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建设部述职报告范文

2024-07-04

发展建设部述职报告范文第1篇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出更多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交通学院2011级六班班结合实际,针对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学习懈怠等情况,特此制定学风建设计划。

总体目标:

积极营造浓厚的学习、学术氛围和生动活泼、健康上进的良好风气,努力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专业技能和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使同学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促进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为同学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同学们达到乐学、勤学、会学,早日形成班级长期有效的学习氛围。

短期目标:

1、保证每天出满勤

2、增强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增强集体凝聚力;

3、学生以学为本,力求班级整体成绩更上一层楼;同时丰富课余文化生活;

4、保质保量的完成辅导员及班主任分配的任务。

指导思想:

以营造良好的学习、学术氛围为基础,以抓学生自修晨读、考风考纪、专业技能、职业素质为核心,以提高同学们的成绩为重点,真正实现同学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形成浓厚的学习学术风气。

活动方案:

1)常规工作

①学风建设动员会:全面深入动员,开一班会。

②征集活动:可赞扬的优良风气、可批驳班级里的不良现象、可对班风学风建设提出建设性意见。

③督导制度:班主任下寝室、下课堂,听课与任课老师进行充分交流互通信息形成合力,督查学风建设。 ⑤设立班级信息员和负责人:班长为信息员,及时传递学生动态信息,班委为负责人,负责纠正违纪现象。 寝室管理:

① 学院纪检部每周一7:10分例行查寝(寝室卫生,物品摆放,床铺整理);伴随不定期抽查;

② 各寝室长在每晚十一点确保自己室友在寝室,如果不在马上联系确认该同学在哪确保人身安全,联系不到或发生意外马上上报不得隐瞒,班委不定期抽查;

学风建设:

① 每周一至周五,17:50由班委轮流查寝,督促大家上自习,建议大家每天保证自习两小时以上

② 每个寝室早起的同学或者寝室长带动同学早起,尽量让大家养成早起的习惯,利用早间晨读或者自习,对一天有一个简单规划 ③ 文化视野拓展:每个寝室每周推荐一篇文章,本着以积极向上为原则,内容可以是励志文,人格修养,感人故事,,优美散文,介绍成功人士的成功路,大学生活,专业方面。在文章的前面添加一个“聚沙成塔”版块,摘录哲理句或名人名言;文章后大家有兴趣可以加上几个有娱乐性质的文字丰富大家生活。打印时标注上是哪个寝室推荐的,打印成八分,每周一英语课前上交进行互换,寝室内传阅后装订成册保存。 电脑使用:

① 周一至周五22:30前,不得在寝室内使用电脑,特殊情况(如:学校组织网上填写信息)先向班长或副班长汇报得到允许后再使用。 ② 带电脑的同学要给其他同学提供学习上的便利

体育锻炼:

由体委组织跑步,晚上自习回来后,每周有两天是全员必须参加,其余天自愿,在校区内进行跑步以增强同学们的体质。

要求:

1、班级所有成员要严格遵守该计划,积极参加各项活动。

2、班干部是各班创优良班风活动的负责人,必须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投入此项活动中。

发展建设部述职报告范文第2篇

第一,本课第一课时我安排学生自主学习,根据老师的所提供的导学案,查阅书本和相关的课外资料,并组成学习小组,相互讨论,形成一定的知识要点,为第二课时的小组发言做准备。因为每个小组都有一定的任务,且以竞赛的形式进行,所以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前的准备中态度认真,效果好,并使大多数学生参与其中,既锻炼了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扩大了知识面,培养了协作的能力。我认为课前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有效的调动措施,学生的主动性会得到很好的发挥,且会减轻课堂容量的压力。

第二,本节课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杂乱。在上有效课堂之前,我为学生理清两条线索:一是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二是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学生的思路明晰了很多,同时利用ppt展示不同时期的重要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性理解。

第三,可能是公开课的原因,学生在这一节课配合很好,还会有人举手回答问题,着实令人欣慰。

这些都是令人愉悦的感想,下面谈谈不足之处吧。

第一,学生由于之前很少上有效课堂,课堂的节奏不能很好把握,没有有效的结合课本知识;站在讲台上,能明显的感觉他们的紧张。

第二,可能由于时间太紧迫,没有给予充分的准备时间,知识点准备不足。 第三,没有发挥好协调作用,每个小组之间的过渡不自然。

发展建设部述职报告范文第3篇

摘要: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对1981-2011年贵州省的年度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贵州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因素。实证表明人均GDP、非农产业占GDP的比重、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公路和铁路建设对贵州城镇化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由于贵州高校毕业生大多流向沿海经济发达的城市或周边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所以其结果表明教育水平对贵州城镇化的影响不显著。由此提出了推动贵州城镇化水平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水平;影响因素;多元回归分析

一、引言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城镇化不但具有聚集功能和规模效益,还能向周边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进行辐射,带动郊区、农村一起发展。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据国务院研究中心测算,城镇化率每提高1%,可以替代出口10万亿元。按现有城镇化速度,社会消费总水平可以从目前的10万亿元级上升到20万亿元级,年均20万亿元以上的投资规模会维持20年。由此可见城镇化在扩大投资、拉动内需、解决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李克强总理也指出,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是城镇化,它可以带动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率不断提高,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51.27%,但贵州的城镇化率只有34.96%,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16个百分点,位于全国倒数第二。2008年6月,由国家统计局正式印发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国统字[2008]77号)中指出,在小康标准的经济发展指标中城镇化率不得低于60%。“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确保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以贵州必须要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才能在2020年实现全面同步小康社会。因此,本文将研究贵州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加快贵州城镇化建设的措施。

二、城镇化水平影响因素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的过程本质上是人的转化,包括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化等。城镇化在国外也称为“城市化”,但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的城市化与外国的城市化不同,必须注重发展小城镇,为了显示这种与外国的差别,很多中国学者主张使用“城镇化”一词,1991年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使用并拓展了“城镇化”的概念,并被广泛采用。

关于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因素,国内外学者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做了一些研究,但由于研究的方法和视角不同,研究的结果也往往不同。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贵州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影响

赵金华等(2009)利用面板数据对我国各省(区)1990-2005年城镇化水平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认为经济发展水平对城镇化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尤其是对城镇化水平高的省 (区)影响更显著[1]。苏素、贺娅萍(2010)运用面板协整对城镇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经济增长对城镇化的规模效应显著为正[2]。因此,本文提出第一个研究假设H1:经济发展水平对贵州城镇化水平有正向影响。

(二)产业结构及其影响

随着第一产业比例下降,二、三产业比例上升,城镇化水平就会相应提高。张科举、杨欢(2008)通过对2001-2005年各省数据的年度分析,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尤其是第三产业结构对地区城镇化差异的影响非常显著[3]。苏素、贺娅萍(2010)认为产业结构(农业化率)与城镇化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随着农业化率的降低,城镇化率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2]。储金龙等(2010)利用因子分析模型分析了安徽省2008年城镇化水平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都是城镇化率的影响因子[4]。因此,本文提出第二个研究假设H2:非农产业占GDP比重对贵州城镇化水平有正向影响。

(三)就业结构及其影响

赵金华(2009) 采用面板数据对1990-2005年各类型省(区)的城镇化影响因素及其差异分析,结果表明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对城镇化水平发挥着显著的正向作用,其中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对各省(区)的城镇化影响都大于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对城镇化的影响作用[1]。刘爱英、姚丽芬(2011)利用协整理论、误差修整模型和Granger 因果检验理论,对中国三次产业就业比重与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二者之间是长期均衡关系,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第一、二产业就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就业规模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镇化建设[5]。因此,本文提出第三个研究假设H3: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对贵州城镇化水平有正向影响。

(四)教育水平及其影响

张科举、杨欢(2008)通过多元回归分析研究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并用中等学校每年毕业生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重表示教育水平,实证结果表明教育水平对城镇化的影响不显著,并认为地区间人力资本投资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上,而受过中等教育的人才差异是不显著的[3]。赵金华(2009)认为教育水平对城镇化水平高的省(区)的影响不显著,而对城镇化水平低的省(区)影响很显著,超过了非农就业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1]。因此,本文提出第四个研究假设H4:教育水平对贵州城镇化水平有正向影响。

(五)公路和铁路建设及其影响

曹广忠等(2008)利用2000年截面数据,用因子分析法考察了我国东部沿海省区人口城镇化影响因素,认为交通干线路网密度和海港吞吐量对城镇化有显著影响[6]。储金龙等(2010)通过因子分析法也认为公里密度是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因子[4]。因此,本文提出第五个研究假设H5:公路和铁路建设对贵州城镇化水平有正向影响。

三、数据与方法

针对数据与方法的说明,具体内容如下。

(一)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贵州省1981-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所有的数据均来自历年的《贵州统计年鉴》。

(二)变量定义

本文的因变量为城镇化水平(y),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自变量为经济发展水平(x1)、产业结构(x2)、就业结构(x3)、教育水平(x4)、公路和铁路建设(x5)。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用人均GDP表示,产业结构用非农产业占GDP比重表示,就业结构用非农产业就业比重表示,教育水平用普通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每年的毕业生人数表示,公路和铁路建设用公路和铁路的长度表示。

(三)数据标准化处理与平稳性检验

由于各个变量的单位不一致,为了使数据有可比性,所有数据都进行无量纲标准化处理。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为了避免出现伪回归,首先需要对标准化之后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标准化之后的y、x1、x2、x3、x4、x5都是平稳的,可以对其进行回归分析。

(四)实证方法及研究模型

本文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由于各变量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共线性,本文通过使用逐步回归进行模型估计,可解决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所以本文的模型可以表示为:

四、实证分析

本部分主要包括回归模型,研究假设检验以及实证结果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一)回归模型

从图1可以看出,模型的可决系数R2为0.985,调整后的可决系数为0.982,说明模型的整体拟合效果非常好。各自变量间除了x4没有显著性之外,其它几个变量在5%的水平下都是显著的,且DW的值为1.993,与2非常接近,说明变量不存在自相关。

所以,回归模型如下:

(二)研究假设检验

根据回归模型可以看出,人均GDP(x1)、非农产业占GDP比重(x2)、非农产业就业比重(x3)、公路和铁路建设 (x5)都对城镇化率(y)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与之前提出的研究假设一致。但普通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每年的毕业生人数 (x4)对y的影响不显著,与之前提出的研究假设不一致。

(三)实证结果分析

实证结果分析共总结出了以下五点,分别为:

一是公路和铁路建设对贵州城镇化水平的影响最大,系数为0.6081。由于贵州不沿海、不沿江、不沿边,且地形复杂,加上长期以来经济欠发达,造成贵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并已经成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提高城镇化的发展水平。

二是非农产业占GDP比重对贵州城镇化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系数为0.2471。结果表明非农产业占GDP的比重对贵州城镇化水平的影响较大。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能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口,使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就业,从而提高城镇化水平。

三是人均GDP对贵州城镇化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系数为0.2469。结果表明人均GDP对贵州城镇化水平的影响作用较大。

四是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对贵州城镇化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系数为0.1671。非农产业就业使得大量农业人口涌入城镇,从事非农产业工作,使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从而提高了城镇化水平。

五是教育水平对贵州城镇化水平的影响不显著。可能因为高等院校的毕业生流动性较大,加上贵州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很多高校毕业生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周边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转移,所以实证结果得出教育水平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不显著。

五、对策建议

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提升城市经济实力,增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能力,有利于改善农村面貌,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目前贵州城镇化水平较低,远远落后于全国水平。从本文实证结果来看,贵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城镇化水平:

一是加大对交通设施的投入,大量修建铁路和公路,突破交通瓶颈。从地理上看,贵州是西南连接华中、华南的陆上交通枢纽,只有真正破除交通瓶颈,形成便捷、通畅、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才能促进区域间和区域内产业分工的深化,增强产业分布的集聚效应。加快建设快速铁路与高速公路,提升和强化贵州作为西南地区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地位,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振兴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二是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提高其占GDP的比重。通过工业、服务业的聚集吸引人口聚集,实现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部门可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为产业发展和人口聚集营造有利条件。

三是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提高人均GDP。贵州要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并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国发2号文为指导,以工业强省战略为方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

四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强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贵州要凭借劳动力资源丰富和人力资源成本较低等优势,以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为契机,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使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

五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进一步疏通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企业和非公经济组织等就业通道,创造出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并从政策和待遇等方面吸引和留住高校毕业生。

参考文献:

[1]赵金华,曹广忠,王志宝. 我国省(区)人口城镇化水平与速度的类型特征及影响因素[J]. 城市发展研,2009(09):54-60.

[2]苏素,贺娅萍. 经济高速发展中的城镇化影响因素[J]. 财经科学,2011(11):93-100.

[3]张科举,杨欢. 中国地区城镇化差异影响因素研究[J]. 现代经济,2008(9):1-3,87.

[4]储金龙,顾康康,汪勇政,等. 安徽省城镇化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异研究[c].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2010:7.

[5]刘爱英,姚丽芬. 中国城镇化水平和就业结构关系的协整分析[J]. 特区经济,2011(2):264-266.

[6]曹广忠,王纯洁,齐元静. 我国东部沿海省区城镇化水平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J]. 地理研究,2008.

(编辑:许丽丽)

发展建设部述职报告范文第4篇

木门行业的行业个性非常明显,在发展经营过程中所突显的行业问题也非常突出,目前建材行业中木门品牌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中国木门领军品牌亦呼之欲出,2008年虽受金融危机影响,但木门行业依然取得不俗的成绩,近年来,行业总产值增长率达25%。据了解,目前我国每年完成房屋建筑面积16亿平方米以上,按照木门占门行业2/3计算,每年有一亿平米的潜在市场,为木门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在金融危机对市场冲击和碰撞的过程中,木门行业“洗牌”也日趋加剧,一些规模企业加快扩张,一些区域品牌正在向全国市场辐射,一些原本生产地板和家具的企业也掉头转向木门行业更加剧了木门市场的竞争。

据了解,我国从事木门生产的企业超过5000家,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木门企业对品牌的重视和需求越来越强烈,而企业的品牌是一个长期积累和提炼的过程,在中国现时的市场环境下,品牌建设的迫切性已经充分显现,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品牌力将成为产品销售的主要拉动力量,品牌建设势在必行,品牌将成为市场竞争的利器和企业生存的护身符。

中国目前木门市场正呈现着两个重要特点,一方面,消费需求持续旺盛,但消费者对很多产品尚认知不足,正是企业进行消费引导和品牌培育的良好时机;另一方面,市场变化速度和消费取向的变化节奏都很快,消费行为受价格等因素的影响还比较明显,有相当数量的行业市场,品牌忠诚度还很差。科创木门负责人表示:“这些由无序竞争向完全竞争过渡的市场特点实际把企业品牌建设从高不可攀降到了触手可及的高度,只有抓住这一品牌建设绝佳契机的企业才能成为市场的赢家。”

对如何更好地把握好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品牌建设,中国木门网提出以下两个建议:

一、正确认识行业发展趋势

对于木门行业而言,最应该关注的就是房地产市场趋势和百姓消费走向。基本可以预期,未来2-3年市场将步入相对疲软时期。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是国际经济进入衰退期,出口需求大幅下降,出口型企业会将更多目光转向内需;其次,国内经济也进入调整期,房地产市场持续萎缩,内需会大幅降低;过去多年的房价高速增长,透支了很多需求,目前房价的下降趋势,延期了很多需求,这样,中间这几年就形成了真空地带,这是十分痛苦的。

二、正确认识行业品牌建设

品牌概念的导入已有很多年,可以说只要是做企业的都或多或少的有做品牌的意识和行动,木门企业也不例外,尊瑞门窗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木门行业品牌建设也取得了不错的发展,但是有一点很多企业都忽略了,那就是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或咨询机构大力宣扬的品牌与建材行业的产品特点和运作模式有着很大的区别,如果不加以注意,会步入品牌建设的误区。 建材行业产品的特点决定了其品牌建设有别于快速消费品的品牌建设模式和营销模式。作为木门企业在品牌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认识木门品牌建设的特殊性,建议可以从相关的建材产品已走过的品牌之路中汲取有益的经验,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地板行业的品牌发展较木门行业品牌发展超前很多年,大致上木门行业品牌发展状态是三四年前地板行业品牌的发展状态。

发展建设部述职报告范文第5篇

今年是五台山研究会成立25周年。今天举行这次庆祝五台山研究会成立25周年暨今后五年规划会议的目的,是总结经验教训,发扬成绩,克服缺点,找出问题,对症解决,促进研究会又好又快地发展。现在我受研究会常务理事会的委托,对五台山研究会25年来的工作做一总结汇报,请同志们审议指正。

五台山研究会在山西省委、省政府及省社科院、省民政厅和省社科联、省财政厅、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的正确领导和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政府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本着“有思路才有路子,有活动才有活力,有作为才有实力”的理念,全体会员紧紧围绕五台山的中心工作,团结合作,共同努力,艰苦奋斗了25个不平凡的春秋,为研究、宣传、保护、利用、开发五台山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为五台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立下了汗马功劳。

加强领导力量 实施人才战略

我会顾问、已故的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宗教学家,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名誉所长、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任继愈先生说过:“印度国际大学培养出了许多国际知名人士,我们中国人在那里学习的也很多。这个大学章程规定:校长由印度政府总理兼任,政府总理变更,校长也同时变更。这样,学校的发展不受政权变更影响。根据这个大学的经验,我建议山东墨子学会参照效法,学会会长由山东大学书记兼任,副会长由学会所在地的枣庄市委书记兼任,结果学会稳定发展,效果显著。”我们研究会采纳了任先生的建议,名誉会长由退下来的省部级领导担任,会长由退下来的副省级领导担任,副会长由研究会所在单位主要领导和研究对象五台山管理局局长兼任,秘书长由具有组织领导能力的专家担任,其他秘书处、学术部、编辑部、旅游部、新闻部、产业开发部等各部门主要领导由相应专长的同志担任。这样,研究会的工作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能够稳步发展,路子越走越宽广,成绩越来越显著。从我会25年来的工作实践看来,选拔好研究会的主要领导,建设好研究会的领导班子,相对稳定主要领导成员,充分发挥各部门领导的创新能力,放手让他们积极工作,是做好学会工作的关键。因为,工作目标确定之后,运用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正所谓“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

在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只要有了人,特别是有了克己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领导干部和学有专长的专家、学者、科技人才,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研究会是一个群众性的社会团体,而五台山又是一个上下数千年、纵横千余里的小社会,它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有专业人员研究探讨,于是,我们就实施了广泛的人才战略,不拘一格地招贤纳士,吸收了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科技人才300余人,作为我们的会员,予以研究任务。

鉴于五台山文化范围广泛,涉及学科颇多,我们还聘用了一些特殊学科的专家,作为兼职研究员,从事研究工作。25年来的工作实践证明,在补发挥研究会专业人员的研究力差之外聘用兼职研究人员,既可解决人员不足的问题,又能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的优势。“借鸡下蛋”,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制定研究规划 明确奋斗目标

五台山研究会是一个社团组织。从1985年成立以来,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就制定过三个《五台山研究会章程》和三个《五台山学术研究规划大纲》。其工作宗旨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建设、文物、外事、旅游、宣传等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组织全体会员,积极开展对五台山多学科、全方位的研究,为领导决策服务,为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五台山早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形成一门‘五台山学’而奋斗,为振兴五台山及山西乃至全国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本着这一宗旨,我们列出了关于五台山地理、地质、水利、气候、历史、佛教、建筑、文物、艺术、音乐、医药、旅游、生态环境、自然资源、革命历史、佛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五台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等方面的课题70余项,再以专职、聘用和招标的办法,把每项课题落实到每个研究人员头上,并为他们至五台山调研、发表论文、出版书籍提供方便和支持,从而极大地调动了科研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就由浅入深、由窄拓宽、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五台山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深入研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深入实际调研 积累大量资料

自1985年4月21日五台山研究会成立之后,我们便马不停蹄地组织有关会员到五台山调研考察。首先是访问当时文物宗教管理部门的干部邓怀亮、李斌信等;走访五台山佛教协会正副会长请佛、宏毅、降不拉等;深入寺庙,与住持、大德、高僧座谈;深入台怀镇的乡村,与干部、老者交谈,从而获得了不少难得的口述材料。其次是到五台山塔院寺藏经楼、五台山藏珍楼、五台县档案馆、山西省档案馆、省佛协、省民政厅、省图书馆,乃至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中国佛协等单位查阅图书、档案,从而获得了不少图书、档案材料。再次断断续续地用了5年时间,至五台山所涉及的五台县、繁峙县、代县、原平县、忻县、定襄县、盂县和河北省的阜平县等两省八县,考察了五台山的500余处寺庙和遗址,从而获得了不少实物照片和历史资料。最后根据当时省政府白清才常务副省长的指示,配合各地市的文物、宗教部门到了全省11个地市119个市县,用了8年时间,考察了15000余座儒、佛、道寺庙、宫观及其遗址,从而收集了大量儒佛道三教的珍贵资料、实物照片,并编写出版了《五台山寺庙大全》和《山西寺庙大全》(上中下)两套书籍,总计350余万字。弄清了山西儒佛道三教的源流、宗派的发展脉络和寺庙宫观的历史沿革、分布情况和现实状况,从而为山西的文物保护和领导决策提供了坚实基础,受到了国家宗教、文物、建筑、外事、旅游、新闻出版、公安消防和学术研究等机构的高度赞扬,说山西的领导具有远见卓识;《大全》具有不朽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我们又发现了一处唐代建筑——芮城县五龙庙、两座元代建筑——孝义县贾家庄三皇庙和忻县部落村龙王庙等珍贵文物。

科研有所作为 作为才有实力

研究会是一个群众性的社团组织,没有固定的资金来源;五台山研究会的任务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属于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没有经济做基础,就是一个昙花一现的海市蜃楼。因此,我们研究会一成立,就想方设法,广开门路,多方“化缘”。我们的已故顾问任继愈先生说过:“我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多年,有一种突出印象、一种紧迫感,就是我国的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发展较快。因为形势逼人,落后就要挨打,社会各阶层人士都有这种体会。但对社会科学的重视,是不是像重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那样呢?我觉得显然不够。这一方面应该大声呼吁,来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同时,也要看我们的工作是否得到各方面的认可、支持。”遵

此,我们一方面大力宣传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五台山的重要性和研究、宣传、保护、开发、利用五台山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推动五台山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好处和紧迫感,使当地政府和人民认识到五台山就是一棵摇钱树,但也需要追肥、浇灌、修剪、妆饰,才能使它万古常青、财源不断。五台山研究会就是这样的一位园艺师。事实上,五台山研究会这位园艺师,通过25年来艰辛地研究,就给五台山戴上了22顶桂冠:1、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2、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灵境之首;3、五台山是中国佛教“首府”;4、五台山是世界佛教五大圣地之一;5、五台山佛教建筑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历史长廊;6、五台山的佛教造像艺术是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历史画卷;7、五台山的佛教音乐是中国佛教音乐的活化石;8、五台山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皇家道场;9、五台山佛教文化是中国佛教文化的缩影;10、文殊菩萨是中国的保护神;11、五台山是世界佛教文殊信仰中心;12、五台山是国际佛教文化交流中心;13、五台山是世界上27亿年前的古老山脉之一;14、五台山是东经110°以东亚洲最高的山峰;15、五台山有完整的土壤垂直带谱;16、五台山有完整的生物垂直带谱;17、五台山是中国地层表中早前寒武纪代表性地层单元的命名地;18、五台山是中国早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的命名地;19、五台山台顶的古夷平面是地文学上北台期夷平面的命名地;20、五台山是第四纪典型的具有很高科学价值的冰缘地貌及冰川遗迹;21、五台山是中国典型的“地质公园”;22、五台山是监测全球气温变化的指示器等,从而获得了五台山是自然山体和佛教文化珠联璧合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称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选人“世界遗产名录”。正是因为研究会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公认,研究会才得到了区、县、市、省各级政府和相关单位的重视、支持,研究会才有所前进、有所发展、有所作为、有所实力、有所效益。

努力办好杂志 精心制作产品

五台山研究会的主要任务,是对五台山进行多学科、全方位的综合研究。但研究会在专业研究人员不足、研究经费短缺的情况下,还对五台山的历史、佛教、文学、艺术、佛乐、金石、地质、生态、旅游、规划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并出版了《五台山佛教史》(上、下)、《五台山文物集锦》、《五台山诗文撷英》、《五台山旅游揽胜》、《清凉山<传>(志)选粹》、《五台山诗歌选注》、《五台山游记选注》、《五台山碑文选注》、《五台山楹联牌匾集锦》、《五台山画册》、《五台山诗歌总集》、《清凉禅藻集》、《历代皇帝咏五台山》、《殊像寺》、《正说五台山》、《五台山一〇八寺》、《三晋古塔》、《山西寺庙大全》(上、中、下)、《五台山》、《五台山寺庙》、《东方寺庙明珠——南禅寺·佛光寺》、《文殊菩萨》、《敦煌石窟(五台山图)研究》、《五台山地质考察报告》、《五台山森林史》、《五台山佛教音乐》、《五台山文化遗产及其价值》、《五台山自然·文化遗产资源报告》等百余本著作,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两项合计4500余万字。其中,《五台山佛教史》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被权威人士评价为“是一部五台山的信史”、“填补了名山研究的空白”、“是我国第一本用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方法研究五台山佛教历史的专著”,“为‘五台山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等,并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而论文《文殊禅法》、《五台山佛教文化特色》,获得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五台山佛教史》和《五台山诗歌总集》、《五台山寺》等书,被我国两岸四地和韩国、日本、美国、英国、法国等各大图书馆收藏。总之,学术研究成果多姿多彩,在学术界占了一席之地,把“五台山研究中心”的旗帜从日本夺回到了山西。

《五台山研究》杂志在编辑人员不足、办刊经费有限的情况下,自1985年创刊以来,截至2010年9月,已出版104期,发表论文1300余篇,为五台山研究积累了1000多万字的珍贵资料。《五台山研究》杂志既正确贯彻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了办刊宗旨,又宣传了五台山,提高了五台山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大大促进了五台山的“申遗”成功,功不可没。目前,《五台山研究》杂志已发行到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印度、泰国、尼泊尔及东南亚诸国和我国两岸四地的大专院校、图书馆、佛教寺院等处,而且还被评定为社科类国际交流期刊、《全国报刊索引》核心期刊、山西省一级期刊。从目前来看,其影响因子和其他报刊的转载率都一期比一期高,国内外的社会影响也愈来愈大。

请进来走出去 从事文化交流

当代著名学者、北京大学终身教授季羡林先生在《东方文化丛书》总序中说过:“一部人类历史,证明了一个事实:文化交流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前进。既然讲文化交流,就必须承认,文化不是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国家,或哪一个地区单独创造和发展的。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国家不论大小,民族不论久暂,都或多或少,或前或后对人类文化宝库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人类文化发展到了今天这个地步,是全世界已经不存在的和现在仍然存在的民族和国家共用努力的结果,而文化交流则在其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既然文化交流有促进人类文化发展和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关键作用,所以,我们研究会成立之后,就狠抓了文化交流这项工程。我们的做法是:

一、请进来。研究会举办有关五台山文化的学术会议,请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和有关领导参加会议,就会议论题,撰写论文,会上各抒己见,讨论商榷,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然后把修改好的论文集中起来,予以发表,或出版论文集,作为每次会议的科研成果,留存下来。从1986年5月,《五台山研究》编辑部在北京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召开“五台山文化研究宣传座谈会”以来,到2010年7月,共举行了11次关于五台山文化的大中型学术研讨会,其中有3次是中日五台山佛教文化研讨会、2次大型的国际会议。其间,参会代表涉及到了两岸四地的著名专家、学者、高僧大德和有关省部级领导,还有日本、韩国、美国、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著名专家、学者。通过上述11次学术会议,我们得到了近400篇有关各学科的学术论文,从而加深了与会人员对五台山的了解,揭示了五台山文化的奥秘,认识了五台山文化的价值,加深了研究、宣传五台山的力度。

二、走出去。即外出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五台山研究会是我省成立较早的学会之一,它不仅以会员来自两岸四地,而且以五台山名扬四海而众人皆知。我会与国内外的学界、佛教界交往颇多,所以,来函来电邀请参加学术会议的单位较多。因此,择其要者,撰写论文参加会议。据初略统计,我会从1988年至2010年间,先后派人外出参加了二、三十次佛教学术会议。

其中,我会还受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邀请,于1996年至台湾参加了其主办的“中华佛教文化学术会议”;2000年10月,受日本东京大学和爱知大学邀请,至日本参加了“中日佛教文化学术会议”,并考察调研了日本8座著名寺庙;2004年10月,至韩国五台山月精寺进行了佛教文化交流。通过外出参加学术会议,不仅学到了兄弟单位的宝贵经验,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而且也宣传了五台山文化,加深了相互了解,增进了友好情谊。

三、广交流。我会和相关单位不仅有人员往来的文化交流,而且我会编辑部还与国内部分社科院、大专院校、佛教协会和佛教寺院的编辑部交换杂志,联系工作,交流思想,互通信息,多渠道地进行文化交流。从而,促进了世界人民了解五台山和五台山走向世界的进程,为五台山申报世界遗产的成功作了舆论准备。

全力以赴工作 申报“世遗”名录

五台山是我省旅游产业的“龙头”,也是我国著名的“5A级景区”,还是世界上著名的“五大佛教圣地”之一,但由于认识迟钝、行动缓慢,至2001年底还未启动申报世界遗产名录的工作。云冈石窟和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启示,使更多的人们认识到五台山申报世界遗产名录,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五台山自然与文化遗产价值的一次鉴定,也是对其管理者的一次检阅,还是对其研究者的一次考试;申报成功与否,是关系到我们国家的身份、形象、荣誉等的大问题。必须严正以待,全力以赴。所以,在2002年5月24-26日五台山区政府举行的“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申报世界遗产研讨会”上,我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崔正森研究员代表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政府作了长达2万余字的关于《五台山是人类共同的世界遗产》的报告。之后,经来自全国各地的35位专家学者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标准衡量,一致认为五台山可以双遗产的身份申报世界遗产名录,并从保护五台山、提高五台山的管理水平,尽快加入世界遗产的角度,提出了五点希望。从此就形成了一个以省政府牵头、省有关厅局积极配合支持,市、县、区主动参与,上下联动,当作全省的一件大事来抓的局面。2003年6月20日,五台山区政府以“台景政发(2003)19号”文件的形式,向省文物局上报了崔正森先生撰写的《关于将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的报告》。从此正式开始了五台山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2004年2月,崔正森先生又为五台山区政府向省建设厅打报告时,撰写了中英文对照的《将五台山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的报告。同年3月底,崔正森先生又协助区政府聘请了包括崔正森在内的4位专家,组成“五台山申遗专家组”,夜以继日地工作,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内编写出了《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报告》。在2004年5月22日召开的“五台山风景名胜区自然与文化资源评审会”上,我研究会崔正森、田永清、上官铁梁、李锦生4位研究员、申遗专家,分别从佛教文化、地质、生态、管理四个方面作了精彩发言。后经国家建设部、联合国教科文全委会、北京大学、北京颐和园、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单位的专家评议,肯定了五台山自然与文化遗产的六个突出价值。2004年6月23日,在“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文本编制会议”上,作出了人员分工、收集资料和编制文本的三项工作。从此,我们研究会又组织人员去繁峙县岩山寺、公主寺、三圣寺、秘魔岩、古北台和定襄县洪福寺、白福堂,五台山广济寺、嵌岩寺及区政府所辖寺庙,进行了详细考察、调研、充实、照像,并由崔正森考证、撰写、打印、装订成了《五台山寺庙建筑造像及其它文化遗存》、《五台山藏珍楼文物精品描述》、《五台山牌楼描述》、《五台山主要碑文》、《五台山塔院寺图书文献总目》、《五台山佛教文物陈列室文物总目》、《五台山寺庙文物总目》、《五台山自然·文化遗产资源报告》等10个、70万字的文本,并提供了100多张珍贵照片、20余幅图表,为编制文本解答了50余个疑难问题,为五台山“申遗”文本的制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事实上在编制的申报文本中,就引用了研究会研究出的许多重要学术观点。如联合国遗产委员会对五台山的定位——“五台山是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就是源于在上报的正式文本中说的“提名地珠联璧合地将自然地貌和佛教文化融为一体,完美地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成为一种独特而富有生命力的组合型文化景观”一语。就是在接待世界遗产专家时,他们还正确回答了杉尾伸太郎和桑赛尔所提出的所有问题,得到了世遗专家的赞扬。再是为了五台山的“申遗”工作,我会还为五台山区政府承办了“五台山图书馆”、“五台山展示厅”。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杉尾伸太郎和桑赛尔专家看后赞扬说:“在以前申报世界遗产的单位中,我们还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好的图书馆和展示厅。”因此,人们异口同声地称赞:“五台山研究会对五台山的‘申遗’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我们研究会认为,回顾过去,我们为推进五台山的全面发展,特别是“申遗”成功,感到欣慰;但也有遗憾:一是五台山研究会成立25周年了,在他的研究对象五台山还没有一个落脚点。从这点上说,他的研究还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不够深入,没有扎下根来,深入到五台山的方方面面、各个角落,搜寻到五台山的各种精华。为了深入挖掘五台山文化的精髓,早在2001年11月23日至25日于五台山召开的五台山研究会会员代表会议上,武汉大学教授、博导麻天祥就建议五台山区政府给研究会划拨一块土地,建立“五台山研究院”,把它办成一个集科学、教学、展示于一体的基地,促进文化与经济互动。可惜这一建议至今也未落实,深感遗憾!今天,再次提出来,吁请五台县委、县政府和五台山区委、区政府领导慎重考虑,予以尽早解决。二是编辑《五台山碑文集》的任务,至今也未完成。今天也再次提出来,请五台县委、县政府和五台山区委、区政府合作完成这一万古流芳的事情。

同志们,着眼当前,我们研究会要遵照省委书记袁纯清的指示,努力把五台山建设成一个“国际五台山,人文五台山,风光五台山,休闲五台山,会展五台山”;放眼未来,我们研究会愿同我国政界、学界、教界、商界、企业界和关心、支持五台山的所有僧俗人等密切配合,共谋五台山的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为我省乃至我国的两个文明建设多做贡献,做大贡献。

发展建设部述职报告范文第6篇

摘要:新时期,处于发展阶段的企业,其内部结构和员工队伍发生了变化,企业工会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使企业工会发挥自身的优势,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是当前需要着重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企业;工会建设;挑战;应对策略

工会组织作为员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其吸引力和凝聚力就来自广大员工对工会的信任和认同。然而目前员工对工会的认同程度却不高,工会为员工争取各项福利待遇,得到了领导的大力支持,医疗保险、金秋助学、妇女保健、免费的午餐、通勤车、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可以说工会把服务员工的细节做到了极致,可为什么在有些时候却依然得不到员工的信赖?

一、新时期企业环境变化对工会建设提出的挑战

(一)员工就业方式多样化,对协调劳动关系的要求增高。

近年来,随着企业内部不断重组改制,所有制结构呈多元化发展,企业劳动、人事、分配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使得企业劳动关系出现复杂、多变的趋势,所有者、经营者与劳动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凸现,表现在:一是企业内部转岗、分流,员工的心态调整和利益追求成为不容忽视的一等大事;二是企业为了长远要发展,而员工见了利润就要工资,这对矛盾越来越突出;三是企业群体性劳动争议和突发性事件日渐增多,呈现出由个人劳动争议向群体性劳动争议转变,由具体利益受侵犯造成的劳动争议向因企业改革中利益调整引发的劳动争议转变的新特点,并且这种劳动争议和突发事件的规模越来越大。企业工会此时感到束手无策,处于“不能不协调,又不知如何协调”的两难境地。

(二)员工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使工会维权工作难度加大。

在当前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更加注重人才和知识,为了吸引和留住高级管理人才和科技人员,在分配上制定出一系列向管理、科技人员倾斜的政策,这使得企业内部不同员工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大多数从事一般工作的普通员工群体处于低收入状态,而这个群体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就会陷入困难或特困之中。在这样现实面前,工会无论从经济实力上,还是方法手段上,都没有力量解决员工就业、提高收入等根本问题。工会关心和维护弱势群体的具体利益,也只能是参与、协调和帮助;只能救助部分特困员工。维护的难度越来越大,经常出现“不能不维护,又不能多维护”的尴尬局面。

(三)企业实施重组改制,精减机构,定编定员,使工会组织受到冲击。

在企业机构改革中,工会在企业被作为“有之不多,无之不少”的组织,没有认识到工会在企业改革、发展、稳定中所发挥的作用。在部分生产车间看,工会成为了党群工作部里的一块应付差事的“牌子”,总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工会组织,认为工会就是与生产“对着干”,认为“工会工作干的越少越好,省得给生产添乱”的思想。由此可见,在某种意义上讲工会工作被削弱了。

(四)在顾全企业发展中,工会为员工代言人的职能弱化。

在企业中的工会组织,其基本职能的最重要体现就应该是代表员工积极地参与到公司治理结构中间去,行使监督权利,恰恰相反,目前的基层工会干部在企业中充当的是领导的助手,办事员,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工会组织监督、参与、反馈的职能,因此部分员工逐渐失去了对工会组织的信任。

二、应对企业发展时期工会建设思考

(一)要宣传、引导工会工作的主题思想。

要充分发挥宣传教育的职能作用,大力宣传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重要意义。要通过宣传教育,调动和激发员工参与创建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员工认识到,员工和企业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和谐的劳动关系不仅符合企业的利益,更重要的是员工会享受到更多的应当享受的权利和实惠。要不断激发员工敬业爱岗的热情,使员工更加乐业奉献,从而自觉地承担起劳动义务,努力为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贡献力量。同时还要教育员工善于维护劳动关系和自身的合法权益。要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要理性地通过正当途径、合法方式及工会组织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做到不影响生产,不激化矛盾,不越级上访。

(二)要分析、明确工会工作对象。

维护员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这已成共识,要履行好这一基本职责必须把工作对象搞清楚。一是要认真调查了解企业不同员工群体的实际情况,了解他们不同的思想动态、家庭收入、生活情况以及迫切需求,用多样化的工作方式贴近不同员工群体,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二是要积极参与协调企业不同员工群体间的利益关系。三是工会真正有效地履行维护职能,必须把一线员工作为主要工作对象,把低收入员工、困难员工作为突出维护职能的重点。

(三)要建立、健全工会工作机制。

根据当前企业正处于发展壮大、过度转型的实际,应建立三个方面的工作机制。一是民主管理机制。就是要根据企业的实际,不断丰富和充实职工民主管理内容,在薪酬分配、岗位调整等实质性问题上广泛征求广大员工的意见、建议,使之更符合大多数人的意愿,在基层取得员工的广泛支持,使重大决策的执行得到更有力的支撑。二是调查研究机制。就是要深入基层和员工群众,了解新情况,分析新问题,拿出新思路,让工会的工作始终贴近实际,贴近员工,具有时代特色与活力。三是工会工作评判机制。就是要建立让员工群众来评说工会工作,以员工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工会工作好坏的根本标准,彻底丢掉自我总结、自我陶醉的工作方法。

(四)要转变、创新工会工作方法。

在新的历史时期,企业工会只有彻底摆脱旧的工作模式,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开展工作,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工会工作要“干实”、突出重点与讲求实效,这不仅是工作方法问题,更是工作作风问题。突出重点就是常说的“牵牛鼻子”、抓关键点。重点工作需要集中人力、财力和时间,全力以赴突破之,以达到用重点带动一般的良好效果。通过深入基层,深入员工,了解情况,研究问题,提出对策,作好困难员工的帮扶工作,对凝聚员工队伍、稳定劳动关系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改变员工在劳动关系双方中的弱势地位,关键在于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培养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以及“创建学习型企业,争当知识型员工”等活动,提高员工职业道德水平,使员工掌握更多的新知识、新技能,增强岗位竞争能力,为和谐劳动关系奠定基础。特别要培养一批技术难关能攻得破、发展难题能解得开、关键时刻能冲得上、困难时期能靠得住,能带领员工冲锋陷阵、企业离不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骨干力量。

上一篇:法在我身边主题队会范文下一篇:副主任医师晋升述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