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教育改革论文范文

2024-07-13

大学体育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提取散落于文史资料中的近代女子体育教育思想的记录,厘清其价值脉络,为当代中国女子体育教育提供借鉴。研究认为,中国近代女子体育教育思想有:培养贤妻良母;保国强种、救亡图存;强健体魄、关照身心;追求平等的体育权利。上述4种思想中,前两种思想属“保家国”价值思路;后两种思想属“保自身”价值思路,两种价值思路既碰撞,又交融。

关键词:体育史;女性体育;体育教育思想;中国

Transmutation of the view of values of ideas for modern women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SUN Qing-bin,ZHU Bo-yong,CHEN Gui-ni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Yulin Normal University,Yulin 537000,China)

Key words: sports history;women physical education;ideas for physical education;China

通过文献检索发现,近30年来,已有近10篇论文对中国近代女子体育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例如,郑志林、王玉立[1]就中国近代女子体育的兴起与发展进行了简述;陈晴[2]对女子体育与妇女解放的关系进行了探析;姜艺[3]则论述了戊戌维新和五四运动对近代女子体育的影响。但总体来看,以上文献多是对近代女子体育的单性介绍,缺乏系统性、思想性的分析。本文通过提取散落于文史资料中的近代女子体育教育思想的记录,厘清脉络,为当代女子体育教育提供借鉴。

1中国近代女子体育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当我们打开浩若烟海的中国古代史,遍寻体育发展的历程,发现人类延续的支柱——女性,虽然占人口的半数,但其体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却寥若晨星。究其原因,儒家礼教文化绵延数千年,形成“男尊女卑”的民族心理。两千多年来,占中华文化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对女性角色进行了严格定位,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对女子的言谈、举止、服饰、容貌等进行严格限制,要求女子“笑不露齿”、“非礼勿视”,从思想上剥夺了女子体育参与的权利。尽管女子偶尔也能享受舞蹈、下棋、秋千等活动,但在缠足习俗盛行的年代,这些活动不过是男子体育的陪衬,严重扼杀了女性的独立人格和运动天赋,歪曲了体育的真谛。

清朝末年“甲午受创,渐知兴学”。一些仁人志士意识到体育的“保国强种”作用,开始关注和发展女子体育。另外,历经戊戌运动、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女性的主体意识已开始觉醒,她们纷纷呼吁发展女子体育,强健体魄。此外,在华教会将西方体育引入中国,为女子体育注入了新鲜血液。1899年,中国人自办女校——“经正女塾”在上海成立。此后,各地女子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纷纷开设体育课,极大地促进了女子体育的发展。1920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开大学男女同校之先河,各地高校纷纷效仿。在上述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中国女子体育思想走过了“保家、保国、保身、保权”的价值嬗变历程。

2中国近代主要的女子体育教育思想

2.1“保家”——培养“贤妻良母”

近代一些维新志士呼吁培养“贤妻良母”以“保家”。但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贤妻良母”的内涵在近代发生了微妙变化,1907年晚清颁布的《学部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中规定:“女子必身体强健,斯勉学持家,能耐劳瘁。”[4]近代培养“贤妻良母”的体育思想亦存在局限性,这从《学部奏定女子小学章程》中即可鉴明:“凡教授游戏,虽当使之活泼愉快,但须注意使之不蹈放纵之行为。”[4]何为“放纵之行为”?无非是要求女子在体育活动中“笑不露齿”、“非礼勿视”。如此要求只能使女子动作忸怩作态,与体育“强筋骨”之义极为不合。尽管如此,培养“贤妻良母”的思想在客观上促进了近代女子体育的繁荣。从“三寸金莲”的轻移慢步到运动场上的你追我赶,女子体育教育终于跨出了历史性一步。

2.2“保国”——保国强种、救亡图存

以“保家”肇始的近代女子体育,落在晚清衰微的国势情境中,最终必然要整合到保国强种的大思路上。在国家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维新志士提出“教育救国”的主张,希冀通过兴办学堂达致保国强种的目的。他们从进化论和遗传学中受到启示,把对女性的身心培植视为强国强民之基。教育家蔡元培[5]说得更为直白:“羸弱父母,哪能生产康强的儿女!”“保国”的女子体育思想也源自于女性群体在民族危亡之时的自我觉悟。时年16岁的广东女学堂学生张肩任[6]呼吁:“女子者,文明之主也,国之母也……急救目前女子之方法,断自体育始。”1904年刘瑞莪[7]在《女子世界》撰文指出:“盖女子者,国民之母也。一国之母,其女子之体魄强者,则男子之体魄亦必强。”她进一步论道:“体操诚急务矣,可以活筋骨,可以怡性情,可以强种族。”1905年《女子世界》创刊人丁初我[8]指出:中国的男子之所以衰弱,其原因在于女子的长期衰弱。而要培植女子的衰弱之体,惟有依靠体育。她断言:“今日女子之教育,断以体育为第一义!”进步女性们的呼吁得到了女学界的广泛认同。此一时期,私立广东女子体育学校便以“强国必须先强民,强民必须先强种,要有强壮的母亲,才会有强壮的儿女”为校训。

2.3“保身”——强健体魄、关照身心

“保身”是指女子通过体育教育来强健体魄,关照身心,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从“保国”到“保身”,标志着女子体育“强健身心”之要义的回归,意义非凡。前文论及的女子体育思想,更多地强调女子对“家国”的责任担当,鲜从女子本位来审视女子体育。而“保身”思想真正从女子自身权益出发考虑女子体育,将体育的终极目的指向女性自身的健康与发展,真正回归体育的应有之义。近代妇女运动先驱陈撷芬[9]认为:“体育与德育、智育并重,男女一也。”蔡元培[10]非常重视女子的身心健康,“夫完全人格,首在体育”,认为体育为体、德、智、美等全面教育之首。如此鲜明、如此有力地强调体育在整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这在当时颇有振聋发聩之效,显见蔡元培的远见卓识。“保身”思想得到教育界的积极响应。上海经正女塾开办之始便设有体操课。“学堂功课繁密,听文诵读之外,必设小花园一所,藉习灌溉培种之法,以资游息而舒畅其志气。再设体操之课,以杜单弱”[11]。蔡元培坚决反对戕害女子身心的缠足陋习。1912年,他组织了“社会改良会”,要求女子“废缠足”,坚持体育锻炼,以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坚强的毅力,尤其要注重拳术。同年他在上海创办了爱国女学,其办学章程第一条便开宗明义:“本校以增进女子智、德、体力,使之以副其爱国心为宗旨。”

2.4“保权”——追求平等的体育权利

追求平等的权利和地位,是近代女子体育抗争的一条红线。世称“南海先生”的康有为[12]受西方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影响,在《大同书》里论道:“人者,天所生也。有身体既有权利,侵权者谓之侵天权。男与女虽有异形,其为天民而共受天权。”梁启超[13]在《变法通议•女学》中指出:“男女平权,美国斯盛。女学布镬,日本始强。兴国智民,靡不始此。”蔡元培[2]对各种轻视女子的恶习深恶痛绝,主张尊重女子的权利。他断言:“世界将来之趋势,男、女权力为相同。”1907年3月,清政府实施“新政”后,颁布了《学部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学部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正式将女子体育纳入学制系统,确立了女子体育的合法地位。章程规定:初等女子学堂的体操课每周4节,高等小学堂每周3节,教学内容为普通体操和游戏[1]。女子学堂章程成为促进女子体育兴发的重要机制,从那时起,女性体育命运开始被改写,中国女性们开始以合法的理由,从家庭、闺阁走向学校,走向运动场。

3“保家国”与“保自身”的价值思路

仔细辨析以体育为“女子教育第一义”的诸家论说,可揭示出“保家国”与“保自身”两条相逆的思路。在上述“保家、保国、保身、保权”4种思想中,前两种思想的体育价值指向女性本体以外的“家、国”,属“保家国”思路;后两种思想以妇女为本位,价值指向女性自身,属“保自身”思路。近代早期,由于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尚处初始阶段,影响力甚微,难撼儒家男权思想,体育价值观倾向于强调女性奉献牺牲的“保家、保国”;近代后期,随着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渗入,男性思想逐渐“开明”,女性主体意识逐渐觉醒,体育价值观倾向于强调女性自身权益的“保身、保权”。两条价值思路并非完全对立,它们既碰撞,又交融。从近代诸家的体育论说中,不难发现女性意识和国家意识的融合。无论在国家民族至上的“保国”强势语境中,还是在妇女本位至上的“保身”自救语境中,时常会听到另一趋向的声音。从整个近代社会来看,近代女子体育的发展是曲线运动,其价值观在“保家国”与“保自身”两极之间摆动。

参考文献:

[1] 郑志林. 略论我国近代女子体育的兴起[J]. 体育文史,1994(3):3-5.

[2] 陈晴. 中国近代女子体育与妇女解放[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33(4):100-102.

[3] 姜艺.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近代女子体育的影响[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4,20(S2):25-28.

[4] 章咸. 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1840-1949)[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80-86.

[5] 蔡元培. 蔡元培教育名篇[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25-129.

[6] 张肩任. 急救甲辰年女子之方法[J]. 女子世界,1904(6):15-17.

[7] 刘瑞莪. 记女学体操[J]. 女子世界,1904(7):52-54.

[8] 丁初我. 女学生亦能军操欤[J]. 女子世界,1905(13):14-16.

[9] 陈撷芬. 论女子宜讲体育[J]. 女学报,1903(4):17-18.

[10] 蔡元培. 在爱国女学校之演说[J]. 东方杂志,1917(1):19-23.

[11] 朱有献. 中国近代学制史料(辑下)[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898.

[12] 康有为. 大同书[M]. 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5.

[13] 梁启超. 变法通议[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6.

[编辑:邓星华]

大学体育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渐得到提高,新课程标准的逐步深化和改革,当下在教育内容管理中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教育理念,大学体育教学也不例外。本身体育教学就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殊性,课程内容的开展也更加灵活、丰富,在体育人文教育理论的研究中,我们发现采用以人文关怀为导向的教育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能有极大的提升。本文就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进行初步探讨和说明。

关键词: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理论;实践研究

1前言

我国新时代的教育改革越来越强调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体育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重要教育手段。人文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贯彻落实全面素质教育发展方针的重要内容。高校强化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综合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体育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符合高校新时代教育改革和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要求,也能够达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对大学生的期望和标准。

2人文体育教育的几个基本特点

2.1长期性特征

人文教育在大学体育中的应用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时间才能见到效果,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加强教师的人文素养,在场馆的管理上,不断听取师生意见,改进管理方式方法,实现人性化的管理;另一方面需要长期融合的原因:用文化底蕴熏陶学生,学生受到人文教育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达到效果,需要经过长期的影响,学生的心理才能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样他们对待人生、社会的态度和观点才能进一步优化。

2.2多样性

大学体育融入人文教育之后,可以对与体育相关的各种文化进行教学,例如体育与政治的关系,建国之后,周恩来总理的“乒乓外交”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新篇章;体育与经济的关系,2008年一场奥运会给我们北京带来了多少商机,一场足球世界杯给巴西带来了多少旅游人数。这些都是体育在融入人文教育之后,可以进行教学的内容。由此可见,人文教育融入之后,大学体育的外延进一步拓展,更加具有丰富性。

2.3内隐性

高校体育人文教育表面上是由高校组织各种教育形式来进行的,但是学生接受教育,提高自己的过程却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完成的。以体育教育的形式将素质教育的内容隐藏在教育过程中,营造有利的环境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的发展,实现对学生体质人格的塑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4人文性

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的“人文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人为本”,强调在完整认识人的基础上尊重人的自身价值和自我人格,维护人的健康权利,关怀人的生命、生存以及生活的基本意义,满足人身心的发展需要,实现人的价值。二是在实践中对人进行全面塑造,促进人身体自然的生长发育、动作技能的形成和机体机能的提高,对人的人格进行塑造,對人的内心精神世界进行引导。一所大学的体育场地设施设计、校园体育活动的开展以及体育组织管理行为等只有蕴含人文性,才能成为体育人文教育“育人”的主题,而非简单的物质资料或有形无神的体育活动,以及僵硬冰冷的管理制度。

3人文教育在大学体育中的具体实践

3.1创造良好的体育人文环境

现阶段,我国大学体育教学中仍存在重视体育训练和测试,轻视学生主体意识的情况,这就导致了“以教学而教学”状况的出现,造成大学体育教育环境的僵化,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娱乐需求,而且也使体育教学的质量大打折扣。而我们知道,体育活动具有娱乐性,所以大学生能够在体育教育中得到放松,获得娱乐享受,因此将人文教育融入大学体育教育中就需要发挥出体育的娱乐性、健康性特征,以免失去体育原本的特色。

3.2构建积极向上的教师文化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人类社会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承担着人思想文化的传播和人才的造就等艰巨任务。体育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自身的语言艺术、工作态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等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教师的文化修养是自身的人格魅力、知识水平、道德素质的综合体现,是经过长期的沉淀和实践得到的,老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远远超出书本上的教育。所以,一定要构建积极向上的教师文化,培养教师的个人素质。

3.3组织有序的体育文化课程,突出教学主题

体育文化教学方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体现人文精神。大学体育的教学是有着自己的教学目的和大纲,完成教学任务才是整个课程的核心。

3.4确立以学生为核心的体育价值观

以学生为核心的体育价值观实际上也是“以人为本”观念的体现,是运用体育手段达到育人目标的体现。确立以学生为核心的体育价值观,首先必须确立大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和中心地位,将发展大学生的体育素养作为体育教育的首要任务。

4结语

总之,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对于大学生而言,很多社会需要的人才都需要在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上有突出的表现。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大学体育教育存在着明显的人文教育的缺失,如缺乏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关注、教学组织形式缺乏人文性、教学内容不能体现人文性、师生关系中缺少人文关怀等,这些情况不仅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将人文教育融入大学体育教育是一个必然的选择。而将人文教育融入大学体育教育则可从创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确立以学生为核心的体育教育价值观,增强人文关怀、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三方面入手。

参考文献:

[1]马卫平,张传燧.文化视野中的大学体育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审思[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1):114-117.

[2]何盛.我国当代大学体育文化本位思想之研究——从文化育人教育理念谈起[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1):90-92.

[3]宋继新,贡娟.论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体育运动——体育运动思想、原理和方式的变革[J].体育学刊.2012(1):7-10.

大学体育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十分重要,而在大学体育的教学当中,思想品德教育也是它的其中一个任务,是目前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内容和重要环节。

关键词 大学体育 教学 思想品德教育

一、引言

对于我国的大学体育教育来,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促进大学生的身体正常发育,增强大学生的体质,并注重培养出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通过教育引导,使他们都能够成为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共同发展的新一代大学生。”因此,大学体育教学在其中也必须要承担起一定的责任,在对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品质进行塑造时,要做到精益求精,在努力传授各种体育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都能很优秀的人才。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当中,思想道德教育方面不容乐观,大学生们出现了思想道德品质开始下滑的趋势。因此,如何能够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当中,进一步的加强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方面的培养就十分重要,这也是从事大学体育教学的工作者应该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二、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及其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一)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

首先是对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进行确立,其主要的依据就是不同社会和阶级的要求,同时考虑到受教育者目前的思想道德品质发展状况;具体的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包括这样的几个方面:首先是思想教育;其次是法制教育;再次是政治教育;最后是道德教育。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尤其要注重教学的过程,教师一定要根据不同的要求以及受教育大学生思想品德具体形成的规律,来对学生进行一个目的比较明确的教育,这个过程中,还要很好的去揣摩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心理矛盾。

(二)思想品德教育与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

思想品德教育看起来和体育教学之间没有什么关系,甚至可以看作是教育系统当中两个比较独立的组成部分,它们虽然有所区别,但其实也是相互联系着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之所以要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是为了能够培养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品德活动,教学的结果是要将各种开放的哲学观点、先进的政治思想、合理的法纪观念等以不同的教学形式灌输给学生,使得他们的社会意识发生一定的转化,以此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体育教学则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日常体育行为,使他们的体育意识得到增强,以进一步的去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体全面发展。另一个方面,我们说它们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着的。首先表现在两者的目标都是为了培养人,而且共同存在于整个教育系统当中。其次,它们之间又可以相互进行渗透,在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其实也包含了很多健身方面的观念,各种艺术审美情趣以及学生情感方面的陶冶等,而在各种体育活动当中,则包含了很多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因素。

三、加强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优秀的意志品质

在各个不同种类的体育教学活动中,项目非常多,内容也比较丰富,组织教学的方法往往可以灵活多样,而且学生在对某项运动进行学习的时候,如果想要熟练的去掌握各种不同的运动技能,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就不得不去反复的进行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还要经受一次又一次失败的考验,这就使得他们在精神上和身体上同时要承担比较大的负荷,需要他们付出很多的血汗和劳动才能够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这对于培养他们的思想品德和素质来说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对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的培养,因为,一个人意志品质的形成往往和他努力克服困难的程度相联系在一起的。

(二)教学方法要不断创新

创新教学现在成为了体育教学改革当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在我国目前的这种市场经济条件之下,如果想要在一件事情上取得成功,就必须要勇于去发现真理,并找到新的道路,去解决那些前人遗留下来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大学体育教育同样要逐渐的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接轨,而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不断的去培养出更加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大学生,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可以创新教学方法,使它发挥出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独特。

(三)寓情于教,以情感人

大学体育教学涉及到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因素,往往能够成为师生之间进行情感互动和心理交流的一种方式。于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和学生进行河东交流,比如说当学生的动作不协调和不规范的时候,可以对学生多一些鼓励,对生病的学生也可以送去温暖,经常与他们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状况等。

(四)各方共同努力,探索新途径

学生的思想工作是一项非常巨大的工程,它往往需要我们社会上的各方面来共同努力,而作为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者,教师要不断的进行创新,并善于去分析不同的新问题,在此过程中,还要勇于探索出新的教学途径,善于学习新的教学理论,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收到最好的效果,并最终达到体育教学促进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目的。

四、结束语

总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早已不只是政治课上的任务了,它应当始终贯穿到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当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要潜心的去研究教学方法,不断提出创新的教学手段,而且要随时做好准备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的过程中,也可以使我们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一定的升华,进一步的提高自己的思想品质和素质。

参考文献:

[1] 温淑涛,叶翀翔.思想品德教育在体育课中的作用及实施[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1).

[2] 王小斌.如何在体育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J].民营科技.2010(12).

大学体育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体育欣赏是体育种类特别是审美活动类的主要表现形态之一,是一种行为,大学体育在21世纪新的发展特点是以全面发展学生为中心,以“健康第一”的宗旨为指导思想。体育欣赏在大学生体育教育,普及体育知识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体育欣赏 大学体育教育 体育精神

体育欣赏的内容大致包括:1)对运动动作的欣赏。2)对运动员品德的欣赏。3)对运动比赛过程中各项规则和标准的欣赏。4)对有关体育报刊作品的欣赏。5)对体育装备的欣赏等。在大学体育教育中,不仅要让学生在体育中得到锻炼,更重要的是正确认识体育,对体育项目有着正确积极的认识和领悟。因此,体育欣赏教育在大学生体育教育中举足轻重。体育欣赏的特性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1.体育欣赏有着特定的趣味性

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或现象,人们通常会表现出不同的兴趣和喜爱,就叫作趣味。对于体育的喜爱,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比如说男生就喜欢一些比较刺激的运动,能够张扬出活力,还能够显示出男性的力量;而女生则喜欢一些比较柔和健美的运动,比如健美操,瑜伽等等。这些正是多样性的趣味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又由于人与人之间生理心理素质的不同,生活条件的不同,这种趣味特征又表现出一定的个体差异性。因此在体育教育中,要展开体育欣赏的学习,根据不同的个体对体育的不同需求而展开培养,打好个人终身体育的基础。

2.体育欣赏的大同性

体育欣赏的兴趣虽然因人而异,但也表现有一定的普遍性。体育事项是人类发明规定的,涵盖着一定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背景体现出来的人们欣赏体育的标准和它的一致性最为明显。而且很多大学生随流现象,跟风心理也说明了体育欣赏的大同性。

3.体育欣赏能带来一定的愉悦性

我们在欣赏体育时不仅是一种精神享受,还有生理上的刺激,激发自己参与其中。比如在体育比赛中如果中国队获胜时,随着五星红旗的升起,中国观众会不由自主的呐喊鼓掌,这就是一种生理参与。观众在观看时,不停地呐喊鼓劲,并从中体会体育的乐趣,收获快乐,因此,欣赏愉悦感是生理和心理高兴的结合体。

体育欣赏在大学体育教育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欣赏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直接影响学生在学习事物中的积极性。要想提高体育教学质量,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其成为学生生活的一种需要才行。而很多体育实践主要在于技能的培训,很多学生都是在被动接受,很容易让学生对体育形成抵触心理,根本提不上兴趣可言。体育欣赏则是从心理上灌输体育知识,综合视觉感觉等主观感受,重在让学生主动接受。这与以往的体育教育相比事半功倍,是一种创新。通过激发学生在心理上的渴求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2.体育欣赏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

大学时代正是对知识最渴求的时期,对外界新事物充满了渴望和渴求,提高文化素养,增加知识认识。体育欣赏不仅仅是在介绍各种趣味体育事项,让学生加强对体育知识的了解认识,还引导学生欣赏体育,感受运动魅力。体育欣赏的丰富内容促进了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掌握运动精神,树立顽强意志,增强对各种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为养成终身体育精神打下良好基础。

3.体育欣赏有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

体育欣赏的重点是像学者展示体育运动的美,比如动作美、姿态美、运动员所展现出来的精神美、素质美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智慧美等。使大学生在学习欣赏体育美时感受人类的力量、智慧、技术、品质、内涵美和运动精神。向学生传达着一种对美的意识感知和创造精神。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教育,同时主动地接受汲取体育精神,培养度体育的兴趣,树立终身体育观念。体育欣赏对于学生掌握体育主旨,增强个人体育意识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一种重要手段。增强学生对欣赏体育的认识学习,还有助于将学生的审美心理与道德心理联系起来。使审美情感作为学生的动力,来完善他们的道德素质。同时在学习欣赏体育时,也可以伺机放松一下,从心灵方面认识体育活动,既可以得到放松又陶冶了情操。

4.体育欣赏有助于对大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体育欣赏凭借丰富有趣的内容,使学生一改以往对体育被动的接受方式。充分激发主观能动性,这种欣赏是具有自身创造性地。通过学习欣赏体育体会体育的乐趣。而且欣赏并不是简单的观看欣赏体育节目,而是在欣赏的同时还要用心去体会,感受其内在意义宗旨,并学以致用,完善自我。通过体育固有的节凑、力量感受体育的魅力。并从中体会所蕴含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有助于开发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体育欣赏本身就携带着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一种激发学生圣灵感和创造精神的氛围。在欣赏体育的学习中,学生会不自觉地对所看到的内容展开想象和憧憬,一遍遍的品味体育动作的美妙,并对有些不太完善的动作进行思考和改正,不仅增强了学生对于体育的爱好,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欣赏来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爱非常必要。

5.体育欣赏是课外体育实践课程合理展开的必要条件

在体育教学中,有很多动作并不是口头演示就可以教会的,不能把握技术核心,领略动作要点就很难学会,比如游泳课,老师在下面游的很好,师范的也很到位,但由于个别学生自身浮水能力较弱,有没有把握动作要领就很难学会。对体育产生惧怕心理就是无可厚非的。而欣赏体育就恰恰可以弥补实践上的这一点不足,将抽象的知识通过案例演示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吸收。学生自己通过发散思维,领略要点,找出自己的错误,从而简单明了的学会了以前学不会的体育动作。对该运动项目也有了较为理性的认识,培养一种更积极的心态。

体育欣赏不仅可以给人们添加很多生活乐趣,还有助于社会安定团结,传承的是一种大爱思想。体育欣赏促进了体育运动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大学体育教育中,体育欣赏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课外生活,拓宽知识面,还树立了一种体育精神,保持健康人生态度,有效调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时刻保持一颗积极进取的心。

参考文献:

[1]饶坚.唐春芳.论体育欣赏的特性[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2)

[2]蔡春霞.王德洪.论体育教学中的体育欣赏.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2002,(9)

大学体育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教育是软实力中其他诸要素,如文化、价值观念、制度吸引力、民族凝聚力、政治价值体系等得以延续和传承的认知基础和必然路径。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展现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方面。文章论述了美日两个发达国家在高校体育教育软实力方面的诸多特点,指出了中国加强高校体育教育软实力建设的注意事项和相关措施。借鉴美日发达国家的经验,中国应不断创新高校体育教育理念,大力培养高校体育教育精神,逐步实现高校体育设施服务体系的社会化。

[关键词]高校体育 日美教育 软实力

[作者简介]袁辉明(1965- ),男,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山东 淄博 255049)

一、前言

自1990年3月美国国际关系学教授约瑟夫·奈首次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以来,西方学术界迅速掀起了研究软实力学说的热潮。纵观国内外学术界对“软实力”问题的研究,我们发现“教育是构成一个国家或民族软实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观点几乎成为所有研究者的共识。①就连约瑟夫·奈本人也认为:“软实力所鼓励的是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不断追求长远的目标。”②由此可见,教育不仅是构成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软实力中其他诸要素,如文化、价值观念、制度吸引力、民族凝聚力、政治价值体系等得以延续和传承的认知基础和必经之路。既然教育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那么对教育价值观和教育理念的追求就成为世界各国高校教育发展的核心要求和重要思想。

国内外学术界一般认为,所谓“高校体育教育软实力”是指在高校体育教育领域发生的与该国或该共同体高校体育教育文化、体育教育理念、体育教育意识、体育教育制度安排、体育外交政策、体育政治约束、体育人才需求密切相关的一系列价值体系和观念认识的总和。由于美日两国是全球高校体育教育软实力变迁的两种重要表现,所以本文拟对这两个国家的高校体育教育软实力作一系统的介绍和梳理,以期发现对中国发展教育软实力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另外,笔者在研究美日两国高校体育教育软实力发展历程基础上,还论证了两国发展高校体育教育软实力的经验和优势,以期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提供参考。

二、美日发展高校体育教育软实力的主要特点

(一)美国发展高校体育教育软实力的特点

1.开放性是美国发展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特点。在美国的大多数人看来,高校体育的重要功能是强身健体和娱乐身心,至于比赛只是展现高校体育教育成果的一种方式而已。有人做过调查,89%的美国民众认为高校体育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健康身心和提高身体素质。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美国社会通过各种方式建设以教育价值和休闲活动为主题的高校体育公园和高校体育设施。③高校体育活动的具体组织则由高校体育协会和高校体育俱乐部等团体承担,政府只起疏通、引导和联络的作用。

2.规范高效的俱乐部体制是美国发展高校体育教育的显著特征。各种形式的高校体育健身和竞技俱乐部是美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为了大力发展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美国高校还制定了较为严格的俱乐部管理制度,美国高等教育管理机构认为:“高校体育教育为强健体魄的目的所做成的各种足球俱乐部、篮球俱乐部、橄榄球俱乐部、排球俱乐部、乒乓球俱乐部、田径俱乐部等必须是以自愿、引导和非营利为目的。”④这与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营利性高校体育教育俱乐部的管理体制有很大区别。

3.法治管理理念是美国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20世纪60年代以来,为了满足广大高校教师和学生日益增长的提高生活质量和健身健心的需求,联邦政府制定了各种高校体育政策,通过了发展高校体育产业化的诸多法规,这些都为美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治基础。

(二)日本发展高校体育教育软实力的特点

近年来,日本政府高度重视高校体育软实力的发展,并通过各种措施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完善和创新。⑤日本高校体育教育软实力的发展和变迁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

1.日本高校体育教育的“大众化”价值理念。日本于 1961 年制定了“高等体育教育振兴法”,开放了学校和公园,为大学生和大学教师参加高校体育活动提供方便。随后各个大学的体育教育逐渐适应了这一趋势,并开始走向大众化(sports popularization)。如今,日本国民重视高校体育锻炼,并非为了将来获得奖牌,而是为了富民强国,锻炼身体。在大众化的潮流之中,高校体育竞技项目逐渐走向民间,走出校园,成为全民健身的一大法宝。日本高校体育教育的“大众化”价值理念体现了一个成熟的体育强国的发展新思维,具有极大的国际感染力和吸引力。

2.日本高校体育教育的“生活化”思想取向。法国思想家拉美特里说过:“人不是简单的机器。人是在生活中,而不是在机械的锻炼中。”为了适应生活化的发展趋势,日本政府还把高校体育作为政府为民服务、提高国民素质、代表广大人民切身利益的大事来抓。⑥日本高校体育教育的“生活化”思想认识不仅为日本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而且大大创生了为世界所佩服的体育教育软实力资源,其意义非同寻常。⑦

三、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

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投资。中国不仅在较短的时间里建立了世界上总体规模较大的高等教育硬件体系,而且也在不断完善高等体育教育的软实力资源。借鉴美日发达国家发展高校体育教育软实力的经验,中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凸显自己的特点。

(一)注重高校体育教育软实力的文化导向性

李力研曾经指出,“东方体育是一种哲学体育,其实质是对宇宙的把握;西方体育是一种物理体育,其实质是对生命的展现”。⑧不同国家的高校体育教育机制,既有人类共性,又具有民族特性。中国高校体育教育是一种以公有理念为基础,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内向文化;美日高校体育教育是一种与资本主义历史条件相适应的,以民族精神或宗教为核心的外向文化。中国高校体育教育文化既注重内在的精神修养,又注重外在的形体修炼,既主张内外的兼顾,又注重形神的统一;美日高校体育文化的价值观体现在推崇个人主义,注重竞技等特点上。基于此,我们就要特别注重中国高校体育软实力的文化导向性,要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有机结合,既显示出国际化的特点,又要不失自己的特色。由于高校体育软实力是指高校教育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文化吸引力、个人精神力量以及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综合,所以,我国要实现高等体育教育的现代化,就必须把握好体育文化的传承,延续好体育精神的发扬,振兴好体育理念的和谐。

(二)重视高校教育软实力的社会传播性

历史发展到今天,借助于网络和多媒体传播技术,人们可以在瞬时即可获得足够多的体育信息和资料,从而使体育价值的传播变得快捷。中国高等教育软实力资源的社会延展性也因为传播手段的提高而变得更加真实和方便。客观上,美日高校体育教育软实力的社会传播具有较强的公开性和透明性,而中国高校体育教育软实力的传播则带有明显的内在性和非公开性。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体育产业政策的公开性、公正性和透明性,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国争取更多的国际教育软实力资源。

(三)要大力提倡高校教育软实力形式的多元性

在国家高等体育教育政策的鼓舞和激励下,中国的各高等学校除了借校办运动会的平台以外,还充分利用了地区运动会的机会,在校园内外大力营造体育文化的扩展氛围。就高校体育文化的对外传播模式而言,美日特别注重高校体育教育的大众化和生活化理念;而中国则应该特别注重体育高等教育的国民性、精英性和专业性理念。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我们应借鉴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经验,不断拓展高校体育教育国际化交流理念,大力培养高校体育教育精神,逐步实现高校体育设施服务体系社会化。

[注释]

①(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M].陈景彪,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84.

②(美)约瑟夫·奈.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M].何小东,盖玉云,译.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139.

③虞荣娟.中美德日大众体育比较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4):40.

④张曙光.美国大众体育设施概况[J].中外群众体育信息,2008(3):17.

⑤张建华,陈青.体育文化力的内涵及特征[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6):50.

⑥舒其伟.中日大众现状的比较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4(6):87.

⑦王凯珍.社会转型与中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DB/OL].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QuMTI3R3JLN0c,2004-04-01.

⑧李力研.野蛮的文明——体育的哲学宣言[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4.

大学体育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现如今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和落实,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是最重要的。体育是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尽管大学生的体育教学改革也在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但是对学生身体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效果上仍然有所欠缺。拓展训练是一种全新的体育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新的训练方法,与传统体育教学相比有很大的优势,是强化体育功能的重要方法,以下将从拓展训练的起源、特点以及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最后分析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的应用。

关键词:拓展训练  大学体育教育  作用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和到来,对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保证学生更好地面对新时期的挑战。拓展训练则是一种有效的体育项目,这种体育运动项目的出现和普及,为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契机,拓展训练的开展,不仅可以有效地锻炼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增强学生的体魄,帮助学生树立勇于接受挑战的意志,而且拓展训练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传统体育教学的优化和创新。当下如何利用拓展训练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当下大学体育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

1  拓展训练的起源和发展

拓展训练最早起源于英国,也为称之为外展训练,源于二战中的英国。当时大西洋商务船队一直遭受德国的袭击,导致很多年轻的海员死于海上,针对这种情况,“阿伯德威海上学校”创建成功,重要就是为了锻炼年轻海员的生存能力,使其掌握更多的生存技巧,后期这种方式逐渐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普及,训练和培养的对象范围也逐渐的扩大,不仅如此,训练的内容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延伸,已经涉及到了更多的内容,如心理、人格等训练内容。随着拓展训练的不断发展和优化,后续被逐渐列入大学体育运动行列,成为一项重要的体育活动。

2  拓展训练的特点分析

拓展训练作为一项重要的体育运动项目,与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相比,拓展训练具有很多的特点,以下就是拓展训练特点的分析。

2.1 训练方式灵活,适应性强

与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相比,拓展训练的方式更加灵活,而且适用于各种不同人群,在任何场地都能进行,而且器材比较简单,能够根据训练内容合理地进行训练活动,灵活性和适应性比较强。

2.2 训练内容丰富,教学严谨性强

拓展训练具有很强的严谨性和计划性,而且训练的内容十分丰富,能够根据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和方案,可以有效满足不同人群的训练需求,能够提高参与训练的积极性,而且训练内容的趣味性很强,能够让人在体验中感受和体验成功。在大学体育运动中进行拓展训练,能够让学生进行体验式的训练,可以在体验中感受成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学生的品质。

2.3 挑战性强,锻炼合作团结意识

拓展训练中的活动和项目,还具有很强的挑战性,比如说高空项目等,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些项目的设置能够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不断地挑战和超越自我,而且其中很多项目具有一定的合作性,能够让学生在合作中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结能力,对提升学生的集体意识有重要的作用。

3  大学体育教育中引入拓展训练的意义和作用

3.1 创新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引入和开展拓展训练,能够有效地推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4]。拓展训练的开展和应用,能够将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实现了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而且还能让学生的意志和心智得到良好的锻炼和培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团结能力。

3.2 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应用拓展训练,是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可以为国家的发展培育更多的复合型人才。而且在大学体育教学中,通过开展拓展训练项目,学生能够在训练中强化自身的身体素质,可以让学生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养得到双向的发展,进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3.3 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坚强的意志和心理品质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还可以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可以在训练活动中进行有效的锻炼,对学生养成健全的品质和人格也有重要的作用[3]。训练活动中有很多的竞争性的活动,学生通过不断地战胜苦难,能够获得更多的经验,可以引导学生建立健全的心理,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4  拓展训练在大学体育教育中的应用

4.1 做好教学安排工作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要想有效地落实和开展拓展训练活动,就需要积极做好教学安排工作,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优化和创新,以便充分发挥出拓展训练的作用。首先,可以从大学生的心理和喜好出发,比如说教师可以制定一个调查表,来调查学生的喜好,并结合学生的喜好制定和组织开展有效的拓展训练活动,以便能够有效地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进行拓展训练项目的设计和安排工作,让学生能够在在训练中有效地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4.2 提升大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

为了将拓展训练有效地应用于大学体育教学中,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大学体育教师的资源,保证教师有足够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这是发挥出拓展训练的关键。比如说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学校可以开展对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保证教师掌握足够的技能和方法,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重要的指导,从而不断地强化拓展训练的效果,为大学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

4.3 优化大学体育教学资源

完善的体育教学资源是保证拓展训练能够有效开展的重要关键。当下我国大学体育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比如体育场设备不健全、训练的范围受限等,这些因素导致拓展训练活动难以有效开展。所以根据这个情况,只有积极购进先进完善的教学设备,才能有效地保证拓展训练活动能够正常开展。也就是说,应该加大对体育教学的经费投入,为体育拓展训练的开展奠定重要的基础;也可以积极与当地的体育实习基地进行合作,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资源。

4.4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拓展训练的教学效果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为了保证拓展训练活动的效果,教师还需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比如说可以适当地借鉴一些国外的优秀教学方法,或者还可以吸取一下学生的意见和想法,以此来不断改善拓展训练的效果和质量;当然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也需要积极做好安全防护工作,保证大学生的人身安全,为学生营造安全的拓展训练环境,切实提升拓展训练的效果。

5  结语

總之,在大学的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的普及和应用,对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要重视拓展训练,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拓展训练环境,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余刚,马国杰,孔庆波.试论拓展训练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10(8B):198-199.

[2] 曹伟,杨毅,鄢安庆.试论拓展训练在大学体育教育中的运用[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14(S6):283-285,290.

[3] 罗磊,甄子会.试论拓展训练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成功(教育),2018,11(30):221-222.

[4] 李丽.试论大学体育教学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的必要性和作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7,5(23):156-157,159.

[5] 程凤侠.试分析大学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的应用[A].第三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2016:178-179.

上一篇:高校领导作风建设论文范文下一篇:施工进度项目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