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范文

2023-09-19

中学历史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历史图片;历史教学;作用

01(A)—0023—01

中学历史教学中,课本中的文字材料很难让学生对“过去的事”产生兴趣,而历史图片则更能直接地反映历史的原貌,因此,应该得到历史教师足够的重视。

一、以图激趣,导入新课

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圣人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都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导入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如何在上课伊始就调动起学生的热情和学习兴趣呢?巧妙地利用历史图片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如在九年级上册(人教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看“处死查理一世”的图片,然后提出思考题:为什么高高在上的英国国王查理一世会命丧断头台?当时英国到底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呢?这就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想知道为什么国王会被砍头,同时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新课的学习中。

二、形象感知,加深印象

在历史教材中,文字表述占了相当大的篇幅,但是文字具有抽象的特点,无法向学生直观地反映历史现象,而图片的特点却是真实、形象、直观、生动、一目了然。如我在《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人教版)《经济大危机》一课教学时,在没有课件的情况下,如何让学生更深层次地去了解在经济危机中,老百姓工资下降,饥寒交迫,流离失所,大量失业的情形呢?此时课本中的插图——“英国失业者街头求职信”为教学带来了转机。求职信非常醒目地背在求职者的背后,虽然是用英文写的,但是学生们都迫不及待地试着把它翻译成汉语:“我会说三国语言,我有三年工龄,我有三个孩子,我已失业三个月,我现在仅仅需要一份工作。”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因而很容易地掌握了经济危机的后果,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印象。

三、抛砖引玉,匠心独运

课本中提供的图片,看似简单,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则可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如上《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人教版)《“蒸汽时代”的到来》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看彩图“工业时代的纺织厂”,然后让学生想象一下当时英国工厂的生产情景:轰隆隆的机器声不分昼夜,各种各样的商品堆积如山……最后让学生思考:步履蹒跚的人力、畜力车辆还能不能满足大机器生产运输的需要?应该怎么办?从而引出有关火车的发明和使用。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耳目一新,改变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在不知不觉间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对比启发,论从图出

利用图片的对比,可以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在《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的教学中,关于“著名建筑”一目,我用课本中“麦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的两张历史图片来启发学生思维,并提问:“观察这两幅图,看看这两个建筑有什么突出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得出下列结论:巴黎圣母院的突出特点是“高而尖”,麦加大清真寺的特点是“大而高”,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我由此引导学生理解建筑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及其观念的变迁。

五、借图说理,情感教育

如在上《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南京大屠杀》一课时,我充分利用历史图片组织教学:其中有日军砍杀南京青年的;有日军把南京青年当靶子练习刺刺刀的;有日军军官进行杀人比赛的报纸等。学生看到这些图片时感到触目惊心,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后,还讲述了当前他们所了解到的关于这段历史的中日有关报道。此时,我适时地告诉学生要警惕日本法西斯主义的复活,“反对战争,珍惜和平”,这体现出了新课标下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六、以图启智,由此及彼

如在讲到《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工业革命》的有关内容时,我结合课本中提供的图片“珍妮机”,介绍了有关珍妮纺纱机的情况。随后,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还出了一道思考题:请你想一想,如果当时珍妮机在中国被发明出来,情况会怎样?为什么?并让学生通过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最后得出结论: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昙花一现;另一种可能是成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而被欧洲人所用,却不可能为中国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原因是当时的中国还处在封建王朝统治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不能为新事物的出现提供适宜的温度、水分和阳光。此过程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他们的探究意识,也增添了历史课的魅力。

中学历史教学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问题意识及创新力是当今社会考核人才的主要指标。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及创新思维十分重要,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本文结合对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及创新思维能力原因的分析,提出了一些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及创新思维的具体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问题意识;创新思维;中学历史教学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面临着新的形势要求。目前我国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与问题意识十分薄弱,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这一现象这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深思反省。因此,思考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及创新思维十分必要。

一、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原因

(一)教学模式滞后

教学模式滞后是目前教学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影响学生问题意识及创新思维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在教学中更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往往忽略了知识发展过程[1],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填充式的灌输知识,死记硬背的学习,教师错误的认为自己是提出教学问题的主体,而没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学生思维能力和问题意识的提升。

(二)没有健全的教学评价体系

目前考试仍旧是我国教育工作中评价学生的主要评价方式,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往往职能体现出试卷上出现的问题,而没有对学生创新思维与问题意识有具体要求,学生只要解答出问题取得好成绩就会有号的教学评价,学生长期处于这种千篇一律的解题教学评价方式中,其创新意识和问题意识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一定抑制。

(三)学生不敢提问

长久以来,我国的学生在课堂上一直处于被调动学习状态,其主体位置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导致很多学生虽然有问题,想提问,但是却不敢提问,怕自己提出的问题与教学没有必然联系而不被教师重视和认可,怕自己提出的问题不再教师知识范围内,而影响教师权威形象,索性就不提问题。久而久之,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都在不知不觉中消耗无几了。

(四)学生创新意识欠缺

学生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学习时间多数用在完成作业和学习任务上,为了学习而学习,往往没有对知识进行举一反三的思考,只是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和练习题进行被动思考,没有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不善于自主发现问题,也很难通过发散思维创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及创新思维的具体措施

(一)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提问欲望

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更新教学观念,不能将问题抛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互动性[2],突出学生主体位置。因此,中学历史教师要积极应用情境教学法,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提问欲望,调动起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例如,在初一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末农民起义》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讲解教材知识前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备课时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课件中有秦始皇暴政相关影视视频和历史图片,将秦始皇与秦二世时代的残酷刑法与黑暗社会现象形象生动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把学生带入到那个残暴无道的年代中,让学生有置身其中的感觉,鼓励学生对多媒体课件内容提出疑问,有的学生举手问道“秦二世比秦始皇更加残暴,怎么他还会当上领袖呢”;有的学生举手问道“秦始皇的阿房宫在建筑技术落后的古代是怎么建成的啊”......,学神争先恐后的提出自己的疑问,虽然有些问题不够深刻,甚至有脱离主题的现象,但是这些问题提出的背后体现的是学生发散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对学生给予鼓励和肯定,让学生体会到创新自己思维提出问题被认可所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顺势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提高了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问意识同时,加深了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二)提高教学民主性,让学生敢于提问

中学历史教师要重视学生主体位置,提高教学民主性,呼吁学生大胆分析质疑,准确掌握教材内容,抓准教学时机,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与提问时间和空間,增加对学生提问行为的关注,充分考虑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且纳入到优化教学的意见中。

例如,在初二历史上册第一单元《鸦片战争》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跟学生说“同学们,你们是课堂的主人,是教学的主宰,当你们对教学有疑问的时候,一定要发挥出你们主人位置的作用,提出问题我们一起完善课堂好吗”学生听到教师这句充满尊重与平等的话后,会增加提问的兴趣与胆量,有的学生在学习中举手提问道“老师,为什么英国要想中国走私危害那么大的鸦片呢”,教师在听到这一问题后不要直接给学生解答,而是要组织学生就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给学生自主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让学生对当时的中英贸易有更深的理解。

(三)发挥示范作用,教会学生提问

中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性,也喜欢模仿教师的行为和思维方式[3]。因此中学历史教师要抓住中学生这一特征,遵循中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出自己的示范作用,通过自己巧妙提出问题、创新分析问题的思维、一步一步解决问题来感染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开启学生提问的大门,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更多提出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历史学习中会提问,能提问。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推进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及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符合教育要求的必然趋势。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更新教学观念,正确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及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提问欲望;提高教学民主性,让学生敢于提问;充分发挥示范作用,教会学生提问,从而提高学生问题意识和思维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敏.中学历史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所遵循的原则[J].魅力中国,2013(23):155-155.

[2] 闵军杰.浅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4(5):63-63.

[3] 杨兴兰.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17):46-47.

中学历史教学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普遍,立足于现状,首先分析了史料教学在整个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其次对史料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的详细途径进行了分析和整理,也希望可以为提升历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创造新的条件。

关键词:中学历史;史料教学;应用

一、 引言

新课程标准对于历史学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学生掌握一般的历史知识,同时还需要具有良好的历史感以及历史学习意识,强化国家意识与民族责任。特别是近些年来从中考与高考的角度上来看,各种题目也倾向于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这也就引出了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分析其优化策略,现就其在历史学科教学中的作用分析如下。

二、 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 还原历史,强化学生历史感

历史知识的学习并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那样不但会影响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判断,更会对历史学科产生厌恶的心理。通过史料教学,可以更好地还原历史真相,让学生可以对历史事件具有更强的认知,从而熟悉历史、分析历史和理解历史。

比如,在进行《戊戌变法》的学习时,变法失败后出现了旧势力的政变,这个时候谭嗣同说了一句著名的话,“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有之,请自嗣同始”,在讲到这里时,学生们无不感慨变法先驱的悲壮,同时对其英雄事迹也有了新的认知,这对于提升该段历史的理解与记忆都具有良好的推动效果。

2. 丰富教学内容

丰富的教学内容不但可以解决历史学习枯燥乏味的情况,同时也可以通过插入几个独特的史料来活跃气氛,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以此来实现提升教学效果的作用。

比如,在北宋阶段的历史教学中,讲到“宋真宗花钱大手大脚”的时候,教师可以适时抛出这样一个小史料,那就是宰相李沆为了限制其过度铺张浪费,而采用了不让宋真宗了解国库的方式,这样一来宋真宗就认为国库吃紧,不再铺张浪费了。讲到这么一个“抠门”的宰相时,学生无不会心一笑,同时也更为感性的认知了历史上的人物也是真正存在过的,其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从而提升了历史学习的真实感。

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并强化历史学习能力也是史料教学引导的主要作用之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各种史料,分析其中的问题并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往往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说在进行工业革命阶段的学习时,教师推荐学生阅读了《全球通史·1500年后的世界》,将其与蒸汽机的发展历程相结合,然后对蒸汽机的发明作用以及历史意义进行分析和阐述,有效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提升了教学的实践性。

三、 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应用探讨

1. 选择更具有针对性的史料开展教学

选择更具有针对性的史料才能够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这对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也具有一定的帮助。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所学内容,可以通过课本中的插图来作为史料教学的引子,然后按照其内容进行系统的讲解。比如,在《戊戌变法》一课的教学中,可以从变法失败中康有为的表现以及其生平事迹来进行分析,按照康有為个人的经历作为变法的脉络,从而对变法的失败进行讲解,引发学生的思考并提升逻辑判断能力。

2. 史料分析与应用要充分

史料分析要充分,否则就会降低教学的实际效果。在史料教学中,经常会有教师为了提升教学效率而忽视了史料的应用深度,导致一些本来很有作用的史料被一带而过,反而影响了实际的教学效果。另外,由于史料当中往往具有许多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以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一定能够完全看懂,所以在教学中也要重视对于史料内容与知识的挖掘。除此之外,在学生阅读史料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适当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以此来提升教学的针对性效果。比如,在进行秦朝的学习时,教师可以通过提出这样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北方的直道遗址为30米左右,而西南则采用五道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一些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如果能够深入地挖掘与剖析,对于锻炼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都具有不错的效果,也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认知。

3. 引导学生主动搜集史料

历史课程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延续性特征,由于历史的内容十分复杂、多样,不同阶段的社会背景也会对同一段历史具有不同的解读,所以历史的学习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学习意识与认知分析能力,能够主动地搜索各种史料,以此来丰富自己的历史文化涵养。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各种史料浩如烟海,要想提升学生的史料收集水平,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拓展课外阅读的习惯来实现。除此之外,在教学引导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留下一些悬念来让学生课下自己寻找答案,这样的教学模式往往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热情,这同样可以帮助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时加深课堂学习知识的理解与印象,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比如,在进行西方历史的教学时,由于西方历史与东方历史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可以拿出几个具体的案例进行对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印象来对东西方历史文化的差异进行评价,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评价的情况对其进行一一点评,在评价过程中学生需要搜集各种历史史料,不但要做到有理有据,还要做到据理力争,这样的小活动能够有效启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体现历史学习的价值。

四、 总结

综上所述,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具有较强的适应性,通过史料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认知历史上的各种事件,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丰富教学的内容,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学习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史料教学,可以拉近历史人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提升历史学科的亲切感。立足于史料教学的应用现状,除了选择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案例之外,还可以选择史料分析以及应用的充分性,以此来引导学生主动搜集史料,参与课堂环节,最终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夏雨.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的有效运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4.

[2]王小伟.试论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的选择[D].东北师范大学,2013.

[3]孙玉美.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徐月来,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市相城区春申中学。

中学历史教学范文第4篇

反思之二,应加强道德教育。中学历史教学终极目的是为国家培养有道德的合格人才做好准备。道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家园。大而言之,道德是一个民族国家对人类贡献了多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引领一个民族前进的标杆和榜样,是一个国家永葆青春活力的精神。如果缺失了道德,一个民族就会逐渐地衰落和灭亡,也会危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小而言之,一个人没有道德,没有仁爱之心、同情之心、行为低下,就会堕落犯罪自我毁灭。因此,历史教学更应加强德育教育。

反思之三,应遵从学生认知规律。人的认知能力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书本知识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性的过程,同时认知水平程度也取决人的智力水平、生理年龄、社会环境的影响。中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能力也遵循这些规律。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成长阶段,身体,智力没有充分成熟,认知能力更多侧重于感性认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将原本枯燥的历史知识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从经济的角度、全球整合的角度来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才能减少或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

中学历史教学范文第5篇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部明确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为中学历史教学指明了前进方向。同时,在历史教学图示法的运用中如何体现核心素养,如何增强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等问题摆到教育工作者的面前。本文通过对图示法作用的分析进一步明确其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提出运用图示进行有效性教学的策略,促进中学历史教学新的思考。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历史教学    图示教学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基础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主动性,以及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的重要意义。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该意见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任务,历史作为传承中华文明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与策略,更新传统教学观念,以生为本,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不断探索增强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方案。这一现象使中学历史教学方法中的图示法受到格外重视,与历史图示教学法本身具有的两大优势——逻辑性与趣味性密不可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了历史的人文价值,研究历史图示教学法对促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有效性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前人的理论探索成果的思考和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出一些立足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利用图示法强化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感想,为教育实践者与研究者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与启迪。

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指出历史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对强化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具有重要价值。笔者首先综合目前研究成果,对历史图示教学法进行新的定义与分析,目的是更加明确历史图示教学法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中的重要意义。接着笔者对历史图示教学法的有效性及促进历史教学的科学性、完整性进行了进一步分析与论述。在认识图示教学法及其对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图示教学法的应用策略,使其更具操作性。

一、历史图示教学的概念

何谓图示教学法?针对这个问题,有研究者认为是将示意图作为教学载体,教师通过简单的图示结构帮助学生理顺教材中的人物、事件之间的关系①。这种对图示法的理解触及图示法的本质,即利用示意图对知识进行科学的联结,有助于分析其外在表现与本质联系。笔者认为图示教学法并非历史学科的专利,但是图示法在历史学科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对历史事件之间关系的联结表现,是透过历史现象发现历史规律的重要手段。此外,图示生动形象的特点,以及样式的多样化,都为图示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奠定了基础。笔者认为,历史图示法指将历史知识进行科学性、系统性整合的基础之上,利用语言、符号等方式进行科学的联结,以便加强学生理解与记忆,并为其探究历史规律提供重要辅助作用的方法。

二、历史图示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历史图示形象生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历史图示本质上是示意图,是对历史知识的联结。历史教材上描述的历史知识内容割裂为不同的板块,比较分散、零碎,学生阅读之后往往感到一头雾水,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能挫伤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与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是违背的。因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必然要把枯燥的历史变得更具趣味性。比如在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中,完全可以采用图示法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关系表示出来,当用圖示法表示出来后,金字塔形状的分封制与宗法制下的政治生态形象而生动,必然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欲望,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概念和历史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与时空观念。

2.有利于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笔者结合教育实践发现,学生认为历史课难学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历史教材知识零碎繁多,难以记忆;二是历史知识之间难以建立逻辑性的联系。面对这两个难点,历史图示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解决方式。简约系统的图表形式取代了烦琐复杂的文字阐述②。比如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中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变化,可以画一条横轴表示时间的演进,画一条纵轴表示相权的变化,然后在横轴上以时间顺序标上各朝代名称,在各朝代名称对应的上方标注其采取的对付相权的措施。这样,一幅示意图将历史知识进行了理清,有利于加强学生理解与记忆,这是图示法的重要作用。这种具有科学联系的历史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素养。学生可以在不断地总结中运用历史知识解释历史现象,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素养。

3.具有逻辑性与科学性,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当前笔者使用的教材是人民版高中历史,这种专题式编排顺序,割裂了部分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需要教师对教材知识进行逻辑性与科学性整合,将各部分知识点以历史时间为主轴进行恰当安排与链接,最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与逻辑结构。比如可以利用图示分别对比同时代的古代希腊与古代中国政治生态的不同,培养学生对文明多样性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是新课改的精神与要求,也是学生人格完善的必由之路。

4.有利于透过图示表现的现象探寻历史规律,培养学生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如何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是历史教学的重要难题。目前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主要通过实物参观的方式,但其实图示法也是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重要途径。因为图示法具有表现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的能力,逻辑化的知识结构体系对学生思考探寻现象背后的历史规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使学生理解历史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可以用如下方式:

原始经济→原始氏族部落

奴隶制经济→夏商西周奴隶制社会(古希腊,古罗马)

自然经济→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经济→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社会

这样,学生对不同历史时期对应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有了更深刻的对比了解,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理解透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三、历史图示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1.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创新示意图设计方式。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以往的教学方式带来改变,同时给图示教学法的运用提供了无限的创造空间。传统图示法主要是教师在黑板上给学生演示,比较受限于教学条件,教师可自由发挥空间比较有限,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师进行创新示意图设计方式提供了条件,比如一些更复杂符号的运用,更细致的知识联结控制方式,以及色彩明暗,都可以为图示增添独特的光彩。设计别具特色的图示,丰富的图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颜色的深浅展现历史事件的区别,对社会影响的深度,对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非常有利。不可只固守简单线条的运用,这是教师运用中需要注意的方面。充分运用对比型概念图示将两个历史知识的区别与相容用图示的方式展现出来③,有助于学生理解。

2.强化历史信息之间图示联结的科学性与逻辑性。

历史课是一门知识逻辑自成体系的课程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等都是一定时代条件下的产物,历史现象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不是孤立存在的。但历史发展有时间性与规律性,教师在整合历史知识进行图示联结时一定要把握历史发展的时间性和规律性,不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之间的联系进行主观臆断。比如同样是农民起义,不可把“陈胜吴广起义与太平天国运动同等对待”,坚持历史知识的科学性与逻辑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素养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设计不完整的图示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补充完整。让学生的眼、口、手、脑一起活动亲自实践可以开发智慧⑤,对学生的历史思维养成大有裨益。

3.关注学生的充分参与,加强知识体系的构建。

新课改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改传统的“要我学”为新时代的“我要学”,这种改变是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教师在运用图示法时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资料收集、辩论等方式将图示内容补充完整,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加以引导。这样学生主动参与,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更深刻,对知识体系的建构更科学,同时亲身体验与参与,能拉近学生与历史事件之间的距离。比如学习抗日战争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示意图方式将整个抗战時期的事件图片以时间为轴进行完善,这样学生对整个抗战历史会有体系化的认识,在整理出日本侵华带来的苦难与抗日志士巨大牺牲时,联想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爱国意识和时代责任感,进而培养家国情怀。

4.注意循序渐进,强化图示运用与课堂教学环节的协调性。

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可以运用图示法。在备课阶段,教师可以将课本知识梳理后进行系统化、条理化,有助于提高教学有效性。此外,在课堂导入阶段可以采用图示法,教师可以根据知识逻辑顺序设计出一部分知识图示,根据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与因果关系不断延展,然后给出疑问,从而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比如教学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用图示法表示出农民阶级领导中国革命的太平天国运动结局失败,此后资产阶级领导辛亥革命依然没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没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然后用符号表示疑问,让学生思考此后中国哪个阶级继续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怎样的结果?尤其在结课环节,图示的运用更有必要,有利于回顾课堂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的能力。

5.把握图示运用时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图示的运用必须考虑具体知识内容,在讲授具体历史概念、历史问题时,需要对历史知识进行详细的解答理解,不宜在学生未把知识吸收消化之前运用图示,图示最恰当的运用时机是在总结、升华的节点上。比如讲授美国三权分立政体时,首先应对三权如何分立,各自具有怎样的功能分析之后再建立联系,否则学生必然一头雾水。结合教材每课知识特点与课堂教学逻辑,把握一定的角度时机,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6.加强对历史教材知识的整合,利用图示辅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高中历史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远超初中历史,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一项重要教育内容。历史教学不仅是教给学生历史基本史实,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历史现象探寻背后的本质和规律,图示不但能建立知识间的发展演变轨迹,还能对相似事物进行对比。将历史知识点以更加灵活多变的方式完美呈现⑥,提供探究学习的角度和思路。

总之,图示法对历史教与学都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恰到好处地运用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发挥图示法的逻辑性、系统性、层次性、对比性,不断探索新的运用策略,对强化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王民华.图示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田[J].速读(中旬),2015(10):16.

②谢芳洁.图示构建让历史课堂活起来[J].中学课程资源,2017(05):31-32+34.

③刘红.概念图示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的运用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7.

④刘艳平.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图示教学法的教学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03):55-56.

⑤李晓琴.图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研究与运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⑥王盼如.图示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34):355-356.

中学历史教学范文第6篇

作者简介:高鸿利,1976 , 汉,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田桥中心学校,中教一级,本科 。

摘 要: 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社会各界对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重视程度也随之不断的提高。而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资源,其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推广和应用,对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是就微课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 历史教学;微课;应用和反思

1、中学历史微课教学课题选择

在微课设计时,科学合理的选题不仅是决定微课设计质量的关键,同时其也是影响微课设计方向与目标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科学合理的选题为学生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教材知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利用微课的方式进行历史知识内容的分析和讲解,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加直观深刻的理解历史知识,而且也为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选题的过程中,必须严格的按照教材内容的要求,使用合理的教学手段,才能实现促进教学效果稳步提升的目的。而教师在设计微课前,必须先明确所要设计的方向,然后在深入分析教材内容与学生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要求,进行微课的设计。由于很多中学历史教师的教学经验相对不足,所以导致其在使用微课教学时出现了针对性不足的现象。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在设计微课时,应该积极的听取其他教师使用微课资源的经验,然后根据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才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微课教学内容,发挥出微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另外,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还可以采取在微课中插入图片的方式,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与之相关的历史,这样不仅可以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而且对于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中学历史微课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环节是决定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所以教师在编排微课前,必须仔细的阅读相关的资料,然后根据教学要求,设计出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的微课,确保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比如,进行明朝内阁这一知识点的微课设计,人教版的中学历史课程中就出现了内阁的出现这一框架的内容。而有关于内阁方面的知识点,则主要是围绕在内阁出现的背景、形成过程、性质、作用等几方面展开的。在这其中内阁出现背景主要是以宰相制度的废除为基础阐述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简单的图示和文字材料展示在废除宰相制度后,皇帝因为政务繁忙而力不从心,引导学生感受设置内阁的背景和历史需要。而内阁形成的过程,则主要是利用皇帝图像和相关史学资料要求学生明确每个形成的过程以及其最终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向学生详细的讲解,虽然内阁在明朝政务的处理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其并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或者决策结构,而只是以皇帝内侍机构的形式出现的,是皇权加强最直接的体现,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其嵌入微课中,才能在帮助学生清除认识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提升。

3、中学历史微课教学视频录制

微课这一信息化教育形式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推广和应用,不仅应用前景非常的广阔,而且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必备技能之一。就目前而言,常见的微课编排手段主要采取的是自动录制微课视频的方式,完成中学历史微课视频的制作。为了确保微课视频录制的质量,微课视频在编排录制的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教师必须先安装Camtasia Studio工具,然后在开启工具后,在选择栏中找到录制PPT。接下来打开课件新航路开辟背景,就可以在窗口中发现录制按钮,而教师在点击准备录制按钮后,软件工具就自动进入了录制状态,此时教师应该将课堂教学的内容分析与课件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紧密的融合在一起进行详细的讲解。录像录制完后后,教师应该点击产生此次录制的按钮,并勾选自定义产生设置下的形成MP3文件按钮,从而完成视频的保存。微课视频录制并保存完毕后,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教学的要求,对视频的空白处进行删除和修改,然后为其配上相关的音乐,就完成了微课视频的编排。

4、中学历史微课教学微课发布

由于微课主要是以多媒体为载体的,所以其在制作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的目的。教师可以将事先编排好的微课视频以及相关练习题,发布在公共邮箱中,以便于学生在课后温习时,及时的下载和运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借助视频进行重复的浏览和学习,这样对其掌握微课的内容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假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问题的话,可以采取在视频底下留言的方式,与教师或者其他学生进行讨论,同时就自己对视频的感受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便于教师及时的进行视频的完善。另外,教师将自己所制作的微课资源,通过网络分享至校园教学资源库以及教师科研团队的集体邮箱中,請每一位教师参考和应用的同时,通过共同的探讨分析,提出微课视频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宝贵意见。通过与其他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才能实现促进微课教学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的目的。

5、中学历史微课教学反馈评价

随着微课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推广和应用,教师可以通过网上评价的方式,与其他教师就历史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交流和沟通,同时通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评价,就微课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完善和改进,才能将微课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教师在开展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时,必须设计清晰的课堂教学直线,才能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基础上,确保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另外,由于微课视频的时间相对较长,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合理的进行PPT与教学视频的合理搭配和应用,才能促进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的稳步提升。

6.结束语

总之,微课教学已经成为了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资源,通过在实践应用中的检验,已经成为了现阶段中学历史教学最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另外,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利用微课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知识,不仅确保了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同时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德芹. 微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开发应用探讨[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5):4-5+8.

[2] 王芳燕. 微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3] 彭淑媛. 浅析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7.

上一篇:环境采样研判报告范文下一篇:物流公司每周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