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理论研究论文范文

2023-09-16

会计理论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认为,虽然我国会计学研究生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仍然存在较多问题。改革发展会计学研究生教育应该理顺思路,并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地逐步推进。在这个过程中创新教育理念是会计学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前提,也是改革发辰的开端,直接关系到我国会计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深度、广度和最终成果。

关键词:会计学研究生教育 改革 教育理念

作者简介:朱锦余(1967—),男,湖南绥宁人,云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副院长,教授胡春晖(1982—),男,安徽歙县人,云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引言

会计学研究生教育是我国会计高等教育结构中的最高层次,是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培养高层次会计专门人才的教育。1980年厦门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成为我国第一批会计学硕士学位授予点单位,由此我国会计学科发展进入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阶段,具有里程碑意义;1981年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开始具有会计学博士授予权;1993年,厦门大学葛家澍教授成为全国首批会计学博士后联系人,并招收了我国第一位博士后研究人员;2003年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在我国设立会计专业硕士学位(MPAee),2004年全国21家大学成为首批会计专业硕士学位教育(MPAcc)试办单位。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会计学研究生教育已经较为成熟。我国已经培育了一大批国家急需的会计高级人才,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现代化建设。会计学研究生教育不仅在培养人才,而且在创新会计学理论和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方面取得了骄人战绩。特别是会计专业硕士学位教育(MPAcc),对健全和完善国家高层次会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高素质、应用性会计人才的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会计学研究生教育现状

虽然我国会计学研究生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传统的研究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层次会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随之带来的会计学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都给会计学研究生教育造成很大影响。

(一)会计学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扩张。教育质量下降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会计学研究生招生规模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至2004年底,全国招收会计专业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高等院校分别为21所和108所,在校生规模分别达803人、7619人(《中国会计年鉴》,2005)。近年会计学硕士专业一直是报考的热门专业,可以预见,会计学研究生招生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然而。培养会计学研究生的师资和其他软硬件增长缓慢。会计学硕士的学制现在普遍改为两年,两年中不论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更多的会计学硕士生共享一个导师情况下学制的减少,使学生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教育质量明显下降。在有学者组织的抽样调查中发现。我国目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基本上是数量方面的增加,研究生教育只顾规模扩大,而不能保证质量,只能导致研究生教育的贬值,这样就促使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学术“格雷欣法则”,最终失去其存在的真正意义和社会基础。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学生的培养质量尤为重要(刘鸿,2004)。

(二)会计学研究生教育理念陈旧,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二十多年来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研究生教育的理念十分陈旧,仍把研究生教育看成是只向学生传授知识,人数和规模决定地位论盛行,片面认为会计学研究生招生规模越大,会计学专业在大学或同行中的地位也就越高。更多的是“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重求同再现,轻求异创新;重统一要求,轻个性发展;重机械记忆,轻试验应用;重专业单一型人才,轻开拓复合型人才”(刘培东、薛惠芝,2002)。片面理解教育产业化。未能将产业化的宏观思想与微观的具体操作有机结合起来,急功近利。浮于表面。教育理念单一陈旧与会计学研究生价值观的多元化正形成尖锐的矛盾,表现在会计学千篇一律的课程设置与研究生渴望个性发展不相协调;简单的按课本授课与研究生渴望了解瞬息万变的知识讯息不相一致;资本市场的不断变化更新与会计学研究生教材的陈旧不相匹配;陈旧的理念与会计学教育国际化及经济全球化格格不入等。所有这些严重阻碍了会计学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创新。

(三)会计学研究生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模式化,严重束缚了会计学研究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有学者在对三十多所有代表性的大学会计学研究生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发现多数学校是相同甚至是一样的。会计学研究生课程设计基本上采用学科中心设计模式,这种模式对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经验考虑的较少。在竞争日趋激的社会,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水平,特色就是生命,我国会计学研究生教育缺少竞争力,“国际化”成为口号。未来的信息化时代更加重视“多样化、个性化、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随着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培养“标准化会计人才的”的大学必将越走越窄,逐渐被市场所淘汰。

由此可见,现行的会计学研究生教育问题十分突出。与此同时,目前从事会计实践操作的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对会计学研究生这一类的高层次会计人才需求较大。据统计,至2004年底,全国共有持证会计人员956万人,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3.2万人,占0.33%;从注册会计师行业来看,目前我国执业注册会计师人数为58133人,其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学历的人数仅为l 162人,占2%。因此,会计学研究生教育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会计学研究生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通过改革缓解平衡各种矛盾,稳步提高会计学研究生教育水平。

三、会计学研究生教育理念创新

会计研究生教育改革首先应该高屋建瓴,理顺思路,然后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地逐层推进。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根本性地改革会计学研究生教育,开创会计学研究生教育的新局面,更好地适应国内和国际的经济大环境。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影响更加深入。各国都把目光投向我国,我国的会计教育更是成为焦点,尤其是会计学研究生教育水平成为评价我国会计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时代的发展与经济的交融,要求我们在历史维度和全球视野下分析创新会计学研究生教育理念。在这种全新的视野下,积极审视会计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内涵,也必然会获得全新的会计学研究生教育理念。

(一)会计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理念一发展具有优先性原则研究生教育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科学理念,是科学发展观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具体体现。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在会计学研究生教育中的具体内涵,以此作为理论前提,探讨会计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思路,是新时代背景下会计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全球视野下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发展主题,在兼顾质与量的同时,研究生教育质量观的确立往往要优先考虑质量标准中的某一方面。发展要注重和谐,要体现和谐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具体在会计学研究生培养目标上应实现多元化与多层次化,在目标多元化和多层次化和谐共处时,发展自然容易实现和谐。经过近年的扩招,会计学研究生的规模增长迅速但质量有所下降,针对这种情况应该科学的理解发展观,注重发展观内涵中和谐发展的要求。目前应该适当放缓招生规模的增长速度,稳步提高教育质量,加快会计学研究生教育的软硬件建设。

(二)会计学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理念一国际化的内涵及其与本土化的有机结合加入WTO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面对全球化、网络化、高新技术化和知识化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日益明显,会计学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相对更加迫切。这是由经济发展所决定的。然而我国会计学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程度还偏低,主要表现在会计学研究生培养单位对国际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与合作观念,未能很好的树立国际办学的基本理念。缺乏主动意识,本土意识僵化。国际化内涵要求教师国际化、学生国际化、教学内容国际化、实习场所国际化、学位制度国际化、研究生教育观念国际化等各个方面,国际化理念的核心问题是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机结合。目前国内会计界有两个极端,即完全国际化与极端本土化。完全国际化认为应先与国际接轨然后再修订;极端本土化认为现阶段会计学研究生教育适合本国的发展,国外的东西只能部分借用,不应成为主题。要避免出现这两种极端,应摆正心态,更新观念,主动科学地理解国际化的内涵,努力营造我国会计学研究生教育参与国际竞争的氛围,积极吸收国外的精华,利用国外的教学资源为我国会计学研究生教育服务,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2007年新会计准则开始在上市公司实施,要以此为契机把国际化协调的氛围和影响贯彻到会计学研究生教学中去。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国际化的同时也着重体现本土化,充分考虑我国的基本国情和自身发展程度,积极鼓励国内大学和国外知名大学合作办学,尽可能的引进国外的优秀教授、学者前来任教,稳步推进留学生计划。

(三)会计学研究生教育个性化教育理念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创新能力如何将适应吸纳现代社会发展急需的创新人才培养,同研究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发达国家共同关注并一直努力设法解决的问题,也是新世纪必须探究明确的新课题。会计学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特点体现在专业性、前沿性和研究性等方面,由专业性所决定的对学科现有知识的继承和吸纳,由前沿性所决定的对学科现有知识的超越和进取,由研究性所决定的对学科现有知识的推进和创新,共同构成了会计学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要求。这些基本要求集中体现在会计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以人为本是指尊重个人的个性发展,在个性发展中积极引导,着力培养会计学研究生的发展潜力,充分考虑未来的“自我拓展度”和人才的“适应度”。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环境的复杂变化,如果没有富有创新能力的会计人才,不仅会计学科会被边缘化,而且也会使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国际化竞争日益明显,会计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变得十分紧迫。创新理念的实施应该做到:强化培养创新性会计人才的意识;建设一支具有远见卓识和创新素质的会计学研究生导师队伍;调整课程体系,更新教育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为研究生提供现代的教学环境和科研环境,鼓励研究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创新研究生德育工作。

(四)会计学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均衡发展理念——科学布局会计理论创新人才与会计实务人才的比例没有学术理论的后备人才的支援,会计学发展就失去了动力;同样没有处于实践操作一线的人才的更新,会计学发展就失去了土壤。因此,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同样重要。市场取向和学术取向对会计学研究生教育质量观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应该彼此协调和整合。在课程设置中应适当减少必修课比重,尽可能多地扩大选修课比重。在选修课的设置上做到包罗万象,便于学生自主选择,满足向实务界发展与向理论界发展的两种不同知识体系建构的需求。选修课比重的增加,满足了人才发展方向不同的知识体系本身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极大满足了会计学研究生个性发展,问接造就会计行业发展的勃勃生机。除了选修课,要在均衡发展的理念的指导下,将实习场所进行不同的划分。根据个人选择的发展方向不同,将实习场所分为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实务实习和交换导师实习,科学分配实习人数比例。交换导师实习指的是选择从事理论研究的研究生在实习期问跟随其他导师参与课题研究,其他导师可以是本校的也可以是外校的,甚至是国外的。通过这种万法相互学习,在理论研究中减少目前晋遍近亲繁殖带来的负效应。秉持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均衡发展的理念,在会计学研究生教育中适当引导,科学分配培养比例,做到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都有充分的人才储备,同时充分考虑市场的需求,符合国家宏观战略,为国家利益服务。

我国作为一个迅速发展中的经济大国,经济越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要就越迫切,尤其对高层次会计人才需求量就越大,要求也越高。会计学研究生教育己成为会计教育体系中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最高层次会计人才的重任。整个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层次和多方面的,必须有一个完备的、层次结构相对合理的会计教育体系来予以保证。保持适度规模的会计学研究生教育,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我国会计事业,都具有深远的重要意义。必须充分认识会计学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努力将我国的会计学研究生教育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会计理论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会计环境是会计理论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环境的变化对会计理论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再加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会计环境发生了变革,同时会计环境变革也推动了财务会计理论的创新.因此,在新的经济环境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探讨会计环境的变革,对财务会计理论进行创新性探讨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此展开了论述,以供参阅。

关键词:会计环境;变革;财务会计;理论创新

会计环境是会计理论中比较重要的一项内容,并在会计理论发展创新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会计环境变革中所包含的内容有很多,分别为人力资本环境变革、组织资本变革以及社会资本变革。在这些不同类型内容发生变革之后,直接带动了会计理论的创新。同时在会计理论创新环节中的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创新:会计报告要素、对象理论以及目标理论等。

1会计环境变化的具体表现

第一,主体多元化。我国实行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这种经济体制下存在国有制经济、个体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中外合资经济等主体等多种经济主体,多元化的经济主体势必导致市场冲突不断,企业面临的竞争形势日趋激励。第二,会计技术计算机网络化。在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为企业会计工作带来了诸多便利,因而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会计体系中,给企业的会计的工作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如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新的企业交流方式。第三,人力资本。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壮大,人作为企业生产运行的要素之一,人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不仅是生产者的代表,人还是财富创造者的代表,人也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关键要素之一。第四,企业之间逐渐形成完整的价值链。在全球化的世界经济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和生存模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企业之间的生产和运行并不和其它企业想脱离,反而和其它企业之间的联系增强,并逐渐形成多个企业组成的价值链企业同盟。价值链企业同盟的出现使企业的管理和组织等多个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变化,企业会计也会随之出现新的问题。

2会计环境变革的影响因素

(1)政治环境。在不同的政治环境下,我国政府在进行资源利用和资源配置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安排.对于我国的会计发展模式,也会跟着政治环境的变化相应的发生变化.虽然,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经济形势有了相对稳定的发展,但也要根据国际形勢的变化不断调整经济发展任务的重点,从而指导我国政治体制变化,促进会计环境变革,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2)法制环境。近几年,我国逐渐颁布了会计法、会计准则以及保险法等与会计工作相关的法律来保障会计工作的进行,并不断对相关法律进行完善.虽然现阶段我国会计工作的相关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但是和之前会计领域的法律制度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因此,法制环境的变化对会计体制的完善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会计制度需要在法制环境的变化下不断进行调整。(3)经济环境的变化。经济环境的变化是会计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对会计发展产生影响的经济环境包括经济结构、经济体制、经济稳定、政府的经济政策等方面.自从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我国经济的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因此在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变化的同时,我国的会计环境也会发生变化。

3基于会计环境变革下财务会计理论的创新

3.1会计报告的创新

会计报告使用实时报告代替事后报告的方式,可以快速在网络环境中得到彰显,各个单位之间能够参照自身工作要求合理地进行信息筛选,不需要被限制在定期财务报告执行之后,再对信息进行捕捉。因此,价格信息的传送程度得到提升。在这个过程中,现在使用的各种会计报告,都是把设备、存货等实物当成资产基础。知识的累积为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动力,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实物资产在企业中并未占据核心地位,人才组成与知识结构组成才是价值创造的基础。因此,会计需要在理论方面一边关注报表信息,一边把企业的非货币性资本信息加入重点关注范围,让企业决策人员的各种信息要求得到满足。

3.2会计要素的不断创新

传统会计把利润、确认资产、收入、负债,成本费用、所有者权益六大要素统称为会计要素,而传统的会计要素只能满足旧时代的基本财务会计要求,跟不上世界经济发展的脚步,在世界全新的资本市场格局下显得捉襟见肘。传统基本要素依旧是会计理论基本要素,但是当代社会会计市场要求,随着产权价值运动的发展,价值体系和资本价值化的运用,相关企业围绕其产业权益进行的各项发展也促进了会计要素的创新。举例来说,会计资产由货币计量转变为非货币计量,人们对资产的认知更全面,不以单纯的货币来计量固定资产,会计信息、企业契约、价值体系等会计要素不断的出现,发展,在传统会计要素的理论基础下开枝散叶。

3.3会计目标的变化

传统的会计是工业时代的产物,然而,现阶段的经济环境和工业时代的经济环境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会计的目标是对影响决策的信息进行预测并提供,从而使用这种方法来支持企业的领导者进行管理行为。具体表现为把原始成本作为参考,评估企业的资产,对于那些在会计期间产生的利益,要使用收入比例和生产要素比例来获取。但是,在现阶段的经济环境下,企业的领导者在重视企业的经营目标的同时,还要重视企业的社会目标。会计要提供影响企业领导者产生决策的有效信息,有利于会计的顺利发展,同时要突显出企业会计的发展方向。因此,会计的未来目标就是提供利于管理者做出决策的有效信息,同时还不能忽略企业自身的责任信息,就是要平衡企业的有效信息和责任信息。

4结束语

总而言之,会计环境是推动财务会计理念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会计环境的变化势必影响财务会计知识与理论的变化。因此,在当前经济体制深化改革,注重经济市场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需对会计环境变革的具体体现以及影响因素具有明确的认知与掌握。基于会计环境变革,进行财务会计理论的深度思考,以探寻财务会计理论创新路径,使其更好适应会计环境变化,指导与推动财务会计实践,为会计事业的优化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闫晓明.试论会计环境变革与财务会计理论创新[J].经贸实践.2018(02).

[2]陶英倩.会计环境变革与财务会计理论创新[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8(04).

[3]肖子琦.浅谈会计环境变革与财务会计理论的创新[J].中国商论.2019(04).

(作者单位:齐鲁交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滨州分公司)

会计理论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法律事实;会计理论;会计改革;会计规则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研究品牌计划)“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的优化路径研究——兼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困境及其改进”(项目编号:16XNI006)

著名会计学家郭道扬先生在2009年发出这样的感慨:“近来我常在思考一个问题,近百年来世界上较大的经济危机为什么总是发生于美国?”仅仅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就发生了安然事件和次贷危机,“或许是美国会计信息监管体系与会计准则规范远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完善并无懈可击?这一切催人思考,引人深思:美国连家门口的事也没有搞好,是否有能力领导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潮流?”郭道扬先生指出,有必要对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公认会计原则的发展历程进行深度的考察和反思[1]。

一、会计法规制定者的正确理念和立法经验

(一)坚持独立自主原则,重视本土理论创新

杨纪琬先生毕生主张建设中国特色会计理论和法规体系。他在1993年曾告诫弟子,“借鉴国际会计惯例是为我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服务的。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初步的国际化,但不等于国际化,至少在许多会计问题上目前各国间还存在很大分歧”。他强调,不论中国的会计法规是否要保持中国特色,都需要有充分而必要的理由[2],杨纪琬先生对过分推崇域外理论的学术倾向表示反对[3]。趋同是我国会计改革的一个过程,其目的并不是照搬国外的规则,而是合理借鉴国外规则中的合理成分为国内经济发展所用,最终建立起既满足国内需求,又面向国际趋同的会计法规体系[4]。

(二)重视宏观层面的信息需求

1992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1条规定,“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这种既重视企业经营管理又重视国民经济管理的信息需求的做法是符合国情的正确选择。但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比较重视投资者的信息需求,较少考虑国民经济管理的信息需求。

(三)慎重选择借鉴样板,不搞迷信崇拜

刘玉廷同志[5]1999年撰文指出,“各国会计准则实际上都是由其特定的会计环境所决定的,而且与其特定的外部环境相适应。因此,我们在借鉴国外会计研究成果时,不可忽视其前提条件和适用环境,应合理借鉴,不搞迷信崇拜”。他在2001年主张借鉴大陆法系国家的会计立法经验[6]。刘玉廷同志[7]还指出,国际会计准则并不是国际法,只是建议各国宣传、推行,因此,把国际标准和国际惯例借鉴到国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本土化,即按照国内的实际情况,加以消化吸收。

(四)保持法规的相对稳定性,坚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的原则

财政部1965年4月召开的改革企业会计工作座谈会所提出的“算要有用,管要合理”是科学的指导思想。反对繁琐哲学,强调简明、实用、通俗,應当是会计立法的价值追求。只有这样才能解决账簿报表难用难懂、日常工作重复劳动的问题,才能保证会计法规的合理性和稳定性。1987年,杨纪琬先生、余秉坚同志[8]提出,为了不使会计工作发生人为的混乱,规章制度在一段时间内总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就整体来说,应当坚持“先立后破”的原则,不能搞“先破后立”。

(五)科学地认识会计信息对于引导资源配置的价值

陈毓圭同志[9]提出,“要把注册会计师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上,不要夸大会计对经济的影响。目前存在的误区之一,就是往往把企业的利润看成是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指标,利用利润作为指标来考核企业家的业绩,甚至上市和退市的判断标准,评价地方政府的政绩等,这种做法是不恰当的……实际上利润指标只是一个意见、一种评价而已,把利润看成是可以衡量一切、无所不能的工具,是非常危险的”。这一观点对于完善会计监管制度和证券监管制度具有积极的指导价值。

综上所述,财政部门和会计管理机构已经注意到会计法规制定需要本土创新理论的支持,需要考虑国民经济管理的需要,需要审慎选择借鉴样板,需要尽量保持会计法规的稳定性和合理性,从而形成科学的立法理念。遗憾的是,会计立法实践中未能一贯地坚持上述立法理念。“依法管理会计工作”理念的提出,为后续会计立法指出了正确的方向。目前,具体准则中存在不少与上位法不一致的规则,在实践中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种现象亟待纠正。

二、会计理论与会计规则的改进方向

(一)对我国企业会计改革历程的简要回顾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建设是以苏联经验为样板的。这种立法理念虽然在九十年代被贴上了“财政决定财务、财务决定会计”的标签,被认为过于繁琐,但有一点不可否认,那就是会计制度完美地贯彻了上位法的要求,其控制力之强,是后来的会计法规所难以企及的。

1985年出台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顺应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需要,确立了国际通行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平衡公式,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财务状况变动表为核心的会计报表体系。这是比较成功的一次改革。其之所以成功,根本原因在于新的会计平衡公式如实反映了企业法人这一民事主体的法律关系,会计规则坚持了会计基本原则,强调要遵守法律法规,一律禁止盯市调账。

遗憾的是,在后续立法中,立法机关受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影响过大,在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下,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制定实际上是在世界银行指定的外国会计公司的协助下完成的,本土学术的贡献微乎其微。总体来看,会计改革初期所提出的“国际协调”理念是值得提倡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建设若能把《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的立法理念与“国际协调”理念结合起来,则必然能够形成高质量的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我国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演化如图1所示。

(二)冷静对待境外势力提出的国际趋同口号

1.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是一门生意。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本身只是一个私立基金会(现名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下设的一个私立机构,它制定的文件是享有知识产权保护的私人财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提供的信息表明,当前其主要收入来源包括:国家或地区的捐款收入(2015年为1430万英镑,占全部收入的52%)、会计师事务所捐款收入(700万英镑,占26%)、自创收入(包括发行收入、订阅收入和使用费收入,550万英镑,占20%),以及其他收入(如投资收益和演讲收入)。基金会筹资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一些国家捐款额严重低于按GDP占比分摊的额度;一些国家停止向基金会捐款;一些国家应使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但没有向基金会捐款;邀请中型会计师事务所捐款进展不理想等。可见,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本身就是一门生意。制定规则本来就是一门高级生意,更何况这门生意又跟证券行业挂上了钩。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这门生意的主要受益者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和证券交易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口号是证券市场合并的产物。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这个做生意的私立机构甚至都吸引不到一位有分量的法学家参与。这就清楚地表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试图在法律体系之外,另行创建一套基于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规则。

尽管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自我标榜为“全球会计准则”,但实际上,它仅仅是证券信息披露规则,还未实现其终极目标——形成全球证券交易所统一信息披露规则。全球大型证券交易所之间的客户竞争和合并浪潮是国际会计趋同的真实驱动力。2006年,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收购泛欧证券交易所(Euronext),从而组成全球最大的股票市场、全球首个真正意义上的跨洲证券交易所——纽约·泛欧证券交易所(NYSE Euronext)。2008年,纽约·泛欧证券交易所收购美国证券交易所(AMEX),巩固了其证券交易所龙头老大的地位。欧盟境内的证券交易所一律根据2002/1606号条例采用国际会计准则;而美国的证券交易所一直采用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作为信息披露规则,直到2007年才宣布接受上市公司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欧美证券交易所的合并凸显了公认会计原则与国际准则并存的矛盾。

2.国际趋同的推动力量。热衷于推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主要势力有四个:其一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它是会计国际趋同的始作俑者,其后继者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继承了其立场并策动了趋同战略。其二是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它是国际准则的操作者和受益者。其三是国际证监会组织,它出于试图统一证券信息披露规则的目的而积极支持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其四是巴塞尔委员会,它出于推行审慎监管和巴塞尔协议的目的而积极支持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此外,1982年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第67号决议所设立的会计与报告国际准则政府间专家工作组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也出于不同目的,对全球会计准则趋同起到过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会计国际化进程中,一些发达国家总希望将本国或本地区的标准作为协调的基准,这样可以不费任何力气而坐收协调之利;但对于其他国家来说,则必须花费大量的协调成本,包括学习、培训成本,支付外国会计师服务费用和咨询费用等,因此朝哪个方向協调也是一个利益问题,而对于这一点,发达国家目前面临着更为紧迫的形势。因为谁在会计国际化进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谁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利益之争将决定会计国际化的发展方向[10]。

3.继续推行国际趋同路线图的危害。我国若继续推广国际准则会导致实体经济受到损害。

(1)企业会计账簿作为法律证据的可信性将会被大大削弱。在国际会计准则中,会计已经沦为一门“魔术”。财务报表中包含了大量的预期因素,且缺乏民商法、经济法的支持,这导致会计账簿丧失了法律证明力。

(2)利润表的作用大大下降,公司法、税法、统计法的实施难度加大。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会计报表中的“净利润”不再是公司法第八章所称的“税后利润”,不能代表公司的业绩。如果对缺乏法律依据的预期利润进行分配,则会严重地背离公司法的资本保全原则。会计是唯一能够提供企业利润数字的科学,而国际准则违背了会计的功能定位。税收(尤其是企业所得税)和统计工作具有较强的会计信息依赖性,依法治税和宏观经济调控客观上需要有稳定合理的企业会计数据提供支持。如果不及时剔除会计报表中的预期因素,统计公报中的数据就受制于证券市场行情,那么宏观经济调控的效果可能会受到影响。

(3)对企业业绩的评价变得更加困难。会计是唯一能够提供企业净利润数字的科学,而国际准则下的资产、负债、股东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财务会计数据都很难可靠地用于企业业绩评价,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报酬率等财务指标已经面目全非。因此,进行财务业绩评价时就需要剥离所有预期因素,另行计算不包含金融预期的财务指标。

(4)法律的稳定性将会受到破坏。国际会计准则在本质上是脱离法律原则、建立在独创的概念框架基础上的一整套证券市场从业机构联合设计的金融分析规则,它并非国际法。国际资本和证券行业迫不及待地想要统一资本市场的信息披露规则,于是倡导国际会计准则趋同,这可以理解;各国证监会也许有理由为了资本的跨国跨地区自由流动而倡导资本市场会计规则的国际趋同。问题在于,该规则仅仅是服务于金融监管当局和证券投资者的规则,它代表的是急于收购他国优质资源的垄断金融资本的利益。对于实体经济发展而言,该规则的益处较小,反而具有潜在的危害性。

会计法规需要具有稳定的价值导向。这一点是理论研究者很容易忽视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自1973年成立之日起就继受了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决策有用观”的价值导向。而这是唯一的、正确的价值导向吗?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演进历程否定了这一点。公认会计原则自1938年起直至1972年,从未强调过要以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为服务目标,而是笃行历史成本会计。决策有用观的价值导向是越来越多的非会计专业人士主导准则制定程序的结果,它成为美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指导思想,是从1973年才开始的。

4.科学评价域外经验。公司法、证券法从未规定也不可能规定会计应当“为证券买卖和企业估值服务”。会计界个别学者对民商法、经济法、会计学基础理论的理解存在严重偏差。

(1)公司法并非是“为证券买卖和企业估值服务的”。作为重要的市场主体法,公司法的立法宗旨是“为了规范公司的组织和行为,保护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公司法胆敢宣称其立法宗旨是为“证券买卖和企业估值”这一单一的私人利益导向服务。

(2)证券法也不是“为证券买卖和企业估值服务的”。证券法的立法宗旨是“为了规范证券发行和交易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该法所强调的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三公”原则,而不是“为证券买卖和企业估值服务”。从法理上看,证券法是公司法的特别法,根本不可能出现违背公司法的目标导向。

(3)会计理论应当以法学为理论基础。会计是对权利、义务等法律关系的分类统计,会计学是唯一能够提供企业利润数字的科学。依法纳税和依法分配是所有企业的权利和义务,作为法规的会计规则必然遵从税法和公司法。目前流行的所谓会计应当“为证券买卖和企业估值服务”的观点的实质,是把金融分析规则强加给会计师,从而达到活跃证券市场、瓦解证券监管的目的。世上模型千千万万,根本没有一个公认的股票估值模型。股票该卖多少钱?它的公允价值是多少?在交易达成之前,没有谁能算出来。故而,会计根本就不应当着眼于为企业估值服务。

(4)不能把公认会计原则等同于会计法规。美国公认会计原则是美国证监会要求美国上市公司采用的信息披露规则。美国没有联邦公司法,公司、会计的立法权限属于各州。例如,要在特拉华州成立一家公司,就必须依照该州的《特拉华州公司法》注册成立,然后遵循该州的法律依法纳税、依法分配。如果该公司在该州发行了证券,则还需要按照该州的证券法向该州的证监局报送监管资料。如果该公司还跨州发行了证券,则还应向联邦的证券监管机构报送监管资料。可见,在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不是法律,而只是证券监管行业规则,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要遵循一般公认会计原则。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属于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在法律层级效力上属于财政部颁布的部门规章(基本准则)和规范性文件(具体会计准则)。我国会计立法实际上是在把美国证券市场上不合理的信息披露规则当作会计法规进行推广。

综上所述,为了建设适合我国经济建设实践所需的高质量的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我国学术界需要实现从“制造论文”向“创造知识”的跨越,会计法规的制定需要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

(三)捍卫会计立法和经济监管的自主权,完善国家统一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

1.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前身为国际会计准则)不适合作为立法蓝本。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并不是国际法,而仅仅是民间机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牵头设计的、推行于一些大型证券交易所的信息披露规则,它的蓝本主要是美国证券市场上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则——美国公认会计原则。

1938年,美国证监会将公认会计原则的制定权转授给了美国会计师协会。由此开始,注册会计师行业从自己的行业利益出发,制定的会计政策完整地容纳了20世紀20年代自由放任的美国证券市场上的各种会计操纵手法,设计出了一整套弹性化的会计规则,这套规则就是公认会计原则。会计准则中的资产减值、公允价值、权益法、外币折算、递延所得税、合并报表、权益法结合法、购买法、借款费用资本化、研发支出资本化、套期保值会计等会计规则允许企业在缺乏原始凭证的情况下窜改账簿数据,导致“会计造假合规化”问题愈演愈烈。

2.明确界定会计法规的立法理念。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宣称,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为证券投资者和商业银行提供决策支持,这就是理论界主流研究所称的“决策有用观”。这种立场与立法实践不符,缺乏法律依据。金融资产的价格是由金融市场参与者的预期所决定的,会计信息不是也不应该是金融资产价格的决定因素。

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是现有的股东、管理层和政府机关,而不是潜在的证券投资者。为企业经营管理和国民经济管理提供具有法律证据力的财产权利和业绩信息,是会计的法定职能。

我国1999年修订的会计法第九条规定,“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任何单位不得以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或者资料进行会计核算”。上述规定彰显了会计的一项基本原则,即“根据法律事实记账(记账行为必须具备原始凭证的支持)”。根据法律事实记账所形成的会计信息具有公益性和公信力,能够一视同仁地服务于企业的所有利害关系人。相反,缺乏原始凭证的记账行为则属于违法行为。可见,会计法第九条是检验会计规则合法性的试金石。如果运用这一条来考察域外的会计规则,立法机关就可以从容自信地拒绝很多似是而非的会计规则。

3.科学总结我国会计立法的历史经验并吸取国际会计领域的主要教训。会计制度在本质上是一国民商法、经济法的实施细则,它是民商法、经济法得以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由于全球法律制度存在重大差异,因此,会计法规作为民商法、经济法的实施细则,决不可能实现国际趋同。试图跨越司法管辖范围制定区域性统一会计法规的努力均以失败告终。

会计制度是优于会计准则的立法形式,其显著的优点是简洁易用、便于贯彻落实上位法。我国的会计法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这体现了我国法律制度的先进性。我国拥有统一的、单一的公司法和税法,这为制定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提供了宝贵的法律基础。实践证明,我国的会计制度长期遵循上位法,为上位法的贯彻实施发挥了积极作用,历次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成功推进都得益于有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作为支撑。

会计改革应当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不应当抛弃行之有效的、受到实务界广泛支持的企业会计制度。相反,对于与我国传统做法有所不同的域外做法,应当保持警惕的态度,决不能轻易引入任何一项不符合会计基本原理的规则。

4.加紧完善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两则”“两制”顺应了企业资金来源多样化的实际情况,把会计等式从“资金占用=资金来源”改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使得会计信息得以全面地反映企业的法人财产权等法律关系,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后续立法如果能够在此基础上深入围绕财产权利、负债等基础要素展开研究,就有望建成基于我国法律原则的会计法规体系。但遗憾的是,会计立法机关这时候没有比照法国、德国等的立法经验制定遵循上位法的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而是继续借鉴美国经验制定了一套偏离上位法的证券信息披露规则(会计准则)。笔者参照法国、德国的成功经验,梳理形成了关于完善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路线图,如图2所示。

(1)修订会计法,科学合理地界定会计的基本原则。应当坚持现行会计法第九条的规定,把“根据法律事实记账(记账行为必须具备原始凭证的支持)”作为会计的首要原则,并运用这一原则审查其他会计原则的合法性,把“谨慎性原则”等失当的原则剔除出会计法。

(2)在行政法规中明确区分“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和“证券信息披露规则”。修订《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在条例中明确区分“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和“证券信息披露规则”。所有企业都应遵循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报表具有法律证明效力。

把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明确界定为证券信息披露规则,仅仅适用于上市公司。也就是说,上市公司除遵循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编制会计报表外,还应遵循会计准则进行补充性的证券信息披露,且补充性的证券信息披露不具有法律证明效力。

(3)逐步提升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层级效力。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要求遵照上位法的规定制定会计规则,但是,不应当超越上位法的授权。我国公司法、税收征收管理法、企业所得税法、统计法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应当遵照执行。

作为对比,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美国公认会计原则所主张的“决策有用观”这一理念缺乏法律依据。我国公司法以及(作为公司法的特别法的)证券法从未提出这一不合理要求,从法学理论来看,“决策有用观”不能作为我国法律的法定要求。因此,应当在条例中否定理论界所推崇的这一失当理念。

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应当严格遵循会计法规定的“根据法律事实记账(记账行为必须具备原始凭证的支持)”的会计基本原则。可沿用《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成功经验,删除资产减值、公允价值、权益法、外币折算、递延所得税等不符合会计基本原则的会计规则。在“根据法律事实记账(记账行为必须具备原始凭证的支持)”这一会计基本原则的指导下,政府会计、企业会计的会计要素有望统一。

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包括两个组成部分:其一,是适用于所有行业的《企业会计制度》;其二,是补充性的《会计核算办法》,《会计核算办法》是针对特殊行业(如银行业金融机构、保险业、证券业、施工企业、石油天然气行业、房地产开发企业等)的会计核算业务做出补充性的规定。经济业务迥异的会计主体所适用的会计核算规则和会计报表格式,也必然存在显著的差异,例如,保险行业、银行业金融机构与传统工商企业的会计核算规则和会计报表格式既有共性,也有差异。《企业会计制度》及其补充性的《会计核算办法》能够妥善处理上述共性和差异。

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法律层级可暂时维持现状,待施行一段时间后应当升级为行政法规。原因在于,人民法院做出的判决是以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为依据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通常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4)调整会计准则(证券信息披露规则)的适用范围。我国目前共有7000多万户市场主体,上市公司在其中所占比例极小。没有理由把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适用范围推广到所有大中型企业。应当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把目前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界定为上市公司的证券信息披露规则。也就是说,上市公司除了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还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进行证券信息披露,它们能够承受这种额外的负担。如此调整后,非上市公司不采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从而可以节约大量的社会资源。会计准则(证券信息披露规则)可由财政部和证监会联合制定并发布。

(5)坚持科学的会计立法理念。一方面,要进一步贯彻开门立法的理念。吸收法学专家、企业家、税务机关等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参与会计立法论证。另一方面,要继续执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路线图,并加大宣传力度。这有利于化解G20、国际证监会组织、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等所宣扬的全球会计准则概念对我国会计立法所造成的舆论压力,有利于保持国际趋同策略的稳定性、避免出现朝令夕改的情况,有利于应对学术界和注册会计师行业等业界人士创新求变的理论冲动。如此,可快速实现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全面趋同。客观地说,财政部先后通过倡导国际协调和国际趋同,已经成功地破解了学术界和注册会计师行业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迷信,验证了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先进性,这是国际趋同战略的重大成就。通过1992年以来的实践检验,财政部有理由更加坚定地自主制定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抵制学术界和注册会计师行业等过度迷信“国际先进经验”的立场。在本质上,会计法规是民商法、经济法的实施细则。因此,会计法规的国际趋同是完全不可能的。作为对比,证券信息披露规则(会计准则)是可以实现国际趋同的。

(6)采用“渐进转弯”的方式实行渐进的改革。会计改革应当坚持科学的会计立法理念,着力打造科学、合理的会计理论体系和能够经受时间考验和实践检验的会计核算制度。

在舆论准备阶段,需要组织立法机关、实务界和学术界对会计理论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探讨,特别是对会计要素、会计原则等概念框架问题进行辩证分析,还应当吸收法学家、企业家、金融分析师、研究者参与基础理论研究。

在理论研究阶段,可以以财政部招标课题的方式组织基础理论研究。确定10 ~ 15个课题,公开招标,每个课题至少指定两个团队展开竞争性的研究。要求各研究团队提供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办法的立法建议稿,在网上接受各界评议,以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每项研究报告经评审合格后,由财政部、中国会计学会出具采纳证明或优秀成果证书,以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可以考虑通过网络、微信平台或报刊等形式引领学术界和实务界人士对基础理论进行探讨,邀请业界人士对理论争鸣进行点评,引导各界人士尽快对基础理论问题达成共识。

在试运行和正式实施阶段,需要选择大型、中小型、微型企业进行模拟运行,根据反馈意见修改和完善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总之,无论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是否与法律法规挂钩,法律法规都在那里,所有企业都必须遵守。依照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完善我国的会计法规,是会计改革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

●本文为《会计规则的由来》系列文章之十八。

主要参考文献:

[1]郭道扬,汪祥耀,邵毅平.美国会计准则研究:从经济大萧条到全球金融危机(序)[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1~2.

[2]杨纪琬,阎达五.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兼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J].会计研究,1980(1):2~10.

[3]夏冬林,马贤明.中国会计改革之路——与杨纪琬教授就当前会计改革问题的谈话记录[J].会计研究,1993(4):22~27.

[4]王军.立足国情、放眼世界、迎接会计理论研究的美好明天[J].会计研究,2007(7):3~6.

[5]刘玉廷.加强会计理论研究推动我国会计准则建设[J].会计研究,1999(5):6.

[6]刘玉廷.《企业会计制度》的中国特色及與国际惯例的协调[J].会计研究,2001(3):3~8.

[7]刘玉廷.中国会计改革:理论与实践[J].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3:238~246.

[8]杨纪琬,余秉坚.新中国会计工作的回顾(四)[J].会计研究,1987(5):43~47.

[9]陈毓圭.原则导向还是规则导向——关于会计准则制定方法的思考[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5(6):26~31.

[10]冯淑萍.关于我国当前环境下的会计国际化问题[J].会计研究,2003(2):2~7.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北京100872;2.中国人民大学财务会计研究所,北京100872;3.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创新应用支持中心,北京100872

会计理论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会计研究方法是进行会计理论研究的前提,是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由于我国会计界的主要任务是构建适应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这一任务无论从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上还是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上,都是极为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探索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一、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意义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人类长期科学实践的结晶,是在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实践的不断深化过程中得到充实、丰富和发展的。每当科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总会伴随着科学方法的重大革新,从而引起科学技术的突破性发展。纵观人类科学发展历史便会发现,在整个科学发展历程中。都贯穿着一条主线,即科学研究方法的演变和发展。那么,会计理论研究作为人类研究客观世界的一个分支,必定也需要一套科学的研究方法。

长期以来,由于对会计研究方法本身的研究是我国会计研究领域的一个薄弱环节。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是人们在认识会计这个社会现象时所运用的途径、手段、工具和方式的总和,它作为会计理论的组成部分,贯穿于会计理论研究的全过程,是任何一个会计理论研究工作者都不可回避的问题。它不仅直接影响会计理论研究的总体水平,而且对会计理论能否在实践中经受考验,成为实践的指导。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西方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历史演进的启示

西方以演绎法和归纳法为主的传统的规范会计研究方法曾经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仍在继续发扬光大。以佩顿为代表的演绎会计理论学派、以利特尔顿为代表的归纳会计学派和以坎宁为代表的真实收益学派,都是运用规范研究方法的产物。这些理论在世界会计理论的宝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即使是在西方会计界极力推崇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今天,美国会计学会3大会刊中的《会计了望》(Accounting Horizons)和《会计教育问题》(Issues in Accounting E—ducation),仍有许多文章是运用规范研究方法进行会计理论问题的研究,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会计师杂志》(loumal of Accountancy)的绝大多数文章仍然运用规范研究方法。毋庸置疑,这些文章对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应用理论建设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西方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为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提供了外在经济环境。实证研究方法从一开始就运用于资本市场研究,因为资本市场中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的关系、会计政策选择等问题的可证伪性为实证研究的可证伪主义提供了市场。现在美国会计理论研究许多方面都在尝试运用实证研究方法,但对资本市场有关问题的研究仍占较大比重。在实证研究方法的档案式研究中,有关资本市场的会计问题研究通常需要运用许多数理统计模型知识,这就要求研究人员具备较好的数理统计知识。许多具有理工科背景的研究人员加入会计研究领域,使会计研究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其良好的数理统计知识使运用数量分析方法研究会计问题特别是资本市场会计问题成为可能。这一尝试性研究给会计理论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拓宽了会计研究的范围。与此相关,数据库的建立为实证会计研究提供了资料保证,计算机等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运用和普及为实证会计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实证研究运用数学模型在手工计算时费时费力,计算机的运用改变了这种状况。同时,计算机还使数据库的建立更为方便,数据资料的查找更为快捷。

三、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现实分析

与西方会计界相比,我国在会计理论研究以及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方面起步较晚。下面简单地回顾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发展历史。

建国前,我国一部分会计学家率先引进了西方国家的会计理论,同时也引进了西方财务会计理论的思想和方法。这为我国传统会计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则是对原苏联的社会主义会计模式和理论的全盘引入,这标志着我国传统理论研究进入实质性阶段。同时也表明我国会计理论的构建受到两个方面规范的影响,即作为会计研究理论基础的政治经济学和作为会计研究目标确立依据的国家经济政策和法规,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国家财政税收政策和法规对会计理论和方法的限制。这段时间在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中,对研究方法问题一直没有给予很好的重视,缺乏突破和创新,研究方法主要运用规范演绎方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会计理论研究的气氛开始活跃,突出地表现为对会计基本理论等问题的研究,会计研究方法问题也随之引起会计学界的注意。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会计界的有关之士就曾一再呼吁,应将实证研究方法引入我国会计研究中。从1991年《会计研究》第6期徐兴恩的“论会计研究的方“一文发表开始,以后又陆续有学者发表关于实证研究方法方面的文章,1996年沈艺峰的《会计信息披露和我国股票市场半强式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开始了我国会计界“真正意义上”的实证研究。1997年大量介绍实证研究方法的论文被系列发表。至此关于会计研究方法的研究引起会计学界的普遍关注。但是统计结果表明:1996年《会计研究》共发表实证研究类的论文3篇,占全年论文的2%;1997年共发表实证研究类的论文14篇,占全年论文总数的9%;1998年共发表实证研究类的文章13篇,占全年论文总数的10%;1999年共发表实证研究类的文章8篇,约占全年论文总数的7%。其他会计杂志发表实证研究的文章更为少见,《经济研究》发表的有关会计方面的实证研究类论文的数量也不多。由此可见,规范研究在我国仍占主导地位。

我国会计研究方法与西方会计界存在较大差异,主要有以下方面原因:

哲学基础和思维方式不同。西方会计研究方法较多地受实用主义影响,信仰存在就是合理的,有用的就是真理;而我国会计研究方法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唯物主义,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西方会计界受实用主义影响,早期更注重应用理论的研究:我国强调理论来源于实践,高于实践,更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习惯从会计本质、会计职能、会计对象、会计目标等基本概念及基本问题开始起步。

会计研究的外在环境与西方会计界存在较大差异。自1990年12月17日飞乐股份等8家公司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首次上市以来,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只有10年的时间,上市交易的公司至今也只有1000多家。特别有关资本市场的法规建设正在逐步完善,许多法规本身还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资本市场中包装上

市、会计作假等案件时有发生,相当一部分投资者缺乏理性,市场融资功能不足,缺乏足够的资源配置引导能力等等。这就使以资本市场为内容的会计理论研究缺乏良好的外在经济环境和法律环境。所以,尽管近年来以资本市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实证研究成果逐年有所增加,但是,关于资本市场的数据库还未形成较为权威的版本,许多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只能自行收集。在此情况下开展实证研究,一方面使研究者本身花费大量时间用于资料收集,另一方面由于资本市场中存在着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也难以保证研究资料,特别是数据本身的准确性,进而影响这些研究结论的验证质量。

四、现阶段我国会计研究方法的选择

观点1:从规范方法和实证方法二者的特点及其在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中的定位来看,这两种方法的结合是恰当的选择。原因有以下方面:规范研究方法与实证研究方法在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中是并列的两种方法,它们各有侧重,有不同的特点,不存在何者取代何者的关系。规范研究方法与实证研究方法是由一些具体方法以特定方式结合在一起,在运用时遵循一定规则的综合方法。因此,规范和实证方法并非完全独立,互不联系的两种方法,在基本要素上,它们有共同之处。规范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在发展过程中有各自的特点。但又有相互渗透的可能性。随着人们对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认识的发展和深入,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会不断吸取别的学科的先进成果,同时相互取长补短,完善自身。

观点2:在强调研究中将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结合起来进行。这从某种角度上是很难的。研究方法的选择是一个相机抉择的问题,要么选择严格而精确的实证研究方法。这样做可能主题和现实有差距;要么就选择务实有现实价值的规范研究方法,但我们的研究可能得不到验证而缺乏严谨性。对于每一个会计理论研究者而言,绝大多数人只能选择其中一种方法。理论实证和经验实证是理论研究的两个相辅相成的部分,两者不能截然地割开。当然,由于研究者的学识背景、个人的能力以及研究风格都有所不同,在理论研究过程中可能会有侧重面,但是不能要求人人都采用实证和规范相结合的方法。

会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课题,通过上述观点的讨论,我们知道如何对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进行思考,如何深刻地认识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既要实事求是、又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既立足我国经济转轨现实,解决特有实际问题,不可盲目照搬照套,特别是对会计环境的理解,对假设的慎用;与时俱进,即大胆引入先进的分析方法,唯有此,才可在本质上创新。此外,要有科学的态度做研究,注意选题以及不同学科间的结合。

会计理论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为了满足时代需求,社会对会计档案的管理标准也进行了集中调整。对于医院领域来讲,其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对其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因此,在“互联网+”的时代下,为了更好地落实我国政策方针,医院自身必须加强管理模式的落实,对信息技术技术的应用进行改革创新,增加其整体的科学实用性,创造良好的使用条件。目前在“互联网+”时代下,医院自身对会计档案管理系统的研究进行了初步施行,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具体的规划当中依然具备一定的问题。因此,改进这些问题,将对医院会计的管理系统提供较大的帮助。

关键词:“互联网+”;医院管理;会计档案;

引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医院会计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为了更好地解决“互联网+”时代下的问题,医院必须对会计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创新,保证整体的创新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同时,也可以为医院会计档案的工作提供全新支持,增加会计的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因此,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对医院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必須有全新认知,并进行多角度、全面性完善,对其进行信息化建设以及数字化培养,提升整体档案的管理综合能力,为医院后续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医院会计档案的管理现状

为了保证医院会计档案管理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呈现高速发展的特性,必须对其现有的问题进行集中分析,梳理出其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缺点,并进行改进,提升整体的应用效果。在对会计档案管理的分析过程当中,可以得知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在管理过程当中,无论是会计档案管理还是运行制度管理,必须保证其整体制度的有效性,才可对整体的管理效果呈现高效性。但会计档案管理在实际运行的过程当中缺乏必要的实践性。因此,不利于整体会计档案的实施。由于会计档案管理工作自身具有一定的特殊要求,在整体的工作当中,其自身也呈现出了一定的服务意识不全的现象,对整体利用率偏低,造成了不良影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开展切实有效的改进方法,从根源当中找出问题,并进行有效沟通。通过医院会计部门的自主配合,对相应的问题进行改进。此外,会计档案管理人员自身综合素质不足,导致其管理模式以及整体运行经验欠缺。在实际发展当中,无法对其进行有效保障。会计档案自身存在档案管理量大的特点,因此,对于相应的管理成本需要进行一定的投入,会计档案管理数据有一定的继承性。在互联网模式下,必须对其整体的安全性进行保障,防止信息泄露。可见在“互联网+”时代下,会计档案管理所显露出的不足,正是其改进的必要性,同时也是企业整体运行的有效保障。

二、完善医院会计档案管理的措施

进行医院会计档案管理提升医院档案管理与其他企业不同,医院自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其会计档案管理也具备一定的特殊性。在管理过程当中必须转变相应的思想。由“传统”转变为“先进”的管理理念,主动增强服务意识。通过切实可行的办法为会计档案管理资源的优化创造良好的条件,综合促进其整体发展[1]。

1.提升整体的自我认知,满足未来发展需求

在医院档案管理过程当中,必须对其自身设定的规划进行全面认知。会计档案管理可基于互联网时代进行不断更新,需要工作人员对其特点进行足够认知。通过学习、思考等途径,感受到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全新冲击。并以此产生全新的经验,对现有的体系进行更新。在进行整体的转变过程当中,自身必须意识到互联网时代对于会计档案管理的更新是具有一定的体现性。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应用,更对医院自身的会计档案管理提供了全面的机遇,有助于医院在管理过程当中打破格局,将较老的观念进行革新,尝试全新的管理方法。在整体改进过程当中,对于思维的自我提升以及认知,必须结合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特点。在发展过程当中,确保会计档案管理理念能够满足“互联网+”时代的学习需求。在实践过程当中,工作人员自身应该养成有意识的管理理念,通过信息化发展,提升整体的转变水准,为其后续的优化提供有力的条件。同时,借助相应的理念为“互联网+”时代下的会计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全面指导。

2.在医院会计档案管理过程中增加其“创新性”

在整体的改进过程当中,互联网时代下的会计档案管理具备充分的实践作用。因此,创新是其基本手段。在管理模式当中,必须对整体规划进行全面设定,保证实现会计档案管理当中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以互联网时代为基本背景的会计档案的管理[2],应呈现“收”“管”“用”的特点。与以往相比,医院会计档案管理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将有效体现。在大数据时代中,医院自身可借助内部局域网进行实现。例如,电子文件信息的储存以及共享,搭建专门的云平台,对相应的管理信息进行上传、备份,以便进行后续取用。此外,在具体的管理过程当中,创新意识的应用也可有效使会计档案管理产生全面的认知。提出全新的工作要求,对医院相应的管理人员提出了更为全面的工作任务。此外,在会计档案管理工作服务提升当中,创新性体现在其具体的实际应用过程当中。在进行会计档案管理工作时,可将相应的信息手段融入到收集整理当中,方便增加其便利性,实现资源的优化传播。以信息支持为基本模板,进行管理体系的增强,对医院会计的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建设以及高校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3.有助于医护人员提升自身的整体综合素质

在会计档案管理过程当中,其基本内容是保证会计档案的实施,以便增强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使整体的发展模式适应“互联网+”的时代需求。因此,必须对工作人员整体的个人素养以及工作能力进行全面提升。根据《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整体精神,对档案工作人员必须组织定期培训。例如,医院自身可定期组建相应的培训,通过培训,提升专业人员管理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综合提升其安全意识。培训模式可以专家授课、讲座、互联网学习等方式进行,保证整体培训的有效性。此外,医院自身必须重视相应的硬件设备投入,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信息技术能力的增强,完善整体管理人员的知识体系[3]。

结论:

简而言之,当前,互联网的有效融合使得我国各领域发展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其中,对于医疗领域而言,互联网的融入不仅提升了医生的救治水准,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更推动了医院自身管理系统的较大转变。如对医院会计档案管理当中,“互联网+”的融合可以使医院衍生出全新的工作模式。本文就“互联网+”时代加强医院会计档案管理研究展开讨论,分析了互联网时代会计档案管理显露出的制约因素,研究如何通过切实可行的方法,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加强医院会计档案管理。

参考文献

[1]赵浩然“互联网+”时代加强医院会计档案管理研究[J].现代企业文化,2018,000(027):268-268.

[2]刘驰.“互联网+”时代加强医院会计档案管理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8,000(010):76-77.

[3]高春雷.“互联网+”背景下加强机关事业单位财务档案管理研究[J].中国市场,2018,000(009):127-127.

重庆市酉阳县板溪镇卫生院 重庆 409800

会计理论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 本报记者 沈漠

财政部门还将加强企业会计准则宣传、培训,密切跟踪上市公司年报;完善企业会计问题应急处理机制,定期与监管部门、有关企业及会计师事务所等沟通交流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情况,并加强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收政策、监管政策的协调。

此外,上述负责人称,“我们将充分发挥会计标准战略委员会、会计准则委员会在会计准则体系建设以及会计准则研究、起草、实施等方面的作用;强化企业会计准则咨询专家队伍,充实研究力量,提高咨询水平。”

推进管理会计应用 完善内控规范体系

《会计“十三五”规划》明确,“十三五”时期的第四大任务是推进管理会计广泛应用。“我们将争取在2018年底前基本形成以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为统领、以管理会计应用指引为具体指导、以管理会计案例示范为补充的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并发布系列分行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上述负责人表示,同时将抓好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实施,加强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教学教材改革,支持管理会计创新中心建设。

同时,财政部门将积极推动企业和其他单位会计工作转型升级,进一步发挥会计工作在战略、预算、成本、营运、投融资、绩效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职能作用,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据了解,“十三五”时期,会计改革与发展的第五大任务是完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我们将研究制定《政府内部控制规范》和《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规范》;修订《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将内部控制对象从经济活动拓展到全部业务活动和内部权力运行,并制定量化指标体系;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制定《小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上述负责人称。

在实施方面,财政部门将推进地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规范;会同监管部门制定中小板、创业板和新三板挂牌公司执行内部控制规范的政策措施;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执行内部控制规范情况的监督检查。

上述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时期的第六大任务是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财政部门将不断更新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推动监管部门出台监管扩展分类标准,适时推动建立以披露财务报告数据为主的社会化会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研究制定企业账户层面和交易层面会计数据以及相关业务数据交换标准。

同时,财政部门将认真抓好《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等制度的贯彻落实,积极探索推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工作,推动基层单位会计信息系统与业务系统的有机融合;引导企业应用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促进财务、业务数据的融合;研究探索会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会计资料无纸化管理制度。

发展会计服务市场 实施会计人才战略

记者了解到,“十三五”时期,会计改革与发展的第七大任务是大力发展会计服务市场,包括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推进代理记账业务不断发展、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和其他会计服务行业的行政监管、推进会计服务市场开放4项具体措施。

上述负责人介绍,财政部门将不断拓展会计师事务所业务领域,研究建立公共部门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政府购买注册会计师专业服务制度,支持会计师事务所拓展涉税服务、管理会计咨询、法务会计服务等新型业务;研究探索改进会计师事务所选聘方式和审计费用支付方式,着力增强独立性;指导会计师事务所加强内部治理和总分所一体化管理,进一步推动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做强做大,促进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健康、规范发展。

“而且,财政部门还将抓好双边、多边会计服务市场开放谈判和跨境审计监管合作,鼓励会计中介服务机构开展跨境服务,指导支持会计师事务所以成员所模式为主流构建国际网络、参与国际竞争。”该负责人称。

“十三五”时期,会计改革与发展的第八大任务是实施会计人才战略,包括深化会计职称制度改革、完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深化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加快行业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培养、指导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加强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加强会计管理队伍建设8项措施。

上述负责人透露,根据计划,到2020年,我国具备初级资格、中级资格、高级资格会计人员要分别达到500万人左右、200万人左右、18万人左右,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要达到2 000名的培养目标;同时,要力争到培养3万名精于理财、善于管理和决策的管理会计人才。

上一篇:现代企业安全论文范文下一篇:大学生创业问题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