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信息平台范文

2024-02-02

数据信息平台范文第1篇

一、“多规合一”空间基础数据的一致性要求

“多规共存, 各自表述”, 制约城市的发展。城市发展要求做到人口、资源、环境、民生和经济要素和谐发展, 那么, 城市规划就要从大局出发, 以总体的高度来协调解决区域和局部具体的问题, 寻找冲突, 解决冲突, 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空间整体优化。“多规合一”就是基于各种法定规划进行整合与统一, 它的核心是构建统一的空间规划标准体系和管理机制, 建立时空统一基础数据库, 利用空间叠加技术分析不同规划数据, 找出规划相悖之处, 化解规划“打架”问题, 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成熟统一的空间基础数据体系, 是“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建设的前置技术条件。没有它的一致性和通用性, “多规合一”就无从谈起。一张规划蓝图干到底, 全面实施“多规合一”已相继被一些省市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和管理规定, 对“多规合一”空间基础数据的一致性作出硬性要求。

二、“多规合一”信息平台法定的数学基础

“多规合一”信息平台是各种规划协同的芯片。由于编制规划的主体不同, 使用的基础数据所采用的数学基础也不同, 结果是在统一的平台下不能统一管理规划数据库。根据国家测绘地信息局的要求, 在推进“多规合一”的工作中, 必须扎实做好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保障, 做好坐标系统的统一工作。要求以法定的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为空间基准, 完成各类数据的坐标系统转换工作。随着“多规合一”的推进和全面铺开, 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必须以地心、三维、动态、高精度的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为法定的数学基础。

三、“多规合一”信息平台的空间基础数据处理

“多规合一”信息平台的空间基础数据包括矢量数据、影像数据、晕渲数据、配图数据、瓦片数据等五种数据。

1. 主要技术路线

(1) 资料分析:收集、整理、分析数据资料。

(2) 数据处理:用法定标准将各种原始数据、资料统一到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 格式转换成Arc GIS的GDB格式。

2. 矢量数据的处理

总体原则是:所有数据的分层与命名、属性项的定义及内容均要符合技术设计的要求。处理多比例尺数据相同要素一致性关系, 包括属性与几何图形。处理同一比例尺数据各要素间的关系, 如居民地与道路、水系与道路的关系等, 确保各比例尺矢量数据线段的拓扑关系正确, 确保点、线、面地物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准确。

3. 影像数据的处理

影像数据主要利用规划区域1m分辨率的影像, 采用镶嵌、匀色和裁切等技术方法进行数据处理, 由此建立影像数据集。影像镶嵌就是将若干相邻图像合并成一幅图像或者一组图像;为了加快镶嵌融合的速度, 采取先裁剪去边, 再拼接的方法提高速度, 就叫影像裁剪;影像处理就是增加影像的可读性和美观性。

4. 晕渲数据的处理

利用规划区域的DEM数据进行拼接, 根据拼接DEM数据制作晕渲数据并进行模型处理。然后分级叠加界线要素及居民地、道路、水系和注记等要素, 使用Arc GIS软件制作制作出影像电子地图和晕渲电子地图。晕渲数据的处理工程中要检查高程精度是否符合要求;DEM接边精度是否符合要求;晕渲数据是否清晰、色调是否均衡, 有无明显的拼接痕迹。

5. 配图文件处理

以矢量数据为基础, 把影像数据、晕渲数据进行选取组合, 制作10-20级电子地图配图文件。在不同的比例尺下, 根据图面密度要求, 选取一定的矢量要素, 进行符号化处理、图面整饰和分级缓存, 配置成要素清晰、图面美观、色彩协调、符号形象的矢量电子地图、影像电子地图和晕渲电子地图。

6. 瓦片数据集处理

参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电子地图数据规范》中对于瓦片缓存的定义, 利用Arc GIS Server的地图缓存技术, 制作矢量电子地图瓦片数据集、影像电子地图瓦片数据集、晕渲电子地图瓦片数据集。地图瓦片分块的起始点从西经180度, 北纬90度开始, 向东向南行列递增。地图瓦片数据格式采用PNG或JPG。

四、存在问题与对策

1. 从项目管理向空间数据管理转变

市县级测绘地理信息部门由于主管部门不同, 以完自己的项目组织生产, 采用自己的测绘基准和技术标准, 界定本部门关注的内容, 很少考虑空间基础数据的一致性和通用性, 造成测绘地理信息资源浪费。对“多规合一”信息平台的空间基础数据提供, 形成了你能用就用的尴尬局面。所以, 要从项目管理向空间数据管理转变, 按法定基准统一处理空间基础数据, 变成你提供就能用的良好局面。

2. 从测绘生产向地理信息服务转变

“多规合一”自身要求的测绘地理信息服务模式不是简单的测绘生产。市县级测绘地理信息部门除了专业测绘人才外, 也需要空间基础数据的整合处理人才, 空间基础数据的研究开发人才, 同时需要地理生态、人文经济等方面的人才。因此, 市县级测绘地理信息部门, 在人力资源培养模式必须加以调整与改变, 从而建立起适合“多规合一”的测绘地理信息服务模式。

摘要:在推进“多规合一”的工作中, 必须扎实做好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保障。本文按照“多规合一”空间基础数据一致性的要求, 以“多规合一”信息平台法定的数学基础出发, 论述了“多规合一”信息平台的空间基础数据处理方法, 最后提出相应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数据信息平台范文第2篇

虽然云计算、云存储、移动互联技术等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档案数据不断膨胀的问题, 为实现档案文件电子化、档案资源数字化、档案信息大范围共享提供了技术保障, 但还有其本身的制约因素。比如, 我国的档案信息在“电子时代”数量和体积上的积累已经非常之多, 之前的传统存储方案并不能满足当下大数据时代对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需要, 这个问题的存在也已成为限制档案共享事业发展的瓶颈。因此, 如何界定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相关概念、突破共享平台建设方法, 研究出可行策略成为眼下最为紧要的事情。

一、档案信息资源及共享平台

档案信息资源是相关部门在漫长时间中积累的丰富档案信息, 也是共享平台建设最不缺少的元素。自我国开始探索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以来, 已经有所收效——山东、上海等几个省市已最先建立了信息化档案共享中心。

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一般为三种, 分别是内部、系统间以及全社会共享模式, 这三种模式具体操作的难度并不一样, 前两种模式的应用比较广泛, 而现下的当务之急便是在大数据时代环境中顺利实现资源共享。而资源共享平台的存在必须具备以下几点才有存在价值:

首先, 满足客户需求是首当其冲的一点, 而为社会各个领域提供丰富有效的信息也是档案资源必备的服务职能。其次, 可对信息进行分类整理, 舍弃糟粕, 留其精华, 为平台以后的长远发展考虑。另外, 还应该对各区域间的档案信息进行共享活动, 通过一些途径——网络社交建立联系, 形成统一的大数据共享平台。最后, 未雨绸缪, 提前做好安全防护和应急措施, 从根本上消除可能出现的隐患。

二、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当务之急

(一) 实现整体设计。若要建设好共享平台, 必须要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譬如共享平台的工作流程、管理模式分析、服务器体系以及数据库方面的选择等, 还要把控整体方案, 尽可能使平台的所有设计有良好的操控性。以免出现第二次返工的情况, 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浪费。

(二) 管理机制的健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应该专设管理部门, 制定严谨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方案, 统一各方面的部署, 坚决避免“多头管理”的现象, 提升平台管理的整体标准。另一方面, 共享平台的设计、筹建、管理以及运行维护的各个团队应该严格遵守部门的各项规定, 明确团队理念, 理清自身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全身心投入本职工作, 争取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三) 重视技术研发。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中, 技术研发环节非常重要, 因为它是档案信息资源价值实现的决定性因素。除了加强云计算、数据迁移等技术的创新和升级, 还应该考虑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 并对引进的技术可以选择性地利用并开发。最终, 研究出适合我国整个社会环境的档案信息资源采集、共享等技术, 以便在整个大环境中处在战略主动的地位。

(四) 保证建设投入无后顾之忧。档案的相关主管部门应及时和专设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管理部门结合, 做好财政预算, 设立专项运营资金, 避免整个平台的管理在正常运行和维护上捉襟见肘。另一方面, 平台运营的建设投入资金应该加强管理, 按时审计, 以免公款挪用等问题的出现。在此基础上, 还要重视共享平台在建设过程中的契机, 利用市场, 吸引投资, 为共享平台的建设寻找更有力的支撑。

(五) 做好安防措施。最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就是安防方面, 所以, 相关管理制度的制定必不可少。其次, 还应该注重对相关人员进行“网络安全”方面的教育, 强化他们的安全意识, 提升在职人员对病毒防护、漏洞修复等方面的技术水平, 设立有效的应急预案, 以期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运行能有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

最后, 让我们共同期待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进步和发展吧!

摘要:本文将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整体内容入手, 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提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几个要点, 寄望于为我国现有档案资源的共享平台建设提供微薄的力量。

关键词:大数据,档案共享,信息资源,平台建设

参考文献

[1] 魏晓明.关于信息化背景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问题的探讨[J].黑龙江档案, 2011 (2) :66.

[2] 谢立宏.政府应主导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以人为本、循序渐进发展智慧城市.赛迪方略[Z].智慧城市研究中心, 2014-03-13.

[3] 徐瑜.网络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J].兰台世界, 2010 (2) :57-58.

[4] 马海群.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顶层设计[J].档案学通讯, 2008 (3) :38

[5] 祝庆轩, 桑毓域, 方昀.基于云计算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研究[J].兰台世界, 2011 (7) :8-9.

[6] 冯厚娟.1987年-2010年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研究综述[J].档案管理, 2010 (5) :55-58.

[7] 赖娜.大数据时代的档案信息资源“云”共享研究[J].机电兵船档案, 2014 (6) .

[8] 王烁.信息时代档案编研的趋势与特征研究[J].兰台世界, 2015 (4) :53-54.

[9] 诸云强, 徐敏等.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框架研究[J].档案学通讯, 2011 (2) :65-68.

数据信息平台范文第3篇

一、大数据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建的机遇和挑战

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举措, 努力开创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新局面, 大数据技术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也带来了诸多隐患。一方面大数据技术可以有效的破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形式陈旧与内容单一的问题, 为党建工作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与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同时, 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内容不健康、有腐化作用等问题的信息进行筛选、屏蔽, 进一步强化信息传播的舆论导向。因此,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增强高校党建工作实效性提供了更加切实的途径。而另一方面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内容庞杂、提供渠道多元、更新速度快, 学生在学习体验过程中容易产生疲劳感, 党建工作表达的内容、传递的思想也容易被削弱。同时, 高校党建工作无法真正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监督与控制, 如果学生意志不够坚定, 则容易被不良信息影响、危害。因此, 高校党建工作必须不断强化信息导向力度、强化监管与审查, 否则, 相要依托信息平台对党建内容进行传播, 可能无法取得预想的效果。

二、大数据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建信息平台建立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 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推动高校党建信息平台建设, 符合新时代对党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高校是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 帮助学生树立“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 以更好的精神面貌迎接新时期新任务新挑战, 是党和国家赋予高校党建工作的历史使命, 也是对高校教育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因此, 高校党建工作更应与时俱进, 积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 利用大数据技术推动党建信息平台建设, 以最新的知识信息教育引导学生, 以多样化的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推动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发展。

第二, 将大数据技术运用到党建信息平台建设过程中, 在我国许多地方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大数据技术可以对内容与形式不断增加的党建信息进行快速搜集, 并且包含了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多种形式。在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的时候, 还可以实现信息对象全覆盖, 这种更加全面的信息搜集与分析, 将信息思维转化到了数据思维, 有效的保障了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地区在建设党建信息平台的时候运用了这项技术, 比如辽宁省的“智慧党建云平台”、中宣部的“强国”APP等等, 并且这些信息平台在党员的日常学习教育中均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建立党建信息平台具有其他社会组织所不具备的人才优势。一方面从党建信息平台使用群体这个角度来看, 高校学生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且均能够熟练的掌握新技术, 信息化素质较高, 参与意识较强、并且乐于经验分享和推广, 这些都为高校党建信息平台长远发展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保障。另一方面从党建信息平台建设这个角度来看, 高校是各类人才最为集中的地方, 因此, 只要与规范、完善的培养、考核、管理机制相结合, 高校自身就能够源源不断的为党建信息平台建设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撑。

三、大数据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建信息平台建设的途径

(一) 以人为本, 强化思想认识, 夯实高校学生党建信息平台建设基础。

高校党委认真贯彻落实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责任,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组织建设, 通过成立党建信息平台建设领导小组、成立党建信息平台开发应用专门机构等方式, 确保党建信息平台建设工作得到有效落实;加强党建信息平台人才队伍建设, 通过专业教师集中授课、讨论交流、自主学习等方式强化教育培训, 推动党建知识与大数据应用、信息平台应用等知识的融合发展, 切实提升党建信息平台建设工作水平;加强对党建信息平台建设工作的监督与考核, 将此项工作纳入考核体系, 并作为奖惩评比的重要依据, 进一步激发工作热情。

(二) 围绕中心和大局, 充分应用大数据技术科学谋划党建信息平台建设, 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高校党委应该紧密围绕党建工作大局, 立足大数据思维, 全力以赴打破信息孤岛, 以更加负责的态度、务实的精神, 制定党建信息平台建设实施方案, 统筹安排推进党建信息平台建设与应用推广, 建立更加符合高校特点、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党建信息平台。这个实施方案既要明确党建信息平台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任务分工、完成时限、相关责任人、监督考核等内容, 又要结合高校党建工作以及大数据技术发展实际, 谋划信息平台的发展与推广应用, 逐步形成责任分工明确、监督考核清晰、能够持续发展的党建信息平台建设体系。

(三) 注重数据采集, 进一步明确标准、完善制度、规范流程, 建立完善高校学生党建信息平台数据中心。

根据高校党建工作特点, 我们可以采取如下具体的办法:动员高校党建工作人员力量, 对全校党建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汇总, 并严格按照标准, 建立健全党建基本信息库, 加强对数据的管理与维护, 重点建立健全党务系统, 完善党务基础信息;充分发挥技术人员力量, 利用大数据、互联网、云平台等先进技术, 扩大信息搜集范围与渠道, 实时采集各方面、各业务的信息数据;加强与其他高校的经验交流, 依托微信、微博、APP等自媒体, 进行数据采集, 学习先进经验、方式方法, 进一步破解热点难点问题。

(四) 建立“党建+”信息平台共享模式, 促进党建信息与其他业务信息的融合发展。

以信息共建、共享、共促为目标, 建立数据共享云平台, 对不同功能、不同部门的业务系统进行融合, 形成跨领域、跨业务的数据共享云平台;积极探索“党建+”信息共享模式, 将党建业务数据与其他业务数据共建共享, 实现以党建信息引领业务信息落实, 业务信息促进党建信息发展的协调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五) 强化品牌建设, 进一步提升高校党建信息平台辐射力。

高校党建工作应紧密结合大数据时代特色, 以更加长远的眼光、更加包容的胸怀, 积极开发微信、微博等微门户, 并将其与党建信息平台的推广应用结合起来, 利用其覆盖面广、关注度高、实时性强等特点, 做好党建信息平台建设调研, 分析提取最有用、最合适的党建数据信息, 对高校党建信息平台进行宣传推广, 使党建信息平台更加具有活力、更能满足学习需求, 不断扩大其辐射力及影响力, 形成长远发展势头。

(六) 进一步鼓励和支持创新, 不断丰富党建信息平台功能。

托数据中心的海量数据, 研究开发智能化的算法, 努力丰富和完善党建信息平台功能。要建立互动交流模块, 强化党员之间的联系, 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学习经验, 提升学习效果;要建立热点要闻板块, 时实更新党建信息内容, 让高校学生随时掌握最近知识信息、先进理论等;要建立监督考核板块。对学生学习教育、参加组织活动等情况进行监督考核, 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建立信息公开模块, 对党建评优、困难帮扶等信息进行公开;高校还可以结合自身办学特点、以及学生兴趣爱好, 开发出各具特色的功能模块, 使高校党建信息平台更加具有吸引力。总而言之, 高校党建信息平台应该多在破解流动党员管理难等党建工作难题上下功夫, 在对高校学生日常思想、表现等进行分析上下功夫, 在对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激发党组织活力上下功夫, 推动党建工作更加程序化、规范化、精准化以及更加具有时效性。

(七) 丰富党建信息平台内容, 采取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 提升平台使用效果。

党建信息平台为高校学生提供的信息内容, 可以结合微电影、音乐、动漫、视频等各种新兴媒体手段, 鼓励学生参与内容制作,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相关竞赛或活动, 对那些引起关注高的、形式新颖的制作给予表彰奖励, 在提升学生能力的同时, 传播主流价值观, 占领网上思想舆论阵地。深入挖掘高校学生身边的先进感人事迹, 时代楷模、一线党员先进精神, 如:辽宁省“高校党支部书记年度人物”评选活动, 再通过党建信息平台进行宣扬, 引发学生共鸣, 强化学习效果。

摘要:大数据时代, 加强高校党建工作, 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和保障作用, 就要不断创新党建工作模式、激发党建工作活力。立足大数据技术, 建立和完善高校学生党建信息平台, 是破解党建工作创新力度不够、效果不明显等问题的重要办法, 也是打破高校学生党建知识阅读与学习时空限制, 提升学习效果与兴趣的具体措施, 应该加以重视和推广。因此, 本文从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入手, 对高校学生党信息平台建立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高校学生党建信息平台建立的有效途径, 希望可以为高校党建信息平台建设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机遇和挑战,可行性,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林晓燕, 梁娟.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有效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6 (14) :33-35.

数据信息平台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数据;政府治理;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4-0008-02

大数据的应用变革了政府扶贫工作的思维模式和管理方式,大数据已成为提升政府扶贫治理能力的新手段。精准扶贫是中央高度重视的一项扶贫开发战略。挖掘大数据价值,通过大数据分析扶贫主体的思想与行为特征,按照扶贫对象的个性化需求开展扶贫工作,真正做到政府扶贫的科学化、信息化、精准化。

一、大数据对政府精准扶贫治理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大数据对政府精准扶贫治理带来的三大机遇

一是大数据资源支持精准扶贫。政府扶贫过程中自身拥有的扶贫区域及扶贫人数等方面的信息、扶贫部门扶贫的效果监测信息、新闻等媒体平台报道的贫困与反贫困信息等,为精准扶贫提供了原始数据。

二是技术、人才的保障等为大数据精准扶贫奠定了基础。伴随着大数据的来临,社会各界都开始关注大数据的应用,大数据思维与关联分析及定量预测技术、大数据基础设施及人才建设逐步得到重视。

三是大数据加强了政府与公众的联结。大数据时代,通过公众的广泛参与,加强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阳光互动,政府扶贫举措更加亲民、便民,对促进简政放权、提高政府扶贫治理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数据对政府精准扶贫治理带来的三大挑战

一是海量的贫困与扶贫数据的有效性和可信度值得商榷。大量的数据资料虽宝贵,但下级扶贫办碍于政绩考核压力难免会编造贫困和扶贫信息,造成信息失真。这必然会对数据的来源是否可信存有疑惑,对能否应用到现实问题的解决中增加了识别困难。

二是现有的数据提取与分析技术难以保证政府扶贫决策的科学性。大数据的应用还未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即使有所重视,但目前所掌握的相关技术和人才无法保障大数据在扶贫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三是惯性的主观思维、先验性假定思维与大数据时代的客观思维、基于数据关联预测定量分析思维相矛盾。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必然重塑政府领导力,引起政府扶贫理念、工作组织、扶贫方式等多方面变革。领导者也要了解大数据技术及应用,从保守封闭向多元开放转变,从控制命令向合作协商转变,从“领导者”变成“服务者”(根据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孟庆国教授在重庆的讲座“大数据时代的治理创新与领导力”资料整理而来),从主观臆断的“路径依赖”向客观分析决策转变。

二、大数据提升政府精准扶贫治理能力的四项举措

(一)深入村户,摸底把脉,精准识别

一是走村入户,深入调查,取得数据资源。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是精准扶贫的首要任务。培训和组织各级干部深入到村组,深入到贫困户家中进行入户调查,不漏一户,按照“属地原则”分区域分块完成自己的调查工作,收集扶贫对象的相关信息,建立数据台账并细化。将各地区贫困现状、贫困致因、扶贫对象摸清摸透,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底”。同时,建立亲属回避制度,避免“优亲厚友”现象,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二是审查信息,登记入机,打造数据平台。成立专门的小组对收集到的信息资源进行审核和完善,包括每一户贫困家庭户主姓名、家庭人数及情况、致贫原因、扶贫计划及项目、帮扶干部及企业或个人、家庭收入与支出详细情况,建立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定期(如半年)进行反馈调查,实现数据资源的动态化管理,对新出现的扶贫对象及时纳入给予帮扶,高度关注返贫群体[1],做到“贫困有号、脱贫销号、返贫挂号”。

(二)科学决策,因人而异,精准扶贫

一是大数据助力教育扶贫。大数据平台整合分析出因学致贫家庭,为贫困家庭及适龄学生在学校开学之际,设立“建档立卡户信息登记处”,与之前入户调查采集信息进行比对,直接帮助贫困家庭子女入学办理助学贷款[2]。

二是大数据助力病残致贫型家庭扶贫。大数据平台整合分析出病残致贫型家庭,合理配置各地区医疗经费、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政策。除了政府送去医疗基金外,大数据的全国联网还可以帮助医疗资源的调配,发动社会公益力量,让那些没技术医治、没钱医治的贫困群众有办法医治、有条件医治。鼓励社会捐赠医疗器械和药品支持,帮助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建设和乡镇村级卫生室建设,促进医院改造升级和标准化建设。

(三)定位管理,因地制宜,特殊扶贫

一是大数据助力产业扶贫。通过当地资源的调查,以产业发展为抓手,因地制宜、突出优势和特色,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搞旅游则搞旅游。积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村官的带头作用,引导返乡新生代农民工、大学生群体,利用互联网技术,创业发展农村电商。做大做强农村电商服务中心、便民快递网点“两大平台”[3]。一方面,帮助农村居民网上购物,包裹配送;另一方面,将当地农副产品、工业产品打造成品牌,网上销售,同时网上推介当地农家乐、乡村旅游业发展。

二是大数据助力移民搬迁扶贫。通过入户调查归类,着力将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区、生态脆弱区、地灾多发区群众和农村贫困户、危旧房户等作为搬迁重点,引导高山居民全部下山搬迁到高山生态扶贫搬迁集中居住区,还原高山生态。搬迁地靠近城镇鼓励经商,靠近园区鼓励务工,靠近景区鼓励发展乡村旅游,靠近集镇鼓励发展手工业,在农村鼓励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三是大数据助力城镇扶贫。以民政局、房管局、救助所、信访办、居委会为调研切入点,以申请为前提,找到需要帮扶的群体,主要定位为:老旧散小区、移民转户小区、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老弱病残”和其他突发事故导致的支出型贫困群体,也包括下岗困难职工和已经在城镇落户但生活中遇到困难的农民工群体[4]。并对其家庭收入做核对,对其家庭的支出进行调查。以救济扶贫向帮扶就业扶贫转变,一方面,完善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以救助扶贫兜底;另一方面,以社区为单位,以社会组织的造血、公益为依托帮扶脱困。

(四)政府主导,各界参与,立体扶贫

一是建立结对帮扶机制。由县领导联系民营企业家共同结对一个乡镇,由发改办、民政办、财政办等部门帮扶一个村,每一名干部帮扶一个贫困户。在地方政府土地、税收优惠条件下引导企业家带技术、带脱贫项目进村入户,为贫困居民提供就业岗位、带领贫困户发展致富。

二是建立对口帮扶机制。主城与贫困区县产业结对,帮助区县招商引资和项目引进,帮助培育主导产业,搭建市场平台,帮助农民就业,助推农民增收;探索异地建院机制,援建贫困地区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宿舍、给排水、工业污染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建立智力帮扶机制。建立大数据扶贫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大数据应用到精准扶贫治理工作中提供决策咨询。支持建设劳动就业服务站(所)和劳动技能培训基地,提高贫困群体基础素质;帮助贫困学生就学和营养供给,开展“科教文卫下乡”活动,在贫困村选配大学生村官,鼓励大学生等志愿者下乡支教,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开展扶贫接力服务行动;鼓励优质教师、医生下乡指导,打造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城乡医疗发展共同体。

四是建立城乡建设帮扶机制。援建一批区县城图书馆、体育馆、文化馆、影剧院、商业街等“大件”设施,支持小城镇特色风貌、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支持农村危旧房、棚户区改造,支持新农村建设,援建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改善居民居住条件。

五是建立多元化参与帮扶机制。促进农村金融参与扶贫,引导银行业开展针对贫困农户及农业生产的信贷扶贫,降低贷款利息率,鼓励外资和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开发,促进NGO小额信贷参与扶贫[5];促进农村保险事业发展,积极发挥农业保险保障作用,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承隆.北川六大工程立体扶贫[N].四川日报,2015-05-08.

[2] 王雨.打造大数据平台助力精准扶贫[N].甘肃日报,2015-10-09.

[3] 孙惠楠.以大数据精准扶贫为引领 推动三农工作发展取得突破[N].贵阳日报,2015-09-24.

[4] 降蕴彰.城市居民应纳入精准扶贫范围[N].文摘报,2016-01-02.

[5] 蒋若凡,李菲雅,王春蕊.NGO介入性扶贫对贫困农户借款行为的影响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8):107.

数据信息平台范文第5篇

环境数据中心

大数据平台分析

Big data platform analysis

SOFTWARE PRODUCT

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

内部资料 注意保密

目 录

1. 大数据背景............................................................................................................... 1

1.1. 什么是大数据................................................................................................ 1 1.2. 发展现状........................................................................................................ 1 1.3. 大数据的应用................................................................................................ 2 2. 大数据平台介绍....................................................................................................... 4

2.1. 定位................................................................................................................ 4

2.1.1. 产品概述............................................................................................ 4 2.2. 功能................................................................................................................ 4 2.3. 设计................................................................................................................ 4 2.4. 技术.............................................................................. 错误!未定义书签。 2.5. 总结................................................................................................................ 4 3. 环境数据中心........................................................................................................... 5

3.1. 背景定位........................................................................................................ 5 3.2. 功能................................................................................................................ 5

3.2.1............................................................................................................... 5 3.2.2.............................................................................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 设计................................................................................................................ 6 3.4. 技术..............................................................................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总结........................................................................................................................... 6

I

内部资料 注意保密

1.大数据背景

1.1. 什么是大数据

大数据最早在上世纪90年代被提出,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

现在,业界普遍认同所谓“大数据”具有明显的“3V特征”:量级(Volume),速度(Velocity)和多样性(Variety)。大数据普遍具有量级大,要求处理速度快,数据本身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在甲骨文公司和中国移动研究院的相关研究文档里,都追加了第四个V——Value,价值;而IBM在其相关文档中给出的第四个“V”则是真实性(Veracity)。

大数据的价值:在海量的规则或不规则数据之中,用新的数据处理手段,以很快的速度计算或分析出潜在规律性、根本性的判断、趋势或预见。

1.2. 发展现状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带宽的增加和智能设备销售量的上升,互联网业迎来了“云计算”和“大数据”。世界经济论坛一份有关大数据的研究报告称,每天全球几十亿人使用计算机、GPS设备、电话和医疗设备,产生海量的数据信息。这些用户大部分来自发展中国家,他们的需求和习惯尚未被真正理解,如果能够借助大数据相关技术分析和挖掘数据背后的信息,将有助于认识需求、提供预测和防范危机。

大数据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大带宽和大存储,而在于对容量大且种类繁多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从中萃取大价值。采用大数据处理方法,生物制药、新材料研制生产的流程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可以通过数据处理能力极高的计算机并行处理,同时进行大批量的仿真比较和筛选,大大提高科研和生产效率。数据已成为矿物和化学元素一样的原始材料,未来可能形成“数据探矿”、“数据化学”等新学科和新工艺模式。大数据处理的兴起也将改变云计算的发展方向,云计算正在进入以AaaS(分析即服务)为主要标志的Cloud 2.0时代。

- 1

内部资料 注意保密

项目使得卫生单位及早研制预防疫苗,及早控制疫情的扩散,大幅降低了流感的传播。

3、飞机票价高低和多早预购的关系

也许大家会直觉地认为越早买机票就越可以买到较便宜的机票。一家叫Farecast公司的创始人从他的亲身经验启发了一个新的服务。他发现坐他旁边的人比他晚好几天购买机票却比他的购买价格还低。于是他搜集了所有航空公司的票价与提前订购时间的数据关系,并建立了数学模型。现在我们任何人可以上到他的网站:farecast.com,输入你的出发地和目的地,加上你要出发的时间,马上这个网页能告诉你是现在就赶快买票还是再等几天才买。

- 3

内部资料 注意保密

3.环境数据中心

3.1. 背景定位

环境管理部门每天要面对大量的数据,如环境监测数据、排污收费数据、排污申报数据、环境统计数据、环保信访数据、行政处罚数据、总量减排数据等。这些数据,往往存在来源复杂、格式多样、不一致、不准确、不完整、存放分散等问题,给环境管理带来诸多困难。各业务系统也彼此独立,从而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数据难以共享,环境决策缺乏有效的数据支持,难以做到科学决策。因此,需要建立统一的环境数据中心,全面整合各类环境资源数据,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使之成为环保各业务科室之间协同工作的数据中心,成为多媒体、文档资料和政策法规的存储中心,成为环保决策所需的数据仓库中心。

3.2. 功能

3.2.1. 数据的管理

数据中心的数据来源主要于:

1. 国家下发的软件系统,如污染源普查软件、环境统计软件; 2.已有的业务系统,如排污申报与收费管理系统、12369环保热线等。 3.Excel表格、电子文档、图片、视频、扫描件等;

4.数据直报系统:系统提供定制的录入界面,用户手工填报。

对于这些来源复杂、格式多样、不一致、不准确、不完整、存放分散的数据进行统一的标准建立,实现信息共享,数据交互

3.2.2.数据的管理

1.文件的上传、修改、删除 2.元数据的编辑

数据信息平台范文第6篇

二、建设目标 ................................................................................................................................... 3

三、建设内容 ................................................................................................................................... 4

(一)专业核心课程 ............................................................................................................... 4

1.专业核心课程范围 ....................................................................................................... 4 2.建设周期和建设数量 ................................................................................................... 4

(二)通识教育在线课程 ....................................................................................................... 5

(三)网络自选(拓展)课程 ............................................................................................... 5

1.建设方式 ....................................................................................................................... 5 2.学习方式 ....................................................................................................................... 6 3.学分置换 ....................................................................................................................... 6

(四)原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共享课等 ........................................................................... 6

四、建设方案 ................................................................................................................................... 6

(一)大数据教学平台功能简介 ........................................................................................... 7

(二)六大功能模块 ............................................................................................................... 7

1. 网络教学门户网站 ..................................................................................................... 7 2. 课程中心 ..................................................................................................................... 7

2.1 专业核心课程 ................................................................................................... 8 2.2通识教育在线课程 ............................................................................................ 8 2.3网络自选(拓展)课程 .................................................................................... 8 2.4 原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共享课 ................................................................... 8 3. 移动学习空间 ............................................................................................................. 9 4. 教师发展中心 ............................................................................................................. 9 5. 教学管理中心 ............................................................................................................. 9

5.1 教学评估 ........................................................................................................... 9 5.2 教学资源管理 ................................................................................................. 10 5.3 OA系统 ............................................................................................................ 10 6. 教学质量工程 ........................................................................................................... 10 7. 备课资源库(备选项) ........................................................................................... 10

(三)各功能模块要求 ......................................................................................................... 11 1. 网络教学门户网站 ................................................................................................... 11 2. 课程中心 ................................................................................................................... 11 2.1 课程创建 ......................................................................................................... 11 (1)课程共建 ............................................................................................... 12 (2)助教功能 ............................................................................................... 12 (3)双模板选择 ........................................................................................... 12 (4)课程封面 ............................................................................................... 12 (5)课程编辑 ............................................................................................... 12 2.2 课程教学 ......................................................................................................... 13 (1)多模式教学 ........................................................................................... 13 (2)学习过程管理 ....................................................................................... 14 (3)线上作业 ............................................................................................... 15 (4)在线测试 ............................................................................................... 15 2.3 教学信息统计 ................................................................................................. 16

1 (1)教师端 ................................................................................................... 16 (2)学生端 ................................................................................................... 16 2.4 教学互动 ......................................................................................................... 16 (1)学生问题讨论 ....................................................................................... 16 (2)教师在线答疑 ....................................................................................... 17 3. 移动学习空间 ........................................................................................................... 17 3.1 PC终端 ............................................................................................................ 17 3.2 移动APP .......................................................................................................... 17 (1)移动教案 ............................................................................................... 17 (2)课堂签到 ............................................................................................... 18 (3)随机提问与调查 ................................................................................... 18 (4)学习监控 ............................................................................................... 18 (5)闯关学习 ............................................................................................... 18 (6)作业 ....................................................................................................... 19 (7)在线互动 ............................................................................................... 19 (8)在线考试 ............................................................................................... 19 (9)课程显示 ............................................................................................... 19 4. 教师发展中心 ........................................................................................................... 19 4.1 文本显示模块 ................................................................................................. 19 (1)中心简介 ............................................................................................... 19 (2)政策文件 ............................................................................................... 20 (3)名师风采 ............................................................................................... 20 (4)教师培训 ............................................................................................... 20 (5)教学督导 ............................................................................................... 20 (6)教学论坛 ............................................................................................... 20 4.2 视频展示模块 ................................................................................................. 20 (1)视频展示 ............................................................................................... 20 (2)资源下载 ............................................................................................... 20 5. 教学管理中心 ........................................................................................................... 21 5.1 在线评审 ......................................................................................................... 21 5.2 通知公告 ......................................................................................................... 21 5.3 教学组织和专业设置 ..................................................................................... 21 5.4 大数据平台统计汇总 ..................................................................................... 21 6. 教学质量工程 ........................................................................................................... 21 (1)课程建设 ............................................................................................... 22 (2)专业建设 ............................................................................................... 22 (3)教学团队建设 ....................................................................................... 22 (4)教材建设 ............................................................................................... 22 (5)教学名师 ............................................................................................... 22 7. 备课资源库(备选项) ........................................................................................... 22

2

xxx学院大数据教学平台建设规划

一、建设背景

自2012年起,美国各顶尖大学陆续开设了以慕课(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为主的网络学习平台,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Coursera、Udacity、edX三大课程提供商的兴起,给更多学生提供了系统性学习的可能。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加州理工等高校前后累计投入近2.4亿美元,用于开发网络化课程。加之以微课、翻转课堂等为代表的新的教学方式不断创新突破,使得课程网络化重新定义了学校,重新定义了教师,甚至也重新定义了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知识传播模式和学习方式,必将引发全球高等教育的一场重大变革。

当前国内、省内高校在课程网络化建设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绩。其中,西安交通大学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网络公开课学习平台,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等七大学科,具备线上学习、考试、互动等功能;周口师范学院则建立了较为详细的大数据分析系统,能够实现对学生出勤、就餐、图书阅读等方面的大数据分析。但是,上述高校在课程网络化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以下不足:

第一,重通识轻专业。国内高校,特别是985高校较为重视自身网络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即慕课),建设水平相对较高;省内高校,则是通过引进智慧树、尔雅等通识教育课程,构建通识教育网络平台。

1 但是,各高校专业核心课程网络化建设普遍较为薄弱,即使是建设较好的西安交通大学,也仅是将部分专业核心课程用于跨专业通识教育,并没有依托优势专业,构建基于网络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供在校学生学习使用。

第二,重整体轻细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郑州大学的课程建设整体情况较好,多数课程都拥有较为系统的教学大纲、讲义、PPT和试题库。但是,上述学校在线课程时长均为45分钟左右,系按照传统课堂要求录制的一整节教学内容,学生网络学习与在课堂听课效果一样,缺乏基于微课、微视频等工具对课程进行细化讲解,无法突出重要知识点。

第三,重讲授轻反馈。各高校建成的网络教学平台中,均设有互动模块用于教师与学生进行线上交流。但是,由于缺少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多数互动平台处于零活动状态,既没有学生提问,也没有教师解疑答惑,学生网络学习质量只能简单依靠在线习题进行验证。

第四,重建设轻管理。在被调查院校中,除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上线的网络课程能够顺利访问外,其他学校均存在视频打不开、课程内容不完整,甚至网页不能正常访问等情况,说明课程网络化建设后期管理存在较大漏洞,不能完全保证学生随时学习、随地学习的要求。

第五,重成绩轻运用。各高校在课程网络化建设方面投入较大,知名高校均聘请上市网络企业进行页面设计和功能设计,建设效果较好。但是,除兄弟师范学院外,各高校均没有以大数据为基础,形成

2 建设效果总结报告和发展规划,且兄弟师范学院在形成报告后,也没有完全将该报告中反馈的问题应用于实际教学。

有鉴于此,我校在课程网络化建设过程中,既要发挥慕课线上教育的优势,又要结合微课成果简化、多样传播的特点,同时兼具翻转课堂将学习决定权让渡给学生的原则,采取兼容并包、取长补短的方式,以大数据为基础,加快推进课程网络化建设,显著提升我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建设目标

根据当前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以及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方法、新工具的发展方向,结合我校转型升级发展具体需求,对我校本科课程网络化建设提出以下建设目标:

第一,以专业核心课程为重点,加快推动教学方式改革。通过3年建设,基本建成以三级知识点分类为依托,以课堂讲授、网络课堂、微课、微视频、课程试题库为基础的“课堂学习+网络学习”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新体系,并逐步向全校所有课程延伸。

第二,以通识教育在线课程为引导,不断提升自建网络课程质量。按照引进与自建相结合原则,建设一批涵盖“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艺术素养”三大模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版权的通识教育在线课程,使部分课程达到网易公开课、MOOC学院和中国大学MOOC等国内知名网络平台上线要求。

第三,以网络自选(拓展)课程为辅助,有效促进学生专业综合

3 能力提升。采用自愿、自主原则,鼓励各学院在学生完成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后,通过建设一批能够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面、调动学生自学积极性的自选(拓展)课程,进一步提升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素养。

第四,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全面提升我校教育教学质量。针对当前传统教育方式一门课程讲到老、一本教材用到老等种种弊端,运用大数据分析工具,大胆探索、小心求证,逐步形成课程任课教师专业教研室、教学院系和教务处四级评价分析体系,从课程改革入手向专业改革延伸,全面提升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以适应转型升级发展新形势、新要求。

三、建设内容

(一)专业核心课程 1.专业核心课程范围

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教育部专业指导目录中所规定的完成本专业学习的必修课程。

2.建设周期和建设数量

第一阶段:2017年,从24个转型试点专业和应用型专业群中选择50门课程进行建设;

第二阶段:2018年,完成转型试点专业全覆盖,同时从非试点专业中选择40门课程进行建设;

4 第三阶段:2019年,从全校所有专业中(已建成的不再重复建设)选择60门进行建设,完成应用型专业群全覆盖;

第四阶段:2020年以后,逐步完成全校所有专业核心课程网络化建设。

(二)通识教育在线课程

通识教育在线课程是第一课堂在课下的延伸和拓展,既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渠道,也是进行开放式和探究式学习的重要平台。在前期引进尔雅通识课程的基础上,我校将采取引进与自建相结合的方法,以“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艺术素养”三大模块为主,每年遴选5门左右深入开展通识教育在线课程建设。

通识教育在线课程在供本校学生学习的同时,鼓励任课教师或课程教学组向校外提供课程资源共享服务。任课教师或课程教学组通过向校外共享课程资源所获收益,归任课教师或课程教学组所有。

(三)网络自选(拓展)课程

网络自选(拓展)课程是在专业课程基础上,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进一步提升。我校将按照自愿、自主的原则,鼓励和支持网络自选(拓展)课程建设。

1.建设方式

各学院以基层专业教研室为单位,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在学生完成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后,通过自建(建设标准参照通识教育在线课程)

5 或引进相结合,建设3-5门与本专业学习有关的网络自选(拓展)课程,上传至大数据教学平台,进一步强化学生专业能力。

2.学习方式

学生根据各专业提供的网络自选(拓展)课程资源,在大数据教学平台上(或手机APP)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完成学习。

3.学分置换

学生完成网络自选(拓展)课程后,由各学院教学办公室统一认定,确定可置换的学分数量和课程,经学院教学负责人签字确认后报送教务处备案。

(四)原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共享课等

2013-2016年获准立项建设的省、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视频公开课、精品课程等在建项目,均可按照专业核心课程、通识教育在线课程和网络自选(拓展)课程的建设要求和建设标准进行后续建设。教务处将对建设质量较好、建设效果明显的项目进行后期资助,并优先推荐国家级、省级课程建设项目。

四、建设方案

以下建设方案均采用本地部署模式。

6

(一)大数据教学平台功能简介

我校大数据教学平台以学生为中心,基于“线上+线下”、“平台+课程”的教学新理念,通过课堂讲授、辅助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逐步实现传统课堂教学与现代网络技术的融通运用,构建混合式教学新模式。

通过大数据教学平台实现教学互动功能、资源共享功能、移动学习功能、教学门户的建设,达到教师能够进行课程建设、教学监控、资源共享、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的目的,并实现所有数据的整合,最终建设成一个理念领先、技术先进、国际化特色突出的网络教学中心。

(二)六大功能模块 1.网络教学门户网站

该网站能够实现教学新闻公告动态显示,有具校园代表性的大图片展示区,具备信息发布和页面自定义、访问统计分析、统一检索等功能;具备链接进入大数据教学平台各功能模块的功能;具备多种资源排行展示,如精品课程排行、课程网站排行、课程资料排行等功能;并且支持对本校课程进行检索。

2.课程中心

课程中心包括专业核心课程、通识教育在线课程、网络自选(拓展)课程和原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共享课4大课程子系统;能够提供课程建设工具,实现与Microsoft Office和WPS的无缝对接。

7 2.1 专业核心课程

能够兼容包括Camtasia Studio等在内的微课编辑工具,支持按照课程三级知识点在线创建、编辑、修改各种类型的微课;实现按照课程知识点编辑排序讲义、PPT、微课。

2.2通识教育在线课程

能够兼容学校已购进的尔雅通识教育课程和自建通识教育课程。 2.3网络自选(拓展)课程

实现按照各二级学院或学科专业为单位的网络自选(拓展)课程分类、排序。

2.4 原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共享课

能够将前期已有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共享课上线。 以上4大课程子系统均应包括“教-学互动平台”:该平台能够提供全面的网络教学功能,包括作业、考试、通知、互动课堂、PBL教学、资料、统计等。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直接无缝对接各种在线资源,实现名师课程视频、教材教参、文献资料等的轻松调用,为教与学随时随地提供资源支持。师生可以在互动课堂模块通过音视频、文字互动,实现远程授课、辅导。在4大课程子系统中均支持辅助教学、闯关式网络教学、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课程建设过程中可插入作业、视频、图书作为任务点,通过任务点是否完成

8 来对学生行为进行监控。详尽的学习统计能够统计出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行为轨迹、作业分数、视频观看情况、图书阅览情况、参与讨论次数等。教师可以为每个班级制定学习计划。将课程章节定时开放给学生,也可以设置闯关式学习,学生必须将章节中全部人物点完成才能进入下一节,控制学生的学习流程,监控学习结果。

3. 移动学习空间

可以通过电脑、手机、平板等终端设备,为每个学生打造个性化主页,记录学习历程。同时,可以满足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学习互动交流。同时考虑到学校其他平台较多,学习空间应支持外部平台接入,方便学生与老师使用。

4. 教师发展中心

以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为中心,能够提供培训服务、课程评估、资源共享等功能。主要内容应包括中心简介,政策文件,通知公告,名师风采,教师培训,教学督导,学院风采,教学论坛,资源下载等功能模块。

5. 教学管理中心 5.1 教学评估

能够统计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可以对老师的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课程的访问情况等进行全面的、可视化的统计分析,

9 以帮助学校和老师更好的进行教学评估管理。

5.2 教学资源管理

能够对学校教师和院系手中的各种教学资源进行系统的归类和整理,并将文件加以统一的管理和存储,实现教务处对于这部分教学资产真实、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提供统计和分析系统,使教务处能够准确掌握校内各种教学资源的分布状态,并以此为依据,对未来的教学资源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

5.3 OA系统

文件发布:实现教务文件在线发布、在线阅读,教务处能够对文件阅览情况进行实时监控;项目评审:实现教学研究项目、教学团队、精品课程等项目的在线申报、在线评审。

6. 教学质量工程

能够协助学校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生命周期管理。主要包括政策文件发布,在线项目管理,项目统计分析和项目成果展示等,全面满足学校质量工程的项目管理需求。同时,平台还提供附件文档的在线阅读、项目公文模板自定义等特色功能,让质量工程更方便、更灵活。

7.备课资源库(备选项)

能够实现与图书馆、外部网络资源的对接,供教师教学和备课使

10 用。(此项功能为备选功能)

(三)各功能模块要求

总体要求:大数据教学平台面向30000名师生同时在线开放,在系统的兼容性、稳定性、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有严格的要求:

 7×24小时不间断运行;  页面响应不高于3秒;  检索响应不高于3秒;  视频点播响应不高于10秒。 1. 网络教学门户网站

实现新闻公告动态显示,热门教学视频动态显示,有校园具代表性的大图片展示区,生动记录教师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

除常规门户网站所包含内容外,还应包括教学成果展示板块,具备多种资源排行展示,如精品课程排行、课程网站排行、课程资料排行、及热门专业排行,包含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组织运行的功能。

2. 课程中心 2.1课程创建

在课程中心模块中,应支持在线创建课程、设置课程的学分考核机制、设置课程展示模板等,以及学生在线听课、在线阅读、在线提

11 问、在线作业、在线考试、在线互动讨论、学分审核、获得学分等。

(1)课程共建

支持多位老师共建一门课程,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同时减轻了教师工作负担。

(2)助教功能

支持添加助教功能,老师可以选择合适人选来担当本门课程助教,协助批改作业、考试阅卷等教学活动。

(3)双模板选择

支持基于章节和知识点两种模板创建课程,三步完成课程创建:.....选择模板、编辑课程信息、编辑章节或知识点内容。要求实现Microsoft Office和WPS文档、PPT直接上传,同时支持常见视频格式上传。

(4)课程封面

内容包括课程名称(中英文)、课程封面、课程相关信息、课程介绍、教学资源等内容,要求编辑界面简洁明了、操作简单,原位编辑、灵活方便。

(5)课程编辑

在课程内容编辑中,要求与Microsoft Office和WPS的无缝对接,支持直接粘贴、复制,并具备与Microsoft Office和WPS相一致的在

12 线编辑功能。在编辑过程中,可以根据课程内容添加图片、文档、音频,视频,网页,作业;可以对插入的微课、微视频等资源设置任务点,防拖拽,防窗口切换等,使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不能进行其他操作;在视频的播放过程中,可以插入与视频相关的图片、PPT,可以在视频中添加相关的测验,学生只有在正确回答相关问题后才能进行后续视频内容的学习。

上述内容要求能够实现原位编辑,不需进入后台,即可在网页原位进行编辑操作。

2.2 课程教学 (1)多模式教学

平台应支持网络辅助教学(专业核心课程)、网络教学(通识教育在线课程、网络自选(拓展)课程和原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共享课),翻转课堂、PBL(问题式学习)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模式。

其中,网络辅助教学,指的是教师运用平台上传教学所需的资料(如PPT、讲义、教案、教学大纲、课程习题库等文本文件,以及微课(5-10分钟)、微视频(20分钟左右)等网络资源),在线布置作业(可设置闯关模式)、批改作业,与学生进行讨论答疑等活动。

网络教学,指的是教师通过平台上传完整的课程讲座视频(涵盖所有教学内容,每讲45分钟),学生可以在校内通过无线网络(校园WIFI)和有线网络自主学习,可以突破传统课堂人数限制。

翻转课堂,指的是将课程学习的过程由线下实体课堂反转到线上

13 网上教学。首先由学生在线上进行自主的课程学习,在实体课堂中老师主要进行讨论与答疑等活动。

PBL教学,指的是将学习与具体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生能够在平台上自主预习任务问题,教师能够实时监控学生预习进度,并及时进行解疑答惑。

在该平台下,教师可以根据各自实际需求和学校对课程建设的具体要求,灵活选择教学模式。同时,还应具备学分管理系统,能够监控学生学习过程,设置各项学习指标权重,统计学习成绩,并在学生学习结束后能够给出相应的学分。

(2)学习过程管理

该平台以学习过程管理为核心,开展作业、考试、答疑、讨论、评价等教学活动。

学生在登录平台后,可以直接查看自己四年全部课程总体学习进度和某一门课程的单科学习进度。(如果教师在课程中设置了闯关模式,则学生必须完成相应的任务后才能够进行后续学习)。

教师在登录平台后,可以直接查看本学期承担课程中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总体学习进度。其中,单个学生学习进度,应包括视频观看进度、学生点击情况(含点击时间、时长、点击者信息等内容)、讲义、PPT观看、下载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总体学习进度,应包括全部学生总体学习情况、作业整体完成率、学生网络学习排名等。上述内容均要求采用Excel形式,并能够快捷导出。

14 (3)线上作业

即从作业发布、接收到批阅,全部流程都在网上完成,学生可以在线接收作业、做作业、关注作业的反馈情况,随时查看教师的评语及成绩。学生可以对任意作业进行收藏,将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点集中到一起当作之后学习的要点。

如果教师在作业中设置了闯关模式,则学生必须完成指定作业内容后,方能进入下一步作业。

(4)在线测试

教师可通过题库进行选题或者在线编辑试题,然后设置各类题型的数量和分值创建试卷,试卷创建好以后,教师根据测验的时间,参加测验的对象,发起测验。学生就可以接收到该试卷进行测验。支持从题库中选题进行组卷的功能,教师可以对试卷中的试题进行添加、修改、删除、任意排序、预览等功能,还可以对试题进行分值分配;试卷包括客观题、主观题、复合题等;题的属性包括类别、难度系数、适用层级等,同时,系统能根据题的使用频率和学生回答的正确率进行自适应的调整难度系数,力求难度系数符合真实情况,提高参考价值。

15 2.3 教学信息统计 (1)教师端

教师端信息包括两个方面:

工作量统计,主要包括教师发作业、批量作业、试卷、试题、讨论答疑、学生对教师授课的满意度、教授的学生的成绩等数据汇总,同时,系统支持原始数据导出。

学生学习统计,主要包括完成的作业、参加的考试与考试得分、提出的问题、参加过的讨论、读过的书、看过的视频等数据汇总,按汇总的数据对学生进行排名,并能够精确显示学生学生行为轨迹。在作业统计中,能够根据教师设置的每份作业的权重,统计出学生网络学习总成绩。同时,系统支持原始数据导出。

(2)学生端

学生端信息,主要包括学生各门课程学习进度和大学四年总体学习进度。

2.4 教学互动 (1)学生问题讨论

平台为学生提供在线提问功能。根据学生输入的问题题目内容,自动为学生推荐与该问题相似的问题,同时推送与问题相关的学习资料(如视频、图书、文档文献等),辅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为了提高

16 解答的质量,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可以选择解答范围,包括允许所有人解答、允许某位教师解答。师生可以就课程学习进行讨论,答疑,增强师生的互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教师在线答疑

教师在线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可通过系统消息或手机、邮件等及时反馈给学生。当有新的问题时,系统会在教师平台页面自动提醒,或者通过手机、邮件等形式提醒教师,方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即时沟通。教师可以对答疑库中的问题进行管理,如建立精品答疑库,将问题分类,便于系统自动为学生精准地推送问题,提高疑问的解决效率。

3. 移动学习空间

移动学习空间包括PC终端和移动APP两种模式。 3.1 PC终端

PC终端主要集中于课程中心,在此不再赘述。 3.2 移动APP 移动APP包括IOS和Android两种类型,两种类型操作界面、操作流程应基本一致,且均能够支持平板操作。

(1)移动教案

按照教学计划,教师可提前在移动端上组织教学内容,有序安排

17 资料推送、签到、问答、抢答、投票等教学活动,方便课堂发放并易于复用;教材、作业、考试、通知、学生管理等移动教学功能,支持教师进行移动教学。

(2)课堂签到

教师在移动端发布课堂签到,学生直接用手机通过扫描教师课前打印好的二维码进行签到,签到结果可同步保存在课堂教学教师APP端和PC端。

(3)随机提问与调查

教师发布随机选人,系统会自动在已经签到的学生中随机选择学生回答问题,并可以进行结果投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实时发布调查问卷,学生通过移动端进行投票,教师端可以立即统计投票结果。

(4)学习监控

对于学生在线观看微课、微视频具备监控功能,如视频防拖曳、防快进等。

(5)闯关学习

学生通过PC或APP进行网络学习时,能够自动记录学习轨迹和学习行为,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能够自动保持PC端与APP端同步。

18 (6)作业

学生可以通过PC或APP查询作业列表,完成作业并能够展示已完成、已批改的作业,并能够查看每次作业成绩和总成绩。

(7)在线互动

学生可以通过PC和APP查看老师、管理员发给自己的通知、调查问卷、问答、讨论话题等消息信息,且所有消息都支持有是否阅读标示。

(8)在线考试

教师可以在课程中发布考试试卷和查看考试分项统计结果,学生同样可以通过客户端进行在线考试和查看考试信息。

(9)课程显示

在PC或APP教师端,能够显示本学期教师所承担的课程信息;在学生端,能够显示本学期所修的课程信息。

4. 教师发展中心 4.1文本显示模块 (1)中心简介

对教师发展中心进行简单介绍

19 (2)政策文件

能够发布教师发展中心的各项文件、通知。 (3)名师风采

对学校名师进行展示(含照片和简历)。 (4)教师培训

主要分为岗前培训,专题活动,名师讲坛,网络培训,实践教学等功能。

(5)教学督导

主要发布相关的督导动态,督导制度等内容。 (6)教学论坛

支持教师在教学论坛交流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心得。 4.2视频展示模块 (1)视频展示

展示与教学相关的优秀培训视频。 (2)资源下载

教师可以在资源中心下载到教师教学发展的相关培训资料。

20 5. 教学管理中心 5.1 在线评审

教务处收到申报的项目,将进行分级评审,级别分为:院、系或职能部门初审,评审办公室初审,专家在线评审,评审委员会集体评议。泛雅提供了完整的在线评审流程及简单易操作的后台管理体系,评审人只需按步操作即可。评审项目。

5.2 通知公告

该平台能够发布教学方面的各类文件、通知,并能够向各二级教学单位进行推送和点击打开情况查询。

5.3 教学组织和专业设置

该平台能够显示各二级教学单位的网站链接和全校专业设置情况。

5.4 大数据平台统计汇总

能够实现按二级学院和专业分类显示在线课程各项信息统计。 6. 教学质量工程

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指的是教学团队、精品课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等项目。该平台的建设宗旨是打造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综合支撑平台及项目申报评审及管理平台。

21 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主要包括政策文件的传达,课程、专业、教材与教学团队建设的线上管理。可实现教研项目网上申报、评审、立项与成果展示。

(1)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包括校级、省级、国家级的精品课程及优秀课程展示。 (2)专业建设

包括特色专业展示及专业改革试点的公布,人才培养示范专业、各类各级教学实验班展示。

(3)教学团队建设

包括校级、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展示。 (4)教材建设

包括省级、国家级重点教材及校园精品教材的展示。 (5)教学名师

包括校级省级教学名师的展示。 7. 备课资源库(备选项)

上一篇:社联换届流程范文下一篇:石棉县中医院范文