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投资方式控制分析论文范文

2024-07-26

公司投资方式控制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对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的风险类别、其影响和变化特征进行了识别,构建了风险指标体系。提出了风险测度维度概念和理论依据,介绍了国际化成长风险测度的层次分析法。

关键词:中小企业 国际化成长 风险控制

一、引言

国际化成长风险对国际化经营的影响相关理论研究,起源于欧洲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展的国际化渐进阶段理论。典型的是Miller系统性环境感知不确定性模型(Perceived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在系统研究基础上,Keith D. Brouthers对环境感知不确定性模型进行了完善。Brouthers对环境感知的不确定性风险进行了分类。国内外学者在相关细分领域中从不同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对国际化成长风险所涵盖的各个方面予以完善扩充。本文将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所面临的风险分为政治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管理风险四类。四类风险对中小企业的国际化成长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面临的风险是积极正面的,并对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起到良好作用时,则将有力推动企业国际化成长进程。否则将成为重要的制约因素。

二、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的风险识别

( 一 )国际化成长风险的分类 (1)政治风险。一般而言,政治风险主要来源于东道国和母国两个方面。由于母国或者东道国政治局势动荡、国家格局发生变动或者政策性的产业及经济政策,导致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存在受到阻碍的风险。这种政治风险主要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政治局势的风险;二是政府政策的风险。东道国或母国政治局势的不确定和不稳定性,是导致政治风险的主要原因。对国际化成长的影响十分显著,是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过程中须首要考虑的因素。政策风险主要指的是母国或东道国经济政策的不稳定性对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影响。最为突出的是东道国政府为保护本国或本地区的产业、资源或维持经济稳定,而针对跨国企业制定的政策。这些政策通常会对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产生消极影响。同时,东道国政府为吸引优质跨国企业进入,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如东道国政府对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可能造成影响的有价格控制、国有化威胁、贸易限制和免税政策等。(2)市场风险。由于国际市场或母国的行业竞争,或者东道国的市场需求变化,对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产生阻碍的风险。我们认为,市场风险主要在于竞争风险与产品市场风险两方面的内容。母国和东道国对产品进出口政策的调整也难以预见。东道国消费者对产品需求的变化是难以准确预判的,需求变化可能因消费者偏好的改变,以及替代品可获取性的改变而引致,互补品的短缺也可能对需求产生消极影响。在东道国的市场需求趋于稳定时,同一市场的竞争者则成为风险的主要来源。Keith D. Brouthers,Steve Wemer研究指出,在竞争者的产品、定价、策略与本企业趋同的情况下,竞争风险引致的市场风险十分显著。(3)技术风险。随着企业所在行业的技术水平不断升级,生产方式不断改进,产品推陈出新速度不断加快,将对企业国际化成长产生巨大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来自于东道国的技术发展水平。我们可以将技术风险分为信息不对称的道德风险、进步和技术升级带来的竞争风险、以及研发投入与产出不相对应的风险。技术风险还受到当地人力资源状况的影响,对市场环境的健全程度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敏感度较高。行业技术的更新升级可能导致该行业主导企业变化甚至被淘汰。因此,行业发展总是伴随着行业技术风险。当前跨国企业的技术研发力量向智力资源密集的地区转移的趋势十分明显,通过国际分工,充分利用智力资源密集地区的智力资源价格较低的洼地效应,降低技术研发成本,提高技术研发效率。(4)管理风险。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制定发展策略,作出经营决策,都有可能给企业带来不可预见的风险。企业管理的目的在于充分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各方面的资源,使投入产出比最大化。而在企业国际化成长过程中,企业内部管理存在的风险,在于能否合理配置内部的各种生产经营要素,将发展战略和现有技术充分运用到东道国的生产经营中。母国物质资源可利用程度与东道国之间可能存在差异。教育程度、人力资源素质、人才配置使用将对劳动力结构产生影响。土地资源的稀缺度,基础设施的完备配套程度,甚至是管理文化和管理理念的差异,都可能成为难以预见的风险。各种资源的成本、结构、质量和企业国际化经营管理经验,都可能影响企业国际化成长。一般而言,天生国际化企业和以标准化产品为主的生产型和科技型企业,在拥有一定的国际化发展经验后,具有较好的风险适应能力。管理决策的正确与否将极大影响着企业国际化走向,也是企业国际化成败与否的重要内因。

( 二 )国际化成长风险变化特征识别 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识别。

(1)企业国际化阶段的主要特征。对企业参与国际化所经历的几个阶段的特征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受政府引导政策的影响程度。东道国和母国对企业国际化成长引导政策和支持政策,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企业国际化进程。从影响程度看,采取出口模式的企业,国际化成长对政府引导政策非常敏感,需要靠政府的支持突破贸易壁垒,甚至靠税收优惠政策获得利润。而采取特许经营模式,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轻对政府引导扶持政策的需求,但是对东道国市场和经济环境的把握程度有更高要求。从对外投资模式看,与东道国政府的优惠政策,良好关系,以及市场的开发程度,人力资源的素质,具有更加紧密的联系。二是对国内外相关资源的配置能力。企业对资源的国际化配置能力,实际上体现的是企业的控制力,也就是该企业采取一定的管理模式开拓海外市场的方式方法。企业对资源的国际化配置能力体现出企业在管理水平和投资绩效。企业强化控制力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投资回报率,更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从企业参与国际化的程度看,采取出口主导模式的企业,对生产资源的国际化配置能力要求较低,主要依靠国际化的营销分销渠道。而企业国际化采取特许经营模式,受到特许经营权的限制,对国际化资源的控制能力较弱。而国际化企业采取对外投资模式,要求能够完全掌控资金、管理、劳动力、研发、销售渠道等各个环节,必须有很强的资源配置整合能力,有着较高的控制能力。三是企业国际化成长效益。东道国及母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市场开发的程度,进入的时机和合作伙伴都是影响企业国际化成长效益的重要因素。从企业参与国际化的程度看,许多研究表明,国际化参与程度越强的企业,由于拥有更高主导权和更多控制权,往往能够取得更高的市场份额和更大的经济效益,并且能够持续长期发展。而国际化参与程度较低的企业,由于大部分生产经营过程都在母国,对东道国和母国的进出口政策非常敏感,往往受制于市场变化和非市场因素,盈利水平的波动较为明显。但国际化参与程度较低的企业受东道国经济政治波动的不利影响也比较小。

(2)企业国际化阶段的风险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不同国际化阶段的政治风险特征。政治政策风险是国际化进程中,影响效果最为明显,也最难以掌控的风险。企业国际化发展受政治或政策的引导性越强,那么面临的政治风险就越大。在出口导向型企业中,政府能够从国家层面出面化解各种难题帮助企业避免或克服各种贸易壁垒,并提供政策性的支持,甚至进行进出口配额的调控。为出口型企业国际化成长提供了重要支撑的同时,政府政策的不确定性也成为企业国际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潜在风险。而从特许经营模式看,由于合作伙伴在东道国已经具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能力,已经适应了东道国的政治环境,因此受政治和政策风险的影响程度较低。而当企业采取对外投资的方式进行国际化发展时,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东道国及母国在持股比例、对市场的控制、本土行业的影响等方面的约束,受到政治风险的影响较大。同时,一旦东道国及东道国政治局势发生动荡,对外投资所遭受的损失可能是难以挽回的。因此,随着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企业受政治风险的影响,呈U型曲线。二是不同国际化阶段的市场风险特征。企业国际化进程中,采取出口主导模式,由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主要在母国完成,国际化发展受到东道国销售渠道的限制,受到国际市场风险的影响较大。如我国传统的劳动密集行业,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受国际市场萎缩的影响较大。随着国际化进入方式的推进,采取特许经营以及对外投资模式的国际化成长路径,由于自身实力的不断增长,企业在进入国际化市场之前,已经对市场风险进行了提前预判,国际化发展基于准确的判断进行,受市场的风险影响较小,对风险的抵御能力较强。因此,从宏观角度看,企业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市场风险,随着企业对市场的熟悉程度不断加深以及企业自身实力的增长,市场风险会不断降低。三是不同国际化阶段的技术风险特征。对于出口主导型企业,技术水平主要体现为东道国行业整体技术水平,而受东道国的技术发展和技术革新速度影响较小,其技术水平提升主要受到国际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因此国际化的技术风险较小。对特许经营模式企业,国际化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特许经营相关约定的限制,对技术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保护的要求很高,因此面临的技术风险比较高。对采取对外投资方式参与国际化的企业,无论投资额及所占股份的多少,对自身技术的控制能力足以使其防范和避免可能存在的技术风险。因此,对外投资的技术风险较小。四是不同国际化阶段的管理风险特征。当企业采取出口导向的国际化路径,由于大部分企业生产运营销售等环节管理集中在母国,仅有对外销售渠道和部分服务在东道国进行,当遇到管理风险时,可以采取减少出口、选择新的销售商或改变策略来降低管理风险,因此出口导向的管理风险很低。当企业采取特许经营模式的国际化路径,由于企业的主要任务其中在履行合同约定,同时,在东道国的经营管理由特许经营的授权方提供管理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面临的管理风险比较低。而企业采取对外投资方式进行国际化,作为独立性较强的经济实体,则需要全方位考虑对东道国的生产经营环境、人力资源状况及多种生产要素的管理,所面临的管理风险也比较大。总的来看,企业国际化外向度与的管理风险呈正相关性。综合考虑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政治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管理风险,随着企业国际化外向程度的提高,对技术和管理的控制能力越强,所获得的投资回报率也相应提高,由于投资回报率与与经营风险正相关,因此面临的风险和投资的效益将同步提高。

三、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风险测度指标体系

( 一 )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的风险指标体系 从对国际化成长风险的相关理论梳理中能够发现,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面临的风险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趋势,而且,这种风险可能相互交织共同作用,造成一系列不确定风险。因此,对风险的感知要从企业整体角度进行而不应简单作出分类并进行若干个独立的风险管理。1988年,Fatehi经过深入研究,提出企业国际化成长风险之间是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将系统风险割裂开,仅对某一个领域的风险问题,具有很强的局限性。如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动荡甚至严重自然灾害的将会影响国外直接投资经营的现金流。但是,与当时许多研究企业国际化经营风险的学者一样,他们并没有就国际化成长风险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给出一个全面的测度上的说明。直到1992年Miller提出了一体化的风险管理模型,而后在1995年,Keith D.Blouthers在其研究中对Miller的一体化风险模型进行完善和补充,也进一步明确了一体化风险的研究思路。因此,我们认为,企业一体化风险就是从企业整体角度出发,综合分析、识别和评价企业所面对的各类风险。而一体化风险管理的思想也逐渐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学者们的研究发现,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在实践中经常是交织在一起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有时也相互抵消,而且在管理上有许多共性。只有全盘考虑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才不会顾此失彼;只有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对企业的整体效应,深入研究风险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真正降低风险管理控制成本,增加风险管理的效益,这便产生了近年来风险管理领域前沿的体化风险管理(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IRM)。基于我们对风险感知与一体化风险的认识与探讨,本文将Miller(1996)国际化成长风险感知模型加以扩展,并借鉴Root(1994)对国际市场进入战略模式决策的相关研究,提出并构建一体化国际化成长风险感知模型,如图(1)所示。

为达到对主要类型国际化成长风险的一体化感知,除了需要对国际化成长风险有定性的认识外,我们还需要对各种国际化成长风险进行定量的研究。我们以宏观环境风险、行业环境风险和企业内部风险这三类风险共同构成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进程中所面临的整体性国际化成长风险,或者说是一体化国际化成长风险,并利用本文建立的风险测度指标体系对不同风险进行测量,通过对测度的结果分析达到对一体化国际化成长风险的感知,进而探讨风险感知对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时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

( 二 )风险测度维度概念的提出及理论依据 本文通过对以往关于国际化成长风险的研究进行整理综述后发现,对过去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面临风险的研究主要基于三个维度:一是风险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程度产生影响的机制。二是风险对企业国际化成长的不确定性及产生原因。三是国际化风险的控制程度及控制机制。这三个变量又分属于两个层面,即主观层面和客观层面。作为国际化成长风险测评的第三个维度,风险的可控性属于主观层面,它更多地体现出人们主观感知的能动性。客观层面主要来自于风险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程度以及风险的不确定性,这是因素具有客观性,不会随着人的意志变化。其中,风险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程度可以采取技术方法进行量化评价,而风险的不确定性可以采取计算概率的方式进行评价和研究。本文将从上述两个层面的三个变量进行风险测评,对国际化成长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1)风险的影响程度。一些战略管理和组织管理领域的学者最早对国际化成长风险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普遍认为,国际化成长风险在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后对企业的营业额,投资绩效,市场占有率等都有极大影响。Hill(1998)提出东道国和母国的不可预见性风险都将对企业国际化成长造成潜在的巨大影响,而许多影响是负面的。Werner&Brouthers在一篇研究“国际风险和可感知环境不确定性”的文章中也论述过国际化成长风险对公司造成的影响。认为国际业务机会比国内业务机会存在更多的风险。在国际化进程中,公司会面临很多新型的风险,因此会引致很多以前在国内环境可以避免的成本。另外,国际化成长风险还可能通过政府行为来影响公司绩效,这给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可能是灾难性的。随后,Keith D.Brothers在研究国际化成长风险影响软件业进入模式战略的论文中再次提到了国际化成长风险的影响。他用“陌生的新大陆”一词来描述企业在进行国际扩张时所遇到的众多多变的风险,而所有这些风险都是之前企业在国内经营所未曾遇到过的。(2)风险的不确定程度。很多学者在研究风险的不确定程度时得到了趋于一致的结论,也就是国际化成长风险具有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极有可能对企业国际化成长造成难于估量的负面作用,严重情况下这种不确定性会导致企业国际化进程夭折。Daft在研究企业面临的环境时指出,国际化成长风险的不确定性,为企业制定避免国际化成长风险的应对策略增添了难度,同时这种不确定性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企业应对风险策略的失效,同时,国际化成长风险的复杂性增加了调整应对策略的难度和成本。Miller通过问卷的形式对企业经营者进行调查,结论是经营管理者普遍认为国际化风险意味着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不利影响。而Miller却指出,风险不仅仅是生产经营管理中难以评价和测量并且难以准确把握的不确定因素,而且还包括企业对经营环境的变化和企业自身调整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难于预测和防控。在企业国际化成长中这些不确定性,可能来自于经营环境的改变、不可预测的行为选择或二者的结合。Keith D.Brouthers在分析提出系统性的国际化成长风险模型时,研究发现由于国际化成长风险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具有相互关联性,在制定应对某些风险的管理措施时,往往可能影响对其他风险的管理策略,也就是在关联性的作用下,风险防控措施也具有不确定性。根据Shapiro & Ritman提出的风险决策关联性理论,不仅企业国际化过程中会对风险作出预判并采取防范措施,而且国际化成长风险会影响企业决策。如需要购买保险应对自然灾害和不可抗力风险带来的损失,储备一定量的流动资金应对货币汇率变动的风险,通过改善股权的强化企业的控制力。但这些根据风险制定的决策将对国际化风险造成不完全确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对国际化风险作出综合评价,以优化国际化策略。Subodh P.& Kulkarni从对公司交易模式决策的影响程度出发,将国际化成长风险分为三个类型,并且提出任何一个类型的风险都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都是很难预测的。(3)风险的可控程度。有学者将风险控制作为企业国际化成长的主要战略目标之一。组织理论认为风险是组织中相关变量的不可预见因素,将对组织绩效产生很大影响。战略管理研究认为风险是企业环境的未知因素,是管理过程和决策制定中难以控制和预判的。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加剧了风险的不确定性,使管理和控制风险变得十分困难。Miller的研究指出,因为不同类型和不同领域的企业在国际化成长中将会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和财务决策,因此,虽然国际化成长风险必然会对企业造成影响,但风险对不同企业的影响是不相同的。根据分析,不同企业采取不同的国际化方式,在某些风险上所受的威胁较小,而在某些方面的风险则较大。如出口导向型企业面临着较大的政治风险和市场风险,同时技术风险和管理风险则较弱。其他国际化方式也普遍具有这一特征。Miller的研究还指出,管理者更加期望主动通过发现和改变风险的不确定性,不希望国际化风险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发展进程产生负面影响。Keith D.Brouthers在Miller一体化模型的基础上,阐述了企业国际化风险的可控性问题,强调了国际化成长风险的潜在性,不能简单地将存在或不存在风险的判断作为风险控制的前提,而应该根据风险评估情况采取适当策略控制或避免风险。

四、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风险测度评价方法与应用

( 一 )国际化成长风险测度的层次分析法 当前关于企业国际化经营中所遇到的国际化成长风险评价研究,绝大多数都是对东道国政策、跨文化管理、海外市场竞争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建议,即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国际化成长风险的定性分析上。而更具说服力的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所提供的结论更具现实性、实践性和直观性,但在国际化成长风险评价中较少采用。由于企业国际化成长风险的定量评价研究起步较晚,所以涉及这方面的理论探讨及评价方法相对比较少,主要有价值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神经网络评价法等,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是参评因素的选择、权重的确定、数学方法的使用不同。对于多指标评价,本文认为目前广泛使用的层次分析法是国际化成长风险测度评价的较好选择。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运筹学家萨迪(T.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方法。该方法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属于多目标决策方法的一种。AHP方法在理论上科学合理而且在应用上简便易行,又能对定性问题及定量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实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一定数量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形成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单易行的决策方法。是对难于完全定量的复杂系统作出决策的模型和方法。

( 二 )国际化成长风险测度的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1)建立递阶层次结构。在AHP方法中,首先要建立决策问题的递阶层次结构的模型。评价系统是以国际化风险的各方面评价指标为基础组成的,是衡量各种国际化成长风险的基础性指标。对评价指标的选择,是构建评价系统的重要环节,必须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和客观性。如果未能选择恰当的评价指标,必然影响到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对避免和防范国际化风险的决策将产生影响。综上所述,必须科学地制定评价指标、选择策略,主要应考虑以下方面:一是科学性。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模型是关键一步,要有主要决策层参与。对评价指标的选取,构造成对比较阵是数量依据,应由经验丰富、判断力强的专家学者给出。二是可得性。所选取的指标必须能够经由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取得,所取得的指标应当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能够作为计算和比较的根据。三是系统性。所设置的评价指标必须能够全面地反映所研究的问题,得到的结论必须具有明确性和实用性,能够从各个方面提供综合性的评价。在进行问卷调查,和汇总统计的基础上,着重理清所分析问题主要包含的影响因素,因素组合的系统性,各个影响因素内部的关联性。根据层次分析法规则构建包含各个因素并逐一归类的递阶层次结构。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因素,并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联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将决策的目标、考虑的因素(决策准则)和决策对象按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分为最高层、中间层和最低层,绘出层次结构图。其中,最高层包含决策的目的、要解决的问题。最低层包含决策时的备选方案。中间层包含考虑的因素、决策的准则。最终使问题归结为最低层(供决策的方案、措施等)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权值的确定或相对优劣次序的排定。(2)指标权数的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基本思路首先是需借助专家的意见,通过两两比较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给出相应的比例标度,构造上层某因素对下层相关因素的评判矩阵,以及得出下层相关因素对上层某因素的相对重要序列。解评判矩阵,得出特征根和特征向量并检验评判矩阵是否满足一致性要求。因此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其关键问题为列出评判矩阵,并计算得出特征向量。所分析问题的各个因素的关联性由递阶层次结构决定。在递阶层次结构研究确定后,决策选择就取决于各层各个因素的次序选择与统计计算。可按照比率标度对判断进行定量分析,将次序选择作为影响因素之间两两对照分析,形成Lt判断矩阵。该判断矩阵表示A因素与下一层次因素B1、B2、…、Bn之间有联系,要对B1、B2、…、Bn之间进行相对重要性的比较,以确定判断矩阵B=(bij)nxn(T. L. Saaty,2008)。AHP法提出了相对重要性的比例标度,见表(1)所示。

利用上面的相对重要比例标度方法,对于因素Bi和Bj作相互比较判断,便可获得一个表示相对重要度的数字bij,可构成判断矩阵。如果Bi比Bj稍微重要,那么,bij=3;Bi比Bj的重要性在同样重要和稍微重要之间,则bij=2等。

( 三 )层次分析法在国际化成长风险测度中应用 可以从多方面考虑国际化成长风险的测度,可以考虑国际化成长风险对企业收回海外投资产生的影响,也可以从国际化成长风险发生的频率来评价各类国际化成长风险,但是这些指标往往只是从某个方面去评价某一类国际化成长风险,而本文需要建立指标体系,用来评价所有类型的国际化成长风险,最终达到对一体化国际化成长风险的评价和测度。因此,本文的国际化成长风险测度指标必须全面、细致、准确,而且指标之间必须主次分明。因此,借鉴层次分析法的思路来构建本文中的国际化成长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在本文递阶层次结构的建立中,目标层即是对一体化国际化成长风险的测度,准则层即是通过分析风险及国际化成长风险测度的特点,确定从哪些方面来评价国际化成长风险,方案层则指的是为了描述国际化成长风险某一方面的特点而设定的一些具体的评价指标。其对应关系为:目标层——一体化国际化成长风险感知;准则层——从不同方面评价国际化成长风险;方案层——明确各方面具体的评价指标。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际分工视角下湖北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的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4G199)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杨鸿海:《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管理研究》,《天津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全集》(2006年)。

[2]杜栋、庞庆华、吴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Thomas L.Saaty.Decision Making with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International Journal Services Sciences,2008.

( 编辑 聂慧丽 )

公司投资方式控制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建设工程投资控制难度大,通过技术手段能够极大地提升制订的效率和准确性,保证建设工程有序进行,并且提高建设工程质量。要做好建设工程投资控制工作需要将投资控制渗入到建设工程的各个阶段,在有条件的前提下,连接各个阶段,共享信息,各参建单位之间互相协作配合制定出有效的投资控制计划,以期取得最大经济效益。本文对工程建设项目投资中的造价控制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工程建设;项目投资;造价控制

引言

建设工程投资控制是指以期达到投资目标、将投资目标最大限度地控制在制定范围内而开展的一系列工作。详细内容为,在建设工程的决策阶段到竣工结算阶段,对建设项目进行动态检查,找出与制定的投资目标不符的偏差及时修正,把建设工程的投资控制在制订的限额之内。建设工程项目工期长、投资金额大,并且建设工程各阶段风险高,这决定了拟定的建设工程投资控制计划必须科学、面面俱到,密切关注建设工程各阶段的投资控制,合理地控制建设成本,以实现建设单位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减少成本损失。

1建设工程造价管理

1.1降低建设工程成本,控制建设工程风险

目前,建设项目的范围各不相同。在周期长、规模大的情况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这增加了开发项目的难度。因此,必须控制项目的工程造价。确保劳动力、物质资源和财政资源等资源的有效配置,在整个项目周期中,处于管理的角色。避免造成建设资源循环中断的消极现象,降低建设项目的风险,以此确保建设任務顺利完成。

1.2营建稳定的管理氛围,保障建设工程综合质量达标

施工单位管理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效益。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单位容易吸引短期优势,在不重视建材质量的情况下购买劣质建材,给建设项目造成质量安全隐患。为避免损害建设单位利益,必须按照合同、法律、行业标准和法规要求制定项目成本管理方案,确保建设项目质量和效益,研究降低成本、能耗的对策,确保建设项目的安全稳定,符合质量标准。对建设项目进行循证、科学、有效的管理,同时,全面总结项目成本管理的优势。把各建设协会、部门和人员引入管理体系,相互协作、相互支持,共享共同建设目标管理信息,营造稳定的建设项目管理氛围,提高建设项目质量,通过适应新时期建设项目健全开发需要的经营,强调需要管理建设项目的成本。

2工程项目建设造价过程控制要点

工程造价控制方案应该在工程建设之前进行决策预案,将工作重心前移,重点控制事前行为,以制定的合约为管理前提,精确工程量与工程造价为基础,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风险预估设计优化等措施,将工程造价方案实际落实到工程项目建设中的不同环节中,从而达到实现科学管理工程造价的目的。在工程项目造价过程中,时常发生超标现象,而对于投资决策正确合理的管理是能够有效避免工程造价环节超标现象的关键基础。在工程项目建设的投资决策阶段,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所涉及的区域、建设环境、工程项目规格、项目工艺、设备选择标准方案以及企业资金运筹方式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工程造价方案。因此,实际的工程建设方案必须建立在工程造价方案的基础之上,为整体的工程项目建设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工程项目的决策阶段,做好准确的工程造价投资预算方案,从而使企业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为下一步的实际工程工作有效展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工程项目的相关设计阶段是企业工程项目所有环节中的关键环节所在,根据所有企业项目的建设相关调查表示,设计阶段对于企业工程项目的投资预算方案能够产生70%以上的影响。因此,积极管控设计阶段的相关造价预算方案,能够有效管理控制整体工程建设项目的工程造价,企业的工程项目设计方案能够详细规划相关工程项目的建设规模、结构形式以及工程建设过程中所需要使用的设备标准和建设材料,因此,工程项目的设计人员应该充分考虑在设计阶段内可能受到的各种影响因素,优化设计方案,提高设计建设成果质量,从而从根本上实现对于工程造价的控制。

3工程项目建设造价控制的有效管理措施

3.1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

在企业工程造价的实际管理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明确自身的管理责任,工程造价预案设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能够直接影响工程建设质量,以及企业经济效益,所以需要工程造价预案设计人员能够具有良好的专业技术能力,企业需要不断加强完善造价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其专业化的水平能力,建立符合工作规章制度的工程造价预案,从而达到企业工程造价有效控制的目的。

3.2科学制定材料价格

项目建设需要消耗大量的工程材料,一般来讲工程的材料费用往往占到总成本的7成左右。所以材料的成本控制是工程投资控制的重中之重,在施工阶段必须严格按照合同内容进行材料的价格控制和用量控制。因为不同材料的质量加工都会对项目的投资工程造价产生影响,所以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对施工真实使用的材料,品牌材料数量进行严格控制和监控,从设备材料的手续到施工单位的材料质量打造一系列的监管流程,杜绝不合格材料或者是非合同制定材料应用到项目建造中。对建设市场材料的价格进行及时更新和掌握分析,并依据项目所需要的设备以及材料的真实情况,针对性的展开质量价格的比较,争取做到质量与价格的完美统一。在项目的实际施工过程中,首先中标方要对造价机构的价格进行及时关注,和社会咨询机构保持密切的联系,打造以市场为导向的价格信息渠道,及时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材料的实际价格,为施工方和造价工作人员提供真实、可信的价格资讯,最大化的做到信息共享。减少由于信息滞后,或者是信息不对等导致的经济损失和投资损失。另外要严格控制不同材料的采购价格,从长远角度出发,在系统的价格基础上分析同一材料在不同时间的价格变化图,另外要对材料的价格周期性变化进行规律分析,依据曲线变化和市场的真实情况,研究判断和预测未来材料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价格涨幅或下跌情况。从理性角度出发,牢牢把握材料未来的价格走向,从而为工程的投资控制提供一手的信息资源。

3.3加强投资管理控制

1.构建起完善的投资控制制度:具体包括有关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的责任制度,投资计划,成本分析,投资核算,打造完整科学的投资目标责任体系。2.健全原始记录:后期成本核算和治理的依据便是数据的记录,为了保证投资计算的准确性,有关投资的各项记录都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保管和处理,凡是涉及到有关经济活动的地方都应当建立起基本的原始记录,以求在后期进行成本核算或出现数据需要时提供最迅捷、准确的数据支持。

结束语

总而言之,工程造价的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有效控制工程的生产成本和提高工程公司的市场管理人员素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工程建设技术人员的设计阶段、建设项目招标阶段和实施阶段,建设成本管理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需要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必须强化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管理理念,切实提高工程造价管理水平,并加大其与工程项目之间的联系。

参考文献:

[1]刘海东.建设项目投资控制中全过程造价管理的运用[J].建筑与预算,2020(07):24-27.

[2]程振宏.建设项目工程造价全过程管控机理及案例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8.

[3]王翔.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开展PPP项目咨询业务流程再造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7.

[4]孙健.建设项目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与控制[D].南昌大学,2017.

公司投资方式控制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及其相关应用迅猛发展,公司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球化以及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外部环境导致公司所面临的风险大大提高,企业的生存、经营不断受到各种挑衅。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上市公司所面临的生存环境和竞争日趋的激烈和复杂。随着20世纪初美国一些公司的财务丑闻的爆发,公司控制管理成为备受各方关注的焦点。

二、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理论概述

(一)内部审计的目的

1997年,我国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章程》,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均要实行内部审计制度,并配备专职的审计人员;2006年上交所及深交所发布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也对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明确规定:上市公司应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并使其直接对董事会负责。以上《章程》印发,使内部审计在制度上成为了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内控的必备要素,并为我国公司执行内部审计的实际操作提供了政策支撑,并从而完善我国公司的内部审计职能,并能使在公司运营中发挥更重要的监督、管理职能,并持续不断的发展、壮大,对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内部审计发展及框架

1. 内部审计的方法

内部审计以监督及评价为契机,已完全融入公司的管理控制环节,成为了公司治理结构框架,并成为支撑公司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公司运营管理的完善需要强大的内部审计来支撑,内部审计能够及时并持续监控企业的发展运营各方面,并且能够对企业运营中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估,通过监督和评估来参与公司的战略规划,出具对风险的战略防控措施,并通过以上措施及评价,达到完善公司治理,提升公司运营价值的目的。监督机制,则是管理层对经营层的经营决策的过程及结果进行的稽查和核实,并对相关控制流程进行设计。

2. 内部审计的涵义及IIA与我国对内部审计定义的异同

内部审计是外部审计而言的,其机构及人员均都企业内部配置。从国外来看,IIA发布的内部审计的定义非常最具有代表意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与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及改善组织的运营,并且它通过系统应用、规范的方法,来评价及改善风险管理、以帮助组织实现目标。

IIA与我国内部审计定义相通的方面有审计目标。首先两者都是为促进组织目标实现,并且都强调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及客观性。而两者不同的地方主要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审计职能的区别。IIA主要做确认与咨询、监督与评价,而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则很少从事咨询活动;其次是审计对象的区别,IIA涉及面更广泛,不论是风险管理、还是流程控制或者是治理效率皆是IIA审计范畴,而我国内部审计则更多局限在对本企业经营活动与内部控制完善度等方面;从审计形式来看,IIA允许审计外包及内部审计外部化,而国内目前部分企业也在尝试运用外部机构开展内部审计的一些职能,但仅限于在工程审计等对业务内部环节涉及不深的层次。

3. 内部审计的目标及模式

公司运营过程中,不同的管理主体对内部审计要求有着不同侧重,审计目标也随之不同。而从当前公司运营的角度来分,审计目标一般着眼于财务审计与管理审计两个方面。财务审计是根据经营者的思路形成有效地激励和制度,促进财务各项指标即经营数据的反映的不断优化,从而达到决策最优。而管理审计则是从各项流程设置和流程的风险控制等方面拳皇,帮助企业实现高效的经营策略。而财务审计也随着企业的不断进步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从查错到防弊再到事前的预防型审计相结合的工作状态,最终会实现对企业的相关利益者负责的公允性审计。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内部审计工作从传统的查错揭弊,转向了揭露公司经营活动的缺陷并提出建议,以管理导向为基础的内部审计已经将关注重点转移至公司的内部控制环节,落实到风险是否能被有效管理控制,从而达到与企业实现共同目标的目的,而“公司治理导向内部审计”是目前较新的提法。治理导向型内部审计模式的产生是一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企业运营中保证其正常经营、高效经营的有效手段,并越来越更加凸显其优势。为保证内部审计优势的显现,内部审计人员要进一步实现综合能力的跨越,从而进一步推动内部审计的职能转变:内审人员不仅只满足于善于发现问题,更要使自己善于解决问题,并应将指导意识转换为服务意识,以所提建议服务于企业运营为基准,从而充当企业管理中加强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的责任主体,以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才能进一步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而在审计手段上,要突破传统方式,运用风险管理技术进行审计。

三、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如何发挥治理作用

(一)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目标具有趋同性。内部审计的目标是通过一定手段发现并解决公司经营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以此保证组织目标最终得以实现。公司治理目标是增加企业价值,两者不谋而合。

(二)内部审计将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提升其对公司治理的作用效果

由于是内部审计为企业内部机构这一优势,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的经营情况非常了解,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则更容易把公司内部一些集中问题交给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审计对象,这样更能够将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统筹,从而促使外部受托责任与内部受托责任达到协调一致。内部审计根据公司治理的需求,不断对自身服务地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提升其对公司治理效果中的重要度。

(三)内部审计工作的目标是增加公司的价值

1.“增加价值”已经成为内部审计的目标之一

内部审计通过监督公司的经营效果与效率,评价、把控运营中存在的风险可以帮公司预防和减少损失的发生。而当公司的内部审计在运作过程中所花费的成本小于内部审计帮公司增加的价值时,公司整体价值就增加了,这就是内部审计所创造的增加价值。

2. 从实例分析如何增加公司价值

中国移动成立之初,并未设立内审机构,管理者在认识到内部审计的存在价值后,在公司内将内审职能逐步建立。开始是将审计职能设在纪检监察部门,随着2006年SOX法案的推出,中国移动集团进一步加大内部审计力度,在集团公司、香港上市公司和全国各省公司均设立了独立的内审机构,而地市及分公司未设立独立的内审机构,相关内审职能则归属于地市分公司财务部来实施。至2010年3月,中国移动集团公司内审部制定发布的中国移动内部审计章程》,更是从制度上明确了公司内部审计的职责、权限和目标,并对优秀的审计人员进行选拔,打开特约审计员聘用等渠道,使集团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得到大的提升,并在生产经营、管理控制等公司治理各环节都充分发挥了内部审计的作用。

内部审计是一种价值创造,在帮助公司实现最终目标及提升公司价值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河南移动内部审计人员根据生产经营需求,整合、梳理各类流程、如维修费流程、基站电费管理基础模型以及稽核标准化体系等。2014年初完成的稽核标准化体系项目,项目历时6个月,对分公司的稽核流程进行了多维度整合优化:从建立整体稽核控制、固化管理方式流程、对稽核对象进行分层管理、建立评价系统等四个阶段,并在各阶段、各环节加以控制,使整个流程更加合理。这一体系不仅对现有稽核制度进行了补充,缺失的进行了完善,还把所有部门、所有稽核流程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在各阶段、各环节均层层控制,进一步明确了各级稽核人员的工作职责,从而提升精细化管理程度,提高管理效率,增加了公司价值。

摘要:本文从公司治理及内部审计的相关概念出发,以内部控制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内部审计对实现公司治理效果的理论基础:首先是内部审计通过自身职能设计实现治理效果,高效提升了企业的增加价值。其次是要内部审计通过和董事会、高管及外部审计间沟通、协作对公司治理起到积极推动。针对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关建议:即要完善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又要完善内部审计的执业环境,但这些都不是在短时期内能解决的问题;而内部审计的人才建设并提升内部审计的整体实力是当前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内部审计,公司治理,治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小悦,徐晓东.股权结构、企业绩效与投资者利益保护[J].经济研究,2001,(11):3-11.

[2] 程新生,孙利军,耿伟雯.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改进了财务控制效果吗?———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当代财经,2007.

[3] 蔡春,蔡利,陈幸.内部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来自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9,23(06).

[4] 傅黎瑛.企业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趋同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5] 冯建,蔡丛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J].财经科学,2008,(05):80-87.

公司投资方式控制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行为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石油天然气行业作为国家能源支柱产业,其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对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中国石油天然气行业上市公司存在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载体不统一,且披露内容缺乏实质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定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内部控制相关规范之间不统一等问题。对此,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出台有关指引来具体引导、规范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统一注册会计师审核的范围,并且保持规范口径一致,从根本上提高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方面的有效性。

[关键词] 石油天然气行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对策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石油天然气行业属于典型的资源消耗型产业,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如地质勘探、地缘政治、生产成本、油价波动等多种风险问题。随着全球油气资源的日益紧张,石油天然气行业相对于其他的能源行业而言面临着更为严峻的企业经营管理风险的考验。作为组织内部契约的显性反映,内部控制制度能够非常有效地防范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风险,为企业整体效率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制度和路径保障。因此,对石油天然气行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那么,中国石油天然气行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行为、披露内容、披露质量以及披露程度的现实状态究竟怎样,所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的效用性及信度又如何,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并提出一些完善建议。

二、国内外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回顾

(一)国外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回顾

“内部控制”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1947年美国审计程序委员会所颁布的《审计准则暂行公告》中。之后,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先后于1963年和1988年颁布了《审计准则公告第33号》和《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用以规范企业内部控制。1992年《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应时而生,成为目前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的纲领性文件。2002年,美国进一步颁布《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要求美国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内部控制报告”,同时规定该报告需要由注册会计师审核并出具报告。

Mcvay等通过对上市公司所披露的内部控制的情况与公司的盈利状况的研究发现,内部控制的实质性缺陷会带来较低的公司盈利能力。[1]Fekrat等通过研究认为投资者通过公司对外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可以更为有效地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由此更好地判断公司的实力,进而做出正确的投资选择。[2]Hermanson进一步调查研究发现,自愿披露内控报告比强制披露内控报告对决策更有帮助。同时,调查对象普遍表示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有助于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完善。[3]

综合来看,企业对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不仅能够对投资者产生影响,与此同时,也会促使该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二)中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回顾

2001年,中国证监会颁布了中国证券领域首个内部控制管理规范——《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证监会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证券公司内部控制的监管与指导,2003年对《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进行了重新完善与修订。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不断复杂化和内部经营的多元化,为了使上市公司不断提升抵抗内外部风险的能力,建立一套健全的旨在能够保护投资者利益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2006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分别颁布了各自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指引”(简称《上交所指引》和《深交所指引》),这两个指引是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重要的规范性文件。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企业的经营环境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2008年,中国又适时地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2010年,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等18项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

方红星等以2006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年报为研究样本,针对沪市非金融业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状况并不乐观,只有极少数沪市上市公司能够按照指引的要求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多数上市公司选择将内部控制信息分散披露在监事会报告、重大事项报告和公司治理报告中,集中详细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公司则比较少。此外,研究还发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情况较好的上市公司多具有以下四种特点:在海外公开上市;公司总资产规模较大;外部审计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国有上市企业或企业规模排名位列较前的上市公司。[4]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10月

第29卷第5期王琳,等:中国石油天然气行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及完善对策

宣杰、盛锁岩、常荣以2007—2010年河北省上市公司的年报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为研究对象,对河北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结果发现,经过3年的不断建设和完善,河北省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情况相比以往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依然存在较多问题: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对上市公司实质性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究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有关内部控制评价依据不统一、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内外部监管不力以及有关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披露的态度不积极等。[5]

综上所述,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就披露的实质内容而言,总体情况还是不容乐观的。

三、中国石油天然气行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

本文将中国石油天然气行业上市公司界定为与石油天然气生产经营相关的上市公司:石油天然气综合类、天然气管道运营类、储备运输销售类、天然气化工类、勘探开发设备类、石油化工类等。为了能够确保研究样本数据的连贯性和可靠性,本文选取了2010年度以前的石油天然气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样本(其中剔除了2012年被ST的1家上市公司),共41家,其中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油气公司18家,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油气公司23家。下面将以石油天然气A股上市公司的2010—2012年的年报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相关的分析研究。

(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总体情况

本文将在公司年度报告及其他年度公告中涉及内部控制信息视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一种表现,若公司年度公告均未提及则视为该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未被披露。从2010—2012年的统计数据来看,中国41家石油天然气行业A股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情况良好,3年间均进行了披露(见表1)。

从2010—2012年中国41家石油天然气A股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情况来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载体主要包括公司治理报告、董事会报告、监事会报告、内部控制报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等(见表2)。从整体来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载体呈现分散化状态。但是,从3年间数据的变化来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载体出现由分散化转为集中化的变化趋势,内部控制信息逐步集中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以及年报中新增的“内部控制”这一独立章节中。据调查研究,这一现状的产生与证监会近几年的政策变化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2010年年底,证监会发布《证监会公告[2010]37号》,公告重点提出提高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的要求。2011年年底,证监会再次发布《证监会公告[2011]41号》,鼓励上市公司在年报增添“内部控制”部分,披露重大差错责任追究制度的情况。2012年《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12年修订)》发布,调整了年度报告内容将监事会报告纳入公司治理一章,并新增了内部控制这一章节,重点披露企业内部控制建立健全情况。

(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质量情况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是评价一个企业进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完成情况的主要依据。深交所和上交所颁布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指引”中均对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质量进行了规定,均要求公司董事会以公司内部审计报告为依据进行公司内部控制审议评估并编写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不过,《深交所指引》和《上交所指引》中关于自我评价报告的内容要求有所差异。《深交所指引》第62条规定公司自我评价报告内容需要包括至少四个方面:(1)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存在缺陷;(2)对本指引所重点关注的那些控制活动的自查评估进行说明;(3)对上一年度的内部控制缺陷及异常事项的改善进展情况进行说明(如适用);(4)对内部控制缺陷和异常事项的改进措施进行说明(如适用)。《上交所指引》第33条规定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所应包括的内容至少应涵盖:(1)内控制度是否建立健全;(2)内控制度是否有效实施;(3)内控制度及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风险及处理情况;(4)内控检查监督工作的情况;(5)对本年度内部控制检查监督工作计划完成情况的评价;(6)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7)下年度工作计划等。可见《上交所指引》的规定较为详尽,本文以此规范为标准,对中国41家石油天然气行业A股上市公司2010—2012年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进行统计描述。

从表3可以看出,石油天然气行业A股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完成的质量情况并不乐观,自我评价报告只倾向于完成对制度有效性的评价,对于内控其他情况并未能够进行充分的披露。分析中发现,石油天然气行业A股上市公司披露并未对《上交所指引》中建议的至少披露的内容进行全部披露,公司倾向于只披露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情况及有效性的说明,而对于重大风险处理情况以及本年度完成情况等披露较少,对于下一年度的计划只有极少数公司有所涉及。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内容上看,形式化倾向较为严重,内部控制的实质性内容缺乏,甚至部分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出现大篇幅雷同现象。

表3中国41家石油天然气行业A股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质量

(三)内部控制鉴证情况

从表4可以看出,2010—2012年3年间,石油天然气行业A股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鉴证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2010年有3415%的企业选择聘请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审查,到了2012年这一比例达到7805%。除此之外,2012年的鉴证情况显示,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较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而言,内容更为广泛,除了关注企业整体内部控制、评价是否存在缺陷、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内容外,还需要披露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方面的重大缺陷。可以看出,石油天然气行业A股上市公司对于内部控制鉴证有所重视,当然这也与近几年内控相关政策规章的频繁出台有着很大关系。

表4中国41家石油天然气行业A股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鉴证情况

四、中国石油天然气行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中国石油天然气行业A股上市公司连续3年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总体情况、自我评价报告及其鉴证情况的统计分析,发现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载体不统一且披露内容缺乏实质性。由表2可以看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载体较多,这样会造成信息披露散乱,缺乏信息报告的系统性。虽然目前内部控制信息已归拢于年报中“内部控制”章节及自我评价报告,但是对这两种载体的分工并不明确。从表3可以看出,石油天然气行业上市公司倾向于披露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建全及有效性的说明,而对于内部控制运行中的缺陷、重大风险处理情况等实质性内容披露较少。除此之外,通过对各企业自我评价报告的比较发现,报告内容形式化较为严重,甚至部分公司内部控制自评报告出现大篇幅雷同现象,这大大降低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有用性。[6]

第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定没有得到有效执行。《上交所指引》、《深交所指引》均规定了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信息披露的具体参考标准,但从表3来看,各公司年报中相关信息的披露与该指引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没有一家公司完全符合《上交所指引》中规定的至少应披露的信息;《上交所指引》、《深交所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都要求石油公司在披露年度报告的同时,也要披露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和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核实评价意见,但是通过表4不难看出,仍有相当多的公司未披露注册会计师审核意见。

第三,内部控制相关规范之间不统一。《上交所指引》、《深交所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都规定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至少应包括的内容,但是,规定的至少披露的内容并不相同,使得上市公司在执行规范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选择性,这影响到内部控制信息的可比性和有用性。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中国石油天然气行业上市公司普遍执行了国家出台的关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指引和准则,但从内部控制的内容实质来看,其披露的现状不容乐观,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效度亟待加强。本文认为,应基于石油天然气行业自身的特殊性,针对石油天然气行业A股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的主要问题,着重加强和不断完善石油天然气行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规范性、执行性和监管性,积极鼓励其自愿性披露。

(一)完善中国石油天然气行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容与形式的规范性

由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披露载体不统一、形式大于实质、内容表现过于模式化的通病,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出台有关指引来具体引导、规范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统一注册会计师审核的范围,并且保持规范口径一致,从根本上提高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方面的有效性。可以要求上市公司将年度报告中董事会声明对内部控制的责任、自我评价报告结论、监事会发表对内部控制的评价意见、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及实施的基本情况等原本分散的内容,整合统一固定在“内部控制”一章,以方便信息使用者查找。在年度报告的“附件”中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审核报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披露内容也应详细进行规范,如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情况可以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方面进行描述;内控检查监督情况的披露应包括对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及实施的过程的说明;本年度内控完成情况以列表形式逐项说明;如果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发现缺陷,应对缺陷情况具体说明,并披露整改措施。

(二)加大对中国石油天然气行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监管的力度

中国石油天然气行业上市公司的监管主体较多,为了避免出现监管盲区,防止重复监管,这就需要各部门在监管时相互配合、积极沟通,改进监管措施,建立监管机构共享的信息交流平台和信息交流机制。监管部门可以对石油天然气行业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否、披露的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检查。证监会等监管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石油天然气行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完整性、规范性、真实性和及时性进行检查。明确监事会、独立董事或审计委员会等部门在石油天然气行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及信息披露方面的监督责任,切实发挥其独立监管的作用。

(三)应保持中国内部控制相关规范口径的一致性

中国现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是由五部委共同制定的,之前上交所、深交所也都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作出了各自的规定,政出多门就会出现规范不统一和口径不一致等问题,所以有关部门制定法律法规时一定要相互协作、积极沟通,必须考虑与现有的政策之间的衔接性,避免导致上市公司在进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时出现选择性、缺失性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WEILI GE. Sarah Mcvay. The Disclosure of Material Weakness in internal control after the SarbanesOxley Act[J].Accounting Horizons,2005(9):139159.

[2] M. ALI FEKRAT, CARLA INCLAN, DAVID PETRONI.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Discloures: Competitive Disclosure Hypothesis using 1991 Annual Report Dat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1999(2):175195.

[3] HEATHER M. HERMANSON. An analysis of the Demand for Reporting on Internal Control[J]. Accounting Horizons, 2000(9):325341.

[4] 方红星,孙翯.强制披露规则下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基于沪市上市公司2006年年报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7(12):6773.

[5] 宣杰,盛锁岩,常荣.河北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与建议[J].企业经济,2012(10):169172.

[6] 吴勋,王艳,鲁丽.面向风险管理的石油企业内部控制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0(3):5660.

[责任编辑:陈可阔]

公司投资方式控制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一、基于Duffing-Holms模型序参量的混沌模型

在经典力学当中, Duffing-Holms模型作为具有摆动的非线性方程, 同时还具有混沌现象的典型特征。一般认为Duffing-Holms模型的基本形式是:

其中, x表示系统的状态;ẍ表示系统变化的加速度;p1表示阻尼系数;q cos (ωt) 表示系统外力项;ω表示外力项频率;p1、p3和q一般大于0, p2<0 (p2取-1) 。为方便对本模型系统进行分析, 并实现降价的目的, 可以按照以下方式描述系统:

假设各参数取值分别为:p1=0.154, p2=-1, p3=4, ω=1.1, q=0.034, 同时系统初始值取x1 (0) =0, x2 (0) =ε (ε是一个计算机可识别的极小常数, 为10-10) , 由此可推断出系统处于周期振荡状态, 见图1。

在p1=0.154, p2=-1, p3=4, ω=1.1, q=0.088时, 系统由周期振荡状态转化为混沌状态, 此时其根轨迹和混沌相轨迹如图2 (a) 、 (b) 所示。

由此可知, 在频率ω不变的情况下, 模型系统的特性会随着系统外力q cos (ωt) 的外力系数q的改变而发生明显变化。当q取值0.088时, 系统处于临界状态, 此时系统由周期振荡模型转为混沌模型。

二、基于Duffing-Holms模型的混沌控制方式

(一) 变量反馈控制方式

在外力参数q取值0.088时, 系统表现为混沌模型。此时可通过引入合适的反馈变量来实现对系统混沌的控制。例如在 (1) 式中引入反馈项-kx1, 那么可得到:

设置k=0.06, 且其他参数保持不变, 此时可实现对混沌模型的控制, 并转化为周期振荡状态。见图3。

由上述分析可知, 通过引入合适的反馈变量-kx1, 并对其反馈系数k进行调节, 实现对混沌模型的特性的控制, 将其转化为周期振荡状态。

(二) 参数微扰控制方式

基于Duffing-Holms模型序参量的混沌模型, 除了可以通过变量反馈法加以控制, 以及自适应控制方式、外力反馈控制方式和延时反馈控制方式等, 对系统参数随时间的连续微扰进行控制之外, 还可通过参数共振微扰的方式来进行控制。

考虑到混沌模型受参数变化的影响较为剧烈, 以及Duffing-Holms模型当中的x13的倍增性质, 本研究将参数p3设置为p3 (1+c cosΩt) , 其中, c表示参数微扰幅度;Ω表示微扰频率。在微扰频率Ω和外力项频率ω产生共振的过程中, 基于Duffing-Holms模型序参量的混沌模型的相关特性会被抑制, 同时也可让该模型回到期望的周期振荡状态。此时 (1) 式可重新表达如下:

三、结束语

本研究通过利用变量反馈方法和参数微扰方法对基于Duffing-Holms模型序参量的混沌模型进行控制, 可以看出, 变量反馈方法只需要引入并调节反馈系数k, 便可实现对混沌模型的特性的控制, 甚至将其转化为周期振荡状态;而参数微扰方法则可通过外力项频率和微扰频率的共振, 来改善混沌模型, 并使其能够达到所期望的特性。在实际生活当中, 可将该模型广泛应用于金融市场, 并通过变量反馈方法和参数微扰方法来实现对系统的有效控制, 以确保系统的稳定和可靠。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Duffing-Holms模型序参量的混沌模型及其控制方式, 在简要介绍基于Duffing-Holms模型特定序参量设置的混动模型的前提下, 分别从变量反馈控制方式和参数微扰控制方式等两个方面, 对混沌模型的控制方式进行了详细阐述, 希望通过分析和探究, 能够为广大工作人员实现对系统的有效控制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Duffing-Holms,混沌模型,控制方式

参考文献

[1] 马超群, 邹琳, 李红权.股票市场的非线性结构与混沌效应检验:基于BDS方法与CR方法[J].湖南大学学报, 2008 (5)

公司投资方式控制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在高校教育体系改革的背景下, 学校教育模式逐渐创新, 更多高校为了适应现代化的社会发展, 构建了多元化的办学模式。这种背景下, 导致高校资金使用逐渐增多, 直接影响了投融资渠道的扩充, 同时也为多元化办学模式的构建造成影响。因此, 在现阶段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管理中, 应该针对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进行管理方法的构建, 满足现代教育体系的整合需求, 促进院校的稳定发展。

2 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风险

2.1 制度机制风险

通过对高校内部财务控制状况的分析, 在高校运行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素, 这些制度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制度建立不完善、项目设计不合理以及违规等现象发生的。在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中, 由于部门工作程序不足、制度体系不完善以及细化内容不足等, 会对监督控制造成影响。同时, 在廉政风险体系构建的过程中, 若风险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性的控制, 会为制度体系的管理带来限制, 无法满足高校日常工作需求。

2.2 岗位职责风险

在高校财务工作创设的过程中, 岗位职责风险作为内部风险出现的主要原因, 若不能得到控制, 会降低高校财务功能的管理效率, 限制院校的稳定发展。在社会经济运行的背景下, 虽然很多高校创设了资金使用渠道, 但是在新制度背景下, 缺少配套性的管理机制, 很多院校在财务管理中仍然使用传统的方法, 降低工作的执行效率, 导致高校腐败案件频发。

2.3 思想道德风险

在高校财务内部风险控制的过程中, 思想道德风险作为较为重要的风险模式, 会降低高校工作的执行效率, 降低工作的稳定创新。对于高校中的道德风险而言, 其作为高校廉洁政策建设中较难问题, 若不能得到及时性的处理, 会影响高校的稳定运行。因此, 在高校财务工作构建的过程中, 应该针对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状况, 进行财务管理工作创新, 保障功能执行的稳定性。

3 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优化策略

3.1 高校内部体系的预算控制

针对高校财务管理状况, 在财务预算工作构建中, 若缺少完善性的预算控制制度, 会影响管理执行的稳定性, 因此, 高校财务预算工作设计中, 应该做到:第一, 提高对预算管理工作的认识。在预算管理工作执行中, 应该构建全面性的预算管理方案, 结合工作项目设计的重点, 进行预算工作的整合, 保障工作执行的价值性。第二, 实现执行工作与预算工作的统一性。在高校财务工作构建中, 应该结合预算内容, 进行财务项目的稳定支出, 提高财务工作执行的有效性, 促进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稳定发展。

3.2 明确资金管理及控制系统

通过高校财务管理状况的分析发现, 在工作确定中, 应该将资金管理作为重点, 结合管理工作内容, 进行管理工作的完善, 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执行的有效性。对于财务工作而言, 相关管理者应该结合高校资金使用状况, 提高安全的管理工作的价值性。同时, 也应该将财务管理工作作为重点, 针对工作管理执行的特点, 进行管理完善, 促进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价值性。

3.3 优化会计核算内容

通过对高校财务内部管理工作的分析, 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 应该积极强调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性, 结合综合性的核算方案, 进行会计工作的管理, 保证内部财务管理工作构建的有效性。通常状况下, 在财务核算中, 应该结合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以及高校管理现状, 进行会计核算工作的处理, 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 避免高校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风险因素, 实现高校的经济化发展。

3.4 创设信息沟通平台

高校在内部控制财务体系构建的过程中, 应该结合信息化的技术形式, 进行高校财务内部管理工作的创新。在信息技术平台构建中, 需要针对财务部门的运行、特点以及业务流程等, 构建财务信息管理平台, 通过对财务预算工作的有效控制, 降低院校运行成本, 提高财务信息管理功能的价值性。同时, 在财务管理工作整合中, 应该逐渐提高管理策略, 加强专业性的财务人员培养, 强调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并促进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 展现财务管理工作构建的价值性, 满足网络化的信息沟通机制, 增强财务内部管理工作构建的时效性、针对性。

3.5 强调内部监督机制

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构建中, 应该积极强调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成立专门性的主管、高级审计价值, 强调内部审计工作的价值, 展现财务管理工作控制的价值, 为现代高校财务工作的确定提供参考。高校在内部审计中, 应该构建动态化的项目整合策略, 结合控制工作, 提高审计工作的执行效率, 实现高校经济管理体系的稳定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 在现阶段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构建中, 应该将财务内部控制的管理作为重点, 结合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限制性问题, 进行工作管理方法的完善, 提高工作执行的有效性, 并促进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稳定创新。通常状况下, 在财务管理中应该通过内部控制预算、资金管理途径、会计核算以及资金投入等, 进行财务管理工作的设计, 保障工作执行的有效性, 满足现代高校财务管理的价值性。

摘要:本文针对高校财务管理状况, 对财务内部控制问题进行分析, 结合管理方法进行财务管控工作的设计, 主要目的是在内部控制方法完善的同时, 提升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价值性, 为现代高校经济的运行提供保障。

关键词: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 周跃进.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6 (1) .

[2] 王海华.高校后勤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构建探讨[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 (3) .

[3] 秦丽姝.试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中国总会计师, 2016 (1) .

上一篇:新型农村人力资本投资论文范文下一篇:社会保障筹资研究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