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风险管理范文

2023-09-20

信用风险管理范文第1篇

【摘 要】 金融危机对国民经济市场的冲击和危害较为严重。企业风险是当前市场经济环境条件下制约与阻滞企业经济正常运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针对金融危机环境下外贸企业的风险管理进行了简要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 金融危机 外贸企业 风险形式 管理控制

作为从事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企业主体,外贸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尤为关键的推动作用。金融危机属于金融市场业务在普遍范围内发生的不良或恶化现象,对经济市场形成剧烈冲击和影响,导致企业将会面临诸多风险要素。随着经济环境一体化、经济市场国际化,外贸企业进出口业务发展迅速,加强金融危机环境下外贸企业的风险管理与控制,对于优化对外贸易活动具有深远的意义。

1. 金融危机的内涵特征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或数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业务指标在金融市场上发生的急剧、快速和超周期恶化,金融危机实际上是由金融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无法如期偿还而引发相关金融业务状况急剧恶化的不良现象;通常可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次贷危机和银行危机等类型。金融风险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和快速扩散性等明显的特征,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下,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

2. 金融危机对外贸企业的影响和危害

外贸企业是指在国家法律政策宏观调控范围内从事对外进出口合法经济贸易活动的企业主体。外贸企业属于相对独立的商品经济组织,享有独立经营与核算,自负盈亏并获利的特权及法人权重。

金融危机通常多由经济泡沫而引发,对于外贸企业影响重大。对外贸易活动必须由进口和出口国家和地区经济主体的双向合作来共同实施,金融危机环境下,贸易顺差导致贸易双方出现经济活动滞涩,全球经济市场受到严重冲击,造成外贸企业的经营环境更加恶劣。金融危机造成世界经济增长下滑,市场消费需求锐减,同时,金融机构的信贷紧缩造成外贸企业融资难度加大,购买力下滑,导致贸易活动大量减少,进出口贸易环境严重恶化。金融危机导致的成本上涨转嫁行为,致使贸易企业面临着空前的财务资金压力,造成很多中小企业陷入生产经营困境,生存状况严重恶化直至大规模倒闭。在出口商品结构中,金融危机将会造成劳动密集型企业国际订单转移,其产品出口市场将会严重萎缩或丧失。另外,金融危机下,货币汇率的变化还会造成国际市场物价的大幅度波动,在一定程度上给出口行业的生产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引发通货膨胀。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迅速增长和蔓延,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增大,贸易摩擦日趋增加,国际不稳定局势更加严峻。

3. 金融危机环境下外贸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形式

相对于美国次贷危机对各国整体经济市场的影响来说,金融危机对外贸企业造成的巨大冲击,带来了诸多巨大财务风险形式:

3.1外汇风险:外汇风险是由于货币汇率变动引起企业外汇业务成果的不确定性。金融危机造成货币供给量及货币汇率发生大幅度剧烈波动、金融机构大规模倒闭,引起整个波及区域内的货币币值大幅贬值,资本市场震荡激烈,企业外币汇兑业务及货币性会计报表折算时,由于市场汇率变动未能被事先预测或因交易发生日与结算日汇率不一致,致使贸易企业有可能遭受损失。

3.2利率风险:金融危机造成货币贷款利率频繁变动,使外贸企业的成本收益出现实际与预计发生严重背离,其实际成本和收益比预期相比相应弱化造成的损失可能性,影响了产品报告收益及其投资融资行为和境外股权收购事宜。

3.3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源自交易中的履约风险,金融危机环境下,外贸企业双方因不确定性因素导致贸易活动中不能按合同规定履行自身义务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信用风险在金融危机后明显增加。

3.4坏账风险:金融危机导致国际贸易环境恶化,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不足,外贸企业出口规模萎缩,企业出口贸易形成的相关应收账款账目坏账死账现象大量增加,形成坏账损失风险的可能性较大。

3.5流动性风险:受不确定性因素的变动,金融危机造成很多外贸企业经营或财务运转问题凸显,融资渠道萎缩,金融资产流动性严重不足,企业成本资金的盈利水平大大降低,甚至面临资不抵债的危机而遭受可能性损失。

4. 防范金融危机环境下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的措施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机一旦发生,其蔓延速度尤为快速,新形势下,加强外贸企业在金融危机环境下的财务风险管理策略探究,尤为必要:

4.1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完善风险预警机制

市场经济条件下,外贸企业应根据自身经济实力,立足于市场,遵守风险收益均衡原则,强化涉外企业规避金融风险意识,完善風险防范预警机制,关注金融市场的动向分析,采用科学的成本会计管理方法,综合分析各种潜在风险因素,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整体评价和监控,及时预测和发现财务风险。

4.2 加强汇率动态监测,优化风险规避措施

外贸企业应建立财务分析体系合理预测汇率走势,密切关注货币汇率波动情况,运用远期结售汇、外汇期权、外汇期货和套期交易等衍生交易工具进行套期保值;合理选择贸易计价货币,利用风险转嫁方式或货币保值合同条款规避外汇风险。通过匹配收支,提前收款和滞后付款、净额结算等方法管理外汇风险。

4.3加强流动资金内控,保障企业资金安全

充备的资金或现金流是外贸企业立足于国际市场的重要前提,新形势下,外贸企业应坚持稳健性财务管理原则,根据市场竞争形势趋向,深化企业改革,优化筹资渠道,强化内部控制,明确资产负债并调整流动资金集中管理,依靠科技改善出口产品结构,实施应收账款催收和逾期定期汇报制度,保障资金安全。

4.4强化企业授信管理,预防企业坏账风险

外贸活动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明显,授信是国际贸易活动的前提,金融危机环境下,外贸企业应建立企业信用评价机制,实施授信管理,客观评估客户信用状况及支付能力;加强企业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管理,强化合同订单赊销管理,提高预收账款比例,减少预付款金额,降低应收账款的企业资本比例。

结束语:

总之,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快速运行,金融危机对经济市场的冲击尤为严重。金融危机环境下,加强外贸企业的内部控制,完善风险预警监管机制,优化避险方式,有益于增强对外贸易活动的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 胡荣芳 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其对策 消费导刊 2009.

[2] 陈文芳 国际金融危机下外贸企业财务风险与对策分析 会计师 2009.

(作者单位:黑龙江鑫城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信用风险管理范文第2篇

摘 要:通过研究大学生群体的信用卡风险管理,分析在风险控制与收益间达到最好的结合的方法,以及大学生信用卡管理的原则问题,来达到促进大学生信用卡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信用卡风险;风险管理

一、大学生信用卡风险现状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经济的不断进步,出现了一种崭新的金融产品,即大学生信用卡。“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这句话也获得了越来越多大学生的认同,信用消费也不再是陌生名词。尽管大学生绝大部分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并且刷卡消费金额较小,但他们是具有较高的素质,在工作后能有较稳定的经济收入的群体。因此,银行看好他们日后的消费潜力,把他们当作未来的优质客户,大学生成为银行信用卡业务的主要细分市场之一。作为一个新的市场,一个新的优势群体,一个新的收益利润来源,大学生已经成为了各大商业银行发展大学生信用卡业务的兵家必争之地,从招商银行的YOUNG卡、兴业银行的加菲猫卡、建行的龙卡名校卡,乃至打着明星旗号的建行姚明卡,种类繁多。有收益就会有风险,对大学生信用卡这一产业来说,大学生信用卡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欺诈风险和法律风险。其中,信用风险是大学生信用卡业务的主要风险,是最主要的损失来源,其带来的坏账损失,不仅直接减少了银行的利润,而且监管机构会因此要求更高的资本准备金,如果信用风险损失大大超过预期水平,在资本金被坏账冲减的同时,监管机构又要求银行增加资本金比率,动则发动全身,其对银行的影响是巨大的;操作风险则是指,由于发卡银行内部程序、人员、系统的不完善或失误,或外部事件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比如计算机系统出现故障等等;欺诈风险的含义是,发卡机构因持卡人诈骗所产生的风险,包括虚假申请和欺诈交易,虚假申请是指欺诈者提供虚假资料,包括虚假身份证明、财力证明和职业证明,以骗取发卡机构的信任,而获得信用卡的行为;而法律风险则是指由于目前法律的不健全而造成的风险,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办卡时并没有法律要求监护人作为担保人,当出现透支数额巨大,无法偿还的现象时,银行无权向监护人要求偿还,从而会造成损失。

二、大学生信用卡风险管理原则与方法

(一)风险管理是一种风险的控制,是寻求达到风险与收益的最好结合的重要方式

对于大学生信用卡风险中最大也是最为严重的一项--信用风险,追根溯源,这是大学生自身的道德感、责任感和诚信意识决定的,对症下药的话,主要就是要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既需要道德教育的加强,管理和规章制度的改进,又需要政策的不断创新和社会大环境的改善。要从主、客观同时着手,学校、家庭、社会联动,多管齐下,才能使大学生诚信品质得到培养和提高。同时纠正一些大学生过于自信的“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的看法,要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正确认识之后再确定怎样适度的“花明天的钱”。同时,可以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将诚信记录都记载在案,根据这个诚信档案,实现对大学生信用卡的动态管理,从而有效防止巨额透支却无力偿还的现象出现。所谓动态管理,可以是银行根据大学生的在案诚信记录情况,进行信用透支额度的动态调整,同时,为了防止出现过度透支却无力偿还现象的出现,可以具体规定至每月乃至每天的透支额度,超过该额度则不予透支,这样可以有效减少由于信用风险而给银行造成的损失,同时也是一种变相的帮助大学生进行理财的途径。

(二)各大银行之间可以形成共同的数据库,将大学生信用卡的卡主信息做到共享

这样不但可以达到卡主信用信息的共享,同时还能在各大银行之间形成一条统一的信用卡透支额度,防止出现大学生通过不断建立新卡,从而循环透支,最终深陷债务危机,变成“卡奴”。

(三)建立贴心提醒服务,避免还款延误

由于存在大学生对自身信用卡使用情况不明的问题,比如对卡上透支了多少,在哪段时间内该进行还款以及还款数额是多少之类的问题,银行可以建立贴心提醒服务,对于一些必要的情况进行及时提醒,防止部分大学生由于不清不楚,使债务越来越大,给自身给银行造成双方面的损失。相对信用风险而言,其它三种风险:操作风险、欺诈风险、法律风险,则具备自身的特殊性,操作风险具有不可知性,与机器相关,不是人为可以完全控制的,而欺诈风险也是需要道德教育,追根溯源,依旧是大学生信用卡卡主的道德观的是否健全的问题,和信用风险的管理有着一箭双雕的关系,法律风险则完全无法控制,属于国家机器的运作范畴。

总的来说,对于大学生信用卡风险管理,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即发卡前的预防措施管理,以及发卡后的控制措施管理,只要做到这两方面的管理到位,对于大学生信用卡风险就可以达到最大程度的降低。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国的大学生信用卡市场充满着巨大的市场机会和盈利空间,牢牢抓住这一市场与商机,大力拓展国内信用卡市场,不断优化用卡环境,防范和控制信用卡风险,实现中国信用卡市场与国际接轨的更大发展,未来任重而道远。

参考资料:

[1]周天芸,张明睿.大学生信用卡市场探析[J].中国信用卡,2006.

[2]周宏亮,穆文全.信用卡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3]陈建.现代信用卡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信用风险管理范文第3篇

国有商业银行完成股改成功上市后,不良贷款处置主要通过动用自身拨备核销、批量打包转让给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依法保全、现金清收等途径来实现。

2012年末,某国有银行天津市分行(以下简称A银行)通过天津产权交易中心采用市场化处置方式转让了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B公司)不良贷款债权。这是天津市商业银行向社会投资者转让不良贷款债权的首次尝试。

一、A银行不良贷款债权转让案例

B公司成立于1992年12月,主营房地产开发及商品房销售。注册资金1500万元。截至2004年6月末。B公司在A银行贷款余额1900万元,抵押物为天津市某区80套房产。2004年6月,B公司还款能力出现问题:同年9月,B公司总经理因涉嫌诈骗,被公安机关强行羁押,公司资产被人民法院查封;2005年6月,停止经营;2008年12月29日,B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2006年3月,A银行以B公司无力偿还贷款本息为由,向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同年5月,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判决A银行胜诉。在该案执行过程中,由于被执行人曾擅自出售抵押房产,造成多名案外人提出异议,法院拍卖处置抵押物困难重重,致使该案始终未能完成执行程序。截至2012年3月8日,B公司拖欠A银行贷款本金1900万元,利息1172.79万元。鉴于该案在长达六年的时间里未能完成法律执行程序,A银行尝试通过向社会投资者转让该房地产公司不良贷款债权方式实现不良贷款的处置。

一是寻求新途径,制定债权转让方案。鉴于该笔不良贷款处置的难度、特点以及抵押物房产的各类瑕疵等情况。A银行开拓思路,探讨运用市场化手段处置不良贷款债权的新途径。根据《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商业银行向社会投资者转让贷款债权法律效力有关问题的批复》(银监办发[2009]24号)、A总行《做好2012年度不良资产清收处置相关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2012年初,A银行依法拟定了通过天津产权交易中心采用市场化处置方式转让某房地产公司不良贷款债权的方案。

二是探索新模式,严格执行总行批复。2012年4月28日,A银行就该笔不良贷款债权转让价格、受让方资格条件、交易保证金、交易价款支付方式、转让交易价款处置等事宜向A总行报送请示。2012年5月11日,A总行批准同意A银行通过天津产权交易中心对外公开转让该房地产公司不良贷款债权,并规定了该笔债权挂牌交易价格及下浮幅度。

三是尝试新方式;公开透明债权转让程序。根据A总行批复要求。2012年6月7日,A银行将该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不良贷款债权在天津产权交易中心公开处置。在挂牌过程中,A银行按照天津产权交易中心交易规则确定的审批程序和公示时间,对不良贷款债权信息、买受人受让条件以及相关重大事项等情况进行公开披露。按照A总行批复文件要求,以2012年6月8日该笔不良贷款本金、利息及产生的全部费用合计数为依据,第一次挂牌转让价格确定为3200万元,在无人竞买的情况下,先后依次20%、10%两次降价,挂牌价调整为2350万元,最终只有一家意向受让方进行受让登记。并交纳了挂牌价格30%的保证金。2012年7月26日,A银行与受让方签订了《债权转让协议》,债权转让价款为2350万元。2012年10月31日,A银行向受让人交割与该案债权有关的贷款合同、抵押合同、抵押他项权证书及相关法律文书,并将债权转让事宜通知B公司。至此,A银行完成全部债权转让程序,B公司不良贷款本息合计3200万元,该行垫付的诉讼费、拍卖费、评估费、债权转让交易佣金、交易手续费、交易鉴证手续费共计46.48万元、律师费47万元。本息及可计量费用成本共计3293.48万元,债权最终转让价款为2350万元,在归还全部贷款本金1900万元后,实际应收未收利息损失943.48万元。

四是反映新成果,及时报备债权转让事项。按照《天津银监局转发<关于商业银行向社会投资者转让贷款债权法律效力有关问题的批复>的通知》(津银监办发[2009]38号)的有关要求。A银行向当地银监局报送了《关于转让天津市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不良贷款债权的情况报告》,及时反映不良贷款债权转让情况。

二、A银行不良贷款债权公开转让的优势与不足

A银行此次通过公开市场向社会投资者转让不良贷款债权是天津市商业银行开拓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一次有益的尝试。一方面针对涉诉不良贷款“胜诉难、执行难”的现状,通过公开透明的市场,争取多元化主体包括诸多社会投资者的公平参与,有利于不良贷款的价格发现,并及时转化成现实的流动资产,不良贷款变现时间大幅缩短。另一方面,采用市场化方式,拓展了处置渠道。利用产权交易所、金融资产交易所等平台,采用市场化方式处置不良资产。拓展了处置的渠道和手段;进一步体现了“公开、公正、公平”原则,交易行为更加规范、严谨,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操作风险、法律风险、资金风险和道德风险;通过产权交易市场的信息发布功能和专业化服务手段。充分形成市场竟价机制,实现了处置效益的最大化,最大程度地维护了银行权益。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建立明确的法律法规规范商业银行向社会投资者转让不良贷款债权的流程,该案例的处置过程仍存在不足之处。

一是未认定不良贷款责任人,处置环节有疏漏。在该案例中,A银行对B公司贷款管理中存在薄弱环节,未能在贷款企业还款能力出现问题时及时预警、压缩并收回贷款,在贷款企业涉案后也未及时提起诉讼,这些都是信贷资金形成风险的潜在原因。此外,在抵押物管理上也存在瑕疵。未能定期对抵押物进行核查、估值;未能及时掌握贷款企业擅自出售抵押房产的信息,造成案件即使胜诉却仍面临执行难的局面。鉴于上述原因,按照《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办法》第五条规定,“金融企业应对批量处置不良资产及时认定责任人,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并将处理情况报同级财政部门和银监会或属地银监局”,A银行应对该笔不良贷款认定责任人,进行相应处理。但该行并未执行责任认定程序。

二是未建立相关风险管理制度,处置流程有待完善。按照《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商业银行向社会投资者转让贷款债权法律效力有关问题的批复》(银监办发[2009]24号)的有关要求,“商业银行向社会投资者转让贷款债权,应当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等相应的制度和内部批准程序。”目前,A总行仅对该案例处置过程中提出相关要求。未针对向社会投资者转让贷款债权制定风险管理及内部审批制度,处置程序中仍有需要完善的环节,对卖方的尽职调查、资产估值、买受人的资格认定、部分资产损失等易产生道德风险的环节应进一步规范。

三是应收未收利息损失的帐务处理有待进一步明确。本案例成功处置后,贷款本金虽得到全额偿还,但应收未收利息损失达943.48万元,也使得一部分国有资产流失。这种损失未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合理的帐务处理并责任到人。

三、两点建议

(一)加大处置不良贷款转让的配套政策和法律支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目前,商业银行向社会投资者转让不良贷款债权在法律上没有任何障碍,但是政策层面仍缺乏明确的规定。监管部门应结合市场需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相对统一的市场规则和交易标准。同时,鼓励商业银行对这一处置方式进行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建立向社会投资者转让不良贷款债权的风险管理制度及审批程序,避免转让行为中的道德风险。

(二)创新处置方式,提升资产价值回报

银行除运用催收、诉讼、核销等传统手段处置不良资产外,还要积极探索处置新手段、新方法、新途径,进一步提高处置效率和效益。其一,加强对押品的管理,认真做到定期核查和市场估值。避免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注重押品的选择,对于存在法律瑕疵及变现困难的押品应谨慎对待,对银行内部难以管理的抵押品可以外包给中介机构,进行专业维护保养。达到其保值或减缓贬值速度。其二,政府部门牵头或单独组建不良资产交易平台,汇集各方资源信息,通过挂牌交易、集中竞价、公开买卖等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不良资产市场化运作;三是积极探索资产推介、资产置换、转让出售、资产证券化等不良资产处置方法与途径,加快不良资产的变现,使银行资产得以保值增值。

信用卡道德风险案例研究

东胜讯去年6月,东胜区公安分局接到各大银行报来的多起信用卡诈骗案。该案犯罪嫌疑人宋某伙同其弟弟、妻子等人在其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的老家,以办理电话卡等为名向其同村人员借用身份证多达58张,并使用借来的58张身份证及本人的身份证冒名向鄂尔多斯市与呼和浩特市内的11家银行申请办理了242张银行信用卡,并利用这些信用卡在东胜地区、通辽地区以及辽宁等地区的不法商户套取大量现金,将套取的现金用于对外放高利贷、个人投资及消费,后因无力偿还信用卡银行欠款,造成1200余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2014年7月,东胜区公安分局将逃跑一年多的嫌疑人宋某及其结伙犯罪的弟弟、妻子等人抓获,现犯罪嫌疑人已被逮捕,至此,东胜区最大的一起信用卡诈骗案宣布告破。(孙丽红)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信用卡业务快速发展,商业银行逐渐重视信用卡业务,外资银行也以不同方式介入信用卡业务。各发卡银行发卡量大幅上升,市场竞争逐渐开始激烈,区域性的竞争尤为突出。

同时,国内的信用卡受理环境有了明显改善,银行卡联网通用的目标已基本实现,由多元化市场主体构成的信用卡产业链初步形成,银联作为国内民族品牌的信用卡组织和发卡品牌,逐步得到国内客户乃至国外客户的认可。截至2008年第四季度末,全国信用卡发卡量为14232.9万张,同比增长57.7%;信用卡期末信贷总额9804.57亿元,同比增长75.8%,是2006年同期的3.2倍;期末应偿信贷总额1582.12亿元,同比增长110.9%,是2006年同期的4.8倍;信用卡支付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例达到24.3%。

不过,随着信用卡市场的不断发展,发卡银行面临的业务风险也日益显现,如信用风险、欺诈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尤其是信用卡作为无担保的信用贷款金融产品,虽然贷款基于消费,且基本为小额,但客户群体众多,审核手续简单,在银行对客户信息收集、信息筛选中都面临不对称信息问题,由于客户收入变化,或是恶意拖欠会造成较大的信用风险,即使存在有效的风险监控机制,事后逾期催收手段,但同样面临较高的交易成本。

同时,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信用卡业务时间还不是很长,业务经验相对匾乏,业务开展前期,单纯追求卡量的粗放式经营模式,信用卡风险集聚。2008年,我国的信用卡不良率大概在1%左右,并且一直处于上涨的趋势中,到2009年年底,信用卡不良率根据预测可能会上升到3%-4%,信用卡业务的风险正在逐渐扩大。于是,对信用卡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分析、监控和有效的管理,就显得十分必要,是关系到信用卡业务的成本控制以及业务收入的重要环节。

在信用卡风险管理的操作过程中,需要制定合理的授信政策和审批流程,并对客户用卡过程进行监控和跟踪,运用国外较为成熟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对客户的个人信息、用卡习惯进行分析,找出能归纳定义持卡人风险的特征,并在审核和授权环节进行控制,最大限度地降低信用卡风险,减少风险给银行资金带来的损失。在实务操作中,我国银行对于信用卡的风险管理仍处于摸索阶段,缺乏系统、有效涵盖宏观外部经济环境和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控制的整体机制,因此研究信用卡风险管理对促进银行业务的创新,推进风险管理框架的构建,保持银行业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3 发卡行内部人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对发卡银行内部人员而言,信用卡发行、使用规定及内部运作程序等信息是没有秘密可言的,但是内部人员的素质却有较大的隐蔽性。内部人员可能利用职务之便内外勾结作案,损害银行利益以达到个人利益的目的。如记账串户、盗窃他人资金。发卡银行对内部人员信息的不了解则易给银行带来损失。

这些信息不对称给发卡机构的生存和盈利带来巨大威胁,成熟的个人征信系统、严密的风险分析技术、科学的监管措施和及时沟通等等都是今后解决信用卡业务中信息不对称状况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3.中国建设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

3.1 中国建设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的现状

中国建设银行信用卡业务采用集中经营、集中管理和集中运作的模式,遵循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基本原则,总行信用卡中心为信用卡业务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全行信用卡业务的统一经营和管理。信用卡风险管理根据持卡人潜在还款风险的不同,对信用卡的持卡人欠款质量实行五级分类管理。对业务发展中发生的各种风险损失,按照财政部《银行卡透支呆账准备、坏账准备及透支呆账、坏账和其他损失核销的暂行规定》及建行有关文件的规定进行核销处理。2006年,中国建设银行抓住当前国内信用卡市场发展的关键时期,以赶超主要竞争对手为目标,不断提升信用卡市场影响力、产品竞争力、客户满意度和风险控制力。

3.2 中国建设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建设银行近年来一直不断探索和强化信用卡风险管理,并取得了长足的迸步.但是,与国外先进发卡银行相比,现阶段中国建设银行在信用卡风险管理的理念、体系、技术和外部环境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

3.2.1风险管理理念不够完善

[8]风险管理理念是内部体系中的“软因素”,在发卡银行经营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金融业

发展的历史和经验表明,一些金融机构之所以在风险管理上出现问题,其原因并不是因为缺乏风险管理系统、政策及程序,而是因为落后的风险管理理念不能使这些系统、政策、程序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过分重视营销,缺乏管理;没有正确处理银行发展的近期和长远目标间的关系;管理意识不到位。

案例:长沙市某电影院三十多名员工申请信用卡,经办人员在初审时没有认真审核签名情况。在征信人员复审时发现多份申请表上签名笔迹一致,通过电话核实,发现申请人中多名员工已退休几年,还有的员工根本不知道自己申请了信用卡,后来经过详细调查核实发现原来是该单位流动资金短缺,想通过办理多张信用卡进行透支贷款,并循环使用。

3.2.2 信用卡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

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是国际先进发卡银行经营运作的坚实基础,也是银行安全性原则的重要体现。建设银行的信用卡风险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风险管理的基础还不够坚实,具体表现在:建设银行风险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建设银行还没有形成完整、科学、有效的岗位职责体系;建设银行专业风险管理人才匮乏,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3.2.3 信用卡风险管理工具不够先进

建设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技术与国际上其他银行对比相对落后;信用评估手段也不够先进。我国金融体系建立较晚,现行的国内金融市场还不能向金融机构提供足够的风险管理工具。我国发卡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以及金融工具的使用方面远远落在了西方国家之后。国外很多风险管理工具和理念至今尚未在国内银行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与传统的风险管理主要依赖定性分析与主观判断不同,现代风险管理注重定量分析,大量运用金融工程技术和数理统计模型。近年来,在市场风险管理模型化的推动下,

[9] 信用风险管理模型化技术也取得了很大进度,如Credit Metrics等模型都代表着最新的技术水平

中国建设银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难以对申请人给出科学的评定结果,所采取的办法基本都是通过征信人员的经验判断,人工信用评估方法往往存在以下缺点:缺乏一致性;手续繁琐、效率低下;人工信用评估方法对今后方法的改进帮助也不大。

4.国内外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

国际上其他发卡机构或国家银行大多历史悠久,经历了多次的考验,已经建立了一套相对严密,成熟的经营和风险管理的制度以及竞争策略,累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实力。不仅金融技术手段先进、发达,而且创额能力和开拓市场的能力非常强,产品的科技化程度较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非常高。

4.1 美国银行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

美国银行是中国建设银行的合作伙伴,他通过并购全球最大的独立信用卡发行商美信银行(MBNA),成为全球第一大支付业务和银行卡服务商。美国目前有4000家公司发行信用卡。美国银行在信用卡业务的发展过程中,为防范和控制风险,采取的措施。

4.1.1 独特的风险管理理念

美国银行信用卡业务有其独特的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的目标是理解并管理风险以获取最大的长期回报,风险管理需要在理解其对收益率影响的前提下进行;通过寻求风险与收益的平衡来确定能够承担的风险水平,以此达到增长目标和财务目标。基于这些理念,美国银行信用卡采用承担风险、管理风险并从中获取适当收益的风险管理策略。

4.1.2 理性的考核信贷

美国银行并不是简单依赖评分卡,而是推行理性考核信贷。所谓理性考核信贷,是授信人员根据个人与客户的交流,合理利用数据做出信贷决策,这种决策既要满足业务需求,同时又要严格控制风险。根

据理性考核信贷的要求,美国银行对信用卡申请都要在申请者经济能力、稳定性及还款意愿的框架内进行审核,并不断地根据环境的变化来发展、改变与适应。

4.1.3 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美国银行建立了完善的信用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产品计划、信用获取、账户管理、收款和冲销等信贷循环的每个环节都以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并根据管理信息系统中储存的数据作为决策的基础。

4.2 香港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经验借鉴

在香港市场上,目前信用卡的发行总量超过1200万张。其中,VISA卡占70%左右。MasterCard卡为25%左右,运通卡、JCB卡、大莱卡合计约5%。香港信用卡市场经过多年的运作,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各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营策略和多样化的竞争方式。同时,各行针对信用卡风险也有一整套完善的管理体系,香港银行业在经营信用卡业务的过程中,为防范风险发生。主要采取了如下几项措施:

4.2.1 对整个信贷周期实施全面管理

对整个信贷周期的全面管理主要包括四个阶段:产品计划,客户获取、账户管理、催收和核销。从

产品计划开始,经各阶段,最终再回到产品计划,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从发卡开始,各阶段都根据行为评分来进行管理决策,通过了解持卡人的整体信用状况制定客户风险评级标准。根据持卡人的用卡情况及风险度采用不同利率;依据行为评分评估账户风险度,调整持卡人的信用额度。

4.2.2 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

信用卡是金融业与高度发达的电脑、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一种金融创新产品。信用卡业务运作需要以信息处理的高度网络化为基础.在香港,无论大小商户都装有POS机,每笔交易均通过授权,大大减少了风险损失。由于已联网,可实时监控持卡人的交易情况,监控系统将金额较大或短时内交易频繁的卡号自动提示给信控人员,信控人员可及时核对交易情况,减少了假卡,寄失卡造成的损失。

4.2.3 良好的催收策略,及时收回欠款

经信用卡风险管理部门多年时间和有关数字统计研究表明:催收欠款越及时,欠款回收率越商,风险损失越低。经信用卡风险管理部门多年时间和有关数字统计研究表明:催收欠款越及时,欠款回收率越商,风险损失越低。采取委外催收的方式收回的欠款按一定比例留给委外催收公司,如:恒生银行在委外催收时,回收金额的25%留在信贷管理公司。在香港,个人财产状况变动较快,所以风险管理部门必须时刻注意卡户动态,并结合当地经济情况,制定催收策略并不断调整,使催收风险降到最低。 [14]

5.政策建议

5.1制定合理的政策建议

5.1.1 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

信用卡业务在众多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成功表明,一套科学完善的个人信用管理体系是信用卡规范健康发展的前提。个人信用体系是指在现代经济环境中,个人通过信用方式获得支付能力,以进行消费、投资和经营的一种金融体制,包括个人信用登记制度、个人信用估制度、个人信用风险预警、个人信用风险管理和个人信用风险转嫁等。我国急需建立以银行、税收、公安等机构为建设维护主体、内容涵盖个人基本情况、学历、职业、收人、纳税、家庭与财产状况、信用记录等全部资信状况的个人信用体系。同时,我们还应采取积极措施唤醒公民的信用意识,推广个人信用文化,让个人信用成为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工具。

5.1.2 完善的相关法律体系

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严格规范的信用法律体系,法律能规范经济生活中的各种信用关系,支持并推动信用卡风险管理的发展。在2000年,台湾信用卡诈骗损失高达30亿新台币,占其信用卡消费额的千分之四,这一比例在国际上是比较高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立法上对伪造信用卡犯罪的量刑和处罚过轻。我们应未雨绸缪,及早制订相关法律,保护所有银行卡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

5.2 风险预警机制

5.2.1 完善银行内部信用卡风险管理机制

首先,建立完善的内控体系,设计科学、高效的业务流程和相应的规章制度、管理办法,使业务的各个环节既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具体而言,业务流程主要包括事前风险预防、事中风险监控与分析以及事后坏账处理三个环节。

事前风险防御包括:第一,授信策略制定。授信策略是信用卡授信的基础,决定了整体风险的大小,制订人员要及时搜集、整理和分析各项资料,既包括国内外发卡行授信的先进经验,又包括我国的具体政策环境、信用条件等,制订并不断修订科学高效的授信政策,形成一套合理的授信管理则,并确保这一规则的遵循;第二,市场营销。市场是信用卡风险防范的第一道防线,规范真实的市场宣传以及对客户进行初步筛选能起到正确引导持卡人消费、降低信用风险的作用。因此,发卡行应加强对市场人员的思想道德培训和业务能力培训,从源头上大大防范信用风险;第三,征信、授信。此环节对信用卡申请者的资信状况进行仔细的分析,按照授信政策制订的标准,进行严格的筛选,并授予被核准客户相应的信用额度,最终决定申请者能否获得授信,也就直接决定了持卡人的整体风险状况。

风险监控与分析包括:第一,客户风险分析及管理。发卡行应有专门从事风险分析及管理的部门,负责对客户的交易进行监控,并定期分析持卡人的整体风险状况和风险分布状况,并与其他部门进行沟通及时防范风险;第二,授权。发卡行为持卡人提供24小时的信用卡交易授权服务,这也是风险产生的

一个重要环节。发卡行必须明确专人负责授权业务,并对客户交易进行监控,发现可疑交易立即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第三,客户服务。处理挂失、冻结等业务,协助客户降低失卡、伪卡风险;第四,催收。负责对短期逾期客户进行还款提醒及协商还款事宜,对于长期或恶意拖欠客户采取法律途径进行催讨,并对逾期状况分布进行分析,适时调整催收政策。事后坏账处理主要是指对于呆坏账进行资产管理,并通过诉讼、强制执行等法律途径来降低不良贷款率,保证债权的实现。以上这些环节在操作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分工,但发卡行必须建立规范合理的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确保风险管理的有效进行。

5.2.2 运用高科技发展信用卡业务

与传统的银行业务不同,信用卡业务是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其发展尤其是风险管理的发展又向科技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科技是建立高效风险管理系统的基本前提。发卡行要加大科技力量的投人,建立信用评价机制、信用动态跟踪分析机制等,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来控制信用卡业务风险。例如,在对持卡人进行风险分析和管理时,发卡行要建立强大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运用数学模型和多种技术手段,对客户信用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主动预测客户的风险等级。第二,建立现代化的授权交换网络系统和资金清算系统,缩短清算时间和止付周期,解决透支问题,降低持卡人失卡风险。

5.2.3 从业人员的培训

对于从业人员的培训是降低信用卡内部风险的基本途径。信用卡业务的风险包括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内部风险来自发卡行内部,产生于内部员工的工作疏忽或道德风险。发卡行必须通过培训,培养员工的职业道德,增强员工对工作的责任感,并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更准确的判别、预测、分析和控制风险。发卡行可采用银行业界交流、向国内外先进同行学习或者案例分析等形式进行培训,不断提升员工素质,降低信用卡内部风险。

6.总结

信用风险管理范文第4篇

摘要: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政策措施大多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有关,地方融资平台正面临转型的契机和挑战。本文介绍了融资平台的发展现状,考察了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在融资平台层面的表现,并对我国近年来清理规范融资平台的政策体系及其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最后对融资平台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关键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地方政府债务 债务风险 政策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下简称融资平台)是地方政府性债务的重要举债主体,规范好融资平台成为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根本举措。由清理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到剥离其融资功能,其相关政策变迁反映了各方对融资平台功能定位的认识深化。准确理解融资平台在特定发展阶段的历史作用,剖析其固有的风险隐患,梳理政策体系的演化和沿革,有助于我们在新形势下客观、科学地把握融资平台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融资平台的发展现状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指由地方政府或其部门、机构等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设立,承担政府投资项目融资功能,并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为了完成一定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组建了数量众多、大小不一的融资平台。最早的融资平台主要集中于省级层面,而当前,地方政府设立的融资平台已基本覆盖了包括地市、区县和乡镇(街道)在内的各个层面。一些融资平台实际上属于介于行政、事业、企业性质之间的混合体。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相关部门人员兼任融资平台的法人,融资平台的高级管理人员一般都有担任地方政府或其职能部门职务的经历;二是融资平台多隶属于政府职能部门,在项目资金筹措和募集资金使用等方面缺乏自主性,其资金需求和还款意愿对地方政府有较强的依赖性;三是融资平台承担的债务往往由地方政府间接担保。

实际上,当前大多数地方政府均通过融资平台举借债务,融资平台形成的债务在地方政府性债务中占比很大。早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174.91亿元中,融资平台就举借了49710.68亿元,占比为46.38%(审计署2011年第35号公告:《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从抽查的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情况看,2012年底债务余额中,融资平台仍是主要的举借主体(占45.67%),而且债务余额增长较大,比2010年增加3227.34亿元,增长比率为22.50%(审计署2013年第24号公告:《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截至2013年6月底,在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108859.17亿元债务中,融资平台举借了40755.54亿元,占比37.44%;此外,融资平台举借的一部分债务属于政府或有负债,主要包括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19085.18亿元债务,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26849.76亿元债务(审计署2013年第32号公告:《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

其他配套措施和融资渠道不完善,导致融资平台至今仍然承担着地方政府公益性项目融资职能。融资平台在弥补地方财力不足、应对危机和抗击自然灾害、改善民生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但在债务举借、管理和使用中出现了一些风险隐患。随着近期国家密切出台相关政策要求剥离融资平台的政府融资职能,融资平台正面临新的转型契机和挑战。

融资平台举债融资的风险表现

近年来,部分融资平台盈利能力较弱,存在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部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管理级次多链条长、资本金到位率低、违法发行债券等问题,已成为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集聚的重要因素。具体来说,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融资平台增资环节存在不合理操作

融资平台的资产规模直接影响融资规模。地方政府向融资平台注入资产的方式主要是注入土地资产、城市路网及设施资产、上市和非上市公司股权、货币资金、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等,以及采取其他隐性方式。增资方式的多样化和创新性,积聚了潜在风险。一是单纯以扩大融资平台资产规模为目的,注入广场、公园、绿地、路桥等无收益的资产,无法实质性提升融资平台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2012年底财政部等四部委明确要求地方政府规范对融资平台的注资行为后,仍有部分地方将市政道路、公园等公益性资产和储备土地等以资本金形式违规注入融资平台。二是注入资产为土地时可能会虚高评估土地资产的价值。以往审计部门多次查证,某些融资平台甚至在未缴纳土地出让金和未签订土地出让合同的情况下,就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违规取得城市发展后备用地的国有土地使用证。在此基础上,经资产评估后入账,以满足发行债券不高于净资产40%的规定。三是进行融资平台并购时,一些不符合法律要求的事业单位可能被合并进来,以达到虚增资产的目的,但是融资平台对这类事业单位基本没有实际控制力;在工商登记变更环节,也会出现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

(二)大多数融资平台现金流状况和盈利性指标不乐观,自身盈利性不强

从融资平台的运营范围和领域看,其主要是提供公共产品,因此承担了许多非营利性项目。由于产品价格受到限制,业务收入难以覆盖成本,导致营业利润亏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大、周期长,施工强度大,对工程建设的组织管理和物资设备的技术性能要求较为严格,同时在项目建设期间如果出现原材料价格及劳动力成本上升或者其他不可预见的困难,将导致建设成本上升或者项目不能按期竣工。因此,融资平台单凭自身力量无法正常运转。对融资平台债务风险的测度,主要取决于地方政府的信用实力及其对融资平台支持意愿和力度的持续性。此外,随着大批项目进入建设期和投入高峰期,发行人面临持续性融资需求,融资平台未来面临一定的筹资压力;融资平台外部融资以银行贷款为主,一旦银行贷款融资成本和条件发生不利变化,将影响融资平台的持续融资规模和盈利能力。

(三)融资平台的资产、财务状况和资金使用情况不透明

以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为例,在准备发债过程中,融资平台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可能出具虚假审计报告,虚增融资平台的资产(净资产)、收入或者利润;有的募集说明书中没有详细的资产、财务状况及资金使用情况,避重就轻,避实就虚,无论语言表达还是内容设置都流于形式化、格式化和表面化,对地方政府负债情况这些市场最为关切的问题语焉不详;当要改变筹集资金用途时,按规定应该报请省级发展改革部门批准,但实际上融资平台只是请示市级发展改革部门后,即变更了资金用途。

(四)融资平台所发行企业债券的信用主体不明确、信用评级不透明

一是融资平台以对未来远景的构想代替明确和有效描述的项目规划,当进行信用评级时,不确定性和风险盲点就会凸显出来。二是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券的信用主体定位相当模糊。发行主体的信用评级和企业债券本身的信用评级构成债券信用评级的主要内容。一旦企业债券违约,清偿问题将变得十分复杂。三是随着企业债券发行数量增加,高信用等级企业债券发行数量越来越少,新增企业债券发行主体的信用等级普遍降低,反映出信用风险在增加。四是在企业债券存续期间内,融资平台受到的地方政府信用支持强度和力度均可能产生变化。按照法律条文规定,一旦融资平台无法按时还本付息,地方政府没有保障债券偿付本息的法律责任,地方政府对融资平台所发行企业债券的信用支持,缺乏相应的稳定性和强制的执行力。

(五)区域经济和财政收入的波动对债务偿产生不利影响

债务存续期间,地方经济发展具有一定波动性,影响税收收入的及时上缴,也影响债务的顺利偿还。一方面,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和收益水平都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经济增长放缓或者衰退,会减少城市基础设施的使用需求,可能影响融资平台的盈利能力。另一方面,各地税收收入是债务偿还的来源之一,税收实现情况影响着债务偿还。例如,某融资平台在发行债券过程中,与市政府就部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签署了《BT及代建协议》,对应的现金流入对融资平台未来业务收入和现金流状况起到较强支撑作用。为保障债券利息的按时足额偿付,融资平台以其对该市财政局的应收账款作为质押,为债券进行质押担保;债券存续期间,本级综合财政预算每年安排一定规模的建设资金,用于发行人的市政道路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和偿还到期债务本息,相关建设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上述例子中,虽然地方政府给予该融资平台大力支持,但是一旦出现宏观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下降,将会对相关资金支付等,产生不利影响。

(六)融资平台整改工作面临挑战,其转型、退出管理不到位

近年来,监管层基本摸清了融资平台所举借债务的总体规模和风险状况,推进了债务的清理规范并总体上控制了风险,但仍面临一些挑战。比如,为了让风险早暴露、早发现、早度量和早干预,要求银行科学补正贷款合同和补充合法有效抵质押物,然而,这两个关键风险控制环节的进展较慢。又如,国发〔2010〕19号文件下发后,仍有不少只承担公益性项目融资任务且主要依靠财政性资金偿还债务的融资平台存在继续融资行为。再如,2011年以来,经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融资平台和债权银行三方签字,有的融资平台按银监会规定转为“退出类平台”,但其中一些融资平台仍未完全剥离原有政府性债务或继续承担公益性项目的建设融资任务;还有一些融资平台以转为“退出类平台”为由,意图脱离债务监管。

清理规范融资平台的政策体系

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政策措施,大多与融资平台有关。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融资平台举债融资规模迅速膨胀,其运作不规范的问题日益突出。针对地方政府违规或变相提供担保、偿债风险日益加大,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意识薄弱,对融资平台信贷管理缺失等问题,2010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10〕19号),要求地方各级政府对融资平台债务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并按照分类管理、区别对待的原则,妥善处理债务偿还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对融资平台进行清理规范,学校、医院、公园等公益性资产不得作为资本注入融资平台;加强对融资平台的融资管理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等的信贷管理;坚决制止地方政府违规担保承诺行为。之后,大部分融资平台更加重视按照市场化原则规范运行,银行业金融机构对融资平台的信贷管理更加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迅速膨胀的势头得到一定遏制。融资平台通过增加注册资本、注入优质资产、改制重组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等方式,提高融资平台的资产质量和偿债能力。从总体上看,与2010年相比,2012年省市县融资平台的资产和利润总额都有所增加,平均资产负债率有所下降(审计署2013年第32号公告:《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

随着国家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加强和银行对地方政府及其融资平台信贷投放的从紧,一些地方通过信托贷款、融资租赁、售后回租、发行理财产品、BT(建设—移交)、垫资施工和违规集资等方式变相举债融资的现象较为突出。为有效防范财政金融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2012年底财政部等四部委出台《关于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行为的通知》(财预〔2012〕463号),要求严禁直接或间接吸收公众资金违规集资,切实规范地方政府以回购方式举借政府性债务行为,加强对融资平台注资行为管理,进一步规范融资平台融资行为,坚决制止地方政府违规担保承诺行为。

地方政府性债务及其风险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是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问题。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会议要求加强源头规范,把地方政府性债务分门别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严格政府举债程序;明确责任落实,省区市政府要对本地区地方政府性债务负责任;强化教育和考核,从思想上纠正不正确的政绩导向。这就为2014年国家出台融资平台有关政策措施提供了根本方向。2014年4月,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意见的通知》,其中提到“开明渠、堵暗道,建立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剥离融资平台政府融资职能”。这里的堵暗道,即指“剥离融资平台政府融资职能”。

2014年10月,国务院两次发文要求剥离融资平台政府融资职能。10月2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明确提出剥离融资平台政府融资职能,融资平台不得新增政府债务;同时指出了公益性项目融资的发展方向和存量债务的处理途径。10月8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要求,政府债务只能通过政府及其部门举借,不得通过企事业单位等举借;地方政府举债采取政府债券方式;剥离融资平台政府融资职能。

2014年10月22日,财政部出台的《地方政府性存量债务清理处置方法》(征求意见稿)对上述要求进行了细化和补充。具体有四条措施:一是锁定融资平台,以2013年政府性债务审计确定的截至2013年6月30日融资平台名单为基础,结合2013年7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本级融资平台增减变化情况,锁定本级融资平台名单。二是按照分类处置、风险可控的原则,抓紧剥离融资平台的政府融资职能,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除符合条件的过渡期内在建项目后续融资外,融资平台不得新增政府债务余额;融资平台承担的政府融资职能,对没有收益的公益性事业发展,由地方政府发行一般债券融资,对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业发展,主要由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券融资或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支持。三是按照“只减不增”的原则,在妥善处理存量债务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的基础上,通过关闭、合并、转型等方式,抓紧妥善处理融资平台;要按照“权、责、利”相一致的原则,妥善处理存量债务,对剥离给其他主体承担的存量债务,对应的资产及收入也应相应划转,处置过程中要与债权人、担保人等有关方充分协商。四是规范财政补贴行为。地方各级政府及其所属机关事业单位要严格执行《担保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不得以财政性收入、行政事业等单位的国有资产直接或间接为企业融资提供担保,不得为企业融资提供财政资金安排、代扣代还等说明或承诺。

2014年10月28日,财政部发布了《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清理甄别办法》。与融资平台相关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明确了存量债务的范围,具体是指截至2014年12月31日尚未清偿完毕的债务。二是要求统计本级融资平台名目,以2013年政府性债务审计确定的截至2013年6月30日融资平台名单为基础,结合2013年7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本级融资平台增减变化情况进行统计。三是要求地方各级政府结合清理甄别工作,认真甄别筛选融资平台存量项目,对适宜开展PPP模式的项目,要大力推广该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政策变化发展过程中,审计等部门通过审计建议等形式,提出了规范融资平台的有关措施,由此起到了持续推动的作用。比如,早在审计署2011年发布的《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中,审计部门就提出了如下审计建议:一是按照“分类管理、区别对待”的原则,整合并规范融资平台;二是通过兼并重组、关闭改制、充实融资平台资本金、引进民间投资等方式,促进融资平台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三是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不得再通过融资平台变相举借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坚决制止为融资平台等单位举借债务违规提供担保和承诺;四是切实处理好融资平台新建项目和在建项目的融资问题,严控新开工项目,防止盲目铺摊子、上项目,对在建项目,地方政府应积极通过财政预算安排或市场化方式解决后续资金的来源,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上述建议对有关部门和地方制定整改措施,研究完善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尤其是融资平台管理的相关制度提供了参考。此外,财政部《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清理甄别办法》明确提出,财政部将各地清理甄别结果抄送审计署,各级财政部门将本级清理甄别结果抄送同级审计部门,作为今后年度相关审计工作的重要参考。因此,审计部门在规范融资平台运行、防控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推动财政体制完善等方面,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融资平台的发展方向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在此基础上,财政部正在完善有利于促进PPP模式发展的制度体系。鉴于地方政府发债难以完全满足地方政府项目融资需求,可以预期,为了拓宽城镇化建设融资渠道,促进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完善财政投入及管理方式,融资平台还将长期存在。但是,由于剥离融资平台传统的公益性项目投融资职能后,政府信用将不再是融资平台偿债基金的重要来源,融资平台需要努力拓展经营性业务,依靠自身经营化解自身债务。今后,融资平台的偿债责任将更加清晰,与政府的边界划分也将更加规范。

此外,最新政策将对融资平台债券发行的规模、信用评级和偿债能力产生影响。在目前融资平台发行的城投债中,有一部分势必被地方政府发行的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替代。未来融资平台将发行项目收益债、一般企业债券、资产证券化等品种。这样看来,城投债规模将出现下降。

作者单位:审计署审计科研所

责任编辑:廖雯雯 罗邦敏

信用风险管理范文第5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金融市场也随之发展完善起来,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近几年间爆发的金融危机当中,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的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金融市场的稳定,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作为导致银行出现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信用风险的存在,使得银行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存在一定的风险,对于发挥其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方面产生了极大的阻碍。因此,必须要强化对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通过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利的措施来最大程度上的降低经营过程中的信用风险,为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作出更大的贡献,进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问题;对策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金融市场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其在推动国民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也得到了有效的发挥。而商业银行作为整个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其自身存在的信用风险对于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用风险的产生主要是交易对象以及借款人没有按照先前的协议来履行自身的义务,进而产生一定的经济损失。除此之外,借款人或者交易对象由于自身的经济问题,无力偿还债务或者保证交易的完成,也会产生一定的信用风险。在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当中,信用风险已经成为了阻碍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整个的金融市场稳定也产生了极大的危害。所以说,通过强化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为商业银行的健康平稳运行提供可靠的保障,从而更好的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好的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信用风险的含义及特征

(一)信用风险的概念

信用风险的产生受到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对信用风险进行定义的过程中,也就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观点。从传统意义上来看,信用风险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相应的交易主体由于自身的资金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无法按照事先的规定来实现交易活动,最为明确的表现即债务人由于自身因素的制约,无法按时向债务人偿还债务,这就会导致信用风险的产生。而就信用风险的定义来看,可以从狭义与广义两个角度来看, 就狭义上而言,信用风险指的就是信贷风险,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无法偿还相应的债务;从广义上来看,信用风险包括一切交易活动当中,由于交易主体存在的违约行为,导致交易无法进行的风险。除此之外,应该注意的是现代经济环境之下,信用风险的范围十分广泛,不仅交易活动当中的违约风险属于信用风险,交易对手自身的某些因素使得债权人资产价值产生变动,进而引发相应的财产损失同样归于信用风险当中。通过从多个角度对信用风险的含义进行分析,能够加深对于信用风险的理解程度,从而为加强对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提供一定的支持,更好的稳定我国的金融市场,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信用风险的特征

在现代经济发展当中,金融市场的稳定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才能更好的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而信用风险作为危害金融市场稳定的重要风险之一,是传统金融风险的具体表现。因此就信用风险的特征而言,其在具备金融风险一般特征的同时,即隐蔽性、传染性、客观性以及不确定性,其还具备了许多其他的具体特征。首先来看,就信用风险的概率分布来看,由于其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较大,其概率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厚尾性,这一特征的存在,使得我们在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能够按照一定的规律来进行管理,从而稳定金融市场。其次,信用风险的存在与其他传统形式上的金融风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信用风险的大小有着很明显的非系统性,这种非系统性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借款人具体情况的限制。因此由于这一特征的存在,应该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投资形式,最大程度上的减少相应的信用风险。最后,信用风险的产生于其他金融风险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受到的道德因素影响明显,交易主体在开展交易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自身的道德素质水平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会增加信用风险的产生。通过详细的分析信用风险存在的具体特征,能够更为有效的采取措施,最大程度上的降低信用风险的危害,从而保证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

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存在的信用风险对于金融市场的稳定产生了极大的危害。而就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形成,受到了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成因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应该从内部以及外部两方面展开研究,从而更加清楚的了解其形成的原因,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信用風险产生的危害,稳定我国的金融市场。

(一)内部因素

在我国的商业银行当中,受到诸多内部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信用风险的产生,对于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首先来看在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当中,在信贷管理机制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信贷管理机制的不健全,使得信贷资金在管理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一定的信用风险,对金融市场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而在我国目前的信贷管理机制当中,前台与后台之间的关系比较混乱,这就使得信贷工作缺乏必要的横向制约,特别是在这种不完善的信贷决策机制当中,各项工作的开展很难按照规范的条例来进行执行。除此之外,由于在我国目前的信贷管理当中,对于贷款的检测工作很难落实到实处,特别是在电子化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许多的监控手段无法得到有效的实施,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信用风险的形成。其次,在商业银行内部的一些经济活动信息当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使得交易的公平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在这种不对称信息的影响下,信贷市场中往往会出现许多的经济诈骗以及违约的情况,这就大大增加了信用风险的产生几率。因此,在对信用风险成因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做的就是从内部因素来开展,从根本上把握信用风险的产生,更好的采用相应的措施来防范信用风险的发生。

(二)外部因素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产生,不仅受到了诸多内部因素的影响,还有其他外部因素的制约,特别是我国整体金融市场的影响,使得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产生大大增加。首先来看,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时间较短,整体的金融市场十分不发达,在这种不发达的金融市场当中,许多的风险防控手段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这就大大增加了信用風险的产生。特别是在这种金融市场之下,许多的现代化手段无法得到有效的执行,在这种不完善的金融体系之下,商业银行就只能被动的接受相应的风险,无法通过有效的防范措施来降低信用风险的产生。其次,我国目前的整体金融法律环境存在一定的不足,尽管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我国的金融法律体系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但是依旧存在着许多的不足,这就使得信用风险的产生大大增加。特别是在这种不完善的法律体系当中,相应的信用评价体系也就无法得到完善的建设,整体的诚信缺失,使得信用风险的产生大大增加。因此,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外部因素的影响,这种因素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金融市场稳定,对于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三、我国目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当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金融市场的稳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对存在的这些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完善这些问题,进而为稳定我国的金融市场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管理理念落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金融市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在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的情况之下,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当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首先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理念问题,在以往的信用风险管理当中,主要是通过规模来实现风险的管控,并没有严格的按照事前的设定的风险额度来进行风险管理。在这种落后的风险管理理念之下,风险管理工作侧重点放在了防控方面,并不符合现代经济形势下管理的理念,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特别是在目前的商业银行当中,对于用户信用风险管理的考核方面,主要的标准时客户的不良贷款率,对于其中存在的风险收益并没有給予充分的重视。除此之外,由于我国目前的信贷人员自身水平有限,风险意识较差的情况下很难开展有效的风险管理工作,这就严重影响了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信用评级体系不完善

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要依赖于相应的信用评级体系,只有在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支持下,才能保证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但是就我国目前的信用评级体系来看,不管是从内部还是外部来看,都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对于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产生了极大的阻碍。商业银行在进行企业信用评估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利用内部信用评级体系以及外部信用评级体系,更好的了解企业的信用情况,从而开展相应的风险管理工作,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然而在我国这样一个不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当中,商业银行的外部评级体系并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发展,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尽管已经初具模型,但是依旧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特别是在我国目前的社会信用系统当中,各个行业并没有严格的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来开展信用评级,许多虚假的信息进入了整个的信用评级体系当中,这就严重影响了信用评级体系作用的发挥。特别是在一些信用评级体系当中,许多行业的透明度不高,这就严重影响了信用评级体系的构建,对于其自身的科学性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由此可见,在缺乏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情况下,商业银行很难按照相应的信用评级来开展信用风险管理,这就严重影响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三)信贷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缺陷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依赖于完善的信贷管理信息系统,只有形成完善的信贷管理信息系统以后,才能更好的开展相应的管理工作,为金融市场的稳定作出更大的贡献。只有形成完善的信贷信息系统以后,才能更好的开展风险资产分析,进而为科学合理的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促进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水平与效率的提升。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整体的信贷管理系统体系存在严重的不足,企业的财务信息真实性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这就使得信贷管理工作缺乏有效准确的信息进行支撑,严重影响了信用评级的准确性,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业务的开展。在这种不完善的信贷管理信息系统当中,商业银行很难对贷款公司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对于信贷资金的流向以及使用效率很难得到准确的把握,在这种不完善的监督情况下,很难保证贷款资金的有效利用,无法充分的发挥出其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除此之外,由于信贷管理信息系统的更新没有及时的开展,这就使得当贷款公司的偿债能力以及资金规模发生变化以后,整个的信用评级工作无法及时的调整,对于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产生了极大的阻碍。

四、完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措施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对于金融市场以及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危害,因此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完善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最大程度上的保障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一)建立完善的内部评级体系

信用评级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对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必须要建立起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通过完善的信用数据库,为金融市场的稳定提供便利的条件。内部评级体系的完善,需要商业银行对自身的内部控制展开努力,对于自身的信用评级制度进行更为详细的细化工作,从而在可靠的信息基础之上为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提供支持。除此之外,应该通过建立第三方评级机构,更为公平客观的对企业的对各种信用数据进行分析,从而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建立完善的内部评级体系当中,应该对于企业的综合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对贷款信息的信贷与资金情况进行及时的掌握,促进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更好的保障金融市场的发展。

(二)强化风险管理意识

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的提升,离不开相应的风险管理意识,只有提升商业银行内部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以后,才能更好的提升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因此,商业银行必须要积极的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促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意识的提升,从而保证将风险管理意识能够覆盖到整个的商业银行管理当中,促进其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在强化风险管理意识的过程中,应该十分注重对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强化,只有保证管理人员具备的高水平的风险管理意识以后,才能保证各项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的完成,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通过强化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意识,保证在每一个工作环节当中,落实风险管理工作,對于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要在严密的监管情况下开展,促进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为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三)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完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维护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从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在构建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要建立起完善的客户信用数据库,对于每一个客户的信息进行科学公正的分析,从而保证每一项业务的顺利开展,提升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的水平。其次,要对于借款人的信用记录以及信用评级进行严格的分析,将各类信息纳入整个的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当中,同时要及时的将客户的各种信息进行更新,保证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除此之外,必须要不断加大银行信息系统建设的投入,建立信息系统及时有效的交流渠道,确保信息系统的开发具有前瞻性和有效性,使信息系统最终能从信用评估体系过渡到涵盖银行的所有业务。只有形成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及时的进行各项数据的更新,保证商业银行能够得到有效的数据支持,为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

结语

商业银行作为整个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其自身存在的信用风险对于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近几年间爆发的金融危机当中,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的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金融市场的稳定,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所以说,通过强化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为商业银行的健康平稳运行提供可靠的保障,从而更好的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好的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张莹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年11期

[2]何杨光;岳建民;张健.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S1期

[3]刘婷;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罗莉;国际银行风险量化体系与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之比较[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2年04期

[5]王璐;论我国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中企业偿债能力分析的局限性及改进措施[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信用风险管理范文第6篇

[摘要] 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企业为了扩大市场,增加销售,先后开展赊销业务,但是由于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商业信用管理不健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严等原因造成资金回笼困难,坏账损失增加,严重影响企业正常发展,通过政府利用法律、经济手段,拓宽金融服务范围,建立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及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等,降低企业经营和财务风险,减少坏账损失,加速资金周转,使企业资产产生更大效益,维护社会稳定。

[关键词] 产业和产品结构应收账款抵押与出售信用政策内部控制制度

上一篇:目标考核方案范文下一篇:调查企业经营状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