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过程评价论文范文

2023-09-23

语文学科过程评价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为高等建筑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四十多年的发展征程中,我国高校建筑类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以科学政策为指导,以人才培养计划、创新课程体系、智慧教学管理体系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这四个模块为核心内容。文章试图对中韩两国高校建筑类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路径进行比较分析,促进我国高校建筑类专业建设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新时代;创新型设计人才;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比较研究

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高校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提到了“深化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和实施国家大学教育改革的方案。启动高等教育专业质量评估,实施中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一流专业建设计划,继续推进大学教育的国家教学标准体系建设”[1]。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教育2030年行动框架》主要体现在以包容性应对多样性的教育需求[2]。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大学教育,推行产教融合的高等教育新模式,推进高等教育分类发展,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研究型或学术型转变”[3]。目前,很多高校的建筑类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存在方法、标准与体系不科学等问题。因此,建立一套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高校建筑类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是我国高等建筑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促进新时代高校建筑类专业建设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的科学保障。

一、文献综述与研究意义

(一)韩国高校建筑类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相关研究现状

目前,发达国家与多数中等发达国家的高校教育研究以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型人才教育改革为主,其中以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居多。比如韩国学者权孝廷(???)提出了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的路径,建立了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与评价体系[4]。李申英(???)等主张为了实现新技术教育教学改革的可持续发展,可通过教育过程研究来凸显人才培养的特色[5]。金申英(???)主张在建筑设计类人才培养质量上要以创新应用型的思路来制订建筑设计教育教学的改革方案,强调建筑设计专业应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模式,用定量评价的方法来衡量人才培養的质量[6]。朴英振(???)提出了设计类特性化教育融合创新思维和战略思维,建立韩国高校设计类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7]。

(二)中国高校建筑类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研究成果

国内对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与质量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主要有这些成果:吴玫比较分析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美国教育理事会(ACE)、日本大阪大学和位于我国广东省的中山大学的国际化评估指标体系,针对国际化评价的目的和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8]。蔡红梅针对指标的开发与验证,建立了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9]。燕乐纬等提出了建筑类专业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改革的研究思路,并进一步完善建筑类课程体系的建构与提升教学实践的应用效果[10]。包兴先研究了高校的办学特色和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11]。刘建军提出了建筑学教学质量体系构建的有效路径,推动了高校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12],从而构建了高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13]。邱竹等从设计原则、设计目标、标准体系、标准内涵这四个方面探讨了OBE视角下地方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标准体系的构建[14]。赵中华等通过应用型高校土木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探讨建立校企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15]。赵毅等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体系等几个方面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进一步助推人才工程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拓展,对完善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加强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16]。别敦荣等认为加强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建设,应树立与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打造高校质量文化建设体系,构建内外结合、合作共治的质量保障体系和高质量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17]。以上学者的前期研究及理论应用为新时代高校建筑类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提供了理论与经验方法参考。这些相关研究主要具有以下特征:一是高校建筑类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已经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总体呈现出由数量向特色与质量发展的趋势。二是建筑类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主要集中在少数高校的少数相关专业上,国内外高校建筑类专业的相关比较研究成果较少,关于高校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有待加强。为此,特别需要加强对高校建筑类专业如何凸显特色与应用性以及培养创新型设计人才的有效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本研究试图对中韩两国高校建筑类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路径进行比较分析,并从韩国相关质量评价体系中提炼出可供我国借鉴的相关经验,从而促进我国高校建筑类专业建设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三)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科学有效的建筑类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是检验高校建筑类人才培养效果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依据[18]。本研究对促进高校建筑教育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第一,通过中韩两国高校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比较,可以进一步明确我国高校建筑类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找到本专业的不足之处,有助于进一步促进我国高校建筑类专业建设办出特色。第二,开展高校建筑类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认证,有助于建立高等建筑教育和社会合作培养创新型设计人才的机制,引导高校建筑类专业建设及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第三,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建筑类专业认证体系(主要体现在建筑类一流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国际认证标准),有助于提升我国高校建筑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教育地位。

二、高校建筑类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与对象

本研究对中韩高校建筑类专业建设的背景和建筑教育现状进行了理论考察,将高校建筑类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专业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建筑类专业人才提供参考。

文章在比较中韩两国高等建筑教育的共性与差异性的基础上,针对目前中韩高校建筑类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两国建筑类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加以梳理,并从其高等建筑教育发展背景、绿色发展教育理念、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方面加以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新时代高校建筑类专业建设在未来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了高校建筑类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形式。其具体的研究进程如图1所示。

(二)研究内容与思路

其一,研究我国高校建筑类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目标,借鉴国外建筑类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先进经验,提升我国建筑类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的水平。其二,构建我国高校建筑类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争取获得国内外教育专家的评价认证,提升其对外开放水平。其三,制订凸显专业特色且与应用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计划,构建相应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人才培养模式。其四,确立高校建筑类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方法与实现路径,借鉴韩国高校建筑类专业建设及人才培養质量评价的研究方法来完善我国的方法体系,并以“十四五”规划的新思维和新理念为指引,推动新时代高校建筑类一流学科建设的发展。

三、高校建筑类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质量评价体系是由不同级别的指标构成的一种科学体系,是衡量评价对象质量的指标系统[8]。为了保证高校建筑类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有效性、准确性和科学性,建立一套科学且可操作性强的相关评价指标体系是很有必要的。高校建筑类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应该体现其专业的特点,围绕其专业建设的基本特征与教育方针,形成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在选取具体的评价指标时应遵循的原则如表1所示。

(二)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

本研究通过对几种常用构建方法进行比较分析,采用评价要素分解法确定各项评价指标,利用专家调查问卷法优化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院校抽样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定性与定量评价法来验证可行性。高校建筑类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应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师为引导,建立科学的方法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凸显学生的专业能力水平。其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详见图2所示。

(三)中韩高校相关评价体系的比较与启示

我国和韩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就决定了两国高校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方式存在很大不同。中韩两国高校建筑类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在评价目的上各有特点,在评价指标构建上也有不同的方法。

韩国起草制定了《韩国20年长期人才培养计划及政策方针》,计划打造“精品创造型高级科技人才培养体系”,以韩国高等科学技术学院、韩国大邱高等技术学院等为例的韩国高校建筑类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详见表2所示。

韩国高校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以创新设计能力培养为重点实施教学、改革课程体系(以社会需求设置课程)”等。我国高校建筑类人才培养模式与韩国的有一定区别,我国主要突出人才培养计划、人才优质资源、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人才培养质量过程控制和凸显专业特色等评价指标。其中,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是我国高校建筑类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侧重点,用来评价高校建筑类专业毕业生的整体素质、专业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在今后的职业角色地位。

因此,高校建筑类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要从实际出发,凸显建筑类的专业特色,研究具有建筑类专业特性的评价标准,体现出建筑类专业核心能力的独特性。我国高校建筑类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详见表3所示。

韩国在高等建筑教育上是以创新一体化设计人才培养为核心,强调教学管理体系的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并通过构建创新型思维体系和创新团队建设的关键评价指标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4],这就为我国高校建筑类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提供了参考。

(四)我国新时代高校建筑类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构建和实施科学有效的高校建筑类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是我国新时代高校建筑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得以实现预期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我国高校建筑类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在兼顾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效果的同时,更要考虑高校建筑类专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和新要求。

我国新时代高校建筑类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在借鉴韩国高校建筑类专业建设及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和保留我国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应进一步优化提升,凸显其特色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特点,如表4所示。我国的评价体系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四、结语

本研究对中韩两国高校建筑类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进行比较分析,把框架性体系进行细部指标的提取分析与运用,再结合我国高校建筑类专业建设的现状和特点,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了评价体系构建方法的动态模型和评价指标构建方法,为推动评价体系的实施奠定了基础;构建了“人才培养计划、创新课程体系、智慧教学管理体系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四位一体的新时代高校建筑类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为贯彻执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教育可持续发展理念提供了参考,也为我国新时代高校建筑类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工作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了支撑。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 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EB/OL].(2019-02-22)[2020-05-06].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902/t20190222_370722.html.

[2] 王世斌,顾雨竹,郄海霞.新工科教育创新发展的三维度结构解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9(10): 68-74.

[3] 国务院.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EB/OL].(2017-01-10)[2020-05-06].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701/t20170119_295319.html.

[4] ???. ??? ?? ??? ?? IT & ??? ??? ?? ?? ?? [J]. ??????? ???,2014(11):1354-1362.

[5] ???, ???. Co-Creation??? ?? ????? ?? [J]. ??????????,2014(4):501-510.

[6] ???,???. ??? ??? ?? ?? ? ?? ?? ???? ?? ?? ????? ?? ?? ?? [J].?? ?? ??, 2014(3):783-807.

[7] ???,?????? ???? ??[J]. ????????,2019(12):481-488.

[8] 吴玫. 大学国际化水平评价体系的比较研究[J].高教探索,2011(5):52-57.

[9] 蔡红梅. 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4.

[10] 燕乐纬,张永山,汪大洋,等. 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教学研究及其评价体系改革:以广州大学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5(3):23-26.

[11] 包兴先. 校企合作视域下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职教论坛,2015(24):75-79.

[12] 刘建军. 建筑学教学质量体系构建研究[J].决策探索(中),2018(10):37.

[13] 刘晖,李嘉慧.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型[J]. 教育研究,2019(11):100-110.

[14] 邱竹,张根华,钱斌.OBE视角下地方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标准体系研究[J]. 大学教育,2020(12):17-19.

[15] 赵中华,温景文,吉燕宁.应用型高校土木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26):61-62.

[16] 赵毅,梅迎军,黄维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J].大学教育,2020(11):39-42.

[17] 别敦荣,易梦春. 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及其建设策略[J]. 高等教育研究,2021(3):7-16.

[18] 尹娟,郭进.新常态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34):252-254.

[19] 牛志宏.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J].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13-16.

[20] ???,???,???.??? ?? ??? ?? ?? STEAM ???? ?? ??[J].???? ?????,2012(3): 63-67.

[21] 周应中.高职专业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2(5):5-9.

[22] 廖敏霞.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6(23):55-59.

[23] LIU ZH H.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path of first-class architectural talents in high-level research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take Chinese, American and Korean universities as an example [C]// 202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dern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CMEIM),2020:587-591.

[24] 赖俊明,徐保红.中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 继续教育研究,2014(12):138-140.

[责任编辑:庞丹丹]

语文学科过程评价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 学科性质 课程建设

一、前言

语文学科在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就已经深入人心,并且其地位和被重视程度也是一直不可撼动的。尤其是在中高考的大考中,都是第一个进行考试的,可见其重要性之大。在这些前提下,国家教育部门给其定位也是日益的重要。在习近平主席上台之后更是将国家文学发展列入重要工程建设之中。语文虽然不是强制性教育在大学课程中,但是它始终处于一个基础教育的地位。在学科框架中,通过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和理解,给语文学科加强管理和发展是一项重要且非常紧迫的工作。语文学科性质中核心课程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指所有的学生和教师都要学习和不断求新求实的学科。第二,就是指选择那些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兴趣有直接意义的学习内容,有计划地悬着学生的语文学习时间和课程的顺序安排控制,在这些都完成之后还要对内容进行升华,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学到古代文学的悠久历史和精髓还要从此出发对后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在高中教育当中,在上下发展过程中,高中语文教育上面是大学文学教育和社会就业等文化知识的拓展,下面是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基础语文文字及语言语句等古诗词的学习。在横向方面,它不但关系到其他理科工科学科的是否顺利发展,而且还关系到家庭与社会上的矛盾的产生和激发,所以无论什么地方都离不开语文学科性质的关联,如果没有好的语文课程建设,人们的文学语言等水平都会发生退化,将给各个行业乃至整个社会带来退化的表现。

二、语文学科性质及建设意义

语文学科作为现代文学建设的核心和支柱,高中语文课程应当多选择多重课程结构而不是进行封闭式的单一课程教育体制,可以将语文学科穿插到其他学科当中去,激发学生的多重兴趣。语文学科的性质就是更好地使文学表达内容和方式服务于整个知识的穿插,社会的沟通和交流。首先,语文学科的性质必须使人们对文字进行学习和理解,相同的文字组合在一起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从而引起不同的表达意义,特别是古诗词的文学著作,所以,语文学科的性质就是多样性和复杂性。这就需要长期的文学积累和文字理解能力。在这些基础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学生自己独立的组织语言进行校内或者社会的一些实践活动,来锻炼自己的语言沟通能力。语言是门学问更是门艺术,语文学科性质在社会发展史上都有着很多伟大的事例证明它的有效性和重要性。每个文人或者政客都是文学大师,他们用自己强大的表达能力组织华丽的语言征服了很多人。在一定的意义上,语文学科的建设和活动课程是极为相似的,其建设目的就是更加灵活和扎实的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并且学生可以独立的利用这些语文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语文能力。文学作家杜威曾经说过:“教学是继续不断的改造,是从儿童目前的经验进展到有组织体系的真理,即我们称之为学科所代表的经验。”语文学科建设中教材结构的组织也是只管重要的,应该多考虑到语文学科最对学生有用处的材料,知识、能力、方法的协调性必须都处理好,与学生当前的知识储备保持一致水平,使得学生可以更好的接纳和理解;应该在课程形式上和其他重要的课程保持一致,特别是在时间上,通过语文学科性质和学科建设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接收语文,激发学生的潜质,对社会发展人文发展都是重要的支持。

三、语文学科建设方法

语文学科的学习对高中学生的发展具有极其明显、极其直接的现实意义,是不可或缺的。北京市等各大城市已经在21世纪之初就对语文学科的基础教育进行了系统的改革并提出了完整的改革方案,将语文学科已经列入教育核心课程之首。语文学科作为每个学生必学的一门课程,必须得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1998年,天津、山西等省份已经进行了新语文课本等教育改革,并在时间上进行了调整,利用高中一些实验班的学生进行系统的改革试验,在不同的语文学时下进行考核,结果发现在每周语文课程不足4学时的学生很难完成相关的知识学习和巩固。作为开阔性很广的课程,语文课程可以包活学校里和学校外的各项正式和非正式的教育活动。在非文字类表达的课程之中,应当多穿插语言对其进行替代简化的作用。這些都说明了那些非文字类或文学类课程都可以叫做一种广义的文学课程。虽然高中语文课程对学生的影响不是一日就可见效的,也没有目的,无计划的施展,但是学生在这种长久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慢慢积累了自身的文化修养,不论在以后或是工科、体育、文艺等各个方向上发展都需要语文课程的基础作为支持,才可以得到更大的发展。通过以上的叙述,我们就应当利用语文课程的显性语文课程与隐性语文课程之间的关系,相互渗透在一起,在无目的计划的课程时间中进行对学生更多的锻炼。

四、结语

我们应利用有限的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学习,将语文学科性质作为研究基础,深入发掘其内在的含义和博大精深的运用精髓,不断加强性质的挖掘和利用,在高中语文课程中更多的体现语文的使用性和价值。对语文的学习态度必须是认真和灵巧的,因为汉语文化有着肥沃的古代语言根基,只要我们认真的学习和体验,就会有效地利用它。在课程落实和具体实施方面,应多加入民主色彩和对文学发展有贡献的人的怀念之情,这些也是对民主情感和时代情怀的一种热爱心态。语文态度既生发于“态度”概念本身,又植根于汉语文化肥沃的土壤;既是态度教育的课程落实和实施方式,也是民族情感与时代情怀滋养下精神生命的一种敞开状态。对语文的态度必须是价值观念的认识,人们只有对语文的态度认真和深入认识才会体会到语文课程中那蕴含千古人文精神和伦理关怀的情愫。我们基于这些性质和理论,要多加开展语文学科的改革和建设,使其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在外国文学和现代社会产生的一些特殊文化的影响下可以处在不败的位置,对国人都是一种美化文学的贡献。

参考文献:

[1]A·珀维斯.江山野主编译.人文学科的基本概念.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275.

[2]吴黛舒,宋广文.教育发展中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关系的历史演变.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1).

[3]洪镇涛.我的语文教学思想形成和发展轨迹.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7(3).

[4]穆济波.语文本身是不是目的.语文学科教育参考资料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68.

[5]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34.

[6]吴洪成.试析我国古代蒙养教材的特点.课程·教材·教法,1997(3).

[7]布鲁巴克.西方课程的历史发展.课程与教材(上册):52,90,61,103.

[8]徐小洲,张敏.杜威对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批判与继承.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1).

(责编 张翼翔)

语文学科过程评价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德育;渗透策略

在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下,学生应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德育作为头一个,对智育、体育和美育具有一定的领导和指向作用。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是新课改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小学语文教学解决现实旧问题,实现自身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弘扬社会主流道德品质。社会主流道德品质包括团结、有爱、互助、互信等等,而这些主流道德品质都能通过德育的方式进行渗透,例如让学生就一个问题进行合作讨论和探究,这个过程中,德育的作用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互助友爱的品质。

2.强化渗透民族精神情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更多的目的还是在于强化渗透民族精神情感,使我国民族文化能够借助语文文化德育插上腾飞的翅膀。所以,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语文教学渗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更有利于发挥传统文化情感对现代小学生的道德影响。

二、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首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是对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升级,因为从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来看,教师只是教给学生基础的语文知识和常识,重在培养其解释明言达意,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精神的培养。渗透德育,以德育内容推动语文素养和语文精神教育,是提升小学语文教学价值的重要途径。

其次,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是体现学科融合教学作用的必要策略。当下,打破学科界限,融合共促教育发展是当代教育转型的主要特征,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实际是就是将两者的教育理念、方法和内容合二为一,既能优化课堂教学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通过学科融合挖掘更多更好的教育因子,可以说是两全其美。

2.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的可行性。首先,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其实含有非常丰富的人文素养教育因子,只要教师能深挖教材内容,广泛收集教辅资料,就能够体现小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教育作用,而德育中的大部分教学内容也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主。所以从这点来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是切实可行的。

其次,“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和德育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方面都有很高的契合度,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并不会影响两者正常的教学过程,只是会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方式共同发展。所以从这点来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也是切实可行的。

三、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的操作策略

1.树立以德为先的教育观念。上述中提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德育作为头一个,对智育、体育和美育具有一定的领导和指向作用,所以教师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首先是要树立以德为先的教育观念,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多从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入手。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邓小平爷爷植树》时,教师就应当把“植树造林,保护自然”当成是一项德育教学内容,并结合相关的德育知识培养学生植树造林、热爱自然的生态环保理念,在此基础之上,再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植树造林,保护自然的方法。

2.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许多多的德育元素,教师要做的就是把它们挖掘出来,然后转化成德育知识。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挖掘德育元素,这样做不仅能节省教学时间,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了解圆明园美轮美奂的建筑特点,并探究圆明园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性,并阐述英法列强毁灭圆明园的罪恶行径,基于这些研究,让学生从感性角度讨论一下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圆明园的毁灭,从而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怀。

3.采取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因为小学生天性爱玩,所以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非常适合小学生。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设计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配合分组合作教学法,从教学内容入手鼓励学生和他人合作制作简易的生活物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体验活动的乐趣,而且还能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感受到朋友的温暖。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泊船瓜洲》时,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利用硬纸板、橡皮筋等工具制作简易的木船模型,首先是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把他们分成三组,然后选出一名小组长,带领其他两名组员进行制作。过程中,教师可稍作指导但绝不可代手,尽量让学生合作完成,完成后三组队员比赛看哪組的木船做的又漂亮又实用。在竞争与合作中,学生既能变得快乐,还能与其它小伙伴增进情谊。

4.课堂教育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课堂教育只有与生活实践相联系,才能切实培养学生的知识实践能力,无论对小学语文教学还是对德育来说,实践知识从而转化知识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之余经常组织课外实践活动。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梅花魂》时,由于教材上画的梅花的样子比较简单,所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梅花园参观,看一看实际存在于生活中的美丽多姿的梅花,并在此过程中教给学生梅花所代表的含义有哪些,把传统文化知识和德育知识共同融入到生活实践当中,从而培养学生不惧困难、坚韧不拔、坚贞不屈、顽强不屈等一系列的“梅花精神”。

四、结束语

综上可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有其必要性,也存在实施的可行性,当下,教师只有树立以德为先的教育观念,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采取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同时将课堂教育与生活实践相联系,才能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情况下逐步提升思想道德品质,当然,上述分析只是笔者的浅见,更多更好的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的策略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钮建妹.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初探[J].教育科研论坛,2012(12):69-70.

[2]熊国彬.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初探[J].语文咨询:教育科研,2009(9):50-50.

[3]黄学龙.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23):134-134.

语文学科过程评价论文范文第4篇

1 互动式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

1.1“互动”使课堂充满民主、和谐的氛围

“互动”促使师生的角色都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他们抛开教参所限制的条条框框,摘下了师道尊严、神圣不可侵犯的严肃面具,俯下身子,平等地参与学生的研究。成为发掘学习资源的向导、寻求真知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不再是无奈的听众、教师的配角,而是地位相同、人格相等的对话者、学习的伙伴。

1.2“互动”使师生情感的交流通道畅通

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具有爱生尊师、心理相容、教学相长等特点。教师对课文的情感影响着学生,学生对课文的感受感染着教师。师生心意相通,互帮互学,投入了热情,投入了个性,投入了情感,投入了整个生命。他们一起赏美景、同陶醉,与英雄共悲欢,为美文齐击节。教师、学生、文本的思想感情在互动中彼此交融。

1.3“互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阵地。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实现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由重“传授”向重“指导”的转变,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的转变。如此以来,学生拥有了学习的主动权,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在教师营造的有巨大吸引力的情感场中,主动动脑、动口、动手,探究自然的奥秘,思考人生的真谛,感悟事物的本质,认识生活的道路。

2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透视

长期以来.语文教育界在对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进行总结,并结合当代语文教学的实际,对语文教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存在的问题也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阻碍了教学中互动的运用,影响了教学效果。这和新课改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片面

古代教育只有一门课,即语文课。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叶圣陶为代表,提出语文为本的语文教学观,这在当时对语文教学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但对于语文教学究竟是义理还是语文为本的讨论,始终没有得到一致的答案。后来又提出了“语文工具论”,更有人提出语文的学科性质是基础性、知识性、实践性、文学性、创造性等学科性质的思想。但是,这些对于语文的学科性质的认识,并未从学科的具体特性和教学价值两个方面做出深刻的思考,而是简单地从内容中引申出学科性质。

2.2机械教条的思維方式

正是由于对语文的学科性质认识上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导致在语文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存在机械教条的思维方式。如将一篇文章简单地分解为几个段落,甚至分解为词语,导致教学中教师只关注一些具体事物的教学,将词语解释、语法等作为教学重点。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被动地学。

长此下去,不仅难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禁锢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殊不知,语文的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功能在这样的教学中消失殆尽。

2.3模式化的教学方式

经常在一些专业性杂志上看到许多关于语文教学的某某模式研究的文章,甚至一些硕士论文也用教学模式作为研究课题。模式化作为教学研究的重点,也成为老师孜孜以求的目标。模式化确实能帮助教师在教学中以方便快捷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也能针对学生某一方面的发展开展教学;但是却必然导致语文教学生命力的丧失。就整体的教学设计看,我们往往看到,模式化促使教师在任何一个教学主题和课时中,都有固有的模式操作。

3 互动式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3.1轻松平等:互动式语文教学的平台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作为语文教师,应当把学生当作一个主体的人来看待,认识到师生双方都是彼此关系的创造者,都有交流的主观能动性,师生在人格上完全平等,要善于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

在师生互教互学的过程中,注重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的沟通,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使学生想学、乐学、爱学。

3.2课外阅读:互动式语文教学的基础

教材不是圣旨,而是教学的线索。教材不是废纸,而是教学的工具。要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材为教学服务。互动教学话题的形成与产生,不是完全依赖于教师,学生也是互动话题形成的基本来源和主体。课外阅读可以使学生形成对基本的文学感受能力。同时也是促使学生形成互动话题的先决条件。

3.3合作交流:互动式语文教学的核心

语文教学十分重视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彼此对话,相互交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主体与群众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教师要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课堂活起来。

3.4整体——部分——整体:互动式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

现代教学论则“主张教学要知、情、意相结合”。对语文教学而言。教学过程的结构可以是多样的,并不存在一个公认的一致的结构:纵观我国语文教学的问题与现实,我们从互动教学的角度提出“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结构。

语文学科过程评价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持续推进的背景下,生本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强化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尤为重要。而问题链勾连则是启发学生思维,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的一个有效手段,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本文基于生本理念下初中语文学科教学,重点对问题链勾连的应用作用及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问题链;生本理念;教学对策

在新课标下,生本理念是各学科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初中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在教学中贯彻生本理念时,教师需打破传统“以师为本”的教学理念,切实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始终围绕学生开展各项教学工作,尤其要打破知识灌输式授课模式,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主思考,使其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

一、生本理念下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问题链勾连的应用作用

“生本理念”的核心是“生”,即以學生为教学的主体,由他们自身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问题链勾连则是在此背景下所形成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旨在通过为学生设置一系列具有层次性、递进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考和学习。相较于传统知识讲授式教学模式,问题链勾连的教学模式更侧重于引导学生自主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而不是强制性要求学生记忆,所以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可以使学生真正感受与体会语文知识学习的趣味性与魅力。

二、生本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中问题链勾连的应用对策

1.把握问题链勾连的切入点,引起情感共鸣

在语文教学中应用问题链勾连期间,首先要做的是要明确其切入点,这是保障问题链勾连教学方案设计质量的重要基础。在把握问题链勾连的切入点时,教师需始终树立和贯彻生本理念,尽可能地选择一些贴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及符合他们思维认知发展需求的教学内容,力求有效地借助所设置的问题链有效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因此,在确定问题链勾连的切入点过程中,教师需深入实际,仔细调查与了解全体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与语文知识结构,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头脑中已经建构的语文知识体系及日常生活经验,自主探寻、思考与学习新的语文知识,以此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增加语文知识的趣味性,尤其是通过为学生创设一些切合他们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更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除了要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外,同样要注意深入研读和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有用内容,力求所设置的问题链勾连教学方案可以切实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与提升他们的问题意识。

例如,在教学《童年的朋友》这篇文章时,教师在导入教学内容前,可首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己对“朋友”关系的认识与感受。在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后,可引导他们从文中找出可以体现或展现“朋友”关系的语句。然后教师可相应地为学生设置下述两个启发性问题让他们以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研究:问题1,结合自身的实际经历,思考下为什么作者将自己的外祖母当成了自己童年的朋友,并且是“最知心”“最了解”“最珍贵”的朋友。该问题的启发下,学生会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对比文中作者外祖母和自己的外祖母,能使学生更好地体会与感受文中外祖母这一人物形象,且经过讨论会,学生会意识到作者外祖母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了作者的童年。问题2,为了凸显外祖母的形象品质,作者运用了哪些经典的描述语句?在该问题的启发下,学生可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外祖母的人物形象。此外,在教学结束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置拓展性问题,如问题3,回想下我们之前学习过的《社戏》,鲁迅先生对外祖母的形象描写和高尔基描写的外祖母形象有何异同?问题4,在你们的生活情境中,是否遇见过像高尔基外祖母这样的忘年交好友?通过这些问题链的设计与应用,可以深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把握问题链勾连的层次性,开展有效思考

在问题链勾连教学方案设计期间,教师需要在把握问题链切入点的基础上,把握问题链勾连的层次性特征,具体表现在如下两个主要方面:一方面,从初中生的思维认知角度来讲,由于不同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水平和生活阅历等各不相同,所以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看法与见解。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链时需注意开展分层设计,同时要注意采用点名回答、独立回答及自主发言等方式,力求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达与展示自我的机会。另一方面,从初中生的认知角度来讲,语文知识的学习呈螺旋上升趋势,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链时,需注意从知识层面逐步向应用层面勾连,最终向综合评价层面勾连,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思维的有效性,促使学生开展有效思考。

例如,教师在执教课文《济南的冬天》时,可立足于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学习需求,科学地设计一些层次性的问题链,引导他们展开深入思考,具体问题链如下:问题1,通读全文,并画出文中你认为描述精彩的段落或语句,并说明自己喜欢这些语句的原因。问题2,在朗读全文的基础上,概括本文中对济南冬天描述的主要特征,并归纳、整理文中每节的具体描述内容。问题3,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在思想情感,并找出贯穿全文的主线。问题4,作者在描述济南冬天的时候采取了何种修辞手法,并对其表达效果进行分析,之后采取替换法,对比分析使用修辞手法与不使用修辞手法的异同性。问题5,联系《春》这篇文章,对比分析作者在写景上有何异同点。针对上述层次性问题链的设计,可引导学生由易到难,逐步深化他们对文章的理解与认识。

3.把握问题链勾连的着力点,提高学习效果

除了上述问题链勾连教学推进过程中的要点外,还要注意把握问题链勾连的着力点,具体是要确保问题链设计中需时刻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教学内容,增强相关问题链设计的层次性,掌握提问的着力点,借此突出教学的重难点,进而使学生可以轻松确定教学的核心要素,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学习效果。因此,在设计问题链时,教师需兼顾正论和反论,同时,在提问学生时,可灵活采取温和引导和“步步紧逼,穷追猛打”的引导方式,力求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使他们通过思考后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

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这篇文本语言,使他们可以切实体会和感受到文本语言描述的优美和精妙。同时,在引导学生思考期间,要注意将文本语言分析的有效方法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可以通过积极开展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等方式,仔细品位和揣摩阅读文本,期间教师可结合学生的自主阅读和分析情况,实时加以点拨和启发。比如,为了强化学生对文本语言的认识,教师可相应地结合问题链勾连的着力点,为学生设置有效的问题链,如问题1,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采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试举例分析。问题2,你觉得好的文本语言需具备何种特征?该如何仔细揣摩文本语言的精妙性?文字表达上应注意什么?通过这些问题链的设计,可使学生把握问题链勾连的着力点,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问题链设计是生本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法,可引导学生积极展开自主思考,对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在将问题链勾连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时,教师要切实把握问题链勾连的切入点、层次性和着力点,力求促使学生展开深入思考,不断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语文学科过程评价论文范文第6篇

初中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技术对初中语文老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这一要求下,初中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便成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中的一个关键点。

一、反思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初中语文教师的岗位责任不明确

当前初中语文课程作为主课之一,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往往集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于一身。更为严重的是,在广大农村中学,由于师资匾乏,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除担任班主任与某些班级(有些为跨年级)的语文教师外,还兼有学校的管理岗位职能。这一局面的存在,囿于学校导向、个人认识、精力分配等主客观因素,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很难制定清晰、明确的岗位职责。

2.教学过程中很难实现精细化

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一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就课程内容本身而言,应解读出语文的文字美、艺术美、逻辑美、德育美、思想美等多维知识体系,并通过不同的讲授和互动方式及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达到授业目标。但是在“唯成绩导向”的原则下,语文教学过程机械化、功利化,很难实现精细化、人文化的教学过程。

3.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缺乏自我检查、评估及改进

對于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往往更倾向于将精力用于参加或被动参与学校的教学效果考评中,教学反思多为任务性地、零散地记录教学得失。在实践中,很少有初中语文教师将教学反思固化为一种行动力,对阶段性教学工作成果进行自发地自我检查和评估,并建立形成与之相关的教学反思档案制度。由于不善自发检查及评估,对阶段工作结果的成绩和不足分析不力,很难准确掌握自我提升的进程。

二、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改进举措

综上,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反思工具,从“教学目标清晰化、教学过程精细化、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四个方面,对教学反思进行科学梳理与重构,从而助推初中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与完善,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提供强大的能力保障。

1.制定多维的综合教学目标

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维性。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研读教学大纲之要求,并针对所教授学生的能力、素质缺陷、兴趣点等,制定本学期的语文教学目标。该项工作与“PDCA循环”中的“P阶段”相契合,主要是“依据前阶段(学期)的工作成果,进一步明确本阶段(学期)的工作任务,制定本阶段(学期)的工作目标”。

2.对多维教学目标的精细化执行

初中语文教师要针对“P阶段”制定的多维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手段与模式,通过启发式、情境式、角色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注重传统教授过程与现代教学媒介的整合利用,实现师生之间快乐的“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除了实现以成绩为主要结果导向的教学目标外,初中语文教师还要注重德育、心理、团队意识等目标的教学。

(1)德育教学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正在受到越来越普遍的认同与应用。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课本内容进行深浅适度的引申和发散教育,通过课文中的典故联想到相关典故,再由故事性向思想性进行升华,完成德育之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内容。由于该目标更具抽象性和不易测量性,初中语文教师在实践中,要结合课文内容,辅以课外读物,通过现代教学媒介,创新教学方式,注重教与学的交互性,并要注意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团队教育

在社会生活中,团队意识作为一种协作精神被大力提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要体现团队精神的培养,除了借助语文课文内容灌输相关理念外,教师更要注重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比如分组辩论等具体教学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但是,无论教学目标如何多元化,这些目标在实践中都应该有机联系在一起,不能简单地分解目标,孤立地进行单一目标的执行。在教学目标执行过程中,要注意建立详细的教学反思档案,记录在各阶段、各目标实施过程中完成成果、工作创新等。

3.持续改进教学反思,不断推进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

当前,我国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止步于此,即制定教学目标,继而完成教学目标。教学反思中往往就是按部就班地记录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的执行过程及细节,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不完整的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的作用尚未真正发挥实效。鉴于此,在以上两阶段之基础上,丰富“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过程,即‘`PDCA循环”中的\"C阶段”和“A阶段”。

其中,“℃阶段”为“工作评价与控制”阶段,主要工作是初中语文教师运用“教学反思档案”,将目标执行过程与教学任务完成结果进行梳理,将实际完成目标与原定教学目标进行对照评价,找出成绩和不足,并形成教学反思结论。\"A阶段”是一个对教学反思持续提升的阶段,主要工作是针对上一阶段的教学反思结论,制定出改进举措,为下一阶段(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中目标的制定提供依据。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初中语文教师要立足于整体“校本建设”及个体“职业生涯规划”的双重诉求,通过教学反思,通过导人管理学中的工具“PDCA循环”,实现“教学目标清晰化、教学过程精细化、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反思实践者”。

上一篇:英语文本语境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农村学前教育改革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