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乡土地理教学范文

2023-09-20

初中地理乡土地理教学范文第1篇

【摘要】区域地理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巧妙设计和运用,能很好的突破区域地理教学的重难点,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并由此形成基于微课的区域地理教学模式。

【关键词】区域地理;微课;教学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1.区域地理教学特点

区域地理是初中地理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教版初中地理的区域地理知识集中分布在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下册,涵括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具体内容。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对于区域地理的课程设计思路是“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就是说区域地理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传授学生地理知识,而是要通过区域案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学会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原理,分析解决区域地理问题。这一直以来都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2.微课的应用优势

自2011年全国首届“微课”大赛后,“微课”在教育界掀起了一股学习的热潮。与传统课堂的限时限地不同,微课具时空的灵活性和层次的多样性等特点,有在硬件允许的前提下,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微课进行学习。

微课的出现,为教学观念与方式的变革带来新的机遇。基于微课的教学模式特别符合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布卢姆认为以集体教学为基础,加以适当的教学指导,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可以使教学掌握达到标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学生实行教学教育给予足够的时间学习,显然耗用了大量的时间及师资。如果利用微课进行课内外的学习,则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下面,笔者以七年级《地理》(人教版下册)第八章《东半球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第一节“中东”教学为例,谈谈微课资源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二、基于微课的区域地理教学实践

微课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新的网络教育模式,在教学模式下可以作为一种辅助的材料也可以是自己学习使用的资料,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在区域地理教学过程中,通过微课创设教学情境、聚焦区域特征、建构知识网络以及迁移运用。形成基于微课的区域地理教学模式。(见图1)

1.微课资源的选择

微课的选择要以学生学习为出发点,聚焦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易混淆点。微课资源可以自己开发,也可以从网络平台上获取。现在网络上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微课资源,在“互联网+”时代资源的开放、共享理念下,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进行甄别筛选,为我所用。

《中东》一节教学中,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笔者选取了以下微课微课资源。

2.基于微课的教学设计

微课是一种碎片化的学习资源。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对碎片化的微课进行精心整合,使其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整体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1)微课嵌入课前预习

微课的存在,更多的是支持翻转课堂的应用。也就是学生在课前依靠微课资源独立完成学习活动,将一些课堂识记类知识以及浅层理解的问题放在课前任务中去完成;同时将一些需要深层理解的问题或要求抛给学生,为之后的课堂学习埋下伏笔。

布卢姆说过“凡是包含教育目标的地方,我们总是关注积极的情感,关注引导而不是驱使学生去学习。”相对于传统课堂,微课的传播是单向传播。课前的自主学习,依靠的是学生的自觉,学生一定要对微课感兴趣,才能达到最佳的课前自主学习效果。

本课学习中,笔者将《带你了解中东国家的历史!》和《初中地理1对1:东半球其他的地区和国家 中东三洲五海之地 石油宝库》作为预习资源推送到地理Q群,学生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进行学习。《帶你了解中东国家的历史!》有着绘本画的风格、略带诙谐的解说,介绍了中东地区主要国家、宗教情况甚至其历史背景,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观看微课的兴趣。同时用QQ群投票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简单测试,根据投票结果来查看学生总体的学习情况。

而对于《中东三洲五海之地》《石油宝库》这两节内容,则要求学生在观看微课的同时,根据学习任务单,选择其中一项,模拟微课的展现方式,在地图上讲解,录制自己的微视频。明确的学习目标,新颖的成果展示方法,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微课嵌入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应是对微课的提升、拓展和深化。区域地理教学中,不仅要利于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知识,同时要使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分析区域地理位置和特征,掌握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方法。针对《中东三洲五海之地》《石油宝库》这两节的预习情况,播放部分学生课前录制的微视频,或者是在课室白板上现场讲解,其他同学进行评价(以正面评价为主)和补充。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间的协作学习,同学们掌握读图的方法,学会地理位置的描述方式,认识中东地理石油资源的重要性及输出路线,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

课堂教学中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运用微课资源,展示不同方法、技巧的教学,提高学生的专注度。同时老师可以将教学重点转移到知识系统构建上,能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固定的教学模式,很好地起到取长补短的功能。

例如:根据《匮乏的水资源》微课,我设置了4W问题:

(what)本微课反映了该区域什么样的区域特征?(where)本段微课所指的区域位置? (why)为什么呈现这样的区域特征?(which)影响哪些方面?(how)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微课。紧接着学生根据微视频,开展小组讨论和组间交流。经过讨论,预设的问题可以很快解决,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和学生一起提炼区域地理学习中的共性思维模式,构建知识脉络,同时引导学生找到学习区域地理的主线,构建自己的地理要素认知结构和学习方式。(如下图)

有了基于微课的先学,让课堂的学习更加灵活、主动,学生的参与度更强。更有针对性的去教会学生找到学习区域地理的主线,构建自己的地理要素认知结构和学习方式,也有助于形成比较接近的学习模式。

(3)微课嵌入课后拓展

微课不仅用于课前和课堂教学,还可以放在课后,是课后复习和个性化学习的最好载体。学生在课后再次学习微课,复习环节是巩固当天已经学习过的知识,避免由于不及时回顾而遗忘;也可以针对课堂上还没完全理解的重难点反复去听、去看,从而能有效理解知识点,突破重点、难点,达到查漏补缺的作用。

教师还可以根据课堂学习情况,通过微课,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加强课堂教材的广度和深度,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天地,让优秀学生感受到地理的魅力和探索的乐趣。

例如:《5分钟看懂中东问题所在》让学生了解中东作为世界热点地区的给深层次的原因;《以色列农业》让学生了解中东地区的节水农业;《中国能源战略》促使学生更加深刻认识能源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土耳其——奧斯曼帝国的陨落》让学生了解该地区又一大国的历史。

三、基于微课教学效果与反思

1.微课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微课,相比传统教材、教辅资料而言,对学生的吸引力要大得多,学生的学习会更加主动,学习目标也更加明确。同时,互联网+时代也让学习时间、地点和学习方式更加灵活。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集中精力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

2.基于微课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微课不能取代老师课堂教学。教师也应根据教学的需要恰当利用微课,并不是每一课都需要微课的介入,它只是教学的一个辅助资源之一,其他的媒体资源和教具应合理利用。

第二,受学习环境影响大。部分微课在课堂外进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控能力、学习起点水平、家长的支持程度等,都将影响学生建构知识。

第三,提供有选择的微课资源。区域地理学习有较为近似的学习思路,这种固化的模式容易形成学习上的“审美疲劳”。因此,对同一内容,可以提供多个学习资源,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利用不同资源来学习,以便保持学习的激情。

总之,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资源,终将对我们的教学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焦建利.微课程[EB/OL]. http://jiao.blogbus.com/logs/157517074.html,2011-8-22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3]李玉平. 微课程:让学习变得简单而有趣[N].中国教师报2012.10

[4]李玉平.微课程培训教程-网易博客[EB/OL].http://whliyuping.blog.163.com/blog/static/3243756201210611364924/, 2012.11

[5]中国“微课”大赛参评项目及相关要求.中国微课网.http://www.cnweike.net/

[6]佛山市的“微课”——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更加简约高效[N]. 中国教育报,2012.9

[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初中地理微课资源开发和应用研究》(课题批准号14JXN002)研究成果]

初中地理乡土地理教学范文第2篇

一、乡土地理教材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 乡土地理材料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而乡土地理材料就在学生周围, 既为学生所熟知, 又为学生所喜爱, 学生时常接触的素材, 但是, 学生对于这些客观存在于他们周围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有的只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有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只要经教师点拨, 便可言传, 所以乡土地理材料具有易懂、亲切、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特点。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结合得好, 就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还能起到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可见,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可以使学生较快地进入学习的进程, 极大的调动起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唤起学生地理问题的意识。

(二) 乡土地理材料能使抽象的, 复杂的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具体化, 便于学生理解

高中学生抽象思维占有相对的优势, 但是具体形象思维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应当注意, 对于一切难度较大的地理概念, 应适当运用直观形象的材料, 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如讲到“区位”这个概念时, 就“区位”的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列举了大家熟悉的牛来香牛肉干厂, 让同学们分析它的区位:牛来香牛肉干厂位于镇宁县大山乡的境内 (第一层含义) ;厂前有国道320线、滇黔公路和清镇高速公路经过 (第二层含义) 。最终总结利用“在什么地方?是否合理?”来断定一个事物的区位。这样, 学生就可以把“区位”这个抽象的, 复杂的地理概念具体化、简单化, 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区位”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为其后的农业、工业的区位选择知识内容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样, 在讲授“全国河流概况”及“中国气候”等问题时, 也可以联系本地的“河流”“气候”等实际知识, 生动地举例阐明教材的重点及关键问题。

(三) 乡土地理材料既能加深对地理知识的印象, 也能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我们既不可能把所要讲的事物和现象都搬到学生眼前, 又不可能都前去观察, 也不可能都靠实验解决问题。但是, 我们知道一切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都是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 相互依赖的。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客观存在于学生周围的, 为学生所熟知的乡土地理材料, 就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的地理概念, 地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 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的习惯。如在讲亚热带季风气候的降水量季节变化时, 可引导学生回忆当地一年中每个季节降水的情况, 从而加深学生对降水量季节分配规律的印象。接着介绍“降水量年际变化”时, 可引导学生利用平时的观察来回忆, 每年当地的河流在丰水期和枯水期河水水位高低的变化情况, 从而加深对“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的印象。同样的, 在讲到“夏季北半球昼长夜短, 冬季北半球昼短夜长”这个结论时, 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我们当地夏天和冬天天黑时间的变化情况 (冬18点左右、夏19点左右) , 使学生加深对这个结论的印象。

(四) 乡土地理材料可以增强学生对本乡本土人地关系的认识, 帮助学生树立起爱国爱家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

教材中的实例较为典型、实用, 有很多学生并没有切身体会, 如果利用学生身边的熟悉且有切身体会的乡土地理实例来讲解, 那么效果较为明显。可持续发展观念, 是人们在反思人类改适利用自然的实践中形成的, 因此, 只通过从书本到书本, 从理论到理论, 是难以真正确立的;而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 结合观察、考察、调查等实践分析自然条件对家乡社会、经济、环境、生态、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影响以及当地人民的生产, 生活等事件对家乡自然环境的影响在理论联系实际中才能逐步确立。比如在讲旅游开发时, 列举了黄果树大瀑布和夜郎洞风景区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同时举了镇宁犀牛洞由于开发过程中管理不当, 人为破坏严重, 对镇宁的旅游开发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一个个实例的讲解, 除了让学生了解旅游开发要考虑到经济效益, 还要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这样通过发现在学生周围的实实在在的实例使学生们树立起正确的环境观、发展观——即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使他们能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应用于与他们有切身利益的实际生活当中来。

二、乡土地理教材在地理教学中的反思

充分运用乡土地理材料进行教学, 不仅仅能活跃地理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 对于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平时注意观察生活的习惯等方面都是有益的。但是在将镇宁乡土地理教材应用于地理教学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尽量做到扬长避短。

1.切忌牵强附会。乡土地理教材在地理教学应用中, 确实起着良好的作用, 能在课堂中合理的进行利用效果也十分明显, 但在地理课程中, 并不是所有的章节和知识点都有乡土地理教材与之相对应的。因此, 在乡土地理教材应用过程中, 应避免与课本知识点没有较密切关系的;与课本知识点有密切关系, 但并不能典型地说明问题的;与课本知识点有密切关系, 但本身内容过多、理解较难、学生较不熟悉的乡土地理教材, 牵强附会地应用到教学中。

2.避免喧宾夺主。在地理课程中, 对于其中的知识点, 教材自身已有较多而且典型的实例, 如何处理课本实例与乡土教材实例的关系成为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在解决课本自带实例与乡土地理知识的矛盾时, 应遵循以课本自带实例为主, 乡土地理教材为辅的原则, 应注意避免喧宾夺主。因为课堂时间有限, 课本自带实例与乡土地理材料在时间的分配上有矛盾, 在解释一个知识点时, 是否要利用较多的例子就值得考虑了;学生的精力有限, 过多的例子容易造成学生识记时的混乱。

因此, 乡土地理材料作为一种对课本知识的进一步应用, 应建立在学生对课本自带实例的掌握的基础上, 切忌花过量的时间和精力而造成喧宾夺主之势。

初中地理乡土地理教学范文第3篇

1 高中地理教学中乡土课程资源的利用意义

1.1 有助于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

新课标明确要求,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要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 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要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 提出探究方案, 与他人合作, 开展调查和研究, 做出评价, 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还可以使地理教学从“纸上谈兵”的困境中解脱出来。长期以来, 中学地理教学总是从理论到理论, 从黑板到课本, 习惯于“纸上谈兵”而不注重地理实践。以致学生学了地理却不会观察地理事物, 也不能用地理知识对各种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更不能用地学原理去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人地关系的问题。乡土地理课程实践资源的利用, 可以使地理课本中的地理概念、地学原理以及地理事物的形成、发展和分布规律具体化、形象化, 从而形成学生真实的地理观念和地理概念以及正确的地理判断。

比如在地形图上根据等高线判断地形要素, 这是令一般学生感到头痛的问题。如果本地有地形要素比较齐全的地方, 地理教师把学生带出去看一看, 什么鞍部、陡崖、山谷、山脊、陡坡、缓坡就会一目了然。为什么山谷等高线要向高处弯曲, 而山脊的等高线却向低处凸出, 看一看, 比一比, 就会迎刃而解。这样, 把理性知识与感性认识结合起来, 既弄清了概念, 又加深了印象。

1.2 有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新课标提出要不断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乡土课程资源的利用, 可以让学生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 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开展乡土地理实践活动, 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 提高学生比较、鉴别、分析、评价的能力。引导学生去关注身边的人, 身边的事, 进而去关注家乡的人和事, 做到胸怀祖国, 胸有大志。

2 乡土课程资源的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师缺少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和能力

在传统的课程与教学中, 并不需要教师去开发课程、创造课程, 缺少课程和课程资源开发的空间。长期以来不少教师把教科书当作唯一的课程资源, 而对于像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利用这样一项国家没有规定教科书的内容, 有许多教师不知该如何去教, 更不知道如何去开发与之相关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由于教师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能力的缺乏, 一方面,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特别是作为与地理教学有机结合的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 大量作为课程要素来源的课程资源被埋没, 不能及时地进入高中实际的地理教学中, 造成许多有价值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2.2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结构过于简单化

从开发出来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素材与内容上看, 不少教师偏重知识资源, 特别是有关所要用到的学科知识资源的开发, 但忽略这些学科知识的新进展和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来看,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往往偏重于文本资料, 而对于开发非文字性的资源如生态资源、文化景观等多样化的课程资源载体形式重视不够。从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看, 重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 而对于校外课程资源的拓展和利用不够。此外从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来看, 重视教师自身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但对学生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重视不够, 这样也必然会造成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结构上的缺失。

3 乡土课程资源的利用实施策略

3.1 教学中以地理课程资源为教学实例

在讲述教材中的地理概念和地学原理等知识时, 当碰到一些带有结论性和抽象的地理判断时, 为了增强说服力, 可以选用有关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料加以印证。比如近几年初春, 在一些地区的大风、沙暴天气, 就是快行冷锋天气的最好印证。在教学中, 可以指导学生先收听天气预报, 根据天气预报的预测时间, 来确定观测的时机和程序, 记录观测的现象, 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快行冷锋天气。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沙暴天气的发生较前些年严重, 这就成为沙暴天气成因人为原因分析的最好例证。另外像“一场春雨一场暖, 一场秋雨一场寒”;昼夜的长短变化, 我国的降水分布, 太阳高度的变化等, 都可以在乡土范围内找到例证。

3.2 加强实践活动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利用

根据教材的安排有计划安排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 也有利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利用。比如, 讲授气候时, 可以要求学生对学校或者家庭周围的气候情况做观察记录, 包括温度, 降水。对一年的气温、降水总趋势可以根据自己平时的观察印象, 也可以向长辈请教。这样的实践活动坚持一段时间, 学生对于我国气候的基本特点就会有很深刻的认识。在适当的情况下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户外考察。如学习地图时, 难点在于对方向、比例尺的理解。如果能够让学生对一个比较小的范围进行一次自主调查绘图, 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实践能力, 而且增强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可以要求学生对市容进行调查, 要列出街区内工厂、商店、服务行业的名称, 还要简要分析这些地理事物布局的合理性和存在问题, 同时提出改进意见, 并绘制出街道平面分布示意图。这样, 有的同学平时连周围东西南北都分不清楚, 这下他们的收获就不仅是懂得了地图的基本要素了。

3.3 做好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研究性学习的结合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时, 要确定专门的研究内容, 选择适当的时机, 选择合适的方法和适当的场所。在活动中, 要加强与研究性学习的结合, 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的兴趣和刻苦钻研的精神。还要给学生以发挥创造的空间, 比如可以根据具体情况, 把学生分成若干组, 如气象组、环境保护组、城市规划组、园林绿化组、乡镇企业组、工农业发展组、旅游资源调查组等等, 教师可以为各个小组拟定若干课题, 也可由小组成员自行决定研究课题, 让学生有研究的空间和自由发挥的余地。

高中地理教学中应有尽有加强乡土课程资源的利用。只要我们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注意其中的一些问题, 有针对性提出一些利用措施, 发挥好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作用, 就会在教学中取得好的效果。

摘要:做好高中地理教学中乡土课程资源的利用, 就要明确乡土课程资源的利用意义, 认清高中地理教学中乡土课程资源的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正确实施有关策略, 做好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研究性学习的结合。

关键词:高中,地理,乡土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 任蔚.新课程理念下的乡土地理课堂教学[J].地理教学, 2006, 9.

初中地理乡土地理教学范文第4篇

1 自然风光

近年来, 笔者在教学中尽量发掘和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域素材, 从地域资源中挖掘出丰富的教学内容。如在上八年级课本中《美丽的西湖》水彩风景技能课时主要介绍的是“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的杭州西湖。水彩风景画讲究的是意境, 杭州西湖的美是尽人皆知的, 到杭州西湖亲临其境的也不现实。怎样才能上好这堂色彩风景课呢?我想到了杭州西湖与扬州瘦西湖的共同之处, 她们都是以秀丽清雅的湖光山色与璀璨丰蕴的文物古迹和文化艺术交融一体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都以秀丽的湖水为中心, 沿湖地带绿荫环抱, 山色葱茏, 画桥烟柳, 云树笼纱, 林泉秀美, 溪涧幽深。在游玩之前我要求他们收集有关瘦西湖的神话传说以及历代文人贤士对瘦西湖赞誉的诗词等, 回来每人画一幅西湖美景这样学生们在游玩的时候就会特别用心地感受西湖之美, 回来后, 在上课时我再通过多媒体播放杭州西湖的历史, 并展示西湖十景的图片, 让他们就此展开讨论, 认识到两者之间的不同点, 从而更能体会到家乡的自然美。同时能把这种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融入到作品中来, 当我在欣赏他们的作品时, 简直就是在阅读一个个包含深情的故事。

2 园林文化

扬州是旅游城市, 众多的园林是吸引了众多的游客。扬州的园林大都是封建文人、士大夫及地主建造的, 属于私家园林如果说皇家园林是“大家闺秀”, 那用“小家碧玉”来形容扬州的私家园林再恰当不过了。借景抒情、小中见大是她的特色。扬州园林在占地面积上虽不大, 但个个都有各自的特色, 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的园林艺术, 体会出其中的意境美呢?我想到了一些方法, 比如在欣赏个园时, 我先请学生们猜猜个园园名的由来, 学生们对此颇感兴趣, 这时我用多媒体给他们播放了一些带有竹子的图片, 然后, 我在黑板上画了一组竹叶, 请他们辨认其象什么汉字。最后得出:因园主爱竹, 园内遍植竹子, 因竹叶的形状象“个”字, 故以“个园”名之, 所以竹林通幽自然是个园的特色。再结合四君子, 谈谈竹子的寓意, 通过欣赏其它私家园林的图片, 发现园林中几乎无园不种竹, 从而得出私家园林不求色但求雅的特点。何园是古典园林的代表, 也许你在电影《红楼梦》中见过她, 长廊、漏窗、假山、池水, 曲曲折折, 高高低低。你若仔细看你会发现, 何园其实是一座非常有趣的园林, 至于有趣在哪儿, 这就要学生自己去探寻了。我在教学欣赏《园林艺术》这一课时, 采用实地游玩和欣赏图片的方式, 学生通过亲身观察体验, 认识到园林建筑追求空间艺术的变化, 风格素雅精巧, 追求平中求趣, 拙间取华的意境, 满足以欣赏为主的要求。让学生把遇到的各种知识罗列出来, 如建筑、雕塑、书法、绘画、诗词、植物、环保等, 先让学生通过自己调查、访问查阅, 然后进行课堂交流, 最后我进行总结。学生在欣赏园林艺术的同时扩大了知识面, 了解史学资料、提高文学水平,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 还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园林艺术, 热爱家乡悠久历史文化, 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3 名人故事

扬州是人文荟萃之地, 历代政治家、文学家、画家、艺术家云集, 在扬州留下了无数典籍、诗文、书画、音乐歌舞, 也留下了许多优美的传说故事, 其人文性不言而喻。有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 曾任扬州知州, 在任期间筑“平山堂”, 维修名胜古迹, 开展文化运动, 影响深远;汉初吴王刘濞, 在封国内开凿运河, “即山铸钱, 煮海为盐”, 促进了地方经济迅速发展;朱自清, 文学家、教育家、民主战士、爱国英雄;鉴真, 唐代律学高僧。曾应日本僧人延请赴日弘法, 其后经历了五次失败, 第六次东渡成功。鉴真除弘扬戒律外, 还将中国的建筑、雕塑、医药等介绍到日本, 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阮元, 清代中期文坛领袖, 一代名臣。主持编纂、校刊大量古籍, 并积极支持出版扬州学派学术成果。晚年在扬州优游林下, 关心文物古迹的修复。阮元是仪征人, 是扬州有史以来官阶最高的名臣, 一生历经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 仕途通达。阮元当官51年, 是清代当官时间最长的高官之一, 被后人誉为“三朝阁老, 九省疆臣”。阮元还是著名的学者, 被人称作“大儒”, 他博学多才, 提倡朴学, 是“扬州学派”的巨匠, 对扬州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我在教学中, 经常从美术的角度, 将上述内容镶嵌在教学相关情景中, 激活了课堂气氛。

4 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犹如人类的“基因”, 代代相传, 生生不息。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古老的原始崇拜、哲学思想、民族文化和民俗民风。通史式的扬州城, 数度繁华的历史积淀, 为我们留下诸多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的玉器、漆器、剪纸等工艺美术一直以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精湛的技艺闻名于世。为了把民族文化传输给学生我带领学生畅游了东关街, 参观了扬州双博馆、扬州工艺美术馆、中国剪纸博物馆、扬州玉器厂、扬州漆器厂、扬州玉石料市场等场所, 学生们非常的兴奋, 在参观的过程中了解了不少民俗文化知识, 感受到民间美术的独特魅力。通过这样的活动, 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民间美术的成就与特点, 让学生真切的感知到勤劳的人民有着聪明的才智, 在日常的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为民族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财富。更重要的是立足于本乡本土文化艺术教育, 扩大影响范围, 促进学生感受本土文化, 领略民族、民间特色的艺术风格, 体会劳动人民淳朴的审美理念及其高度的智慧, 理解民间美术的价值与深刻内涵, 启发学生学会珍惜家乡宝贵的文化遗产, 继承和发扬优秀历史文化传统, 从而关注自己的家乡, 关注民族民间艺术的命运, 关注本民族之根本, 培养其对优秀民族民间美术的认同感和乡土情怀。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 从学生熟悉的乡土文化入手, 利用扬州地区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元素, 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以欣赏、认识为平台, 以美育为核心, 以创造表现为灵魂, 利用乡土元素, 激活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实践证明, 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术自主探究能力, 还达到了让学生多角度地发现生活中的美、创造生活中的美和提高学生的美术综合素质的目的。

摘要:乡土美术包含着广泛而独特的地理知识、历史遗迹、民俗文化、民间故事等内容, 因而学生通过认识传统的地方文化, 培养其热爱家乡、热爱本土文化艺术的感情。教师可结合本地特色组织教学。

初中地理乡土地理教学范文第5篇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密不可分。从地理知识来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点。它为学生获得直接兴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图片美、文字美、动画美、语言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以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发挥地理知识趣味性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趣味知识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潜在的趣味知识并进行合理的加工,努力寻求趣味知识的切入点进行有目的的导入,使之融入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大陆漂移假说时,先让学生讲一个小故事,不但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上,而且对本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了主动学习的心理,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样易使课堂更生动,同时调动学生的思考和学习的主动性。在讲季风气候的形成时,我先让学生回子顾一下自己身边的风向变化的规律,再进行教学,不仅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且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探究地理问题。

充分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

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学习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点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六大板块的范围及其边界,然后阅读《世界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地震带和火山的位置,再与前图对照,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论: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两个板块的交界处。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充分利用课本中设计的“活动”,涉及读图或绘图技能的训练、材料收集和处理,需要动手做试验、开展社会调查,进行合作讨论等各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在《多变的天气》教学时,我利用“活动”中提供的天气图,让学生像气象预报员一样播报城市天气,这样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本课所学的天气符号,还锻炼了学生读图、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

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我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地理环境问题 ,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创新和自我发展。针对地理学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

(1)歌诀法:如记我国的主要山脉分布可用此方法:东西走向有三横,北天阴,中昆秦。湘桂粤赣夹南岭。东北一西南有三撇,兴安太行巫雪峰,长白武夷中间横,台湾山脉东分布。喜马拉雅弧形山,珠峰傲立中尼境,八八四四第一峰。地理歌诀简洁而明了,方便记忆,在地理学习中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图像法: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但平时许多学生对地图心存畏惧,地图应用能力较薄弱,指导学生多看图、识图、绘图、用图,并尽可能使地理知识图像化,做到以文析图、图文结合,尤其像地球的公转,中国的行政区划等知识难点。

(3)观察法: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事物,联系课本上所讲授的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和规律等,要使学生掌握正确学习的方法,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不断向学生“授之以渔”,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好学地理。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被激发,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为此,我

初中地理乡土地理教学范文第6篇

一、案例背景

课程选自湘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 “世界的聚落”。

从地理知识角度看,影响聚落(居住场所)的环境因素包括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两大方面。自然因素又分成地形、气候、水源等,社会因素包括交通、科技、政治等方面。本节课渗透着深刻的教育应当承担起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功能,教育应当明确为促进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方向。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是价值观的培养,这种价值观的核心是尊重。尊重他人;尊重差异性和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地球。这也是我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本节课就是在常态教学中,通过一个全员参与的课堂活动,使学生的思维成为课堂上最活跃的元素,教师恰当修正学生的思维轨迹,完善、落实学习内容。

二、主题

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造全新的教学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以学生最为喜欢的活动-----每一个学生创作一幅画,以表现他们对聚落与环境关系的认识,贯穿以学生讲述、教师点评、归纳提升等方法,修正认知中的误区、填补思维中的盲区,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

三、操作过程

教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白纸,“今天我们要进行一项有趣的活动。” 学生:出现明显的骚动,他们好奇地窃窃私语,开始关注、期待下面的活动。 教师:“给你8分钟,请你在白纸上画一幅画:表现你对所向往的居住环境的设计。”

学生:表情格外灿烂,所有的学生立即行动(包括所谓的差生),拿出笔开始作画。

8分钟后教师收齐所有学生的作品。学生们又一次好奇并期待。 教师:打开实物投影,把学生的画一一投影出来。 学生:凝神观看,并参杂一些笑声或议论。

教师:我要从你们的作品中随意播放几幅画,请作者起来讲解一下他的画。 学生1:“这是我画的,我的居住地是在低缓的山坡下,门前有一条小河流过,房前屋后还要有树、有花园。”

有学生说:“跟我画的差不多!”

教师:“为什么选择在平缓的地方建立家园,为什么要有小河,还要有树和花草?”

学生1:“平缓的地方盖房子容易,成本低;有小河景色美,还可以坐船玩,有树有花空气好。”

“河水可以浇灌他们家的花园!”有人补充说道。

教师展示学生2的作品:“这幅画把居住地设计在海滨地带,画面上有被云遮掩了一部分的太阳。请讲讲你的创作!”

学生2:“我选择临海的环境,是因为我喜欢海,可以钓鱼,还喜欢乘船出海的感觉,天上有云和太阳,反正感觉这样很好!”

教师分析:“同学们,你们能看出他们在选择居住地时特别在意了哪些地理条件吗?两位画家你们自己察觉到了吗?”

学生们纷纷说出地形、河流、沿海等条件。教师解释了河流、海洋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并进一步问:“他们在画面中表示阳光、云又是什么意思呢?有多少人画了云和日?”

有十几个同学举起手示意,但没有人能解释。

教师:“画家们为什么不画出狂风暴雨或是疾风暴雪的景色呢?” 学生齐喊:“气候条件要好!”

教师:“对,除了刚才表现出的地形、河流、沿海外,气候也是人们选择居住地的重要条件。看了所有作品,许多同学画出了蓝天白云和太阳,还没有哪个人只画太阳而不画云彩的,更没有突出恶劣气候的。其实本意就是要求居住地的环境温度、湿度适宜,它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

“居住地与哪些环境因素有关,请你把它们列在笔记上,概括出它们属于哪类地理条件?”

学生齐答:“自然条件!”

教师:“可以试想,生存是早期人类的第一需求,而不像现在的你们以好看、好玩为目的,优越的自然条件对人类能否在此生存下去至关重要。看一看世界的文明古国,他们的地理位置的相似之处恰恰验证了这个观点。”播放投影片。“下面再来看一些画,请作者讲讲他的选择理由。”

学生3:“我的居住地选择在气派的街区,旁边有银行、网吧、超市,在稍远的地方我还画出医院、社会科学院、警察局。我希望我的居住地特别便利,安全,还有文化氛围。”

学生4:“我的居住地周围有篮球场、足球场、游泳池、停车场,还要有一条通畅的交通线路。当然,绿地是必须要有的。”

教师:“这几个同学在选择居住地时比较倾向于什么样的环境?” 学生:“交通便利!”“还有文化发达、配套设施完善。”

教师:“我有一点不太明白,请解释一下:为什么你的居住环境还要有社会科学院?”

学生3:“这里肯定文化层次高啊!”

教师:“交通便利对于城市非常重要,这一点不难理解。我们北京人对此感受最深。可是为什么还要求居住环境的文化科技发达?”教室里先是一片沉静,教师:“联想北京对外地人的吸引力试着解释。”

学生:“受教育条件好。”“就业机会多,工资高。”“城市发展好,生活条件就好。”

教师:“这些又属于哪类条件?” 学生:“社会经济条件!”

教师:“还有一些其他的社会因素也影响着聚落,请看老师准备的影片,说明片中反映的是什么因素。”

观看拉萨图片和梵蒂冈影片。之后学生说出是宗教对选择居住地的影响。 学生们又在笔记上列出上述社会经济条件。 教师总结,活动结束。

四、课后反思

下课后一个平日很差的学生特意来问老师他的画好不好,其实他知道自己的画中已经表现了这几项。只不过是希望能从老师这里独享肯定和赞誉。当然,他得到了!

这节课不仅属于学习成绩好的那一部分学生,全班不同性格不同特长的学生都获得了平等和尊严,他们享受了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来自教师和同伴肯定的荣光。

反思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是按聚落与环境的关系逐一介绍并分析,再展示相应图片。其优点:条理清晰严谨,结论性强,应试效果好。不足:学习方式不够活跃,课堂乏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少主动性,其思维活动的轨迹教师难以捕捉。作为学习新知识,学生思维体系的主动构建明显不足,最终只是会了知识却不会学习。显然这样的教法是教师的教学思路而不是学生的学习思路。如何最大程度开发学生思维,让每个学生都主动热情地去解开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扣结,产生成功的体验,本节课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其效果表明每一个学生都是在好奇、兴奋的状态下,把自己的思维活动用绘画的形式反映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捕捉到每个学生的思维,并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意识。课上不少人的作品画出太阳、白云,这是一种潜意识,却无法用地理知识解释。通过教师的分析:太阳代表温暖;白云又可以削弱较强的太阳辐射,使气温不至于过高,而且还增添了湿度。学生的潜意识被唤醒后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在教师引导下尝试对思维进行分析整理,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学会了学习。

上一篇:加工贸易产业范文下一篇:教研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