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标准化建设项目范文

2024-06-24

农业标准化建设项目范文第1篇

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重要标志。多年来,吉林省始终遵循“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标准化必须先行”的理念开展工作,把农业标准化作为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来抓,把农业标准化作为统领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抓手来抓,为新时期吉林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全省农业标准化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007年,是全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推进年,作为农业大省,吉林省将充分发挥农业标准化在“三农”工作全局中的基础地位和核心作用,通过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数量与质量、安全与效益的有机结合。通过加强对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及产出品的监管,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把2007年确定为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年”,启动实施农业标准化“六大行动计划”。即:启动实施标准化体系、检测体系、认证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六大行动;建立“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市场准入、产品标识、产地追溯和信息发布”五项制度;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执法和技术服务”三支队伍。

标准化体系建设行动 首先,建立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为骨干、企业标准为补充的科学合理、统一权威的,与国际接轨的农业标准体系。2007年,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100项,其中种植(采集)业30项、养殖(驯化)业30项、加工业40项,以满足粮食、油料、水果、蔬菜、畜禽产品、水产品、特产品及农业投入品的生产、市场、检测、认证要求。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引导和帮助企业按国际标准和进口国标准组织生产,以满足外向型农业发展和国际贸易的需要。其次,本着依托资源、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合理布局的原则,在全省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区、基

地)、标准化示范企业、标准化示范市场,率先加快标准在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推广和应用。在生产环节,重点抓好农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操作规程(GAP)的实施,引导农民按标准组织生产,合理使用农药、兽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杜绝禁用农药的使用,严格控制高毒农药的使用。在加工环节,要组织引导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严格执行标准,着力在精深加工上做文章,提高加工、保鲜和包装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特别是出口农产品,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和先进标准规范操作,确保产品质量,维护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在流通环节,切实加强农产品分等分级标准、标识标准和质量安全标准等市场准入标准的实施,防止二次污染。2007年创建标准化示范载体50个,其中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区、场、基地)15个,标准化生产龙头企业5个,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5个,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基地10个、基地面积3500万亩,绿色食品基地10个、基地面积1000万亩,有机食品基地5个、基地面积500万亩。

检测体系建设行动 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开展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产出品的全方位检测工作,为实现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程质量监控提供保障。2007年重点建设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性检

测中心1个、专业性分中心10个、区域中心9个、县级检测中心60个及速测站(室、点)50个。建设原则是以省级为主,向国家级靠拢;以行业为主,向地方延伸;以检测终端产品为主,向农业各种产品、各个环节、多项参数的全方位检测发展。

认证体系建设行动 按照农业部“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认证管理工作,形成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为主体,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农业投入品认证为补充的认证体系。对认证的产品实行标识(牌)和证书管理,鼓励和倡导获得认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开展GAP、GMP、HACCP、ISO9000和ISO14000等质量体系认证。同时,实施名牌战略,培育市场叫得响、百姓信得过、竞争力强的知名农产品,开拓国内外市场。2007年培育、开发、认证各类名牌农产品200个左右。其中,中国名牌农产品3个,吉林名牌农产品50个,“三品”认证150个。

监管体系建设行动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市场准入、产品标识、产地追溯和信息发布”五项监管制度。一是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实行定点监测和抽查相结合,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监测。二是扶持和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专营超市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速测站点,开展自检工作,严把市场准入关。三是鼓励和引导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建立完备的质量安全档案记录和农产品标签管理制度,逐步实行标识管理制度。四是加强对农产品尤其是鲜活农产品农药残留的监督抽查,实行产地追溯制度,对监测合格的农产品予以确认,对不合格产品依法处罚。五是在全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网,快速跟踪、监督和发布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对不合格产品及时公布。通过自上而下严格的监督,实现对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及终端产品、包装、储运的全程质量安全监管。

标准化批发市场建设行动 市场是农产品流通的源头,更是保证消费安全的关键环节。鼓励和引导各级各类农产品市场按照《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技术规范》(GB/T19575—2004)升级、改造,提高管理和经营水平。大力开展标准化批发市场创建,推进市场准入、产地追溯制度的实行,杜绝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农产品流入市场,确保安全消费、放心消费。2007年重点建立省级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的放心农产品批发市场5个,其中综合性1个,专业性4个。

服务体系建设行动 根据各地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实际需要,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为契机,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和技术服务队伍建设,提高工作水平。特别要从农村经纪人中培养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骨干和带头人,通过他们普及标准化知识,引导农民知标准、用标准。2007年,初步培养建立起由省、地、县、乡、村(基地)五级人员组成的农业标准化管理、执法和推广服务队伍,以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

新时期,推进农业标准化进入新阶段,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是农业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伴随《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深入实施,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健全四项机制,保障农业标准化“六大行动”顺

利推进。一是建立有效宣传机制。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有效传媒举办宣传专栏,开办专题节目,加大宣传力度。同时,还将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专题讲座,搞好培训工作,使宣传工作做到长期有效,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二是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建立专门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完善保障机制,做到责任到人,任务到位,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经费,以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建立有效的研究机制。在标准、检测、认证、信息服务和管理等方面,加强技术研究,开展国际交流,实现科技创新,不断开创《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贯彻实施的新局面。四是建立有效的配套机制。抓紧制定出台《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条例》,形成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相配套的法律体系,确保正确贯彻实施。

作者单位:吉林省人民政府

农业标准化建设项目范文第2篇

13、2014年我县被省农业厅列入全省标准化试点示范县,借助项目我县加大力度实施了以脐橙、粮食、蔬菜等为主导产业的农业标准化整体推进示范建设。近年来,我县在推进全县标准化建设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制定实施方案。在省农业厅、市农业局的指导下,我县根据全县农业标准化发展5年规划及现有农业产业布局,制定了《2013年、2014年道县农业标准化整体推进建设工作方案》,确定了实施内容、示范区和实施措施,报省农业厅审批通过后及时组织实施。

二、健全标准体系。近年来按照国家无公害、绿色食品及其它强制性标准的要求进一步制定或修订完善了脐橙、粮食、蔬菜栽培管理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15项。

三、完善和落实标准化生产工作制度。着重完善了六项工作制度。一是建立标准化推广制度。“四区”建设都以省厅“四区”实施标准进行实施。并将农业标准转化为操作卡、明白纸等,近年共印制农业标准化简易操作卡、明白纸等3万份分发到各标准化基地。在标准化推广上全县按8个农业生产区域划分,每个区域由县农业局1名副局长任技术总负责人,另合理安排农技人员分片负责农业标准的推广实施。二是建立清洁生产制度。积极组织标准化基地申报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或绿色食品基地认定认证。建立村规民约等农业清洁生产制度。引导了燕山脚村建立了村规民约共同执行农业清洁生产;在祥霖脐橙等基地水源相对集中点按30-80亩设置了农业生产垃圾桶30个,收集因打药等农事操作产生的废弃物。三是建立标准化农药规范使用制度。监管农资经销商从源头上控制规范使用农药,并要求基地农药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病虫草害统防统治。标准化基地要按规定规范使用农药,在村口、主路口等显要位置设立警示宣传牌,明确禁止使用农药品种、农药安全使用方法及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和休药期的规定。四是建立标准化档案制度。对标准化基地生产主体进行登记造册;核心示范区的生产主体100%都按要求建立了田间管理档案,对生产环境、物候期、农业投入品来源及使用、技术措施、灾害发生与对策、产品去向等都作了详细记载,技术员经常抽查档案,发现有影响生产环境和产品质量等问题,及时指导生产主体改正。五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度。对标准化基地所有农产品生产者都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农产品质量安全实行社会承诺。六是建立农产品标识追溯制度。依托我县优势农业品牌“橘源”、“谷源米业”等品牌,在主要农产品销售包装上贴标签标识,实行可追溯管理。

四、强化基地监管。一是健全监管体系。所有乡镇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每个站明确2名监管人员。二是建立监管制度。制定了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投入品管理办法、农业投入品公告等制度。定期公布基地允许使用、禁用或限用的农药名单。对基地周围的农资经营网点实行拉网式巡查指导,从源头上有效控制投入品的使用。各脐橙基地实行农业投入品统一供应制度,严禁使用国家禁用农药、肥料等,同时对农业投入品包装物实行分拣集中处理,生产上不使用生活垃圾,以免污染生产环境。三是加大检测力度。加大了对脐橙、粮食、蔬菜等农产品的安全检测力度。近年水果、蔬菜农药残留快速检测随机抽样5500个以上,合格率达98 %以上。在祥霖铺等脐橙基地还建立了“标准化生产基地自检室”,并制定了严格的检测、检疫制度及准出制度。

五、开展宣传培训。近年,在全县共悬挂脐橙标准化生产宣传横幅60条,张贴宣传标语1500多张,散发宣传资料10万多份,制作永久性大型宣传牌14块,印刷标准化生产永久性墙体标语50条。同时利用电视、报刊和电脑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农业标准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宣传培训,增强了农户的标准化生产意识,在全县营造了浓厚的标准化生产氛围。按照“层层培训、分级负责”的方式,每年组派人员参加了省农业厅、市农业局举办的相关培训班;以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监督员、协管员为重点对象,以法律法规、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知识、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为重点内容,抓好标准化骨干培训;对全县农产品生产者进行集中培训与分散指导。近年来,标准化骨干班成员以标准化基地农产品生产主体为重点对象,结合“阳光工程”和“科技下乡”等项目的实施,按农时、季节,分期分批采取集中培训、座谈、单个指导等形式将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普及到农户,印发培训资料10万多份,发放技术服务便民卡3万多张,培训人数达到10万人次以上。

六、强化技术报务。每个基地安排2-5名技术员常驻基地指导,以村为单位,以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为中心,向全县推广集中育秧、新品种、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等。在脐橙示范区全面推广树盘秸秆覆盖、生草栽培等保湿抗旱,种三叶草1万亩,改善了土壤结构;推广脐橙大苗高堆移栽促进根系健康生长;推广物理、生物杀虫技术,各脐橙基地共安装频振式诱蛾杀虫灯200盏,悬挂粘虫板40余万张,挂捕食螨20万包,挂性诱剂1万包,减少了农药用量。同时严禁使用高毒、剧毒、高残留农药;推行“猪—沼—果”生态种养模式1万亩,现已建沼气池1800多口,通过沼液浇灌,减少化肥用量;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40万亩,每亩节本增收30余元以上;推广大枝修剪、因叶定果技术2万亩。使脐橙标准示范区的每个果农都能很好地掌握脐橙标准化生产技术,能生产出标准果、优质果、放心果,让果农真正得到实惠。通过示范区辐射,带动了全县其他脐橙种植户也积极实施脐橙标准化生产技术。

七、加大资金投入。一是加大投入财政资金。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对粮食、脐橙、蔬菜等产业的扶持力度。县财政安排资金用于脐橙产业、粮食产业、蔬菜产业等建设,并安排了专项资金用天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二是大力整合部门资金。大力整合农业开发、移民开发、能源开发、水利设施建设、国土整理等相关农业项目资金投入脐橙产业发展,每个基地由财政出资高标准统一规划撩壕、统一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在祥霖铺等乡镇创建了5个万亩基地,在下汶等村组创建19个千亩以上基地。三是积极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引进上市公司亚洲果业、湖南原地现代农业、香港良记果蔬配送中心等投资商,完成投资3亿余元,兴建了一些集育苗、大田种植、加工与销售、储藏运输、交通水利、农产品交易等于一体种植外向型标准化生产基地2万余亩,全部实行现代化、农业机械化生产。

八、培育标准化实施载体。大力发展和培育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标准化实施载体。依托龙头企业“亚洲果业”、“原地公司”、“绿源果业”、“谷源米业”,“盛农特色农产品有限公司”等及“旺红脐橙专业合作社”、“鑫脐专业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社,发展培育壮大“谷源”优质米、“橘源”等优势农业品牌品牌,以品牌为纽带,加强企业之间、合作社之间、企业与合作社、企业与家庭农场、合作社与家庭农场的联合,推进农产品产销全程标准化;以实施载体为龙头,推进农业标准化由政府主导向市场引导发展,实现实施载体与市场的对接、与基地的对接,不断提升农业标准化的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水平,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通过近年来的大力推进,我县农业标准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标准制定进程加快。参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省级标准,结合本地实际,先后制(修)定了以脐橙、粮食、蔬菜等农业地方标准15项,初步建立了一套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农业地方标准体系。二是农业标准化的实施稳步推进。建立了2个国家级脐橙标准化示范核心区和10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脐橙、粮食、蔬菜),面积10.17万亩;6个农产品获得了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个农产品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重点培育了绿源果业“橘源”牌脐橙品牌。培养了一大批生产基地推广、实施技术人员,通过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宣传、培训、指导,保障了标准集成转化。三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健全农业标准化生产质量控制制度,落实各级政府、部门及监管人员、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监管职责,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责任意识明显增强,农业标准化基地实现了生产操作有规范、投入品使用有监管、生产过程有记录、产品上市可追溯。形成了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生产经营者自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机制,农产品生产各关键环节质量安全做到有效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四是农业标准化工作机制逐步完善。加大推进力度,要求按“核心区、推动区、引导区、启动区”“四区”分层滚动发展,实行整体推进;确保质量安全,全面落实“标准推广、清洁生产、农兽药规范使用、生产档案、质量安全承诺、标识追溯”“六项”基本制度。形成了“政府推动、市场拉动、宣传促动、项目带动”的良好推进氛围。

尽管我县农业标准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离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存在几个突出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基层单位,特别是镇(乡)村,没有对农业标准化工作引起足够重视,工作缺乏具体措施。部分农产品生产者农业标准化意识不强,传统的农作意识根深蒂固,有的认为搞不搞农业标准化无所谓,有的认为农业标准化高不可攀,实施农业标准还未成为自觉行动。部分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缺乏长远目光,对实施标准求低不求高,仅仅满足于眼前过得去。这些,都给我市农业标准化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二是经费投入不足。目前,农业标准化推进建设工作经费主要依靠农业部、省农业厅农业标准化项目经费支撑。由于经费不足,我县在农业标准制定、专家审定、宣传培训、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及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等方面推进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标准化工作向更深层次的发展。三是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够壮大。全县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够多,已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生产者比较少,合作生产规模不够大,影响农业标准化承载实施。未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及生产基地的散户,未实施农业标准或实施农业标准程度较低的情况相当普遍。

农业标准化建设项目范文第3篇

摘要:长春市绿色有机农业发展面临成本的困境和进一步发展的道路选择。因地制宜发展绿色有机农业,要进行耕地质量建设,抓技术创新,将发展绿色有机农业与特色农业相结合,提高经济效益。同时整合资源,三产融合促进绿色有机农业发展。

关键词:长春市;绿色有机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16.06.013

2016年9月2日,全国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的授牌仪式在长春举行,国家农业部、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决定长春市为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开展示范和创建工作并进行相关探索,这是对长春市一直以来探索的产品安全、产出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并且具有长春特色的绿色有机农业发展之路的充分肯定。“绿色有机农业是指通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产品认证中心(OFDC)制定的有机认证标准,在农业生产中不施用人工化学合成的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和生长调节剂等物质,且非基因工程生物或产物,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维持农业生态系统持续稳定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1]近年来,对绿色有机农产品的需求日趋旺盛,顺应市场需求,长春市利用本地充足的农业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基地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种和产量不断增加,销售形势明显改善,但是,长春市绿色有机农业继续发展仍然面临一些困境。

一、着力解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成本困境,因地制宜发展绿色有机农业

长春市发展绿色有机农业面临的关键问题是绿色有机农产品成本高,成本高导致价格偏高,因而影响需求的扩大,不利于规模经营的发展。对此,应着力解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成本困境,因地制宜发展绿色有机农业。

(一)绿色有机农产品成本高的原因

绿色有机农业的前期投资较大,回报期长。与简单的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不同,建设绿色有机农业基地的投资较大,包括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厂房的构建及作业机械的购买等。同时,不同品种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和不同的园区建设需要的前期投入资金数额存在差异。因此,前期投入较大的绿色有机农业难以在短期内实现经济效益,且投入资金数额较难掌握,具有一定的风险。

绿色有机农作物产量低。绿色有机农业的产量低是绿色有机农产品价格偏高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养分需求较大的作物,在使用绿色有机农业栽培技术后,单产会有明显的下降。因为养分需求较大的作物,单产水平直接与肥力密切相关。

本地有机肥应用程度不高。在绿色有机农业中,主要的肥料是有机肥。但一些地区本地有机肥应用程度不高,外运的有机商品肥成本较高,大量的禽畜粪便没有得到有效转化,距离较近的本地有机肥料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绿色有机农业的成本,提高了绿色有机农产品的价格,影响了有机农业的发展。

绿色有机农业的生物防治成本高。绿色有机农业禁止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采用生物防治的措施,成本较高。目前能够有效使用的植物性农药很少,在绿色有机农业基地植物性农药的应用程度不高。

绿色有机农业的劳动力投入多。绿色有机农业禁止使用化肥、化学农药,种苗补苗、控制杂草、防治病虫害等过程中只能单纯依赖人工,导致绿色有机农业的劳动力投入比常规农业要高。过多的劳动力投入增加了有机农业的成本。

有机肥自身也存在风险。有机肥料本身存在着抗生素、重金属超标的风险。即使有机肥料中严格控制抗生素、重金属的含量,但是目前并没有检测的有效方法,甚至有些园区或企业的有机肥并没有通过有机认证,这些都将影响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二)解决绿色有机农产品成本困境的路径

发展绿色有机农业需因地制宜。因为绿色有机农作物的产量低于常规农业作物,所以大多数需要一定的耕地面积来保证产量。这就要求界定绿色有机农作物种植的极限值,以免盲目发展绿色有机农作物而影响某一地区甚至国家的粮食安全。因此,要因地制宜发展绿色有机农业。

绿色有机农业要与特色农业相结合。绿色有机农业要根据市场认可情况与地区特色农业相结合。如与特色蔬菜和水果产业结合,因口感、品质更容易得到消费者认可,增效更为显著,所以取得的经济效益也更加可观。

进行耕地质量建设以确保绿色有机农业产量。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需要与耕地质量建设相结合,通过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培育土地肥力,进而改善耕地土壤结构,保障耕地持续生产力。绿色有机农产品的产量、品质才能得到保障。

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绿色有机农业使用的肥料为有机肥料,而有机肥料大多数来自于农业废弃物,如禽畜粪便的转化。因此,发展绿色有机农业,要加快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步伐,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增加有机肥料的生产。进一步推进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有效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

抓技术创新促绿色有机农业发展。技术创新无处不在,绿色有机农业同样需要技术创新。新品种、新类型生物农药的开发使用可以大大减少劳动力的投入,节约劳动力成本。同时,需要开发新型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结构,增加作物产量等。绿色有机农业生产是个复杂的体系,各个环节都期待技术上的创新。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应依托城市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优势,鼓励科研人员参与绿色有机农业建设,打造绿色有机农业科技联盟和科技服务平台。

二、整合资源,三产融合促进绿色有机农业进一步发展

长春市委市政府对绿色有机农业高度重视,目前以“农家乐”为主的绿色有机休闲观光农业初具规模,季节性的采摘业火爆。但绿色有机休闲观光农业的生产经营主体仍以小规模的个体农户为主;有机农产品加工业、农业信息服务业、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还不够完善;农业保险服务业刚开始起步,农村金融改革需要进一步突破。总之,绿色有机农业和二产、三产的融合程度需进一步提高,以适应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产业融合发展是当代发达国家农业的发展趋势,长春市绿色有机农业和二产、三产的融合发展,必须深入研究长春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走出一条具有长春特色的绿色有机农业和二三产融合的发展之路。

(一)实现农业与二产的融合,重点发展有机农产品加工业

加大力度培育、壮大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着手引进信誉良好、规模较大、综合实力较强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企业,强化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同时加快发展培育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建设,统筹解决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配套设施的建设问题。

建立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户有机种植养殖基地的联动机制。探索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模式,形成利益共同体后,着力使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户实现“共赢”。同时增强品牌意识,努力扩大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知名度。

完善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资金保障,提高政府的金融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对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业的资金扶持,保证省、市、县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基本建设资金的投入。把中小型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企业列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优先扶持对象,对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业融资进行保障,为其提供贷款担保。

(二)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是绿色有机农业发展的关键选择

现代服务业的范围很广,实现绿色有机农业与之融合,促进绿色有机农业发展,需明确绿色有机农业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有的放矢,提高绿色有机农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的成效。绿色有机农业需要整合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在有机农业信息服务、有机农业现代物流等方面实现集聚,促进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

完善的有机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是基础。覆盖广泛且高效的信息化服务是绿色有机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完整的信息化服务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提供准确的供求信息。要有技术培训、销售维修、示范推广、信息咨询和中介等多领域、专业化信息。同时要利用现代化的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手段,实现绿色有机农业全过程的智能化、标准化运行,保证每个环节都可跟踪查询。

健全的绿色有机农产品流通体系是关键。要加强物流载体建设,尤其是鲜活农产品的物流。要加快完善绿色有机产品基地和园区的物流配套,推进冷链物流的标准化,营造公平的物流市场环境,解决鲜活农产品“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着力培育大型农业物流主体并提高其组织带动功能。

绿色有机农业与创意休闲旅游业的进一步融合是农民和企业增收的重点。推进绿色有机休闲观光农业的深度发展,要坚持“有机为本、强农兴旅”,同时以自然景观、人文特色为看点,立足区域优势,建设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消费、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创意休闲有机农业胜地,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文化传承的有机统一。要科学制定规划,引导绿色有机休闲观光农业有序健康发展,同时培育能根据市场进行决策、懂法律知识的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有特色的绿色有机农业资源,适应差异化消费需求,提升质量的同时推进模式的创新。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提供绿色有机休闲观光农业的要素保障。

绿色有机农业与二产、三产进一步融合,促进绿色有机农业发展的同时也提高农业现代化的程度。这就打破了原有一、二、三产业的分工界线,形成一种新的分工链条和业态,对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正斌,王大生,徐萍.中国绿色农业指标体系建设指导原则和构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1,(6).

作者简介

魏维,中共长春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消费经济学、农业、农村问题。

责任编辑 王宝珍

农业标准化建设项目范文第4篇

2011年6月20日,山西省委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深入推进干部下乡住村,开展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山西省委决定在开展干部下乡住村活动的基础上,实施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进一步明确帮扶责任,落实帮扶措施,以更加扎实有效的行动帮助贫困乡村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努力缩小发展差距,在全省转型跨越发展中迎头赶上。开展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的总体目标是,到“十二五”末,实现包扶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翻番。通知要求,加强对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的管理考核,对帮扶农民增收成效明显的要给予表彰,对工作不力的要给予敦促和批评。其实,早在2010年,山西省就开始积极推进干部下乡活动,从省委印发《关于在全省开展干部下乡住村活动的通知》,到长治市平顺县“六个一”活动在全省的全面推广,再到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的开展,都是对干部下乡活动的进一步深化和推进。

1. 书记省长带头住村蹲点

2010年12月2日,山西省在平顺县西沟村召开了干部下乡住村“六个一”活动推进会。会上宣读了省委办公厅《关于在全省开展干部下乡住村活动的通知》,由此拉开了山西全省干部下乡住村活动的序幕。

2011年5月30日至6月1日,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到太行山革命老区、八路军总部当年所在地武乡县蟠龙镇砖壁村住村蹲点。袁纯清书记轻车简从,谢绝市县领导陪同,成为此次住村调研的一大亮点,为广大领导干部该如何开展下乡住村活动树立了榜样。6月6日,袁纯清把这次下乡的体会,写成了一封平实的信,发给全省干部,题目是《在砖壁村的调查与思考——给全省领导干部的一封信》。他以翔实的数据列举了全省农民收入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现状,袁纯清提出,由县至省,6000多名领导干部每个人包一个农民人均纯收入2500元左右的村子,实地指导帮助那里的农民开辟新的生产门路,扎扎实实干上几年,实现收入翻番,称得上是一项造福于民的大事业、大功德。袁纯清还指出,要把住村变为包村,作为领导干部的一项经常性的联系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更加鲜明地突出帮助农民收入翻番的工作主题。

5月30日至31日,山西省长王君在榆次区北田镇张胡村参加干部下乡住村活动。他深入农户家中,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来到大棚果园,和大家一起锄草套袋;利用晚上时间,与村干部及群众代表座谈,话民生、聊致富、谋发展,共同描绘张胡村新农村建设的蓝图。书记省长之举,大大带动了其他领导干部,数据显示,从4月末到7月初之间,山西省高层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下乡住村就达到17人次。

为进一步推动全省干部下乡住村活动深入开展,有效促进贫困地区农民增收,2011年6月20日,山西省委办公厅再次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全省干部下乡住村开展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明确帮扶责任,落实帮扶措施,深入转变作风,以更加扎实有效的行动,帮助贫困乡村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努力缩小发展差距。

《通知》明确,开展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的总体目标是,到“十二五”期末,实现包扶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翻番。《通知》要求,各级各部门要立足包扶村庄实际,着眼农民增收需要,坚持“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产业发展思路,结合行业特点,发挥部门优势,重点帮助包扶贫困村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开发优势产业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促进农村社会化服务和市场体系建设,抓好农民科技培训和转移就业,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包扶村开拓生产增收门路,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提高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能力。

《通知》指出,此次活动的范围对象是,省级四套班子领导、纳入省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的92个省直厅局主要负责同志,原则上在57个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500元左右的贫困村选择包扶对象,每人包扶1个行政建制的贫困村。有扶贫开发工作任务的市、县两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人大、政协主要负责人,市直机关主要负责人,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在各自区域内选择包扶贫困村。没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市、县两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人大、政协主要负责人,市直机关主要负责人,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包扶本地区最困难的村或收入水平低的村。

为确保活动取得实效,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通知》要求,要加强对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的管理考核。各级各部门要建立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档案,如实记录包村活动开展情况、项目实施进度、农民增收年度目标完成情况等;按照对全省干部下乡住村活动实行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的有关要求,对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实行分级考核,省对省级四套班子领导、纳入省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的92个省直厅局主要负责同志、各市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人大、政协主要负责人进行考核;市对县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人大、政协主要负责人和市直机关主要负责人进行考核;县对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进行考核。对帮扶农民增收成效明显的给予表彰,对工作不力的给予敦促和批评。

2. 确立下乡住村目标:“六个一”

2010年11月29日,山西省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省开展干部下乡住村活动的通知》,要求全省各级党政群机关和事业单位组织开展干部下乡住村活动,推动干部下乡住村工作常态化。

通知明确了干部下乡住村活动的总体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干部变作风、群众得实惠”为目标,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群众,察民情、听民声、理民事、解民忧,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在联系服务群众的实践中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点,向人民学习的观点,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加深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激发党员干部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树立良好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促进党员干部思想转型、工作重心转型、主要工作精力转型,形成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为推动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坚强保证。

通知对干部下乡住村联系点和时间进行安排。全省各级党政群机关和事业单位要把开展干部下乡住村活动作为联系群众、锻炼干部、转变作风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有计划地组织干部下乡住村。省直单位的定点扶贫点原则上为本单位住村联系点,市直单位以新农村建设结对帮建村和定点扶贫村为住村联系点,省、市、县住村联系点一般不交叉。继续做好乡镇干部包村工作,确保每个村都有包村干部。参加干部下乡住村活动的重点是各级领导干部。在时间安排上,省级领导班子成员每年下乡住村原则上不少于3天,市级领导班子成员和省直部门主要领导每年下乡住村原则上不少于5天,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和市直、县直部门主要领导每年下乡住村原则上不少于7天。

通知明确了干部下乡住村活动的工作重点。各地各部门要制订实施方案和干部下乡住村工作年度计划,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分批安排干部下乡住村,并重点完成“六个一”目标要求,即创先争优,帮建一个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转变观念,开好一个解放思想、促进发展的讨论会;理清思路,帮助制订一个切合实际的发展规划;突出重点,帮助上一个好的致富项目;深入农户,解决一些群众关注的实际问题;认真总结,形成一个促进作风转变、推进项目建设的调研报告。

【图表说明】资料来自山西省政府网站

为确保活动取得实效,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山西省要求住村干部要坚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真下乡、真住村、真正解决问题,切实把活动成效体现在加强基层组织、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上。按照安全、务实、简朴的原则,减少车辆和随行人员,不搞层层陪同,尽量减轻基层负担。严格遵守各项规定和当地乡规民约,按规定交纳生活费,严禁参加封建迷信活动、参与赌博、吃请收礼和索要土特产品等。同时,山西省坚持干部下乡住村制度化,完善干部下乡工作档案,加强督促检查和工作考核,对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要通报批评。

2010年12月2日,山西省开展干部下乡住村“六个一”活动推进会在平顺县西沟村召开,会议充分肯定了长治市开展干部下乡住村“六个一”活动取得的突出成效,并决定在全省开展干部下乡住村活动。资料显示,2010年9月3日,长治市万名干部下乡住村“六个一”活动开展以来,长治市从市委常委做起,带动全市各级干部下乡住村,深入到最困难的地方、群众意见最多的地方,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共同破解发展难题。同时重点建立和推行了下乡住村计划报告制度、督查通报制度和考核制度,实现了干部下乡住村工作的规范化、常态化和长效化。截至2010年底,全市下乡住村干部达到14700多名,结对帮扶农户3万余户,帮助农村制定发展规划2743个,落实帮扶项目2445个,提供帮扶资金2168万元,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16000余件。通过活动,广大干部强化了宗旨意识,锤炼了认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进一步拉近了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山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汤涛强调,开展干部下乡住村“六个一”活动,是扎实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抓手,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构建统筹城乡党建新格局有着重要意义。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开展干部下乡住村“六个一”活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内在要求,是转变作风、科学决策的有效途径,是锻炼干部、提升素质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和谐、保持稳定的现实需要;要明确目标任务,突出工作重点,扎扎实实开展好干部下乡住村“六个一”活动。要结合开展此次活动推动转型跨越发展,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促进干部作风的转变;要切实加强对干部下乡住村“六个一”活动的组织保障,加强组织领导,坚持领导带头,强化制度建设,拓展延伸活动。

汤涛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各部门要增强忧患意识、执政意识和宗旨意识,深入了解民情民意,帮助解决困难问题,努力兴办实事好事。要丰富工作内容,整合资源优势,创新机制办法,通过下乡住村工作促使广大干部转变作风、心系群众、服务人民、干事创业,帮助广大农村走上科技致富、科学发展之路,为实现我省的转型跨越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3. 省委书记的“砖壁村谋划”

2011年5月30日至6月1日袁纯清在砖壁村住村调研时,就特别强调要把制定好规划放在首位,并确定一个月后与有关部门和村一同研究审定。“七一”刚过,袁纯清利用周六时间,轻车简从,冒着大雨,再次来到武乡县砖壁村,主持召开座谈会,与有关地方领导、企业和基层干部群众一道,研究确定村里特色农业园区建设和红色旅游发展规划,一同谋划富民强村的路子和办法。

2011年7月2日,袁纯清在武乡县砖壁村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确定如何加快落实发展特色农业、红色旅游规划,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等事宜。他强调,制定规划要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体现地方特色,尊重农民意愿,组织实施规划要在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政府引导作用的基础上,坚持按照市场机制运作,整合方方面面的资源,切实加快富民强村步伐。

砖壁村特色农业园区建设规划,根据当地光热土壤等生态条件较好、但水利耕地等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的特点,通过对现有农业设施和环境的整治提升,重点打造设施蔬菜园、水果采摘园、优质核桃园、旱作高产杂粮园四个板块,致力于建设具有增产增收、旅游观光的标准化生态农业园区,实现全村“转型跨越发展”和“农民收入翻番”战略目标,同时对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挥示范引导作用。红色旅游发展规划,按照“太行抗战总部、深山古村砖壁”的思路,按照“一山、一沟、一村”的总体布局,深入挖掘和全面展示八路军抗战文化,重点开发观光体验、文化娱乐、农家生活等旅游产品,使之成为红色旅游景点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袁纯清与基层干部群众和有关企业负责人,围绕两个规划,仔细审视当地的比较优势和制约因素,具体筹划实施工作、展望发展前景,一项一项地评估,一笔一笔地测算,认真研究,深入探讨,提出许多改进完善的意见。会议一直开到中午一点多才结束。吃过简单的午饭后,袁纯清还利用中午的时间,冒雨考察了规划开发的“一沟”,与大家探讨实施开发的具体问题。同时,他叮嘱基层负责同志,要抓紧完善细化发展规划,抓紧组织开展实施工作。

在研究规划时,袁纯清指出,制定发展规划,要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既要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比较优势,又要充分体现地方特色,使其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同时要注意规划之间的衔接,各项发展的统筹,长远与近期的结合,确保切合实际,切实可行。他指出,谋划发展要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提升服务业水平,提高标准化程度,增加科技含量,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规模农业、设施农业转变,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他要求,对发展规划要坚持按照市场机制来具体实施,政府发挥的主要是组织引导作用和提供基础设施的保障作用,而基本的资源配置必须主要靠市场完成,按照市场的办法,动员吸引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增强推进合力,这样的模式才会有持续的生命力。他强调,帮助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论是发展设施农业,还是建设红色旅游景区,都要让农民以多种形式始终参与其中,都要通过基层党组织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有关方面的重视、支持和帮助下,让农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的生活。

4. 副省长一篇日记引起的关注

2011年6月19日,人民网摘登了山西省副省长刘维佳同志的系列“下乡住村日记”,并被10余家网站报刊转载刊登。刘维佳先后三次探访贫困村,不带秘书,不要陪同,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尽可能做到“村不扰民、县不扰官”,两天研究出11个问题。此行针对农村水利建设中发现的问题,更坚定了他加快山西“大水网”建设的决心和信心。

此举带动了更多的领导干部加入到“下乡住村”活动当中,数据显示,5月底至6月,山西掀起了领导干部“下乡住村”热潮。全省已有64万名机关党员干部参加下乡住村实践。

农业标准化建设项目范文第5篇

阿克苏地区农业标准化实施方案

各县(市)农业局:

农业标准化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是规范农业生产、保障消费安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标志。为了进一步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适应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根据我地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实现标准化生产。

1、加强标准的制订(修订)。依照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按照目标市场要求,并结合我地农业发

展特点,制订和完善水稻、小麦、玉米、棉花、洋葱、白菜、辣椒、甘蓝、豆角、西红柿、苹果、梨、红枣、核桃、葡萄、西甜瓜等质量安全标准、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和配套的农业机械作业标准、农用投入品使用标准、采收储运标准等技术资料。

2、加强农业标准化宣贯力度。编印农业标准化宣传培训材料,并下发各基地(管理区),确保各基地(管理区)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手册、生产技术规程、农用投入品清单和农产品质量标准。定期对农业技术员、质量安全员、基地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在农产品生产范围内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标准推广应用宣传培训活动,让农业生产者真正掌握农业标准,准确实施标准,确保取得实效。

3、加强农业标准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按照HACCP、

ISO9000、SO900

1、ISO1400

1、GAP等体系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要求,推广 “工厂化”生产管理模式,推进标准化技术的实施和应用。实行“六统一”管理,即“统一作物布局、统一种苗供应、统一生产技术、统一投入品管理、统一质量标准,统一产品销售”,通过标准化体系的推广和运用,实现农田设施标准化、生产技术标准化、管理流程标准化、指标体系标准化、作业程序标准化、环境管理标准化、采收储运标准化。

二、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保障

1、完善区域检测中心检验设备和人员配置,依托农业部门和社会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农产品

质量安全状况的检测,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符合国家及目标市场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

2、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种子、农药、化肥、农机等投入品的质量的监测,防止假冒伪劣投入品流入市场,按照标准坚决淘汰高毒、高残农药投入品品种,推广高效、低毒、无害、安全投入品。

3、定期发布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农产品农药残留等质量安全监测信息。

三、规范农用投入品管理,杜绝不合格投入品使用

加强对农业化学投入品的控制,严格实行农业化学投入品准入、专营、专供、专用综合管理。各基地(管理区)使用的农用投入品全部由生产技术部农用投入品配送中心归口管理。农用投入品配送中心要制定合理的农用投入品配送制度和配送流程,建立农业投入品进货和销售档案,对每次所进的农业投入品名称、来源、数量、时间、批次和主要去向及时登记建档。

四、建立生产管理档案,确保质量安全追溯管理。

各基地(管理区)要按照基地田块编号建立田间管理档案,做好原料生长过程中农事操作记录、农业投入品使用记录、采收记录、销售记录等,并及时上报品质管理部,由品质管理部统一录入电子化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从田头到销售全程质量安全控制的追溯系统。

五、实施农机统一管理,推进农机作业标准化。

实施农机作业标准化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手段,农机管理要实行三到位,即技术落实到位、措施落实到位、服

质量标准及检查验收办法”和“农机作业收费标准”,加强农业机械保养和维修,实现农机的集中停放和统一调度,建立健全农机管理档案。

六、其它

1、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地理标志登记工作。

2、制定切合实际的环境建设和保护措施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3、加强农田水电、农机具、林路等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并完善相关措施。

二○一一年七月七日

主题词:农业 标准化 方案内发:局领导、局有关单位

阿克苏地区农业局2011年7月7日印

农业标准化建设项目范文第6篇

摘 要:该文从安徽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现状入手,阐述了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主要做法,分析了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成效,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提供支撑。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现状;管理;成效;建议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是我国农业发展中涌现出的一种标准化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有效手段。示范区是指围绕农、林、水、牧、副、渔业等特定项目,以实施农业标准为主要内容,经申报审批,建设一定规模、组织管理完善的农业生产、加工和流通的标准化示范推广区域[1]。

1 安徽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现状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促进农业产业化、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在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推动下,围绕安徽省农业资源优势,截至2018年9月,全省共建设示范区309个,其中国家级126个,省级183个。自开展示范区建设以来,本着突出重点、由点到面、逐步推开的原则,坚持走“龙头带动、品牌拉动、标准推动、农户主动”的路子,取得了明显的建设成效。成功打造了长丰草莓、大圩葡萄、太平猴魁、六安瓜片、同福碗粥等一批知名品牌農产品,做强了六安瓜片、天方茶叶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

1.1 地市分布 随着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在质和量的提升,示范区覆盖了全省16个地级市、61个县(表1)。目前,承担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较多的地级市分别是安庆市、合肥市、宣城市和黄山市。

1.2 类型分布 随着示范区的发展,示范对象基本覆盖粮食、蔬菜、畜禽、水果等大宗农产品和各类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各地市按照谷物及其作物、蔬菜及园艺作物等类型进行分类,各类型的数量具体如表2。

2 主要做法

2.1 加强制度建设 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结合安徽农业发展实际,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做法,不断丰富示范区建设的内容,并及时将成熟经验和做法上升固化为制度,组织制定了《安徽省质监系统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规定了示范区建立的原则、基本条件、建设目标和任务、示范区的管理以及示范区的审批等。通过加强示范项目的立项把关、建设期间的过程管理和项目目标考核以后的后续管理等,进一步提升了示范区建设的质量、层次和水平。

2.2 探索有效模式 大力开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通过“公司+基地+标准+农户”、“公司+中介组织+标准+农户”等经营模式,拉动优质农产品基地生产,将产品质量和标准、龙头企业与农户连接起来,将加工企业与购销企业联合起来[2]。龙头企业带动,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将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起来,建设稳定的大型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形成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农业产业带和高效农业体系。

2.3 跟进抓好落实 将示范区建设纳入对各市、县(区)标准化主管部门年度目标任务考核的重要内容,坚持“年初下达任务、年中中期评估、年底检查考核”的常态化管理模式,有力保证了示范区建设的常态化、规范化;积极争取地方财政支持,实行以奖代补为主,坚持经费紧跟项目走,较好地落实了示范区建设的各项任务。

2.4 探索“五制”管理 安徽省质监局在切实抓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创新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实行项目预报制、项目储备制、考察评价制、中期评估制、项目退出制“五制”管理,有效保证了示范区的过程管理。

2.5 标准体系建设 为了进一步规范农业龙头企业工作流程、作业流程和操作流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示范区龙头企业标准体系建设,将“在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农业龙头企业80%以上通过标准化良好行为AA级以上确认”列入了每年《全省标准化工作要点》,把加快安徽省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工作作为一项中心工作来抓,并及时就标准体系建设组织开展了中期评估和专项检查。在示范区建设中,示范区龙头企业应建立以技术标准为核心,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相结合的示范区标准体系。国家级示范区的龙头企业,要创建AAA以上标准化示范(良好行为)企业;省级示范区的龙头企业,要创建AA以上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

3 建设成效

3.1 建成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发展和壮大优势农产品企业 截至2018年9月底,全省建设示范区307个,其中国家级示范区126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81个,消灭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空白县”,示范类型涉及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有效的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了优势农产品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3.2 推动农业标准生产,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各地结合当地农业特点,引用现行农业标准和制定实施农业地方标准相结合,将一大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并加以实施,推动了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如砀山黄桃示范区建立的标准体系通过应用和推广已取得初步成效,不仅成功申报了宿州市科技成果,同时获宿州市科学技术三等奖,所开发推广的罐藏专用黄桃品种“皖83”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3.3 促进农产品优质化,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在生产领域中,贯彻了良好农业规范(GAP)的实施;在加工领域,宣贯HACCP和ISO22000等标准的实施;在流通领域,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性。通过示范区的示范和辐射,促进了农产品优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如望江稻鸭共生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复合推广稻鸭共生种养殖面积1333.33hm2,累计生产A级绿色食品“生态米”1.4万t,养殖“生态鸭”40万只,带动农业增收748万元。

3.4 增强农业标准化意识,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业标准化示范工作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近年来,以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为抓手,充分利用安徽省农业资源,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全面推行“多方联动、合作共赢”的标准化工作机制;示范区承担单位实施标准化管理的意识不断增强;农民学标准、用标准、讲标准的意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标准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5 优化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性发展 在示范区的建设过程中,结合现代生态农业的建设,利用生态循环建立高效种养模式,通过改良土壤、农田基本建设、植树造林、兴修水利、减少农药使用、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措施,减少了化肥使用量,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提高了农产品品质,推动了农业可持续性发展。

4 存在问题

示范区在二十几年的建设中,虽然取得了喜人的成效,但是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与差距。

4.1 与安徽的区域发展不相符 安徽农区生产区域性特点突出,以淮河为界,淮北地区种植业以旱作物为主,淮南地区以水稻为主[3]。淮北主要为:小麦、薯类、豆类、玉米、棉花、花生、芝麻、麻类等,畜牧业主要为牛、猪、羊、鸡、兔;江淮主要种植水稻、小麦、薯类、棉花、油菜、花生、麻类等作物,畜牧业主要为猪、禽;沿江以水稻、油菜、棉花为主,畜牧业主要为猪、水禽;皖南和大别山区主要种植水稻、油菜玉米、薯类及经济作物,畜牧业主要为猪、牛、禽。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的选取上,与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铜陵市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等,经济作物有棉花、大豆、油菜、花生、芝麻、茶叶、苎麻、油桐、大蒜、生姜等,水域的鱼类有8目15科45种。而铜陵市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有生猪、稻米、生姜、白菜等示范区,市类重点农业资源中的水产资源和植物资源并没有纳入到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中。

4.2 重申报,轻建设 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企业和政府已逐步认识到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对实施农业标准化的积极性也非常重视,但存在部分过热现象,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理解还很不深刻,特别是建成后的管理很不到位,据调查,目前还有相当比例的示范区并没有真正的按照示范区建设要求在建设,造成示范区建设整体效应下跌,严重损害了示范区的品牌。

4.3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示范区建设中有所体现,但是农户与龙头企业、龙头公司和专业合作社之间关系较为松散,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服务体系。

4.4 标准化人才依然匮乏 示范区建设是复杂的工程,示范区建设既需要懂标准化知识,又要懂技术的人才,对标准化知识和专业知识要求高,虽然已先后多次组织专业培训,但现有的技术组织和人才队伍仍然薄弱。

5 对策建议

5.1 结合区域经济发展 每个市都应该有本市的区域经济特色在农业方面的关注和重点,在示范区的建设中,应结合本地区的特色农业、优势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主体农业为示范项目,在本地、全省甚至全国加以示范推广。

5.2 加强成果宣传 今后应充分发挥现代发达信息网络系统等传播媒体,加强宣传示范区成果。一方面,仿效江苏等省市编印示范区成果宣传册、宣传碟片等,同时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大力展示和宣传示范区的丰硕成果;另一方面,可以举办全省农业标准化成果展示会,吸引全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龙头企业和示范产品,在展会期间,大力宣传农业标准化产品,吸引众多市民前来观展和购物。

5.3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建议在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区的建设中,结合示范区的建设,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纳入到示范区的建设范畴中。农业社会化服务是社会上的服务机构为满足农业生产而提供的各种服务,把各个社会化服务的企业或个人彼此联结成为一个体系[4]。加强绩效考核,真正发挥其在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中的作用。同时,要充分利用市场资源搞好服务,强化市场资源配置,建立新的服务准则,健全农业经营性服务机构,发挥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中的有效作用。

5.4 完善人才建设 标准化人才建设是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基础,应充分利用安徽省举办的标准化工程师考试、各种标准化知识培训等方式,对示范区建设人员进行标准化培训,加强标准化人才队伍的培养,培育出既懂标准化知识又懂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需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參考文献

[1]安徽省质监系统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Z].皖质办发(2009)39号.

[2]洪登华.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五制”管理办法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7):174-175.

[3]潘琦.安徽省五个农业区气候变化特点及粮食生产特点分析[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5.

[4]赵盈.新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演变与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8.

(责编:张宏民)

上一篇:南岳衡山旅游策划书范文下一篇:你为什么加入党组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