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费运营模式公路经济论文范文

2023-12-08

收费运营模式公路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如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诸多现实问题一样,收费公路存在的诸多问题或许与收费信息公开程度有限、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收费公路政策过于原则、各地在政策执行上情况不一、政府监管不到位等原因有关。文章剖析了收费公路存在的问题,从收费公路政策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方面阐述了我国在现阶段坚持收费公路政策的意义,并提出解决现阶段收费公路存在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收费公路;路桥收费;争议;思考

[作者简介]李霞,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财务处主管会计,长安大学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工程硕士。广西南宁530022

2010年底,我国公路总里程已达到398.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4万公里,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45万公里,以“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为重点的国家公路主骨架建设基本完成,全面缓解了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状态。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实施的收费公路制度对我国公路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我国公路建设用20多年时间就走过了发达国家一般需要40年才能完成的发展历程。尽管收费公路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不意味着收费制度得到了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特别是最近媒体上甚至出现“路桥收费再现暴利神话,利润超过房地产业”、“物流业内认为路桥费成为物流发展瓶颈”、“政府应从路桥利益中抽身,取之于民用于民”等观点,再度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收费公路政策的质疑。

笔者认为,收费公路存在的诸多问题或许与收费信息公开程度有限、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收费公路政策过于原则、各地在政策执行上情况不一、政府监管不到位等原因有关。但是看待公路收费问题应持理性态度,不能因为收费公路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就否定收费公路制度存在的必要性。政府部门应该做的是正视收费公路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提高政府对普通公路的财政投入、完善政策、加强行政监督等方式加以解决,缓解因此引发的社会矛盾,促进收费公路健康发展,继续发挥其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作用。

一、收费公路制度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 收费公路促进公路发展

收费公路对公路建设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中国高速公路从0到74000公里,位居世界第二,其中95%是依靠收费公路政策、法律建设的,完全靠财政出资建设是不可能完成快速发展的任务并取得如此成就的;--是中国的普通公路(其中包括农村公路)从改革开放前的70多万公里发展到现在的390多万公里,主要靠行政性规费和财政支持建设,如果收费公路占用这一资金,公路里程是不可能快速增长的,因此,收费公路支持了普通公路的发展;三是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公路技术等级主要是三级以下公路,只有少量的一、二级公路。现在从高速公路到一、二、三、四级公路都有,其中61%的一级公路、42%的二级公路是靠收费公路政策、法律建成的,因此,收费公路促进公路结构更为合理。

(二) 收费公路推动政府明确义务

公众对收费公路的不认可主要是认为公路是社会公共物品,应该由政府部门通过财政资金安排来提供,而不应该通过市场进行配置。由于经济、历史、文化的多种原因,公众道路需求与政府义务始终没有划定分界。收费公路政策、法律的出现,促进了政府明确自身的义务:建设养护普通公路是满足公众人人享有交通权的普遍性服务,政府承担资金保证义务;建设养护收费公路是满足快速和舒适交通的选择性服务,由选择的社会成员承担费用。

(三) 收费公路有利社会公平

政府财力的本质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财富,应用于建设养护公路时必须要兼顾公平、效益和效率。何谓公平、效益和效率?就是兼顾有车人与无车人的利益,如用大量政府财力建设公路,可能形成有车人无偿使用无车人的财富。还要兼顾特殊需求与一般需求的利益,如使用政府财力养护北京机场路,可能形成用不乘坐飞机的公众的财富去满足高消费的航空乘客的需求。收费公路政策、法律将公路分成不收费的普通公路和收费的高等级公路,由政府财力和社会成员分别负担,是这两个兼顾的典范,从这个意义上讲,收费公路促进了社会公平。

(四) 收费公路促进交通事业发展

中国已经步入机动车出行时代,由此所产生的交通拥堵、事故、环境污染等也不可避免。由于土地和能源是有限的,因此改善和保障交通安全畅通是世界性难题。如何发展高效交通,国家出台了许多政策、法律,其中都包括了收费公路。这是由于当某种产品成为稀缺时,反映价值规律的价格杠杆必然会产生。以北京机场路为例,如果取消收费则可能将其变成又一条拥堵不堪的京顺路,通过收费减少对路的需求,保障了急于赶飞机的乘客有一条尚能通行的公路,从这个意义上讲收费公路促进了交通安全畅通。

二、收费公路存在的问题

2009年1月1日国家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规定取消公路养路费等六项交通规费;逐步有序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截至2009年5月1日,中东部12个省份已经全部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涉及公路里程7.08万公里,共撤销收费站点1263个,占全国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站总量的65%。西部欠发达地区将由各省、自治区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改革实施后,引起公众争议的收费公路等级不合理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然而收费公路仍存在以下几点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 部分收费公路尤其是经营性公路收费标准过高。收费期限过长

在我国东部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利用收费公路政策发展公路建设事业较早,但同时由于我国收费公路制度建设滞后等种种历史原因,存在着经营性公路收费标准偏高、收费期限过长等种种问题。以广东省为例,广深高速公路曾经因为高速公路超期限收费被告上法庭,并爆出惊人的利润:1997~2009年广深高速收取通行费累计超过300亿元,是初始投资122亿元的近2倍。这个数据并未考虑公路的运营养护成本和相关税费、管理费用,因此结论未免有误导公众之嫌,而收费公路信息不够公开也是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之一。另一个例子三水大桥是佛山市三水区一座横跨北江的特大斜拉式桥梁,始建于1993年,1996年1月正式通车。从通车时的1996年到2049年,收费时间长达55年。截至2010年,该大桥扣除全部初始投资及经营管理税费后已实现净利润7000多万元,在到期的2049年以前的39年内预计将实现14亿元的利润。尽管如此,不同收费公路因地理位置、技术标准不同,经营情况也不尽相同,例如广东省西部的部分经营性公路也存在入不敷出的现象。200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第十四条规定:经营性公路的收费期限,按照收回投资

并有合理回报的原则确定,最长不得超过25年。国家确定的中西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营性公路收费期限,最长不得超过30年。对于从1984年开始实施利用收费公路政策发展公路事业的行为来说,2004年颁布的《收费公路管理条例》不免显得有些姗姗来迟,况且对经营性公路的收费期限及收费标准的规定过于原则,对于合理回报的规定也过于笼统,对过去存在的不合理收费期限及标准问题也没有明确规定。在这些存在问题上,既有历史条件的原因,也有政府方面的责任,还有制度方面的原因。

(二) 收费公路经营权转让不规范

2008年2月27日审计署第2号公告《18省市收费公路建设运营管理情况审计调查结果》中对收费行为的不规范问题提到:“部分收费公路经营权转让不规范”,具体行为包括:地方政府越权和违规审批经营权转让项目;经营权转让程序不合规,一些项目招投标流于形式,不经评估或压低转让价格等对外转让,造成国有资产损失。

(三) 收费资金管理不规范

部分地方政府还贷公路的通行费收入被挤占挪用的现象时有发生,个别地方的收费成本较高,收费公路营运管理费用开支比重较大,甚至存在收费养人的现象。

(四) 部分地区收费公路债务负担过重

一些地方政府因财力有限,对公路建设的投入很少,过度依赖“收费还贷”政策建设收费公路,造成收费公路规模过大,债务负担偏重,在隐含偿债风险和资源风险的同时,产生负面社会影响。在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地方财政实力薄弱,一般财政预算支出远远超过一般预算收入,财政支出主要依赖于中央转移支付。按照公路水路交通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提供的数据,2003-2008年我国公路建设资金构成中,通过贷款形成的投资占公路建设总投资的平均比例为40%左右,西部落后地区比例远高于这一数值。西部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车流量及当地物价水平等因素,大部分地方政府还贷公路的通行费收入扣除运营养护费用后通常不足以偿还债务利息,更谈不上还本,通常需要借新还旧偿还本金,造成了政府还贷公路的债务规模越滚越大。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要进行全面审计,表明了国务院对有些地方政府过度举债问题已经引起了高度重视。目前西部地区的公路建设债务问题已非常突出,由于政府还贷公路还贷能力的削弱以及国家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市场化发展,导致债务速效风险进一步加大。

三、解决现阶段收费公路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 加大财政对普通公路的投入力度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财政收入翻了20倍,国家财力日渐雄厚,仅2003年至2008年间,国家财政收入就由21715亿元增加到61317亿元。建议国家可以将每年中央财政增量的一部分用于农村公路建设,特别是在政策上和资金上对西部不发达地区倾斜,以缓解西部地区债务过重的风险以及缩小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各地方政府也应该充分认识到公路建设对当地经济发展带来的作用,明确政府在公路建设中的义务,切实加大财政对公路建设资金的支持力度,逐年增加公路建设的财政投入比重,减轻车辆通行费对社会公众的负担,真正做到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二) 建立规范并具有操作性的公路收费特许经营制度

要解决由于政府还贷公路过度利用贷款修建公路出现的债务负担过重、银行风险等问题,公路收费特许经营制度无疑是一种较理想的方式。我国在福建省泉州市刺桐大桥、湖北襄荆高速公路和广西兴业至六景高速公路等公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试行了“BOT”模式取得了成功,但该模式的推广还存在法律、政策不到位,投资风险较大等障碍。因此,建立规范并具有操作性的公路收费特许经营制度,消除因政策、法规制度不健全带来制约发展的不利因素,是当前政府部门亟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三) 解放思想,拓宽公路筹融资渠道,引入民间资本

交通运输部财务司原司长许如清同志在2009年全国交通运输财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研究探索鼓励民间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制度和机制。研究探索将中央投资作为项目补助资金吸引民间资本投入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机制。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考虑将政府投入仅作为补助性资金处理不追求回报,民间资本在扣除政府补助资金后,只考虑自身部分的收益,不考虑政府资金的收益,这样使本来不具备财务效益的收费公路建设项目变得相对具有吸引力。

可以看出,国家对公路建设筹融资问题的重视,而引进民间资金解决公路建设资金最关键的问题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通过观念创新来促进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只有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和前瞻性的制度和政策才能实现非国有资本的有效利用,为公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

(四) 实行收费公路信息公开。加强社会监督

除了加强政府监管、财务审计监督的力度之外,实行收费公路信息公开、加强社会监督是解决目前引发社会各界对收费公路产生争议的有效途径。由于信息不对称,社会公众的知情权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对收费公路的实际情况和各地区发展状况的不了解加深了社会各界对收费公路的抵触情绪。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公开收费公路的经营状况及基本信息,让社会公众了解收费公路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不同地区收费公路经营状况的差异等,使大众对待收费公路的态度更趋于理性,从而缓解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促进收费公路持续健康发展,为经济发展继续发挥其贡献作用。

[责任编辑:钟山]

收费运营模式公路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道路养护 养护管理 管理措施

在我国的国民建设过程中,公路是最为重要的基础设施,而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对其进行养护和管理是建设的发展和延伸,并且是公路功能得以正常有效发挥的关键和保障。随着目前我国公路建设发展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对于公路养护和管理所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保证公路完整性的同时,还要注重对环境保护之类的协调发展。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公路的养护和管理,浅谈笔者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公路养护和管理的特点

首先是公路养护管理的强制性,这是根据我国公路法所规定的,相关的公路管理机构必须要对公路进行养护管理,保证公路可以一直处于良好的功能发挥状态;第二是公路养护公路的全面性和广泛性,需要养护的不仅仅是公路的中的路面和路基,还包括公路桥梁、旁边的绿化带以及沿线的附属设施;第三是养护管理中的时效性、机动性和针对性。在对公路预防养护的同时,需要对出现的病害进行及时和快速的修复,从而保证公路一直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并且需要严格按照公路养护的相关技术规范进行养护和操作,同时需要采取一定的安全措施;第四是养护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在具体的养护管理过程中,除了需要实现专业化和机械化之外,还要注重对新工艺、新技术以及新材料的探索和使用,并需要充分利用的现代化的综合检测设备,同时所涉及的学科较为广泛,其技术也较为复杂;最后是随着全新社会发展模式的提出,要求公路的养护管理也必须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保证公路养护和管理效果实现的同时,还要树立其相关的服务观念和环境保护观念。

二、目前我国公路养护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目前就我国公路养护和管理上所存在的问题而言,如果从总体上来说,与我国公路管理体制上所存在的弊端是分不开的,很多地方的管理机构缺乏竞争和活力机制,效率低下,并且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导致了公路管理体制上所存在的矛盾不断加深,在具体的管理操作过程中无法跟上体制上的转变,同时组织部健全以及制度松弛。有些地方的公路会出现附属设备被侵占的情况,有些绿化带也会被人为破坏;有些原本基础很好的公路,由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造成破坏后,没有得到良好的修护,导致情况上的不断恶化。这些现象虽然不能代表全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路养护和管理上的效果发挥。而具体上说主要包括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养护管理体制陈旧

由于目前我国很多地方的公路养护和管理采用的还是事业管理体制,在经费上需要依靠上级拨付才能进行,这样不但不利于社会市场的形成,同时也不利于融资,对养护技术的更新发展以及管理制度的创新方面都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2.养护运行机制的不完善

有些管理机制对于公路养护缺乏正确的管理效益认识,认为公路养护缺乏经济效益,只能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而这种错误的效益认识就会导致企业或者是个人对于资金投入的信心不足或者是对其完善和改革的重视程度不够,这就跟目前公路养护管理迫切需要发展完善之间形成了一定的矛盾。

3.先进的养护机械设备缺乏

由于运行机制以及管理制度上所存在的问题,在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养护资金紧张的现象,从而导致先进的养护机械设备较为缺乏,影响到养护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主要表现在一些技术含量高以及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设备缺乏。

三、公路养护与管理的改善措施

1.实现公路的全面养护和管理

首先要实现对公路规范化、标准化以及美化建设的强化,将其建设强化的工作定位为文明公路的创建,同时要确保公路养护工作的不断加强,并在资金投入以及计划安排上给予保证;第二是要在保证日常养护的同时,实现对周期性以及预防性养护的加强,从而实现公路养护的良性循环。在对公路养护周期进行延长的同时,还有适应目前重轴载车辆的增加,并且需要加强对养护工作中的人力投入;第三,要依靠各级政府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多方筹资的绿化工作机制,进一步注重公路绿色通道实效,建立绿色通道工程管护长效机制,切实保护好已有的建设成果;第四,要增加公路水毁修复工程的投人,在修复的基础上提高抗灾能力。要继续大公路管理站的建设,加快推进公路养护机械化、专业化的进程。

2.管理制度的完善

完善管理制度是搞好养护管理工作的基础制度是规范各项工作和人们行为的准则,一套好的规章制度,能使各部门工作正常衔接,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单位就像一部运转的机器,每个人就是机器中的每个部件,要让整部机器运行正常,就必须保证每个部件运转正常。首先需要涵盖工作范围的每项工作,每个步骤,每个岗位;其次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详细的日常性原始记录,如公路巡视日记,养护工作日记,异常天气记录,路产损坏记录,维修工程日记及技术调查记录。

3.坚持机械化养护

公路本身固有性质决定了公路损坏后必须及时进行修补,尤其是路面部分损坏极易造成交通事故。时刻为道路使用者提供良好的路况,是公路养护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因此必须培养一支反应快速,技术熟练,设备配套的机械化养护队伍,才能保证养护的及时性快捷性,在养护中实行内部企业化管理,最好位于所养路段的中心,呈放射状最好,负责路基路面,桥涵,防护及维护与抢修,负责路面标线,标志,防撞护栏,隔离栅,收费,通讯,监控系统维修与养护。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现代公路养护体系的建立与完善需要企业以优秀的人才为基础、科学的理念为指导,以现代公路养护发展趋势为目标科学的构建企业养护体系。并将企业成本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设备管理体系等进行整合优化,公路养护体系科学的展开工作。以现代化的养护体系为基础,科学的开展公路养护工作,为我国公路运输事业奠定基础、为我国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丁惠民.公路养护管理改革的新思维[J].山西交通科技,2005(3).

[2]赵宝平.我国公路养护机制改革措施综述[J].交通标准化.2009 (7)

[3]李美荣.高等级公路养护管理模式探讨[J].内蒙古公路与运输,2009(8).

收费运营模式公路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社会经济的发展下推动了高速公路的创新发展,其中收费班组作为其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是高速公路经济体系中的一部分,如何实现高速公路收费管理的有效性已经成为了主要问题,对此将精细化管理方法融入其中,并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才可推动高速公路收费管理的全面化。文章分析了高速公路收费站的特点,并对精细化管理融入高速公路收费管理的对策进行简单探析。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高速公路;收费管理;应用

从属性上分析,精细化管理是比较先进的管理文化,也是当前研究的重点,精主要是指要抓住运营管理的关键环节,细则是对管理标准进行量化考核,精细化能够对人们的行为加以规范,并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高速公路作为基础设施之一,收费站班组是其中值得关注的一部分,且收费站班组的好坏对收费站的运行质量造成影响,只有积极做好收费站班组管理才能真正完成精细化管理的目标与要求。

一、高速公路收费站的基本特点

高速公路收费站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是远离城区,因为在修建高速公路的时候主要采取近城不进城的基本原则,且收费站主要设置在远离市里的区域,其应急响应周期长,并且在突发事件处理时具有难度。第二是全天候工作,因为收费具有连续性,所以需要24小时工作,且在80%以上的时间上收费站外援力量比较薄弱,所以在发生突发事件的时候容易面临重大压力。第三是收费站现场管理人员比较小,只有1—2名管理人员。第四是突发事件的发生率比较高,根据了解,收费站突发事件发生率比较高,主要是存在车型、载重吨数、逃费车辆等等。正因为高速公路收费站具有以上特点,所以需要做好管理工作,从本质上出发,采取精细化管理,真正提升高速公路收费站的应急处置能力,提升高速公路收费站的有效发展。

二、精细化管理在高速公路收费站管理中的应用

1.实现班组的团结与协作

从某个角度分析,要想真正推动收费站班组建设的有效性,则首要任务便是构建团结协作的班组,这样方可发挥出最大的价值,才能具有战斗力与凝聚力,因此需要积极做好班组的团结,可以通过班务会或者生活会等多种方式让大家进行交流与沟通,在取长补短的同时将集体的力量发挥出来。另外,还需要严格遵循程序的流程与标准,保证每一项工作均能够做到细致与全面,只有真正实现其团结与协作,方可形成良好的生产力,并且这种模式还可以让职工人员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凝聚力与向心力,真正拧成一股绳,发挥集体的潜能。当然,从相反的角度分析,如果缺乏这种管理文化,不具备正确的从业价值观,那么则无法构建团结协作的班组,这对高速公路收费站管理造成影响。

2.做好现场管理

做好现场管理可以提高收费站管理的有效性:第一是要认清收费员的主要职责,主要的工作便是收费与放行,所以收费员需要掌握特殊车辆以及特殊事件的操作流程,从本质上保证每一辆车辆均顺利通过。除此之外,收费站还需要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构建《特殊事件的处理流程与操作规范》,由领导者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考核。第二是需要实现现场管理的精细化,要构建完善的高速公路应急保障体系,其一是从救援体系出发,涉及到的内容包括了经济救援组织结构、经济救援预案、经济救援训练等7个要素;其二是需要将高速公路的应急救援与当地的公安、医疗部门相互合作,形成高速公路应急总指挥中心。当然为从根本上保障应急救援的有效性,那么则需要制订完善的应急救援预案。还需要构建全天候与全方位的应急保障体系,比如编制《高速公路经济事件应急救援专项预案》,主要是针对高速公路运输经济事件、火灾爆炸等内容加以明确。通过构建完善的紧急事件与应急救援能力可以减少特大交通事故的发生,并且保证高速公路的顺畅,一方面能够对紧急事件加以控制;另一方面则是根据救援预案将救援资源加以调整,将事故降到最低。

3.做好星级考核工作

在部分人眼中认为高速公路收费是比较简单的工作,但是从严格意义上分析却包含了众多的内容,比如怎样识别假币、怎样做到收费的标准化、怎样做出正确的肢体语言等等,所以只有保证每一位收费员均掌握这一系列的知识才能提高收费效率。通常情况下,收费员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需要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并且收费站管理部门还要制定制度对员工进行激励,对收费工作进行考评。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制定完善的星级考核制度,比如《收费员星级信誉考核》等。

4.拓展服务范围

服务是收费站的重要内容,积极做好服务工作意义重大,每一位收费员均需要用真心、真情对待每一位过往的司机乘客,并且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综合素养,树立良好形象。第一是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到微笑服务。收费员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对服务工作加以重视,并且要做到微笑服务,因为微笑能够让人消除疲劳,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且司机能够从收费员的微笑中感受到亲切。第二是要不断提升服务技能。毋庸置疑,收费员需要为司乘人员提供良好的服务,且服务的好坏从本质上关系到了收费效率,尤其在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下,收费员需要满足基本的需求,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掌握良好的沟通方式,这样方可满足司乘人员的主要服务需求。其中可以组织收费人员进行知识培训、礼仪培训等等,不断提高收费人员的自身素养,使其在面对各类纠纷矛盾的时候可有效解决。与此同时,还需要对收费服务的硬件设施加以完善,比如利用大屏幕的方式将路况情况以及天气情况进行展现,为司乘人员提供方便。第三是做好与司乘人员的沟通。司乘人员是高速公路发展的基础,有的时候收费人员需要做到换位思考,要理解司乘人员的心路,尤其在服务的时候要利用关心的言语进行问候,这样可以构建良好的收费环境。收费人员要将司乘人员作为核心与基础,要多角度的进行分析与研究,对司乘人员进行细致询问,把握司乘人员的基本需求。

5.做好日常稽查

作为服务的一种方式,稽查所带来的作用重大,并且有效的稽查能够将各种逃漏行为进行打击,进而营造良好的营运秩序。在进行稽查的时候需要将服务贯穿其中,从根本上保证稽查的完整性。首先需要做好技术支持,将各项服务设施加以完善,为广大司乘人员提供帮助。其次是需要做好宣传,要提高司乘人员的自觉性,尤其在收费与稽查的时候面对司机的质疑要做好解释,很多情况下司乘人员缺乏对收费政策的理解与认识,所以收费稽查人员要采取宽容的态度进行解释。最后则要对恶意逃费的行为进行打击,尤其是对于恶意制作事端的车主,需要避免与其正常冲突,而是在解释过后,将车辆及时拦住,并通知路政与巡警进行处理。

6.做好培训与演练

在进行演练的时候要采取多种类型,其中可以通过发放手册的方式对各项内容进行宣传,宣传内容包括法律法规、应急预案、预警等等,除此之外,要将应急管理知识与技能作为重点,让每一位职员都能够有所了解。除此之外,严格按照规划与预案的基本要求,要做好演练。其中需要清楚的认识到演练的重要性,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并且也可以提升日后的工作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速公路是基础设施之一,是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基础与载体,在高速公路收费管理中需要多角度的进行分析与考虑,尤其要将精细化管理融入其中,且要实现收费站应急处置的细化、量化以及流程化等,当然在时代的不断发展下,社会对收费站应急管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时期需要积极摒弃传统的理念与模式,要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出发,完善各项政策体系,做好应急管理,制定有效的体系制度,提升强化能力等等,如此方可真正推动我国高速公路收费管理的有效性,才能发挥出精细化管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兰.高速公路联网收费中的管理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6(17):278-279.

[2]王伟.大数据分析在高速公路收费管理中的应用[J].山西交通科技,2016(04):95-97.

[3]王星辰,王玉凡.数字网络硬盘录像机在辽宁省高速公路收费管理中的应用[J].北方交通,2010(05):188-190.

[4]徐燕.精细化管理方法在高速公路收费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18):127-128.

[5]禤兆堂,刘家孜.探讨数据预处理在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中的应用[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5(07):72-73.

[6]段勇.RFID在高速公路综合管理系统中的应用设计[J].公路交通技术,2007(06):114-116+124.

[7]劉航.关于高速公路ETC不停车收费技术应用[J].中国高新区,2017(24):27.

收费运营模式公路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应把中国经济置于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中,用中长期的眼光审视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组合。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的背景下,需要在扩大内需与结构调整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要在结构调整的框架中寻求扩大内需的政策组合,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关键词:扩大内需;结构调整;财政政策

Rational structure adjustment is needed by macro-adjustment

LIU Cheng-jie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Trade,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 China )

2008年9月份以来,国际金融风暴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逐步显现,我国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站在中国的立场,对于本轮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一要看到危机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冲击的严重性,需谨慎应对;二要看到这是国内、国际经济的结构性调整,也是国内、国际经济周期调整叠加的结果;三要看到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必须长期坚持;四要看到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也会创造出许多新的需求,从而奠定支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基础。最后一点非常重要,经济的周期性决定经济的回复需要一个过程,决不能忽略结构调整地一哄而上,造成重复投资反弹。在目前通货膨胀问题缓解的背景下,需要在扩大内需与结构调整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在结构调整的框架中寻求扩大内需的政策组合,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一、中国面临的经济形势分析

1.中国经济发展的周期

经济周期是现代经济社会具有的一种普遍现象,它反映了宏观经济在运行过程中反复出现的对其均衡状态的偏离与调整的波动过程。按照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经济周期大体经历周期性的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历程表明,经济增长始终与经济波动相伴而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因受世界经济格局、经济体制基础、经济运行机制、经济结构和宏观调控政策等内外部因素变化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周期性波动特征更加明显。

图1

综合分析我国GDP增长率(见图1a),改革开放以来,从谷-谷看,我国已经历了三个较为明显的经济周期,每个经济周期为10年左右。第一个发生在1981—1990年;第二个发生在1990—1999年;目前我国经济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期末端,2007年成为本论经济周期的顶端,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也就是说中国的经济增长到2007、2008年已进入这一周期的变化阶段,经济增长的周期因素已经开始显现出来。

在“扩张—收缩”交替周期波动格局中,1993年前,波动明显,幅度较大,高增长年份也一般不超过3年;自1993年起,经济增长出现新的变化,波动趋缓,幅度较小。本轮经济周期从2002年开始复苏,并从2003年开始进入高速增长的运行轨道,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的经济增长率。从总体趋势看,波谷的不断上升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增强了抗衰退能力;波峰的不断下降表明我国的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扩张的盲目性,增强了发展的稳定性;平均位势的提高表明我国经济克服了“大起大落”,总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周期上升阶段的平稳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持续性。总的来说,我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在体制变革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中波动振幅趋于平缓,经济增长势态有了较大的改善。

2.世界经济减速必将对我国经济产生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关性越来越强(图1b)。当前,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不断深化,受此影响,世界经济增长全面放缓,主要经济体甚至进入了衰退,动荡的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正孕育着新的变革,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外来冲击。

2008年一季度和二季度,世界经济同比分别增长4.4%和3.9%,比上年同期分别回落0.04个和0.46个百分点。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明显放缓,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虽有所放缓,但增速仍较快。世界总体通胀水平从2007年的3.0%上升到今年7月的6.1%,8月起,全球通胀压力开始缓解;发达国家失业率上升。全球贸易增长放慢,贸易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变:最大贸易逆差大国美国的逆差有所缩小,而同为贸易顺差大国的中国和日本的顺差有所缩小;此外,欧元区由顺差转为逆差。

与发达国家相比,新兴市场经济体,尤其是俄罗斯、印度、巴西与中国等大国经济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态势。在发达国家经济放缓的情况下,新兴市场经济体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者,这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美国经济放慢对全球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影响。

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速放缓将通过贸易、生产等环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中国的经济。

3.危机中还应看到希望

首先,美国金融危机恶化的程度和影响深度比最初想象的猛烈得多,有必要重新估计。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位对外经济专家的话说,其严重程度之深,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次危机。西方经济本来已经进入下行周期,现在雪上加霜,将快速下行。如前所述,美国、欧洲、日本三大经济体已经陆续陷入衰退。美国、欧元区和日本市场占我国出口的比重合计超过60%,他们同时陷入衰退必然大幅减少对中国产品的需求,我国出口将急剧减少。

其次,经济增长回落过猛,通货紧缩迹象已经出现。从2008年第三季度GDP增幅、工业生产增幅、发电量、9至10月份消费物价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几个指标看,经济增长在迅速收缩。货币供应量和信贷增速明显放慢,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15.3%,比去年同期低3.2个百分点,而今年的物价涨幅远高于去年。企业景气状况也是明显回落,困难企业、关停企业大面积出现。在这样的背景下,防止通货紧缩显然比防止通货膨胀更为迫切。

再次,我国经济虽不能独善其身,却有可能最快走出低谷。中央出台关于扩大内需的四项措施之后,地方政府行动积极,各大银行纷纷出台相关细则,各地的合力应该远大于4万亿本身的效应,今年GDP增幅“保8争9”问题不大。如果世界经济形势不继续恶化,我国的经济就能继续好转,然后逐步走出低谷。

最后,从中长期看,中国经济仍有很大增长空间。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城市化进程还在加快,高端产业发展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和其他现代服务业发展还有很大空间,其内需市场特别是消费市场是世界最大的市场。另外,中国经济仍处黄金战略机遇期,在这样一个坚实的长期背景下,经济的短期波动不易演化为大问题,只要政策不出现大的失误,中国经济进入衰退的可能性不大。[1]

二、宏观调控目标与措施

宏观调控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在经济活动中进行有意识的干预。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而发达市场国家一般将宏观调控的目标定为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据此,可以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和基本目标规定如下:调节总量平衡,保持物价稳定;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促进就业;平衡国际收支。

1.宏观调控目标的确定

任何时候,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都应该是针对特定的调控目标而言的。因此,要想使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有力有效,设定好清晰的调控目标至关重要。就当前中国经济形势而言,最重要的调控目标有两个:一是经济增长率,二是通货膨胀率。对此2008年初设定的原则性调控目标是“两防”(防经济过热、防通胀),下半年开始“一保一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到11月份开始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都是针对这两个目标的适时选择。

2008年经济增长的目标以GDP增长率为依据。2008年我国经济增长前高后低,从经济增长潜力的角度看,增长速度不宜回落过快,以保8.5%左右为宜。1979—2007年的29年间我国GDP的年均增长率为9.8%,以此为经济增长的目标,能较好地发挥增长潜力。同时,又不会比近五年(2003—2007年)年均增长10.8%的速度(特别是2007年增长11.9%的速度)回落过多,造成资源闲置和就业压力大增。从我国现阶段的发展需要看,增长速度也不宜回落过快。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需要靠发展来解决贫困问题、劳动力及人口的转移问题和就业问题;需要靠发展来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追赶发达国家等问题。因此,经济增长速度不宜回落过快。此外,世界经济发展明显进入衰退,也决定了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不宜回落过快。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回落过快,不仅会导致对我国经济前景的悲观预期,也会导致对世界经济前景的悲观预期。而这种预期会放大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带来的负面影响,它与经济增长回落相互作用将有可能使我国经济陷入缓慢增长区间。总之,经济增长速度应该有所回落,但不宜回落过大(图2a)。

图2

经济理论和历史经验均表明,通货膨胀预期具有较强的黏性,一旦形成通货膨胀预期就很难消除;同时,也不应对通货紧缩的趋势放松警惕。2008年通货膨胀率的调控目标,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参考依据,国家有关部门年初制定的CPI调控目标是4.8%。

从2007年第一季度开始,CPI的持续大幅上升是在连续5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峰值期发生的。投资和出口部门的过快扩张引起对货币贷款增长的过度需求,在国际通胀输入因素的冲击、影响下,形成了国内通货膨胀的全面压力,猪肉、粮食和食油等食品价格首先大幅上涨,很快带动CPI迅速上升。一年多来,中央政府从收紧银根和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等多方面采取措施,总需求拉动因素得到控制,猪肉、粮食和食油的供给状况明显改善,CPI从2008年第二季度开始持续回落,降至10月份的4.0%。毋庸置疑,本次国内通货膨胀已经进入尾声或基本结束(图2b)。

引发这一轮国内通胀的原因比较复杂,是在特定的增长方式下,由需求拉动、成本推动和国际输入三个主要因素叠加形成,在通胀初期,粮食、猪肉等生活消费品的供给不足是推动CPI上升的重要原因。

研究其运行轨迹表明,PPI和CPI在价格传导的不同时点对物价水平产生重要影响。目前情况下,要特别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食品价格传导对CPI的影响,一个是资源产品价格传导对PPI的影响,两者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经济下滑可能造成食品肉类生产利润下降,使相关产品供给减少,食品本身就是一种最终消费产品,食品价格对CPI的传导链条很短,一旦价格上升,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拉动CPI。食品价格在推动消费品涨价后,才开始向中间产品和资源型初级产品传导,并最后向其他消费品传导。资源产品的价格传导过程则有所不同,它首先从原材料和资源等初级产品的涨价压力开始,逐步向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传导。这个传导过程比较复杂,传导链条较长,市场反应比较缓慢,作用延续时间也较长。世界资源型产品的总体供需格局是偏紧的,目前的回调是由世界经济下滑造成的,有一定的暂时性,中央和地方陆续出台了大规模投资计划,必然形成对资源型产品的新一轮旺盛需求。所以,在启动投资的同时,还要警惕新的过热,在一段时间后,要适时减速。

2.宏观调控对策分析

货币政策方面,主要有两个工具:一个是存款准备金率,一个是利率。减低存款准备金率,增加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增加银行的可贷资金;降低贷款利率对增加投资需求有利,降低储蓄利率会增加消费。投资和消费受到受到激励,国内需求就会增加。目前我国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裕,现实情况是货币政策的结构性问题已经显现,如前一段时间紧缩的货币政策已使广大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对大型企业的影响相对要小一些。中小企业是我国就业的主渠道,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货币政策应进行结构性调整,增加对高新技术产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且有市场潜力的产品和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的金融支持,增加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以稳定生产,增加就业,支持国家经济发展,避免收入分配格局向两极分化。有些问题是不能靠货币政策解决的,货币政策用力过度,反而会带来新的问题。如粮食等农副产品的生产就必须在货币政策的执行上区别对待,支持重要工农业产品的生产,增加有效供给,特别应出台支持农业生产的相关措施,保持农产品总量规模的稳定增长,防止供给环节发生逆转。

在财政政策方面,我们还有相当大的回旋余地。在目前形势下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手段或措施,恰当地运用财政政策能够发挥远比货币政策更大的功效。要运用财政手段配合货币政策扩大内需,调节经济运行,稳定社会,化解矛盾,缓解因经济增长速度下滑所带来的冲击与影响。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应主要着力以下五方面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

(1)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中央政府增加的投资,主要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灾区恢复重建等,尤其要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2)推进税制改革,实行减税政策,减轻企业税收负担,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具体包括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取消和停征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等。(3)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财政补助规模,促进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和城乡低收入群体收入。增加对农产品生产的补贴,稳定粮食生产,包括较大幅度增加对农民的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补贴标准以及提高明年粮食最低收购价,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继续支持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工作等。(4)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是加大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等民生领域的投入。(5)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保障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加大对基础性和公益性科研的稳定支持力度;实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鼓励企业增加科研投入;增加节能减排投入力度,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等。

三、贯彻科学发展观,注重结构调整

对待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危机,既要看到其危害性的一面,又要看到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积极的一面。当前的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新的关口,经济增速回落、通胀压力减小,恰恰是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历史契机。我们应当抓住这次机遇,积极进行产业结构、需求结构调整,理顺价格体系,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

中国经济在持续5年10%以上的高速增长中积累了一些结构性矛盾,其突出表现是两个失衡,即国内储蓄、投资与消费失衡以及内需与外需失衡。经济增长在需求上过多地依赖投资和出口,在产业上过多地依赖工业尤其是重化工业。而投资与消费的失衡,根源在于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2003年至2007年,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年均增长分别超过22%和35%,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9.8%和6.8%。据测算,中国总储蓄率20世纪90年代平均为39.8%,2006年上升到49%,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大幅增长。2006年,居民储蓄、企业储蓄、政府储蓄占国民总储蓄的比重分别为38.5%、42.2%和19.3%,其中居民储蓄的比重比20世纪90年代平均水平下降11.9个百分点,而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的比重分别上升6个百分点和5.9个百分点。

我国经济发展的内部失衡和内外失衡,在货币上表现为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从理论上讲,超过经济增长正常需要的货币供应量都会表现为物价上涨,只是由于金融机构的存差不断扩大,这些超量货币供应才没有完全转化为物价上涨。储蓄率过高,高储蓄主要来源于政府与企业,居民储蓄率下降使得居民消费不足,因此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政府投资与出口的增加,这也是导致我国经常项目持续大规模顺差、流动性过剩及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要减少政府行为的不确定性,以建立法治的市场经济为契机,减少极高的垄断性利润,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尤其要逐步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1.调整投资结构,以投资带消费,以投资带产业结构调整

调整经济结构,应当以投资带消费,以消费促增长,实现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的双赢。中央财政可将更多力量放在民生和结构调整上,如果消费和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在这轮调控中无法明显提升,投资就很难转化为民生福利。当前数据表明,经济增长和物价同时迅速回落,且尚未找到支撑。经济出现如此剧烈波动,为宏观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的强力介入提供了明确的时间窗口,新出台的四项措施对稳定今后两年的经济增长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保证经济增长实现软着陆。这里必须强调两点:一是大幅增加投资的确重要;二是不能完全把目光锁定在大型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建设上,还应当把相当的注意力放在对启动民间消费等具有长远影响的项目上。在当前的讨论中,第一点被过度强调,第二点的重要性却被低估了。[2]

实际上,增加投资只是当前宏观调控的工具之一,其定位在于启动内需,要将刺激短期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相结合。仅靠增加投资,保增长的效果可能并不理想。除固定资产投资外,四项措施中的结构调整部分更需要强调和落实。

首先是优化投资结构和缓解收入差距的措施,包括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以及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培育低收入阶层和农村的消费能力。按照凯恩斯理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是消费不振、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在我国,收入差距集中体现在城市内部差距和城乡差距上,重启安居工程将能释放城市低收入阶层的购买力;而农村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生态环境等公共物品的建设,投资点多面广,形态多样,管理困难,虽然难以直接转化为居民收入而大幅拉动内需,但是其基础性强,对未来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升级具有基础性作用,要坚决做下去。

其次,投资结构调整要适应产业升级的要求。缺乏技术资源是制约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目前在影响产业升级的资金、市场和技术诸因素中,归根到底是技术的制约。由于缺乏技术创新机制,产业升级所需要的技术资源严重不足。为了加快我国产业升级的步伐,对投资结构进行调整势在必行,特别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正确处理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升级的关系,加大对产业升级的投入力度。在继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把科技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每年把基础设施专项建设资金的一部分用于与科技发展有关的基础领域,加大对能拉动产业升级的领域的投资,要通过对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原材料生产和设备工艺的改造,使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拉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二是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国家制定依靠科技进步上新台阶的发展计划,指导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并把有限科技资源首先投向最能有效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重大产业技术领域,以此为突破口,带动产业的全面升级。要加强政府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规划指导和政策协调。国家的科研计划和产业政策应向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倾斜,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投入,形成研究——中试——产业化的良性循环机制。应当积极运用财政金融杠杆,支持企业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技术创新机制。通过市场竞争推动大企业的技术开发活动,带动整个行业(产业)的技术升级。鼓励大型企业集团在国外建立科研机构和技术开发中心,或与跨国公司联合设计和开发,扩大技术引进和对外技术合作,促进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培育和扶持中小型企业,为其创业和成长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2.调整房地产市场结构,化解金融风险

与经济运行态势并行,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期,这是破除来自地方政府和开发企业的压力、完善住房保障的好时机。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是完善住房保障、改善供给结构、刺激内需、杜绝再次出现房地产泡沫、促进行业自我调节、化解金融风险的可行之策。

在行业繁荣期,由于利益关系,地方政府和开发企业没有动力建设保障性住房。2007年下半年开始,土地市场骤然降温,商品房交易萎缩和购房者持币观望,导致大批规划用作住宅及商业的用地未能开发,房地产企业运营困难,也使得地方政府失去重要收入来源。这种状况长期持续最终会引致银行体系的风险,对市场中的各方都不利。与此同时,国土部门多次表示,应“进一步优化用地供应结构,增加民生用地的供应量。严格把握中低价位住宅、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不低于总的房地产供地的70%”。在仅仅依靠市场无法彻底解决我国的住房问题的背景下,将流拍土地用作保障性住房开发可谓一举多得:既能提供政策性住房,保证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还能依靠土地投入使用拉动就业及投资,稳定房地产市场,化解金融风险。

3.稳定出口市场,优化对外投资结构

一方面是我国经济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另一方面是受全球经济衰退加剧的影响,外贸出口面临较大压力,增速减缓。为避免国内外不利因素相互叠加,促进中国经济平稳增长与保障社会就业,我们必须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

从当前欧美经济的走势看,外部需求仍存在不确定性。最新数据显示,美国2008年第三季度经济负增长0.3%,这是7年来的最大降幅;个人消费下降3.1%,为28年来最大降幅。受金融危机冲击,欧元区投资、消费和出口全面疲软。欧盟委员会预计,2009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将仅为0.1%。欧盟和美国是我国前两大出口市场,它们的经济低迷直接影响我国出口。2008年前10个月,我国对欧盟、美国出口增速分别同比回落6.2个和4.1个百分点。对许多出口企业而言,全球经济不景气导致的外需减弱已是客观现实,订单减少、生产规模收缩将是今后一段时间企业面对的共同问题。

但世界市场对我国产品的庞大需求仍然存在。2008年前10个月,我国出口增长仍达21.9%。特别是对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显著增长,比如对印度、巴西的出口分别增长39.8%和86.8%,部分填补了发达经济体需求趋缓留下的空间。

与此同时,我国出口到欧美市场的很多产品都是价格低廉的生活必需品,产品的价格弹性、收入弹性都比较小,仍然具有一定的出口竞争力和市场需求量。以对美国出口为例,前10个月同比增长11.4%,增幅比上半年回升2.5个百分点。

从稳定经济增长的角度说,我国还要采取措施稳定出口增长,避免下滑势头过快。应综合运用出口退税、外贸发展基金、财政贴息等政策措施,支持拥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的产品和大型机械设备以及农轻纺等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同时,加快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事实上,在这场危机中,我国部分出口企业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也明显增强。一些企业通过加快转型升级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一些企业则加紧研发适销对路产品,把目光投向国内市场。对于广大出口企业来说,金融危机也是机遇。积极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附加值,在产品结构上求新求变,不断升级,是渡过危机的成功之道。从长远来看,我国经济发展不能再搞出口导向,而要更多靠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来拉动。

资源性国家的汇率波动和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下降,为中国资金提供了一个现实的选择。中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经济还是要靠制造业,中国在全球的角色,也还是“世界工厂”。收购矿业资源与中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相匹配。由金融海啸引发的全球经济低迷和需求放缓,正在让资源性商品价格变得“便宜”,作为重灾区的澳洲和巴西等地,正在凸显资源收购的价值,中国在此刻出手,不仅能优化对外投资的结构,更有利于国内制造业的稳定发展。

四、未来中国经济仍将平稳较快增长

1.中国具备抵御外部风险的基础

一是城镇化和工业化等因素将继续推动投资平稳增长。未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可望进一步加速,对投资形成强劲的拉动力;“三农”建设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仍有大量的投资缺口,有巨大的增长潜力;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建筑业投资仍将是投资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之一;货币政策适度宽松、流动性总体充裕的背景和融资结构的进一步改善亦将在资金供给上支持一定的投资增速;未来三年,四川汶川地震灾后重建需要投资1万亿元以上,这1万亿元投资分解到2009、2010年和2011年,每年将新增固定资产投资3 500亿元左右,相当于2007年全国房地产投资总额的14%左右,这也将有效提高投资增速。

二是消费有望继续快速增长。尽管短期内消费增长面临不利因素,但得益于国内经济较快增长、消费升级需求扩张以及社保、医疗和消费环境等长期以来抑制消费快速增长的瓶颈因素的改善,再加上下一阶段切实向发展“三农”倾斜的政策导向和措施会继续增加,下一阶段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望继续快速增长;同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将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三是由需求结构提升导向的产业结构调整使得投资和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将提高。在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节能降耗政策的引导下,重化工业在工业增加值中占比可望缓慢下降,轻工业及自主创新、节能环保类型的工业行业有望得到迅速发展。税制改革,尤其是增值税和所得税制的改革推进亦将客观上推动企业利润的增长。

四是财政实力和外汇储备实力逐渐增强,外债各项指标均在安全线内。近年来,中国财政收入出现快速增长的趋势,财政实力不断增强。财政实力的增强和预算赤字的降低为中国实现结构转型、抵御外部冲击提供了足够的财政手段。与此同时,外汇储备余额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实力也不断增强。外汇储备实力的增强有助于我国抵御境外资金短期内大幅度波动的风险。

五是高储蓄率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高储蓄率转化形成高投资率,高投资率直接推动投资需求增加,进而带动经济增长。如果采用金融机构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与GDP比例粗略衡量储蓄率的变化情况,我们可以看出,从1996年至2007年,我国储蓄存款余额与GDP比例的低值为1996年的54.12%,且总体呈现上行态势(2007年股市走牛使得储蓄存款分流情况较为明显)。2008年以来,由于资本市场持续低迷,储蓄存款再度回流银行,增势持续加快,储蓄率继续提高。截至9月末,储蓄存款余额为20.47万亿元;前9个月,居民户存款增加3.25万亿元,同比多增2.49万亿元。因此,中国居民储蓄率的高位运行将继续为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六是银行体系稳健性不断提高。截至2008年6月末,中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标的银行已有175家,达标银行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84.2%;截至2008年9月末,中国境内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不良贷款率为5.49%,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7.35%;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59%。相比而言,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在20%以上,多数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达标。更需要指出的是,在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中,中资商业银行由于涉及程度较轻,并没有受到重大损失。[3]

2.对未来经济走势的预测

综合各方面因素,应当说,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是较强的,经济仍具备实现平稳较快增长的有利条件,特别是中国广阔的内需市场和雄厚的财政实力将有助于其抵御外部经济金融环境恶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下一阶段中国经济将向平稳较快增长期转变,GDP增速虽然有所回落,但仍将保持较快增速。

用投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和净出口的同比增量解释我国GDP的同比百分比增长率,用2001年第1季度至2008年第3季度的数据建立模型如下:

GDPT=8.263631+0.0000992IT+0.000263RT+0.0000616XMT

(t) (172.1811) (4.4331) (5.7777)(28.3548)

R2=0.9859DW=1.8370

其中,GDPT表示GDP同比增长率(%),IT表示固定资产同比增量(亿元),RT表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量(亿元),XMT表示净出口同比增量(亿元)(如图3)。2008年第4季度至2011年第4季度GDP同比增长率预测值如表1。预测值显示,我国经济将于2010年下半年开始趋稳,逐步进入平稳较快增长期(图4)。

图3

图4

参考文献:

[1] 包月阳.当前经济形势的几个要点[N].中国经济时报,2008-11-19.

[2] 傅勇.警惕过度强调投资忽视结构调整偏向[N].上海证券报,2008-11-12.

[3] 詹向阳,邹新,赵新杰.扩大内需政策出台后宏观经济走势分析展望[N].中国证券报,2008-11-12.

[4] 林兆木.正确判断物价上涨和宏观经济走势[N].人民日报(理论版),2008-07-10.

[5] 陈东琪.近期如何防控通货膨胀[J].西部论丛,2008(5).

[6] 珍妮.经济全球化中的通货膨胀观察[J].WTO经济导刊,2008(6).

[7] 于志慧.通货膨胀与人民币升值并存问题研究[J].宏观经济,2008(4).

[8] 于培伟,韩立华.全球化背景下的通货膨胀[J].浙江经济,2008(9).

[9] 郑京平.2008年我国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平衡点[J].中国发展观察,2008(6).

收费运营模式公路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全球物流体系,是中国连接各国、各地区的物流服务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深化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等行业改革,降低用能、物流成本。这为我们发展现代物流,打造连接世界的全球物流体系指明了方向。未来,我们应牢牢把握全球化和国际格局变化的新特点,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构建全球物流和供应链服务体系,提升全球连接、全球服务、全球解决方案的能力。

世界进入到全球连接的时代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时代特征之一。全球化深化了国际分工,促进了全球经济增长和贸易扩张,推动了全球范围的人员、商品、资源、资金、信息、数据、知识和技术的流动。全球化要求各国间加强交通运输、物流、信息通信、互联网、金融、文化、制度等方面的连接。全球连接、全球流动进一步推动着全球化与全球经济的增长。

过去的数十年,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着眼于全球市场和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主导着全球连接,推动着要素、商品、服务的全球性流动。美国着眼于全球战略,将建设一个能够保障美国经济增长的全球交通运输、物流与供应链服务体系作为国家战略,通过掌控覆盖全球的交通运输网络、物流网络、信息网络和供应链网络,力图控制全球主要物流通道。欧盟的战略是通过建设一体化交通及物流网络确保欧盟的产业和产品有效进入欧洲统一市场及国际市场。日本高度重视流通发展,通过实现与东亚之间的无缝衔接,建立将东亚与世界各地联系起来的综合国际交通运输系统和物流系统。

最近这些年,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兴起,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国不断增强全球连接能力,特别是中国在全球流动网络中的地位变得日益重要,有望成为超越美国的全球贸易中心与流通枢纽。

此外,互联网、移动通信等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中小企业能够与传统跨国企业一道,参与全球连接的大潮。

对于我国而言,全球物流体系的建设,将大大增强中国连接世界的能力,支撑中国实现“全球买、全球卖、全球造、全球运、全球递”。

中国连接世界的物流能力有待加强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有全球影响力的物流大国、最大的物流市场。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2013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目前,中国铁路、公路、水路等货运量、货运周转量排名世界第一,快递量居世界第一,内河里程、高速公路里程、高速铁路里程位居世界第一。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物流业规模虽大,但绩效并不理想。大而不强、粗放式发展、互联互通性差、全球连接能力弱、物流成本高、质量效益低,中高端、体系化、集约式物流服务与供应链服务严重不足,传统发展模式与运作方式难以为继。世界银行发布的物流绩效指标表明,从基础设施、物流能力、海运能力、通关效率、货物跟踪、及时性等维度衡量,中国领先于发展中国家,但落后发达国家不少。麦肯锡的研究表明,美国和德国是全球连接能力最强的国家,中国的全球连接能力只有它们的一半。比如,中国国际海运在全球海运市场中控制力较弱,中国对主要国际海运通道影响力较小。从中国国际航空货运网络、国际快递网络、跨境仓储配送体系的建设看,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缺乏国际物流服务标准制定的话语权。中国的产品出口已经覆盖22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尚无一家物流企业具有全球递达能力。这些问题值得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亟待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

中国连接世界的全球物流体系构想

打造连接世界的全球物流体系,应牢牢把握全球化和国际格局变化的新特点,紧紧围绕全球生产、流通、贸易需要,加强与各国战略对接,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逐步构建起全球物流和供应链服务体系,提升全球連接、全球服务、全球解决方案的能力,支撑中国实现“全球买、全球卖、全球造、全球运、全球递”。

一是构建国际铁路货运网络。打通中国陆路商贸通道、交流通道,推动中国铁路技术标准、技术装备、工程建设、运营管理及相关产业走向世界,构建起布局合理、标准适用、安全高效的国际铁路货运网络。

二是完善国际海运网络。完善中国的海运航线与全球港口布局,增强中国与贸易伙伴国(地区)之间的海运能力,推进中国与各国海运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提高中国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海运航线密度,加强中国与新兴经济体之间的海运班轮航线。加强全球港口码头资源整合,完善中国海外港口码头布局。完善国内沿海煤炭、石油、粮食、集装箱等主要货类海运系统。积极参与国际海运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扩大国际海运合作网络。加强中国的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推动海运开放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海运治理,加强国际海运通道安全保障能力。

三是完善国际公路货运网络。完善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公路通道体系,积极参与亚洲公路运输系统和全球公路运输系统建设。提高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要公路网的连通性,形成“一带一路”国际公路运输通道。广泛参与境外公路基础设施设计、咨询、建设和运营等“全链条”环节。

四是完善国际航空货运网络。加快完善国际航空运输网络,扩大航空运输网络辐射范围。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航空货运一体化。提高中国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航空线路密度,增加中国与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国际航空线路。增强中国的国际航空货运枢纽机场功能,实现国际航空货运跨洲多枢纽网络运作。加强境外航空货运机场和航空物流中心战略布点,支持航空货运、航空物流、航空快递企业深化与国际专业服务机构合作,拓展国际航空货运服务市场。

五是完善国际管道网络。在促进国内管网互联互通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主要油气供应国、途经国、中转国、消费国的国际管道连接。重点推进中国与中亚、俄罗斯等的国际油气管道的互联互通。完善中国的海上油气进口通道建设。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共同能源市场、油气交易与定价中心建设。完善国际油气储备库的建设。

六是構建全球快递、仓储、配送网络。加快国际快递网络布局,加密中国与国际重要城市的快递网络,开辟中国与世界多数国家的快递专线。鼓励快递企业通过设立分支机构、合资合作、委托代理等方式,拓展国际服务网络。支持建设一批国际快件转运中心,完善国际邮件处理中心布局。部署海外仓储网络体系和配送网络体系。

七是构建国际多式联运系统和综合物流枢纽。提高货物运输集装箱化率。着力构建设施高效衔接、枢纽快速转运、信息互联共享、装备标准专业、服务一体对接的国际多式联运组织体系。完善多式联运经营人管理制度,建立涵盖运输、包装、中转、装卸、信息等各环节的多式联运全程服务标准。支持基于标准化运载单元的多式联运专用站场设施建设和快速转运设施设备的技术改造,提高标准化、专业化水平。建设集报关报检、国际运输、多式联运、仓储加工、信息处理、跨境电商等功能于一体、具有跨区域集聚辐射作用的国际综合物流枢纽。

八是构建全球物流运营和供应链服务体系。依托中国的全球物流能力,推动国际运输、物流企业与生产企业、流通企业、贸易企业、金融企业、互联网企业以及其他相关企业加强合作,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加强信息对接、协同发展、共享商业机会,形成全球供应链服务的能力,构建共享共赢的全球物流与供应链生态体系。

九是构建全球物流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加快提升中国物流企业信息化、数字化水平,按照“统一标准、对等开放、互联互通、共享服务”的理念,构建全球物流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收集处理国内外各物流活动主体、各环节及物流资源的信息,为物流企业提供国际物流运行的实时在线信息,优化国际物流资源配置和运行控制。

完善全球物流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构建全球物流体系,工程宏大、任务艰巨、周期很长,会面临一系列挑战与困难。一个友好共赢的国际环境对保障全球物流体系的建设至关重要。

第一,全方位推进国际物流合作。中国需要统筹战略与战术、近期与远期,秉承“开放、包容、共赢”的理念,以“多层次的国际物流合作对象、多元化的国际物流合作方式、多渠道的国际物流合作形式、多领域的国际物流合作内容、多任务的国际物流合作进程”来务实推进全球物流体系的建设。

第二,加强与各国战略对接及政策沟通。将全球物流体系建设纳入“一带一路”建设。就国际物流发展战略、政策、规划与各国进行充分交流,联合制定合作规划和实施方案,协商解决合作中的问题,为共同推进务实合作提供政策支持。

第三,积极参与全球运输、物流、通关治理。深度参与国际铁路、航空、海运、公路、邮政、快递等相关规则、标准的制定和修订,提高中国在全球运输、邮政、快递中的话语权,保障国际物流通道与供应链安全。参与全球能源治理,推进国际油气管道互联互通。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双边与多边运输合作机制建设,推动与国际通用运输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对接,消除跨境运输制度性障碍。加强各国海关合作,降低清关成本,缩短中转时间,推进通关便利化。与各国共同建立统一的全球物流政策协调机制,促进国际通关、换装、多式联运有机衔接,推动形成兼容规范的全球物流政策体系。

第四,加强资金保障,创新融资方式。进一步完善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国际资本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投融资模式。积极探索PPP模式,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国际机构资本等参与到全球物流体系建设中来。对重大建设项目给予财税支持。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对领军物流企业、创新型物流企业的金融支持。

第五,支持物流企业整合国际资源。支持物流企业开拓和利用国际市场、国际资源,提升其适应国际市场的能力,不断拓展国际发展空间。支持优势物流企业联合或参股、收购、兼并周边、新兴市场、欧美各国物流企业,延伸服务网络,逐步建立覆盖全球的物流网络。相关部门可考虑简化项目审批程序,完善信贷、外汇、财税、人员出入境等政策;对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在多方面给予支持;有关部门可为物流企业“走出去”提供信息和法律服务。

(摘自2017年12月22日《经济日报》。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

收费运营模式公路经济论文范文第6篇

我自2002年进入山东高速工作, 先后参与过各个系统的建设工作, 从发电机房的建设到配电房的的建设, 再到配备高科技含量的高低压配电屏、低压双头开关柜, 还有已确保在外电断电时, 各系统能正常供电, 还专配备了柴油发电机组、UPS不间断电源、拖车式移动发电机组。

柴油发电机组是大家所熟知的, UPS是一种以逆变器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恒压恒频的交充不间断电源。当输入市电时, 也就是正常状态下, 利用市电给所有负载供电 (提供功率) , 当市电异常, 利用内部蓄电池或柴油发电机组提供的电能向负载供电 (提供功率) 。增加UPS的重要性还表现在:防止市电电网电压不稳造成对设备的伤害;当市电消失时, 利用后备电源持续的供电;对精密的各种高速公路电子设备提供稳定、稳频的电力。UPS也不是在任何情况下, 都能对各种电子设备起到保护的作用, 它也需要一个较好的工作环境, 如:工作环境标准温度为15℃~25℃, 温度40%RH~70%RH等, 为防止柴油机组在市电停电后不能及时的发电, UPS电池的供电时间不得少于半个小时, 另外为保证高速运营各个系统的正常运行, 各种用电是按照重要程度是分级的:监控、通信、收费是A级;收费亭、收费广场和各个机房的照明是B级;办公楼、食堂、办公用电是C级。在市电停电的情况下, 优先保证A级的供电, 次之B级、C级。

从以上可以看出我说的高速公路的电力保障主要是四条:第一是供电部门所输送的市电, 第二是自备的柴油发电机组, 第三是UPS不间断电源电池组, 第四种拖车式移动发电机组是我省最近几年才上的“电源保险”。

在平时的工作中, 前三条就可以保障高速公路的用电, 但想保证有稳定的电力还需两重保障。

(1) 从配电室、柴油发电机组到各个用电部门的电缆必须完好, 中间决不能出现问题。

(2) 柴油发电机组要随时保证完好, 能够在市电停电的情况下, 立即启动, 将电能送至各个部门, 如果发电机组出现问题, 光靠UPS的备用电池是维持不了多久的。

从这两个前提中, 我们大家也感觉到了维护好中间环节 (连接电缆) 和维护好柴油发电机组对提供电力保障的重要性。

当中间电缆出现问题, 市电以及柴油发电机组都不能将提供的电能送至所需部位时, 拖车式移动发电机组便有了用武之地。现在拖车式移动发电机组, 种类很多, 而且性能稳定, 已经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当某处电源出现故障, 不能及时提供电能时, 就可以用车辆将拖车式移动发电组牵引至所需地, 代替市电 (固定式发电机组) 工作。

上面也提到对电力设备维护的重要性, 搞好设备检修维护是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 提高设备可靠性, 保证设备安全经济运行, 充分发挥设备潜力的重要保障。但在近几年企业改制过程中, 有部分单位在安全生产管理上出现放松, 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对电力设备检修维护工作重视不够, 看到眼前利益, 在设备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检修维护人员反而减少了, 维护费用降低了, 使企业难于按规定完成对设备的定期检修、维护、预试等, 有的单位的设备甚至到了不破不修, 不坏不修的状态, 这样一出现供电故障, 就很难第一时间供上电, 现在比较成熟的一项运营措施:对于高低设备和供电部门签订《配电设施委托管理协议》, 这样, 首先就在技术上有了保证出现问题, 供电部门会责无旁贷的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给排除。

在平时的工作中, 电力设备的防雷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一环, 下面再谈一下电力设备的防雷。

雷电产生强大电流和高电压对人体和设备都将造成重大损害。直接雷或间接雷都将对电力设备产生巨大的危害。防雷是一个系统工程, 一种有效技术和器材的采用, 只能降低危害, 必须对所有进出各个系统的电缆电线屏蔽和防雷处理, 采用完善的接地系统。现在已开发了各种各样的雷电防护及接地技术, 这些都是确保电力可靠性的重要技术。现在普遍采用的联合接地系统和进出线防雷系统, 是目前行之有效的办法。搞好电力设备的防雷工作, 同时还要采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比较成熟的避雷针、避雷线、避雷器等设备, 诱导雷电流通过接地系统进入大地, 以减少对电力设备的危害。从接地的目地来分析, 特别室外设备接地, 防漏电和防雷显得特别重要。对它们的接地电阻要求, 应严格按照技术规范的规定来执行。为了保证接地电阻符合规范要求, 施工后的接地及电阻的检查和测试工作就非常重要, 对接地电阻应当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测试, 检查接地系统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只要接地合格, 才能防患于未燃。

随着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的高速创新, 一些新的高新技术也在高速公路供配电系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例如:太阳能、风能发电也将逐步引入高速公路行业中, 来替代原有的电能, 为我国的高速公路的发展提供越来越多的创新理念。

综上所述, 在高速公路信息管理系统中, 电力保障是它的前提, 是确保高速公路安全运营的必要条件。做到管理专业化、制度化, 设备现代化、专业化, 才能确保电力的安全稳定。

摘要:在高速公路运营各大系统中, 供配电系统是高速公路运营的基础, 没有了电力, 高速公路的安全运营将无从谈起。所以, 在高速公路运营中, 必须把电力保障问题列为重要的项目来对待。由于很多客观原因, 山东省各高速公路沿线各站点的供电质量非常差, 大部分站点远离城镇, 使用的是农电, 其用电质量得不到保障是一个原因;再就是供配电设备老化、失修, 技术含量低, 存在很大的安全故障隐患。

上一篇:我国体育金融市场发展论文范文下一篇:房屋质量投诉法律法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