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行政论文范文

2023-09-17

乡镇行政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乡镇基层政府行政效能的高低、人员素质都直接影响兰州市政府行政效能建设和各项决策目标的实现。当前兰州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改善政府治理,改变工作作风,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力度,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乡镇基层政府行政效能建设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已经严重妨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通过对兰州市乡镇基层政府行政效能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从行政效能的基本内涵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乡镇基层政府行政效能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兰州乡镇基层政府;行政效能;建议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政府的行为规范不规范、服务到位不到位、办事效率高不高、行政成本低不低,是一个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以“廉洁、勤政、务实、高效”为核心价值的效能政府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地方政府行政效能建设取决于各层级政府、各政府部门功能发挥的协调与效率,它需要层级政府之间、行政部门之间、行政人员之间的思想统一,步调一致,需要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和谐关系。乡镇人民政府是最基层的政府组织,是国家三农政策的最终执行者,兰州市的61个乡镇做为130万农民群众的直接服务机构,其政府形象、行政效率、人员素质都直接影响市政府行政效能建设和各项决策目标的实现。兰州乡镇政府行政效能建设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民主法治进程,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1 政府行政效能建设的涵义

行政效能建设是以提高行政效能为目的,全面提升国家行政及其公务员行政管理活动行为、能力、运转状态,效率、效果、效益的工作。行政效能是行政效率、社会效益、民主政治、法治行政等因素的综合反映,体现在行政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中,是对全部行政管理活动的整体要求。行政效能的提高,必须以一定的民主为基础,符合法治行政原理的基本要求,在保证决策科学合理,并能够带来良好社会效益的前提下,通过提高行政效率来实现。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下,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已是兰州市政府提高执行力、公信力、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必然选择。当前兰州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改善政府治理,改变工作作风,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力度,通过行政机构的整合减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行政问责制、首问责任制等措施来提高行政效能,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其强调在民主、法治的平台上,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这是兰州公共行政改革的重要一步,对于实现立法民主、司法公正、行政高效的理想政府机构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过程中,兰州市政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其辖区下的乡镇基层政府效能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2 当前兰州乡镇基层政府效能建设的主要问题

加强兰州乡镇基层政府行政效能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是创造规范高效的政务环境、推进镇域经济跨越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改进干部作风、顺应群众期盼的迫切要求。一年来,兰州市政府通过开展“行政效能建设年”活动,乡镇基层政府干部理论政治素养和岗位业务能力较大提高,服务意识得到增强,整体形象较大提升,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2.1 乡镇管理体制制约效能建设的整体提升

乡镇管理体制与当前效能建设存在一定冲突,特别是在某些具体事务的处理中处于矛盾状态,只有义务,没有职权,一旦管理就涉嫌越位,撒手不管又意味着不作为。乡镇政府是国家机构中最基层的政府机关,服务对象是本辖区内所有群众,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负有“两执行、一管理、二保护、三保障、一办理”的职能,这使得基层乡镇政府必须成为“全能型”政府,才能真正履行职责。然而当前乡镇的“权、责、利”关系并不对称,“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特别是一些阶段性、临时性、突击性任务比较多,乡镇干部经常是“跑断腿,磨破嘴”。乡镇政府中农林、水利、计生、社保、建管等具有服务性质和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部门大多受上级职能部门直接管理,致使乡镇政府一方面要竭力完成上级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交办的各种指标任务,另一方面又没有相应的管理权限和支配权限,本职工作难以完成,乡镇政府面临责任重、任务紧、执行难等多重困难。特别是欠发达的、依靠财政维持的乡镇,各个上级部门都是“大爷”,谁也不能得罪,摊派下来的众多责任目标不得不想尽办法去完成,本职工作开展面临经费、人力资源等诸多困难,经济发展更加举步维艰。

2.2 乡镇经济体制使效能建设效果不突出

现在乡镇的经济体制只能维持乡镇基本运转,无法保证农村公益性事业的投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想要为民办点好事、实事,就得“跑”项目“要”钱,致使效能建设成果不突出。拿新农村建设来说,要求乡镇政府要强化服务理念,下移工作重心,创新服务模式,增强对“三农”的公共服务功能,发挥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把乡镇政府建设成为直接面对老百姓提供公共产品、社会治安等服务的实体性政府。但由于存在着中介组织不健全、资金和技术缺乏、信息渠道不畅等问题,广大农民群众往往感受不到政府的帮助和引导,勿论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这就要求我们乡镇基层政府必须抢时间、赶速度,千方百计抓住稍纵即逝的发展机会,力争改变不发达面貌,实現社会公众的最大利益。

2.3 效能建设在干部作风建设上治标未能治本

一是干部思想不解放,创新意识不强。有的领导干部在一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几十年,已习惯于传统思维想问题、办事情,不能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主观能动性较差,为群众服务的能力和本领弱化。二是学习深度不够,自觉性不高。在效能建设中,组织了经常性的各种学习,但形式单一,深度和广度不够,乡镇干部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很少,视野不开阔,知识更新慢。学习自觉性不高,有的干部不能很好的结合实际去学习,面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驾驭能力不很强,难以更好的服务群众,引导群众。尤其乡镇基层政府面对的是社会最底层的贫弱农民,开放的环境使他们有一定的信息获取空间,但他们自我发展能力不高,信息渠道相对狭窄,又缺乏一定判断力,很可能只能获取到残缺不全的信息,对国家政策、政府行政方式产生误解,加之他们社会地位不高,在办事过程中可能受到过某些乡镇政府工作人员的恶劣对待,使这些底层农民对政府和公务员更加不信任。三是创业精神和进取意识不强。有的干部在农村工作中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认识不清,对农村出现的新问题缺乏深层次思想,工作方法肤浅,处理问题能力不够强。有的干部认为无权、无钱,就无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不能很好的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以上这些现象和问题,尽管发生在少数干部身上,但在公众中留下的印象却是极其恶劣的,短时间内很难消除。群众认为本应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却屡屡出现行为失范、品质失德的现象,对他们不再信任,以至于群众反映问题往往直接找乡镇主要领导,或者根本跳过乡镇政府,直接找到县级人大、信访等部门,还有群体性事件中参与群众已经不局限在直接利益关系人,有的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群众也愿意参与其中,以此发泄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愤怒和无奈。这些不但降低了行政效能,而且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对此,应进一步增强行政效能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把干部作风和机关效能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抓紧抓实抓好。

3 进一步提高兰州乡镇政府行政效能的对策

政府行政效能建设在不断推进,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干部群众对高效办公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乡镇作为最基层的一级政府,工作千头万绪,承载着招商引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社会治安、计划生育、义务教育达标等“一票否决”的巨大压力和各级各类检查评比,同时肩负着服务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要真正适应新的形势、新的要求,充分发挥乡镇党委政府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科学发展观,开展效能建设,转变服务理念,改进工作能力,创新工作机制,增强服务水平,才可从容应对各种困难和问题,适应新的形势发展。

3.1 以权责统一为目标简化乡镇政府的职能职责

乡镇政府职能应该进一步简化,形成权责统一的职能设置,强化包括发展经济、提供服务、维护稳定、建设基层民主在内的四项基本职能,更加强调解决“三农”问题,一是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引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招商引资、培育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农村经济;二是向农民提供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义务教育等公共服务;三是及时了解民情,解决民困,化解社会矛盾,竭力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四是加强乡镇组织建设,推进村民自治,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3.2 强化思想意识,转变工作作风

(1)强化发展意识。要按照一乡(镇)一业、一村一品、一人一技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增强解放思想意识。坚决克服各种形式的消极畏难情绪,激发干部敢试、敢干、敢创一流的超越精神,为突破发展注入活力、增添动力、凝聚合力。要在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发展重点、发展途径的选择上有所飞跃,突出主攻方向、突出产业重点。要多元发展、重点发展、规模化发展、产业化发展。只有在思想上不断强化发展的观念,才能带来思想的新一轮大解放,观念的新一轮大更新,力促乡镇工作的大调整,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2)强化“小政府,大服务”意识。乡镇效能建设主要是服务,主要是落实,主要是到位。具体说,要搞好五个服务。一要搞好政策服务。二要提供技术服务。三要提供信息服务。四要提供便民服务,推行延伸服务、跟踪服务、预约服务等服务形式。五要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服务和维权服务。

(3)强化守位意识。使乡镇明确该管啥,不该管啥,切实守好位,尽好责。比如要强化信访秩序的管理,强化社会治安的管理,强化安全生产的管理,加大农保服务,加大农合服务,加大救灾救济服务等。

3.3 加强乡镇干部素质教育

(1)加强乡镇干部为农民服务意识教育。积极主动为民服务,把群众利益始终放在首位,想群眾所盼,解群众所忧,谋群众所需;始终把群众的意见和呼声作为决策第一信号和依据;始终把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进行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教育,引导乡镇干部转变思想,开拓进取,拓宽视野,敢闯敢干。

(2)增强服务功能,强化干部培训。围绕农村政策,先进实用技术,市场经济知识和法律知识,以短、专、快的专题培训为重要形式,大力开展乡镇干部技能转型培训。增强针对性,做到“缺什么补什么,什么人才少,就培训什么人才”。切实提高乡镇干部指导农民致富的服务本领,依法行政的能力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能力。

3.4 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完善行政效能监察机制

建立透明规范的运行机制,通过建立相应制度,推进机关内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解决权责混乱、效率低下、管理无序、奖惩不明等问题。构建乡(镇)、村两级公共服务平台,将服务延伸到乡镇的每个角落,切实为基层群众排忧解难。建立严密完善的制度体系,优化办事流程,形成行为规范、有章可循的“以制度管事管人”的有效机制。建立高效便捷的办事机制,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压缩服务时间,提高服务效率。加强电子信息系统在行政效能建设中的运用,通过电子监察,实现对行政机关及行政审批窗口的全方位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行政“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行为。在效能建设中要主动贴近服务,延伸服务领域。出台党员标杆管理考核细则、建立乡村党员公益服务日制度、村务质询监督制度等,着力构建“干部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的长效工作机制。

乡镇政府作为最基层的行政机关,它是党的农村政策的贯彻、执行者,担负着领导和组织农村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的重任,其行政效能的提高直接体现在农民收入增加,财政增强,发展后劲增大和群众生活质量提高上。因而,提高乡镇政府的行政效能对于建设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群祥.关于加强行政效能建设的思考[J].江东论坛,2006,(4).

[2]付庆一.行政效能建设是政府改革的重要实践[J].四川政报,2008,(2).

[3]白雪.关于加强行政效能建设的思考[J].大连干部学刊,2007,(6).

乡镇行政论文范文第2篇

乡镇政府是政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行政管理体制中的最前沿,直接面对超过9亿的农村人口,关系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近年来,威海市积极探索镇(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省级经济发达镇试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各项改革的深入,乡镇政府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困难,对基层政府执政能力和服务水平都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一、威海市主要做法

近年来,根据中央和省的改革部署,威海市按照“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和“产业强市、工业带动、突破发展服务业”的总体发展思路,紧紧扭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核心关键,扎实推进镇(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优化基层管理机制体制,着力加强和改进政府在发展经济、创新管理、服务民生、推进民主等方面的职能作用,把管理服务重心下沉到镇和街道,下沉到农村和社区,取得了明显成效。2011年威海市被中宣部、中央编办确定为全国乡镇机构改革四个典型地区之一,改革做法和经验被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等中央主要新闻媒体进行了集中宣传报道。

(一)着力转变政府职能。一是转变抓经济的角色方式,推动职能由越位向本位靠拢。克服过去单一抓经营、搞项目、跑招商的做法,镇级政府经济工作方式由“管微观”向“谋宏观”转变,把抓经济工作的着力点转向典型示范引导、提供政策咨询、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上来。科学制定农村和农业发展规划,结合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在内陆镇重点培育种养殖和“农家乐”休闲观光等产业基地,在沿海镇重点发展海产品养殖加工和“渔家乐”休闲观光等优势项目,扶持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扎实开展扶贫开发和包村驻村工作,积极推进医疗健康、家政养老、体育休闲等新兴服务业向基层延伸,有力推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城镇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3.94万元和1.76万元。二是完善社会管理机制,推动职能由错位向正位转变。坚持依法行政,大力推行党务政务公开,全面推行镇级政府权力清单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规范程序履行职责,自觉主动地接受群众监督。将网格化管理引入镇(街道)社会综合治理、安全生产管理、食品农产品质量监管和环境保护等关键环节,健全完善综合治理体系,逐步清除了管理盲区和死角。充分发挥村(居)民自治组织在农村和城市社区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基层群众积极有序参与农村事务管理,实现了镇(街道)行政管理与村(居)民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三是突出公共服务职能,推动职能由缺位向到位回归。提高基层公共服务产出规模效益,城区和农村各项社会保障和救助标准全省领先,养老、医疗保障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和市域统筹,各区市全部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人均卫生资源和主要健康指标位居全省前列,确保改革发展成果由基层群众共享。改革完善政务服务产品提供方式,在城市社区建设了12349居家服务呼叫中心,建立健全了市、县、镇、村四级政务服务(便民服务)体系,扎实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自2016年下半年起,按照“做实村居、做大镇街、做强区市、做优市级”的改革思路,在梳理公共服务事项的基础上,镇(街道)启动了“一门式”便民服务体系改造,市级以下面向自然人的行政许可、公共服务等审批或受理事项集中纳入镇级便民服务中心,将其打造成为服务基层群众的“主阵地”,进一步实现同城联办和异地通办,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着力提升基层群众对政府简政放权的“获得感”。

(二)创新基层管理体制。一是按照权力和責任相一致的原则,理顺区市和镇的事权关系。建立行政权力清单和政府部门责任清单制度,明晰不同层级之间的权责边界,明确凡是法律、法规规定由县级政府承担的职责,不得转嫁镇级政府承担;确需镇级政府配合完成的工作,要明确权利与义务关系,赋予相应的办事权限,提供必要的财力保障。结合推进“放、管、服”改革,梳理下放了与镇政府(街道办)职责任务相适应的部分管理权限,如老年优待证核发、镇区新建住宅小区命名更名审核、就业失业证核发、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书核发等,较好地解决了镇级统筹协调能力与所承担的职责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二是按照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原则,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合理划分区市、镇(街道)收入范围和支出责任,通过奖励、补贴、扶持等措施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优化镇级财政收支结构,增强了基层“造血”功能和镇级财政保障能力。例如,乳山市将原属市级收入范围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契税和耕地占用税下划,作为镇(街道)财政收入,镇级财力与所承担的职责任务不相适应的矛盾得到明显缓解。三是理顺区市部门与镇级政府条块管理关系,改进调整考核评价体系。对镇级的考核由区市党委、政府统一组织,清理规范了涉镇(街道)的达标评比和“一票否决”事项,使基层干部腾出身子、抽出时间、集中精力,深入群众研究解决问题,办实事、办好事。

(三)优化配置机构编制。一是规范设置镇级机构。2010年改革,把原来设置重复、职能交叉的机构撤销,把业务相近、性质相似的机构进行合并,把业务单一、工作量相对较少的机构进行挂靠;同时,将原由机关承担的具体性、事务性工作下放给事业单位,将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收归机关。2016年又按要求进一步强化了乡镇安全生产、乡村规划建设、环境保护和乡村道路安全监管等职责。改革后,镇级党政机构设置5-6个综合性办公室(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公室、乡村规划建设监督管理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事业机构一般设置5个综合性服务中心(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财政经管服务中心、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文化体育服务中心)。二是重新核定镇级编制总量。对全市72个镇(街道)的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总量进行重新核定。三是严格按规定配备镇(街道)干部。镇级党政工作机构、事业机构的规格职数和干部配备均严格按省规定执行。

(四)合理调整人员结构。一是坚持以岗定人。建立健全了实名管理制度,将全市镇(街道)机关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全部纳入实名制管理,并在政务网站上进行了公示。建立了机构编制、人员与财政预算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和部门联动机制,加大检查力度,堵住违规进人和超编进人漏洞。二是坚持按需设岗。为解决基层普遍存在的干部队伍断层、知识技术老化、管理服务跟不上等问题,在进人计划上大力向镇、街道基层一线倾斜,2016年镇级机关用编进人计划占全市计划的34.7%,2017年增加到57.7%。对镇级机关公务员职位,降低报考门槛,采取不限制工作年限和经历、不限专业、单独划定笔试合格分数线等措施招考,进一步吸引优秀毕业生扎根基层。目前,镇级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利用率已由2014年的78.2%提高到81.6%。三是坚持公开竞岗。为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通过下派上挂,2015年从市直部门选拔8名优秀年轻干部担任镇长,2016年上半年从乡镇领导班子选拔20名优秀年轻干部,到市直综合部门挂职锻炼半年。各区市也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双向交流,从优秀村(居)党支部书记中公开考选镇(街道)公务员,把一批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能够带领群众干事创业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基层干部队伍中,为镇(街道)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障。

(五)积极推进荣成市成山镇省级经济发达镇试点。一是扩大财权,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根据成山镇经济社会事业发展,逐年完善财政和项目建设配套制度保障,调整、提高转移支付额度,2016年镇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3亿元,比试点前增加230%。二是改革人事权,解决有人办事的问题。适当调增部分编制,优先安排用编进人计划。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镇党委书记按副县级配备,从市直机关选派业务骨干到试点镇挂职锻炼。县级派驻机关实行双重管理体制,其主要负责人的管理、考核及调整充分尊重镇党委、政府的意见。三是下放事项,解决责大权小问题,在首次下放57项行政权力的基础上,又将35个市直部门172项行政权力、1057项行政处罚、44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事项委托授权给以成山镇为核心区的好运角旅游度假区管委会统一承担,完善了区镇一体服务模式。

二、目前存在问题

虽然威海市在改革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相比、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基层政府权责不一致、管理体制不顺畅、机构设置不合理、人员编制不充足、晋升空间不宽阔、运行机制不灵活等。

(一)基层政府承担的职能多、负担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快,镇级政府基础设施建设管理、老旧村居改造和教育、环境卫生、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开支逐年加大,财权和事权不相匹配的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乡镇,这一矛盾比较尖锐。在扩大镇级管理权限的同时,基层工作负担日益繁重。例如,2017年全省统一要求镇级加强安全监管和环境保护职责,未明确增加镇级行政编制总量和财力保障,财政转移支付机制未及时完善,基层压力较大。同时,镇级“一票否决”事项主要包括人口和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安全5项,但其他一些上级部门业务考核干预仍然存在,进一步加剧了基层工作负担。

(二)基层政府行政事业编制资源短缺。乡镇承担着县级以上党委政府、机关层层布置下来的大量工作任务,形成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局面。2010年乡镇机构改革后,经过7年的发展,乡镇政府管理服务对象数量翻倍增长,人员疲于应付,力量不足问题日益凸显,一些重点镇、中心镇、发达镇尤为突出。以环翠区张村镇为例,2010年,张村镇户籍人口2.86万、常住人口5.8万,根据《山东省乡镇分类办法和机构编制核定标准》,列为二类乡镇,按照核编标准下限核定行政编制30名、事业编制34名;2017年底张村镇户籍人口3.24万、常住人口10万,户籍人口略微增加,常住人口翻倍增长,现有人员编制已无法满足基层实际工作需要,亟待充实加强。

(三)基层事业编制人员待遇不平衡。基层干部队伍中,事业编制人员占到在编总数一半以上,很多同志在工作中发挥着关键和骨干作用。但受年齡、学历等限制,无法参加公务员考录,也不能提拔担任乡科级领导职务或非领导职务,一些同志产生了“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工作热情不断降低。同时,在实际工作中,镇党委政府在人员使用上,不分行政事业,人员统筹使用,但是受政策因素影响,事业人员不能享受职务与职级并行、车改补贴等政策,无法享受与镇级公务员一样的经济待遇保障,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积极性。

三、有关意见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乡镇政府职能定位。中办发〔2017〕11号文件明确了乡镇政府公共教育、劳动就业等19类公共服务职能,并提出重点扩大乡镇政府在农业发展、农村经营管理、安全生产、规划建设管理、环境保护、公共安全、防灾减灾、扶贫济困等方面的服务管理权限。建议从省级层面加强改革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乡镇职能定位,统筹改革乡镇机构和岗位设置,推进镇级权责清单制度和公共服务事项标准化建设,确保镇级政府职能落实到位。

(二)进一步扩大乡镇政府管理权限。扩大镇级管理权限应充分考虑成本和管理因素,选择县级管理不便、成本不高和乡镇管理更加便民的项目,因地制宜、有步骤分批次地进行,并相应下放一定的财权和编制。明晰上级派驻机构监管责任与镇级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健全完善镇级政府与派驻机构的协调联动机制,适当增强镇级政府在派驻机构经费保障、日常考核、人事任免等方面的“话语权”,加强派驻机关与乡镇工作的衔接融合。同时,进一步压缩镇级评比达标事项,完善对镇政府的考核评价方式,减少“一票否决”等定性考核,尽可能为乡镇干部“松绑减负”。

(三)进一步优化乡镇政府组织体系。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建议省里适时组织对乡镇(街道)编制重新核定,按照“因事设岗、以岗定编”的原则相应提高编制核定标准,统筹调剂使用镇级行政编制资源;并在设计编制核定要素时,将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数量一并予以统筹考虑,提高编制标准的科学合理性。

(四)进一步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为充分调动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可探索推行定向考录,参照换届时从“三类人员”中考录乡镇公务员的做法,由各县(市、区)结合各乡镇实际情况,针对部分35周岁以上45周岁以下乡镇工作经验丰富的事业单位骨干人员,拿出一定比例的职位定向考录乡镇机关公务员,以解决按正常公务员考试渠道无资格报考、工作能力强与考试基础差相矛盾等问题。加快推行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落实事业单位车改补贴政策,让表现优秀的事业编干部可以直接得到提拔机会,或在经济待遇上能够享有相应的保障。同时,考虑到乡镇(街道)干部的工作特殊性,如节假日经常被森林防火、防汛抗旱等工作占用,加班加点较多,经常下乡包村包片、工作地点距家较远等,建议适当提高乡镇(街道)工作人员补贴标准,提高工作积极性,为基层干部提供良好工作环境。

关键词:乡镇政府  管理体制  考核评价

乡镇行政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乡镇行政管理效能直接影响着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现行的乡镇行政管理处于“权小责大能弱”的窘境,呈现出体制设计的僵硬化、组织结构的离散性、组织职能的弱质性的特点,严重弱化了农村基层政府的执行力,必须谋求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以云南129个县(市)的467名乡镇领导干部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与团队焦点访谈,从乡镇基层领导视角探析乡镇政府管理工作的新难点,从简政放权、扩权强镇;发布乡镇政府的权力与责任清单,推进政府管理法治化建设;健全完善以公共服务型政府职能为基准的乡镇领导干部的绩效考核机制等创新措施入手,探究乡镇管理体制的创新,以期提高边疆民族地区的乡镇政府管理效能。

[关键词] 乡镇政府;干部;行政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13. 120

0 引 言

以简政放权为重点,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为突破的行政改革,积极推进社会治理机制创新是本届政府最醒目的治国纲要。2015年4月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用“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予以诠释,并强调“各级政府都要建立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的有力推进机制,明确时限”。 2016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强调“简政放权,既要放也要接,‘自由落体’不行”。

以简政放权为核心的行政体制改革已经构筑了顶层设计,但能否落脚,关键在于基层。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重在民治,通过简政放权把社会治理权力回归于乡镇政府,才能避免行政体制改革倒在“最后一公里”。

1 制约云南省乡镇社会治理机制创新的障碍因素

为探索云南省乡镇社会治理机制创新,云南农村干部学院分别于2015年3月3日、5月12日、9月13日、11月23日先后四次对来自全省129个县(市)的农村基层执政骨干专题研修班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访谈。课题组回收有效调查问卷467份,并与56名乡镇长(党务书记)进行了团体焦点座谈。结合调研资料,剖析新政治生态环境下制约云南省乡镇社会治理机制创新的障碍因素,进而探索提升云南省乡镇社会治理效能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云南省467名乡镇长(党委书记)的调研,发现目前的乡镇行政职能设计与职权配置已经严重制约行政体制创新和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1.1 乡镇政府职能定位模糊

现行的乡镇已经不复为一个职能完备、职责清晰的政府。乡镇政府管理与县政府管理部门派出机构之间的“条块分割”现象突出,导致乡镇政府成为一级残缺的政府机构。调研中,90%以上的学员普遍反映乡镇与县级政府职能部门派驻乡镇的机构职责关系处理不科学:设在乡镇的一些行政机构,有的理应下放给乡镇政府管理,却被上级职能部门把持;有些需要由上级职能部门业务指导和行政管理的镇事业单位,却被上级职能部门当做“包袱”甩掉。对于县(市)政府直接管理,但机构设在乡镇的公安、税务、工商、土地、教育、卫生等站所,均属于上一级政府相关职能。调研中,一位来着曲靖的学员把这种职能设置现象戏称为“看得见,管不着”。职能定位模糊已然成为制约乡镇治理模式转变的首要因素。

1.2 乡镇管理权责不对等,依法行政滞后

目前实施的条块管理使得名义上拥有乡镇治理权力的乡镇政府被架空,乡镇政府呈现“空壳化”。乡镇行政管理的职能权力与承担责任的不协调,乡镇政府职能设置、权限的不明确,使得管理出现真空,体制日显僵化。

调研中,96.8%的学员急切反映目前乡镇管理体制存在着“责任无限大、权力无限小”的权责不对等现象,对片面强调“属地管理”原则深有疑虑。由于乡镇一级政府无执法权,而具有执法权力的基层执法人员素质、执法手段、执法能力欠缺以及编制不足原因,导致依法行政并不如意。还有一部分乡镇领导反映,乡镇政府工作人员由于年龄老化导致的人浮于事以及频繁借调导致的人手不足两种现象并存,致使乡镇行政效率偏低。一位来自红河州的学员总结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有“三乱”:人事关系乱、乡镇与县委会关系乱、乡镇与村委会关系乱。

1.3 乡镇管理的事权与财权不匹配,职能转变缓慢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各级政府和市场主体的积极性,20余年过去了,随着财权的大幅上收,事权的层层下放,乡镇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的矛盾日益突出。乡镇政府的收入自农业税取消后,基本上来自于上一级财政的转移支付,而县乡两级政府的职责并未明确划分,使得乡镇领导干部在传统工作中举步维艰,在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领域就更难有充裕的精力开展工作,职能转变力不从心。

调研中,85.2%的学员反映“经费匮乏”“缺乏财力”是制约乡镇社会治理的瓶颈。访谈中有一位来自怒江的学员认为,“目前的乡镇财政属‘无米之炊’,呈现‘三多三少’的工作状态:事多人少、责多权少、苦多乐少”。乡镇政府权责不对等、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的组织管理现状,禁锢着乡镇的治理创新。

1.4 惠农项目推进不顺畅,绩效反馈缺失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已然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争取各类惠农项目经费投入、加强产业转型升级是乡镇领导干部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调研中,有78.6%的学员认为由于“项目经费投入不足,项目评审、预算、实施机制过于理想化,与乡镇实际不相符,导致项目推进不顺利”,与预期目标差距显著。由于县乡财政困境,学员们普遍反映“项目实施中的配套经费最难保证”“项目争取难、项目实施难上加难”“政策设计理想化,遥控指挥、不能落地”。一位来自大理州的学员认为项目管理过程中,“形式主义花费多,导致真正用于项目建设的经费非常有限”。更为重要的是项目实施后的评价机制尚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反馈改善流程,也是制约乡镇自治的重要因素之一。

1.5 群众参与性低,“旁观者现象”突出

乡镇社会治理的本质是还权于民,推进乡镇从“管理”迈向“治理”,充分发挥公众主体作用。简政放权的实质是让直接治理民众的权力回归县(乡)政府。但调研中,学员们反映,“在即使是让群众受益的公共建设和事务管理中,农民群众整体表现出的不认同、不参与、不热情的冷漠态度,甚至伴随抵触对抗情绪”,也严重挫伤了乡镇干部的积极性。一位来自临沧的学员评价当下乡镇施政环境面临三变:“农村变、农民群众变、农村干部变”。学员们认为“惠农政策不断施行,虽然农民受益越来越多,但农民的责任感却逐渐丧失”。一位来自曲靖的学员充满忧虑地指出,“当下农村居民的信仰危机已经到了令人堪忧的境地,迫切需要强化政党对农村群众的影响力和传递作用”。如果农民群众缺乏主体参与精神,乡镇行政改革仍然局限于管理,非治理层级。

通过对调研资料的梳理分析,现行的乡镇政府普遍处于“权小责大能弱”的困境,乡镇体制的僵化性日益显现,成为制约实现乡镇政府由建设型向服务型政府、法治型政府转型的障碍因素。

2 提高云南省乡镇社会治理效能的对策

现行乡镇管理体制的僵硬性、组织结构的离散性、组织职能的弱质性,严重弱化了农村基层政府的执行力,必须从顶层设计上谋求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笔者结合云南省实际,提出以下五个方面的改革策略。

2.1 发布乡镇政府的权力清单,推进政府管理法治化

亨廷顿指出,“职能是衡量组织适应性的重要标志”。要进一步明晰乡镇政府职能,立足于权责清单制订。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有助于厘清地方政府的权责边界,是政府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的表现。自2015年以来,云南省积极推进省各级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工作,2015年11月4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以“两单合一”“一表两单”向社会完整发布省级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

未来,为进一步理顺省市县乡四个行政管理层级的权责关系,要遵循“权力清单全覆盖”的原则。开展乡镇政府职权清理,按照权责统一、权力法定的原则,逐步制订乡镇一级政府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实现“清权责、确权责、配权责、晒权责”,有利于依法制权、依法办事,推进农村基层政府法治化建设。

2.2 调整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增加乡镇财力保障

要缓解乡镇财政压力,需要调整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具体措施有两个方面。

2.2.1 以事权决定财权,增加项目配套经费投入

按照分税制的要求,以事权决定财权,建立科学、公平、透明的转移支付体系,完善乡镇财政体制。地方留存部分适度向乡镇倾斜,惠农项目提供一定比例项目实施配套经费,化解乡镇财力不济,改善项目实施绩效。

2.2.2 探索县域范围内乡镇横向财政转移机制

在县域治理范围内,区分不同乡镇的主体功能定位,探索探索县域范围内各乡镇之间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对异地招商实现税收共享机制,既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又能调动乡镇政府的积极性。

2.3 试点“简政放权,扩权强镇”

在全省范围内选择一批乡镇作为试点,实施简政放权,扩权强镇,下放管理权限,具体做法有两个方面:

2.3.1 试点乡镇,推行“扩权强镇”的社会治理模式探索

乡镇政府贴近基层群众,掌握大量具体信息,扩权不仅能够调动基层政府的积极性,也能提高行政效率。对试点乡镇确立省直管县及乡镇自治管理制度,重心下移,赋予试点乡镇部分县级政府的经济社会管理权、执行权、人事权。

2.3.2 赋予试点乡镇政府较大的行政管理权

强化对试点乡镇的公共服务职能,核定职能机构及人员编制,管放结合,委托受理部分执法职权,化解乡镇政府“有权管不了,无权不能管”的困境,理顺县乡两级政府的权力关系。

2.4 完善乡镇政绩考核机制,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乡镇政府确立了由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职能转变目标,对应地要建立与之相适配的政府绩效考核机制,具体做法有三个方面:

2.4.1 调整政绩考核指标,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指标

乡镇政府政绩考核指标设计虽然体现了多元化,但侧重经济性指标。调整乡镇政府政绩考核指标,转变唯“GDP论英雄”的考核观,建立以公共服务型政府职能为基准的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对制度创新、法治建设、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民生改善、乡风文明等公共服务指标的重视度,按照地区差异、分类管理原则,设置不同指标类别及权重。

2.4.2 建立全程性多元化政绩评估制度

利用电子政务系统,通过问卷调查、人员访谈、投诉电话、举报信箱、网上评论等手段多渠道收集信息,提供过程评价依据。引进乡镇政府服务对象即社会公众的评估,以群众满意度为重要评价指标,尝试引入专业独立的机构参与评估,实现官方评估与民间评估并重、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并重的全程性多元化评估制度。

2.4.3 加强惠农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强化绩效评估机制

要充分体现惠农项目的意义及价值,重视项目的可行性论证,避免“遥控指挥”,保证项目预算科学合理,乡镇政府与群众等利益相关者要参与。项目实施后,要加强绩效评估及反馈,综合评价项目实施成效,建立持续改善制度。

2.5 支持社会组织建设,提高公众参与管理力度

互联网时代,即使是农村社会,农民群众权利意识的觉醒和参与渠道也在不断发展。建设服务型政府意味着政府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支持社会组织建设,建立有效的公众参与管理策略,进一步体现决策民主化,改变农民群众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旁观者现象”。

政府改革与治理转型无可避免,倾听来自云南省129个(市)乡镇领导学员一线“声音”,收集其诉求与意愿,结合云南省实际,以资为探索深化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行政权力下移,扩大乡镇的财权社会管理权,建立权责明确、责权相符、事权一致、有能有为的法治型、服务型、效能型政府提供参考。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少俊.乡镇政府调控能力的理性分析[J].温州论坛,2006(4):62-69.

[2]陈剩勇.政府改革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魏礼群,汪玉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报告(2014-2015)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4]陈剩勇,张丙宜.强镇扩权:浙江省近年来小城镇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J].浙江学刊,2007(6):37.

[5]黄小勇.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

乡镇行政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根据中部地区乡镇企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同时借鉴和比较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从发展背景、发展特点、发展问题、发展对策这四个方面入手,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与分析,初步描述了中部乡镇企业发展的问题与现状,提出了相关对策,并希望以此来了解和推动中部乡镇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部地区 乡镇企业 特征 对策

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而乡镇企业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目前,中部六省乡镇企业发展存在一些问题是必须要解决的,如:企业规模比较小,管理水平比较低,产品和产业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加凸现;融资方式比较单一、发展资金不足、贷款难仍然是制约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职能弱化,行政执法、改善环境和落实政策的工作难以到位。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采取相关的对策。

中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特征

增长方式开始由外延扩张型向内涵提高型转变。近两年来,中部地区乡镇企业在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上迈出了较大的一步。乡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数量扩张速度明显放慢,甚至出现了萎缩。对2006~2008年全国各地乡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进行分析后可知,总体上来说全国各地区的乡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速度急剧下降,中部地区也不例外。根据中国统计局的有关资料显示,中部地区乡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呈下降趋势。2006年湖北省的投资额为2055.8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5.2%,占全国比重为3.3%。2007年的投资额为3927.3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3%,占全国比重为3.3%。2008年投资额4478.2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5%,占全国比重为3.5%。

中部地区乡镇企业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个体私营企业发展迅猛,企业的产权主体呈多元化趋势。经过十余年的产权制度改革,中部地区乡镇企业改革打破了所有制、地区、行业的界限,使乡镇企业的产权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由原来单一的以乡村集体独资为主,逐步转化为以乡村集体参股控股为主,个人独资、合伙、社会法人、企业职工及外商参股等多种形式。并且针对不同规模的企业,改革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大中型企业以组建企业集团、建立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兼并为主;而中小企业则采取股份合作制、出售、拍卖、租赁、承包制以及破产等形式。形成了“多轮驱动、多轨运行”的局面。其中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最为迅猛,成为推动乡镇企业经济总量增长的重要力量。

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逐步加大。体制改革带动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较为突出的现象是,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呈现出向第三产业倾斜的趋势。从中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增加值看,近年来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变化也出现了类似情况。第一产业相对稳定,第二产业比例下降,第三产业比例提高。第二产业比例下降主要是由于工业增加值比例的下降。与之相应,乡镇企业劳动力在各产业中就业结构的变化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动趋势,但是第二产业劳动力比例的降幅以及第三产业劳动力比例的增幅均明显滞后于乡镇企业增加值的变化。

中部乡镇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来看,企业规模还比较小,管理水平还比较低,产品和产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这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中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也是提高乡镇企业经营水平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后,由于竞争程度越来越激烈,形势越来越严峻,乡镇企业整体规模小,技术装备和工艺比较落后,管理方式比较传统和粗放,市场开拓意识和产品开发意识不够强等一系列问题进一步突出,使众多小企业面临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继续生存与发展的严峻挑战。比如湖北多数企业以资源密集型产业开发为主,产业层次浅、产品档次低、设备落后、工艺粗糙、整体素质不高。大多数地区产业结构没有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各地比较优势没有充分凸现,真正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很少,中小企业的专业化程度普遍较低。资源型企业关停多。据反映,湖北黄石市共关并小水泥62家,压产132万吨,减少产值近3亿元,减少利税2600万元。全市有采矿许可证和煤矿生产许可证的106家乡镇煤矿,全部停产整顿,查封无证矿井120处,全年减产100万吨以上,影响产值近2亿元,影响利税近1000万元。粮油加工企业普遍效益差,停产居多。

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加凸显。有的地区乡镇企业数量多效益好,而有的地方乡镇企业寥寥无几,农村面貌没有得到基本改善。比如湖北中部地区的武汉、黄石、三峡地区,由于工业发展较快,带动周边乡镇企业的发展,因此那些地区的企业在湖北省具有显著优势。黄州下属的麻城、罗田等地区的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就较慢。尤其是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之后,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追求最大效益为目标,竞争异常激烈与残酷,地区间的差异问题更加明显。各地区的企业不能加强合作,单凭个体力量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势必势单力薄,无强劲的竞争优势。

融资方式比较单一,发展资金不足,贷款难仍然是制约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虽然我国东部地区乡镇企业的融资方式逐步向多元化发展,企业发展对银行资金的依赖程度下降;但是从全国看,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对银行资金的依赖性还比较高,融资方式单一。贷款难和发展资金不足成为这些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再加上信用担保体系尚未形成,信贷难致使企业资金不足,束缚了一些有市场、有特色、有前景、有订单的乡镇企业的发展。而对于广大中西部地区而言,因自身实力不强,力量薄弱,加之贷款难而使一些东西合作项目、东部地区转移项目和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中部乡镇企业发展的可行性及对策

政府支持。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县域经济的政策,各地采取了切实的加强措施,8个省份成立了专门县域经济管理机构,919个省份专门制定了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文件,有些地方推行强县扩权,把部分权限下放给县。毋庸置疑,中部地区也受益匪浅。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这个国内大背景下,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如对农户进行补贴,降低信贷要求,完善社保制度,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使他们提高积极性;鼓励乡镇企业的创办,不断改善乡镇环境,积极引导外资投资;还注重提高乡镇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实施一些资学奖学政策。这些都说明政府对乡镇企业的创办是十分重视的,有政府作为后盾,乡镇企业的建设将会如虎添翼。

经济支持。乡镇企业的建设水平虽然正在逐渐上升,但比起发达城区的建设还有一段距离,城乡二元经济的结构也仍未改变。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倡导以工促农、以东部发达地区带动西部落后地区、中部崛起的号召,对乡镇企业的建设提供优惠的信贷政策,财政拨款。同时中部地区自身也有它独特的资源优势,有的地方自然风景优美,就可以以旅游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如湖北黄冈麻城的龟山风景区就在大力发展旅游业,随着它的发展,当地农民也逐渐投入到餐饮业、交通运输业、零售业中,另外由于地势高的缘故,那里还盛产茶叶、山野菜等特色产品。这样一来上面有经济政策的支持,下面有当地特色产业的支撑,中部乡镇企业建设的障碍越来越少,发展的空间就越来越来大。

科技与教育的支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对科技产品的普及运用也越来越普遍,这不仅提高了城区相关产业的效率,也提高了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改变了过去那种单纯靠劳动力和资源的局面。教育的大力推行,也给乡镇企业的发展增添了活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奠定了根基。当地的人文环境也得到改善,企业的文化素质也得到提高。这些教育与科技的进步都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发展乡镇企业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乡镇企业促进了农村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变了农村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也需要依靠农民自己的努力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乡镇企业是以农民投资为主体的企业,吸纳的劳动力主要是农民,兴办在农村、成长在农村、发展在农村。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乡镇企业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

结 语

中国中部乡镇企业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问题的存在,使我们看到它的潜力和危机。针对它自身的优势,我们要积极引导向更好的方向发展,针对它的问题和缺陷,我们要及时预防,取长补短。政府目前出台了很多有利于乡镇企业发展的政治经济政策,我们要利用好这个有利的条件,争取使乡镇企业的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使它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一股强大力量。(作者单位:重庆科技学院)

乡镇行政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然是困扰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问题直接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普遍展开和农业税的全面取消,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和职能转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建立现代服务型政府已成为诸多学者的共识,同时,建立现代服务型政府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论文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建设一个公共服务型政府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乡镇政府 职能转变 职能定位 农村税费改革

温家宝总理在全面论述政府职能转变时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正确地履行政府职能”。当今世界各国都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实现政府管理创新,以适应当前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至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西方国家进行了声势浩大的行政改革运动。他们首先通过强化改革者的权威、中央的权威和执行的权威来重建政府的权威。其次是通过获取政党、下级政府、公众、工会、私人部门等的支持,推进行政改革。面对改革中出现的阻力,他们想办法将阻力化解在政策设计中,分步实施、循序渐进。这些成功的改革经验给我们以借鉴。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农民、农村的稳定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农业发展的关键是要发展乡村社会经济,而乡村经济的发展又与政府权责和效能及乡镇政府职能密切相关。由此可见,解决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问题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一个突破口。

一、乡镇政府职能定位与职能转变的内涵

乡镇政府是居于农村、管理农村的基层行政单位,承担着区域内的各项行政事务,是我国最基层的人民政府,具有直接管理的特点。其主要职能包括:制定乡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计划和措施;组织和动员本区域内的生产要素,推动乡镇经济的发展;制定乡镇资源开发、技术改造和智力开发方案;加强对乡镇企业的指导、服务和监督,不断提高企业经营技术素质,把乡镇企业建成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结构优良、高效益的体现地域优势的工业体系;管理乡镇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民主建设和法制建设,依法行政、规范管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制,做好信息、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按照下级服从上级的原则执行上级政府的调节指令,准确及时的把调节信号传达给社区各个经济实体,同时组织社区内的经济实体对调节信号作出积极正确的反馈;安排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小城镇化步伐;协调乡镇各地域经济组织、专业性经济组织以及企业之间的发展计划和经济关系;发展乡镇社会事业,特别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按照国家的人口政策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等等。

然而,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普遍展开和农业税的全面取消,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学术界围绕后农业税时代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有,林修果等认为,后农业税时代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应当主要体现为:服务职能。乡镇政府要和上级政府一道负责为所辖区域内的农村和社区提供充足而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协调职能。乡镇政府要协调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协调驻乡镇各单位、各行各业、各村、各经济组织以及个人与国家、集体之间的关系;指导职能,主要是对村委会的指导;监督职能,即对辖区内的组织和公民进行执法监督;教育职能,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提高农民的素质。金太军等认为,当前乡镇政府职能由农村市场化进程决定,并受政府治理变革进程的影响,其职能可以归结为:实行“法治”,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界定和保护产权,组织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和规范市场;扶持社会中介组织和自治组织的合法发展,培育乡村公民社会;加强服务行政,允许中介组织、自治组织等与其共同承担公共服务职能;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和小城镇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社会公平和稳定;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姬秀娟认为,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镇政府职能应当定位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落实到农村基层;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创新管理体制和方式,搞好社会管理;提高乡镇干部的整体素质,锻造一支高素质的乡镇干部队伍;乡镇政府应加快乡镇财源建设,有序化解乡村债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财力保证。

尽管诸多研究者对新形势下乡镇政府职能体系或职能结构的具体描述不尽相同,但都突出和强调了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说明在乡镇政府职能定位问题上研究者们已具有高度的共识,与中央确定的乡镇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方向是契合的。由此可知,基于新时期乡镇政府新的职能定位,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也迫在眉睫。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是指乡镇政府的管理职责和基本任务的转变。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几层含义:乡镇政府职能内容的转变。主要是指乡镇政府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职能具体管理内容的转变,其中一些职能的内容范围在缩小,而另一些职能内容范围在不断扩充和深化;乡镇政府职能重心的转变。即乡镇政府职能结构的重心由一个职能转变为另一个职能的过程,其他职能并不消亡,而只是相对弱化;乡镇政府职能关系的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方式的转变。乡镇政府行使职能的方式将由政治性、行政性、命令性、直接性转向经济性、法律性、服务性和间接性为主。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乡镇政府职能转变

21世纪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经济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极大提高。不过,在发展上仍然存在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要解决发展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就必须转变发展思路和发展观念。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站在时代的高度,在充分肯定改革开放成就和深刻总结国内外现代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科学分析了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所谓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强调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立体发展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其内涵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着眼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发展的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要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强调增长不是根本目的,而是以人为中心的人的发展的手段;强调增长速度和效益、数量和质量的统一,注重增长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等。科学发展观是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待和解决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乡镇政府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也就会有什么样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就会对鄉镇政府职能转变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乡镇政府的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也会相应地随之转变。科学发展观迫切要求乡镇政府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在政府职能上,要求进一步转变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完善间接调控体系,制定各种法规和市场规则,规范一切市场主体与市场行为,营造和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在继续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更加重视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管理理念上,树立总揽全局、统筹协调、为民服务、求真务实的思维观念;在管理责任上,要切实履行在社会治理中的职能和义务,乡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相应地必须承担公共责任,以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满足公共需求,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关键是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科学发展观,迫切要求乡镇政府在经济管理职能和管理机制上,努力实现五个方面的转变,继续改善宏观调控,提高统筹协调能力和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这就要求乡镇政府树立“以民为本”的政府观。为了实现“以民为本”的理念,政府必须能正确理解自己的角色与责任,把握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从目前来看,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服务是硬要求。在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环境的同时,乡镇政府及基层干部应将工作重点放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上,一方面大力加强农村公共管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快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实行权力下放、资金下拨、人员下沉、服务下移,将公共服务送到农村社区及农民之中,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这是农村综合改革的重点,也是服务型政府的真谛之所在。

由此可知,建立现代服务型政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新认识。现在一些地方在产业之间、城乡之间、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出现的种种失衡以及较为严重的“环境透支”现象,往往与乡镇政府“见物不见人”、片面追求GDP增长、没有全面正确地履行政府职能有着直接的关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乡镇政府不同程度地充当了市场竞争主体的角色。因此,要落实科学发展观,要解决好当前的各种积累性矛盾和问题,就必须强化以人为本的观念,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行政体制,努力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一项比经济体制改革更为艰巨的任务,“实现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奋斗目标,是我国各级政府的一次根本性革命和全面转型,同时也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府理念的重塑、政府体制改革、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运行机制的优化、政府行为方式的调整、管理和服务技术的革新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任务的艰巨迫切需要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满足了这一客观要求,对于政府转型、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极其重大的指导意义。在行政工作中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政府的施政能力,就是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实现计划经济时期管制型政府向市场化背景下服务型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建设一个以人为本、民主、公正、法治、透明、责任、廉洁、高效、便民的服务型政府。增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并不是否定乡镇政府发展经济的责任,更不是否定乡镇政府在乡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而是要求地方和乡镇政府转变发展经济的思路,改革经济管理的方式,划清政府与市场和社会的边界,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这也要求乡镇政府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从直接抓生产经营、催种催收,转到落实政策、行政执法、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把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总之,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正确理解和把握“以人为本”,才能协调好政府与社会、政府与群众、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建设一个真正“公正、透明、规范、效能”的服务型政府。

参考文献:

[1]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2]林修果,郑心瑜.对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的几点认识[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7,(3).

[3]金太平.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对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4,(10).

[4]姬秀娟.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J].甘肃社会科学,2007,(2).

[5]吴玉宗.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

乡镇行政论文范文第6篇

乡镇人民政府在我国的宪法规定中, 是最低一级的地方基层政府建制, 徘徊在县政与村治之间, 能够较为清晰地体现出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分权关系。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 我国出现过四种乡镇行政管理模式:清朝末期与民国时期的乡镇自治模式;中国共产党建立的议行合一;政社合一;乡政村治的二元治理体系。

现如今, 世界各国都将乡镇一级行政管理作为一种地方基层行政管理体系, 为国家管理基层社会事务以及为基层民众提供公共服务。在美国, 有许许多多的乡镇及地区, 都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地方基层政府组织, 但是所管辖的却与面积大小相差悬殊, 人口也十分不均, 有些地区人口能达到几万人, 有的地区人口却不到三百人。当前, 我国的农业人口仍然占我国总人口的绝大部分, 所以不能过早撤销乡镇基层行政建制, 否则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多不便。所以,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 依据公共行政的管理原则, 首先要重新明确我国乡镇政府的基本职能以及重要地位, 在不清楚乡镇一级政府的具体职能的情况下, 盲目的进行乡镇行政管理改革必然会劳民伤财。过去随着乡镇建制规模的不断扩大, 基层社会的治理成本越来越高。在全国范围内, 乡镇行政管理机构中需要农民来养活的人员大约有一千三百多万人, 平均每一个干部都需要68个农民来养活。其中的根本原因就在于, 我国的行政体系分为五个阶级, 最低一级的乡镇人民政府的工作任务量是十分巨大的, 以至于乡镇政府变成了上级硬性下达任务的辅助型行政机构。所以, 我国下一步要进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在于从根本上解决政党政治与政府政治之间的相互交叉, 国家行政权与村民自治之间的相互渗透, 将条条块块进行统一的领导分割, 乡镇行政管理对于事物的管理权力与财务的管理权力互相脱节, 等等许多历史遗留问题。但不管怎样进行什么样的改革, 乡镇行政管理都是我国政权结构中最基础层级, 必须依法保证其完整的行政地区, 适度的人口规模, 有序的管理层级, 科学的职能定位, 合理的机构设置, 约束人员编制, 固定的政权名称以及规范的政府运作程序。这是目前我国构建现代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前提与制度保障。

2 加强党的领导, 扩大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与民主文化状况, 以及不固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等因素, 共同决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与政党制度。现阶段我国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遇到的最难的问题就是, 不知道怎样处理党政关系与党群关系。在乡镇管理中的一个重大原则是党管农村原则。党的乡镇基层组织是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 是各个组织工作、活动的领导核心。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强党的领导是关键, 要将党委与村党支部的核心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提高乡镇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一步一步地, 有秩序的进行基层民主的扩大。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两个原则:坚持党的领导, 不让村民工作放任自流;党组织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实际上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权与基层民主的扩大一点都不矛盾。关键的问题是如何不断改进党对乡镇行政管理工作的领导方式与方法。乡镇基层党组织要能够尊重村民自治的核心价值, 统筹协调各个组织的利益, 将各种社会政治力量进行有机整合, 提升党组织在群众心中的凝聚力, 是目前我国构建现代乡镇管理体制的重要政治制度保障与组织基础。

结束语

新时期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要将重心转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上, 形成对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都有积极意义的机制。构建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是一项复杂工程, 具有长期性和庞大性。乡镇政府既组织、引导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 又要实施新农村建设政策, 因此构建乡镇行政管理体制需要多方面的努力。相信不远的将来通过全面深化改革, 一定会构建出科学合理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

摘要:目前, 经过全面深化改革使我国的乡镇机构改革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但是很多地方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在关于简政放权的内容改革, 并未建立规范、协调、高效的基层乡镇行政管理运行机制。本文针对在接下来如何构建现代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探讨, 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构建,现代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探讨

参考文献

[1] 陈亮.政府效能建设研究[D].中共湖北省委党校, 2014.

上一篇:心理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建筑欣赏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