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培训范文

2023-09-22

教育科研培训范文第1篇

上周末, 我参加了为期一天半的全县教育科研能力培训,聆听了李丽娟老师的《教师如何开展课题研究》、曹宁之老师的《校本教研》和冯卫东老师的《高效课堂

三、

六、九》和《做我们自己的教科研》的精彩讲座。听后感触颇多,受益匪浅,使我充分认识到教育科研的真正价值,认识到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绝不是空话,它必须牢牢地植根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从教育中的问题入手,运用理论指导实践,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目的。

下面,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感受。

一、通过培训,使我理解了教育科研方法与选题 ,即理解了中学教科研。懂得了对中学教科研进行合理的定位,是做好选题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也懂得了中学教科研主要是指:由中学教师开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这个中学教科研是指教师立足职场,在反思和实践的基础上,研究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改进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效能,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这样一种活动。教育无小事,一个细节可能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学生是具有极大可塑性的个体。

二、通过聆听冯卫东老师的《高效课堂

三、

六、九》, 1

认识到什么是英语教学的高效课堂,也认识到只有从组织教学活动入手,大量的进行语言实践, 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也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和努力发展的方向,力争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形成自己的教学特点,使课堂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

三、也认识到就人格而言,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任何学段,师生之间都应该是自然平等的。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地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给学生,与学生通过交流达到心与心的沟通。教师的语言要有魅力,要富有人情味、趣味,同时又要富有理性。这样的语言才能让学生愿意接受,达到教育的目的,使学生深深感到教师真诚的关爱,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

教育科研培训范文第2篇

一、重视不够。编纂方案文件后,部分部门或乡镇重视不够,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安排人员负责年鉴的编纂工作。每年,都需要年鉴编辑部几经电话催促,才将纂稿人员名单落实,严重影响了年鉴的资料收集、组稿、总纂;

二、责任心不强。由于年鉴编纂工作大多数是办公室人员承担,办公室任务重,工作烦琐复杂,很多办公室人员对年鉴编纂工作应付了事,缺乏责任心,在催稿时候,以工作总结上报或在上部年鉴的基础上作数字改动上报了事,突不出自己部门的特色,完全是典型的填空式;

三、创新不足。部门有很强的专业性,乡镇有自己的特色,但在编写时,纂稿员创新性意识不强,没有很好的挖掘本部门行业特性和本乡镇的特色,编纂出的年鉴千遍一律,千层一面,没有自己的特色和特点。如何提高年鉴的编纂质量,使编写的年鉴新颖、有特色。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政治与业务1.要讲政治。年鉴编纂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强的工作,必须在正确的政治观点下进行。当前来说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年鉴的编纂,着重记述各部门(乡镇)的工作重点、思路、措施、做法、成效等。

2、要以自己的方式为现实服务。年鉴是信息和资料的载体,是工具书,是社会各界了解该地的窗口。它如实地记载一个部门(乡镇)一定时限内事情所发生的真实情况,它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怎么样”,不需要作者对其作评论。对记载的内容是成绩就写成绩,是问题就写问题,不能在年鉴中说假话,报虚假信息。年鉴必须以翔实的资料和信息去反映现实,去资政,去为现实服务。

二、地情与年鉴

1、地情是年鉴的根基。提高年鉴的编纂质量,首先应对年鉴的编纂主体——地情,进行必要的研究。而这一点,一般年鉴编纂工作者重视都不太够。一般纂稿人员认为,只要每年把条目写出来,任务就完成了,地情研究则是专门编辑人员的事情。这是一种误解。心中地情不明,条目怎么能够写得好呢?20xx年3月,笔者参加云南省地方志办举行的方志业务培训会,讨论的一个重要题目就是年鉴如何体现地方特点(或者地方特色)。研究地方特点,实际就是研究地情特点。各地的年鉴都是反映地情的,地情不同,年鉴所记应该也有所不同。因此,各部门(乡镇)在编写年鉴时,都应研究自己的写作对象——地情。只是不同的对象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主编、总纂应研究地情总的特点,编辑、撰稿员则研究某个方面或某个部门、单位的地情特点。地情明,则框架清、条目定,地情不明则框架乱、条目混。研究地情看起来要花时间,其实把地情弄清了,编纂年鉴就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了。

2、年鉴编纂要反映特点。编年鉴研究地情,不是为研究而研究,其目的是为了编好年鉴。对地情研究透之后,年鉴编纂时就要千方百计反映地情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四个方面:一是时代的地情特点,也就是时代特点;二是地方的地情特点,也就是地方特点;三是的地情特点,也就是特点;四是专业的地情特点,也就是专业特点(各部门的特点)。把这些特点反映得准确到位、反映得十分鲜明、反映得与众不同,编的年鉴质量肯定就比较高。

教育科研培训范文第3篇

机场航空安保部拟定消防安全教育培训计划,由航空安保部和机场政府专职消防队共同完成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2.安全教育培训的科目内容

2.1 消防业务知识

2.1.1 《消防法》、消防法规及有关条令、规定的学习; 2.1.2 学会火灾事故的正确报火警、扑救、逃生、救护、安全疏散知识。

2.1.3 消防设施的性能及正确使用和保养灭火器材。 2.1.4 火灾的危险性及防范措施。 2.2 机场有关消防知识及规定 2.2.1 机场消防概况及消防安全动态。

2.2.2对应岗位发生过的一些火灾事故教训及预防措施。 2.2.3 消防安全操作规程和有关消防安全规章制度。 2.2.4 机场的安全疏散预案。 3.工作安排:

3.1 利用日常进行的消防监督检查工作和专项整治进行宣传教育。

3.2 利用发生在身边的典型火灾事故案例及时地进行

教育。

3.3 在“安康杯”“安全生产月”“安全周”“百日安全无事故”等活动中,结合工作实际情况进行教育培训。

3.4 利用每年举行的“

11、9”消防宣传周活动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培训。

3.5 按照《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的要求,各单位要自行组织消防安全教育。

3.6 在对新员工进行岗前培训工作中,每半年进行1次消防安全教育培训。

3.7 一年组织一次专项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并组织考核。 4.消防宣传教育培训的形式

4.1 利用局域网络传媒发布消防信息资料及火灾案例。 4.2 收看火灾案例及消防教育培训资料片。 4.3 利用新员工和员工的安全培训进行宣讲。 4.4 在“安康杯”“安全生产月”“安全周”“百日安全无事故”等活动中,通过答题、考试等形式进行普及教育。

4.5 利用集团公司组织的安全知识竞赛。 4.6 印制发放消防知识宣传单或小册子。

4.7 利用候机楼内的电子大屏幕滚动播放消防宣传标语口号。

4.8 利用悬挂张贴图版、横幅、挂图等进行教育培训。 5.各单位要做好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登记工作,建

立员工消防安全教育培训记录(消防安全档案内)。

消防安全责任人:

教育科研培训范文第4篇

农民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途径,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有关农民教育培训的部署和要求,指导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支持和服务“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以来,随着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各级政府加大了经费投入力度,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工作覆盖面和规模不断扩大

“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农民教育培训积极适应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和农民培训需求,实行普及性培训与专项培训相结合、务农培训与务工培训相结合、技能培训与职业教育相结合,不断拓展新的工作领域,积极探索新的工作途径,先后实施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返乡农民创业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学历教育、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等多领域、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培训,培训规模快速扩大。“十一五”期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共计培训农民1900多万人,是“十五”期间培训人数的2.3倍;资金投入快速增长,中央财政投入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专项资金56亿元,是“十五”期间投入资金的6.5倍。

(二)教育培训效果和作用更加突出

“十一五”期间,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每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对农民培训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要求;各地将农民教育培训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措施,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部分省市颁布实施了农民教育培训条例。

“十一五”期间,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经营水平,打造了一支热爱农业、具有较高生产和服务技能的专业农民队伍,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了向城镇转移农民的职业水平和就业竞争能力,培养了一大批掌握现代产业技术和实用操作技能的产业工人,加快了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部分农民通过成人学历教育、实践技能培训,成长为适应农业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需要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民企业家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发挥了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作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连续七年增长奠定了扎实的人才基础,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教育培训体系和机制逐步建立

通过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初步形成了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职业院校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主要依托,广泛吸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和民间组织参加,从中央到省、地、县、乡互相衔接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初步建立起政府主导、多元办学的农民教育培训机制。目前,全国有县级以上农业广播电视学校2577所,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农业中专学校339所,农村职业高中4200多所,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2.2万个,乡镇农技推广机构8.15万个。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和机制的发展完善为下一步大范围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未来五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加快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对农民教育培训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一)发展机遇

1. 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十二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继续贯彻,强农惠农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将带动农产品的有效需求不断增加、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党和国家对农民教育更加重视,实施了一系列支持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外部环境更加宽松。目前,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呈现出多部门分类培训、齐抓共管、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初步建立了满足农民不同需求的教育培训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一些地方还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定了农民教育培训发展规划,启动了农民教育培训立法工作,推动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规范化、法制化发展,农民教育培训的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快,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

2. 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当前,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的关键阶段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加快形成的重要时期。随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不断巩固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出现了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扩大了农民教育培训的对象范围。现代农业建设推动了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延伸了农业的产业链条,加快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步伐,出现了大量新的职业和岗位,扩大了农民的就业空间和教育培训领域。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农村工业、小城镇建设和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回乡就业创业人数不断增加,为大规模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优化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结构、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提供了发展空间。

3. 发展条件进一步改善。“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支持力度,继续完善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培训等单位和涉农企业等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快形成农科教结合和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机制,大力发展县域职业教育和农民远程教育等事业,坚持学校教育与技能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努力改善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切实加强农村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教学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依靠的资源更加丰富、条件设施更加完善、师资队伍更加壮大。此外,随着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广播、电视、网络、卫星等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民教育培训中得到广泛应用,带来了农民教育培训手段和方法的革新,也为扩大教育培训规模、提高教育培训覆盖面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面临的挑战

1.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形成的新需求。推进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我国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结构不断优化、功能不断开发、产业化经营不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带来农民群体不断分化、职业领域不断拓展、就业岗位不断细化,这些新的变化与不同地区发展水平、不同产业发展特点、不同农民素质结构等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农民教育培训的多元化、个性化和区域化需求,对农民教育培训的目标、层次、内容和方法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在目标上不仅需要培养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农村实用人才,还需要培养农村二三产业的产业工人和农村社会事务管理与服务人才;在内容上不仅需要各类种植养殖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和社会事务管理知识,还需要满足就业创业、增收致富和自身发展的各种技能;在层次上不仅需要普及性的知识技术培训和专项技术技能培训,还需要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和中高等职业教育;在方法上不仅需要面对面、手把手的言传身教,还需要广播、电视、网络等方便快捷的途径。

2.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面临的新任务。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关键在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粗放、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还很突出,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吸纳应用现代农业科技能力较差,资源配置使用不科学、低效率。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转变传统落后的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经营技能,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切实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的轨道上来,充分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中的主体作用。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既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措施,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面临的新任务。

3. 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带来的新变化。农业属于弱质产业,外部效益明显,比较效益较低,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农业生产要素由农业向非农产业、农村向城市加快转移,农业劳动力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年龄越来越大,女性越来越多,整体素质呈结构性下降趋势,后备劳动力严重不足,这些新变化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问题,加快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农民,鼓励和促进农村新生劳动力成为服务农业、扎根农村的实用人才和创业人才,是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适应农村劳动力的这些新变化,必须加大投入,创新农民教育培训内容、方式和手段,满足农民轻简化、多样化、个性化的从业需求。

三、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中心任务,以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科技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民对现代科技的吸纳转化应用能力和综合发展能力为重点,以培养职业农民为目标,充分利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通过重大培训工程引导,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着力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热心农村社会事务管理、扎根农村生产创业的职业农民和实用人才,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才保障。

(二)基本原则

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 政府主导原则。依靠行政力量统筹教育培训资源,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培训能力,加强宣传,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和资源开展农民教育培训,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 服务产业原则。立足农业产业布局和各地农业发展实际,把服务产业、支撑产业作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首要任务,以提高产量质量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为重点,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急需关键技术和紧缺人才开展教育培训。

3. 因地制宜原则。面向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和农村社会管理等不同对象,根据区域、产业、服务、经营管理和农村社会事务管理等领域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分类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教育培训,加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确保教育培训的实效性。

4. 需求导向原则。根据农民实际需求和特点,确定教育培训内容,选择适合农民学习的时间和地点,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育培训,把满足农民需求作为开展教育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环境不断优化,多元化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更加健全,农民教育培训的覆盖面和规模进一步扩大,农民教育培训条件不断优化、能力不断增强,农民教育培训质量逐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知识和能力结构明显改善,职业农民队伍不断壮大,农业农村发展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优化环境。适应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农民需求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基本建立,支持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更加完备,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工作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农民教育培训法制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有利于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得到优化。

——扩大规模。农民教育培训覆盖全国所有乡村,围绕农民生产生活实际开展实用技术培训5亿人次,使每个受训农民掌握1~2项实用技术,结合区域优势产业布局和主导产业发展,开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培训1000万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2500万人、农民创业培训25万人,培养具有中高等学历的高素质新型农民100万人。

——改善结构。农民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明显改善,对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吸纳、承接和转化应用能力大幅提升,持有绿色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中高等学历证书的农民数量不断增加,农村各类实用人才的结构更加协调,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提高质量。满足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农民创业和生产生活实际需要,加强技能培养,提高农民教育培训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规范开展教育培训,建立健全农民教育培训质量评估体系,确保农民教育培训质量和效果稳步提升。

——提升能力。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基本建设投入,重点充实和完善基层农民教育培训条件和手段;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的专兼职教师培训覆盖面达到100%,培养造就“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加快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应用,开发优质教育培训资源,满足农民多元化和终身学习需求。

五、主要任务

(一)大力开展多层次农民教育培训工作

1. 广泛开展农民科学素质提升培训。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手段和农业科技直通车、宣传栏、明白纸等对农民进行培训,努力使农民掌握新知识,引导农民树立新观念,增强质量安全、资源环境保护和依法维权等意识,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形成相信科技、学习科技、运用科技和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风尚。

2. 深入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围绕粮棉油糖高产创建、菜篮子工程、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草原建设与保护、现代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村生态能源等重大农业工程项目,结合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因地制宜向广大农民推广普及农业新成果新技术。结合农时季节,综合运用现场培训、集中办班、入户指导等多种方式,面向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开展高产优质新品种、高产高效种养技术、防灾减灾技术、节本增效技术、农机化新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技术等培训,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农民农业生产水平和产业发展能力。

3. 系统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依托相关农民培训项目,重点对从事农业和农村生产经营服务的职业农民,开展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优化劳动力素质和结构,增强农民在农业领域和农村就业的能力与生产经营服务水平,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推动农村二、三产业健康发展。

4. 扎实开展农民创业培训。对有一定产业基础、文化水平较高、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和返乡农民工等开展创业培训,通过技术指导、政策扶持和跟踪服务,使其树立创业理念、增强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方法、提高创业能力,促进其提高经营水平、扩大经营规模、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办农业企业。

5. 积极开展农民学历教育。针对农村初高中毕业生、村组干部、农业经纪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骨干、复转军人等,开展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加工与营销、农村经济管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等专业的中高等职业教育,改善农业劳动者学历结构,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带头人。

(二)着力构建多渠道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的主渠道作用,强化各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农业科研院所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主导地位,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其他培训机构参与农民培训工作,逐步构建起从中央到省、地、县、乡相互衔接、上下贯通、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三)加强农民教育培训能力建设

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农民教育培训条件,增强服务县域经济发展能力。推进教学资源建设,及时把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等新成果转化为浅显、通俗、形象、易懂的教学资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师资培训制度,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工作水平。

(四)积极推进农民教育培训立法

大力推广有关省市制定实施《农民教育培训条例》的经验和做法,在广泛调研基础上,推动地方性农民教育培训法规的制定,促进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发展轨道。

六、重大工程

为确保全面实现农民教育培训目标任务,“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以下五大工程。

(一)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工程

以农业部、财政部联合实施的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为主要依托,组织具备条件的培训机构,以农业生产技术、农村能源与环境、农业经营、农村社会管理和农村特色产业为主要内容,对种植业、畜牧和渔业、兽医、农机、农业经营管理和农村社会管理人员、涉农企业和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知识的引导性培训,切实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

(二)农民创业培训工程

依托条件较好的培训机构,以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增强农民创业意识为重点,以提升农民创业能力为核心,对农民开展创业培训,帮助农民掌握创业方法、提高经营水平、扩大经营规模、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办农业企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促进增收。

(三)农民学历提升工程

依托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职业院校等教育机构,继续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采用送教下乡、工学交替、分段学习、强化实践、学分管理、跟踪服务等方式,解决工学矛盾,确保教育质量。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面向农业一线生产经营者和有志于从事农业的“两后生”,探索农业中高等教育免试入学、免费教育、弹性学制、定向使用的机制和模式,培养大批具有中高等学历的农村实用人才和职业农民。

(四)农民教育培训条件建设工程

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支持,将农民教育培训条件建设列入农业基本建设计划,安排专项建设资金,完善教育培训设施,重点改善县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乡镇或区域农技推广机构设施设备条件,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开发教育培训资源,提高教学资源建设质量。加强中央和省、县、村三级农民教育培训平台建设,提升中央和省级平台的资源开发、管理和传播能力,提升县级平台的接收、加工转化和传播能力,提升村级平台的应用和辐射能力。

(五)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工程

以提升能力为核心,对专兼职教师开展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和专业知识培训,着力打造熟悉农民教育培训特点和农民需求、掌握现代知识技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农民培训质量。建立各级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开展教学竞赛等活动,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提升教学能力。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重视农业农村人才就是重视“三农”发展的未来,投入农业农村人才就是投入“三农”发展的未来。各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努力把农民教育培训纳入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支持政策,充分调动部门、培训机构和农民的积极性,努力构建政府主导、农业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统筹规划,通力合作,协调推进,逐步形成全社会重视和支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各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强化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的公益性地位,将农民教育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逐步形成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农民教育培训,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基金,努力建立起以政府主导,社会、企业和个人共同资助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采取切实措施,逐步充实和改善农民教育培训设施设备条件,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场所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强化教育培训手段,不断提升教育培训能力。

(三)创新教育培训机制

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中高等农业院校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作用,引导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建立农民教育培训需求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和反馈农民的教育培训需求,引导培训机构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和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探索建立农民培训与职业教育的衔接机制,引导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农民培训与职业教育衔接试点。

(四)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各地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推动有关部门把农民教育培训开展情况列入执法监督内容。完善农民教育培训支持政策体系,努力将非全日制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纳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助学范畴,使接受过系统教育培训的农民在参加农业项目、开展科技示范等方面享受优先待遇,充分调动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教育科研培训范文第5篇

摘要:干部教育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习近平干部教育培训思想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干部在学习的时候,要认真的去了解其思想的真实意义,研究透彻其真实内涵,认真贯彻和落实。在培训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完善方式方法,优化培训制度,实现培训工作的深入和创新。

关键词:习近平;干部教育培训;内涵;创新

对干部的培训教育工作,是我党多年以来都格外看重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做好了干部的培训教育工作,才能够加强我党的素质队伍建设,促进我党更好发展。习近平同志的干部教育培训思想包括了多项内容,不仅仅论述了干部培训教育的核心内容,还提出了对干部的要求、培养年轻干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人才工作等重要理论,是一个全面的理论体系。这些重要的思想,为我国的干部培训教育提出了新的正确的方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干部教育培训的现状

(一)没有全面掌握“好干部”培养的内涵

何为好干部?好干部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是要落实到实处的。然而在现在我国的干部培训工作过程中,因为没有全面掌握“好干部”的内涵意义,导致在实际的培训工作之中,出现了一些教育偏颇。大多数的培训只是单方面的以提升干部的能力为主要目的,严重忽略了对干部们理论知识的培养。很多干部并不认为理论不足是干部教育培训中应该解决的问题,说明了他们对理论知识的严重忽视,以至于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对理论知识并不上心,甚至可以说是敷衍了事,培训单位应该对这一现状进行充分的重视。有的培训单位对于干部的教育工作比较重视,将各个方面的内容都进行了充分的安排,就是为了能够培养出“好干部”,但是由于机构对于其内涵理解的严重失误,使得在实际的培训工作中,课程和课程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无法实现融会贯通,最终的效果也是差强人意的。总得来说,在培训“好干部”这一目标中,大家都是坚定不移的,但是对其内涵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的了解和深化。

(二)培训内容比较统一,对学员的教育缺乏针对性

在对干部进行教育培训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让干部充分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意理论、党性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注意理论体系。这是干部们必须掌握,也是必须要深刻了解的。然而在实际的培训工作之中,这些课程虽然都被设置在了干部们要学习的内容之中,但是因为一些讲课的老师没有进行对学员们进行前期分析和调研,对每一个学员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情况都没有清楚的掌握和了解,以至于让理论缺乏有效的说服力,干部们在学习时,也并没有做到真正的有所思有所悟。有的单位在培训干部时,因为经费不足等原因,并没有设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这门课程,因此干部只能够通过教师的讲解来对该理论进行理解。但是经过了二次解读之后,理论和涵义已经偏离了书本中的意思,对干部的理解造成了困难。

(三)缺乏深入的培训需求,分类培训原则没有得到彻底的体现

在对干部的培训过程之中,分类原则是十分重要的培训内容。分类的形式有很多种类,有的是因为岗位的不同进行分类,有的则是按照学员的级别不同进行分类,比如说处级干部为一个班,局级干部为一个班。然而这些分类原则,也都只是单纯的从干部的群体差异性考虑,并没有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实现分类,授课的内容也都是大致相同的,严重影响了培训效果。还有的培训单位,虽然也注意到了学员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并且也将分类培训运用到了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但是一味的追求个体差异性,却忽视了岗位、党以及国家的真正需求。

二、习近平干部教育培训思想创新

(一)严格按照“好干部”的要求进行培训教育工作

要严格的遵循“好干部”的标准来进行有计划的,科学的,有效率的干部培训工作。第一步就是要加强对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视,让干部明确其重要性,有坚定不移的信念,这是做一名好干部的基础,也是干部们应该第一掌握的学习内容。在对干部进行信念理想的加强培训时,一定要掌握好理论武装。马克思主义永远都是干部培训中最核心的内容,既要将干部们将马克思主义阐述明白,又要严格遵循习近平同志的指示,同时还要全面掌握中国特色社会注意的理论体系。如果干部们的思想上有什么问题,要耐心的答疑解惑,让干部们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同时,党性修养的课程也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干部必须要掌握的基本内容。在实际的培训工作中,要严格的按照“好干部”的要求,充分结合共产主义的信念理想,马克思主义等思想来进行授课。要培养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实事求是的态度,兢兢业业工作的精神,刚正不阿的品格,从而培养出优秀的“好干部。”

(二)明确培训导向,促进培训实效性的提升

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和国民教育是有差别的,干部教育是要从实际出发来解决问题,而国民教育则是侧重于知识的传播。在进行课程的设立时,要紧跟时事,结合社会热点,中央出台的重要理论内容、干部的能力、心理素养和品德等方面进行考虑。上课的过程中,也要以问题为核心,对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干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逻辑能力,让干部能够更清晰客观的看待问题。

在培训的过程中,一定要从干部本身出发, 以人为本,了解教学的真正需求。需求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其中包括干部的个人需求,岗位的需求以及组织的需求。要从需求出发,做出详细科学的教学内容。要开展前期调研工作,只有做好了调研工作,才能够进行培训。面对不同的学员,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划定不同的教学重点,让学员能够更好的进行培训学习。每个干部的成长经历、出生环境、知识理论、个人阅历、文学素养等都存在着不同,在授课时,要根据个体差异性,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结合每个人的实际进行教学。

长期的学习理论知识之后,最后的实践就是对干部们的学习成果的验收。实践是重要的,只有在真正的实践过程中,干部们才能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将干部们带到真正的一线进行实践活动,到广大群众中去,到基层工作中去,不断完善,不断进步。

(三)一切从严管理,加强学风建设

从严治校,这就要求对干部加强管理,推进学风建设,不论是干部的衣食住行,还是学习和使用,都要制定明确的标准要求。第一,就是要严格要求干部的思想教育,要以提升干部的政治素养作为首要目标,重视干部的作风教育、党性教育和思想信念的教育。第二,要对干部进行严格的管理,从实际出发,制定全面详细的学习标准,让干部坚持高标准的要求自己,以此来促进学风建设,如果有违反规定的情况发生,要进行严格的处理。

从严治教,这就要求教师有更高的能力和素养。第一,教师要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对党要忠诚,要坚持以德施教;第二,教师要有更高的业务水准,作为党校教师,一定要有丰富的专业素养,深厚的理论知识,将理论和实际实现融会贯通的能力。

从严治学。作为党员,能够参与到党校的学习中来,是难以忘怀的经历。因此,干部要秉着认真学习的态度来进行学习。同时,还要有强烈的学员意识,既然来党校学习,那么就是一名普通的学生,不能够因为自身的干部身份就想要走特例。在学习的期间,要尊重教师,认真投入到党校的学习中来。另外,不断完善考核制度,丰富对学院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模式,尤其是经过培训之后,要重点考核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思想水平。

结束语:要严格遵循习近平教育培训思想进行培训,提高干部解決问题的能力,加强党风建设,促进我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云南省委党校课题组.习近平干部教育培训思想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01):146-152.

[2]郭兆云.习近平干部教育改革创新思想探析[J].党史博采(理论),2017(10):4-5+14.

[3]陈荣武,蒋佩芳.习近平干部教育思想初探[J].党政论坛, 2015(11):12-15.

教育科研培训范文第6篇

1 农机教育培训的重要性

农机教育培训工作是农机化事业的基础,是推动农机服务产业化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广大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主要途径,农机培训工作的好坏,影响到农机驾驶、农机操作和农机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而且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经济效益和安全生产,影响到农村的稳定。

2 农机教育培训的现状和问题

2.1 农机教育培训的特点

2.1.1 培训对象的广泛性。农机培训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农机驾驶操作与使用维修的農机使用技术人才,数量多,分布广,直接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服务。是农机培训对象的基本特点,因此搞好农机培训是一项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

2.1.2 培训任务的长期性。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农机设备更新换代周期缩短,新式农机具的使用,经营治理人员的新老交替,以及科学发展观的逐步落实,决定了农机培训工作任务的长期性。

2.1.3 具有成人教育的非凡性。成人教育不同于一般的义务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教学中侧重于实际能力、实际技能的培养,且教学方法形式灵活多样,决定了其非凡性。

2.2 农机教育培训的现状

我县辖17个乡(镇),耕地面积142.35万亩。是典型的农业生产大县。全县拥有各类拖拉机2898台、农用车4289台(辆),各类农机具11.50万(套)件,农机总动力达17.57万千瓦。长期以来,我县农机培训一直承担农用车、拖拉机驾驶员的培训。农机具操作手的培训,农机维修人员的技术培训,承担着全县农机安全宣传教育的培训工作,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出台实施的新形势下,农机培训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诸多困难和问题,制约了农机化培训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2.3 农机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 培训生源组织困难依然是学校最大的问题。1999年《甘肃省农机条例》的出台。给农机化发展带来了生气和活力,农机校的发展也不例外,紧紧依托农机监理开展道路安全检查,组织大量农用车、拖拉机无证驾驶操作人员参加技术培训,组织乡镇村农机安全员参加培训,组织农机修理工参加技术培训,晋等升级。然而好景不长,2004年《道交法》的出台,如同石投水池,使农机培训教育这潭平静的池水,掀起了阵阵波澜。一直有农机监理部门治理的农用运输车、三轮车交公安交警部门治理。失去了治理权、培训权,拖拉机治理又处于失控状态,对农机监理、农机培训教育工作来说是一头雾水。随着业务的大部分移交,就更是雪上加霜,面临着生存的危机,培训生源缺乏强有力地组织手段,步履蹒跚、困难重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2.3.2 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科技素质较低,法律意识不强,安全观念淡薄。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直接导致农民的文化科技低下。相当一部分农民驾驶操作人员,在购买了农机后,思想上产生了模糊概念,借国家惠农直补政策的幌子,认为从事农田作业,或在个别时间上道路行驶,大部分时间闲置在家,不需要挂牌入户。也不原意参加技术培训,办理驾驶执照。更有甚者,在农忙季节,无视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违章载人、载物,人货混载,无牌行驶,把安全问题当儿戏,看的比较简单,置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于不顾,长此以往,给农机安全生产埋下了严重隐患。

2.3.3 农机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影响了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在即,农机校属事业单位,从目前我县农机校情况看,事业经费严重不足,只保“吃饭”,无力培训,教学上,缺乏先进实用的电教设备和教学直观的实物教具和教学挂图,教师知识老化,培训学习、继续教育机会较少,不能及时更新把握新知识、新技术。教材内容落伍,导致学员所学知识与实际不相适应,大量新机具、新技术束手无策,严重影响了农机培训工作的进展。

2.3.4 机校与职业技术技术合并,合署办公,缺乏明确分工,人员交叉任职,造成教师身份和角色混乱,难以集中精力专心完成农机教育培训工作,同时也限制了农机培训工作的全面发展。

2.3.5 教师不专,没有充足时间来进行教学研究和学习再提高。影响了教师安心搞好农机培训工作的积极性。部分教师跳槽,不愿继续从事教学工作,看不到教学培训工作的美好前景。

上述问题的存在,势必影响农机培训工作的进行,影响广大农机驾驶操作、维修人员素质的提高,阻碍农机培训教育工作的发展,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克服矛盾,解决问题,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努力和解决。

3 对策和具体措施

新的形势为农机化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为农机培训教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同时也对农机培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机教育培训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强的技术人才,这就要求农机培训教育必须在内涵上进行改革和创新。

3.1 农机教育培训要坚持为大农业服务的观念

3.1.1 要树立坚定的为大农业服务,为广大农机户服务的信念。随着农业产业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民靠技术致富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他们盼望有人教他们把握新技术、新机具、新知识。作为农机培训教育部门,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这既是赋予我们的职责,也是为农民服务的具体体现。

3.1.2 要明确熟悉农机培训教育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先进实用的农机新技术、新机具以及安全驾驶操作知识,只有通过农机培训教育部门组织广大农机驾驶、操作、维修人员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学习培训,才能使他们把握一技之长,成为村里的先进科学技术推广应用的带头人和示范者,为改变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3.1.3 清醒地熟悉到农机安全生产和农机培训的必然联系。在农村田间场院、乡村道路,“黑车非驾”、无牌行驶、无证驾驶、违章载人、超速超载等农机事件时有发生,势必造成农机事故。究其原因,故然与他们法制观念淡薄,守法意识不强有关。但我们还认为这与他们缺乏教育培训有直接的关系。假如他们都经过专业教育培训,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就会增强,安全意识就会增强,他们就会懂得必要的机械常识,就能把握娴熟的驾驶操作技术,就会避免事故的发生,从源头上起到预防作用,就会为农机安全生产,为农村的稳定做出贡献。

3.2 农机学校要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

拓宽培训途径,努力搞好农民转业、转岗、创业的培训工作,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阳光工程”、“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力度和扩展规模,是今后农机培训工作的重点。立足农机。面向市场,注重效益,增强活力,开拓创新,这是农机培训工作的基本方向。

3.2.1 发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中央一号文件和正在实施的农民工培训“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提供了政策依据和物质支持。我们要充分利用县农机校和职业技

术学校的教师资源优势,开展农机修理工、电焊工等操作技能培训,并通过技能鉴定考核颁发技能证书。通过县劳务输出部门组织劳务输出,使农民逐步走上了致富的路子。

3.2.2 向连接企业和农民的信息中介方向发展。农机学校有其专业理论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对农机新产品、新技术有着较高的鉴别能力,同时又与农机专业户及广大农机用户有着密切联系。农机校完全有能力也有义务向广大农民推荐先进实用的农机产品,而企业也恰恰需要一个直接面向用户的宣传平台。

3.2.3 发展全面驾驶培训义务。《道交法》实施前,我县农机学校承担着本县农用运输车、三轮车的驾驶培训业务。在拖拉机驾驶培训资质认定后,仅仅承担拖拉机驾驶员培训,为此我们要及时向省市有关部门申请其它小型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资质,开拓包括摩托车、农用运输车在内的全面驾驶培训业务。

3.3 加强自身建设,适应市场变化需要

农机教育培训担负着发展机械化的重要使命,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按照农业部《农机成人教育暂行规定》和《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农机成人教育意见》两个文件精神,加以规范和治理,对农机化教育培训机构要深化改革,拓宽视野,面向市场,树立新时期农机培训新内容和新形象。

3.3.1 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由于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不断出现,现行教材总体与农机化发展的需要還有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学校从培养目标出发,组织教师编写有关的实用教材、增强应用性,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使其贴近社会,跟上当今科技发展的步伐。同时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重视直观教学。实践证实,具体形象的电化教学、模拟教学是最受欢迎、效果明显的教学方法。而采用实物、模型示教板演示或利用多媒体技术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既能引发学员的学习爱好,又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习环节,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将实习穿插于整个教学中,增强学员的感性熟悉和学习爱好,同时也培养了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另外,还需要加强法律、法规教育,把握相关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同时防止权益受到侵犯。

3.3.2 注重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机以及工业机械新技术也将得到充分推广和利用。在培训中,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力量的强弱,要想获得理想的教学质量,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培训质量的保证。这就要求教师集理论教育和技能教育为一体,在教学中打破理论试验实习的界限,把其合为一体,做到讲、练、做同时进行。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学习进修,不断补充新的知识,来提高教师素质,使其成为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的优秀人才。

3.3.3 改善办学条件。加大经费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为教学提供保障。同时还要支持农机培训机构采取联合办学,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促进办学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总之,我县农机教育培训要抓住发展机遇,更新观念,深化改革,不断提高教学培训质量,以市场为导向,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知识、有技能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将我县农机培训教育事业推向前进。

上一篇:团队学习计划范文下一篇:硬件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