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医疗范文

2023-09-20

公共医疗范文第1篇

1 社区医疗中心救护现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一种难以预测的对社会、公共健康、安全以及经济、政治都会产生巨大影响的灾难, 现有社区医疗中心在机制、队伍和能力上远不能满足处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要求, (1)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不是某个医疗机构或某个社区医疗中心能够独立解决的, 而需要各级政府及卫生管理部门出面, 进行统一布置, 调动和协调各方面力量。 (2) 社区医疗中心缺乏处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专业队伍, 目前国内社区医疗中心医护人员开展有关公共卫生知识方面的培训很少, 而且学历普遍较低, 社区医疗中心医护工作大多还处于静脉注射、换药等以疾病治疗为主的初级阶段, 人才严重不足; (3) 医疗中心投入资金不足[2], 因此在应对和处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上缺乏必要的救护设备; (4) 缺乏可操作的预案系统, 目前, 社区医疗中心处置预案仅是一纸文件, 没有与之相匹配的规章、机构、人员、应对措施和财政保证, 一旦发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预案系统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

2 社区医疗中心在发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职责和作用

社区医疗中心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第一时间接触机构, 对患者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早转诊对防止疫情扩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 社区医疗中心医护人员的反应速度、协作能力和救治水平对伤病者的生命健康具有直接影响。如近年来我国国内流行的急性呼吸道综合征 (SARS) 、手足口病、甲型HINI流感、禽流感以及机关、团体食物、化学性中毒等, 社区医疗中心作为公共卫生体系的最前哨[3], 对社区居民进行各种疾病的预防宣传及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工作负有重要的责任。

3 社区医疗中心发展方向

(1) 建立健全社区医疗中心的管理机制, 发挥社区医疗中心的优势, 建立以家庭、医务人员、街道群体的组织网络结构, 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迅速做出反应, 特别是对传染病 (如手足口病、甲型HINI流感等) 的控制上, 应根据《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传染病防治法》, 配合各级政府和疾病控制中心做出果断的处理, 在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染病源、保护易感人群三方面构筑起三道防线, 对病人、疑似病人按规定严格控制和隔离治疗等。 (2) 创新社区医疗中心公共卫生事件培训模式, 根据我国目前社区医疗中心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目的和要求对社区医护人员进行培训, 以疾控部门为培训主体, 可采取社区医疗中心和疾控部门联合, 通过各种形式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具体措施进行培训[4]。 (3) 开展“六位一体”服务, 建立有效的治疗、防范、保障机制。社区医疗中心的服务宗旨是既要开展医疗服务, 更要注重对社区居民的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既要讲究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社会效益。对社区居民提供的“六位一体”服务, 首先应突出防病工作的重要地位。关心社区居民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心理健康, 突出“以人为本”, 对社区居民实施人文化关怀。

综上所述, 我国社区医疗中心还处在起步阶段, 相比发达国家的社区服务中心还有很大的差距, 在完善管理机制的前题下, 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有助于提高社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整体应对能力和技术水平, 更好地开展“六位一体”服务, 促进社区居民的健康。

摘要:通过对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析和经验考察, 就我国现行社区医疗中心救护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潜在的原因进行初步探讨, 进而就社区医疗中心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及发展方向提出建议。力求在社区医疗中心建立一套有效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控制处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传播和预警的社会保障系统。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区医疗中心,救护现状,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曾光.中国两次特大自然灾害后的公共卫生服务[J].中国流行病学杂志, 2001, 22 (2) :87~89.

[2] 庞连智, 蔡静芳, 施永兴.社区在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角色职能及对策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3, 12 (5) :562~563.

[3] 李平, 李丽萍, 陈雪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及政策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08, 12 (4) :395~398.

公共医疗范文第2篇

一、医疗事故:

如果医疗行为经过医学会鉴定,结论构成医疗事故,则适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确定的赔偿标准,具体数额如下:

(一)医疗费:按照医疗事故对患者造成的人身损害进行治疗所发生的医疗费用计算,凭据支付;(前期治疗费用不能获得赔偿)

(二)误工费:患者有固定收入的,按照本人因误工减少的固定收入计算,对收入高于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3倍以上的,按照3倍计算;无固定收入的,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

(三)住院伙食补助费: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伙食补助标准计算;

(四)陪护费:患者住院期间需要专人陪护的,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

(五)残疾生活补助费:根据伤残等级,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费计算;

(六)残疾用具费:因残疾需要配置补偿功能器具的,凭医疗机构证明,按照普及型器具的费用计算;

(七)丧葬费: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规定的丧葬费补助标准计算;

(八)被扶养人生活费:以死者生前或者残疾者丧失劳动能力前实际扶养且没有劳动能力的人为限,按照其户籍所在地或者居所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计算;

(九)交通费:按照患者实际必需的交通费用计算,凭据支付;

(十)住宿费: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住宿补助标准计算,凭据支付;

(十一)精神损害抚慰金: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费计算。造成患者死亡的,赔偿年限最长不超过6年;造成患者残疾的,赔偿年限最长不超过3年;

(十二)参加医疗事故处理的患者近亲属所需交通费、误工费、住宿费,参照本条例第五十条的有关规定计算,计算费用的人数不超过2人;

(十三)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的,参加丧葬活动的患者的配偶和直系亲属所需交通费、误工费、住宿费,参照本条例第五十条的有关规定计算,计算费用的人数不超过2人。

二、医疗过错

如果医疗行为由司法鉴定机构进行司法过错鉴定,结论存在医疗过错的,则适用《民法通则》及最高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之规定计算赔偿数额,具体如下:

其赔偿计算标准如下:

(一)医疗费:根据医疗机构出具的医药费、住院费等收款凭证, 结合病历和诊断证明等相关证据确定;

(二)误工费:根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

误工时间根据受害人接受治疗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确定。受害人因伤致残持续误工的,误工时间可以计算至定残日前一天;

受害人有固定收入的,误工费按照实际减少的收入计算。受害人无固定收入的,按照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计算;受害人不能举证证明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状况的,可以参照受诉法院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行业上一年度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

(三)护理费:根据护理人员的收入状况和护理人数、护理期限确定;

护理人员有收入的,参照误工费的规定计算;护理人员没有收入或者雇佣护工的,参照当地护工从事同等级别护理

的劳务报酬标准计算。护理人员原则上为一人,但医疗机构或者鉴定机构有明确意见的,可以参照确定护理人员人数;

护理期限应计算至受害人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时止。受害人因残疾不能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的,可以根据其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确定合理的护理期限,但最长不超过二十年;

受害人定残后的护理,应当根据其护理依赖程度并结合配制残疾辅助器具的情况确定护理级别;

(四)交通费:根据受害人及其必要的陪护人员因就医或者转院治疗实际发生的费用计算。交通费应当以正式票据为凭;有关凭据应当与就医地点、时间、人数、次数相符合;

(五)住院伙食补助费:可以参照当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伙食补助标准予以确定;

(六)营养费:根据受害人伤残情况参照医疗机构的意见确定;

(七)残疾赔偿金:根据受害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或者伤残等级,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

(八)残疾辅助器具费:按照普通适用器具的合理费用标准计算。伤情有特殊需要的,可以参照辅助器具配制机构的意见确定相应的合理费用标准;

(九)丧葬费: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以六个月总额计算;

(十):被扶养人生活费:根据扶养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标准计算;

(十一)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二十年计算。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十二)精神损害抚慰金:受害人或者死者近亲属遭受精神损害,赔偿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请求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的,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予以确定。

公共医疗范文第3篇

摘 要:医疗档案管理的未来发展应是建立国家医疗档案管理信息平台,全面实现医疗档案管理的电子化,建立健全与网络条件下医疗档案管理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积极拓展医疗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

关键词:医疗档案;管理;展望

广义的医疗档案管理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是社会资源管理的组成部分。它涉及传统的医疗档案管理、医疗卫生行业的标准化管理等医疗信息的采集、加工、整理、归档等基础工作,还涉及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医疗信息的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建立与运行,汇集了医疗卫生行业监管数字化、网络安全、医疗档案的及时准确录入、公共医疗卫生信息的检索及统计学应用、个人医疗信息的保护与利用、实现远程病例讨论、病情分析、疑难与罕见病例的探讨与诊治等社会资源的数字化工作,是未来数字化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找出我国现阶段医疗档案管理中的问题,提出拓展医疗档案资源的社会利用,积极探索医疗档案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是撰写本文的主要目的。

一、我国医疗档案管理中的问题

1、不能全面反映患者的疾病和治疗

目前,我国各医疗机构均自行管理和独立运行着各自的医疗档案管理系统。同一名患者在不同的医院就诊,所形成的各自独立的医疗档案不能全面反映该患者的疾病诊断和治疗状况,因此导致的重复检查、过度医疗、小病大治等现象,对于患者或社会均是资源的极大浪费。

2、各医疗机构的医疗档案管理水平良莠不齐

作为病人疾病的案卷,医疗档案是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的重要资料。由于医疗档案具有法律效力,使其具有特殊的社会价值。譬如用于司法取证、保险理赔、转诊治疗、劳动鉴定、以及病退和评残等各方面,也是医疗纠纷事故评定的重要的法律依据。

现在只有部分发达地区或大城市医院的医疗档案实现了电子化,很多基层医院还在产生着大量的“天书”式的手书病历档案。这些或存有很多漏洞、或有涂改的医疗档案为医疗纠纷埋下了隐患。由于医患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出现医疗纠纷时医疗档案成为造假和争夺的重点,医疗机构随意删改医疗档案的情况严重,由此引起的恶性案件时有发生。

3、不适应医疗机构管理体制的变化

伴着医疗机构体制的改革,出现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医疗机构。最突出的是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民营医疗机构的出现,给医疗档案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医保、新农合的开展,档案的数量呈现井喷式的增长。由于我国大多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水平相对滞后,重经营轻档案工作现象严重。因此,如何有效管理如此庞大的档案工作,加强对民营医疗机构医疗档案的规范管理成为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另外,政府的医疗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缺失对医疗档案的实时监管,势必形成管理盲点。而这些盲点往往就是我国医疗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之所在。

二、医疗档案社会利用的必要性

1、随着国民健康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增强,医疗档案的社会利用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医疗档案既可为患者的病例讨论、病情分析、疑难与罕见病例的探讨与诊治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医疗方法和用药是否合理、医疗费用项目查对等提供可靠依据。

在涉及医疗纠纷的案件中,医疗档案的地位和作用是极其重要、无法代替的。它是判断是非、论定责任以及医疗技术鉴定的有效证据。在涉及人身伤害及工伤等案件时,如被害人曾接受医疗抢救治疗服务,医疗档案可作为证明材料,证明受害人的人身损害情况及损害后果遗留情况等。由于医疗档案是在诊疗事件发生过程中形成的原始记录,因而是工伤鉴定、评残和处理交通事故、人身伤害案件等的重要参考依据。鉴于司法实践中围绕上述证据的原始性、客观性和实时性等出现的争端,如何让处于信息劣势的自然人实时、准确查询到所需的医疗档案,或在医疗档案提交者以外的权威机构获得该证据,是解决这种争端的一个可行的办法。

2、开展医疗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利用就是对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

医疗档案信息资源是社会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国民的生老病死方面,还是从社会保障方面来看都是如此。国民健康状况、疾病分布、人口寿命、医疗费用、药品消耗等都可以从医疗档案信息资源中获得信息。

有效利用医疗档案这一社会信息资源,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选择。可以预见,建立国家医疗档案管理信息平台后,因医疗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而节省的费用,将远远超过因建立和运行这一平台而发生的成本,将会在国民个人医疗保健支出和社会保障资金支出等多个方面呈现出显著的经济效益。

3、医疗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利用是提高医疗管理和国民健康水平的必由之路

我国医疗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努力建立协调统一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高效規范的医药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严格有效的医药卫生监管体制、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建立健全医药卫生法律制度。建立国家医疗档案管理信息平台,拓展医疗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利用,正是上述任务所涉及的内容,也是提高医疗管理和国民健康水平的必由之路。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分布不均,广大的农村人口处于相对落后的生活区域,流行病学的防控一直是个历史性难题。对于疾病防控机构来说,实时掌握和了解某地区、某些人群的疾病发生、发展,特别是传染性疾病的信息,对发现和预防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是至关重要的。及时获取和利用医疗档案相关信息,将会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结语

随着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医疗保险业务信息量剧增,医疗保险业务要陪伴参保人员一生,跨越的年龄段较长。因此,为了达到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根据建立医疗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相对应的政策规定非常复杂,针对各种类别的参保人员在不同情况下发生的医疗费用,其结算方法都有区别。目前许多地方采取手工或半手工进行具体业务的操作,不但工作量巨大,而且极易出错,是根本不可想象的。而这种繁杂的重复计算劳动,正是计算机所擅长,使用合适的计算机软件,针对各种情况做出相应的处理,可以极大地降低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基本杜绝错误的发生。一要早日实现参保患者档案的磁卡管理,将参合证改为磁卡证,并输入扫描的本人照片,这样既可以解决验证的难度,又可以杜绝冒名顶替借证的问题。二要建立全省范围内、甚至全国范围内的患者就医网络平台,既可以随时掌握参合患者就医的真实与否,又可以控制不合理的治疗以及相应的违规操作,将参合患者的住院信息进行有效整合,构建全国范围内的医疗档案信息管理共享平台,必将是今后中国医疗档案管理的发展方向与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医疗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医疗档案的重视, 各种形式和载体的医疗档案不断出现和大量增加,相关的问题会随之而来。如可能涉及到医疗档案的归属问题、医疗档案的开发利用问题、医疗档案的保密制度建立问题、医疗档案管理成本效益问题、医疗成果档案的知识产权问题、病历档案引起的经济问题和法律问题等。 同时,已有学者探讨的如医疗保障档案管理、医疗档案保密制度、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医疗纠纷档案管理、医疗业务档案管理、医疗档案第三方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还有待跟进和深入。

参考文献:

[1]楼俐.谈医疗机构改革后的档案管理 [J].浙江档案,2004(11):36.

[2]林湛雁.加强病历档案管理 服务医疗保险制度[J].档案时空,2007(8): 32-33.

[3]刘安平,魏二友,于智芬,等.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在社保医疗保健中的作用[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3):4607,4612.

[4]孙明,张永红.切实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档案管理工作[J].四川档案,2007(2): 18-19

[5]刘逸敏,项耀均,徐有福.多媒体技术在医疗科研档案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1996,12(7):437-438.

[6]顾莺.与医疗体制改革同频共振———关于深化医院档案管理的若干思考[J].上海档案,2000(5):1-2.

作者简介:蒋芳美,女,广西桂林市社会医疗保险管理中心灵活就业参保科科长,从事医疗保险档案管理研究工作15年,已发表论文数篇。

公共医疗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地方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改革,人们需要医疗保险能够满足实时支付、且具有准确性的要求。尤其在医院中,无论是医院,亦或是患者都希望医疗保险能够实现实时支付、结算等功能,可见,医疗保险信息化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浅谈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医疗保险中的应用,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加快医院处理医疗保险的工作效率。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系统;医疗保险;应用

前言

随着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落实,传统的医院与患者之间的费用结算关系转化为医院、医疗保险机构和患者三者之间的关系,且在实际结算过程中工作流程更为复杂,严重影响医院的工作效率,增加患者的结算难度,医疗保险部门工作量大。基于此,迫切需要寻找到最为合适的方式,减少三者之间的结算流程,加快结算速度,计算机信息系统可以满足这一需求。

1医疗保险建立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目标

医疗保险根据自身的工作特性、医院的工作需要以及患者的实际需求等因素,建立计算机信息系统,其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传统的医疗保险费用结算模式,改变患者在就医后需要先行垫付医疗费用,治疗结束后在进行医疗保险结算的繁琐流程,实现医疗保险费用的实时结算。医院在患者缴纳治疗费用的同时,之间利用医疗保险建立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直接上传患者信息,并分割患者的治疗费用,可以使用医疗保险的费用则由医院和医疗保险中心定期进行结算,患者则只需要缴纳医疗保险不能报销的费用,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压力。同时,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医院能够直接将患者的信息上传到医疗保险部门,强化医疗保险部门对医院和患者的监管作用,促进医疗保险相关政策的落实,并为不断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信息。可见,医疗保险建立计算机信息系统既简化与医院、患者之间的保险费用结算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又为不断完善医疗保险制度,促进其发展提供大量且真实的数据,在医疗保险事业的发展和医院的发展中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医疗保险部门要重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建设,医院更要积极使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并结合自身的工作特点不断对其提出要求,使其更加完善,符合医院的实际工作情况。

2浅谈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医疗保险中的应用

医疗保险涉及很多方面的工作,医院中各部门、科室等在与患者接触的过程中几乎都会涉及医疗保险方面的工作内容,故而医疗保险工作信息量大。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可以加快医疗保险相关工作的速度,提高工作效率。医院在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落实医疗保险工作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具体的工作。

2.1利用对照功能,医院可随时更新医疗保险目录

为保障医院的网络系统与医疗保险部门计算机信息系统的顺利对接,需要进行如下工作:第一,医院需要按照医疗保险部门报销目录、就医规范等内容上传本院的药品、材料、检查、检验等项目和价格表信息,使其与医疗保险部门实现对照关系,便于医院利用相关信息使用药品,尽量减少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经济负担。第二,医院在发展中需要随着医学技术药品等方向的发展,及时更新药品、检查设备以及各项费用等信息;同时,医疗保险部门则需要在相关政策的调整下及时更新目录等信息,二者可以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对照功能随时且及时更新信息。尤其医院需要随时保持与医疗保险部门一致,保证自身的医疗保险费用结算效率和质量,并尽量维护患者的权益,而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对照功能能够及时发现医院与医疗保险部门未对照的项目,进而协助医院及时更新医疗保险目录,满足医院的运行需求,减少患者治疗成本。可见,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对照功能能够促使医疗保险部门的目录和医院药品等信息保持一致,进而保证双方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

2.2利用费用分割功能,医院可实现费用的实时结算

传统模式的医院、医疗保险部门和患者三者之间的结算流程繁琐,结算周期长,且患者需要先垫付治疗费用,与医院结算;而后根据医院的开具的治疗费用清单到医疗保险部门进行费用结算。在患者需要承受较大经济压力的同时,医疗保险部门的工作量也非常大,票据也全部由人工机械核对,不仅工作效率极低,且工作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容易出现核对错误。

计算机信息系统能够进行费用分割。医院与医疗保险部门的网络接口中,定义对照信息的函数关系式,使医院在上传患者治疗费用的过程中,通过函数关系式直接将费用分割,可以在医院和医疗保险部门的直接呈现能够报销的费用;对于医疗保险部门不予报销的费用患者直接与医院进行结算即可。同时,上传患者的接诊医生等信息,便于医疗保险部门核对信息;并保存患者治疗的全部信息,为医疗保险改革提供更多真实有效的数据资料。对于医院而言,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费用分割功能,减少医院医疗保险结算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并且在计算机的辅助下,结算的准确率较高,提高结算工作质量,使医院的整体工作和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2.3利用每日对账功能,医院可每月进行医疗保险费用汇总

计算机信息系统根据医院和医疗保险部门工作模式以及对账的特点,增加自动生成日志的功能,使医院和医疗保险部门可以进行每日对账。医院需要将患者的治疗信息全部上传到医疗保险部门,并保证医院存根与上传信息一致,避免出现意外情况导致严重后果。因此,自动生日志的功能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若是出现问题,医院可及时查看日志信息,并与医疗保险部门即时沟通,保证二者之间的业务数据一致且具有准确性。正常工作流程中,医院需要将前一天的患者治疗数据与医疗保险部门进行对账,若是发现数据信息中有不准确的内容,则及时与医疗保险部门联系,双方共同从日志中排查问题原因,及时调整错误信息。医院在确定与医疗保险部门账目数据一致的情况下,每月与医疗保险部门进行一次费用汇总,并接受医疗保险部门支付的患者治疗费用。每天进行对账,可以使医院保证每天的患者治疗费用与医疗保险部门费用信息保持一致,进而在月度汇总时减少对账时间,提高对账效率并保证质量。因此,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每日对账功能,在医院处理医疗保险费用结算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

2.4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其他功能,加快医院医疗保险处理速度

为保证医院药品使用的效率,计算机信息系统还增加部分限制功能。医院不仅可以查阅相同功能药品的使用,限制同一患者的购买数量,且计算机信息系统可以直接限制患者的使用量,若是患者在短时间大量购买同类药品,则系统会自会对医院做出提示,从而限制利用医疗保险倒卖药品的行为,并将药品留给有需要的患者,避免有限资源被浪费,增加医院医疗保险工作的严谨性。此外,计算机本身具有很多辅助功能,可以帮助医院快速处理医疗保险的相关工作,及时解决患者在使用医疗保险时遇到的问题,提高医院针对医疗保险业务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医院在使用计算机细信息系统处理医疗保险业务时,要注意计算机的使用環境,进而通过维护计算机使用环境,保证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医疗保险中的作用,保证医院与医疗保险部门的业务对接。

总结

总之,医院分别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对照功能随时更新医疗保险目录、利用费用分割功能,实现费用的实时结算、每日对账功能,每月进行医疗保险费用汇总,利用其它功能处理医疗保险事务,并加快处理速度,实现医院的高效工作。在信息化的今天,医院医疗保险建立计算机信息系统已经成为其发展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甘国生. 医疗保险信息化管理问题分析[J]. 科技资讯. 2007(05)

[2] 徐媛. 关于实施定点医疗机构医疗保险医师管理的几点建议[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6(11)

[3] 夏依旦·阿布拉. 高校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J]. 西部皮革. 2016(12)

公共医疗范文第5篇

摘要:作为一种新式公共行政管理理论模式,新公共管理理论体系强调公共部门如政府或NOG组织需要重视科学化管理部门内的人力资源。本文从我国现阶段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现状出发,具体分析了基于大环境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现实问题,并依据实际国情提出了若干积极对策,以期为我国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与良好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理论模式;人力资源管理;公共部门

新公共管理理论体系的建立基础包括交易成本、公共基本选择、委托与代理以及四人管理模式等基本管理理论。通过积极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体系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的改革,公共部门可以舍弃原有的压抑沉闷的管理面貌,建立并完善科学化的部门内部竞争与管理机制,有效提高部门工作的高效性、灵活性与组织性。推动公共部门的职能与管理改革需要充分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体系的优势,真正发挥出其加强公共部门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因此,在新公共管理理论体系在实践运用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量我国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实情,并与我国公共部门管理的改革方向有机统一结合。

一、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不足和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理念落后

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长时间囿于“官本位”等中国传统公职观念的影响范围内,因此一直得不到发展。我国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过分依赖于各级行政管理,而忽视了人才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潜力,压抑了各种优秀人才在工作的中的热情以及促进改革的积极意愿。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理念的落后直接导致了公共职能部门在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方面的缺乏。此外,各类公共部门普遍缺乏较为科学的职员激励与考核机制,忽视了人在公共部门日常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使得人才的能力固化,使得职员的创造能力与积极性直线下降,进而使得公共部门的工作效率无法实质性提升。

(二)人力资源管理中职员晋升制度不完善

公共部门的晋升制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职员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其也间接决定了今后的部门行政层级的架构与质量,因此,完善而合理的职员晋升制度对公共部门的高质量与高效率运作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现实是,我国大多数公共部门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缺乏完善的职员晋升制度,晋升的规则单调,晋升的途径十分有限。在这样的部门环境背景下,职员会在繁杂而无聊的工作中失去热情,并感受到极强的挫败感。这种现象会使得部门内的主力年轻职员感受到挫败与不公,进而使得整个公共部门的职员素质得不到有效提升。

(三)人力资源管理中缺乏灵活的薪酬制度

建立灵活的薪酬制度是公共职能部门为了维护部门内各级职员的核心利益,并为适应时代发展潮流与要求的必要改革内容。我国各类公共职能部门实行的薪酬制度普遍僵化,导致了部门内各级人员的收入严重失衡,直接对公共职能部门内部管理的公平性、合理性产生了巨大的不利影响。一方面,相较于交通运输、建筑工程以及银行金融等行业,我国的各类公共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薪酬普遍偏低,另一方面,在不同地区范围内,我国的行政部门收入差距悬殊。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灵活薪酬制度的缺乏一定程度上对了人力资源的优化与配置产生了不利影响。

(四)职员培训机制不完善

近些年,我国公共职能部门在职员培训方面的进展不俗,但是我国目前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培训机制仍然不完善。一方面,我国各类公共部门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中没有实现个人发展与部门发展的良好结合,过分重视部门的利益,而忽视了职员的个人发展实际需求,进而削弱了部门培训对职员提升自身竞争力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我国公共部门的职员培训过分重视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进而失去了培训的实际指导性。

二、优化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积极对策

(一)积极创新管理体制改革

改革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体制,最重要的就是改变传统的公共管理理念,实现公共管理体制的创新。一方面,要强调公共部门在实现社会意志方面的重要作用,科学化地开展各项工作,努力提高部门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建立良好的奖惩与薪酬机制,并将职员的个人发展与部门发展有机结合。

(二)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在我国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改革工作中,必须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提升与推广,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重视人在日常工作与管理中的重要性,关注职员的需求。在具体的实践中,这一理念表现为,塑造部门精神与文化,加强部门的内部的交流与沟通,在各种管理制度中体现出人性化的特点,关心每位成员的精神需求,注重培养工作人員的责任意识与组织纪律性,并为有能力的职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

(三)建立合理的薪酬与晋升机制

良好的薪酬与晋升机制是公共部门内部职员工作积极性的必要保证。合理的薪酬与晋升机制能够有效遏制在我国公共职能部门中出现“论资排辈”的恶劣之风,使得具有优秀管理与业务能力的年轻职员可以拥有展示的自己能力的平台。另外,公共部门也应关注职员的物质需求,保障职员的基本工作权益与福利,使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于部门的日常工作以及管理改革过程中。

(四)完善职员培训培养体系

在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中,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的优化必须针对现有缺乏计划性、科学性以及实用性等缺陷,建立起完善的职员培训培养体系,使此类职员培训充分发挥其在提高部门工作质量与效率方面的积极的价值与意义。此外,在公共部门职员培训活动的开展中,要重视对职员的社会责任心与组织纪律性的培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社会中,公共部门在实现国家与社会意志、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我国公共部门日常工作中暴露出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理念落后、职员晋升制度不完善、缺乏灵活的薪酬制度、职员培训机制不完善四点现实问题。新公共管理理论体系在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改革中,能够加快建立并完善的内部竞争与管理机制,有效提高部门工作的高效性、灵活性与组织性。依照我国基本国情,本文提出了积极创新管理体制改革、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建立合理的薪酬与晋升机制、完善职员培训培养体系四点积极对策,以期为我国公共部门良好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宋振海.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8(11):44-45.

[2]胡伟娟.新公共管理视角下区域公共管理部门人力资源发展创新研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09):221-222.

[3]张涌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探究——以新公共管理为视角[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6(01):49-51.

作者简介:宣侃,出生年月:1985.11,性别:男,民族:汉,籍贯(精确到市):浙江诸暨,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公共管理专业.

公共医疗范文第6篇

摘 要:我国在不断推动医疗保险制度完善的过程当中,也加强了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方式的变革,但是这种支付方式的变革也会对医疗机构的管理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带动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需要能够不断促进医疗机构的改革,采用一个良好的适应当前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方式的变革,向人们提供更加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关键词: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医疗机构

一、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方式概述

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方式是指人们在接受医疗之后,对于相应医疗保险费用的偿付的方式,通过不断对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方式的变革,可以更加良好的促进医疗保险功能的发挥,从而来实现对于相应参保病患人员的医疗报销费用的赔付。当前我国医疗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于相应职工单位和所进行的缴纳工作以及城乡居民个人主动进行参保缴纳,随着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的不断完善,对于人们相应医疗保险费用的偿付也越来越重要,因此为了不断提升当前医疗保险费用的偿付效率,我国也在推动着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方式的变革工作,通过对当前我国医疗保险基金的实际来源进行分析,并结合当前我国医疗保险基金的状况设置是相对应的医療保险基金支付方式,在推动当前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工作的同时,也能够及时的向相应的参保人员偿付相对应的医疗保险费用。

二、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方式对医疗机构管理的影响

通过我国不断加强对于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方式的变革工作,促使着当前我国相应的医疗机构也在不断进行管理的变革工作,其需要能够对当前医疗机构内部的相应患者的病床周转状况以及住院时间的长短进行紧密的关注,从而有效提升医疗机构的医疗效率。同时为了能够适应当前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方式的变革工作,医疗机构在进行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工作变革过程当中,也要对医务人员的相应工作模式进行调整,以便帮助当前医疗机构内部有充足的医疗人员展开工作,并且也不断加强了对于医疗机构内部相应医疗人员的管理工作,提升了医疗人员的基础水平,从而保证相应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有效提高医疗的质量和效率,而为了不断增强医疗机构内部工作人员的医疗基础能力,也需要加强对于这些医疗人员的培训工作使得这些医疗人员能够在不断参与工作过程当中也能够学习到更加先进的医疗知识。随着当前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方式的不断变革,医疗机构也逐渐加强了内部管理工作的创新,更加严格的对医疗机构内部的运转状况进行管理,同时也促进了医疗机构结构的调整,以能够更加良好的掌握当前医疗机构在展开医疗工作过程当中所需要消耗的成本。

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增长速度较快

从当前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状况分析可以发现,整体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增长速度相对较快,较多区域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增长速度超过了本区域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而这种较快增长的医疗保险基金的支出,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该区域参保职工看病就医的医疗费用负担,使其需要自行支付较多的费用,影响了该区域相应职工接受医疗的质量,同时也会对该区域相应参保职工的个人利益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这种较快的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增长,导致该区域医疗保险基金的充足性不足,从而使得该区域的医疗保险基金在运转过程当中产生了较多的问题和风险。

(二)当年基金累计结余有所减少,历年基金累计结余大幅增加

从当前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状况来看,可以发现当年基金累计的结余逐渐减少,但是历年基金累计的结余大幅增加,但是这种基金的过度结余就表明该区域参保人员所可以享受的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存在着相应的问题,不仅不能够提升该区域相应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甚至会影响到该区域内部参保人员接受医疗的待遇。

(三)历年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累计积累余额较大

在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中,存在历年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累计积累余额较大的问题,这种现象就表明该区域人均当年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积累额存在明显下降的趋势,如果相应人均当年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积累均出现负数,就说明当年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积累本来就不多,如果仍然会出现大幅下降的问题,就会对当前该区域医疗保险基金的稳定运转产生一定的风险问题,但如果历年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累计积累余额相对较大,就表明这类统筹基金无法充分发挥其在住院医疗费用当中减轻相应参保人员压力的作用,甚至会影响到参保人员在接受医疗就医过程当中的待遇。

(四)退休人员的医疗费用支出增长率远远高于在职人员

我国社会生活质量的大幅度提升,人们对于健康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越多的人会通过就医来解决自身所存在的病痛问题,但随着当前整体医疗消费水平的提升,在进行医疗救治过程当中,所采用的各种先进的技术也在不断增多,使得当前医疗费用的支出也相应的提高,而且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相应人口所存在的并错问题在不断增多,因此退休人员的医疗费用之初的增长就远远高于当前在职人员,这也就使得我国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更多的是向退休人口支付,随着相应退休人员年龄的不断增长,其所需要支出的医疗费用在不断增多,也就给我国医疗保险基金支出造成了相对应的压力问题。

(五)住院次均费用支付高,参保患者的医疗负担重

我国整体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相应的机构在经营发展过程当中也越来越多的引进更加具有先进化的设备和人才,这也就使得医疗机构的运营成本在不断增加,因此医疗机构逐渐将本医疗机构的相应医疗费用提高,这就使得相应参保人员住院次均费用的支付有所提升,使得参保患者所需要担负的医疗负担更重。

四、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方式医疗机构管理优化策略

(一)转变参保扩面的工作思路

在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方式改变的过程当中,不断推动医疗机构优化管理工作,需要能够转变当前参保扩面的工作思路,要能够不断对当前医疗保险制度的精细化管理进行分析,不断加强对于相应参保单位的管理,以能够更加全面的掌握该参保单位的参保人数以及其相应的信息内容,从而减少参保过程当中所存在的问题,不断推动参保人数的增长。

(二)拓宽筹资渠道,加大政府的投入

随着当前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当前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的支出逐渐增多,我国相关政府所面临的压力也在不断提升,因此为了能够保证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的充足性,要能够对当前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的筹资渠道进行拓宽,加强政府资金的投入,以有效减缓用人单位和职工在缴纳相应的参保费用时,所需要担负的压力,从而减少参保人数逐渐下降而导致医疗保险基金收入总量降低的问题,有效的推动医保基金的可持续运转。

(三)进一步提高医疗保险报销水平

在当前我国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在变化的过程当中,也需要不断提升医疗保险报销水平,这就需要医疗机构不断加强内部管理工作,更加充分的统筹医疗保险基金,并且扩大统筹基金的报销范围和报销比例,从而不断提升参保人员的医疗待遇,以提升相应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发挥这些医疗保险基金的重要作用,延缓参保人员在就医过程当中所需要担负的医疗费用压力。

(四)适当调整个人账户基金的给付标准

在整个调整过程当中,需要能够适当的调整个人账户基金的给付标准,以有效减少因个人账户结余过多而影响人们医疗待遇水平的提升。那就需要相应医疗机构在进行内部管理过程当中,要提升相应门诊的报销比例以及减低起付线,来不断平衡个人账户基金。

(五)建立复合式的支付方式

在当前医疗机构为了能够适应我国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方式变革过程当中进行管理的创新,只要能够更加良好的采用具有复合式的支付方式,不断抓住各种支付方式的优势以来降低医疗机构在管理过程当中所存在的难度,科学发挥相应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方式的重要作用,科学缓解就医人员所面临的医疗费用压力。通过将按人头付费和总额预付,以及按服务项目付费,按病种付费等相应的支付方式进行综合分析,将其进行复核整理,建立更加多层次的动态结算模式,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

五、总结

随着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的推广范围在不断扩大,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推动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基金作用的发挥,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我国也在不断推动着社会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方式的变革工作,虽然当前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但是其对医疗机构的管理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能够更加良好的推动医疗机构的稳定发展,并且充分发挥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方式变革的重要作用,需要能够对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方式,对医疗机构管理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针对这些问题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有效的提升当前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促进医疗机构的内部改革工作,不斷提升当前我国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闫桂贤.简述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改革对医疗机构管理的影响[J].财经界,2020(10):102.

[2]李毅.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改革对医疗机构管理的影响浅谈[J].智慧健康,2017,3(06):50-51.

[3]田犁.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改革对医疗机构管理的影响[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8):206.

上一篇:煤矿防治水条例范文下一篇:会计上机实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