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为本论文范文

2023-09-17

育人为本论文范文第1篇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师职责必须做到“学生为本,做人为先”。教育是爱的事业,所以教育必须建立在爱与智慧的基础上。教育是科学,更是一门活生生的艺术,它不仅需要知识,更需要创意。

第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不懂得爱就没有资格当老师。 现在很多人都在谈爱的教育,他们所说的爱的教育只是爱自己的学生。爱学生没错,但是仅仅爱学生是不够的,要爱教育事业、爱学校、爱祖国,更要爱人类,这是一种“大爱”。真正好的教育家应该具有这种大爱。父母爱子女,跟动物差不多,是一种本能;老师爱学生,是职责;而爱人类,则是一种神圣。当然,爱人类需要献身精神,我觉得既然做教师,就应该是一个有献身精神的人。

在《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篇日记--"爸爸的护士",讲述的是一个乡下孩子进城探望生病的父亲的故事。在医院里,孩子日夜守护着医生指定给他的爸爸。喂水、喂药,病人每呻吟一声,孩子的心就跟着紧缩一下„„可在后来,故事并没有按照我们惯常的想象往下发展,而是发生了一个另人难以预料的转折:就在孩子为自己的"爸爸"担心焦虑时,他的真爸爸突然出现在他眼前,望着要带自己离开的爸爸,孩子这样说:"不,爸爸„„他愿意我在他身边,现在他病很重,再忍耐一下吧,我没有勇气离开他„„"

就是这句朴素的话语,能让任何一下健谈的、自以为高尚的成年人哑口无言。爱的美德正是我们急不可待的要教到孩子手里的珍宝。那么什么是爱呢?忍不住想要引用圣埃克絮佩里童话中小王子说过的一句放:"使沙漠显得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着一口水井。"除却各种对爱的术语化很强的解释,我想爱就是这要一口水井,在沙漠中行走,而能够拥有它,不仅仅是自己,也是他人的幸运和的勇气,但水井,却能为我们的前行提供永远的安全和保障,更是成就我们的生命不可或缺的源头。

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那么他会在不自觉的状态中给予学生肯定、赞扬和鼓励,学生在得到鼓励后,会激起对老师的更真诚的信赖和尊敬,产生上进的信心和决心。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如果说实施愉快教学是通过老师的情绪影响学生爱好的转变,那么“皮格马利翁效应”便是通过师生共同的期待实现成绩的转变。美国心理和教育学家斯金纳的实验表明,通过奖赏,行为可能被铭记,但不能通过惩罚,来拒绝行为。因此,动辄训斥学生,对学生妄下断语是目光短浅的表现。而能够从别人认为的差生身上找到闪光点,才是教师智慧的表现。为此,不仅在学生正确回答完毕问题之后给予“good!excellent!”之类的肯定,还设置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问题,以调动“暂时后进生”的积极性,以致不产生“被遗忘的角落”。如讲完单词,优生领读数遍之后,让“暂时后进生”朗读,鼓励其大胆而正确地发音。在做游戏时,让他们登台做简单的表演,在其紧张的时候,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说:“It doesn’t matter. Think it over.”在其答错的时候,微笑着对他们说“Be careful, you’ll do it better .”或“Never mind, I am sure you can do better next time.”这样以来,他们身上那种潜在的动力就会被挖掘出来,自尊心和自信心也会从此树立和提高。长此以往,老师的这种期待会或明或暗地传递给学生,也必定会影响学生的成绩和老师对学生的评价。

第二,教育必须上升为艺术。

教育如果没有艺术化,就如同谈恋爱,一个人没有魅力、吸引力、感染力,你想让对方爱你,是不可能的。同样,教育如果不上升为艺术,就等于老师的教育没有魅力。音乐、电影、美术、雕塑等等都是艺术,但是它们都是创造出来让人们去鉴赏的;而教育艺术,是构建一个新人、铸造人的灵魂的艺术,它是教人怎样去欣赏音乐、电影、美术、雕塑这些艺术的艺术。所以说教育艺术是一种最伟大的艺术。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像是文学家,他创作的作品是躺在纸上让人读的,作为教育家必须让作家的字从纸上站起来,走向你的学生。

教师是人的塑造者,本身就是一个艺术家。因为是艺术就必须是创作,既然是创作,创造出来的学生就必然是不同的,照着模子作出来的东西不是创作,而应该叫做复制。按照这个标准,老师作为教育艺术的实践者就必须是每天都在创造着。

很多人认为艺术是雕虫小技,其实不然。我认为教育艺术不只是讲讲教育方法,而是基于大教育论、大文化论、大艺术论,研究解决如何增强教育的磁性魅力与吸引力,改变青年人在德育方面的逆反心理,智育方面的厌学情绪,美育方面的消极心态。

第三,教育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而应该是智慧的启迪。 我理解的素质教育是让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所谓启迪智慧,不仅包括提高智商,还应该增进情商。这些天我上网看到好几所著名高校都发生了学生自杀的消息,我就想,这些孩子们的智商不高吗?接受了那么多年的教育,又考上那么好的学校,肯定在学业上是非常优秀的。可为了一点点挫折,就轻易放弃生命,如此脆弱的心理抗压能力能称得上是真正优秀吗?所以我认为,教育关注的不应该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和应对考试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开启学生的心智,塑造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一个好老师,不能只给学生知识,更要给学生智慧。为什么智慧那么重要?雪莱曾经说过,大学就是智慧,爱因斯坦说科学就是智慧,而哲学在古希腊语中的意思就是智慧、爱智慧。菩萨是翻译智慧。所谓的知识谁都可以知道,但是智慧不是,1+1=2谁都知道,但是1+1>2就不一定谁都能理解了。

而现在我们的教育给学生的不是智慧,合适吗? 未来的社会说知识就是力量,我说不见得,只有知识没有智慧,有知识不能用,知识可能就会是负担,是累赘。比如我有几万册藏书,它们现在这样摆放着,别人也许看起来很乱,但我这样排列是非常有规律的,更利于查找和使用。所以,这些书对于我来说是知识的来源,但是对别人而言,可能就会成为沉重的负担和累赘。所以我认为智慧是更大的力量。人类历史上有时权力决定一切,有时金钱决定一切,今后无疑是智慧决定一切。 启迪智慧关键要解决6对矛盾,左脑与右脑、智商与情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静态与动态、已知与未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谁能解决这6对矛盾,谁就会是成功的教育家。

育人为本论文范文第2篇

创先争优强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创先争优活动中,江苏省涟水县教育系统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关要求,按照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全面育人的工作方针,千方百计抓建设,一心一意育新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硕果累累,未成年人文明之花竞相绽放,探索出了“小手拉大手、文明齐步走”、“思想道德建设优学校”等经验做法。

一、完善机制,突出育人保障。

建立完善了领导、工作、考核、投入四项机制,确保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有一个坚强的组织堡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有一个严格的考核奖励办法,有一定的工作经费,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全面开展保驾护航。一是完善领导机制。各学校均成立了以学校党委一把手为组长的领导机构,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积极与各级关工委、家长学校协调配合,基本形成了一个“纵向衔接、横向协作、三教结合”的教育工作网络,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进一步理顺了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管理体制。二是完善工作机制。把全县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任务目标合理分解为6大块16小项,明确了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适时开展督促检查。三是完善考核奖励机制。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对各成员单位的工作情况分进行检查考核,严格兑现奖惩。县教育局结合实际制定了全县学校思想道德建设“三级考核、三类评价”实施方案,要求各学校根据各校实际制定出本校实施方案,认真落实,不断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的整体水平。凡思想道德建设达不到一定要求的,在学校升等晋级、文明学校评选、表彰奖励、校长任用等有关方面均实行一票否决。

二、抓好队伍,突出管理育人。

一是抓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教师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支撑作用。针对全系统教师队伍的思想状况,在教育系统开展师德师风学习教育活动,全县3000余名教师进一步提高了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自觉性,使学校形成人人是德育教师,处处作榜样的良好局面。2010年评选表彰了10名“十佳师德标兵”,20名“优秀教师”。二是抓学生团队建设,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少先队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引导作用。把团队工作纳入学校目标管理责任制,促进各学校团队组织的健康发展,各学校基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团队育人体系,在小学阶段以“雏鹰行动”、“手拉手”活动、“纳新教育”、鼓号队活动为载体,初中阶段以推优入团,团员意识教育,校园广播站,五四系列活动等为载体,高中阶段以推优入党为载体,实现了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的养成教育目标。三是抓社教队伍建设,发挥“五老”队伍优势。县教育局、关工委组织了一支红色精神进校园志愿者工作队,坚持用红色精神办学育人,让红日精神入校、入课堂、入师生头脑。全县各学校都成立了延安精神学习组,各中小学校每学期安排1-3小时开展延安精神宣讲教育,并在政治、历史、语文、音乐等课程中渗透延安精神的内容。县关工委牵头在小学开展“强化养成教育训练”,改善了学校“校风、教风、学风”,增强了师生的纪律意识,服从意识,团队意识,集体意识,大局意识,树立了团结友善,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思想品德。

三、夯实阵地,突出环境育人。

着眼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长远发展,坚持以阵地建设为重点,以环境育人为着力点,切实抓好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阵地建设。一是加强校园阵地建设,塑造优良的学校德育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文化环境。目前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基本达到“十有”,即有一块醒目的校牌,有一面国旗,有一条宣传教育方针、政策的醒目标语,有一条体现本校特色的校风、校训,有一块以上的宣传黑板报,有一条文化长廊,有一块绿荫地,有优美整洁的办公室文化环境,有昂扬向上的教室文化环境,有良好的师生寝室文化及卫生环境。积极推进课改,加强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政治课和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加强校风校纪建设,依法加强学校管理,严肃校风校纪,使未成年人自律与他律、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有机结合。开展各种争先创优活动,创造昂扬向上的校园文明环境。二是抓好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针对县内青少年无校外活动场所的实际,投资150万元兴建了集科技、体育、文化艺术、娱乐为一体的县城青少年活动中心,让益智健康的各类活动充实未成年人的课余时间。三是抓好荧屏阵地,净化社会环境。全县公安、文化、工商等职能部门,切实加大对未成年人成长社会环境的综合整治力度,对网吧等社会文化娱乐市场进行专项治理,进一步净化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文化、社会环境。

四、创新载体,突出实践育人。

育人为本论文范文第3篇

感悟一:吐故纳新, 培育“生态”

我这里的“生态”指的是“教学文化”的“生态”。《学记》曰:善歌者, 使人继其声;善教者, 使人继其志。如何做到“善教”, 使“人继其志”呢?其核心就是有效的课堂教学。而在应试的压力下, 俨然让机械的知识成了课堂的主角, 而师生则站到了幕后, 结果使很多学生成了知识的附庸, 考试的“机器”, 课程育德无地生根。“吐故纳新”——我的做法就是摈弃这些过时落伍的观念, 全面贯彻我校“善、雅、志”的德育主线:善为根:以友善、和善、亲善为立人之根本;雅为骨:让优雅、高雅、儒雅为处世之风骨;志为魂:当志气、志向、志趣为发展之魂魄, 并身正为范地践行在每个教育细节中。当课堂充满了人文的关怀后, 温情脉脉, 笑逐颜开, 思维碰撞, 真情互动, 学生在这样愉悦的意境之下, 不光得到的是知识的滋养和文化的熏陶, 更有性情的陶冶和德行的提升, 这也应然发挥了学科教学的多重功能, 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统一, 课程育德显而易见。同时, 课堂也无疑成为师生美好的生活体验, 生命质量得以提升。

感悟二:与时俱进, 整合资源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提出:教师专业素养的成熟标志就是形成教育智慧, 需要具备与时代相通的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因此课程育德呼唤我们结合学科特色与时俱进, 整合资源, 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常教常新, 生意盎然。记得我在给学生讲解英语单词“love”时, 就巧妙地把构成单词的四个字母拆分解读为"l-listen聆听, o—obligate感恩, v—value尊重, e—excuse宽恕”让他们从中去体会真爱的内涵, 提升对爱的认知;去年, 我在设计“感恩”教育这一主题班会时, 就引入极具时代感的元素——世博会, 让学生自创情景剧饰演吉祥物“海宝”和会徽, 以对话的形式表述其内涵。让我欣喜的是, 他们不光深刻理解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 还创造性地把“Better city, better life!”“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上升到"Better love, better life!"爱, 让生活更美好!”的课堂主题!我想, 正是在课堂教学中对这些内蕴丰厚, 文质兼美的学科内容和课外知识的有机融合, 才使得课程育德真正做到入脑入心, 知行合一!

感悟三:自主建构, 优化课堂

高品质的教育就是要促使所有学生的成功——造就“自主发展”的人。其实施关键就在于就在于推行课程改革, 提高课堂的效能。依托近期亲身对课改的新兴学科——综合性实践进行的探究, 我收获良多:综合性实践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 倡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实践等方式获取知识,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指导学生制作调查问卷的活动中, 聚焦社会热门事件——佛山女童小悦悦遭汽车两度碾压, 七分钟内十八路人冷眼漠视, 见死不救的人间惨剧为课题, 要求他们制作调查问卷“危急时刻, 你会见义勇为吗?”开始制作问卷之前, 观点对立的两方同学态度可谓泾渭分明, 各执一词。而当他们动手开始设计完问卷的问题后, 包括基本问题“被调查者的年龄、性别”等, 核心问题:“你会不会见义勇为?会的理由?不会的理由?”最后是“当你遭遇不测, 你希望别人见义勇为吗?”当同学们完成问卷调查后, 出现了戏剧性的结果:参与制作问卷的同学都无一例外地表示会见义勇为, 因为这是全人类呼唤的义举!大家不难看出, 随着对此课题的深入探究, 孩子们已经开始辩证理性地看待问题, 在此过程中, 不但他们的综合评判能力得到大大增强, 无形之中更达到了课程育德的效果, 真是形神兼备, 润物无声!课程改革的要义就是“以人为本”, 用多元的教学模式,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对于知识关注的背后, 深层意蕴是对于教育活动中人的主体性的唤醒和释放, 无论于师还是于生, 其实质都是人性的张扬, 它为我们践行课程育德提供了沃土, 更成为学生融入社会的通途!

感悟四:赏识激励, 发展评价

育人为本论文范文第4篇

重庆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首批国家“211工程”大学和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张德江来到重庆大学工业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技术 (ICT) 研究中心, 了解科研进展、成果应

用情况。经过23年的不懈努力, 该中心取得了许多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科研成果, 牵头制定了7项国家标准, 开发出的系列产品广泛装备于航天航空、铁路、石油、机械等产业部门, 为神舟系列飞船、嫦娥系列探测器、天宫一号等国家重大科研工程作出了积极贡献。张德江对此充分肯定, 他说, 科学技术永无止境, 希望研究中心再接再厉, 勇攀科技高峰。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加大攻坚克难力度, 大力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 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在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张德江认真听取介绍, 并看望慰问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教育部创新团队成员。得知大家学术成绩和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还承担了多个国家级科技项目, 张德江十分高兴。他勉励重庆大学要进一步加强领军人才、核心技术研发人才的引进培养工作, 充分利用各种科研资源, 开展重大科研项目联合攻关。

杨士中院士长期从事通信、雷达、飞行器测控等多学科的研究工作。张德江来到杨院士办公室, 首先向杨院士致以节日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他高度评价杨士中在通信等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 并就人才培养和技术发展等问题同杨院士进行了亲切讨论。张德江说, 杨院士为我国经济和国防建设呕心沥血, 为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殚精竭虑, 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广大师生要认真学习杨士中院士这种脚踏实地、敢于创新的精神风范, 奋发图强, 不懈努力, 为“科学发展、富民兴渝”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随后, 张德江主持召开师生座谈会。重庆大学校长林建华、重庆大学通信学院教授曾孝平、重庆大学法学院硕士生周帅、重庆大学机械设计与制造及自动化本科专业学生刘卫军先后发言。张德江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后说, 重庆大学建校80多年来, 始终致力于培养人才、科学研究, 致力于服务发展、贡献社会, 为国家特别是重庆的改革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贡献了一大批科研成果。重庆直辖市设立以来, 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事业,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科教兴渝战略, 教育事业取得明显进步, 义务教育、高中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得到较大发展, 特别是高等教育发展很快, 显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呈现出积极健康的发展势头。

张德江指出, 市第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坚持教育

优先,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长江上游教育中心”、“促进高等教育提高质量、内涵发展, 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建设教育中心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希望在渝的高等院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 始终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 把提高质量贯穿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中, 一切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出发、一切从提高教学质量出发、一切从奉献社会出发, 积极推进我市高等教育改革发展, 为我市“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强大的智力支持。希望高校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 立足重庆改革发展实际, 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大力推进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水平, 创新培养方式, 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培养更多人才作出新的贡献;始终坚持科技创新, 强化创新能力建设, 加大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等领域的科研力度, 抢占技术制高点, 为推动科学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始终坚持服务社会, 让科技成果造福于民, 引领社会风尚、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育人为本论文范文第5篇

【关 键 词】文化育人;小学德育;学校德育

一、文化育人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自从有了人类历史,便有了人类文化。人类文化是伴随着人类历史的产生发展而发展的。“人只有在对单一的物质需求上升到情感、精神和文化的需求时,才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所以文化是人的生活方式”。[1]随着精神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人类渐渐懂得教育发展其实质就是一部文化育人的发展史。文化育人主张人的文化性回归,注重人的精神培养,强调人的情感升华,说到底文化育人就是尊重人的生命价值,更加重视人的心灵、情感、品德的培养。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而要点燃生命这把火,就离不开文化。“文化育人”是时代的呼唤,是教育的必然走向,是德育应该达到的最终目的。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文化育人是时代的呼唤,并且应当成为当代社会和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和神圣使命。

二、小学德育肩负着文化育人的重大责任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指出:“对于文化,从起源说,文化是“人化”,人的主体性和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功能说,文化是“化人”,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指出:“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的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动其自由天性”。[2]由此可见,文化育人在教育,尤其是德育中的重大意义。

基础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小学德育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整体国民素质的关键。再者,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因此德育在小学教育中就处于重要的、核心的地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道德教育是从儿童有意识的生活刚刚一开始就进行的”。[3]但是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小学生,因时代的瞬息万变以及自身认知、思想、行为的不成熟,在生活学习中往往容易形成不正确的认识,并由此可能影响其一生。这就需要学校德育工作者站在时代的高度,从改革开放形势下的小学生思想实际出发,施以让孩子们感动、感念并终身记忆的触发心灵细节的教育,向他们的思想理念中注入诚信、善良、感恩、包容、责任、进取等崇高的美德,进而内化为一种积极健康的意识和信念,最终沉淀为人的精神和品质。

因此,小学德育是文化育人的重要方面,是实现文化育人效果的有效途径和机制。教育工作者们需要从理论上深刻认识到文化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文化对人的影响无孔不入,无时不在的文化特性和文化育人的重大意义,并在实践中以文化的视野,文化的眼光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在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条件下使其健康快乐的成长,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文化育人的良好效果。

三、现阶段小学德育难以有效满足文化育人的需求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各方面的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成就斐然。但在社会进入快速转型期之时,小学德育却没能充分适应新的形势,在诸多方面难以满足文化育人的迫切要求。

(一)德育实施的途径单一,需要拓展教学文化

现在小学德育教学方法单一,大都只是通过单一的课堂教学中品德课的方式孤立地进行的,没能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方法普遍采用榜样示范法、说理疏导法和品德评价法等,而情感陶冶法、品德实践法等使用较少。当代学生接受的德育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校园文化建设、课外娱乐活动、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等等。而我国小学德育教师往往对这些问题没有足够的认识,结果造成了品德知识与行为的割裂。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尤其是教师要进行德育课程的全面构建,用文化育人的视野,尝试使用多种教学途径,拓展教学文化。

(二)忽视环境的重要影响,需要丰富环境文化

一切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环境,环境是人的品德发展的源泉和外部条件。古人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说;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可见,环境在人的品德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现代小学生处于知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道德认知以及价值观难免会被不健康的信息所扭曲。在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居多,家长过分的溺爱和娇惯,使得孩子从小就形成了事事都以我为中心的自私自利心理,不懂礼貌、缺乏自律意识、不懂得关心别人。再加上父母大多有“望子成龙”的想法,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好不好,过于忽略孩子道德品质的发展,从而严重影响了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无论是家庭的还是社会的,自然的还是物质的环境,都对小学生的德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家长及学校教学工作者们对这些因素的忽视是当前我国德育存在的一大重要问题。小学生道德成长环境的缺失,需要丰富的文化环境来弥补,需要一种和谐、融洽、多姿多彩的文化氛围来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忽视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强化教师文化

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是一个学校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而对于小学德育的发展更是如此。人们常说教师的神圣使命就是“教书育人”,但是对于小学教师来说应该是“育人教书”,核心任务应该是育人,在育人中教书。然而,我国有些小学教师的道德素质不高、缺乏德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道德教育能力低下,这严重影响了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顺利开展。有些教师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肩负的神圣使命,只管教书,不管育人,把教书与育人对立起来,除了教书,完成教学任务外,谈不上从情感和生活上真正关心学生,做学生生活和道德的引路人。因此,一支有涵养、有修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于这所学校“文化育人”理念的贯彻是十分必要的。而這支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需要强化教师文化,让教师在一种高远的、鲜活的、绵延的文化氛围中受到渲染,得到熏陶,从而进一步来影响学生、感化学生。

四、立足文化育人理念,加强小学德育

(一)以文“化”人,尊重儿童生命

1. 小学德育要以儿童生命为主体。道德教育是永久不衰的话题,我国从古代起就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强调将心灵、德行的教育放在儿童教育的首位。在教育方法上,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提倡“因材施教”,其实就是尊重学生,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生命是德育的原点和起点,离开生命这个本体,德育无从谈起,至少是不完整、不彻底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学校德育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生命,小学德育应该以儿童生命作为主体。所谓以儿童生命作为主体,就是要理解儿童生命,尊重儿童生命,关心儿童生命的原本状态和需要。为此,德育工作者要呵护儿童的身心健康,从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入手,进而还原儿童生命的真实状态,以“半童性”的思维模式守护和陪伴儿童的成长。[4]

2. 小学德育要以儿童生命为目标。小学德育在以儿童生命为主体的基础上还要以儿童生命为目标。所谓以儿童生命为目标,就是对儿童天性的认识、愿望的理解、生命的尊重,并且一切都以儿童健康积极向上的成长作为出发点。小学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其道德成长最重要、最敏感的时期,还是其从自然人过渡到社会人的重要时期。对于小学生最重要的是良好习惯的养成,为人处事道理的习得,为此,小学德育要走进儿童生命,关注儿童生命,尊重儿童生命。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者们应该认识到这一目标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应该以儿童的生命为目标。

3. 小学德育要以儿童的生命体验为基础。小学德育要达到以儿童生命为主体、为目标,就必须在实施德育时以儿童的生命体验作为基础。这种体验包括儿童的生活经验、经历以及他们的所思所想。这些体验对于儿童是非常宝贵的,是他们成长、成熟的基础,更是他们认识世界、感悟生命、形成道德价值观的根基。儿童心底纯净、目光明亮,他们对于事物的感受天真、感性和真实,对于所见所闻有着独特的判断和分辨。“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在儿童的本性中,天生就有一种形而上学的冲动,有追求人生根底的欲望”。[5]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忽视儿童的意识感受,相反是要充分鼓励、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使这些想法是不成熟、幼稚的,哪怕是不正确的。只有他们说出来,我们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儿童,才能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引导和教育来澄清错误的价值观。

(二)以文“化”人,润泽儿童心灵

精神和文化是教育的根,不少教育专家都深有感触的说:“办学校办的就是一种氛围,这种氛围就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学校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特有的学校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就是要在校园里营造一种无处不在、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氛圍中得到熏陶。校园文化涉及很多方面,主要有管理文化、班级文化、环境文化、教师文化等。

1. 管理文化。一种好的管理方式成就一所好的学校,一所学校的管理方式对这所学校的健康运转十分重要。这里所谓的管理方式也就是一种管理文化,是学校的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在日常学校管理中的体现,形成学校特有的管理理念和人文文化。学校的管理要重在营造一种浓厚的人文气息,实现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人文化,能够使学校这个大家庭中的成员——领导、教师、学生之间互相尊重,和谐共处。在学校的管理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科学的管理手段相结合,以人的主体性发展和生命价值的提升为出发点,建立富有人文情怀、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的文化体系。

2. 班级文化。班级是组成学校的特有单位,因此,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每个班级所特有的,是形成良好班风和班级凝聚力的必备条件。班级是个集体,是由众多个人组成的,包括老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等与班级有关的群体,这些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否和谐、是否融洽,直接关系到班级文化的建设。班级文化可以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硬文化是一种物质文化、环境文化、外在文化,这种文化看得见、摸得着,比如教室墙壁上的名言警句、名人画像,校园里的宣传栏、荣誉榜等。而软文化则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在精神文化,是一种制度和观念文化,即这个班级的规章制度和班级成员对世界、人生、价值的种种观念。无论是“硬文化”还是“软文化”,都会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 环境文化。环境是一个人生长的重要物质保障,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校园环境主要是指经过人们的改造而形成的校园学习环境、自然物、建筑物以及各种设施,也就是形成的校容校貌。学校师生的健康成长得益于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因此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园的自然环境和设施环境来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与感染。所以,校园物质环境文化的建设要特别强调育人功能,要能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奋进的氛围,让校园文化成为一位沉默而有风范的教师,起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

4. 教师文化。教师是教育的重要因素,是一个学校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学校的发展与学生的发展都离不开教师的发展。因此,学校的领导者要搭建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舞台。有关教研组和教师们也要为教师文化的建设做出应有的努力,通过开展教研活动、实践创新实验等来丰富和发展课程理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学校教师文化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发展了,学生的发展才会有保障,学校才会走向欣欣向荣,教育才会向前迈进。

(三)以文“化”人,拓展学科德育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各个学校都在开发校本课程,有关德育方面的校本课程也应该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小学德育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音体美校本课程以及课外实践活动都可以当做德育的实施载体。学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建立以学生的德育发展为出发点的学校德育校本课程体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德育校本课程的建立首先要确立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课程资源。其实学科德育说到底可以看成是一种校园文化,为了使这种文化气息在校园里传播,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音体美”、“文化节活动”等校本课程,让学生在这种和谐、活跃的文化气息中熏陶性情、涵养品质、锤炼道德。学校也应该加大对潜在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此教师们应该指导学生多参加一些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以此来体验自由活泼的生命力量,感受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最终达到精神的富有和灵魂的感化。

文化既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的发展方式,文化育人注重人的精神培育和情感升华,文化育人的理念与小学德育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小学德育的发展任重而道远,这就要求学校德育教学工作者找到文化育人与小学德育发展的契合点,树立文化育人理念,促进小学德育的发展进步,使小学德育的发展达到文化育人的最终目的。

注释:

[1]颜凤岭.文化育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J].北京教育·普教,2007(1).

[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德国文化丛书,1991(3):3.

[3]单中惠.外国教育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39.

[4]王智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研究,2007(5).

[5]刘慧.试析当代小学教师专业特点[R].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小学教师教育委员会2009 年年会论文集.

参考文献:

[1]冯文全.德育原理[M].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3).

[2]肖川.教育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3]刘健.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构建和谐育人环境[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

[4]夏红艳.浅谈新形式下的小学德育教育[J].沈阳教育学院报,2005(6).

[5]盖雁,纪楠.以德育人与中华文化[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3).

[6]张桂兰.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分析[J].科技信息,2005(4).

作者简介:李赐平(1968-),男,四川大竹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基础教育、教育法学等;

杨小玲(1989-),女,陕西延安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基础教育研究。

育人为本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育人方式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书育人既是学生掌握知识、提升思维能力训练的过程,也是陶冶性情的过程。教师的整体形象和自身散发出来的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例如,教师在课堂上抑扬顿挫的语言表达能给学生听觉上的享受,工整清晰的板书设计、整洁靓丽的仪表都可以带给学生视觉美的感染,从而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笔者平时讲课特别注意声情并茂、板书清楚工整,学生书写的作业都会模仿笔者的笔迹,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美育教育。总之,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高尚的真善美情操,完美接力“传道授业”的责任和使命,为学生点燃更灿烂的梦想,为教育事业贡献更多的力量。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育人素材

现在使用的小学数学教材所涉及的思想教育的内容并不明显,还需要教师在备课时,精心钻研教材,利用“显微镜”充分挖掘、放大教材中潜在的思想教育素材,把思想教育融汇在对数学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计算草地、花圃的面积的教学时,笔者会教育和引导学生爱护花草,做个文明的好学生。在教授四年级的多位数读写法时,笔者会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和全国各省、自治区的人口数据以及我国占地面积等数据给学生练习,并介绍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国土的辽阔,这样既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在圆周率的教学中,笔者先以故事的形式讲述祖冲之从小就刻苦努力,在追求数学的道路上坚持不懈,终于成为我国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这种励志感人的事迹既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也可以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刻苦学习,努力奋斗的精神,可谓一举多得。

思想教育渗透并不限于在课堂上进行,还可以与课外活动灵活相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兴趣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四年级的教材里有回收废品这一统计活动课,笔者布置学生周末去公园、广场等公共区域收集易拉罐、矿泉水瓶、塑料袋、废纸等,先计算个人的回收数量,然后统计全班的回收数量。整理数据后,普及这些垃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这样既能让学生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能让他们受到环保教育。笔者坚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小学生思想特点和学科知识的融合度,一点一滴,丝丝渗透,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终会达到思想教育与学科智能教育的双赢目标。

三、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俗话说“良师益友”,师生之间建立平等友好的关系,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展开。教师想要接近与学生的距离,首先要懂得抓住教育契机。教师要善于观察,找到进入学生内心世界的捷径。所以笔者在和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学生的行为和状态,并在适当的时机,巧妙地运用语言谈话。例如,笔者班上的小欣同学,有一段时间上课不能集中精神,也不举手回答问题。于是笔者课间叫她到办公室,问她:“小欣,你最近怎么有些沉闷了?都不举手回答问题,我需要你的热情呢!”她笑了笑,和笔者敞开心扉说了原因。小欣觉得笔者亲切的话语犹如阳光,温暖了她的心灵,使她感受到原来老师一直在关注着她,笔者和她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当学生对教师多了一份信任和亲切,少了一份陌生,自然就愿意听从教师的教导了。

其次,要尊重学生。师生关系是教书育人过程中最重要的关系。师生间的关系有严肃型的,这样的关系必定会影响师生的距离,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为此,要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自主个性,努力创设民主、和谐、欢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愉悦地学习。要达到这种效果,就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尊重学生,并使用鼓励性的语言给予学生信心,巧妙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笔者在课堂上常常使用的激励语言之一是:“我们班同学都很聪明,各有千秋,应该积极争取机会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是暗中给学生加油打气,无形中增强了学生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师生之间有了彼此的信任和尊重,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为今后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再次,要关心学生。任何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学生也一样,所以笔者常常对学生说:“加油!相信自己,你会更棒。”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于学生产生的消极情绪,笔者及时给予他们耐心辅导和帮助。对于那些常常不完成作业或成绩落后的学生,笔者没有在班中点名批评,而是逐个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循循善诱,找到他们的“闪光点”,制定学习方案,鼓励他们。例如,笔者教过一个叫小杰的学生,他的成绩不好。于是笔者找他谈话,一开始他什么都不肯说,笔者便拍拍他的肩膀说:“勇敢点!不要怕,跟老师说,天塌下来,老师替你顶着!”他一下子就感受到教师的支持和信任,坦诚了这两年的学习状况。当笔者了解情况后,便鼓励他说:“你也许不是我们班最聪明的,却是最有潜力的。相信老师,相信自己,只要你肯努力,没有什么不可能的!加油吧!”笔者的话语犹如一抹温暖的阳光洒在他的心头,激励着他更努力地学习,也拉近了笔者与他的距离。一年来,在笔者的帮助下,小杰的成绩不断地提高。

最后,要宽容学生。每一个人都难免会犯错误,更何况是未成年的学生。生活在这个丰富多彩、充满诱惑的社会,学生在学习成长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对于小學生来说,他们可能无法面对和解决,从而导致他们做出错误的行为。笔者作为他们学习成长中的“领路人”,必须从各个方面去关心、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人谁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作为教师,笔者欣赏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包容他们的缺点。因为“一个人最大的美德是宽容,如果你懂得宽容,你就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允许学生犯错,允许学生改正错误。这种严宽相济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形成良性学习氛围,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教师能在愉快中教学,岂不美哉?

四、疫情之下的暖心教育教学

在2020年的这个开春季节里,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肆虐而来,在疫情防控的非常时期,全国各地无法按时开学,本着“停课不停学”的宗旨,大中小学师生只能通过网络进行线上教学。笔者也自然成为其中一名网络授课教师,隔着屏幕,心向学生,师生之间相互体验着别样的教与学,从一开始操作的生疏窘迫到逐步熟练运用自如;教学内容,也从起初实体教室的形式多样调整到减缩内容注重实效,回首两个月来的线上教育教学活动,感觉自己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下尝尽了酸甜苦辣。

在上网课的时候,部分学生参与的热情不高,总是不交作业,还有家长抱怨孩子不自觉学习。针对这种情况,首先,笔者及时加强思想教育,强调学习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学习过程是我们必经的一个成长过程。那些成功的名人、科学家,他们曾经也一样沉浸在“痛并快乐着”的最高学习境界中。作为学生,莫负韶华,切莫“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其次发挥榜样作用,在群里及时公布作业收交情况,表扬认真学习的优秀学生,起到示范引领效应。最后是个别辅导,因为即使这样,也依然有学生不交作业,笔者就一个一个地微信和电话联系,了解原因,进行学科知识辅导和心理辅导。有一个学生叫小静,她不敢交作业是因为不会做,她也适应不了网课的教学。笔者便坚持和她视频单独辅导,几天后,她对笔者说:“老师,我现在非常喜欢学数学了,也喜欢您!谢谢您对我耐心的教导!”笔者听了感到无比暖心。教育不分时空,无处不在。等到春暖花开,繁花似锦,我们校园相见。

上一篇:消费者均衡论文范文下一篇:形式与政策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