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汽车技术论文范文

2024-05-04

高职院校汽车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我们高职院校近几年单招比例逐年扩大, 进入高职院校的高考生比例降低, 招生难度加大, 生源水平参差不齐, 大多高职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习动力不足, 理论基础薄弱, 自控力差, 课堂教学效果不好。另外, 现在的学生是在电子产品的陪伴下长大的一代, 因此我们看到的是课堂上玩手机现象普遍, 这让教师们很是气愤但又无奈, 怨声载道, 丧失教学热情。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适合当今高职学生的特点, 吸引他们的目光, 培养出适应当今时代或工作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让企业及社会满意, 提高就业率让家长们放心, 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如何改革

我们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技术、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满足学生就业的需求以及企业及社会的需要就是我们教学内容的参考点。培养学生适应职场需求的知识、技能及素质是我们教学课堂需要实现的目标。

(一) 转变师生角色及教学理念

以往传统的老师教, 学生学的“填鸭式”讲授模式已不能完全符合现在的学情状况, 当今“00后”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更感兴趣, 接受起来也更快, 传统守旧的东西是不能满足他们需求的, 他们思维更活跃、更注重自我意识, 不愿意被动接受知识, 尤其是在他们看来将来就业可能用不上的那部分知识, 根本没兴趣去听。因此, 我们师生角色要转变, 要“以学习者为中心”, 让学生转变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角色要从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学习的引导者。但这样就对教师和学生的自身素质都提高了要求, 学生要有很强的自主学习和自控能力, 教师知识内化、掌握课堂的能力及整体素养都需要进一步提升。

(二) 教学内容要改变

我们授课内容要以就业为导向, 而且要保证学生学以致用, 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本学期以汽车英语为试点进行教学改革, 将教学内容做了适度调整。我们以往都是遵循教材按章节讲解, 系统性是有的, 但是重点不够突出, 内容过多, 学生其实并未掌握多少。而本学期我们将汽车产业的流程按系统有逻辑性地重新编排, 每个流程中提取了几个作为汽车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且有能力掌握的基本知识及技能点逐一突破, 重点讲解、反复练习, 这样在有限的课时内就能着重突出重点, 其它课本中的内容就做了适当删减, 例如要求学生掌握汽车车型的特点, 通过识记再到根据客户的自身情况给客户推荐适合的车型, 再到后面讲到的面对面销售, 将这一知识点反复加深到灵活运用, 学生们对车型就有了清晰且深刻的认识;还有汽车内饰外饰也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 从最开始的对照图形进行各部位的单词记忆到课堂上要求学生们指认汽车模型, 再用英语描述某一个零部件的功用, 让学生说出其英语单词, 这样就掌握的相对熟练了, 这在将来岗位中汽车销售以及维修保养时都会用到, 学生们会发现这个知识点贯穿始终而自己学会了, 相当有成就感。

(三) 教学方法手段要改变

前文提到学情已改变, 我们要抓住学生们喜欢看手机的特点, 利用好这一点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我们的混合式课堂教学采用了线上线下教学相融合的方法, 将我们重点讲解的知识技能点做成了微课视频。课前将视频发给学生, 让学生了解我们要讲的知识点, 提前预习, 并在视频中提出思考问题刺激学生们思考, 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课堂中回顾视频内容, 讨论思考题, 从中发现学生还未掌握好的内容及环节, 再深入进行讲解, 这种有目的、有预知的学习效率会更高, 学生们也更有积极性, 而且在课堂中, 我们采用小组与个人相结合的方式, 有的内容需要小组讨论完成, 有的重要识记内容需要每位同学都要掌握, 这样学生的参与度高, 形式多样, 课堂注意力就集中。例如:讲完汽车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后, 我们就要求以小组形式完成一个PPT“汽车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尽管学生们是第一次做PPT, 但由于小组合作, 各负其责, 课堂上由每组派出一名同学展示他们的成果并讲解, 我会找其他组的同学进行点评打分, 最后我再进行总结点评。通过这次作业我可以看出有的组确实很用心, 大家都讲完后, 学生们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会更加认真地对待自己的任务。还比如诸如采访目标客户、面对面销售及电话约客户来参观所包括的订酒店、接机等一系列的对话, 这都是在将来岗位上很实用的技能, 我们就采用了情景模拟的方式, 让学生角色扮演, 模拟体验未来工作岗位中可能会遇到的场景, 这种体验式教学会给学生们产生很深刻的印象, 他们会觉得新鲜刺激, 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 既学到了知识又不枯燥, 毕业后都会记忆犹新。

(四) 考核评价体系要改变

我们建立了新型的评价体系, 打破了原有的谁是老师就由谁来评价学生学习状况的传统方法。我们前面提到的小组PPT任务, 当每组展示讲解完后, 各组之间互相评分, 组员之间也要对本组每个成员根据他在任务中的参与情况为其评分, 同时我也会对每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点评, 并为每组打分, 这样学生们就会对自己的表现有个客观而清醒的认识。小组内的自我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源动力, 能让学生对自己的表现逐步做出正确的判断, 逐步由概括性评价向具体、客观的评价发展。这也是对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内化过程, 因为知识没有掌握的前提下是无法对别人所做讲解进行评价的, 有了这个内化过程知识会掌握的更牢固, 这种方法和理念也会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不会太茫然, 会有一个明确的学习方向或目标。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意识, 促进自主发展。各小组之间的互评可以避免当局者迷, 很好地与同学进行沟通交流, 看到自己的不足, 从而互相进步。还比如我们要求学生对汽车内饰外饰的单词要熟练掌握, 我们是这样考核的:每一个组的所有成员上台写单词, 其他组成员提问, 每个成员都写出自己会的, 最后组间评价时以全组正确单词的总数除以人数来计算平均分, 组内评价及教师评价就以个人单词正确数量计分, 这更能有效激励学生的进取心, 增强他们的集体观念, 也能看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 得到进步。

(五) 企业教学与课堂教学应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还发现有些学生对汽车一无所知, 只有个别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作为英语教师对汽车专业理论知识也是知之甚少, 在课堂上就会遇到一些无法解释的问题。鉴于这种情况, 我认为应该一学期至少有一次带领师生进入企业参观学习的体验, 这种直观地体验式教学会弥补很多不足, 更能刺激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记忆也更加深刻, 教师参观完后也更有针对性的学习理论, 讲课过程中也会更加游刃有余, 在体验后的教学中大家的参与度应该也会更高, 同时也能让学生们感受到企业人员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是如何完美融合的, 改变有些学生认为一切都是为了工资这种错误的价值观, 这比说教式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我们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任重而道远, 因此我们高职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探究、实践, 跟从时代的脚步, 顺应时代需求, 不断地深化我们的教学改革, 使得学生、教师、院校以及社会全方面受益。

摘要:通过对目前高职院校生源特点及现状分析, 以及企业对人员需求情况分析, 我们发现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刻不容缓。在此文章中, 我们从师生角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及考核评价体制, 还有与企业如何更好地沟通与合作这几个方面以汽车专业为例分别阐述了我们是如何进行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

关键词:高职院校,英语课堂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刘芳.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2000.

[2] 林传忠.叩问课堂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参与度[J].小学教学设计, 2013 (29) .

[3] 王粉萍.“以企业需求为中心”的高职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18) :172-173.

高职院校汽车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未来是以智能为核心通过数字化实现万物互联的时代,应用型高职院校的教育应深入研究市场审计需求,结合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时代背景,通过深度融合审计技术与教育,开发与建设审计实践仿真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深度学习需要的资源与环境,培养学生战略思维、数据分析逻辑思维能力,探索智能审计办学模式等方式,有效地提升高职院校审计专业竞争力。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审计专业 竞争力

会计行业本身有门槛,但会计信息的生成包含大量重复标准化的业务,因此一定会被AI替代。审计数据涉及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主要数据,同时审计数据具有跨行业、跨领域、跨层级等特性,因而利用大数据技术来对审计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分析挖掘等已迫在眉睫。

一、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审计专业面临现状和挑战

社会各行业都在大数据驱动下开始改革创新,在大数据环境中,传统的审计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信息时代的审计要求。

(一)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的发展速度较快

首先,人工智能的研发和应用正在逐步推进。其次,就目前的应用和实践而言,我们正处于数字时代的环境,未来可能还需要较长时间,让财会智能化管理真正进入决策阶段。最后,未来会逐步接近或部分实现财会管理的决策目标。在人工智能和智能财会方面,财会人员面临着许多非标准化的不确定性问题,这些不确定性问题怎样能够通过智能化的手段与方式来处理和解决,需要我们进行更多的探索。

(二)大型企业工作IT环境发生了变化

由会计电算化的时代走向了会计及财务管理的全面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具体分为两个方向:

1.很多基础性的工作会被系统和人工智能取代。

2.有大量的更专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要借助新的技术手段来予以支撑。

(三)大型企业对智能会计人才产生三个需求

1.应用型人才。需要懂数字化的基础技术,精通软件系统的逻辑及功能,同时又具备良好的会计及财务管理知识和实务知识的人才。

2.财务类的专业人才。这类人才是中高端的会计和财务管理人才,需要懂企业的战略管理,懂企业经营管理理论和实践,具备体系化的管理会计知识。

3.财务和管理会计领域里的技术专才。现在企业的会计和财务管理工作对技术工具的使用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借助相应的技术产品、数学模型、大数据算法等完成工作,所以现在企业需要既得懂会计和财务管理的知识体系,又懂数学模型或者AI技术的专才。

(四)人才培养转型中理念是前提,师资是基础,课程是核心载体

1.高校应该转变教学总体思想。将会计、计算机、管理与审计进行实务融合,在教学、实践等方面做出一定的创新。

2.加强会计逻辑能力培养,打造复合型的师资队伍。培养人才要有专业逻辑、通用技术逻辑、门槛知识和专业知识。

(五)企业管理由“野蛮生长”向“内外兼修”转型

1.审计技术、方法和工具必须不断进行更新换代,这样才能满足现今大数据审计的需求,提高审计效能,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2.商业逻辑重构,如共享共赢、人工智能领域的“赢者通吃”等。

3.未来管理的变化有使用信息化平台、数字化管理与智能化决策的重要特点。

4.战略决策与精细化管理并重。对中国的企业来说,逐渐由外部资源的争夺转向内部精细化管理的比拼。

二、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提升审计专业竞争力教学改革思路

“大智移云”时代,数据成为配置资源和创造财富的核心要素。针对目前的审计人才需求与教育变革要求,需要不断变革与创新审计教育思路。“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强化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对接”等,是审计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结构性对应调整的依据。

(一)大数据时代给审计行业带来挑战

1.大数据分析对审计抽样、分析程序和审计报告产生影响,也会影响审计过程和审计需求,这些问题给高职院校审计教学带来了诸多挑战。

2.高职院校应当分析研究大数据对审计行业的影响,顺应大数据时代要求,注重产学研结合,加强审计实践教学,尤其是专业和技术相结合的场景化教学。

3.审计专业应当结合“互联网+人工智能”的时代特征进行研究,从师生思维理念、教学模式以及考核方式三方面对“互联网+”背景下的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索,为审计学课程的教学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二)IT审计、风险导向审计、环境审计、绩效审计等领域和技术不断拓展

首先,内部控制测评、审计抽样、重要性水平确定、IT审计技术等现代审计技术将更多地得到运用。其次,这些发展趋势要求审计类人才未来转型为复合型专业人才。最后,审计人员要会分析宏观经济政策,懂得会计数据的判定和分析。

(3)明确互联网+大数据审计人才培养目标

1.课程设置应当依据互联网+大数据审计人才培养目标确定。

2.强化审计专业学生的审计软件操作技能,同时要求学生了解掌握计算机数据处理 、数据采集和数据整理分析等技能。

3.注重学生Acces、SQL和Oracle数据库查询能力培养。

(四)对当前审计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制约因素进行探讨

首先,将会计师事务所纳入审计实践基地,聘请事务所的审计师进行真实环境授课,利用审计软件,从会计电算化系统采集数据,导入会计专业学生做的套账数据。其次,由审计专业学生进行內部审计,模拟外部审计环境,利用未修改的会计专业真实账进行审计,执行审计程序,获取审计证据,编写审计工作底稿。最后,通过深度融合的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行为判断准确性。

(5)改革审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发展

1.形成“嵌入式审计实践教学模式”,加大管理信息化、计算机融合力度,从教育理念、师资队伍、课程资源、激励机制等方面,完善现有教学培养模式。

2.“嵌入式审计教学实践模式”可以实现学校与社会资源最优化配置的共享模式,弥补审计教学重理论和业务处理重经验的缺陷。

3.前后密切衔接的多赢的低成本教学模式符合审计专业人才的成长规律,可以实现学校、社会和个人各取优质资源。

(6)高职院校应当增加数学统计类课程及难度,大量植入计算机和机器学习课程

1.建设适合本校学生的互联网+大数据审计专业实训教学数据库,加大对建设实训教学数据库和编写互联网+大数据审计实训教材的奖励力度。

2.课程可以包括数学/统计课程(含机器学习原理,计算机与大数据基础、程序设计与python应用、自然语言处理与数据可视化等)。

3.增加顶石课程,进行融合贯通。比如会计信息系统(AIS)、大数据与智能财务决策(方向课,内容模块包括数字货币与区块链、财务共享、智能财务决策)、实习实践与模拟仿真(内容模块包含RPA模拟教学)、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大数据智能系统设计、模型与算法开发)。

三、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审计专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紧跟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步伐。基于“互联网+人工智能”背景,审计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审计教育领域的一次“教育革命”。本文从以下方面为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发展提出建议。

(一)基于多元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理念,将计算机、管理、会计与审计进行深度融合

1.采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 微视频,VB虚拟视频等多形式的趣味教学,使学生更好了解审计执业的全过程。

2.帮助学生强化审计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其全面了解主要审计的性质、时间与范围,掌握主要审计程序。

3.要求学生学习最前沿的审计技术方法,通过了解和学习人工智能审计技术,培养审计人员与时俱进的知识结构和能力。

(二)基于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背景,开发与建设审计实践仿真教学

1.建立审计实践仿真实训室,把握审计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

2.聘请企业相关从业人员或者审计实践专家作为兼职老师,共同商讨人工智能时代审计技术方法的转型问题。

3.以实践为主线,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与技能,创造审计实习条件,实现学校与会计师事务所、公司的良好对接。

(三)为学生提供深度学习需要的资源与环境

1.把MOOC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设计更精致、小众的在线课程。

2.在学习平台上开设审计学课程,允许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3.通过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学习任务设计、教学软件使用等教学手段实现课堂翻转,设计混合式教学方案。

(四)培养学生战略思维、会计逻辑、数据分析逻辑和计算机编程逻辑思维能力

1.增加核心课程的开设,少开其它可以自学的课程。

2.计算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并非以培养技术专家为目的,而是加深审计人员对于技术逻辑的了解,从而能够提出需求、加强互动、学以致用。

3.数据分析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则是加强审计人员对数据的分析运用,即使未来数据分析软件趋向傻瓜式,但不懂分析逻辑也很难有效利用。

(五)探索智能审计办学模式

目前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嵌入式”模式,它是指在原有的课程教学体系中或课程大纲里加入相关的知识内容、技能内容和教学案例;而另一种是指新建一个智能财会专业方向。高职院校可以考虑采用第一种模式,探索并改变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中设置智能财务的相关课程,包括大数据和智能分析、数据挖掘原理和应用、财务共享等方面的课程;其中有些课程需要涉及到其他的相关学院,如计算机学院和电子学院等。

在大智云时代,产品将会被场景所替代,行业将被生态所覆盖。工业互联网已经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我们必须转变审计学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型向智能型,管控型向赋能型,流程驱动向数字驱动、守护价值向创造价值全面转型,将新技术融入会计课程,运用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的教育。高校课程教学改革是教育领域研究的重点,如何将审计学與大数据更好结合,成为审计学教育改革创新的关键,教学改革的思路将对课程教学、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应用与创新能力等产生重大影响。

高职院校汽车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国内工业水平迅速提升,工业领域需要大量的数控技术高技能人才,而作为输出高技能人才的摇篮,高职院校也迎合时代的趋势,在数控技术方面加强对人才的培育。本文对当下高职院校开展数控技术教学的实际情况展开分析,并提出一些数控教学方面的建议,希望对提升高职数控教学的整体水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数控技术教学;创新;改革

前言:数控技术是关系到工业发展的重要技术领域,也是在高职院校中占据着关键地位的专业,随着国内的工业产业迅速发展,如今工业领域需要高素质的数控技术人才,然而很多院校虽然对数控专业非常重视,但是在教学方面,已经逐渐与社会脱节,一些数控专业的毕业生,并未达到行业企业的要求,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教师在数控教学方面,采用的手段和方法比较落后,教师要迎合时代的趋势以及社会需求,对数控教学展开适当的革新。

一、高职院校数控技术教学现状

(一)设备陈旧、更新较慢

数控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学习理论知识,又要将理论知识在实训中加强。目前很多院校实训设备比较陈旧,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很多教师形成依赖经验的教学思维,在数控教学的实际开展中,只能将书本上的一些理论知识讲授给学生,这样其实并不能让学生对数控技术真正掌握,也无法达到课程要求的效果以及目标。在数控教学中,实训设备的更新明显不足[1]。理论和实践呈现出脱节的现象,学生虽然在数控课程中学习到一些理论知识,但不能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甚至对理论知识也没有形成非常系统性的认知。这样在毕业后,学生无法在岗位上真正发挥出自己的作用,没有知识应用的能力,会影响到工作进度,对自身也会造成非常严重的打击,失去对数控专业的兴趣,不符合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缺少实习岗位

实习是高职学生参与工作实践,锻炼自身知识应用能力的重要方式。但是在高职院校内,数控专业的学生数量较多,为每个学生都安排好实习的单位,这是不现实的。因此很多的院校让学生自己去联系实习的公司,但是因为当下的就业环境并不是很好。基本上实习+就业,是多数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方式[2]。学校在实习考核方面,是比较简单和草率的,一般情况下只通过实习的环节,对学生实习的成果进行充分分析,但是现有的实习岗位不足,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二、高职院校数控技术教学的改革方案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

理实一体化就是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实现同步开展,每一个阶段的理论学习后,及时进行实训,让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得到锻炼。这里的一体化不是将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简单堆砌在一起,而是让两者有机融合,相互反馈、相互促进;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特定的情境中,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前提是重构课程体系,开发适合开展项目式教学内容。在研究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和分析行业发展状态的前提下,结合学校和本专业的发展定位,开展针对性的调研,做好岗位职业能力分解、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将课程目标与毕业指标点挂钩并细化至可评可测。教学的实施过程应包括课前任务、课堂导入、课堂活动、考核评价及课后总结反思五个环节,每一个环节均要明确教师和学生的具体任务和参与方式。理实一体化课程的考核评价必须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考核,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获得感,将学生每个项目的完成情况、考取的相关证书、比赛获奖等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做到过程与结果并重。

(二)加强虚拟仿真,提升学习效果

开展实训教学时,往往受制于实训设备的数量不足和更新缓慢,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智能制造的背景下,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组成的智能制造单元、智能化产线的应用、高速多轴高端设备的普及都对院校的硬件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学生在操作不熟练的情况下,容易造成设备故障甚至出现人身安全事故,影响教学的顺利开展。虚拟仿真软件的合理使用,是破解以上困境的有效手段。传统的虚拟仿真软件,能够帮助学生检验加工程序的合理性、熟悉常见机床的操作面板和数控加工的基本操作步骤;加强这些软件的练习,能够有效降低学生在实操过程中的出错率,还能弥补部分学校在先进机床设备上的不足。这类软件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效果,但是仿真环境和实际机床相差较大,学生的体验感欠佳,若将VR技术引入到实训教学中,可以有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习积极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入学后即可在学业导师的指导下,利用VR技术探索认识机床的基本结构,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学习相关的專业知识;实训环节中可以充分发挥虚拟现实的优势,让学生“身临其境”完成技能训练,可以大幅降低学生实操时由于操作不当带来的安全隐患。

(三)加强校企合作,开发1+X证书

数控技术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加强校企合作探索现代学徒制、新型学徒制、与企业联合开发1+X证书、进行适应行业需求的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新型学徒制具有培养主体双元化、培养目标长远化、培养方式弹性化、培养课程企业化、培养机制科学化等特点,是校企深度合作、与企业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体系[3]。开发数控技术专业的1+X证书,第一要务就是做好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和车工(铣工)二级(以卓越技师班为例)标准的对接,在深入研究标准内容、技能要求、考核方案的基础上,梳理数控技术专业的职业面向、培养目标和规格、毕业要求等关键要素,科学制定“1”与“X”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厘清现有教学内容与技能等级标准的重合度,将技能等级标准中要求的内容开发为教学项目,组成专业课程纳入专业课程体系或融入现有课程。

结论:总之,数控技术是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基石,随着智能制造的不断推进,高素质、复合型数控技能人才更为紧缺。职业院校应担负起时代责任,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加强对数控教学的革新以及改进,为实现制造业强国培育优秀的后备军。

课题1名称:《高职院校“四平台全方位”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18CQXJ48

课题2名称:《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背景下教学督导工作的诊改研究》课题编号:2019ZJPG092

作者:刘志通、孙建俊、辛海明(潍坊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贺健鸣,贺婷.数控专业实施校企工学交替“案例创新设计”教学模式研究——以数控车削工艺分析与加工解析为例[J].内燃机与配件,2019(24):282-287.

[2]姜若祥.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现状及对策——基于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招生状况分析[J].智库时代,2019(43):188-189.

[3]吕晓娟,张继涛.基于企业新型学徒制现代电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发展——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电梯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职业,2020(06):39-40.

高职院校汽车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在传统计算机軟件教学中,一般都重视理论知识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学习软件编程知识过程中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主要结合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

一、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不合理。第一,高职院校虽然对软件技术专业的重视程度比较高,但是对于软件教学中的实践教学比例却比较少,导致实践教学课程比较少,也没有将实践教学目标、教学环节以及教学保障管理作为一个体系进行开发,没有与理论教学相匹配的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二,实践教学师资质量不达标。在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水平要求比较高,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很多高职院校教师实践经验并不多。第三,很多高职院校为实践教学配备的设施不够齐全,校内网络环境不够完善、实验室及实验器材不够、实训基地对应设施较为落后等,都会影响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第四,专业的实践教学监督评价体系缺失。在实践教学中,科学的评价体系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的考核方式等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很多高职院校还没有形成专业的教学评价体系,导致学生的实践教学与教学目标不符。

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一)改革教学理念

第一,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改革过程中,应该采用校企合作的根本教学理念,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第二,高职教育的双重教育属性,既有高等教育的属性,也有职业教育的属性,在培养人才过程中需要运用多元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第三,在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该创新办学思想、办学制度和办学模式,为学生创设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第四,转变角色,重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第五,在课堂讲解过程中,应该精简,重难点分明。避免出现按照教材复述,在教学中没有创新的局面。

(二)改革内容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同建造实习基地,为学生创建行业认知、培训、跟岗实习、顶岗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的良好环境,构建多层次的教学体系。在实习过程中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技术应用、实践能力、行业素质等方面进行培养,使学生可以提高实践能力,促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如图所示,学校、企业双轮驱动,实施多维度培养内容,实现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目标。

在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中,有一些重要的课程,如C++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JavaScript程序开发,这些课程应用性比较强,专业性较强。还有一些前端开发技术、Java框架开发技术等课程,都需要提升课程实践,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和专业的方向,设计一些创新大赛等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企业也要参与到活动中共同设计,构建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高职院校以及企业中的骨干,可以成立专门的合作小组,对学生的课堂、实习、专业知识、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等进行共同设计,企业软件开发人员可以到高职院校进行专题讲座,每学期可以进行两三次,使学生可以对自己的专业前景有更清楚的认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针对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邀请专业的工程师或者技术人员进行讲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改革教学方法及手段

1.以“教学一体”为前提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中,在培养人才的专业能力以及拓展能力过程中,应该以“教学一体”为前提。首先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讲解,使其可以巩固基础知识,这样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才可以更加顺利。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创设情境,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实现教学一体化。

2.重视“项目贯穿”

软件技术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是高素质的IT人才,因此,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掌握更多的实践操作技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将实践项目贯穿始终,使学生的实践经验得到积累,毕业之后也可以尽快适应岗位需求。在进行web开发、软件测试及框架技术开发等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将这些科目划分为不同的项目,在课堂汇总开展案例教学,使学生可以实现工学结合。从一些简单的项目开始,逐渐过渡到较为复杂的项目,这样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改革的效果。

3.注重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在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先进的软件技术,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做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互动教学模拟实践演练,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思维与学习方法可以得到培养。

4.鼓励老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

在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设施,收集网络中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可以积极运用网络备课、电子教案、电子课件、微视频授课等方式,提升教学的效率。将线上课堂与线下课堂有效结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并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训练和巩固,体现软件专业教学的特点,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校园网络学习环境,提升教学效果。

5.加强对“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

高职院校教师可以积极到企业中调研,也可以到企业中挂职或者培训,提升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高职院校可以挑选部分教师,到企业中学习或者顶岗工作,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在教师学习和挂职工作过程中,对教师的表现进行考核与评价。不仅如此,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有效地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从而使教师可以实现进修,还可以到国外进行技术交流,提升自身科研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地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将自己的实践经验教授给学生。

6.实施“顶岗实习”机制

在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行跟岗实践教学,学生从大三开始到企业中“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与企业签订录用证明,企业接收这些学生,并安排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对这些学生进行指导。高职院校教师也与学生加强沟通,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解决。在学生实习结束的时候,需要写实习报告,企业根据学生在工作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打分,评定学生的综合成绩与实习报告,为学生打出最终的实习成绩。

(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根据学生的长远发展需求以及学生的职业导向,结合企业需求,对学生进行精准的定位,使学生可以加强实践,为学生构建特色专业教学、实践、考核等内容,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加学生的实训机会,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在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兴趣、基础,指导学生分方向发展。通过与IT企业合作,实现产教融合,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培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通过专家指导以及技术人员参与规划,对人才培养进行合理定位,制订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从课程、岗位以及能力方向,优化课程体系和结构,优化人才培养内容。

高职院校与企业各自承担相应的教育环节,高职院校主要偏向理论知识的教学,通过对学科专业基础、专业基础能力、通识知识、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培养,扎实学生的基础。企业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使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包括课程项目、毕业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2+1”联合培养模式。

(五)创新课程考核体系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教学中,需要通过考核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是掌握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必要的方法。以往都是通过笔试进行考核,在课堂改革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还应该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考核过程中,可以将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实践以及平时测验等方面结合在一起,作为学生专业的总成绩。在考核过程中采用多元化的方法,针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能力进行考核,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考核的价值。

三、结语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提升,还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应该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方法,提升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质量,使高校可以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以企業的需求对人才培养进行定位,让学生在企业中实习、实训,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软件技术专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焕玲.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双创人才培养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33):136-138.

[2]涂军.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议[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20,4(8):160-161.

编辑 郑晓燕

高职院校汽车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论文在分析新形势下文化创意人才知识与技能的特征基础上,提出构建“政、校、行、企”四位一体的工科高职院校创新型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新型 文化创意 培养模式

1 新形势下文化创意人才知识与技能的特征

1.1 创造性。评价一件文化创意作品是否成功首要考虑的一个因素就是创新,只有具有创新性的作品才是成功的文化创意作品,所以,对于文化创意专业学生来说,创造性或者创新性应该是其必备的一项基本素质。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进行文化创意专业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个性发挥的余地,保留其独立思考的权利。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意,文化创意专业人才培养的灵魂与核心是创造性。

1.2 综合性。文化创意是一门边缘学科,与艺术、市场、环境保护、工程技术、社会学、管理等学科有紧密的联系,这就要求相关专业人才也需要具有很强的综合素质。因此,工科高职院校需要在人才培训体系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训,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文化创意产业的需要。

1.3 多样性。在文化创意的范畴内,没有任何问题的答案是绝对的,都是相对的,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没有正确答案,只有最佳答案”。

2 “政、校、行、企”四位一体——工科高职院校创新型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无数培养创意产业人才成功的经验表明,培养创意产业人才离不开高校、企业、政府、行业四个主体的支持,需要这四个主体的共同努力与合作。本文从四个主体出发,着力构建“政、校、行、企”四位一体的淮安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

2.1 高校应发挥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作用

2.1.1 以“工作室制”为依托改革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式教学方式不利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高校应该以“工作室制”为依托改革教学模式,通过整合高校的师资力量,建立专业的、优秀的若干工作室和教学团队,并给这些工作室制定科学完善的专业方向,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在工作室的团队教学过程中得到提升,进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下,所有的教学活动、课题研究和项目开发都是在工作室内进行的,通过模拟真实的岗位环境,打破教师传统的授课模式,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下课程阻隔和单向突进的弊端,进一步推进教学的综合化、开发化和合成化,使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得到明显提升。另外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引入企业优秀的技能师傅,不断壮大和提升高校的教师队伍。可将工作室分为四个类型:基础工作室,专业工作室,教学工厂,校企合作的开发中心。

2.1.2 引入以“主题教学法”为基础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主体教学法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该教学方式从研究实际问题入手,侧重点是培养学生对原理与方法的领悟和掌握,并且学生在领域和掌握原理和方法的过程中会获得自由且具有完整思考的自我体验。主题教学法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合作学习和共同探究性学习,在实际的高职教学中引入以“主观教学法”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1.3 改革课程建设。可以参考苏州工美学院课程建设方案,把课程建设分为大专业平台与小专业化方向,大专业平台解决知识点与能力点,小专业化方向对接岗位需求。实现两个结合:课程建设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实现课程的双结构体系,使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与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有效双体融合,重视文学课程的开设,提高文学修养,激发艺术创作灵感。

2.1.4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培养要向苏州工美学院学习。该学院近年来先后安排两组教师团共130人出访法国,并和英国、美国、法国和澳大利亚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成立了“中英艺术设计研发中心”、 “中法艺术设计研发中心”,同时引进了主体化教学的先进教学理念,逐渐走上了国际化的师资培养道路。另外该学院还成立了教学培训部,十分注重对教学各项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该学院还很注重对教师师德的培养,真正做到“德艺双馨”。教师培养分为5个类型:专业带头人、方向负责人、骨干教师、教学团队及兼职教师,教师培养的细分,有助于教师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划,同时有利于将教师个人最精通一、两门课程传授给学生,做到以“满桶水”传授给学生。高校应该鼓励教师多多进行社会实践,比如开公司、搞项目等,如此一来教师可以把真实的项目分享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快的提升自身实力,更快的适应社会。

2.1.5 深入开展校企合作。近年来,苏州工美先后与苏州镇湖街道、渭塘街道以及连云港东海县政府合作办学,针对工艺美术特色行业,比如刺绣、珠宝、水晶等,采取了把传统的师徒传承模式与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了大批传统工艺美术新传人。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数字艺术系将韩国动漫公司引入校园,带来真实的动画项目,由富有实战经验的公司专业人员先给学生上课,再辅导做项目。另外与中央数字频道开展合作,开发以地方特色为主的“紫砂动漫”,可谓是创意无限。

2.1.6 遵循艺术教育规律。艺术教育有其复杂性,但也有自己的规律可循,万不能与理工科传统教育混为一谈。苏州工美、无锡工艺学校每个院系都有自己的艺术作品展厅,将历年、历届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展览,这样可提高学校的艺术文化氛围,学生更加自信,教师之间形成较好的良性竞争。苏州工美参考学生的个性和爱好实施了分方向的培养模式,具体过程就是大一由年级辅导员负责各项事宜,主要接受基础课教育,大二以后由方向负责人负责整个班级各项事宜,并开始分方向,之后由负责人挑选合适的任课教师给本班授课,如此一来各班级教师之间就存在了竞争关系,面对这种形势,教师一定会竭尽所能的发挥自身的专长,进而促进了高校的教学质量,大三的第二学期利用前8周的时间做毕业设计,要求学生完成毕业设计作品才能离校,之后再带着毕业设计作品去找工作,就业率会得到很大提升。而淮安高职院校对艺术生的培养仍采用理工科2+1培养模式,应立即纠正。

2.2 企业应成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试验场”

2.2.1 注重与高校的合作。企业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实践基地,是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施展才华的平台,因此企业应该注重与高校的合作,加强与高校关于人才需求方面的沟通,具体应做到为高校培养人才提供必要的实践条件,对人才进行客观评价,同时把评估意见反馈给高校,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开发等。

2.2.2 重视对人才的培训。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企业应该重视对人才的培训,不断提高相关人才的综合素质,具体应做到定期举办一些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之间的交流会,安排企业的优秀创意人员去知名的创意基地或集团参观学习,或者请成功的、优秀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过来讲授相关的知识和技术等。

2.2.3 建立人才激励机制。要想留住人才,使人才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价值,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是最有效的一项措施。有资料显示,“美国500强”中的大部分企业采取的都是员工持股的方式,由于企业实行员工持股后员工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员工会自觉地履行自身的岗位职责,具有很强的激励效果。

2.3 政府应发挥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政策导向作用

2.3.1 完善人才培训机制和人才激励评价机制。政府要完善人才培训机制。政府应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培养更优秀的人才,比如内部培养、外出进修、学术交流等,不断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各项素质。

政府要完善人才激励评价机制。允许文化人才通过技术、专利、品牌入股,探索高层次文化人才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形式;对优秀创作成果进行重点表彰奖励;推行人才签约制度和绩效分配制度。

2.3.2 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引导。建议设立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长担任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文广新局,具体负责推进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包括建立高素质的特色产业人才队伍在内的各项重点工作。同时,尽快组建淮安艺术学院或文化干部管理学院(职校),培养文艺精英和文化领军人才。

建议政府充分发挥组织引导作用,成立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鼓励各行业协会共同参与进来,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和文化创意企业之间建一座沟通的桥梁,加强两方的交流和沟通,主要涉及的方面有:发布人才需求、开展人才研究、举办相关活动、指导培养模式和培训师资力量等。

建议政府把文化创意产业列入淮安紧缺人才目录,并拟制定文化产业人才优惠政策。另外,淮安政府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促进产业发展。杭州文化创意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与其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从人才、资金、园区建设等各个方面细化创意产业支持措施有关,如《关于加快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杭州市文创委领导联系重点文创园区、企业工作制度》、《关于推进文创产业大学生创业的八项举措》等政策文件,淮安可根据实际情况学习借鉴。

2.3.3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政府应该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成立相应的专项基金,具体应该注意以下方面:一是奖励优秀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提高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积极性;二是对开设文化创意类专业的高校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进而提高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学质量。

2.3.4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目前淮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在很大范围内不同程度地存在,政府相关执法部门应加大知识产权执法的力度。另外政府应该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通过降低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交易成本,促进该类产品的市场转化。

2.4 行业协会应营造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个性化成长的宽容氛围

2.4.1 构建和谐的城市创意生态系统。各行业协会和社会团体应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提供一个可以充分施展才华的轻松环境。同时应该规范行业内的各种行为,对于随意复制、盗用等行为应该明令禁止,杜绝一切不文明现象和行为的出现,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和谐的城市创意生态环境。

2.4.2 积极举办各类文化创意活动。相关机构和组织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积极举办各类文化创意活动,给众多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一个见面、交流和沟通的机会,进而促进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同时要积极参与政府创意产业规划修改、园区报审等具体工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成长提供“参与”与“体验”式的培养空间。

参考文献:

[1]张燕,王晖,蔡娟娟.文化创意人才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04).

[2]朱其现.论创意产业的兴起与创意人才培养模式——兼论文化创意学课程与高校创意人才培养[J].百色学院学报,2010(04).

[3]孟琦.文化产业创意人才的素质结构及开发途径探究[J].商品与质量,2012(S5).

[4]安江英,田慧云.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6(01).

[5]王联翔,韩德静.“校企一体”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陶瓷研究与职业教育,2008(04).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职教立项课题(编号:D/2013/03/029)。

高职院校汽车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隨着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影响越来越深,高职院校在网络舆情引导方面所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加强高职院校的网络舆情引导工作迫在眉睫。积极构建高职院校网络舆论的危机处理长效机制,及时预防和处理高职院校网络舆论危机,对于提高高职院校网络舆论管理能力,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高职院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达7.31亿,手机网民已达6.95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3.2%。网络媒体逐渐成为高等院校的主流媒体[1]。绝大多数大学生开始借助网络表达观点和看法,借助 QQ、BBS、微博、微信等媒体工具,大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交流信息和共享资源。这一方面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和冲击。随着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影响越来越深,高职院校在网络舆情引导方面所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加强高职院校的网络舆情引导工作迫在眉睫。因此,在新网络环境下如何加强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就成为了我们要研究探讨的新课题。积极构建高职院校网络舆论的危机处理长效机制,及时预防和处理高职院校网络舆论危机,对于提高高职院校网络舆论管理能力,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概念与特点

高职院校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大学生对国内外的突发热点事件或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等所表达的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2]。大学生表达欲望和发表意愿的欲望比其他社会群体更加强烈,在当前自媒体时代,大学生通过网络随时随地向特定的某个人、部分人或全世界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以及身边的新闻。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环境进一步开放,高职院校舆情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领导和管理者的关注与重视。

归纳起来,高职院校网络舆情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突发性。网络舆情通常是突然出现的,而且迅速形成,在互联网上,每个人都可以中信息的发布者。高职院校大学生针对社会热点事件或者关乎自身利益的校园管理问题抒发己见,所有这些因素疊加起来就会使一个普通的事件迅速成为网络舆情关注的焦点。

2、多元性。新媒体时代获取外界信息更加方便快捷,内容更加的丰富。高职院校网络舆情涉及的国内外热点事件,校园内和社会突发事件,高职院校学生可以运用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种媒介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见解。

3、情绪性。大学生正处在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思维活跃、缺乏人生经验、富于热情,善于接受新事物,接受新思想的能力强,但是容易被外界的信息所蒙蔽。所以,发表的信息也具有情绪化的特点。

4、广泛性。在新媒体时代,微博、微信都是进行交流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对这些信息保持很高的关注度,即时将这些信息转发给身边的家人和朋友,无意中达到了广泛传播的效果。

5、匿名性。网络的虚拟环境可以让网民在匿名的情况下发表观点和看法,使得他们对某一类事件的态度随意进行表达与发泄,大学生在网络上消耗的时间更多,网络的匿名性刺激了他们对事件观点的表达愿望。然而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也变了色彩,使得舆情的发展呈现出无序化的状态。

二、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舆情工作责任主体不明确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舆情管理工作方面还处在起步阶段,在很多高职院校范围内,舆情监测与引导工作还没引起领导的足够重视,没有设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去管理舆情工作,舆情工作的责任划分不够明确。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舆情工作的发展。现在高职院校舆情工作日益复杂,需要有专门的组织机构来管理此类事务,而高职院校的职能部处设置一般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来与该类事务相配套,这就造成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工作的责任主体不够明确的问题[3]。

(二)网络舆情工作存在滞后性与被动性

新媒体技术的迅速普及和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与低成本,极大程度的增加了我国网民的数量。学生使用手机、电脑的比例比其他社会群体的比例更高,学生们的思想开放程度更高,在公共公共空间内发表观点的思想更强烈,他们逐渐习惯使用微信、微博、论坛等网络平台浏览信息咨询,发表个人观点。因此高职院校的舆论影响力较之社会都有过之而无不及,高职院校舆情的难预料性也导致了舆情一旦发生,高职院校舆情工作只能是滞后的干预与引导。

(三)舆情引导工作缺乏制度化与专业化

当一个社会热点出现时,高职院校学生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极其容易捕捉到信息,再加上自己的想法去扩散,从而对周围的人和事产生影响,因此对高职院校的网络舆情进行引导很重要,但当今在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不甚完善的情况下,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就得不到及时的监控,负面信息也得不到好的引导[4]。由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局限,高校舆情引导工作没有设置专门的管理人员,组织机制不够健全,缺乏制度化的工作机制;人员不够专业化,对信息的甄别与预判能力也不够专业,容易错失最佳的处理时间。

三、建立健全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工作机制的对策

(一)健全组织队伍,明确舆情工作的责任主体

首先,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引导人员应该由一些高水平、训练有素的人员构成,从高职院校网络舆情信息来源的收集,到舆情发展的监控,再到舆情趋势的判断,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专业技能都必须过关,成立一个高技术、高效率的核心工作队伍。这支队伍中既包括专职学生思想政治管理工作干部,也要有宣传部、网络中心、党办等职能部门的网络管理人员、学院网站的管理人员[5]。学校可以引入考核机制,落实网络管理工作专职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学校还可定期开展工作培训,研讨学生思想政治管理工作,提高网络思想政治管理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二)加强干预,做好舆情预警和源头控制

在网络舆情事件形成之前做好干預和预警工作,从而对事件进行预处理、减少负面舆论出现并扩散,对于维护学校的舆论稳定、消除舆论危机具有重要作用。引导应该疏而不堵,正确处理高职院校学生关注的热点事件,适时提供权威信息,强化正面言论,避免负面信息和情绪的扩大,这才是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要所在。为了防止负面舆情信息的产生,高职院校舆情工作要在网络舆情产生之前,提前对大学生较为关注的网络热点和新闻事件进行干预与引导,积极宣扬主流价值观,并对学生的疑问和关注热点进行积极正面回应,有针对性提出解决措施。

(三)加强“舆论领袖”培养,建立健康的舆论环境

舆情的发展是一个信息传播的过程,必然会产生独特受众面,信息传播最后会产生出一个更为强势的受众群体,通常是由大学生群体中占据强势地位的活跃者引领并传播给其他的学生,这一受众群体是核心受众层,引领者即为“舆论领袖[6]”。学生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要善于发现群体中的“舆论领袖”,与其充分建立信任关系,通过领袖的影响力掌握舆情危机中的话语权;另一方面还应在学生中主动培养一些“舆论领袖”,培养一批政治可靠、思想坚定、分析问题深刻的学生骨干来担当“舆情领袖”,用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方式来影响带动参与者,控制话题和舆论的方向,创造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

总之,在新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应该重视网络舆论危机的管理,并以国家目前大力推进先进文化建设为契机,利用好自身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建立一套符合新媒体时代特点的危机处理机制,积极弘扬和谐校园文化,加強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积极建立高职院校网络舆论危机处理的长效机制,努力塑造高职院校的正面社会形象,更好的对高职院校网络舆情进行引导。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361.

[3]禹规娥.议程设置: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

[4]教育有效性探析 [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5).

[5]陈树春,王大鹏: 高校网络舆论引导与和谐校园建设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8).(6)

[6]刘正荣. 从非理性网络舆论看网民群体心理(J). 现代传播,2007,(3).

上一篇:资本主义萌芽试析论文范文下一篇:关于医院财务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