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学改革范文

2023-09-23

德育教学改革范文第1篇

[摘要]近年来,高校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的状况越来直明显,从而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现象日渐凸显,艺术院校“重专业,轻思政”现象更为突出。课程思政的提出,是“构建全课程育人体系的全新思路”,是教育价值理性的回归。当前,我们应充分发挥艺术院校专业课程德育的合力作用,构建课程思政体系,挖掘专业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作用和浸润作用,形成协同育人的机制,共同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全方位构建“大思政”的新格局。

[关键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艺术类学生;浙江音乐学院;声歌系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源自上海高校陆续提出的 “构建全课程育人体系的全新思路”,是教育价值理性的回归。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文字先后顺序的调整,而是完全不同的内涵、不同的取向范围的概念。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由此引发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势必是系统的,必然的。

一、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1枯燥的思政说教与现实道德需求的脱轨

当今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态势和发展,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取向。尤其是艺术院校学生,思辨能力有待提高,对多元文化的认知水平有限,判断更倾向于从众趋流,缺乏独立思想。加之高校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对主流文化呈现出冷眼旁观,甚至是反其道而行之的态势。高校中现行的思政教育主要集中于思政课程,以教师枯燥说教,学生漠然听讲的形式为主,很难做到入耳入脑入心。枯燥的思政课程“将道德知识进行一番客体化的处理,将人的道德、德行所蕴含的诸种主体因素(动机、态度、情感等)都逐出这种知识之外,使它完全失去有血有肉、鲜灵生动的生命活动的特征[1]”。将道德知识进行理论化的处理,反而将人的道德所涵盖的动机、态度、情感等主体因素都逐出理论之外,这种枯燥的思政说教,将道德知识教条化,学习形式绑架化,受众难以将知识转化为道德的内驱力,更不用谈和现实道德需求的接轨,其实,思政教育不是一种知识,他更多的应该是形成一种品质,一种自觉的行为。

2经济驱动价值观的改变和普世性价值观之间的矛盾

市场经济驱动经济价值观的改变,很多大学生以物欲追求作为目标,以金钱作为度量衡,错把高消费生存等同于高质量生命,把享受当作追求,追求短平快的快感和满足。这种经济至上,物化了的幸福成为精神内核的追求,肤浅而短暂。在全球化的时代,几乎已经没有任何文化形态可以幸免于物欲症的感染[2]。《世界高等教育宣言》中要求,高校要以保卫与积极传递包括和平、争议、自由、平等和团结在内的各种普世性价值观为使命和职责,引领正在经历慎重的价值观危机的社会超越纯经济思维与走进更深的道德与精神维度。

3负面价值观的艺术与建立高雅有序的精神需求之间的抵触

负面价值观的艺术严重影响社会道德风尚和人的健康成长,负面的、甚至是扭曲的价值导向本身具有排斥理性、屏蔽思想的属性。而这种更加接近于动物式的原始的感官直接刺激所带来的快乐,反而激发了人自身的,是对人文精神的一种弱化,助长了社会低俗艺术的消费,把青年一

代引入歧途,甚至丧失理想信念。艺术类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个性鲜明,创造性强,但理想信念淡薄,自我意识占据主导,集体观念薄弱,专业技能突出,文化修养较差等特点。大学时期正处于他们对各类养分积极汲取的时期,但又缺乏必要的文化过滤的屏障,在全球网络化的时代,多种渠道接触到低俗艺术,内心世界容易被低俗腐化所左右,这与大学校园建立高雅有序的人文精神需求相抵触。

二、艺术院校大学生开展课程思政的可行性分析

艺术院校的大学生在思想意识、认知方面既有着普通大学生的普遍特征,又有着自身非常典型的特点。首先,从艺术院校学生的学习规律上看,他们更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而轻视文化课的学习。笔者所在单位为专业音乐学院,音乐学院的学生们从小就开始了专门的技术训练,学习过程中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其专业训練上,而在文化课的学习程度,仅限于高职院校,甚至更低的文化层次。 长年文化课学习的习惯养成不好,文化积淀薄弱,对于需要思辨性、理解力的传统思政教育从内心处于抵触状态。相反,多年的专业学习,让他们有着稳固的专业思想,对于专业学习的态度和投入度远远大于文化课的学习,这就为课程思政的实施奠定了前期的基础。其次,从艺术类学校教学规律来看,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艺术类专业教师具有较强的固定性,学生对专业教师具有较高的崇敬与信任感,而且专业技术的学习将伴随着学生整个大学期间甚至是延伸到大学教育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相对其他专业更多,这也为课程思政的开展和实施提供了较强的可行性。最后,艺术类院校较多的实践课程,教师在艺术实践中指导学生,通过实践内容影响学生。

三、浙音声歌系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及举措

1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

在教学中,教学内容所蕴含的德育资源一般分为两个层次,显性的和隐性的。显性的思政教育内容在教学内容中是直接体现出来的。而隐性的德育资源一般与学科知识点外在挂钩不明显,而蕴含在教学的组织形式、知识价值体系中。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强烈的德育意识和敏感度,充分备课,运用智慧,使用合理的教学手段,深度挖掘。当然,专业教师并不是要把课程中与思政教育有关的内容单独挖掘出来,进行系统的思政教育。这种做法很有可能把课程思政变成了专门的思政课程,而把教学内容中与思政有关的因素通过间接的、隐性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会、感悟、内化,再外化成要表达的符号或者行为比较有效和切合实际。比如浙音声歌系的民族声乐教学中,开展的 “中国红色经典歌剧片段教学月”活动,就是通过一个在教学时段的设计和安排,让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观看红色经典歌剧唱段,并选择剧目进行学习排演。在学习的过程中,除对学生的声台形表进行辅导,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感知作品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重温抗战时期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浸润式地进行了革命传统教育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比如在教唱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选段《永远的花样年华》时,首先引导学生了解歌剧的创作背景:剧中以冀中古城的抗日斗争为背景,描述了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带领群众在敌占区与日伪军展开的斗争。其中唱段《永远的花样年华》,是主人公金环被捕就义前坐下来,生平第一次化妆,缓缓吐露心声,唱段用饱满舒缓的咏叹,表现了主人公面对牺牲的平静内心,正是这种强烈的平静更显示了金环的高尚情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把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充满着道德智慧的故事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扮演其中的人物,体味人物的情感,化身人物的本身,切身感受到了中国革命者为了国家胜利、百姓平安、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情怀,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和教育。这样,一是使我们党的学生对于人物的刻画更加准确和生动,二是通过对人物内心的体验所得来的思政教育效果也更加显性和持久。

2善于把握时事热点,聚焦主流思潮挖掘教学中的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还要讲究与生活性的取向,在具体的教学组织、学习氛围营造,聚焦当下时事热点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让课堂成为正向价值取向的领航船。比如浙音声歌系的声乐教学中,开展的 “改革开放40周年歌曲教学月”,正是聚焦2018年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热点和契机。从1978年到2018年的40年间,我们国家不仅是历史变化最大的40年,也是意识形态领域最活跃,文化生活最丰富的40年,而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歌曲则正是从一个侧面见证了这个时代的伟大变迁,更是中国人民情感世界的抒发和表达。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从歌曲中切身感受改革开放政策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和人民大众对改革开放政策的赞颂。比如在歌曲《我们的中国梦》的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一起通过视频资料回顾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向全世界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2013年3月17

日,中国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向全国人大代表发表自己的就任宣言,在近25分钟的讲话中,九次提及“中国梦”,响起10余次掌声,有关“中国梦”的论述更一度被激动的掌声打断。通过和学生一起观看《厉害了我的国》等影片,引导学生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奋力实现中国梦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再从歌曲的歌词、旋律和歌曲创作的背景中,把千千万万普通人追梦圆梦的思想情感转化为一个个生动音符,歌唱出奋进中的华夏儿女的心声。这一系列的演唱相关作品的“前中后”的案头工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对党的热爱,起到了很好的思政教育效果。

3教学方法上注重增强课程思政的艺术性与生活性

课程思政中的德育要成为一个具有可欣赏、可享受的艺术性,具备独立的审美、立美过程,让内在美成为思政教育的原则。通过真、善、美的体验和表现,以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功效。由于声歌系的教学采用“一对一”的小课授课模式,教师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对专业的高度认同;教师通过课堂上的亲自示范、纠错纠偏等方式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技能,课下教师通过要求学生反复巩固正确的演唱方法、参考相关音视频、文献资料等方法进行自学,培养学生坚毅的品格,认真的学习态度;教学中,同一组的学生可能来自五湖四海,个性差异大,专业水平参差不齐,行为习惯迥异,作为同门学子,作为寝室、班级等团体中的成员,通过小组的团辅和教师的凝聚力,使学生养成心怀宽容和包容,设身处地地相互理解,求同存异,学会沟通,学会尊重他人,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在“一对一”小课教学中,学生对教师的崇拜和敬畏一般会高于普通授课模式的教师,所以教师的言传身教也是重要的德育元素,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乃至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也就要求教师从自身做起,成为学生专业的引路人,生活的导航者。比如,浙音声歌系开展的“主旋律歌曲教学周”“主旋律歌曲教学开放课堂”,就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精神为指引,积极响应“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伟大号召,传承与发展中国主旋律声乐作品,主动承担坚定文化自信的神圣使命。把课堂对学院开放,对社会开放,通过教师的指导、示范,在提高自己小课学生技能基础上,深挖作品立意、创作背景、时代特征,也让来访的声乐爱好者们能更好地了解主旋律作品其中所蕴含的对于新中国的美好赞颂和对中国共产党的无限敬意之情。全系通过“主旋律歌曲教学周”,遴选出一批优秀学生组成一台“放歌新时代,弘扬主旋律”声歌娇子音乐会,赴全省巡演。学生们在专业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对这些主旋律作品的演绎体现出了较高的水准,在对作品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投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从内心深处去感悟作品并很好地再现了作品,受众六万余人。

4构建辅导员、班主任专职思政队伍与专业课教师队伍合力育人的协作机制

浙音声歌系在师资建设上,着力构建辅导员专职队伍、班主任与专业课教师队伍合力育人的协作机制。专任教师坚持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科学研究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自身修养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舞台实践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积极承担思政教育的责任,努力提升教学过程中的思政教育能力。依托学院教师发展中心,以业务和德育能力双提升为目标,通过科研及教改、培训、集中“会诊”、对话反馈机制、结对帮扶、总结提升等形式或手段,着力培育和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和德育能力强的专业课教师队伍,与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形成育人合力。

5建立制度落实到位

在制度保障上,明确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建立教师课程思政教育规范。依托人事处出台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和评价体系,把师德评价作为优秀教师或教学名師等评聘和申报的基本要求,切实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依托教研室活动的示范课,教师培训方面形成系列有针对性的规章制度,深化课程思政在教学中的地位,进一步强化课程思政的功能,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结语

艺术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宏大命题,需要管理者、施教者和思政队伍等各方面的齐心合力,共研之,共践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真正完成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从理念到行动上的根本性转变,从而达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以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最终构建起“大思政”的育人新格局。

注释:

[1]鲁洁.边缘化 外在化 知识化——道德教育的现代综合症[J].教育研究,2005(12):14.

[2]高德胜.高校德育面临的困境与出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20.

(责任编辑:张洪全)

德育教学改革范文第2篇

为了正确地进行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其思想政治教育,我认为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准确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

1、抓住文章特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教者在施教前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在钻研教材中,准确地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思想教育内容明显,较容易把握渗透的内容,但有一些说明自然常识的课文较难把握。只要教师认真挖掘,就能把准编者意图,或者抓住重点词句, 也就能发挥文章的熏陶感染作用。

2、感悟作者流露思想感情的重点词句。挖掘教材思想教育因素,应从体会重点词句入手。如《桂林山水》一文,要引导学生去细细咀嚼品味文中的甲天下,从中体会文章的内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情感。

文章特点不同,挖掘教材思想教育因素的突破口也就不一样。如:《长征》可从文章的背景去挖掘,《将相和》可从人物的形象和性格方面去挖掘,《凡卡》可从故事情节方面去挖掘,《再见了,亲人》可

1 以从指导、议论抒情方面去挖掘。

二、遵循认识事物的规律,适时、适度、适量地渗透思想教育。

1、渗透德育的和谐性。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学科,要求在阅读教学中,实现语言信息和德育信息的和谐统一。那种忽视双基训练,离开字、词、句、篇的分析而抽象地提观点、抓中心、挖思想和德育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相反,抓了语言文字的教学、学习和训练,“文道结合”,德育生根了,就容易开花结果。《小英雄雨来》的教学我们如能抓住两处描写还乡河美丽景色的语段和三处反复提到“我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的语境,小英雄雨来的优秀品质和智勇行为就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学生们就容易从雨来身上学到最宝贵的东西,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2、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强化课文某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施加恰当的德育信息,是达到德育有效度的关键,即使是单元自测或综合练习的阅读部分也不放过对学生的德育。如我教《钻石》这篇短文时,大多数学生对短文思想道德的理解止于姑娘拾金不昧的品质上,但还有一些学生以为故事是编出来教育人的。针对这一信息,我从几个方面加强德育:第

一、指出这是一篇写实性的记叙文;第

二、抓住文章末段对小魏姑娘形神兼备的描写文字进行赞颂。点明:两颗钻石,一颗是天然钻石;一颗是姑娘的爱国之心。第

三、强调姑娘优秀品质得以形成的渊源,这就很好地收到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抓住关键词句、深化情感体验。

2 课文中的关键语句是作者情感传递的载体,是作者炽热情感喷发的“火山口”,关键词句选得准,学生一旦触及,就会迸发出感情的火花。如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可抓住“斩钉截铁、热血沸腾、紧跟”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壮士们在生死关头,为了革命,为了人民舍生取义的崇高境界。学生会很自然地因此而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感染和熏陶。

四、 渗透德育还需要注意课与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同类课文,其思想内容基本一致,大致有两种情况:

1、讲同一个人的。其思想教育目的往往是同一的,只是取材时间、角度、写法不同,例如写周总理的课文有《温暖》、《送雨衣》、《一夜的工作》、《十里长街送总理》等,这些课文都是歌颂、缅怀周总理的,学了易引发学生对革命领袖的崇敬热爱之情。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时,要求学生把以前课文中感受到的有关总理平易近人、关心人民、忘我工作、俭朴生活的种种高尚品质,倾注在望灵车送总理的思想情境中,使学生产生感情深切、发自内心的悲痛,从而使崇敬与怀念之情融合在一起。

2、写同一类事例。

其思想教育目的一致,在渗透思想教育时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前者为后者打基础,后者在前者基础上提高。如《狼和小羊》、《会摇尾巴的狼》都是写狼和羊的故事,同样是狼,前者是凶相毕露,诬蔑陷害;后者是狡诈伪善,花言巧语。如在渗透思想教育时,将两文的思想内容有意识地结合联系起来,则让学生对狼的本质认识更深刻,更有利

3 于提高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

德育教学改革范文第3篇

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良好的思想品德对他们尤为重要。以政治理论课堂教育、社会实践等方式的德育,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社会现象和思潮不断影响,加上学生层次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我们要改革创新德育工作,把德育更有效地渗透到教学工作。

一、在美术教学内容上挖掘德育因素

德育渗透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紧抓教材中存在的一些德育因素,把蕴含在美术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寓德于教。在美术教学中,我经常给学生讲历史上的一些名家故事,如《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世界着名画家,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达芬奇,不厌其烦地坚持画鸡蛋,勤学苦练基本功,最后创造出世界名画《蒙娜丽莎》。通过过去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要让学生认识到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不是那么简单容易的,美好的东西往往要经过艰辛的磨砺才会显现出更持久、更夺目的光芒,从而激发学生刻苦勤奋的思想。

在色彩课中,让学生欣赏民间美术作品,通过用画笔提取民间美术作品中的色彩与自然形象的色彩进行对比、研究、分析,总结出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规律和手法,然后以“中国风”为表现主题,将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方法用于实际生活中的物品设计上,从而感受再创造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与再创造能力,并通过“中国风”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包含在民间美术中的情感,而这种情感终将化作民族情结,植根于学生的心灵之中,成为他们生命中的精神支柱。二、注意言行举止增强德育渗透的直观性

作为美术教师,在课堂管理和学生的日常接触中,不仅在知识的传递中,而且在情感的沟通中,教师的衣着打扮、言行举止对学生来说同样具有很大的教育作用。所以我平时特别注意自己的仪表服饰,从不浓妆艳抹,不带夸张的配饰,所穿的服装端庄、大方,都是能够體现出美术教师所特有的职业特点与美感,容易让学生产生亲近之感。在教学的交流中,学生做得好时及时给予适当表扬,他们犯错时批评也特别注意用词,从不刺伤学生自尊心,把学生自己同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讲道理,以理服人,不体罚学生。在教学中一旦发现自己的过失,敢于承认,有错必改,以取得学生的谅解和信任。

三、通过课堂作业进行德育渗透.

美术课的作业也是向学生渗透德育的重要渠道。我在给学生布置作业、练习时,特别注意作品的思想性表现,发挥其教育功能。如定期开展主题性创作课,以校园多美好、我爱我家、我是小小设计师等为主题,让学生自主构思设计画面,这不仅能开发学生想象空间,而且能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生活情趣。在“校园多美好”这一主题创作中,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从不同视角表现校园的美,有的学生表现我们校园两侧的装饰墙画,有的表现开展艺术节时的热闹场面,有的表现学生观看他们自己的作品展时的场景等,这些作品表现得非常生动、自然,让我对他们刮目相看。

四、通过合作学习进行德育渗透

随着新的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已成为美术课堂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通过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分工负责、合作配合,锻炼了学生之间的沟通、谦让、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地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充分发挥小组活动的群体互助功能,做到人人参与、互助启发、合作探究、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如图案课中的理论知识较多,而中职学生又对理论知识不感兴趣,他们活泼好动,喜欢动手实践。如果不考虑学生的感受,还一味地逼着他们听课,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里,从此对美术课提不起兴趣。但如果不学理论,想要真正学会、掌握知识又很难,所以针对学生的问题并根据课程内容特点,我设计小组竞赛自学理论知识取代教师直接讲解。

总之,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在教学工作中自觉担当起德育工作的重任,使学生在情趣上受到陶冶、在道德上受到影响、在心灵上受到启迪,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产生学好美术的强烈动机,树立为人类文明做贡献的理想。

德育教学改革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显性德育;隐性德育

一、德育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有的学者认为:显性教育是指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和对象均是“暴露”的,其教育形式是正面的、直接的,常采用的方式为“灌输”教育,它希望在短期内马上起作用,以便使学生立即接受教育者观点的一种教育模式;而隐性教育则是指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目标不是直接显露的,是隐藏的,其教育形式是侧面的、间接的,常采用“迂回”、“渗透”的教育方式,它追求长期的教育效果,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愿接受教育者观点的教育模式。[1]还有的学者认为:显性教育是道德教育主体组织实施的,直接对教育对象进行公开的道德教育的正规工作方式的总和,它并非单个方法的名称,而是一种类型的方法称谓;隐性道德教育相对于显性道德教育而言,是指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的无形教育方式。[2] 本文的显性德育,指教育者采用正面的、直接的方式对教育对象进行道德教育的形式,而隐性德育是指教育者采用隐蔽的方式对教育对象进行道德教育或在无意识之中使教育对象接受了道德教育。这里面的教育者特指中学体育教师,教育对象指中学生。

二、体育教学中的显性德育

目前我国体育教学中的显性德育主要分为如下几类:

一是结合体育课堂常规进行的德育。课堂常规是体育教学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体育活动多以班为单位,一般要求课前整队并向老师报告人数,练习时要按一定顺序进行,爱护场地器材等,这些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都蕴含着明确的道德教育因素。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建立和贯彻体育课堂常规,对严格遵守课堂常规的学生进行公开表扬,对违反课堂常规的学生进行严肃批评,可以树立学生的道德意识,帮助他们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的关系,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良好品德。

二是结合体育教学内容进行的德育。体育活动的内容极其丰富,各种运动项目的特点和要求含有许多思想品德教育因素,从事不同运动项目的锻炼,能实现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个性的培养,如可通过队列和体操队形,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以及严肃整齐、朝气蓬勃的集体主义精神;通过中长跑培养学生坚韧不拨、吃苦耐劳的意志和勇往直前的精神;通过跳跃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果断等优良品质;通过球类运动培养学生团结一致、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等。

三是利用组织教法进行的德育。体育活动常采用竞赛、评比和奖励优胜等方法来激励青少年力争上游、奋勇拼搏的竞争精神,使学生认识到个人的运动水平努力程度,激发他们锻炼身体的愿望以及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义务感和集体荣誉感。如采用体育比赛、激励竞争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正确看待比赛的胜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使学生既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又能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同时要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因为任何竞争都是有条件的,都必须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否则将受到惩罚,从而增强学生的法纪观念。

四是结合偶发事件进行的德育。室外体育课学生活动空间大,对外界的干扰容易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如上课时学生之间发生冲突,空中出现飞鸟影响学生的注意力等。突发事件具有短暂性,突发性,外观性和差异性等特点,要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一切行动和表现,及时抓住课中的突发事件,因势利导,态度鲜明而又迅速地进行处理。在教育时应注意方式方法,采取多表扬少批评,正面说服教育的方法,使教育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3]

三、体育教学中的隐性德育

体育教学中的隐性德育可以分为物质形态、制度形态以及精神形态的隐性德育。

物质形态的隐性德育,指体育教学的场地、器材的布置、场地周围的环境等。场地、器材、雕像、标语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教育者的价值取向。学生在文明礼貌的环境中往往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而在肮脏杂乱的环境中就很难期望学生会养成文雅的言行。合理地布置场地器材,不仅可以方便教学,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品德,并促使其形成自觉锻炼的健身意识。若场地、器材的安排杂乱、不整洁、损坏严重,学生就会思想懈怠、纪律松懈。

制度形态的隐性德育,指体育教学过程中课堂常规是否健全,规则的制定和执行是否民主、合理、公正等。体育教学中的组织方式、课堂常规、课堂纪律、游戏和竞赛规则都集中体现着体育教育者的教育教学目标和方向。学生是道德的主体,课堂常规不够健全,没有学生充分参与讨论的一些游戏规则或在执行规则时没有体现民主、合理、公正,都将削弱学生道德行为的自觉性和坚持性。

精神形态的隐性德育包括学校、班级的体育传统和体育锻炼风气、体育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教师的言行等。体育教学中的精神环境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实践活动发展而成的,集中体现了学校和班级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以及教师和学生所共持的目标追求、价值取向、道德情感和行为模式,反映在教学中的各个环境因素中及教师和学生身上,赋予体育教学以特有的个性魅力,从而使每位学生都深受影响。[4]

四、体育教学中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的统一

体育教学中的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没有严格的区分,各有优缺点,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显性德育目标明确、具有权威性和效果显著等的优势,但是容易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引起学生的反感。隐性德育具有间接性、暗示性和渗透性,学生容易接受等的优点,但是却无法保证系统的道德教育的进行。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就像是同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要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才能更好的达到德育的目的。

1.创设良好的体育育人环境,发挥环境的熏陶作用。良好的体育环境,可以激发人们对体育运动的欲望。打扫得干干净净的运动场、描划得均匀笔直的跑道线、摆放得整齐有序的体育器材等,给人美的熏陶和享受,能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学校不仅要重视物质环境的建设(如体育馆),也要培养体育文化的软环境,还要提供必要的体育文化活动保障。学校应完善各项体育活动制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增加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建立各种场馆,配备各种器材,改善体育教学条件;加强体育文化建设,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扶持与建立各种俱乐部,组织丰富多彩的娱乐竞赛,利用学校的报刊、广播,网络、宣传栏等,大力宣传体育精神,营造良好的体育环境氛围,发挥体育环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自觉养成一种锻炼习惯,并向终身体育过渡。[5]

2.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塑造良好的师德形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学生。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精深的文化专业知识、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过硬的专业技能,更需要具备强烈的敬业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将热情洋溢、乐观无畏的进取精神,正直诚实、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传授给学生。教师上课时要早到操场,整理好自己的服装,从外表给学生一种整齐感;课中要积极与学生交流、参与学生的活动。在夏季和冬季往往有学生怕热或怕冷,流露出烦躁畏难情绪,这时就需要教师勇于克服困难,以饱满的精神面对全体学生,使学生感觉到教师给自己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不应再出现什么畏难怕苦的情绪,应以满腔的熟情投身到学习当中去。这样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无形中教育学生要认真上好每节课,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6]

3.结合体育理论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体育理论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通过介绍我国体育的发展史,使学生了解我国体育运动发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通过“体育价值与功能”的讲授,能使学生了解体育所具有的活动性、技艺性、竞争性等特点;通过讲述优秀运动员的生动事迹,教育学生不畏艰辛,积极进取;通过观看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现场视频,感染学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通过对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的解说,结合赛场上的相关实例,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应顽强拼搏,不断地克服障碍,争取最后的胜利。

4.通过体育实践课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体育实践课具有更多的德育机会,更容易感染学生和被学生所理解,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特点,适时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比如,通过田径项目的跑、跳、投的教学,学生能接受体力、意志和心理的巨大考验,向自身的生理极限挑战。通过这种体验,能培养学生的非凡勇气,吃苦耐劳的精神,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通过篮球、排球、足球等集体项目的教学,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心理自制能力以及互相协作、互相配合的团队精神。通过体操、健美、舞蹈等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内在的气质以及创造美的能力。通过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7]

5.开展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加强道德教育。健康、文明、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业余文化生活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发展,使校园充满活力和生机。课外体育活动不仅包括学生的早操、课间操、学校集体组织的运动会、体育节,还包括周末或假期学生自发组织的体育活动等。长期坚持出早操,不仅可以使学生增强体质、振奋精神,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坚强的意志;规定时间、地点的课间操,对出入场秩序和广播体操动作的明确要求以及班与班之间的对抗竞争,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耀感;学校或学生自行组织的体育活动,多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可吸引广大学生的参与,同样可以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增强学生团结协作以及顽强拼搏的精神,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总之,将德育贯穿于体育教学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材和时机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重视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意识和行为结合起来,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身体练习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保证学校体育工作质量和任务的完成,为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伟强,彭忠信.关于高校德育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思考[J].邵阳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5(5).

[2]郭雪花.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德育新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6.

[3]杨邵豫.体育教学在学生德育培养中的价值以及渗透途径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

[4]郭东明.论体育教学中的隐性德育课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1).

[5]张银江,王爱兰.德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市场,2007,(1).

[6]刘相林.体育显性与德育隐性教育对网瘾的缓解与遏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14,(11).

[7]由健.高校体育教学实施德育渗透的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19).

德育教学改革范文第5篇

——教后感

河南省 开封市 开封高中

王炎培

开班会之前,我联想到了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主人公的境遇越是不平凡,感情纠葛越是荡气回肠,故事越是曲折,那么作品就越好看。由此,我想这节班会课上的矛盾越是激烈,越是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于是我思考再三,决定从大部分中学生都存在的一个问题——“青春期叛逆”入手,并最终定下了班会主题:叛逆—沟通—和谐。

可是一部影视剧的成功与否,除了需要热情、良好的愿望,更需要一个好的导演、一批好演员。在这次班会观摩课开播之前,我作为导演,面临着什么样的困难呢?——首先,学校是第一次组织这样的班会观摩课,有全校的分校班主任前去观摩,不用说我这个导演将要面临的是即将诞生的处女作;其次,我手下的演员,也就是我所带班级的学生,是全校最没有活动积极性、对班级事务最为淡漠的一个学生群体——分校平行班的学生;第三,任何一节班会不可能像影视剧一样,拍的不好可以重拍,而是只能有一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要不然就没有了现场的氛围。所以我对于这次班会观摩课的成功并没有十足的把握。 事先,我对全班的同学进行了长期的思想动员工作,给同学们讲这次班会对于本班的重要意义,并对班会的众多环节进行了尽可能详尽的设计、安排,多次和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交换意见,最终向领导请示班会方案的可行性,因为有一部分家长到场,这就牵扯到社会影响的问题,可谓做到了万无一失。但毕竟所选主题是现代中学生非常敏感的话题,到场的人员又是本班的任课老师,部分家庭矛盾较为突出的学生家长,如果学生没有在我的掌控之中,出言不逊,对任课老师和学生家长肆意攻击,怎么办,又或者面对这么庞大的阵容,学生怯场不发表观点二冷场,怎么办?这也是我最担心的。

怀着矛盾的心情,终于迎来了班会观摩课的开始。按照当初的设计,部分同学在课堂上表演家庭里学生和家长闹矛盾的小品,由此拉开班会的帷幕,没有想到他们精心的排练和临场发挥博得了热烈的掌声,开了一个好头,一下子把现场的气氛搞活了。紧接着是学生、学生家长、任课老师,就连观摩的班主任都坐不住了,争相发言,个个发自肺腑,态度诚恳,达到了很好的民主交流的效果。不管从形式还是内容都获得了与会师生的高度评价。

可就在这节班会即将结束的时候,班长站出来说:“这件事情,没有经过班主任的允许,但是我想同学们的心意一定要借今天这个机会表达出来,下面我代表全体同学向班主任赠送鲜花。全体同学起立,向班主任鞠躬!”班会之前,我就觉得班会上可能发生一些什么,但是我万万没有想到,学生会送给我如此厚重的礼物。这是从教以来享受到的最高荣誉。我无话可说,只有以泪洗面。

班会以后,班上气象一新,没有人迟到了、旷课了,课堂上也都认真听讲,更令我感到欣慰的是,每天我站在教室门口迎接同学们到校,同学们都面带微笑的说:“老师好!”当然我也热情的予以还礼:“同学们好!”整个教室呈现出一派和谐,师生亲如一家人。 班会是结束了,可这节班会却留给了我无尽的思考。

一、师生沟通是班级管理的最重要基础

说实在话,开班会之前,我对分校平行班的学生没有给予充分的信任,以至于我对这节课信心不足。可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显然是多余的。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你用心和他人沟通,对方会热情的打开自己的心灵窗户,你有情,我有意,人心换人心吗!

其实这些学生不缺钱,缺的是心灵的沟通,缺的是他人对自己的理解。只要你理解了他们,学习就是再苦再累,他们也会想办法去克服,而不是无端的叛逆。

通过这节班会,我真正的体会到和学生沟通的重要性,它是班级一切事务最重要的的基础环节。

让我们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沟通无限!

二、班级管理必须用先进的思想理念作为指导

长期以来,我们大声疾呼更新理念,那就是师生之间要民主、平等对话,可我们有一部分老师却拿着“师道尊严”这个传统文化准则,对学生横加批评指责,说什么现代的高中生目无尊长,见了老师也不问好,甚至还背后说老师的坏话。这难道只是学生没有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因吗?难到学生对你打招呼,就算是尊重吗?我们有没有反思一下我们浮躁的教育教学行为,是不是真正替学生着想了,是不是真的值得学生尊重呢?我想,学生心中自有一杆称。

事实上,部分老师确实是在进行“家长式管理”,一味的要求学生必须怎样做,如果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就是大逆不道。不过,我们祖先也留下了其他教育原则,比如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亲其师而信其道等等,我们为社么不去遵循呢?

师道尊严不仅仅是说出来的,更是老师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行动换来的。

而我所主持的这节班会,恰恰体现出了民主、平等的育人原则。在场的学生家长、任课老师、学生还有观摩老师都可以畅所欲言,没有对和错,只有真和假。正如一位到会领导所说:“这节班会观摩课从设计到组织堪称完美,形式大胆、新颖,但我们更应该从中看出它所折射出的教育理念,那就是民主、平等,我们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触及学生的灵魂,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是的,这些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认识到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我们的教育理念也必须更新,做到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新时代教育对我们的要求。

德育教学改革范文第6篇

中职教育面对的学生是:“在选拔中被淘汰的学生”, 大部分学生不是因为对某职业的热爱而来到职校的, 而是因为成绩差, 上不了高中所做的无奈选择。他们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又厌恶理论学习;渴求一技之长又不知如何下手;学习留给他们的只是失败的记忆, 还有认为德育是一门公共课, 对将来的就业没什么帮助, 不如专业技能课实用, 对德育的学习热情不高。所以中职德育课教学是个永远的痛, 德育对他们来讲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以致“讲者昭昭, 听者渺渺”。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德育课“死去活来”, 焕发新颜, 就成为摆在每位中职政治教师面前急需解决的难题。下面就自己的思考浅谈几点看法。

德育课的概念、原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特点, 决定了理论教学不能脱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德育课的灵魂和生命线, 也体现着德育课的活力与价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要求结合时事教育, 密切联系国际社会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 以及中学生的思想实际, 把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等材料引入课堂教学, 运用政治观点加以评析, 而占有大量、丰富的材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要求。

在德育课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材料, 能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把枯燥的东西趣味化, 把深奥的东西浅显化;让事实说话, 会活跃课堂气氛, 并从生动的实例中悟出难懂的概念、原理, 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那么, 材料的来源及如何选材呢?

生活是最好的教材, 教育只有回归生活, 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技能, 才能教会学生学会生活, 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材料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材所举的材料。新教材简明扼要, 形式多样。设有“案例故事 (心海导航) ”、“读读想想”、“链接”、“互动在线”、“看图思考”等栏目, 教师可利用这些栏目启发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议论。除了教材已有的材料, 教师还得再选择、收集一些材料, 这是材料的第二个来源, 是教师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也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材料的选择必须广泛、典型, 同时还要贴近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即材料的选择应讲究:一是针对性。即所选的材料既要和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相一致, 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 做到有的放矢, 寓理论于材料, 切忌不加选择, 信手拈来, 牵强附会。二是时代性。即所选材料要与形势的发展相适应, 有时代感, 从而使课堂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教师要用心观察, 留心注意国内外重大时事新闻、搜索整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鲜活素材, 将新的方针、政策, 新事件等引入课堂, 以开阔学生视野, 激发学生了解社会、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三是正面性, 所选材料应以正面的说明教育为主, 唱响主旋律, 多弘扬正气, 用积极的材料去激励学生, 以对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四是趣味性。所选的材料生动有趣, 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轻松地理解把握知识。五是乡土性。所选材料要有亲近感, 真实可信。除了应用国内外重大的典型材料外, 应注意挖掘、多运用乡土材料, 运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乡土资源, 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 对身边的社会环境、政治和经济状况、发展远景有个较系统的了解。

只要符合教学内容的资料。无论来源于电视新闻、报刊杂志、网上检索等都可尽收囊中, 并对搜集来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资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 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分类“职业生涯、法律、经济、政治、哲学、心理健康”, 并以新闻、经济数据、图片、视频、动画、歌曲等形式有机整合起来, 通过实物演示、画面再现、音乐渲染、语言描述、表演体验等方式, 把这些直观性很强的材料有目的地引入教学, 可以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而达到画龙点睛、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目的。

那么, 如何运用材料呢?可以把材料运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在课堂导入中运用。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有趣的导入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 融入到学习中来。导入要注意“短小精炼”、“趣味性强”。如教学“我国的国家职能”时, 一上课, 通过课件出示所收集的常用号码:110、112、119、120、121、122、12315、12358、12369、114等等, 问学生这些号码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打的, 面对这些号码, 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 纷纷说出他们所知道的号码……在学生意犹未尽中总结出:这些号码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都是政府履行职能的表现, 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也可以通过学生自己收集材料导入, 如教学“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时, 提前叫学生收集各种商品的包装, 上课时, 要求学生找所有包装的共同点, 学生列举有名称、商标、电话号码、生产厂家等, 然后从“生产厂家”导入新课:企业的含义, 水到渠成引入新课。

在新课主体内容的教学中运用材料。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是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材料运用得恰当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重点, 理解难点。常思索, 为什么学生喜欢上体育课, 因为体育课能让大家“动”起来, 参与到其中, 感受到自己也是教学中的一分子。教师的责任就是为学生创造使其能成为学习活动主体的互动型学习环境, 和学生一起亲身经历、亲身体验, 引领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 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如在劳动合同的教学中, 引入今日说法的“蹊跷的劳动合同”, 通过对它的分析,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订立劳动合同的程序、原则, 学会辨别合同是否有效, 同时强调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又如, 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教学中, 从网上下载“中外消费观、传统消费观、现代消费观, 中学生零用钱的消费情况等内容, 制作成网页作为学习导引, 课堂上通过演示、讨论, 特别是对中学生的消费现象 (手机消费、生日消费、名牌消费等) 的讨论, 学生们各抒己见, 借助学生逐步推进的思维, 我顺利地展开了理论阐述, 实现了帮助学生理解既定知识点的目标, 引导学生如何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是主人, 优化教学效果。

在课堂即将结束时运用材料。布局合理, 结构完美的课堂教学, 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序曲”扣人心弦的“主旋律”, 还要有余音缭绕、韵味无穷的“尾声”。引导学生把课本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并由此来约束自己的言行等行为规范, 到达“言尽而意无穷之妙”。如在教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即将结束时, 播放了电影《大腕》中的精彩对白:“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 都买最贵的, 不买最好的……”的荒唐消费观, 在学生笑着、异口同声说了“傻”中;又播放了周杰伦的《蜗牛》:“任风吹干流过的泪和汗,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我有属于我的天……”在激昂的气氛中勉励学生艰苦奋斗、自强自立, 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消费观的对比中, 圆满结束这节课。如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 我以播放高枫的《大中国》结束教学, 熟悉的歌曲, 生动的画面, 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如在结束“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教学的时, 我引用了“价值规律没头没脑, 没心没肺, 没权没势, 只能依靠价格的上下波动调节经济, 发挥棒子、鞭子、筛子作用, 存在着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不足, 所以需要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同学们听完哈哈大笑, 顺利完成这节课的教学。

在课堂练习中运用材料。在课堂练习中检测知识的掌握情况, 一般可引用一些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等“材料分析题”。如在“我国的国家职能”练习中, 课件出示:温家宝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 学生根据具体内容回答各体现了国家的哪些职能?

当然, 在教学实践中, 这些做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感受到德育学习的魅力, 但是,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要让我们的学生真正的、长期的认可德育学习, 让“无怨无悔也是德育的一种美”常驻心中, 还需要不断探索, 寻求一种长效“催化剂”, 让他们在德育课里“流连忘返”, 让我们的德育课散发理性的光芒!探索德育的教学过程, 任重道远, 虽痛, 但我们快乐着。

摘要:中职德育课是中职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课, 对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但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热情不高, 甚至出现厌学情绪。笔者认为上好德育课离不开材料的运用, 本文就如何运用材料以提高学生学习德育的积极性, 优化德育教学, 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上一篇:大雁塔导游词范文下一篇:恩来精神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