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规划中期评估报告范文

2023-09-24

两个规划中期评估报告范文第1篇

中期评估报告

淮北市黎苑小学课题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是国家级重点科研课题。本课题把学科教学、特别是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教育内容系统地整合,从而探讨学科教学的“整合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在世界其他教育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都是逐渐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是: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学习;从应付考试为目标的应试性教育转向以提高学习者自身能力为目标的素质教育;从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向以探索、发现、合作解决问题等为主的创新教学模式。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我国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1)教学理念:依然停留在精英教育的定位上;重视知识的传授,重视智力的培养而轻视能力、情感的培养,至今未能完全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走出,创新意识培养匮乏。

(2)教学手段:各个学校添置了不少如计算机房、网络教室等设备,但设备的利用率不高,甚至有的被闲置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3)教学方法:教改中推出了不少新的教学方法,但是一些教学模式还深受前苏联教学模式的影响,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仍然运用。

面对教学的现状和教育现代化的挑战,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有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信息时代的学习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它是以数字化为支柱,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整合于新课程教育教学各领域中,引起了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方式的变化,加快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二、目的、意义及研究价值

信息技术是当前各类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技术手段。信息技术是指人类对数据、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检索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有价值的文化信息的传递为

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从文化传递的角度讲,信息技术具有高效率和高效能的优势,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提高教育效率的必然,成为学科课程改革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类型,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立足于本课题的研究,探索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实现从经验总结的层次向科学理论层次的升华、飞跃。以构建“整合”操作优化范例,逐步丰富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理论方法体系。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课题的界定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其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合、优化和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2、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面向基础教育,在分析传统教育的优势和现状的前提下,探讨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理论和方法;构建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课堂教学结构流程、操作模式和对应策略;探索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和谐发展的培养途径和方法,真正实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教学理想,使新型的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和“教师的精神家园”,从而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发展。

3、课题研究方向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途径或模式:

① 创设课堂教学见多识广的教学环境和丰富多彩的的海量信息;

② 营造学生主体、主动,合理、有机运用信息技术,交流互动的教学氛围;

③ 开放式的教学理念,以生为本,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建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④ 优化教学过程、优化网络教学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学习、创新学习的方法和精神。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课题研究内容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其宗旨是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发展与学科教学整合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是实现“整合”的关键,合理地选择教学模式,可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及有效整合的途径;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研究

(3)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信息加工能力、现代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等);

(4 )信息技术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有效整合的途径;

(5)努力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努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

五、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课题研究思路

——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对信息技术在各学科课堂教学设计中进行学科优化整合,构建技术路线,使其更符合学科教学中的认知规律。

——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有效地建立内容丰富、功能强大和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科资源库,实现网络教育资源效益最大化。

——试图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培养专业和技术协调发展的教师队伍,实现科学的教育手段和学科教学设计的相互融洽。

2、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根据实验研究的整体性、系统性原则和效益性原则,注重成果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其主要的研究方法有:

1)实验研究法;2)行动研究法;3)调查研究法;4)理论总结法。

3、实验时间及实施步骤

实验周期:二年

第一阶段:准备组织、启动阶段。(2006.5~2006.8)

(1)课题开题论证。

(2)确定研究方案、制订研究计划。

(3)组织培训相关知识。

(4)组织对实验对象的测试、问卷调查,做好实验的前期准备。

第二阶段:运行实验阶段。(2006.9 ~2008.8)

(1)创设实验环境,安排实验细节,落实实验步骤,做好行动研究。

(2)适当组织课题组教师外出参观考查,及时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的动态,吸收兄弟学校的成功经验,开拓思路。

(3)以公开课的形式,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并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的途径和方法。

(4)每月定期的开展课题组的交流活动,交流研究心得。

(5)及时做好阶段小结、总结经验,调整工作思路,收集研究资料。

(6)在校园网上开辟课题研究专栏,进行研究。

第三阶段:巩固发展阶段。(2008.9~2008.10)

(1)选取典型课例,运用所开发的信息技术资源进行教学,提出教学中应该体现的教学步骤与环节,初步构建适合不同课型、不同知识领域的整合教学模式。

(2)应用初步构建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践,通过反复的尝试与修改,使教学环节安排趋于合理,使所构建的教学模式逐步完善。

(3)总结新教学模式的实施情况,确立合理、有效、可行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教学模式。

第四阶段:总结与结题阶段。(2008.11~2008.12)

(1)解释结果,检验假设,组织验收,申请结题评估,做好向兄弟学校推广的准备及宣传工作。

(2)收集整理成功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的成果,编撰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成果集。

(3)召开验收鉴定会,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

六、初步成效

1.教师们的信息技术思想和理论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逐步把这些技能传授与学生并在学生中得到升华。同时,在校园网上创建网站,便于师生随时了解学科教学的程序,及时查阅相关材料,经常性地建立研究性的档案,并开辟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和互动的园地。更重要的是,为学科教学搭建了一个网络平台,为学科教学提供了一个优良的信息化环境。

2.理论成果硕果累累。搞课题研究,当然要得出最后的结论,获得好的成果,但其实经过课题研究,总结出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经验总结最有价值,因为它不仅有利于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更能为我们实际的教学提供成功的案例。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围绕本课题撰写了课题研究论文,确确实实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

七、问题探讨

本课题作为我们学校主课题,担负着我校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任,虽然在前阶段的研究中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离研究的总目标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研究过程中还有很多认识上的困惑与操作上的迷茫,因此,将就以下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1.学校网站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2.相关的学习培训时间没有做到完全入格,多数时候都因为其他的活动或检查不得不改变时间,导致学习培训有时松有时紧,给主研人员增添了的麻烦,使研究不能完全的顺利进行。

3.对于研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没有及时进行,以至于做了工作而没有留下证据,对研究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总结不够,这些都会影响整个研究的实效性。

八、改进措施:

1.课题组领导加强协调,校内信息技术教师全力以赴,及时完善校园网站。

2.课题主研人员加强研究,进一步提高课题研究中相关学习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课题研究的计划性,严格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该在什么时间完成什么内容力争完成,不延后,以免影响后续的研究。

两个规划中期评估报告范文第2篇

中期评估报告

淮北市黎苑小学课题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是国家级重点科研课题。本课题把学科教学、特别是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教育内容系统地整合,从而探讨学科教学的“整合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在世界其他教育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都是逐渐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是: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学习;从应付考试为目标的应试性教育转向以提高学习者自身能力为目标的素质教育;从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向以探索、发现、合作解决问题等为主的创新教学模式。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我国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1)教学理念:依然停留在精英教育的定位上;重视知识的传授,重视智力的培养而轻视能力、情感的培养,至今未能完全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走出,创新意识培养匮乏。

(2)教学手段:各个学校添置了不少如计算机房、网络教室等设备,但设备的利用率不高,甚至有的被闲置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3)教学方法:教改中推出了不少新的教学方法,但是一些教学模式还深受前苏联教学模式的影响,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仍然运用。

面对教学的现状和教育现代化的挑战,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有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信息时代的学习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它是以数字化为支柱,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整合于新课程教育教学各领域中,引起了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方式的变化,加快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二、目的、意义及研究价值

信息技术是当前各类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技术手段。信息技术是指人类对数据、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检索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有价值的文化信息的传递为

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从文化传递的角度讲,信息技术具有高效率和高效能的优势,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提高教育效率的必然,成为学科课程改革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类型,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立足于本课题的研究,探索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实现从经验总结的层次向科学理论层次的升华、飞跃。以构建“整合”操作优化范例,逐步丰富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理论方法体系。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课题的界定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其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合、优化和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2、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面向基础教育,在分析传统教育的优势和现状的前提下,探讨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理论和方法;构建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课堂教学结构流程、操作模式和对应策略;探索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和谐发展的培养途径和方法,真正实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教学理想,使新型的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和“教师的精神家园”,从而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发展。

3、课题研究方向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途径或模式:

① 创设课堂教学见多识广的教学环境和丰富多彩的的海量信息;

② 营造学生主体、主动,合理、有机运用信息技术,交流互动的教学氛围;

③ 开放式的教学理念,以生为本,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建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④ 优化教学过程、优化网络教学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学习、创新学习的方法和精神。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课题研究内容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其宗旨是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发展与学科教学整合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是实现“整合”的关键,合理地选择教学模式,可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及有效整合的途径;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研究

(3)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信息加工能力、现代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等);

(4 )信息技术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有效整合的途径;

(5)努力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努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

五、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课题研究思路

——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对信息技术在各学科课堂教学设计中进行学科优化整合,构建技术路线,使其更符合学科教学中的认知规律。

——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有效地建立内容丰富、功能强大和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科资源库,实现网络教育资源效益最大化。

——试图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培养专业和技术协调发展的教师队伍,实现科学的教育手段和学科教学设计的相互融洽。

2、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根据实验研究的整体性、系统性原则和效益性原则,注重成果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其主要的研究方法有:

1)实验研究法;2)行动研究法;3)调查研究法;4)理论总结法。

3、实验时间及实施步骤

实验周期:二年

第一阶段:准备组织、启动阶段。(2006.5~2006.8)

(1)课题开题论证。

(2)确定研究方案、制订研究计划。

(3)组织培训相关知识。

(4)组织对实验对象的测试、问卷调查,做好实验的前期准备。

第二阶段:运行实验阶段。(2006.9 ~2008.8)

(1)创设实验环境,安排实验细节,落实实验步骤,做好行动研究。

(2)适当组织课题组教师外出参观考查,及时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的动态,吸收兄弟学校的成功经验,开拓思路。

(3)以公开课的形式,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并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的途径和方法。

(4)每月定期的开展课题组的交流活动,交流研究心得。

(5)及时做好阶段小结、总结经验,调整工作思路,收集研究资料。

(6)在校园网上开辟课题研究专栏,进行研究。

第三阶段:巩固发展阶段。(2008.9~2008.10)

(1)选取典型课例,运用所开发的信息技术资源进行教学,提出教学中应该体现的教学步骤与环节,初步构建适合不同课型、不同知识领域的整合教学模式。

(2)应用初步构建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践,通过反复的尝试与修改,使教学环节安排趋于合理,使所构建的教学模式逐步完善。

(3)总结新教学模式的实施情况,确立合理、有效、可行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教学模式。

第四阶段:总结与结题阶段。(2008.11~2008.12)

(1)解释结果,检验假设,组织验收,申请结题评估,做好向兄弟学校推广的准备及宣传工作。

(2)收集整理成功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的成果,编撰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成果集。

(3)召开验收鉴定会,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

六、初步成效

1.教师们的信息技术思想和理论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逐步把这些技能传授与学生并在学生中得到升华。同时,在校园网上创建网站,便于师生随时了解学科教学的程序,及时查阅相关材料,经常性地建立研究性的档案,并开辟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和互动的园地。更重要的是,为学科教学搭建了一个网络平台,为学科教学提供了一个优良的信息化环境。

2.理论成果硕果累累。搞课题研究,当然要得出最后的结论,获得好的成果,但其实经过课题研究,总结出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经验总结最有价值,因为它不仅有利于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更能为我们实际的教学提供成功的案例。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围绕本课题撰写了课题研究论文,确确实实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

七、问题探讨

本课题作为我们学校主课题,担负着我校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任,虽然在前阶段的研究中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离研究的总目标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研究过程中还有很多认识上的困惑与操作上的迷茫,因此,将就以下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1.学校网站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2.相关的学习培训时间没有做到完全入格,多数时候都因为其他的活动或检查不得不改变时间,导致学习培训有时松有时紧,给主研人员增添了的麻烦,使研究不能完全的顺利进行。

3.对于研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没有及时进行,以至于做了工作而没有留下证据,对研究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总结不够,这些都会影响整个研究的实效性。

八、改进措施:

1.课题组领导加强协调,校内信息技术教师全力以赴,及时完善校园网站。

2.课题主研人员加强研究,进一步提高课题研究中相关学习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课题研究的计划性,严格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该在什么时间完成什么内容力争完成,不延后,以免影响后续的研究。

两个规划中期评估报告范文第3篇

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作者:鲁巍 王桂娟 王桂秋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03期

摘要:南票区对农村饮水工程“十一五”规划中期进行了评估。评估工作的开展为今后农村饮水安奎工程建设提供了政策指导和技术支持.将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目标任务如期实现。关键词:饮水安全

两个规划中期评估报告范文第4篇

关于妇女儿童发展两个规划工作报告

为了更好地维护妇女儿童权益,从我市基本情况和妇女现状出发,兼顾妇女发展的阶段性和长远性目标,确定了我市妇女儿童发展的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根据平顶山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的通知要求,围绕《平顶山市妇女儿童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的目标任务,就目标实施情况、采取措施、取得成效等方面作如下总结:

一、市委、市政府为落实两个《规划》,10年来拨专款近百万元,专门用于妇幼保健工作中,其中每年基层妇幼人员培训费2-3万元,妇女病普查3万余元,0-3岁婴儿建档、托幼儿童体检等费用3万余元。

二、两规划的进展情况 1.妇女规划

近几年来我院加强对孕产妇的生殖保健服务,尤其是09年开展 “降消”项目以来使农村的孕产妇及贫困孕产妇能及时到医院就诊,大大降低了我市孕产妇死亡率,到2013年我市孕产妇死亡率为十万分之21.15,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为78.66,高危住院分娩率为100﹪,非住院分娩中新法接生率为100﹪,农村 1 孕产妇产前检查率为85.68﹪。妇科病普查率达到67﹪。近两年来,婚前体检率大幅度上升,达到75%-80%。

2.儿童规划

到2013年,0-6岁儿童建档数35033人,儿童出生缺陷发生率为2.75‰,新生儿死亡率为1.27‰,婴儿死亡率为2.5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3.81‰,七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93.61﹪,出生低体重发生率2.26﹪,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0.23﹪。母乳喂养率达到97.81﹪。

三、实施两规划的组织管理情况

1、加强对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生殖保健科学知识普及率达到90%以上。对育龄妇女免费发放叶酸片,以降低出生缺陷率。我院10年来共印制宣传单、宣传册30余万份,宣传版面400个,利用电视轮播、宣传栏、健康教育处方等方法对广大妇女进行健康教育,健康知识培训。

2、加强每年两次对农村妇幼卫生保健人员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训,提高卫生保健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农村卫生保健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3孕产妇、围产儿及婴幼儿死亡评审制度

凡发生孕产妇、围产儿及婴幼儿死亡的医疗机构,应在2周内组织医院相关人员进行围产儿死亡评审。评审由医务科组织,妇产科、儿科和相关科室(如病理科、医技科室、护理部等)人 2 员参加。评审应根据病因及处理经过,明确死亡原因,找出死亡影响因素,从管理、技术水平、人员设备等各方面提出教训和改进意见,确定评审结论及其理由。要分别设立孕产妇、围产儿及婴幼儿死亡评审记录本,如实记录评审过程和讨论意见。评审后1周内填写《死亡评审表》,并负责将原始调查资料、评审个案分析报告和评审总结报告,评审表及病历摘要电子版、纸质版一并报送送平顶山市妇幼保健院。同时将评审总结报告上报同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病例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查找问题的关键环节,提出具体的干预措施。

4、出生缺陷的情况分析

近年来,从我市出生缺陷发生可以看出,农村高于城市,文化水平愈低发生率愈高,农村出生缺陷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城市出生缺陷发生率逐年降低;自2011—2013年,我市出生缺陷共25例,主要畸形中前4位分别为:唇腭裂、多指、并指、尿道下裂。为防止出生缺陷,我市按照上级布置设置孕前预防、孕期检查、产后及时干预等“三道防线”拦截出生缺陷。因此婚前要主动进行身体检查,掌握最佳的婚育年龄。在孕期做好各种优生筛查。防止大气污染,孕妇避免与有毒作业接触,在孕初3个月内防止病毒感染,注意孕期体内各种营养物质的补充平衡,以降低发病率。产后要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并对出生缺陷儿进行早期的功能训练。

5、新生儿疾病筛查

新生儿疾病筛查人数逐年上升,2011-2013年共筛查6834人次。

6、托幼机构的保健及管理

我院认真督促好托幼机构工作人员上岗前健康检查及定期体检,儿童入托体检率达100%,协助指导幼儿园保健老师进行集居儿童的管理。每季下幼儿园进行卫生保健指导及检查。2011-2013年共体检教师1496人,儿童25089人,其中患病儿童12819人,并给予患儿治疗方案、建议及注意事项。

7、信息管理

上一篇:行为规范教育班会记录范文下一篇:著名的中国军旅话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