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财政困境研究论文范文

2024-07-28

乡镇财政困境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内容提要 国家体制从汲取型向反哺型转变、税费改革、乡镇政权形象严重恶化等三大历史性时刻的交汇是乡镇体制改革得以推行的特定的时空背景。然而,后税费时代的乡镇政权却在极力追求营造自我生存空间,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改制的初衷。改制后的乡镇政权既不能在农村综合改革中发挥主导性作用,不能为农民提供必需的农村公共品,也不能再有效地充当国家与农民关系的缓冲器和安全阀作用,还空耗了国家大量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这就必然导致后税费时代的乡镇政权在自我空间营造中走进“不成功便成仁”的新一轮改制浪潮,而“弱乡强村”的改制方向就成为一个可能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 调适 消亡 乡镇政权 弱乡强村 悬浮性政权 国家与农民关系

一、后税费时代乡镇体制改革的时空定位:三大历史性时刻的交汇

在税费改革还在如火如荼地展开的时候,各级地方政府就开始在中央政府的授意下展开了乡镇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并在撤并机构、精简乡镇数量和人员等方面取得了可以说是自“皇权下乡”后史无前例的战绩。然而,针对国家缘何要在新世纪伊始的时候推行如此大幅度的乡镇体制改革政策实践,现有的分析往往都是单一向度的,最常见也最有影响力的解释视角无疑是税费改革倒逼乡镇体制改革的财政收支平衡理论。从2003年起到现在,乡镇体制改革已经过去了五个年头,回头反思乡镇体制改革的时空定位,笔者认为“倒逼说”的解释视角显得有些单薄,不足以从历史和现实的维度正确认识乡镇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在笔者看来,后税费时代乡镇体制改革的时空定位应该放到三大历史性时刻交汇的历史背景下去认识和把握:

首先是国家体制从汲取型向反哺型转变消解了乡镇政权存在的合法性根基。“县官治县,乡绅治乡”是“皇权不下县”的传统皇权官僚统治体系的典型特征。国家权力渗透到乡村社会是为了回应中国这样一个后发外生型国家在追求民族国家的崛起过程中不得不从小农经济剩余中提取有限的原始积累资本而必须改变国家与千百万小农家庭不直接打交道的历史状况而出现的。作为国家权力下沉的标志,乡镇政权和村级组织一起肩负着充当国家与农民之间关系中介的角色,其存在和演变的逻辑必然要围绕国家体制的转变展开,必须服从于国家战略的转变。正因此,乡镇政权的根本任务即是低成本地提取小农经济剩余,而这也构成了其存在的合法性根基。税费改革肇始的一系列新的惠农政策改革实践正式标志着国家体制正在从汲取型向反哺型转变,国家战略已经基本结束了以“农业支援工业,以乡村支援城市”的发展阶段而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乡村”的新历史阶段。从乡镇政权设立之初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角度上来讲,乡镇政权自此以后就丧失了存在的合法性根基,改制乃至撤销也就成为中央和地方政府高层可供参考的选项。这是乡镇政权“瘦身、收权”改革得以推行的根本原因。

其次是税费改革压缩了乡镇政权的财政收入空间,消解了其存在的传统的经济基础,从而倒逼乡镇体制改革。财政压力引发制度变迁,即是“倒逼说”的解释理论来源。税费改革以后,乡村基层组织税源枯竭,财政压力剧增,为了平衡乡镇财政收支,增强乡镇政府的执政能力,国家必须开展进一步的配套改革。孙小燕等人认为就税费改革后制度变迁的路径而言,在现阶段国家应该舍弃“新辟税源,增加收入”和“甩掉包袱(减少公共品供给),节省开支”等方式,而采取通过缩小自身规模的办法来“甩掉包袱”,以达到不仅减少乡镇基层政府财政支出,而且尽力避免基层政府向农民开辟不合理的新税种或费用,同时还能保证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多重目的

(注:孙小燕、温琦:《财政压力与体制变迁——后农业税时代的乡镇机构改革》,《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12期,第84、第85页。)。自乡镇政权在上个世纪初进入人类历史的视野开始,其财政支出的绝对比例都来自于小农经济剩余的提取,在税费征缴年代主要表现为三提五统。所以,在税费改革以后,税源枯竭的乡镇政权也就丧失了传统的经济基础,不得不推行“瘦身”改革。因此,应该说“倒逼说”的解释理论反映的是乡镇体制改革进入新时期的直接原因。

第三,国家与农民关系的演变致使中介人角色的乡镇政权成为“恶”的代名词,其被严重妖魔化的形象引起中央、社会和农民三方的不满意。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中西部地区的乡镇政权几乎都成了“过街老鼠”,撤销乡镇政府的呼声就开始不绝于耳。用李昌平的话说,当时的乡镇政府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麻烦的制造者”,不能适应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这种状况到了世纪之交的时刻愈演愈烈,大有不可缓解之势(注:李昌平:《乡镇体制变迁的思考——“后税费时代”乡镇体制与农村政策体系重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5年第2期,第5页。)。分税制改革以后,县乡村基层政府组织的税源锐减,客观上造成农民负担的不断攀升,农村逐渐出现了“头税轻,二税重,三税是个无底洞”的局面,为了完成自上而下的税费征缴任务和维持自身机构的运转,乡镇政权不得不依靠村级组织强化征缴税费的能力,出现了农民负担养不活乡镇政府和部门干部的局面,迫使其只有动用警力牵猪赶羊,甚至逼死农民的事情也时有耳闻。“要钱、要命、要粮”的“恶吏”形象在中央政府一再下发红头文件要求减轻农民负担而“只打雷不下雨”的政治运作逻辑与在现代传媒的助力下国家政策“一竿子插到底”直到普通民众的双重影响下不断得以强化,引起中央、社会和农民普遍的不满意。然而,当时乡村出现的治理性危机,不能简单的说是乡镇干部造成的,也不能说是乡镇政府造成的,而主要是宏观决策对乡镇职能定位没有“与时俱进”造成的。但是无论如何,当时形象被严重妖魔化的乡镇政权已经成为国家与农民关系恶化的风向标,在税费改革以后更成为“千夫所指”的改革对象,逐步走进历史的前台。而这正是乡镇体制改革成为“得民心、顺民意”的基层体制创新的潜在原因。

二、后改制时代的乡镇政权:运作逻辑的自我适应性调整

国家体制的转变、税费改革、国家与农民关系亟待缓和等三大历史性时刻的交汇共同促成了乡镇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行。在后改制时代,中西部地区乡镇政权的财政收入大多都只能采取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实现,乡镇政权的一些职能被上收到县级职能部门,还有一部分职能转移给市场来完成,自身的职能处于不断地在仍然存在的压力型体制下追求对己有利的自我调适状态中。

周飞舟认为税费改革以后乡村基层政权的行为模式正在发生改变,总的趋势是由过去的“要钱”“要粮”变为“跑钱”和借债。在这种形势下,基层政权从过去的“汲取型”变为与农民关系更为松散的“悬浮型”(注: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第1页。)。申端锋以湖北荆门地区为研究对象,认为税费改革后,乡村组织在各种现实条件的约束下,既没有成为服务型组织,也不是无所事事,而是在实践中对自身职能重新进行了定位,“将原来的软指标当成硬指标来搞”,他将之称为“软指标的硬指标化”(注:申端峰:《软指标的硬指标化》,《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第4页。)。而李芝兰等人在分析了“倒逼说”制度变迁理论的政策实践后,进一步阐述了“反倒逼”的解释逻辑。由于税费改革是自上而下推动的,农村基层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作为行政层级最末端的行为体,惟有被动地以“弱者的手段”回应上级压力,其客观结果却是农村公共产品阙如、基层政府运作困难,农村出现新一轮治理危机,由此形成向上的反倒逼现象,以致中央和省级政府只有采取新的措施,投放更多的资源来解决农村问题(注:

李芝兰、吴理财:《“倒逼”与“反倒逼”——农村税费改革前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互动》,《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4期,第44页。)。杨善华等人的研究进一步指出税费改革后的乡镇政权在财政和职能困境中,仍然要完成自上而下的各种任务,这就使得他们必须去寻求自主空间的拓展,而在此过程中较多地屏蔽了职能转型和服务乡村社会发展的功能(注:杨善华、宋倩:《税费改革后中西部地区乡镇政权自主空间的营造——以河北Y县为例》,《社会》2008年第4期,第87页。)。透过以上的研究可以发现,后改制时代的乡镇政权正处于运作逻辑的自我调适期,存在着诸多的与其改制目标不相适应的地方,其主要表现在如何处理与上级政府、社会力量及村组干部和普通村民的关系上。

税费改革以后,乡镇政权对县及其以上国家权力机构的态度是依赖与抗争并存,这标志着县乡两级权力机关已经渡过合作无间的蜜月期,双方的利益共同体关系出现了瓦解趋势,在共同面临财政压力的困境下县乡政权开始难以兼顾彼此地竭力追求和确保自身利益。在现有的财政体制下,乡镇政权必须依赖县级政权才能获得各种体制内的资源。除了国家明文规定的相对稳定且固定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外,在中央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新形势下,每年由自上而下层层设立的各个政府部门手里还掌握着数量巨大的针对性财政转移项目资金,而这就成为各个乡镇政权“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必争的资金。因此,“跑项目”才成为乡镇政府一把手首要且最能显示自己能力的任务(注:杨善华、宋倩:《税费改革后中西部地区乡镇政权自主空间的营造——以河北Y县为例》,《社会》2008年第4期,第101页。)。同时,在乡镇一级,尤其是行政编制的工作人员基本上已经完全职业化,保住饭碗的压力也始终存在。这就必然导致乡镇政权对县级政权组织的高度依赖。然而,在税源锐减、财力不足,机构撤并、人员精简的情况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压力型体制仍然在发挥效力,各种软硬任务仍然在不断地下压,乡镇政权也不再具备样样俱到地完成所有的指标性任务的能力,只能采取一方面不断地不管是否能够见到成效地向上诉苦,反映基层之困,以求获取上级政权和相关部门领导的同情和扶持,并借此营造对己有利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将下压下来的各种任务划分属性,根据事务的轻重比例有选择地做事,既不让上级抓到失职的把柄,又能使工作任务限制在自身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从而营造必要的自我生存的有利空间。

在税费征缴年代,乡镇政权组织埋头工作,很少对外发出自己独立的声音,即使是在自身形象被不断丑化的情况下,也是任劳任怨地充当了“老黄牛”的角色,致使乡镇政府及其附属各个部门的形象积重难返,被严重妖魔化。直到时任湖北省监利县某镇党委书记李昌平以“我向总理说实话”的方式痛诉“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时刻,乡镇政权及其工作人员才开始意识到话语权的重要性,在经历过精兵简政式的体制改革以后,更加重视对外发出自己的声音。最近几年在农村做调查,可以轻易发现诉苦文化充斥在乡镇政权各个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之间,而作为调查者的外来知识分子也成为其倾诉的对象。这种现象杨善华在河北Y县做调查时也有同样感受(注:杨善华、宋倩:《税费改革后中西部地区乡镇政权自主空间的营造——以河北Y县为例》,《社会》2008年第4期,第94页。)。除偶遇式地向外来的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社会力量倾诉自身工作遭遇之外,以李昌平、陈文胜等为代表的一批乡镇基层干部还走上了农村研究的道路,他们以“县乡干部论坛”、三农中国网、中国乡村发现网等平台为载体,用笔来记录和反映基层运转的真实逻辑,为外界各种社会力量正确认识乡镇政权的功能和定位开启了一扇窗口,也为改善乡镇政府的形象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注:李昌平有着17年的乡镇工作经验,2000年时致信朱镕基总理痛诉“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引起中央对三农问题的关注,现就职于乐施会。陈文胜有着14年的乡镇工作经验,现为湖南省社科院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县乡干部论坛由李昌平、贺雪峰等人发起,已经在2005年和2008年各举办一届,引起了比较大的影响。三农中国网,中国乡村发现网还专门为乡镇基层干部开辟了“县乡主力”文集专栏。)。

作为行政体系的最末端,乡镇政权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制度型权力的萎缩,不得不更多地借助熟人社会的运作逻辑,通过彰显随机应变的策略性权力,变通政策实践的操作空间,以“正式权力非正式运作”的手法来完成各种自上而下分解而来的软硬任务。税费改革以后,乡镇政权的制度型权力进一步萎缩,对乡村社会的控制能力进一步弱化,为了在有限的资源空间内营造自我生存的有利环境,从根本上难以兼顾乡村社会在后税费时代面临的诸如公共品供给缺乏、黑恶势力猖獗、农村邪教组织泛滥发展、群体性事件增多等潜在的危及国家政权合法性和乡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问题,在资源缺乏的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农村成为不折不扣的“悬浮性政权”。与此同时,在部分农村地区,乡镇政权在税费改革后还保持着一定的对乡村社会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主要表现在计划生育指标控制及与此相关的违规生育罚款、宅基地审批、殡葬改革等有限的潜存着灰色收入空间的领域。也就是说,税费改革后,乡镇政权整体上呈现出“悬浮性政权”的特征,而只在存在灰色收入空间的领域还保留有一定的控制力,职能转型基本上成为一句空话。

综上所述,后改制时代的乡村基层政权已经由以前的“眼睛向上盯任务,双手向下抓钱粮”转变为眼睛和双手都向上千方百计获取自上而下的资源,通过有选择地做事营造对己有利的生存空间,在竭力争取中央和省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改变自身合法性形象的同时,在乡村社会却成了一个申端锋所说的不作为的“维持会”(注:2008年11月22日下午2点半至晚上10点半,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举办了第十三届硕博论坛,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三、四十名硕士生、博士生参加了论坛。论坛的第一个环节主要围绕乡村治理和村庄政治展开讨论,申端锋在总结发言时提出“维持会”的说法。详细情况请参考:郭俊霞:《第十三次硕博论坛综述》,www.snzg.cn。),基本上不能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后税费时代的乡镇政权:游走在“调适”与“消亡”之间

2006年9月1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不失时机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指出:农业税的取消,标志着我国农村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就是以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改革阶段(注:温家宝:《不失时机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求实杂志》2006年第18期,第3页。)。在新一轮农村综合改革中,乡镇体制改革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国家维持和改善在乡村社会常规性体制力量存在形式的必要手段。通过行之有效的体制改革,国家寄希望于乡镇政权能够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的领导和服务功能,开启新时期农村改革的新航程。然而,后税费时代乡镇政权趋利性自我调适的取向,不仅不能适应国家治理转型的需要,而且也不能适应转型期农村社会正在发生的基础结构之变和农民价值观念之变所带来的新要求。总体来说,后税费时代的乡镇政权面临着以下三个方面的困境:

一是“维持会”状态的乡镇政权难以在农村综合改革中发挥主导性作用,尤其是难以肩负起为后税费时代的乡村社会提供必需公共品的任务。乡镇机构改革本身就是农村综合改革的主要内容。然而,经过一轮暴风骤雨般的精兵简政式改革以后,乡镇政权在自我调适中却成了一个于乡村社会而言不折不扣的“维持会”,悬浮于乡村社会之上,不仅没有能够有效实现职能的转型,而且还因为中央和省级政府担心农民负担出现反弹而将其在税费征缴年代肩负的为乡村社会提供公共品的职能剥离出去,换之于与其不相干的村级“一事一议”筹资酬劳制度加以解决,自身日益脱离农村公共品的供给领域。就当下的情况来看,作为改革对象的乡镇政权在有限的资源空间约束下就像小脚女人一样被束缚了手脚,即使胸怀满腔豪情、谙熟农村社会的运作逻辑,也难以在农村综合改革以及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导性作用。此外,在税费改革以后,乡村社会的治理性危机正在经历由农民负担居高不下引发转为由农村公共品供给严重不足引发而导致基层政权仍然没有走出政治合法性的困境。在后税费时代,农村社会更需要的是良好的社会秩序、健康的娱乐文化生活以及农田水利、交通道路等对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着切实关联的公共品,而当下的乡村社会却出现了灰黑色恶势力猖獗、农村邪教及西化基督教泛滥发展、农田水利建设陷入瘫痪状态等严重影响农民生活质量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的诸多负面现象。原本改制后的乡镇政权被寄希望于能够为乡村社会提供必要的公共品,事实上却自顾不暇,难以兼顾。即使是呼声很大的在湖北省推行的“以钱养事”改革,也存在着诸多的不如意(注:贺雪峰:《为什么“以钱养事”的改革不可行》,《调研世界》2008年第3期,第41、第42页。)。乡镇政权不能为乡村社会有效地提供公共品,市场化改革后的乡镇企事业单位更是如此。

二是在新一轮的国家与农民关系的调整中,乡镇政权很难再充当国家与农民关系的缓冲带和起安全阀作用。自清末新政开启国家政权建设进程以来,乡村两级就开始扮演国家与农民关系中介人的角色。双重代理人的角色使乡镇政权游离在国家与农民之间,在客观上充当着国家与农民间接打交道的组织载体,发挥着缓冲带和起安全阀的作用。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由于分税制改革和各种自上而下的达标升级任务层出不穷,在压力型体制下运转的乡镇政权顾不得自身有限的财政资源限制,为了完成诸多层层分解下来的带有浓厚的“一票否决制”色彩的任务指标,不得不动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在乡村社会践行上级部门的旨意。“要钱、要命、要粮”的“三要”形象在政策实践操作中被刻画的淋漓尽致,以致被严重的妖魔化。客观的说,乡镇政权在具体的基层工作中必然存在着一些违规操作的现象,但是其根源不在乡村两级基层组织,它们只不过是被动的接受和完成上级的任务。到了税改前后,乡镇政权和村组干部为了完成税费征缴任务在与农民打交道的时候甚至不得不刻意矮化和丑化自身形象以求得农民同情来展开工作(注:参见吴毅对税费改革时期乡镇政权和村级组织工作人员在基层征收农业税费时所引发故事的详细描述。吴毅:《小镇的喧嚣》,三联书店,2007年。)。然而,在以税费改革为肇端的新一轮农村改革中,国家为了缓和与农民的关系,改善自身在民间的合法性形象,迅速地将乡村两级组织推上了改制的前台。经过改制后的乡镇政权成了“维持会”,不再与农民有多少打交道的机会,因而也就逐渐淡出农民抱怨的视线。最近在湖北京山等地调查时,一个有着20多年村干部经历的村民不客气地说:现在的农民不抱怨乡镇了,直接抱怨县政府去了。因为乡镇政府既不收税,也没有能力为农民提供服务了,而县政府及其各个部门却在分配各种体制内资源时难以兼顾公平的原则,进而成了新的抱怨对象。农民抱怨对象的上移,标志着国家政权形象代言人角色的转变,乡镇已经不在民众的视野中了,自然也就很难再充当国家与农民关系的缓冲带和

起安全阀作用。而这也能从最近频繁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中看到端倪。

三是作为常规性国家行政组织存在的乡镇政权存在着空耗国家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与民争利的行为,背离了乡镇体制改革的原定目标。乡镇体制改革得以推行的一个重要解释视角就是“倒逼说”的理论分析框架。税费改革压缩了乡镇政权的财政收入空间,迫使乡村两级组织不得不推行“瘦身”导向的体制改革。可是在改制以后,乡镇政权不仅没有能够实现职能的转型,而且还运用“弱者的手段”“反倒逼”中央和省级政府不得不加大对其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帮助其维持正常的运作。如果乡镇政权能够依靠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为乡村社会提供必要的公共品,在农村综合改革中主动发挥必要而又有效的作用,自然是中央及省市政府、普通民众和乡镇本身皆大欢喜的结果。可事实上,作为常规性国家行政组织存在的乡镇政权在耗费了国家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同时,却成了一个“维持会”,严重背离乡镇体制改革的原定目标。并且在一些农村地区,乡镇政权在后改制时代还亦然将黑手伸向乡村社会,利用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宅基地审批制度和殡葬改革制度等相关规定,通过变通政策操作的空间来谋取自身的私利,更是中央和省级政府以及农民所不能容忍的。长此以往,必将酝酿出新的危机。

正由于后改制时代的乡镇政权不能适应国家治理转型的需要,存在着诸多的政策实践困境,对中央和省级政府来说其存在价值得以严重削减,而对农民来说则成了无所谓的“维持会”,在相当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游走在“调适”与“消亡”之间,如果长久的自我调适还无法走出当下面临的合法性困境,其消亡的日子必然会慢慢的临近。

四、弱乡强村:乡镇政权必将进入“不成功便成仁”的新改制时代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乡镇政权正游走于调适与消亡之间,前途未卜。与此同时,中国作为一个落后的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还必须继续致力于民族国家的崛起,又好又快地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国家仍然需要一个稳定而又可持续发展的乡村社会来作为进一步现代化的坚强后盾。这就需要乡村社会在“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变动社会中维持一个恒常有序的基础性秩序,为城乡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稳定的根基。所以,在后税费时代,乡村社会要稳定,农民的公共品需求要得到满足,民主自治制度要继续得到践行……所有这些都需要一个基础性秩序的常规提供者。如果乡镇政权在自我调试中不能适应这个转变,不能为乡村社会提供常规性基础秩序,就必然会进入“不成功便成仁”的新改制时代。在这个新改制时代中,“弱乡强村”将成为一个可能的选择。

具体而言,“弱乡”意味着可以撤销乡镇一级的行政编制,将现有的乡镇政权及其职能分化为两个部分:一是将一部分有工作能力的行政编制的乡镇工作人员编入县级政府行政编制,并以县级政权的名义下派到乡村社会做驻村包片干部,实行“县政乡派”改革。这部分改组后的工作人员要转换角色成为县政权和村级组织之间的信息联络员,并成为高效的民事纠纷调解员,在村情民意和国家政策的上传下达中实现国家与农民之间的信息畅通,满足国家治理转型的需要。在后税费时代,尤其是要充当农民对公共品需求的制度性表达渠道,将农民通过“一事一议”制度等方式反映出来的需求信号及时传导到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那里,为县及其以上政府部门合理安排数量越来越大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提供合理化建议;二是要将原本由乡镇政权耗费的财政资金逐渐用于建立一支面向乡村社会的常规性警制力量,协助村级组织打击灰黑色恶势力和农村邪教等违法违规组织和力量,净化村级民主自治的土壤,为乡村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提供秩序保障。

而“强村”则既要加强党的领导,又要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在保证村民正当权益的基础上强化村级组织对所在村庄的控制能力,维持乡村社会的稳定。详细的说,首先要将“瘦身”及“弱乡”中流失出行政体制的乡镇工作人员充实到“强村”政策实践中去。乡镇干部基本上都是土生土长的如杨善华所说意义上的“草根化”的“能员”干部(注:杨善华、宋倩:《税费改革后中西部地区乡镇政权自主空间的营造——以河北Y县为例》,《社会》2008年第4期,第104、第105页。),乡镇政权的运转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这些“能员”不断积累的经验与日益延伸的丰厚的人脉才得以拓展其自主生存空间的。与其在改制中将这部分乡镇工作的骨干力量推向社会,不如保留其薪酬待遇引导其到家乡所在地的村庄转换身份成为村组干部,继续发挥其治理乡村社会的作用。其次是改善国家财政转移支农资金的划拨办法,在现有的惠农政策基础之上将新增加的财政转移资金以村组织为单位划拨,不仅要将惠农资金落到实处,使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万民,而且要通过国家的转移支付逐步改善村级干部的形象,在实践中重树权威,从而维持或重建一个良好的村级基层组织;然后还要继续推行村级民主化实践,落实《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一事一议”制度。只是要剥离“一事一议”制度的筹资筹劳职责,让其主要承担农村公共品需求信息的表达功能和项目执行、管理、监督等公共品供给过程中的决策职能;最后,要逐步健全村级组织工作人员工资报酬制度,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建立准公务员制度。在税费征缴年代村组干部的报酬大多都是村庄内部消化,在后税费时代则依靠国家有限的财政转移支付,其收入水平在绝大多数地区都远远低于外出务工农民的收入,这难免会影响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吸收乡镇分流人员的基础之上,在严格贯彻落实《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同时,逐步在村一级建立村组干部准公务员制度。与正式的国家公务员相比,主要的不同点表现在村级组织及其工作人员是三年一换届,一旦落选就可能成为普通村民。因此,在村一级实行准公务员制度必须搞好制度创新工作。

参考文献

1、孙小燕、温琦:《财政压力与体制变迁——后农业税时代的乡镇机构改革》,《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12期。

2、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

3、申端峰:《软指标的硬指标化》,《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4、李芝兰、吴理财:《“倒逼”与“反倒逼”——农村税费改革前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互动》,《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4期。

5、杨善华、宋倩:《税费改革后中西部地区乡镇政权自主空间的营造——以河北Y县为例》,《社会》2008年第4期。

6、李昌平:《乡镇体制变迁的思考——“后税费时代”乡镇体制与农村政策体系重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5年第2期。

7、温家宝:《不失时机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求实杂志》2006年第18期。

8、贺雪峰:《为什么“以钱养事”的改革不可行》,《调研世界》2008年第3期。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曹 英

乡镇财政困境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由于沂蒙乡镇运行实际发展情况和沂蒙乡镇财政税收管理工作有着非常密切联系。为了有效提升沂蒙乡镇财政税收管理工作质量,需要全面分析经济新常态下沂蒙乡镇财政税收工作时面临的挑战。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沂蒙乡镇财政税收管理制度,有效提升沂蒙乡镇财务税收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并为沂蒙乡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沂蒙山区;发展对策;面临挑战;财政税收;经济新常态;乡镇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社会广泛关注乡镇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然而随着我国乡镇的健康发展,乡镇财政税收工作中逐渐凸显很多问题。由于沂蒙山区是革命老区,交通等各方面设施相对落后,人口集中度不高,财政收入欠缺,更由于沂蒙乡镇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对沂蒙乡镇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阻礙,并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带来很多不利影响。为了推动沂蒙乡镇的健康发展,需要全面探究沂蒙乡镇财政税收面临的挑战以及具体的发展对策,可以有效提升沂蒙乡镇财政税收工作质量。

一、分析当前沂蒙山区乡镇实际发展情况

当前沂蒙山区乡镇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相对较低,虽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乡镇在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等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在经济效益方面和城市的实际发展情况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沂蒙山区是革命老区,经济的发展严重依赖土地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经济相对落后,税源相对不足,政府可支配资金严重缺乏,这直接造成了财政收入的减少。沂蒙乡镇经济结构当中,第一产业有着很大占比率,对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情况来说,乡镇结构相对缺乏,直接影响了沂蒙山区乡镇居民自身经济发展。由于乡镇经济实际发展情况相对平缓,很多业态通常只是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具体原因在于资本不足、乡镇居民的日常消费水平相对有限等情况。对于银行会将乡镇储蓄转移到城市,导致民营经济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根据功能性进行分析,乡镇作为乡村和城市的重要纽带,然而当前这个阶段城镇没有承担自身职责,导致功能性比较差,没有将农村富裕劳动力以及城市溢出产业进行有效接收。

二、分析经济新常态下对于沂蒙山区乡镇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一)沂蒙山区乡镇经济当前存在的问题

经济新常态下,沂蒙山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随着民间投资逐渐减少,日益加大地方政府负债,政府在扩张财政税收,使政府投资越来越谨慎。当前沂蒙山区乡镇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投资资金短缺,导致获得资金愈发困难。乡镇经济通常由小微企业构成,在融资方面上存在着很多的困难,直接增加了城镇经济压力。由于加大了经济下行压力,导致本区乡镇经济发展逐渐严峻,同时约束了乡镇企业的特征和体量,直接降低了抗风险能力,因此在发展乡镇经济时,应得到政府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二)对于环境和经济转型给沂蒙乡镇带来的相关影响

当前我国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环境愈加严重,需要及时做好经济升级转型工作,并做好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工作,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产业,升级和优化原有产业。沂蒙地区也不例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重新地位乡镇经济,将乡镇经济作为本地区经济的不可或缺一部分,需要重新审视乡镇经济的发展路径,应注重创新和优化乡镇经济发展模式,有助于促进沂蒙乡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沂蒙乡镇经济第二产业常常处于低端制造业,在发展乡镇经济时存在着非常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及出现大量的资源消耗问题。如果没有充分重视乡镇经济的升级和转型工作,会很可能损毁生态环境,并被市场所淘汰。由于乡镇经济存在着单一的第三产业,经济水平相对较低,没有实际满足多样化的经济发展需求。随着沂蒙经济的健康发展,逐渐提高环保意识,因此乡镇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积极顺应绿色生态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和完善乡镇经济,可以促进沂蒙乡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分析经济新常态下沂蒙乡镇财政税收面临的相关挑战

经济新常态下,沂蒙乡镇财政税收工作时面临着以下挑战。

(一)单一的经济来源,导致沂蒙乡镇财政收支存在较大的缺口问题

当前沂蒙乡镇存在着单一的经济来源,乡镇财政存在着比较困难情况,有着很大的财政收支缺口。部分乡镇领导没有对年初预算安排工作进行充分考虑,没有确保乡镇财力,在工作中存在着支出庞大、盲目开展项目并引发很多的负债问题。由于乡镇财政存在着收支缺口情况,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对财政缺口进行及时弥补,每月直接增加了很多的收支缺口情况,会产生很多的债务问题。对于上级拨付资金并没有开展专款专用工作,频发挪用资金问题。经济新常态下,沂蒙乡镇财政税收工作需要顺应保运转、保民生的标准和要求。乡镇在进行补助资金拨付时,通常进行支付,然后需要支付该项目对应补助款项后,产生新资金缺口情况,在乡镇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普遍的资金挪用情况。对于乡镇当前实际财政管理情况进行分析,逐渐增多了财政支出。对于增长财政收入速度逐渐变得缓慢,没有对财力做好支撑工作,导致收支出现不平衡现象。

(二)产生严重的税收流失情况

经济新常态下,在发展沂蒙乡镇经济时,需要注重创新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制度。通过优化和完善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将纳税申报作为基础,合理运用计算机网络开展管理工作,可以创新传统乡镇财政税收管理工作机制。在优化乡镇财政税收管理工作时,需要转变主动自觉纳税工作。然而,当前根据本区乡镇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通常由税务部门负责,对于乡镇无税收管理人员,对于税收管理。通常由乡镇财经中心和税务部门协同开展对接工作。存在着非独立财政税收管理工作模式,加大了税收流失风险,直接阻碍了乡镇经济发展。

四、探究经济常态下沂蒙乡镇财政税收具体发展对策工作措施

当前沂蒙乡镇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很多的不足,为了促进沂蒙乡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制定完善的解决措施,有效提升财政税收管理工作效率,具体措施主要包含了以下方面。

(一)做好债务核实工作,优化沂蒙乡镇财政税收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当前沂蒙乡镇经济在发展时,需要充分重视解决积累的债务问题,经济新常态下,需要充分重视乡镇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应缩小乡镇存在的财务收支缺口问题,更好的解决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债务问题。根据当前的发展形势,制定完善的解决措施,可以优化乡镇经济中存在的债务管理问题。首先,需要做好事权划清工作,明确财权。乡镇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财力差距和不均情况。没有明确具体收支范围,逐渐突出事权和财权不匹配情况。当前沂蒙乡镇财政存在着支出刚性增长以及减少税收情况,给乡镇财政带来很多的管理压力。市级层面需要做好划清乡镇事权工作,可以明确乡镇财权。对于市级需要在财政方面多承担工程资金和重点项目的资金,并缓解乡镇财力存在着的紧张局面以及提高财政转移制度工作力度。其次,做好债务分类工作。当前乡镇存在着单一的经济来源,在运转过程中会消耗很多的资金,逐渐增加了乡镇财政税收管理工作难度,并产生了很多的债务问题。为了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做好细化分类债务问题,根据债务的特征开展具体化、针对性的管理工作。同时,加强管控乡镇新增债务。当前我国在开展乡镇财政税收工作时,存在着一定的工作难度具体包含了:在进行管理债务工作时,政府解决乡镇积累的债务情况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新债务,直接降低了处理债务工作效率。对于这种情况,需要合理制定完善的新增债务管理工作方案,对形成的高息债务应及时进行遏制,并对新增债务问题做好全面落实工作,加强管控工作,可以对新增债务做好严防工作。最后,将发展和负债做好协调工作。经济新常态下,在开展乡镇财政税收管理工作时,需要对负债产生的财政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完善的消债工作计划。对于乡镇经济发展应避免出现急功近利情况,加强调整和升级乡镇经济产业结构,应做好科学的调整和引导工作。

(二)逐渐完善乡镇财务税收管理工作,避免税收造成流失情况

首先,针对出现偷税漏税行为,应给予严重惩处工作。在进行财政税收管理工作时,需要对税收管理工作制度做好整合工作,优化乡镇税收管理工作流程,可以确保税收管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在进行财政税收管理工作时,需要对存在的不法商户,应给予相应的惩处工作。加强排查漏征漏管户工作,并积极开展罚金惩处管理工作模式。其次,构建完善的纳税信誉黑名单。为了充分调动纳税人纳税热情和积极性,应及时解决存在的偷漏税行为,可以更好的解决税务流失这个问题。乡镇根据自身情况,构建完善的纳税信誉黑名单,主要包含了超时缴税和偷漏税问题的个体以及企业,有助于不断提升乡镇财政税收管理工作质量。

(三)构建良好的财政税收工作氛围

首先,应全面落实乡镇财政税收管理工作机制。企业在对乡镇政府进行选择时,一般会对乡镇的落实财政税收工作机制进行充分考虑。因此,需要构建完善的乡镇招商环境,应全面落实和细化财政税收工作机制。根据沂蒙乡镇财政税收管理工作中的各个制度内容以和评估等工作,应进行全面的分析,并根据具体情况充分展现出针对性的管理工作措施。其次,不断提高乡镇服务工作质量。为了吸引更多的招商,需要加强管理政府管理工作,可以提升整体服务质量,拓宽经济收入来源。因此,乡镇政府应制定完善的员工培训机制,通过系统性的员工培训,可以有效提升政务工作服务水平,吸引更多的投资商来乡镇投资建厂。最后,需要提升招商来乡镇引资工作力度。通过加强乡镇招商引资,积极鼓励落户高新科技产业,有助于培植更多的税源。

(四)加强产业转型工作,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加大保税源力度

经济新常态下,为了促进沂蒙乡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充分重视产业结构和企业的发展。注重产业转型工作,积极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扶持第三产业的发展,继续扩大税源,从根本上解决税收不足的现状。主要的工作管理措施包含了:需要升级和优化低效劳动力和创新传统产业,鼓励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构建产业集群,有助于培养越来越多千万以上税收企业。

(五)财政支出尽量保民生,节约支出

当前在财政支出上,过多的面子工程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各级政府在预算时,力保民生的同时,在急需的公共产品上该花的花,但在一些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上,该省则省。进一步精减机构,提高政府机关效率,让有限的财政资源更好的为大众服务。

五、结语

总而言之,经济新常态下,为了促进沂蒙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加强处理乡镇财政税收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情况,有效提高乡镇财政税收工作质量。为了有效提升乡镇财政税收管理工作效率,在进行财政税收管理时,乡镇政府需要根据新形势优化和完善财政税收管理。根据当前财政税收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解决措施, 可以实际解决当前财政税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题,有助于促进我国乡镇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彤.改进乡镇财政税收发展模式的途径分析[J].现代商业,2020(27):183-184.

[2]金惠英.新形势下乡镇财政税收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对策[J].财经界,2020(26):235-236.

[3]陈文.新形势下乡镇财政税收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对策探究[J].科技经济市场,2020(02):29-30.

[4]成凤荣.新常态下加强乡镇财政税收建设的做法及价值阐释[J].经济师,2020(02):48+51.

[5]于泉.市场经济体制下加强乡镇财政税收建设的思路剖析[J].财经界,2019(16):67.

[6]张娜.关于改进乡镇财政税收发展模式的思考[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19(04):140-141.

[7]刘尤碧.艰难运行的乡镇财政——永州乡镇财政调研报告[J].时代财会,2003(12):15-19.

[8]现行财税体制运行中山东省财政经济面临的困难、问题与对策[J].财政研究,1996(08):33-37+32.

(作者单位:沂水县马站镇财经服务中心)

乡镇财政困境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区财政局于10月份组织了全区乡镇财政联审互查,以期提高乡镇财政财务管理水平。在本次联审互查中,笔者发现,部分乡镇法律意识淡薄,财政收支管理不规范问题比较突出,影响了乡镇财政的真实性,现就主要问题及对策探讨如下:

一、乡镇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1.乡镇预算不规范,预算执行不严格。目前乡镇级财政收入直接缴入区级金库,财政支出由区级财政拨款,多数乡镇连形式上的预算都不编,与一级政权、一级财政、一级预算的原则相悖。预算执行中没有刚性,与乡镇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出入,频繁发生追加或追减情况,预算调整不规范。多数乡镇财政支出不受预算约束,基本是有钱就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什么钱都敢花,在他们心中根本就没有执行预算的概念,造成财政决算与预算数据相差悬殊,使人代会批准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财政预算形同虚设。财政预算约束不严格,还表现为预算编制不科学,既不全也不细,操作性不强。乡镇其他收入未完全纳入预算,大量预算外资金的使用透明度不高。

2.财政决算不真实,账表严重不符。乡镇财政决算报表的数据,不是依据会计账簿所记录的数据填列,而是根据上级财政决算编制的相关要求进行调整后填列,部分乡镇在账薄中不设“一般预算收入”账户,只在年终财政决算时根据上级财政机关提供的“一般预算收入”数据,填入决算报表,账上则不进行记录,有些数据是为寻求平衡倒挤出来的,甚至为达到收支平衡,该入账的支出不入账,虚顶资金,或虚增调入收入,或虚列财政支出,造成决算数据不真实。

3.资金安全存隐患,内部控制制度缺失。乡镇对财务收支凭据审批、审核,财务人员岗位职责的履行,资金的监督管理等环节缺乏相应制度,表现在:现金管理混乱,有的库存现金数额过大;有的将单位的现金以个人名义存入当地银行或信用社,形成公款私存;个别乡镇因债务纠纷银行被冻结或担心被法院执行,就将单位资金以存折形式存入银行。或将一些不合理支出长期用白条虚顶现金,借款条长期不入账,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资产虚构,现金账款不符,甚至形成长期挪用。凭证审核不严,不合规票据入账已成为各乡镇财政财务管理中的普遍现象,这为一些不合理开支报账打开了方便之门。

4.债权债务清理不及时,专项资金管理不到位。乡镇普遍存在往来款项挂账数额过大、时间过长的问题,且有的挂账时间经过了几任领导,有些债权债务发生时的具体情况,单位人员已无人知晓,有些往来款项账户,本来就记载不清, 日积月累,不少已成为呆死账,无头账,严重影响乡镇资产、负债的真实性。由于政府部门在支农项目管理上体制不顺,职能交叉,导致乡镇专项资金管理分散,情况不明。尤其是对项目多、资金量大的乡镇,未按规定对资金实行专项核算。大部分支出在经常性科目中核算,各项目之间互相调剂、挤占,很难有效进行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 以上问题存在的成因,主要是现行财政管理体制运行有缺陷,没有约束机制,缺乏综合预算管理意识,预算编制程序不到位,支出预算编制粗糙。财政管理制度不健全,内控制度不严密,监督机制不完善,忽视专项资金管理。

二、加强乡镇财政管理的对策探讨

1.强化财政预算管理,增强预算约束力。要改革目前区乡财政管理体系, 在保持预算管理权不变,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的情况下,乡镇政府根据区级财政部门提出的具体指导意见,编制本级预算草案并按程序报批。乡镇财政所具体负责编制本级预算、决算草案和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组织执行本级预算。强化财政收入征管,对政府性收入应全部纳入财政管理,确保财政收入的完整性,强化,净化财政支出内容,不向非预算单位拨款,杜绝人为调节财政支出行为。强化综合财政预算制度,统一编制内外收支,严格进行决算工作,增强预算的刚性和约束力,确保收支平衡。

2.完善各类财政制度,规范财政基础工作。制度建设是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加强制度约束,认真清理不切实际的财政财务规章制度,充实和完善有关财政财务管理办法,细化有关财务收支管理规定,制定乡镇预算管理、资产管理、专项资金收支管理、工程项目管理、负债资金收支管理等专项管理制度,特别是要强化预算管理,严格预算约束。加强支出管理,严格支出审批程序和手续。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往来账项的管理,使乡镇财政财务管理有章可循。各乡镇要进一步重视对往来款项的管理,建立往来款项定期核对和清理制度,建立组织,明确专人负责,及时催收应收款项,拨付应付款项,对呆死坏账进行清理调整,提高财政资金的安全性,严防利用往来款项调节财政收支。强化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应全部纳入乡镇财政监督范围,切实做好专项资金项目的立项与审批、拨付、使用。加强对财务收支的审核与管理,严格遵守现金管理制度和结算纪律,对报账的原始凭证要严格审核程序,认真执行法定代表人、财务主管、会计人员、经办人员“四方会签”制度,严肃票据管理规定,杜绝不合规发票入账问题的发生。

3.强化财经法规意识,加强财政队伍建设。要把财经法规的学习列入学习的重要内容,尤其对《预算法》、《预算法实施条例》等重要法规,要做到学懂弄通,增强依法理财、依法管财,依法治财的自觉性。队伍建设是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要重视乡镇财务人员队伍的建设,加强财务人员自身学习、更新知识,定期对财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通过考试考核等不断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核算水平;明确会计、出纳岗位职责,建立互相制约机制,规范财务核算;严格执行财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保证财务人员相对稳定,不能随意变动。不断提高乡镇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乡镇财政财务管理水平。

4.健全财政监管体系,加大处理处罚力度。加大监督广度和深度,对财政资金的分配、使用、调节资源、配置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监督,从阶段性向经常性监督检查转变。纪检、监(检)察、财政、税收、审计等执法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合理分工、相互协调,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和制衡机制,对于监督检查出的违纪违规问题,严格按照《预算法》、《会计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处理处罚。

乡镇财政困境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乡镇财政是中国乡镇政府管理的一级财政,是根据国家赋予的职能,在乡镇范围内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分配、再分配的主要形式。由此,乡镇财务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长期的管理中也会出现一些纰漏和问题。比如:财政内部管理混乱、票据收据等管理不规范、就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等等。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乡镇财务管理的发展进程以及乡镇的繁荣。所以,提高乡镇财务管理水平已经刻不容缓。本文主要针对乡镇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并浅谈一些加强乡镇财务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乡镇财务管理;出现问题;解决措施;提高水平

乡镇政府是我国最基层的国家行政机关,行使本行政区的行政职能,其职能的有效发挥直接关系到农村的民主建设、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和社会稳定。乡镇财务管理作为支撑乡镇高速运转的一种管理手法,必须做到严谨健全。所以针对乡镇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绝对重视并积极寻找应对方案。

一、乡镇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推动了乡镇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但同样也带来了一些前所未有的问题和压力。工作运转方式和工作强度、范围、水平也都有所提高,这也暴露了一些缺点和不足,为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1.债务债权及其他应付款底子不清

应收付账款、应收付票据、应收付利息、应付职工薪酬等等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审计发现,乡镇“往来款项”长期不清理,债权债务管理混乱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乡镇债权债务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因素:

(1)个人借款。这部份借款的形成原因主要是个人有特殊困难时通过领导同意获得借款,但由于领导审批时未明确借款期限,所以通常都是只借不还。

(2)职工的出差暂借款,但是出差回来却不报账。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借款数额与日俱增,越来越大。

(3)建设项目资金往来情况。乡镇的工程建设项目与工程承包人之间形成了资金往来,由于乡镇对工程项目的资金结算大都未建立台账,时间久了财务人员也不清楚真实的债权债务情况。所以最终发现,债权总是很难收回,而债务却摆脱不掉,并且往往损失会增加。

2.管理制度不完善

乡镇政府基本沿袭了改革开放前人民公社的行政管理体系。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完善的今天,乡镇原有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组织整体架构却没有随之而进行相应的改革。随着我國经济实力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当前乡镇政府运作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也随之暴露,大部分乡镇并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就算有也并没有完全按照计划实施,审计监督只存在于形式,还有账实不符等。

3.从业人员基础知识不扎实

大部分乡镇财政和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一般,基础实力相对薄弱,这也造成了会计核对的不准确性。据调查,目前出现账目混乱、核算内容庞杂、核算不及时,以及凭证使用不规范和从业人员专业知识不高等问题。由于从业人员的疏忽和基础知识不足等问题,也出现了不能真实地反映资金收支和资产负债情况。专业知识的缺失导致随着乡镇财务管理的工作压力增大,从业人员已经无法满足工作的需求,工作量远远超过队伍所能承受的范围。而且现阶段乡镇财务管理内部无培训机构,这也导致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逐步落后。

4.票据使用不规范

(1)有些单位没有专人、专柜进行管理票据,可能存在票据遗失情况,还有就是管理人员不稳定、对业务以及标准不熟悉。

(2)票据使用不规范,存在不使用统一的票据,超出范围使用或白条入账等情况。

(3)交接手续不完备或无交接手续。例如账户注销,在销户过程中发现丢失了两张转账支票,但又无法查明支票何时丢失,也无法分清责任人,这就是因为在几次交接过程中都没有到银行打印支票清单造成的。

(3)填写内容不齐全,大小写不一致,无经手人、负责人签章,存在错填、漏填、书写不清楚等情况。

5.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

出纳既负责购买、保管、开具支票,又负责保管支款所需的全部印鉴,而会计只管记账,这样起不到监督和防范风险的作用。会计和出纳不及时对账,造成账账不符、账实不符等。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表明乡镇财务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为了加强乡镇的高速运转,应该对此加以整改,实现现代完善的乡镇管理。

二、加强乡镇财务管理的对策

1.加强债务债权管理制度

我国市场环境复杂化与市场经营模式的多元化,不仅给行政事业单位带来了新市场,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问题。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债权债务管理有助于减少不良债权债务,所以要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按照“只减不增”的原则,要求乡镇财政所对债务进行全面清理,摸清底数,做好债务化解工作。对债务债权的管理要及时,规范。做到快速清理,不挂账,不拖账。要整合审计资源形成监管合力,优化审计人员的有效配置。加强例外管理,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强化绩效预算管理,建立经济责任制。

2.完善体制制度建设,加强预算和监督管理

通过财经法规学习,增强自身遵纪守法的意识性和原则性。

(1)通过加强乡镇领导财经法规学习,强化遵纪守法意识。加强乡镇领导干部财经法规的学习,提高财经法纪意识,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其正确履职尽责。

(2)提高自身职业道德水平,培养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以客观公正的态度面对工作。加强乡镇财会人员业务培训力度完善考核机制,让财务人员履行好《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赋予的监督和管理职责,促进乡镇财政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关部门要定期对乡镇财务进行检查,建立监督机制,结合乡镇的特点,对重点环节进行检查,边检查边整改,对历史遗留问题,也出台相应的政策。通过监督检查促进提高管理水平。要强化组织领导,加强财务管理,夯实会计核算基础,健全工作机制。

3.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

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是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要重视乡镇财务人员队伍的建设,应该将基础扎实、有实力、人品好、素质过硬的人员选拔到财务工作岗位上来,为政府注射新血液。通过与高校沟通,对在校学生进行笔试面试,通过考核来选拔更优秀的人才。知识要不断更新,因此要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加强对互联网的学习和应用,学习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新环境下的内控规范实施以及如何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基础性评价工作,进一步提升乡镇财务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 学习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大平台业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综合预算财理、工程财务决算、项目财务管理及存量资金管理。进一步加强乡镇财政财务管理、提高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的工作效率,有效提升乡镇财务人员业务水平,使每名乡镇财政干部不但有独当一面的能力,还要有一专多能的技能。不断的更新知识,适应新时期的乡镇财务管理工作,不断推进乡镇财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即使非主要人员变更调动时也要做好交接工作,不能存在任何漏洞。

4.加强財政票据管理的建议

(1)做好票据日常监管工作,定期对票据的使用保管等情况进行检查,或者抽查使用情况等。

(2)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票据管理,建立事前、事中、事后链式监督检查管理体系,深化财政部门预算,规范收费行为。

(3)对票据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明确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加强对财政票据的管理与监督。

5.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内控监督

要规范内部控制,做好基础性评价工作,既要建立制度,又要执行到位。必须贯彻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也就是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来实施操作,以实现相互监督和制约,最大限度的保证财产资金的安全。严格按照会计程序进行核算,通过会计处理程序控制、手续控制、复核控制等措施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要把握好内部体制建设的重点,切实抓好落实完善内控机制的目标任务、工作难点、指标体系、考核方法,确保内控规范顺利实施、取得成效。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乡镇财务管理工作是国家和群众沟通之间的桥梁,是重要的纽带,对经济建设与乡镇发展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解决乡镇财务管理的漏洞已经刻不容缓,是否解决这些漏洞对于乡镇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也是人民群众能否长治久安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王丽丽.关于如何提高乡镇管理水平的措施思考[J].财会研究,2015(05):178-263.

[2]曲迅波.关于提高乡镇财务管理水平的措施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08):103-105.

乡镇财政困境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乡镇财政管理要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就要注重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落实情况。2011年,国家财政部针对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具体实施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要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要实施改革。本论文针对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问题展开探究。

关键词: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探索

从现代化管理的角度而言,虽然乡镇财务管理已经实现了信息化,但是,由于乡镇财政改革的步伐缓慢,使得新形势下难以充分发挥乡镇财政管理职能。乡镇财政管理部门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就要适应地方经济和时代发展的需要而调整和完善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随着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各种问题就会可以具有针对性地解决。

一、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简述及意义

(一)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产生的背景

中国国家财政预算划分为五个级别,即中央财政预算、省级财政预算、市级财政预算、县级财政预算、乡级财政预算,其中,乡级财政预算是最基础的预算,通过预算就可以对获得资金是合理分配,以避免盲目使用资金而使得资金大量流失[1]。在具体实施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乡级财政管理就难以到位,人才不均匀分布使得财政管理制度难以落实到位。虽然部分城镇实施了规范的管理制度,但是,难以使人才的价值在单位中得以发挥出来。这就需要将乡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内容以及相关制度进一步完善,以使预算符合规定内容。

(二)乡镇财政国家集中支付制度简述

乡镇财政国家集中支付制度在乡镇财政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不仅是乡镇政府针对财政使用情况进行管理,而且还在保证所有负债和债权都没有改变的同时,实施单一化的资金账户管理。也就是说,财政资金收入直接交付给国库,由国库或者国家财政部对这部分资金集中管理,并统一支付。在具体运行中,激发了乡镇政府工作人员的积极主动性,而且规避了乡镇财政国家集中支付制度在具体实施中所存在的弊端。

(三)乡镇财政国家集中支付制度的原则及内容

1、乡镇财政国家集中支付制度的基本原则

乡镇财政国家集中支付制度落实到实践中,就要严格按照基本原则来完成各项工作。要求乡镇财政国家集中支付制度不仅要运行规范,而且各项工作内容要透明化,以提高监督效率。要按照规定的步骤支付资金,并做好备案管理工作[3]。所以的资金调动都打破了地方政府的财政部门管理,而是在中国人民银行建立账户,根据自己需要统一调配资金。这样,不仅提高了资金运行效率,而且资金从一个账户仅进出,避免资金流转。

2、乡镇财政国家集中支付制度的内容

乡镇财政国家集中支付制度的主要内容,就是将单一化的资金管理账户在中国人民银行建立起来。乡镇财政部门的财政收入要统一上缴国库或者转入到财政部门所指定的银行账户。随着单一化的账户被构建起来,乡镇财政部门就需要根据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情况将分类账设置出来,收入账目和支出账目分开,都要做好明细核算。按照账户管理规定,国库单一账户的建立,一些辅助性的账户就会逐渐取消,使得收入交付方式都会按照统一规范执行。在财政收入中,部分资金属于是非税收部分,就需要将这部分资金划拨到非税收入征收专门账户,然后经由这一账户传送到国库。

二、部分乡镇存在的客观原因导致财政集中支付存在的困难

部分乡镇在财政集中支付中,由于客观原因而导致相关工作不到位,主要在于乡镇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乡镇环境相对封闭而且人才流动较为频繁。

(一)工作人员的信息操作能力不够

乡镇企业在信息处理上,虽然实现了计算机管理,但是,由于乡镇政府的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操作知识,就使得计算机的利用率不高[3]。

(二)乡镇环境相对封闭

一些乡镇由于环境的封闭性而难以与外界建立有效沟通,对周围环境缺乏敏感度。当然,乡镇经济发展中,也会由于乡镇政府对市场变化敏感度不够,而难以抓住经济发展时机。

三、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体制改革的问题与思考

(一)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体制改革进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1、乡镇的财政大权与事权不够协调

乡镇政府往往会将财政大权与事权严格分开,结果就会在资金管理中面对各种问题而无法有效处理。当乡镇政府管理各种事务的时候,由于没有财政大权,使得事务的处理效果不佳。

2、区域差异而使得乡镇政府的资金使用不够均衡

地区差异主要体现在经济差异上。资金从转移到划拨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程序,如果在乡镇基础设施建设中亟需调动资金,就难以对资金的划拨做到得心应手。如果乡镇所在地区经济发展良好,就可以启动盈余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4]。但是,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则不然,乡镇建设无法启动资金,而且这些乡镇在资金申请中也会遇到很多的困难。这就使得乡镇之间的贫富差距被拉大。

(二)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体制的改革措施

首先,地区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体制的科学合理运行,就需要强化人才配置。在改革之前所存在的资金挪用以及腐败问题,通过实施集中支付管理后,就可以使得乡镇政府环境得到净化。

其次,针对乡镇政府的资金运用中存在着事权和财权相分离的方式,这就必然会导致各种问题存在。通过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措施,在确保资金充足的同时,还要能够根据需要及时调用,使得财政资金有效利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国家财政部针对乡镇财政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明确了意见,特别是针对账户和信息支付不够明确,支付方式没有实现多样化的问题存在,已经严重阻挠了乡镇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作为财政改革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就需要在制度应用和制度管理中不断地注入新的内容,使得财政资金的使用更具有合理性,且能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作者单位:青龙满族自治县财政局)

参考文献:

[1] 代艳军.乡镇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探索及解决对策[J].财经界,2016(04):2-2.

[2] 赵利明,童光辉.深化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财政,2014(16):51-53.

[3] 王华.试论制约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09):120-121.

[4] 汪媛媛.我国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致富时代月刊,2011(01):80-80.

乡镇财政困境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强化财政资金收支管理水平,是正确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法规、政策、制度,确保国家机关正常运转,促进社会事业和经济稳步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公共财政体制,提高依法理财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的需要。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乡镇财政资金管理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对此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提出了几点较为可行的对策,以期给广大读者提供可以借鉴的参考。

关键词 乡镇财政 资金管理 问题 建议

一、强化乡镇财政资金管理的现实意义

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的国际形势下,为促进我国经济稳健发展和国民收入持续增加,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来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据财政预算报告显示,为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彻底解决“三农”问题,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比重,用于乡镇的财政资金支出近年来呈现出大幅度增长的态势。因此强化乡镇财政资金管理,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关系到我国市场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当前乡镇财政资金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财政资金没有实现统一集中管理,资金管理较为分散。目前的多账户分散管理,是财政资金管理的制度性漏洞,对乡镇财政资金安全影响最大。实际中,账面资金信息不实、随意调拨资金、透支、借支的情况在小范围内仍然存在;账户、支票和印鉴管理集中,初审、复核、稽核、审批的程序不严格等问题也对资金管理的安全性构成极大的威胁。

2.资金管理工作不到位,资金监管较为松懈。有的乡镇领导对镇直部门资金管理不到位,乡镇“部门统管”、“收支两条线”制度多流于形式,乡镇部门仍然存在坐收坐支现金问题,个别部门还存在侵占、挪用公款问题,不少乡镇政府支出缺乏预算约束,多头审批,随意性强。

3.对于财政资金尚未实行有效的内控。目前,许多乡镇财政忽视对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关键点的管理。授权批准、内部稽核、盘点核对等环节的控制手续不健全,并且出纳与会计的职责分工不够严谨、合理,起不到相互约束监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支款仅凭领导口头安排,未及时补办签批手续,原领导离任后一直无法正式入账,长期以白条抵顶库存现金;会计不监督出纳库存,日常现金盘点工作基本上都是由出纳人员自行完成;银行印鉴管理和与银行对账制度有漏洞,空白支票、银行印鉴未分开保管,由出纳本人与银行对账,以致一些错弊不能及时发现;未安排主管会计或指定会计人员对收、付款凭证进行审核,收、付款原始票据未及时加盖“收讫”或“付讫”戳记,造成证单不符、重复报销等问题。

4.资金管理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工作的需要。乡镇财政部门的现行管理制度落后,没有适时而变,并且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关于乡镇财政部门的工作制度体系。主要表现在财政部门的职能不明确,存在职能重叠和职能空缺的情况,从而对国家和上级政府财政政策的落实执行产生了不利影响;现行制度条规的内容要不适合自身的业务特点,有的条规过于空洞,在实际工作中得不到体现,此外,还存在逻辑性不强的问题,导致规定与实际工作脱节;绩效考评比较随意,缺乏合理的考评机制,工作人员很难得到有效的激励。

三、强化乡镇财政资金管理的几点思考

1.完善乡级“财、税、库”等管理机构并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保障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正常运行。乡镇一级“财、税、库”机构是否健全,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制约着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运行质量。而在此方面我国目前的情况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为此,应采取以下对策,①完善乡镇财政管理机构。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财政所的建设,保证其有足够的人员编制,并通过培训和人才引进等多途径、多方式着力提高乡镇财政工作人员的素质。②协调财、税机构之间的关系,健全税收征管体系。综合考虑农村的税源发布状况及降低征管成本、提高征管效率等因素,在我国农村完全按行政区域划分建立乡镇税务所是不现实的。为妥善解决乡镇财、税机构不配套的矛盾,应建立乡镇财税机构合署办公制度。③建立、健全乡镇国库机构。按照“一级财政、一级金库”的原则,建立健全乡镇国库,对财政预算内外支出都实行国库直达。国库作为财政资金的保管和出纳机构在财政管理体制运行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地区乡镇财政“有财无库”的状况严重影响着乡镇财政部门对财政收支的管理监督和对资金的调度。因此,尚未建立乡镇国库的地方应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尽早建立国库。乡镇有国有商业银行的,国库应建在国有商业银行;没有国有商业银行的,则应建在乡镇农业信用社,并配备得力人员,由信用社主任或信用社业务骨干代办国库业务。要建立健全乡镇国库管理制度,加强虽业务核算,强化国库监督管理,确保乡镇财政资金的安全。

2.将资金的多账户分散管理改为统一集中管理。目前对乡镇财政资金安全影响最大的是多账户分散管理,是财政资金管理的制度性漏洞,应尽快加以改革。①确立管事、管账和管钱相分离原则,消除三者集于一人给资金运行造成不安全隐患;②财政所应建立会计总账,实行账户集中管理分户核算,以便于对专户资金运行情况进行集中监控;③实行资金(包括专项资金)集中管理,建立完善的资金收支管理制度;④强化预算管理,逐步向单一账户制和国库集中支付过渡。资金集中管理后,保障资金安全是首要目标,防范风险的措施一定要严密。要严禁随意调拨资金,严禁透支、借支,要对账户、支票和印鉴分开管理,要制定初审、复核、稽核、审批的严密程序,并对程序的执行定期检查考核,确保集中管理资金的安全。

3.建立财政资金动态监控机制,提高资金监管水平。

县一级财政部门应设立相应机构,对乡镇财政资金的日常运行建立动态监控机制,对大额资金的波动实行预警制,要有控制风险的反馈机制。鉴于多账户分散管理不能动态地反映乡镇财政资金的整体运行状况,应进行账户整合,设置总账会计,将所有专户纳入总账管理,乡镇财政所每月向县级财政部门的专门机构报送总账报表和分户资金运转说明,如实反映资金运行情况。县级财政部门要密切注视资金的波动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对策和措施,要把报表作为检查和考核乡镇财政所工作的一项重要依据。

4.进一步优化人员设置与日常工作流程。对财政所的工作岗位及职能,应统一作出规定,改变目前由所长因人安排工作的状况。要体现专业性,设置几种岗位,岗位具有什么职责都应统一规范,一般不得随意调整。财政所应设置稽核岗位,专司会计账务和资金调配使用情况的审查稽核。稽核职务由上级财政部门直接任命以保证其独立行使监督权。在调整设置岗位的同时,应合理设定职权运行的程序,健全程序运行的规则,限制自由裁量权。对行使职权的方式、程序和时限做出明确、具体、严密的设定。增强权力运行的透明度,特别对“一支二笔”审批权要有相应的监控机制,可成立由镇长、镇人大主席、财政所长等组成的财经领导小组,改“一支笔”审批为集体讨论审批。对资金运行设定额度管理,大额资金实行联审会签制,对资金的调拨必须在规定的程序内办理。

5.改进乡镇财政资金管理制度,确保资金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对乡镇财政所的现行制度进行重新评价,重新组织规划,设计新型制度体系。要形成一个统一的关于乡镇财政所工作制度体系。新的制度设计应把握以下几点:①明确财政所的职能,核心是确保国家和上级政府财政政策的落实执行,在管事权上着重体现依法理财,对具体工作中的资金支配权则应于限制或削减。②制度设计要以保证资金安全,依法管理为目的,条规内容要适合业务特点,逻辑性要强,体现职责明确,相互制衡并便于操作。③对重要岗位和关键环节要有明确的限制措施,建立记录控制、复审稽核等制度,对具有监督职能的岗位应给予独立行使权。④严格贯彻管账、管线相分离的原则,强化对资金、印鉴、支票和会计档案的管理措施。⑤建立合理的考评机制,不但要考核绩效,更重要的是要强化对制度执行的考核。对认真执行制度的人员要有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1]沈卫芳.区、镇(街道)财政管理体制:现状、问题与对策——以嘉兴市南湖区镇(街道)财政管理体制为例.嘉兴学院学报.2005(S2).

[2]章永乐.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与建议.杭州农业与科技.2009(06).

[3]宋立.深化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主要任务与改革重点.经济研究参考.2009(26).

[4]闫玉龙.乡镇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经济研究导刊.2008(11).

上一篇:控制银行承兑风险论文范文下一篇:垃圾信息立法规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