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安全综述范文

2023-09-19

煤矿安全综述范文第1篇

互联网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环境, 另外加上渗透测试者的需求大有不同, 所以导致网络安全漏洞渗透测试具备多样性、庞大性、灵活性等特点。

(一) 多样性

在网络中, 由于软件和硬件设备的型号或者版本有各种各样, 所以出现的漏洞也不尽相同, 造成漏洞的多样性。除此之外, 新兴的漏洞也在不断增多, 并且向各个领域逐渐渗透。

(二) 庞大性

根据相关报告得知, 我国新增加的漏洞数量逐年增长, 其增涨率在15%到25%之间。另外, 我国的互联网也在不断的发展, 此网络漏洞的数量会越来越庞大。

(三) 灵活性

在进行网络安全渗透测试时, 需要依据不同需求和不同场景进行多种多样的灵活测试。既要满足单个部件的单独测试, 也需要对多个部件进行多次测试, 还需要满足批量测试。

综上所言, 在进行渗透测试时, 只有充分考虑以上特点, 才能开发研究出相对应的测试工具。

二、比较各种测试平台

本人主要从渗透测试平台的七个方面进行比较, 其中具体包括:开发模板、执行平台、语言平台、漏洞分类、后渗透工具、可用性、输入输出。主要涉及了国内外五个渗透测试平台, 五个平台都是开源的。 (1) 开发模板。开发模版就是用于研发测试程序的模板。其主要包括两种模板, 一种是基于类的模板, 另一种是基于过程的模板。前者是为开发者准备了基础框架;后者为开发者准备了很多填充域的过程模板格式。基于类的模板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 其中具体包括:注册参数、主体代码的编写以及程序信息。基于过程的开发模板主要包括Bugscan和NMap模板, 这两种模板大有不同。相对来说, 基于过程的开发模板约束性比较差, 所以编写时非常的灵活, 缺点是程序可用性差。 (2) 执行平台。执行平台包括多种方式, 其中具体包含:客户端方式、终端交互式方式、命令行方式、Web界面方式。根据程序的不同, 其所提供的执行平台也不同。有些程序提供了终端交互式、Web界面、命令行三种方式, 有的程序只提供了web界面和命令行。在以上四种方式中, 终端交互式方式可以实现的测试方式比较多样, 包括多对多、一对多、一对一等测试方式, 并且还可以对测试的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其中多对多测试方式是指运行多个脚本同时对多个目标进行测试。 (3) 语言平台。语言平台, 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开发渗透测试时所使用的编程语言。主要包含三种, 即Lua、Ruby、Python。其中使用最多的语言就是Python, 其特点就是支持文档和库比较多;另外国内使用最多的语言是Ruby, 其特点就是面向对象编写最为突出, 但是使用的用户比较少, 相对于Python语言, 支持的文档也比较少;另外, 运行性能最好的语言就是Lua, 其应用的比较广的领域是游戏领域, 缺点就是文档支持量也比较少。 (4) 漏洞分类。为了更清楚的明白渗透测试程序, 所以采取漏洞分类, 可以按照漏洞名称或者应用来进行分类。每种不同的程序采用的分类方法不同, 例如:Bugscan采取的是应用分类法。 (5) 输入与输出。在进行渗透测试时, 需要提供数据的输入、输出。其主要包括:数据库、命令行、文本三种方式。同样, 不同的程序所提供的输入、输出方式也不同, 例如:Metasploit程序可以通过数据库的方式来实现数据的输入与输出。

三、渗透测试的框架

根据上文中的内容, 其渗透测试框架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分别是:渗透测试策略、PoC/Exp开发平台、渗透测试辅助设备、PoC/Exp执行平台。下面主要介绍两种渗透测试框架。 (1) 渗透测试策略。在进行渗透测试的过程中, 产生海量的数据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这就对目标网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所以需要按照渗透测试策略来确保测试工作的安全性。主要需要做到以下两点内容, 其一是不能对本地网络造成影响, 保证其正常、稳定的运行。测试前期需要和相关部门做好沟通, 保证测试不对本地网络造成影响;其二是不能对目标网络造成一定的影响。测试时, 首先要通过扫描的方式取得目标网络的基本信息, 根据基本信息来选择不同的时间段对不同的模块进行分布式的测试, 这样既可分散测试带来的大量数据流, 还可以提高测试效果。 (2) 渗透测试辅助设施。渗透测试辅助设施主要的目的就是帮助测试者更好的完成测试工作。在进行测试之前, 需要进行待测目标的信息收集工作, 主要使用主机扫描或者网络端口方式, 收集的信息主要以数据库或者文本的方式来保存, 方便PoC/Exp执行平台来使用,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测试效率。测试后, 需要使用渗透测试工具对目标进一步的开拓, 从而实现信息获取、权限提升等功能。

四、结束语

为了使我国的网络更加的安全, 需要对网络进行安全的检测, 其检测的重要手段就是渗透测试, 相对于国外来说, 我国在这方面的建设起步比较晚, 技术还不成熟, 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近几年, 随着人们在Web渗透测试的不断努力, 已经建立起较好的体系和框架, 但是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主要是因为国内的安全漏洞渗透测试公司因为商业利益没有全部公开程序库、渗透辅助工具不完善、接收与生成的数据不完善等。因此, 以后需要从以上三方面进行解决, 以便测试平台功能的完善, 提升用户的体验指数。

摘要:现阶段互联网被应用到各行各业中, 因此系统的安全性十分重要。倘若网络系统出现安全问题后果将不堪设想。近些年, 我国出现很多网络安全事件。例如, 海康威视设备被控事件等, 由此可以看出, 我国的网络安全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因此, 我国越来越重视网络方面的安全性, 这时需要一种网络安全漏洞测试平台对我国的互联网进行安全方面的检测, 同时需要具备报警功能。网络安全漏洞渗透测试可以实现两个功能, 一种是找到网络中存在的漏洞;另一种是发现漏洞及时报警。这些功能对监管部门来说有非常大的帮助,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网络的安全性。本文将介绍网络安全漏洞渗透测试的特点, 并对网络安全漏洞测试提出一些意见。

关键词:网络安全,漏洞测试,框架

参考文献

[1] 张志华.基于渗透测试的网络安全漏洞实时侦测技术[J].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8 (20) :297-302.

[2] 罗江, 李林, 孟坤.基于渗透检测的网络安全运维框架设计与实现[J].智能计算机与应用, 2018 (1) :123-126.

[3] 陈威, 王刚, 陈乐然, 徐小天.网络攻防技术与信息安全实验室建设构想[J].华北电力技术, 2014 (12) :55-59.

煤矿安全综述范文第2篇

[摘要]虽然近年来党中央相继采取重大举措加强安全工作,但由于我国安全生产基础薄弱,保障体制和机制不健全,煤矿事故仍然频频发生。本文在阐述我国煤炭行业的现状和事故多发原因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各类危机现象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旨在把危机管理理论引入煤炭行业作一些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 煤炭行业;危机;危机管理;安全生产

近年来,煤炭行业的生产事故频频发生,以2007年为例,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网站上的年度事故通报中可以得知以下数字:3月10日辽宁抚顺矿业集团老虎台矿发生特大透水事故,29人死亡;4月19日河北峰峰矿业集团大淑村矿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17人死亡;5月5日山西临汾蒲邓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死亡28人,另有2人下落不明;2007年8月17日山东华源煤矿发生特大泄水事故,死亡172人(注:①参见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网站http://www.chinasafety.gov.cn/.)。这些事故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在国际上也造成了重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危机管理在煤炭行业中的应用研究已是十分紧迫,它关系到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对危机的认识,了解其特点及其产生的诱因,学习和借鉴国外危机管理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在此基础上深化对危机管理的研究,探索其管理规律,提升政府危机管理能力,促进煤炭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一、 煤炭行业危机成因分析

(一)理念上的危机

各级政府、煤矿管理者以及基层职工的危机意识普遍淡薄,认识不到煤炭行业潜在危机爆发的危险性,这是目前煤炭行业危机管理现状的一个最为深层和根本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纳入危机管理范围的突发事件还不多。目前我国以法律的形式纳入危机管理的只有屈指可数的几种:火灾、洪水、地震、传染病、核辐射和社会动乱,对于其它的突发性事件我国基本上是事发后才临时采取应对措施,缺乏长效的管理,更不用说纳入法制轨道,进行危机管理;另一方面平时缺乏教育培训和实践演习,致使社会民众在突发事件来临时缺乏自我救助的能力,煤炭行业更是如此。以2006年5月18日大同市左云县张家场乡新井煤矿特大透水事故为例,该矿批准开采煤层为4号煤层,但开采者非法越层越界开采,超能力生产,超定员下井,擅自越层开采8号、14-1和14-2号等煤层,组织大量人员下井,并在14-1号煤层越界至同煤集团燕子山煤矿矿区范围,盗采其资源,与燕子山煤矿采空区贯通,造成了特大透水事故。这起事故是安全生产责任不到位,日常管理混乱,缺乏危机管理意识的典型案例(注:②参见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网站事故查询系统的事故分析http://media.chinasafety.gov.cn:8090/iSystem/shigumain.jsp.)。

(二)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危机

煤炭行业危机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系统管理工程,离不开社会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团结协作。虽然目前我国在一些领域建立了专业的危机检测与预警机构,但社会各部门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还不能做到密切配合,形成协同作战的格局。究其原因:一是现行的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在客观上造成了各个部门往往只对自己的主管上级负责,唯上级主管部门命令是从;二是部门利益的差异使有的部门为了自身利益,对一些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采取抵制或不予配合的态度;三是法律授权不明确。我国目前还没有就突发事件在法律上对相关部门进行特别授权,这使有关部门针对突发事件采取特别措施后得不到其它部门的理解和配合。

从组织管理看,各应急部门的垂直突发危机事件应急管理体系较为完备,但各部门横向之间的职责分工关系并不十分明确,职责交叉和管理脱节现象并存,缺乏统一协调。由于相互之间并没有形成制度化的信息通报和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一方面灾害主管部门时常感到应急救援力量和资源紧缺;另一方面感到协调困难,其他部门现有应急力量和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资源闲置。启用应急指挥部虽可弥补这一缺陷,但其他应急管理阶段的协调问题并未得到真正解决。因此,加快建立健全应急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协同行动,已成为应急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风险评估不足,预警机制不健全

为了避免事故,政府部门、煤炭企业应建立相应的监测体系,加强对煤炭行业灾害风险的监测,开展有关灾害风险的预报预警工作。但从全行业看,对灾害风险信息的综合利用、评估和趋势预测则有所不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也不健全,不利于实现超前预防和早期预警。例如,山东华源煤矿“8.17”特大透水事故发生的前一天即16日已经下大暴雨,汶河的水位已经到达警戒线,但煤炭部门、煤监部门、气象部门、水利部门等各部门都没有意识到汶河支流柴汶河对煤矿的威胁,敏感性不强,即风险评估不到位,预警机制不健全,致使洪水泄入井下,172名职工遇难。

(四)信息沟通和共享欠缺,社会参与程度不高

由于信息公开制度的缺失,突发事件发生后,一些政府官员出于各种考虑,往往封锁消息,甚至编造谎言欺上瞒下、谎报虚报情况。这是我国在危机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结果是造成全社会范围内谣言四起,并引起民众的心理恐慌。煤炭行业的信息沟通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煤矿灾害风险信息报告的标准、程序、时限和责任不明确、不规范,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要求,瞒报、缓报、漏报的现象时有发生;第二,煤炭企业和相关部门各个应急信息系统相互分割,缺乏互通互连,难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第三,缺乏综合性的煤矿信息平台和分析机制,无论是在信息收集汇总方面,还是在综合评估和预测预警方面,都有所欠缺。提高煤炭企业危机管理能力,需要有全社会的参与,各种非政府公共部门、社会组织、社区、企业、新闻媒体和公众在危机管理中都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但目前各个方面的参与程度都不高。

(五)缺乏完整和统一的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

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危机管理经验之一是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公共危机管理法律框架,在应对紧急事态方面有法律依据和支撑,政府、公民、相关的社会组织各自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法律有基本的甚至是详尽细致的规定,使得危机的处理有章可循。而我国目前却没有一部完整和统一的法律,各地方也没有专门的危机管理的法规,只有一些零散的针对某类危机事件的管理制度。这就使危机管理缺乏法律保障,危机管理不科学、不规范、不得力,而且危机处理中的人为因素过重,行政干预过多,容易引起各方的分歧,甚至可能贻误最佳救助时机。

二、完善煤炭行业危机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政府在煤炭行业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1.加强煤炭行业危机管理中决策系统的建设

决策系统是危机管理的核心,主要职能是对如何应对危机做出决策。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煤炭行业的危机管理大部分还停留在从工作经验出发开“碰头会”进行决策的水平。要提高危机管理中决策系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重视煤炭行业及其危机知识基础设施的应用。危机决策者要充分利用各级煤炭院校、培训机构、研究实验室、电信网络、图书馆、数据库等设施系统,完善决策研究的科学方法,将危机决策引入专门化的轨道。其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危机决策者要积极顺应科技发展的要求,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和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利用高新技术进行信息的搜集、储存、提取、分析和交流,提高危机决策的规范化、科学化和高效化程度。煤炭行业建立危机决策支持系统“不是要代替管理方面的判断,而是去支持这项工作,并且使决策过程更加有效益”[1]。再次,要创新决策方法,应成立专门的独立组织机构,公开甄别煤炭行业危机诱因,建设危机事件(矿难)“案例库”,举一反三,吸取教训,最大限度地减少直至杜绝类似灾难、事故的发生,并结合实际,为煤炭行业危机决策和管理提供新的方法。

2.建立健全煤炭行业危机管理的控制机制

在煤炭行业危机管理体系中,组织机构设置、决策机制和控制机制是实现危机有效控制的基础。而控制机制在煤炭行业危机管理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其完备程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政府危机管理体系的成败。管理学中把控制工作按时序划分为前馈控制、现场控制(或实时控制)和反馈控制[2]。依此类推,也可以把政府危机管理体系中的控制机制划分为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

前馈控制也即预防性控制。政府危机管理的最理想状态是将危机消灭在萌芽或潜伏时期,政府应“使用少量的钱预防,而不是花大量的钱治疗”[3]。当然前馈控制并不能消除所有的危机,但它可以为危机的现场控制制造良好的条件和赢得宝贵的时间。政府危机管理体系中的前馈控制系统的构建主要包括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制定危机反应和恢复计划、举行反危机演习与培训等三个部分。现场控制也称实时控制,反映到政府危机管理过程中也即政府对具体危机事件的管理,它主要包括危机开始阶段的应急管理、危机发展阶段的反应管理和危机结束阶段的恢复管理三个部分,即矿井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抢险和事故后的生产秩序整顿。反馈控制亦即政府危机管理评价,通过对政府危机管理进行评价可以发现政府危机管理体系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提出改进的意见和措施并反馈到体系之中,从而不断完善政府危机管理体系,降低危机事件的发生率和提高对事故处理的效率,就煤炭行业而言可以提高整个煤炭系统预防和处理危机的能力。

3.完善危机管理相关法律体系建设

以法律手段来处理煤炭行业危机事件是世界各国普遍采取的措施和对策。近年来,我国虽先后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法律,例如《安全生产法》、《煤炭法》、《消防法》、《矿山安全法》等,但这些法律本身的部门管理色彩较浓,缺乏对政府各部门间、政府和社会之间、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的规定。在应对高频度的以及自然灾害引发的煤炭企业紧急事件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4.建立长期相对稳定的专家咨询机制

煤炭行业是特殊行业,技术性非常强,在危机决策中,专家不仅可以弥补决策者知识、经验、能力和体力的不足,而且在决策的各个阶段都可以为决策者提供专业性、技术性以及决策方法等方面的咨询意见。然而目前参与政府危机决策的专家大都是“临时征召”、“仓促上阵”,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这不仅不利于专家作用的发挥,影响危机决策的质量,而且也不利于专家对危机相关领域的跟踪研究。针对这种状况,我国应建立长期相对稳定的政府危机管理专家联系制度,分级建立煤炭行业专家库,并按学科专长、知识技能等对专家进行合理分类,建立相应工作机制,一旦发生危机可直接根据危机类型迅速召集有关专家参与决策,从而提高决策的质量。

(二) 煤炭行业(企业)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1.强化责任制,建立健全煤矿责任考核体系

责任制建设是搞好煤矿危机管理的根本性措施。首先要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企业法定代表人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其主要职责是:首先需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安全规划、安全目标和安全技术措施计划,使企业安全与发展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组织制定安全技术培训、考核方案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以安全为重点的干部考核制度,把安全业绩作为管理人员晋升、奖励的重要因素,使其及时、如实报告安全生产事故。其次要建立并严格落实各个岗位的安全责任制:必须建立各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职能部门的业务保安责任制和各工种的安全岗位责任制,明确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和各个岗位的职工在安全生产中应负的职责,分级管理,层层落实。再次是要落实新建、改建、扩建矿井的安全管理责任。建设项目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办理项目核准手续。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切忌盲目追求规模和速度。应严加审核建井队伍的资质,杜绝井下工程转包,井下工程严禁使用与资质不相符的施工队伍。第四是加强对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情况的跟踪考核。要建立安全生产跟踪考核制度,把考核结果与经济利益挂钩。

2.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培植危机意识

煤炭行业危机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在于建设先进的安全文化,这是实现煤矿长治久安的有效途径。强化安全危机的培训教育,提高员工素质是安全文化建设重要的一环。培训中,对安全价值和安全行为准则的灌输、对价值观及行动方式的培育都应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安全文化可在企业内部把全体员工的安全需要转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和行为准则,形成职工的安全生产精神动力,使其从整体上、长远上促进煤矿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提升职工的安全素养。安全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尊重人的价值、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的愿望、促进人的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据统计,近年发生的事故有85%以上是由于违章操作、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造成的。只有通过精心构建一种先进、科学的安全文化,才能借助文化特有的影响力、渗透力和扩张力,引发职工安全观念的变化,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安全观,使危机管理工作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3.发挥非政府组织(煤炭行业管理协会)的作用

煤炭行业危机管理的主体应该是全国和地方的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和煤炭企业,但不可忽视煤炭行业协会对煤炭行业危机管理的统领、协调和纽带作用。我国的煤炭企业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如果成立这种地域性的行业协会将有利于对地区内的企业规制。2004年颁布的《行政许可法》也规定“政府不再干预由协会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事”。行业协会在煤炭行业的危机管理中可以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可以通过制定和优化煤炭行业标准、推动新技术的应用、加强技术力量的整合、开展应急救援方面的技术比武、开展危机(灾害)治理的经验交流等推动煤炭行业危机管理水平的提升。

4.加大安全投入,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

充足的安全投入是搞好煤矿危机管理的保障,各煤矿企业必须按规定足额提取安全费用。安全费用必须专款专用,对提取不足、挪用安全费用、投入不到位的行为,应该追究责任。同时应积极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制定各岗位工作质量标准和各单项工程质量标准,由跟班负责人、安监员、质量检查员依据标准对工作质量进行评估,推行作业现场精细化管理,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实现人、机、环境的高度和谐统一,提高安全保障水平,逐步实现煤矿企业的本质安全。煤矿企业要结合实际,建立煤矿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建立专职应急救援队伍,保证资金投入,制定各类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加强预案宣传和应急救援教育,公示应急救援流程,经常开展相关演练,普及事故灾难预防、避险、报警、自救、互救知识,提高煤矿的防灾抗灾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5.加强和改进煤矿技术管理和现场管理

煤炭行业技术管理是安全生产管理的基础。煤矿要健全以总工程师为核心的技术管理体系,总工程师要对技术工作全面负责。采、掘、机、运、通、安监、地测等基层单位必须配备专职技术人员,负责现场安全技术措施的实施。煤矿行业要建立和完善安全科技开发机制,建立安全科研机构,配备足够的科研人员,保证安全科研经费,制定奖励制度,特别是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要配备专门的瓦斯治理研究人员。同时要加强现场技术管理,矿总工程师要定期对技术措施、作业规程、操作规程进行审查,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严格技术资料档案管理,准确、及时标注图纸资料,健全技术资料档案,对记载矿井开采情况和隐患的技术资料以及周边小煤矿的开采技术资料要妥善保管。许多矿井就是因为忽视了周边小煤矿的开采技术资料而导致了矿难的发生。

总之,真正解决安全生产问题需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既要下大力气解决当前影响安全的突出问题,又要研究影响煤矿安全的深层次问题;坚持当前和长远相统一,既要抓好当前的薄弱环节,又要治理整改安全隐患,真正建立起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确实实现煤矿的安全生产。危机管理的特征决定了它区别于一般的政府公共管理。尽管本文应用危机管理理论结合煤炭行业实际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但煤炭行业危机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需要政府部门、煤炭行业、专家学者、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2][美]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著,马春光译.管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p179,p560~563.

[3][美]戴维·奥斯本盖,特德·盖布勒著,上海编译组译.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p234.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risis Management Theory in Coal Industry

Shang LeiLiu Zhongbo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Beijing 102249;

Work Safety Administration of Zaozhuang, Zaozhuang Shandong 277101,China)

Key words: crisis; crisis management; coal industry; colliery accidents; safe production

煤矿安全综述范文第3篇

摘要:文章分析了煤矿安全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建立完善新型安全培训工作体系的原则和强化安全培训的措施。

关键词:煤矿 安全培训 存在问题 强化措施

文献标识码:A

安全是煤炭生产永恒的主题,也是煤矿最大的效益。而安全培训工作作为推动煤矿安全生产、安全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一直发挥着巨大且无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必须看到,近年来煤矿发生的各类事故,大多是因为员工和现场管理人员安全意识不强,操作技能不精通,现场安全预知意识不全面,未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现场作业和现场指挥所导致的。而在当前煤炭市场环境整体下滑,煤矿经营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如何抓好职工安全培训教育,增强职工安全意识,提高职工的安全技能素质,保障煤矿的安全生产,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安全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是工学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由于煤矿工作环境艰苦,生产任务繁重,导致了工作时间与培训时间之间发生冲突,再者一些基层领导单方面强调生产任务,对职工安全培训重视不够,甚至走形式、走过场的现象比较普遍。另一方面,在企业不断扩张和拓展的过程中,一些驻外联营兼并矿井职工结构中属地工、农民工等工种较多,且流动性比较大,造成了职工培训不稳定,培训工作开展难度较大。二是培训机制不健全,培训师资力量薄弱。在一些矿井,特别是在一些新建和联营兼并的矿井,虽然成立了自己的培训机构,完善了很多相关制度,但是在实际工作上,比如调动学员自主学习,培训奖励,职级晋升等方面不够严谨、细致。再者,培训师资力量薄弱,有的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有的缺乏井下工作经验,造成了课程与现场、与工作实际“两张皮”,致使培训工作只停留在表面工作上。三是培训方式单一,培训效果不明显。煤矿职工培训工作在理论培训上下的功夫多,对实操培训抓的不够,不严格。虽然也采取了岗位能手、技能比武等等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但培训的实际效果,往往与预期培训目标相差甚远。四是日常基础培训流于形式。煤矿安全培训工作中最基础的72学时安资证培训存在队组说情、学员重复培训现象。一些队组为了应付差事,发明出一种“学习特派员”、“培训专业户”,使其不定期培训;另一方面表现为职教培训机构教材内容雷同,形成了培训内容上的重复培训。这样就造成培训资源的极大浪费,使得“吃葡萄的不吐皮,不吃葡萄的倒吐皮”,结果成了“受训的常受训,不训的常不训”。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安全培训工作机制及其相应的培训形式不合理所致。

从安全培训的机制上来说,首先是脱离员工需求,缺乏激励性;其次是脱离生产实际,缺乏针对性;再次是脱离培训标准,缺乏规范性。受安全培训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的制约和影响,表现在培训实施上很少问津培训效果,偏重追求培训数量,结果造成安全培训形式化。

由此可见,建立一套符合员工心理需求和安全生产实际的安全培训工作机制,并辅之于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对于安全培训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安全生产管理,不仅是当务之急,也是治本之举。

二、建立完善新型安全培训工作体系的原则

建立新型安全培训工作体系的原则一是要科学策划。新型安全培训工作体系要更符合员工心理需求,起到激励作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经一项研究表明,员工在受到充分激励时,其能力发挥为80%—90%,在保住饭碗不被解雇的低水平激励状态下,仅发挥其能力的20%—30%。由此可见,运用激励措施,挖掘人的潜能大有可为。二是要突出实效。加强以操作性为目的的新型安全培训工作体系要符合安全生产需求,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规范操作行为为基础,多层次、多类别、多渠道的安全教育机制,尽可能让每个员工在其工作岗位上,有充分的机会提高技能与素质,使他们能胜任工作,为企业安全生产做出更大贡献。三是要公正公平。加强规范性的新型安全培训工作体系的建立要更符合培训规律,使培训工作流程规范,为提高员工整体安全技术素质创造公平、公开的良好环境和氛围,鼓励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在竞争中锻炼提高,增强素质,岗位成才。

三、建立安全培训体系,强化安全培训的措施

一是突出职工学校主导作用。职工学校作为职工培训工作的主导力量,全面负责组织和落实各项培训工作。其职责主要是构建完善的职工教育培训体系、系统调研分析培训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严格培训过程落实、着重培训效果跟踪。在重点完成好三项岗位人员、全员持证上岗培训、员工素质提升和学历提升、职称和技能鉴定等培训工作的基础上,注重对构建培训体系和培训效果工作上下功夫,充分利用基层单位、队组培训资源,明确各级培训责任主体,形成职工学校持证上岗培训、部室领导、队组专业技术培训、班组手指口述、操作规程、事故案例基础培训的倒金字塔式培训体系。并且大力营造全体员工工作前、工作中、工作后的大培训培训氛围,使全体员工逐步养成自主学习、自我提升的习惯,推动员工综合素质的大幅度提升。二是抓好基层单位、队组培训工作的主体作用。基层单位部室、队组培训工作开展的好与坏,影响到整体培训工作的效果。基层各单位、队组,尤其是生产相关部室、队组必须充分利用好井上、井下培训实训基地,分层次制定出针对技术员、工长、一般员工为培训主体的年度、季度培训计划,明确培训内容和培训人数,及时开展培训工作。职工学校要明确部室培训责任体系,在部室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积极协调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保证培训工作顺利开展。三是夯实班组培训的基础作用。班组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基本单位,可以说煤矿安全管理靠班组,生产任务组织完成靠班组,设备平稳运行靠班组,发生安全应急情况第一时间处置、处理关键在班组,当然日常基础性培训工作、实际检验员工培训效果也在班组。煤矿必须构建出以队长、班组长、技术员为主体培训导师的全员日常班中现场培训管理模式。重点利用队长、班组长、技术员现场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理论知识,以“三个三”、手指口述、事故案例、操作要领为主要培训内容,采取师带徒和现身说法的培训方式,现场指导和规范员工的安全操作,促进其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四是强化培训考核激励作用。在完善三级培训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分级培训、升级考评”工作机制。“分级培训、升级考评”就是立足本矿安全生产实际和员工的具体情况,将全矿职工按照理论学识和实践技能的高低,分为高、中、低三级,采取按级培训,培训后考核,考核合格后,再参与升级考评的培训方法,紧密与职工实际工资结合,达到以经济促培训,以培训保安全的目的。

总而言之,煤矿安全培训要以实际效果为检验标准,要杜绝走形式、走过场,要以切实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安全素养、业务能力为主要目的,真正推动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2(2)

[2] 王艳婷,罗永录.企业社会责任员工认同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3(1)

(作者单位:阳泉煤业集团和顺新大地煤业有限公司 山西阳泉 045000)

(责编:郑钊)

煤矿安全综述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煤炭资源作为能源中的重要物质,其在国民经济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关系着广大人民的正常生产生活,煤炭资源作为地下储藏资源,煤炭资源的开采是煤炭生产的关键环节,当前我国绝大多数煤矿具有开采环境复杂、危险系数高等特点,煤矿事故成为能源开采事故的主要输出地,其中人为因素是造成煤矿事故的主要因素,急需加强对煤矿开采员工行为安全的管理,行为安全理论作为融合动作学、心理学、安全管理学等多种知识而形成的一个理论体系,在安全上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本文以煤矿安全管理中融入行为安全理论为研究课题,首先阐述了行为安全理论的概述,其次述说了行为安全理论运用的重要意义,最后阐述了行为安全理论运用于煤矿开采过程中存在问题、应用及策略。

关键词:煤矿;安全;行为安全理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向前迈进,各种耗电设备进入千家万户,我国电力消耗量逐年增强,电力供应极度紧张,而运用煤炭资源来进行火力发电仍是我国电力供应的主要来源,因此煤炭资源对我国社会的正常生产生活影响巨大,由于煤炭开采的难度系数大、危险性质高等特点,煤矿事故发生的概率较其他能源事故概率高出很多,根据国内煤矿事故的调查研究显示引起我国煤矿事故的主要因素是煤矿开采员工的疏忽、大意导致而成,行为安全理论有助于形成系统性、完整性、针对性的行为安全管理理论,因此通过强化行为安全理论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的运用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行为安全理论的概述

我国是一个煤矿事故频发的国家,煤矿事故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其直接威胁到矿工们的生命财产安全,90%以上煤矿事故的造成原因在于矿工行为不当,在这种背景下,煤矿事故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国家通过行政手段对矿业进行整顿以及整合来避免这种事故的发生,同时也引起了科学界对该问题的重视,学者们通过不断探讨和研究提出了行为安全理论这一高效的解决办法,行为安全理论的运用显示该理论能切实的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同时增强了矿工们行为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有效的保障煤矿开采工作的正常运转,由于行为安全理论融入煤矿开采工作中的显现出的良好效果,社会各界强烈要求煤矿开采过程中融入行为安全理论来避免煤矿事故的发生。

(一)理论的基本流程

行为安全理论对一线操作员工的操作安全性以及企业的生产效率都有很大的影响,该理论的原理是通过系统观察一线员工的操作过程,并对其不规范、不安全、不合理的地方进行纠正,从而避免不安全行为引起事故的发生,行为安全理论的管理流程主要由这个四个方面组成,一是目标行为,目标行为是指对所有行为进行系统分析从而确定具有严重安全危害和质量风险的潜在行为,目标行为是整个生产开采过程中的重点观察行为;二是行为观察,行为安全理论中的行为观察是指对员工生产过程中的行为进行定期观察,观察过程中发现不恰当的行为进行现场指正,通过把观察过程中获得的数据进行记录、分析、总结;三是行为干预,行为干预是指以行为观察的数据进行分析而得出的结果为指导依据,制定行为干预策略,四是评定业绩,评定业绩主要是分析各项行为观察资料、评估安全绩效。

(二)行为安全理论在煤矿管理中的必要性

随着国内大多数煤矿在开采过程中融入行为安全理论,我国的煤矿事故发生的概率呈现出很明显的下降趋势,行为安全理论规范了煤矿开采员工的操作行为,有效的避免了因为操作不当而引起的煤矿事故,同时也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因此国内各个煤矿企业融入行为安全管理理论,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与之相配的行为安全鼓励和考核体系。

二、行为安全理论在煤炭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煤矿员工积极性不高

行为安全理论融入到煤炭开采过程中需要有强有力的执行力,目前大多数煤炭一线开采员工对行为安全理论的认知度不够,在生产生活中很难自觉的遵守行为安全理论,导致行为安全理论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应运不充分,另外上级在临时抽检时,存在对行为安全理论体系执行松散的现象,抽检过程中在没有酿成重大事故的前提下对员工未严格按照行为安全理论操作的现象视而不见,这些现象的产生,严重的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率,同时也给企业安全事故的产生埋下了隐患。

(二)管理体制缺陷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煤矿具有管理体制不健全的特点,煤矿的生产开采过程中需要有明确的奖惩管理条例,通过严格执行制度来确保行为安全理论落到实处,在奖惩管理条例制度下,员工会通过规避处罚来迫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行為安全理论,同时管理者也需要实践各种办法来调动大家主动落实行为安全管理理论的积极性,日常安检中,管理者需要通过创新管理模式来提升安检的全面性和可靠性,从而确保行为安全理论的落实。

(三)考核与监督体系欠缺

煤矿开采中缺乏完善的考核和监督体系是造成煤矿安全行为理论落实不到位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煤矿企业关注点在于数据结果上,检查方式大多采用突击检查,不能监测和掌控整个开采过程中所有流程的动作行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考核时过分注重产量产能而忽视了职工操作安全行为的考核,很多管理者停留在依靠体制制度和临时检查就能提升安全行为的思想误区上,这种注重结果而忽视的过程的模式很容易造成不稳定性,引起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煤炭安全管理中行为安全管理的应用

(一)构建保障体制

煤矿企业形成统一的系统的安全行为管理制度是确保煤矿开采过程中安全正常运转的前提,针对开采过程中每个细节进行周密研讨来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让规章制度确保煤炭生产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尤其是需要加强监督规划管理制度的完善,通过周密的监督来防止危险行为的发生和降低不合理行为发生的次数,同时在完善安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需要有完备的监督条例,通过奖惩制度来激励员工操作的规范性。

(二)前期准备流程

行为安全管理制度实施前需要抽调精干力量组成一个临时的小组,组员的形成包括煤矿生产过程中各个工序的员工,煤矿矿长在整个行为安全管理条例的实施过程中需要起到表率作用,参与到该小组中的重要部门有安监站站长、副煤矿矿长以及队长,该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是确保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到位,收集相关的监测信息,并利用数学剖析的方法来实施统计整理后形成完善的报告记录。

(三)检测流程

安全行为的确立需要对煤矿开采员工的全部操作过程进行不间断的监控,采用日常行为规章制度表来记录员工一天的所有动作行为,同时还需要对员工的使用设备、工作氛围以及安全防护措施等进行记录。

四、行为安全理论指导下的煤炭安全管理策略

(一)重视信息反馈和行为观测

煤矿开采过程中,必须想尽一切办法让每个员工参与到安全管理系统中来,并利用现代科学工具对危险性高、出现频率多的行为进行集体纠正,可选用的工具有公司内网、微信群或者会议等形式。

(二)强化对煤矿职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

煤矿生产安全管理制度的提升与煤矿开采员工对安全生产的认识度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实际生产生活中需要提升煤矿员工的思想意识,通过各种方式来培训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以及安全生产的注意事项,通过强化安全生产的教育来让员工认识到安全生产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同时巩固好安全生产的操作基本知识。

五、结束语

煤炭资源作为我国的重要能源,保障煤炭资源的正常有序安全的开采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煤炭资源的安全开采需要广大煤炭企业充分融入行为安全管理条例,发挥行为安全管理条例的制度优势,避免煤炭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晓波.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及行为安全理论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矿业装备,2020(05).

[2]丁立东.煤矿安全管理中行为安全理论的实践应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20(16).

[3]梁佳宇.煤矿安全管理中行为安全理论的运用探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20(11).

[4]董建.煤矿安全管理中行为安全理论的运用探究[J].化工管理,2020(12).

煤矿安全综述范文第5篇

煤炭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机制是指影响煤炭企业安全生产活动的各种保障因素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从而发挥煤矿安全生产保障功能的运行机制。抓好安全生产, 健全制度和创新机制是根本。构筑全矿上上下下安全生产防范体系, 严格遵守“矿长统一领导, 部门依法监管”的原则, 实行矿长全面负责, 群众监督参与, 使干部和全体职工都重视和支持。近年来, 国家先后颁布实施了《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 改革和调整了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体制, 又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工作的决定》明确了安全许可证制度, 提高了煤炭行业准入标准, 明确提出建立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 并提出以经济政策促进安全生产。

隐患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大敌。分析过去发生的事故, 从某种意义上讲都包含着隐患。把隐患当作事故处理, 可以有效消除不安全因素, 有效控制事故苗头, 从根本上遏制事故发生, 是一项治本之策。

“把隐患当作事故处理”是实现预防为主, 遏制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 提出了“安全在于防范”的思想。“把隐患当作事故处理”要求我们从预防的细节抓起, 从细微处着手, 抓好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关键, 解决好每一个问题, 对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小的失误都要进行最严厉的处罚, 通过细节的安全来保证整个过程的连续安全。“把隐患当作事故处理”就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内涵, 也就是要求我们以高度的警觉、高度的责任心对待隐患, 用极其严肃认真的态度处理隐患, 时刻把隐患等同于事故, 从而彻底根除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确保安全生产,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把问题整理归纳, 有组织、有领导地按轻重缓急抓落实。

煤炭企业有着优良的成本节约观念, 无论从矿井设计、设备购置和仪器仪表的配置, 以及安全管理费用的支出等方面, 都从节约成本为出发点, 特别是在前几年煤炭整个行业发展萎靡之时, 更是如此, 但必须认识到, 节约成本也有其不可避免的负面作用, 减少了安全投入, 埋下了安全隐患, 事故发生所造成的后果远远超过所节约的成本, 而安全事故所带来的机会成本更是难以估计。建立煤炭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机制, 并通过各种影响因素的动态调整, 就是要在安全投入和安全产出之间进行权衡, 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 提高安全投入水平的同时, 要使安全投入所带来的效益超过安全投入所发生的成本, 树立一种科学的安全发展观。

我们应着重抓好两个教育。一是职工的安全意思教育, 这是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我们把职工安全意思教育, 作为抓好安全工作的切入点, 教育形式力求多样化。首先, 以“三化”工作为抓手, 在提高班前会质量上下工夫, 严格按照集团公司“三化”工作要求, 对职工进行安全知识教育, 重点学习《煤矿安全规程》, 规范操作行为。其次有效利用宣传阵地, 大张旗鼓宣传党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 将安全宣传引伸到井下, 在井下各主要巷道悬挂安全警语、警示牌多样化, 既体现了文明生产, 又营造了“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良好的舆论氛围。二是抓管理干部的安全责任意思教育。为提高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意思, 我们坚持经常不断地对管理干部进行“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教育, 使管理干部真正理解关注安全, 抓好安全就是关爱生命, 也是善待职工的重要开好班前会, 严把入井关, 这是抓好安全的第一步, 我们严格按照矿要求, 坚持三班讲安全, 从以往的安全工作总结中吸取经验及教训, 让每位职工入井前受到一次再教育, 使他们明白一个道理, 入井必须注意安全。认真开展反“三违”、反事故专项斗争。“三违”不除, 井无宁日, 我们把反“三违”、反事故作为安全管理的重点, 充分发挥群监网员和“三违”督察组对各生产环节动态检查作用, 并设立“三违”暴光台, 做到处理“三违”不手软。加强顶板管理, 做好安全工作计划, 控制事故发生, 管理干部深入现场, 靠前指挥, 盯现场、把关键、主动解决生产中的安全隐患。

职工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企业的基本生产概况、生产技术过程、作业方法或工艺流程, 与生产技术过程和作业方法相适应的各种机械设备的性能和知识, 工人在生产中积累的操作技能和经验以及产品的结构、性能、质量和规格等。总之, 加强煤矿安全管理, 做到防患于未然。不仅要从制度上, 还要从基础管理、从人员、从素质教育上保证经常化、全面化和规范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长治久安。

摘要:煤炭行业是高危行业, 安全管理工作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以人为本的思想也越来越突出。煤炭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机制是指影响煤炭企业安全生产活动的各种保障因素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从而发挥煤矿安全生产保障功能的运行机制。

煤矿安全综述范文第6篇

摘要:基于煤矿企业发展现状来说,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容易受到多项因素的负面影响,如外界环境、地质条件等,都可能引发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针对这种情况,煤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加强各项因素的把控。而煤矿地质测量工作的落实,可以为煤矿安全生产规划提供全面且准确的数据信息支持,从而能够帮助煤矿工作人员提前预防相关问题,进而保证煤矿生产工作安全进行。鉴于此,本文通过分析地质测量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作用,进一步探讨提升煤矿地质测量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有效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煤矿地质测量;煤矿安全;质量生产过程;应用

1煤矿地质测量在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分析

1.1提升煤矿安全生产技术水平

对于煤矿企业而言,煤矿生产工作牵涉的内容十分广泛,且尤为复杂,这就使得煤矿生产工作过程本身具有多变性、复杂性等特点,若在实践中在某个环节存在疏忽,则极有可能引发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不仅给煤矿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还有可能威胁煤矿企业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全体工作人员要不断增强安全生产意识,了解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始终坚持“安全至上”的生产理念,确保煤矿生产的各个环节能够得到有效的把控,进而保证煤矿企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同时,煤矿企业必须结合煤矿实际来选择合适的安全生产技术。煤矿地质测量工作的落实,就可以对煤层厚度、不同地区含煤量等数据进行科学分析,进而明确地质条件对煤矿安全生产造成的影响,最终可以合理选择煤矿开采技术,这样一来,即可在满足煤矿安全生产要求的同时,有能力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确保煤矿生产安全进行。

1.2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准确数据支持

通常来说,煤矿安全生产对数据资料有着极高的要求,不得出现数据有误的问题。即使部分细节数据存在细微误差,也有可能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由此可见,在煤矿生产过程中,要想保证生产工作安全进行,相关管理人员必须保证各数据资料的精确性,防止任何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这就要求在煤矿地质测量工作中,予以合理方式对地质测量进行全面优化,才能保证煤矿生产各项数据资料的精确性。在此基础上,煤矿企业可以根据测量数据选择科学合理的生产方式,在此基础上展开后续各项工作,能够确保煤矿生产工作安全进行。

1.3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

在煤矿内部,由于地质条件的不同,使得煤层、开采规模、开采方式等都是不尽相同的。因此,煤矿企业必须在煤矿生产之前,做好地质测量工作,明确煤矿内部的具体情况,为合理确定煤矿开采方式、开采规模等提供数据支持,进而确保煤矿生产工作安全顺利进行。对于煤矿地质测量工作而言,主要作用是为煤矿回采、设计工作等提供相关的数据资料,相关人员据此进行报告编制,不断提高煤矿生产中各个环节工作的精确性。结合煤矿生产实际,及时发现报告中的缺陷,并及时向上级反馈,便于及时完善报告编制,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保障。同时,煤矿企业相关部门也要同步做好问题编制工作,合理地进行收录与综合分析,确保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施工方案的编制。另外,煤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结合煤矿内部实际,对地质测量工作获取的所有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据此对煤矿所处区域的地质未来的变化进行科学预测。不仅如此,在煤矿生产过程中,要求每个季度对数据资料进行一次汇总和综合分析,为后续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提供数据和经验。

1.4降低出现安全事故的概率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通过有效的地质测量,能够对煤矿生产中获取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前了解煤矿所处区域的地质构造,从而能够为煤矿生产设计工作提供数据支持,能够全面优化煤矿生产设计,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保障。同时,煤矿工作人员在生产過程中,可以通过地质测量数据了解采煤面的实际情况,据此分析采煤面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后根据分析结果,对采煤面进行深入判断,能够大幅度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性。另外,煤矿地质测量工作涉及多个方面,具体包括水文、地质等,每个方面的测量工作都必须精确落实到位,才能更好地预防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确保煤矿安全生产。

2加强煤矿地质测量工作的有效方法分析

2.1加强地质测量信息化建设

基于煤矿企业发展现状角度来说,大部分煤矿企业意识到了地质测量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在实践中,若沿用人工检索、日常分次处理等落后方式,虽能完成地质测量工作,但是此项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是无法保障的。针对这种情况,在煤矿地质测量工作中,煤矿企业应加强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地质测量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借助信息化操作不断提升地质测量工作质量和效率。在实践中,煤矿企业应在信息化设备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借助先进的网络技术和设备,确保地质测量工作具有更高的精确性。同时,加强反馈系统建设,以便对煤矿进行动态的检测,实时掌握煤矿的实际情况。这样一来,煤矿地质测量工作科技含量会极大地增加,各项工作能够依靠信息技术进行高质高效地处理,从而能够为煤矿生产活动及时地提供准确性高的数据支持,进而有利于提高煤矿生产活动的安全水平。

2.2提高地质测量工作的专业性

对于煤矿地质测量工作而言,测量人员是具体测量工作的执行者,其专业性对地质测量工作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在煤矿地质测量工作中,要想整体提高地质测量数据资料的精准性,提高地质测量工作的专业性尤为关键。这就要求煤矿企业加强测量工作人员的培训。通常而言,培训工作内容主要以测量技术优化为主,并辅以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促使测量工作人员的综合水平得以全面提高。在煤矿地质测量工作实践中,工作人员应认真负责地进行数据测量,后结合煤矿实际进行台账创建,并做好数据资料的保存工作。

2.3加强地质测量管理

基于煤矿企业发展现状来说,大部分煤矿企业在管理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致使管理工作水平普遍不高,在开展工作时,由于缺乏有效地监督管理,使得相关工作人员的各项操作未能严格按照规定进行规范作业,往往是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进行随意性操作,不仅给各项操作留下了大量的安全隐患,还容易影响后续操作的正常进行。针对这种情况,煤矿企业必须对地质测量工作引起重视,不断完善地质测量管理制度,全面约束煤矿企业全体职工的个人行为,明确在地质测量工作中的各项问题,并及时予以措施来解决问题,保证煤矿地质测量各项制度及规定能够落实到位,从而推动煤矿地质测量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发展,进而便于大幅度提高煤矿地质测量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除此之外,在煤矿地质测量工作过程中,测量人员还要关注地质变化动态,并对其变化情况进行综合性分析。

3结语

总之,在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中,煤矿地质测量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其工作质量对煤矿安全生产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煤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对煤矿地质测量工作引起重视,基于当下煤矿地质测量实际,充分把握在实践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予以加强地质测量信息化建设、提高地质测量工作的专业性、加强地质测量管理等手段,才能全面优化煤矿地质测量工作,从而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精准度高的完整数据,有效降低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为煤矿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李玉超.煤矿地质测量在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9,(18):159+161.

[2]乔斐斐.地质测量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作用分析[J].化工管理,2019,(03):62-63.

[3]赵存莉.煤矿地质测量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作用[J].冶金管理,2019,(01):77.

[4]张雯.地质测量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作用分析[J].能源与节能,2017,(12):185-186.

上一篇:大队委工作自我评价总结范文下一篇:开学第一课手抄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