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经济范文

2023-09-20

绿色经济范文第1篇

摘 要:本文就发展绿色金融推进国内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各个行业的转型优化以及国内经济建设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究,希望对进一步推进相关领域内的研究有所启示。

关键词: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国内经济

1.现阶段国内绿色金融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分析

1.1经营宗旨与经营目标有待改善

现阶段,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营宗旨以及经营目标强调的是股东利益以及利润的最大化,因此绿色金融的发展遇到了缺乏价值驱动因素的问题。再者,国内很多从事环保业务的中小型企业仍缺乏合理的融资渠道,无奈他们只得选择民间借贷融资,这种做法既增加了他们的运营风险,又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失去了对于这类企业发展的制约及掌控作用。

1.2公司结构不完善,绿色金融的发展缺少保障

“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促使国际金融机构拓展业务时拥有一票否决权或业务监督权。但国内金融机构的组织结构设置还尚未涉及到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更缺少具备相应职能的机构,因此绿色金融发展进程中很多问题仍得不到有效监管。

1.3专业产品、专业人才、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

在中国,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在项目技术可行性、节能量测算、节能行业政策及技术标准确定等工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相关的规程以及标准还未熟练掌握。

2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论述

2.1绿色金融能够推动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现阶段,区域经济的发展为社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做出的贡献已经得到了相关人士的重点关注。综合相关案例分析,绿色金融决策的制定能够为资源的优化配置打下坚实的基础,既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又能够为各个行业的转型发展创造更加丰富的环境效益。再者,绿色金融业也有助于缓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进而帮助企业运用合法、合理的手段规避风险,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在各方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传统金融正在逐渐向“绿色金融”转变,因此金融机构的绿色环保理念、绿色金融战略理念均得到了强化。而这方面变化产生的影响最终将体现在企业生产方式以及经营管理模式的变化之上,能够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基于宏观层面分析,区域经济的转型发展是社会经济腾飞的重要前提,所以我们需要摆正对于“绿色金融”问题的关注度。

2.2能够促进产业、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相关措施并优化资源配备来促进绿色金融的发展对相关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最终会使相关产业呈现出可持續发展的新态势。具体来说,绿色金融能够对社会资金流向起到引导作用,進而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转型升级。在此基础上,它还能够以聚集资金的方式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这一环节的支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基于宏观层面分析,在绿色金融的影响下“绿色产业”也将产生规模经济效益,能够助力于劳动力、商品以及技术的空间转移,进而使产业实现整合发展。在上述变化的影响下,市场体系将会愈发完善,政府主管部门对于金融市场的监督管理也因此而增加了新的可能性。

绿色金融的引导下,企业管理者以及普通公民的环保意识也能够得到强化,这方面的变化最终将有助于增加社会成员对于社会的认同感。现阶段,民众的环保意识正在不断增强,金融业同样需要顺应这一变化,进一步推进自身的优化调整。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需要通过绿色金融业务承担起属于自己的社会责任,进而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另外,发展绿色金融对缓解当前日益严峻的环境保护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企业能够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为环境保护作出相应的努力。

3发展绿色金融,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分析

3.1强化金融队伍建设

金融机构想要发展绿色金融,并让其助力于国内经济的转型发展需要强化金融队伍建设。这方面的工作是后期各类细节工作优化落实的前提。具体来说,需要选择具有丰富经验的项目经理以及金融分析师参与到绿色金融产品的开发与推广之中,针对特定产品制定出详细的风险管理方案,确保在绿色金融业务领域能够及时完成相应的人才储备。在此基础上,国内金融机构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绿色金融机构的合作,确保能够在管理理念、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能够得到相应的支持。严格按照上述标准落实相关细节才能够在全新的行业形势下助力于绿色金融的发展,最终让其在国内经济转型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3.2进一步推进金融产品的创新

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也是相关领域实践中所必须要关注的一部分工作。最常见的方式便是发行绿色金融债券,既需要发挥市场机制对企业旅行环境责任的监督和保护作用,又需要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待企业评估上市时,要将履行环境保护责任纳入评估体系之中,以此来约束企业的行为。在此基础上,企业需要重视绿色债券产品的发行,如此才能够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低成本、使用周期长的资金。而这方面的实践也能够为以企业为主导的环境保护项目解决好融资难的问题。最后,完善巨灾保险以及绿色衍生产品也是金融机构应当重视的一部分内容,它实现了金融产品对于自然环境风险的有效管理,既能够创造经济效益,又能够为环境保护打下坚实的基础。

3.3推广绿色信贷政策

绿色信贷是绿色金融的重要体现,而实施绿色信贷则能够为绿色产业、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具体来说,在相关领域的实践中可以尝试制定差异化的信贷政策,主要通过降低经济资本的占用指标、信贷规模优化以及贷款利率优化等手段强化对于节能环保项目的扶持力度。此外,需要尝试控制产能过剩、污染严重企业的授信,以此为起点限制对环境产生污染的项目的建设。若能够将环境因素纳入风险评估以及贷款审批制度之中,则有助于对相关风险做好防范。

结语

绿色金融对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以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机构的金融机构需要提高对于绿色金融的关注度。以上笔者站在高中生角度,在分析汇总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此类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究,希望对进一步推进相关工作的优化落实有所启示。

大庆高新区石化产业促进中心 刘海军

绿色经济范文第2篇

摘 要 针对绿色经济背景下林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展开分析,对高质量的林业发展提出相关的建议,旨在为林业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 绿色经济;林业发展;机遇;挑战

经济全球化与逐渐恶化的环境问题,促使绿色经济成为社会目前较为重要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绿色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1]。林业被称为自然资源的可循环经济体,支撑并推动着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林业资源可回收与再利用,可促进企业达成节能减排与保护环境的目标,是绿色经济发展的能源。绿色经济下林业的机遇与挑战具有意义与价值,因此需要进一步探讨。

1 绿色经济发展的背景

绿色经济理念是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于1989年提出的,皮尔斯认为,传统经济是绿色经济的基础,生态环境是绿色经济的产业链,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是绿色经济的根本目的。与此同时,联合国环境部对绿色经济的定义为:能够长期改变人类的生活、提升人类福利水平,能够降低资源分配不平等以及不会影响后代生活的经济形势。绿色经济观念扩大的情况下,各国的经营模式也有所改变。例如,美国制定了有关绿色经济的复兴计划,并致力于研究绿色能源;印度制定了可再生能源政策等。世界各国已经认识到绿色生态发展极其重要,我国对这方面的关注力度也不断加大。林业是绿色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许多有关文件都有提到绿色经济发展,奠定了林业在绿色发展中的重要性。

绿色经济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经之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绿色经济[2]。政府的保障与市场经济的调节,使绿色经济的地位不可撼动。林业本身对社会经济建设有着杰出的贡献,现代化社会主义的建设也以绿色经济为方向,并不断完善林业的相关制度,除此之外,林业还能起到改善民生的作用,保障了和谐社会的建设。雖然发展阶段不同,人类也不断改变对林业的需要与要求,但林业发展民生的基本不会变,因此林业也一直都是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2 林业在绿色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绿色经济的发展以林业为基础,经济学认为,林业能够促进现阶段绿色经济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铺垫,相关管理人员通过开发林业相关的项目,达到推广农林产品与其他产业原材料的目的,使社会民生得到保障,提高了发展区的经济。社会学认为,林业资源是全球人口维持生计的主要资源,其重要性无法估计,直接促使世界收入水平得到提高、就业结构得到改善、保障能力得到提升。除此之外,林业经济有助于建设国家的绿色经济。据研究,贫困人口与依靠农林资源维持生计的人数几乎相当,因此高效的林业经济能够提高贫困地区的经济水平,促进国家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经济全球化作贡献。全球气候与环境逐渐恶化,使全球各国必须承担更多义务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而发展林业经济能有效改良全球气候。

3 绿色经济背景下林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1 林业发展在绿色经济背景下的机遇

林业对社会发展具有经济功能,其社会功能以及生态功能也很明显,因此各国都积极推出以绿色经济为背景、可持续发展的规定和策略,把经济发展的重点集中在林业发展上。不断恶化的全球气候使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各国都需要承担更多改善气候的相关责任。林业资源能有效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3],生态环境稳定性离不开林业的发展,因此林业在全球气候问题的解决方面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社会各行业专业人士对林业发展及其帮助恢复生态系统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视。在以上背景下,林业发展的地位与重要性不言而喻,国家也为林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更优的政策随之推行。

3.2 林业发展在绿色经济背景下的挑战

林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影响着绿色经济发展,因此进一步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是促进林业发展、提升其经济地位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困难与挑战正呈现在林业经济面前。从大局来看,土地资源依然存在着森林毁坏与林业绿化面积减少的情况,与此同时,林业相关的环境效益并没有完全实现价值最大化,林业资源仍有被边缘化的风险。除此之外,地方经济的发展与保障民生方面还存在地方政府给予的压力,导致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保护不能更好地融合。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使人们对林业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林业资源不充足且林业资源的整体质量不是很高,这些因素之间的矛盾难以解决也是林业发展在绿色经济背景下的挑战,城镇化与工业化与林业发展之间的土地利用的冲突,以及人口增长对林业环境方面的压力也都给绿色背景下林业发展带来一系列的困难与挑战。

4 绿色经济背景下林业发展对策

4.1 将林业发展的规划纳入国家的战略体系

在绿色经济背景下,我国林业需要突破与创新性发展,需要一条与我国国情契合的发展道路,不同地区也需要根据地区的特色建立个性化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改善绿色林业发展,并将其纳入我国的战略发展体系是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完成的工作,这有利于林业在绿色经济背景下的长效增长,为林业在绿色经济背景下的增长提供运行平台与政策保障。针对林业的生态发展,有关部门也可给予针对性的补偿,制定并完善相关的补偿方案,根据湿地保护、退耕还林以及森林维护等林业活动开展的范围与频率给予经济补偿。除此之外,管理人员应加强对林业体系的推广与探索[4],使用多样化的手段能够使林业提高积极性,对林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有所助益。

4.2 加快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速度

林业的产权制度不明晰的特点对我国林业发展有一定程度的阻碍作用,影响了林业的高效发展,因此推动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是提高林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措施。林业实际权益需要得到保障,生态脆弱的地区政府需要加大公共财物的支出,贫困地区可以加大林业发展的力度,加大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优惠面,增大林业发展面积。这些决策既能确保林业资源在经营和保护过程中获得较大的效益,还能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双赢目标。

4.3 改善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方式

在绿色经济背景下,改善林业的产业结构以及调整林业的发展方式是林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有关管理人员必须要加大对林业生态补偿区、保护区与森林经营区的扶持与投资力度,为林业发展的经济增长与增强发展活力作出贡献。与此同时,相关管理人员对林业资源的掌控力度也需要增强,对绿色庄园的种类和区域优势的掌握有助于为行业提供物质基础,促进林业发展的现代化科技产品。

5 绿色经济背景下林业发展实例

阿里巴巴推出的“蚂蚁森林”网上公益活动既有低碳环保的功能,还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社交,这种将环境意识的传播游戏化,不仅打破了传统模式,还将用户的参与感考虑在游戏中[5]。“蚂蚁森林”通过用户绿色低碳行为方式等收集能量,虚拟树换真树吸引了用户的兴趣,悬挂勋章功能与环保证书功能使有收集爱好的用户对低碳行为更加投入,增加了用户的体验感与成就感。“蚂蚁森林”的推广不仅能为环保作出贡献,还改善了阿拉善、鄂尔多斯、通辽、金昌等地区沙漠化的情况,证明了阿里巴巴抓住了绿色经济背景下林业发展的机遇,并积极应对了挑战。

游戏化保护环境的方式与奖励模式使“蚂蚁森林”深受人们的喜爱,为环境保护方面产生的困难提供了解决方法。绿色经济使林业发展不再难以与经济发展相融合,反而变成了互利互惠的关系。据统计,截至2019年8月,蚂蚁森林已拥有多达5亿的用户,减少碳的排放量700多萬吨,在2019年荣获联合国颁发的“地球卫士奖”。“蚂蚁森林”的地位被国际社会不断认可,为环境保护与林业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因此这项网上公益活动的发展会更为长久。

6 结语

绿色经济背景下,林业的发展有机遇也有挑战,抓住机遇的同时迎接挑战是林业现阶段的主要任务。这个艰巨任务的完成离不开政府、企业以及人们的支持,林业发展的不断优化有助于林业的产业结构的完善,为建立良好林业产业链提供基础,能更加高效地对林业资源进行利用。除此之外,信息技术也可以应用于绿色经济背景下的林业发展,在信息化的当代,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协助林业评价系统提高我国的绿色经济,国家的资金投入与政策干预也使林业资源的利用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 陶积红,柴晓东,田玉,等.关于林业技术创新对现代林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探析[J].农业与技术,2019,39(22):84-85.

[2] 樊考件.浅谈林业技术创新在现代林业发展中的重要性[J].南方农业,2019,13(21):66-67.

[3] 张潇雯.绿色经济背景下促进民生林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种子科技,2020,38(8):100,102.

[4] 马凯,徐玉霞,方锋,等.蚂蚁森林种植地鄂尔多斯市1959—2018年气温及降水变化特征研究[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9,30(6):109-115.

(责任编辑:刘 昀)

绿色经济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绿色经济;创新驱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创新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截止2020年,“我国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要从目前的第18位提升到第15位”,“科技进步贡献率从目前的55.3%提高到60%”,“研发投入强度从目前的2.1%提高到2.5%”。[1]我国推进科技创新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只有科技创新,才能给中国的绿色发展带来更广阔的空间。中国必须以科技创新来支撑绿色发展。

一、21世纪的绿色经济发展与绿色科技创新

绿色经济和绿色发展是21世纪人类文明演进与世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绿色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道路。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绿色经济发展依靠绿色科技创新。

(一)绿色经济发展依靠绿色科技创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指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并指出了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制度安排。“‘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战略支撑,为实现绿色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来源。”[2]发展绿色经济离不开绿色科技创新。“所谓绿色科技,是指有助于保护人类健康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减少生产和消费中的外部成本,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内容的科技。它包括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环境工程技术、废物利用技术、绿色生产技术等节约资源、避免和减少环境污染的科学技术。而绿色科技创新是指建立在绿色科技基础之上,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一种科技创新,它既有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类健康生活质量的社会效益,又有获得潜在利润的经济效益;既是一项使绿色科技成果商品化的经济活动,又是使绿色科技成果公益化的社会活动。绿色科技创新所追求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企业、政府、公众、科研机构等的参与;科技、经济、社会、环境的有效协调,拟生态学的循环系统运作都是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的重要依靠和保证。”[3]

绿色经济发展与绿色科技创新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只有依靠绿色科技创新,才能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进,提升经济增长的整体质量;才能培育世界市场竞争优势,使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才能突破资源环境的约束,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绿色发展不仅是中国发展的方向,也是世界发展的方向。我国已经到了必须更多依靠绿色科技创新,引领、支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4]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是创新、创新、再创新。要想占领未来创新制高点,就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破除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巨大潜能。[5]因此,只有培育和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我国绿色科技水平,才能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推动我国经济的绿色转型。

(二)绿色科技创新的新模式为绿色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生态文明时代的绿色经济发展新时期,绿色科技创新的新模式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动的有效途径。[6]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远没有发挥出来,绿色经济发展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但必须要依靠绿色科技创新。绿色科技创新是破解我国严峻资源环境危机的必然要求,能够为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绿色科技创新不仅注重经济增长,同时也关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关注社会进步和人的生存与发展。

伴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日新月异,知识流动的物理瓶颈和社会边界被打破,创新不再是高知识积累群体才能完成的工作,而是走进了大众创新的时代。简单理解,大众创新相当于人们常说的“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用网络语言来说,就是草根创新。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大众创新正在从精英转向大众“新四军”成主力。其内容包括:年轻的大学生开始创业;出国留学回来的创业人员;企业的高管和连续创业者;在大学、研究所里从事科技的科研人员创业。这“四路”力量汇合在一起与以前的草根创业相比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7]大众创新是关注来自民间、个人等草根组织的创新,特别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创新过程,是提高企业创新效率的关键。二是以生产者为中心的创新模式正在向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模式转变,创新正在经历从市场范式向服务范式转变的过程。[8]

中国的小米、海尔等企业的成功实践有利地揭示了大众创新的威力。小米公司以论坛为基础,以舆论领袖或发烧友为核心筛选出的大众创新团队实现了惊人的发展。有关研究数据显示,小米手機销售量在2015年为中国第一名。2015年小米公司销售小米手机7000万台,销售数量市场占比在15%左右。[9]依靠大众创新小米公司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成长最迅猛的企业。除了小米公司外,海尔集团是目前中国实施大众创新模式最为彻底和全面的企业。海尔集团于2009年成立了海尔开放式创新中心,致力于全球研发资源整合、颠覆传统的研发模式,以开放式创新的方式为集团提供即需即供的资源支持、支撑海尔产品的第一竞争力、提升海尔品牌形象及全球美誉度。海尔让用户、员工、大学师生等参与创意设计、技术开发、让投资者参与新事业的创立和发展,以及随之形成的创客实验平台、创新生态体系,使得这家传统的家电制造业企业实现了创意、创新、创业与创投的高度融合。创新已然成为海尔所有梦想的内在源泉。他们平均每天开发1.7个新产品,每天申报2.7项新专利。[10]海尔集团依据更为完整的大众创新模式,焕发出强大的技术创新活力和潜力。

二、绿色科技创新面临的障碍

目前,我国绿色科技创新遇到诸多障碍,导致我国绿色创新技术落后,从而阻碍了绿色经济发展的进程。

(一)创新企业没有成为市场主体,科技体制落后

在我国创新企业没有成为市场的主体,金融机构缺乏对创新企业的支持,年青学生们的创新热情自然就不会高,自然缺乏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多人热衷于寻找安全稳定的“铁饭碗”,大学生当公务员的热情远高于从事实业的热情。[11]我国为什么难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体制呢?一是思想观念存在问题。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科技创新是科研机构、高校等教学科研人员和科学家的事,科技创新尚未放在企业突出的位置。近年来,企业逐渐意识到竞争就是科技的较量,也就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但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差距还有很大;二是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很弱,2/3以上的大中型企业没有建立技术开发机构;三是机制政策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尚未形成、企业缺少不断创新的动力和压力,科技人员开发创新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四是企业创新的外部环境不理想。产权制度不明晰、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中小企业创新融资难、创新的协同环境差等。[12]“中国经济每一回破茧成蝶,靠的都是创新。创新不单是技术创新,更包括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李克强总理说,“中国30多年来改革开放本身就是规模宏大的创新行动,今后创新发展的巨大潜能仍然蕴藏在体制改革之中。”[13]因此,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二)制度供给不足,没有形成协同创新机制

1.绿色科技创新资源分散,没有形成协同创新机制。我国绿色科技创新的投入和管理部门分散在科学技术部、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部门。不同部门投入的创新资源零零散散地分布于大型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存在交叉重复、统筹协调困难、资源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没有形成系统的有效率的绿色技术创新协同机制。

2.保护绿色科技创新的产权制度供给不足。要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必须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真正成为绿色技术创新的决策者、投资者、风险承担者,也是利益的获得者。目前世界上大多数绿色低碳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都掌握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手中,从而轻而易举地占据了全球绿色低碳经济市场的制高点。我国不仅需要花费巨资,购买大量的欧美国家的绿色低碳技术装备,而且技术遭到了知识产权壁垒和绿色壁垒,需要为一些节能减排技术和低碳技术支付巨额的专利费,这不仅制约了我国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发展,而且还因缺乏知识产权使绿色技术创新主体的权益得不到保障,甚至激发不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内在动力。

3.绿色技术验证制度供给不足。环境技术验证制度通过对具有商业化潜力的创新的环境技术进行第三方科學、公正的测试和评价,获取环境技术的性能数据和技术特征,编制技术验证报告,供技术的潜在购买者在进行决策时参考。经过认证的技术较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能够有效地推动绿色新技术的市场化。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环境技术验证制度,对绿色技术的验证和评价主要是通过召开专家评审会或函审的形式进行,且以定性评价为主,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受到影响。[14]

(三)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创新型人才

企业研发力量薄弱,创新能力不足。大多数企业不愿大力投资绿色科技创新。不管是清洁技术创新还是绿色产品开发,技术投资和运行费用都极其昂贵。由于绿色技术的高风险性和低回报率,绿色技术创新在资金筹集上会遇到很大困难,这就需要各方面资金的大力支持。资金短缺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普遍问题。有的企业对绿色科技理解还不是很深入,缺乏绿色科技创新的动力。由于绿色科技是一种与生态环境系统相协调的新型的现代技术系统,开发需要的费用昂贵,开发周期比较长。而且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能力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这就导致企业缺乏绿色科技创新的动力。

企业家和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幅度还远远不够,缺乏各种类型的创新型人才,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仍显不足,创新资源分散、创新效率不高等等。从目前我国企业的总体来看,普遍存在着创新动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制度创新水平和能力较低。为此,中国从创新大国走向创新强国的关键在于提升创新战略、培育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以及整合创新资源。

三、推进绿色科技创新的对策

中国企业的科技创新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的实施还存在着体制和制度等方面的障碍。因此,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绿色创新投融资机制和搭建绿色产业化平台,才能推进绿色科技创新。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高效率的科技体制是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这是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要实现这一目标,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注重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政府要通过深化改革、转变职能、加强监管,加快制定公共政策、搭建公共平台、提供公共服务,营造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生态环境。[15]政府必须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给企业松绑,营造宽松的环境。政府必须带头自我革命,要拿出完整的“权力清单”。加快政府职能角色的转变,增强政府的服务功能,为市场竞争提供更多更好的制度环境,使“草根”创新蔚然成风、遍地开花。政府要实施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使较多的具有国际视野和领军能力的人才,在创业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是通过简政放权转变职能,把该放的放到位,把该管的管到位,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二是通过搭建平台,做好服务,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生态环境;三是通过开放资源、创造机会,为创业创新发展提供保障。要推动政府掌握的大量数据资源的开放,为创业者提供数据资源。同时,还要建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科技仪器和专利信息向社会开放的长效机制。[16]

2.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充分实现专利的市场价值,综合运用各项经济政策和措施,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创造和运用专利等知识产权。完善专利代理等社会服务体系,加快完善专利代理法律制度,营造有利于合法经营、诚实守信、公平有序竞争的法律环境;加强对专利代理等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监管、扶持和引导;加强专门人才培养和培育力度;扶持和引导从事专利信息加工、专利战略咨询等社会服务业发展。[17]

3.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简单来说,科技服务业是围绕创新的全链条来发展的一些新兴业态。其内容主要包括:研究开发和技术转移、检验检测和创业孵化、知识产权和科技金融等等,当然也包括相关的业态的综合性的服务业。如何促进科技服务业的发展?首先,通过深化改革推动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建立和健全市场机制,有序放开市场准入。其次,强化科技服务业的基础支撑体系,积极推进重点实验室、大型科技仪器中心等公共技术平台建设,规范科技服务业的一些标准和分类,以及加强科技统计工作等。再次,加大财税支持的力度。政府加大对科技服务业的支持力度,通过财政、金融、税收等经济杠杆促进科技服务业企业的快速发展。[18]

(二)建立健全创新驱动发展的机制

1.建立政府主导的外部推进和激励机制。政府必须制定详细的“责任清单”,政府管市场中应该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政府努力推进建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成为绿色科技创新的主体。政府对企业应提供税收、融资、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降低企业绿色创新的成本。政府应通过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让企业转变资源价值观,有偿使用资源,促使企业外部成本内部化。企业必须明白只有通过绿色技术创新才能用最低成本代价获得最大收益。

2.建立健全绿色科技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在国新办发布会上指出,“万众创业大众创新是一种经济行为,主要靠市场发挥作用”,并表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方面政府要积极引导、大力支持创新创业,另一方面要为创新创业搭建平台,如提供工作空间、网络空间、交流空间等。[19]因此,我们必须着力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使微观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成为绿色技术创新的主体。二是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完善的生产制度需要协同创新和共享平台。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产学研用”联合模式创新的典型案例。2012年10月,碧水源联合浙江大学建立的“浙江大学—碧水源膜与水处理技术研发中心”,通过采用产学研用相结合、联盟优势整合以及国际合作多种创新模式,集聚多方面的创新优势,解决“水脏、水少、水不安全”的水环境问题。三是形成要素价格倒逼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建立市场价格机制,促使企业从过去“掠夺性”使用资源能源,向依靠创新科学使用资源转变。

3.建立綠色科技创新投融资机制。建立多元化绿色科技创新投融资机制,促进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多渠道的绿色科技创新投入格局。一是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减轻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的资金压力。采用信贷、税收、补贴等经济手段,鼓励企业加大绿色力度。建议在国家科技计划中增加绿色技术创新项目经费比例,可以增设“中国绿色创新计划项目”,用于资助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创新联盟开展绿色技术研究,并在一些重点前瞻性的研究领域加大资助力度。二是增设“绿色技术示范项目”,联合相关部委,开展有可能具有较高的环境和商业潜力,但尚未经过实际检验的绿色技术的示范。比如,万科首个绿色技术示范项目-万科尚玲珑、杭州现代茶园绿色防控技术示范项目、公共机构绿色节能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云南楚雄生态优质烟叶生产技术开发与示范研究项目等等。三是增设“绿色技术产业化项目”,促进具有巨大节能减排和商业化潜力的成熟绿色技术的产业化。比如,“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轮胎全生命周期绿色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该项目根据轮胎生产和使用方面存在的“三高一低”(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低附加值)问题,以轮胎原材料生产、轮胎制造、旧轮胎翻修为主线,提出一套从工艺、技术、装备到管理的轮胎绿色制造综合优化方案,实现轮胎生产及使用各阶段减少环境响、降低能量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形成了长期稳定的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为基础、以轮胎产业循环经济产业链为目标的产学研合作模式。[20]四是设立“绿色创新专项补助资金”。该专项资金采取基金、“借转补”、财政金融产品和事后奖补等多种投入方式,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跟进,发挥财政资金放大效应。

(三)创建绿色科技产业化平台

加快创建绿色科技产业化平台,完善技术市场服务体系。绿色科技创新需要不断完善创新企业的孵化器平台,因此,企业必须注重提高研发创新能力。政府加大对此平台的服务功能,通过整合信息、技术、人才等资源,为企业的绿色转型提供服务。大力推动企业实行信息化改造,着力推动产学研相结合,不断提升企业的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孵化器平台建设推进工程,加大对企业科技研发的投资,加快企业绿色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加大力度吸引各类科技创新人才,从技术研发到科技管理等全方位提升现有科技创新人才的水平。据有关资料显示,自2009年以来,在北京、深圳、武汉、杭州、西安、成都、苏州等创新创业氛围较为活跃的地区涌现出创新工场、车库咖啡、创客空间、天使汇、亚杰商会、联想之星、创业家等近百家新型孵化器。这些新型孵化器各具特色,产生了新模式、新机制、新服务、新文化,集聚融合各种创新创业要素,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成为科技服务业的一支重要新兴力量。[21]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新华网,2016-08-08,http?押//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6-08/08/c_129213933.htm

[2]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中国新闻网,2013-11-15?熏http?押//www.chinanews.com/gn/2013/11-15/5509681.shtml

[3]李蕊英.试论政府制定政策法规支持绿色科技创新的发展[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4]李克强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4-01-10,http?押//news.xinhuanet.com/tech/2014-01/10/c_118916327.htm.

[5]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4-06-10,http?押//news.xinhuanet.com/info/2014-06/10/c_133395106.htm.

[6]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EB/OL].人民网,2015-06-16,http?押//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616/c1001-27162352.html.

[7]科技部.创业主体从精英到大众形成创业‘新四军’[EB/OL].中国新闻网,2015-07-09,http?押//www.chinanews.com/cj/2015/07-09/7394646.shtml.

[8]宋刚,张楠.创新2.0: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创新民主化[J].中国软科学,2009,(10).

[9]投资界,2016-02-24?熏http?押//news.pedaily.cn/201602/20160224393644.shtml.

[10]海尔集团:锐意创新铸就世界品牌[EB/OL],中国网,2012-11-09,http?押//news.china.com.cn/txt/2012-11/09/content_27063461_2.htm.

[11]盧现祥.草根创新、大众创新是经济新动力[N].湖北日报,2015-02-09.

[12]卢现祥.投资、机制和体制:创新的核心命题[N].中国科学社会报,2012-09-10.

[13]李克强.要掀起一个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EB/OL].新华网,2014-09-10.

[14]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15]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EB/OL].人民网,2015-06-16,http?押//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616/c1001-27162352.html.

[16]新华访谈.发改委:政府应为创新企业清障搭台做好服务[EB/OL].新华网,2015-07-09,http?押//news.xinhuanet.com/talking/2015-07/09/c_1115863474.htm

[17]席锋宇.加快完善专利代理法律制度营造合法经营环境[N].法制日报,2014-06-24.

[18]赵玉海.解读《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中国政府网,2014-11-18,http?押//www.gov.cn/wenzheng/wz_zxft_ft59/.

[19]曹健林.发挥市场作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5-02-09.

[20]科学技术网站,2014-11-05,http?押//www.most.gov.cn/kjbgz/201411/t20141104_116495.htm.

[21]邓淑华.发挥市场作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5-02-11.

责任编辑 魏亚男

绿色经济范文第4篇

摘 要 构建绿色企业文化是企业绿色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客观要求,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也是适应当今时代粮食短缺、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等突出问题的需要。因此,构建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企业文化成为每个企业必须重视和亟待解决的一项任务。本文主要分析绿色企业文化的内涵及意义,并提出相应的构建途径。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绿色企业文化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绿色企业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共同选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绿色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竞争的有力支持,也是创造和谐的企业环境的根本保证。因此,必须加强对绿色企业文化建设的宣传,促使企业从以消耗资源、污染环境为前提的粗放型经济向节约资源的低碳经济转变,提高企业产品的生态含量,从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什么是绿色企业文化和低碳经济

绿色企业文化就是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企业特色、被全体员工认同并遵守,以及对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和发展企业的认识的总和。企业各个方面都融入了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从而形成绿色企业形象和良性循环的生态品牌经济。低碳经济就是在各项政策的指导下,运用科技创新建立一种温室气体排放量较少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缓解气候变化。

发展低碳经济和构建绿色企业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企业要构建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文化,必须重新树立竞争观念和企业价值观,把企业当成一个经济人、社会人和生态人的统一体,并强化企业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

二、构建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企业文化面临的问题

1.没有充分认识和理解绿色价值观

追求利益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先污染后治理”的落后生产观念和生产方式还继续存在,还没有清楚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作用,环对境污染治标不治本。很多企业没有足够的重视绿色文化,也没有及时培养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企业与环境和员工自身的心态未能和谐、统一。

2.对绿色文化的内容缺乏足够认识

很多企业没有足够的认识到绿色文化和绿色生产的重要性,在生产过程中只考虑资金投入和回报,导致企业在发展思路上还没有转到以挖潜改造和存量调整的方式来提高经济效益,即便有些企业浪费的资源可以循环再利用,也都由于资金投入过多而无利可图被放弃,资源的回收利用系统还比较落后。

3.环境立法和执法比较滞后,企业违法成本低

我国的环境法还存在各种不足,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由于法律没有结合各地的特色和实际情况,导致可操作性差,环保部门的执法力度也不够,缺乏相应的监督,而且由于行政干预严重,加上没有强制手段促使环境法的执行,使得企业违法的成本很低。比如我国很多地方的行政部门有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只注重GDP的提高,对一些企业降低环境保护的要求,阻碍环保部门执法力度,使得违法排污企业和达标排放企业就处于不同的竞争起点,导致违法企业的成本低,而守法企业的成本高。

三、如何构建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企业文化

1.发展低碳科技,制定绿色标准

研发低碳技术,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改变传统生产理念、生产设备和生产模式的有效途径,企业只有发展低碳技术并推进其应用,才能有效改造原有设备和生产新设备,最大限度的降低原材料的消耗量、能源消耗和废物产生量以及对生态的损坏程度,实现低碳发展模式。因此,企业必须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购买和研发低碳设备,促进企业与社会、环境的良性循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企业还要根据国家对绿色产品的标准,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特色的绿色产品标准,增强环境行为融入到生产过程中,加强对二氧化碳控制的设计,提高产品的环保程度;同时还要在企业自身技术、设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市场的文化、消费、地理等特点,重新构思和设计产品,开拓新的市场,生产适应消费者的购买力的绿色产品;另外,企业还要建立相应的系统来处置生产产品的回收。

2.建立绿色企业文化制度,加強企业管理

建立健全企业文化制度是构建低碳、绿色企业文化的重要保证,企业要根据低碳经济的理念来制定一套绿色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把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到每一个员工的意识里和生产的各个环节。根据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绿色产品生产规划,包括生产、加工、销售各个方面,在生产过程中要做到零污染排放、回收和利用废物资源,使绿色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制度化、规范化、系列化,打造企业绿色品牌,并建立绿色发展的评价体系,避免盲目开发的现象。

绿色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需要科技人才,因此,企业要把培养低碳技术人才的任务放在绿色文化构建的重要位置,并制定有效的人才战略,一方面引进和培养一批专业素质过硬的技术人才和高层管理人才,另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防止企业人才流失。

3.构建企业低碳价值观

首先要培养员工的低碳意识以及低碳价值观,提高员工的绿色意识和环保意识,加强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宣传,使员工认识到建立企业绿色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将低碳、节能、环保的理念融入企业精神,把企业与生态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目标,这就需要在提倡管理中引导员工朝低碳行为发展,比如可以实现各种有针对性的培训,促使低碳行为在企业普及,只有企业员工的低碳行为得到落实,才真正树立了绿色价值观,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另外,企业还要形成良好的绿色形象,突出企业的社会责任,把环境保护纳入到企业的精神理念中,从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能自觉遵守社会责任,这为企业在社会公众面前树立了良好的绿色形象。同时,如果企业员工把低碳、绿色理念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到其他人,绿色文化就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绿色企业文化不仅要字企业内部产生效用,还要对社会传达出企业的发展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加强与其他企业、消费者以及政府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高企业的社会认可度。因此,企业通过树立良好的低碳形象,并通过实际行动来履行其社会责任,能促使绿色企业文化的构建达到很好的效果。

四、构建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企业文化的意义

1.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要求企业必须树立绿色生产、绿色能源和绿色产品的新观念,运用新科技进一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而构建绿色企业文化正适应了低碳经济的要求,它主要培养员工的环保意识,建立健全企业的环境管理制度,打造企业的绿色形象,创造良好的企业品牌,从而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最终使市场经济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商业圈,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有利于员工形成绿色的行为方式

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做到低能耗和低排放,形成低污染,这就需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降低对原材料和各种能源的浪费,而企业职工是执行者,如果职工没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良好的劳动态度,就会造成各种浪费。绿色企业文化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感,如果以主人翁的态度劳动,就会自觉实行低碳生产,从而有效降低生产浪费现象。

3.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

发展低碳经济要求企业必须把生产发展与保护环境结合起来,转变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模式,采用节约能源、使用新能源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新型低碳发展模式。构建绿色企业文化有利于企业低碳理念的确立,从而淘汰高能耗和高污染的生产技术,创新低碳生产方式,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

结语:总之,当今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立足于世界,必须构建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绿色企业文化,从而改善企业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实现企业、消费者、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达到企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最终促进企业以及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环保的价值理念是企业绿色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构建低碳企业文化和绿色企业文化是企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刘琦.低碳经济下绿色企业文化的构建.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2]王晓慧,金起文.低碳经济视域下绿色企业文化的构建.中国商贸.2010(20).

[3]李冰.略论绿色企业文化.商业研究.2009(01).

绿色经济范文第5篇

在新的理念背景之下,绿色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工作的逐步推进,绿色经济的发展脚步在逐步加快。在目前的绿色经济体系发展与构建的过程中,还需要相关人员加以继续深入的研究。相关人员应该在明确绿色经济理念含义的基础上,清楚绿色经济发挥的价值作用,提出明确的绿色经济发展路径,以促进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

绿色经济的转型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长期战略目标之一。绿色经济的理念不仅是新时期的经济发展重要理论成果之一,还是会影响到我国经济长久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能够深刻改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格局。我国的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小,发展绿色经济对我国有着重要的积极影响。在新理念背景下,对绿色经济发展的路径加以研究,具有现实价值。

一、绿色经济发展概念

提到绿色经济的理念,其词源的产生比较明晰,绿色经济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英国。英国的经济学家皮尔斯发明了绿色经济这一词汇。在其关于绿色经济的蓝皮书之中,皮尔斯详细介绍了绿色经济的概念。总的来说,绿色经济需要一个经济发展单位依托自身所具有的自然生态条件,在评估生态循环周期与构成要素的情况下,开展一种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经济模式。此种经济模式应该是经济性与生态性的集合体。在绿色经济发展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其的破坏是同时进行的,并且破坏的幅度不会高出自然生态循环的速率,实现人类社会的经济进步与生态环境改善的和谐。经济发展的方式具有多样性,绿色经济发展是众多发展模式中的一种,其不具有最好的促进经济发展的属性,但是其是最具有环境友好性的发展模式。在绿色经济的发展模式之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将不再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造成过大的压力,避免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持续采用。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受了相当程度的破坏。人类居住和生活环境的破坏不能够依靠经济的发展来抵偿,对此,发展绿色经济是我国目前的可靠战略选择。

二、绿色经济发展的价值

(一)绿色经济发展促进技术的升级

绿色经济的发展为市场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大市场,其市场规模足够引起相关企业参与绿色经济发展的兴趣。大规模的市场需求是绿色经济企业的发展原始动力,也是绿色经济企业推动其技术升级的最重要激励。绿色经济可以根据其具体内容和路径选择被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利用高科学技术水平来实现绿色经济的发展。这类绿色经济的发展路径可以实现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对平均资源消耗量较少,同时单位产出比较多的产业进行投资,实现产业的升级。第二种是实现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在已有的传统产业链基础之上,减少传统产业制造过程对资源的消耗量,将环保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绿色经济的发展不论是依托高新技术产业的,还是依托传统产业的,其都不能够与绿色技术相分离,绿色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实现绿色经济发展的前提。在发展绿色经济的过程中,需要相关单位基于绿色经济要求而建立关于消耗量过大的能源资源的替代工程,对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材料进行替代寻找的工作,提高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减少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绿色经济的发展不只是需要相关单位提高对特定内容的利用能力的提升,而是要求相关单位为绿色经济的发展构筑完善的全方位绿色科学技术支持体系。因此,绿色经济的发展会创造有良好经济吸引力的绿色市场,会推动相关单位进行绿色技术的升级,推动我国高新技术的进步,支持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二)绿色经济发展促进产业链整合

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相关单位在整个产业链条上提升其绿色技术的应用水平,提高整个行业的绿色水平。也就是说,绿色经济的发展会促使相关单位进行绿色经济企业产业链条上的整合。绿色经济的产业链要求能够实现对能源、资源等消耗品的减少使用和循环性的使用,实现对有限资源的综合性利用。绿色经济的发展能够助推企业进行产业技术方面的变革,改变其技术与绿色经济的契合程度,推动自身的技术水平朝绿色技术方向进步,实现产业技术的革新与结构上的改进。绿色经济促进下的产业链的整合能够使得传统产业突破自身的业务边界,实现绿色产业链条的延伸和绿色经济产业技术领域上的扩展。绿色经济的发展帮助不同的产业链条上的单位进行绿色技术领域的交流,实现产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促进产业链的整合,提高产业的整体效率,进而促进对资源的节约,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绿色经济发展促进市场专业化

在绿色经济的不断发展中,绿色经济的参与企业会根据市场的需求而进行专门化的生产。绿色企业的专门生产行为需要其将主要的资源应用在该特定行业之中,集中于主要业务内容的生产。而对于资源的回收处理等工序可以借助市场竞争行为来进行专业化的处理,促进专业市场的出现和成熟。在市场主体进行绿色经济内容的活动时,其也可以将不可持续资源的替代工作,资源的高水平利用工作以及能源的分层级使用等工作等依托其他市场主体来进行。实现绿色经济条件下的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充分合作,实现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绿色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主体的绿色经营能力的增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绿色经济的发展会促进市场专业化的同时,会促进绿色经济技术的发展,为我国的绿色经济事业提供持续性的支持。绿色经济活动的专业性越强,其技术的提高效率就越好,相关主体的绿色经营能力就会越得到提高,综合言之,绿色经济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可以促进市场主体根据绿色经济的发展要求而实现技术的革新,扩大市场主体的范围,进而实现绿色经济市场的专业化。

三、绿色经济发展的问题

(一)来自传统产业的消极影响

绿色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但是传统产业同样是我国的经济主要发展动力之一。在过去,传统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价值,不但解决大量劳动力的就业,同时促进我国的经济持续发展。但是随着绿色理念的崛起,传统产业面临发展转型难题。在我国科技水平尚不高的年代,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我国主动承接世界经济产能的转移,使得不少公司将主要的生产基地移户中国,有效帮助中国实现了产业基础性升级。但是此种经济策略的采用,使得中国牺牲了大量的环境利益,对我国的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事业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环境污染等问题对民众生活的影响开始显现,并且逐步扩大化。此种以传统产业经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过高,已经不适應经济发展现阶段的现实需求情况。而且随着我国经济阶段性转型工作的开展,传统产业的发展应该适应转型的需求,但是目前很多传统产业的发展依旧对绿色经济的要求以背离。工作人员在发展绿色经济产业的同时,应该充分注意传统产业的消极影响,避免其对绿色经济的效果造成削弱。

(二)对绿色能源的使用率不高

虽然绿色经济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一个阶段,但是其发展程度尚不及预期。关于绿色经济产业的内容,其很多表现还不足以支撑整个绿色经济行业的自我更新与持续进步。尤其是绿色能源行业,各相关行业对绿色能源的使用率普遍不高,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尚需要被加大投入与政策上的倾斜。经济的发展与维持需要使用能源,其也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要素。许多能源在被应用过程中因为分解不够充分等问题会导致大量有害物质的产生,危害人类安全与环境保护。对此,经济的绿色转型需要相关单位对能源产业加以持续性的研究,减少能源消耗过程中伴随而生的有害物质的产生。绿色能源也可以作为对环境友好的良好传统替代型能源而被使用。但是由于行业发展的限制与价格高企等原因,绿色能源的价格曲线尚没有与传统能源的价格曲线相交叉,因此,经济发展中的绿色能源使用率不高。相关人员应该着力提高民众对绿色能源的认识,使社会大众与主要企业意识到绿色能源对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对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绿色能源的价格水平需要被继续改善。

(三)绿色经济产业创新性不够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最核心驱动力。在发展绿色经济产业时,相关单位提升其产业的创新性非常重要。而目前就我国的绿色经济产业发展情况而言,我国的绿色产业创新性尚需加强。在绿色经济发展中,我国很多关键性设施都依赖国际供应商,国内的绿色经济产品的生产也需要依赖国际上的部件供应。因此,我国的绿色经济发展状况需要改善,需要提高其关键部件等的自我供应能力。在提高国内绿色经济产品供应能力的情况下,我国的绿色经济产业发展水平可以得到进一步提高,提升利润获得能力,减少成本支出。

四、绿色经济发展的路径

(一)制定并落实绿色经济的约束机制

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相关单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感受到充分的激励,同时也需要相关机构对其进行有效的约束。根据世界各国的绿色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世界各国都根据其本国的绿色经济发展的要求而制定了相应的绿色经济行业目标和行业标准,像是污染排放的标准和资源回收的指标等。各国的相关机构往往根据自己国家的绿色经济发展现实而制定了有利于本国绿色经济事业发展的目标导向的机制。对于在一般的企业经营中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等,相关单位应该根据绿色经济发展的理念而制定专门的固体废弃物回收指标,明确绿色经济企業在经营中应该保证的废弃物产量。政府应该对资源的循环使用和回收工作提供充分的政策方面的支持。例如,政府可以提高对于回收利用工业生产中的废弃物的资金支持比例,提高资源回收行业的经济利润获取水平,进而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政府可以出台专门的规定将部分行业的资源利用与回收的标准确定下来,提高部分绿色企业经营时的对资源回收与利用的技术与资金方面的支出。我国提出了双碳的目标,在这一目标机制的约束下,应该明确提出不同的市场主体的碳排放标准,提高企业对于产出产品的循环利用水平,以促进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发展。

(二)坚持绿色经济发展中的高新技术

绿色经济发展所带动的绿色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一般就有较为明显的正外部性。这些具有良好外部效应的绿色经济技术在短时间内可能不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不能带来市场主体的经营利润的上升,但是可能导致市场主体经营成本的增加。但是,为了提高绿色经济发展的现实可能性,应该坚持提高绿色经济中高新技术水平的策略。为此,相关机构应该在绿色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中为绿色企业的投资与研发行为提供充足的政策方面的支持。政府应该积极鼓励和引导相关企业进行绿色技术的研究,在综合考察不同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科研投入状况的基础上推动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科研交流与合作,实现主体共同工作基础上的绿色技术水平的提高。国家应该构筑一个有利于绿色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法律体系,提高对绿色技术进行侵权活动的成本,减少相关主体进行绿色技术维权的资金和时间上的损耗,从国家的政策层面促进绿色技术的发展。除了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研发之外,国家应该投入力量建造专门的绿色技术研发中心,根据绿色经济的现实发展需要和发展方面对绿色技术进行有针对性的资金投入与研究,为绿色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方面的基础性支持。

(三)延长绿色经济主体产品可使用性

相关主体在进行绿色经济活动之时,应该延长绿色经济主体产品的可使用性,创新绿色技术,改进其绿色经济的商业模式。相关企业在实际的经营活动中,可以针对自身产品中所具有的不可持续性资源进行材料选择上的替代,减少企业的生产活动带给环境的不良影响。相关主体可以从材料的原始选择、企业主要产品的设计与生产的全领域渗透绿色经济的理念,针对适应绿色经济发展的材料进行开发工作,保证材料的使用不会造成环境的破坏或者尽量减少其对环境的破坏。在具体的产品生产过程中,相关主体也应该减少过度的生产环节的资源消耗,减少包装环节对环境的破坏,尽量提高产品经济性的同时,保持产品的环境友好特性。绿色经济的发展要求相关企业建立一个从产品的设计、原料的选择、产品的生产、资源的回收等全部领域都可以实现绿色经济模式要求的全新商业模式,在这一模式的作用下,绿色经济可以实现较为良好的运行。

(四)优化并且变革传统产业结构的形态

作为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良好路径选择,我国应该在绿色经济发展中对传统产业结构进行良好的优化并且不断变革,使之适应绿色经济发展的要求,从而依靠绿色经济技术的发展而提升我国传统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在绿色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我国的传统产业发展受到限制,对此,我国的传统产业管理者应该提高其绿色经济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占比,减少在传统产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有害物质数量,促进行业内部绿色能源利用比例得到充分提高。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在推进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明确观念,首先,绿色经济的发展与传统经济的发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就是需要创新理念与技术等的带动。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依旧是创新性。绿色经济的本来内涵就蕴含着绿色创新的概念。相关人员为了能够实现绿色经济的发展,应该大力支持我国的资源再生等行业进行不断的产品与服务的创新。相关企业可以和国内外的主要企业进行合作,在内外交流充分的基础上实现对绿色经济产业的良好推动。

(五)积极宣传绿色经济重要性以形成氛围

为了实现绿色经济的良好发展,相关单位应该向企业宣传绿色经济产业发展的良好前景,这是推动绿色产业出现并扩张的重要可实现路径之一。企业的绿色发展理念得到充分的树立,可以让其发展过程中的绿色技术应用水平得到提高,进而实现我国经济体系发展与完善过程中的绿色经济要素的充分渗透。同时,相关企业在发展绿色经济产业内容时,应该与其他行业同仁积极沟通,实现彼此绿色经营理念与实际情况的充分交流,提高其对绿色经济的认识水平,进而促进我国绿色经济行业得以快速发展。就绿色产业企业主体而言,其应该提高对绿色能源的利用与重视的程度,在充分了解传统能源产品弊端的基础上,实现对新能源的有效利用。企业应该在其内部树立绿色经济重要性意识,提高员工对绿色经济的了解水平,激发员工发展绿色经济的责任感,进而实现企业绿色经济内容的发展程度得到显著提高。

五、结语

综上,为了实现我国的绿色经济事业的发展,应该明确绿色经济的内涵,了解绿色经济的重要作用,切实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我国应该在绿色经济事业推进中,充分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并且为企业主体提供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支持,促进绿色大市场的形成,进而实现绿色经济的建立和完善。

(作者单位:新疆科技学院)

基金项目: 《库尔勒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基于主成分、熵值分析法》(2020PT015)。

绿色经济范文第6篇

摘要:“十三五”是我国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大力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时期,对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提出了极大的挑战。结合云南省环境影响评价行业现状,从观念理念、制度体制、能力建设、基础研究、信息交流等多角度分析制约环境影响评价质量和效率提高的因素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强宣传、明责任,强监督、育市场,强能力、夯基础,强交流、创平台等对策措施,旨在有效提升环境影响评价质量和效率,更好地发挥其对经济良性发展的“杀手锏”、“控制阀”和“调节器”作用。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质量;效率;因素;对策

DOI: 10.14068/j.ceia.2017.02.009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quality; efficiency; factor; countermeasure

“十三五”期間,國家将采取更积极有力的措施推进绿色发展和低碳经济,努力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融合。在此过程中,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云南省环境保护工作的主旋律,这给环评管理提出了极大挑战。资源型、高耗能、粗加工、低附加值是云南省产业发展的特征之一,而生态资源禀赋良好、环境敏感区众多、沿边区域位置也是云南省情。因此,实施绿色经济强省发展战略的关键在于如何更好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环评制度推行过程中,常出现因环评质量和效率不高而影响项目推动的质疑,甚至出现有关环境问题的群体性事件。为此,本文重点分析影响环评质量和效率的问题,提出提升和改进环评质量和效率的措施建议。

1 影响环评质量和效率的因素分析

一是建设单位环境法律意识和责任感亟待加强。尽管我国早在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时就确立了环评制度,但部分建设单位仍存在环保法制观念薄弱,对自身环保责任认识不足,存在对环评一委了之的心态,导致“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等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建设单位往往忽略环评预防为主的核心理念,未能在委托“工可”报告编制阶段对项目选址选线和运行方案开展真正的环境比选,从而在项目环评阶段发现存在重大环境制约因素、项目所在区域环境容量不足、环评技术资料缺失等诸多问题,不得不对选址选线、工程组成、工艺流程、产品方案等变更调整,严重影响了环评的质量和效率。

二是环评机构能力建设和质量管理仍显不足。相比环保设计和其他咨询行业,责任压力较大、委托费用偏低、从业人员流动性高、技术储备不足是环评机构的普遍现状。随着深化改革环评制度,环评编制机关与审批部门脱钩,有利于加强环评审批的公正性[1],但相关单位环评工程师取消注册登记,环评资质人员缺乏的问题愈发凸显。因能力建设不足,环评机构难以构建有效的内部质控体系,对其编制的环评文件缺乏系统的质量管理,不得以将环评技术评估机构甚至环评审批部门作为内审机构,因而经常出现环评文件因质量问题被反复退回修改的情况,严重影响了项目环评审批及前期工作正常推进。

三是环评评估队伍建设和专家考核机制尚待完善。作为环评审批机关的“减压阀”和“保险衣”,目前环评评估机构大多存在业务及信息来源较为单一、缺乏全过程介入环境监管途径等问题,难以通过实践检验环评评估的有效性。同时,技术评估专家的考核约束机制仍待补充完善。以云南省为例,技术评估专家的选拔、培养、管理、监督、考核及淘汰制度尚未真正建立。在环评技术评估过程中,专家发挥的责任和作用多源自于个人素质,并无严格制度约束,主要依靠环境政策而非专业知识技术判断项目的环境可行性,难以有效解决环评疑难杂症。

四是环评机构管理和审批部门能力建设有待加强。目前虽已建立了环评机构的备案和日常考核机制,但考核结果尚未有效与环评机构奖惩挂钩,缺乏行之有效的环评机构退出机制。云南省环评机构备案数量逐步增多,但是能够提供高效高质环评服务的咨询机构却不多。同时,各级环评审批部门普遍面临管理人员少、审批任务重、公众环保服务事项多等矛盾和压力。在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如何行之有效地加强对环评机构的管理,使之更好发挥环保咨询服务的作用,是环评审批部门能力建设面临的挑战。

五是环境监测及基础研究等第三方支撑能力不足。目前事业性质监测单位因承担大量例行监测任务,充分参与环保咨询服务市场的动力不足,而社会化监测机构具有参与市场化运作的主动性,但对其监测规范性进行监控的力度尚需加强。此外,社会性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尚不足,无法为项目环评落地提供有效支撑,尤其在欠发达地区,因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滞后,生活源类污染物难以得到合理有效的处置。环评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等第三方支撑能力不足,环评机构与研究机构通常彼此独立,基础研究成果未能及时有效地运用于实际环评中,实际工作所需的技术创新也难以调动研究得到有效解决。

六是上层规划和项目设计未能有效融入环保理念。规划与项目的本末倒置和规划的朝定夕改时有发生,导致规划对项目的指导性作用有限。在规划环评严肃性未能得到充分重视的前提下,规划阶段往往遗漏重大环境制约因素辨识,致使项目环评推动过程十分艰难且被动。项目可行报告内容相对空泛,缺乏较为详细的物料来源及工艺流程,导致环评工作过程中无法进行有效的污染源强识别和核算。部分建设单位从经济角度出发确定工可报告的项目推荐方案,并要求环评机构将其作为唯一方案进行环境可行性分析,若在环评评估或审批过程中被否定,则被迫进入反复修改工可报告的过程,影响环评质效的提高。

七是环评沟通平台和信息交流共享不够。高度智能化、多学科交叉、不断更新的技术要求和手段是环评的行业特质。目前,全面公开、动态更新的环评基础数据库尚未建立,无法实现环评基础信息的充分共享。环评单位、评估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监测单位、设计单位、环境监察及审批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动机制,导致共享环评信息及判断环评有效性的渠道受阻。

2 提高环评质量和效率的措施建议

加强环评管理是深化环评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提高环评质量和效率是环评管理的重点任务之一。针对前文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以下措施及建议,以期推动环评工作向新的阶段不断发展完善:

(1)强宣传、明责任,增强企业环评责任意识,共建良好市场竞争氛围。以各类媒体为平台,加强环评宣传力度,让建设单位充分理解并重视其环评第一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和义务,从而将环评理念融入项目设计及运营管理中。同时,通过畅通环评办理的信息渠道,严格按流程要求履办环评手续,以更加透明、公开及规范化的程序运作提升环评质量和效率。

(2)强监督、育市场,树立“只有尊重环评,才能发展环评”的理念,督促环评机构强化人才培养,化解人力资源短缺的矛盾,鼓励环评机构做大做强,实现环评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要求环评机构建立环评文件编制质量的内部控制及管理体系,加强环评文件编制的质检抽查力度,从而让监督监管活起来,让市场运作转起来,让环评机构动起来[2]。

(3)强评估、管专家,充分发挥评估机构在环评政策咨询、环评技术研发与创新、评估专家管理方面的优势[3],讓评估人员融入“双创”环保科研队伍。实施评估专家库的动态管理,充分发挥评估专家在技术评审中的实际专家效能,由作风正派、专业水平高、责任意识强的专家作为环评专业的领军者,让专家用专业之所长,避免行走于行业之中,游离于管理之外。

(4)强监管、减压力,加强环评第三方监管,提升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搭建立体监管体系,减轻环评审批的压力。充分发挥环评文件质量考核的作用,将考核结果与环评市场的准入及退出相挂钩。进一步打通评估与审批之间纵向联系通道,将审批关注点放至对环境影响的判断而非获取其他部门支撑文件,让环保相关的管理部门各司其责。增加环评行政管理职数,建立环评管理研讨平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化解环评审批的压力和矛盾。

(5)强能力,夯基础,强化环评支撑能力建设,完善社会化环保配套措施。加强社会化监测机构的监管,加大环评基础研究投入和环评技术创新力度,让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切实连结,让环保专项资金在深入推进环评发展中发挥作用,从而杜绝伪课题研究,增加硬服务能力,尽量减少因基础研究缺乏导致环境影响无法判断或模糊判断。

(6)强规划,早介入,切实发挥规划环评从源头解决环境问题的作用,避免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本末倒置,让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建立负面清单管理等环评先导理念在“多规合一”的工作中起航,使“提前介入、源头控制”不再成为空谈[4]。只有将环评理念融入工可设计,环境合理性分析和损益分析才可能真正成为判断项目可行性的标准之一,最终在项目生产工艺及产品方案中落实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要求,使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化”要求融进环评。

(7)强交流,创平台,加大环评的研讨和培训力度,搭建政策技术交流研讨平台,增加环评机构、研究机构、评估机构及审批部门的交流机会,形成学习及交流长效机制,强化环评培训力度,通过定期交流和主题培训,提升环评队伍素质,丰富环评队伍经验。此外,构建环评基础数据库,进行实时更新和共享,组建流动式培训基地,通过互通有无,实现信息共享,通过互相帮助,达到共同提高。

3 结语

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不断优化、公众环保诉求的不断增强,社会各界对环评的关注度不断增加。环评正在通过信息公开走进更多人的视野,但不可否认的是,社会仍存在诸多有关环评质量和效率理解上的误区和盲区。通过加强环评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的环评责任意识,发挥有效的第三方监督和监管作用,对环评专家库实施动态管理,明确审查专家的责任与效力,让评估人员融入环保科研“双创”大军,实现评估与审批之间有效联动,完善社会化环保配套措施,让“提前介入”在“多规合一”中起航,加大环评研讨和培训力度,搭建联合信息平台等多项举措,会更好发挥环评的“杀手锏”、“控制阀”和“调节器”作用,从而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任景明, 刘磊, 張辉, 等. 系统解决环评委托代理和环评审批中公正性问题的建议[J]. 中国环境管理, 2009(3): 6-12.

[2] 薛寒锋, 孙宇红, 杨美临. 加大云南省环评市场培育力度以促进环评行业良性发展的建议[J]. 环境科学导刊, 2013, 32(5): 117-120.

[3] 杨永宏, 杨美临. 云南:多元发展提升评估有效性[J]. 环境影响评价, 2013(2): 34-36.

[4] 杨永宏, 杨美临, 李增加, 等. 云南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理思考[J]. 环境保护, 2016(8): 35-38.

上一篇:作风督查情况汇报范文下一篇:模具设计毕业设计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