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小论文范文

2024-07-16

综合实践活动小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必修课程,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要引导教师准确领会该课程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述评;对策思考

新课程改革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必修课程纳入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其地位和重要性毋庸质疑。为总结前段新课程改革的成果,搞好暑期骨干教师和小学专任教师培训工作,我校组织教师深入全县乡镇学校教学一线,对小学各学科的教学情况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听课调研,并通过与教师、学生的座谈交流,对学科教学及综合实践活动的状况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现状述评

调查发现,全县各学校都按照规定,将综合实践活动课列入教学课程表,安排常规课时,有近20%的学校还设置了专职教师;各学校建制度,作督查,’将此课程列入了教师、班级管理的综合考评体系,有的教师还能结合教学内容相机安排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们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踊跃参与到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中。一些学校还结合本地乡土教学资源,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例如刘夫青乡温五拨中心小学的剪纸艺术课、冯家口镇车官屯中心小学的南皮落子学习等,都打出了品牌,走向京都,在省市有较大影响。总之,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的重视,并发挥着应有的教育功能。

但是,问题也同样存在着,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效果,在实际教学中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不能有机结合。

有些教师仍然存在着学科本位观念,将综合实践活动看作是与本学科教学互不关联的课程,没有-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对本学科教学的补充、延伸、重组作用,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功能j而只停留在课后练习的层面,有布置,无检查,甚至仅表现为学生家庭作业的综合。

2,综合实践活动缺少有效的教师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课程,而处理好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基本要求,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主实践,必须在教师针对性的引导与指导下进行。

目前,在该课程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方式和指导行为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例如,偏重活动形式,忽略活动方法的指导;偏重学生活动方案,忽略教师指导方案;偏重活动过程与阶段的落实,忽略具体的活动细节和活动的落实程度。而且,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大部分学校中都由教师依据自身的主观认识和教学需要硬性安排,一些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还处在零散的、作坊式的组织状态;不少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缺乏基本认识和必要的统筹安排与管理,目标不明,不讲求科学方法,忽略了课程的多学科整合、多情境应用、多角度拓展等优势,使课程在走向生活与自然中缺失了理性色彩,使其激发教师工作热情,适应教师个性需要,作为生成性资源丰富学生课程内容等等方面的价值和功能,都没能充分发挥、体现出来。

3,综合实践活动方法流于形式化。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活动形式化”的倾向:偏重活动形式,忽视活动的合理性、认知性。教师往往只对学生就调查、访问和设计、制作、实验等活动提出具体要求,却忽视对活动主题或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基本认知和对实践方法的指导。 实践活动本应落实在其教育作用和训练的价值上,而一味地放任,只能把实践活动演变成儿戏,失去其教育作用。综合实践活动要顾及学生发展的需要,而不增加学生的负担。教师应努力结合文本内容,挖掘发展因素组织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调动元认知,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迁移转化;还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酌情兼顾课内与课外,整体与个体结合,专题与个性并行,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为其综合素养的提高打下基础。

4,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由于受落后的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求同、轻存异,重表达、轻实践的问题,教学趋向封闭。对实践活动的理解停留在“走过场”的观念中,落实在实际中也是以热热闹闹为多,教学策略简单化、机械化,训练价值不大。课堂教学呈现的是虚假繁荣,学生缺乏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这对落实综合实践活动的创新能力培养没有多大帮助。

二、正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非学科性课程。它以学生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以学生自主选择、直接体验、研究探索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

作为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六个方面的特点。

1,学生参与的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自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为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它把学生推到了课程活动的主体地位上,即使是教师规定内容的学科活动课,也可以学生独立或半独立的活动为主。例如安排学科游艺会,让学生介绍自己设计的游戏,让学生表演自己的节目等。

2,活动形式的多样性。

活动课以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吸引学生。理想的课程安排既有全校性的,也有班级性的,并且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富有吸引力,充分满足和发挥、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长。

它要求在其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或项目的选择和确定上,克服从书本到书本、从文字资料到文字资料的局限,甚至可在引导学生联系自然或社会现实,做纯文化的研究。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内容的形式载体和实现学习目标的手段,也是区别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虽然活动课多采取班级授课制,但它可以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差异编排,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参加合适的活动;它摆脱了课堂教学中惯用的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的模式,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3,知识观念的渗透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与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其开放性使其具有比课堂教学更广泛的渗透性。所谓渗透性是指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接触各学科的知识,接触不同的社会人群,亲身体验与不同人群的交流合作,能在不知不觉中实现各学科知识的交融建构,受到不同思想、方法的熏陶和感染;学生在实践中必

然生成新的个性化知识和积极向上的人生体验,并在其探究、思考、重新审视与考察的过程中,建立起积极的知识体系和社会价值观。当然,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都必须伴随着教师积极有效的指导和引领。

4,活动内容的丰富性。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虽然也遵循课程标准的原则和精神,却比课堂教学有较大的伸缩性和多向性,教学内容更加广泛和丰富多彩,能够加深和扩展学生的学科知识,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情操的陶冶。

5,活动的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过程,要求学生在“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感受生活和获得的直接经验,并通过“思考、探索”等实践环节,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发展实践和创新能力。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自觉遵循学生发展的内在规律,以课堂实践为主阵地,以学生实践活动为核心,以课外实践活动为延伸,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既全面又深刻的提高。

6,活动范围的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课本,超越教材的体系,超越封闭的课堂,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深入体验,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它最基本的要求,是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经验,从学生所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实际出发展开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整个过程都以学生为核心,都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深广度,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思想品德修养,丰富情感,提高自学能力和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良好的习惯和追求新知、独立思考的精神。

三、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的对策思考

1,学习交流,更新理念,发展专业能力。

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教育和课程新理念的落实。能否把关于教育改革和持续发展的国家意志、思想变为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行为,这是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而其前提是课改实践者的理论学习,更新理念,彻底“洗脑”。教师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没有厚实的知识素养,没有扎实、过硬的教育教学基本功,课程改革是无法进行的。

在座谈中,不少教师反映:使用新教材,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总感觉教学时间短,不够用,一些问题的处理不是很理想;对什么是及时有效地指导:怎样才算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怎样处理好教学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关系等问题莫衷一是。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不明晰,当然,也缺乏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其认识水平和整体素质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成效,其对新课程的理解与解释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其参与状态和程度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推行。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对新课改意义的认识,增强专业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主动地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要积极参加各种新课程培训和教研活动,不断吸收新信息、新理念,及时更新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要迅速实现由知识的传授者、管理者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的角色转变,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努力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积极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要强化对新课改教研活动的组织协调,组织教师深入研究新教材,围绕课程改革中的疑、难问题开展学科及年级之间的教学研究和专题探讨,反复实践,不断总结、升华,尽快适应新教材,发展新课程。

2,课例引领,加速转化,提升实践能力。

从各国课程改革的历史看,一些重大的课程改革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问题基本上都出在课程理念与教师行为的转化上。而要完成从理念向实践的转化,要经历一段极其艰难的路程,这个转化的历程对于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尤为艰难。

一些教师有进行新课改探索的愿望,但对如何进行、怎样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认识尚处于朦胧之中。因此,对教师进行及时、有的放矢的专业指导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对于课堂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的探讨,应在理论知识学习之后,引导教师展开对典型案例教学的观摩、分析、研讨、评价。从而,促使教师进一步认识到:课堂实践活动并不是单纯依托课堂的单独训练,而是把活动融入每个教学环节;启发、引导教师对这些课例作深入思考:如何活化教材内容,挖掘实践活动的资源、素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经常开展真实而有意义的研讨活动,是激发、保持和发展全体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这种“生活化”的研讨活动,是最富有灵性、和谐、丰富的教师培训方式和情境,可激励每个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享受学习与提高。其中,要引导教师树立现代大教育观,设法把小课堂与大生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社会的习惯和能力,引导、促使他们用敏锐的眼睛捕捉灵动的信息,填补课堂的空白。

国家新课程实验区是实施新课程的示范,有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大量鲜活的新课程实践经验可供学习、借鉴,新课程实验区教师探索积累的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能为我们提供具体可感的、丰富的一手资料,是新课程师资培训的重要资源。要组织教师反复观摩、研究、探讨试验区的成功课例,探寻他们的实验过程,了解他们在其中的困惑、挫折、问题及对策、经验,以帮助教师加深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更好的实施新课程。

3,评价督导,建立配套制度,营造环境氛围。

制度是实践的鞭策和标准,是推进理论现实化的实践方针。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必须建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配套协调的制度,才能确保此项改革的理性发展。

例如,教学评价是衡量课程改革成败和调动师生积极性的杠杆,健全评价制度,才能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拓宽综合实践课程的空间和道路。综合实践活动是全新的课程,必须建立新的评价制度,才能准确测量其课程能效,才能推动其良性发展,落后的教学评价体系必然制约改革,用县乡统考成绩对教师进行评价、排队的做法只能捆住我们的手脚。各级教育管理干部要树立完整的新课程理念,高度重视对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全面、完整的组织管理和考核评价,切实抓好教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能力的锻炼培养,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实施环境,积极推进这项新课程改革。广大教师应当积极适应飞速发展的教育要求下的角色转换,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又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学生实践过程不是独立进行的,需要教师的必要指导。这就要建立科学的教师监控制度,使各环节的教学都有可循的规定性。在课程内容上,教师指导的根本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在指导方式上,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权只赋予某一学科的教师或班主任、或专门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教师,而应通过有效制度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

我们有了对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目前状况的清醒认识,充分认识了这项新课程实施的价值和必要,形成了其实施的科学对策,这项新课程就一定能得到良好、健康的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小论文范文第2篇

【关 键 词】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探究与实践;多元化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增设了“综合与实践”这种新的学习内容和形式,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也是数学课程内容的一个亮点。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要求是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自主探究为基本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仅通过教师讲授可以得到,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讨论而实现对知识意义的建构。建构理论特别强调学习环境的创设,而综合实践活动课为数学教学创设了真实的问题情境,为学生之间的交往、协作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会听到、看到真实的数学现象和数学实例,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生利用这些实例进行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基于以上认识,在学校“以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对如何科学地开展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了探究与实践。

一、科学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究

(一)目标探究

我们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围绕扩展知识面,加强综合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发扬学用结合的精神和合作交流的意识。通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让学生在数学能力方面达到以下目标:(1)能用数学的态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以形成良好的量化意识。(2)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发展为提出数学模型,了解数学研究方法,提高应用数学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意识到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二)内容研究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上,通过学生自己努力来解决实际问题。活动内容以现行教材为主,以各章节中与知识发生过程有关的内容,挖掘内含可供探索发现的成分,对其进行加工、整理、开发、精心组织设计,活动本身无论创设、模拟或记实都必须在实践中方便易行,不能脱离学生现有的条件和环境制约。

1. 对北师大版现行教材的研究。为了让学生真正动手、动脑并主动参与,我们对现行数学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筛选,以“生活中的数据”“勾股定理”“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黄金分割”“数据收集与处理”“图形变换”等内容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分别开设了“用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走进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小设计家”“生活中的数学”“生活中的不等式”“黄金分割”“图形变换”“数据收集与处理”等活动主题。

2. 对学生现状的研究。现在的初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动手能力差,又由于家庭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数学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要提高有一定“层差”学生群体性活动的适应性,老师首先要着眼于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来确定活动的多元性,设计有一定层次的数学活动,以适应学生的差异,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让学生自主选择或创设数学活动,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活动环境,以此来适应学生的情意差别。比如说有些学生喜欢代数,有些喜欢几何,在设计活动中尽可能充分考虑这方面的差异,以使所有学生在综合实践课中都能有所收获。

3. 对活动形式的研究。数学综合实践课的开展内容丰富多彩,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就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按活动内容分为:社会调查、综合研究、研究制作等。按学习方式分为:个别调研、小组活动、集体交流、实践操作等。按选题范围分为:指定型实践、半自选型实践、全自选型实践、他选综合型实践。

4. 对教师指导原则的研究。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的选择,一定要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并且有符合学生特点的可操作性。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实践性:活动内容要比较适合学生的实践领域,让学生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不要设计过高过难的活动,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2)兴趣性:活动内容要尽量贴近当今初中学生的热点问题,或学生有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去主动参与,变“要我做”为“我要做”。适当谈谈流行歌曲、电视剧、时事政治等,讲得精彩,不但可以吸引学生,还可以让学生更加佩服你。

(3)层次性:由于初中学生知识结构的参差不齐,设计活动的内容,要富有层次,不要一刀切,让每个学生通过活动都有所发展。如《网页配色之黄金分割法》,较差的学生去制作网页,中等的学生去配色,好的学生去计算亮度值,尽量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参与和发挥,从而每个学生都得到学习、发展。

(4)鼓励性: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和鼓励,保持学生在活动中激情不减和持续探究。如在活动当中有时可以主动去辅导平时成绩不好的学生,哪怕有一点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二、科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践

(一)内容准备

在充分调查研究了在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及社会环境中数学资源的基础上,经过多次讨论,确立了以下主题和主要内容:

(二)实施过程

1. 实施要求

(1)在实施过程中,坚持备课组统筹、师生全员参与的原则。

(2)课程内容以某个确定的任务为目的,重在参与和实践的过程。

(3)课程资源要整合,走出课程标准,走出教材,走进校园,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

(4)在实施过程中要明确任务,落实到人头,落实具体内容,再分头具体操作。

2. 具体实施

(1)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实验,推动课程开展。如何将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我们认为“大有大动,小有小动,不能不动”,一切应在实践中运行,在“动”中求突破。在实施过程中,采取了以下策略:

策略一: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之初,学校要求所有老师放开手脚、大胆尝试,不要怕出“问题”,要善于发现“问题”。学校抽调学科骨干教师,成立了专门的指导小组深入第一线,时刻关注各班的实施状况,并与实施老师们一起研讨、总结、反思。

策略二:系列活动讲义编撰。起初,面对这门“无本”新课,老师们有点儿无所适从,感到压力很大。为此,指导小组给出了总体指导思想: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不追求固定模式,但必须有基本思路。如要精选题材、有方案设计,防止老师过度指导;要有充分的过程体验、成果交流。在实践几年的基础上,将较有成效的活动主题进行了整理,在指导小组指导下,组织了部分综合实践活动课老师进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指导讲义的编写,为以后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提供了指南,使得活动课更具可操作性。

策略三: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以后,老师们实施的差异很大,需要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来解决问题。于是备课组定期组织老师进行经验介绍、案例分析等研讨,取长补短,用最短时间获得更多的前沿信息,鼓励老师毫无保留地介绍自己的经验,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策略四:督导检查与问卷调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放性决定了它要走出教材,甚至需要走出课堂,走进校园,走出校园,再加上实施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困难,使其很容易成为一门有名无实的课程。为此,指导小组加大了对教学实施过程的督查力度。如检查教师的活动设计方案,了解课时落实情况和教师工作态度;到班上查看学生学习成长记录,与学生交流掌握学生活动过程、学生内心的所思所想;对学生、家长发放活动反思问卷,了解学校每个班开展活动的真实情况,了解学生和家长的参与情况及其对活动效果的评价等。

(2)构建多元化评价方法促进课程开展,激励学生创新。《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对学生的评价应从甄别式的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评价要反映学生学习的成绩和进步,激励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策略、思维或习惯上的长处与不足,认识自我,树立信心,真正体验到自己的成功与进步。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重在过程的评价,同时为了实现课程评价的发展功能,我们采取了评语评价、延缓评价、合作评价、成长记录袋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方式。实践证明,这些评价方式都是行之有效的。

①评语评价。发展性评价必须提倡多元化主体,包括学生、老师、家长等。为此,我们的评语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老师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根据学生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取得的成果和表现状况,对其优点、学习态度和今后的发展情况用文字描述的方式来评定、激励。这些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刺激反应,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程,使得学生在评价时进行对照和比较,既看到优点也看到不足,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提高自我调控能力,主动发展,起到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的作用。

②延缓评价。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段目标是本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应允许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应达到的目标。为此,我们在活动课实施过程中选择推迟做出判断的方法,即延缓评价。该方法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突出反映了学生的纵向发展,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言,这种方法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

③合作评价。为了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充满友爱与互助、思考与交流的合作学习场所,必须在课堂内外积极创造条件,保证小组合作活动的有效开展。新课标鼓励学生合作,允许学生通过分工协作的形式共同完成任务。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对问题解决所作的贡献,也成了合理的评定内容。

④成长记录袋评价。新课程倡导质性的评价方法,而成长记录袋就是一种重要的质性评价方法。它记录学生成长的“故事”,是评价其发展水平、努力、反省和进步的较理想方式,相对于纸笔测试和其他快照式评价而言,它能向老师、家长和学生本人提供丰富的内容,反映学生知道些什么和能做些什么。成长记录袋评价提供给学生对自己作品进行自我评估和反省的机会。

三、结束语

通过几年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索与实践,不仅我们老师增长了很多新的知识,学到了很多教学方法,教学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每一位学生基本上都达到了我们活动课开设的预期目标,使他们在活动课中真正学会了体验生活、体验数学的价值。也充分验证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当然,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开放的,不断更新的,只有坚持不懈地推进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才能够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激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杨成军,聂国娟.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5).

[3] 缪文慧.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与反思[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8).

[4] 李玉坤.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探究[J]. 考试周刊,2008(11).

综合实践活动小论文范文第3篇

2、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学习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3、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策略分析

4、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价值的探寻

5、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6、薄弱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

7、传统节日文化引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策略

8、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的整合

9、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学科的有机融合

10、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应用价值

11、刍议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探究

12、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策略研究

1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分析

14、探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问题与解决策略

15、新课程标准的小学自然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研究

16、以课改引领教学发展,以创新提升教学质量

17、小学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德育教学的整合研究

18、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德育渗透分析

19、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德育渗透

20、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现状与对策

21、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尝试和探索

22、语文综合性学习概念的层级含义

23、小学数学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整合

24、“互联网+”视域下传统文化项目化学习策略研究

25、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

26、整体规划 规范实施 多维发展

27、STEM教育理念下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路径

28、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对策分析

29、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尝试与探索

30、探索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学科的有机融合

31、基于STEMA视角提炼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育的学习理念

32、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情景任务教学模式的研究

3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合作模式的评价

34、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方向与内容改革

35、项目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探究

36、从“生活即教育”理念中探索小学数学的实践活动

37、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规范化策略探究

38、关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模式的研究

39、活动理论视域下小学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40、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与功能

41、如何有效开展小学数学实践活动

42、福建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研究回眸

43、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分析

44、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组织及实践

45、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化学习的建构

46、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

47、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的整合

48、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课程意识的问题与对策

49、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小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具有启蒙性和基础性的初中化学与作为课程改革重点、难点、亮点和生长点的综合实践活动之间能够实现融合么?它们之间为什么要融合?怎样才能实现融合?本文从它们的课程特点、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等几个方面作了初探。

关键词:初中化学;综合实践活动;融合

作为化学教师,如何以“活动”为形式、为载体, 以“化学”为基本内容,实现初中化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融合?本文从初中化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特点、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等几个方面作了探究。

一、初中化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自身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是指一种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 以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 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性课程模式。其特点是:学习内容的综合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方式的探究性、学生地位的主体性、教学评价的过程性、师生关系的民主性、教学时空的开放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初中化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融合的最佳写照。学生的一些知识、经验,需要用综合实践 “做”出来,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因此,初中化学与综合实践活动在实践性特点方面是一致的。

二、初中化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开放的实践性课程,其目标表述虽然有自身的特点,但也体现了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总的要求。其中,“知识”目标是指在实践性学习中获得的对自然、對社会、对自我以及对文化的认识和经验,它不追求系统化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知识和技能”目标并不仅仅作为结果性目标,它也具有过程性目标的性质。“过程与方法”目标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它强调学生亲历实践性学习的过程,在实践情景中运用并掌握各种实践的方法,使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经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它不是靠灌输、告诉等接受性教学方式获得的,而是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体验、实践等方式逐步生成的。

因此,可以说初中化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都是从学生主体的自我发展和自主生成获得的。故从三维目标的实现角度来讲,初中化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是可以融合的。

三、初中化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

初中化学在课程内容上,和实践活动一样,都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所以说,它们是可以融合的。

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源头,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主题,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并组织实施。

五、将问题转化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从发现问题到论证形成活动主题,这一环节十分重要。什么样的问题可以形成有价值、具有可行性的活动主题呢?学生由于受知识经验的限制,对此问题往往难以把握,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进行论证,以便确定合理可行的活动项目、主题或课题。所以,在将化学问题转化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时,要考虑到主题是否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情况,是否有效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同时还要考虑主题的现实性和可行性。特别是要重视指导学生制定好研究(活动)方案,引导学生以研究性学习为切入口,注意研究的拓展和综合,在研究中综合运用化学等学科知识,重视与综合实践活动其它几个领域(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尽可能的整合。

例如:学习了酸、碱、盐后,引导学生检测食堂排出污水的酸堿度,并提出治理方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会用酸碱指示剂或者PH试纸来检测溶液的酸碱性或者酸碱度,会用几种简易的方法来净化水。

(2)过程与方法:以学生合作、讨论、实验为主,共同探究食堂排出污水水质污染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相应的治理方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验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环境的广泛联系,了解学习化学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生活服务。同时鼓励学生人人争当保护校园环境的小使者。

2.提出问题:

水质污染严重,有待治理。

3.活动与探究:

(1)提出实验方案:

教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击中要害,我们的确要治理食堂污水,但要治理首先要知道食堂污水水质情况,分析污染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水质分析的实验方案。

教师:归纳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较典型的板书列举)。

① 用石蕊、酚酞试剂测定其水溶液的酸碱性;

② 用PH试纸测定其水溶液的酸碱度;

③ 用过滤的方法分析其不溶性杂质;

④用加明矾的方法来除去水中的杂质;

⑤ 用加活性炭的方法来吸附水中的杂质;

⑥ 用煮沸的方法来分析水中的可溶性杂质;

⑦用蒸发的方法来分析水中的杂质;

⑧ 自制简易净水器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

(2)学生实验操作:

① 准备实验器材;

②教师在学生实验时及时进行指导;

③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撰写实验报告;

(3)各小组分别汇报试验情况,展示实验成果,教师适当点评。

重在融合初中化学与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有关实验技术能力、实践能力和用相关知识处理一些生活和学习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丰富学生的环境知识、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强化环境教育的理念。

学生这种“学了有用、能用、会用”的现又必然会受到家长和社会的赞赏,转而使其更加支持学生学好化学。

总之,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自身生活的感受以及社会生活实际的调查了解,体验另类学习的轻松愉快;通过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即化学学科中提到的STSE教育理念)等方面的认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培养其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来之不易和成功之后的甜蜜与喜悦;通过对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思维习惯的感受,培养其热爱科学的思想情感。所有这些使得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实现了初中化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融合,同时又潜移默化地建构了化学知识。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综合实践活动:涵义、价值及其误区〔J〕.教育研究.

[2]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解读.

综合实践活动小论文范文第5篇

天津中学是以天津这座城市名字命名的市教委直属重点中学、天津市首批示范性高中校。在天津中学的校园里,有一面十米长的校训墙,上面写着九个金色大字:“为成功的人生做准备”。这是天津中学的校训。在新课程改革中,学校进行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化实施”和“构建自主学习课堂”两大改革。其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曾经获得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二等奖,成为教育部全国课程改革样本校校长培训班的授课内容之一。在校长国赫孚办学思想的指引下,天津中学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不断提升,2002年至2012年间获得天津市创新大赛奖总数达336项。

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经打造成为天津中学的特色支柱和教育品牌,天津中学也因此被选为特色高中建设项目实验学校。

项目实施及课程建设综述

天津中学建设特色高中的项目名称是:从综合实践活动切入转变未来人才培养模式。这个特色项目的基本内涵可以初步概括为:坚持面向生活、立足实践、自主发展的理念,着力搞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并进行课程的整体构建,形成以掌握系统知识为主的学科课程学习、以生活中的问题为纽带的研究性学习和以践行操作为特征的实践经验学习的三位一体育人模式。

确定这个特色项目,与该校建校以后选择的发展道路有关。校长国赫孚在天津中学建校之初就思考,要把天津中学办成一所什么样的学校?思考的指向是确定的,一定是一所体现新的教育思想的学校,一定是一所崇尚改革的学校。恰逢此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草案公布了,学校改革的路线清晰了。十多年来,天津中学走出了一条不断探索和日臻成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进行课程整体构建、探索和形成办学特色的育人之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之路上,形成了课程实施的理念、课程的内容体系、实施的途径和环节、课程学习的评价及彰显课程育人价值的方法,形成了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特色项目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和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以人为本”、“回归生活”、“主体性教育”等思想理念。

特色项目分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在过去探索的基础上,重点做好四件事,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形成常态。第一,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以保证课程要素落实为核心,抓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系统化设计。第二,重新编写《天津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主要内容包括:课程的性质、开发的目的、实施的理念,课程的具体目标、内容、途径、学习方式、学习评价,教师指导的原则和方法,课程的管理和实施建议。第三,重新编写《研究性学习导读》,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学、学什么和怎样学。第四,编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指导手册》,让教师明确课程指导的理念、指导什么和怎样指导。

第二阶段,重点做好三项工作。第一,完善课程管理的制度建设,形成良好的课程管理机制,从制度和机制上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制定和修订的主要制度包括课程开发设计管理制度、活动计划制定和审定制度、课程安排协调制度、专兼职教师管理制度、课程质量评价反馈制度等。第二,继续探索课程的整体构建,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一些理念引向学科教学,打造生活化的课堂。第三,对天津中学育人模式进行总结和理论论证。

第三阶段,重点做好项目的总结和宣传。一是对实践经验进行梳理和理论的提升,撰写好项目总结报告。二是撰写若干篇论文和经验文章,并做好办学特色的宣传。

学校主要通过五条途径确保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和课程化的实施:一是以校外八个基地为依托,开展高中生社会调查和生态考察活动;二是以学生家长的工作单位为支撑,开展初中生职业岗位体验活动; 三是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自主实践活动;四是以生态园建设为契机,开展校内科技实践活动;五是以高新技术领域为方向,开展集体参观活动。学校设置了详细的课程实施环节,包括:基础培训阶段、课程准备阶段、实地考察阶段、评价展示阶段、反思提升阶段。在基础培训阶段:通过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研究性学习、电子阅览、图书阅览、科学探索训练、科技人文讲座等形式,让学生广泛了解和积累有关自然、社会、人文的背景知识,为后面的发现式学习奠定基础。在课题准备阶段:组织学生研读专家和指导教师的专题报告,学生每人报课题,由学校分类、分组并安排指导教师,学生在开题大会上汇报活动方案。在实地考察阶段(利用暑期):由校长带领,师生对蓟县地质博物馆、国家造血干细胞基地、府君山、八仙山、滨海新区等进行实地考察。教师引导学生将看、听、学、思、做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整体认识,树立对自然、社会、自我的责任意识,形成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与创新能力。在评价展示阶段:举办学生研究成果交流会,展示研究过程和成果,体验成就感。在反思提升阶段:编发学生成果论文集,让学生的成果成为教学资源;表彰“科学探索之星”和“自主学习之星”,推荐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搭建国际交流的舞台,让在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的学生用英语向外籍客人汇报研究成果,走上国际交流的舞台。

社团活动与学生自主发展

目前天津中学有学生社团30个,分为媒体类(电视台、记者社、广播社、《天人》编辑部)、艺术类(合唱团、民乐队、管弦乐队、舞蹈队、街舞队、 话剧社、动漫社、创意空间、吉他社、美术社、书法社、天人图片社、文学社、小说社)、体育类(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桥牌、象棋、双节棍)、科技类(天文社、探索者沙龙)、综合类(天人书社、模拟联合国社团)、心理健康类(心理自助互助协会)。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68%以上。每个学生社团自主制定活动章程和管理制度,形成了与学习相关的“互助机制”和“评价机制”。

每个学生社团都有自己的目标,每个成员悉心经营着自己的梦想,共享成功的喜悦。社团学生不仅是学校艺术节的主角,还多次在市、区级比赛中取得佳绩。话剧社、合唱团、民乐队、管弦乐队分获天津市文艺展演比赛一、二等奖;校园电视台、《天人》校刊获全国中小学校园电视及校报校刊评比优秀奖;天人书社、模拟联合国社团分获市级优秀社团和优秀社团标兵称号。

社团活动的开展给学生搭建了自我展示的舞台,为学生打开了一片追求自我价值、张扬个性、自我发展的天空,很好地体现了学校“差异性教育”的理念。学生自主学习、科学探索的能力显著增强。

生态园建设及相关课题研究

校长国赫孚一直倡导教育要面向生活,为此,学校在2008年建设了生态园,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分为动物养殖区、大田作物区、智能温室区、植物组织培养区、果树区、气象台区等,这些区域成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校内基地,每学期都有100多名学生直接参与生态园实践活动。生态园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呈现多元化,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亲自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学生自己挖掘课题,走访调查,设计完成实验,利用书籍、网络补充相关知识。学校还从天津农学院和农科院的各个领域聘请8位专家指导生物组教师设计出系列的研究课题,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研究。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学校设计出多种课题项目,如“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安祖花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水培条件下氮素对不同韭菜品种品质和产量的影响”、“温室培育食用菌——平菇研究”、“番茄树高产的途径与方法”、“津优8号黄瓜叶性状遗传规律研究”等。

这些课题有的来自课本知识的延伸,有的来自前沿的研究领域,通过参与生态园实践活动,学生拥有了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主动思考的头脑和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如高二学生在种植砍瓜植株时,发现它具有很强的伤口自愈能力,学生们抱着极大的好奇心,查找资料,了解砍瓜伤口愈合的机理,并进一步思考,能不能利用砍瓜的汁液来提高嫁接植物的成活率。学生们通过查阅资料后发现,还没有人对这个问题做过研究,这更激发了他们的挑战意识,于是精心设计了课题“砍瓜提取液对提高植物嫁接成活率的影响”。为了实验的顺利进行,他们专门学习了嫁接技术,并利用课余时间反复练习,面对最终的实验结果,他们不但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而且享受了挑战的乐趣。

生态园实践活动并没有让学生脱离课本,而是使课本知识在实践中延伸拓展。实践活动也培养了学生接触社会、挖掘社会资源的能力。在“不同波长LED灯对五彩椒生长的影响”课题研究中,学生在最后的实验分析阶段遇到了困难,需要对五彩椒叶表皮上的气孔进行显微拍摄及测定孔距。相关技术和设备是学校无法提供的,但是参与研究的学生并没有放弃,通过多方打听得知其他班同学的家长是研究人员,通过家长的指引,找到相关部门。学生经过与专家的面谈,以诚恳的学习态度打动了对方,对方不但给予技术指导,还免费提供了仪器设备。

生态园实践活动,使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及科技发展对接,成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快乐学习的平台。

父母职业岗位体验和社会观察

天津中学在初中阶段开展了“父母职业岗位体验和社会观察”实践活动。活动宗旨是: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自2001年至今,学校已有3400余名学生参与多个岗位实践。学校力争通过交换岗位,使学生在校期间实践3到4个职业岗位,收获更多体验。为确保活动开展与活动效果,国校长提出并亲自设计了岗位体验和社会观察提纲,有了提纲,学生们看什么、听什么、学什么、想什么、做什么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每次实践归来学生们都在反思汇报会上畅谈实践收获。项目负责教师分别以“体验艰辛、体验感恩、体验创造、体验责任”为题介绍了以下4个案例。

案例一:体验艰辛——八年(二)班某学生到自家餐馆实践服务员岗位

通过两天的体验,我切身感受到服务行业工作的艰辛。实践了两天,我犯的错误是一件接着一件。这还是自家开的餐馆,要是到其他餐馆去打工,我肯定不到两个小时就被轰出去了。今天我躲在父母的羽翼下初尝失败的滋味和成功的喜悦,但我相信数年后经过不断磨炼、不懈追求,我有能力开拓属于自己的天地,到达成功人生的彼岸。

案例二:体验感恩——七年(四)班某学生到母亲单位实践会计岗位

实践前,我曾天真地认为,会计工作不就是和阿拉伯数字打交道吗?体验后,我由衷地感到,真是“看花容易绣花难”!我终于知道,为什么父母的白发会一天天增多;为什么妈妈闲暇时总是在按摩手腕,做眼睛保健操;为什么父母在我不认真学习时那么生气。妈妈每天早晨六点起床做早点,工作了一天回家后还要洗衣做饭。从前,我认为妈妈这样做是应该的,现在,通过体验多了一分对妈妈的理解,我变得懂事了……

案例三:体验创造——八年(三)班某学生到母亲单位实践鞋体装饰岗位

通过观察体验,该学生发现穿鞋带流程存在耗时长和成本高等问题。于是她提出自己的创造设计方案,经过试验,证明该方案既节约时间又降低成本,此方案已被母亲所在公司采纳。

三天的岗位实践结束了,尽管很辛苦,但汗水中凝聚着我的智慧和成果。这次岗位体验让我懂得,只有亲身实践才能发现问题,同时更要勇于探索、创新,有效地解决问题。要将课本上的理论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做到活学活用,知识与技能都是成长的必备品。

案例四:体验责任——八年(四)班某学生到母亲单位实践镀零件岗位

拥挤狭窄的工作间,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味道。一些阿姨围坐在一起忙得抬不起头。我学着大人的样子把镀好的钩架浸到药水里,一股白烟冒上来,熏得我半天喘不过气,恶心得想吐。我了解到这些零件都是为美国来料加工的,而且做得不精细就会被要求返工。可加工这种零件是有毒有害的啊!我心中很不是滋味。美国人害怕环境污染,害怕伤害身体,就运到中国来,还不是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有的是廉价劳动力?我国与世界强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如何缩小差距呢?同学们,努力吧!发奋学习、认真实践,让伟大的祖国富强昌盛,屹立于世界之巅,让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天津中学的办学理念中有一条是“整体性教育”,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全体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上述四个案例,充分体现出这一办学理念真正渗透到了学生的内心。

天津中学的综合实践活动,彰显了“主体性教育”、“整体性教育”、“反身性教育”(师生共同成长)理念,搞好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进步、教师进步、学校进步。这正是学校长期以来坚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及课程构建的原因所在。 (责任编辑 邓 蕙)

综合实践活动小论文范文第6篇

2、实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策略探析

3、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现状分析及对策探究

4、浅议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5、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探索

6、“德智双学分”培养模式下高校党组织的作用研究

7、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与STEM教学的异同分析

8、“五大关系”决定素质教育成效

9、高中《生活与哲学》“综合探究”课教学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10、心理健康教育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渗透

11、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探究

1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纵向衔接与横向沟通立体模式的构建及实施

13、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14、高职院校学生礼仪素质的培养途径

15、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16、新形势下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浅析

17、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应用探究

18、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效整合的途径探索

19、做思共生理念下的初中科学教学策略探究

20、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规范化建设刍议

21、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内涵研究

22、浅谈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设计

23、依托素质教育基地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24、实践活动是提高国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25、实验实训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26、浅谈数学实践活动教学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系

27、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初探

28、浅谈有效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策略

29、高校音乐专业艺术实践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30、试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实施策略

31、实施综合素质评价 促进师生可持续发展

32、小学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3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怎样与学科课程整合

34、谈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

35、构建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育制度保障体系

36、“三性”岩土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37、以综合实践活动为平台开发校本课程

38、浅谈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策略

39、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40、浅谈中学思想政治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发

41、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42、浅谈高中语文戏剧教学课外实践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43、大学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探析

44、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建设模式探讨

45、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评价研究

46、审视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弊因

47、综合实践活动在小学教育中的实施

48、基于地理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49、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体系研究

上一篇:大一会计专业导论论文范文下一篇:自考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