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建设论文范文

2023-09-17

师德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大学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道德素质,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正如《礼记》所言:“师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可见,教师自身的师德修养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工会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工会工作要服从、服务于党委和学校的中心工作,我们高校工会组织要积极推动学校的师德建设,把它作为工会组织参与学校建设的重要方面,作为发挥自身作用、展示组织功能的重要内容,这既是从根本上维护教职工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的需要,也是服务全局、围绕中心的实际举措。

一 高校师德的涵义

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指教师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它是一个综合的范畴,是由信念、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所构成。师德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不同的阶级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内涵与外延不尽相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教师职业特征及其专业特征的概括,也是对现代教师的人格要求。因此,教师的特殊职业决定了师德是教师应具有的综合素质中的统帅和灵魂。加强师德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以德率才,以才养德,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江泽民同志指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特点不仅要求教师博学多才,更要求教师道德高尚。高校历来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和辐射源,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联系着整个社会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 加强师德建设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1 科教兴国对师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十一世纪是充满挑战和竞争的时代,这些挑战和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人才的优势,谁就能占领众多的制高点。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教育在全社会的地位和影响正日益加强,教育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强有力的影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现实社会和未来社会的发展状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强大动力。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科技发展要求有承担为国育才责任的教师,用尊重科学的精神去教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用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祖国下一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们的观念和师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自觉地强化敬业意识和献身精神。

2 素质教育对师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它主张以德育人,把学生学会做人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教师建立起自己的良好人格形象,为人师表,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力量,形成教师自己的良好品格、和谐性格和务实风格,真正成为学生的楷模、榜样。素质教育主张以开发人的潜能、激发人的内在动力为教育的出发点,要求教师尊重人、尊重人的个性特长,教师要勇于和善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正确理解教师与学生的新型关系,习惯于发现、研究、保护学生中的奇异思维现象,避免用机械式的要求去造就同一面孔的学生。始终牢记教育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的原则。

3 营造良好学风对师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应该具有现代的教育思想、良好的职业教育水平、优化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广博的知识面,也不仅限于“传道、授业和解惑”,更重要的是要具有优良的师德,而且善于以优良的师德去影响、感化和教育学生,使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将自己造就成作风正派、品德高尚的专业技术人才。只有这样,整个学校才会形成良好的学习和学术氛围,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正所谓“师德决定教风,教风决定学风,学风决定校风”——这是众所周知的不争事实。相反,不良师德同样会对学生带来不良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教师队伍中部分教师的思想状况也在随之发生变化,他们的师德师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尽管这些问题只是出现在极少部分人身上,但它影响了学校教学改革、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甚至带坏部分学生。时下,我们有些教师时常抱怨现在的大学生素质差,但是,很少有教师想到,在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的这些不良行为中,在相当程度上正是受那些不良的师德表殃影响而产生的。

三 充分发挥高校工会组织在师德建设中的作用

高校工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教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对教职工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和信任感,因此高校工会积极参与高校的师德建设工作,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由工会组织的有关师德建设的宣传教育活动,通常具有较强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但长期以来,在高校师德建设方面存在着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师德建设是学校党委或行政的事情,工会只是关心教职工普通日常生活的基层组织而已,师德建设与工会工作无关。

1 转变观念,发挥工会工作的优势和特色

高校工会工作涉及面宽、组织面广、成员众多,与教师工作学习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高校各级领导和工会组织首先要转变过去那种认为师德建设与工会无关的观念,既要认识到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最重要的基本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又要认识到工会组织在师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把师德建设不仅纳入到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也要纳入到工会组织的工作计划和内容中。高校工会的职能之一是教育职工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技术业务和科学文化素质,高校工会抓师德建设是责无旁贷的责任。同时高校工会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工作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的会员几乎包括了所有的教职工,它的组织网络覆盖学校方方面面,这为开展师德建设活动创造了宽阔的活动空间,提供了组织保证和群众基础。而且高校工会有着一支专兼职干部队伍和积极分子队伍,他们大都具有较扎实的理论素养和较丰富的工作经验,他们热爱群众工作,在群众中有一定威信和号召力,这无疑是开展师德实践活动的一支重要力量。

2 抓住根本,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

良好师德和教风的形成离不开环境的作用。任何一个高校的工会组织,都应当认识到教学工作在学校的中心地位,真诚关心教师成长,协助解决好住房、工资待遇、职称晋升、进修深造等多方面的实际问题,敦促有关管理部门尽可能采纳教师提出来的改革建议,真正做到认识到位、精力到位、工作到位,努力营造一个尊师重教,有利于广大教师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健康成长的,具有浓厚学术氛围、崇尚科学、严谨治学的校园环境和教师成才的有效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中通过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其他方面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以及通过教师自己的努力形成良好的教风。高校工会加强教风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不断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对于教师来说,教学过程是向学生传授专业技术知识的“教书”过程,也是向学生传递政治思想、道德观念、精神风貌、行为规范以及治学态度的“育人”过程。德才出众的教师在人格和学识上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而巨大的。高校工会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广大教师的师德意识,并把这种意识转化为相对稳定的职业精神,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强有力的精神保障。

3 强化创新,扎实开展师德建设活动

高校工会在开展师德建设活动中要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要充分利用自身开展活动时群众性强、参与面广、贴近群众、宜于营造气氛的特点和优势,把活动的开展与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增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激励教职工上进和调动工作积极性、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等结合起来,真正通过这些活动达到提升办学水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一是积极开展寓教于乐的活动,凝聚教职工的力量。寓教于乐是工会开展教职工思想工作和凝聚力量的一个特色,也是一个优势。通过开展寓教于乐的活动,把教职工的思想教育融入学校文化活动之中,培养广大教职工爱校如家、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高尚情操。使教职工在各类活动中陶冶情操,塑造教职工团结进取、改革创新的文化内涵。二是认真开展各种推先评优活动,不断提高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工会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开展诸如评选“双十佳”师德标兵活动、文明家庭、优秀女职工、明星岗位、巾帼文明示范岗等活动,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发教职工爱岗敬业的热情。三是以职工活动中心为载体,开拓文化建设新阵地。充分发挥职工活动中心的功能和作用,增加教职工学习、娱乐活动的机会,充实教职工教育的内容,让时事政治、政策法规更加贴近职工群众,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激发教职工团结奋进的团队精神。

4 维护权益,切实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

高校知识分子一直是民主意识最强、民主权利要求最迫切的一个群体。他们渴望对政治的民主参与和渴求表达民主意识,积极要求参与社会事务和政治事务。高校工会理应关注它的特殊性,要代表和维护的首先是这一群体当前最迫切的权益,在协助学校党政领导做好工作的同时,尽力减轻学校改革带来的冲击,组织他们依法参加学校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努力为广大教职工创造公平公正、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高校工会要为教师多办实事,切实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我们在强调师德建设的时候之中,切切不可忘记教师的柴米油盐。只有切实地解决了教师的生活问题,解决了教师对自己的发展、成长、完善的进取要求,才能够使教师队伍团结稳定,使师德建设深入人心。要经常深入教师,切实关心他们的成长,解决教师的困难,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了解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自觉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使工会组织真正成为教工之家,成为他们利益的忠实代表。从而进一步激发教师的创业意识,培养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使之真正成为学校建设改革与发展的主力军和生力军。

我们正在不断探索工会在高校师德建设中的作用,许多问题并不是一下子都能解决的。但是,如果我们从思想上树立工会参与师德建设的牢固观念,改变过去工会在师德建设上无所作为的局面,那么,工会一定能够成为高校师德建设的主体之一。

参 考 文 献

[1]张玉峰,田桂莹.简论高校师德建设[J].教育与职业,

2006.

[2]陈承社.论加强师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J].山东省青年

管理干部学报,2007.

师德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中学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以“党建+”理念引领特区中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特区中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党建+”理念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是师德师风,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学校教学的基础性工作。党建工作为师德师风建设提供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而加强中学师德师风建设则可以巩固党建工作的指导地位,两者是融会贯通的关系。

新时代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要保持好特区中学党建的先进性,中学党建工作也要围绕这四点展开,要不断探索新时代党建工作新途径,创新实施“党建+”新模式,努力构建起融合师德学习、师德宣传、师能提高、志愿服务为一体的党建工作新体系,拓展基层党建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有效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一、“党建+”师德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1.加强特区中学教师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

目前深圳正在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要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就要加强特区中学教师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每个教师党支部和教师党员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各级中学党组织要形成党员培养新机制,健全把优秀、模范、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科研、管理骨干的“双培养”机制下的优秀教师。

2.加强特区中学教师理想信念教育

特区中学教师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带头践行者和传播者,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特区中学教育的全过程,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要充分认识中国教育的辉煌成就,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增强价值判断、选择、理解和塑造能力,为民族复兴培养人才。

3.引导教师做到四个相统一

特区中学教师要做到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要全心全意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要重视师德修养,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为莘莘学子把好人生的“总开关”,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扬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把优秀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认识自身的“时代重任”,时刻牢记“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

二、“党建+”师德宣传,升华道德情操

1.加强师德师风宣传和研究

通过开展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评选,组织德师典型宣讲、师德楷模宣传等系列活动,广泛宣传师德师风先进人物事迹,用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诠释师德师风内涵,营造致敬师德师风先进人物的良好风尚,切实增强师德师风教育实效。利用校园网、校报、广播、电视、微博、微信公众号、微电影等媒体,为师德师风建设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各中学基层党支部要充分利用教师节、校庆日等节日契机,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各基层党组织要坚持问题导向,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深入分析学校在师德师风教育和考核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风险和不足,梳理问题,精准施策,不断从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中概括、总结、升华师德师风建设的理论,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科学化。

2.构建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要发挥特区中学基础党组织作用,研究和探索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将师德师风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惩有机结合,健全和完善师德师风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促进师德师风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师德师风监督体系。健全完善学生評教机制,完善师德师风方面的评价内容。充分发挥党支部、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学术委员会等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作用。对违反师德师风的行为实行“零容忍”,发现问题严肃查处。建立教师个人“师德档案”,严格规范教育教学规范、学术研究等行为,在课题申报、评优评先、职称评审、考核晋级等工作中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严格执行《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深圳市中小学教师师德量化考核评价体系》《深圳市中小学教师师德档案管理规定》,对有违反以上规定情形的教师,依法依规给予相应处罚;建立问责机制,对教师严重违反师德行为监管不力、拒不处分、拖延处分或推诿隐瞒,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要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3.强化系列文件和法律法规学习

在国家法律法规层面,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中央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和学校育人工作,先后下发了《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关于加强中小学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等系列准则和指导意见;教育部也先后下发了《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文件,深圳市也下发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深圳市中小学教师师德量化考核评价体系》《深圳市中小学教师师德档案管理规定》等文件,各中学党委、党支部可以把这些文件汇编成册,作为师德师风建设读本。开设“师德大讲堂”引导教师夯实政策理论,坚定政治方向,深化师德认知,守好师德底线,加强自我修养,维护职业形象,引导教师依法从教,依法执教,深刻认识教师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三、“党建+”师能提高,积累扎实学识

1.构建卓越教师阶梯培养体系

学校党支部要发挥战斗堡垒的作用,以“教学能手、课程专家、学生益友”为目标,构建初级、中级、高级卓越教师阶梯培养体系,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新机制,优化学校教师队伍结构,激发教师活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发挥党员骨干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师能提升,全面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基本功大赛、展示课、示范课、微课与录像课大赛、命题比赛、论文评选、课题评选和好课程评审等系列劳动技能大赛,助力教师增强专业储备,丰富实践经验,提升教学能力,形成教学风格。

2.加强中青年党员骨干教师的培养

要求每一个中青年骨干教师每学年必须开一堂高质量的研究课,做一次专题发言,参与一项课题研究,写一篇论文,对科研论文、发表著作、学术研讨有一定影响的给予奖励。在各党支部,大力弘扬高尚师德与教学特色,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来推动教育改革。加强科研与教学的整合,实现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争先创优,鼓励冒尖,使更多的青年脱颖而出。资深党员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一对一结对研究教学,形成教学团队,利用专家引领与团队相互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四、“党建+”志愿服务,修养仁爱之心

1.修炼教师的仁爱之心

教师从事的是“仁而爱人”的事业,教师的仁爱之心主要体现为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怀学生、宽容学生、欣赏学生。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学生,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才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发挥中学党组织能动性,开展党员关爱行动,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学生,尊重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立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成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2.以支部为单位开展志愿活动

师德建设不能满足于认知,需要从知性走向实践,深圳是“青春之城”“志愿者之城”,特区基层中学党组织要组织和鼓励教师积极投身志愿服务。要在教师党员中大力弘扬“参与、互助、奉献、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在“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中深切体会奉献精神的内涵,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通过组织党员志愿服务学习、培训、提升,讓党员志愿者教师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与长效化,必将有助于强化教师的爱心意识、奉献精神和职业的责任感,促进师德师风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将党建工作与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融会贯通,以“党建+”理念引领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既符合当前时代特征,又符合特区中学教师队伍的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现军.论师德师能一体化培养[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7(5).

[2]曾冬秀.党建工作对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意义与实施策略[J].区域治理,2019(9).

[3]张庆坦.“党建+师德建设”引领下的师生共育教育机制建设[J].现代教育,2019(4).

[4]陈韵妃.教师志愿服务:师德建设的新实践[J].上海教科研,2014(11).

[5]钟得英.以党建工作为抓手 提高教师师德水平[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

师德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无论是对于学生成长还是学校发展,无论是回应时代要求还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当前高校师德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部分教师育人意识淡薄、缺乏敬业精神、表率作用不足等,加强高校师德建设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制定、完善关于师德建设的系列机制;建立高校教师道德学习和实践的长效机制;强化教师的责任机制;加强高校德育环境的建设。

关键词:高校师德;建设;途径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传道”是高校老师的第一职责,教师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能力,而且后者更为根本。因此,这要求教师自身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2005年,我国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的文件,文件提出了加强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以及建设思路,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加强高校的师德建设提供了指导意义,也说明了加强师德建设已经刻不容缓。

一、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意义

教育,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民族兴旺发达的基础。作为教育主体,教师的教育水平决定的教育的质量,教师的道德水平同样决定着人才的培养质量。师德包含着坚定的思想政治信念、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教书育人的价值理念、为人师表的高尚情操等品质。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无论是对于学生成长还是学校发展,无论是回应时代要求还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加强师德建设,有利于良好教风、校风的形成,从而带动学生良好道德水平的提升。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其道德水平直接影响整个国家的道德状况。学校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教师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言行。教师自身的学识水平、人格魅力、严谨作风、职业精神、道德水平等,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影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如果教师对学生漠不关心,自我要求降低,只教授知识不关心学生人格发展,必然损害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教学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加强师德建设,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要建设成高水平的大学,必须要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支撑,高水平的指标首推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高校具备良好的师德氛围,就容易形成忘我工作、团结拼搏的精神面貌,进而推动良好的师风、校风的形成。有了良好的师德,教师们才会更专注于教育教学,自主创新教育理念,自觉探索教育方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

加强师德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从宏观上看,教师既是社会主义人才的培养者,也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者,而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着我国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多元价值观,而一些西方腐朽的价值观渗透进了高校,严重影响师德的建设。因此,师德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定正确的政治思想,主动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时刻有为祖国培养现代化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当前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主要原因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师德建设对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师德,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国民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高校师德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但不可否认,当前高校师德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部分教师的职业理想和信念不坚定、职业操守不遵循、职业行为失范。

具体来说,当前高校师德建设主要有以下问题:第一,育人意识淡薄。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有的教师只关注“教书”,只顾完成教学任务,注重知识的灌输和传授,忽视学生的道德教育,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比较少,不关注学生的内心情感,缺乏爱心和责任心。第二,缺乏敬业精神。市场经济带来的功利主义影响了部分教师的职业信念,使他们丧失了终生为师的原动力,仅把“教师”作为一个稳定的谋生手段,而把个人精力放到校外开讲座、做培训等来赚取个人利益。这样必将导致这些教师无心钻研教学,学术浮躁,学术理论不扎实,无法推陈出新;备课敷衍了是,上课照本宣科,得过且过,根本不管学生是否爱听、能否听懂,更勿提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引导和教育了。部分教师的职业感不强,不仅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形象和声誉,还对整个教学秩序和良好教风形成产生负面的影响。第三,部分教师表率作用不足。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是对教师道德的基本要求,但部分教师政治立场不坚定,忽视对自我良好形象的塑造。有的教师政治态度暖昧不清,不能很好地宣传与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缺乏政治敏锐性,在一些政治问题上观点偏激,不注意自身的政治言论,以自己的片面知识误导学生。在言传身教上,部分老师言行不一、表里不一,举止粗俗,给学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在教育目的的引导上,部分教师不是教育学生以追求生活幸福为目标,而过分强调物质追求,用金钱和权力来衡量成功,这种平庸化和功利化的教育理念败坏了学校风气,在学生中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当前高校师德问题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首先,社会的功利化导向,导致部分教师道德水平下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给我们的价值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物质利益的诱惑以及腐朽价值观的入侵,也使得高校出现了许多与教师道德人格格格不入的风气和事。在课堂上,教师只关注工作数量,拿多少课时费,却忽视了教育质量问题。部分教师对教书育人毫无兴趣,花费极大精力搞关系、逐名利。社会的功利化导向,使得“无私奉献”的教师价值观异化为急功近利、拜金主义,这对高校师德建设造成巨大的阻碍。其次,高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考核体系以及激励制度存在不合理之处。许多高校在制定相关的教师管理规定中,对师德要求或一带而过,或是大而空泛的话,几乎没有具体要求。在激励和评价机制上,侧重教学工作量以及实实在在的科研项目和学术成果,尤其是在“评优评先、评职称、晋级中,对师德师风几乎没有要求,重才轻德,只看你完成了多少科研分,发表过多少核心期刊,主持参与了多少项高级别的课题或科研项目,得过多少奖,而不管你上课效果如何。”[1]这样的机制和制度,误导教师只重视看得见的科研,忽视看不见的德育。当然,在评价主体上,主要是上级领导给教师打分评等级,而学生作为重要的受众对象,却丧失了评价的主体地位,这也导致部分教师不重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重视育人功能的发挥。第三,部分教师缺乏自觉自律意识。教师是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主体,高校教师自身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培养品德良好的学生。但是,部分教师缺乏独慎自律意识,不注重自身良好道德修养的养成,不注重政治理论的学习与实践,这些内因也是师德缺失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高校作为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阵地,师德建设不容忽视。高校的师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制度上、内容上、环境上、方法上等多管齐下,通过有效的途径提高教师的师德意识,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修养,最终形成良好的师德行为。

第一,制定、完善关于师德建设的系列机制。良好的机制是高校师德的重要保障,机制的作用既包含激励性也要有约束性。首先,要建立师德宣传机制和师德监督机制。建立师德宣传机制,为师德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以及师德建设作动员,起到熏陶的作用;建立师德监督机制,主要是实时了解教师的思想动态和工作生活状况,真正做到好的及时宣扬,负面的及时纠正,为师德建设保驾护航。其次,要完善师德的评价机制。除了要根据《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等对高校教师做明确的道德要求外,高校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评价原则要“公开、公平、公正”,这本身就是一项师德要求,公开公平才能真正鼓励追求师德高尚的教师,避免了考评的随意化和腐败化。评价主体应该多样化,除了上级领导的评价外,还应增加同事和学生的评价,尤其要重视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评价基本能真实反映教师的师德状况。考核指标要具体化,奖赏分明,不能一锅端,对师德考评不合格的,责令限期整改,对于师德高尚的教师加大物质和精神奖励。建立“能上能下”的动态管理机制,优化师资资源,通过岗位聘任制,盘活教师晋级机制,淘汰一批思想道德低下、业务水平低的教师,为师德建设树立基础屏障。

第二,建立高校教师道德学习和实践的长效机制。教师要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必须以科学的思想理论和道德修养为基础,因此,加强高校师德建设重要的一环是建立高校教师道德学习和实践的长效机制。首先,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必须基于教师的政治素质过硬,因此,必须加强高校教师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其次,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精神培育。通过学习,培养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让教师寻找到从事教育事业的人生价值和生活乐趣,坚定为教育事业献身的崇高理想,并能自觉地把个人理想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自愿地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地工作,贡献自己力量,实现人生价值。最后,推荐师德高尚的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提高教书育人的业务能力和道德能力,真正塑造“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教师形象。

第三,强化教师的责任机制。加强高校的师德建设,必须明确教师的职责,强化责任机制构建与完善。首先,外在责任机制的完善。高校通过完善责任机制,制定一些合理的教师权利、义务、责任对等的制度,真正做到有章可依。其次,内在责任机制的建立。师德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教师内心的信念起作用,依靠教师对师德修养的自我体悟和自我塑造。有责任心的教师在实践中,注重自我修炼,自主学习,自我约束,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根本职责,率先垂范,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博大的胸怀关爱学生,始终视教育为自己神圣的职责,并立志为教育事业而努力奋斗。

第四,加强高校德育环境的建设。首先,要创造教师师德建设良好的宏观环境。教师的师德水准主要表现为对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热爱和专注。只有当整个社会环境,尤其是媒体舆论环境对教师劳动持肯定的态度,通过物质和精神激励并存的形式对教师进行奖励,才能激发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其次,要营造良好师德建设的校园微观环境。除了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进行各种形式的宣传外,还要营造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学生校园文化的积极性,与学生在课堂之外实施互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德、寓教于行。通过系列校园文化活动,让教师真正感受和体悟到师德对于学生、学校,乃至教师本人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燕.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几点思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6(15).

师德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并且社会生活也呈现出巨大的经济增长和道德滑坡的落差,部分高校教师的师德受到了影响。而高校师德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息息相关,所以想要提高我国的高校教育质量就必然需要对于高校师德建设加以研究,以便于给教学质量的提升做出贡献。所以本文的研究首先将对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以及其相关特征进行思考,紧接着将探究当前高校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出现的困境以及其成因,最后在上文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希望能够在提高高校师德的情况下,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校师德 师德建设 社会转型期

高校是培养各类人才、发展科技和推动国家、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阵地,而教师则是高校完成教书育人、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主要力量。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师德建设。师德建设直接影响着大学生道德素质和人格品质的形成,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各项教育工作的质量与水平、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方向。师德建设直接关系到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教育事业的改革、创新与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亦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關键。因此,在社会转型期师德建设问题的研究有其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1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及特征

1.1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涵

在目前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提到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主要是“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这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高低的标准之一,也同样是衡量高校教学水平的指标。因为教师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教书育人,所以这种特性也决定了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的存在不仅仅是必然,也同样是需要高于其他的道德标准的。所以总体上来看,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其根本内涵就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而存在的一种衡量教师的标准要求,其能够对于教师产生调节促进、教育激励以及社会辐射的功能,也能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道德状况。

1.2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特殊性分析

和其他校园教师不同,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具体内容如下:第一,自律性,高校教师的教学活动相对较为宽松,所以如何合理化的规划其课程对于其自律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第二,示范性,高校中的学生都是已经成年且即将要迈入社会的人员,所以其行为和准则必然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示范,从而起到较好的表率作用和较高的教育价值。第三,广泛性,高校教师每天接触的人群较多,所以其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校园学生,可能还会波及学生家长、社会等多个方面,所以往往在出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不规范的事件后,一般会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

2 目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困境与成因思考

2.1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困境

目前高校教师在职业道德行为上存在有一定的困境,具体表现如下:第一是角色的冲突,实际上高校教师在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冲击下产生了部分价值观念的偏移,在公众的视野下普遍认为教师丧失了过往的“园丁精神”。尤其是在涉及到利益角色以及教育伦理的情况下,高校教师表现出一定的迷茫的情况。第二是职业倦怠,这种倦怠感反而是过重的道德压力带来的,实际上而言,教师对于从业人员来说仅仅只是一门职业,但是其在背负了过重的经济压力的情况下给予他过高的道德压力,自然会让其产生一定的职业倦怠的情况,并且高校教师也会十分困顿。

2.2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心理困境

首先,随着高等校园的地位不断提升,大部分人群都赋予了高校教师过高的角色期待,将其认定为“知识化身”或是“道德化身”,实际上教师的这种形象上的过分神圣化的情况也是造成其心理困境的重要原因,如果教师出现有为了利益而背叛师德的情况,就会被认定为不道德,但是教师自身也是需要糊口的。

其次,高校教师的形象呈现出模式化情况,目前公众心目中的教师形象就应当和“孔孟”相当,这种模板化的倾向让教师背负了过高的负担。且高校教师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也背负了过高的舆论压力,如果出现部分违反师德的行为,就有可能会被社会舆论所“迫害”。

2.3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困境的成因思考

实际上这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困境是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市场化导致的,首先,目前高等大学的数量不断增多,大学不再仅仅只是精英人群的必备,成为了大部分人群的必经之途,所以在这种形势之下,教师没有和学生形成较为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因此导致了教师师德受到质疑。其次,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倾向,使得教育资源收到市场的制约,办学主体也成呈现出多元化的情况,在这种形势之下,部分教师由于注重个人的眼前利益,导致其选择外出兼职,所以将学校的工作视为强制性任务,因此其完成工作的动力不高,所以也会造成部分教师职业道德下滑的情况发生。

3 未来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相关建议

3.1 严谨治学态度

高校教师的道德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是无法分割的,现在社会下教师的职业道德不高就是由于其不够严谨的治学态度所影响,所以对于高校教师而言,不仅仅要提升其个人的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还应当掌握其教育教学的研究能力。除此以外,教师还应当提升其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高教的教学质量离不开高校教师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创造性的教师能够吸收最新的教学成果,从而将其运用到教学的基本方法中,而这种精神也应当被高校所倡导,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推动我国当前高校的深化改革和发展,进而更好地保障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3.2 强化教师要求

高校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阶段,不仅要提高学生知识水平,还应当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所以高校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地强化其个人要求,将基本的师德要求作为其工作的基本准则。高校教师应当时时刻刻提升自律和自我反应的能力,也就是需要在教学工作之后加强对于自我的批判和分析,尤其是在面对利益方面的选择之上,更应当强化其方法能力,进而更好地培养其道德标准,使得他们的道德水平迅速发展。另外,对于高校来讲,还应当适当提升高校教师的薪酬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其个人的道德行为规范,从而更好地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

3.3 依法廉洁从教

想要提高教师的师德,就必须要从依法和廉洁两个角度入手。首先,依法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实际上,高校教师在享有国家法律规范的权利之下,还应当积极履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更好地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做服务,所以应当在这种要求之下不断地提高其教学水平,提高思想觉悟。其次,廉洁也是教师的基本标准之一,教师需要将“育人”作为第一工作标准,在“育”学生的同时,还需要通過该种标准来“育”自己,再给学生做好榜样的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判断是非和辨别美丑的能力,进而更好地推动其教学水平的提升以及师德的提升。

3.4 健全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具有评判功能,更重要的是引导和教育功能。一系列研究表明,在师德评价问题上,“缺乏一套科学规范、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对于高校来说,需要建立起一个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从而多种元素对于教师的个人师德进行评判,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其对于教师道德的定性,也能够更好地衡量教师的行为。另外,也可以让学生对于教师进行评价,教学认真的教师在学生中自然有其口碑,所以学生的部分评价也是可以允以采纳和借鉴的,因此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能够更好地评判教师的师德标准,也能够提高教师的道德标准。

4 总结

师德问题是教育学当中的热门话题,师德建设和教师的教育水平同样关键,其在决定了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会对于学生以及其周边人的道德标准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其工作成效自然也是教学工作成败的关键。且高校教师的师德和一般教师不同,其所面对的学生都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不全面,但是即将步入社会的成人,所以在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上的把握应当更加严格,也才能够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完善社会道德的体系。

参考文献:

[1] 刘志礼,韩晶晶.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内涵意蕴、现实困境及破解之道[J].现代教育管理,2020(09):67-73.

[2] 张媛媛,李大伟.新时代高校师德培训体系建构与实践——以北京建筑大学为例[J].北京教育(高教),2020(09):44-46.

[3] 敬再平,张继华.规范约束抑或价值引领:高校师德建设范式的审思[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7):54-56.

[4] 王春.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教师师德培育探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09):56-58.

湖北省恩施州卫生学校 (湖北省恩施州 445000)

师德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内容摘要】儒家“五常”伦理与当代师德建设存在内在价值链接,二者具备深刻的互渗互融性。通过对“五常”伦理进行进一步阐发、开发“五常伦理”的当代价值尤其是针对其当代中小学师德构建的价值关联与链接进行专门研究,可以形成中小学师德建设中的“新五常”伦理这一新的伦理架构。在这一架构下,宽仁、尚义、传礼、启智、扬信等成为中小学师德师风构建的五大策略。

【关键词】五常伦理 新五常伦理 师德师风 构建 策略

“三纲五常”伦理是儒家伦理的基本伦理架构之一。自孔子、孟子之后的千余年以来,在“适代性”(某一理论内涵具备的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变化的可诠释与可应用性)这一顺时需求下,历代儒者对其意涵均根据自身时代需要进行过或深刻或通俗的论述。随着时间的推移,界定社会不同等级、群体亲疏关系与尊卑隶属的“三纲”已经朽化为历史的烟尘,掩盖在厚厚的文化淤泥沉积之下,失去了重见天日、大行其道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但作为千百年来人们为人处世价值规范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伦理”却随着时代风云的变迁,从来没有淡出过任何时代的伦理文化视野。即便在当下,从不同视角出发,人们仍然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阐发出“五常伦理”新的“适代性”,对其做出不同的内涵阐释与价值挖掘。

统观并简论传统“五常伦理”的属性与内涵, “仁”即人际间的友爱、互助 、同情;“义”则要在人我之间 、个人与群体之间的价值和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维系一个适宜的行为选择的限度; “礼”是调节人际关系、约束人的言行的外在伦理规范与行为规范[1];“智 ”是人际互动中的自我理性,它让人明辨是非善恶、形成良好道德观念;“信 ” 即对某种信念、原则、思想和言说等的忠诚,通过“信”的外现,让自我言行与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和道德义务相符[2]。将“五常伦理”放置于传统伦理文化与现实伦理需要两个维度检视,“五常伦理”并没有随着历史风云的变幻而销声匿迹。从文化属性来看,“五常伦理”伦理具有固定性与变化性双重特征。从当下价值需要来审视传统“五常伦理”,其内存具有精华与糟粕的混存性。在丰厚肥沃的传统伦理文化土壤濡养下,“新五常伦理”悄然孕生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蘖生出新的时代属性。若对其精神养分进行精华与糟粕的剔抉,传统“五常伦理”中的精粹始终固化、稳定存在于新、旧五常伦理之中,让新、旧五常伦理实现内在契合成为可能。而“新五常伦理”在延展传统伦理文化优秀特质的基础上,摒弃其内蕴糟粕,随时代伦理脉搏的跳动而增生新的优异变量。在这个意义上,在当代伦理视野下,“新五常伦理”与当代师德建构同样存在内在契合。这些内在契合进一步衍生出“新五常”伦理视域下当代中小学师德师风师德建设领域中的建设性策略。简而言之,在当代社会伦理与师生伦理关系大架构下,当代中小学师德师风师德建设中的“新五常伦理”应具备的属性及具体内涵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即构建并施行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之宽仁、尚义、传礼、启智、扬信等五大策略。

当代中小学师德伦理中的“宽仁”主要是由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传递的一个价值过程。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仅要有仁心,更要有实实在在可感知、可获得的仁行。对学生的仁爱应该融通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细微层面,在学生校内外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等多方面、宽范围体现对学生的关爱,以“仁心”指引教书育人全过程中的无微不至的“仁行”,以“仁行”的积累和叠加,润泽学生的身心健康,实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通过教师的“暖心行动”,在日常教学与学生管理过程中展现对学生的全方位、宽口径、多渠道的仁爱之心。这种宽范围自然包括教师应宽厚对待学生成长历程中的挫折甚至是错误,耐心细致地帮助他们跨越挫折与失败,克服自身弱点,及时改正自己学业与修身立德方面的错误。当然,这种宽仁绝不是毫无原则的“泛仁”,它应该是有边界、有红线的仁愛。在学生逾越班纪校规甚至社会公德的边界与红线时,要以严施爱,以合度合规的惩罚匡正学生的不良习气。

与“仁性师德”单向传递不同,当代师德之“义”是双向的,体现为师生之间均应该“尚义”(彼此以“义”相待)。在教师这一教育角色维度上,教师同样应具备并践行“义识义举(教师树立对学生以义相待的意识和应采取的方式方法),需要引导学生正向理解“人义”(对待周围的所有人应该有的利他意识),在学习、生活中互助,体现他们的仗义。既慷慨对待学生的努力并不吝褒扬,又在学生处于学习、生活中的各类困难时,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做学生信得过、谈得来、靠得住的“哥们儿”。在学生作为受教者的这一角度,需要正确对待与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明白互相学习彼此的长处、互相提醒彼此的不足与短处才是真正应该有的“学海义气”。而当学生面对老师,应积极辅助老师对班级的管理、对老师的教育给予正面的应答,尤其在个人单独违纪犯错时勇于向老师承认并及时更正。同时,在集体失范行为中除了自己要勇于担责,在同学为自己因讲所谓“好哥们义气”主动背黑锅时要对错误习气不是真正的义气有清醒认识,在某些小团体中带头示范性遵纪守规,做好言行之中充满正能量的真正讲义气的“带头大哥”。

师德伦理之“传礼”同样是一种师生双向传播。这里的“礼”涵盖师生、生生之间应有的仪态和礼数。学生固然应该以礼尊师,教师更应该做好礼的表率,对学生以礼相待。让他们理解“礼者,敬人也”这一古语的深刻含义,明白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并进一步将个人、学业与国家三者伦理要求统合为自身的“礼性修养”。无论在教学活动、学习过程或日常生活中,师生之间均应用语文明、语调温和,言行举止优雅适度,大方得体,注重时时刻刻营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合礼”氛围,倡导并构造教育活动中的人际文明。

在对师生伦理关系“智”理解上,要突破习见的单向启智理解,充分认识师生之间同样存在智慧的双向碰撞。启智是师生之间的一个“互启”过程。一方面教师要针对学生启智明理,努力开启学生智慧,引领其遨游在知识之海;另一方面教师要深刻体悟“智”是一种理性精神,并不为教师所独具。教师要主动认识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善于发现自己意料之外的学生之智。任何一个施教或受教个体都有可能是“智”的拥有者、发掘者与传播者。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教师要承认在知识求索路上面对浩如烟海、瞬息万变的各类知识信息与技能时,有许多方面学生完全可以超越老师。正所谓“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发掘学生潜藏的智慧或者说激发其获取智慧的欲望、放低身段向学生学习也理所当然是教师作为启智导师的本来师德素质。

“信”作为人们立身兴业的基点,是为人处世的基本素养。孔子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是信的基础 信是诚的外化与结果。建构中小学师德伦理必须从“扬信”即弘扬诚信文化方面入手与发力,教导学生在为人与为学两个方面都做到诚实不欺。要充分让学生知晓从求学中的守信出发,言必信,行必果。心有立信之念,常为明信之行,为将来面对社会生活中涉及到自身或非自身的形形色色的不诚信行为打造自我讲究信誉、信守诺言的良好道德形象 。无论教师或者学生,应有错必纠,有弯必修。一旦发现自己所作所为逾越了诚实守信的规范甚至出现了诚信污点,应及时纠错,愿意面对自己诚信不足的地方,积极去修正和改进,从而更好的塑造自己良好的诚实守信品格。教师在“扬信施教”中更应该明白身教重于言教”,主动成为学生的信德标杆和榜样;教师作为施教者与学生工作者,在树立信德的另一方面是催生师生之间的信任。“学生工作者相信学生 ,摒弃是非欺诈之心,彼此之间少些尔虞我诈 。多些坦诚以待 :学生相信学生工作者,愿意吐露心声,愿做知心朋友,这样学生工作的开展便会相当顺利。当然,信任的前提,还是彼此的坦诚,有诚信。”[2]善于在師生基本信任的基础上开展对学生的诚信教育理所当然成为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中一个必须的环节和必备的手段,进一步促成学生诚信重誉的信德的养成与健全。

结语

综上所述,“新五常伦理”既植根与传统“五常伦理”又在新的时代背景与师生伦理关系中升华出自己的独有特质。在中小学师德师风建构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刻把握并践行宽仁、尚义、传礼、启智、扬信等“新五常伦理”。在具体教学互动中,将“新五常伦理”移植到对各个层级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潜化为中小学师德建设中的道德自觉。“新五常伦理”受之于传统,萌发于内心,作用于诸行,“实化”为施教策略。教师应将“新五常伦理”由他律转化为自律,从而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实现受教与自教、他律与自律的交叉作用和良性融汇。

【参考文献】

[1] 叶泽来,柳卫东.“五 常”的逻辑推演及其当今意义[J].重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2009(7):103-104.

[2] 康宇.儒家“五 常”伦理的道德优势及其当代意蕴[J].求是学刊,2007(3):39.

作者简介:马云骓(1972·9-),男,汉族,四川省南江县人,文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职业教育.

【注:“本研究得到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中小学教师师德研究中心课题(项目编号:CJSD17-05)资助】

(作者单位:南充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育系)

师德建设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区别,相互联系。认清当前高职校园文化的现状,通过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用和谐的校园文化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从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10-03-12

基金项目:本文受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资金资助(编号:D08017)。

作者简介:李贵峰(1982-),女,江西东乡人,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政工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颜敏(1964-),女,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工会专职副主席,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工会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校园文化是在一定社会认可的主流价值观的指导下,由高职师生共同创造的学校各种文化要素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塑造其良好的政治人格,并使之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结合起来,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完善自我、提升素质和能力等方面,提供和谐的环境。因此,认清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关系,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既相互区别,不可等同,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

1.凝聚核心与目标不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侧重以学校自身作为凝聚核心,以学校的未来作为凝聚目标;而思想政治教育则强调以全体师生和整个学校的利益为凝聚核心,以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作为凝聚目标。

2.着眼点和侧重点不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侧重于思想、意识、行为、观念、制度及情感领域等多方面的和谐共进,落脚点是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而思想政治教育着眼点是从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精神去考虑学生的思想建设,带有较强的政治意图和思想上的上层建筑色彩。

3.主体地位不同。高职校园文化是在校园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文化类型,其本质内涵主要是指学校的精神文化,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作为主体的校园人同时又是客体,主动者与被动者往往是同一部分人,他们在创造校园文化的同时又享有了校园文化;而思想政治教育有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主动与被动之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往往是完全不同的两部分,只有在自我教育这一特定方式中,被教育者才占主导地位。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1.相互依存,相互补充。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使思想政治教育得以顺利开展,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点和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品质。思想政治教育则在更高层次上指导和保证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为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是校园文化向先进方向前进的可靠保证。

2.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共同承担着高等教育非智力素质的培养,当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减弱时,大学生置身于校园文化活动中时就容易产生盲从心理,使得校园文化中的消极因素趁虚而入,从而导致大学生自身整体素质的下降。如果校园文化不能得到很好的建设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就会由于缺少了校园文化这一实践教育的载体,而仅仅被局限在课本或会议上,其教育效果将被大打折扣。

3.相互促进,相互强化。通过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可以使大学生在一个融洽和谐的校园气氛中自觉地接受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就容易被其接受。同样,如果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地坚实有力,会使大学生更好地认同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主导文化,必然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共存于校园之中,它们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正确认识、研究并处理好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将使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强化、健康发展,这对完成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将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二、高职校园文化现状分析

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及在先进文化的引领下,各学校根据不同历史背景、学校结构、培养目标等情况,形成了各具特色、多层次、多格局发展特点的校园文化。但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使得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增大,迫切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面临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极为有利的外部条件,为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此外,国家提出的扩大招生规模、联合办学、私人投资办学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有利于高校管理者开阔眼界、开拓创新,为受教育者提供德、智、体、美等全方位的物质条件,这无疑加速了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机遇。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给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带来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这必然对高校的办学规模、办学质量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不仅要求人才数量大幅度增加,而且要求能够培养出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主流意识形态在高职校园文化中占据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不仅是社会主义高校性质使然,也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更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结晶,它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但对外开放带来的多元文化尤其是外来文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一些反主流意识形态的东西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三)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它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其核心内涵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因素。一些高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一味强调发展娱乐文化,于是一种以满足大众精神需求和娱乐消遣为目的的流行文化等在高校校园流行起来。信息社会,网络的发展所带来的超载的信息,在给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他们在认知、情感、意志、人格和社会心理诸方面的矛盾和压力。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层次不明确

目前,许多高校都把校园文化建设附属于学生管理部门,着重强调控制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以及改善生活、学习条件的物质功能,只把校园文化建设看作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有的高校甚至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等同于学生业余活动的开展,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上,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

(五)校园文化建设缺乏自身特色

近年来,各高校都非常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是有目共睹的,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即忽视了各自高校的自身特点,共性多个性少。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高校人才培养要求学生应具有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现代意识和人格品质,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和适应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具有鲜明个性特征与良好综合素质。

三、如何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校园文化是适应学校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的产物,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思想政治教育若想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这一重要阵地,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只有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

(一)校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校风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反映,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形成的、具有办学特色的、全局性、稳定性的精神力量和行为作风,也是学生的道德品质的间接反映。调查中持“校园文化建设应着重于校风建设”观点的人所占比例最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校风建设,使大学生充分参与,信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校风的提炼和制订中来,使学生在讨论中提高对社会文化和社会思潮的辨析能力,并且更加自觉地理解和贯彻校风精神。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学风,教师作为教育者对学生负有管理、教育、指导的责任,广大教师要充分发挥“师长”与“榜样”的力量,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形成教书育人的崇高风范、勤勉踏实的治学精神、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关爱学生的真挚情怀,做教书育人的楷模,以此带动并感化学生,促进优良校风的建设。只有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教师中形成良好的教风,才能实现良好的校风。

(二)社团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从校园文化的特点看,学生受社会思潮或时尚影响建立的社团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且,学生活动基本上是以班级和社团为单位组织的。社团是否活跃显示着学校的总体思想是否活跃,社团活动水平显示着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水平。因此,在组建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时,要特别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和每个时期学生关注的热点,成立相应的社团组织,与时俱进地开展相应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社团的管理,必然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规范社团管理,加强社团引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正确把握社会价值导向,发挥社团的自主性,拓展社团活动空间,提高社团文化的品位,是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的必然要求。加强社团管理,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应使社团文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而又坚实的阵地。

(三)校园文化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生活多样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项细致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程。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创造精神,使校园文化活动真正成为大学生自觉推进,自主管理的有效实践,并在实践中锻炼提高自己,从而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上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同时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对校园文化活动既要给予大力支持,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特别是在精神上、物质上和专业等方面尽其所能地给予支持和帮助。调查中有61.64%的学生认为校园文化活动应创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才能够吸引学生参与的兴趣,如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科技、文体、娱乐、参观等文化活动,把德育工作渗透到这些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精神的充实、道德的升华。还可以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或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或纪念仪式等活动,来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把握活动内容的主旋律,使其具有针对性和时代感,在繁荣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深入人心,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触角延伸到校园的各个角落,从学生崭新的精神面貌上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形效果。

(四)网络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网络对各种信息缺少“天然的屏障”,一些不良信息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发挥信息“过滤器”的作用,当好网络信息传播的“把关人”。随着网络的发展,一些学生把时间浪费在网络游戏、聊天室、上网看影视剧等上面,调查中有8.33%的学生认为迷恋上网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运用网络这一虚拟的空间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显得尤为迫切。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在信息大潮中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查找和利用信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融入网络中,将网上图书馆、科技馆开发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所,实现寓教于网。学生可以在网上发表见解、交流思想。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活动,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动权,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同时也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五)和谐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和谐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它以强有力的文化整合和引导力量,从人文关怀的视角,对校园主体的道德观念、思想品质、人格塑造起着持久而深入的影响作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和谐的文化环境和教育环境。

用和谐校园精神文化塑造人。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促进大学生良好道德人格的形成,营造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实现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用和谐校园制度文化约束人。科学、规范的校园制度文化能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谐的校园制度文化可以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要求加以规范化,将教育原则变成硬性约束,达到以制度促教育的效果。用和谐校园物质文化熏陶人。和谐校园物质文化是体现高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实现教育功能的物质手段。现代化的教学和办公设施,有教育意义的人文景观,优美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有利于大学生时时处处受到精神的陶冶,心灵的净化,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总之,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要注重对人的关怀,注重文化氛围对学生的熏陶,使整个校园充满浓郁的、健康的教育氛围,学生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德育氛围熏陶。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学生熏心启智的无声教科书,更是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杨军.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6,(1).

[2]熊韵波.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探析[J].皖西学院学报,2006,(4).

[3]陈啸吟,徐国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之互动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09,(6).

[4]廖镇卿.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5,(36).

[责任编辑:周来顺]

上一篇:建环专业论文范文下一篇:传统漆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