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有关问题论文范文

2024-02-03

智能建筑有关问题论文范文第1篇

内容摘要 河南“性奴案”引发了社会上针对“边缘人群的社会管理缺失”问题的热议。针对边缘人群的社会治理,首先需要在“善治”的框架下讨论治理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其次需要检视捆绑着现行治理实践的理念、逻辑与情感结构;最后需要各种社会力量的参与,充分考虑被治理对象的生存状态与主体声音。

关键词 性奴案 边缘人群 社会治理 社会管理

作者 1黄盈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2潘绥铭,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2)

2011年9月的河南“性奴案”,让人们对这一事件所折射的诸多社会问题展开热议。人性与社会管理的缺失是其中的两个关键词。由于被囚禁的“性奴”是6位发廊、歌舞厅小姐,囚禁的动机是“为了组织被囚女子从事色情表演,并外出卖淫牟利”,性产业再一次进入社会视野,以小姐为代表(至少是包括小姐在内)的边缘人群的生存状态与其面临的社会管理的“缺失”与“黑洞”,再度引来社会的聚焦。

笔者试图探讨的问题是:“性奴案”的讨论中体现了什么样的针对边缘人群的“社会管理”话语?这些话语表达了国家与主流社会对于边缘人群的何种治理态度?这种治理态度又蕴含着怎样的理念与情感结构?目前的治理模式存在什么样的弊端?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社会治理?

“性奴案”讨论中的“社会管理”话语

社会管理的定义,众说纷纭。从社会学的主流观点来看,就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1 ]作为当前中国最为时髦的话语之一,“社会管理”在“性奴案”的讨论中也频频出现。“性奴案”的讨论主要涉及到针对四种对象的社会管理:

第一种是单位对于公职人员的管控。犯罪嫌疑人的公职人员身份挑战了社会对于“公务人员”的道德想象与期待。除了个体因素之外,各种讨论将其归因为单位制的衰落,典型地表达为:“传统意义上无所不管的‘单位’出现功能弱化,直接表现在职工乃至公务员对单位的依赖减少了,单位对职员的管控放松了”①;“那些疏于管理的单位,肯定是人员素质不过硬的单位,常有问题发生,教训不可不吸取”②。

第二种是社区对于居民的管理。“性奴案”中,犯罪嫌疑人耗时一年在闹市居民区开挖地窖,并囚禁女性长达近两年时间,可是周围的市民一直毫无觉察。这一情况引发了人们对于社区管理的失望,以及对于“陌生人社会”的感慨。有人评论说:“社区作为社会管理的唯一重要载体,工作不深入,不细致,对于居民的管理往往是靠通知,靠找上门来办事,却不能走街串巷和入户开展工作,没有形成一支得力的管理队伍——让犯罪嫌疑人钻了空子,有了空间。”③

第三种是政府对于网络的管理。据报道,犯罪嫌疑人是因为看到网络色情可以赚钱才引发了拐卖小姐的念头。对此,有人提议政府要“加强动作,引导和约束网民远离来自互联网的有害信息,由此导致一些顽固的色情信息渗透到一些人的心里,才出现了像李浩这样骇人听闻的犯罪嫌疑人。”④

第四种是对于小姐这种边缘人群的社会管理。以往关于小姐的新闻报道几乎全都是谴责与蔑视,可是这次却不同,小姐在这个案件中以被害者的身份引发“社会边缘人,谁来保护她们”的呼声。有人说:“洛阳性奴案里6名歌厅女子被诱骗,失踪,有人为他们报警了吗?‘自救’之外,‘他救’的力量在哪里?……社会边缘人群的安全是社会之痛,如此缺乏保护和援救,才是最可怕的。”⑤

对于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关注边缘人群的安全,也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加强扫黄、加强对于娱乐业场所的监管与清理,正如河南警方所采取的实际整改行动一样⑥。与之相对的是,有人开始质疑警方的行为并提醒社会:在“性奴案”中,小姐是受害者,提议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心与保护,尤其是保护妇女儿童的权益,“注意,是保护,而不是清理、赶走甚至‘消灭’她们”⑦;还有一种声音提到:除了政府的管理,“弱势群体平时一定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⑧。

如果说以往有关“社会管理”的讨论偏向于概念化、理论化,那么,“性奴案”引发的有关“社会管理”的讨论则是具象的。管理对象很明确而且很细化,尤其是小姐这个边缘人群首次以受害者身份出现在社会管理的话语体系之中。

社会管理的实施者在某些讨论中也是明确的。在针对公职人员、社区居民、网络等的管理中,人们所期待的管理机构是单位、社区、警察等政府部门或者行政部门。对于小姐等边缘人群,人们也仍然主要是指望以警察为核心的政府部门,只不过微弱地浮现出弱势群体自身作为实施主体,也应该“自救”、“加强自我保护意识”这类话语。

在管理的措施上,自上而下的“管控”(政府介入社会与生活)是“社会管理”话语中最为主要的内涵;自组织的社会力量与边缘人群的自管理非常微弱。笔者发现,无论是明确提出,还是字里行间流露,加强政府管控的声音是最强的。这来源于“性奴案”及其他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曝光,极大地强化了民众对于“社会失控”的恐慌,刺激了民众几近崩溃的道德神经。在不知所措的恐慌中,人们期待强大权威的出现,因此“政府的管控”成了人们的救命稻草。至于这些社会问题的制度性根源,政府对于社会生活的管控意味着什么,将以什么为代价,则变得难得糊涂了,或者说,真糊涂了。

总之,关于“性奴案”的热议,除了在管理对象上开始注意到边缘人群的现状之外,在管理实施者与管理方式上并没有独特性;相反,其恰恰集中、具体地体现了中国现时情境中“社会管理”的内涵与治理理念。

边缘人群的社会管理:

背后的治理理念与情感结构

社会管理,在中文语境中首先出现在政府文件中。⑨尽管根据其定义,政府与社会组织都是被提及的实施主体,但是从实践情况来看,政府的管控无疑是主体。相对而言,还有另一个概念——“治理”。它作为英文governance的翻译,在西方的学术语境中,其主体与理念是不确定的,或者说多元的。在治理的概念中,即便政府的权力与统治形式是一个重点,但与统治行为相比,治理行为是一种偏重于技术型的政治行为[2 ],或偏向于某种治理艺术[3 ]。因此“善治”就成为现代社会的社会治理的重要理念与实践,也就是提倡一种建立在协商与合作基础上的社会的良性运作。[4 ]

如上已述,在“性奴案”的讨论中,针对被囚禁的小姐,社会上出现了两种声音,针对小姐这个边缘人群的社会态度与情感结构出现了分裂。

第一种社会态度也是主流的态度,即强化扫黄。可见小姐“非法”、性产业必然引发犯罪这种理念仍然根深蒂固。其背后的情感结构是“卖淫必然导致家庭的破裂,社会的退步,甚至是人类的毁灭”。至于如何“必然”,则未见论证,或者无需论证。这并不单纯是思维逻辑的问题,而是因为相当一部分民众其实仅仅需要有人来为中国社会的道德滑坡负责,仅仅需要为伴随着社会疾速变化而来的焦虑与无措找一个替罪羊或者出气口,但是又绝不能指向任何本应对社会秩序负责的人。这种民众情绪也契合了相关部门运用道德优越性来巩固自身合法性的需求。因此毫不奇怪,“性”这个最能触及人们道德神经的问题,总会出现在几乎每一次社会热议的风口浪尖上。“小姐”除了“伤风败俗”的卖淫之外,还被认为是在“玷污妇女形象”和“毒害青少年”,因此每逢需要整肃社会道德与加强社会控制之时,她们都会被拿出来作为“生动范例”与“公共痰盂”。这种情感结构并不鲜见,也出现在很多国家的社会争论中。在这种理念与情感结构之中,小姐永远不会被承认是社会的受害者以及社会问题的结果,而是“必然”会被视为社会的“损害者”与社会问题的起源,必然面临 “被扫除”的命运。可是正如有学者提到的,这种“清扫”式的治理理念“问题在于……政府为什么要介入到社会的管理中来以及如何有效地治理社会,这一事关干预的合理性以及管制的合法性的根本问题始终没有明确” [5 ],甚至没有讨论。

第二种社会态度也凸显在“性奴案”的讨论中。正如有民众所质疑的那样,“首先,让我们看看,要打击黄、毒、赌,要清理‘五小场所’与藏污纳垢之地,最大的矛头对准了性工作者与那些有可能犯罪的群体……诸位,在‘性奴’案中,性工作者是受害者,不是罪犯啊。你不去加强对买房犯罪的国家工作人员李浩这类人的管理,却让每一条整改都直接针对‘性奴’案中的受害者,莫非要用消灭受害者的办法来消灭犯罪?这是哪门子逻辑?”⑩这种质疑直接抓住了“性奴案”的处理中“弥补社会管理漏洞”的逻辑不通与荒谬之处。在这种理念背后的情感结构中,小姐与其他边缘人群首先是弱势群体。如果说我们都生活在风险社会,那么她们的风险则是倍增的。因此,有报刊杂志专门就小姐面临的暴力(包括抢劫、被杀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报道与讨论,边缘人群的生存状态尤其是受害者的生存状态得以浮现。?輥?輯?訛这些论述背后的情感结构主要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在承认小姐是受害者的同时,依然认为她们是问题化的人群。这种态度与情绪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有所显露并逐渐积累,只是在“性奴案”中体现得更加直接。在这种既同情又痛恨的纠结的情感结构之下,“如何保护边缘人群”这个问题尽管被提了出来,却没有得到细致讨论。

除了这两种社会治理理念之外,第三种声音指向边缘人群自身,也就是主张“弱势群体平时一定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如果说前两种理念都是把边缘人群当作客体、社会管理实施对象的话,那么这种声音则含有把边缘人群作为主体、社会管理实施者的色彩,尽管并不浓烈。虽然把“弱势群体”作为一个统一的指称可能模糊化了“小姐”这个具体的边缘人群,但不管怎样,这种理念背后的情感结构更加人性化,更加具有积极的动力;尤其可贵的是,其与弱势人群如何赋权存在着逻辑关联。只可惜,如何“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在这次社会热议中也未得到讨论。

以上在河南“性奴案”的社会讨论中出现的三种声音,其实也对应于国际上针对妓女问题的三种主要学术话语:废娼派、中庸派(帮教、拯救派)、妓权派。在国际上,争取性工作者权益的妓权派运动风起云涌,极大地挑战了主流女性主义有关妓女的前两种论述。但是,在中国的学界,我们几乎选择了集体沉默。换言之,尽管在话语层面上,针对小姐这个边缘人群出现了至少三种强弱不一的社会治理的理念与情感结构,但是目前的社会管理的实践则是统一的,也就是强化政府扫黄。

边缘人群的社会治理:

现行实践的问题与弊端

对于针对小姐这一边缘人群的治理实践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与弊端,学者们早有研究。20世纪初的民国,围绕娼妓问题的讨论就是现代性话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初年的妓女在民族抗争史上有着积极的地位与论述,但是随后,在同情怜悯的语境中,娼妓被描述为可能蔓延性病、败坏风气、搅乱社会秩序的无知基层女性,进而被建构为关乎国家的健康、民族的进步的社会问题。“如果一个制度竟允许将妇女当成下等人,那这个制度必然只能导致弱国。”[6 ]20世纪中期的大规模社会改革以“拯救妇女”和“消灭旧社会的丑恶现象”为口号,采取一系列国家强制措施实现了“一举禁娼成功”。这也是为什么直到21世纪,依然有人坚信禁娼法律与扫黄举措能够“根除卖淫”的历史来源。他们认为娼妓之所以屡禁不止,唯一原因在于政府的执行力度不够。孰不知(或者不愿意承认),当时的治理理念、情感结构与实施措施都与现在大相径庭。当时的领导人在理念上信奉的是 “剥削产生卖淫”的“马克思主义”;在情感上是把娼妓视为与贫下中农同样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姐妹;在操作手段上绝不仅仅是关闭妓院,而是同时对娼妓进行教育、治疗、工作培训以及促进婚配。也唯有在这样的整体治理情境之中,那段历史才会如此彻底。[7 ]

对于当下状况,我们试图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现行以禁娼为法律依据、以扫黄为具体举措的治理模式到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第一,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历时30年而且步步强化的扫黄实践?輥?輰?訛实际上并不成功。除了大众都能感受到的“繁荣娼盛”之外,笔者20年多次多处多方面的红灯区研究也可以证明扫黄的基本无效。第二,扫黄带来了强烈的负面效应。扫黄,不仅未能治理小姐这类边缘人群,反而恶化了她们的生存环境,增强了她们遭受暴力侵害的风险,扩大了制度偏差带来的不良作用。随着“性奴案”的热议,越来越多的新闻报道已经揭示出小姐所面临的暴力侵害问题。笔者的研究可以举出大量的实例来展示在扫黄的模式下,性产业的地下化与进一步组织化(寻求保护势力逃避扫黄),有些时候,警察的暴力甚至盖过了来自客人或者鸡头的暴力,乘机勒索与敲诈在不断增加。这些遭受来自不法分子与施法分子双重暴力的边缘人群是谁?是妇女,也是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下选择用身体去赚钱的女儿们与母亲们。我们可以在道德层面上展开争论,但是绝不应该与暴力侵害者们同流合污。

面对这些社会现实,我们不得不去思考:针对小姐这个边缘人群的治理模式,其目的到底是什么?是为了维护某种道德而进行管控,还是真正“以人为本”,其中包括保护边缘人群的权益(至少是不伤害之)?有学者论述,我们应该走向积极的社会管理,这种管理的真正目的是改善人类的生存状况。[8 ]在积极管理与“善治”的框架下,要谈清楚针对小姐这种边缘人群的治理问题,我们恐怕不得不再次正视扫黄的合理性与合法性问题,不得不探讨现行治理实践背后的逻辑与情感结构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至少需要开放空间让社会去讨论与争鸣这类问题。

扫黄目前的最大缺失与漏洞是,把治理实际上建立在某种道德假设的基础之上,无视社会的现实,把治理对象客体化与模糊化,对小姐而言则是“罪化”。社会似乎可以在治理对象缺位的情况下谈论怎样去管理她们,似乎可以在完全不了解某个人群的生存状态与喜怒哀乐、也不听取主体感受与诉求的前提下,去讨论如何自上而下地控制甚至清理她们。这种把边缘人群完全“他者化”的强者心态是非常可怕的,不但不可能实现善治及巧治,而且背道而驰于“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目标,甚至会损害之。

边缘人群,我们需要怎样的社会治理

边缘人群,其最大的特征是弱势化、底层化、散沙化与沉默化,因而更加容易被客体化与问题化。她/他们的最迫切需求首先是生存环境的安全。在目前的治理模式失效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有怎样的尝试呢?

其一,在治理的理念与实践上,我们能否把治理的对象主体化?在有关人口治理的论述中,人口是治理的对象,但同时也是需要的主体和欲望的主体。面对治理,人口可能不知道治理的具体技术,但是他们知道自身想要什么。[9 ]不管实施治理的主体是谁,治理作为一种政治技术,只有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才可能运用得当而且行之有效。在积极管理与善治的理念下,己与彼不是一种对立的关系,而是为了建立和谐关系的两个互动主体。因此,作为治理的实施者,至少必须不仅走近而且走进边缘人群,将其作为能动的主体,了解其生存状态与需求,然后再来讨论如何进行治理,也即,首先要把治理对象恢复为“人”而且主体化,而不是客体化或者物化。

进一步地说,治理对象不仅必须主体化,还必须细化,而不是模糊化。每种边缘人群“被边缘”的理由、被治理的理念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情感结构都是不一样的,他们对于生存处境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用一个“边缘人群”概念统而括之,得到的只能是“做秀”,丧失的肯定是治理的实际效果。例如在“性奴案”中,受害者的确是小姐,可是如果社会管理者不知道或者不想知道这些在歌厅工作的小姐与那些在街头、路边店、出租屋、中高档娱乐场所、封闭会所中工作的小姐们的生存环境究竟有哪些区别,她们的安全诉求又有什么样的差别,那么不仅“善治”无从谈起,“恶治”也注定无效。同一个“小姐”概念下的群体都如此多样,更别提小姐与其他边缘人群之间的差异了。

其二,作为治理的实施者,我们的社会是否可以开放一点空间给民间组织,尤其是那些自组织的草根团体,积极发挥它们的治理作用,让它们来衔接和调整政府与边缘人群的关系?治理的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治理意味着参与者最终将形成一个自主的网络,与政府在特定的领域中进行合作,分担政府的管理责任。[10 ]以小姐人群为例,政府是否可以跳出要么是扫黄、要么就是设立红灯区这样的两难困境,把空间留给民间组织,让它们去参与“增强边缘人群的自我保护意识”(包括防病与健康的促进)?如果能够废除或者退一步架空目前这种近乎无效的治理模式,或者再退一步弱化政府在这个问题上的管控,那么许多民间组织实际上很有能力促进善治效果的达成。这在其他国家与我国的某些地方已有不少成功的实践。

如果是为了保护边缘人群,从边缘人群最迫切的治理需求——安全的生存环境出发,那么政府的治理职责应该首先是减少边缘人群所面临的暴力侵害问题,打击暴力的实施者以及任何损害边缘人群权益的人,尤其是那些利用边缘人群的弱势地位与缺少保护的生存环境,乘机进行各种侵害犯罪的人。正如在“性奴案”中,有民众已经意识到的,警方应该集中精力去打击犯罪分子,而不是对作为受害者的小姐进行扫黄。

只有在淡化道德主义色彩,明确治理实施者的分工、治理对象以及治理内容的模式下,“性奴案”中的受害者才可能不容易被拐,被拐骗了才可能报警,失踪了才可能被同伴发现,犯罪者才不至于那么大胆轻易地犯下如此令人心寒的罪恶。

行文至此,恐怕不得不再次提及社会治理与道德之间的关系,这在面对边缘人群的社会治理问题上尤为凸显。在国际上有关“治理”的讨论中,道德更多地是与个体的“自我治理艺术”相关联,较少出现于国家治理的层面。[11 ]而在中国,道德并不是不重要,治理行为当然会体现一定的政治价值甚至是道德意识形态。[12 ]但是,犯罪分子那种泯灭人性的道德,损害他人利益与伤害他人的道德,与小姐那种有伤某种社会风化的性的道德相比,孰轻孰重?再者,“有伤风化”的性的道德应该是社会加以讨论与争鸣的领域,但是否一定有必要动用巨大的警力与社会财富,用法律的强制手段来治理?是否应该以恶化边缘人群的生存环境与牺牲他们的基本生存权益为代价?答案不辨自明。

只有在对于以上两种可能性进行充分讨论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就某个具体的边缘人群进一步讨论更为细致的治理措施,才有可能弥补如“性奴案”所暴露出来的针对边缘人群的社会管理的漏洞与缺失,才可能达到积极的管理,实现良好的治理效果。

综上所述,针对边缘人群的社会治理,首先需要在“善治”的框架下讨论治理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其次需要检视捆绑着现行治理实践的理念、逻辑与情感结构;最后需要各种社会力量的参与,充分考虑被治理对象的生存状态与主体声音。最近30年来的社会实践已经证明,那种想当然地利用道德优势和国家权力对弱势群体进行自上而下的管控,只能是“有组织的不负责任”(贝克语),将把边缘人群推向更加边缘的境地,将在风险社会中再度叠加风险。

[本文为“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成果,项目号:10XNJ059。]

注释:

① 相关报道参考:性奴案的发生对社会管理有着别样的启示,http://www.52lawyers.net/news/13041877.html。

②③④相关报道参考:洛阳“性奴案”暴露出社会管理漏洞多 郭丛斌公开道歉,http://www.shm.com.cn/newscenter/2011-09/26/content_3590016.htm。

⑤⑦⑧相关报道参考:洛阳性奴案启示社会管理方式必须变革,http://news.timedg.com/2011-09/27/content_6490862.htm。

⑥?輥?輮?訛相关报道参考:洛阳性奴案:边缘化人群如何维护生存权益,http://www.rednet.cn,2011年9月25日;杨恒军,洛阳警方对“性奴”案的处理让我不安,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00fbb0102dskb.html。

⑨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调查和研究着力提高工作本领 把和谐社会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参见人民日报,2005年2月23日第1版。

?輥?輯?訛参考凤凰网评论:洛阳性奴案,谁来保护边缘人,《自由谈》第473期,2011年9月26日,http://news.ifeng.com/opinion/special/sexworkers。

?輥?輰?訛第一次扫黄的政府文件是1981年6月10日颁布的《公安部关于坚决制止卖淫活动的通知》。

参考文献:

[1]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6——走向更讲治理的社会: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俞可平.中国治理变迁30 年(1978-2008).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3):5-17.

[3][9][11]福柯,赵晓力译.福柯:治理术.北大法律网,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tid=140406&extra=page=1.

[4][10]卢汉龙.民间组织与社会治理.探索与争鸣,2006(5):22-25.

[5]曹海军. 作为社会管制的社会管理理论初探.探索,2010(3):138-143.

[6]贺萧,韩敏中、盛宁译.危险的愉悦: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性.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247.

[7]潘绥铭、黄盈盈.性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50-160.

[8]孙立平. 走向积极的社会管理.社会学研究,2011(4):22-32.

[12]陆文荣. 社会管理:概念界定和中国经验.中国社会学网,2011.3.2.

编辑 李 梅

智能建筑有关问题论文范文第2篇

2、河北省城镇化进程中人口流动问题探析

3、人口问题正处历史拐点

4、高中地理中人口问题的分析方法

5、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问题探析

6、运用图表诠释人口问题

7、百年变局下中国人口问题的特色、困境与出路

8、统筹解决中国人口问题方式方法的探讨

9、人口问题专家、《大国空巢》作者易富贤:低生育率导致人口结构失衡

10、中国人口问题的承上与启下

11、社会治安背景下的流动人口问题

12、安徽经济增长与人口结构问题浅析

13、人口问题需要整体性视野

14、抑制或鼓励:民族危机下的人口问题

15、一部探究世界人口问题的悬疑佳作

16、流动人口贫困问题研究综述

17、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18、我国城镇贫困人口问题研究

19、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推动人口计生工作的思考

20、中国人口红利问题综述

21、举国围观,“关注人口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共识

22、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人口管理问题研究

23、人口问题对东北经济增长的影响有多大

24、外来人口犯罪问题实证研究

25、美国社区如何解决外来人口的问题

26、城镇流动人口就业问题研究

27、吃饭小康发展共享

28、现阶段中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研究

29、压缩型国家人口问题的经济学根源探究

30、振兴东北经济人口问题是重要因素

31、因人口问题受到批判的两位北大校长

32、基于可持续发展人口问题研究

33、农村老年人口贫困问题研究

34、基于多元线性回归解决人口问题

35、对我国人口问题的理解和看法

36、立足考纲,用图表诠释人口问题

37、中国人口红利问题的若干思考

38、广州流动人口空间问题:基于社会地理学视角

39、人口迁移、生育率及人口稳定状态的老龄化问题研究

40、影响晚清政局变动的皇室人口生育问题

41、半城镇化人口问题及对策研究

42、俄罗斯再次敲响人口问题警钟

43、坚持科学发展理念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44、统筹解决江苏盐城人口问题的思考

45、中国人口转变——中国人口红利问题刍议

46、我国现阶段相对过剩人口问题研究

47、“全面二孩”前景下随州市人口发展问题分析

48、中国刘易斯拐点的判断与新的人口问题浅析

49、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广西各市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

智能建筑有关问题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合同交底有利于提高项目部全体成员的合同意识,使合同管理的程序、制度及保证体系落到实处。合同管理工作包括建立合同管理组织、保证体系、管理工作程序、工作制度等内容,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建立诸如合同文档管理、合同跟踪管理、合同变更管理、合同争议处理等工作制度,其执行过程是一个随实施情况变化的动态过程,也是全体项目成员有序参与实施的过程。

[关键词]合同交底;合同风险;交底程序;交底内容;风险及索赔

[作者简介]郭玉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工集团第三建筑公司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结构、建筑经济、工程管理等,新疆乌鲁木齐,830002;杨辉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工集团人事资源部讲师,研究方向:建筑结构、建筑经济、工程管理等,新疆 乌鲁木齐,830002

[文献标识码]A

一、有关合同的概述

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建设项目合同管理就是为保证参与工程建设的合同双方(业主与承包商、业主与监理)全面有秩序地完成合同规定的责任和义务,行使合同赋予的合法权利所进行的一系列的管理活动。近年来,由于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缺乏合同管理人才,合同管理工作薄弱,技术管理人员合同管理意识不强,致使合同履行过程中的纠纷和违约现象时有发生,给合同当事人造成了许多本来可避免或减少的经济损失。笔者在从事工程管理工作中接触了不少国内一级、二级施工企业和同行监理单位,发现很多单位在签订合同时,公司总部一级都很重视,但一旦合同签订后,对合同分析和合同交底往往不够重视,甚至忽视了这项工作,合同签订与合同执行脱节,致使合同往往被锁在文件柜或项目负责人的抽屉内,其他人员只知其相关工作职责,而对合同总体情况知之甚少,甚至完全不了解合同的具体内容,给日后的合同纠纷埋下隐患。如中建某公司在福建某项目部的材料员因不熟悉合同,发生安装材料采购不符合合同规定导致重大损失的事故,就是因为项目部缺乏合同管理人员并且项目负责人事先未进行严格的合同交底所造成。本文根据笔者近年来从事合同管理的实践和体会,探讨合同管理中合同交底的重要性、基本内容和程序,以引起企业的重视,供合同管理人员参考。

二、合同交底的必要性

合同交底是项目部技术和管理人员了解合同、统一理解合同的需要。合同是当事人正确履行义务、保护自身合法利益的依据。因此,项目部全体成员必须首先熟悉合同的全部内容,并对合同条款有一个统一的理解和认识,以避免不了解或对合同理解不一致带来工作上的失误。由于项目部成员知识结构和水平的差异,加之合同条款繁多,条款之间的联系复杂,合同语言难以理解,因此难以保证每个成员都能吃透整个合同内容和合同关系,这样势必影响其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处理办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影响合同的全面顺利实施。因此,在合同签订后,合同管理人员对项目部全体成员进行合同交底是必要的,特别是合同工作范围、合同条款的交叉点和理解的难点。

合同交底是规范项目部全体成员工作的需要。界定合同双方当事人(业主与承包商、业主与监理)的权利义务界限,规范各项工程活动,提醒项目部全体成员注意执行各项工程活动的依据和法律后果,以使在工程实施中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处理,是合同交底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规范项目部工作所必须的。由于不同的公司对其所属项目部成员的职责分工要求不尽一致,工作习惯和组织管理方法也不尽相同,但面对特定的项目,其工作都必须符合合同的基本要求和合同的特殊要求,必须用合同规范自己的工作。要达到这一点,合同交底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通过交底,可以让内部成员进一步了解自己权利的界限和义务的范围、工作的程序和法律后果,摆正自己在合同中的地位,有效防止由于权利义务的界限不清引起的内部职责争议和外部合同责任争议的发生,提高合同管理的效率。

合同交底有利于发现合同问题,并利于合同风险的事前控制。合同交底就是合同管理人员向项目部全体成员介绍合同意图、合同关系、合同基本内容、业务工作的合同约定和要求等内容。它包括合同分析、合同交底、交底的对象提出问题、再分析、再交底的过程。因此,它有利于项目部成员领会意图,集思广益,思考并发现合同中的问题,如合同中可能隐藏着的各类风险、合同中的矛盾条款、用词含糊及界限不清条款等。合同交底可以避免因在工作过程中才发现问题带来的措手不及和失控,同时也有利于调动全体项目成员完善合同风险防范措施,提高他们合同风险防范意识。

合同交底有利于提高项目部全体成员的合同意识,使合同管理的程序、制度及保证体系落到实处。合同管理工作包括建立合同管理组织、保证体系、管理工作程序、工作制度等内容,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建立诸如合同文档管理、合同跟踪管理、合同变更管理、合同争议处理等工作制度,其执行过程是一个随实施情况变化的动态过程,也是全体项目成员有序参与实施的过程。每个人的工作都与合同能否按计划执行完成密切相关,因此项目部管理人员都必须有较强的合同意识,在工作中自觉地执行合同管理的程序和制度,并采取积极的措施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和偏差。为达到这一目标,在合同实施前进行详细的合同交底是必要的。

三、合同交底的程序

合同交底是公司合同签订人员和精通合同管理的专家向项目部成员陈述合同意图、合同要点、合同执行计划的过程,通常可以分层次按一定程序进行。层次一般可分为三级:

一是公司合同管理人员向项目负责人及项目合同管理人员进行合同交底,全面陈述合同背景、合同工作范围、合同目标、合同执行要点及特殊情况处理,并解答项目负责人及项目合同管理人员提出的问题,最后形成书面合同交底记录。

二是项目负责人或由其委派的合同管理人员向项目部职能部门负责人进行合同交底,陈述合同基本情况、合同执行计划、各职能部门的执行要点、合同风险防范措施等,并解答各职能部门提出的问题,最后形成书面交底记录。

三是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向其所属执行人员进行合同交底,陈述合同基本情况、本部门的合同责任及执行要点、合同风险防范措施等,并解答所属人员提出的问题,最后形成书面交底记录。

各部门将交底情况反馈给项目合同管理人员,由其对合同执行计划、合同管理程序、合同管理措施及风险防范措施进行进一步修改完善,最后形成合同管理文件,下发各执行人员,指导其活动。这三个层次的交底内容和重点可根据被交底人的职责有所不同。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和研究,认为按以上程序交底是有效可行的。

四、合同交底的内容

合同交底是以合同分析为基础、以合同内容为

核心的交底工作,因此涉及到合同的全部内容,特别是关系到合同能否顺利实施的核心条款。合同交底的目的是将合同目标和责任具体落实到各级人员的工程活动中,并指导管理及技术人员以合同作为行为准则。合同交底一般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工程概况及合同工作范围;

2.合同关系及合同涉及各方之间的权利、义务与责任;

3.合同工期控制总目标及阶段控制目标,目标控制的网络表示及关键线路说明;

4.合同质量控制目标及合同规定执行的规范、标准和验收程序;

5.合同对本工程的材料、设备采购、验收的规定;

6.投资及成本控制目标,特别是合同价款的支付及调整的条件、方式和程序;

7.合同双方争议问题的处理方式、程序和要求;

8.合同双方的违约责任;

9.索赔的机会和处理策略;

10.合同风险的内容及防范措施。

五、注意事项:

1.关于发包人与承包人

(1)对发包方主要应了解两方面内容:一是主体资格,即建设相关手续是否齐全。例如:建设用地是否已经批准?是否列入投资计划?规划、设计是否得到批准?是否进行了招标等。二是履约能力即资金问题。施工所需资金是否已经落实或可能落实等。

(2)对承包方主要了解的内容有:资质情况;施工能力;社会信誉;财务情况。承包方的二级公司和工程处不能对外签订合同。

2.合同价款应注意

(1)《协议书》第5条“合同价款”的填写,应依据建设部第107号令第11条规定:“招标工程的合同价款由发包人、承包人依据中标通知书中的中标价格在协议书内约定。非招标工程合同价款由发包人承包人依据工程预算在协议书内约定。”

(2)合同价款是双方共同约定的条款,要求第一要协议,第二要确定。

暂定价、暂估价、概算价、都不能作为合同价款,约而不定的造价不能作为合同价款。

3.发包人工作与承包人工作条款应注意

(1)双方各自工作的具体时间要填写准确。

(2)双方所做工作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应填写详细。

(3)双方不按约定完成有关工作应赔偿对方损失的范围、具体责任和计算方法要填写清楚。

4.合同价款及调整条款应注意

(1)填写第23条款的合同价款及调整时应按《通用条款》所列的固定价格、可调价格、成本加酬金三种方式,约定一种写入本款。

(2)采用固定价格应注意明确包死价的种类。如:总价包死、单价包死,还是部分总价包死,以免履约过程中发生争议。

(3)采用固定价格必须把风险范围约定清楚。

(4)应当把风险费用的计算方法约定清楚。双方应约定一个百分比系数,也可采用绝对值法。

(5)对于风险范围以外的风险费用,应约定调整方法。

5.工程预付款条款应注意

(1)填写第24条款的依据是建设部第107号令第14条和《大连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办法》第34条。

(2)填写约定工程预付款的额度应结合工程款、建设工期及包工包料情况来计算。

(3)应准确填写发包人向承包人拨付款项的具体时间或相对时间。

(4)应填写约定扣回工程款的时间和比例。

6.工程进度款条款应注意

(1)填写第26条款的依据是《合同法》第286条、《建筑法》第18条、建设部第107号令第15条。

(2)工程进度款的拨付应以发包方代表确认的已完工程量,相应的单价及有关计价依据计算。

(3)工程进度款的支付时时与支付方式以形象进度可选择:按月结算、分段结算、竣工后一次结算(小工程)及其他结算方式。

7.材料设备供应条款应注意

(1)填写第27、28条款时应详细填写材料设备供应的具体内容、品种、规格、数量、单价、质量等级、提供的时间和地点。

(2)应约定供应方承担的具体责任。

(3)双方应约定供应材料和设备的结算方法(可以选择预结法、现结法、后结法或其他方法)。

8.违约条款应注意

(1)在合同第35.1款中首先应约定发包人对《通用条款》第24条(预付款)、第26条(工程进度款)、第33条(竣工结算)的违约应承担的具体违约责任。

(2)在合同第35.2款中应约定承包人对《通用条款》第14条第2款、第15条第1款的违约应承担的具体违约责任。

(3)还应约定其他违约责任。

(4)违约金与赔偿金应约定具体数额和具体计算方法,要越具体越好,具有可操作性,以防止事后产生争议。

9.争议与工程分包条款应注意

(1)填写第37条款争议的解决方式是选择仲裁方式,还是选择诉讼方式,双方应达成一致意见。

(2)如果选择仲裁方式,当事人可以自主选择仲裁机构。仲裁不受级别地域管辖限制。

(3)如果选择诉讼方式,应当选定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诉讼是地域管辖)。

(4)合同第38条分包的工程项目须经发包人同意,禁止分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工程再分包。

10.关于补充条款

(1)需要补充新条款或哪条、哪款需要细化、补充或修改,可在《补充条款》内尽量补充,按顺序排列如49、50……。

(2)补充条款必须符合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另行签订的有关书面协议应与主体合同精神相一致。要杜绝“阴阳合同”。

六、结语

任何一项建设工程的实施阶段,都是以委托监理合同、施工承包合同为媒介把业主、监理、承建单位联系在一起,组成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机制,为实现建筑项目的投资、进度、质量目标而共同努力。因此,“合同”对于任何一方都是至关重要的文件。合同管理都是建设管理中最重要的日常管理工作。在合同履行中,合同一方因对方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合同或所约定的任务而遭受损失时,向对方提出工期和经济赔偿的索赔就构成了合同管理的核心。在我国建筑业发展的现阶段,施工项目管理中的合同交底已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关系到建设项目能否顺利进行并完成,以及对项目完成后的质量水平的检测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智能建筑有关问题论文范文第4篇

1 表层处理法

1.1 表层排水法

表层排水法是在填筑地基之前, 先根据地形与土质情况, 在地面挖一定深度和宽度的水沟, 将地表水排净, 同时降低地基表层的含水量, 以便改善施工机械作业条件, 用透水性良好的砂砾回填水沟后, 还可发挥盲沟作用。

1.2 砂垫层法

砂垫层法是在软土地基面层铺设一定厚度的砂垫层, 为软土层固结所需要的上部排水层, 加快地基沉降速度, 缩短固结过程。砂垫层法施工简单, 不需特殊机具设备, 适用于软土层不很厚、或具有双面排水条件的情况, 以及软土表面无透水性低的硬壳。砂垫层法应选用级配良好、质地坚硬的中砂、粗砂, 并且所选砂石材料, 不得含有有机杂质。砂垫层法施工前需要对槽检验, 稳定基槽 (坑) 的边坡, 人工级配的砂、石材料, 需拌合均匀。

1.3 稳固剂表层处治法

稳固剂表层处治法是在软弱的表层地基土中掺入水泥、石灰及土壤离子稳固剂等稳定材料, 以改善地基的压缩性和强度特性, 提高地基填土的稳定及压实效果。压实与养生是表层处治法的两个关键环节一定要予以充分的重视。

2 强夯法

强夯法又名为动力固结法或动力压实法。它是反复将重锤从高处自由落下来夯击地基, 一般落距为10m~40m, 这样可有效降低地基压缩性, 提高地基的强度。强夯法具有设备简单、施工方便、加固效果好、适用土类广、施工期短、节约材料等优点, 在软土地基工程中应用较为广泛。

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粘性土、砂土、粉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 由于此方法具有改善抗振动液化的能力和消除土的湿陷性, 因此还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和可液化砂土地基等, 但对淤泥和淤泥质土地基处理效果不佳, 所以遇到此类土质地基时要慎用此法。采用强夯法处理软土地基时, 地基土的渗透性决定了加固效果, 所以必须创造排水通道。

强夯施工时, 要保证起吊机起吊重锤的能力大于锤重的3倍, 并且在最佳含水量情况下进行夯实, 还要确保锤重力在底面上的单位静压力为15k Pa~20k Pa。夯打施工时, 一般采用先周边后中间的顺序进行, 夯打过程中应及时作好施工记录。夯实工作完成后, 清除场地表面松土, 拍实整平至设计标高。

3 换填法

换填法就是挖去基础地面以下浅层范围内的软弱土层, 并分层充填质地坚硬、强度较高、性能稳定的碎石、卵石、素土、煤渣、矿渣等材料, 同时对每层以人工或机械方法压实, 直到符合要求的密实度, 这样就可形成良好的人工地基。换填法适用于浅层地基处理, 包括松散素填土、杂填土、淤泥、淤泥质土、土等地基处理以及低洼区域的填筑和暗塘、暗沟等浅层处理。

4 土工合成材料法

土工合成材料是以人工合成的聚化物制成的各种用来置于工程结构内部、表面或各种结构层之间的, 起到过滤、防渗、排水、加筋和防护等多种功能的一种工程材料。

施工时先将基础下一定范围内的软弱土层挖去, 并分层铺设筋材和砂石等组成的加筋垫层, 筋材料成为抗拉构件, 与土产生相互摩擦作用, 等效于给土体施加了一个侧压力增量, 限制土体的侧向变形, 增强土体内部的强度和整体性。当埋设数量和施工方式得当时, 这种方法可极大地改善地基承载力。

5 水泥搅拌桩法

水泥搅拌桩加固软土地基主要是通过水泥的水化反应及与黏土的化学反应及碳酸化作用, 形成桩体, 并与桩周软土一起形成强度较高的复合地基, 从而提高地基承载力。此法适用于处理含水量高、沉积厚度大、和渗透性差的淤泥、淤泥质土、粉土和黏性土等软土地基, 具有处理效率高、质量可靠、施工简便等优点。当地基土体中含有碎石、卵石时, 会给水泥搅拌桩施工造成困难, 所以要慎用, 在强度指标较高的地基中采用此法, 往往也是不经济的。

水泥搅拌桩分为喷浆法 (湿法) 和喷粉法 (干法) 两种。通常湿法水泥剂量容易控制, 成桩质量可靠, 干法难以控制喷粉量, 也不易搅拌均匀, 所以成桩质量相对较差。但干法采用粉体作固化剂, 可充分吸收软土的自由水, 对高含水量的软土加固效果显著, 国内对于含水量大于70%的软土地基多采用粉喷桩法处理。

在水泥搅拌桩施工前, 先要进行试桩, 以便确定最合适的施工参数, 如水泥浆的配置、搅拌次数、下钻速度、复搅深度、搅拌机提升速度等。施工前还要做好场地整平, 对低洼地用粘土回填, 清除桩位处的障碍物。在水泥搅拌桩开钻前期, 要检查管道中有无堵塞现象, 对整个管道用水清洗, 将水排尽后继续下钻。具体施工工艺流程为:放样桩位—定位钻机—正循环钻进, 达到设计深度—打开高压注浆泵—反循环提钻并喷水泥浆—在重复搅拌同时, 喷水泥浆直至设计深度—提钻至地表—结束成桩。

6 静力排水固结法

静力排水固结法是对先在地基中设置砂井等竖向排水体, 在建筑物建造以前, 在场地先行加载预压, 或是利用建筑物本身重量分级逐渐加载, 排出土体的孔隙水, 地基发生沉降, 逐渐固结, 强度不断提高。排水固结法可有效解决淤泥软粘土地基沉降和稳定问题。

排水固结法是由加压系统和排水系统两部分组成。加压系统包括真空法、降低地下水位法、堆载法、电渗法和联合法, 加压系统即是起固结作用的荷载, 增加地基土的固结压力而使其固结;排水系统有水平排水体 (砂垫层) 和竖向排水体 (包括砂井和塑料排水板等) , 排水系统可改变地基原有的排水边界条件, 缩短孔隙水的排水距离, 加快排水速度。

排水固结法加固软土地基, 应设置好排水管 (板) , 确保排水固结的效果。在塑料板施工过程中, 应保护好塑料板滤水膜, 防止淤泥进人板芯堵塞疏水孔, 降低排水效率。塑料板连接要牢固, 避免提升时脱开, 带出塑料板;严格控制排水板间距与深度, 塑料板带上2m时应补打;需接长塑料板时, 应采用滤水膜内平搭接的方法, 以减小板与导管阻力, 为保证输水畅通, 搭接长度需在20cm以上, 并有足够的搭接强度;打好排水板后的砂垫层上避免机械通过, 以防止破坏板头。当填筑基础及上部建筑物时, 地下水由于受挤压作用沿塑料排水板上升至砂垫层然后排出, 从而提高基底承载力。

除了以上几种常用的软土地基加固方法之外, 还有振冲置换法、碎石桩挤密加固法、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法、石灰桩法和高压喷射注浆法等加固处理方法, 我们建筑工程人员应掌握各种加固方法的作用原理和施工方法, 根据地基土质和建筑物特点来合理选取加固方法, 提高建筑地基强度, 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

摘要:文章简要探讨了表层处理法、强夯法、换填法、土工合成材料法、水泥搅拌桩法和静力排水固结法等建筑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关键词:软土地基,加固,排水

参考文献

[1] 李彰明.软土地基加固的理论、设计与施工[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6.

智能建筑有关问题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现如今,信息技术普及使用率极高,其网络在大众平日生活與生产有着紧密地联系,通常借助网络采集各种数据。针对企业管理模式来讲,假设可充分借助大数据技术,自然而然可以强化企业管理成效,不仅能够提升企业的整体工作效率,同时也能保证企业获得良好的发展。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企业管理模式;创新

目前,国内社会与经济呈现高速发展,大数据时代与互联网技术不仅给企业管理带来了新机遇,同时也使其面临巨大挑战。然而,国内部分企业在管理模式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在大数据时代环境下,企业管理者怎样迅速找出企业管理模式的不足之处,怎样更好的借助大数据技术为企业管理模式实施创新,逐渐成了企业管理者重点思考的问题。因此,文章依据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实施研究,进一步推动企业可持续良性发展。

一、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管理模式不足之处

1.1企业完全忽略了大数据的应用

部分企业管理人员思想固化,单纯的理解为大数据就是将数据实施分类与汇总,根本不开发其应用与商业价值。大部分企业将管理的侧重点集中在生产与技术管理、及其人力资源等方面,完全忽视了大数据的实践使用。另外,部分企业管理人员针对大数据认识肤浅,无法深入分析大数据的重要性,例如:企业资金管控与成本预算等,此工作内容急需收集完整的数据当做理论基础,相反少数企业在管理实践中,只收集局部采样当做理论依据,最终导致整体财务数据解析缺乏完整性,势必造成管理内容偏向于理论化,更有甚者造成管理方向发生偏离,进一步阻碍企业健康发展。此外,在管理实践工作中,部分企业管理人员重点关注了企业信息化建设,自认为足以应对当前社会暗潮汹涌的发展变化。

1.2企业数据处置速率与数据安全

现如今,大部分企业引领时代潮流,主动将大数据植入到企业管理模式中,将其逐渐变成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源动力。然而,企业数据具体包含:产品信息经营信息、发明专利、客户数据资料及其顶底合同资料等。当中部分材料为企业机密文件,如果不能妥善保存,势必给企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务必保证其周全。此外,企业在不断强化管理创新实践中,同时需强化企业信息安全保护相关任务。创建牢靠地预防系统,方才能顺应繁杂的网络环境与病毒及其黑客的入侵,才能万无一失的确保企业关键数据的周全。尤其在大数据时代环境下,大数据技术安全性尤为重要。然而,大数据技术为信息处理技术全新的升级改造,其信息处理水准与速率针对企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信息技术直接融入到了企业内部管理与外部销售方方面面,正因如此,才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1.3企业欠缺专业的大数据技术人才

在大数据高速发展背景下,传统企业已无法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状况。采取固化传统模式,通过传统领域探寻大数据专业人才,根本无法获得企业真正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然而,培育高精端的大数据技术人才势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从而进一步提升了企业费用投入,无法在极短周期内助力于企业获得收益,更无从谈起储备大数据技术专业人才。

1.4企业日后发展规划模糊

尤其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如何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势必要将企业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企业内外部环境发展有着紧密地联系,从另一方面表明使用大数据技术的重要性。

二、企业管理模式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进行创新分析

2.1企业需重点关注大数据应用

企业如何才能紧跟社会与时代发展的步伐,其中企业发展的引导者就是企业管理人员,其务必认可大数据的关键性,同时重点关注大数据的应用,最大程度地促进企业变革与创新,确保企业良性健康发展。不仅如此,企业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发展创新观念,主动学习现代化创新技术。并且企业各职能部门主管与员工需要脱离传统思想约束,全面认可大数据的使用价值。具体包括:改变企业管理方法、创新与变革企业营销方法、改变企业内容工作决策方法。此外,企业需要加大大数据关键性的宣讲,推动员工在日常生产中积极使用大数据,且强化其大数据有关技术训练。

2.2转变企业陈旧的管理方法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传统管理方法已被时代所远远抛弃。因此,企业管理需要采取针对性较强的管理方法,拟定出具备创新性的管理方法,同时跟大数据完美地结合,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成效,致使企业获得更大经济收益。不仅如此,广泛采集与探究大数据材料,将市场数据作为根本,随后结合企业收集的信息,且在其中探寻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具体方法,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获得良性健康发展。此外,企业需要借助全新的数字技术,有利于企业将来发展规划,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根据,进一步帮助企业占领更多市场份额,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保证企业良性健康发展。

2.3将企业数据处置与安全保障工作落实到位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管理需要呈现出与时俱进的特性。尤其在企业数据管理方面,需尽早处理,实时管控与顺应市场变化。企业需重点关注外部环境竞争中的有利数据,进一步迅速高效地探究与解析,推算出有价值的数据,助力于企业良性健康发展。此外,企业务必加强数据信息安全保护力度,避免关键数据外泄,造成企业巨大经济损失。

2.4广纳大数据技术优秀人才

尤其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需要因势利导,广纳大数据技术专业优秀人才助力于企业可循环发展。当前,社会对于大数据专业人才缺口非常大,部分企业需面对专业人才短缺的局面。基于此,企业管理人员务必将企业管理模式有所创新,聘用大量数据管理优秀人才,创建数据管理队伍,为企业大数据使用储备优秀人才。此外,企业需要重点关注大数据技术人才专业培训与沟通,使其专业素养与知识技能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最终为企业发展创造出更大效益。

2.5创建完备的数据收集与解析体系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量数据具备海量性与多样性,基于此,务必创建完备的立体化信息获取系统,最终收集的数据才能具备高效性与针对性。数据收集后需要专业技术员实时数据解析,企业需要培育或者聘请专业数据解析人员,方才能为企业管理人员在会议决策中带来高效的数据支持。

2.6强化政府职能部门的重点关注

在大数据时代环境下,企业如何确保在惨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则需顺势而为借助大数据技术影响,把大数据植入到企业管理当中。其要获得有关政府职能部门的扶持,尤其在信息安全危险爆发的当下,急需政府职能部门颁布有关法律法规来提升企业信息安全,防止信息外泄,毕竟数据信息的安全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因此,势必要创建信息共享机制,提升资源使用率,最大程度的激励每个企业加入到数据共享环境中。

2.7强化管理人员的信息素质

企业管理人员执行创新管理方法时,其本身也需强化学习,尤其是针对企业购入的全新信息管理设施,务必要熟练操作。并且每个部门管理人员需要定期组织培训工作。比如:在学习完大数据实训解析后,务必要结合本部门的实践工作标准,最终全面展现出管理时段数据资源的重要价值。此外,企业有必要聘用高水平的数据解析能力管理者,只有这样企業不仅能达成管理方式的创新,并且也能强化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

2.8建立完备的网络系统

在企业发展阶段,如何正确展现出大数据的利用价值,其需要掌控企业本身实践状况,进一步建立完备的网络系统。不仅如此,企业需紧抓产业链基准点,将企业资源进行创新整合,同时强化企业客户与供应商的管理,整体提升企业管理人员的信息管控技能,最终建立完备的信息数据库,进一步让企业获得良性健康发展。与此同时,企业在管理实践中,务必依据本身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优化未来发展策略,且采集与解析有关产品及其成本数据,进一步创建高效管理模式。另外,企业需要不断刷新网络数据信息,方才能使企业获得良性健康的发展。

2.9企业管理人员加强观念创新与统筹规划

企业所囊括的部门及其部门中的职员与管理人员,务必要清楚认知大数据对于企业及其个人的积极影响。不仅如此,在工作时段,充分灵活使用大数据,其中针对企业管理人员来讲,充分认识到大数据的使用价值,其在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大数据的科学使用,便于强化企业使用大数据的意识。此外,不要过于依靠大数据,及其创新传统固定思维模式,在职员中建立大数据应用概念,与时俱进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企业需要有计划的挪用资金实现信息收集系统升级,同时建立技能突出的专业团队,以便强化信息化建设力度,最终实现企业良性健康发展,同时确保信息技术完备。

总结

总而言之,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怎样使企业全方位利用大数据,则需企业强化管理效果,进一步提升企业工作质量,才能获得企业良性发展。如何达成此目标,则需企业在未来工作中,有关管理人员势必要主动推陈出新,力争依靠大数据建立更加完备的企业管理方案,真正使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陈惠芬.浅谈大数据时代下的企业管理模式创新[J].经营者,2019,33(19).

[2]勾鹏菲.浅析大数据时代下企业管理的模式创新[J].中国科技投资,2019,(14).

[3]付迎春.浅析大数据时代下企业管理模式创新[J].商场现代化,2018,(17).

智能建筑有关问题论文范文第6篇

教师话语不仅是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教学的媒介,同时还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输入来源,因此,它在外语课堂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反馈话语是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对学生的回答所作出的反应和评价,是课堂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行动研究,深入探讨教师如何有效地运用反馈策略,对提高其在课堂上的反馈质量,从而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交际,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具有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研究对象和时间

·研究对象

南宁市第四中学初二(2)班英语教师及54名学生,使用教材为外研社《New Standard English》(广西壮族自治区专用)初二英语上册。

·研究时间

第一阶段:2011年3月--2011年4月

第二阶段:2011年5月--2011年6月

提出问题

·发现问题

笔者是通过对南宁四中初中二年级某班英语老师劳老师的英语课程进行一个单元教学任务(第一单元,7个学时)的录课发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互动比较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情况。

·提出假设

笔者结合老师和学生的观点,通过对观摩课的分析,以及相关文献的研究,针对所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假设:

(1)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学习动力不足;

(2)学生课堂参与的机会少;

(3)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和反馈不当。

经过对假设的分析,笔者认为:

(1)造成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学习动力不足的影响因素很多,是属于英语教学问题的基本问题,有多种方法可以适用。

(2)学生课堂参与的机会少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面造成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不畅。

(3)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和反馈是造成上述现状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反馈话语,它是老师和学生进行沟通的纽带。

基于以上对假设的分析,将问题集中在教师课堂话语,尤其是教师反馈话语。经过对课堂教学的观摩,总体来说,该老师的课堂反馈表现为话语不充足,反馈不合理等,究其原因主要有:

(1)教师对课堂反馈策略缺乏了解,认识不深;

(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能有效使用反馈话语。

·初步调查

对两节课进行跟踪调查,笔者发现该该教师在使用反馈时过于单一化、机械化。

·重新确认问题

通过初步调查,发现部分学生不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互动,主要原因与教师反馈话语的使用有关。一方面,是由于教师很少使用课堂反馈,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师使用的反馈策略不当。

制定行动计划及实施

经过前期的分析和调查,笔者和该老师经过探讨制定了课堂反馈话语行动研究计划,为了改进教学效果,决定采取以下措施:

·提高关于课堂反馈话语的理论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主要负责对有关的文献进行综述,包括反馈话语和行动研究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尤其是在英语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并将综述结果分享给该老师。使研究者对反馈话语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方法、作用效果、操作步骤、注意事项有全面的正确的认识。并且认识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反馈话语的重要性。

·观看优质课视频,模仿优秀教师的反馈方式

任何一种新的方法都要有一定的适应和准备,观摩优质课,能够使研究者身临其境,感受课堂教学过程中正确有效使用反馈话语的技巧。通过优质课与自己课堂的对比,使研究者进行反思,对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也有一定的帮助。观摩优质课程,熟悉并掌握使用反馈话语后的课堂节奏。

·在备课时将反馈话语作为一项教学任务

教师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要改变自己固有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加入行动研究实施方案,对教师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挑战。所以在实施的最初阶段,把反馈话语作为一项教学任务写入教案,上课时用来提醒自己刻意进行返回话语的训练,逐步养成反馈的习惯。

·使用多种反馈话语

在使用反馈话语时,避免单一性重复,造成学生机械式反应。应该使用多样的反馈话语,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的同时能够进行思考。例如,从单一的使用\"good\"转变为\"yes, very good!\"、\"OK!\"等等。

·增加反馈话语的使用频率

课堂的活跃程度和师生沟通的效果有关,要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必须要提高师生沟通的效果。可以通过增加反馈话语频率,进而增加互动,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注重正面反馈话语

反馈话语在师生之间起到反馈和评价双重作用,所以反馈话语使用感情色彩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使用正面和负面反馈,更加注重正面反馈的使用。例如:用\"Never mind. Think it over\"表示同情;用\"You did very well. fm proud of you\" 表示赞誉;用\"Thank you.\"表示致谢。

·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方案

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的调整方案。鉴于行动研究的特殊性,需要对教师的进行全方位的观察,有大量的信息需要记录,因此本次课堂观察采用视频录课和视频转写的方式进行数据统计。

数据收集和分析

在本研究将分为两段,第一个阶段为前7节课,经过对这7节课的分析,对下一阶段方案进行调整。然后根据调整后的计划实施下一阶段教学,并做录课和转写工作。

结合表1和课堂实录,可以得出:

首先,教师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内容反馈,而且过于单一和机械化。教师的反馈话步功能以反馈对错为主,学生的回答一旦和预设的答案不一致,就会被否定,这样就无法进行信息交流。

其次,教师使用明确纠错和重铸的方式比较少,运用形式协商的方式比较多,有利于课堂和谐友好氛围的形成,是值得肯定的。

最后,在三大反馈类型中,教师使用主题反馈的频率明显偏低。主题反馈是指教师围绕学生回答所涉及话题或观点做进一步评论或追问,进而促成师生对话。教师进行参考性提问,答案没有正误之分。通过适当的形式反馈来提高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掌握。有助于吸引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减轻压力和沮丧,使得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互动。追问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课堂的提问式反馈技巧,不轻易让学生放弃回答问题,接连问几个有关的问题,达到了使学生参与课堂语言活动的目的。

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多使用反馈话语为学生创造话语输出的机会;避免使用单一、重复的内容反馈,适当增加形式反馈与主题反馈的使用频率;延长提问后的等候时间或延迟反馈时间,帮助学生实现更话语输出。

为了提高下一阶段反馈话语的效果,笔者提出了以下建议:

第一,多使用\"Never mind. Think it over\"表示同情;用\"You did very well. fm proud of you\"表示赞誉;用\"Thank you.\"表示致谢。

第二,在形式反馈中,对于学生的回答,肯定正确的部分,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尽可能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

第三,多使用主题反馈,避免过多的内容反馈,使学生获得足够的输入量,还要适当增加基于学生情感态度和融入个人态度的话语反馈。将扩大语言输入的数量和质量的机会融于反馈中。

调整计划后的数据

从表2可以看出,一方面,教师反馈的总量有了大幅提升,反馈话语的比例从25.12%提高到了35.65%。另一方面,形式反馈和主题反馈的使用频率增加,其中形式协商和意义协商占了大部分。

根据课堂教学观摩和视频转写文本,并且结合表2中数据可以得出,调整后的行动方案有利于形成积极友好的课堂氛围,促进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学生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下不仅更愿意输出话语,而且得到了更多输出语言的机会。语言教学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本论文属于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1106030401M23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上一篇:开放大学远程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公共权力异化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