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管理论文范文

2023-09-16

劳动关系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现阶段,针对企业的发展来讲,人力资源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对劳动关系的建设也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下文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与劳动关系的相互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希望可以有效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质量,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进而使企业可以获得长远发展。

一、引言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大部分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都没有注重调整劳动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仅使企业劳动关系不和谐因素大大增加,并且还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和挑战。想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企业相关人员需要深入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关系之间的相互影响,并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合理有效的手段,来调整劳动关系,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质量,进而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二、人力资源管理与劳动关系的相互影响

(一)人力资源管理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在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有效提升员工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实际上企业和员工的效益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企业效益可以得到提升,员工的价值也会得到提升,两者相互影响和作用。只有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关系的和谐构建,才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进而实现员工和企业双赢的局面。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会使员工人尽其才,使员工获得良好发展。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使员工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和优势,并且人力资源管理的绩效激励,可以不断促进员工前进和发展,通过这样的循环模式,可以使劳动关系变得越来越和谐,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二)劳动关系促进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的提升

在劳动关系中,企业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使企业和员工处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状态,这样企业会对员工的利益更加关心,员工也会转变成为企业的主体,而并不是打工的姿态。并且,在劳动关系中,更加注重员工的素质与能力培养,可以使企业和员工构建一种新型的关系模式,使人力资源管理得到进一步提升,提供给企业发展更加优质的途径。在这样的劳动关系中,会使员工把自己和企业发展进行融合,进而实现同甘苦和共患难,在这样的劳动关系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会变得越来越好。

三、人力资源管理影响劳动关系的实践策略

(一)对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关系进行正确认识

在新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穿插在传统的劳动关系中,进而导致传统劳动关系变得更加复杂,提升了企业管理的難度。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激起员工的内在潜能,提升员工的道德素养与自身能力,进而使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发展之间形成促进关系。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而劳动关系可以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和水平,进而促进企业长远发展。实际上,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企业用工关系的一种调整,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因此,相关管理人员需要正确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不断调整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两者可以处于平衡状态,有效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和水平,构建和谐企业劳动关系。

(二)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训标准进行严格要求

实际上,人力资源的竞争就是未来社会的竞争,也是企业提升自身竞争能力的关键条件,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劳动关系的发展。因此,相关管理人员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训工作中,需要进行严格的要求,只有保证构建的标准性,只有在科学、严格的培训中,才可以充分发挥出人才的内在潜能,有效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促进人才发展,保证人才不会被社会淘汰,使其可以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并且,在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工作中,要使员工在培训中对自身的发展契合点进行寻找,通过培训可使员工对企业文化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进行感受,使其可以在企业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员工可以相互信任,构建一个良好的企业环境,使企业与员工可以在良好的环境中实现共同发展。

(三)通过薪酬管理与绩效考核对劳动关系进行处理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不仅仅是严格要求员工,对员工进行技能培训,还需要通过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等手段,对劳动关系进行处理。严格的绩效考核,可以有效提升员工的创新能力,使员工不断突破自我。并且,逐层的薪酬管理制度,也可以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需要不断完善绩效考核制度与薪酬管理制度,进而有效激励员工,使其意识到按劳取酬的重要意义,使其可以在激励中提升自我价值和实现自我价值,进而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背景下,掌控好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有效促进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还可以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促进企业长远发展。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相关人员需要深入了解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关系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力度,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使员工可以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工作中,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作者单位: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劳动关系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在HR转型条件下,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素质要求日益提高,传统的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案例教学法的形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了,应当对当前的案例教学法的形式进行深度改革,探索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模式,以期推动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方式的彻底转变。

关键词:HR转型;传统;案例教学法;应用形式;改革

《2011-201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转型与HR外包调研报告》(下文简称报告)显示,到2013年我国劳动力用工的“人口红利”将彻底消失,HR转型势在必行。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案例教学法的传统应用形式将直接受到严峻的挑战。如何使大学毕业生能更好地适应新情况,既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案例教学课程需要处理的难题,又是高校案例教学法亟需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本课题组正在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HR转型条件下对高校毕业生素质的基本要求

(一)团队合作意识

上述报告中的结论表明,所有的用人单位关注其招聘的高校毕业生最重要的因素是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这也是用人单位中高级人员高稀缺性的能力。职工的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是大中型企业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避免人才频繁跳槽的有效手段。

(二)自主学习能力

所谓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劳动者本人主要通过个人的努力,利用各种条件和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以便个人获取所需要知识的能力。

当今的社会是学习型社会,一个用人单位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单位员工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该能力是职工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其所在的单位或团队,来解决和处理用人单位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它是职工把自己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的具体表现,是用人单位办事效率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这也是很多用人单位为何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选择班干部或者学生会干部的主要原因。

二、传统的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案例教学法应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双师型教师的缺乏

我国高校大多是理论型研究学校,一直以来各高校均重视学生的理论教学,轻视学生的实践教学。在这种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教师脱离实践的现象日益严重,高校也成为脱离社会的象牙塔,尤其是高职高专学校,许多都是从中专、中技学校升格而来。这些学校在案例教学法应用中的普遍问题都是缺乏双师型教师,学校的案例教学实践课大多流于形式,有的学校根本就不开设这门课。

(二)典型案例教材不足

要把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案例教学法教好,没有高质量的、适合教学对象的案例教材是行不通的。可现实中能够适应该课程教学的典型教材严重不足,无法满足高校教学的需要。传统的案例教学方式基本上都是上课教师临时在网上或报刊上寻找一些案例来讲授,这不可避免的会存在诸多问题:时效性差、适应性不强、脱离学生的实际等,上课的效果无法达到理想的目标。

(三)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不高

传统的案例教学法主要是老师把案例内容告诉学生,让学生在课堂讨论并回答老师的问题,然后教师点评。这种形式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基本上会让成绩好的或者表现积极的学生回答,其他同学根本就没有机会参加讨论,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不高,这无疑会影响到案例研讨的实际效果。

(四)缺乏相应的管理与激励机制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需要任课教师提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更需要学生的广泛参与,这会明显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对教师的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要求也很高。

一方面,由于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的总课时不多,教学任务较重,让教师花大量的学时用于案例教学是不现实的;另一方面,我国的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与老师的上课多少、上课的质量高低不直接挂钩,其看中的仅仅是教师的科研实力——主持过多少个国家级或者省部级课题、发表过多少篇高水平的论文、做过多少个有价值的咨询项目等;加上各高校对案例教学课大多没有相应的激励与保障机制等,导致案例教学课名存实亡,更无法培养出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材生。

三、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案例教学法应用的形式改革分析与探讨

针对上述传统的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案例教学法应用存在着诸多弊端,对其进行改革是大势所趋。本课题组的成员经过长期探索,总结出下列多种有益的案例教学法应用的新形式:

(一)模拟法庭

首先任课老师要把经典案例选好,提前一周把案例和具体要求布置给学生;其次,要选择当前社会中有重大影响、有教育意义、适合教学的热点案例;再次,把各种角色让学生们分配好;最后,对没有直接参与模拟法庭的其他学生,都要给他们分配任务——提问。

在活动过程中,任课的老师要根据每个同学的表现及回答问题的质量高低逐一地给他们打分,计入平时考核的成绩。

(二)社区法律问题调研

高校学生一般都注重理论学习,忽视和缺乏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深入调查研究。本课题组为了弥补学生们这方面的缺陷,专门与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的多家大型社区中心联系,与它们共同合作,给学生们提供了许多法律问题调研的机会与场所,让学生们真正地融入社会,了解现实,学有所用。在调研之前,首先要确定好每小组的调研主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调查,在回来后要把调研问题的解决方案拿出来,每小组代表都要向全体同学汇报,接受其他同学的询问,让同学们对这些方案的利弊进行研讨、相互评比打分。

(三)现场法庭旁听

大学生对法庭庭审比较陌生和好奇,我院社会与公共管理系在本课题组成员的参与下,每年都定期组织学生到安徽省合肥市中级法院与合肥市包河区人民法院去开展现场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案件的法庭旁听活动,让学生们切身感受到劳动法是如何实施的,使学生们真正懂得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重要性。旁听后,要求所有同学写出参加法庭旁听的感受,并对该案件的审判过程、形式及判决结果做出自己的客观评价,找出理论与司法实践的差距,并着力进行弥补。

(四)参加实习实训基地锻炼

为了落实高职高专的实践教学任务,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本课题组在学院与系部的支持下,先后与安徽省高级法院、合肥市中级法院、合肥市包河区法院、合肥市蜀山区法院、合肥市包河区司法局等多家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专门组织学生定期到上述单位进行实习实践锻炼。在实习结束后,要求所有参加实习实训的同学搜集整理出各自在岗位中遇到的实际案例,并向老师与同学们进行汇报。

(五)课堂案例研讨

为克服传统的案例教学法的诸多弊端、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的积极性,本课题组的老师开发了课堂案例研讨的教学法形式。在教学某一章节前,老师通知学生们,让他们自己准备案例研讨的内容,形式不限,任课老师通过初步审查后,由班委组织完成该案例的研讨任务,老师参加到学生的分组研讨活动中。在整个活动结束前,任课教师要对该研讨活动进行归纳总结,指出其不足部分,表扬其优点,以便学生们能再接再厉,不断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

四、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案例教学法应用改革带来的重大突破

通过对前述多种形式的应用,本课题组给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案例教学法应用带来诸多突破:

(一)极大地增进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与能力

经过模拟法庭、课堂案例研讨等教学形式的训炼,学生们深切认识到离开团队合作,他们很多事情都无法完成,在工作和学习中,一个人的力量往往是不可能完成任务的,需要一个团队的共同努力、共同配合。这样,学生们的团队意识与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本课题组所采纳的每一项案例教学应用形式,都需要学生自己去搜集、整理材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及对策,或者对其他同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些无不需要每个学生自己去开动脑筋来进行主动学习。

(三)较好地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社区法制调研、参加实习实训基地锻炼活动、课堂案例研讨等形式涉及到诸多法律问题都需要学生来解决,他们在处理上述问题时,都要借助不同的渠道,想尽所有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更能很好地提升学生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有机的结合。

(四)有效地促进高校教育、教学制度的深度改革

要把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案例教学法进行彻底的改革,最终还需要对高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管理制度进行大幅度的改革,彻底扭转以论文和课题来评价教师教学水平和评定职称的不科学的标准。要把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及组织案例研讨等实践能力纳入到教师的考核、晋级标准之中,唯有这样,才能很好地推动高校案例教学法的有序、正常、持久的进行下去。

(五)积累了大量、新鲜的教学案例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案例教学,本课题组的任课教师把通过所有方式获得的第一手疑难、热点、有价值的案例,进行汇总、整理、归类,改编成案例教材,分发给教师和学生使用,并把相关案例在教学、研讨、使用中的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示,供教师参考,而且每年都对该教材进行适时更新、修改,使之成为该门课程的必备资料,极大地提升了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案例教学法应用的质量。

劳动关系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其应用技术也越发的成熟,不仅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还推动了社会信息化的建设。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信息管理方面出现了不少问题,文章对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管理做出了相应的概述,说明了两者整合的优势,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整合提出了对应的建议。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管理;整合策略

0 引言

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被大家所熟悉,如果能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合理地整合,就可以改变信息管理的工作模式,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还能保证工作质量,进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1]。

1 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管理及其整合意义的概述

1.1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概述

要想使用计算机技术,应先了解具体的电子设备和操作流程,这样才可以规范操作,保证计算机技术的正确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有一定的优势。

首先,是应用方便,操作简单。计算时的设计就是为人类服务的,因此使用特别人性化,应用非常简单方便,这也是其被广泛应用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可以进行信息的共享。随着社会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对数据或其他信息的需求量变大,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可以将信息共享,实现信息的实时传输。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需要及时地获取行业各种最新的消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最新的资料,让企业做出相应的调整,及时地制定发展策略。

再次,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适用很广泛。此技术可以被各个行业所应用,能为各个行业服务,适用性很强[2]。

最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效率高。与传统的模式相比,以前所有的工作全靠人工劳动,花费的时间长,出现的失误次数多。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让工作效率得到大幅的提升,还保证了工作质量。

1.2 信息管理的概述

信息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把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并加以分析和保存。信息管理需要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因此应正确使用计算机技术,不断地改善信息管理的质量,满足企业的发展。当下,信息管理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中出现很多的问题:首先检索分析的速度和质量较低。由于信息管理中涉及信息种类多样,内容复杂,工作人员为了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会对信息检索分析。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对信息检索分析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信息管理方式已经不能为企业的发展更好地服务。由于对信息的需求各不相同,传统的信息检索分析结果与实际的工作要求不符。其次,收集的信息效率过低。在信息管理中,信息的收集环节很重要,它能使信息的获取更加及时正确,为实际的工作提供重要的保障。但是一些企业不重视创新,手机信息还是利用以前的方法,使得手机信息的效率降低。因此,人们应正确地看待信息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对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提高信息管理效率[3]。

1.3 計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整合的优势

首先,可以提高信息管理的效率。人们生活的时代是信息化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铺天盖地,种类繁多。这让信息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剧增,工作难度也随着增大。计算机现代化技术让信息管理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和现代化。信息管理工作效率更高,节省了大量的信息管理时间。比如在生活中用淘宝购物的时候,淘宝软件能将消费者的浏览商品进行自主地记录,然后经过购物软件的分析,会分析出消费者的购物意向和想买的商品,然后自动推荐给消费者。这整个过程就是淘宝软件对消费者的信息管理,这种现象的管理是通过计算机的大数据分析,不仅可以为商铺提供便利,也为消费者寻找商品提供了便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购物的体验感受要求也很高,这样的信息管理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也是社会的发展趋势,计算机对大数据的分析可以加强信息的管理[4]。

其次,提高了信息管理的质量,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融合中,增加了信息管理的准确率,让信息管理更稳定。优质的信息管理系统和信息存储库可以增加信息的共享,防止信息在传输中发生丢失的情况,进而促进信息管理有序开展。

再次,增加了信息的来源,二者的融合让信息管理中的信息的来源渠道更广,在原有的信息来源基础上,还增加了大量的资料信息来源渠道和信息获取的方式。在收集信息时,工作人员保证收集的信息准确无误。

最后,保存信息更方便。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融合可以将信息以数据的形式进行保存和备份,在对信息进行修改时更加便利,信息管理工作人员只需操作计算机软件即可对信息进行更改。

2 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有效整合的建议

2.1 增加信息管理工作人员的水平

对于信息管理的工作,要想保证企业信息数据的安全性,提高信息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很重要,要提高信息管理人员对信息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让信息管理人员重视信息的保密性,提高职业道德,增加职业的责任感,防止出现企业重要信息丢失或者泄露的情况。此外,信息资源是企业的发展的根本。因此,应增强信息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提高信息管理的水平,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效性,以便企业正确调整发展策略。从这方面不难看出,信息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加了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基于此,企业应重视信息管理部门,提高信息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培养信息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实力。

2.2 增加信息收集的多样性

首先,相关的信息管理部门应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合理应用计算机技术,提高信息资源的收集效率,保证收集到的信息资源的多样性和时效性,收集企业能用到的资源。拓展信息收集的渠道,通过多渠道广泛地收集信息,获取的信息资源会更加全面。其次,信息管理部门应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将需要的信息进行完善和优化,让信息资源的管理更加高效,为企业提供最有效的信息资源。最后,增强信息的多样化,还要将信息管理的各个环节的衔接工作做到位,在相关规定的指导下,收集到的信息资源会更有价值,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排忧解难,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2.3 及时完善信息管理系统

在信息管理中,最重要的是要保证信息的质量,及时地改进处理数据的系统,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高效准确地处理分析。要想提高信息的利用价值,就要保证信息管理的质量。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快,因此计算机的应用系统也应及时地更新升级,通过智能的录入代替原有的人工录入,提高了数据的准确率,避免人工录入出现的误差,这对信息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首先信息记录人员应保证录入信息的准确性,提升责任感。然后,技术人员将计算机的数据信息分析处理系统加以改进,提高信息数据的分析处理速度,还要保证数据的安全性。信息管理人员还应对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将收集的信息进行合理的划分。

2.4 制定和完善信息管理制度

每一項工作都有相应的规定和制度的约束以及规范,来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企业的信息管理工作也应有相关的管理制度。尤其是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融合的制定上,更应引起企业的重视,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信息管理工作内容繁多,再结合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虽然提高了信息管理的效率,但是没有制度的规范,会让信息管理工作无法顺利地开展,二者的融合需要相关制度的保障。企业应制定并完善管理制度,明确应用计算机技术人员的工作职责,促使信息管理人员严格地按照制度规定开展管理工作,保证信息管理工作的质量。

3 结语

总而言之,信息管理的过程加入计算机技术,提高了信息管理的效率,保证了信息管理的质量,尤其体现在信息管理过程中的信息收集和信息处理环节,计算机技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虽然在信息管理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融合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但是只要加强对二者融合的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增加信息收集的多样性,及时地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就能更高效地整合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

[参考文献]

[1]王颖斯.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整合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23):44-45.

[2]李鹏.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整合[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20(11):80-82.

[3]李建东.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整合路径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0(11):8-9.

[4]周娟.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整合[J].数码世界,2020(11):245-246.

(编辑 王永超)

劳动关系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文章从对世界传播技术发展的新趋势的梳理人手,论证了电视媒介在今天和未来的表现形态、特性及其生存状况,认为几乎所有的技术发展都被电视媒介整合进自己的发展中,从而带来了电视媒介对人类生活的“嵌入”,造成了电视媒介对人类生存生活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传播技术;发展;新趋势;电视

1964年,麦克卢汉在他的成名作《理解媒介》中提出了著名论点“媒介即讯息”,他说:“所谓媒介即是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南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在该书第二版序言中他又指出:“任何技术都逐渐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人的环境,环境并非消极的包装用品,而是积极的作用过程。”麦氏的这些表述清晰地表明了传播技术或曰媒介技术的重要意义:新的传播技术为人类带来了全新的生存生活环境,深刻影响了人们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整个生存方式。当前,世界传播技术正在飞速发展,出现了种种新现象、新趋势,而几乎所有的技术发展都被电视媒介整合进自己的发展中,从而带来了电视媒介对人类生活的“嵌入”,造成了电视媒介对人类生存生活的深刻影响。

其实,对于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媒介的影响,麦克卢汉也早已有了清晰而高度肯定的评价。麦氏认为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其余一切媒介(尤其是机械媒介)是人体个别器官的延伸。借助于电子媒介,我们可能回到部落人的状态,达到更高层次上的重新部落化过程——电子时代来临之后,人再不能只专精一门,人的感知系统不再只偏重视觉: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不再只偏重视觉、文字和线性结构。那么,可以说在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电子媒介中,唯有电视或者说唯有和网络、手机媒介等新型媒介融合的新型电视,才能真正实现这种“重新部落化”,因为只有电视“是一种触觉一听觉媒介,它使我们的一切感官深刻地相互影响”,而且只有这种新型电视才是“给予我们视通万里的整体场知觉媒介”。

但是,麦克卢汉的理论似乎让人感到对技术的过分强调,对此,“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著名的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提出了自己的媒介演化理论:“补救性媒介”理论和“人性化趋势”的演化理论。按照这个观点,一切媒介都是“补救性媒介”,补救过去媒介之不足,使媒介人性化,人具有能动性,能够主动去进行选择和改进媒介。即新的媒介技术会进一步满足人的生存和传播交往需求,不断出现的新媒介必将逐渐实现对人类媒介需求的全面满足。据此,我们认为今天和未来的电视——不只是传统的电视——比起其他单一的媒介,恰恰最能满足人们全方位的媒介需求,是最为人性化的。

一、信号传输和接收:任何时空皆可观看

20世纪90年代,尼葛洛庞帝就借用全球电话业的口号来描绘电视,他说用“无论何事、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来思考电视的新境界却很不错。今天,他所设想的电视新境界已经实现,人类在任何时空任何活动状态下都可收看电视。

传统的观看电视是以家庭为单位,无线、有线、卫星三种方式传输的信号被接收者以无线天线、电缆、光纤、卫星接收天线等接收到家中的电视屏幕从而实现观看。这几种接收和观看方式不仅将观众牢牢地限制在室内,而且观众只能被动地跟随电视的线性播放模式进行顺序观看。于是人们产生了这样的媒介期待:电视能否想看就看?能否移动观看?能否伴随观看?能否主动选择地观看?能否让人在观看中随时反馈意见?

当前,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等新技术的支撑下,各种新型电视一一实现了这些期待,补救了传统电视的不足。公交移动电视、地铁移动电视等已满足了人们在乘坐交通工具时的收视需求,楼宇电视、广场户外电视、卖场电视等让人在工作间隙,购物、休闲时也能观看电视,它们共同实现了对人们非家庭收视时间的多种零碎时间的占领。但是这几种新型电视的传播方式仍是传统电视式的点对面的传播,不能满足受众的个性化的需求,同时在这几种电视收视中,电视机的位置仍然是固定不变的,人们要想能够观看到清晰的画面、听到清楚的声音,就必须在以电视机为网心的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活动——人仍然被电视机限制着。

网络电视中的网络直播、网络点播、网络下载等,以及传统电视机构经营的VOD(电视点播)业务等,已经让观看电视成为个性化的行为,观众不仅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点播和下载,而且可以在观看过程中同步发表意见、参与节目互动。和其他正在观看这一节目的人士交流。但是这些电视服务仍有缺点——虽可自由选择与互动,但却很难移动收视、伴随收视,因为“和传统的电视、电话一样,互联网也要求使用者静止不动”,即使是通过安装无线网卡的笔记本电脑看电视也不行,因为“笔记本电脑过去和现在都扎根于室内,就像盆景里的花扎根于盆内一样。或早或晚,它总要落定在一个房间内的某一个地方。我们可以说,笔记本电脑犹如围绕房间转动的特殊卫星,必然要回归房间。”

而小巧便携的手持电视,如增加了CMMB移动电视功能的手机、MP4、PDA、GPS、数码相机等,虽然实现了人类在各种活动状态下的伴随收视,人类尽可一边自由活动、移动,一边尽情享受电视大餐,但是仍然不能反向地传回信息以实现与电视节目生产者、传播者的互动。

此时,融合了电视、手机、互联网三种媒介为一体的手机电视弥补了上述几种新型电视收视的不足,它既能满足人们个性化的收视需求,能够在收视时参与互动,还能够方便地进行室外收视、移动收视、伴随收视,是目前所有“电视”中最能满足人们各种媒介需求的,因而是迄今为止最为人性化的“电视”。莱文森说:“手机完全斩断了把人束缚在室内的绳索。……从长远来看,互联网可以被认为是手机的副手。身体的移动性,再加上与世界的连接性——手机赋予我们的能力——可能会具有更加深远的革命性意义,比互联网在室内带给我们的一切信息的意义更加重大。”虽然,目前世界上的手机电视从技术角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蜂窝移动网络,即人们可以利用互联网服务和电信运营商提供的服务在手机上观看电视和视频节目:一类是通过卫星或地面无线发射电视、广播、数据信息等多媒体信号的无线数字广播网络,像观看家里的电视机一样用手机直接接收电视信号——相应地在我国也存在着国家广电总局的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和三大移动运营商的3G手机这两种手机电视技术模式,但是两种手机电视技术的合作也并非不可能,事实上二者的合作已有动作。现在,只要愿意,只要所在城市的电信、网络运营商或电视机构开展了手机电视业务,人们就可以享受手机电视服务。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随着两种手机电视技术合作的深入,人们更是可以只需要

一部小型便携的手机进行随时随地的电视观看,并且既能享受电视点播、参与电视互动,也能够直接接收传统电视信号。

不仅如此,这些移动媒体更在深层上改变了“时间”本身,使得时间有可能从空间的束缚中挣脱出来,时间空间得到延展。

因而从理论上说,传播技术的发展正在使人类做到在任何时空都能收看电视——由于经济水平的因素、政治的原因、认识的问题等,世界上还有一些贫穷偏远地区不能做到,但是这不是传播技术的问题,故本文不予讨论。

二、信息采集和制作:任何场景皆可被看

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任何时间、空间、人群、领域的影音素材采集、制作、传送都很方便。首先,现实世界中各种真实存在的形象、事件、思想都能被摄像机记录或通过其它视听手段得到表现,从而能够被视听。当今为电视提供影音素材的摄录设备同时沿着不同的方向向前发展,一方面是摄录器材的全时空化,具有了能够进入所有空间状态的各种摄录器材,满足了影音记录的全空间要求,如水下摄影、远红外摄影、卫星遥感摄影、显微摄影、航拍摄影等需要的摄影机和配套设备的齐备已经让各种自然空间的呈现成为现实。现在,它们经常在考古题材、自然题材、科普题材、重大社会题材纪录片和其他纪实节目中大显身手。又如航拍小飞机的发明和应用,它在空中适宜高度对于被拍摄景物的追踪拍摄所呈现的俯拍大场面镜头,能同时满足影音记录在空间的高度、广度和运动方面的要求,已经让不少电影大片实现了视觉奇观。当然,目前世界上的航拍小飞机为数极少,其应用也只是在电影大片的拍摄中,但是随着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成本下降以及人们观看需求的发展,其在电视节目尤其是重大新闻事件、综艺节目中的普遍运用将应不会太过遥远。

另一方面,摄录器材越来越小型化、便携化、智能化。当前出现了各种微型摄录器材,它们可以安置在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和佩戴在人身上,满足了偷拍的需要,使难以获得影像的场景也能被人们观看。各类带有摄像功能的数码产品如DV、手机、MP3、MP4等的小型化、智能化、家庭化及其价格的下降化趋势,使影像记录越来越方便,从而出现了民间影像的繁盛——民间影像既包括个人使用各种影音记录设备摄录自己和家人朋友生活的“自拍”,也包括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生活的记录。民间影像的普及让电视记录的触角进一步突破了时空、人群、技术的限制。使人类生活的平凡领域、难以预料的场景也能被记录进而被观看。当前我国各类电视节目,无论是新闻节目、教育节目还是生活服务类节目、娱乐类节目中都有民间影像的运用,这丰富了电视节目的内容,展现了媒体专业视角之外的现实与美学风格。民间影像及其在电视媒体的播放也让普通百姓的生活得以展示,为电视新闻的理念变革推波助澜,平民化、生活化、人性化等日渐深人人心。其中意义更大的是民间影像对新闻尤其是重大突发事件的摄录。如我国汶川地震报道中,正是身处震区的民间影像才记录下了地震发生时的珍贵影像:而正是民间影像才记录下了伦敦地铁爆炸案和美国9·11事件中大楼被撞第一时间的影像,等等。

此外,各种场所的监控录像系统——如居民小区、银行、学校、商场、写字楼、交通路口等场所设立的——也为电视节目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素材,今天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生活服务类节目等经常运用这些监控系统摄录的素材。

各种电视摄像机的运用和摄录活动的方便让人类看到了自身肉眼无法抵达的各种空间的景象,极大地突破了人类感官在距离和空间方面受到的限制,电视摄像技法的创新也向人类展现了全新的世界——或使时空人性化,或揭示了完全未知的事物等。“帕斯卡尔说得好,我们真可怜,我们和宇宙的比例失调,不仅是大小的比例失调,而且是速度和节奏的比例失调——以我们平常的生活节奏,即使近在咫尺的事情如雨点的下落、花的开放不是太快就是太慢,我们是来不及充分感受的。由此可见,电影和录像之类的动态表现,使我们能够细微调节这些事情,调节到我们可以感知到的速度。因此,动态摄影的办法使时间人性化。”

而唯有电视包括一切新型电视,才能将动态摄影的这一切尽数融进自身的节目中,比如它通过慢镜头、快镜头、定格、特写镜头等技法使人类对这些节奏、速度等时间层面的感知得以物化。而且,正如本雅明所说,“特写镜头延伸了空间,而慢镜头动作则延伸了运动。放大与其说是单纯地对我们‘原本’看不清的事物的说明,毋宁说是使材料的新构造完满地达到了预先显现。慢镜头动作也不仅只是使熟悉的运动得到显现,而且还在这熟悉的运动中揭示了完全未知的运动,‘这种运动好像一种奇特地滑行的、飘忽不定的、超凡的运动,而不是放慢了的快速运动。

其他各种不断出现的电视摄像技法也已经或正在使人类对世界的把握和表现逼近“零距离”。如全息摄影技术,它是匈牙利科学家丹尼斯·盖博于1948年发明的。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全息图像就是把一个情境中所有可能的景象聚集在一个光调制模式下的单一平面上。随后,当光束通过这个平面、或被这个平面反射的时候,原先的景象会在空间中以光学方式重组,成为立体影像。也就是说,这种摄影技法如运用在影视中,观众无论朝什么地方看,看到的都是在空间浮动的三维像素,所看节目和现实世界似乎融为一体。目前,这一摄影技法在一些科幻电影大片中经常出现,但在常规化的电视节目中还几乎没有使用。

而对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但无法用具体的影音素材展现的内容,电脑绘图技术、数字特技等也让它得以呈现,从而让人们能够观看。如汶川地震报道中需要对受灾地区的总体地理分布情况、对某一地区地形地貌构成进行展示,这时就运用了电脑绘图技术。对于真实存在的心理活动。电视摄影机也可以利用对面部、身体部位的特写镜头,利用对镜头的特技处理和蒙太奇手法等来加以展现。此外,虚拟演播室、虚拟主持人、数字特技等技术的使用,更是突破了人力的局限,给观众带来更多视听盛宴。

其次,历史、未来、虚拟时空中的事件、形象、思想也能够通过种种视听手段呈现出来,从而被观看。在新技术和新理念下,久远历史中的真实事件、思想观念变迁、人类生活不仅在历史题材电视剧中通过演员的表演得到充分展示,也通过“情景再现”(包括影像再现和声音再现)和数字特技,在人文历史题材等纪录片和纪实节目中广为展示——如在纪录片《圆明园》、《故宫》、《新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幼童》以及央视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播放的大量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中——于是,历史和现实个人逐渐“零距离”。而在科幻题材影视节目、科学探索类纪实节目中,数字特技广为运用,关于未来、虚拟时空的畅想也以活生生的影音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如美国历史频道2008年的纪录片《人类消失后的世界》。

再次,素材信号的传送也毫无障碍。现在,卫星传输和互联网传输已经成为电视信号传输的

重要方法。卫星直播车、小型卫星工作站、海事卫星电话等让影音素材能在第一时间传回,而卫星双向传送也让多点多向传输、多点直播节目日益普遍。用连上可视电话和卫星的手机武装起来的前方记者、“嵌入式”记者,使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报道几乎在第一时间直接进入全世界的起居室、卧室和酒吧。而2005年以来不断更新的带有强大功能的智能手机还可以直接和电视转播室的电脑相连,将记者在新闻现场摄录的视频即时传回,从而进行无线直播。这些就不仅使任何场景皆能被看。还最大程度地提升了电视节目的时效性。

最后,在电视节目的编辑制作方面,得力于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摄录机、存储介质的数字化、编辑软件的智能化、非线编辑等一系列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国电视媒介制作节目的常态。于是,任何场景的被看已了无障碍。

三、节目呈现和观看:如何欣赏任由选择

众所周知,人们收看传统电视只能按照电视媒体的节目单进行共性化的顺序收视和被动收视,然而各种新型电视主要是手机电视、网络电视让观众进入了收视的极乐园。在公交移动电视、地铁移动电视、广场电视、卖场电视等公共场所收视环境中,观众如果愿意可以自由地交流收视意见。在基于移动网络的手机电视模式和网络电视点播中,观众可以自由控制播放模式,可以从任意节点进入收看,可以随时喊停和继续,并可以参与评论以反馈意见或影响他人的收看。在OOLIVE式的网络电视中,观众或网民可以边看电视边与他人聊天,电视成为了论坛,网络电视成为了“公共领域”。如果观众觉得必要,还可以方便地将节目下载或收藏在手机、网页或其它存储器中以反复收看。

手机电视和网络电视的互动性也让互动(交互)电视有了更为扎实的现实基础。借鉴网页的超链接式编排,融手机、网络、电视于一体的新型电视可以在屏幕上设置超链接,比如在体育赛事节目、重大新闻节目中,在某个人物画面中设置了超链接,观众(同时也是网民、手机用户)只要轻轻点击该处,就能进一步了解该人物的相关背景资料:在教育节目中,只要点击某一名词就能进一步查看相关的专业知识,等等。当然,如果你没有兴趣,就无需点击这些超链接。在新型电视中也可以设立专属的论坛、参与按钮,观众在观看节目时可以随时点击进入,发表意见、参与节目。将个性化、互动性、参与性的收视进行到底。

事实上,人们对电视的新服务也确实充满期待。“2007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分析报告显示,由于新媒体的发展,超过1/3的观众通过其他途径收看过电视节目(具体情况见下表)。有24.64%的观众希望通过移动媒体随时随地点播和收看电视节目;有一成的观众希望能够通过手机等移动媒体,随时随地收看电视节目。只有6.79%的观众表示“现在就好了,对新服务没有特别要求”,3.16%的观众表示“对以上服务都不感兴趣”。但是,对新的电视媒体的接触并没有影响观众在传统电视节目收视上的时间投入,相对没有接触过其他电视媒体的观众,他们的传统收视时间反而更多。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8年12月发布的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指出,手机电视(此处指的是移动网络传输模式的手机电视)的最大优势体现在移动性和互动性,并且由于移动性产生了传播速度上的优势:互联网电视相对于传统电视的优势在于其内容的互动性;传统电视的优势主要是传播范围和传播效果,目前仍然是人们首选的电视节目载体。而美国和英国等西方国家的调查数据也纷纷显示,新型电视力量日益强大,但传统电视仍然是人们的重要选择。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年1月、2009年1月、2010年7月15日分别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07年中国网络影视发展速度较快,网络影视观看比例达到76.9%,1,6亿人曾经通过网络欣赏过影视节目,有40.5%的网民表示半年内下载过网络影视。虽然相对而言,以高中和大专学历的网民最为热衷网络影视观看,学历较低或者学历较高的网民观看率都要低一些,但总的来说,不同学历的网民观看网络影视的比例都比较高。尤其是学历最高的人群“硕士以上”的网络观看率竞也高达72.4%。在下载情况里,网民学历越高,下载网络影视的比例越高。

2008年底相比2007年底网络视频用户只有轻度增长,净增4000多万用户,达到2.02亿。网络视频的用户主要集中在30岁以下的年轻人群。

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增至31.8%;手机网民成为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半年内新增4334万,达到2.77亿人:大约有4914万的网民只使用手机上网,占网民总数的11.7%,移动互联网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2010年4月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2009年中国网民网络视频应用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截止到2009年底,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到2,4亿,其中近4000万用户为只在网上看视频,成为网络视频独占用户。

这些不同调查目的下的调查结果说明了一个共同的现实: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车载)电视、手持电视(手机之外的各种便携式视频播放设备)等新兴传输、接收技术(终端),不仅已经成为人们收看视频节目的重要方式,而且其用户数正在逐年增加。

看来,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型电视世界传播技术发展背景下电视的生存空间论析和传统电视并存、观众自由选择电视接收方式进行视听的时代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这也就决定了电视或者说视频的强势地位。

四、结语

保罗·莱文森说:“媒介革命的下一个阶段——第三阶段也就是最后的阶段——使我们能够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获取一切信息,既包括真实的形象和声音,也包括抽象的语词。”

也许,我们可以认为,世界传播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影响了电视的生存。让和手机、网络融合的电视成为能够完成媒介革命任务的担大任者。但是新的电视要想真正成为媒介的王者,还必须解决几个问题:

一是要始终秉承开放的心态,不断融合其它媒介的长处。这就需要电视不再是电视,一切是电视,电视是一切,即电视媒介管理者、经营者应该更新观念,从传统大众传播式电视单一的、界限分明的发展模式中走出来,打破一切媒介壁垒,将其它媒介中有利于电视发展的东西拿来以促进自己的发展。比如电视屏幕应该借鉴电脑界面的经验——互联网上丰富多样的应用程序的界面给网民的媒介活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那么电视也可以通过各种符号的设计搭配让电视屏幕成为“宽屏”,使电视屏幕成为多种介质信息的复合呈现平台,让体现不同拍摄方法、景别、角度、反映不同形象与关系的画面,包含了不同字体、颜色、大小、位置、内在关系的字幕,以及各种声音和超链接按钮,共同营造视听盛宴。而网络电视、手机电视更是可以将手机、互联网现有的界面设计经验直接拿来运用。

二是要真正发挥互动性和参与性的优势。互动性和参与性是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的重要优势,而传统电视也正在通过让手机、固定电话、网络成为让观众参与节目、了解观众意见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民间影像的吸收而逐渐提升自己的影响力。但是互动和参与的极端化形式——个人电视台、视频博客播客给有关部门的“把关”造成了冲击,此时,在发挥优势和处理可能的思想失范方面,电视该如何做?结论是我们必须发挥优势,同时尽可能地采用技术手段解决问题。

三是坚持“内容”发展路径。新型电视以观众或手机用户、网民的“拉”电视代替了传统电视的“推”,此时大众传播靠售卖收视率盈利时代的黄金时间不再重要,节目自身的质量是观众“拉”与不“拉”某一节目的根本。

劳动关系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事业单位临时用工对于事业单位内部的稳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同时对其的管理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尤其是临时用工的劳动保险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这不仅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发展与稳定,而且也对构建和谐社会造成了重大阻碍。

[关键词]事业单位;临时用工;劳动保险;合法权益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2.057

近年来,大部分的事业单位由于受到编制的限制,同时也为了节省人力资源的投入成本,招聘一些临时用工来弥补单位用人不足的问题。但同时对于临时用工的管理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尤其是劳动保险带来的纠纷,不仅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发展与稳定,而且也为事业单位维持社会形象带来了潜在的威胁。

1 事业单位招聘临时用工的主要原因

首先,由于事业单位存在编制受限的问题,导致其在编人员比较少。环境卫生、物业管理、单位安全等方面都需要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但国家对于事业单位招聘人员的考核具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与条件,这就导致了有部分岗位需要招聘临时用工。其次,事业单位中类似于食堂、后勤、招待所等有关市场的运营都需要聘用临时用工。最后,由于大多数的事业单位,对于用工人员的需求远远超过了其编制内的数量,这就导致单位不得不聘用临时人员来维持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与发展。

2 事业单位临时用工劳动保险的管理现状

2.1 缺乏明确的劳动保险政策

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险项目的建设不均衡,且目前关于临时用工的劳动保险业缺乏明确的政策。社会保险部门一方面强调让所有工作人员都参保,但是又对临时用工的参保设置了很多门槛与限制,如参加社会保险却无法续保、离法定退休年龄不足15年的无法参保等,这就影响了事业单位与临时用工参考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2 临时用工不愿意参与社会保险

大部分临时用工由于经济上的困难或是收入太低等方面的缘故,只希望依靠工资来养家糊口,没有多余的资金用来购买社会保险,而且临时人员的流动性也比较大,当其更换工作时,还需要转移社会保险,嫌其比较麻烦,故而没有参保。

2.3 事业单位对临时用工管理不规范

部分事业单位对临时用工的管理不规范,且其劳动法律意识也比较薄弱,仍然按照传统的思维模式来考虑问题,经常拖欠临时用工工资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对于社会保险的相关政策理解与认识不足,忽视对临时用工的社会保险办理,而且也没有与临时用工签订任何的劳动合同或用工协议,帮助临时人员办理社会保险更加无从谈起。

3 事业单位临时用工劳动保险管理出现问题的原因

首先,事业单位对临时员工的使用并没有明确的计划与规定,这就导致临时用工的使用流动性比较大,而且还很随意。而且大部分的事业单位并没有将临时人员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部分,这就使其对临时员工的管理出现了很多纰漏。

其次,部分事业单位并没有与临时员工签订任何劳动合同或者用工协议,这已经严重违反了国家的法规政策,例如:有部分临时员工在事业单位已经从事十年以上的工作,已经超出了临时用工的年限要求,那么他们就可以根据当前的劳动法中的相关规定,要求事业单位与之签订无固定限期的流动合同,这样在事业单位在解聘他们时,可能需要付出巨额的补偿。

最后,对于一些长期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的临时员工,作为用人单位需要为其进行补缴,这无疑加重了事业单位的经济负担。而随着我国的社会保险体制不断的完善,对于参保人员的要求也逐渐在降低,提高临时员工的参保率,成为目前社会保障部门及社会流动管理部门的首要任务。

4 加强对事业单位临时用工劳动保险的管理措施

4.1 加强监督与检查,确保临时用工劳动的合法权益

事业单位在招聘临时用工,要严格遵循国家相应的法规政策,并与之签订劳动合同,并且要为之办理社会保险。对于临时用工使用超过三个月以上的,要将其个人情况与工作表现,上报给上一级的人事部门进行备案存档,以便能够及时的查询。作为上级部门,应该加强对事业单位的临时用工情况的检查与监督,及时了解临时用工的在职情况、社会保险参保情况以及劳动合同的签订情况,对于事业单位对临时用工出现的不合理管理现象,要及时下达整改通知书,责令其限期进行整改。

4.2 弄清临时用工现状,落实相关劳动保险政策

对事业单位临时用工的现状进行深入的考察与研究,对于不符合单位用人政策的临时用工应该给予解聘,并且应该根据劳动合同法进行相应的补偿,对于继续聘用的临时用工,应该及时地补签劳动协议,对于没有参保的人员,应该到当地的人力资源和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办理社会保险并且缴纳社保費用。

4.3 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劳动保险策略

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保证部门的建设程度不同,对于不同的事业单位,应该因地制宜,积极地与当地社会保障部门进行沟通与协调,对于符合当地相关政策的临时人员办理社会保险,而对于不符政策,无法参加医疗保险与社会保险的临时人员,应该采用商业保险的形式确保临时人员劳动的合法权益。

5 结 语

事业单位临时用工的存在,有利于减少人力投资,对于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与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对于临时用工劳动保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在短时间内进行有效的解决的,只有随着单位临时用工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国家劳动法的不断完善与健全,才能逐步地进行改善与解决,才能确保临时用工的合法权益。

主要参考文献

[1]薛思媛.事业单位雇佣临时工养老保险补缴怎么办?[J].天津社会保险,2014(6).

[2]李子敏.机关事业单位临时用工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国家治理,2016(7).

劳动关系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要:以2004年10月2日中超联赛“现代队罢赛”危机为例,对中国足协在本次危机处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评析,并进一步对行政管理型体育组织危机管理的原则和策略进行探讨。认为行政管理型体育组织危机管理应该遵循及时性、准确性、诚实性和积极主动性原则,并应该根据危机发展的不同时期(萌芽期、恶化期、后续期)制定相应的公关策略。

关 键 词:行政;体育组织;公共关系;危机管理

文献标识码:A

上一篇:计算机通信论文范文下一篇:青年科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