谐。因此,需要加强对网络新闻传播舆论的引导与管理,由此保证网络新闻信息传播的真实性,进而促进国内网络新闻传播途径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新闻;舆论引导;管理方法;实施途径

本文主要对当前网络新闻信息传播的特点与优势进行叙述,并且结合网络新闻传播舆论现状而探讨加强引导舆论的必要性与意义,从而针对这些舆论现象提出有效的管理对策与建议,由此保障网络新闻传播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以满足广大观众的基本需求,赢得相对较高的点击率,进一步促进网络新闻媒体的发展。

一、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以及其优势

网络新闻传播是基于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媒介而实现的,相较于传统的新闻传播途径而言,网络新闻传播具有以下几项特点及优势,现本文将这些方面内容进行阐述:

(一)基于信息化技术以及数字化技术使得整体新闻传播速度更快。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在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下,相较于传统新闻的传播速度而言,网络新闻的传播速度明显更快了;同时,在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下,网络新闻传播的广度也更加广泛了。

(二)网络新闻传播融合了大量媒体的优势。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尽可能多地融入了大量媒体的优势,例如:广播、报刊以及电视等媒体传播形式,并且应用了多媒体技术来丰富自身的生动性以及直观性,例如:声音、文字、视频、图像以及动画等,从而使得整个网络新闻传播更具有生动性以及直观性,由此为广大网络新闻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全新体验,大大提高了新闻内容的说服力以及感染力。

(三)网络新闻信息海量化。传统的新闻传播受限于版面的报纸,而当前的网络新闻传播不仅不受限于版面,并且其庞大的信息内容不受到节目容量以及播出时段等方面的限制,从而使得广大网络新闻观众随时随地来对其信息资源进行检索与浏览。

(四)网络新闻具有很强的交互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对新闻的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新闻传播途径已不能够满足其个性化的需求。而伴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网络新闻传播途径得以产生,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新闻传播途径,而且其较强的交互性是传统新闻传播途径所无法比拟的,由此满足了广大新闻观众的个性化需求,并且赢得了其对网络新闻的青睐。新闻观众可以通过网络互动平台将自身的观点与建议传达给媒体方,使得媒体方能够借鉴他们的观点,从而使得新闻观众在互动的过程中满足其基本需求。

(五)网络新闻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网络新闻诞生于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下,其借助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即可对其自身新闻信息进行制作与传播,这是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除此之外,网络新闻还有效省去了排版的印刷与拍摄的制作,从而大大提高了新闻制作与传播速度,由此提升了整体网络新闻的时效性,相应地,网络新闻的信息量也会逐渐增加。

(六)网络新闻设置的超链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需求。从网络新闻传播模式来看,其所设置的超链接是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超链接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需求,使得观众能够根据自身的阅读、浏览喜好而选择超链接,由此为其提供富有个性化的服务,满足其基本需求。

二、加强引导网络新闻传播中舆论的必要性以及意义

一般情况下,网络新闻在传播的过程中会形成舆论,往往新闻舆论是社会舆论的组织者与反映者,其对舆论有着引导的作用。在传统的新闻媒体活动中,由于其新闻传播具有单向性的特点,往往能够引起舆论的高度重视,并且将舆论作为重点强调内容。因此,在当今的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舆论的引导依然作为重点强调内容。本文将引导网络新闻传播中舆论的必要性以及意义进行叙述:

(一)有利于控制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不良言论。根据分析网络新闻传播特点来看,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观众的主体地位得以明显提升,使得新闻传播方的主导性逐渐减弱,以至于观众渐渐参与到新闻信息传播中,即其可以自由地在网上发表评论,甚至发布新闻;同时,还可以与其他人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沟通与交流,正是因为网络交流的身份具有虚拟性,以至于其对社会责任的承担意识逐渐缺失,致使一些不良言论肆意传播。

(二)有利于引导观众掌握正确的网络新闻信息。虽然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海量,但是正是因为如此,观众对新闻信息的传播真实性以及可信性逐渐下降。根据相关调查报道了解到,不少网络媒体为吸引大量的观众,则不惜代价在网络信息平台上大肆渲染,甚至将道听途说的信息也发布于网络,以至于媒体的正确导向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最终使得虚假新闻信息对观众产生误导,造成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网络新闻海量信息的传播为观众提供了更多选择,相应地,对观众的选择方向也带来了考验。

(三)有利于国内社会安定与和谐。当国家的经济繁荣昌盛、科学技术水平先进、国力强盛,则国内网络新闻传播的广度将会随之增加,网络新闻传播也将迅速地国际化,而这方面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会给国民提供更广阔的视野,但是其也会被国际上的各种反动势力想利用,从而进行“西化”、“分化”、“反华”的宣传,最终不利于国内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三、加强引导网络新闻传播中舆论的相关有效途径以及建议

(一)完善与健全立法。通过完善与健全立法来对正确引导舆论方进行保护,并且对网络新闻传播信息内容进行限定。正确引导公民在享受知情权的同时,还需要遵守保密法规,履行其保护国家秘密与公民秘密的义务。另外,相关法律部分需要加快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网络传播法,并且对网络舆论的行为性质以及责任认定进行明确规定,必要时可以实施网络实名制度,针对其中违规的责任人进行依法追究,从而使得网络谣言在源头上得到有效遏制,保证网络新闻信息点传播的安全性,保证新闻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

(二)增强网络新闻信息发布者的自身综合素质水平以及其职业道德。由于网络新闻信息发布者大多数是以年轻人为主,其相应地缺乏严格的新闻基础理论的训练,缺失信息真实性的意识,最终导致不良言论肆意发展。因此,需要针对网络新闻信息发布者进行加强网络新闻信息理论知识方面的教育,并且提高其综合素质水平,使其职业道德的水平由此得到提升,进而为网络新闻信息整体水平的提高提供有效的保障。

(三)制定一套完善的网络新闻审稿制度。由于我国国内网络新闻信息的发布缺少审稿环节,以至于新闻信息的制作流程随意,加上一些网络新闻媒介以及新闻工作组缺乏一定的责任心,盲目地争抢发稿时间,对所要发表的新闻信息没有进行严格审稿与校对就开始发稿,最终导致网络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大大下降。因此,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网络新闻审稿制度,并且严格贯彻与实施审稿措施与审稿制度,从新闻制作过程中避免产生虚假类新闻,从源头上确保网络新闻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从而为广大观众提供更好的服务,以获得他们的信赖。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以及其优势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并且将加强引导网络新闻传播中舆论的必要性以及意义进行了分析介绍,最后,本文还针对社会舆论管理方面提出了几点有效的对策以及建议,从而正确引导网络新闻传播中的舆论,大大提高网络新闻的可靠性与真实性,以获得广大网络新闻信息观众的信赖与支持。另外,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叙述能够为相关研究学者以及新闻舆论引导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 王中珍,高鲁青,丁帅,李娟娟.网络媒体的发展与科技期刊出版的探讨[A].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文集[C].2013.

2. 陈可.我国网络广告的现状、问题和趋势分析[A].科技传播与社会发展——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全国科技传播研讨会论文集[C].2012.

3. 薛英军,李霄鹏.流式媒体技术及其在电视台的应用实践[A].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首届中青年优秀科技论文集[C].2011.

4. 王永盛.传统出版业应如何面对数字化转型的挑战[A].科学评价促发展 品质服务谋共赢——第九届(2011)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1.

5. 周斌.网络民主背景下电子政务建设路径探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

6. 朱理.在控制与自由之间达致创新——读莱斯格教授的《思想的未来——网络社会中公共资源的命运》[J].北大法律评论,2012(05).

7. 齐卫平,陈朋.网络公共论坛:虚拟空间中的协商民主实践[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

(作者单位:哈尔滨体育学院)

网络新闻传播活动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微博作为一个突出的社交媒体代表,以其特有的灵活性、开放性、自由性的特点,迅速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传递信息的一个平台。本文简单分析了微博对网络新闻传播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通过它的消极影响给出自己的建议,希望以此推动网络新闻传播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社交媒体;微博;网络新闻传播

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论、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的社交媒体已经在互联网中发展起来,成为人们人际交往、了解时事新闻的一个重要来源。它传播的信息已成为人们浏览互联网的重要内容,不仅制造了人们社交生活中争相讨论的一个又一个热门话题,更在无形中对受众产生了影响。微博作为社交媒体的一种,在近几年网络新闻的传播过程中表现出了强大的实力,俨然成了网络新闻传播队伍中不可或缺的一员猛将。

一、微博对网络新闻传播的积极意义

微博将人们带入了一个更为自由开放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大家可以随心所欲地抒发自己的感想,表达自己的见解,而不受来自现实世界“思前顾后”的困扰。微博这一网络言论平台逐渐建成成熟之后,以其特有的开放性、自由性、灵活性的特点,在社会监督、意见交换、交流传播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1.第一时间传播新闻

微博在信息更新方面的速度惊人,每秒的更新量就可以达到10条以上,这是传统媒体无法达到的。特别是在突发事件中,微博更新报道的速度异常迅捷。例如在2013年4月20日早8点,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各大新闻机构及商业网站利用微信、微博传播震消息,这对于无法在电视机前看直播的受众,无疑是最快掌握资讯的方式。

在一些突发性事件和公共事件中,微博发挥其“迅速”的特点,对新闻事件进行实时报道,让广大受众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事情发生的过程,使资讯传递更加流畅。

2.进一步满足受众知情权

公民有对新闻信息的知情权,有了解新闻发展过程的权利。相对于以前消息的获取只能通过传统媒体,现在公民获取信息的渠道拓宽了。这归功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归功于信息流通渠道的多元化。微博成为人们的新宠之后,其对网络新闻的传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人们通过微博更新了解社会热点话题的行为越来越普遍,几乎成为大多数网民获取新闻新信息的途径。

微博对新闻事件更新速度之快、挖掘之深是传统媒体做不到的。微博传播的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很好地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让受众在了解事情的同时还能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也是社会主义主人公权利的体现。

3.关注公益事业,传播正能量

微博以其快速便捷的获取信息的方式赢得了网民的一致认可,让公民的知情权得到技术层面上的提升。微博对网络新闻传播产生的积极影响,还体现在关注公益性事业、传播大量的社会正能量方面。因为其发展广受关注,所以它在传播这方面信息的时候就很容易在受众中得以传播,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公益,传播社会正能量。

例如,明星向来是受广大公民关注的角色,明星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大众产生影响,他们宣传的一些社会上的正能量也会受到很多人的关注。李冰冰作为保护野生大象的形象大使,在微博上传播大量的、宣传保护野生大象、禁止杀戮等信息,就得到了很多网民的支持和赞扬。

4.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

近年来,网络俨然已经成为反腐倡廉的主渠道,很多官员的腐败问题都是通过网络检举出来的。微博是社会黑暗面的一面镜子,在监督社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社会之大,有很多事情是法律不能及时监管的到的,于是社会上就会出现一些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微博的出现使得很多这种现象能被及时发现,并予以抨击。

例如,网络晒富的郭美美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随着调查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对郭美美事件的进一步挖掘,进而对中国红十字会这一公益组织的工作流程产生了疑问。在越来越多的网民对红十字会产生质疑的时候,红会必须澄清并改进其工作。微博在监督检举官员不作为的问题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很多不正之风都是通过微博检举出来的。所以微博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舆论监督的作用。

二、微博对网络新闻传播的消极影响

微博对网络新闻传播除了有积极的影响之外,也有它消极的一面。微博作为网络新生力量,存在的时间短,发展尚不成熟,有待完善。自由性作为微博的一大特点,在给了人们自由表达意见的同时,由于其匿名性和发帖的随意性,也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传播学专家胡泳接受采访时就表示,微博至少是一个基本的引发讨论的工具,这个讨论能不能引发共识,能不能进一步达成决策,以解决根本问题还有待观察。但微信息的特点、微博客的传播行为却孕育了微博自身信任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1.散布谣言,导致谣言满天飞

微博是在一个网络平台上进行信息的交流和言论的发布,这个信息发布的过程是不受限制的。这也就意味着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心情发布任何消息,而不用对消息的真假负责任。这就导致了很多人在微博上发布谣言,使得网络上的谣言满天飞,对网民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例如,日本地震引起了核泄漏,马上就有人在微博上发布了核泄漏随洋流扩散的地区分布图,此图一经发布迅速转发传播开来,造成恐慌。随后又有大量的谣言在微博上说海水遭到了日本核泄露的污染,海盐库存告急,需要紧急囤积食用盐。后来证明事情根本不是这样的,国家有大量的食用盐的储备,仅靠青海湖的出盐量就够中国所有人吃好几百年,而且海水也不曾遭到污染。这就是一起典型的网络谣言案件。网络谣言不利于社会稳定、和谐,不利于国家的繁荣发展。

2.虚假信息、低俗信息泛滥

微博的自由性和开放性,使得很多的信息在没有得到证实的情况下就被发布出去。同时,微博使用者的素质良莠不齐,也使得低俗消息泛滥。由于人们不用对微博上的消息、言论负责任,很多心理不正常的人热衷于制造虚假信息、低俗信息。例如,金庸经常“被死亡”,金庸只要隔一段时间不出现,就会有人在微博上发布这类消息。这一类的虚假信息很多,而且被转发的量很大,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不必要的困扰。

3.影响社会安定,不利于社会和谐

微博是一个人人都可参与的平台,这也为一部分不法分子散布民族分裂言论提供了便利。造谣者往往无所不用其极地制造各种不实信息,煽动民族情绪,这对社会的安定有序、和谐稳定是不利的。

4.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司法的公正性

众所周知,司法具有公正性,这也是人们信服国家的一个重要依据。但是近年来,有一些案例由于民众通过微博参与其中,发表具有统一的看法和言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司法判决的公正性。例如,著名的“钢琴杀人案”就是由于人们的一直呼声,所以才导致药家鑫在一片舆论声中被判处死刑。正如王新说:“舆论喊杀声一片,这不是一个好的社会现象,大众对一个年轻人的审判,不能在一个非理性、非平和的心态下去进行,这牵扯到对一个生命,对一个人的尊重。”网络制造的这种不理智氛围对法律的公正是一种掣肘。

三、对微博的治理措施

微博正在以其灵活性、开放性、自由性的特点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成为人们信息发布、获取、交流的重要方式,对人们的生活也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但同时微博也存在诸多问题,可能会成为其发展过程中的障碍。因此要制定明晰、科学的策略,以规范微博。

1.加强政策上的引导

在微博的使用过程中,言论的自由性、随意性,使导致很多侵犯名誉权、隐私权和商业秘密等事件频发。这就需要我们的政府对社交媒体整顿,制定相关的法律加以规制,为微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政府部门应该重视这个新兴的社交媒体,出台、完善相关的法律,使网民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充分行使言论自由权。《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第九条对组织或个人注册微博客账号,制作、复制、发布、传播信息内容,应当使用真实身份信息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个人在注册微博客账号,制作、复制、发布、传播信息时,应当遵守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五十九条第四项在内的,关于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虚假、冒用的身份证件办理入网手续,实施扰乱网络传播秩序的有关规定。通过法律法规对微博的使用者进行限制,对微博进行法律监管,这是符合公众内心要求的,也是顺应时代要求、符合新事物发展规律的。

2.强化网络思想道德建设

仅仅有法律的规范还不足以使人们彻底的遵守规则,所以提高网民的思想道德素养是十分重要的。公民素质良莠不齐,公民的思想道德提升,会让公众从道德层面认识到遵守网络道德的重要性。加强网民素养,提高公众对信息真伪辨别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

作为网络的使用者,作为微博使用的群体,应该遵守相关的法律规定,做一个懂法、守法的文明网民。这样我们的社交媒体才能得到健康发展,我们的网络新闻传播才能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鄢睿.“三网融合”开启网络传播新时代[J].传播实务,2011,(8).

〔2〕严静.论自媒体视野下微博用户媒介素养[J].西北大学学报,2011,(3).

(责任编辑 徐阳)

网络新闻传播活动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网络新闻传播活动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凋查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去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同比增长17.5%。继200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之后,中国的互联网普及也实现飞跃,赶上并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因此,网络媒体这一新型媒体,被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它的出现给传播领域带来全方位的深刻变革。

【关键词】网络时代 新闻传播 多元化

网络新闻传播具有及时性、交互性、海量性、多元化、小众化、多媒体形式、超文本结构等特点,它突破了传统新闻传播存在的界限,初步构建了一些新的传播理念。

首先,打破新闻传播的区域。新闻地理上的接近性是重要的素质之一。一般情况下,同样一条新闻放在全国范围来看,或者放在其他地区来看,未必有多大新闻价值。但如果放在事发当地,可能就有较大的新闻价值。这就是传统媒体的局限。

网络媒体进行的是全球化的传播,新闻一旦上网,就能立即覆盖全球。

而且,网络媒体的出现,将个人真正推向了全世界媒介的地位。人的世界化和世界的个人化,自媒体正在逐步实现。

其次,突破新闻发布的时间观念。报道速度越快,新闻性就越强,新闻的作用和价值就越大,反之,速度慢了,新闻成“旧闻”,就会贬值,无人去阅读。因此,新闻学把坚持新闻的时效性定为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特征。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新闻报道的这一基本要求,它可随着新闻发展,不断滚动推出最新消息,甚至推出大量的一句话新闻。

网络新闻媒体还可以按照不同的时间梯度发布信息,时更新、日更新、周更新、月更新会并存于同一个新闻网站中。以往新闻传媒的刊期界线、时段界限等,在网络新闻传播中已开始弱化,甚至消失。网络新闻编辑在发布新闻前后,对新闻的改动都非常方便。

因此,网络新闻传播拥有巨大的时间弹性,在内容结构的组合上有着最大的灵活度。

第三,突破了新闻传播方式。受众的需求是立体的、多方面的,他们想知道不同媒体、不同信息源相同或不同的观点,他们渴望立体的信息提供。这就要求媒体具有更大的包容度,能够实现“多种信息源、同类声音、异类表现”。

传统媒体都有传播方式的局限,比如广播通过声音载体传播信息,报纸通过文字图片传播信息,电视传播的方式主要局限在图像声音,文字固然有,但不是最主要的。

而网络媒体实现了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表现形式的有机结合。即便是单一的文字表现形式,也可以有变体的文字、滚动的文字、闪动的文字等多种形式。受众在网络上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最大限度地了解一个新闻事实所包含的信息。

第四,网络带来了新的互动方式。在大众传播时代,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分水岭是清晰的。与大众传媒发布的如滔滔江河一般的信息相比,受众的反馈只是涓涓细流,根本不能等量齐观。然而,网络新闻传播是一种强调个性的传播,它打破了传统新闻传播中受众被动接受信息的局面,使得传播者和受众双方居于平等的地位,真正实现了传播学大师施拉姆曾提出的循环传播模式。

互联网带来的不仅是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同时也对大众的生活习惯、工作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从传播学的发展历史来看,受众与传播者的角色经历了多次的转变,而目前正是最为重要的一次转变。

第五,网络新闻突破了信息准入的限制。在网络信息时代,每个人同时具有“传者”和“受者”的双重身份。除了电子邮件、论坛、聊天室、留言板和在线调查等方式,受众还可以通过手机短信与网络形成互动,参与到网络新闻的采访与报道中去,变新闻事件的“旁观者”为“参与者”。

网络新闻传播开放、自由,但是网络媒体公信力的形成,必须在合理发挥自身特点的同时,依靠网络媒体记者、编辑自身的努力,以受众的利益为重,才能取信于受众,逐步树立起自己的威望。□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音乐广播)

责编:姚少宝

实习编辑:汪冬冬

网络新闻传播活动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随着传媒事业的发展,网络媒体凭借互联网提供的便捷传播平台,为网民带来全新的新闻信息收发体验,同时也给电视新闻带来巨大挑战。作为传统媒体新闻传播形式,电视新闻需要正视网络时代新闻传播带来的挑战,合理发挥传统电视媒体的新闻传播特色和优势,形成应对网络时代媒介新闻传播挑战的创新思路,增强电视新闻同网络新闻传播竞争状态下的优势,以提升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

网络时代 电视新闻 挑战 对策

前言

进入21世纪,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成为社会科学发展领域一个重大改变,对民众来说,通过互联网,网民接收和传播信息更为方便快捷。在互联网的发展和影响下,网络媒体、手机、多媒体电视等新媒体的出现,给现代信息传播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传统媒体中,电视新闻的传播受新媒体的影响最为深刻,网络时代对电视新闻带来的挑战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但是对于电视新闻来说,在新闻传播的人力、物力和一些软环境上,电视媒体有不可取代的优势,在面临网络时代带来的挑战时,电视新闻应该利用自身的传播特征,形成对电视新闻传播形式的改进和创新,积极应对新挑战,这是网络时代电视新闻传播的最基本出路。目前,电视新闻传播在探索应对网络新媒体挑战的道路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电视新闻同网络新媒体的互动合作成为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重要特色之一。

一、网络时代电视新闻面临的挑战

网络时代背景下,传媒之间形成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各种新媒体层出不穷,这对传统媒体的电视新闻传播来说,从内容到方式,都带来一定挑战,这对提升电视新闻传播效果和增强电视新闻受众满意度都带来较大影响。

(一)电视新闻报道方式受到挑战

网络时代,各种新媒体为传统新闻传播打开了新思路,网络媒体利用互联网提供的传播平台,对新闻信息的报道采用滚动新闻传播的形式,更进一步提升了新闻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如2011年3月日本发生的地震,地震发生后,腾讯网利用腾讯用户的QQ平台弹出地震信息,而国内的电视新闻在报道这则信息的时间则稍显滞后。同时在各大门户网站,对新闻采访的方式也有所改变,网络时代,记者可以通过网上采访、互发电子邮件、网络视频等对地球上任何地方的任何人进行采访,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网络新媒体的新闻报道方式对传统电视新闻报道方式带来的挑战成为影响电视新闻传播效果的关键。

(二)电视新闻信息传播的个性化服务受到挑战

在网络时代没出现之前,电视新闻的传播可以说是传统媒介信息传播中最具优势的媒介,声画结合的方式满足了受众信息接收的所有心理需求,电视新闻的个性化传播特色受到民众的肯定。但是在进入网络时代后,电视新闻的个性化服务特色就受到网络媒体的极大挑战。电视媒体独有的视频信息传播方式已经不足以形成对受众的吸引力,因为网络新闻有文字、视频、音频等多媒介传播手段,更有利于全方位地展示新闻,使受众的选择性更大。微博的互动平台、网络RSS订阅等方式下,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新闻、资讯。这些个性化的服务都是传统电视新闻传播所不具备的功能,电视新闻的流水线传播只是一种单向的新闻传播方式,受众在电视新闻面前的选择性基础不具备,在个性化服务方面电视新闻受到极大挑战。

(三)电视新闻对受众的影响力面临挑战

网络时代背景下,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多种新媒介介入新闻信息传播后,相对于传统媒体,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其强大的和受众之间形成的互动功能。Web2.0的出现使信息传播的互动成为现实,在一些重大社会新闻事件发生后,消息传播的互动性表现得尤为突出。以互联网的论坛信息传播为例,在网友帖子发出后,网民针对事件可以不断地进行回复,进行信息确认和进一步了解,信息传播更加灵活。2011年7月23日发生的动车甬温线追尾事故中,网民在微博上通过关注、转发或者评论的方式来形成对事件的认知,了解事件的调查进程以及对受、遇难乘客的安置等。微博在对这些话题的关注上发挥了很大的舆论监督职能,而这些都是传统电视新闻传播所无法企及的。电视新闻传播不具备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在形成对受众的影响力上,电视媒体面临巨大挑战。

二、网络时代电视新闻传播如何应对挑战

作为传统媒体,电视媒体在传播性能上相对于新媒体,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但这不是网络时代电视新闻躲避媒介竞争的借口。为了在媒介市场化竞争环境下发挥电视新闻传播优势,同网络媒体之间互动合作、提升电视新闻自身传播特色,将成为电视新闻努力探索和创新的方向。

(一)依托电视新闻自身优势创新节目传播内容

相对于网络媒体而言,电视新闻传播的优势依然明显,比如具备完备的采、编、播队伍,完善的制度体系,良好的品牌效应和受众基础,等等。电视新闻发展了这么多年,已经拥有了完整的运营系统和良好的受众关系,要想改变这种格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有很多因素需要考虑,包括技术层面等。电视新闻传播要充分运用自己精良的采编、策划、播放等队伍,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强化新闻理论知识和新闻职业道德操守,努力提高新闻质量。毕竟,各政府、地方电视台掌握着全国或当地的传媒精英,这些人具备良好的新闻敏感和职业习惯,工作上只要用心一点即可以避免错误,尽量提高观众的好评度。央视《新闻联播》近年来通过改版的方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电视新闻传播中的刻板模式,郎永淳和欧阳夏丹对主持阵营的补充、张艺谋等娱乐新闻走上《新闻联播》,这些都是传统电视新闻根据当前传播现状进行改进的重要方式。再如在传统新闻传播中,电视新闻的权威性是其另外一个重要特征,利用電视媒体的权威性,做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这对发挥电视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引导职能又是一个新探索。合理利用电视新闻的优势,创新电视新闻传播方式,这是电视新闻应对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挑战的基本方式。

(二)加大同网络媒体的互动合作

电视媒体应对网络时代的新闻信息传播挑战策略中,除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利用自身的特点来实现电视新闻创新外,置身网络时代,电视新闻对网络新媒体的态度应该是积极主动地合作,探索电视新闻传播在网络时代下的新形式,这也是应对网络时代新闻传播挑战的一个新形式。

1.电视新闻与网络媒体互动传播新闻

电视媒体与互联网络的互动形式的出现是在互联网络参与到新闻传播后。电视媒体开始认识到自身发展存在的缺陷后,逐渐和互联网络开展合作,利用互联网络,电视媒体中传播的节目可以在网络上满足受众的收视需求,弥补电视节目稍纵即逝的缺憾。2009年中国网络电视台开通,随后与央视网的合作,让其成为中央电视台网络传播的一个新模式。中国网络电视台面向全球,多语种、多终端的立体化新闻信息为国内受众提供最新、最有效、最便捷的新闻资讯。从新闻传播上来看,新闻以视听与互动为核心,24小时不间断提供最快捷、最权威、最全面、最丰富的新闻视听与互动服务,传播中国,

了解世界。2011年,中国网络电视台同中央电视台并机报道日本地震、神州八号飞船成功升空等新闻,弥补了电视新闻传播的不足,同时也让电视新闻的传播内容更丰富。这样的台网合作模式是一个十分典型的案例,代表了传媒发展的新方向。在这样的方式下,电视新闻受众不会因为错过了某场比赛而遗憾,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形式进行观看。

2.加强电视新闻的网络化发展

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电视媒体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主要内容只是一些节目预告和把本台播出的一些节目上传到网站去,没有把网站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在这方面,香港凤凰卫视的凤凰网做得比较成功,它不是简单把凤凰卫视的内容网络化,或者是简单地去预告一些凤凰卫视的电视节目的内容,它办网站的思路很开阔,不仅可以让受众看到已播的深度分析节目,也可以从中看到电视上没有播出的最新的新闻时事等。加之内容相当丰富,凤凰网在受众当中形成了很高的知名度,受到受众的特别关注。

3.合理利用网络新闻和电视新闻舆论的互动

网络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方式更为多样,网络媒体开放的平台为网民提供了更多信息互动的空间,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带来网络舆论的丰富性。在网络媒体的发展中,对于社会新闻事件的传播,网络舆论的形成和发展更能代表民意,而这一点是电视新闻单向传播所不能轻易实现的目标。为丰富电视新闻的传播内容,形成电视新闻的舆论引导力,在电视新闻传播中,实现和网络舆论的互动成为其中一个重要形式。近年来,网民的声音愈发强烈,对新闻事件的讨论来自四面八方,利用电视新闻的权威性对这些事件产生影响,引导事件朝和谐方向发展是电视新闻同网络舆论互动所要发挥的职能。

(三)合理构建电视新闻话语权

网络时代,受众的新闻信息需求不断提升,对话语权的重视程度已经达到新的高度。对于电视新闻来说,这是个很好的机会。媒体话语权一般被理解为公众说话的权利,起着舆论监督的作用,一定意义上甚至影响到社會发展的方向,因此显得分量十足。在网络时代背景下,电视新闻需要重新构建合理的话语权,这样新闻传播才能获得受众的认可,提升电视新闻的传播影响力。由此,电视新闻媒体话语权的转移成为电视新闻未来发展中的一项重要议题,在当前的电视新闻中,我们看到,民众特别是一些所谓的弱势群体,他们在电视新闻中的话语权基本上处于没有被合理保护的状态,这对电视新闻整体传播效果的实现和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在现代传媒环境下,受众对媒体传播信息的心理需求不断提升,电视新闻对属于社会生活底层的草根阶层关注较少,但随着传播媒介的多样化以及社会利益结构多元化等问题的出现,电视新闻彰显草根阶层话语权的呼声越来越高。他们的生活、文化和诉求都是新闻所要关注的内容,而增加出镜的方式成为草根阶层获取话语权的主要方式,如在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等一些灾难事件中,媒体将视角对准普通民众,民生新闻开始关注农民工讨工资、城市下岗工人自谋就业岗位、贫困失学儿童上学问题等。弱势群体在电视新闻中的话语权表达还需要有更深入的探索,这在当前电视新闻的发展来说,是形成电视新闻在网络环境下对受众信息接收心理需求的满足,同时也是形成电视新闻同网络等诸多新媒体竞争的方式。

三、结语

简而言之,传统的电视传媒和新生的网络新闻传播应该有一个长期共存的过程,二者将相互依存,共同进步。因为相对于电视而言,网络新闻传播的第一集团如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日报网站等的新闻源头,一直在与中央电视台这样的传媒龙头“和谐相处”,而且相互的融合和资源共享也越来越紧密。在当前的传媒环境和社会形态下,电视新闻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电视新闻工作者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开拓自己的视野,去了解网络、认知网络。时代在变迁,科技、文化亦在进步,传媒人的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刘玉琴.网络对传统媒体记者的挑战[J].传媒观察,2007(05).

[2]李伟,谭波.浅议网络时代电视新闻的发展趋势[J].科技致富向导,2010(17).

[3]于丹俪.网络时代的电视新闻[J].理论界,2010(05).

[4]刘冰.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应对策略[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10(09).

(作者单位:湖南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网络新闻传播活动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近代中西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呈现了不同的态势,这种差异无论在中西近代新闻传播业产生阶段还是发展阶段都长期存在。而导致这种差异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其发展动力的不同。文章从中西方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渊源入手,就中西方近代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动力不同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以此管窥整个近代中西方新闻传播业的发展。

关键词:近代新闻传播业;发展动力;差异分析;原因分析

一、前言

翻开中西新闻事业史,不难发现,西方的近代新闻传播业产生早、发展快,而中国的近代新闻传播业产生晚、发展慢。1621年英国的《新闻周刊》在伦敦创刊,标志着西方近代报业的诞生;1815年由英国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成为中国近代报刊之发轫。与西方相比,已相差194年。而中国人艾小梅1873年在汉口创办的第一家近代报刊《昭文新报》与西方相比又相差了252年。任何现象的出现都是时空的产物,中西近代新闻传播业产生如此巨大的差异,与其背后的发展动力有直接的因果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发展动力催生了这样巨大的差异,以及为何发展动力会有所不同,成为我们本次研究主要探讨的问题。

二、中西近代新闻传播业发展动力的差异

中西近代新闻传播业无论是在产生阶段还是在发展之中都具有很大的差异。首先,是在产生阶段,中西近代新闻传播业在产生时间上相差两百余年,报纸形态也有很大差别;其次,在形成较为成熟的近代新闻传播业之后,也形成了不同的传播形态,无论是在传播速度,规模还是内容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将中西近代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划分为产生阶段和发展阶段两个阶段来进行比较。

在进行研究之前,我们首先要清晰的界定研究的历史时间段,在本文中我们采取方汉奇老先生对中国近代报刊时间范畴的界定,一般认为是从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出版到1915年《新青年》杂志在上海出版。而近代西方报业,则界定为从定期报刊问世到19世纪末。

(一)中西近代新闻传播业产生动力之比较

1.中国——外生动力催生近代新闻传播业

19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资本主义经济虽然有所生长,但仍然十分微弱,对整个社会影响甚小,整个社会依旧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之中,再加上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顽固,清朝文字狱甚多,国人创办近代报刊缺乏经济、政治基础和条件。

然而,即使在这种在内生动力不足的情况下,我国却依然产生了近代新闻传播业。1815年8月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开始创办,随后陆续出现了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从1815年到鸦片战争结束,外国人在南洋马六甲、中国广州、澳门等地共创办了11种外文报刊。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门禁打开,外国人办的报刊在中国初步形成了一个在华外报网,到19世纪后期外国人在中国一共办起了近两百种外文报刊,占我国报刊总数的80%以上。

历史事实向我们表明,西方人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传播业的序幕,成为近代中国新闻传播业产生的外生动力,决定性动力。在华外报的出现与发展,不仅将近代报纸的实务展示在中国人的面前,而且以其成功的实践和新鲜的理论成为中国人创办近代报刊的启蒙之师。可以说无论是在技术动力上,还是社会形态、政治氛围、物质条件上,中国近代新闻传播业的产生都受到西方外力的作用。中国近代新闻传播业是西力东渐的产物。

2.西方——内生动力催生近代新闻传播业

与中国不同,内生动力则成为近代西方新闻传播业发展的主要动力。1621年创办的西方第一家近代报纸《每周新闻》标志着西方近代新闻传播业的形成。在17世纪的西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孵化了西方近代报纸。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外扩张的需求,资本主义对于信息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再加上工业革命的爆发与开展,印刷术的发明和普及,邮政事业的产生都为西方近代新闻传播业的产生创造物质条件。这一切的内生因素都为西方近代新闻传播业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西方近代新闻传播业是顺应早期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需要而产生的。

(二)中西近代新闻传播业发展动力之比较

1.中国——政治动力成为新闻传播业发展的主导动力

在由西方人揭开中国近代新闻传播业的序幕之后,一批接触到西方传播业文明的国人,开始在摸索中创办第一批近代报刊。19世纪60年代,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为国人自办报纸也创造了条件。1873年8月8日由艾小梅创办的《昭文新报》成为我国国人办报的开端,其后掀起了国人办报的高潮,国人自办的报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说:“我国人自办之日报,开其先路者,实为《昭文新报》,《循环日报》次之,《汇报》、《新报》、《广报》又次之。”

然而,对这些报纸进行梳理和分析,笔者发现,在中国近代新闻传播业逐渐步入正规的过程中,政治动力成为新闻传播业发展的主导动力。

首先,从办报目的来看,政治因素是主要因素,爱国主义推动了国人办报,而“有益于国事”则是办报的初衷。在我国近代新闻传播业中先后出现了两次国人办报的高潮即维新派报纸和革命派报纸。维新变法中起着擎旗鼓荡作用的梁启超把报纸的性质概括为“耳目喉舌”,在实践中真正把报刊当作政治活动的武器。到了孙中山那里,政党报纸的理论成为真正的办报指导原则,资产阶级革命派直接利用报刊为资产阶级夺权进行政治鼓动。两次高潮中,国人办报的目都是为了直接宣传自己的政治思想。随后,认识到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资产阶级创办起启蒙报刊,在全国兴起思想启蒙运动,仍是受到政治动力的驱使。

其次,从办报主体来看,多为政治家办报,他们办报多数不是为了牟利,而是为了获取政治地位,借助办报谋求政治发展,谋求仕途是我国近代报人办报的不竭动力。这也就导致了“曹汉现象”贯穿于我国近代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始末。所谓“曹汉现象”意指报人不以办报或从事新闻事业为终极目标,而将政治目的或个人政治地位等其他目标作为其新闻活动的最终归宿,直接与职业报人的理念相对。在近代中国传播业发展史当中,不管是国人第一批办报者中的翘楚王韬,还是在第二次办报高潮中开一代先风的《时务报》主编梁启超,再到红遍全国的新记《大公报》三巨头吴胡张,无一不倚重报纸的政治作用或借此实现个人政治目的,对政治的诉求始终是主流报人活动的主旋律。作为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个杰出的办报人和报刊政论家,王韬办报的初衷之一即对西报参政议政功能的欣赏,他曾用赞慕的口气介绍:西国日报之设所关甚巨,主笔者得持清议于朝纲国政,颇得参以政权。

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笔者认为无论是从办报目的,还是从办报主体的行为来看,政治动力都是近代中国新闻传播业发展的绝对主导动力。

2.西方——经济动力与政治动力交替成为传播业发展的主导动力

与中国不同,西方近代新闻传播业在发展时期,经济动力与政治动力交替成为近代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动力。

在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之前,经济动力是西方近代新闻传播业的主导动力,服务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获得利润才是报业发展的主要目的。

然而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及成功夺取政权后,政治动力却成为主导动力。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在这一时期,西方近代报刊主要起着政治宣传作用,因此这一时期的报刊被称为“政论报刊”。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西方报刊又进入了“政党报刊”时期。“政论报刊”和“政党报刊”都是以政治为本位的,目的都是为了宣传政治主张,经济上基本靠政府或政党补贴。

在1833年本杰明·戴创办《太阳报》为标志,西方报业又进入了经济动力主导阶段。西方报业进入了商业报刊阶段,商业报刊面向广大普通受众,经济上独立,政治上摆脱了政党的控制,成为以市场为导向的报纸。与此同时,西方近代报业愈来愈融合于日益发展的资本主义世界,报业经营的方式和手段也更加符合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作的要求。

虽然,在西方近代新闻传播业发展史中,经济动力和政治动力出现了交替成为主导动力的现象。但经济动力即使在政治动力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也在推动新闻传播业发展的方面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这主要源于西方办企业家办报的传统。在西方,办报主体多为企业家或商人,西方社会重工商业的发展,最初的职业报人就是因为意识到收集与传播信息可以获利才产生的。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信息需求的增加,企业家和商人开始投资于报业,以报纸作为赚钱的工具。他们的报业经营是一种纯粹的商业活动,以市场为导向,尽力满足受众需求。这与中国社会的政治家办报又有着截然的不同。

三、中西近代新闻传播业发展动力差异原因分析

通过以上对中西近代新闻传播业在产生动力以及发展动力方面的比较,我们发现中西新闻传播业发展动力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的。然而这种差异绝不是偶然,而是历史的时空的产物,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们将着重围绕“政治、经济、文化”对近代中西传播动力差异的原因进行探析。

(一)经济层面——不同的经济结构造成中西新闻传播业发展动力不同

在中国近代新闻传播业的产生时期,中国仍然是“农业立国”,仍然处于“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中,不具备产生近代新闻传播业的动力,再加上小农经济也造成了中国国民文化性格的保守和封闭,对于新闻信息的渴求并不迫切,因而只能由外生动力来催生中国近代新闻传播业。然而,在西方近代新闻传播业的产生时期,西方已经是“工商为主”,以商为主的商品经济也造就了西方人文化性格的开放和变革,商品贸易交换频繁,也导致西方人对于信息的渴望十分迫切,因而内生的动力就催生了西方近代新闻传播业的发展。

在中国近代新闻传播业的发展时期,即使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开放,扩大了与国内外的联系,19世纪70年代,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规模及影响也十分有限,仍然未能撼动中国封建社会的性质,因而中国近代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仍然是步履维艰,十分缓慢的。而在西方近代传播业的发展时期,资产革命以及工业革命使得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而经济发展对于信息的迫切需求也就推动促进了西方近代新闻传播业更快的发展。

(二)政治层面——不同的社会性质造成了中西新闻传播业发展动力不同

中国近代新闻传播业在产生之前,中国始终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着严格的宗法等级制度,统治阶级固步自封,文字狱严苛盛行,不允许传播未经统治阶级批准或者危害统治阶级利益的信息,再加上没有相应的经济基础,近代新闻传播业在中国的产生只能借助外力进行推动,仅靠内力是不可能产生的。而在中国近代新闻传播业发展过程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又导致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中国人民最主要的历史任务就是实现救亡图存,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在这样的社会制度之下,中国近代新闻传播业发展最主要的动力成为政治动力而非经济动力。

而在西方近代新闻传播业产生之前,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发展,许多西方国家开始进行建设“近代新型转制国家制度”的探索,新型国家的管理又要求建立新型的信息交流网,至16、17世纪之交,欧洲社会动荡不安,宗教战争接连不断,进一步刺激了社会的信息需求。也正是这些内生的因素共同作用,推动了新闻传播业的产生。在1640年西方爆发资本主义革命之后,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斗争阶级,都开始发现新闻的重要性,开始大规模的创办报纸,为革命进行鼓吹。政治动力成为了西方近代新闻传播业发展的主要动力。而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及工业革命在西方社会的普及与发展,西方社会也普遍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并开始进入平稳的飞速发展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这样的社会制度下,经济动力就成为西方近代新闻传播业发展的主导动力。

(三)文化层面——不同的文化传统造成了中西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动力不同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严重的官本位思想,直至今天这种情况依然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深蒂固的儒家观念,使得中国人始终以踏上仕途为正道。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就是同政治结合紧密,凡事都要附会到政治上去。在中国近代,创办报刊的人虽大多接受过西方教育,但是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使得他们仍然希望通过办报走向仕途,参与政治,因而近代中国报纸也沦为了为政治服务的工具。这也导致了政治力量成为中国新闻传播业发展的主导动力。

与中国不同,近代西方许多国家受封建中央集权文化的影响时间要短得多,因此,近代以后的报业就更容易挣脱以政治为归宿的封建报纸模型的束缚。在西方,封建制度如昙花一现,仅经历了几百年的时光,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是民主共和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早在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时期,西方就确立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体系以适应新兴的资本主义,经过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此外,与中国强调宗法等级不同,西方宣扬人的个性,强调个人需要的满足。在这样的文化传统下,注定政治动力不能够长久的成为促进近代新闻传播业发展的主导动力。

中西近代新闻传播业在发展动力上有着显著的差异。西方近代新闻传播业的产生是由于自身的政治经济变革等为近代传播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是内生动力。而近代中国,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缺乏产生新闻传播业的内生动力,因而只能靠外生动力来催生。而在近代新闻传播业的发展阶段,中国近代新闻传播业的发展的主导动力是政治动力,西方则是政治动力经济动力交替出现。但这种差异不是绝对的,只是一个相对概念。

四、结束语

中西近代新闻业传播发展动力虽存在差异,但绝无孰好孰坏之分,因为任何现象的出现都与其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关。然而,对中西方近代新闻传播业发展动力的比较,却能够给我们以今天报业的发展以启示。探析传播动力差异背后的原因能够有助于我们在报业发展过程中扬长避短,对某些不良的因素自觉进行控制,以更好的推动新闻传播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三联书店,1955.

2.吴廷俊,肖志峰.中西近代报人“曹汉现象”之比较[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6(4).

3.刘晓清.王韬与华人创办的第一份报纸[J].炎黄春秋,2005(4).

4.柯艺.政治本位与经济本位——中西新闻传播动力机制比较[J].新闻爱好者,2007(6).

5.张昆.中外新闻传播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吴廷俊.中国新闻传播史稿[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7.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M].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8.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9.刘枫.中西近代报业发展的形态异同之根源小议[J].天中学刊,2004(6).

10.刘寒娥,张丽萍.和而不同:中西新闻传播思想的交融与差异[J].前沿,2009(3).

11.胥亚.论新闻媒介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J].大众传媒(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

12.程道才.论科学技术对新闻传播业的影响[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8(2).

13.陈力丹.西方新闻传播产业化的进程[J].现代传播,2001(6).

14.赵中颉.世界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状况述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作者单位:饶鉴,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刘亚进,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上一篇:教师专业发展应用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基础护理学实验课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