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范文

2023-09-19

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范文第1篇

1 和谐理念的意义与作用

1.1 和谐理念的意义

和谐理念的出现, 有效帮助人们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 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 和谐理念与时俱进的提出了人性化、理性化以及客观化的分析问题, 转变传统的固化视角, 帮助人们更加清晰的了解发展趋势。从而有效提升了人们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也有效的降低了低级错误发生的概率。随着我国对于和谐社会的倡导, 实现了社会及其公众的思维健康发展, 促进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稳步提升。

1.2 和谐理念的作用

和谐理念最明显的作用就是可以有效的转变人们对问题的看法和模式, 帮助人们更加清晰了解问题的内核, 掌握解决问题的关键, 是一项提升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效率的理念。对于医院而言, 虽然医疗团队的规模不断扩大, 但是仍旧不足以面对广大的社会群体, 因此, 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出现各种问题。例如, 医务人员在政治思想上认识不够深刻。而这类认识上的不足反映到行为上时, 就产生一系列的矛盾。而和谐理念的指导作用, 正式借此对制度建设中的薄弱点进行补强, 帮助医务人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道德意识, 从而对我国的医疗服务质效进行提升。

2 和谐理念在医院政治思想工作中的应用

2.1 和谐理念能够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医院政治思想工作作为缓解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 面对我国频繁出现的医患纠纷, 需要尽快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实践完善这项工作。不仅需要勇于对和谐理念进行创新, 还需要勇于接受和谐理念应用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主要目标是对受众的思想模式和行为习惯进行有方向、有针对性以及有计划的影响和塑造。目前, 医院思政工作的重心在于提升医疗团队中各人员的道德素质和服务意识, 形成更加优良的职业素养。因此, 思政工作的开展, 积极接受来自和谐理念方针的指导, 有利于医务人员思维模式的转变方式发生转变, 也有利于医护人员的道德水平提升, 是促进我国医疗事业更好发展的重要基础。

2.2 和谐理念改善医患关系

思政工作的开展是我国长久以来的一项基本工作, 对于每个人的意识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医院的思政工作主要是帮助医疗人员能够更加正确的对待问题, 能够应用客观而冷静地态度解决问题, 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质量, 端正对待问题的态度。因为过去有不少的医疗人员对责任往往采取逃避的方式, 造成了医患关系的进一步紧张。因此, 医院思政工作的开展也需要和谐理念的指导, 帮助医生拥有更高的职业道德水平, 认识问题解决的迫切性和必然性。从根本上对医患关系进行缓和, 使得和谐理念对政治思想工作开展的催化作用得以发挥。

2.3 和谐理念能够提升医院整体竞争力

医院思政工作对当下的医疗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 不仅仅要求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客观理性的态度对医疗问题进行处理, 还需要在身处医患矛盾的同时为对方进行设身处地的思考, 减少情绪化的影响, 更好对医患关系进行缓和。在避免医患矛盾进一步恶化的同时, 对医患矛盾深处的医疗人员服务意识参差不齐问题进行解决。而和谐理念的运用, 有效提升医院思政工作中对医疗团队整体道德修养的提高作用, 帮助整个医疗事业朝着更好方向的发展, 也有效改善医院和整体医疗体系的形象, 自然也提升医院的经济效益, 以及整体竞争力水平。

3 结语

对于参与治疗的医生和患者, 唯有医生肩负自身的责任, 才能赢得患者的尊敬。而唯有患者正确认识到医患关系才能缓解医患矛盾, 共同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和谐理念的指导可以帮助医院的思政工作把握正确的方向, 选取适当的方式和方案缓解和解决, 提高工作的成效和质量。和谐理念在当下医院政思政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是目前引导医患关系走向和谐的重要力量。

摘要:随着社会公众的群体收入水平提升, 我国各地居民对社会服务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攀升。以患者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为例, 不仅要求医院拥有良好的医疗素质, 同时也要求优质的服务态度。而医院思政工作是一项优化医务人员服务意识和水平的重要工作, 对于医患矛盾的缓和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尤其是在理念的指导下, 我国的医院思政工作有效提升医疗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意识, 对于营造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据此, 本文针对和谐理念对医院政治思想工作的意义和作用进行了分析, 并列举当下和谐理念在医院思政工作中的优秀应用, 希望可以为今后需要改进的医院思政工作提供相应的引导。

关键词:患者,和谐,医院,思政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乃明.论和谐理念的内涵及其继承和发展[J].攀登, 2007, 03:5-9.

[2] 莫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医院政治思想工作的关键[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07, 12:138+143.

[3] 夏玲.新形势下加强医院政治思想工作的思考[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12, 01:102-103.

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范文第2篇

(一) 倾听需求, 把准思想脉搏,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思想政治工作中“以人为本”的基础是尊重和了解人, 主要表现为:尊重即要放下身子, 以平等的视角、平等的身份、带着诚意走近工作对象, 用咨询的语言、关心的话语, 同他们真诚交流, 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赢得信任, 禁用命令式、生硬式的言语, 减少排斥和逆反心理。同时, 针对他们作出的努力和贡献, 要及时给予相应的鼓励和肯定, 并尊重他们的参与权、知情权, 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了解即要经常深入基层, 倾听他们的呼声, 把他们的情绪和呼声作为第一信号, 全方面地了解他们的需求, 掌握他们的实际情况, 了解他们的难处、工作情况, 生活状况, 摸清他们的思想动态, 关注他们的利益, 号准他们产生的思想热点问题, 找出问题背后的问题, 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同时, 建立完善的收集民意通道, 搭建有效的沟通桥梁, 让他们有畅通的表达渠道, 使他们心理问题得到及时疏导。如我院通过设立院长接待日、开通院长信箱、建立院内QQ群、实行早晚行政查房制度及职代会提案等方式, 建立多渠道的沟通机制, 让员工利益诉求得到充分表达, 从而知民情、晓民意, 及时把握员工的思想动态, 准确地发现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二) 释疑解难, 满足合理需求,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在思想政治工作中, “以人为本”的原则是对人的思想和需求进行合理适当的满足, 具体表现为帮助工作对象在思想上解惑、情绪上解闷、经济上解困、生活上解忧。一是树立正确的利益需求理念。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不矛盾时, 就应承认他们有追求和实现个人合理利益需求的权利, 从而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消除隔阂,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二是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 办事情, 关注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愿望, 切实关心他们的冷暖, 急他们之所急, 想他们之所想, 解他们之所忧, 这样才会使他们心情舒畅、情绪高昂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社会、单位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三是及时抓住他们比较关注的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 结合实际,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明之以法、帮之以需, 释疑解惑, 排忧解难, 赢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四是把思想道德等无形的东西融入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形载体之中。带着感情和责任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真心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工作、家庭实际问题, 对他们提出的合理需求, 能解决的尽量解决, 如暂无法解决的要尽量讲清原因, 讲明道理, 做好深入细致的解释工作, 以取得理解和支持。例如我院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 积极妥善解决员工关心的工资、福利、职称聘任、绩效收入等实际问题, 十分关注职工的父母、配偶及子女的生活状况, 对有困难家庭及时拜访慰问, 并以制度作保证, 使员工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并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三) 丰富生活, 培养高尚情操,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力。思想政治工作中“以人为本”的目的是在满足人的基本需求的基础上, 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一是搭建事业发展平台, 助推个人快速发展。如帮助刚步入岗位的年轻人制定切合实际、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规划, 加强规范化培训;为中青年人员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 构筑事业发展的舞台, 努力营造比、学、赶、帮的积极向上的发展氛围。二是将无形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职工感兴趣的有形文化建设之中, 让员工能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受到熏陶, 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使得他们的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我院通过开展主题系列教育、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礼仪培训、踏青等主题突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开拓网上教育和健康向上的网上文化活动, 让职工在多形式的寓教于乐中, 舒缓情绪、增长知识, 放飞心情, 洗涤心灵, 使思想政治工作润物细无声融入之中, 拓宽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域。同时, 建设丰富的文化设施, 满足他们业余生活的需求, 提高他们的生活品位。例如, 近几年我们的总院先后投入大量资金新建了职工活动中心、现代化的图书室等, 成立了游泳、自行车、绘画、舞蹈、书法、摄影、英语沙龙、语言、棋类、球类等13个协会, 为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创造了条件, 使职工陶冶了情操、增添了乐趣, 增强了爱院意识, 激发了奉献的热情, 使思想政治工作由职工工作环境向业余生活方向发展, 无形渗透到职工工作生活的全过程, 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性。

摘要:本文从倾听需求, 把准思想脉搏;释疑解难, 满足合理需求;丰富生活, 培养高尚情操3个方面阐述以人为本理念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的运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践行

参考文献

[1] 孙其昂, 邱建中.思想政治工作概论学[M].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141.

[2] 许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探析[J].办公室业务, 2014 (7) :37.

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范文第3篇

当前, 许多高校都将以人为本作为学生工作的理念。但是在实际的学生管理工作中, 却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究其原因, 是我们对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存在着一些误区。

(1) 坚持以学生为本, 并非放任自流。首先, 作为高校来讲, 由于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 人才培养尽管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 但为了国家的繁荣稳定, 要求高校必须制定并形成一个制度体系来保证人才培养的方向。另外, 尽管大学生已是成人, 具有承担完全责任能力, 但实际上他们并未成熟, 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还处在形成时期, 放任自流是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所以人本管理并不否定教师和专门学生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管理的重要作用。但是这些管理只能是帮助和引导型的, 而不能是强迫、压制型的。其次, 大学生崇尚自我, 追求自我实现, 其纪律观念较为淡薄, 在其自我管理过程中, 必然存在一些“空白点”。因此, 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善于填补“空白点”, 力求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坚持以学生为本并非大包大揽。现在, 社会上有一种观点, 认为孩子送到大学里来, 大学就要对他们负起全责, 包揽一切。以学生为中心, 但并非学生的一切都由学校包揽、学校承担无限责任。学校没有义务去为学生承担一切, 也做不到这一点。经济困难学生因经济原因辍学, 学生在学校发生重大事故和重大疾病, 学校也不可能承担无限责任, 担负其学费和巨额医疗费用等。

(3) 坚持以学生为本并非否定管理者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立自强。有人会有误解, 认为既然是以学生为中心, 实行以人为本, 那么管理者的主导地位也就不存在了。无论是过去的管理模式, 还是我们现在所强调的以人为本, 管理者的主导地位是一致的。以人为本也离不开管理者的积极组织实施, 它更强调管理者要主动与管理对象多沟通、多引导、多帮助, 更强调管理者的人格力量和工作魅力, 更强调管理者的服务理念和敬业精神。以学生为本同时也要求学生的自立自强, 比如, 学校在迎新过程中, 从接站、注册、安排宿舍、托运行李、办理交费等一系列程序安排一条龙服务, 新生只是坐等老师和同学为他服务。诚然, 这让相当一部分新生感受到了大学的温暖, 但也使他们失去了一次很好的独立体验生活, 培养自立自强精神的机会。学校不可能在学生整个培养过程中都给他们这样细致入微的全方位服务, 所以相当一部分学生, 在入校一段时间后, 感觉学校的关怀大不如迎新之时, 失落感非常大。大学作为一个人走向工作岗位以前最后的教育阶段, 自力更生、自强自立的精神教育必不可少。如果大学学生管理过程中, 自强自立的精神教育严重缺失, 大学生依然像襁褓中的婴儿一样, 一旦他们走向社会, 将会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

2 高校实施一人为本的途径

有效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关心和解决好大学生的实际问题, 是高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和基础。胡锦涛总书记反复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 我们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多做工作。

(1) 做好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 维护大学校园的安定局面。目前在校大学生中贫困生超过20%, 特困生达10%左右。在大学, 贫困生有的交不起学费, 有的吃不饱肚子, 有的不能及时更换冬季衣物。这些都直接影响和威胁着他们的健康和学业的顺利完成。不仅如此, 他们每天面对困难的生活, 如缺乏有效引导极易走向极端。据《中国教育报》报道, 在首都某著名大学, 部分贫困生因自卑而走向极端, 与同学不能合作共事, 蛮横无理, 导致小纠纷小摩擦不断;有人为了维持生计而小偷小摸, 甚至抢夺抢劫, 走上犯罪道路。这些都要求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 要特别注重贫困生这个群体, 尽可能多地为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 使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落到实处, 使困难学生得到及时适额资助, 确保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2) 抓好后勤保障工作, 确保校园的稳定局面。后勤无小事, 后勤工作涉及面极广, 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 大到住房、医疗, 小到伙食、卫生, 任何一件事情都与学生关系密切。高校的不和谐因素, 不少是起因于后勤服务方面, 由于后勤服务机构和工作措施不到位造成的。古人云:“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我们高校要把后勤工作做深做细做到家, 以学生为本, 为出发点。

(3)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保持大学校园和谐的局面。马加爵杀害同室同学的事件, 至今说起仍使人毛骨悚然。除此而外, 学生跳楼事件、精神分裂事件, 在各高校均程度不同地存在。客观地说, 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日趋复杂, 他们所受到的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 难免出现心理问题, 并且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这就需要学生工作者开展有效、及时的疏导, 把握住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心理特点, 遵循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 将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 形成良性互动。

(4) 是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和学生离校工作。市场化带来了自主择业和激烈竞争。一方面, 学生迫切地要走向社会, 实现人生的价值;另一方面, 社会用人岗位不是很理想, 许多学生因此思想波动, 抑郁苦恼, 这势必影响学校的安定和谐。大学面对求职洪流中的学子, 很多情况下显得爱莫能助, 其实大学在这个问题上是能有所作为的, 大学有着信息优势, 能比较好地预测和知悉人才市场的供需信息, 这就使得大学能比较充分地为学生提供此方面的信息服务。

(5) 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 学生个人发展,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紧密结合。在许多人看来, 学生工作无非是辅导员、学生工作部门等少数行政工作人员或职能部门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讲, 一切为了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个体发展服务就不应只是空洞的口号, 而是一种教育理念, 一种蕴涵在教育活动全过程中的积极影响作用, 它强调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表现出的态度与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知识同等重要。

高校教育, 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学生是德育的中心和目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 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与教育的本质是根本一致的。让学生在体验到学生管理工作“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的人本管理理念和模式的同时, 清晰地感知到社会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 并将这些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 实现高校德育工作在新形势下的创新。

摘要:人类现已经进入21世纪, 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影响和推动着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学生的育人、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新挑战和问题。时代在变化, 高等教育在改革, 学生工作也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为工作思路, 树立“学生第一”的工作理念, 实现学生工作以育人为目的。人本主义思想在高校的学生工作中尚缺乏深入而广泛的应用。以学生为本, 就是要把学生的权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不断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和内在需求, 给学生的发展提供平台, 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范文第4篇

摘要:根据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职教育在行业中崛起,随着社会的进步,创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因此本文主要论述从生活角度教学理念中职政治经济教学,通过这样的方式将会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同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下文将从生活角度教学理念对中职政治经济教学的作用作为主要的出发点,分析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找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同时通过实践证明生活角度教学理念的有效性。

关键字:生活角度;教学理念;中职学校;政治经济;

根据当前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上对于人才的需求将不断扩大,因此中职院校应当保证培养的学生符合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使学生可以有良好的就业前景。政治经济 课程作为中职为院校学习的一项重点内容,教师需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而生活角度符合当前中职学生的学习认知,可以保证课堂的参与度,并且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有利于学生系统的理解与掌握,因此教师需要秉承着这样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技能实际应用能力提升,成为高素质人才。

1.基于生活角度教学理念对中职政治经济教学的主要作用

政治经济作为一门具有抽象性特点的学科,对于中职学生来讲有一定的学习难度,但是该项内容的学习对学生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因此下面将分析生活角度教学理论对学生学习带来的积极作用:

1.1有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学习知识

中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参加过中考失利后来到中职校园,因此学生的年龄普遍偏低,其自身的思维以及逻辑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在学习政治经济抽象化比较强的学科,学生无法对其进行系统的了解。但是通过生活角度,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完美的融合到一起,直接优化了这样的问题,从而使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直接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水平[1]。

1.2促使教师转变教学手段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落后,所以导致在实际的学习中学生无法掌握具体的学科知识。所以根据目前生活角度所带来的教学创新,直接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列举一些生活的事例来对知识进行讲解。这样的方式使知识更加具象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除此之外,还使教师的教学具有一定的说服力,直接保证了课堂的有效性。因此生活角度教学理念,不但促使中职院校进行教学理念的创新,对于教师教学手段的改革也有一定的影响。

2.生活角度教学理念下中职政治经济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落实生活角度教学理念

在政治经济教学过程中,学校虽然提出了生活角度教学理念,但是教师没有将其有效地落实在课堂中。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自身对该项理念缺少正确的认识,并且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教学缺少灵活性,学生只是被动地进行学习,并没有真正的掌握学习内容,这样的学习缺少有效性,同时对学生学习兴趣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让本来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出现厌学心理,最终直接影响中职政治经济教学的效率以及质量。

2.2中职院校师资队伍比较落后

与一些高等职业院校相比,中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中职院校没有得到当地教育部门的重视,所以教师的教学水平与高等院校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中职教师在生活交流教育理念教学政治经济过程中,因为自身没有足够的教学经验,所以无法实现将生活与知识进行融合,无法做到教学手段的与时俱进,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直接限制了中职院校的发展,成为当前有待解决的问题之一[2]。

3.生活角度教学理念下中职政治经济教学的具体策略

3.1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当前中职学生的年轻以及性格特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保证教学的手段符合学生对学习的认知。所以在生活角度下对中职学生进行政治经济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不可以过多的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应当观察学生度该项 知识点的理解,层层递进的进行学习。另外,在教学中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能够介接触到的案例,可以让学生直接代入,从而加深理解。例如在对剩余價值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列举中秋节月饼促销的案例,月饼促销日期为2天,每天卖出30盒,每盒卖150元,并且雇佣两名促销员,薪资为80一天,这样可以让教师更加直观的解释剩余价值的意思。

3.2提升教师对生活角度教学理念的认识

在中职院校政治经济教学过程中,可以让教师加强对生活角度教学理念的认识。并且从思想上进行理解,明确该项教学理念的意义与作用,将其有效的落实在政治经济教学课堂中,保证教师在生活角度教学理念下进行中职政治经济教学的执行力,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3.3加强对中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中职院校为了可以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需要加强自己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养,为其提供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升中职院校教师教学水平。从在中职政治经济教学过程中,可以与生活进行完美的结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3]。

4.结束语

根据上述文章叙述,在中职院校政治经济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教学问题,因此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问题,认识到生活角度教学理念对政治经济教学的重要作用,探索有效的教学手段将其有效落落实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对中职经济的学习兴趣,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从而收获良好的教学成果,实现培养学生将来可以成为社会需求高素质人才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韩淑芝.刍议生活角度的中职政治经济教学[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0(08):128.

[2]许建军.基于生活角度教学理念的中职政治经济学教学[J].现代职业教育,2018(11):95.

[3]林燕姬.浅谈中职学校开展《经济政治与职业生活》教学必要性探究[J].考试周刊,2018(14):27.

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高校大学生培育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充分挖掘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的优势与功能,将全面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程,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是指高校各部门形成统一认识,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育人效果,充分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育人元素,在“课程育人”管理、“课程育人”运行、“课程育人”评价的保障条件下,深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学生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真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培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意识

(一)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教师队伍的“课程育人”实施意识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教师队伍的“课程育人”意识,是高校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效果的关键要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课程育人”意识,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准备上注重丰富“课程育人”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贯穿“课程育人”的理念,在教学结束后注重总结“课程育人”的经验教训,全过程、全方位地开展育人实践。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程育人”实施意识的前提(其整体素养主要包括政治素养、道德素养、知识素养、学术素养、能力素养),以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备开展“课程育人”工作的综合素质;推进教师队伍的教学改革进程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程育人”实施意识的关键,高校应在政策上倾斜课程改革,在设施上推动课程改革,在资金上支持课程改革,在方式上鼓励课程改革,以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深化“课程育人”效果;强化教师队伍注重教学效果的评价反馈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程育人”实施意识的重要手段,高校提高教学效果反馈利用率,能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切实提升“课程育人”质量。

(二)培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客体学生队伍的“课程育人”认同意识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对象主要是大学生群体,培育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的认同意识,是有效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的基本前提。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的认同是指:高校大学生从情感上赞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育人属性,从心理上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育人内容,从行为上践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价值要求。培育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的认同意识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本身价值的认同,主要包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价值和大学生自身成长需要价值的双重认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内容的认同,主要包括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导向性的认同、对教学内容时代性的认同和对教材内容的认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路径的认同,主要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理念丰富化与课程育人方式多样性等的认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评价的认同,主要包括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评价目标、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的认同。

二、击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困境

(一)扭转被动的“课程育人”现状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体教师与客体学生之间的现实关系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的一个关键环节。当前,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迫于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压力,教学的激情与动力受到了影响,忽视了教育对象的特点与需求,甚至产生了职业倦怠,从而降低了课堂教学质量。而当今的大学生思维敏锐,个性张扬,注重自我发展,更期待学生本位的教学课堂,而部分高校的课堂教学现状与这一期待背道而驰,导致一些学生课上積极性较差,被动接受教学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发挥“课程育人”的功能,需改变被动单向的课程育人现状,积极构建和谐平等、双向互动的师生关系与教育氛围。

(二)扭转失衡的“课程育人”功能

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高校大学生政治导向、思想构建、行为内化的重任,全面挖掘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的功能,有助于更好地达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但当前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将主要的育人工作集中于课堂教学,较多地将课堂教学内容的灌输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的手段,造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的失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作,涉及互动的育人关系、丰富的育人资源、多样的育人路径、广阔的育人平台等要素,单纯注重课堂教学育人功能的开发,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提升“课程育人”的效果,须将育人工作置于整个“课程育人”体系之中,全方位挖掘实践育人、科研育人、文化育人等“课程育人”功能,扭转“课程育人”功能失衡的现状。

(三)扭转单向的“课程育人”路径

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存在“单向”发展的问题。在师生关系上,教师单向讲授的现象居多,教学活动缺少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形成了单向的教学关系;在教学手段上,一些教师仍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缺乏创新,形成了单向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形式上,一些高校更注重校内实践,通过社团活动、第二课堂、校内品牌项目等形式开展实践育人,但在实践过程中忽视了网络实践育人、校外实践育人等路径,造成单调的实践育人现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改善“课程育人”质量,提升“课程育人”效果,应着力拓宽课程育人路径,全方位、多角度地探索“课程育人”实践。

(四)扭转简单的“课程育人”评价方式

完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评价体系,对于改进教学管理与决策、提升育人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当前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评价体系不尽合理,存在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标准缺乏规范性、评价方式缺乏科学性等问题,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公平性与客观性。高校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评价实践中探索和改进评价方式,力图构建多元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评价模式。高校要以发展的评价标准、全面的评价主体、多元的评价内容和灵活的评价方式创新“课程育人”评价体系,以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体制改革提供数据支撑。

三、创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条件

(一)完善“课程育人”管理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要取得实效,需要学校党政领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高校教务管理部门等多方协调,共同努力,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管理平台,从机制上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的实施。高校党委要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工作的领导,协调并组织成立“课程育人”领导小组,专门指导落实“课程育人”相关工作。高校教务管理部门协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门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课程育人”工作,从管理层面、制度层面、投入层面、服务层面全方位支持“课程育人”的实施,以完备的管理机制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的顺利进行。

(二)培育“课程育人”能力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能力素养,是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的关键环节。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与高校学生的成长进步,高校需培育一支既具备全面教学能力,又具备协同育人能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全面教学能力不仅包括对教材的把握能力、对学情的分析能力、对课程的驾驭能力、对教学媒体的运用能力,更包括对理论的研究能力、对知识储备的更新能力和对教学课程的改革能力,这些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教学的基本功。协同育人能力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坚持“课程育人”的宗旨,具备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情感认知与行为认同的转化能力与协调能力,具备将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学生课后行为实践的衔接能力,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立德树人的能力要求。

(三)开发“课程育人”资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的资源除了教材之外,还应开发更多形象、具体的“课程育人”资源,以不断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的现实需要。

开发文化育人资源,可将中国古典文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革命文化等文化育人资源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文化育人资源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挖掘科研育人资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强化科研育人意识,深入挖掘科研育人内容,创新科研育人手段,通过科研实践将自身的科研成果、科研经验、科研方法等渗透到课程教学过程中,以此培育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学术道德与创新精神,充分利用科研育人的资源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效果。

拓展实践育人资源,将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在实践中深化教学内容,强化教学效果。课内可通过影像视频、专题讨论、辩论赛、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等实践形式,将理论教学赋予实践性,引导学生在课堂实践情境中感悟和领会教学内容,构建自己的价值观;课外除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实践教学外,还应完善社会服务实践育人平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实践教学提供政策、制度、资金、管理等方面的保障,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社会服务实践的有机结合。

开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基地,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等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功能。

四、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衔接式”育人结构

(一)教师主体与学生客体衔接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两大主体,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直接影响课程的育人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实践必须注重师生之间的衔接互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基础上,更注重突出教育客体学生的积极性、主体性和参与性,切实将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有机统一起来,在教学活动双方和谐、平等、互动的过程中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需要学习。

(二)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衔接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具有实践性的课程,课堂教学主要通过教师的讲授传递育人内容,而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我认知与判断能力,课堂讲授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认知与成长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价值导向只有付诸实践才能有效转化为育人能量,提升育人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须有效将课内教育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引导和帮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塑造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三)传统教学媒介与新媒体衔接

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陪伴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工具,也给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实践应在发挥传统教学媒介优势的基础上积极与新媒体技术衔接,突破传统教学技术的局限,更多地依托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来支撑课程育人活动,以教学媒介的现代化、多元化、高效化来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求。

(四)教学内容与社会问题衔接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大学生更是在不断成长变化的,而课本内容的更新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进行“课程育人”的过程中应注重教学与实践内容的丰富补充,从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出发,将教学重点内容与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对接,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趣味性和针对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优化课程育人效果。

(五)教学活动与科学研究衔接

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是并重的,科学研究是教学的基础,教学实践是科研的源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科研选题,在从事科研的过程中解决教学问题,才能真正做到教研相长,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坚持教学与科研的衔接,以教学撬动科研能力,用科研改善教学水平,在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中促进育人水平的提升。

(六)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衔接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具有渗透性,其课程所传授的基本原理与思维方法不仅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部之间相互渗透,还可以渗透到人文社会学科和理工类学科中。思想政治理論课教师应培养学生各科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辩证思维解决专业学习中的困惑,以专业学习中的逻辑思维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不断促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化。

五、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评价模式

(一)树立完善的“课程育人”评价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评价工作应树立“三个理念”保障评价模式的完善有效。1.系统性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评价是一项涉及多个部门、涵盖多个环节的系统工作,“课程育人”评价应坚持系统性理念。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评价作为一项涉及主体、客体、环体、介体的系统工作体系,评价指标与评价方式的设计不仅要考虑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更要考虑教育环境与教育介体对教育主体、客体之间的影响,以全面、系统、动态、互动的理念构建“课程育人”评价体系。2.发展性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较强的时代性,“课程育人”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蕴含发展性的理念,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性,与时俱进,将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理念、新要求融入课程评价工作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的对象大学生也是在不断成长进步的,“课程育人”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也应随之优化和更新。3.全面性理念。科学、客观、公平的评价结果也要坚持全面性的评价理念,保障评价设计统筹兼顾、评价内容全面具体、评价方法灵活多样、评价分析客观到位。

(二)坚持科学的“课程育人”评价方法

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既体现评价的原则性,又兼顾评价的灵活性。定量评价是通过事先设定的“课程育人”评价指标,对照评价指标进行量化评价;定性评价是通过系统分析的方法或比较的方法对“课程育人”效果进行分析评估,在全面系统总结的基础上得出评价结论。坚持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效果的评价不能仅限于期末或年终的终结性静态评估,更应涵盖经常性、多元化的形成性动态评估,使“课程育人”效果的评价更科学有效。终结性静态评价一般在期末或年终通过考试或考核的方式对“课程育人”效果进行评估;形成性动态评价可在日常学习或生活过程中随时开展形式多样的“课程育人”效果评估,在动态过程的监测评估基础上得出评价结论。

(三)构建完整的“课程育人”评价指标体系

客观有效的“课程育人”评价结果势必建立在科学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之上。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过程,其“课程育人”评价指标体系可围绕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环境、教育介体几个维度进行构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体即教师队伍的评价,不仅要包括教师队伍基本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教育教学工作能力,更应包括对教师队伍创新能力与改革水平的评价;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客体即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包括对学生日常学习态度、学习水平、知识掌握的评价,也要涵盖對学生社会实践、日常活动表现等的行为实践评价;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环境的评价,既应包括课程教育的设备设施、经费投入等育人硬件设施的评价,也应包括课程文化建设、学习风气建设、课程管理建设等育人文化的评价;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介体的评价,应涵盖教育教学媒介手段、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等内容。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效果关系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探索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五维育人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水平,更有助于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形成“三全”育人格局,实现立德树人育人目标,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范文第6篇

一、大学生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前提, 需要充分了解新生代大学生价值观念、行为模式, 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 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

( 一) 大学生“宅一族”比例不断上升, 严重影响学习。随着大学生个人电脑的普及, 越来越越多的学生课外时间宁愿呆在宿舍上网, 也不愿意参加一些学生活动。在网络欠发达的时候, 大学生的业余时间普遍是在图书馆、课室阅读纸质书籍度过的。宿舍具有的象征意义, 更大程度上是休息的场所。现在网络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强, 宿舍成了课余时间不二的的选择。通过本人所接触的现实情况来看, 多数学生“宅”在宿舍从事与学习无关的事情。男生玩网络游戏, 在游戏过程中与人进行虚拟交流、竞争, 寻找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的快乐和成就感。女生则更多是看韩剧、美剧及利用互联网购物。网络在大学生与外界互动占据了重要位置。

( 二) 个人主义盛行, 价值观趋向实用化、功利化方向发展。改革开放以来, 西方的个人主义思潮一直在侵染人们的价值观念。在现在的大学生活中, 也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之间的交往方式。在人际交往中, 大学生更多表现出经济理性的一面, 价值观念趋向实用化、功利化。在具体现实生活中, 表现出自私自利, 对待他人冷漠、毫不关心, 只重视专业学习而忽视思想政治的学习, 注重实践技能的提高而忽视个人品德的培养。当然这与高校办学理念也存在着直接的关系。高校往往将人才培养的目标层次定位为应用型人才, 重视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在对待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态度却持相反的态度, 即重理论轻实践。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

基于大学生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出现的新变化, 思想政治教师需要打破传统课堂教育理念, 建立课上- 课下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不断融入学生中去与之交流沟通, 与学生建立“半师半友”的关系,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具体言之, 有以下几个方面:

( 一) 充分利用QQ、微信等社交媒介, 与学生进行沟通互动。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在于: 其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及行为模式。学科的属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师, 需要成为大学生的精神导师, 但首先却需要成为学生的朋友。QQ、微信等社交网络媒介所具有的“匿名性”、“平等性”、“开放性等特点, 可以使学生无障碍的实现与思想政治教师进行交流和互动。大学生往往出于戒备心理在内的各种原因, 很少直接向老师请教问题。而社交网络媒体可以使学生以匿名的方式与老师进行沟通互动, 经过一段交流后, 这种戒备心理自会解除, 从而可以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 二) 通过日常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师可以在教学安排中, 采用专题辩论赛, 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沟通强度, 以此来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此外, 思政老师可以举办周末文化沙龙, 讲解、讨论当前学生高度关注的话题。这些教学活动一方面操作性强, 另一方面由于教育方式的转变, 可以取到课堂授课达不到的效果。此外, 学校可以组织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 三) 丰富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社会上发生的各种重大事情及媒体舆论导向, 都是时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因此, 思想政治教师需要持续关注时事热点事件, 在课堂上可以利用10 - 12 分钟的时间对热点事件进行专门评述, 帮助学生释疑解惑, 培养学生思辨的能力。此外, 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 适当穿插3 - 5 分钟的教学视频, 可以达到视—听一体化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转型深化, 高校思想政治课传统的教学模式弊端也日益凸显。高校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已不能适应新现实情况。而高校思想政治类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责。如何构建思想政治课教学新模式, 是每个思想政治老师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就必须要加强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进。思想政治教师必须追踪大学生性格禀赋出现的新变化, 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创造出新的方法和手段。

摘要:思想政治教师需要始终将大学生的思想工作放在首位, 不仅要做学生的老师, 也要学会做学生的朋友。此外, 思想政治教师要充分利用QQ、微信等社交媒介, 与学生进行沟通互动, 通过日常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并不断丰富思想政治的教学内容。

关键词:思政教育,教育理念,行为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伯平.网络环境下的思政教育方法创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15 (10) :30.

上一篇:秋天的经典祝福语范文下一篇:升学贺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