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渗透德育范文

2024-03-06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范文第1篇

一、数学课堂中渗透爱国主义精神教育

我认为教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给学生树立自我远大的目标,引导受教育者自我教育。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很好的做到这一点通过一些名人的先进事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点燃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与火。

二、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严谨的作风和创新精神

数学问题的分析与解决需要解题者有着严谨的分析问题以及科学的推理方法,这一点在数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得到完美的体现,通过学习数学的推理证明学生可以真正的体会到数学与其他学科的互补性,初步体会科学的方法论在日常生活的作用。同时,学习数学的推理证明有助于学生更完整更准确地认识到数学不仅仅是演绎科学,更是归纳的科学;有助于学生形成归纳推理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精神,为将来合理地提出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奠定好基础;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学习作风,形成言之有理、论证有据的习惯。另外,在数学教学中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有着很好的作用,我们都知道在数学问题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解决,在教学中教师教授了学生基本的定理,概念,方法之后,很多方法的掌握与运用上都需要学生细心的发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给与学生鼓励与支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多问几个问什么,多从几个角度进行想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形成良好的习惯,这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具有好处。

三、通过数学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美育培养

数学命题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充满了发现科学真理的愉悦与快乐。大多数学生对数学的喜爱,正起自一道平常数学题的解答。这种对科学问题的好奇、求解的欲望、解决之后的快乐,是数学的精神魅力所在,更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体验。数学表示中的美学修养。数学是科学的语言,十分简约、明晰,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叙述的准确、精辟;数学公式、定律表达的简单明快,无疑都给人以一种简洁的美感。数学知识中的美学意识和理念。例如在上“轴对称图形”这课时,我发现这节内容正是一节典型的展现数学美的好教材。对称是美的一种表现形式,绘画中有时追求对称,文学作品中也利用对称手法来体现音韵美和节律美。生活中对称的图案和建筑物更是到处可见。数学中,对称美也具有重要的地位。轴对称图形它不仅是美的,而且也是十分有用的。于是我收集了大量的生活中运用的对称美的图片,一开始就以图片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环球旅行,然后提问:这些地方美吗?请你说说它们为什么美。然后请学生找找它们的共同点。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因为它们是轴对称图形,所以它们给人们美的享受。数学的美丽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维的培养 高中阶段青少年的人生观、时间观和价值观都处于形成阶段,教会学生用辩证唯物客观的视角去思考问题,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学科是自然科学,它为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提供了丰富的论证材料,因此,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的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机会,例如:两圆位置关系,两圆心距离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则将引起变化: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像这样去认识和分析问题,整个数学知识都可串通起来,在理解与应用数学知识方面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引导学生正确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辩证关系,能够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与具体、发散与收敛、化归与转化相结合,教给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论证方法,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帮助学生逐步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范文第2篇

二、各单元语文德育渗透目标

1、学习第一组专题教材,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大自然的景物多么迷人,燕子呓呢,柳树发芽,荷花绽放,泉水叮咚流淌。本组已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专题,我们从绿柳飞燕、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中,感受春天的来临,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从而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学习第二组专题教材,学习爱护周围环境。环境保护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本组教材围绕“爱护周围环境”这个专题进行编排,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以具体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去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以及他人为保护环境所作出的努力,使其在内心深处、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有所触动和感悟。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为保护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

3、学习第三组专题教材,教给学生“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学生的思想方法。有的说明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有的讽刺了那些行为和目的相反的人。有的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事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发现做出正确的判断等等。

4、学习第四组专题教材,感受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童年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让学生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从几个不同的侧面的故事中,了解同龄人的成长经历,体会它们的所思所想,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对话和交流,并透过他们的成长故事,认识世界,感知世界,从中得到生活的启示,吸取成长的营养。

5、学习第五组专题教材:感受、体验可贵的亲情、友情。生活中处处有父母之爱,有真挚的友情,有博大的爱。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体现了“爱与真情”,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感受、体验人间的真情。学会表达和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关心别人。真如导语所提示的回想是否回报父母的爱,能否向别人献爱心;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感受人间真情。

6、学习第六组专题教材,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相关知识,了解科技的发展,帮助人类不断探索宇宙的奥秘,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科学,爱科学,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7、学习第七组专题教材,懂得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太阳是大家的”,世界也是大家的。全世界人们同在一片蓝天下,分享太阳的温暖、世界的和平和社会的安宁。学习该组教材,了解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世界各地的人虽然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但是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让世界充满爱,充满信任。引导学生学习关心世界大事,培养热爱和平的感情。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在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采取有效途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已经成为重要教学目标。高中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旨在引导学生对人类文明发展历程进行了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在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新课程下有效实现高中历史课堂德育渗透尤为重要。针对该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全面性分析与探究,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一系列德育渗透的策略,希望能够促进高中历史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高中历史;德育渗透;策略;综合素养;人文素养

高中生是国家的希望,未来的接班人,要想更好地继承社会主义事业,单靠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还需要具备较为科学的思维,正确的三观,因此做好德育意义重大。而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涵盖了思想、文化、经济、政治以及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其在德育方面具有十分大的优势,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融入德育内容,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对德育知识进行学习十分重要。那么在新课程下到底应当如何实现高中历史课堂德育渗透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全面性探究提出具体化的渗透策略。

一、新课程下有效实现高中历史课堂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1.适应历史教学的重要需求

高中历史学科教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了解,而是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如此学生才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和思维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明确每一个时期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变化,更科学地学习和掌握历史内容。新课程标准中提出,高中历史教学具有育人功能,应当注重对学生的价值观、态度、情感等进行培养。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如此才能够满足历史学科的教学要求,也才能够符合历史教学发展的变化。

2.增强学生民族使命感的重要途径

高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增强学生的民族使命感,通过在历史教学中有效融入德育内容,能够让学生对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进行学习,这就能够促进学生民族使命感的不断提升。同时,历史课程所涵盖的范围较广,有古代史、现代史、近现代史等,学生通过对这些内容进行系统化学习,能够对国家的发展变化、各个时期的文化风俗等都进行详细化了解,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进行全面感知,从而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就能增强学生的使命感,促进学生发奋图强,为将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这对于国际竞争更为激烈的当前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且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而言也是十分珍贵的。

3.适应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

当前的时代是知识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都非常激烈,学生要想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必须要掌握先进的技能,拥有先进的思维和正确的三观,只有如此才能够应对各种竞争,更好地立足于社会。而历史课程是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正确三观的重要学科,在高中教学中历史学科所发挥的作用不亚于语数外,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其对于培养学生思维习惯而言要比其他学科更具有优势,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应当紧抓学科优势,积极对学生进行德育内容的灌输,如此才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

二、新课程下有效实现高中历史课堂德育渗透的具体策略

高中历史课堂德育渗透的策略是比较多的,为了推动高中历史课堂德育知识的良好渗透,教师必须要做好自身德育水平的提升,并根据学生的需求制定相符合的渗透方式,如此才能够使渗透效果更为理想。具体来看,在新课程下有效实现高中历史课堂德育渗透的策略笔者总结为如下。

1.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教师自身的德育水平

教师是德育渗透的指导者,也是德育知识传授的主体,因此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德育水平,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德育渗透,才能够促进学生掌握更为全面的德育知识,不断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这就要求学校应当采取措施不断提升教师的德育水平,比如,可以定期为教师培训德育方面的知识,让教师对德育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不断充实自身、丰富自身的德育技能。还可以定期组织高中历史教师开座谈会,大家共同就德育方面的内容进行探究,共同对该方面的知识进行分享,或者就德育知识渗透的方法、模式等进行分享,这样不仅能够丰富教师的思维,拓宽教师的知识面,而且还能够促进教师的共同进步,为德育内容的更好渗透做好基础。另外,学校还可以鼓励教师进行德育知识的自主学习,定期对教师的德育渗透情况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提升教师德育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德育渗透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

2.合理引入多媒體有效渗透德育内容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已经逐渐普及,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多媒体能够将历史内容更为清晰、生动地呈现出来,这就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对历史内容进行学习,对于增强学生的正义感,推动德育内容的良好渗透都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在学习“鸦片战争”方面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段火烧圆明园、与鸦片战争有关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形象地对国难国耻进行了解,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发奋图强、不忘国耻的决心。视频讲解往往要比纯文字讲解更具有魅力,更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的激情,因此教师应当合理地将多媒体引入进来,促进德育渗透取得更好的效果。另外,多媒体教学还能够充分发挥其爱国教育的作用,帮助学生对近代伟人事迹进行更加清晰的了解,推动德育渗透更加高效。比如,在讲解贺龙领导南昌起义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将其领导人民反抗的场面呈现出来,如此更容易将那种情感激发出来,学生会情不自禁留下热泪,在心中形成更大爱国的情怀。

3.有效组织实践活动推动德育渗透更加高效

高中的课程往往较为紧张,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很多学生为了节省时间而不愿意参与实践,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精神方面的放松,也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因此高中历史教师为了推动学生更好地学习德育知识,增强渗透效果,应当合理安排时间,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对德育知识进行更加科学的体会和学习。比如,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展览馆,让学生对各个年代的珍藏品进行了解,推动学生对不同时代的发展变化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如此能够促进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历史的真实,带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于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具有十分大的好处。再比如,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一些历史时代性较强的公园,让学生在参观公园的过程中对“民族从屈辱到复兴、革命从苦难到辉煌”的历程进行深刻感知。可以引导学生参观黄遵宪故居、叶帅故居等,对伟人事迹进行了解,这要比按照教材空洞地说教更为生动形象,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共鸣和震撼,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德育效果的全面提升。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观“中山陵”,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近代伟人孙中山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4.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

高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与德育有关,教師为了更好地提升德育教学的效果,应当对教材中的德育内容进行深刻的挖掘,并寻找合适的方法对这些内容进行利用,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平。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为增强学生的德育学习效果做好贡献。比如,可以通过讲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等杰出人物事迹,激发学生强烈的报国情感。还可以通过讲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激发学生为国家奉献的精神等。高中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内容是比较多的,不同的内容所起到的德育效果不同,教师应当仔细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对德育内容进行挖掘,做到因材施教,如此才能够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新课程下实现高中历史课堂德育渗透应当注意的事项

1.注意把握好度,避免渗透过于频繁

高中学生正是处于青春期,对各项事情都比较好奇,同时也极具叛逆,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当全面分析学生的特点,结合这些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渗透。如果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味地进行德育知识的渗透,不注意度,渗透过于频繁,那么往往会导致学生产生反感情绪,从而对历史学习产生厌倦,不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而如果教师德育渗透过于宽松,那么往往不能起到较好的德育效果,所以教师应当注意度,合理对渗透的情况进行把握,详细化分析学生的情况以及历史课程内容,推动德育渗透更加科学。

2.注意进行渗透方法的变更,尽量多元化渗透方法

德育知识的渗透属于一项系统化的工程,教师需要循序渐进进行渗透,且渗透的时间较长,短期内很难取得明显成效。因此教师必须要注重渗透方法的选择,定期对渗透方法进行变更,避免学生产生厌倦,推动德育渗透更加全面、科学。比如,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渗透、实践活动渗透、小组探讨交流渗透等方法,对这些方法进行有效运用和探索,通过详细化探索发现更加符合学生需求的方法,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

3.对渗透内容进行科学化选择

高中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内容是比较多的,不同的内容所蕴含的德育知识不同,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渗透内容的选择,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如此才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学生爱国情怀,教师可以利用历史教材中的伟人事迹进行渗透,让学生通过伟人事迹的学习,了解伟人博大的情怀,奋斗的精神等,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而为了促进学生对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进行了解,教师则可以有意或者无意地对文化内容进行引入,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更多的文化内容。

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教师在渗透的过程中应当做好全面性分析,不仅要确保所选择的渗透方法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而且还要体现时代精神,如此才能够推动德育渗透更加科学、高效。本文列举了几个德育渗透的方法,希望能够为高中历史教师更好地渗透德育内容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李俊红.浅谈如何实现历史课堂上的德育渗透[A].2017年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研究研讨会成果集[C],2017.

[2]郭小华.高中历史课堂的德育渗透[J].江西教育,2014(8).

[3]周伟云.弘扬学科主旋律 夯实德育主阵地: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路径[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9).

编辑 冯志强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范文第4篇

摘 要:体育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活动不仅能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运动技巧和技能,而且还能发展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情操,锻炼学生意志,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他们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本文就如何将德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学校;体育教学;德育

对学生的教育不仅要育体,而且要育心。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总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在实现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总目标的过程中,体育教学不仅担负着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品质和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育人放在首位,使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增强体质、陶冶情操,不断提高品德修养。

一、思想品德教育面临新挑战

近几年来,一些学生做出了违法乱纪的事。如果此时学校不及时在学生中进行正面教育,势必会影响到他们今后的生活。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的过分娇惯、溺爱造成现在的孩子怕苦怕累、团结协作意识不强、集体意识淡化。此时如果不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想要培养合格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二、体育教学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

道德品质是通过一定的社会生活实践和教育的熏陶,以及个人自觉锻炼与修养逐渐形成的。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技能是通过自身练习形成的,体质的增强是在刻苦锻炼的基础上获得的,思想品德要经过运动过程的磨练,才能产生质的变化。因此,教师要结合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

1.发挥教师表率作用,培养学生品质

教师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教师的工作作风、精神面貌乃至着装都无一不影响学生,对学生都有示范作用。身教重于言教,凡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必须先做到。体育教师要精神饱满地认真对待每一节体育课,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认真上好每一节课的精神和对学生的爱融合在一起就会形成一种炽热的情感。师生之间架设情感的桥梁,学生才能信任教师,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才有说服力。如果教师自己没有正确的道德意识,或者言行不一,就会使学生的良好行为受到影响,干扰学生道德信念的建立,给学生的思想教育带来障碍。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表率作用。

2.利用体育基本知识,树立德育意识

结合体育基本知识,如我国体育的目的和任务,参加体育锻炼的好处和方法,身体与学习和工作的关系等,对学生进行理想和爱国主义的教育。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树立为振興中华锻炼身体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还应使学生认识到理想是从现实起飞的,理想是与体质紧密相连的,实现理想,体质是成功的支柱,使学生自觉地把体育锻炼与理想联系起来。

3.利用体育活动知识,渗透德育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一般都有队形练习,队形练习可以加强对学生组织观念、纪律和集体观念的培养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控能力,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对于思想性不太明显的教材,要善于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懂得该项教材对锻炼身体的价值和实际意义,并严格遵守一定的要求。例如:长跑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极好的教材,因为长跑中的“极点”现象对学生的意志品质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学生只有在练习中闯过“极点”,出现第二次“呼吸”,其意志品质的质变才有可能产生,并通过反复实践的积累,不断扩大和巩固质变的效果。如果在长跑练习中一出现“极点”现象就终止跑步,那么不但达不到“通过长跑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目的,反而会起到消退意志的作用。又如篮球、足球、这类对抗性极强的项目,进行“过人”“投篮”“射门”的教学时,如果学生出现个人英雄主义和急躁情绪,教师可教育学生:只有靠集体的力量,队员之间默契配合,才是胜利的保证。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只有结合教育实践,具体化、形象化地进行教育引导,才能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我们应把道德品质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中,以防止不切实际的说教。

总之,将德育教育寓于体育教育过程中,方法多种多样,在教学中教师只有针对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同时使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我们只有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德育教育,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翎,徐小荷.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问题探讨[J].武汉大学学报,2007(1).

[2]王枬.王彦教育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J].教育研究(北京),2005(2).

[3]张晓乐.框架理论视野下的道德叙事[J].全球教育展望,2005(4).

[4]丁钢.教育与日常实践[J].教育研究(北京),2004(2).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范文第5篇

【摘要】现代教育极为注重学生的全面性发展,强调在各科教学过程中应加入德育教育内容,以达到对学生进行品德意识教育的目的。而高中语文,作为高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课程,自然也是德育教育内容开展的途径之一。本文将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对德育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式以及德育教育开展途径展开全面论述,并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希望能够为高中德育教育提供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语文教学 德育教育 渗透方式

品德可以说是一个人的灵魂,如果没有品德,人就无法养成健全人格。作为一名高三学生,我深刻的感受到现代高中教师极为注重对我们德育教育的培养,同时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大了对德育教育渗透的力度。然而,如何成功地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并有效提高德育教育开展质量?我仅从一名高三学生的角度,向各位语文老师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以教材内容为导向展开德育教育

教材是语文教学之根本,因此老师在将德育教育内容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时,必须要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与导向,来确保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质量。以《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课的学习为例,学习过程中老师向我们问到:“同学们你们平时和家长都是怎么表达爱的呢?”结果有一半以上的同学表示,自己并没有向家长表达过自己的爱意,很多时候也无法和父母进行像朋友间的沟通,羞于向父母表达爱意,也并不清楚如何与父母进行深层沟通。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因为生活阅历以及成长环境等方面的差异,父母与孩子的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难免会存在分歧,而两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会因此产生,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双方之间没有真正进行理解与沟通,而这一点正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所以老师就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对我们进行德育教育,让我们学会换位思考,多去体谅父母、理解父母,逐渐减少我们自身的固执以及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习惯,有效提高德育教育的落实质量。

二、利用课外实践展开德育教育

虽然语文课程以汉语基础教学为主,但由于德育教育最终还是应运用在实践之中,所以在进行德育渗透时,还是应利用课外实践活动来对教育进行辅助。老师应注重实践活动对于学生德育意识内化的重要性,以帮助学生提升道德水平为目标,来对活动流程以及活动内容进行设计。

三、通过作文教学开展德育教育

作文属于语文教学重要内容,自然也是德育教育应该渗透的对象,所以在我们学习作文时,老师也可以适当地对我们进行德育意识的渗透。就本质而言,写作教学属于学生认知观的直接呈现,是帮助学生对生活进行感悟的重要途径。而在作文教学中对學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并可以对学生生活认知进行扩充,保证学生阅历的丰富性。因此,在我们学习作文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从我们周边的生活入手,利用我们的生活经历来帮助我们认识到问题的本质,确保我们思想水平的稳定提升。同时还应利用优秀文学作品,为我们创建出更加理想的教学环境,使我们能够得到深刻的情感体验,并通过成立学习小组的方式,使我们能够相互进行交流并以此获得更多的感悟,从而将德育教育与作文写作有机结合在一起。

四、通过吟诵感悟开展德育教育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老师通常会让我们以吟诵的方式来帮助我们对文章内涵以及所含蕴意进行感悟,从而达到让我们对知识点进行内化的目的。以《滕王阁序》一课的学习为例。王勃的这篇序不仅拥有较高的吟诵性,而且整体音调较为和谐,较为适合读诵。老师便可以利用这一优势,通过读诵来帮助我们对序的内涵进行理解。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的视频播放功能或者音乐播放功能,来对吟诵教学进行辅助,使我们能够真正融入到滕王阁壮美的意境之中,从而真切感受到作者“无路请缨”的心情,并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认识到我们这个时代是多么幸福,进而对时代、对社会充满热爱之情,并能够对祖国更加热爱,发自内心想要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立德树人”是当下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该担负的责任。为了担负起这份责任,不仅需要各位语文老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积极思考可行方案,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同时还要求各位语文老师应当按照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对德育教育内容进行设计,从而为高中生德育教育水平的有效提升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祝高波.德育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 现代交际,2016,16:170-171.

[2]廖城市.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J]. 中华少年,2016,17:75.

[3]张会兰.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的优势与策略[J]. 中华少年,2016,35.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范文第6篇

初中化学是学生正式接触学习比较系统的化学知识的开端。学生对化学的认识,理解,兴趣,爱好是学生能否学好化学的前提,而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仅是教学大纲中对培养人的需要,也是学生学好化学的需要。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征对学科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结合化学发明的过程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思想教育

结合化学史,德育教育便不再空洞乏物、苍白无力。如在讲解空气的组成的发现过程时,让学生们会认识到,空气这种与人们朝夕相伴的物质,它的存在与成分的发现经历了一个多么复杂的过程。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发现、制取了氧气,这比以前人们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物质已是一种进步,拉瓦锡进一步得出空气是由氧气、氮气组成的,到后来,有了更先进的仪器与现实手段,人们才认识到空气里还有其它物质存在,较精确测定了其组成的百分比。并研究掌握了其中很多重要的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这些用途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通过这些引导性的分析,使学生对化学家产生了无比崇敬和热爱,也激发学生们探索研究的欲望。同时,我顺势鼓励学生,化学科学中还有很多未知东西,只要我们热爱科学、坚定信心、勇于探索,相信你们将来的某一天也会象这些科学家一样发现更多未知的事物,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化学试验对学生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教育更具优势

化学试验不是盲目地乱撞,而是有一定的研究程序,即科学的研究方法: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处理数据、结论、评价,用得到的结论指导进一步的实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以生活中常见的蜡烛燃烧为例,不同的学生,观察结果不一样,老师的不同的提示,观察的结果也不一样。我在让学生观察时有意安排了几个环节加以比较,如先粗略的观察,再详细观察指定的部位,最后是有步骤的观察。初始观察时都很粗略,大都说只看到蜡烛和火焰。老师通过提示学生要观察仔细,要按蜡烛点燃前、点燃时、燃烧中,熄灭时的顺序过程观察,看每一个过程有什么现象。观察时充分调动除眼外的耳听、鼻闻、手感等器官的功能认真仔细观察,并提出为什么。这样,学生观察活跃,提出问题也很多,这对学生观察初中化学实验就会有很大的好处。

三、结合已有定律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本身就充满了唯物主义辩证法,为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提供了基础。因此教师应结合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将智育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在化学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以化学知识为载体,自然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如在“氧化——还原反应”一节的教学中指出,氧化与还原是两个对立的概念,他们存在于同一反应中,相互依存,既对立又统一。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就是量变引起质变的例子。此外,结合相关内容,还可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现象与本质、共性与个性、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从而逐步树立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结合化学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曾对人类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在初中化学课本上,介绍了许多令人骄傲的成就: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钢铁、化肥等方面产量的对比,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国家的正确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才能够发展中国。而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在化学工艺上的新成就,如纳米碳管,高分子材料等等,更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强烈的爱慕之情、崇敬之情。

在化学学习中,学生们也发现我国现代化学技术与世界先进技术间的差距,认识到我国现阶段化学水平还比较低。而未来的世界强国,就是科技强国。中华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发展科学技术。教育学生明白这一历史重任是我们学生应义不容辞地承担的,祖国的未来就在我们学生身上,激励学生为中华之振兴而发愤读书,立志献身祖国的科学技术事业。

五、结合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

一项重大成果都离不开集体的智慧,需要大家团结合作。合作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成功的关键因素。学会与他人共处与合作,是21世纪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当代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娇惯,家庭的溺爱,生活环境优越,因此很容易滋长以自我为中心的娇纵习惯,缺乏合作精神,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

如在解答开放性习题时,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培养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互为补充。使学生有更多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并在讨论中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认识到与他人合作能使自己思想更广阔、更深刻。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让学生自己组合,一起设计实验,一起进行实验,一起分析,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参与式的交流合作,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与他人互相合作,发挥同学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学生实验中,有意识培养他们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的内容,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到,与人合作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更易成功。通过合作实验更使学生体验互相帮助、共同分享快乐,切实培养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发展合作能力。 通过教师有意识地渗透,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交往中,克服自私和妒忌,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赏。

六、结合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类对地球的索取也在不断增加,同时,对地球上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在不断加剧。由于人类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引发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大气污染,全球气候的气温变暖,海平面上升,森林被过量砍伐,土地沙漠化等人为和自然的灾害不断,地球环球问题日趋严峻。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是每个化学教师必需担负的职责。在化学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渗透环保教育:重视课本上有关环保的知识的教学和平时教学中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以及课外组织必要的环保活动。

总之,德育的内容丰富多采,教育的方式灵活多变。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有其自身的德育教育优势,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因势利导,结合学科知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用潜移默化的手段教书育人,就一定能够塑造出新一代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高尚品德的合格中学生。

化学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16-2017学上 北票市小塔子乡初级中学

上一篇:选课走班教学总结范文下一篇:学科导论结课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