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教学策略范文

2023-09-20

初中音乐教学策略范文第1篇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先决条件。 (1)、养成看读的习惯

读的方式有声读、心读和看读等。从信息传输的角度看,读和看有着质的不同。读的程序是:词形—词音—词义。看的程序是:词形—词义。一般来说,看的速度快于读的速度。阅读时,有的学生习惯地发出每个词的读音,有的学生发音器官虽没有活动,但在心里还是自言自语地读,这样有助于增强语感,但是如果阅读活动仅停留在这个阶段,将会严重影响阅读速度的提高。因此,教师要训练学生,培养起直接理解书面意义的阅读能力。 (2)、养成纵式阅读的习惯

许多学生阅读有“回视”现象,即在读文章时,反复寻找先前读过的信息,而不是继续下去获取完整的意思。这种习惯严重影响阅读速度,并使信息的扩展、逻辑推理和理解材料受到影响。因此,应要求学生克服“回视”,培养纵式阅读能力,提高阅读速度。这就要求学生按意群向前跳跃,捕捉关键词,抓住中心思想,摆脱抠语法和英译中的习惯。

2、背景知识结合语言知识策略

背景知识是理解特定语篇所必备的外部世界知识。背景知识的缺乏会造成阅读理解的障碍。因此,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结合已掌握的语言知识,如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进行阅读。

3、快速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学生的阅读速度要达到50-70个单词。为了让学生达到和超过这一要求,较好的方法是指导学生进行以下的阅读技巧训练。 (1)、略读

略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文章主体大意,辨别文体,以便于掌握文章结构。其阅读技巧是要把握不同文体的特点,然后根据其特点去了解文章的主体大意,弄清楚层次与段落,找出段落的主题句。 (2)、寻读

寻读的主要目的是寻找某些特定信息,解决某些具体问题。寻读是在略读的基础上进行的,其阅读技巧是在略读步骤后,对文章的结构和思路有一定的了解,捕获到了一定的信息,这时就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和依据。

(四)、猜测词义

猜测词义是阅读能力之一。现代外语教学研究者普遍认为,阅读不是被动的接受型语言活动,而是一种心理学上的猜测活动。一个单词、一个句子,其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它只是提供一个思维方向,让读者根据自己各方面的知识对所读内容进行猜测推断。学生如能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灵活变化的词义,就可以做到真正意义的阅读理解。

(五)、判断推理

逻辑推理属于主观理解范畴,是阅读理解的深层阶段,它贯穿于整个阅读活动的始终。深层理解和推理判断是阅读理解中的难点,要求学生根据已知的信息以及文中的内在联系,去挖掘没有明确表达出来的

初中音乐教学策略范文第2篇

一、疏导学生心理, 培养自信科学的学习心态

教师在讲授语音之前, 应让学生有如下思想准备: (1) 用语言交流是学习英语的终极目标, 音标不等于英语, 音标只是一个学习工具。听音、跟读、比较、模仿是学习语言的方法。 (2) 要学好语言, 首先要听老师的发音或听正确的录音, 听准了, 就要大胆开口, 反复模仿, 耐心纠正, 直到发准了为止。模仿时出错是正常的, 只要用心, 就能学好。 (3) 英语的学习过程就像学习母语一样在轻松自然中获得, 音标与汉语拼音不同的是符号形式和读音, 其意义实质差不多。从而让学生自信、自然地学习英语。

二、创造性地驾驭教材, 对语音教学的单音部分实行“先集中后分散”的原则

为了缩短学生学习语音的学程, 帮助学生掌握单词, 改变学生从一开始学英语就处于被动的现状,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智力, 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老师必须科学有效地进行音标教学。

笔者认为可以对单音采用“先集中后分散”的教学原则。所谓“集中”, 即首先运用3个左右的学时集中识记26个字母, 这期间穿插一些日常用语和简短易学的英语歌曲, 内容基本上跟教材相符;其次, 用2-3周的时间进行字母、音素和音标教学, 教学的重点要放在了解字母、音素、音标三者之间的联系上, 明确各自在拼读单词中的作用, 完成48个因素、音标及其相应字母、字母组合的教学, 使学生初步过发音、拼读开口关。同时, 结合教材生词表上的单词练习拼读, 掌握用音、形、义相结合的正确方法识记单词 (可以是单词表上的部分单词, 特别是一些有读音规律的单词) , 从而使学生初步形成独立拼读的能力, 使学生的英语学习从一开始就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分散教学”, 即按照教材所编的教学任务施教, 从而进一步巩固前面所学的字母、因素和音标, 确实形成熟练的拼读能力, 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音标部分的其他学习内容。初中教材不管何种版本的七年级的语音教学都在每个单元有所体现, 教师应利用好教材, 不断复习, 再现语音教学, 有效检查、巩固学过的语音,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过语音关, 保证所有学生在语音方面没有障碍。

三、抓住关键要素——音素, 形象生动教学, 突破拼读关

字母是构成单词的最小单位。音素是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 属于听觉符号, 而音标是记录音素的书面符号, 属于视觉符号。可见, 字母、音素、音标密不可分, 在单音的教学中, 要始终把握住这一脉搏, 进行字母、音素、音标同步教学。

形象直观教学语音, 笔者主要是利用多媒体, 把字母和音标相结合做好课件, 采用字母分类教学, 字母和音标同时呈现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按含有相同因素读音的字母分类教学, 这样可以省时、易于纠音, 同时, 在教字母的同时呈现各种字母发音所含的因素, 结合字母教学让学生感知音标, 借助汉语拼音的正迁移作用, 利用音标进行拼音, 使学生不但读准了字母, 而且认识与汉语拼音相似的元音和辅音因素, 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四、利用字母、音素、音标, 掌握拼读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

虽然教材是从起始内容编的, 但是初中生对英语的认识和了解不能归零 (一些学生在幼儿园和小学接触过英语) 。另外, 学生对母语的学习和掌握不可避免地影响着英语的学习。实践证明, 中学生也不可能完全靠习得掌握英语, 因为缺乏必要的语言环境。所以, 不能让初学者只单纯地靠行为习惯、机械模仿、鹦鹉学舌的方式来学习掌握英语, 否则就将低估学生的认知能力, 抑制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使学生养成学习英语有口无心的习惯。因此在语音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对英英、英汉的音素进行适当的比较, 注意字母与音素、字母与音标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观察、发现、联系、对比、总结、归纳的认知学习和迁移学习以及行为习惯学习能力。尽快形成见词就能拼, 能拼就会读的拼读能力。如英汉相似的音比较, y-[i:]、r-[r]等;英英相似音的比较, [i:]-[i]、[i]-[ei]等;字母与音标之间的联系, 如部分元音字母、大部分辅音字母都与其相应的元音音标、辅音音标形状相似, k-[k]、d-[d]等。

实践证明, 学习英语不能够靠简单机械模仿死记硬背, 只有“将认知学习、迁移学习和行为习惯学习”拧成一根英语学习能力的三股绳, 老师引导学生把那些极易搞错的, 不规则的语音进行优化, 通过各种发音要领, 巧学妙记, 专项练习, 才能真正学好语音, 从而学好英语。

五、结合课文, 进行语流教学, 培养学生的语感

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形成正确、规范、自然、流畅的英语, 顺利进行口语语言交流, 教师可在教学中把语音教学与课文教学相结合, 长期坚持进行语流教学, 培养学生的语感。笔者觉得采取如下教学方式比较简单、易行、有效。如单词、单词、句子相结合;单词、句子、语篇相结合;特别是要将语流教学与与课文教学相结合进行, 让学生多听课文标准录音, 对课文的语音语流语调要形成整体地深刻印象。反复刺激力争让学生走路, 吃饭, 睡觉脑海里面都充满了英语, 如此坚持练习, 学生才能突破朗读关, 朗读时才能表情达意, 这对语感的形成至关重要。当然, 教师还可选择一些诗歌、绕口令、歌谣、歌曲等, 让学生练习, 或让学生欣赏性地听, 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在美的熏陶中获取英语语感。

六、教会学生查字典, 巩固拼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和自学能力

当学生有强烈欲望独立识词的时候, 适时地让学生掌握单词的拼读能力, 即集中强化单音教学。笔者就是在学生具有了初步拼读能力之后, 及时教会学生查字典。如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精彩的英语句子或短小的文章, 让学生学会查字典, 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 又提高了单词的复现率, 也加大了语言的实践量, 从而形成良好的语言输入环境。

初中音乐教学策略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实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必须抓住这个契机,反思、改进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力争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实效。

文言文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最丰厚的载体,学生学习文言文,事实上也就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有效的传承。吕叔湘先生曾指出:“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白话和文言的关系千丝万缕割不断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在促使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运用语言的同时,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培养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提高辨别能力的基础上提升文化品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指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由此可见,文言文在语文课程中具有独特的位置,文言文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高效进行文言文的教学成为广大教师思考、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首先要明确教什么。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文言文教学将古汉语语言学、语用学的知识作为教学目标,因而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古汉语知识便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这就容易使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一定程度的畏难情绪和厌恶感,更无从发现渗透在文章中的古代文化。

那么,文言文要教什么?明确地讲,就是“文”和“言”。 既追求古汉语语言知识、文章、文化的和谐,又追求实与虚之间的理性契合。具体说来,关注三个层面:文言、文化、文章,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古汉语字词句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文本的整体把握,赏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和写作方法,更强调古文化的传承和

熏陶。一言以蔽之,以文章为中心,积累文言,感悟文化。需要说明的是,并非在每篇课文、每一堂课都要落实文言和关注文章、文化,“言”“文”并重的理念应着眼于整个的文言文教学,否则有限的课堂是难以承载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和年级、单元、课文整体把握,分层推进,灵活安排。譬如初中三年的教学可分成三个学段进行,七年级着重培养、提高释义能力,将重点放在文言文的词语、句子的准确理解上。八年级重点放在文章的体悟和鉴赏上,九年级则重在强化应试能力的培养。

其次是知道怎样教。

在目前的教学实际中许多一线教师采用串讲法,即依照篇章结构顺序,逐层逐段乃至逐字逐句讲解,串通文意。适时适当地运用串讲法,效果甚佳,但一味滥用就会使教学低效。

文言文应该怎样教呢?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有利条件和广阔的创造空间,从新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的要求出发构建新的教学形式。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把握。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的精妙,不用多言。一篇文言文,教学伊始,完全不必走老套路,作者、背景可以不管或略作解说。第一桩要事就是读。这里的难点在于怎样使学生爱读、多读,读出效果来。这就需要教师发挥聪明才智,想方设法加以引导。可以有教师的范读、领读、评读(在读中插入精要的评点,以揭示文章的精妙处),可以有学生的朗读、默读、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等。总之,读的形式要多样,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进行,最后达到能背诵的程度。具体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听读探寻美

可采取配乐听读,特别对那些短小优美的抒情小品,更是适宜。

以《陋室铭》为例,在幽雅的古乐曲中,声情并茂的朗读,聆听此铭,更觉情与景会,事与心谐。听着听着,不觉此室之陋,但觉此室之雅。眼前浮现:环境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人文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全文抒发了作者旷达致远,不同流俗的可贵气质。为了强化这种感受,可重复播放,并让学生闭上眼睛,默默地体会,调动起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想像,与作者“心灵沟通”。

2、议读体验美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读并相互讨论来感受美点。具体可用说、读、论、评等方法。如上《口技》,告诉学生描写的方式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种,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对口技表演的精彩描写,由于文字浅显,完全可采用“说、读、论、、评”方法。第一阶段: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精彩的文字找出来并把阅读的

初步感受告诉同桌,然后同桌之间进行讨论交流(人数可确定在4-6人间);第二阶段:由每个讨论小组推荐一至二名学生上台陈述小组的审美体验结果;第三阶段:学生审美信息评述。由教师对学生的观点、看法进行讲评,或由学生进行评点。在这里,教师的评讲尤为重要。它对学生的审美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这些方法也并不是不可改变的。但要明确的是,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必须有一个前提,即学生的阅读、鉴赏、审美活动,必须是主动的,是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活动,只有这样,就一定能让学生动起来,就一定能达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3、品读再现美

“用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通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人们欣赏文学作品,是从形象感受开始的,形象作用于读者的感觉和感情,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于潜移默化中逐步体会到包含于其中的思想。在对文言文精彩片断的欣赏上,尤其要加大对学生的指导和鼓励,让他们有品读的意识和方法,具体可从文字语言、内容情感、表现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进行。

以《醉翁亭记》为例,在掌握课文结构内容基础上,引导学生默读,更理性、多角度地感悟语言文字。

A、精练形象。无论绘景写人,寥寥数字,神采飞扬。如“有亭翼然临于泉上”,八个字,既交代了亭的位置,更把亭子写活了,凌空欲飞。

B、多用对句。句式灵活多样,整中有散,散中有整,骈散结合,节奏明快,如沐春风。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C、文中“也”“而”灵活运用,更使文字清灵飘逸,潇洒自如,既透露出欧翁的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心境,也掩饰不了他内心深处的淡淡感伤。

D、画面充满桃花源似的诗情画意美:景之美、鸟之乐、人之乐,情景交融,令人心仪神往。

只有放手让学生试着去体验文言文的美,融入学生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融入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才是符合新课标精神并受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

读了以后,学生产生了研究课文的兴趣。这时,老师要借势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一允许学生讨论商量,二要求学生将疑难问题请教老师。完成这一步骤后,再选几名学生,对照课文,复述文章大意,其它同学认真听,听后将与自己理解不同的地方,或译错了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再讨论,然后教师明确。这样的疏导释义,既省时省力,又较好地锻炼了学生自学的能力。

疏通词句之后,就是研究文章的内容了。由于学生对课文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意会,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说了。可以说课文写什么,可以说

某一段写得怎样精彩,可以说某一句说得如何精妙,也可以说课文给自己的启迪,甚至可以分析课文的不足。总之,教师要敢于把发表的机会让给学生,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抒发自己的观点。

一般说来,文言文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不能与写作脱离,要引导学生学习古汉语中有生命的部分,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提高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古人在长期的协作实践中,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文章体裁,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经验,文言文在写作方法上,或叙事生动,刻画人物性格鲜明;或说理透彻,具有严密逻辑力量;或写景优美、状物逼真等特点,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这些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文言文教学实践表明,语文教学不能停留在书本知识的传授上,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要选用恰当的“钥匙”,不断拧紧学生思维的“发条”,文言文整个教学过程要体现教与学的互动,有步骤地启发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爱思、会思、多思、深思,努力开启学生的思维,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作为语文教师,更需要在文言文教学中更新观念,讲究方法,使文言文教学更加扎实有效。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2002年4月 2.朱慕菊等《走进新课程》2002年6月

3.文言文教学的困境与出路——中青年教师语文沙龙记要[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3,(9).

初中音乐教学策略范文第4篇

宁河县赵本中学

韩春明

一、课题研究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要“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但在我们平时的生物教学中,不同类型的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试想,这样下去,怎会去个别对待,怎会不产生差生呢?这也难怪有些教师不停地抱怨他的课堂上学生不听话,捣乱纪律了,也难怪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成效了。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

1.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用全面发展、因材施教的观点看待学生。关心、爱护、激发学生的潜能,是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 充分的发展。从而提高学习成绩,促进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选题的实践意义

1.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给重点中学输入大量的人才,我校只重视提高尖子生培养,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学生不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形成两级分化,为了改变现状,需要对各科进行分层教学,能够使尖子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了,使教学水平达到一份崭新的水平。 2.为使研究工作更具针对性和现实性,同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学科上主要对生物学科,其次语文、数学、3个学科进行研究。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现阶段我校只重视尖子生的培养,忽视了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培养,形成了大部分后进生,给学校教学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损失,因此让每位学生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能最大限度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就必须在学生原有不同认知的基础上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摸索出切实可行的方法,以便更好地推动初中生物教学,真正为“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奠基。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因材施教原则。

笔者通过大量调查,发现造成学困生的最主要原因不在于智力,而是在于知识迁移过程中日积月累造成的断链与破网。布鲁姆认为“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能够学习一门学科,并达到高水平的掌握。”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因个别学生之材施教,尽量缩小学习新知识前的“认知前前提能力差异”,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提高个别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性的“情意前提特征”,提高教学质量将会有切实的保证。

2、“最近发展区”原理。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让学生一伸手就够得着,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实行分层教学,便于教师把难度确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使教学能适应学生现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更好促进学生心理结构的建构和完善。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角色、思想观念及教学方式的转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利用因材施教的原则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通过本课题的实施,教师能恰当用分层教学的方法,让尖子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了,学生学会多向交流、合作与讨论,建立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使我校教学达到一份崭新的水平。

(三)通过本课题的实施,学校摸索出一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新方法、新策略。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学生分层的原则和方法的研究 2,初中生物分层教学目标的设置和调整 3,初中生物分层教学内容的选择

4,初中生物分层教学方法的探讨(备课,授课,练习,辅导,评价) 5,初中生物分层教学成效的评价

六、课题研究的研究方法:

1、抽样问卷法。通过对学生的抽样问卷调查,把握第一手材料,了解当前学生学习的真实状况,对学生个别差异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内在动力的差异性的调查,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研究。

2、文献研究法。通过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更好地为分层教学提供理论支撑,更好地实现教师的观念、行为方式的转变和提升。

3、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研究的探究性和操作性,坚持边实践、边探索、边研究、边总结,师生共写随笔。立足于每一堂课,每一位学生,在写随笔的过程中,反思自己,超越自我,并做到总结成果和推广运用相结合。

4、个案分析法。不断地收集典型课例、教学中的典型细节以及学生个体研究案例,从中发现和提炼科学有效的措施,及时地进行推广。

5、经验总结法: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总结得失,敏锐地抓住实践中的“灵感”和“顿悟”,并不断地学习相关理论,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进一步充实和修订课题实验方案,改进实验的操作方法、手段。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记录。及时撰写教学后记、反思、经验总结、论文等。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1,学生分层的原则和方法的研究 2,初中生物分层教学目标的设置和调整 3,初中生物分层教学内容的选择

4,初中生物分层教学方法的探讨(备课,授课,练习,辅导,评价) 5,初中生物分层教学成效的评价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第一阶段(20

14、4---20

14、5)准备阶段: 制定研究方案,收集资料

第二阶段(20

14、6---20

15、5)实施阶段:

本阶段主要任务是目标实施,调查研究,阅读提升,总结提炼。撰写教学随笔、自我反思、课堂教学自我诊断以及教学论文。

第三阶段(20

15、5---20

15、6) 结题阶段: 汇总所有资料和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九、本课题研究成果

1、在分层教学上研究出了一些具体的可行性方案。

建立了生物分层教学的评估标准和体系,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再此过程中掌握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经过近一年评估的尝试,七年级(1)班、(2)班,八年级(1)、(2)班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大大提高了,他们改变了学习方法,既提高了学习能力,又培养了科学素质。建立生物评价体系前后学生学习生物情况统计结果(七个班取得平均值)分析如下(见下表)。

建立生物评估系前后学生学习生物情况统计表 班级

内容 统计结果

建立前 建立后 课堂学习与作业 得A72%,得B28% 得A95% 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得A85%,得B15% 得A97%,得B3% 生物实验的参与和成效

得A82%,得B18% 得A100% 对生物与环境的关注 得A31%,得B52%得C17% 得A84%,得B16% 参与生物活动 得A68%,得B32% 得A100% 生物知识与生活 B24%

2、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的差异进行了心理疏导和激励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于C层学生用名人为榜样激励他们,使他们树立自信,一步一个脚印地逐渐提高自己的成绩。对于部分学习实在无法提高太多的学生,更应做好思想工作,以免因为在班级里因为成绩自卑而逃学或者自暴自弃。告诉这部分学生,成功有各种各样的途径,但是前提有一个,就是不管做什么都要刻苦勤奋,所以我们仍然要努力、尽力,才能对得住自己一生一次的青春。使让学生都爱学、好学,能以积极的、快乐的、自信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

3、在生物教学中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利用课堂教学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让学生在欢乐中学习,而且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生物素质的提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自己的生物课很受学生欢迎。

得A13%,得B42%得C45% 得A76%,得

4、在分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使师生、生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营造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5、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自己撰写的教学论文《分层教学点滴谈》获得县级教育学会论文三等奖。

十、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分层教学从本质上讲就是要提高整体,缩小差距,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差异,往往并不主要是学习的基础和能力,要让学生明白:事物都会发生变化,人也会转变,人人都有成功的机会。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的学生差异性永远存在,身为教师应该把缩小学生之间的差异作为自己的工作责任和义务一如既往的坚持下去。

由于我对本课题研究时间较短,并且仅仅局限于生物学科,研究成果向文化学科的辐射,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一、参考文献

1.苏鸿;高效课堂;【M】华东师范大学;2013.5 2.王道俊、王汉澜: 《教育学》 北京人民出版社 3.阎承利:《教育最优化通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4.周俊肖蝉蝉

《分层导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中学数学教研》)2000年第6期

5.沈娅芳:《信息技术学科分层教学的理论思考与实践研究》中国教育技术网

6.李洁芳

《浅谈高中生物分层教学实施方案》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2011年43期

7.黄宇光;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观察力[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7年ZI期

初中音乐教学策略范文第5篇

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即要重视语音,培养学生的语感,加强话题方面的训练,又要通过优化课堂活动,增加语言的输入和输出,从而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流利性和准确度,发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新课程标准》对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说话或朗读时,语音语调正确;用英语交流的时候语法正确,用词恰当,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用英语表达时流利顺畅,内容充实,前后逻辑清楚。”

一、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初中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

1、缺乏语言环境

初中学生是在汉语单一语种的环境中学习英语的,除了每周有限的

四、五节英语课外,很少有接触英语的机会,课上所学的知识也难以在课外得到实际运用。这样的语言环境严重影响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听英语机会太少

说英语的能力必须建立在大量的听英语的实践基础之上,而初中学生由于缺少语言环境,加上少数英语教师的口语水平不够理想,更缺乏现代教学手段等原因,听的机会较少,这就直接影响了说的训练,阻碍了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3、心理障碍的影响

由于平时缺少训练,英语基本功不够扎实,例如语音、语调不够正确规范,词汇、句型、语法不够熟练,朗读、背诵等基本功不到火候等,学生易产生畏难情绪,以致形成心理障碍,怕说不对,说不好;怕说错,怕被讥笑,被批评。开口难,连贯叙述更难,越怕越不敢说,越不说就越不会说。

二、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1、重视语音教学

初一新生入学后,首先要过好语音关,夯实语音基本功。教师要帮助学生系统复习字母和音标。

通过比较和朗读等活动帮助学生读准字母和音标;利用校本教材中激情朗读部分专门设置的Pronunciation板块,训练单词重音、句子重音、意群停顿、句子语调等语音项目。语音教学不能只满足于让学生掌握语音知识,更要训练学生在朗读、会话中正确使用语音、语调的能力。

2、营造宽松氛围

《标准》指出“解决情感问题有助于提高语言学习效果。积极的情感如自信、动机、愉快等能创造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针对学生的“哑巴英语”,在课堂上教师应采用简单的自我介绍、模仿练习、值日生汇报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喜欢用英语进行交流。课后,教师还应注意融洽师生关系,接近师生距离,以逐步缓解学生紧张、胆怯的心理压力。师生之间经常用英语进行会话,见面时道一声“Good morning!”分手时说一声“ Good bye!”。 教师可通过请同学“Say something about your family” 来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通过英语交流来了解和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如:“How are you going to spend this weekend?”“Can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your school life?”“How do you like my English classes?”“How are you getting along with your study?”“Why are you feeling so happy?” 教师的作用是创造一种使学生能够用英语自由会话的环境和和谐气氛,增强学生用英语交流的自信,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3、优化课堂活动

初中并没有开设专门的英语口语课,因此口语教学应贯穿于阅读、语法和写作等各种课型中,与听、读、写等技能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有效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1) 角色运用

开学初,为班中每位学生都取个英文名字,如,“Henry”, “John” “Mary”等。学生十分喜欢自己的英文名字,课后也常用英文名字打招呼,并进而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如,“Mike, may I use your pen ?”这种角色运用,使学生感觉到课上所学的语言知识在课后得以运用,激发他们开口的兴趣。

2) 多样的教学方式

如今的孩子,如果我们采用“单打一”式说的训练是难以奏效的,为了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不断巩固语言知识,我们可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如,值日报告,小组操练,情景会话,表演等形式,以此来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例如,在教“What does he do ?”这一句型时,请几位学生分别扮演医生、工人、教师、警察等,让其他同学根据这一情景,进行问答。例:S1: What does he do? S2: He is a doctor. S3: What does she do? S4: She is a teacher. 3)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在基于多媒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形象逼真的英语学习和交流环境,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变成有形声并茂、情理交融的活动形式,既丰富教学内容,又优化教学方法,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用情景,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为英语教学开辟了新天地,使教学内容变得逼真、生动、形象,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增强学生锻炼口语的自信心。例在教“过去进行时”时采用多媒体设置一个brainstorming 教学环节,让学生反复操练“I was doing…at seven o’clock yesterday evening.”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了新的句型,并正确运用到交际活动中。

4、注意纠错艺术

对中国学生来说,英语是一种全新的语言,尤其是对初学英语者来说,用英语进行交际的难度是不言而喻的,在口语练习过程中出现多种多样的错误也是不可避免的。这时教师的纠错要讲究方法,注意艺术,有所选择。对于一些小错,尤其是因学生不熟练而造成的口误就不宜“有错必纠”,因为随着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这些错误都会自行得到纠正的。既使需要纠错,也最好由学生自己纠正。例如,当学生说Tom always does her (x) homework carefully and …时,教师可以微微摇头,学生就会立刻意识到口述有误而重新叙述。当学生说到…his homework…时,教师微微点头,这个小错由学生自己纠正了。

当学生说英语出现严重错误时,则必须予以纠正。但也应该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英语的积

极性,切忌粗暴打断,严禁训斥指责。这时最好采取间接纠正的方法。例如,学生说出 I go (x ) to see a friend of mine yesterday after breakfast…这个错句时,教师可以若无其事地说: Oh, yes. I see you went to see a friend of yours…或者说:Yesterday after breakfast you went to see a friend of yours…这就间接地纠正了学生的时态错误,同时又保全了学生的自尊心,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地继续口头叙述。

5、重视听读训练

《标准》中提到“学生的理解和吸收可以促进语言的表达和展开,即听、读理解可以促进学生说的表达技能”。

听力是获取语言信息及语言感受的最主要的途径,是口语交流的前提。只有听懂了,才能很好地用英语进行交流。除了加强对课文内容的听力训练,我们还可以选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材料,如一些经典的原版电影,英语歌曲等,对学生进行“精听”,“泛听”等训练,以此来帮助学生存储一定的口语表达的句型格式;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口语的流利程度。

朗读是训练语音、语调、语流和连贯性、流畅性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朗读可以训练正确的语音、语调,掌握在语流中说英语的种种技巧,如连续、失爆、同化、重读、节奏等,能够迅速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在熟读的基础上,再选择一些句型、段落、名言等进行背诵,使朗读技能熟练,这样不但有利于积累精彩的语言材料,而且更有利于学生口语的培养与提高。

初中音乐教学策略范文第6篇

化学概念是反映物质在化学运动中特有属性的一种基本思维形式,是化学学科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将结合本人的具体教学实践,针对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方法作一概括总结。

一、利用实验对基本概念进行解析

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化学课,往往对概念理解不深,习惯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教师尽可能地加强直观教学,增加课堂实验,让每个学生都能直接观看到实验现象,加强直观性,增强学生对概念的信度。同时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概念。例如在形成“催化剂”和“催化作用”概念教学时,通过氯酸钾加热分解的几个对比实验,使学生观察到有以下现象:加热氯酸钾时放出氧气速度较慢,加热二氧化锰时不放出氧气,当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共热时,则放出氧气的速度很快。再把反应后的剩余物进行分离,把得到的黑色粉末(二氧化锰)再和氯酸钾加热,放出氧气速度仍很快,且称量得到的黑色粉末(二氧化锰)知同反应前加入的二氧化锰质量相等。用明晰的实验结论引导学生很快建立了催化剂的基本概念。强调学生理解这一概念时,要注意“一定”、“两不变”的涵义,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强化了记忆,从而得到催化剂这一概念的内涵是:1、是指化学反应速度;2、这类物质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未变化。进而外延到:(一)在化学反应里;(二)具有内涵特征的这一类物质。隐含因素:(1)对“变化”二字的理解;催化剂即可加快化学反应速度,又可减慢化学反应速度;(2)一种反应可以有一种或几种物质作为催化剂;(3)一种物质在这一反应中是催化剂,但在别的反应中就不一定是催化剂;(4)不是任何化学反应都需要催化剂;(5)不同的化学反应所需的催化 剂一般是不同的。

二、强化形象思维,使抽象概念直观化

在没有条件或无法采用直观教学手段的情况下,应适当的比喻或指导学生自学去获取知识。强化形象思维,也是加强直观概念教学的手段之一。例如在讲分子这一概念时,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一些现象:为什么我们能闻到花的香味?为什么卫生球放久了会慢慢变小?烟雾的扩散等。让学生从宏观的感觉中去体会微观粒子的性质,理解分子论概念。在建立元素概念时,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先让学生回忆原子及原子核的组成,然后用生动的语言抽象出元素的概念。也可采用指导学生先阅读教材再通过讨论的方法使学生自己得出正确概念。这样,一方面能排除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厌烦情绪,又能使学生对比较抽象的概念理解得较准确和深入。避免教师把概念硬灌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而记不住、难应用,进而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三、相关概念进行比较教学

初学化学的学生往往对概念理解不深。形成的概念模糊,似懂非懂。因此做题时经常出现差错。在教学中可列举几组实例进行比较教学,在对比中明确它们的本质区别和联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锻炼学生的抽象能力。如在“元素”和“原子”概念形成之后,比较分析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即元素是宏观概念,是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只论种类,不论个数。而原子是微观概念,是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既讲种类,又讲个数。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举例来说,有的用“不完全电离”来界定弱电解质,课本上用的是“部分电离”,一字之差,界定域就不同了。不错,课本上用“完全电离”来界定强电解质,很容易引出“不完全电离”这一否定型界定,这一方面犯了“是就是,非就非,除此之外都是鬼话”的形而上学的毛病,忽略了“中间状态”、“过渡形态”。

四、突出对概念的关键字、句的理解,加深学生记忆

一些化学概念层次较多,这给学生记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我把组成定义的关键词句向学生突出讲解,促进对概念的理解,加强记忆效果。例如、在“催化剂”概念中,强调“变”和“不变”;在酸、碱定义中强调“全部”二字等。学生只有理解这些词语的意义,才能深刻理解基本概念。

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溶解度概念中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加上关键字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进而加深了学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

五、注意概念的巩固、深化和发展

概念形成之后,一定要使学生通过复习和反复运用来掌握和巩固,决不能让学生满足于死记硬背和一般性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一是要注意组织练习,当学生学过有关概念后,教师应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布置一些练习题,使学生通过习题实践,巩固和增强学生应用概念的能力。二是分析错误及时改正。还应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考查了解,根据反馈发现的问题及时有针对性的采取补救措施。 要提高化学概念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从学生实际 出发,采用多层次、多途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总之,进行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准确理解与掌握概念,而且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掌握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思路以及应用概念解决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学习对象的不同,基本概念的内容、难度不同,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方法和形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只有不断的对出现的基本概念知识结构进行总结才能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能力,不断提高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质量。

上一篇:小学生写景作文范文下一篇:渡荆门送别翻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