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产品范文

2023-09-21

金融产品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金融 创新 银行 营销模式 外资银行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加入WTO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走向了世界,世界的经济也不断的融入我国。在金融市场的发展中,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外资银行融入了中国市场。这些外资银行为我国的金融市场带来了先进的营销模式,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同时也为我们的金融市场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国资银行要在新的竞争中取得非常好的成绩,进行银行营销模式变革已经迫在眉梢。因为只有通过营销模式变革才能更加适应市场的发展,才能更加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才能为银行带来更加丰厚的回报。不仅要对国内银行营销模式进行变革,还需要对产品进行创新,开发更加灵活、市场分化更加细致的产品,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市场需要。分析现阶段银行营销模式存在的问题,探索变革策略,以及探讨产品的创新,以达到和市场发展相契合的目的。

一、外资银行和国资银行营销模式不同

根据统计,我国有15家商业银行进入了世界一级资本排行的前20位,分别是工商银行排名第七,中国银行排名第九和建设银行排名第十四。这说明我过商业银行仅论资本实力,在国际银行业还是有一定的地位的。但是另一个统计资料也表明,国际化大银行的利润几乎是我国几大银行的3倍左右。这就说明我国的银行在盈利能力和竞争实力上跟国际化大银行相比,还是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而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主要由营销模式所制约。所以说,我国的银行和国际化大银行相比,其营销模式具有很大的不同。细究其不同点,主要原因在于我国银行很大程度上还是以企业主导为主,没有像国际化大银行一样完全以市场主导为主,没有细分市场,其价格、服务、网络等也完全不相同,不关注顾客的需求,缺乏服务意识。当然,随着经济的全球一体化,我国银行业出现了营销模式从企业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的可喜变化。

二、金融产品创新与银行营销模式变革

金融产品是一个银行盈利的具体渠道,金融产品创新是银行营销模式变革的重要手段。社会在发展,人的需求在发生变化,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金融产品应该作相应的调整。在顾客需求多样性的今天,进行金融产品创新,是满足顾客需求的一个基本方法。开发具有足够市场竞争力,充分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是市场发展客观必要的产物。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的融入,使得金融产品竞争更加激烈。我国的金融产品与外资银行的金融产品相比较,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外资银行实施的差异化产品服务,都有明确定位的目标客户群,而国内的银行还刚刚在个人理财中心、个人理财顾问等服务工作中刚刚起步,对所有客户提供的都是相同或相近的产品,没有体现差异性。

三、现阶段我国金融产品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产品创新在我国还处于一个刚刚开始的阶段,所谓万事开头难,金融产品的创新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就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第一,金融产品创新过程中,整合性不强。没有专业的整体规划机构,缺少必要的金融产品整合与质量检测,对整个金融产品创新认识不够。第二,金融产品创新中的产品研发和营销联系不够紧密。产品研发应该是在市场需求作用下,进行科学的技术开发,是一个复杂的传输知识与沟通的渠道,不应该是单独成立的,各自完成的一个工作。第三,金融产品创新的配套机制不完善。金融产品创新应该是一个整合过程,需要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的交流,各部分组织协调,共同完成的一个工作。

四、银行营销模式变革的策略

在金融产品创新的整个流程中,制定和实施有效的产品营销的关键环节,它是保证产品创新取得成功的基础,是促使我国银行发展的必然道路。在实际的变革过程中,需要强化金融产品的创新理念,加深对营销的认识和理解。一个银行的营销模式变革,需要建立完善的创新营销体系,需要银行全体人员对营销工作的高度统一认识。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推行产品经理制。为不同的目标客户开发不同的产品,满足各个顾客的实际需求。实际营销过程中,实行一站式服务。每一个顾客都单独面对一个客户经理,完成自己需要的所有业务,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当然,营销模式变革的策略还有很多,探讨的仅仅是皮毛而已。要在实际营销中积极探索,积极研究总结,才能制定出一套完善的变革方案,取得实际效果。

五、讨论

我国银行营销模式变革是市场发展所决定的历史走向,是为了适应外资银行融入我国后带来的竞争力变化。而产品创新又是营销模式变革的重要环节,开发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细分市场,针对目标客户群营销,都具有其独到的意义,让我国银行营销模式逐步从企业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

参考文献:

[1]刘凤军,张屾.刍论金融产品创新与银行营销模式变革.科技与管理.2008(02):65-75.

[2]周密,葛敏.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路径选择.商业研究.2007(02):19.

[3]蔡汉明,徐艳玲.个人理财业务开展的国内现状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821.

[4]甘政兵.商业银行的营销组织创新.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185-187.

金融产品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经济金融环境下金融创新的正负效应、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所面临的风险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若干具体措施,旨在使银行业金融创新健康成长。

关键词:金融创新;金融风险;风险防范

JEL分类号:031

一、金融创新对金融领域产生的影响

(一)金融创新的正面效应

从积极作用来看,金融创新具有转移和分散风险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全球金融业的发展,给金融体系的结构、功能以及制度安排带来巨大改变,这种深刻变化极大推动了经济金融化与金融自由化的进程,促进了金融业的繁荣和经济的高速增长。

金融创新是商业银行金融机构提高服务水平和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有效对冲和分散风险的重要手段。金融创新丰富了商业银行的产品品种和服务内容,推动了商业银行向纵深发展,可以使商业银行有效转移各种风险,为商业银行拓展业务领域增加了盈利渠道。金融创新有利于缓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不对称的风险,可以通过增加产品品种和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拓展能力,提升商业银行的运行效率和风险防范能力。

(二)金融创新对宏观金融调控产生的影响

金融创新从本质上讲是不可控的实验,无论创新成功或是失败都会给金融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是金融创新影响了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由于金融创新扩大了货币供应的主体,提高了货币流通速度,扩大了货币乘数,使得通货膨胀成为可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产品,如可转让大额存单、证券化贷款等金融创新创造了新的货币供给。金融业电子化进程的加快,电子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金融交易效率,从而提高了货币流通速度。另外。金融创新通过电子化交易、创新的工具等扩大了货币乘数,从而加大了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调控信贷规模的难度。另外,金融创新还削弱了货币政策作用的发挥,主要是金融创新产品对政策工具、中介目标和传导过程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货币政策传导的效率降低。从而影响经济的稳定。

二是金融创新弱化了金融监管的效力。工具和金融服务等业务创新使金融监管的领域扩大,金融监管的对象增加。同时,传统金融工具衍生出来的金融衍生产品纷繁复杂,而目前我国金融监管部门面对这些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监管技术以及监管队伍人员知识水平相对薄弱,从而增加金融监管的复杂性和难度,弱化了中央银行宏观监管的效力。

三是金融创新降低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金融创新使得各种金融机构由原来的分业经营逐渐向混业过度,使原有的分工界限越来越模糊,从而增加了金融机构的风险。降低了金融机构的稳定性。大量的金融创新工具为投机活动提供了诸多冲击市场的手段。当金融机构通过增加杠杆比扩张信用,以获取高收益时,高风险随之而来,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受到削弱,其稳定性必然降低。另外,金融创新推动了金融市场、资本流动的国际化,使局部的金融风险能够迅速转化为全局的金融风险。金融创新加大了金融市场的易变性,从根本上增加了金融动荡的可能性,例如美国的次贷危机。一方面,金融创新促使债务规模扩大;另一方面,金融创新提高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程度。金融市场出现与基本的经济因素无关的不正常波动导致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

二、银行业金融机构金融创新面临的风险分析

(一)金融创新增加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

金融创新之后,各机构间交往越来越密切,形成了以资金联系为基础的相关性,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从而影响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入池资产良萎不齐,证券化产品结构高度复杂,场外市场交易不规范和信息披露不足等问题造成了不同金融市场和机构间的风险传导。价格形成机制扭曲,当一家金融机构因经营不善出现风险,通过债权债务链条很快会传递影响到其他金融机构,酿成了严重的系统性风险。同时,世界金融机构间交往越来越密切,逐步形成了以资金联系为纽带的互惠合作关系,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在金融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情况下,这种风险还将在国际间迅速传播,威胁到整个国际金融体系,形成金融创新系统性国际化风险。

(二)金融创新增加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风险

金融创新增加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尤其是衍生业务风险。随着商业银行金融衍生交易业务的快速发展,衍生业务的风险在不断增加。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是一种金融合约,其价值取决于一种或多种基础资产或指数。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产品风险定价能力还有待于提高,风险转移和对冲手段还较少,大部分银行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模型,造成大量的衍生业务风险。同时,表外业务发生时,银行虽然没有资金外借,但银行承担了潜在风险,这些潜在风险一旦转变为现实风险,将给金融机构造成损失。所以,表外业务的风险也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的主要来源。

(三)金融创新增加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

目前各基层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产品基本集中在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中间业务中则以个人理财业务为主),负债业务产品创新缺乏,创新产品的覆盖面不广。同时,现有的产品基本为总行统一研发并自上而下予以推广,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业务技术含量较低,没有个性化,这样,加剧了金融机构间的竞争,激烈的竞争迫使各金融机构不得不从事高风险的业务,这又导致金融机构经营风险增加,信用等级下降,例如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

(四)金融创新增加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技术操作风险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当代金融创新的技术推动力,它极大地提高了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和覆盖面。但是,大规模的金融电子创新在提高金融活动效率的同时,也伴生出新型的技术操作风险。如:计算机病毒、电子犯罪、网络安全等问题。另外,由于创新产品大多结构复杂,在估价和进行动态交易时往往会涉及到数理模型,因此操作上人为失误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容易引发操作风险。这些风险具有系统性特征,一旦发生,很可能带来一个金融机构甚至整个金融业的不稳定。

三、加强银行业金融创新风险防范。促进金融创新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更新理念,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树立风险防范与控制观念。提高风险管理意识。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创新过程中,面对风险多样化、复杂化趋势,必须确立风险管理意识和观念。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战略发展规划。基层银行要及时纠正对金融创新战略意义认识上存在的偏差,不应因金融创新在防范和控制风险取得一时成效,而忽视其未来可能带来更大的风险,因为有些创新可能只是延缓了当前的风险,却在未来聚集了风险。基层银行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金融创新、金融便利的各种发展战略,切实出台支持和鼓励金融创新的实质性举措。二是积极争取金融创新方面更大的自主权,通过获得在某一领域的金融创新自主权,发挥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银行自主创新的能力。三是要强化品牌意识,提高新业务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二)加强创新机制建设,完善创新组织管理体系

一是建立由董事会高层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组成的风险管理系统,包括要有健全的组织结构,明确划分机构内部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建立起对业务经营活动计划执行和控制的适当机构,在管理人员和执行人员间设定明确的辖属和报告关系,建立严格的授权和审批制度,通过机构的各个有机组成部分实现内部控制,督促稳健的经营方针的贯彻实施。二是建立统一、跨专业和业务条线的产品研发和管理部门,提高协作效率和创新质量,为深入和有效开展金融创新提供组织和体制保障。三是要加强内部信息的透明度,强化信息公开制度,主动接受外界的监督。通过建立独立的会计核算体系,对所有的业务活动进行及时、完整、准确的记录,杜绝信息独占,任何会计统计信息都应做到分层共有,并在不损害商业利益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公开。四是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形成专业的创新队伍。加大培训力度,培养出一大批懂得国际金融、了解金融风险、洞悉金融创新业务的复合型金融人才。

(三)建立科学风险评级体系,提高风险的可控性

一是金融创新要遵循规避风险原则,通过风险度分析,避免从事高风险业务;商业银行置身于风险管理的行业,其价值创造要透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来实现,需要对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定量分析。二是可行性论证中要有风险分析内容,业务推广前要制定可行的风险控制措施。三是建立基础数据库,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监测风险构成和客户风险变化情况,进一步整合与评级相匹配的新的流程和组织架构。同时,创新产品要以客户为中心,不能为创新而创新。坚持根据客户实际需求和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在研发设计中注重将风险安排融入到产品方案中,确保风险可控。

(四)加强信息技术风险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在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信息科技手段的安全性、可靠性、有效性直接关系到银行业的安全稳定和健康发展。目前,许多金融创新业务和产品都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如电子银行和银行卡业务。一是加强金融创新的科技服务部门、科技风险管理部门、科技风险审计部门以及任何信息数据使用部门之间的合作和沟通,以加强信息技术风险管理。二是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和通信技术,建立灵敏的信息收集、加工、反馈机制,建立完整的信息反馈制度,使各项决策和业务经营活动建立在充分的信息支持基础上。利用各种信息及时调整业务经营方针和发展策略,加强决策和经营管理活动的针对性和主动性,为风险管理提供更有力的信息支持。

(五)加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业务的监管

银行监管部门要转变监管方式。加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业务的监管。一是主动引导、积极鼓励银行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特点、本行业业务特长,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二是进一步健全监管法规,完善监管标准,创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法制环境。监管部门要重视在法规和市场准入许可中的透明度和可测性建设,建立系统性、连续性、前瞻性法规体系,严格界定各类金融创新的性质、功能、范围和风险防范规范措施。对创新进行先导性管理和监督。三是逐步提供市场准入便利,对于目前正处于成长阶段的金融创新活动,应在控制好风险的前提下简化准入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鼓励商业银行探索新业务,开发新领域。监管部门的风险监管要体现到新业务开展的具体流程中去。通过不断的沟通与协调,揭示业务风险,及时纠偏和纠错,促进新业务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四是及时纠正金融市场中的不正当行为,加强对不公平竞争的监管。对个别银行借创新产品之名打价格战等不当行为要给予制裁。

(六)加强金融业的国际间合作

随着金融市场的全球一体化,金融创新具有国际化特征,各国监管机构与国际性金融组织的合作与协调,能够有效降低金融创新风险。金融创新监管的国际监管可以从国与国之间的协作监管,国际性组织对其成员国所进行的风险监管出发,加强各国金融监管部门的合作,对国际性的金融创新实行统一的监管标准,参与国际监管组织并且参照其标准制定我国开展金融衍生业务的相关规则,与国外政府签订相关合作监管的协议等,以确保金融创新的安全高效。

金融产品范文第3篇

版权使用--南京欧普特供应链管理培训机构

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的体系构建

1 引言

目前,针对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展开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应用比较多的两个体系是SCOR模型和供应链平衡记分卡。SCOR模型通过对供应链流程的分层分析为供应链的改善提供了有效途径。模型同时在每个层次都给出了用以评价绩效的指标体系。供应链平衡记分卡有不同的变型体系,都是基于传统上应用于企业的平衡记分卡,针对供应链的特点加以变化而得到的。它们仍然强调平衡的理念,且将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关系简化为线性关系。

2 体系构建一般原则与具体思路

2.1体系构建一般原则

供应链管理中存在大量的数据,绩效评价时应该选取哪些或多少数据,对这些数据又如何进行加工组织,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也就是体系构建的一般原则,目前公认的一般原则可以归纳为:

2.1.1成本与收益平衡原则:绩效评价将带来一定的收益,但是也要耗费一定的成本。如果无止境的要求绩效评价做到全面、准确、必然导致成本的上升,甚至超过收益,那么供应链的绩效评价就将失去意义。

2.1.2简单且有效原则:构建的体系既要有可行性、又要有效。一味的追求简单,就不能达到绩效评价的反馈信息、查找问题的目的;同时,如果体系过于复杂不易执行,即使有效也不免被束之高阁。

2.1.3分析、选取关键指标原则:供应链管理纷繁复杂,涉及很多方面,要坚持简单的原则,又要确保评价的有效性,就必须抓住重要的方面、选取关键指标,用最简单的体系反映最真实的状况。

2.1.4基于过程和活动原则:传统的评价有许多是基于职能进行的,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不大。基于过程和活动的评价可以体现流程的绩效,对流程进行改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绩效问题。

2.2体系构建具体思路

在体系构建的一般原则的指导下,本文的具体构建思路是分层次、区分主体地进行体系的构建。

2.21分层次。整个绩效评价体系分为结果层、运作层、战略层。结果层侧重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评价,是一种事后反馈;运作层侧重对供应链当前运作状况与能力进行评价,是一种事中控制;战略层侧重对供应链未来发展情况进行预测评价,是一种事前控制。

2.22区分不同主体。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涉及供应链的方方面面,到底应该衡量哪些内容呢。本文采取的方法是从所有者、经营者、消费者三个主体出发考虑关键指标。明确主体就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关键指标的选取。下面将分三小节分别具体叙述三个层次的体系构建。

3 体系构建

3.1 结果层体系构建

结果层上,每个主体关注的问题并不相同:最终顾客作为产品和服务的接收者,比较关注顾客服务水平;所有者和经营者则比较关注财务状况(也关注顾客服务水平,但这种关注可以看作是间接的)。考虑不同主体的关心事项,我们将结果层绩效分为顾客服务水平、财务状况两个方面。

2.1.1顾客服务水平

考虑到成本和可行性,将从供应链角度出发,并选择那些顾客认为重要的指标进行评价,以保证评价不偏离顾客感受。Ronald H.Ballou总结众多学者的研究发现,虽然顾客对不同类型产品有不同要求,但是其关注的大部分指标或属性都是关于物流的。本文针对大多数供应链,从服务的可靠性和柔性两个方面进行评价针对具体的供应链,可能需要增加其他重要指标。可靠性指标反映供应链履行承诺的能力,具体可采用失去销售百分比、准时交货比率、顾客抱怨比率三个指标。柔性指标反映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能力,具体可采用产品柔性、时间柔性、数量柔性三个指标。

2.1.2财务状况

结果层上经营者和所有者更加关注财务状况。相应地,财务状况可以分为经营者角度和所有者角度。经营者角度可分从供应链的财务收益状况、资产运营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三个方面具体指标选取可参照企业财务指标。所有者角度主要对供应链的净资产盈利状况进行评价,具体可采用净资产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两个指标。

3.2 运作层体系构建

评价供应链的绩效,不但要对其以往的运作结果进行反馈,更应该重视对其当前运作状态和能力进行评价。目前,供应链运作的评价大多从投入和产出两方面入手,基本上是对结果的评价,缺少对具体的运作过程的深入分析。自从Michael Hammer 在1990年提出业务流程再造(BPR)的重要性之后,人们认识到了流程的重要性。对于少品种大批量的标准化生产的供应链而言,流程决定了其运作的绩效,只有分析流程才能解决问题。基于流程分析的绩效评价是一种事中评价,相对于结果层得到的是更具体的、更有意义的指导数据。供应链的流程分析需要跨越企业界线来考虑业务流程是否有改进的空间,从而优化供应链整体上的资源配置:或是减少重复和无效劳动,缩短流程时间;或是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或是提高顾客价值;或兼而有之。

用四个特征来衡量流程生产并运送相应产品特征的能力,即流程成本、流转时间、流程的灵活性、流程质量。鉴于本文的目的是通过适当的流程分析来反映供应链的运作状况,而且需要考虑体系的简单可行性,所以只选取前两个特征。提出的三种企业流程绩效评价指标:平均流转时间、平均流转率、平均库存,我们将从价值角度、时间角度、产能角度对供应链的运作进行评价。(如果需要也可以对平均库存进行分析,平均库存等于平均流转率与平均流转时间的乘积。)

(1)价值角度

从价值角度来看,供应链需要提供给最终用户增值率较高的产品。供应链运作中有些活动带来了产品价值的增值,有些活动却没有。对于顾客而言,只有那些产生了增值的活动的成本才是他们愿意为之付款的部分。如果能够降低那些不必要的、不能带来价值增值的成本的付出,就可以提高供应链附加价值。为了刻画供应链的产生的价值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可以利用生产附加价值率这一指标。生产附加价值率是指供应链产生的增值价值占所付出的总成本的比率。为了更好的分析问题,可以对整个供应链描绘“成本-价值图”。它可以帮助我们分清哪些活动的成本增加价值,哪些不能增加价值。当然,一项活动的增值与否并不是绝对的,需要针对具体情况做出判断。

(2)时间角度

从时间角度来看,活动可以分为加工(处理)时间和等待(缓冲)时间。大部分加工时间都是产生增值的,而等待时间则一定是不增值的。要说明的是理论流转时间中大部分是增值活动时间,但是有时也有不增值活动时间,例如返工加工时间。而等待时间则一定是非增值时间。依据这种关系,可以将图1调整、转变为“供应链流转时间图”。

时间角度的具体指标可采用流转时间效率这一指标,它是理论流转时间与总流转时间的比值。供应链的流转时间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衡量绩效指标。流转时间对配送反应时间、库存水平等都有影响,而且可以反映整体运作水平。理论流转时间是理想状态下、不存在任何等待时,流程处理一个流程单元(流程处理的对象)所需要的时间。总流转时间是流程处理一个流程单元所需的平均时间,数值上等于理论流转时间加上等待时间。Black burn曾研究多种流程,发现流转时间效率这一指标十分低。采用这一指标有利于人们关注缩短等待时间。另外,这一指标对反应时间、库存水平等都有影响,可以反映供应链的整体运作水平。

(3)产能角度

从产能角度来看,流程单位时间内加工的流程单元越多(流转率越高),其产生收益的能力就越大。具体可以采用产能利用率这一指标,它是流程平均流转率与理论流转率的比值。平均流转率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流程的流程单元的平均数量,是流程生产和交付产品的平均速度。理论产能是理想状态下,流程可支持的最大流转率,具体数值与资源配置情况有关。

可以看到,整个运作层给出的指标并不多,但是对于错综复杂的供应链,得到上述指标的数值并不是一件

轻松的工作。首先需要进行正确的判断,确定流程分析的细化程度,即是把成员企业看作暗箱,还是对其内部的具体活动展开分析;其次需要采用一些方法并结合实际对指标进行量化工作;最后也是关键一步,要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找出流程需要改善的地方。另外深入分析整个链的流程,对两张图加以仔细分析,还可以知晓每一项活动对其他活动的影响,进而初步掌握成员之间以及成员对供应链整体的影响。所以这一层次的评价在整个评价体系中既是难度较高的部分,也是十分有意义的部分。

3.3 战略层的体系构建

供应链的发展能力和潜力是所有者和经营者共同关心的问题。这一层次的评价,可以分三个方面进行:

(1)信息共享

许多学者认为供应链管理就是一种平台管理。这也显示出信息共享的重要性。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价:信息传递的速度、信息传递的质量、共享信息的深度。高速度才能保证信息的有效性,高质量才能减少牛鞭效应、深度共享才能以高效的可变性管理面对不确定的市场环境。

(2)组织学习与创新

组织学习与创新被认为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途径之一,也是平衡记分卡等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采用以下两个指标:R&D投入回报率、新产品销售收入百分比。

(3)稳定与活力

供应链的合作性质要求组成上具有稳定性,但同时需要有效的激励机制以保证供应链的活力。可以采用以下两个指标:成员稳定性、激励机制的有效性。

至此,本文已经分三个层次构建了一个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总结如表1所示。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是站在宏观层面进行分析、构建的,具体到操作层面时还须与实际情况结合,进一步细化某些指标,也可能需要增加一些指标。

4 小结

遵循简单且有效等基本构建原则,通过合理的方法构建了一个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的体系,此体系既深入供应链的流程运作又简单可行,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整体上区分层次。将复杂的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分为结果层、运作层、战略层三个层次,分别对应事后评价、事中评价、事先评价。这样的评价体系结构简洁易懂。

(2) 基于流程。采用基于流程的方法进行运作层的评价,有许多优点:首先评价深入运作流程,相对于传统的投入--产出分析,有更为具体的指导意义;其次,从价值、时间和产能三个角度对供应链整体进行评价,进一步实现了从整体出发进行评价的要求;另外,深入分析认识整个供应链的流程,将有助于初步掌握成员之间以及成员对供应链整体的影响。

(3) 可变性。侧重对体系构建思想的阐述,所构建的体系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可以针对其他类型供应链的特点进行变化。更为重要的是,运作层中可以针对实际情况决定流程分析的细化程度,所以能够在深入与简单之间进行灵活的平衡。

(4) 面向顾客。在具体指标的选取过程中,坚持面向顾客考虑、选取关键指标。比如顾客价值角度的指标、流程分析中价值角度和时间角度的指标都是面向顾客选取的。

(5) 强调信息共享。供应链管理的运作与发展都依赖于信息的共享。没有大量的、有效的、深度的共享信息,供应链管理只能是无米之炊。此体系较以往的评价体系而言,强调了信息共享这一重要方面,这种评价的导向将有助于供应链绩效的改善。

金融产品范文第4篇

第一章个人主要金融产品 个人住房一手房按揭贷款 个人住房二手房贷款 个人住房房改房贷款 个人住房公积金委托贷款 个人住房组合贷款

个人住房押旧买新首付款贷款 个人住房质押首付款贷款 个人住房加按贷款 个人住房转按贷款 个人住房车位贷款 个人商铺贷款

小城镇个人购建房贷款 个人住房装修贷款

个人住房贷款还款方式计算模式 个人汽车消费贷款 汽车消费保证保险贷款 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 个人旅游消费贷款 个人寿险保单质押贷款 个人创业融资贷款 助学贷款 新婚贷款

农用机械消贷款 个人小额短期信用贷款 个人小额质押贷款 个人VIP综合授信 教育储蓄 活期存折储蓄 整存整取定期储蓄 零存整取定期储蓄 整存零取定期储蓄 存本取息定期一本通 本外币定期一本通 本外币活期一本通 个人支票储蓄 外币储蓄

定期(活期)储蓄通存通兑 个人通知存款 定活两便储蓄 定期自动转存存款

债券柜台交易及二级托管业务 代理基金销售业务

第二章公司类主要金融产品银团贷款

票据贴现 信用贷款 保证贷款 抵押贷款 质押贷款

有限追索权的应收账款购买 无追索权的应收账款购买 公开统一授信 出口买方信贷 进口买信贷 国内买方信贷 金融租赁

法人汽车消费贷款 单位存款 财政存款 保证金存款 金融机构同业存款 单位外币存款

第三章代理类金融产品 代理国外资金贷款业务 代理政策性银行业务 代收代缴业务 自助缴费电子系统 代发工资业务 代理商业保险业务

代理保管业务 保管箱业务 个人境外遗产托收 代理企业资信信评价业务 代理项目评估

代理证券发行与买卖业务 代理基金托管业务 代理同业支付结算业务 代理证券法人资金清算业务

第四章结算类金融产品 汇兑 电子汇兑 实时汇兑 个人汇款 特约传真汇款 银行汇票 商业汇票 银行承兑汇票 商业承兑汇票 银行本票 支票

个人支票电话银行保付 托收承付 委托收款

第五章银行卡类金融产品 贷记卡 准贷记卡 国际信用卡 借记卡

国际旅行支票卡 芯片卡

第六章外汇业务类产品 居民因私兑换外汇 个人实盘外汇买卖 外币票据托收 旅行支票 外币兑换 外汇汇款 光票托收 出口跟单托收 进口代收

代理国际信用卡收单业务 信用证 进口信用证 出口信用证 结汇、售汇、付汇 打包放款 进口押汇 出口押汇

即期外汇买卖 远期外汇买卖 外汇调期买卖 外汇期权

外汇保本投资存款 代客外汇投资业务 利率互换 货币互换 利率期权

代理客户风险管理 代理客户资产管理

第七章其他金融产品 个人公积金查询服务 存款证明书 银证转账 自助夜间金库 企业银行远程终端 汽车银行 电话银行 手机银行服务 网上银行 自助银行 私人理财业务

附:国外商业银行金融产品

存款类

超级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 自动转账服务 货币市场存款账户 协定账户 清扫账户 股金汇票账户 个人退休存款账户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货币市场存单 国债组合存款 利率与指数连动存款 定期存款开口账户 贷款类 信贷限额 循环贷款协议 浮动留置权贷款 仓库收据贷款

同一抵押品住房抵押贷款 可调整利率住房抵押贷款 住宅股权贷款 年金转换抵押贷款 杠杆收购贷款 自动贷款机贷款 凭卡消费贷款 资产证券化

福费廷交易

中间业务 贷款承诺 贷款出售 贷款参与 票据发行便利 远期利率协议 货币互换 利率互换 金融租赁 金融期货 金融期权 金融理财服务

金融产品范文第5篇

1 女性金融产品客户定位内涵

女性金融产品的客户定位有着自身的特征、规律和原则。首先, 女性金融产品客户定位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女性。这种专属性是女性金融产品与其他金融产品的明显差异, 女性的消费、创业信贷与理财产品的营销都是女性金融产品的主要内容, 它本身而言具有一定的女性意识, 在销售逢的范畴内注重女性意识和女性消费意识的导入。一方面要通过女性特征去发现和培养客户。再一方面要根据女性客户的特点, 实现金融产品的差异化营销。主要体现在女性的专属性、个性化以及特殊性。被赋予女性特征的金融产品在客户定位方面的直接表现一方面是性别的甄别, 再一方面是金融产品的专有客情维护;其次是女性金融产品客户定位的规律。一般而言, 女性金融产品客户的定位要考虑营销的便利性。女性具有消费的偏好, 从个人用户来看, 女性金融产品的营销可以满足客户的消费需要, 在产品的设计方面可以通过对女性消费偏好的调查来满足产品的差异化设计, 从而来满足客户定位的需要。女性金融产品客户定位的再一个规律就是可以充分考虑女性客户在创业中和理财产品的营销中的刚性需求, 通过对他们的调查访问和金融产品使用的预测, 来做好渠道管理和客情维护;女性金融产品的客户定位原则有以下几点, 第一是女性的专属性, 便于为女性提供金融信贷服务和其他金融产品营销中的客户管理, 这种专属性非同一般的客户管理内涵。第二, 特质。女性金融产品的特质是在一定区域、时间、阶段内的金融产品的发布与销售, 客户管理要认识到这种性别差异, 和银行部门的相关差异化政策。第三, 女性金融产品的客户定位要更加感性化, 而且体现人文关怀, 这样可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客户关系管理原则。

2 女性金融产品客户定位的创新思考

2.1 女性客户的层级化管理优化

女性金融产品的客户定位也讲究客户的层级管理。一方面要注重客户的层级划分, 对于一般客户, 忠诚客户有优质客户要实施不同的管理策略, 针对客户的表现制定相应的客户管理计划;再一方面客户的层化管理要注重客户的圈子, 注重客户的经济收入和消费偏好, 进而分析客户的层级对金融产品营销的影响和促动因素;还有就是要做好女性创业信贷的金融服务的工作, 要给予更合理的人文关怀, 还要在资金、神品、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优惠。

2.2 注重客户的细分

客户的细分就是要通过客户的消费资料来判断客户的消费偏好, 消费习惯和整体性的收益等。通过客户的经济和生活圈子来对客户产生的关联效应做出预测。一方面要通过客户的资料来测定客户属于的层级, 要实施什么样的管理办法。另外一方面要根据客户的圈子对客户的资金需求, 消费能力做出预测, 并及时制定相应的计划。还有就是要根据客户的工作属性, 判断客户的信贷需求, 消费需求, 继而实现客户细分的影响策略实施。最后要实现细分管理的效果评价。要对客户戏份进行评价, 从而产生一定的决策性意。

2.3 客户满意度的关联作用

客户的满意度是观察金融产品的营销效果的评价标准, 女性金融产品也是如此。在女性金融产品的客户定位中, 客户满意度是体现客户为中心的重要指标。客户的满意度提升可以与客户的金融产品使用, 客户的培养和发现, 客户的价值认同与银行的价值输出产生协同。客户的满意度可以通过口碑传递成为银行的无形广告, 最终为银行的金融服务的竞争优势贡献力量。此外, 客户管理的满意度与客户定位的关系密切相关, 因此要切实做好客户满意度的提升工作, 并制定出相关的指标。

摘要:女性金融产品营销有其专属性, 不仅包含了女性的消费, 更涵盖了女性创业信贷, 女性金融理财产品的营销。所以, 在女性金融产品的营销中, 客户的定位很重要, 不仅要针对营销目标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定位, 而且要在营销的过程中, 对于客户管理要有合理的定位, 并采取适当的营销策略。本文简单探索了女性金融产品营销中客户定位的内涵与价值, 并根据女性金融产品的差异化特征提出了客户定位的创新思考。

关键词:女性金融,客户定位,策略与思考

参考文献

[1] 丁颖.社会性别视角下女性消费行为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 2016.

[2] 赵群, 孙淑红, 中国年轻女性消费观的影响因素分析[J], 经济与管理, 2017 (021)

金融产品范文第6篇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没人带,自学慢,不在BAT怎么学产品?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联合200+BAT资深产品经理带你学 点此查看详情

今日头条个性化的资讯推荐功能精确地满足用户碎片化利用时间的需求,拥有先发优势的今日头条掌握了大量的用户与行为数据,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更要做到商业变现与用户体验两者的平衡,并且要寻求多样化的变现形式。同时要加大对内容的监控力度,创造出一套完整的自媒体用户管理体制,提高内容的质量,增强平台的权威性。

<img class="size-full wp-image-383978 aligncenter" src="http://image99.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8/2717/78822588_1.jpg" alt="jinritoutiao" width="680" height="320" srcset="http:///wp-content/uploads/2016/07/jinritoutiao.jpg 680w, http:///wp-content/uploads/2016/07/jinritoutiao-404x190.jpg 404w" sizes="(max-width: 680px) 100vw, 680px" /></p>

一、行业概述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移动互联网渗透率升至90.1%。而易观智库研究数据显示,2015年9月,中国新闻客户端行业活跃人数达到3.38亿,渗透率为54.3%。

二、市场概况

继PC端的互联网门户之争后,随着宽带基础的设施的完备、智能手机的普及等利好因素,互联网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用户呈现出从PC向移动端大规模转移的趋势,带动了移动互联网用户人数的暴增,用户时间趋于碎片化,移动新闻资讯行业成为互联网的巨大的流量来源,移动新闻客户端领域竞争激烈。从渗透率看,2015年下半年新闻资讯行业格局稳定,腾讯新闻凭借着庞大的流量入口,以其强大的用户覆盖率,位列第一。今日头条虽是后起之秀,但凭借着数据挖掘与引擎推荐迅速跑马圈地,直逼腾讯新闻。排名前四位的腾讯新闻、今日头条、搜狐新闻以及网易新闻,覆盖了近八成的新闻客户端市场。

<img class="attachment-large aligncenter" src="http://image99.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8/2717/78822588_2.png" alt="CZH1" width="700" height="375" /></p>

三、产品分析

(一)产品简介

今日头条是一款基于机器学习的数据挖掘与引擎推荐产品,旨在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新闻资讯,实现内容与用户的精准连接。公开数据显示,于2012年8月上线的今日头条,截至2016年5月,累计激活用户数已达4.8亿,日活跃人数超过4700万,成为仅次于腾讯的第二大资讯平台。

(二)核心功能

以技术为壁垒,以海量数据为依托,通过机器学习感知、理解、判断用户的行为特征,例如用户在新闻客户端的滑动、搜索、查询、点击、收藏、评论、分享等动作,综合用户具体的环境特征与社交属性判断用户的兴趣爱好,为用户推荐个性化的新闻资讯,塑造千人千面的阅读场景。

(三)产品特色

今日头条主要两大特色。第

一、个性化的内容推荐机制,根据用户的喜好为其推荐个性化的媒体信息,让用户在信息过剩的互联网时代迅速获取自己所关心的内容,而不是千人一面。第

二、庞大的内容创业者群体。早期的今日头条将自身定位为内容平台,不做新闻生产者,只做新闻的搬运工,通过爬虫抓取第三方媒体网站信息,这样的做法让今日头条获取了海量的媒体信息,但也引来了版权之争。而后,今日头条为了减少版权纠纷与加强平台的内容把控能力,创办了头条号,吸引了大量传统媒体与自媒体内容创作者的加入。

(四)产品slogan “你所关心的,才是头条”。传统意义上的头条意指与社会群体密切相关的信息,而今日头条的这句产品slogan则打破了传统,实现了以用户自身为中心,突显了今日头条旨在为用户提供个性资讯的产品定位。

(五)产品商业模式

互联网产品变现的方式总体上有三种,广告、电商以及游戏。今日头条选择了广告变现和电商变现。由于掌握了大量的用户数据,使得今日头条能够根据用户的具体画像来实现广告的精准投放。但是平台无法给用户提供相应的消费场景,电商只能作为今日头条次要的变现方式而存在,包括与京东合作的商品导购和互联网理财产品。与格瓦拉合作的今日电影,此外今日头条还为手机游戏导流。

四、用户需求分析

(一)需求分析 关注社会热点与行业资讯,及时了解时事新闻,保持与外界的信息沟通。

通过轻松有趣的内容满足自身休闲娱乐的需求。

从海量的信息中得到解放,减少筛选信息的成本,能够快速获取自己的喜闻乐见的内容。

(二)用户分析

1、用户画像

性别:今日头条的主要以男性用户为主,男女比例大致为3:2,这符合在整个移动新闻资讯行业中,男性是主要的用户群体。 年龄:用户年龄主要集中在35岁以下,比例为77.3%。其中30岁以下的用户占比为59.7%,用户群体趋向于年轻化。

<img class="attachment-large aligncenter" src="http://image99.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8/2717/78822588_3.png" alt="CZH2" width="708" height="288" /></p> 地理位置:用户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其他省会城市以及地级市,占比68.2%。 学历:41.3%的用户学历在大专及以上,其中本科生占比最高。58.7%的用户学历在高中及以下,其中高中/职校/技校/占比最高。

<img class="attachment-large aligncenter" src="http://image99.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8/2717/78822588_4.png" alt="CZH3" width="691" height="287" /></p> 职业与收入:自由职业者/个体户/私营企业主成为最大的用户群体,达到37.8%的比重,用户收入主要集中在4000元以下,低收入群体占大部分。

<img class="attachment-large aligncenter" src="http://image99.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8/2717/78822588_5.jpg" alt="CZH4" width="709" height="299" /></p>

2、用户使用场景

<img class="attachment-large aligncenter" src="http://image99.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8/2717/78822588_6.png" alt="CZH5" width="617" height="311" /></p> 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的时间越来越趋于碎片化,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给用户提供了利用碎片化的渠道,人们对移动新闻客户端的依赖性也逐渐上升。碎片化时间的特点在于时间长度较短,场景具有不稳定性,用户所能够吸纳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今日头条通过数据挖掘与引擎推荐,实现内容与用户的精准连接,极大减少用户的信息筛选时间与隐性成本,使用户能够充分利用其有限的碎片化时间。与其他传统新闻客户端相比,今日头条增加了用户的可利用的闲暇时间。假设一个使用场景,某天早上,一个白领在等待交通工具的过程中,当他打开某个传统新闻客户端后,却不知道自己该看哪一条,在快速滑动的过程中,他在寻找着自己感兴趣的新闻。而他旁边使用着今日头条的用户,当他一打开客户端,系统就根据他的喜好向他推荐了相关新闻,他的筛选时间在理想情况下接近于零,用户体验将远远优于前者。

五、竞品分析

(一)、产品对比

渗透率:从渗透率看,2015年下半年新闻资讯行业格局稳定,腾讯新闻(31.8%)、今日头条(23.2%)、搜狐新闻(22.5%)网易新闻(17.1%)分别占据移动新闻资讯行业用户规模的前四位。

活跃度:(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对于2015年手机新闻客户端活跃用户占比,凭借腾讯在社交产品积累庞大用户的优势,腾讯新闻在活跃用户占比上排名第一,占比38.2%;网易新闻客户端以及今日头条以较小差距分列二三位,分别占比33.1%和32.1%。搜狐新闻占比28.9%,位列第四。

<img class="attachment-large size-large aligncenter" src="http://image99.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8/2717/78822588_7.jpg" alt="CZH6" width="553" height="316" /></p>

(二)、用户画像对比

腾讯新闻:用户群体性别最均衡,年轻已婚的女性相对较多。大部分用户集中于30岁以下的年龄段,用户群年轻化程度仅次于网易新闻。用户学历水平大部分在大专以下,低学历用户占比最高,收入大部分在4000元以下。 今日头条:以30以下的低收入年轻群体为主。

搜狐新闻:以35岁以上的成熟商业界男士为主,男性用户所占比重最高。

网易新闻:以30岁以下的用户为主,用户群更加年轻化,主要集中在地级市以上城市,大专及以上的高学历用户所占比重较大。公务员以及白领用户比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中高收入占比亦更高。

(三)、内容对比

腾讯新闻、搜狐新闻和网易新闻客户端凭借着早期的门户网站的原始积累,已然形成了系统化的内容布局与培育出了一批更为专业的内容生产者,有足够的能力为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原创内容,不存在所谓的版权之争。而不做内容,只做平台的今日头条没有自身的内容编辑者,通过爬虫抓取媒体网站的内容,为用户推荐个性化的内容。并且创立头条号,吸引了众多的自媒体创业者,在内容的量上远远超过其他新闻客户端,并且能够做到多样化,个性化,大众化,但是存在侵权的风险。

六、产品功能体验

(一)产品结构图

<img class="attachment-large aligncenter" src="http://image99.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8/2717/78822588_8.jpg" alt="CZH7" width="613" height="605" /></p>

(二)产品体验

1、交互体验

页面展示:首页界面只展示用户关注的六个频道,其余频道隐藏在栏目右侧,用户可通过横向滑动来浏览自己关注的频道。另外,将系统所有频道通过折叠的方式隐藏于另一界面,用户可通过点击”+”来编辑频道。这样的设计有两个好处,第

一、展示的频道数量适中,能够集中用户的注意力,使用户能够快速选择。第

二、保证页面的统一与美观。今日头条基于用户的订阅来展现相关频道,因此频道的数量具有不确定性,如果采用列表式,不仅会占据大量页面空间,而且在排列上将无法做到整齐划一。

动作设计:与新浪微博客户端一样,今日头条采用下拉界面以刷新内容。由于存在不同的频道,用户可以通过左右滑动来切换频道,不用将手移动到上面的频道栏逐个点击,使用起来也颇为方便。在首页界面,每条内容的右下方均有×号,点击后用户既可直接选择不感兴趣,也可以选择相应的标签,以减少同类内容,实现精准推送。但是同样的功能在视频界面却消失了,用户需要点击右下角的“.….”,选择“不感兴趣”,贴上具体的兴趣标签或者直接选择“不感兴趣”,前后经过三次点击才能将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屏蔽,中间环节过多,增加了用户的使用成本,今日头条既然主张以用户的兴趣爱好为内容推送的出发点,却没有做到让用户方便快速地做出是否感兴趣的选择,我想这点需要改进。

<img class="size-full wp-image-383972 aligncenter" src="http://image99.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8/2717/78822588_9.png" alt="20160801155211" width="632" height="499" srcset="http:///wp-content/uploads/2016/07/20160801155211.png 632w, http:///wp-content/uploads/2016/07/20160801155211-380x300.png 380w" sizes="(max-width: 632px) 100vw, 632px" /></a></p>

2、内容体验 个性化推荐特点明显

张一鸣认为今日头条的机器学习能够基于用户的兴趣满足个性化的推荐需求,用户用得越久,就会觉得越好用。笔者在体验今日头条的两个星期以来发现平台首页上的内容大部分是我关注的领域,比如移动互联网、产品经理、支付宝与微信,内容多样化,每一次的下拉更新都会出现新内容,而系统自动更新的速度也比较快,有个不好的地方在于,自己喜欢而未来得及的内容容易被覆盖,难以找到。而在视频界面,这一个性化推荐的特点也尤其明显,以演员、电影题材类型为基准点,系统推荐的视频短片基本符合我的兴趣爱好,但是这些视频短片基本没有注明电影的名称,所以当我看到某部电影的有趣片段,想上视频网站看全集时,却不知道这部电影叫什么名字,而在评论中我发现,里面有许多误导人的评论,故意说一些奇奇怪怪的电影名字,给我的使用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平台内容质量把控力度仍然有待提高

广告是今日头条目标主要的变现方式,在使用过程中我发现今日头条上的广告偏多,主要以游戏为主,也曾经出现过教育、金融贷款的推广。头条号的创立吸引力了大量的内容创业者,但是内容质量也有高低之分,部分内容以夺人眼球的标题吸引人,但是内容质量低下,容易误导用户,可见平台对内容的审核仍然有待加强。

(三)用户负面反馈

苹果APP Store上通过观察用户的评论总结出以下几点用户对今日头条的负面反馈

内容推荐质量差,甚至低俗,屏蔽后仍然出现类似的内容。 标题党夺人眼球,内容没有看点,影响读者对头条的信任感。 平台不加筛选的新闻搬运,没有官方判断,无法区分权威与非权威的文章,容易误导读者。 不实报道不经审核。

内容变化太快,难以继续阅读之前感兴趣的新闻。 旧新闻滥竽充数。 新闻评论都是水军。

系统卡顿,闪退,操作不流畅。 广告太多。

从以上反馈可以看出,用户对今日头条的不满之处主要有两个三个方面:内容质量有待提高,真实性与权威性有待加强;广告投放过多,影响用户体验;系统不够完善,流畅性有待提高。

七、SWOT分析 S:优势

1、数据挖掘、推荐引擎、智能算法的技术创新,抢占庞大的个性化资讯市场,实现内容与用户精准性连接。

2、相对个性化的产品形式,让今日头条受到内容创作者、用户、广告主的一定青睐,顺势成为个性资讯市场的独角兽。

3、头条号的创立吸引了大批量的内容创业者与传统媒体,强化了平台生产内容的能力,有利于实现内容的多样化,为个性推荐提供强大的内容保障。

4、引入社交基因,多样的社交渠道。用户可选择微信、腾讯QQ、新浪微博和人人网登录,使得今日头条能够获取迅速获取用户的社交关系链以及以往的社交信息,描绘出更为精准的用户画像,判断用户的喜好。 同时多样化的社交渠道也增强了平台自身的内容分发能力,起到引流的作用。

5、用户粘性居于行业前列。截止2015年10月28日,今日头条用户平均每日使用时长是腾讯新闻的两倍;新用户转化为忠实用户的比例是腾讯新闻的2.25倍。今日头条用户平均每日打开时长超过40分钟(据张一鸣的演讲,该数字今年3月已经上升到57分钟),该数据位于全网首位,远抛离其他新闻客户端。正是凭借这样的差距,即便今日头条在月度覆盖率上远不如腾讯新闻,但用户使用总时长占比却排名第一。 W:劣势

1、用户变现形式单一,尚未形成完整的产品生态。以广告为主要变现形式的今日头条,正面临着广告投放与用户体验之间应该如何平衡的难题。不少用户认为今日平台上的广告推送过多,影响了用户体验,给今日头条带来了用户流失的风险。而电商作为今日头条次要的变现形式,则与产品本身所提供的场景吻合度不高,并未给今日头条带来太多的变现空间。以BAT为首的巨头在移动资讯的战略路线上均为生态化发展,打造内容的多元化流量入口,进而让内容创作成为长期行为,今日头条的生态建设仍然有待突破。

2、传统新闻客户端有着多年的内容沉淀以及专业化的内容编辑,针对客户端的主流用户各自形成了自身的用户与内容壁垒,在权威性上远高于头条号上的自媒体创业者,如何管理平台上的内容创业者,提升内容的真实性与权威性,是今日头条需要考虑的问题。

3、在BTA与传统门户的强势介入之后,今日头条在个性化资讯市场的技术优势变得相对单薄,地位受到巨头的强势挑战。 O:机会

1、用户时间趋于碎片化,个性化资讯市场庞大。

2、作为较早的个性化资讯产品,今日头条已然积累了大量的用户数据,在这一点上远远超越了后知后觉的新闻客户端,有着先发优势。

3、自媒体创业成为互联网时代的趋势,头条号能够让自媒体创业者的内容精准地向用户推荐,减少了创业者寻找用户的成本,对自媒体人有强大的吸引力。 T:威胁

1、BAT与传统门户介入资讯市场。腾讯新闻借助微信与QQ两大流量入口,拥有大量的用户基础,在用户规模上居于首位。同时微信平台背后拥有超过2000万公众号,并聚集大量内容创作者,并且推出微信热文推荐,其原理与今日头条的数据挖掘与引擎推荐相一致。针对今日头条千人万元计划推出芒种计划,旨在扶持优质内容,并为内容创业者提供一键分发的权利。天天快报对标今日头条,与腾讯新闻客户端形成资讯产品双矩阵,显示了其争夺个性化资讯市场的决心。阿里巴巴以UC浏览器进行市场围攻,启动内容资讯的UC头条模式。百度形成百度号、百度新闻、百度贴吧产品矩阵。传统门户加大对个性化资讯的投入,有望绝地反击。个性资讯客户端号外将目标用户定位于90后,并将战线聚焦于三四线城市,大有一种以农村包围城市的味道。一点资讯与手机厂商OPPO合作,选择在手机端上游采用预装的方式获取用户。各种迹象表明,个性化资讯市场正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

2、今日头条通过爬虫获取媒体网站的内容存在侵犯版权的风险,受到外界的质疑。

八、总结 张一鸣公开发言不愿意做腾讯的员工,今日头条与腾讯的联姻也宣布告吹,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步步为营的市场围攻。有人说未来是互联网的世界,也是BAT的世界,但其中也不乏像今日头条这样的独角兽企业能够在BAT的围攻下坚强的生存下来并茁壮成长。张一鸣想要的不是BAT的光环,而是中国第一内容创作平台。总体而言,今日头条个性化的资讯推荐功能精确地满足用户碎片化利用时间的需求,拥有先发优势的今日头条掌握了大量的用户与行为数据,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更要做到商业变现与用户体验两者的平衡,并且要寻求多样化的变现形式。同时要加大对内容的监控力度,创造出一套完整的自媒体用户管理体制,提高内容的质量,增强平台的权威性。当然,今日头条是否能够真正独立于BAT体系之外呢?我们拭目以待。

陈镇鸿(czh987404699) 产品热衷者

在校大四学生,正准备秋招,希望从事互联网产品/运营。

本文由 @陈镇鸿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上一篇:茶文化的重点范文下一篇:档案安全管理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